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全球过程仿真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成绩单

2021年全球过程仿真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本文研究全球市场、主要地区和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的收入等,同时也重点分析全球范围内主要企业竞争态势,过程仿真软件收入和市场份额等。针对过去五年(2016-2020)年的历史情况,分析历史几年全球过程仿真软件总体规模,主要地区规模,主要企业规模和份额,主要产品分类规模,下游主要应用规模等。规模分析包括收入和市场份额等。针对未来几年过程仿真软件的发展前景预测,本文预测到2026年,主要包括全球和主要地区收入预测,分类销收入预测,以及主要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预测等。据本文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过程仿真软件收入大约xx百万美元,预计2026年达到xx百万美元,2021至2026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xx%。本文重点关注以下角度的细分情况:根据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细分为:基于云基于端根据不同下游应用,本文重点关注以下领域:汽车行业化学工业航天工业电力工业其他本文重点关注全球范围内过程仿真软件主要企业,包括:AspenTechAnyLogic3DSAvtech ScientificKongsberg DigitalAVEVAOutotecCorysGSE SystemsSchlumbergerEngineered Software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HoneywellAspen TechnologyIntelligen报告目录1 统计范围1.1 过程仿真软件介绍1.2 过程仿真软件分类1.2.1 全球市场不同类型过程仿真软件规模对比:2019 VS 2021 VS 20261.2.2 基于云1.2.3 基于端1.3 全球过程仿真软件主要下游市场分析1.3.1 全球过程仿真软件主要下游市场规模对比:2019 VS 2021 VS 20261.3.2 汽车行业1.3.3 化学工业1.3.4 航天工业1.3.5 电力工业1.3.6 其他1.4 全球市场过程仿真软件总体规模及预测1.5 全球主要地区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1.5.1 全球主要地区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 VS 2021 VS 20261.5.2 全球主要地区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2016-2021)1.5.3 北美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5.4 欧洲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5.5 亚太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5.6 南美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5.7 中东及非洲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6 过程仿真软件市场发展趋势、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分析1.6.1 过程仿真软件市场驱动因素1.6.2 过程仿真软件市场阻碍因素1.6.3 过程仿真软件市场发展趋势2 主要企业简介2.1 AspenTech2.1.1 AspenTech基本情况2.1.2 AspenTech主要业务2.1.3 AspenTech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4 AspenTech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5 AspenTech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2 AnyLogic2.2.1 AnyLogic基本情况2.2.2 AnyLogic主要业务2.2.3 AnyLogic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2.4 AnyLogic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2.5 AnyLogic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3 3DS2.3.1 3DS基本情况2.3.2 3DS主要业务2.3.3 3DS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3.4 3DS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3.5 3DS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4 Avtech Scientific2.4.1 Avtech Scientific基本情况2.4.2 Avtech Scientific主要业务2.4.3 Avtech Scientific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4.4 Avtech Scientific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4.5 Avtech Scientific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5 Kongsberg Digital2.5.1 Kongsberg Digital基本情况2.5.2 Kongsberg Digital主要业务2.5.3 Kongsberg Digital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5.4 Kongsberg Digital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5.5 Kongsberg Digital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6 AVEVA2.6.1 AVEVA基本情况2.6.2 AVEVA主要业务2.6.3 AVEVA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6.4 AVEVA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6.5 AVEVA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7 Outotec2.7.1 Outotec基本情况2.7.2 Outotec主要业务2.7.3 Outotec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7.4 Outotec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7.5 Outotec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8 Corys2.8.1 Corys基本情况2.8.2 Corys主要业务2.8.3 Corys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8.4 Corys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8.5 Corys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9 GSE Systems2.9.1 GSE Systems基本情况2.9.2 GSE Systems主要业务2.9.3 GSE Systems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9.4 GSE Systems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9.5 GSE Systems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0 Schlumberger2.10.1 Schlumberger基本情况2.10.2 Schlumberger主要业务2.10.3 Schlumberger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0.4 Schlumberger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0.5 Schlumberger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1 Engineered Software2.11.1 Engineered Software基本情况2.11.2 Engineered Software主要业务2.11.3 Engineered Software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1.4 Engineered Software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1.5 Engineered Software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2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2.12.1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基本情况2.12.2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主要业务2.12.3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2.4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2.5 KBC Advanced Technologies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3 Honeywell2.13.1 Honeywell基本情况2.13.2 Honeywell主要业务2.13.3 Honeywell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3.4 Honeywell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3.5 Honeywell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4 Aspen Technology2.14.1 Aspen Technology基本情况2.14.2 Aspen Technology主要业务2.14.3 Aspen Technology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4.4 Aspen Technology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4.5 Aspen Technology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2.15 Intelligen2.15.1 Intelligen基本情况2.15.2 Intelligen主要业务2.15.3 Intelligen过程仿真软件产品及服务2.15.4 Intelligen过程仿真软件收入、毛利率及市场份额(2019-2021)2.15.5 Intelligen发展动态及发展计划3 全球竞争态势分析3.1 全球主要企业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9-2021)3.2 全球过程仿真软件市场集中度分析3.2.1 全球前三大企业过程仿真软件市场份额3.2.2 全球前十大企业过程仿真软件市场份额3.3 全球过程仿真软件主要企业总部及产品类型3.4 过程仿真软件行业并购情况3.5 过程仿真软件新进入者及投资计划4 全球市场不同类型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4.1 全球不同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1)4.2 全球不同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预测(2021-2026)5 全球市场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5.1 全球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1)5.2 全球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预测(2021-2026)6 北美6.1 北美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6.2 北美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6.3 北美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6.3.1 北美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6.3.2 美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6.3.3 加拿大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6.3.4 墨西哥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 欧洲7.1 欧洲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7.2 欧洲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7.3 欧洲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7.3.1 欧洲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7.3.2 德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3 法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4 英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5 俄罗斯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7.3.6 意大利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 亚太8.1 亚太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8.2 亚太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8.3 亚太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8.3.1 亚太主要地区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8.3.2 中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3 日本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4 韩国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5 印度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6 东南亚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8.3.7 澳大利亚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 南美9.1 南美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9.2 南美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9.3 南美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9.3.1 南美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9.3.2 巴西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9.3.3 阿根廷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0 中东及非洲10.1 中东及非洲不同产品类型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10.2 中东及非洲不同应用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10.3 中东及非洲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10.3.1 中东及非洲主要国家过程仿真软件收入(2016-2026)10.3.2 土耳其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0.3.3 沙特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0.3.4 阿联酋过程仿真软件市场规模及预测(2016-2026)11 研究结论12 附录12.1 研究方法12.2 研究过程及数据来源12.3 免责声明完整报告请参考《广州环洋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年全球过程仿真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需要详细内容请联系发布者,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故观之名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507277在线阅读:http://www.cninfo360.com/yjbg/dzhy/yqj/20210325/1507277.html正文目录第1章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概况 23第一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情况 23一、IT运维软件产业景气度分析 23二、IT运维软件产业发展及影响因素 23第二节 IT运维软件产业链分析 23一、产业链模型 23二、IT运维软件产业链模型分析 26第三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27一、赢利性 27二、成长速度 28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28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29五、风险性 29六、行业周期 29七、竞争激烈程度指标 30八、当前行业发展所属周期阶段的判断 30第2章 全球及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运行分析 31第一节 全球IT运维软件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31一、全球IT运维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31二、全球IT运维软件市场统计分析 31三、全球IT运维软件市场发展分析 31四、全球IT运维软件主要企业分析 32五、全球IT运维软件消费者调查分析 32第二节 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IT运维软件市场分析 33一、美国 33二、欧洲 33三、日本 33四、韩国 33第三节 世界IT运维软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34第四节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发展基本情况 34一、市场现状分析 34二、市场规模分析 35三、市场特点分析 35四、市场技术发展状况 36第五节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技术研发情况 36一、行业研发情况分析 36二、竞争对手研发占投入比 38三、研发投入与研发成果关系 42第3章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环境与渠道研究 43第一节 全国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43一、宏观经济指标数据分析 43二、宏观政策环境分析 47三、"十三五"发展规划分析 51第二节 主要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52一、主要城市区域市场特点分析 52二、主要城市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53三、未来主要城市经济发展预测 54第三节 竞争对手渠道模式 55一、IT运维软件市场渠道情况 55二、IT运维软件竞争对手渠道模式 56第4章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产业结构研究 57第一节 IT运维软件产业结构分析 57一、市场细分充分程度的分析 57二、各细分市场领先企业排名 57三、各细分市场占总市场的结构比例 60四、领先企业的结构分析(所有制结构) 61第二节 IT运维软件产业价值链条的结构分析及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 61一、产业价值链条的构成 61二、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62第三节 IT运维软件产业结构发展预测 66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政府产业指导政策分析 66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因素 67三、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市场定位 70第5章 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企业销售规模调查分析 74第一节 2018-202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分析 74一、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74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75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75第二节 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76一、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76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76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77第三节 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77一、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77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78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79第四节 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79一、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79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79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80第五节 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80一、2018-2020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分析 80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80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81第6章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产能及产量调研 82第一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生产分析 82一、产品及原材料行业分析 82二、国内产品及原材料生产企业分析 84三、产品及原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85四、产品及原材料规模情况分析 87第二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容量分析 88一、2016-2020年IT运维软件市场容量分析 88二、2016-2020年重点企业占有份额 89三、2021-2027年IT运维软件市场容量预测 89第三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产值分析 90一、2016-2020年IT运维软件产值分析 90二、2021-2027年IT运维软件产值预测 91第四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92一、生产规模现状 92二、产能规模分布 92三、重点厂商分布 93四、产供状况分析 95第7章 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供需形势调查分析 96第一节 IT运维软件市场需求分析 96一、IT运维软件行业需求市场 96二、IT运维软件行业客户结构 96三、IT运维软件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 97第二节 IT运维软件市场供给分析 97一、 IT运维软件市场供给分析 97二、2021-2027年IT运维软件市场供给预测 98第三节 2021-2027年供求平衡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 98第8章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区域市场剖析 99第一节 华北地区 99一、发展现状分析 99二、市场规模情况 99三、市场需求情况 99四、发展前景预测 100第二节 东北地区 100一、发展现状分析 100二、市场规模情况 100三、市场需求情况 101四、发展前景预测 101第三节 华东地区 102一、发展现状分析 102二、市场规模情况 102三、市场需求情况 102四、发展前景预测 103第四节 华南地区 103一、发展现状分析 103二、市场规模情况 103三、市场需求情况 104四、发展前景预测 104第五节 华中地区 105一、发展现状分析 105二、市场规模情况 105三、市场需求情况 105四、发展前景预测 106第六节 西南地区 106一、发展现状分析 106二、市场规模情况 106三、市场需求情况 107四、发展前景预测 107第七节 西北地区 108一、发展现状分析 108二、市场规模情况 108三、市场需求情况 108四、发展前景预测 109第9章 2021年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10第一节 IT运维软件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10一、 现有企业间竞争 110二、 潜在进入者分析 111三、 替代品威胁分析 111四、 供应商议价能力 111五、 客户议价能力 111第二节 IT运维软件行业集中度分析 112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112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113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113第三节 IT运维软件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114一、生产要素 114二、需求条件 115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115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115五、政府的作用 116第四节 IT运维软件竞争力优势分析 117一、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 117二、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117三、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 117第五节 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19一、IT运维软件行业竞争分析 119二、国内外IT运维软件竞争分析 120三、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竞争分析 121四、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集中度分析 121五、中国IT运维软件竞争对手市场份额 122六、中国IT运维软件主要品牌企业梯队分布 122第10章 IT运维软件领域十大标杆企业发展调研 123第一节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23一、企业基本概况 12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23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30第二节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 131一、企业基本概况 13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31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38第三节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8一、企业基本概况 138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39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45第四节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5一、企业基本概况 145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46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52第五节 北京基调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153一、企业基本概况 15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53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54第六节 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154一、企业基本概况 154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54(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54(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56(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59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60第七节 上海北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60一、企业基本概况 160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61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62第八节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163一、企业基本概况 16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63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70第九节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 171一、企业基本概况 17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71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78第十节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 178一、企业基本概况 178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78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85第十一节 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 185一、企业基本概况 185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86(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86(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87(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90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1第十二节 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91一、企业基本概况 19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92(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92(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93(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96三、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197第11章 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策略探讨 198第一节 消费者调查研究 198一、消费者生活方式调查 198二、未来社会人口生活水平 200三、IT运维软件消费者调查 205四、发达国家同期消费者感知 205第二节 销售策略与营销模式解析 206一、渠道调研 206二、销售贡献比率 206三、覆盖率 206四、销售渠道效果 206五、价值流程结构 207第三节 多元化策略研究 208一、行业多元化策略研究 208二、现有竞争企业多元化业务模式 208三、上下游行业策略分析 210第四节 广告投放策略分析 211一、行业广告投放现状分析 211二、广告投放方式变化分析 212三、广告投放总量变化分析 213四、广告投放策略分析 214第五节 品牌策略分析 215一、各品牌定位及策略分析 215二、各品牌知名度及策略分析 216三、各品牌美誉度及策略分析 217四、各品牌忠诚度及策略分析 217第12章 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219第一节 中国IT运维软件市场前景分析 219一、IT运维软件市场容量分析 219二、IT运维软件行业利好利空政策 219三、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20第二节 中国IT运维软件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221一、中国IT运维软件发展方向分析 221二、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规模 222三、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22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供需预测 223一、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供给预测 223二、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需求预测 224三、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进出口预测 224第四节 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 225一、市场整合成长趋势 225二、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 225三、企业区域市场拓展的趋势 225四、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 226五、影响企业销售与服务方式的关键趋势 227六、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SWOT分析 228第13章 2021-2027年IT运维软件行业投资方向与风险分析 230第一节 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分析 230第二节 产业发展的空白点分析 230第三节 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投资方向 230第四节 IT运维软件行业投资潜力与机会 231第五节 新进入者应注意的障碍因素 231第六节 2021-2027年中国IT运维软件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232一、市场竞争风险 232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 234三、技术风险分析 235四、政策和体制风险 235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 236图表目录图表 1 产业链形成模式示意图 25图表 2 IT运维服务行业产业链 26图表 3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对比 27图表 4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 28图表 5 2018-2020年全球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31图表 6 全球IT运维管理行业最具实力的10大企业 32图表 7 2018-2020年美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33图表 8 2018-2020年欧洲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33图表 9 2018-2020年日本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33图表 10 2018-2020年韩国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 33图表 11 2016-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43图表 12 2016-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44图表 13 2016-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44图表 14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45图表 15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45图表 16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60图表 17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61图表 18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74图表 19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对比 74图表 20 2018-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75图表 21 2018-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75图表 22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76图表 23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对比 76图表 24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76图表 25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77图表 26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 77图表 27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利润总额及增长对比 78图表 28 2019-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分布图 78图表 29 2019-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分布图 79图表 30 2010-2015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毛利率 79图表 31 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毛利率 79图表 32 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毛利率 80图表 33 2010-2015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80图表 34 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 80图表 35 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 81图表 36 2013-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82图表 37 2013-2020年软件业人均创收情况 82图表 38 2013-2020年软件业务出口增长情况 83图表 39 2013-2020年软件业从业人员数变化情况 83图表 40 2019-2020年软件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情况 84图表 41 2020年软件产业分类收入占比 85图表 42 2020年软件业分区域增长情况 85图表 43 2020年前十位省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86图表 44 2020年前十位中心城市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 86图表 45 2020年中国软件行业运行 88图表 46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88图表 47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图 89图表 48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90图表 49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图 91图表 50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合计及增长率 92图表 51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合计及增长对比 92图表 52 国内IT运维服务行业主要公司汇总 93图表 53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供需情况 95图表 54 中国IT运维管理行业发展历程分析情况 96图表 55 2015-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97图表 56 2015-2020年华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99图表 57 2015-2020年东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0图表 58 2015-2020年华东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2图表 59 2015-2020年华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3图表 60 2015-2020年华中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5图表 61 2015-2020年西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6图表 62 2015-2020年西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及增长情况 108图表 63 IT运维软件行业环境“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110图表 64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112图表 65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分布图 112图表 66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113图表 67 2018-2020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113图表 68 2018-2020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不同地区销售收入占比 113图表 69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23图表 70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24图表 71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27图表 72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29图表 73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31图表 74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32图表 75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35图表 76 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37图表 77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39图表 78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39图表 79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42图表 80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44图表 81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46图表 82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46图表 83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49图表 84 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51图表 85 北京基调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数据 153图表 86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55图表 87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55图表 88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56图表 89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57图表 90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58图表 91 近3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59图表 92 上海北塔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数据 161图表 93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63图表 94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64图表 95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67图表 96 福建星网锐捷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69图表 97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71图表 98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72图表 99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75图表 100 东华软件股份公司最新利润率 177图表 101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指标 178图表 102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最新财务比率 179图表 103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最新资产负债 182图表 104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最新利润率 184图表 105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86图表 106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87图表 107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88图表 108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88图表 109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89图表 110 近3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90图表 111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92图表 112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93图表 113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94图表 114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94图表 115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95图表 116 近3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96图表 117 2020年各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198图表 118 2014-2019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数(万人) 201图表 119 2014-2019年中国男性人口数(万人) 201图表 120 2014-2019年中国女性人口数(万人) 201图表 121 2019年年末中国男女人口数占比 202图表 122 2014-2019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202图表 123 2014-2019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万人) 203图表 124 2014-2019年中国乡村人口数量(万人) 203图表 125 2014-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 203图表 126 2014-2019年中国人口死亡率(‰) 204图表 127 2014-2019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204图表 128 IT运维服务内容及其对应商业模式 206图表 129 IT运维软件项目投资注意事项图 232图表 130 2021-2027年IT运维软件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233表格目录表格 1 2021-2027年全球IT运维软件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34表格 2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结果 90表格 3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 91表格 4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 98表格 5 2018-2020年华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99表格 6 2018-2020年华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99表格 7 2021-2027年同期华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0表格 8 2018-2020年东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0表格 9 2018-2020年东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1表格 10 2021-2027年同期东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1表格 11 2018-2020年华东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2表格 12 2018-2020年华东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2表格 13 2021-2027年同期华东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3表格 14 2018-2020年华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3表格 15 2018-2020年华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4表格 16 2021-2027年同期华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4表格 17 2018-2020年华中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5表格 18 2018-2020年华中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5表格 19 2021-2027年同期华中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6表格 20 2018-2020年西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6表格 21 2018-2020年西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7表格 22 2021-2027年同期西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7表格 23 2018-2020年西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利润率 108表格 24 2018-2020年西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资产利润率 108表格 25 2021-2027年同期西北地区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情况 109表格 26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54表格 27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55表格 28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56表格 29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57表格 30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58表格 31 近4年珠海国津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59表格 32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86表格 33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86表格 34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87表格 35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88表格 36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89表格 37 近4年北京蓝海讯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90表格 38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192表格 39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产权比率变化情况 192表格 40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情况 193表格 41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94表格 42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化情况 195表格 43 近4年英万齐软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销售利润率变化情况 196表格 44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预测结果 222表格 45 2021-2027年我国IT运维软件行业工业总产值预测结果 223市场需求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1、市场规模:通过对过去连续五年中国市场行业消费规模及同比增速的分析,判断行业的市场潜力与成长性,并对未来五年的消费规模增长趋势做出预测。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柱状折线图)”。2、产品结构:从多个角度,行业的产品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区域、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并深入调研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特征、主要竞争厂商等,有助于客户在整体上把握行业的产品结构及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3、市场分布: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来分析行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对消费规模较大的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包括该地区的消费规模及占比、需求特征、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4、用户研究:通过产品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给出不同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同时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购买产品的购买力、价格敏感度、品牌偏好、采购渠道、采购频率等,分析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关注因素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并对未来几年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增长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厂商把握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竞争格局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标杆企业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博研咨询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10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投资机会本报告行业投资机会的研究分为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主要从细分产品、区域市场、产业链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特定项目投资机会主要针行业拟在建并寻求合作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

冷月刀

2020年大屏应用软件行业发展报告发布:大屏云游戏未来三年规模超百亿

蓝鲸TMT频道4月8日讯,在第一届大屏应用软件大会上,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大屏应用软件分会会长、当贝创始人兼CEO金凌琳发布了《2020年大屏应用软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短视频在大屏端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大屏教育类应用月活同比增长224%。《报告》显示,大屏云游戏正蓄势待发,未来三年规模超百亿。金凌琳从多个层面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表示,《5G高新视频系列技术白皮书2020版》中,云游戏和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VR视频均成为了重点探索研究业务;包括华为、TCL等大屏终端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大屏云游戏,推出云游戏TV版,深耕TV云游戏市场,推动“游戏行业+TV产业”的合作生态建设,使得大屏云游戏生态初步成型;游戏厂商云游戏落地多家大屏厂商,技术厂商已纷纷展开了针对云游戏的战略生态布局,并和游戏厂家、手游公司达成战略协议合作,单独定制化输出符合地域文化的游戏产品。谈及大屏应用产业未来的机会,金凌琳表示,软件创新智慧大屏产业正从硬件制造业驱动逐步过渡到软件应用服务协同双轮驱动;智慧大屏将成为智慧家庭生态入口和控制中心,大屏应用将提供各类跨屏、跨终端的垂直服务。〖 蓝鲸财经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三日不谈

喜讯!360亿方云企业网盘入选《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研究报告》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研究报告》(简称报告),对中国协同办公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追踪与分析,并对行业发展机遇及趋势进行了洞见与判断。报告中还重磅推介了国内优秀协同办公厂商,360亿方云凭借在企业网盘领域多年深耕实践,获得了极高的市场评价。01.潜在用户池持续扩张,企业数字化是未来方向协同办公软件作为通用型工具,用户覆盖各行业的多种场景,是互联网巨头的B端主战场之一。中国协同办公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宏观经济、软件开发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随着实有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逐渐扩大,协同办公软件量质齐升。在国家的号召和政策扶持下,企业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2016至2019年间,中国企业数量从2596万户增长至3858万户,快速扩充了潜在用户池,使得协同办公市场用户的增长成为可能。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使得企业大规模实行远程办公,也因此为协同办公厂商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综合看效率办公类软件,2020年的总独立设备数比2019年增长200%以上。02.智能化、国产化、网络安全,将是国内厂商发展的3大机遇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协同办公市场规模达到440亿元,市场规模增速显著提升,同比增长率为43.5%,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艾瑞咨询指出,虽然近年来国内协同办公市场保持着不错的增速,但放眼全球市场来看,目前距离行业天花板仍有较大的空间。全球协同办公市场情况随着近几十年互联网对传统软件行业的改造,国内厂商面临三大发展机遇:关键词1:智能化办公的浪潮围绕企业的办公场景,软硬件结合地整合考勤、会议、流程审批、文档协作等办公需求,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办公空间。关键词2: 软件国产化的风向面对动荡的国际形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推进国产化软件的替代,释放国内IT产业发展空间,大量新增需求是对国内厂商的重大利好。关键词3: 网络安全建设的观念云环境日益复杂,企业对协同软件能否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给予了更多关注,妥善应对网络威胁。 03.“国产化”东风已至,政企成为新的增量市场为应对美国频频出手扼制中国科技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国内厂商,减少对国外的技术依赖, “国产化替代”被按下快进键,并向政府主导倾斜。国产化的意义在于从产业链全局的角度降低中国的采购成本,或减小因国外垄断带来的高价倾销或禁限风险。因此协同办公厂商可借此东风,打出“国产”标签,将政府和大型国央企作为增量市场。对于较高网络安全水平、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国内厂商,将有机会享受大型政企客户这一增量市场的红利。04.兼顾文件管理与协同,企业非结构化数据中台是趋势作为企业网盘领域深耕多年的厂商,亿方云加入360之后逐渐拓展版图,在企业网盘中融合更多文档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安全水平,逐步构建企业非结构化数据中台。亿方云亿方云为政府和各行业用户提供深度解决方案,一方面满足企业文件存储与管理需求,实现海量文件实时同步和多模板文件应用,另一方面满足企业协同和移动办公需求,为用户提供即时、安全、强大的协同产品。同时,亿方云倡导厂商应提供更开放的API对接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并整合此前分散的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企业数据的智能流转,逐步形成有价值的企业的数字资产。05.360安全性赋能,亿方云发力政企市场加入360后,亿方云仍保持较为独立的运营,既能保持服务用户的连续性,又大大提升了在安全方面的能力。亿方云结合360杀毒、360浏览器等,提供云+端文件安全场景解决方案,实现全链条防护、智能杀毒防勒索、敏感内容检测预警分析和维护网间内容的安全交换。360安全性赋能在360安全技术加持下,亿方云增强了专有云方面的能力,使其实现了公有云、混合云和专有云的全覆盖,可满足各类企业不同IT架构的部署需求。以用户数超过30万的碧桂园为例,亿方云帮助其解决全国子公司分散、项目众多、协同困难的问题,建立统一文件存储平台,打通总部和子公司之间的数据,显著提升了员工协同工作和企业文件管理的效率。此外亿方云在加入360后服务了诸多政府客户,目前已落地青岛、苏州、鹤壁等多个城市的政府项目。未来,亿方云将作为360布局政企业务的重要抓手,坚持智能高效、安全可靠、开放共赢的产品理念,持续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深度行业解决方案。

计划男

CSDN发布《2020-2021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

当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人称始于兴趣,有人无奈调侃还不是因为穷,也有人说,“不是我选择了程序员,而是程序员选择了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纵观过去一年,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互联网潮流技术的加持下,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了脚步。与此同时,在中美科技创新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国内对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硬件及软件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研”成为国产破局的唯一之道。而开源也成为这个时代技术创新落地和行业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催化剂。作为身处这个最好时代,也是最具挑战时代下的技术型人才,机会摆在眼前何不试一试,不过究竟该怎么试?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工具、框架、场景时,又该从何处入手?在此,CSDN发布最新的开发者调查报告 -- 《2020-2021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紧扣技术热点、把握知识趋势,同时特邀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共同参与调查项的设计及分享专业的行业点评,旨在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开发者群体整体现状、应用开发技术以及开发工具、平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40岁以上技术人多数担任技术经理,一线城更容易获得高薪互联网呈“年轻化”,后端开发最受欢迎都说走在前沿、跟随潮流的互联网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赛道,据调查结果显示,的确如此。从数据上来看,30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高达81%,相较往年,互联网呈年轻化的态势仍在持续。同时,作为准开发者的学生群体也是未来科技行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一群体中,后端开发岗位最为热门,占比2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40岁以上的技术从业者相对较少,仅占3%。不过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有11%的从业者选择从初级程序员一步一步走上技术经理岗位,带领技术团队坚持奋战在研发一线。其次,后端开发和全栈这些相较而言对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一些的岗位也是他们选择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呈年轻化,后端开发最受欢迎北上广依然是开发者的“身之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的机会在技术领域上,国内86.7%的开发者选择了软件、互联网、IT制造领域,且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报告显示,广东、北京、上海是开发者聚集地,占全国总数的 38%,而这些城市也囊括了产学研界较好的资源,对于技术型人才而言,机会比较多,也相对比较公平。其次,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处于第二梯队,占全国总数的24%。在薪资方面,程序员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高薪人群。报告显示,月薪超过1.7万的开发者占比21.2%。近九成的开发者工资在5000元以上,其中,8001-17000元区间的开发者占比最高,为44.5%。北上广依然是开发者的身之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的机会在北京,月薪高于1.7万的开发者占比高达30%,远超其它地区。其次,广东、上海地区月薪高于1.7万的开发者分别占比19%和16%。通过结合受教育程度和薪资水平的数据特点来看,学历越高,高收入群体的比例越高。其中,学历背景为博士研究生的开发者,薪资达1.7万元以上的占比57%。所以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的覆盖面越广,所能实现的价值也会越高,薪资自然水涨船高。“三月不出单,出单顶半年”,身在金融业的从业者或多或少都听过过来人的经验,那么在金融行业做程序员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报告显示,金融业高收入群体占比最高,86%的人群月薪超过8千元,其中月薪超过1.7万元的开发者占比42%。当代的程序员没有想象中那么爱跳槽,打磨好技能晋升才是王道在外界看来,优胜劣汰、竞争颇为激烈的IT行业,跳槽应该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过根据调查发现,36.5%的开发者没有跳槽的经历。跳槽四次及以上的开发者仅占比11%。当提及开发者技能达到一定要求后,是否想晋升为一名管理者的问题上,有54.09%的开发者表示想成为一名管理者,仅有9.4%的开发者不想成为管理者。Java用户量降至50%,IntelliJ成为最受开发者欢迎的工具Java用户量呈下滑趋势,JavaScript、Python分别位居二三名 在编程语言方面,使用Java的开发者数量逐渐降低,和去年60%用户量相比,今年Java开发者人数下降至50%。其中原因与近几年间Google 推行Kotlin-First扶持策略不无关系,同时在此影响下,有很多Android开发者开始由Java向Kotlin转换。轻芒联合创始人、前豌豆荚技术负责人范怀宇表示:“Kotlin虽然在统计中总的比例不高,但在Android开发上进一步在取代Java.Kotlin作为另一个基于JVM的编程语言,一方面可以保持Java使用JVM稳定和高性能的好处,享用JVM已有的生态;另一方面,通过其更为灵活的语法特性,越来越广泛地被Android开发者使用,已然成为Android的首选编程语言,对于新参与Android的开发者而言,Kotlin是更好的学习对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ython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本身的便利性等优势下,使用量正在逐渐提升,Python开发者数量占比近三成,在常用语言中跃居第三。不过,范怀宇也建议道,其它的一些明星编程语言,比如Go、Rust等,使用的开发者数量虽然没有明显上升,或依然未出现在榜单,且对于新开发者而言并非首选,但在特定领域,比如更高性能的服务端开发上,还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Vue.js 、jQuery、Spring三足鼎立在主流的开发框架上,国内外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国外应用更为广泛的React框架不同,国内开发者最常使用Vue.js进行Web开发,且Vue.js + jQuery的技术组合也成为前端工程师最为基础和必须掌握的技能。IntelliJ超越VS Code,成为最受欢迎的开发环境本次调研中,有31.4%的开发者使用Intellij作为开发环境,轻量级跨平台工具VS Code排名第二。针对这一结果,范怀宇表示,Intellij和VS Code的特色非常相近。它们都可以支持多门编程语言的开发。如今,很多开发者都需要同时使用多门开发语言,使用IntelliJ这样的通用工具,会更适合在不同编程语言间切换,其工具特色和使用习惯可以最大化地保持一致。同时它们也具有很多的第三方插件,使得开发者很容易搭配出足够个性化的开发环境,更适合自己的使用。开源吞噬世界开源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全职开发者较少,77%的受访者表示未曾从开源项目上获得过收入2020年,可谓是开源元年,也是国内开源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首个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正式到来,Mulan PSL成为中国首个国际通用开源协议,不久前,开源首次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在此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开源,近一年开始接触开源的人占比超过三成。不过稍显遗憾的是,据调查报告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开发者参与过开源项目。究其原因,对于个人开发者而言,开源收入与工作时间带来的现实冲突难以实现平衡。本次报告中,82%的开发者在开源上每周投入时间不超过5小时,每周在开源项目上投入时长超过30小时的仅占比2%。同时,77%的开发者表示,不曾在开源上获得收入。Linux和Git是开发者最喜欢的开源项目中国企业对开源的贡献中,开发者最认可阿里巴巴对开源所做的贡献还记得去年伊始,阿里巴巴开源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贾扬清发布了一封给千万开源人的感谢信,其回顾了阿里开源的初衷,并分享了阿里开源10年的心路历程。用了十年的时间,阿里交出了覆盖大数据、云原生、AI、数据库、中间件、硬件等多个领域且超过一千个开源项目的答卷,成为开发者心目中的开源企业NO.1。对于开源未来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学院研究员、开源社理事王伟认为,开源正在蓬勃发展,给开发者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参与到开源这股浪潮中,并从中获取自身的价值,是每一位开发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开源与商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开发者开始获取开源红利的时代即将来临,前提是理解开源的逻辑,具备开源的思维,并实施好各自的开源战略。国产操作系统正在崛起,生态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对国产操作系统的定义,开发者之间有较大的的分歧作为基础软件之一,国产操作系统自发展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其中,据本次调查发现,仅是对于国产操作系统的定义,众人就已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只需要掌握核心代码,安全可控的操作系统就是国产操作系统,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国产操作系统应该从零开始开发,需要从内核开始做起。对于产生此分歧的根本原因,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陈渝表示,“之前,大家对操作系统在整个IT领域中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够的。直到这两年发现操作系统和芯片的断供,可以阻碍世界顶级的IT巨头的迅速发展,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时,才逐渐看到了操作系统的重要位置。从80年代以来,以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软件由于不够挣钱,缺少直接和快速变现的特征,且对盗版等普遍缺乏法制和道德约束,导致我们的基础软件缺失了近二十年的商业化机会,相关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直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IoT等的兴起,国家之间IT科技竞争的加剧,这方面的情况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HarmonyOS更为开发者所熟知时下,随着阿里、华为、统信、麒麟等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力,国内的操作系统呈现出百花齐放快速发展的局面,而近两年间,发展势头最盛的非HarmonyOS(鸿蒙)莫属,79%的开发者知道它,其次是Deepin、中标麒麟操作系统。在国产操作系统正在迅速崛起的今天,48%的开发者认为,缺乏广泛的应用生态是制约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缺乏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是第二大因素。对于操作系统的发展,陈渝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做原位替代,还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注重软件基础研究,注重软件理论研究,从学生阶段培养系统类人才,寻找比现有数量级增量的新的产业机会,解决未来的需求,形成以某些新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应用生态。”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化,Linux 成为开发者最常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化,企业更多的是在大数据分析环节根据报告显示,在物联网产业链上,每个环节均衡发展,其中15.9%的企业聚焦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的落地,其次,智能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也是许多企业创业的方向,分别占15.3%和14.5%。Linux是物联网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操作系统在物联网中,66.4%的操作系统使用Linux.Android的使用量也进一步提高,跃居第二,占比41.5%。作为大厂竞相布局的赛道,据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48.6%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阿里云IoT平台。其次,华为云、百度IoT分别占比43.7%和38%。对于物联网发展现状,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孙松林表示,“在技术方面,操作系统、通信方式和终端安全是讨论的重点。与去年相比,Android占比超过了ows,但都被Linux远远地超越了。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和对高效率的追求导致定制需求开发开始下沉到操作系统,而Linux强大的伸缩性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统,如FreeRTOS、RT-Thread等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占比较小;另外,2020年HarmonyOS 2.0发布,值得开发者们关注。另外,在终端安全方面,从物理安全、接入安全、通信安全到数据安全都是开发者们非常关注的,随着众多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和美日英等国政策的出台,安全技术必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较为欠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逐渐普及,仅有13%的企业尚无信息化基础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很多企业紧随时代的潮流。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13%的企业尚无信息化基础。33%的企业在事务处理层面实现了数字化。软件工程师最热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最稀缺本次报告中发现,AI领域开发者中软件工程师占比最高,为38.3%,可见软件工程师在AI领域也占重要地位。其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图像处理工程师都是较为热门的岗位,分别占19.9%和15.5%。不过,此次调研中,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成为开发者最感兴趣的方向同时,有55%的开发者表示团队急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对此,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颜水成表示,从技术栈角度来看,超过一半的团队表示急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开发者表示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向。这说明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在最近六七年间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之后,在图像识别、推荐系统、搜索广告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落地效果,也获得了行业的广泛认可。TensorFlow是人工智能领域主流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是人工智能领域主流深度学习框架,不过相较去年的48% ,下降幅度较大。在应用方向上,调研数据显示,39%的开发者表示其研发的AI产品主要场景为图像识别;28%的开发者表示其研发的AI产品主要场景为人脸识别。对于AI未来的发展,北京爱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晴晴认为,对话式(Conversation)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突破对话式形态代表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时,张晴晴表示:“推动对话式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百倍千倍以上规模的训练数据量(至少上万小时的训练数据量成为基础有效数据量),特别是针对场景下的自然语言数据。自然语言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根基,相关的数据处理员以及数据训练师,成为市场非常急缺的人才。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从业者加入对话式AI(Conversational AI)行业,与我们一起缔造智能世界。”芯片研发之路任重而道远!“芯片全面紧缺”,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这成为整个芯片行业的现状。而据调研数据显示,近5成的开发者所在公司的芯片开发者人数不足10人。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表示,这反映了当前中国芯片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 -- 虽然中国已经有1700多家芯片设计公司,但是能做出高附加值芯片的企业太少。设计迭代、可制造性设计、专利规避是芯片研发的三大主要难题究其主要原因,23%的开发者认为,设计迭代是芯片开发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其次是芯片的可制造性设计以及专利规避。集成电路IC设计/应用工程师最稀缺,但未来可期对于芯片公司而言,36%的开发者认为,集成电路IC设计/应用工程师是最稀缺资源。其次,芯片架构工程师、FPGA开发工程师也较为欠缺,分别占31%和24%。对于芯片当前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包云岗表示,从最为欠缺的职位来看,基于招聘网站信息,这类的工程师3-4年工作经验的月薪约为2-4万,5-7年工作经验则为3-6万 ,这个薪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薪资水平的提高,对吸引人才选择集成电路行业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集成电路(芯片)行业在我国将会是一个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国际形势使得中国下定决心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另一方面也是未来智能物联网时代将会使芯片需求扩大一个数量级,甚至每年达到上千亿颗的需求。近八成企业计划或正在使用云数据库,开发者对该行业就业前景充满期待数据库上云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另一大基础软件 -- 数据库,在云趋势下,只有23%的公司还没有计划部署云数据库,有52%的公司已经部署了云数据库。此次调研中,关系型数据库以绝对性的优势,成为开发者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占比78%。而这也主要得益于SQL的简单易用,以及关系数据库近50年的发展。而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开发者表示会遇上性能问题。此外,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数据库开发人员对就业形式感到非常乐观。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云原生数据湖分析DLA技术负责人曹龙表示,数据库相关就业群体包括数据库内核研发、数据库运维DBA、数据库业务开发、数据分析师,其中:  数据库内核研发就业面较窄,这个领域比较专精,主要集中在大厂、数据库厂商及云公司;   数据库运维DBA估计不少同学认为形势严峻,主要是来自云数据库的冲击,数据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自运维,笔者负责的数据湖分析DLA元信息使用的数据库就是RDS,没有DBA都是开发运维的,这里建议DBA可以多了解业务,帮助业务规划数据库的库表设计,从业务视角获得成长;   数据库业务开发一般都同时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以及所在领域的专业能力,是程序员群体最大的就业群体,知晓数据库的优化及如何选型数据库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数据分析师主要是需要行业的经验,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理论知识,就业面非常广,也是目前行业比较稀缺、热门的岗位。  云原生时代已至,但技术人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云原生吞噬世界在互联迭代的商业场景中,从最初的软件吞噬世界,到开源吞噬世界,到云吞噬世界,现在俨然也已经进入下一阶段 -- 云原生吞噬世界。本次调研数据显示,89%的企业已经上云,只有3%的企业未部署云资源。在云原生上,61%的公司主要应用于为微服务,其次41%的企业选择容器编排管理。云原生技术人才成为阻碍云原生发展的首要因素而想要更好地发展云原生技术,47%的开发者认为,当前行业缺乏熟练的云原生技术人才。也有25%的开发者表示,对于如何做云原生技术选型很难抉择。“充分利用云原生技术可以把云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当前全部云原生化的企业和开发者并不多,这其中主要的障碍在于缺乏熟练的云原生技术人才”,腾讯云架构平台部研发总监郭振宇分享道,因此他认为,“一个合格的云原生技术人才,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有全局的认识,同时需要对云技术和云原生相关产品具有很深的理解,这样才能结合业务需求,开发出真正能从云计算中受益的应用和产品。”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呈多元化发展Kafka/Jafka为开发者最为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数字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数字化转型,开始构建自己的大数据体系及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显示,80%的企业在进行大数据相关的开发和应用。在具体应用上,大部分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统计分析、报表生成以及可视化上,占比59%。此次调研中,43%的企业正在使用Kafka/Jafka来进行数据收集和消息处理,Redis也被业界大量地采用,占比39%。“总的来说,大数据目前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期,各个企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大数据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催化剂。”大数据资深专家、明略科技集团副总裁卢亿雷如是说。乘风而上的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强强联合2020年伊始,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也正是在此趋势下,区块链技术进一步被用户所熟知。据调查报告显示,知晓区块链技术的用户群体高达94%,其中和去年正在从事区块链相关工作的人数相比,今年人数有所上升,从去年的6%上升至今年的10%,此外,14%的开发者准备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在这领域的开发者而言,48%的受访开发者从事公有链的开发,27%的开发者聚焦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的研究。不少开发者认为,金融/金融衍生品依然是区块链主要应用领域,占比是60%。其次区块链也被用于数据共享,占比23%。针对这一点,Solv Markets协议创始人、优证链通创始人孟岩表示,在海外,几乎所有区块链应用全部集中在开放金融领域。2020年是数字资产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狂飙突进的牛市之年,全球数字资产总市值从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增长了近12倍,而同期De-Fi市场的增长则超过100倍,投融资活动的活跃度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峰,吸引了大量人才加入到De-Fi创新的浪潮中。在未来趋势上,孟岩认为,区块链不是一个平凡的技术,它导向未来机器智能时代的全球交易网络。无论是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实,还是寻找个人成长的空间,开发者都要扮演核心的角色。(文章来源:美通社)

实论

CSDN发布《2020-2021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后端开发最受欢迎

本文转自【CSDN】;你为什么想当程序员?当提及这个话题时,有人称始于兴趣,有人无奈调侃还不是因为穷,也有人说,不是我选择了程序员,而是程序员选择了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纵观过去一年,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互联网潮流技术的加持下,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了脚步。与此同时,在中美科技创新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国内对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硬件及软件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研”成为国产破局的唯一之道。而开源也成为这个时代技术创新落地和行业发展过程中强有力的催化剂。作为身处这个最好时代,也是最具挑战时代下的技术型人才,机会摆在眼前何不试一试,不过究竟该怎么试?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工具、框架、场景时,又该从何处入手?在此,CSDN 重磅发布最新的开发者调查报告——《2020-2021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紧扣技术热点、把握知识趋势,同时特邀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共同参与调查项的设计及分享专业的行业点评,旨在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开发者群体整体现状、应用开发技术以及开发工具、平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本报告,迅速 Get 干货满满的技能升级指南吧!40 岁以上技术人多数担任技术经理,一线城更容易获得高薪互联网呈“年轻化”,后端开发最受欢迎都说走在前沿、跟随潮流的互联网永远是一个年轻的赛道,据调查结果显示,的确如此。从数据上来看,30 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高达 81%,相较往年,互联网呈年轻化的态势仍在持续。同时,作为准开发者的学生群体也是未来科技行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在这一群体中,后端开发岗位最为热门,占比 2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40 岁以上的技术从业者相对较少,仅占 3%。不过对于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有 11% 的从业者选择从初级程序员一步一步走上技术经理岗位,带领技术团队坚持奋战在研发一线。其次,后端开发和全栈这些相较而言对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一些的岗位也是他们选择的发展方向。北上广依然是开发者的「身之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的机会在技术领域上,国内 86.7% 的开发者选择了软件、互联网、IT 制造领域,且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报告显示,广东、北京、上海是开发者聚集地,占全国总数的 38%,而这些城市也囊括了产学研界较好的资源,对于技术型人才而言,机会比较多,也相对比较公平。其次,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处于第二梯队,占全国总数的 24%。在薪资方面,程序员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高薪人群。报告显示,月薪超过 1.7 万的开发者占比 21.2%。近九成的开发者工资在 5000 元以上,其中,8001-17000 元区间的开发者占比最高,为 44.5%。在北京,月薪高于 1.7 万的开发者占比高达 30%,远超其它地区。其次,广东、上海地区月薪高于 1.7 万的开发者分别占比 19% 和 16%。通过结合受教育程度和薪资水平的数据特点来看,学历越高,高收入群体的比例越高。其中,学历背景为博士研究生的开发者,薪资达 1.7 万元以上的占比 57%。所以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知识的覆盖面越广,所能实现的价值也会越高,薪资自然水涨船高。「三月不出单,出单顶半年」,身在金融业的从业者或多或少都听过过来人的经验,那么在金融行业做程序员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报告显示,金融业高收入群体占比最高,86% 的人群月薪超过 8 千元,其中月薪超过 1.7 万元的开发者占比 42%。当代的程序员没有想象中那么爱跳槽,打磨好技能晋升才是王道在外界看来,优胜劣汰、竞争颇为激烈的 IT 行业,跳槽应该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过根据调查我们发现,36.5% 的开发者没有跳槽的经历。跳槽四次及以上的开发者仅占比 11%。当提及开发者技能达到一定要求后,是否想晋升为一名管理者的问题上,有 54.09% 的开发者表示想成为一名管理者,仅有 9.4% 的开发者不想成为管理者。Java 用户量降至 50%,IntelliJ 成为最受开发者欢迎的工具Java 用户量呈下滑趋势,JavaScript、Python 分别位居二三名 在编程语言方面,使用 Java 的开发者数量逐渐降低,和去年 60% 用户量相比,今年 Java 开发者人数下降至 50%。其中原因与近几年间 Google 推行 Kotlin-First 扶持策略不无关系,同时在此影响下,有很多 Android 开发者开始由 Java 向 Kotlin 转换。轻芒联合创始人、前豌豆荚技术负责人范怀宇表示:“Kotlin 虽然在统计中总的比例不高,但在 Android 开发上进一步在取代 Java。Kotlin 作为另一个基于 JVM 的编程语言,一方面可以保持 Java 使用 JVM 稳定和高性能的好处,享用 JVM 已有的生态;另一方面,通过其更为灵活的语法特性,越来越广泛地被 Android 开发者使用,已然成为 Android 的首选编程语言,对于新参与 Android 的开发者而言,Kotlin 是更好的学习对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ython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本身的便利性等优势下,使用量正在逐渐提升,Python 开发者数量占比近三成,在常用语言中跃居第三。不过,范怀宇也建议道,其它的一些明星编程语言,比如 Go、Rust 等,使用的开发者数量虽然没有明显上升,或依然未出现在榜单,且对于新开发者而言并非首选,但在特定领域,比如更高性能的服务端开发上,还是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Vue.js 、jQuery、Spring 三足鼎立在主流的开发框架上,国内外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国外应用更为广泛的 React 框架不同,国内开发者最常使用 Vue.js 进行 Web 开发,且 Vue.js + jQuery 的技术组合也成为前端工程师最为基础和必须掌握的技能。IntelliJ 超越 VS Code,成为最受欢迎的开发环境本次调研中,有 31.4% 的开发者使用 Intellij 作为开发环境,轻量级跨平台工具 VS Code 排名第二。针对这一结果,范怀宇表示,Intellij 和 VS Code 的特色非常相近。它们都可以支持多门编程语言的开发。如今,很多开发者都需要同时使用多门开发语言,使用 IntelliJ 这样的通用工具,会更适合在不同编程语言间切换,其工具特色和使用习惯可以最大化地保持一致。同时它们也具有很多的第三方插件,使得开发者很容易搭配出足够个性化的开发环境,更适合自己的使用。开源吞噬世界开源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全职开发者较少,77% 的受访者表示未曾从开源项目上获得过收入2020 年,可谓是开源元年,也是国内开源快速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首个开源基金会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正式到来,Mulan PSL 成为中国首个国际通用开源协议,不久前,开源首次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在此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开源,近一年开始接触开源的人占比超过三成。不过稍显遗憾的是,据调查报告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开发者参与过开源项目。究其原因,对于个人开发者而言,开源收入与工作时间带来的现实冲突难以实现平衡。本次报告中,82% 的开发者在开源上每周投入时间不超过 5 小时,每周在开源项目上投入时长超过 30 小时的仅占比 2%。同时,77% 的开发者表示,不曾在开源上获得收入。Linux 和 Git 是开发者最喜欢的开源项目中国企业对开源的贡献中,开发者最认可阿里巴巴对开源所做的贡献还记得去年伊始,阿里巴巴开源技术委员会负责人贾扬清发布了一封给千万开源人的感谢信,其回顾了阿里开源的初衷,并分享了阿里开源 10 年的心路历程。用了十年的时间,阿里交出了覆盖大数据、云原生、AI、数据库、中间件、硬件等多个领域且超过一千个开源项目的答卷,成为开发者心目中的开源企业 NO.1。对于开源未来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数据学院研究员、开源社理事王伟认为,开源正在蓬勃发展,给开发者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如何参与到开源这股浪潮中,并从中获取自身的价值,是每一位开发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开源与商业更加紧密的结合,开发者开始获取开源红利的时代即将来临,前提是理解开源的逻辑,具备开源的思维,并实施好各自的开源战略。HarmonyOS 更为开发者所熟知时下,随着阿里、华为、统信、麒麟等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力,国内的操作系统呈现出百花齐放快速发展的局面,而近两年间,发展势头最盛的非 HarmonyOS(鸿蒙)莫属,79% 的开发者知道它,其次是 Deepin、中标麒麟操作系统。在国产操作系统正在迅速崛起的今天,48% 的开发者认为,缺乏广泛的应用生态是制约国产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缺乏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是第二大因素。对于操作系统的发展,陈渝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做原位替代,还要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注重软件基础研究,注重软件理论研究,从学生阶段培养系统类人才,寻找比现有数量级增量的新的产业机会,解决未来的需求,形成以某些新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应用生态。」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化,Linux 成为开发者最常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场景多样化,企业更多的是在大数据分析环节根据报告显示,在物联网产业链上,每个环节均衡发展,其中 15.9% 的企业聚焦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的落地,其次,智能设备和物联网云平台也是许多企业创业的方向,分别占 15.3% 和 14.5%。Linux 是物联网设备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操作系统在物联网中,66.4% 的操作系统使用 Linux。Android 的使用量也进一步提高,跃居第二,占比 41.5%。作为大厂竞相布局的赛道,据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48.6% 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阿里云 IoT 平台。其次,华为云、百度 IoT 分别占比 43.7% 和 38%。对于物联网发展现状,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孙松林表示,“在技术方面,操作系统、通信方式和终端安全是讨论的重点。与去年相比,Android 占比超过了 Windows,但都被 Linux 远远地超越了。物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和对高效率的追求导致定制需求开发开始下沉到操作系统,而 Linux 强大的伸缩性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其他嵌入式操作系统,如 FreeRTOS、RT-Thread 等虽然有了一定增长,但占比较小;另外,2020 年 HarmonyOS 2.0 发布,值得开发者们关注。另外,在终端安全方面,从物理安全、接入安全、通信安全到数据安全都是开发者们非常关注的,随着众多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和美日英等国政策的出台,安全技术必将成为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较为欠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逐渐普及,仅有 13% 的企业尚无信息化基础近年来,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很多企业紧随时代的潮流。调研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 13% 的企业尚无信息化基础。33% 的企业在事务处理层面实现了数字化。软件工程师最热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最稀缺本次报告中,我们发现,AI 领域开发者中软件工程师占比最高,为 38.3%,可见软件工程师在 AI 领域也占重要地位。其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图像处理工程师都是较为热门的岗位,分别占 19.9% 和 15.5%。不过,此次调研中,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成为开发者最感兴趣的方向同时,有 55% 的开发者表示团队急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对此,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颜水成表示,从技术栈角度来看,超过一半的团队表示急需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工程师,同时也有超过一半的开发者表示这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向。这说明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在最近六七年间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之后,在图像识别、推荐系统、搜索广告等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落地效果,也获得了行业的广泛认可。TensorFlow 是人工智能领域主流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 是人工智能领域主流深度学习框架,不过相较去年的 48% ,下降幅度较大。在应用方向上,调研数据显示,39% 的开发者表示其研发的 AI 产品主要场景为图像识别;28% 的开发者表示其研发的 AI 产品主要场景为人脸识别。对于 AI 未来的发展,北京爱数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 CEO 张晴晴认为,对话式(Conversation)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形态,突破对话式形态代表着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同时,张晴晴表示:“推动对话式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要百倍千倍以上规模的训练数据量(至少上万小时的训练数据量成为基础有效数据量),特别是针对场景下的自然语言数据。自然语言数据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根基,相关的数据处理员以及数据训练师,成为市场非常急缺的人才。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从业者加入对话式AI(Conversational AI)行业,与我们一起缔造智能世界。”芯片研发之路任重而道远!「芯片全面紧缺」,自 2020 年下半年以来,这成为整个芯片行业的现状。而据调研数据显示,近 5 成的开发者所在公司的芯片开发者人数不足 10 人。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表示,这反映了当前中国芯片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中国已经有 1700 多家芯片设计公司,但是能做出高附加值芯片的企业太少。设计迭代、可制造性设计、专利规避是芯片研发的三大主要难题究其主要原因,23% 的开发者认为,设计迭代是芯片开发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其次是芯片的可制造性设计以及专利规避。集成电路 IC 设计/应用工程师最稀缺,但未来可期对于芯片公司而言,36% 的开发者认为,集成电路 IC 设计/应用工程师是最稀缺资源。其次,芯片架构工程师、FPGA 开发工程师也较为欠缺,分别占 31% 和 24%。对于芯片当前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包云岗表示,从最为欠缺的职位来看,基于招聘网站信息,这类的工程师 3-4 年工作经验的月薪约为 2-4 万,5-7 年工作经验则为 3-6万 ,这个薪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薪资水平的提高,对吸引人才选择集成电路行业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预见,在未来 5-10 年集成电路(芯片)行业在我国将会是一个热门行业,人才需求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国际形势使得中国下定决心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另一方面也是未来智能物联网时代将会使芯片需求扩大一个数量级,甚至每年达到上千亿颗的需求。近八成企业计划或正在使用云数据库,开发者对该行业就业前景充满期待数据库上云已成必然趋势作为另一大基础软件——数据库,在云趋势下,只有 23% 的公司还没有计划部署云数据库,有 52% 的公司已经部署了云数据库。此次调研中,关系型数据库以绝对性的优势,成为开发者最常用的数据库类型,占比 78%。而这也主要得益于 SQL 的简单易用,以及关系数据库近 50 年的发展。而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超过一半的开发者表示会遇上性能问题。此外,据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数据库开发人员对就业形式感到非常乐观。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云原生数据湖分析 DLA 技术负责人曹龙表示,数据库相关就业群体包括数据库内核研发、数据库运维 DBA、数据库业务开发、数据分析师,其中:数据库内核研发就业面较窄,这个领域比较专精,主要集中在大厂、数据库厂商及云公司;数据库运维 DBA 估计不少同学认为形势严峻,主要是来自云数据库的冲击,数据库的一个发展趋势是自运维,笔者负责的数据湖分析 DLA 元信息使用的数据库就是 RDS,没有 DBA 都是开发运维的,这里建议 DBA 可以多了解业务,帮助业务规划数据库的库表设计,从业务视角获得成长;数据库业务开发一般都同时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以及所在领域的专业能力,是程序员群体最大的就业群体,知晓数据库的优化及如何选型数据库是必备的技能之一;数据分析师主要是需要行业的经验,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理论知识,就业面非常广,也是目前行业比较稀缺、热门的岗位。云原生时代已至,但技术人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云原生吞噬世界在互联迭代的商业场景中,从最初的软件吞噬世界,到开源吞噬世界,到云吞噬世界,现在的我们俨然也已经进入下一阶段——云原生吞噬世界。本次调研数据显示,89% 的企业已经上云,只有 3% 的企业未部署云资源。在云原生上,61% 的公司主要应用于为微服务,其次 41% 的企业选择容器编排管理。云原生技术人才成为阻碍云原生发展的首要因素而想要更好地发展云原生技术,47% 的开发者认为,当前行业缺乏熟练的云原生技术人才。也有 25% 的开发者表示,对于如何做云原生技术选型很难抉择。“充分利用云原生技术可以把云的效率和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当前全部云原生化的企业和开发者并不多,这其中主要的障碍在于缺乏熟练的云原生技术人才”,腾讯云架构平台部研发总监郭振宇分享道,因此他认为,“一个合格的云原生技术人才,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有全局的认识,同时需要对云技术和云原生相关产品具有很深的理解,这样才能结合业务需求,开发出真正能从云计算中受益的应用和产品。”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呈多元化发展Kafka/Jafka 为开发者最为常用的数据处理方式数字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拥抱数字化转型,开始构建自己的大数据体系及核心竞争力。据调查显示,80% 的企业在进行大数据相关的开发和应用。在具体应用上,大部分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统计分析、报表生成以及可视化上, 占比 59%。此次调研中,43% 的企业正在使用 Kafka/Jafka 来进行数据收集和消息处理,Redis 也被业界大量地采用,占比 39%。「总的来说,大数据目前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期,各个企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大数据将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催化剂。」大数据资深专家、明略科技集团副总裁卢亿雷如是说。乘风而上的区块链,与大数据、物联网强强联合2020 年伊始,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也正是在此趋势下,区块链技术进一步被用户所熟知。据调查报告显示,知晓区块链技术的用户群体高达 94%,其中和去年正在从事区块链相关工作的人数相比,今年人数有所上升,从去年的 6% 上升至今年的 10%,此外,14% 的开发者准备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在这领域的开发者而言,48% 的受访开发者从事公有链的开发,27% 的开发者聚焦区块链行业解决方案的研究。不少开发者认为,金融/金融衍生品依然是区块链主要应用领域,占比是 60%。其次区块链也被用于数据共享,占比 23%。针对这一点,Solv Markets 协议创始人、优证链通创始人孟岩表示,在海外,几乎所有区块链应用全部集中在开放金融领域。2020 年是数字资产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狂飙突进的牛市之年,全球数字资产总市值从 2020 年 3 月到 2021 年 3 月增长了近 12 倍,而同期 De-Fi 市场的增长则超过 100 倍,投融资活动的活跃度达到 2017 年以来的最高峰,吸引了大量人才加入到 De-Fi 创新的浪潮中。在未来趋势上,孟岩认为,区块链不是一个平凡的技术,它导向未来机器智能时代的全球交易网络。无论是推动国家战略的落实,还是寻找个人成长的空间,开发者都要扮演核心的角色。

调而应之

VR/AR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一章 行业概况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从理论上来讲,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据,通过计算机技术产生的电子信号,将其与各种输出设备结合使其转化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是现实中真真切切的物体,也可以是我们肉眼所看不到的物质,通过三维模型表现出来。因为这些现象不是我们直接所能看到的,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来的现实中的世界,故称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AR),也被称为扩增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促使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内容之间综合在一起的较新的技术内容,其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空间范围中,比较难以进行体验的实体信息在电脑等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施模拟仿真处理,叠加将虚拟信息内容在真实世界中加以有效应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真实环境和虚拟物体之间重叠之后,能够在同一个画面以及空间中同时存在。虚拟现实行业是指提供虚拟现实系统及仿真系统的行业。图 VR产业链结构图VR发展历程虚拟现实分类:1) 根据沉浸式体验角度分类沉浸式体验分为非交互式体验、人—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和群体—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等几类。该角度强调用户与设备的交互体验,相比之下,非交互式体验中的用户更为被动,所体验内容均为提前规划好的,即便允许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场景数据的调度,也仍没有实质性交互行为;而在人—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系统中,用户可感知虚拟环境的变化,进而也就能产生在相应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感受。如果将该套系统网络化、多机化,使多个用户共享一套虚拟环境,便得到群体—虚拟环境交互式体验系统。2) 根据系统功能角度分类系统功能分为规划设计、展示娱乐、训练演练等几类。规划设计系统可用于新设施的实验验证,可大幅缩短研发时长,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效率;展示娱乐类系统适用于提供给用户逼真的观赏体验;训练演练类系统则可应用于各种危险环境及一些难以获得操作对象或实操成本极高的领域。虚拟现实五大特征为: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构想性、自主性。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系统集成技术。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VR/AR产业链VR/AR利用显示设备、输入及反馈设备、全景拍摄设备、软件工具为用户提供影视、游戏、声音、内容分发等相关服务。图 VR/AR产业链 硬件设备研发商:掌握研发技术,享受设备销售收入。- 上游方面包括显示屏、摄像头供应商、九轴传感器、体感设备。下游方面包括行业融合应用服务商、电子商务、媒体推广、操作系统。内容 提供研发商:提供优质内容,分享软件销量收入。-上游:内容厂商。-下游:内容平台门户、应用商店、网站分发。 内容平台门户:搭建载体平台,分享软件销量收入。上游:内容提供商研发商。无下游。 VR拍摄/动作捕捉技术开发商:提供辅助技术支撑,享受技术销售收入。-上游:传感器、芯片、微投影器件、传感器软件。-下游:PC端VR头盔、移动端VR眼镜、VR一体机。VR/AR应用领域图 VR 应用流程1) VR+制造。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检测维护、操作培训、流程管理、营销展示等环节的应用,提升制造企业辅助设计能力和制造服务化水平。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制造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现场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提高制造执行、过程控制的精确化程度,推动协同制造、远程协作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构建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智能服务平台,提升制造业融合创新能力。面向汽车、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车间的应用。图 业内知名的AR眼镜设备、光学模组公司2) VR+教育。推进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和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实验性、演示性课程中的应用,构建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教育教学环境,发展虚拟备课、虚拟授课、虚拟考试等教育教学新方法,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推动教学模式转型。打造虚拟实训基地,持续丰富培训内容,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水平,满足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需求。促进虚拟现实教育资源开发,实现规模化示范应用,推动科普、培训、教学、科研的融合发展。3) VR+文化。在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等领域,丰富融合虚拟现实体验的内容供应,推动现有数字内容向虚拟现实内容的移植,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需求。发展虚拟现实影视作品和直播内容,鼓励视频平台打造虚拟现实专区,提供虚拟现实视频点播、演唱会、体育赛事、新闻事件直播等服务。打造虚拟电影院、虚拟乐厅,提供多感官体验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建设虚拟现实、文物和艺术品展示、雕塑和立体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应用,创新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4) VR+健康。加快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学训练与模拟演练、手术规划与导航等环节的应用,推动提高医疗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辅导、康复护理等环节的应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对现有诊疗手段的补充完善,发展虚拟现实居家养老、在线诊疗、虚拟探视服务,提高远程医疗水平。5) VR+商贸。顺应电子商务、家装设计、商业展示等领域场景式购物趋势,发展和应用专业化虚拟现实展示系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地产、家居、家电、室内装修和服饰等虚拟设计、体验与交易平台,发展虚拟现实购物系统,创新商业推广和购物体验模式。2.1.2 VR/AR技术价值链从各细分领域净利率来看,软件技术净利率最高。在VR/AR行业形势不明朗且面临多变的情况下,具备长期核心价值、不依赖单个内容成平台的,且具有一定成功经验的工具、底层等软件技术以及显示屏、芯片、传感器和光学器件等零部件,最受市场的认可,市场需求也相对可观,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净利率相对较高。应用环节从事内容制作的企业数量较多,但缺乏优质的内容仍然是行业的痛点,无论是2C还是2B都缺乏爆款内容和痛点应用,应用企业也在面临洗牌,整体上净利率在10%左右。硬件环节,由于消费者渗透速度和设备出货量远低于预期,VR/AR头戴式显示设备(以下简称头显)市场几近饱和,硬件市场的企业竞争力格局基本已定,HTC、OCULUS、索尼等几大硬件厂商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硬件门槛相对较高,竞争比较激烈,净利率水平相对稳定在8.8%左右。服务环节,目前做平台服务的企业较少,上市企业则更少。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产业各环节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零部件国内VR/AR显示屏、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发展较为基础。通过梳理VR/AR行业的上市企业可知,国内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已具备一定基础,企业布局完整,尤其在显示屏领域涉足企业最多。深天马提供的刚性和柔性AMOLED,中颖电子提供VR设备使用的AMOLED显示屏均在行业中得到较好的市场认可。国内在核心零部件环节已经在积蓄力量,未来可期。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零部件各细分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硬件国内VR/AR硬件生产已形成以歌尔股份为龙头的企业格局。歌尔股份虚拟现实头显占据了全球虚拟现实高中端产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其主要与HTC、高通、联发科、三星半导体、英特尔、索尼及瑞芯微电子合作开发出模拟现实设备及软件平台。其他上市的硬件企业以收购或合作形式居多,联创互联投资了蚁视,蚁视头显为VR行业PC端排名前列的头部企业之一,欣旺达则是与掌网科技合作开发VR硬件产品。还有一些企业主要为世界三大头显提供配套产品,如星星科技为HTC头戴式VR设备及手机提供配套产品。VR/AR硬件商从事研发比生产制造价值高,但风险也较大。软件VR/AR软件处于价值链高端,但国内企业少有企及。尤其是系统平台市场基本是国外企业占据主力。Unity3D、Unreal等3D引擎企业,Lail3D、微软等UI,Oculus,谷歌等OS系统占据系统软件市场的大部分,国内企业在此环节还较薄弱,企业布局较少、技术实力较弱。不过,光线传媒投资的七维视觉取得了177.8%的利润率,后者在VR制作工具、VR内容平台等方面具备一定实力,索非亚从事VR和3D引擎研发也取得了13.6%的净利率。可见VR软件环节处于价值链高端,只有把握真正的技术实力,获取市场认可,才会取得高价值收益。图 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VA/AR软件领域上市企业净利率情况应用VR/AR消费级应用企业数量和净利率都明显高于企业级应用。从统计的国内28家从事VR/AR内容制作和应用开发的上市企业数据来看,消费级应用企业数量为16家,平均净利率为15.7%;而企业级应用企业数量为12家,平均净利率仅为2.4%,这主要是受东方网络亏损的影响。从事VR/AR应用的市场企业中,净利率排名前10的企业有9家都是从事游戏、娱乐等的2C端应用企业。整体上看,以游戏、视频、娱乐等为主的VR/AR消费级应用市场受众较多,消费者认知已建立,具有一定的用户群体和潜在需求。以工业、教育。医疗等为主的企业级应用市场还需要成熟的解决方案,企业虽然目前净利率较低,但未来市场和价值将无限可期。服务VR/AR服务环节仍未建立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从事平台服务的企业较少,上市企业则更少,岭南股份和榕基软件主要由原来的业务转型从事VR线下体验馆和主题公园。VR/AR的线上线下分发延伸需要以充实整个产业内容为前提,尤其是优质内容和爆款应用的出现为前提。表 中国虚拟现实产业链各环节重点企业2.1.2 商业模式图 VR/AR商业模式1) 硬件创收硬件收入是最古老的商业模式之一,不管内容生产发展到何种程度,都离不开硬件厂商的支持。Oculus、Magic Leap、HoloLens等明星产品作为AVR技术发展的根基,首先在市场上流行。从长期来看,AVR设备的价格会达到和手机一样的水平,从免费到高价位都有。2) 电子商务收入阿里巴巴、亚马逊、易趣和众多初创公司将以全新的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其中一些方式也许会冲击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但AVR技术能全方位地增加电子商务的份额。3) 广告收入随着AVR广告格式的兴起,AVR广告可以像互联网和移动广告一样发展。2016年全球广告的三分之一和中国广告的二分之一都会是互联网和移动广告。对于广告主们来说,平台转换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AVR广告要比任何媒体都更具有沉浸感。4) 应用内购买、付费应用对于应用开发商们来说,应用内购买和付费应用都是最主要商业模式之一,游戏市场及应用市场异曲同工。而目前还不清楚的是,哪一种模式更有前景,但用户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数字内容基本是免费的。更年轻的用户更是极少为内容付费,因此免费应该还是主流。5) 企业B2B微软、Meta、ODG、DAQRI等AR厂商以及大量VR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很好地服务企业市场。AVR技术的用途包括军事、医疗、教育、建筑/建设、维护等领域,企业销售收入将极大地促进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AVR设备取代传统PC也许要花一些时间,但企业用户将可以在特定领域提高生产效率。现在 Hololens 已经用于国际空间站,AVR技术在企业用户身上肯定会达到新的高度。图 虚拟现实产业生态圈图 全球AR / VR产业的创业公司堆栈地图2.2 技术发展图 2019年中国VR/AR细分领域投资潜力气泡图1) 国内VR技术发展现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对于VR技术研究时间及成果上我国是比较落后的。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国各行业越来越关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在我国国内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刻。在我国科委国防科工委部的要求下, VR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研工程中的核心工程, VR技术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各大科研机构及高校的认可和助力,其研究成果也极其显著。图 国内各省虚拟现实专利分布2) VR技术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当下,欧洲的英国研究公司所研究设计的DVS系统中带领着一些VR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中的标准化,并且该公司还为VR技术在实际编辑中设计了先进的环境编辑语言。对VR技术某些方面研究工作,英国处在较前列,尤其是对于VR技术的处理、辅助设备设计研究方面较为突出。3) 美国研究VR技术发展现状由于VR技术起源于美国,所以美国拥有主要的VR技术研究机构,其中NASA Ames实验室是VR技术的出生地,它引领着VR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美国实验室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基础研究空间信息领域,在80年代的中期创建了虚拟视觉环境研究工程,随后又创建了虚拟界面环境工作机构。目前,虚拟行星探索是美国VR技术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目标,此项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通过虚拟技术放在对于遥远行星的研究工作中。2.3 政策监管1) 2021年1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提出,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2)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就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对外征求意见。该指导目录是在2011年基础上修订的,旨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顺应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破除无效供给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纳入2019年“鼓励类”产业。3) 2018年12月25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化虚拟现实系统平台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研究针对虚拟现实的攻击监测及防御技术,推动针对虚拟现实重点产品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及时发布虚拟现实安全漏洞风险和预警信息,推动政府、行业、企业间的虚拟现实安全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加强虚拟现实领域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落实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政策文件要求,针对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及产品特点,指导企业规范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等行为,提升企业在开展虚拟现实业务过程中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水平。第三章 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 综合财务分析图 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VR/AR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表 境外VR/AR公司估值对比表 中国上市VR/AR公司估值对比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虚拟现实的发展演进阶段1929年,Edward Link设计出用于训练飞行员的模拟器;1956年,Morton Heilig开发出多通道仿真体验系统Sensorama。1965年,Ivan Sutherland发表论文“UltimateDisplay”(终极的显示);1968年,Ivan Sutherland研制成功了带跟踪器的头盔式立体显示器(HMD);1972年,Nolan Bushell开发出第一个交互式电子游戏Pong。1977年,Dan Sandin等研制出数据手套SayreGlove;1984年,NASAAMES研究中心开发出用于火星探测的虚拟环境视觉显示器;1984年,VPL公司的Jaron Lanier首次提出“虚拟现实”的概念;1987年,Jim Humphries设计了双目全方位监视器(BOOM)的最早原型。1990年,提出VR技术包括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器交互技术和高分辨率显示技术;VPL公司开发出第一套传感手套“Data Gloves”,第一套HMD “EyePhoncs”;21世纪以来,VR技术高速发展,软件开发系统不断完善,有代表性的如MultiGenVega、OpenSceneGraph、Virtools等。2010年谷歌公司为其街景地图引入了立体3D模式,Palmer Luckey创造了Oculus Rift VR游戏设备的首个原型,具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的90度视野,并且依靠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来对图像进行传递,图 VR/AR演进发展阶段VR、AR终端产品自2015年广泛走入人们的认知以来,在经历了产业炒作高峰后,在2017年跌入低谷。但是关于VR/AR的想象早已通过《黑客帝国》、《阿凡达》、《钢铁侠》等科幻电影作品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于VR、AR的应用想象蓄力多时。图 VR/AR技术体系图 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根据数据,2019年上半年全球VR/AR产业融资124亿元,同比增长49.7%,而7、8月融资总额已经达到144亿元,超过上半年总和,国内市场,19年上半年VR/AR产业融资2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是7、8月合计融资达17.7亿元,呈明显加速态势。图 2019年1月至8月全球及国内VR/AR产业融资额、融资笔数虚拟现实 (VR)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每一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都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由此产生了VR巨大的成就。VR在商业的角度需要重新定义或者摸索更清晰的方向,一旦在商业的方向明确,将会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同样,AR、MR虽从不同的产品体验角度呈现,科技发展是必然趋势。2018年中国VR/AR市场产品结构及行业应用结构如图所示。其中,VR/AR市场仍以硬件和内容为主,按照销售额来看,头戴式设备领先于其他硬件,占到32.2%;其次是消费级内容占比为29.8%,仍高于企业级内容,可见目前推动VR/AR市场发展的仍然是消费级内容。图 2018年中国VR/AR市场产品结构及行业应用结构VR由部分沉浸迈入深度沉浸,AR的内容、终端是增长重点。全球VA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中国增速显著高于全球,AR与内容应用成为首要增长点。目前,VR正在由部分沉浸步入深度沉浸。参考国际上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化程度分级以及对(虚拟(增强)现实白皮书(2018年》中分级标准修订增补,将VR技术发展划分为初级沉浸、部分沉浸、深度沉浸与完全沉浸,不同发展阶段对应相应的体验层次。目前处于部分沉浸期向深度沉浸期的过渡期,近眼显示技术指标表现为4K单限分排率、支持可变焦、100 ~ 120视场角,网络传输指标表现为百兆传输、20msMITP时延,渲染计算指标表现为8K渲染处理能力、注视点渲染、边云协同,感知交互指标表现为由内向外的追踪定位与沉浸声等指标。驱动因素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推动虚拟现实相关基础理论、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坚持整机带动、系统牵引,围绕虚拟现实建模、显示、传感、交互等重点环节,加强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多元数据处理、实时动作捕捉、实时定位跟踪、快速渲染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虚拟现实视觉图形处理器(GPU)、物理运算处理器 (PPU)、高性能传感处理器、新型近眼显示器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1) 近眼显示技术。实现30PPD (每度像素数) 单眼角分辨率、100Hz以上刷新率、毫秒级响应时间的新型显示器件及配套驱动芯片的规模量产。发展适人性光学系统,解决因辐合调节冲突、画面质量过低等引发的眩晕感。2) 感知交互技术。加快六轴及以上GHz惯性传感器、3D摄像头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鲁棒性强、毫米级精度的自内向外 (inside-out) 追踪定位设备及动作捕捉设备。加快浸入式声场、语音交互、眼球追踪、触觉反馈、表情识别、脑电交互等技术的创新研发,优化传感融合算法,推动感知交互向高精度、自然化、移动化、多通道、低功耗等方向发展。3) 渲染处理技术。发展基于视觉特性、头动交互的渲染优化算法,加快高性能GPU配套时延优化算法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新一代图形接口、渲染专用硬加速芯片、云端渲染、光场渲染、视网膜渲染等关键技术,推动渲染处理技术向高画质、低时延、低功耗方向发展。4) 内容制作技术。发展全视角12K分辨率、60帧/秒帧率、高动态范围 (HDR)、多摄像机同步与单独曝光、无线实时预览等影像捕捉技术,重点突破高质量全景三维实时拼接算法,实现开发引擎、软件、外设与头显平台间的通用性和一致性。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1) 市场风险VR/AR市场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但目前VR/AR行业竞争激烈,从业企业基数逐渐增大,且规模呈两极分化。尤其近两年大量VR/AR从业者涌入,市场产品呈增长,但产品类型集中,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部分爆发性增长的企业都依靠几款明星产品迅速霸占市场,但单款明星产品存在周期性短且不具备可复制性的特征,因此后续盈利具有不确定性。此外受到国外VR/AR产品冲击,国内用户粘性较低,为国内VR/AR产品的发展形成不利影响。2) 法律风险VR技术给用户带来的“真实”感官体验,可能会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VR技术可能会引发精神控制犯罪当VR技术强烈地刺激用户的视听感官,可能会使用户产生精神幻觉,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容易受到精神和行为的控制。3) 投资风险前屏幕刷新率、屏幕分辨率、延迟和设备计算能力都已经趋于成熟,VR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而有些细分行业还处于概念阶段,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发展。随着行业逐渐发展、内容日趋丰富、版权趋于规范,由于用户在一家硬件公司获得的内容将非常有限,VR公司普遍盈利不足, VR产业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本进行技术研发,需要损耗较大成本,此外用户习惯还需一段时间的培养。上市公司对其投资也有一定的风险,前期需要较长时间的资本投入。4) VR技术中存在的伦理风险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逼真的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接近真实的感官体验可能会对用户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产生冲击,使用户在脱离虚拟世界环境后的行为发生改变,使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人们过于沉浸于“万能”虚拟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将会变得更加冷漠。3.3 竞争分析3.3.1 技术竞争图 2019年全国移动AR技术市场排名图 2019年全球专业AR技术平台及领域排名3.3.2 国外领军企业1) Magic LeapMagic Leap于2011年在美国成立,是一个类似微软HoloLens的增强现实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就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采用技术难度极大的光场技术。Magic Leap的增强现实产品可以简单理解成谷歌眼镜与Oculus Rift的结合体,但由于可以通过特制眼镜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数字图像层,因此其野心比Oculus更大。Magic Leap虽然还未推出正式的产品,但是融资情况不容小觑,目前估值高达45亿美元,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公司之一。2) 微软HoloLensHoloLens全息眼镜由Microsoft公司于2015年1月22日发布,2016年3月发布消费者版本,价格为3000美元。HoloLens的功能定位是通过AR技术使得用户拥有良好的交互体验。HoloLens这款头戴显示屏不同于顶级虚拟现实设备Oculus Rift和HTC Vive,本身就是一台独立运行的全息设备甚至是Windows 10 PC。所以目前价格较贵,定价3000美元,主要作为生产力工具面向企业级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向平价的消费级市场进一步扩展。3) MetaMeta采用独特的技术,可以使用户通过双手控制3D内容,自己就成为操作系统。其目标是让用户和虚拟物体之间的互动成为真实世界体验的一个无缝扩展,建立一个比Macintosh容易使用100倍的操作系统。其被誉为可能是在AR领域唯一一家有能力与微软Hololens和Magic Leap这些大公司展开正面竞争的创业公司。被各大投资巨头看好,目前已经获得多轮融资。3.3.3 中国VR/AR行业与国际企业比较1) 企业:创业与巨头国内外VR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VR企业更为先进。事实上,引领国内外VR行业发展的企业存在很大差别。如VR行业那些最重要的企业基本上是整个科技行业的巨头公司,或者说偶尔有一些脱颖而出的小企业。现在,国外VR行业已经进化为巨头之间的游戏,有技术的小公司就被收购,而巨头的资本力量不是普通公司能够抵挡的。另一方面,引领国内VR行业发展的公司大都是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硬件厂商都是拥有自己的技术,并通过融资等方式成长起来,国内的科技巨头并没有VR相关的技术,不会认真对待。近几年国家政策倾向于创业,面对VR这种新兴领域,国内巨头趋于保守,而创业公司则蜂拥而上。2) 技术:跟随与开拓技术方面,VR热潮首先开始于Oculus的Rift DK1和Cardboard纸板VR盒子。VR起源于欧美,欧美公司率先开始研发相应的VR技术,而中国公司是之后跟风才进入,且从模仿低端的VR盒子开始,技术上相对落后。总体而言,国内公司在时间上的落后导致技术上仍然采取跟随的策略。3) 理念: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中国人对待问题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而欧美倾向于理想主义。欧美人在对待新科技时倾向于预见趋势,引领趋势,调节趋势,而中国人则倾向于发现趋势,跟随趋势,引领趋势。VR作为消费技术虽然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作为科幻概念的虚拟现实早就出现了很多年。4) 生态:自建平台与制定标准从VR生态的完善度来看,欧美国家巨头纷纷入场,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物力,他们的发展起点更高,开始谋求建立行业标准。国内VR公司主要目标还停留在打造自有应用商店方面。3.4 中国企业重要参与者中国主要企业有中兴通讯[000063.SZ]、闻泰科技[600745.SH]、歌尔股份[002241.SZ]、大华股份[002236.SZ]、宋城演艺[300144.SZ]、三七互娱[002555.SZ]、中科创达[300496.SZ]、完美世界[002624.SZ]、深天马A[000050.SZ]、光线传媒[300251.SZ]、腾讯控股[0700.HK]、舜宇光学科技[2382.HK]、科通芯城[0400.HK]、数字王国[0547.HK]、华夏文化科技[1566.HK]、富誉控股[8269.HK]、中国数字视频[8280.HK]、艾为电子[833221.OC]、利亚德[300296.SZ]、华为技术、海信、叠境数字、爱奇艺[IQ.O]、网易[NTES.0] [0700.HK]等。"图 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1) 中兴通讯[000063.SZ]: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是近年全球增长快速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拥有通信业界完整的、端到端的产品线和融合解决方案,通过全系列的无线、有线、业务、终端产品和专业通信服务,灵活满足全球不同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以及快速创新的追求。公司通过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和企业网客户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让全世界用户享有语音、数据、多媒体、无线宽带等全方位沟通。公司坚持以持续技术创新为客户不断创造价值。2) 舜宇光学科技[2382.HK]:司是中国领先的光学产品制造企业,具备全面的设计实力及专业生产技术,公司在光学非球面技术、AF/ZOOM和多层镀膜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主要从事光学相关产品的开发、制造和销售,目前产品包括光学零件(玻璃/塑料镜片、平面镜、棱镜及各种镜头)、光电产品(手机相机模组及其他光电模组)和光学仪器(显微镜、测量仪器及分析仪器)。公司将立足光电行业,以光学、机械、电子三大核心技术的组合为基础,大力发展光学、仪器、光电三大事业。3) 艾为电子[833221.OC]: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品质数模混合信号、模拟、射频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是工信部认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上海市科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公司连续三年被知名电子信息媒体集团AspenCore评为“十大中国IC设计公司”。公司开发的音频功放芯片系列、背光驱动、呼吸灯驱动、闪光灯驱动、过压保护、GPS低噪声放大器、FM低噪声放大器、线性马达驱动等多款产品在智能手机领域处于优势地位。3.5 全球重要竞争者国际非中国主要企业有微软公司(MICROSOFT)[MSFT.O]、亚马逊(AMAZON)[AMZN.O]、PTC[PTC.O]、苹果[AAPL.O]、谷歌A[GOOGL.O]、脸谱网[FB.O]、高通[QCOM.O]、索尼[SNE.N]、AMD[AMD.O]、通用显示器[OLED.O]、OMRON[OMR.DF]、HEXAGON[0GRX.L]、日立[6501.T]等。图 国外上市企业1) SNAP[SNAP.N]:Snap Inc.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威尼斯。公司的旗舰产品Snapchat(阅后即焚),是相机中的应用,是为了帮助人们通过短视频和图像通信。这些短视频或图像被称为快照(Snap),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每天平均有1亿5800万的人使用Snapchat,超过25亿的照片被创建。Snapchat应用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所有照片都有一个1到10秒的生命期,用户拍了照片发送给好友后,这些照片会根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时间按时自动销毁。而且,如果接收方在此期间试图进行截图的话,用户也将得到通知。大多数产品以电脑桌面上闪烁的光标起点,公司相信在大多数智能手机上,相机屏幕将成为大多数产品的起点。这是因为智能手机摄像头所产生的图像比键盘上输入的其他形式的文本输入更多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这些理念表明公司愿意承担风险,试图创造创新和不同的相机产品,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改善生活。2) 高通公司(QUALCOMM)[QCOM.O]:美国高通公司是一家美国的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公司,以其CDMA(码分多址)数字技术为基础,开发并提供富于创意的数字无线通信产品和服务。业务涵盖技术领先的3G、4G芯片组、系统软件以及开发工具和产品,技术许可的授予,BREW应用开发平台,QChat、BREWChatVoIP解决方案技术,QPoint定位解决方案,Eudora电子邮件软件,包括双向数据通信系统、无线咨询及网络管理服务等的全面无线解决方案,MediaFLO系统和GSM1x技术等。3) 通用显示器[OLED.O]:通用显示器公司是一家OLED平面显示器技术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该公司从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产品应用于平板显示器和固态照明应用等领域。公司全球拥有超过3600项已发行及申请中的专业许可及独家授权专利,并且授权与提供专属的UniversalPHOLED磷光OLED技术及材料给显示器制造商及其他厂商,环宇显示技术也参与OLED设备、材料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包括:FOLED——对OLED在软板上加工的可挠式OLED;封装技术;UniversalP2OLED——可列印PHOLED;OVJP——有机气体喷墨印刷技术;OVPD——有机气香沉,用于制造小分子OLED;TOLED——透明OLED,主要生产透明阴极的OLED。目前,OLED是最大的虚拟现实制造商首选的显示技术。第四章 未来展望随着虚拟现实内容日渐丰富,商业模式更加多样化,虚拟现实也将会变得更加主流。而虚拟现实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备受业内关注,从目前来看,虚拟现实行业拥有四大发展趋势,相信很多人看过虚拟现实发展趋势会觉得虚拟现实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图 未来发展机遇1. 更多的360度全景内容出现360度全景内容要比常规的视频和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这一数据是根据对1000多个广告系列的视频点击数和总体参与度分析的结果。VR可以为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所以很多看房、服装、家装等行业都在运用。VR城市全球联营平台的商家都已经通过拍摄360度全景视频进行宣传,在未来,大家会看到更多的360度全景VR内容。2. 广告会更多的采用VR的形式谷歌制作一些VR虚拟现实广告,英菲尼迪与OmniVirt合作,让客户通过360度全景VR体验虚拟驾驶Q60。这些广告将会推动VR虚拟现实的发展。3. 更身临其境的体验全新的全向麦克风的使用,捕捉360度的声音,将带来更加逼真的音效体验。拥有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将会缩到更小。而更加方便、智能的虚拟世界将会大火,入住在VR虚拟现实尝试全球联营平台将拥有全世界。4. 提高VR产品的可用性并降低成本无论是软硬件,只有当产品容易被用户接受时,才能变成主流。然而现在,特别是高端的设备,每个人都需要花费数千美元,普通人根本买不起。VR产品将变得更加开放,一系列产品会有一个渐进的价格调整过程,让大众都负担得起。5. VR/AR的强沉浸感可有效优化目前智能手机的主要功能,如购物、社交、导航和游戏。核心元器件未来将打破VR商业化瓶颈,进行专用化突破。Cover Photo by Ali Pazani from Pexels

明日复见

2020年中国行业云市场分析:市场规模超1500亿元互联网成为主流应用行业

中国行业云市场发展概况分析行业云是云计算产业渗透到各大行业中去形成的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2019年,全球政务云、金融云、医疗云市场规模分别为478.9亿美元、197.3亿美元、234亿美元。201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行业云市场规模(包括互联网相关云计算应用及传统行业企业和公共服务等)达到1618亿元。其中,互联网行业、政务云、金融云市场占比分别为33%、29%、19%。1、行业云为云计算落地应用,全球三大行业云市场持续增长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行业云是云计算产业渗透到各大行业中去形成的具体的行业解决方案。行业垂直云是云计算服务在某个行业的垂直应用形态,其在平台基础资源结构、数据来源和服务对象上拥有明显的行业属性。行业云服务形式也包括IaaS、PaaS、SaaS,而行业云与通用云计算的核心区别主要在于:行业云凭借对行业的深度理解,通过在基础设施、平台与应用等层面的定制化设计,为企业提供更具备垂直化、定制化以及数据整合化的云服务。当前,国内外没有较权威的机构来对整个行业云的市场规模进行统计,只是针对性得对几个发展得较好的细分行业云进行了预估。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云端迁移,全球行业云市场扩张迅速。当前应用云计算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医疗保健和政府等。根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政务云市场规模为366.3亿美元,到2019年,全球政务云市场规模达到478.9亿美元,增速达13%。此外,2017-2019年全球金融云市场规模由122.2亿美元增长至197.3亿美元,云计算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由163.7亿美元增长至234亿美元。2、中国云计算步入高增长期,行业云应用扩张迅速在我国,云计算市场从最初的十几亿增长至目前的千亿规模,行业发展迅速。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2019年期间,我国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1334亿元,同比增长38.6%。未来,受益于新基建的推进,云计算行业仍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我国行业云市场从被萌芽发展到现在,已逐渐被应用到多个行业,像近几年发展得较成熟的政务云、金融云以及制造行业云、物流云等等。由于目前我国云计算市场起步较晚,整个市场发展到现在,正处于高速增长期,而行业云是以云计算作为底层逻辑的行业,其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基本与云计算市场的保持一致。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互联网相关云计算应用(含视频、游戏、电商等)市场规模达到538亿元;2015-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CAGR为47.6%;传统行业企业和公共服务(含政务云、金融云、教育云、制造云等)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1080亿元;2015-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CAGR达到33.9%。注:行业云市场规模数据仅包含视频、游戏、电商等互联网相关行业及政务云、金融云、教育云、制造云等垂直行业云市场规模,下同。3、互联网为行业云主要应用,其次为政务、金融云等从行业角度来看,当前,中国云计算的主要用户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政府等领域。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政务、教育、制造等行业的云计算规模在2015-2019年间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中,互联网相关行业(包含视频、 游戏、电商等)仍然是云计算产业的主流应用行业,占比约为三分之一;在政策驱动下,中国的政务云近年来实现高增长,政务云规模目前占比约为29%,;交通物流、金融、制造等行业领域的云计算应用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占据更重要的市场地位。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行业云市场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和而不唱

2021年全球工业应用全息市场规模、现状和预测

《2021-2026年全球工业应用全息市场研究报告》是商业策略师有洞察力数据的宝贵来源。它为行业概览提供了增长分析和历史和未来成本、收入、需求和供应数据(如适用)。研究分析师详细描述了价值链及其分销商分析。本市场研究提供了全面数据,增强了对本报告的理解、范围和应用。全息材料是使用最广泛的类型,2019年约占总销售额的65.3%,而全息设备和用品的增长速度更快。普通工业是使用最广泛的领域,2019年约占全球总量的58.7%。2021年至2026年工业应用全息市场报告涵盖了地区为了全面了解市场动态,全球工业应用全息市场被分析到关键地理区域,即: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亚太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东南亚)、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和哥伦比亚)、中东和非洲(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根据这些地区主要国家的市场调查结果对这些地区中的每个地区进行分析,以便宏观地了解市场。全息工业应用研究报告通过战略分析、微观和宏观市场趋势和场景、定价分析和预测期内市场状况的整体概述,密切关注领先竞争对手。这是一份专业而详细的报告,侧重于一级和二级驱动因素、市场份额、领先细分市场和地理分析。此外,报告中还审查了关键参与者、主要合作、并购以及趋势创新和商业政策。该报告包含与2021-2026年工业应用全息市场全球状态和趋势、市场规模、份额、增长、趋势分析、细分市场和预测有关的基本、二级和高级信息。就全息视觉而言,以微美全息(WIMI.US)为代表,微美全息云行业生态覆盖了系统、平台、开发工具、应用以及消费内容等诸多细分领域,微美定位为以内容平台搭建和内容提供为核心的微美全息云产业链的整合服务商。最后,研究人员揭示了全球工业应用全息学动力学的精确分析。它还衡量可持续趋势和平台,这是市场增长的根本原因。研究报告也衡量了竞争程度。借助SWOT和波特的五项分析,对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它还有助于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此外,它还提供了关于销售方法的广泛研究。

指挥官

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商业物联网概述商业物联网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位置产业物联网子集,聚焦于商品及服务销售环节的物联网应用 国家标准GB/T33745-2017《物联网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基于这一定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催生了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两大领域。消费物联网根据用户所处场景及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划分为家用物联网和个人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根据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而划分为生产物联网(包含农业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和商业物联网,智慧城市面向G端提供城市治理服务和车联网因场景的特殊性单独列示在产业物联网大类下。本报告聚焦产业物联网领域下的商业物联网,具体而言,分为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服务三大场景。中国物联网连接量数字化转型提速,产业物联网将引领未来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19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达到55亿个,同比增速高达75.6%。目前来看,消费互联网因用户规模庞大,需求相对简单且标准化程度高,占据了物联网连接量中的主流。预计到2023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将增长至接近150亿个,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速,各行各业对物联网的需求将增加,产业物联网设备连接数所占的比例也将迎来拉升。商业物联网的研究范畴 感知层的终端、平台层的管理与分析和应用层的软件三部分商业物联网遵循物联网逻辑,结构上承袭物联网基本架构,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是物联网技术在线下商业实体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商业物联网是连接B端商户经营者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和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智能服务系统,是连接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和纽带。其中,智能商用终端等作为支持业务场景落地,实现数据交互、采集处理以及算法运行的载体,整合了感知层基本硬件能力;物联网云平台和终端操作系统承接设备连接、设备管理等功能的同时,进行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反馈,辅助商户的门店管理运营,是三个层级的中枢系统;应用层多以SaaS形式提供适配不同行业/场景的软件,结合终端设备,直接服务商业实体。商业物联网的演进路径 经过计算机、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实体正迎来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的商业物联网新时代。早期的商业物联网表现为部分核心业务场景的信息化、联网化,随着技术升级线下业务向线上延伸,进而线上服务于线下实体,促进业务发展。商业物联网厂商深耕细分场景、横向扩张,发挥物联网乘数效应和平台网络效应,最终将实现全场景覆盖,为大中小微商户提供智能化增值服务。家用物联网发展思路借鉴 借鉴家用物联网发展路径,以终端设备搭载软件和服务生态 相比商用领域,以C端用户为核心的家用物联网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走得更远。小米作为家用物联网领域的代表性企业,通过参股合作和开放接入云平台的模式向上承载大量硬件厂商构建平台生态,依托自身良好的销售渠道和手机流量入口,以低毛利硬件产品迅速抢占市场获客,以软件及服务拉升整体毛利。商业物联网可借鉴家用物联网发展模式:一方面,提供高毛利的软件产品和服务,优化业务结构;另一方面,基于终端用户入口,领先厂商可以作为平台连接软件和服务提供方,获得差异化的竞争壁垒,从而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从行业的发展看,智能硬件行业的商业模式升级已成为共识,终端设备厂商向软件和服务延伸将成为趋势。商业物联网行业发展洞察商业物联网驱动因素:政策鼓励技术融合场景赋能商业,推进物联网标准化建设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物联网加速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2016年工信部印发了《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物联网面临的形势、发展思路与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物联网基础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政策陆续出台,明确在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断落地情境下,标准体系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具体商业消费领域,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为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促进商业繁荣,应推动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银行支付机构从事网络支付业务和规范条码支付业务出台了相关政策,从支付层面驱动商业实体良性发展。商业物联网驱动因素:经济 基于物联网构建数字化升级基础设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例增加至36.2%。由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殆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连年攀升。迫于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大量传统产业需要从过往粗放式经营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产业数字化规模近年来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基于数据进行经营决策比经验驱动更加精准高效,构建围绕物联网建立丰富的数据触点构成了实现数字化升级的基础设施,将是未来商业实体发展的大方向。商业物联网驱动因素:社会 移动支付规模持续增长,商业物联网助力商户智能化升级 伴随着O2O模式发展和新零售模式转型,移动支付全面爆发。2020年12月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占手机网民的86.5%。中国二维码支付交易规模从2018年Q1的3.5万亿增至19年Q4的近10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年Q1二维码支付交易规模大幅下滑,但随着商户复商复工,消费市场复苏,居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2020年Q3二维码支付规模突破1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一方面,商家迎合消费者支付习惯,实现交易、经营的在线化;另一方面,商业物联网厂商在交易服务之上叠加经营分析、资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支持服务,助力商户智能化升级,构建商业物联网,顺应商业实体发展趋势。商业物联网驱动因素:技术 技术推动服务升级,端云一体化方案成为行业趋势物联网、5G、云计算等技术的演进不断推动商业物联网市场走向成熟。硬件层面,MEMS传感器和低端应用的非MEMS传感器价格已经下降至能够满足大规模商用需求,物联网解决方案由有线向无线演进,高中低速率皆有可供选择的无线通 信协议,能够全面覆盖商业实体门店的各类场景。软件层面,应用软件逐渐走向云化。采用SaaS模式交付的产品,运行和数据的存储均由SaaS厂商提供和集成,有效填补了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市场缺口。PaaS平台面向集成商、ISV及渠道商提供所见即所得、开箱即用的应用集成服务,以应对复杂、多样的需求,减少重复开发,提升开发效率。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商业物联网服务商通过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赋能实体商业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其中下游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门店,位于中游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根据其所提供的核心业务可被划分为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平台层厂商,对应不同的上游供应商。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中既包含传统的软硬件提供商,也包括新兴的智能商用终端厂商、SaaS创业公司以及2C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商业物联网服务商可以帮助实体商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打通线上和线下环节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图谱中国商业物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判断预计渗透率为50%时,商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新冠疫情在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商业物联网市场教育的进程。传统线下门店积极拥抱线上渠道,聚合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交易终端、履约终端将逐渐成为一种刚需,而Android系统设备凭借可移动、操作便捷、快速迭代等优势大受欢迎,与上层应用生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当前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个,除极少数百强企业具备打通各场景、设备互联协同的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终端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计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 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规模超千亿元,占全球市场18.0%商业物联网市场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构成,由于现阶段平台层处在发展初期,多依托于感知层或应用层发展而来,未进入独立商业化阶段,故仅核算感知层的终端设备和应用层的应用软件两部分。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1161亿元,占全球比例为17.7%。预计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商户收入将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在硬软件支出上的回落,在疫情好转后商业物联网将恢复增长,到2023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38亿元。商业物联网市场研究:感知层-终端设备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概览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 智能终端是商业物联网的基础,终端类型匹配场景需求交易结算、订单履约环节是与消费者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生成数据资产的核心环节,因此搭载多垂直细分行业应用软件的智能交易、智能履约终端系商业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设备。区别于传统收银机,智能商用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网与云平台技术,可运行各垂直细分场景应用软件,聚合收款等销售和管理相关功能,商户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消费者支付体验。其中,智能金融POS需经银联认证,具有市场准入壁垒;安卓收银机作为门店必备的交易场景设备更具稳定性,且单价较高;手持非金融设备单价最低,可满足外卖、排队点单等履约场景需求。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厂商分析 终端形态多样,新兴厂商以互联网场景应用形成差异化优势目前来看,商业物联网发展较为成熟的场景集中在交易环节,传统的金融POS厂商、台式收银机厂商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 支付方式由传统现金、刷卡支付向二维码支付、无感支付演变,应用场景从收银拓展到点餐、排队、订单管理、会员营销等,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形态日趋多样化。一方面,传统厂商凭借渠道优势、客户优势拓展产品品类,另一方面,新兴厂商主打Android系统终端,凭借在互联网场景应用方面的差异化能力切入商业物联网领域,具备标准化程度高、更新迭代快、应用生态广的特点。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市场规模 疫情加速市场教育,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引领未来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为1031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2%。中国企业在硬件端的支出普遍高于软件,因而终端设备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也高于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的17.7%,达到28.9%。疫情在对实体商户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Android系统终端愈发受到商户的青睐,将引领未来终端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151亿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 中国市场年销售近百亿元,预期疫情后将回归快速增长统计包括智能金融POS、安卓收银机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内的智能商用终端,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由于中国市场的智能商用终端起步较早,发展领先于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需求受到疫情刺激,有望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爆发,加之中国厂商加速海外布局,预计未来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 中国出货量超700万台,未来将逐步迈向存量替换阶段中国智能金融POS市场经过2015年以来的培育,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2020年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达到738万台,出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将逐步进入到以存量替换为主的时代。而海外市场移动支付发展落后于中国,智能金融POS渗透率较低,受到疫情催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金融POS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同时中国厂商也将加速迈向全球市场。安卓收银机出货量 疫情后回归强势增长,2023年中国出货量将超200万台2020年中国安卓收银机出货量为101万台,受疫情冲击严重,同比下降28.4%。考虑到排队、外卖、点餐等丰富的场景需求带动应用层SaaS多样化,安卓收银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预计后疫情时代安卓收银机将回归强势增长,到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231万台。由于海外市场仍被Windows系统的收银机主导,当前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高达75.0%,但随着中国厂商出海步伐加快,海外市场的传统收银机也将逐步被安卓收银机所替换。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 非支付场景需求激增,中国厂商出海拉动海外市场增长在移动支付和O2O行业的推动下,手持非金融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中国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达到81万台,相比于智能金融POS,手持非金融设备更强调对排队、点单、充值、缴费等履约的场景支撑,未来增长前景可观。海外市场智能商用终端的渗透较为有限,也没有丰富的O2O生态,疫情恰恰刺激了海外商户的数字化需求,同时中国厂商的出海弥补了海外市场的空白,预期未来三年海外市场的增速更加迅猛。商业物联网市场研究:平台层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主要功能 精准化分析及开发者服务,赋能商家运营降本增效商业物联网平台层作为联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神经,是实现产业多方(开发者、服务商、商家)协作的关键,主要由商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云平台构成。在基础功能层面,商业物联网平台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设备管理服务(MDM)、物联网协议和OTA升级服务,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PaaS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平台生态趋于开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延展,开发者、商业用户和终端设备连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平台网络效应凸显,面向软件开发者、商户的衍生增值服务应运而生,辅助商户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商业物联网云平台的价值与商业化前景 打造平台生态,联接并赋能产业链中下游商业物联网云平台向上提供开放的生态和便捷的开发工具,吸引开发者入驻丰富软件生态,向下开放终端接入能力,实现智能商业硬件互通互联。软件生态多元的经营分析服务和云端自主控制能力与硬件生态极致顺滑的物联网感知体验协同一致,触达商户,赋能商业运营、提升经营业绩,形成正反馈,进一步提高云平台服务商行业地位。云平台服务商主要盈利方式为软件服务销售分润、管理服务费及广告收入、金融科技服务等。商业物联网市场研究:应用层-应用软件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类型 交易环节收银管理渗透率高,履约环节个性化需求强交易环节所依托的收银管理系统是商业物联网各类应用软件中渗透率最高的,不论零售、餐饮、本地生活,大型连锁企业或是小型便利店,收银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来看,各行业领域都存在CRM、ERP、HRM等通用软件需求,但同时不同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履约环节,如餐饮的外卖、点单、排队,本地生活的预约、排班等。 通过上述应用软件收集数据之后,商户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如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全域营销、智能导购,对各时段、各区域客流分析后优化货架布局、指导门店选址决策。但由于商业物联网尚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目前数据分析服务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厂商分析 加速向SaaS模式演进,厂商类型多元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与应用软件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在各类智能商用终端的支撑下,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同样正在由传统本地部署模式向轻量级、低成本、快速迭代的SaaS模式转变。头部SaaS厂商为解决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需求间的矛盾,进而向aPaaS平台演进,以模块化、组件化的形式满足行业共性需求。 目前,在零售、餐饮领域已经涌现出有赞、微盟、客如云、二维火等优秀的SaaS厂商,本地生活各垂直场景中亦是创业热潮高涨。SaaS模式以订阅付费替代一次性买断,缓解了商户的现金流压力。与此同时,以阿里、美团为首的2C互联网公司,凭借在C端服务过程中的用户积累反向连接的大量B端企业,通过投资并购、生态合作形成应用层服务闭环,并将更多的互联网场景应用赋能线下商户,进一步加速市场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商户开始享受到数字化的红利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 信息化水平提升、SaaS模式普及带动中国市场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1%。预计疫情后商户经营回归正常,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9%。与终端设备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对应用软件的付费意愿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仅有不足5%。不过这一情况将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得到改善,SaaS模式的普及也将让更多的中小商户受益,因而中国市场的增速预期会高于全球。商业物联网场景分析商业物联网场景:需求总览利用多维度数据触点,重构商业实体的人、货、场商业物联网中多种多样的数据触点,其目的是以数据驱动业务,最终作用于人、货、场的重构。虽然各商业业态在业务、流程等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对商业物联网的需求大体可概括如下:1)在人即消费者的层面,关注“以人为本”,通过构建用户画像进行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无限逼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提高转化率和复购率;2)在货即商品的层面,对各类商品的畅滞销及库销情况进行分析,对产品组合、货架摆放等进行优化,同时推进上游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库存周转率;3)在场的层面,强调更优质的消费体验,包括自助收银、AR交互等形式,以及通过智能摄像头等终端进行环境感知,实现全场景设备互联互通,提高坪效比。商业物联网场景:零售场景分析 全场景智能提升用户体验,数字化消费行为驱动供需匹配新零售概念下零售企业面对丰富多样的用户触点,聚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运营至关重要。到店场景中消费者通过金融 POS、收银机等交易终端完成交易,线下的消费数据与线上订单被汇聚到统一平台后,零售企业可围绕全渠道销售数据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根据不同的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营销,将商品促销信息以短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推送至目标客群。 除此之外,引入智能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与后台用户数据进行联动,可实现会员识别、智能导购等功能,大幅提升消费者到店的转化率。大型商超应用电子价签一方面可一键修改货品价格,线上线下同价促销,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对商品库存实时更新,智能补货和调整销售策略,提高零售门店的综合运营效率。商业物联网场景:餐饮场景分析 堂食外卖快速响应,前厅后厨高效协同,全面提升翻台率O2O的冲击带动了餐饮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进一步升级,尤其在排队、点餐场景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终端设备,既有固定式的排队叫号机、自助点餐机,也有移动式的手持非金融设备、平板电脑,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配备相应的产品。 将KDS厨显设备及系统引入后厨管理,可实现前厅与后厨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智能厨显聚合了堂食和外卖订单,对餐品进行合并归类,由后厨统一出餐;另一方面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节约了点餐员与厨师之间的沟通成本,定时催菜,减少漏单、错单的比例,有效提升翻台率。商业物联网场景:本地生活场景分析 细分场景应用多样化,会员运营管理是关键本地生活相比零售、餐饮业态,线下服务的属性更重,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到店或到家消费场景中,除了运用各类交易终端等进行收银外,服务预约、员工排班、订单核销等非支付功能同样是高频需求,因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本地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本地生活涉及休闲娱乐、美容美护、体育健身、家政维修等诸多细分领域,不同行业有各自特有的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KTV的在线点歌、健身房的运动数据监测、美容院的皮肤监测。商业物联网:厂商竞争壁垒 产品为本,渠道加持,率先拓展平台生态可形成网络效应目前来看,商业物联网领域的竞争仍然集中在感知层和应用层上,平台层玩家数量较为有限,且业务开展尚不深入。产品是感知层和应用层厂商最为核心的竞争壁垒,具体而言,终端设备是否质量过硬且具有性价比优势,应用软件是否符合业务流程需要,既能以标准化产品实现技术复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需求。在产品壁垒的基础上,覆盖全球的渠道网络可以有效保障产品推向市场,而具备行业前瞻性的厂商,更进一步通过打造商业物联网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 因平台具备网络效应,率先吸引足够多数量的开发者和商户的厂商将可以凭借先发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壁垒。商业物联网典型厂商案例商米科技 依托商用硬件向平台层延伸,与开发者共建商业物联网生态商米科技致力于为商户提供全面的商业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智能商业硬件、行业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2015年 起商米科技聚焦智能商业硬件领域,研发商米IoT云平台。基于手持金融收银设备、台式收银设备、手持非金融智能设备、自助设备等核心硬件产品,商米紧贴商业物联网场景需求深度优化了Android操作系统,并通过商米IoT云平台聚合大量开 发者,商户根据实体商业场景自主选择各类应用软件。应用市场中超过2万的开发者提供合计13000多个商业应用,使得商米能够凭借生态系统的网络效应进一步巩固自身竞争壁垒。目前,商米科技服务于餐饮、零售、生活服务、批发、物流、景区、酒店、医院等广泛的应用场景,通过建立全球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商米已经成功将产品销往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捷克、南非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全场景覆盖,助力商家数字化升级商米科技基于商业场景特性和Android开源操作系统搭建了Sunmi OS商业物联网操作系统。系统具有近端侧属性的基础运行能力和平台层属性的硬件管理、提供便捷开发工具和OTA升级能力。SUNMI OS作为一体化架构的端基础设施,联通 SUNMI Cloud,一方面为开发商提供SDK/API接口和PaaS平台技术,降低开发门槛和开发人工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释 放应用层厂商活力,深耕业务、丰富场景;另一方面,端云协同,藉由数据透传为商户提供设备管理、数据存储、智能化分析与决策等服务,输出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商户精细化运营。联迪商用 领先的智能金融POS厂商,拓展多元化商用硬件联迪商用成立于2005年12月,2008年母公司Ingenico集团(电子支付产品及POS终端制造商)对其进行收购,从而通过控股联迪进入中国市场。公司过往主营传统金融POS终端,后因传统金融POS产品业务增长缓慢,2015年起业务重点转向手持智能金融POS终端并于2019年切入安卓收银机和扫码支付终端赛道,据了解联迪智能金融POS产品出货量占公司POS终端出货总量的75%。联迪商用为金融、收单机构提供了以满足收单管理为核心的TMS及智能支付终端的ITMS云平台,随着开发者应用的爆发和新兴渠道的崛起,联迪跟进开发了智能POS云管理平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有赞科技 从微商城拓展至线下门店,SaaS+PaaS助力商家全场景经营有赞定位于零售科技服务商,旗下拥有有赞微商城、有赞零售、有赞连锁、有赞美业、有赞教育等SaaS产品,致力于帮助商家实现移动社交电商和全渠道新零售。同时,有赞面向开发者提供有赞云PaaS平台,通过模块化的方式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并通过发展应用市场将SaaS产品生态拓展至店铺装修、商品管理、打单发货、吸粉引流、营销转化、客户管理等全场景,与超过开发者共同赋能商家。 从微商城起家的有赞如今已经将业务范畴拓展至线下门店,2020年有赞重点发力连锁品牌。有赞连锁围绕连锁企业渠道、门店、导购的全链路经营,以多级架构管理、社交营销、直播带货、全员分销、会员精细化运营等帮助商家进行数字化升级。截至目前,有赞连锁合作客户已覆盖雅戈尔、DQ冰淇淋、Zippo、合生元、韩束、雷诺表等数百家知名连锁品牌。海外厂商发展借鉴:Square 为商户提供以交易为中心的产业链生态和产品服务体系Square于2009年由Jack Dorsey与James Morgan Mckelvey共同创立,于2015年11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为(SQ.N)。公司十余年发展历程中,Square围绕交易环节探索研发硬件、软件产品,以满足商户在企业经营上的需求。公司收入来自:1)向商家收取的交易费用(支付抽佣),占比超65%,是Square的主要收入来源;2)软件订阅和服务费,占比超20%;3)比特币业务,占比11%;4)硬件销售费占比不足2%。四大核心业务线的收入增长率均超20%,其中订阅和服务费以及比特币业务收入年增长率超70%。2019财年年报显示总营收为47.13亿美元,同比增长42.91%,归母净利润为3.7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6.38%,公司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商业物联网行业趋势展望商业物联网的行业发展价值肩负供需高效匹配使命,未来将推动全链条发展一方面,线下实体门店的商品/服务的价值经过多环节积累达到产业链的峰值,源源不断的交易价值流汇聚成“价值池”,而在“价值池”当中,线下实体门店作为触达用户消费的“最后一站”智能化程度最高,商业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将推动上游供应链物联网和生产物联网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交易中积累的大量差异化信息和数据是未来商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价值,基于商业物联网云平台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实现千人千面的会员管理、营销推广、采购实时调度等功能,精准匹配供需,为商业实体降本增效。产品趋势:终端形态演变 终端从孤立走向联通,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将成为市场主流支付与信息技术的迭代,推动交易终端从最原始的现金收银到支付方式聚合的终端演变,相伴相生的是交易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大幅提升。商业场景的多样性也将驱使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形态和功能走向融合与创新,单一功能的终端将趋于边缘化并被淘汰,强兼容、易操作、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是市场主流,搭配各类辅助外设配件,顾客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轻而易举”的完成履约消费,提供消费者优质商业物联网感知体验的同时提升商业实体的运营效率。行业趋势:场景边界延展 围绕线下实体向更广泛的场景渗透,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众多终端设备具有跨场景的属性,未来商业物联网领域的硬件厂商将不局限于当前的边界。如金融POS、收银机、手持非金融设备等交易、履约终端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社区服务等具有服务属性的线下实体门店,被纳入智慧城市的大生态;条码扫码数据采集器、RFID读写器等运营管理终端与供应链物联网紧密相连,助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同时,商业物联网强调打通人、货、场节,软件厂商在围绕线下和线上建立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也会涉入到产业链更上游的环节,通过全流程的数据沉淀驱动商业效益、效率的飞跃。当商业物联网厂商以线下实体为核心,向更广泛的场景中渗透,商业物联网同供应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的边界也将愈渐融合市场趋势:赛道跨界竞争 软硬件厂商相互渗透,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不再是主流随着硬件产品标准化程度增强,软件产品由高度定制走向SaaS模式,终端设备可以轻松搭载各类型软件,不少终端设备厂商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应用软件厂商也开始依托代工企业生产自有品牌终端。相比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软件+硬件的整体打包方案使客户粘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绑定关系,客户选择较为受限。 由于商业业态与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单一厂商往往难以覆盖商业流程中的所有模块,市场上开始出现与家用物联网领域类似的平台生态模式。感知层和应用层的头部厂商开始寻求向平台层拓展,提供更加开放的解决方案,亦有其他赛道厂商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厂商策略:发展平台生态 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构建生态体系,头部玩家整合优势凸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在整个产业生态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来看,涉足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厂商多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厂商。其中,终端设备厂商以自有硬件产品为中心吸纳众多软件开发者,因各场景间设备差异不大,天然在场景的横向拓展向具备优势;应用软件厂商从应用层出发向下囊括不同品类的智能商用终端,通常在特定场景的纵深上能力更强,依靠第三方开发者补齐应用生态;AIoT厂商则围绕平台层的基础能力优势向商业场景渗透。 依托商业物联网平台的PaaS能力,开发者无需关注前期的环境搭建与后期的运维工作,因而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终端商户触达量是网络效应的先决条件,一旦厂商在平台层占据流量入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入驻,共同完善商业物联网生态,形成正反馈机制,预计未来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厂商策略:布局全球化 争夺全球新兴经济国家蓝海市场,做好充分“本地化”准备中国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蓬勃发展,商业物联网的效能直接作用于近C端的实体门店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形成影响供应链及生产端的决策依据,使商业生态链高效运转,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商业物联网在全球各地区发展步调不一,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应对海外市场时,需注意各国监管政策和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异同:发达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对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系重点,应侧重于与传统IT部署的结合;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开发潜力大,可能成为商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争夺之地。感谢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行业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作者:艾瑞咨询 更多最新行业研报来自:【远瞻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