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上海科技大学是所什么样的大学?它跟国科大、南方科大有何异同?不公平

上海科技大学是所什么样的大学?它跟国科大、南方科大有何异同?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是个有意思的大学,值得来讨论一下。2013年,上海科技大学获得教育部的批复建立,刚开始3年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2014年招本科生,2017年自己独立招硕博士生。2018年,上科大获得了硕博学位授予权。这段话,有很多看点,让我想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国科大2012年,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2014年招收本科生。南方科技大学2010年,教育部同意筹建南方科技大学,2012年教育部同意建立南方科大。这三所大学差不多都是同时创建的。它们之间是否有可对比之处呢?中科大上科大和国科大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单位,科学院。上科大是上海市跟中科院一起合建的大学。明显能看出,上科大是中科院在上海下的另一枚棋子。所以,上科大跟国科大是同门兄弟,上科大一开始还和国科大一起招收硕博研究生。上科大跟国科大一样,也是小而精的模式,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不以大取胜。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国科大是中科院在北京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搬到了合肥,有点脱离中科院独立发展的样子。上科大也是中科院在上海建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叫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和其他几所学校合并成了现在的上海大学。国科大、上科大都是中科院建大学的第二次尝试,估计这次经验充足,会走得更好。现在国科大的名声很大,上科大显得很低调。是上科大实力不行吗?绝对不是。上科大跟国科大办学路数不太一样,在这点上,跟南方科大有点像。国科大胜在院士多,院士们纷纷站台造势,所以全国轰动。上科大的教授也非常厉害,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好几个,而且很多极为年轻的大牛,整个教学体系很接近英美的教学体系,全英文教学,上课强度非常大。南方科大也是这种模式。而且师生比为1:10左右,每个学生都会有导师,跟院士沟通交流的机会。这个非常有吸引力,要知道,在武大、华科大、吉大、川大等985学校,每年招7000多以上,甚至上万人,老师跟学生沟通的时间和机会非常少。我对这种教学方式很看好。为什么民国时期,国家这么落后,但像清华、交大等毕业生都是被国外名校认可,也培养了很多一流人才出来呢?因为教授们都是国外名校博士,用的都是国外最好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接近国外一流水平。而我们现在的高校,比如,清华,还是有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而且说实话,根本就是不知所云,对学生毫无启发。学过国外原版教材的同学应该有体会。江绵恒那为什么南方科大和国科大这么高调,上科大这么低调?因为,上科大有个不一样的校长,江绵恒,他自己是美国博士,当过中科院的副院长,现在是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兼任上科大的校长。江绵恒还有一个更大的标签,这里就不说了,大家自行上网搜。他这么高的位置,要做事非常容易和顺利,没有必要大张旗鼓,而且也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学校还是需要宣传的,所以,也许上科大的名声会不如国科大,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逐步认可上科大。但从长远来说,上科大远好于南方科大。南方科大一般只能出国,因为是全英文教学,又是英美教学体系,所以出国方便,但就业和国内考研麻烦,双非学校,用人单位不认,考研没有保研名额。上科大出国跟南方科大一样,也没有问题,就业可能会遇到南方科大相同的问题,但考研没任何问题,它的后面是中科院,有着最多数量的研究所,它们对研究生是如此渴望,所以才开设了这两所大学,读研在上科大和国科大是一样的,毫无难度。上海科技大学校园这是一所有趣的大学,值得关注。大家也不妨关注一下。

爱在线

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在《Nature》发表论文,今年该校第12篇CNS!

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人体趋化因子系统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破解了趋化因子受体CXCR2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与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8 (Interleukin 8)及下游信号转导分子G蛋白三元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同时还解析了CXCR2与潜在癌症治疗药物分子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项研究首次揭示内源性蛋白配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机制,为精准的新型抗癌药物设计开启新篇章。该成果以“Structure basis of CXC chemokine receptor 2 activation and signaling”为题,于北京时间7月1日23点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据统计,这是上海科技大学今年在CNS国际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的第12篇论文了。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研究生刘凯雯, iHuman研究所执行所长、生命学院教授刘志杰及iHuman研究所独立PI华甜研究员是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科大是第一完成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志杰课题组长期聚焦GPCR的调控机制,系统性研究与重大疾病相关GPCR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这是其课题组在《细胞》(Cell)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第七篇重磅研究成果。人体中有近50个趋化因子和20多种趋化因子受体,一种趋化因子可以结合多种不同的趋化因子受体,反之亦然。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介导细胞迁移,与炎症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趋化因子IL-8可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CXCR2,招募下游信号蛋白并激活第二信使介导的信号传递。CXCR2趋化中性粒细胞、T、B等淋巴细胞的游走、脱颗粒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炎症、细胞发育和肿瘤细胞的趋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IL8/CXCR2作为肿瘤相关炎症环境的重要成分,能诱导靶细胞趋化性迁移,促进血管生成,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运动,对胰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微环境构建与调控至关重要。因此,CXCR2是治疗免疫类疾病、癌症等的重要靶标。对趋化因子IL8及其受体CXCR2的结构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GPCR与内源性细胞因子结合并被其调控的结构模型,还有助于相关抗癌症药物的研发。上科大iHuman刘志杰团队通过长期刻苦攻关,首次利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解析了CXCR2与两种形式的内源性配体IL8及下游Gi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分辨率分别为 3.5 (二聚体IL8)和3.4 (单体IL8)。两种结构从原子水平揭示了内源趋化因子IL8独特的浅口袋结合模式和对受体的激活机制,以及结合IL8状态下的CXCR2与Gi蛋白的互作模式和下游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关于内源性趋化因子调控趋化因子受体以及受体与下游信号蛋白的互作机制非常缺乏,严重限制了人们对新型癌症治疗药物的精准设计,我们很高兴能实现这一突破。”文章第一作者刘凯雯说。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华甜研究员补充道:“在该篇论文中,我们报道了CXCR2分别在拮抗和激活两种状态下的三维精细结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比较分析揭示了CXCR2受体的调控机制,为探索趋化因子受体家族的激活机制和相关多肽、抗体类拮抗药物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该研究成果是我们在GPCR信号转导复合物结构及机制的研究中的又一重要突破。我们后续也将开展基于CXCR2的抗癌药物设计与研发,实现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的有效结合。” 刘志杰教授说。参与该项研究的还有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心的袁曙光课题组、上科大iHuman研究所赵素文课题组以及上科大膜蛋白线站平台和iHuman研究所的功能研究平台的科研人员。该研究中冷冻电镜数据在上海科技大学生物电镜中心收集,iHuman研究所真核细胞表达平台、基因克隆平台、蛋白纯化平台、功能研究平台的工作人员为该项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该研究同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上海市政府的经费支持。图1:IL8激活CXCR2趋化T细胞到癌细胞过程的艺术展示图(由Julie Liu设计绘制)图2:(a) 分别与单体和二体IL8结合的CXCR2与Gi复合物的电镜结构,以及CXCR2与拮抗剂结合的晶体结构; (b) CXCR2的激活机制卡通展示图; (c) 与二体IL8结合的CXCR2结构剖面图。iHuman刘志杰研究团队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iHuman所 Nature

若此之时

上海科技大学是一所什么水平的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目前上海科技大学设有张江校区(校本部)和岳阳路校区,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2000名左右,研究生4000名左右,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共有在校生4430名,其中本科生1632名,硕士研究生1912名,博士研究生886名。师资力量,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20年10月,学校已选聘535位教授(特聘教授259位,常任教授到位264位,教学教授12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就业质量,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上海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是各方面都挺好的,无论是师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如果能考上,只要能够认真学习,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加油!

素衣

上海不该被低估的一所大学,创办还不足十年,但科教实力不输985

现如今提及上海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了,魔都上海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繁华大都市,在这里高楼大厦耸立云霄,道路上车来车往,一派繁华景象,因此上海也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拼搏之地,每年都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上海发展。此外上海如今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在上海也有很多知名的景点,比如说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外滩、迪士尼乐园等知名度都很高。上海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么出色一方面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另外一方面还与它强悍的科教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我国有着这样的一句话叫做科教兴国,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力强悍与否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而上海恰好有着很多国内外都知名的大学,比如说像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坐落于上海,每年可以为其提供很多人才资源。在上海众多的高校当中有这样的一所大学就经常的被人们给忽视了,这所大学就是上海科技大学,在很多人眼中这所大学可能就是一所很普通的本科大学,但是其实这所大学的实力不该这样低估了,虽然是目前为止上海科技大学的确是一所本科大学,但是要知道这所大学成立的时间是很短的,从成立至今还不足十年的时间,如果仔细深究的话是七年的时间都不到。上海科技大学成立于2013年,在2014年的时候才开始招收本科学生,不过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这所大学就可以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2018年的时候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一所刚成立的本科院校成为一所可以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大学,这其中虽然少不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但是更多的是这所大学自身具备的实力是很强悍的。目前上海科技大学共设有5个学院,1个研究院,3个研究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所大学目前发展的状况还算是很不错,但是它每年招收的学生都是有限的,不会盲目的去扩招,从2019年的数据显示中可以看出这所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加一起还不足四千人。上海科技大学它的科教实力很强悍的,不输国内很多985院校,从它的师资力量就可以看出,这所大学的教授当中包括有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的存在。尽管上海科技大学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它对外的招生分数线却一点都不低,当然对于上海本市的学生分数线会低一些。大家对于上海科技大学还有着怎样的认知呢?

采苓

真厉害:上海科技大学一研究生以第1作者在《科学》上发表论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2013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生谢雨润以第一作者身份,于5月1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in H+HD→H2+D between direct abstraction and roaming insertion pathways”的科研成果。谢雨润同学是我校物质学院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学明院士课题组的联培研究生。该成果由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张东辉院士团队领衔,在最简单化学反应氢原子加氢分子的同位素H+HD→H2+D反应中,发现了化学反应中新的量子干涉效应,并且利用这一量子干涉效应首次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远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几何相位效应。在化学反应中,普遍存在量子干涉现象,但是想要准确理解这些干涉产生的根源非常困难。这些干涉的图样复杂,而且在实验上也难以精确分辨干涉图样的特征。H+H2及其同位素(H+HD)的反应,是所有化学反应中最简单的一个体系,因此可以对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确地计算机模拟,做到微观层次上深入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尽管这一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反应体系已经被研究得相当透彻,但仍然存在着科学家们以前完全认识不到的奇特的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人员在先期理论研究工作中发现,在特定散射角度上,H+HD反应生成的一些特定量子态的H2产物,其信号强弱会随碰撞能的变化呈现特别有规律的振荡。为了理清这种振荡现象,团队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详细研究。在实验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改进交叉分子束装置,在一系列碰撞能下精确地测量了反应的后向散射信号。在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反应散射理论,创造性地发现了利用拓扑学原理来分析化学反应发生途径的方法。拓扑学分析表明,这些后向散射的振荡实际上是由两条反应途径的干涉造成的。这两条反应途径对于后向散射均有显著贡献,但它们各自的幅度随着碰撞能变化并无显著变化,呈现缓慢的变化趋势。它们的相位随着碰撞能变化,一个呈线性增加,另外一个呈线性减小,因此,相互干涉的结果就呈现了强烈的有规律的振荡现象。不同碰撞能下两条反应路径的微分截面及干涉后的微分截面反应中两条拓扑路径示意图进一步的经典轨线理论分析表明,其中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通常所熟知的直接反应(路径1)过程。而另外一条反应途径对应于一条类似于roaming机理(路径2)的反应过程。由于这两条反应途径刚好以相反的方向围绕于H+HD反应势能面上的锥形交叉,所以它们的干涉图样必须采用非绝热耦合的势能面来模拟计算才可以和实验结果吻合,这也体现了这个体系反应过程中的几何相位效应。这是在低于锥形交叉点的反应中,第一次观测到几何相位效应。更为有趣的是,通过类roaming机理而发生的反应只占全部反应性的0.3%左右。而如此微弱的小部分反应性,能够清晰地被理论和实验所揭示出来。该项研究再次揭示了原子分子因碰撞而发生化学反应过程的量子性,也揭示了化学反应的途径是复杂的。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等的支持。作为上科大与大连化物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是上科大招收的第一级硕博连读生,谢雨润同学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是上科大招收的首批研究生,还记得第一年在岳阳路校区上课,尽管当时的校园条件相对简陋,但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却一点也不含糊,完善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学术交流为我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7月,我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到导师杨学明院士位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学习。整个研究室非常重视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在反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际一流水平。能够在这样一个高水准的平台上开始自己的研究生涯,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此次我们这项成果能够在《Science》上发表,感谢上科大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感谢研究所杨老师和张老师两位院士的倾力合作,还有肖春雷和孙志刚两位老师在细节上的把关。过去的几年中我在学习生活中都感到了来自上科大和研究所老师们的关怀。”谢雨润同学在实验室工作中自2013年以来,物质学院已招收研究生1000余名,毕业近300名,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430篇论文,包括2篇Science、1篇Nature、13篇JACS、2篇PRL等。物质学院始终秉承学校“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深入贯彻科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学院依托上海科技大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国际化、高标准、强实践”的研究生培养原则,制定“目标驱动、能力培养和质量导向”的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立并不断优化从招生选拔、课程学习、博士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审核等多级选拔、分流淘汰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以及各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研究生深入第一线科研实践,同时鼓励项目合作,组织学术交流,利用天然优势打造科教无缝衔接的鲜明特色;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等工作紧密结合,打造为国所需、德才兼备、勇于开拓的紧缺人才,为服务国家科技强国战略做出上科大人的贡献。【院士寄语】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杨学明院士(上科大特聘教授)我很高兴有机会参与上科大的科教融合。也是由于这样一个科教融合机会,谢雨润同学能够加入我的课题组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年轻同学来说,寻找自己的兴趣非常重要!在还没有加入到我的课题组的时候,谢雨润同学曾经到我的研究小组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计划,正是因为他对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浓厚的兴趣,让他在这一方向上认真学习,非常刻苦,并且做出了优秀的工作。我一直认为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中,存在着非常有趣而复杂的细节,科学研究就是一种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在科学研究中,年轻的同学应该要注重科学问题的本质,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坚持发展自己独特的方法开展原创性研究。这也是我自己一生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超越我们,真正走向科学前沿。这也是科教融合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杨学明院士与谢雨润同学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物质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

穷于商周

上海科技大学,一所被人忽视,实力却不输985名校的大学

很多人一看到“上海科技大学”这个名字就会感到纳闷,上海科技大学,这是一个什么学校呢?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恐怕是和普通一本院校是一个等级的普通大学吧。但是实际上,上海科技大学的实力非常雄厚,虽然正式建校仅有7年,但是实力不逊色于一般的985大学。上科大的建立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高校。上科大的年龄很年轻,它在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目前的校龄也不过7年。上科大的实力上科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资金雄厚,并且人少,因此导致了人均获得的资源很多,对想搞科研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并且上科大的导师都是来自国内知名研究生和顶尖名校,能力是实打实的厉害,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上科大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学生的去向都很不错,截止2020年8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上科大的录取分数线上海科技大学的科教实力很强悍,不输国内很多985院校,从它的师资力量就可以看出。根据统计,上科大的教授当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教学阵容很豪华。不过尽管上海科技大学知名度不是很高,它对外的招生分数线却一点都不低。2019年各地录取分数线可以看出,上科大的录取线几乎要比很多985大学要高,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上科大雄厚的实力。实力如此不错的上科大,也是你大学就读的不错选择哦!

布卢姆

上海科技大学后起之秀,年轻有潜力!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经济和科技领域的最前沿。在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在这座大都市建立了上海科技大学。2013年至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了4届硕博连读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从2017年起,学校可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8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最主要的是上海科技大学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在中科院的帮助下,学校已选聘535位教授,这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8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这师资力量已是相当雄厚。上科大正门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止2020年8月,学校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9%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15%,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23%,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2%;约40%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18%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海证券、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上科大夜景学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84%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14%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34%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62%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上海科技大学应运新时代科技而生,潜力无限,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里输送科技人才的佼佼者。关于上海科技大学你有哪些看法?

敢问至道

上海科技大学在《自然》发表论文,硕博连读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神经和免疫系统如何交互作用是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重大科学问题,是否存在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尤其不清楚。4月29日晚,《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第一条神经信号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这篇题为《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lation》(“受行为影响的脑活动调控体液免疫应答”)的学术论文是由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霁课题组和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合作完成。清华大学祁海课题组与上科大胡霁课题组共同合作发现从小鼠大脑杏仁核和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进而祁海课题组发现去除脾脏神经的小鼠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剧减,提示脾神经冲动信号对体液应答有促进作用。通过药理学、遗传学实验,他们发现脾脏中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a9受体对脾神经的这个促进作用不可或缺。研究人员通过体内细胞剔除实验,又发现在肾上腺素能的脾神经和需要感知乙酰胆碱的B细胞之间, 起“换元”作用的可能是可感受去甲肾上腺素而分泌乙酰胆碱的T细胞。胡霁课题组通过伪狂犬病毒逆行追踪,发现脾神经与室旁核(PVN)和中央杏仁核(CeA)之间存在神经连接。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与应激、恐惧反应紧密相关,而两处共有的一类神经元是表达CRH的神经元。CRH神经元是掌控垂体-肾上腺轴的上游神经元,其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这个已知抑制免疫的内分泌功能,不能解释研究人员看到的免疫增强的现象。因此他们推测CRH神经元可以直接操控脾神经,通过神经通路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来促进浆细胞的产生。为检验这一假说,上科大生命学院研究生袁媛与清华大学研究生张旭在胡霁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光遗传学实验,发现刺激CeA/PVN的CRH神经元后几秒钟内就会记录到脾神经的电信号明显加强,证明CeA/PVN与脾脏之间确有通路连接。进而,祁海、胡霁、钟毅三个研究组共同合作通过CRH神经元剔除、DREADD化学遗传学抑制及激活的方法,证明 CeA/PVN CRH神经元活性对应调控了脾内B细胞应答产生浆细胞的过程。自主神经活动可以受外界环境及行为的影响。那么,有没有行为可以刺激这条脑-脾神经轴从而增强免疫应答呢?袁媛通过监测小鼠在不同行为范式下 CeA/PVN 的 CRH 神经元活动发现,发现应激行为范式可以同时激活这两个核团的CRH神经元。更重要的是,抗原接种后第二周里,每天经历应激刺激两次,小鼠抗原特异的抗体就可以大大增加。这种行为增强抗体应答的效果,依赖于CRH神经元、脾神经,以及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受体。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们通力合作鉴定并证明了一条对适应性免疫具有增强功能的脑-脾神经轴,揭示了 CRH 神经元的双重免疫调节功能:一是经典已知的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免疫抑制作用,二是新发现的经神经环路直接作用于脾的免疫增强作用。过去的神经免疫研究主要涉及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作用,以及神经信号对淋巴器官和屏障组织里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这项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受到中枢-外周神经环路的直接调控,以及通过行为调节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提示了适度的应激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开辟了神经免疫学的新方向。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3级博士生张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博士生雷博、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袁媛、清华PTN项目2016级博士生张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祁海教授、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应激(压力)是动物或人因外界刺激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应激情况。应激神经生物学既是国际科学前沿,又是国家重大需求。胡霁课题组长期专注于应激的神经环路与细胞机制的研究,此前多项重要成果已发表于Current Biology,Neuro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光遗传学刺激与电生理记录证实脾神经活动响应中枢刺激胡 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应激/压力的神经机制;2.神经精神药理的环路机制;3. 神经与精神疾病治疗的新策略。部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euron,Current Biology等领域顶尖期刊发表。目前课题组包含8名研究生、两位助理研究员、一位技术员;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0岁。袁 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文章的第一作者袁媛算是我在上科大的第一位研究生,当时她刚从神经所转到上科大,参与了实验室建立的全过程。2015年开始,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这个课题,是神经与免疫大跨度的合作,挑战很大。开展全新的研究工作,探索实验室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对于我和袁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不是在已有的课题体系和实验框架里增砖添瓦,而是要尝试做那个建立体系和框架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袁媛愈挫愈勇,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还是到达了终点,并且学习到了很多技能,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日益增进。”——胡霁教授对袁媛的评价“胡老师是一位思维非常活跃、捕捉科学问题很敏锐的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课题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胡老师总是在我课题遇到瓶颈时不遗余力地给我提供帮助,不管是在课题想法上还是实验资源上,给了我做课题很大的定力和信心,也给了我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独立做课题,这对于我今后科研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胡老师实验室的四年,是我慢慢熟悉科研、喜欢上科研的四年。胡老师每次开组会慷慨激昂地讲课题时的状态,让我感受到科研除了解决科学问题之外,是可以让一个人发光,也可以照耀别人、给予别人力量的。特别幸运能够遇到胡老师,也非常感谢胡老师,让我在实验室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且难忘的几年,受益良多。”——袁媛感言胡霁课题组成员合影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可乎

上海科技大学在《自然》发表论文,硕博连读研究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神经和免疫系统如何交互作用是一直以来困扰人们的重大科学问题,是否存在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尤其不清楚。4月29日晚,《自然》(Nature)杂志报道了第一条神经信号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解剖学通路。这篇题为《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lation》(“受行为影响的脑活动调控体液免疫应答”)的学术论文是由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祁海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胡霁课题组和清华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钟毅课题组合作完成。清华大学祁海课题组与上科大胡霁课题组共同合作发现从小鼠大脑杏仁核和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到脾脏存在直接的神经通路,进而祁海课题组发现去除脾脏神经的小鼠在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剧减,提示脾神经冲动信号对体液应答有促进作用。通过药理学、遗传学实验,他们发现脾脏中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a9受体对脾神经的这个促进作用不可或缺。研究人员通过体内细胞剔除实验,又发现在肾上腺素能的脾神经和需要感知乙酰胆碱的B细胞之间, 起“换元”作用的可能是可感受去甲肾上腺素而分泌乙酰胆碱的T细胞。胡霁课题组通过伪狂犬病毒逆行追踪,发现脾神经与室旁核(PVN)和中央杏仁核(CeA)之间存在神经连接。这两个区域的功能与应激、恐惧反应紧密相关,而两处共有的一类神经元是表达CRH的神经元。CRH神经元是掌控垂体-肾上腺轴的上游神经元,其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这个已知抑制免疫的内分泌功能,不能解释研究人员看到的免疫增强的现象。因此他们推测CRH神经元可以直接操控脾神经,通过神经通路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来促进浆细胞的产生。为检验这一假说,上科大生命学院研究生袁媛与清华大学研究生张旭在胡霁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光遗传学实验,发现刺激CeA/PVN的CRH神经元后几秒钟内就会记录到脾神经的电信号明显加强,证明CeA/PVN与脾脏之间确有通路连接。进而,祁海、胡霁、钟毅三个研究组共同合作通过CRH神经元剔除、DREADD化学遗传学抑制及激活的方法,证明 CeA/PVN CRH神经元活性对应调控了脾内B细胞应答产生浆细胞的过程。自主神经活动可以受外界环境及行为的影响。那么,有没有行为可以刺激这条脑-脾神经轴从而增强免疫应答呢?袁媛通过监测小鼠在不同行为范式下 CeA/PVN 的 CRH 神经元活动发现,发现应激行为范式可以同时激活这两个核团的CRH神经元。更重要的是,抗原接种后第二周里,每天经历应激刺激两次,小鼠抗原特异的抗体就可以大大增加。这种行为增强抗体应答的效果,依赖于CRH神经元、脾神经,以及B细胞表达的乙酰胆碱受体。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们通力合作鉴定并证明了一条对适应性免疫具有增强功能的脑-脾神经轴,揭示了 CRH 神经元的双重免疫调节功能:一是经典已知的垂体-肾上腺神经内分泌免疫抑制作用,二是新发现的经神经环路直接作用于脾的免疫增强作用。过去的神经免疫研究主要涉及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作用,以及神经信号对淋巴器官和屏障组织里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这项成果使我们认识到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受到中枢-外周神经环路的直接调控,以及通过行为调节免疫应答的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提示了适度的应激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开辟了神经免疫学的新方向。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2013级博士生张旭、清华大学生命学院2016级博士生雷博、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袁媛、清华PTN项目2016级博士生张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祁海教授、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应激(压力)是动物或人因外界刺激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应激情况。应激神经生物学既是国际科学前沿,又是国家重大需求。胡霁课题组长期专注于应激的神经环路与细胞机制的研究,此前多项重要成果已发表于Current Biology,Neuro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光遗传学刺激与电生理记录证实脾神经活动响应中枢刺激胡 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常任副教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应激/压力的神经机制;2.神经精神药理的环路机制;3. 神经与精神疾病治疗的新策略。部分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euron,Current Biology等领域顶尖期刊发表。目前课题组包含8名研究生、两位助理研究员、一位技术员;研究团队平均年龄30岁。袁 媛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文章的第一作者袁媛算是我在上科大的第一位研究生,当时她刚从神经所转到上科大,参与了实验室建立的全过程。2015年开始,我们与清华大学合作这个课题,是神经与免疫大跨度的合作,挑战很大。开展全新的研究工作,探索实验室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对于我和袁媛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不是在已有的课题体系和实验框架里增砖添瓦,而是要尝试做那个建立体系和框架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袁媛愈挫愈勇,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最后还是到达了终点,并且学习到了很多技能,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日益增进。”——胡霁教授对袁媛的评价“胡老师是一位思维非常活跃、捕捉科学问题很敏锐的教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课题总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胡老师总是在我课题遇到瓶颈时不遗余力地给我提供帮助,不管是在课题想法上还是实验资源上,给了我做课题很大的定力和信心,也给了我充分的自由空间可以独立做课题,这对于我今后科研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胡老师实验室的四年,是我慢慢熟悉科研、喜欢上科研的四年。胡老师每次开组会慷慨激昂地讲课题时的状态,让我感受到科研除了解决科学问题之外,是可以让一个人发光,也可以照耀别人、给予别人力量的。特别幸运能够遇到胡老师,也非常感谢胡老师,让我在实验室度过了人生中非常重要且难忘的几年,受益良多。”——袁媛感言胡霁课题组成员合影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

亲知

2021届高考生注意了!上海这3所野鸡大学被曝光,曾骗人无数

上海市是我们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相比这是大家都是知晓了的吧,2019年的GDP达到了38155.32亿元,排在城市排行榜中的第1位。上海市能有这么好的发展,一方面是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处在我国沿海的中间位置,又处在长江的入海口南岸,使得这里成为了航运的中心城市,一方面是这里开阜比较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接受的先进的技术和海外的贸易,发展的时间是叫早的,还有一方面就是这里优秀的教育条件了。上海市的常住人口有2400多万人,而户籍常住人口也是达到了1400多外,学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比较多的,这就使得上海市的发展必修要发展教育事业,不管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上海市的办学规模都是比较大的,尤其是高校的建设,全市一共有高校64所,是全国三大高等教育城市之一,全市的高校在校生人数多达好几十万,就连研究生人数也是有10多万人。但是在上海市也是有“野鸡大学”存在的,考生们一定要注意了。上海这3所野鸡大学被曝光,曾经是害人不浅,考生和家长们需谨慎第一所是上海国际管理大学,这所学校看上去高大上,还是一所国际化发展的学校,光是校名就十分的响亮,这个学校也是以此来吸引学生们,但是这样的学校还是比较容易被看穿的,国内并没有什么什么学校是以国际来命名的,在上海市这类的管理学校也是不多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可能是比较接近的。第二所是上海同济医科大学,这所学校从校名上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还贴上了同济大学的牌子,同济大学可是国内顶尖的高校,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同济大学内部的院系里倒是有同济大学医学部,但是这所上海同济医科大学是徒有虚名的,只是捡起了别人的知名品牌挂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校名取得不错,曾经也是骗到了不少的学生。第三所是上海工业科技大学,这个学校就是一个组装学校,将原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组装了起来,校名看上是很不错,但其实这就是一所“野鸡大学”,现在也没有上海工业大学了,早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就和其他的机所学校合并成立的现在的上海大学。大家对于上海这3所野鸡大学被曝光,曾经是害人不浅,考生和家长们需谨慎,有什么看法呢?一起在评论区里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