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最值得读研的8所大学,最后一所性价比最高古之

上海最值得读研的8所大学,最后一所性价比最高

上海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几个城市之一,经济超级发达,同时名校也特别多,所以是很多毕业生最向往的城市之一,因为这里机会巨大,所以呢很多考研学子也把上海的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那么木哥就给大家来盘点一下上海值得大家考研的大学都有哪些。第一所:上海交通大学这是全国十大名牌前列,在上海排第一的名校,所以这样的学校自然是大家想进去的,不过这里的竞争就大了,不要轻易选择,而且现在的推免比例很大,留给大家去统考竞争的名额极其有限。第二所: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齐名,都是十大名牌,所以选择需要谨慎,进去了自然就是前程无忧了,要先权衡自身的实力,看看机会有多大。第三所:同济大学虽然同济大学对比上面两所大学稍微逊色一点,但是该校也是全国文明,比如他们的建筑专业和医学专业就是全国遥遥领先,所以该校也是值得大家考研作为一个选择的,一定要看看历年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第四所: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也是985名校,而且是中国五大师范之一,如果你是师范类的学生,当然这个学校是最好的选择,同时该校的经济学方向也是非常闻名的,也是值得考研的大学。第五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排名与上面四所对比差距很大,不过作为专业的财经类大学,它们绝对是国内首屈一指,该专业考研还是有很大难度的,不过考进去,那未来肯定是一片光明。第六所: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全国排名还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工科,基本上跟武汉理工是一个档次的,只不过上海名校太多,所以它的光环被挡住了,很容易被大家忽视,不过他们的新校区似乎有点远,在奉贤,距离地铁口有段路,该校是非常值得大家考研的,相对于上面几所大学来说,难度就小多了。第七所:上海大学上海大学也是全国排名不错的,跟华东理工不相上下,尤其是工科考研,现在难度要大一些了,而且他们的专业课难度不小,总分通常要比国家线高出很多,但是绝对是值得大家考研的。第八所:东华大学东华大学也是211大学,因为在上海,所以是被忽视最多的211大学,也是上海211大学里面最好考的,所以这所大学应该说是上海大学里面性价比最高的一所大学了,如果大家想去上海读研,那么这所大学一定要去看一下。好了,以上就是木哥给大家找出来的上海最值得大家读研的8所大学,不过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去选择相应的大学,其实除了这些学校以外,上海还有很多好大学都可以去考虑的。

德则不冒

上海市“最好的”四所院校,实力强很难考,尤其第三个招生太严格

上海,它是我国的“金融中心”,经济发展非常快速,近年来也是在不断的吸引着优秀人才,加快建设。在所有的考生心中地位不输北京,因为它的院校资源也是非常好的,211级别的院校共计9所,今天主要讲的是排名前四的院校,看看有没有你猜中的?一、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办学历史起源于1905年,当时是由我国知名的教育家——马相伯先生创办,首任的校长便是孙中山先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所院校不会平凡,而百年后的今天它不但在全国校友会中排名第四,而且还是我国九校联盟会的成员,科研实力非常强,所以,说它是上海市内最好的大学,也是当之无愧。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它建于1896年,简称“上海交大”。不但办学底蕴深厚,而且在国外都有着很高的声誉,是我国九校联盟中的成员之一,现在全国的校友会中排名第六,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入选院校。它的学科发展非常均衡,办学上,在徐汇,长宁和浦东均设有分校,拥有13家附属医院,建有24个研究院。如今,与南京大学的地位相差无几,因此在市内排名第二,也是无需争议的。三、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前身是德文医学堂,也是一所百年老校了。它由我国海洋局和上海市共建,现也是中美“10+10”计划和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会中的成员之一。虽然全国排名在20以后,但是它的办学规模并不输复旦,设有38所学院,七所附属医院,而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它的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城乡规划学这四个专业都被列入了A+级,综合实力非常强。不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在我国是出了名的“招生严格户”,成绩高的同学也不一定能上得了,所以非常难考。四、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它建于1951年,在办学历史上比不了前三所院校,不过它曾接收了同济,浙大和复旦等名校的院系,在1972年时,合并了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学院,所以资源整合后的它,实力也是非常强的,目前在全国校友会中排名前30。而且它本身就是一所985院校,尤其在师范类院校中的地位更是全国前五,所以每年也有许多考生争相报考。这四所985大学,它们都位于上海,由于地理位置好实力强,也是相当难考,其中以同济大学的招生标准最为严格。不过,除了它们外还有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实力也是非常不错的。

密者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九月杀

考上中科院研究生,第一年是怎么度过的

中国科学院除了在北京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外,在各个省市还有不同的研究所。那么中科院第一年是如何培养研究生的?是在自己的研究所上课,还是北京中科院大学上课?今天科大科院考研网的学长就为大家做个权威的解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正门首先明确一点,考上中科院后,研究生一年级是需要上课的,第二年才会回各自的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那么,不同的研究所,是否全部汇集到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上课呢?答案:非也。中国科学院的上课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点在北京;另一个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点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区北门具体在哪个地区上课,由研究所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以及专业情况进行选择,通常来讲:北京地区的必然是在北京中科院大学上课;西部地区比如新疆理化所,天文台等,也在北京上课;而上海的几个研究所比如微系统所、技术物理所,则在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课;而中科院地的合肥分院(有十几个研究所)更为直接,研究生的学籍直接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发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均为中国科大,这也算是考入中国科大的一个捷径。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的代表景点:科学岛那么大家关心的补贴呢?研究生一年级的补贴比较少(再少也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高出一大截),通常在1000-3000元左右;进研究所后,补贴会慢慢提上来,个别研究所会达到5000元左右,可以说生活无忧,一心科研。好啦,大家对于考中科院还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直接来科大科院考研网找我哦。考中科院,就到科大科院考研网

法统

“中科院”听起来有点高大上 能考研进去不容易吧

当年儿子考中科院研究生时,我就一直想知道中科院的有关情况,尤其特别想知道“北航”与“中科院”相比,哪个会更好点。中科院看上去高大上,此前也有朋友的儿子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普通寒门子弟能出息成这样,应该很不错,在当地也一直传为美谈。2020年又有个亲友原指望着去考研北航的自动化专业,但复试被刷,成绩刚好上复试线。接着,第一次调剂又貌似被“忽悠”了,于是干脆放弃了北航,转而去报了中科院(也是有人互通消息)。最后竟轻松过关复试,当即得到“拟录用”的通知。有人说,这不是考上了更好的地方吗?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只要一般人一听到“中科院”三个字,那心里完全就是佩服得不要不要的。其实大部分人的想法也基本正确,中科院相对于其它普通985、211一定更高大上。但专业人士却认为,这看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科院研究所其实只是一个总称,实际上中科院下面一共有12个分院,共有100多家科研院所。当然和高校不同的是,中科院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但不同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也相差巨大,最好的研究所和最差的相比,貌似有点像普通“二本”和“清华”之间的差距,甚至可能还要大。也有点像前几年的某些211大学,其实它也招生专科生。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区别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与新中国同龄,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在2012年该校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且在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中科院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这些数据无疑证实了中科院的强大。其中3所大学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由此可见,“国科大”仅仅是“中科院”的一部分。“国科大”的校区是在北京,而“中科院”的分院就有12个,遍布全国。能考中科院的研究生,其实力应该还行吧?前面说到,中科院下面有100多个研究所,而这些研究所几乎都要招收很多学生,而且研究生招生的名额还不少。但有一个问题,作为研究属性很强的单位,招生中的保研率较高;加之里面的科室与专业太多,考生很难知道报录比。这里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一个专业报考人数很少的话,竞争也就很少,那说不定报了就能录取。但如果选到的专业比较热门,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那录取的概率就很小,不得不说运气成分还是在的。还有一点,由于不同研究所地理位置,研究实力上也有差异,考研难度各有不同。人往高处走,好的资源都留给了大城市,故设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研究所,其考研难度普遍偏高。比如北京的自动化专业,物理所,北化学所,上海有机所等,其考研的难度并不亚于清华北大,竞争一向比较激烈,还看报考人数与招收人数的情况。曾经有人爆料,北大、英国牛津的学生要报中科院的自动化专业、物理研究所,最终都没能成功。但像一些东北、西北或中西部城市的研究所,其考研难度就小多了,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招不满,靠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现象。也有一些新设的科研所,名字看上去高大上,但一般人不敢报(或许也不知道),也常靠调剂才能招满,如“中科院的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我那位亲戚就是上的这个学院,专业是“飞行器设计方向”,也算是捡漏成功。而且我知道的两位考研上岸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北科大、北理工毕业的,也算是北京不错的211、985高校。还据说2020年考研总分335分上了中科院(高出国家线71分),还只是中游成绩,可见实力并不是很差,要进去也有一定难度。大家也知道,即使最好的大学里也有并不是很好的专业,或说是较冷门的专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科院的研究所都这么厉害,也并不非所有的专业都很热门。值得一提的是,科学院的研究所普遍存在导师多学生少的状况,有时候几个导师需要去争一个学生的现状。也不存在传说中的的外校歧视问题,中学院本身每年就要招收约1万名的研究生,而自己的本科生,也就是国科大培养的本科生,一年也就三分之一的样子,约三四百人。而且我们可以想得到,中科院内部的条件和设施往往都比较好,科研经费也较多,研究生的奖学金(补助)自然不会低。还有,关键是毕业生找工作相对也容易,尤其近几年,进航天工程大学这种单位去当老师,或进国家相关研究或制造公司,军队也需要大量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所以,如果考生喜欢做科研,有志投身甚至想以后去继续深造,读博,那或许中科院比985大学更适合他们!总体来看,能考上中科院的研究生,难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结合所有研究所的平均情况来看)。但也需要一定的实力,甚至要211以上的毕业生,因为有的研究所有明确规定,“双非生”不招收,大概和考中上档的985院校差不多。应该说,对于有学术追求、内心有科研志向的同学来说,自己会努力又有实力,能考上中科院去读研,确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一种选择。如果以后想从军的话,也可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一点贡献。

东使宋卫

中科院直属的5所独立大学,“小而精”实力强悍!很多人却不知道

中科院学在我国一直是低调却非常强悍的存在,很多考生即使能被清华、北大录取,也未必能被中科院录取,因为该校主要的生源是硕、博生,本科生只招生少量,学生质量一直处于高位。即使是考研想考上中科院,难度也是非同小可的,但我们可以换条路,降低下方式,那就是报考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独立大学。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中科院直属的5所独立大学,“小而精”实力强悍!考上就业不愁!很多人却不知道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作为中科院直属的独立大学,受到的关注也是很多的。虽然这些学校在大家心中了解程度比较小,但是事实上他们在人才培养,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与国内的其他大学相比都非常的不错。深圳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与众多高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开展了合作办学,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将合作共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将重点培养生命健康、智能工程、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国际化、产业化、复合型领军人才。目前已向公众展示了规划蓝图,作为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未来发展前景可期。中科院UcLa(河南)大学在河南,可能好大学的数量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培养的人才质量也都非常的不错。河南的每年高考,因为院校的原因,竞争也相当的激烈。而中科院这所院校,可以说起点高,水平也高。并且也是和加州洛杉矶方面合资办校,如果建校落实成功,对于在座的河南学子来说都是一个福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招生的一些问题。当然学生在这样高水平的学校读书,也能收获很多知识,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还有很多实践技能等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它的师资力量以及学校的办学年份来讲都是相当的厉害,实力强。但是这所大学却很低调,虽然在发布的相关大学权威排名中,排名不是特别的靠前,但是近几年来,势头一直非常的猛烈。无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很多学科在新一轮的评估中取得了A级。虽然在综合实力方面,学校可能会有一些吃亏,毕竟学校的总体能力偏向于理科,而对于社会类文科的建设比较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理工科的造诣非常的优秀,能够考上的也都是学霸级人物。术业有专攻,希望该学校能在文科方面更上一层楼,保证学校的实力综合发展。也希望学校的理科能力更强,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型创新型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所大学大家应该有所了解,虽然并不是各位家长口中的985或者是211院校。但是该学校在高考各省的录取分数线仅次于清华和北大,从非常高的录取分数可以看出学校非常的热门。并且在这所大学中,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本科生的数量,也就是说该学校致力于为我国培养的是更高层次的科研人员。所以可能在本科教育的学术评估中,学校取得的效果并没有其他高校好,但是学校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并且在其他省份,包括本省在内名气也都非常的不错。如果大家是致力于更高更远的发展,并且也对科研非常感兴趣,大家可以在考研时选择这所院校。当然对于各位考研的同学来说,这学校占据了很好的地理优势,可以享受诸多的教育资源,非常推荐大家报考,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努力。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成立的时间不长,称得上是非常年轻的院校。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校的时间少而忽略了他的能力,学校给予学生的师资力量配备非常的强悍,并且人才的培养都非常的出色,采用的也都是高水平小规模的培养方式,绝对是有着独特的发展能力和潜力。当然,从该学校毕业的学生后续取得的发展看,也都非常的不错。也有很多学生毕业选择读研继续深造,或者是出国留学,地理位置加上本身学校办学质量,使得该校虽没有985、211的头衔,但实力却并不比这些院校差。对于今天的话题:直属中科院的5所独立大学!名气不大实力很强悍,考上就业不愁!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哥斯拉

我国考研最难的“三档”大学,每年竞争激烈,但就业前景却很好!

随着教育力度的普及,学历在国人眼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选择考研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早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稀罕物”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许是希望前往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专业,或许是本科学校不太满意,希望进入更高的平台修炼自己,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大家都是希望自己的考研院校可以是比较好的985、211高校,专业上的学术研究很多方面都可以更好的保证,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其实,在我们眼中高考曾经遥不可及的高校,在考研时,还相对没有那么难。我国考研难度最大的3档大学,由于实力太强,因此每年考研非常激烈,但相比高考来说,还是要简单不少,一旦考上,就业前景非常好,就是个“金饭碗”。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北大作为我国的两所顶级学府,在高中时,成绩不好都是不敢妄想的。但是作为考研院校其实是相对没有那么难的。作为每个学生梦想的学习殿堂,清华北大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就是研究院,之前一直都是招收研究生,近几年才招生毕业生,正式变成了本科院校。其实力也非常雄厚,在“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远超于傲视群雄。但是因为其每年高考的招生名额不多,所以在国内并不太出名,但是二、华东五校是指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五所高校。也是每年考研中,考研人数比较多的一些学校。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地处上海,经济繁荣,其高校实力不容小觑。而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理科也是仅次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工科、农业学、医学更是非常厉害的存在。三、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两财一贸”中国人民大学是属于人文社科类大学。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居中国高校第一位。就文科来说,其难度与北京大学不相上下。中山大学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由于其地理位置,特别受南方考研党的喜欢。“两财一贸”是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是考研的大热专业,而这类的优秀的考研院校自然是抢手。属于高投资高收入的项目。如果打算要2019年打算要考研的同学们,现在就要开始考虑好院校和学校了,以上几所考研院校,有你想要报考的吗?

绝力而死

上海科技大学是所什么样的大学?它跟国科大、南方科大有何异同?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个有意思的大学,值得来讨论一下。2013年,上海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的批复建立,刚开始3年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2014年招本科生,2017年自己独立招硕博士生。2018年,上科大获得了硕博学位授予权。这段话,有很多看点,让我想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国科大2012年,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4年招收本科生。南方科技大学2010年,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大。这三所大学差不多都是同时创建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可对比之处呢?中科大上科大和国科大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单位,科学院。上科大是上海市跟中科院一起合建的大学。明显能看出,上科大是中科院在上海下的另一枚棋子。所以,上科大跟国科大是同门兄弟,上科大一开始还和国科大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上科大跟国科大一样,也是小而精的模式,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不以大取胜。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国科大是中科院在北京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到了合肥,有点脱离中科院独立发展的样子。上科大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上海大学。国科大、上科大都是中科院建大学的第二次尝试,估计这次经验充足,会走得更好。现在国科大的名声很大,上科大显得很低调。是上科大实力不行吗?绝对不是。上科大跟国科大办学路数不太一样,在这点上,跟南方科大有点像。国科大胜在院士多,院士们纷纷站台造势,所以全国轰动。上科大的教授也非常厉害,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好几个,而且很多极为年轻的大牛,整个教学体系很接近英美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上课强度非常大。南方科大也是这种模式。而且师生比为1:10左右,每个学生都会有导师,跟院士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个非常有吸引力,要知道,在武大、华科大、吉大、川大等985学校,每年招7000多以上,甚至上万人,老师跟学生沟通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少。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看好。为什么民国时期,国家这么落后,但像清华、交大等毕业生都是被国外名校认可,也培养了很多一流人才出来呢?因为教授们都是国外名校博士,用的都是国外最好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接近国外一流水平。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比如,清华,还是有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而且说实话,根本就是不知所云,对学生毫无启发。学过国外原版教材的同学应该有体会。江绵恒那为什么南方科大和国科大这么高调,上科大这么低调?因为,上科大有个不一样的校长,江绵恒,他自己是美国博士,当过中科院的副院长,现在是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兼任上科大的校长。江绵恒还有一个更大的标签,这里就不说了,大家自行上网搜。他这么高的位置,要做事非常容易和顺利,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而且也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学校还是需要宣传的,所以,也许上科大的名声会不如国科大,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逐步认可上科大。但从长远来说,上科大远好于南方科大。南方科大一般只能出国,因为是全英文教学,又是英美教学体系,所以出国方便,但就业和国内考研麻烦,双非学校,用人单位不认,考研没有保研名额。上科大出国跟南方科大一样,也没有问题,就业可能会遇到南方科大相同的问题,但考研没任何问题,它的后面是中科院,有着最多数量的研究所,它们对研究生是如此渴望,所以才开设了这两所大学,读研在上科大和国科大是一样的,毫无难度。上海科技大学校园这是一所有趣的大学,值得关注。大家也不妨关注一下。

颂论形躯

“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到底要不要读研?

老王现在40岁了,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他毕业那时,研究生还非常稀少,非常吃香。他毕业后就进了上海某汽车行业的大公司担任技术专员。那时候公司大力引进科技人才,不仅解决户口,还提供购房补贴,子女教育问题也给你解决,每年还享有最少4万的津贴补助。现在老王一家人已经在上海买了两套房,衣食无忧。什么中年危机、失业危机在他身上通通不存在。去年,他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到了国外读书。我曾经问他:“读研有用吗?”他说:“如果当初不读研,现在可能也不会拥有这一切。当然,我不是鼓吹大家都要去读研,不过读研对于很多人来说的确是一种人生的捷径。”老王还给我讲了另外一件事。“我一个本科同学,当初本打算和我一起考研的,后面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工作机会,就放弃考研去工作了。他是属于那种特别能混的人,能跟所有人,特别是领导打好关系,他虽然没有读研,但是处事能力高于大部分研究生,所以晋升什么的也快,混得也很不错。”“但让我有一点不舒服的就是,之前同学聚会,我俩提到当初准备一起考研的事,他直接打断我说:‘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读研没用。’这一点倒是让我挺唏嘘的。”同样混得不错的人,有人告诉你读研很重要,有人告诉你读研没用。大部分人给的建议都是从自身经历出发,不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对于已经在工作的人来说,一定要考虑清楚:读一个在职研是否对你的职业发展有帮助?帮助大吗?职业千千万,不是每种职业都适合去读研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读研的。你适合读在职研吗?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有更高的学历或知识文化水平要求,比如教育、事业单位、金融、法律等,这些行业招聘时首先都会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其次在面对职位晋升、评职称时,高学历也是一个必备项。这时候,你读一个在职研对你今后的发展,帮助就会比较大。如果你现在将来都会一直从事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且自己的技术能力又比较达标,那你可以选择先不提升学历,继续积累自己的技术能力,也能混得不错。但是,有些技术行业也是需要不断地接收学习到前沿的理论知识的,多读书也没坏处,或者以后大家也会转岗转行业,拥有一个好的学历也是很有帮助的。说完了职业需求,我们再来看看个人情况。读在职研可以免试入学,先读后考,虽然免去了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但是你还是得花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读研。很多人迫于工作的压力,经常996甚至是007,生活已经被工作所占据,这样的情况自然是没办法还去读研的。其次就是,很多人下班后会想刷剧、刷抖音甚至是干躺着,唯独没有想到学习。先不说学习能力,很多人都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每年都有同学虽然成功进入了在职研课程班,但最后由于自己的时间问题或者是自律问题选择放弃读研。人生中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努力的痛苦,一种是后悔的痛苦,而我认为后者要比前者大很多倍。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没有人可以无往不利,与其花时间去徘徊犹豫,不如先选一条路走下去。只工作也好,还是一边工作一边读研也好,选好了就坚持下去,每个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升毅

这所低调的科技大学,堪称上海的中科大,招生少,升学就业前途好

在中国高校中,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大学非常低调,在媒体上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是每年却有着众多领先的科研成果问世,这个群体的大学就是中国科学院下属高校,在C9名校中中科大算是最为低调的高校了,学校现在都没有自己的官方抖音号,学校的学术氛围极其浓厚。除了中科大,还有一所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的大学,同样也是异常低调,这所大学就是坐落于上海的上海科技大学,应该来讲坐落在上海的大学基本都会引起家长们的青睐和关注,而这所大学除了上海本地知道的多一些,其他地区的学子却很少了解到,一方面是这所大学非常年轻,另一方面是上海科技大学只在部分地区招生。上海科技大学于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2013年-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所以从建立时间来看,上海科技大学是非常年轻的。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和人文科学研究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2018年6月,上海科技大学迎来了首届本科毕业生,根据学校官网发布的就业质量数据显示,在184名本科毕业生中,约37%选择前往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已获得录取通知书的出国深造的毕业生人均收到2个以上世界知名大学的offer,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南加州大学、埃默里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5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15人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51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总毕业人数的28%。约36%的毕业生选择在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约27%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工作单位包括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19年是学校的第二届毕业生,上海科技大学2019届270名本科毕业生中,38%前往海外9个国家和地区继续深造,其中71%前往全球排名前50的高校继续深造;37%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21%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1人创业。值得一提的是,本科生的科研实力不可小觑。通过这两年毕业生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来这所大学与我们安徽的中科大极为相似,学校本科生培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的特色。从学校的本科生培养原则以及毕业生的发展来看,上海科技大学绝对是一所发展中的潜力股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都有着非常不错的成绩,强烈推荐的一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