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不事于世

作为海归博士,我想说说待遇问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川】“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关于“海归”的讨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对“海归派”的质疑之声不断?“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到底还是否存在优势?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海归博士应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文科海归博士,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博士毕业(资料图/清华大学官网)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归派”据笔者所知,在日本社会是不存在对应中文“海归”的专有名词的。在薪资水平上,从欧美拿到学位回到日本的归国群体,也并不会享受到与本土毕业生的差别待遇。“海归博士”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社会标记出来,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海归博士”如今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社会心态。笔者试图将“海归博士”扩大到“海归派”这个所指范围更大的概念上开始我们的讨论。校园招聘热衷于“海归身份”,而不少批评者则称其“崇洋媚外”。这场“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至今仍未有效弥合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在当下的投射,其历史根源可以直接上溯至对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曾国藩的历史评价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谱系及其流变的历史梳理,只根据所持观点和立场,将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归纳为“洋务运动否定论”与“洋务运动肯定论”之间的分裂。其中,持否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选择的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道路,阻碍民族资本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买办”。在他们看来,由被支配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以及由农民战争推进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基本历史线索,就是与革命相联系的群众斗争。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也应该用又红又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拜倒在西方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话语霸权之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们反对出国留学,因为留学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洋务运动否定论”甚嚣尘上,此时的中国也较长时期地中断了留学生的海外派遣。与上述持否定论者不同,持肯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他们将由被支配阶级和支配阶级共同参与的生产斗争所引起的“生产力”的上升,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定义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农民战争和“土”的革命只起到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在研究领域,他们提倡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甚至是价值观和思考范式。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展开了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价,“洋务运动肯定论”直接转化为“海归派肯定论”。从1978年开始直至8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与欧美诸国的经济差距、培养高等人材,中国重新实施了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政策,现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随之兴起。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接见52名留美人员(资料图)这一时期的留学,基本属于国费留学。只有通过了严格选拔考试的学生精英,才能获得留学资格。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在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留学潮。此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于是,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将最尖端的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超出一般市场价位的高报酬。至此,“海归”成为了高学力、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然而交织在其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学成归国者,既承载着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对摆脱社会治理困境的追寻、对改变现状的盼望,同时也裹挟着国人对被国外势力和思想观念支配的恐惧、不安和提防,这正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救亡图存”的话语与“现代化”的话语相互争战的延续。中国一方面承认自身“现代化”不够,一方面又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两重话语的张力和冲突,赋予了留学生和学成归国者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涵,并为他们贴上了“海归派”这样的标签。二、“海归派否定论”为何抬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型以及“海归派”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海归派否定论”一度退后。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海外留学的条件限制,第三波留学潮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近十几年来,社会不断出现对“海归派”的质疑声。“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海归派”不再等同于高学力。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家庭的收入上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的海外留学也不再遥不可及,留学大众化的趋势更加显著。不少因学力不足而无法升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凭借父母的财力而到国外大学留学。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降低入学门槛。这些都使留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总体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又由于欧美等国经济的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由于他们在留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后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工作的“海待”。资料图:视觉中国其二,“海归派”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增多。第三波留学潮特征,除了大众化之外,就是年轻化倾向,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海外大学的留学生激增。不同于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富有经验质感的把握的老一辈“海归派”,第三波留学潮中的留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和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中国。对于在留学期间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尚未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意识和对研究课题的妥当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主体性,他们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基于国外社会基础的议题设定中去,因而研究的课题本身有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其三,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和日渐成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国际交流机会的多样化,使得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在知识量、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留学生的优越性越来越低。其四,“海归派”并不等同于高业绩。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据笔者的经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式倾向于不轻易下简单的结论,特别看重论证根据的明确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日本研究者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查阅详细的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但结论有时会很暧昧,让读者不太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则更加重视指明结论,更重视研究的结果而非组织严密论证的过程,也更重视发表的数量。由于对待研究时注重的侧面不同,研究成果的产出效率自然存在差别。在就职方面,与留学生相比,熟知中国国内市场行情和就职生态的本土学生也表现出优势。如果按照业绩主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海归派”往往不如积极投稿、瞄准在名门高校就职机会的本土派,而业绩不足则会被直接转换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样的评价。资料图:视觉中国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并且卓有成效。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有高校老师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的大量经典阅读训练,通过读书检查汇报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体性;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集体调查扎根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今,他们已经形成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辐射性影响的研究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最贴近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可以充分发挥“母语优势”(母语思维最优论),在生计方面没有顾虑,这些都是本土博士相较于“海归派”所具有的优势。如果说曾经的“海归派肯定论”和“海归派否定论”都是以海外留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外国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前提,即共同承认海外留学者的实力的话,重新抬头的“海归派否定论”则在否定的理由中加入了并非基于“救亡图存和革命传统”的新项目,即“实力不足”。这是因为不少“海归派肯定论”者对新一代的“海归派”无法引领中国更加现代化、研究业绩更加突出而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本土高校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乃至世界排名上的迅速崛起,于是最终加入了“海归派否定论”者的行列。三、“海归博士”的海外学习经验“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和对新一代“海归派”的质疑和批判,是否意味着“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毫无优势呢?也不尽然。以笔者在日本的留学经验,“海归博士”并不等同于新一代“海归派”。首先,大多数海归博士仍然意味着高学力。他们要最终取得博士学位,需要比本土博士经历更多的意志考验。真正欠缺研究能力的“海归派”是不会选择继续在海外读博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由于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提升就职后的薪金水平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还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狭窄,只有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极少数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博士课程。就人文社科专业而言,因本科是日语专业而缺乏社科专业基础训练的留学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读博。而像笔者这样本科非日语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也算作“海归博士”,其实也得益于在国内已经接受过的一定程度的理论阅读和经验训练。在本土高校完成基础训练,形成了基于本土社会经验的立场和问题意识之后,再到海外留学读博的群体,在研究选题和文献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有尽量避免脱离本土经验的意识,且在日本经验的冲击和回答日本人的提问中,不断对比、反思和观照本土经验。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经验调查、分析文献资料,不断推敲和完善自己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过程。笔者最终花费5年在日本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前后共进行了5次答辩,每一次答辩后都需要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学术的真正热爱,才能顶着年龄增大、恋爱成家等诸多压力,走完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海归博士虽然在业绩上与本土博士相比也许暂时显得“普通”,但成为海归博士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足够努力。其次,海归博士有其独特的经历体验。大部分自费留学的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除了凭借研究计划申请奖学金之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做兼职的工作,比如进入一些大学入学考试的辅导机构担当讲师。一些发放奖学金的财团会为留学生组织与日本社会和文化接触的活动。通过兼职,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获得从文本信息中无法感受的认知体验。笔者兼职医疗翻译讲座(图/作者提供)同时,由于兼职分散了他们的研究时间,他们就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时间支配能力、计划统筹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才能完成研究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留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职,而最终偏离了学术研究,导致不能毕业,或放弃毕业而进入所兼职的机构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归博士本身一定同时具备了兼职中培养的教学、社交等能力,以及对时间、计划和情绪的调控能力。而只要海归博士善于转化,这些留学体验和各种能力,都能够服务于驾驭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三,海归博士一定熟练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海归博士一定在语言习得上投入了比本土博士更多的时间,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入。对外语的熟练掌握,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译介更多海外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里,另一方面也让海归博士具备了对比和统合不同思维角度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思维,就是逻辑,就是反映人如何对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组织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逻辑形式,比如印欧语系的语言重演绎和分析,东方的语言重归纳和综合,日语对客观的“状态”(state)更加敏感,而英语对事物的发生时态和过程的结果(consequence)更加在意。说不同的语言的人,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他们的视角、思维的组织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海归博士的思维结构就更加开放和多元。第四,海归博士多多少少从其导师那里学习到了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做研究的虚心、专心、平心、恒心。在笔者印象中,日本大部分学者治学能够做到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与中国社会整体浮躁、争胜、急功近利的氛围相比,海归博士在治学精神上会受到海外学界的影响。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相比,海外博士在留学期间所习得的逻辑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心态,以及学术鉴赏能力、对思考和学问本身之趣味的体察,都使海外博士不同于大多数本土博士。第五,海归博士一般都曾活动于海外的某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展开国际共同研究的人脉基础。海归博士在海外的人脉,将成为国内高校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结语如前文所述,第三波留学潮中的“海归派”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海归博士这个群体仍然具有一些区别于本土博士的优势。而在“两会”中提交讨论的议题中,与海归博士进行比较的也并非一般的本土博士,而是“优秀本土人才”。“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的现状,反映的是“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然而,“海归派肯定论”原本发源于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十分落后的时代,也以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落后为其合理性的根基。当中国本土也能培养出业绩突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本土人才”,甚至于与海归博士不相上下时,这并不说明海归博士的学力水平下降了,而是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海归派肯定论”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正因为如此,“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才显得不再合理。笔者也认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同样需要付出超出普通本土博士的努力,其成就值得肯定,虽然努力的方向也许和海归博士不尽相同。但通过“海归派否定论”的思维来否定海外博士的价值,以达到批判“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这一现象的目的,笔者认为也是不甚公平妥当的。海归博士同样需要善待,需要用不同于本土博士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海归博士的发展潜力和能力,给他们适应国内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将能力转化为成果的机会和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一定不如海归博士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同时,若要将海归博士的待遇定位在普通本土博士的水平上,同样是不合理的。优秀本土人才和海归博士,都应当得到相应于他们的付出的较高待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走向更加从容、自信、开放的国际化之后,仰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肯定论”以及歧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否定论”将自然失去其合理性根基。当“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消失之时,“海归”这一具有身份标出性的词汇也许也将成为历史了吧。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00位海归爆料回国后真实薪资待遇!七成低于期望值!

来源:由DreambigCareer整理自网络下周基本final结束了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们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毕业季因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又摆在大家面前回国 or 留在海外知乎上有两个一直争论不下的提问出国留学,生活工作过的人回国的理由有哪些?出国留学的人不回国的理由有哪些?如果你还在因为要不要回国而感到迷惑主页君建议你看一下看完之后你会变得更!迷!惑!Just kidding~大家纠结回不回国的众多因素中薪资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据调查显示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的海归的月薪低于自己的期望值好像一谈到海归回国,就是在说“低薪”100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地区海归真实爆料留学生回国后的真实薪资其实是这样的主页君精选了部分真实海归薪资供大家吃瓜以下来自微博@办公室吐槽君 0110位美国海归真实薪资01,美硕,魔都,学校排名前50,税前10k。想知道那些说金融20k的到底进的是哪,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小伙伴也没这么高啊。02,美本日硕,拿了上海和香港的offer,上海税前月薪20k,香港30k,都拒了,还是喜欢京东....03,美硕好歹算个综合top前50,南京,ee转金融,本科985,现在交双一流。回国3年,月薪1万多,不加年终奖....别bb回国,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04,广州,高中初中香港国际学校美高那种,大学美国本科top50,月薪11k。05,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怎么说,美国中餐馆打工一周双休都有3500刀,也就是人民币2万多。06,美本硕,在美国留学9年,回国第一年3线城市,常州金坛区,14k/月。07,呆过的公司的新入职小姐姐,美本文理学院,北京税前3万5。08,美国4年回国1年,坐标沈阳,我回来之后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个7.6k的。09,留美top50,国内一年,HR税前10k,心塞。10,美本日硕,之前在北京科研机构事业编,到手6k-7k,现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0212位英国海归真实薪资01,上海去年英硕传媒刚回国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02,工作即将一年整,英国本科学的是会计金融,帝都做外企财物分析,刚入职月薪税前5.5k,工作半年后加薪到7k,乱七八糟加起来一共估计10万....就真的很普通了。03,英国7年土木本硕,回国7年,二线城市自己找的工作,年薪50,房地产行业。(这个50,是原文之中的50,究竟后面有米有万,咱也不清楚)04,其实很多不一定看月薪,我一朋友国内南开本科,毕业去英国读研回深圳,在证券工作一年后月薪税后一万吧,但是做项目的年底分红50多万,我现在土澳工作本以为自己薪资也不低了,一对比瑟瑟发抖,想回国工作了。05,国本英国硕士,回国在四大的二线所趴着,当时起薪7k多,每年涨30%,就这样吧。06,十八线,英硕,工作一年半税前8k,另外想说工资不能限于月薪,毕竟单位不同薪资结构不同,有些单位的年终奖非常诱人,而我....07,,英国硕士,毕业工作3年,工程单位,月薪2.5万年底绩效好的话,一年40万+。08,人大本科,英国留学回来,北京税后1万加各种福利。09,英国两年电气,回国第三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工资5000,住房和吃饭公司包了,平时福利也多,哎感觉学电就是求稳,一辈子赚不了什么钱。10,英国4年回国一年,目前在菊厂,税后工资14k。11,世界前20学校研究生毕业,英国留学,本科金融,研究生business,坐标浙江,月薪3k...............CFA 1 Pass忘记说了,我妈妈好朋友的孩子,本科复旦,研究生博士剑桥,读的还是环境工程,回上海后,近了外企,入职38k每月,一年多后50k每月,海归也和海归不一样的,优秀的人咋都挣得多,不优秀的出国了也没用。034位加拿大海归真实薪资01,加拿大6年,坐标上海,刚回国,收到offer,税前11k,加提成。02,成都,IT外企,加拿大毕业两年回的,IT月薪1.2万。03,坐标枫叶国,本科毕业3年,年薪50万,看评论真的快断了我明年回国的念头。(还没回...)04,二线省会私企,电力设计院,加拿大本科土建专业,公司平均3k月薪加3k预支奖金加16/小时加班费,项目奖金季度结算,按土建电气,水工,热控,机务,配比X工时,有注册证书的吗,单独再加。047位澳洲海归真实薪资01,呵呵....难得留言还是如此伤心的话题,澳洲8年回国5年,坐标南京月薪4000。02,澳洲,帝都,6月回的国,教育行业,7k,本来学的金融,之前也做的金融,回国厌了金融想图个工作好心情就转了行,然而...03,看行业吧,金融的话,土澳留学,上海入职一年12k。04,土澳5年商科master,回国广州某商业地产开发国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补贴10k出头,这个月跳槽去了某个外资乙方,佣金部分不确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税前7k。05,室友:AI985本科,澳洲博士,英国博士后,即将回国,年薪90万,税后60+膜拜大神。05,5年前985本科毕业时年薪税后30万,郑州,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毕业年薪20万。06,澳洲硕士,一线城市,第一年工作,企业财务到手7000+,朋友香港硕士,marketing,到手8000+。07,澳硕会计专业,国内在二线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税前5k,现在帝都税前1万,感觉遇到好领导好同事比工资重要。058位其他地区海归真实薪资01,海归硕士也要看本科学校的,but这不代表你本科学校很差还没出国工资高的不行。没去工作之前offer是二线城市,年薪20万,海归硕士。02,这个看个人能力吧,不要以为是个海归就一定能拿多高的薪水,坐标深圳,之前公司的一个同事,海归硕士税前5.5k。03,我觉得是这样的,有的人喜欢稳定,公司好一点工资少一点,有的人喜欢闯荡,所以可能工作说上去挺不稳定,但是挣钱多,所以我觉得还是没什么可比性吧,发挥所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好,不要太介意这些,比来比去还是自己舒坦一点。(来自一个海归闲鱼的说法)04,看到你们的回复,还蛮庆幸自己没回内地留在香港。做市场调查加咨询,年薪32.5万,月薪两万多酱紫,月租6000,剩下的钱花一花、存一存感觉自己生后还算挺幸福的。05,港硕,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港,15k税前,属于平均偏低的水平,三年后回国年薪超过香港,金融业。06,我本科毕业的时候,7.5万刀的税前年薪加提成和将近,税后9万刀,现在要回国的话,年薪没有70万以上是不考虑的。07,说说我身边的海归圈子,都是刚毕业入职的,朋友在小券商投行,月薪7k,年终看业绩,男票交易员,月薪7k年终看业绩,同学度娘hr,月薪6k,另一同学小银行甲方,月薪20k,本人外企小数据员,月薪13k,所以说找工作这个事情,见仁见智吧,感觉还是看能力和关系。08,对不起,我啃老了,跟着老妈干,给老妈当助理,说好先一年给10万。主页君看完只想说:有的人留学归来是真的海归,而有的人却变成了海带。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归回国待遇差距如此之大呢?此前有份关于海归薪资的报告提到: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的海归的月薪低于自己的期望值。06近5成海归薪资低于6K这两个人说出了内情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能到海外留学的人都是人中龙凤,回国后一定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下面这则报告绝对让你大跌眼睛。前阵子发布的一份《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海归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从经济学供需角度分析,海归工资低、对工作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回国的海归越来越多,他们的稀缺性已经没有了。某国内公司高管讲实际的内容吧。我的前任秘书,英国硕士毕业,家里托关系进我公司,总经理找我面谈以后分给我做秘书了。此人工作能力一般,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负责精神,就英文水平和做PPT的水平还过得去,每天都觉得自己屈才长吁短叹的。而且工作态度很差,跟我直接下属闹了不少矛盾。搞得我完全只能把她老人家供起来。CEO的关系啊……后来公司新来一个文员,配合了一次就觉得人很好,我当即和人事及文员的老板报告要求换人。这个女孩子也是国外硕士毕业回来的,我用得非常满意,她敬业,专心,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的。而且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也没有怨言。我欣赏的是这些素质,这比她的硕士背景对我来说重要得多得多,就算没有这个留学硕士学历,我的满意度一样高。公司雇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他/她做工作,把工作做好是公司雇佣他的目标,如果说公司关心他/她的教育背景,也不过是为了识别能否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海外留学生我觉得海归在就业方面没优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归太多,学生的学历及能力层次是也是多样化的。多年前的美国留学生更多的是精英化留学,而现在更朝着大众化发展的趋势蔓延,海归光环被极大的削弱。另外,国内教育质量和本土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海归不仅没优势,甚至处于一些劣势,比如:容易错过企业校招季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国内名校比,海归处于劣势国内HR只认名校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海归有海外学习背景,而本土人才熟悉国内行情,二者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招聘时都会考察其商业头脑、团队合作、创新胆魄和思维、学习、执行能力,以及人格的成熟度,这无关乎于求职者的身份。

圣人无名

放弃日本优厚待遇,他毅然回国,发明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他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就是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许并社教授,今天我们来一起看看关于他的故事......陕西科技大学一直在轻工、材料等学科方面有着鲜明的特色,特别是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年末,许并社教授带领团队来到祖国大西北,决心扎根西安,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助力陕西高等教育和陕西科技大学发展腾飞。这是陕西科技大学首次引进由“学科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科研团队,标志着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受聘为陕西科技大学“学科领军人才”的聘任仪式上,许并社动情地说:“此次受聘非常激动,我已经把陕西科技大学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将带领团队积极工作,充分发挥团队在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上的优势,为提升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科整体实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方面做出努力,力争实现并超额完成团队建设的预期目标。”许并社教授多年来从事新材料及界面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涉及纳米碳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抗菌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纳米陶瓷材料、计算材料等领域,卓有建树。1998年他从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毅然放弃在日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在国家有关领导、教委等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建立起了一个以研究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陶瓷/金属纳米微粒接合机理、材料的界面结构与物性等为主的科研小组。本着“创新、择优、有特色”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思路,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他主持的项目《界面性质与光电器件特性关系调控技术及应用》,从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角度,研究了新型半导体材料界面超微观结构与光电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发明了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家空白,突破了国外垄断与封锁,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已成功转化,并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以光催化绿色建材涂层浆料产品为例,2010年,我国有1000亿元的市场容量,而且每年还以35%的速度在增长。然而由于这项技术主要掌握日本企业手中,致使国内的金属氧化物光催化涂层浆料90%都来自日本,价格昂贵。而许并社团队现在研发出的“光催化水性溶胶”,属于低成本、绿色制造技术,其优越性必然能在绿色环保建材的国际巨大市场上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企业带来丰厚回报。许并社教授团队来校后,陕西科技大学在科研经费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和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保障,前期已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的改造装修,采购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金属有机气相沉积系统等大型实验设备为实验室配备一流科研设备,打造一流科研平台。“空气自净化纳米功能材料”“超亲水自清洁绿色建材”“海绵城市建设绿色生态产品与技术”“功能塑料改性技术”……以许并社教授团队在治理和预防空气污染材料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不仅显示了团队在纳米功能材料、光电材料和环境能源材料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实力,更以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目前,许并社教授团队已经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力争将团队打造成国际一流、创新型学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物简介: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山西翼城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于太原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日本东京大学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8年期间,为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研究员;1998年10月回国,聘为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03至2016年期间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2005年至今,任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半导体照明工程研究工程中心主任等;2017年3聘为陕西科技大学领军人才,筹建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中国热处理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电子显微镜学会会员和日本MRS学会会员等,并担任《新型炭材料》、《电子显微学报》和《复合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60余项;主编著作和教材10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4)、山西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2006)、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12项。先后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央和山西省联系的高级专家;他所领导的团队和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关注“陕西科技大学招生办”百家号,获取更多关于陕科大的最新资讯!(部分来源:陕西科技大学官网、陕西科技大学人事处、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原子·分子科学研究所)

正月

日本科研人才大量投奔中国!待遇高能得到重用,直言中国才是归宿

今天,中国的快速崛起和快速发展为世人所瞩目,中国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吸引了众多投资者、救金者、应征者以及各领域的科学研究人员。值得注意的是,曾在亚洲发展壮大的日本,如今已被我国超越,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日本人才的流失,他们都开始投奔中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最近,日媒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研究者不断流入中国》的文章,对这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写道:日本科研人员持续流入中国的趋势值得关注,中国在发展中不断吸纳全球优秀人才,但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岗位短缺的问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人才的待遇和重视,而日本岗位空缺,显然无法留住国内的人才流失。举例来说,2005年我有一位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的博士后教授,他最初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后来准备到日本发展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之后,这位教授回到浙江大学,找到了一份研究工作,他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待遇也很好,远远超过日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投奔中国的日本国家天文台教授,现在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宇宙学研究室主任,而作为物理学权威的日本教授则被我国盛情邀请,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另外,一些多年来来来华的日本研究人员表示,曾有过良好的待遇和研究成果,但许多美国科技公司的收购使得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抢走,许多无法忍受这份气的人选择离开日本,选择待遇更好、发展更稳定的中国。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的报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顶级科技人才的流失从未停止过,这些新兴、高端产业的人才愿意去选择像中国、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据日本外务省统计,在过去三年中,到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顶尖人才数量同比增长了25%,光日本机电企业就有至少1000名顶尖人才来到中国。就拿通信巨头华为公司来说,华为对外招聘的工程学毕业生,月薪高达40万日元(约合25193元),是日本同行最高薪酬的两倍。对高端人才来说,全职司机的住房津贴保险除了薪水高外,无疑是最吸引人的。就目前各种数据来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现在,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年轻人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过去两年的科技预算已经不到中国的1/7,这让许多日本科学家选择了中国,他们直言中国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杰西卡

在日本工作10年的中国程序员:工资或被国内同学反超 纠结是否回国

每经记者:宋可嘉 每经编辑:卢九安图片来源:摄图网2月,国内一个名叫《码农40》的系列视频引起了很多人注意。影片中7位步入了40岁门槛的程序员们在镜头面前回顾着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让外界再度聚焦程序员这一职业的生命周期。焦虑或许是很多国内程序员在年龄渐长后的心情写照,实际上不用到40岁,35岁已被行业视为大龄。而网络中,类似《“大龄”码农的“中年危机”:35岁之后,IT程序员的出路在哪?》为题的文章代表了这类声音。同样的焦虑是普遍的。那么,国外程序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如何?又面临着哪些职业挑战?日本作为不少程序员赴海外工作时会选择的目的地,两位在日本美企工作的中国程序员,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述了他们在海外的所历。日本IT人才缺口大 社招外国程序员年纪都不小“四五年前俄罗斯卢比大跳水时,我们曾招聘了二十多个俄罗斯的程序员,年纪都还挺大的,至少都是30岁以上。我前公司在做社招时,基本上招的程序员年纪都不小,工作年限可能都是5年以上。”在日本从事编程工作10年的林磊(化名)回忆道。他所指的前公司,是他到日本后的第二份工作——在世界最大工作搜索引擎网站Indeed做后端程序员。和国内程序员工作年限多在3~5年、同事多是同胞不同,2014年加入了Indeed日本分部后,林磊注意到了这家美企在日本招聘了大量外国程序员的一些情况。类似情况在日本IT公司并不鲜见。“你去一些日本的各种IT公司,你总能看到很多印度人、美国人,还有一些德国人在里面,他们都在这边生活。”他说。实际上,日本IT人才一直存在较大缺口。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16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报告判断日本在2020年会达到37万人的IT人才缺口,而到2030年预计有79万的人才缺口。而为缓解人才供应不足,从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引入海外人才,也是越来越多日本IT公司采取的办法,并且一些较大的日企和在日外资企业,并不一定需要程序员具备日语能力,拥有英语沟通能力即可。从东大研究生毕业的程序员麻布(化名),其首个工作所在公司便只需用英语交流。林磊表示,“很多外国程序员来了日本后,乐天是他们的第一站,因为该公司对外国人很友好,推行用英语工作,并且会在海外员工通过面试后,帮助他们申请签证、在日本租房子、申请银行卡等。乐天只有一个缺点,就是给的工资特别低,所以好多外国人来了,先在乐天,然后再跳槽。”终身雇佣制面临考验 行业大公司垄断现象突出缺乏经验丰富的IT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程序员群体的“中年危机”。林磊指出,在日本,对于一些年龄大而本身技术一般的程序员,他们可能最后会找一些养老院性质的公司工作。“就一直待下去,反正他们肯定比毕业生手要熟一点,干活快一点,然后按日本的薪资体系,不是说你工作个三五年,就能变成应届生的3~5倍,顶多多个百分之三四十,就很了不起。”林磊说。这也因为日本众多企业采取的终身雇佣制。这一日本特有的劳动雇用制度,让企业正式员工得以在公司里享有能“做一辈子”的终身受雇保障。尽管这一制度近些年在日本也面临崩盘危机,但日本社会上支持终身雇用制的人依旧不少。据日本劳动政策研究机构调查,近年来支持终身雇用者的比例,自1999年的72.3%增长至2015年的87.9%。此外,也有些程序员选择创业。麻布看到身边的一些程序员会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小一点的创业,“我感觉日本很多小的IT企业社长活得还挺吃香。”麻布说。但林磊则感觉日本的创业气氛不是特别好,“因为大公司垄断比较多”。不过,仍有一些在日本的华人做一些逆输入的创业。“比如做游戏,中国游戏做得比较好,他直接换个皮,然后换上日本文化的壳,引进来。还有一些中国人则是反过去,把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搬回国内。”但麻布和林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不同的打算。年轻的麻布虽然对程序员的中年危机还没有切身体会,但还是为此挺担心,程序员中年危机对其更像是一种远虑。麻布也在考虑是否未来要继续读一个PHD(博士学位)或者在公司里面转向管理的路线。今年32岁的林磊,则在未来规划里放入了归国这一选项。“因为日本互联网没有什么特别可上升的空间,其次在海外,华人工程师可能都会有一个隐形的天花板”。享受写程序创造东西的林磊,想参与更大的事件,“比如说天猫双十二以及春节抢红包这些场景,我就从来没有遇到过。对于工程师来说,当然希望接受一些挑战。”选择回国的纠结:担忧难适应国内996环境无论长远规划如何,麻布和林磊目前都打算先继续待在日本,这背后,除了终身雇佣的保障,日本一些IT企业还有着吸引外国程序员的另一个特点——宽松的工作氛围。并非像国内一些程序员过着“996”加班熬夜的生活,现在在一家日本美企做搜索排序工作的麻布周末几乎不会加班,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6点的工作时间外,就可开始个人生活,这也是他目前还未想过回国就业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原本被打上加班严重标签的日本,在去年4月已开始实施限制加班新规。政府要求大企业员工加班时长每月不得超过45小时、每年不得超过360小时。如果违反规定,企业会面临每一人次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罚款。而今年4月开始,日本中小型企业也会施行相同规定。而身处在日本的外资企业,工作氛围更为宽松。林磊在日本的第二份和第三份工作都是在日美企,偏向于硅谷式的企业文化让他感觉工作生活都平衡。他进一步说到,“晚上不到7点(公司)可能就只剩下一半不到的人了。遇上恶劣天气,大家可能都会选择Work From Home(在家办公)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或小孩生病,二话不说肯定是请假,只要和组里发信就可以,老板也不会不批。”同时,“周五下午有固定的TGIF(Thanks God It's Friday)活动,大家在厨房里喝啤酒同时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公司有免费的饮料、零食,还时常有各种活动,总的来说生活与工作的balance(平衡)非常不错。”林磊表示,虽然自己的薪资和中国同学相比可能已被反超,但是像Indeed这种在日美企,当前毕业生就可获得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6万元)的年薪,这已是日本社会所认为的中层水平。这种宽松的环境也让想回国发展的林磊更纠结未来是否回国。他说,“因为毕竟我没有经历“996”,所以工作经验上可能就比同龄的国内程序员要少一点。我对国内大龄程序员的现状也有一定的担忧,在我的认知里面,我觉得程序员确实是持久性比较低的职业,一是因为我现在就感觉自前年小孩出生后,明显精力上就低很多,在国外有一个宽松的环境还较好。”每日经济新闻

多闻

日媒:日本科研人才纷纷“投奔中国” 待遇更加优厚

来源:参考消息日媒:日本科研人才纷纷“投奔中国”,待遇更加优厚《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全文摘编如下: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

无倦

日媒:日本科研人才纷纷“投奔中国”,待遇更加优厚

《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全文摘编如下: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来源:参考消息

寡君之欲

日媒称日本人才纷纷来华搞科研:待遇环境优厚 学生干劲十足

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全文摘编如下: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

保持爱

日媒称日本人才纷纷来华搞科研:待遇环境优厚 学生干劲十足

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日本研究人员持续流向中国》。全文摘编如下:日本研究人员寻求在中国开展研究活动的动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全世界招揽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员难以在国内大学等机构找到工作岗位。在中国浙江大学任教的高畑亨从事灵长类脑基因研究。他说:“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没找到职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自2008年起在美国作为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开始为回日本就业做准备,但没有找到工作。高畑之后开始在其他国家找工作,并于2014年被浙江大学录用。他在浙江大学的研究环境非常好。在新设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虽然浙江大学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严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国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员所获得的报酬远高于日本。不仅年轻研究人员投奔中国。日本国立天文台教授梶野敏贵(64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为理论物理学权威接到来自中方的热情邀请,中方还为其提供丰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国进行的。他说:“中国学生干劲十足,让我觉得指导工作很有价值。”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断增加。据日本外务省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国开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约为8000人。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在中国停留时间在一个月以内的日本研究人员2018年度约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约25%,连续四年增加。熟悉中国招聘人才情况的日本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强的人却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岗位数量少导致研究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此时中国向这些人抛出了橄榄枝。”2018年日本的科学技术预算大约是中国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学教员中40岁以下的人所占比例为23.4%,是历史最低水平,年轻人难以获得职位。

红蜡烛

为何很多博士选择放弃搞科研?答案原来是这样!网友:没想到

在当今社会上,高学历人才非常吃香,所以很多本科生选择读研、读博。但背后隐藏的秘密也许你们不知道。现在,正是大四学生、研三学生以及达到毕业要求的博士生找工作的时间。很多本科生看到招聘单位的要求感到无可奈何,后悔当初不选择考研,而研究生看到要求博士学历的工作,待遇丰厚,很羡慕。然而,所谓的羡慕只是你们没有身临其境去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亲身经历的博士师姐的感受。博士师姐:没想到当初的优厚待遇竟是这样!这样做值得吗?为何很多博士选择放弃搞科研?答案原来是这样!网友:没想到,答案请看下面。第一, 高昂的安家费包含很多东西,并非全部一次性到手博士生比研究生多花费三四年的时间,既然时间已经浪费了,最终的收获肯定要多于研究生。用人单位给出的条件的确满足。博士生拥有研究生拿不到的丰厚待遇,比如很高的安家费,此外如果你想拿到高昂的科研经费,必须要去高校任教。这也是很多高校吸引人才的一种方法。但这些经费并非一次到手。学校承诺给你一套房子,当你步入正轨之后,房子的确有了,但开始只给你发放5万元的安家费,剩余按规定的要求每年发放一点,有的学校要求十年发放完毕,而有的学校要求20年发放完毕。所以,当初的承诺并非一次性让你享受。第二, 很多博士生最头疼、恐惧的一件事—搞研究高校通过重金把你挖来,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你能为学校做出一些高价值的科研成果。所以对于你而言,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做出更好、更多的研究成果。如今的很多高校,几乎可以说是全部的二本院校以上,他们都招收的是博士生。当你成功走进这所学校时,如果你是某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每天,你不仅需要代课,而且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琐事等你来处理。更有甚者,科研不能丢掉,但在这样的忙碌生活中,哪有时间认认真真搞科研?时间不等人,学校的要求更不能不完成。为了完成每学期的科研任务,你只好利用晚上、周末等时间,夜以继日搞科研。然而,作为一名博士生,需要做出当等级的研究,这也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更多的创新点来支持你的文章能够很大程度上被录用。想想这些,不得不感叹痛苦。对于已经完成博士阶段的你们,现在只需要认认真真工作,专心搞科研。而对于刚步入博士路程或者快要毕业的博士生,你们的道路很艰辛。稍有不留神,毕业就会延期。所谓导致延期的原因就是没有科研成果,或者没有达到导师的要求。博士阶段、研究生阶段都很痛苦,但博士阶段的痛苦会让你们毕业后享受丰厚的待遇,所以痛苦一点不算什么,还是努力坚持为上策。(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