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社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彼至人者

社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在国外虽然已有近百年的历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充分关注。关于社会经济学的专著,我们除发现20世纪早期德国维赛尔(F. Wieser)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原理》(1914年)和美国克拉克(J. M. Clark)著有的《社会经济学序言》(1936年)外,其他大多数是80年代以来涌现的论文集和论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教授的专著《社会经济学:社会环境中的市场行为》,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研究经济学问题,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但总体上说,社会经济学尚无完整体系,只能在国内外原有学科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方法论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探索。一般认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同稀缺物品和股份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经济行为,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因此,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学说史。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及理论渊源。从这一学科的兴起,到20世纪中叶的衰落,到90年代以来重新受到重视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梳理社会经济学思想的脉络,研究社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社会学大师的社会学思想及理论贡献。(2)社会经济学理论。研究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领域、经济与社会的互动理论、经济运行与社会制度、文化与社会发展、民族经济学;社会资本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嵌入理论、网络理论、不同社会结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问题;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社会及制度基础问题。通过对上述基本理论问题的较系统深入的探索,为我国社会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做一个粗略的铺垫。(3)社会经济学的方法论。方法论创新是当代经济学界尤需关注的中心问题。传统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无疑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显而易见,现有经济理论的种种困惑及其在解释、指导经济实践中的误区,迫切需要拓宽研究思路和视野,实现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市场经济并非毫无生气的平台,经济运行轨迹深深嵌入于社会结构和各类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之中,并作为各国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必然在深层次上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因而社会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乃是以历史分析、整体分析、制度分析、跨学科方法和跨文化方法的一种新的综合。方法论的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及其方法仍然成为大多数经济学人习惯的思维定势的现实背景下,拓宽研究思路,从方法论角度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强调综合应用历史研究方法、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整体和跨学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从广阔的宏观视野、深厚的历史视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分析视野的结合上,丰富和拓展经济研究的现有研究框架。关注方法论问题,至少促使人们对西方经济学的既有方法进行深维度反思,而不是继续不假思索地成为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前提与方法论原则。(4)应用性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勾画出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对其中的若干重要理论进行归纳和提炼。运用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剖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改革和福利国家发展趋势等前沿课题,揭示社会经济学广阔的理论与政策前景,使社会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构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学作应有的贡献

先祖

费孝通:社会学讲些什么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今天给我出的题目是“社会学有什么用”。这个题目不好讲,可以慢一点讲。有人要我讲“什么是社会学?”我也不敢给社会学下定义。想换一个题目,讲讲“社会学讲些什么”,或者严格些说:“社会学者讲些什么”。 社会学者讲些什么:其实没有几个社会学者讲得一样。不像自然科学是由一套公认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大家都有共同的一致意见。如生物学里分类,分成动物、植物,动物里面分哺乳动物等等,大家一讲就懂。社会科学就不那么一致了。对“社会”这个概念就有不同的说法和理解。社会究竟是什么?我们天天在用社会这两个字。但社会究竟是什么东西?社会在哪里?你看到了没有?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所以我想就从这里讲起。我们整天生活在社会里。但说不清社会是什么东西。今天我在这里讲,大家在听,有入在录音,构成了一个集体,发生着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这是从哪儿来的?人与人之间怎样会发生这样的关系?宇宙之间怎么会出现这一套事情的呢?前天我看了个电视,是日本的纪录片,讲猴子的生活,是不讲笼子里的,是自然环境里的。吃东西的时候,老猴子上树嗷嗷一叫,许多猴子就来了。我就想到在没有人类的时候,有没有社会现象?社会学这词是英文sociology的翻译词。但是最初清末的严复翻译斯宾塞的Study ofSociology时却译作《群学肄言》。《群学肄言》书影。[图源:chuansongmen]群就是集体,许多动物如蚂蚁、蜜蜂、猴子等等,都有集体生活。甚至蝴蝶也有。在云南大理的点苍山下,每年有一天是“蝶集”,许多许多蝴蝶都飞到一起,一个接一个地排着挂在树上。这次我去美国见到加州伯克利大学一位女教授,她专门研究猴子的社会。过去四川峨眉山上也有猴子,人一去,它们就包围你,问你要东西吃。人类发展了,离了群就不能单独生活,猴子可能还可以单独生活,蚂蚁,没有试验过一只蚂蚁能单独生活多久。我在干校时同老鼠作过斗争,老鼠也有它的社会,一窝老鼠在地下预先储藏了食物的洞里过冬。鸟也集体,候鸟集体南北迁徙,雁群飞起来排着队形,鹭鸶和乌鸦排着队打架,这也是“战争”。但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卵生的动物可以把两代隔开,隔开后,下一代一样长大了还会像上一代一样生活。可见,社会的根源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了。蜜蜂还有语言,是舞蹈语言,蚂蚁也有语言。所谓语言,就是用动作或者声音表示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引起对方做我要求的行为。即所谓相互行为,也就是互相配合的行为,社会行为。语言就是个传达意义的媒介或象征,通过这媒介两个个体之间的行为得到了配合,成为集体。人类所以能够构成比任何动物更复杂的共同生活的集体,有发达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语言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引起人们一定的反应。我们这儿叫讲习班?不叫学习班,“学习班”就不好听,有“四人帮”的味道。在干校时大家叫我“老费”,现在叫“费老”。字眼上只有一点差别,但引起人们的反应却很大,是不是?2002年6月,费孝通在南开大学社会学讲习班结业20周年庆祝会上的合影。1980年代恢复社会学系时,由于社会学被禁止近30年,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经费孝通协调,教育部和社科院委托南开大学举办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学讲习班。[图源:cuepa.cn]有没有脱离集体一个人生活的?印度的高山里有修行的人,饿了采一点东西吃一吃,过着相当长的孤独生活,你们读过《鲁宾逊漂流记》么?这是人们对集体生活反感,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映,幻想出一个独立生活的境界。但是实际上一个人单独生活是活不下去的,至少活也活不长久的。人类是和集体生活分不开的,没有一个人不是生在集体里,活在集体里,所以可以说集体生活是出于人们生活本身的需要,生活本身要求许多人在一起生活。这个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为满足所有物质的、精神的需要的活动。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可以包括一切经营着集体生活的动物,但主要是人类的集体生活,人类的社会。所以我们不妨说,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经营共同生活的集体的学科。人是要死的,社会要继续下去,就要依靠集体的持续性。个体死亡和集体持续是一个基本矛盾,产生新陈代谢。没有个体的新陈代谢集体就不能持续。人们所依靠的那套生活方式也就持续不下去,个人也就活不下去了。社会的持续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这个过程里,就需要一套社会安排。孩子生下来了,要有人喂奶,就要有个母亲,光有个母亲不行,还要给母亲找个丈夫,于是有了个婆婆和媳妇,这些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继替”这个需要。我写过一本书,叫《生育制度》,就是讲这套社会安排。现在我们常说的“青黄不接”,也就是由这个个体死亡和社会持续这个矛盾所引起的。“共同生活的集体”必须有一个大家都公认和公守的生活行为规范。普通就叫“规矩”,具有社会支持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模式。这些规矩哪儿来的呢?靠文化,靠人类社会传下来的那一套办法。上面说过许多经营集体生活的动物,它们是依靠本能来配合它们相互间的行为的。而人们却不同,主要是靠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不是生长在自然界里,而是生长在一个文化界里。今天在这里讲课,前面的讲桌大家不来坐,而是让我老费来坐。大家事先并没有开会讨论这件书,而是传下来的规矩。我穿的衣服式样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从哪儿来的?现在称制服,过去称中山装,是孙中山穿过的式样,而中山装从哪儿来的?是从日本来的,是日本中学生的制服。现在的日本中学生还穿这种制服,一上大学就不穿了。现在对穿喇叭裤,有不少人看不惯,这些都关系到文化。过去有个“礼”,就是批林批孔的那个“礼”字。社会里做个人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动”。这个“礼”就是带着是非观念、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的行为规范。越了轨不行。过去男女之间是不能握手的,女的同男的握了手要上吊,要死人的。现在国外男女之间表示友好要拥抱,我们就接受不了。社会是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临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集体,而是一个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文化的集体。它是很复杂的,它包含着满足个人生活和集体持续多方面需要的种种集体活动。这个复杂的集体活动都并不是乱七八糟的,而是一套有系统的安排。我们要去认识它,就要运用很多概念、格格、框框。我们要对它进行分析——分而析之,分析其异同,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取一个名字,形成一个概念。这许多概念都是了解社会的一套必要的基本手段。我们说社会是人们经营共同生活的集体,在这里还得补充说一段,讲一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社会是个集体,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首先是个生物的单位。个人作为一个生物的单位,它是个有生有死,有痛有痒的个体。说它是个单位,是个个体,就是指它与别的单位分开的,互相独立的,生死不与共,痛痒不相关的。它们是你死我不死,你痛我不痛,各自独立的封闭的实体。可是人们生活又需要集体,要同别人生死与共、痛痒相关。这与一群羊不一样。羊群在被狼追赶时,每只羊都自顾自地奔跑,有只羊被狼抓住,吃掉,别的羊就可以逍遥了,它们并不关心那死掉的羊。而人却不然,要共同想法对付敌人,所谓同仇敌忾。母亲爱孩子,自己不吃也要省下东西来给孩子吃。我看这里固然有一点生物基础,但主要是集体的文化教育出来的感情。这就是通过文化,使生物上断离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这是形成人类社会的根本大事。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从另一方面去看。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人死光了,这个由这些人形成的社会也就不存在了。它可以留下一个废墟,一个死城,一个曾经一度活着过的社会的躯壳尸体。但是只有一批人集合在一起也不成一个社会。聚集在一起的人要经营共同生活就需要一套互相配合行动的规定了的办法。有点像演出一台戏,光有演员还不够,演员们必须串定一套角色:生旦净丑,按照扮演的角色去演唱。社会里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对某个人是“父亲”,对某个人是“丈夫”,对某个人是“老师”等等,父亲、丈夫、老师都是身分,所有的身分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社会结构。我们一个个人就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身分进行社会活动。每个身分都是一套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指在这个结构生活的人都得按身分办事。当父亲的人要按当父亲的身分办啦。第一个父字是指个人,第二个父字是指身分。如果个人不按规定的模式串演这个角色,那就出现“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的状态。在社会结构中规定的身分是一种生活的手段,是用来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的。需要在变化,手段也要随着变。这就是社会的变迁。当这一种手段不能满足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个人们的生活需要时,这些行为模式也就站不住了。当然社会变迁不是很简单的,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的过程。社会学者为了要研究社会结构,所以常常把一套有关的社会身分,比如用来满足人们某种同一需要的身分,看成是一个体系,称它作社会制度,有如亲属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等等。这种分类各个社会学家也不一定一致的。他们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由这许多社会制度所形成的一个大体系。社会结构是一个整体,意思是说:一个社会里的各种制度是互相关联的,互相起着制约和配合的作用。动一毛要牵全局。社会结构中有些制度已有专门的研究,成了许多门独立的学科,如研究经济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政治制度的政治学等等。其实每一个制度都可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但是无论有多少研究个别社会制度的学科,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结构还是社会学所专门研究的对象。分析一个社会结构就像解剖一个动物。在生物学里有解剖学,在社会学里有社会形态学或比较社会学。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人们社会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态。要进行不同形态的比较研究,那就得先分析出可以对比的部分。比如在解剖学里,把一个动物的机体根据不同的机能,如消化循环、呼吸等机能,分成若干器官。解剖学上的比较就是按着器官进行比较的。比较社会学,是按制度去比较不同社会不同的形态,比如同样是为抚育子女而形成的家庭可以有种种不同的形态。摩尔根在美洲印第安人中传教,接触了易洛魁人。他发现易洛魁人的孩子对其氏族中生母的同辈女人都叫妈妈。他见到了和他自己社会不同形态的亲属制度。他就进行比较,发生了一个问题,这些亲属称谓是否反映着一种“群婚”形态的亲属关系,就是一个氏族里的同辈女子和另一氏族里的同辈男子结成集体的夫妻关系?他又进行研究印第安人中不同的亲属制度,设想出许多不同的婚姻制度如杂交→群婚→对偶婚等等,并进而把这些在同一时期见到的不同形态看成是历史发展上的不同阶段,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经历过这些不同形态的家庭制度。摩尔根正是从一个称谓制度出发,探索出了婚姻制度的各个发展阶段。同生物学者从生物的各种不同形态中发现了人是从一系列低等动物中发展来的一样。用历史上的发展来解释形态上的差别,从变异的比较,化成发展的阶段。人类的社会是从简单发展到复杂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械时代、电子时代,使用的能源从人力到畜力、到煤、到石油、到原子能。人类文化发展是有它一定的过程。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社会发展的每一过程,并不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是存在着必然性,研究这个发展过程的规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史。当然,以个别的社会来说,由于受到外来的文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它的发展也就不一定要循序而进,所以具体的每个社会的发展史是要具体进行分析的。用已经发现的一般规律来硬套具体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的,但由于具体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否定有发展的总规律也是不科学的。是不是可以预测社会未来的变化?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预见到资本主义必然要发展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怎么发展到共产主义?有很多问题,这成了我们当前研究的主题。假如不是细密地去研究,就不能帮助我们搞建设搞四化。气象可以预报,飞机票可以预定,各种计划都是对未来行动的安排。社会的变化如何预测?如何掌握社会的动态规律?这是我们应当认真研究的内容。我们在这次讲习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要讲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什么社会变化。预测中有许多变数。如果是两个相关的变数,比较容易计算,但是多元变数之间关系就比较复杂,要用数理和电子计算机来运算,这里,数学也进入了社会学领域。学社会学的人一定要学一点数学。今天我只把所想到的有关社会学里所讲的一些基本内容简单地作一些开场白。我们应当更深入地弄清楚社会学里的每一个概念去帮助我们去认识社会现象。这些,就是社会学里的基本功。我们现在很多事只停留在一般的观察上,不够科学。因之也谈不上怎样用我们的社会知识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要使社会学对四化发生促进作用,首先是要使我们懂得怎样科学地去观察社会现象。我是相信真正反映客观实际的社会知识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去适应在变迁中的社会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使社会的变化更有意识地由人加以指导,使人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学能有用,能为人民服务。1981年8月*本文选自《费孝通文集第八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为阅读及排版便利起见,删除了注释,敬请有需要的读者参阅原著。**封面图为费孝通开展江村调查时与本村少年的合影(1936年摄)。图源为country.cnr。***本文转载自“社會學會社”公众号(soc_soc)

骨肉不葬

2022年北京化工大学883专业综合考研真题和答案——才聪考研

关注我!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研]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⑤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大量边缘学科;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4阶级分析方法[人大2015年研]答: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中的阶级分析,就是要运用阶级学说说明政治现象,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社会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就是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力量的构成状况、各阶级的基本特性、政治要求和主张等的基础上,把握社会政治的走向和规律。5立法权[华中师大2019年研]答:立法权是指社会公共权力中制定、修改或废止法规、法案的权力。就其本质而言,立法权是集中社会全体成员或统治阶级全体成员意志和利益要求,形成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权力。立法权在社会公共权力中具有首要的地位。立法权力运行的主导价值是民主。除了制定、修改或废止法规、法案的权力之外,立法权中常常还包含着对行政和司法权力进行监督的权力,以保证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得到贯彻,并规范行政和司法权力的运行。6政治权力[广西民大2018年研;浙江师大2015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武大2013年研;中传2012年研;四川大学2012年研;中国科大2011年研;中国政法2010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答:政治权力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在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社会的共同力量在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其他力量并且制约其他力量的力量,因此,通常的政治权力即是指这种社会公共力量。政治权力是人们在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其所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7分权制衡[青岛大学2017年研;湘潭大学2012年研]答:分权制衡,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机构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的的一种原则。最早提出分权学说的洛克把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后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把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分权制衡原则作为资产阶级构建政权的组织原则,既具有特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也具有与生俱来的阶级局限性。8国家[辽宁大学2015年研;湘潭大学2014年研;江西师大2014年研;青岛大学2013年研;浙江师大2013年研;广西民大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0年研]答:国家是指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国家具有以下特点:①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②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③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9福利国家[北大2019年研;南京大学2019年研;青岛大学2014年研;首都师大2012年研]答:福利国家是指国家以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的身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矫正社会自身所固有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趋向,并以此作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手段的国家。福利国家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的新政是实行福利政策的重要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使福利政策成为福利制度,从而发展成为福利国家。但是,福利国家是在保证垄断资本控制生产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国家权力对于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调整社会阶级矛盾的办法,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10封建制国家[东财2014年研]答:封建制国家是指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其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封建国家是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其在组织制度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封建国家的最高权力为君主所有,封建国家的组织结构一般呈现金字塔形;②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实现对全社会的政治控制,常常设置极为庞大的官僚机构,同时,封建社会的政治权力本质取向在国家组织制度上集中表现为官本位取向,促使人们更多地竞争和谋取官位;③封建国家把全社会组织并且融进政治生活,从而使政治组织与社会生活同一化,由此加强了对全社会的封建专制控制。11民主集中制[华中师大2019年研;人大2012年研]答:民主集中制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民主集中制的贯彻包括两个过程:①方方面面利益和要求表达与协调的过程;②经过协调的各方面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的过程。民主与集中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在国家机构组织上,民主集中制原则体现在:①国家机构的组成遵循民主原则;②国家权力的贯彻执行遵循集中统一的原则要求;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12国家元首[对外经贸2017年研;四川大学2015年研;东财2014年研;对外经贸2013年研;武大2013年研]答: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的设置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两种。国家元首的职权在各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是: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有些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13政党制度[兰州大学2019年研;华中师大2017年研;浙江师大2015年研;中传2014年研;河南师大2014年研;湘潭大学2013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武大2010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四川大学2010年研;燕山大学2010年研;华东政法2010年研]答:政党制度又称政党政治,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政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①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而设立的,其最大原则是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利益实现,因此,统治阶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统治需要随时改变政党制度。②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惯例规定的。③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1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概述★★1社会学的提出“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1838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1-1)表1-1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1-2)表1-2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1-3)表1-3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5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1-4)表1-4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6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1-5)表1-5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7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1-6)表1-6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研究对象。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1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1-7)表1-7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风起北方

2021社会学高考知识点

社会学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一类或几类学科。例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科学研究政治、政策及相关活动,经济科学研究资源分配。人文学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也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科学。人文学科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交往、信仰、情感、道德、美感等方面的各种科学的总称,是为了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差异。社科类学科当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旨在揭示人们自身的社会行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多个层面对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机制、变迁和动力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认识和探讨,以期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更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人文学科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积淀。人文学科以人为研究对象,着重于人的“人文现象”,即涉及人的生存和精神寄托的人所创造的文化状态。人文学科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体验和思考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时间不同。较系统的人文(如哲学、文学等)至少已在奴隶社会中初步形成。社会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其形成远晚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不同。社科类学科的主旨在于揭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规律,因此,它十分重视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因果关系说明,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有的还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实验和定量分析研究。人文研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体验和思考,尤其需要个体化的感受、理解和表达,而不求他人的认同。学科结构不同。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划分上,至今还没有定论。然而,人们通常将经济、社会、政治等看作是“核心社会科学”,而将哲学、文学、艺术等看作是人类的科学。人们甚至认为人文学科不仅仅是研究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都属于人文学科。一般来说,凡研究人与物质利益或阶级划分的学科都属于社会科学,凡研究人的情趣、道德、审美等的学科都属于人文学科。科学职能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文社会现象都具有描述和解释的功能。社会学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进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对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稳定机制、变化动因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而获得有关人类社会发展和运作的理论和系统的知识,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社会生活。二、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具有相似性、共通性、统一性等特点,强调了人文与社会、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张力,即人文现象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称。实际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远远超过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的研究对象,尽管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区分,但本质上是紧密相连的。他们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认知。由于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现象最终都是通过人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离开了社会就谈不上什么社会,也就谈不上什么社会现象。因此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无法区分什么是“人文”,什么是“社会”的。

做自己

人学研究的对象探讨

对于人学,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人学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它的研究对象当然是人。但不是有关人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学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一切以人为对象的科学都是人学。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这就是说,人学作为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有其独立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在人类科学知识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其他科学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位置。人学(hominology)不同于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人的科学是泛指一切以人为对象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人类学、生命科学、心理学、医学,到文学、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管理学、人才学、新阳学,等等。而人学是从哲学这个思维的最高层次上对人自己的反思。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有关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其中至少包含有这样一系列重大课题,如:人类生存、发展的条件,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现代图景;人性和人的本质,包括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的共性和个性,人的活动和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人的理性和非理性,人的情感和意志,人的交往、竞争和合作,以及人的“异化”,等等。又如,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价值,人的平等、权利和责任,人的自由,以及人道主义问题,等等。再如,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如何改变、发展自己,这里涉及怎样确立正确的目的、信仰和理想,怎样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群体(从家庭、社团、阶级到民族、国家、社会以至整个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怎样实现人的价值,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一系列怎样做人的人生哲学问题。因此,人学的内容几乎涉及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技术,和它们相互交叉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属于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的基础理论。所以,人学需要广泛吸收与人有关的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作为自己研究的资料和立论的根据,而与人有关的各门科学也需要人学为它们提供研究人的问题的理论指导。人学和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实质上都是从某个方面研究人的特性、本质、关系和活动规律,它们为人学从人类实践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上,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探索人的发展提供了实证的资料和科学的根据。因而人学研究必须吸取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正因为人学是在各门人文社会科学从各方面对人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而形成的关于整体的人的基本理论,因而转过来它又能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一个科学理论前提。事实上,无论研究哪一种人文社会科学,都有一个以什么人为研究前提,选择哪一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为理论指导的问题。当代西方人学,大多是以某种抽象的人性假设作为全部立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然后进行推论,结果是导致各种错误的结论和思潮。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的唯意志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等等,它们都曾对我国一些学者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过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建设真正科学的人学的重要性。所以,从科学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代人学是思想家、科学家们对人的研究进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一门新的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金翅雀

为什么社会学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到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分划。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讥笑社会学的朋友曾为它造下了个“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早年的学者像孟德斯鸠。像亚当斯密,如果被称作社会学家并非过分,像《法意》,像《原富》一类的名著,包罗万象,单说是政治学和经济学未免偏重。但是不久他们的门徒们把这些大师们的余绪发挥申引,蔚成家数,都以独立门户为荣,有时甚至讨厌老家的渊源。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好象包括家庭,婚姻,教育等的生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等等。有一个时期,社会学抱残守缺地只能安于“次要制度”的研究里。这样,它还是守不住这老家的,没有长成的还是会长成的。在最近十多年来,这“剩余领域”又开始分化了。孟德斯鸠在这次大战之前的几年里,一时风起云涌的产生了各种专门性质的社会学,好家孟汉Karl Mannheim的知识社会学,Joachim Wach的宗教社会学,叶林Eugen Ehrlich的法律社会学,甚至人类学家斐司Raymond Firth称他We the Tikopia的调查报告作亲属社会学。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都可以独立成为知识学,宗教学,法律学和亲属学的。它们还愿意拖着社会学的牌子,其实并不是看得起老家,比政治学和经济学心肠软一些,而是因为如果在称知识学或宗教学就不易和已经占领着这些领域的旧学问相混。知识学和知识论字面上太近似,宗教学和神学又使人不易一见就分得清楚。拖着个“社会学”的名词表示是“以科学方法研究该项制度”的意思。社会学这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让我们重回到早期的情形看一看。在孔德和斯宾塞之后有一个时期许多别的科学受了社会学的启发,展开了“社会现象和其他现象交互关系”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作“边缘科学”。这种研究在中国社会学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我记得在十五年左右以前,世界书局曾出过一套社会学丛书,其中主要的是:社会的地理基储、心理基储、生物基储、文化基础等的题目。孔德早已指出宇宙现象的级层,凡是在上级的必然以下级为基础,因之也可以用下级来“解释”上级。社会现象正处于顶峰,所以从任何其他现象都可以用来解释它的。从解释进而成为“决定论”,就是说社会现象决定于其他现象。这样引诱了很多在其他科学里训练出来的学者进入社会学里来讨论社会现象,因而在社会学里引成了许多派别;机械学派、生物学派、地理学派、文化学派,苏洛金Sorokin曾写了一本《当代社会学学说》来介绍这许多派别。这书已有中译本,我在这里不必赘述。虽则苏洛金对于各家学说的偏见很有批评,但是我们得承认“边缘科学”的性质是不能不“片面”的。着眼于社会现象和地理接触边缘的,自不能希望他会回到别的边缘。至于后来很多学者一定要比较哪一个边缘为“重要”因而发生争论,实在是多余的。从边缘说,关系是众多的,也可以是多边的,偏见的形成是执一废百的结果。社会学本身从这些“边缘科学”所得的益处,除了若干多余的争论外还有多少,很难下断语,但是对于其他科学却引起了很多新的发展,好象人文生物学,人文地理等等,在本世纪的前期有了重要的进步,不能不说是受了社会学的影响。社会现象有它的基则,那是无从否认的;其他现象对社会现象发生影响,也是事实;但是社会学不能被“基础论”所独占,或自足于各种“决定论”,那也是自明的道理。社会学躲到这边际上来是和我上述的社会科学分家趋势相关的。堂奥既被各个特殊社会科学占领了去,社会学也只能退到门限上,站在门口还要互争谁是大门,怎能不说是可怜相? 社会学也许只有走综合的路线,但是怎样综合呢?苏洛金在批评了各派的偏见之后,提出了个X+1的公式,他的意思是尽管各派偏重各派的边缘,总有一个全周。其实他的公式是“综合”不如说是“总和”。总是把各边缘加起来,和是调解偏见。可是加起来有什么新的贡献呢?和事老的地位也不够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矗社会学的特色岂能只是面面周到呢? 社会学的出路在哪?社会现象在内容上固然可以分成各个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作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 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从各种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有它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定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的可作分析对象。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 “格式”的概念。在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好象Pattern,Configuration,Integration一类名词都是针对着这种结构方面的研究,我们不妨称之作“结构论”Structuralism是“功能论”Functionalism的延续。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在这里不免又卷起“边缘科学”的余波,有些注重地理因素,有些注重心理因素。但这余波和早年分派互讦的情形不完全相同,因为社区结构研究中对象是具体的;有这个综合的中心,各种影响这中心的因素都不致成为抽象的理论,而是可以观察、衡量的作用。 在社区分析这方面现代社会学却和人类学的一部分通了家。人类学原是一门包罗极广的科学,和社会学一般经过了分化过程,研究文化的一部分也发生了社区研究的趋势。所以这两门学问在这一点上幅辏会合。譬如林德Lynd的Middletown和马凌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Trobriad岛上的调查报告,性质上是相同的。嗣后人类学者开始研究文明人的社区,如槐南Warner的Yankee City Series,艾勃里Embree的《须惠村》(日本农村)以及拙作Peasant Life in China和Earthbound China,更不易分辨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作品了。美国社会学大师派克先生Park很早就说:社会学和人类学应当并家,他所主持的芝加哥都市研究就是应用人类学的方法,也就是我在上面所说的“社区分析”。英国人类学先进布朗先生Radcliffe-Brown在芝加哥大学讲学时就用“比较社会学”来称他的课程。以上所说的只是社会学维持其综合性的一条路线。另一条路线却不是从具体的研究对象上求综合,而是从社会现象的共相上着手。社会制度是从社会活动的功能上分出来的单位;政治、经济、宗教等是指这些活动所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如果抽去了它们的功能来看,原是相同的,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行为。这些行为又可以从它们的形式上去分类,好象合作,冲突,调和,分离等不同的过程。很早在德国就有形式社会学的发生,席木尔Simmel是这一派学者的代表。冯维瑞Von Wiese的系统社会学经贝干Becker的介绍在美国社会学里也有很大的影响。派克和盘吉斯Park and Burgess的《社会学导论》也充分表明这种被称为“纯粹社会学”的立场。纯粹社会学是超越于各种特殊社会科学之上的,但是从社会行为作为对象,撇开功能立场,而从形式入手研究,又不免进入心理学的范围。这里又使我们回想到孔德在建立他的科学级层论时对于心理学地位的犹豫了。他不知道应当把心理现象放在社会现象之下,还是之上。他这种犹豫是起于心理现象的两元性,其一是现在所谓生理心理学,其二是现在所谓社会心理学。这两种其实并不隶属于一个层次,而是两片夹着社会现象的面包。纯粹社会学可以说是以最上层的一片作对象的。总结起来说,现代社会学还没有达到一个为所有被称为社会学者共同接受的明白领域。但在发展的趋势上看去,可以说的是社会学很不容易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在一个平面上去分得一个独立的范围。它只有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去得到一个研究社会现象的综合立场,我在这里指出了两条路线,指向两个方向。很可能是再从这两个方向分成两门学问;把社区分析让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而由“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

我的爱

丁小平: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的研究对象。特殊的研究对象规定着这门学科的特殊的任务,特殊的学科性质、特点和功能。一般说来,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容易明确。在一门学科建立的初期,对象域可能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但在学科建立起来以后,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比较明确地得到规定了,以后就很少再来争论对象问题。唯有哲学却不是这样。哲学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一致公认的答案。哲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在哲学史上多有变化,而且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哲学派别亦有不同的哲学观,对哲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情况竟是这样:哲学存在了几千年,哲学对象问题亦争论几千年。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如下典型的争论,第一种说法:哲学是全部知识体系的总称。第二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第三种说法:物理之后。第四种说法:自我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第五种说法:绝对是哲学研究的对象。第六种说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有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还有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还有的说哲学显然就可以认为是全部科学总称……只要我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理解,哲学是什么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可以说,是同一个问题;同理,哲学是什么与哲学的内容也是同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如此混乱呢?究其根本,无非是分界标准问题和表述的概括点问题。所谓分界标准就是以什么作标准来划分哲学的研究范围。以往的一切划分标准不是纯主观,就是没抓住关键问题,也可以归结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猖獗吧。要想科学地确定哲学研究范围的标准,那就是必须启用和发现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只有在符合客观标准的基础上才有参考意义。如何确定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又是什么呢?首先,人是具备趋利避害这一根本本能的动物,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自然是与人时刻相互作用的自然(只要人类尚未灭绝),因此,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构成和哲学构成的全部科学体系一定是与人有关或为人而存在的科学体系。人类一时不能趋利避害就会灭绝,要想成功的趋利避害就必须认知,否则就会以利为害,以害为利和多少颠倒。这就是说人的根本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利用世界之利。用伟大导师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所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此,我们说,确定哲学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标准,必须是有利于人类取世界之利,或者说改造世界。这一标准是客观的,任何主观臆断的标准都只能导致混乱,任何以相反的客观标准也同样会导致混乱。其次,如果说上面解决的是标准的性问题,那么,这里要解决的是量(界)的问题。既然人类的知识体系是为人类改造世界服务的。那么,也只有这个体系用“料”最节俭,“结构”最合理,才是最有利于人类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向着更高水平发。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划分也日臻合理。在这个既定的大前提面前,任何主观臆定的(不以客观为基础的)哲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划分标准都无疑是有害的,都必须选择结构重叠或漏洞。任何要求哲学之外的学科为主观臆定的哲学研究范围而做全面调整的做法都无疑是有害的。因此,我们说只有哲学和尚需新建的学科在全部科学之网的漏洞处编织才是明智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狭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等学科之外,有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观的体系和普适的认知方法及揭示规律的方法体系。这个领域从本质上说,如果没有哲学,那就是空白(全部科学之网上的漏洞)。如果有人说系统学在这个空白中,我们说那是对的,系统学本质就是辩证法的新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系,这里我们所说的“观”,不仅仅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更重要的是用以解决问题的效果相对最大化。“观”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无奈依据。这是因为,人类总是要用依据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而依据应该是科学的。然而,现实中的科学依据总是有不足的时候,这就要求有“观”这种依据来弥补。任何科学的建立都离不开“观”。观总是表现在那些人类存在期内不能实现认识和个人在特定的时空限制下不能实现认识的事物上。所谓方法论就是方法理论的简称,这种方法理论就是要解决普适一切事物的认识方法和作为揭示具体研究领域规律的方法体系。在此要说明的是,哲学究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还是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还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这一争论,笔者赞成后者,但在此基础上还认为,有的“观”也有方法论的作用,有的方法论也有“观”的作用。哲学所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理论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它的普适性。哲学所研究的方法理论更是适用于一切事物的,如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所以人类在认识一切事物时可应用作为方法的方法规律,是因为它是一切事物共同遵循的规律。如果我们承认这一观点,并依此划分哲学与作为边缘科学的哲学,我们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和社会历史问题构成的边缘科学——社会历史哲学,而非在社会历史领域外也适用的东西,又与辩证唯物主义不同。

三患莫至

人人都该学点「社会学」,分分钟教你做人日本大学社会学专业介绍

03:23令和短播报,留学早知道!用最短的时间为各位同学科普最干的知识点。本期短播报给大家介绍日本大学——社会学专业社 会 学 介 绍社会学是以社会当中一切事物及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涉及到家庭、城市、媒体、环境、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针对每个领域又有多样的研究方法。可以说社会学是一门涉及多种知识领域、跨度很大的学问。是一门高度融合自然和人文科学的学科,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社会学领域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大部分日本的大学都会在第一、二学年进行基础科目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在这个时候也要决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从第三学年开始后会根据各自研究小组或者科目决定研究主题然后展开具体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的各种科目中,社会调查实践是特别受到重视的。走访调查、问卷调查、通过收集各种文献资料来支持自己设立的假说理论。为了分析得到的调查数据,学习统计论也是社会学专业的同学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学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各个大学通常会设置细分领域的专业与课程,所以在选择之前一定要通过大学的介绍明确这所学校究竟是以哪些研究对象为中心、在职教授实际涉足的研究领域具体有哪些?他们又设置了哪些具体的课程?在日本的院校当中很少有单独把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科,大多归类于文学研究科,社会文化研究科,人间形成研究科等综合性研究科中。比如以下几种分野社 会 学 的 专 业 优 势社会学的专业优势主要在于兼容和外延性比较强,专业涵盖的范围很大,不论是文科出身的学生还是理科出身的学生都可以在社会学当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其中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学习社会学所赋予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以及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了,从应用层面上来说就是具备社会调查方法以及问卷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如果以后想考公职或事业编,社会学专业出来的学生不论是在语言组织还是逻辑思维上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可以说这是一门天生适合干公务员的专业。学 校 推 荐社会学总体来讲国公立大学相比于私立大学它的发展更好,留学生申请优势更大一些。国 公 立 大 学私 立 大 学以上,就是本期短播报的全部内容了!

皆有以养

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国人口的新样式

资深社会学家李德滨新著《大国人口未来——中国人口社会学分析》是一本以社会学视角、人口学框架,研究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问题的书。特别是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走向,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具有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实证性。该书对当代中国人口理论和基本经验给予高度概括,使本书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该书突出了人口社会学学科建设中国特色。一般人口社会学多是侧重介绍人口或社会概念,阐释人口与社会现象。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不是侧重理论框架的阐释,而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中国人口进行社会分析,着眼于回答与解决问题。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是学科建设突出中国特色的需要。中国人口不仅是世界人口中最大的群体,而且其人口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特色。庞大的现代中国人口群体正在创造适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和中国经验,使中国人口发展带有浓厚的中国印迹和特色。首先是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是解决现实人口问题的金钥匙。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中国人口面临许多迫在解决的社会问题:首先面临是中国人口未来发展是人口大国化还是小国化的抉择,其次是生育政策要不要尽快再调整,再次是如何面对老龄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老年照料、社会保障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将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议事日程中重要内容。正确拍板决策离不开科学的依据,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可以为人口问题和人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是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是回答中国人口未来走向的需要。中国人口未来发展走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人口问题,它直接决定着我们人口政策调整的目标与节奏。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人口未来,也关系着我们现代的人口的发展。未来中国人口发展走向,说白了,就是选择未来人口发展是大国化还是选择人口小国化?这是一个人口发展定向定位的大问题。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坚持的是未来人口大国化的走向,即在一二百年内保持10亿上下人口规模,而不是一二百年内降到几亿或1亿以下人口规模。一旦坚持人口发展大国化的定向定位,我们关于人口的一系列相关制度、政策、立法都要以这个定向定位为轴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讲,回答中国人口未来走向,是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的重要功能之一。该书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国人口的新样式。当代研究中国人口的人口学者多为人口学界或经济学界学者。中国社会学界历来有研究中国人口的传统,现在也有一批年轻社会学家发出了一些独到的有见解的学术声音。该书综合了这些社会学者和志士同仁的研究成果,反映社会学者对当代中国人口一种声音,藉此也填补了从社会学视角研究中国人口的空白。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以社会学视角和理论来分析当代中国人口问题则属应用型或实证型。它为人口社会学增添了新的样式。学术样式的多样化,是人口社会学有生机活力的表现,是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反映。该书研究方法上更加突出社会学实证研究传统。首先在研究的时空范围上,该书研究不是泛于古今中外的人口现象,而是集中于研究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一般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没有时空限制。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时空研究对象则不同。只限于当代中国人口,对象集中,问题清晰,主要是探讨发展中的现实中国人口,力求拨开当代中国人口学界乱象,推进中国人口更好按人口规律健康发展。表现出其研究现实性、针对性、实证性强。再次,该书大量引用统计数据也是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一个显著特点。从方法论上讲,人口社会学一般不会大量引用统计数据,其概念阐述与理论论述,多以文献、个案和少量数据来论证来阐释学术观念。而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则不同,它是以社会学视角、理论来分析探讨当代中国人口问题。它需要大量宏观人口统计数据,特别是人口普查的数据来论证、说明中国人口宏观的真实状况,进而揭示中国人口的社会性及社会意义。这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人口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社会学突出特征。来源: 黑龙江日报

寄之

七年来,安吉大病保险补偿约13716.45万元!

通讯员 王樱记者 杨君左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20年,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如今,安吉已形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3+N”一站式刷卡结算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医保部门和第三方机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合作的大病保险实施7年以来,覆盖全县参保人员50.8万人,大病保险补偿金额约13716.45万元,有效解决了该县因病致贫、反贫问题,更好地守护广大群众生命健康。政保合作 大病保险“保上加保”“生病看不起”是农村老百姓“谈虎色变”的事。2014年伊始,安吉率先全省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采取由政府筹资,向第三方机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购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由公司派驻大病保险专业人员到社保部门医保经办窗口开展工作。当年全县在大病保险政策上受益593人,共补偿金额461万元。“大病保险是医疗保障基础上的‘二次报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百姓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惠民政策。从此,‘生病看不起’的境况已成为历史。”县医保中心主任何兴峰说,“这是一种由商保公司承保,受政府和保监会严格监管的模式,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保障质量。”据悉,2015年,该县将省人社厅规定“格列卫”等原属自费的15种昂贵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大病保险参保人员也从城乡居民医保员扩展到职工医保。2018年起,将阿达木单抗等共28种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此后相继有12种药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畴、3种罕见病用药实行省级统筹后,目前还有10种药品在大病保险支付范围内。自2015年7月大病保险首次实现县内定点医院即时刷卡结算后,2016年9月,我县全省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3+N”一站式刷卡结算,百姓再不用先垫付医药费,就医获得感、满意度极大提升。2020年以来,我县大病保险累计补偿惠及约22196人次,补偿金额约4126.25万元(其中通过一站式刷卡结算20303人次,补偿金额3523.20万元),相比7年前提高近9倍。优化惠民 政策补差“一个不少”“没想到父亲过世近半年了,我还能收到他生前应享受医保补偿方面的费用,真是细致入微、全心全力维护参保百姓的权益啊!”2020年8月,安吉递铺镇朗里社区居民小许在办理好父亲许大爷的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补差后,连连感叹。从2018年起,大病保险政策不断降低起付线,提高支付比例,将惠民政策落实到底。“从2019年1月1日起降低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为2万元,列入困难(特殊)人员对象范围的参保人员调整为1万元。从2020年1月1日起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至6万元部分报销比例调整为65%,6万元以上部分报销比例调整为70%,困难(特殊)人员起付标准至6万元部分报销比例调整为70%,6万元以上部分报销比例调整为75%。”中国人寿公司派驻县医保中心大病保险经办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立即开展上一年度全县参保人员大病保险合规医疗费用的的补差工作。从5月份开始,我们统计了需要补差的参保人员数,大部分能通过系统自动到账。但是其中还有50位已故人员是没法到账的。我们联合社保系统导出的丧葬费领取名单里一一找到其家属的联系方式,多次电话通知到位。若是家属带领的,须提供继承人证明、关系证明。此项工作持续近3个月时间,现已全部落实到人。”据悉,2019年度安吉县大病保险补偿11515人次,补偿金额达4166.43万元;有3112人收到大病保险的补差款,补差金额为1455.76万元。倾斜政策 医保扶弱“稳稳幸福”“现在的国家医保政策真是为普通百姓着想。有了充分保障,我有信心治好女儿的病了!”近日,从广西省远嫁而来的安吉媳妇李女士悬着的心稍稍回落了些。就在2020年2月,家住安吉孝源街道观音村李女士11岁的大女儿小静突然确诊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这个原本幸福安宁的小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那天我拿着约27万元的发票到县医保中心窗口报销,工作人员非常热心地给我办理,并一一向我说明每笔报销款项情况,让我感到心中很温暖和安慰。”据李女士说,从生病到目前为止,共40多万元的医疗费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约13万元、大病保险补偿近13万元、医疗救助超3.50万元,政府共计承担超过60%的费用,极大缓解了家庭因经济负担过重陷入困境的问题。如今小静已经成功做完骨髓移植手术,目前病情稳定,且后续医疗费也可纳入层层医疗保障。随着安吉县全省率先以“数据驱动”医保领域精准扶弱,从2018年起,该县实施困难(特殊)人员大病保障倾斜制度。困难(特殊)人员在原有大病保险政策基础上,实行“一升一降”政策,即起付线降至1万元,补偿比例提升5%。2020年以来,困难(特殊)人员大病保险补偿4250人次,共补偿金额828.87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拨付的2019年度大病保险补差款项中,共有484位困难(特殊人员)得到补差款计227.06万元。“我们通过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扩大大病谈判药品、完善大病保险困难(特殊)人员倾斜政策,全面提高大病保险对困难(特殊)人员的补偿率和精准性;通过规范窗口经办的精细化管理、电话回访监管等提高专业服务水平,以大病保险这种互助共济的方式守住社会公平底线。”何兴峰说,“接下来,安吉要持续促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满足百姓多元保障需求,筑牢全民医疗保障网底,让百姓收获‘稳稳的幸福’。”编辑 杨君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