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是金融研究院副总裁张奥平:科创板百家受理企业呈现三大聚集趋势正正之旗

如是金融研究院副总裁张奥平:科创板百家受理企业呈现三大聚集趋势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张奥平/文截至5月6日,科创板已受理企业数量达100家,其中已问询企业80家,18家企业已向上交所提交首轮问询的回复函。前10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呈现出了行业聚集、地域聚集及上市标准聚集的趋势。一、行业聚集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达43%行业分布上,科创板已受理企业前三大行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分别为43家、24家、15家企业,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其他行业分企业别有14家、3家和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应用及产业升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创板在具体行业定位上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放在了重点支持的首位。其子行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软件、物联网等,这些行业均是明显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属性。未来或将有更多“含科量”十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企业选择科创板IPO。二、地域聚集于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五大省市,占比达75%地域分布上,科创板受理企业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一家注册于境外。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五地分别受理企业数量为22家、18家、15家、13家及7家,合计达75家,剩余省份中山东省4家、福建省、湖北省、陕西省均为3家、天津市2家,安徽省、贵州省、河南省等9个省市各有1家。从一级市场科技创新领域投融资情况来看,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这五个省市也早已成为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聚集地,2013-2018年上半年,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五大省市股权投资案例数4818起,达到总投资案例数的近80%,投资总金额合计超过3500亿元,占比75%左右。可见,随着一级市场股权资金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地域聚集,将有更多的申报科创板企业来源于此五大省市。三、五套上市标准中受理企业聚集于标准一,占比达87%科创板企业上市五套标准:标准一: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标准二: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且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占最近三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标准三: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20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标准四: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3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亿元;标准五: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获得知名投资机构一定金额的投资。医药行业企业需取得至少一项一类新药二期临床试验批件,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前100家科创板受理企业上市标准上,87家企业选择了标准一,8家企业选择了标准四,2家企业选择了第二标准;仅有1家企业选择了第三套标准。此外,由于具有红筹及VIE架构且存在表决权差异安排,注册地在境外的九号智能选用了红筹企业“标准二”和表决权差异企业“标准二”;优刻得也选用了表决权差异企业“标准二”。科创板受理企业中87%上市标准聚集于标准一,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百家科创板受理企业70%是从A股其他板块改道而来,标准一更多是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关注,对市值要求较低,与A股其他板块上市标准贴近。而随着科创板市场的发展,选择标准一作为上市标准的企业占比或将有所下降。(作者系如是金融研究院副总裁、如是资本董事总经理)

坂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2019经济拥有足够韧性,长期向好态势不会变

1月7日,证券时报社主办、长江证券协办的“第四届中国金长江私募基金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作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19年政策应对》的主题演讲。他判断,2019年拥有足够韧性、巨大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变;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这也将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政策应对上,陈道富分析,将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结构性政策上将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宏观政策上将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在社会政策上,将强化兜底保障功能。券商中国记者梳理了陈道富对2019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精要观点和判断分析,以飨读者:2019年经济拥有足够韧性陈道富认为,中央对2019年的经济困难或者说应变性有充分认识,所以讲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看到了2019年的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和压力,看到了复杂多变就有可能进行一些灵活性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非常强调2019年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下行的压力有没有哪些可以抓住的东西来使得经济开始实现破局,高层领导花了很大力气在认证或者表达自己所看到的机遇,包括中国面临的结构性转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对中国来说这次机遇重点在于变压力为动力,创造这些条件和能力实现它。”陈道富分析说。在他看来,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怎么挖掘出来才能把长期向好的态势发挥出来呈现出来,这个是保证经济虽然向下但是底下有支撑不会出现断崖的关键,这个时候把工作会很多东西放一张表里:陈道富指出,通过对需求端、供给端,重新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对里面具体内涵做了扩充和变化,从原来“三去一降一补”到后来的“破立降”,到后来创新提升。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困难,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既有结构性和中期性,供给侧的问题仍然是主要矛盾。这也意味着,在今年经济工作会上,或者说提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对短期政策来说是稳总需求,不论从哪个入手,短期一定会展现总需求基本理念,在背后怎么实现总需求的稳定,这里面会涉及到把供给侧的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意味着会从供给入手,结合需求的政策最终来实现需求总体的平衡。关键在于政策执行与落实在政策应对的思路上,陈道富有几点思考:第一,2019年高层重新强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中国现在的经济不完全是纯粹的总需求的一个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转型需要供给侧提升品质;第三,2019年仍然强调逆周期和稳定总需求,这意味着政策应对方面有可能会出现两个变化:一是包括财政发债和发改委一些项目,以及降准等等;二是政策设计和剂量的考虑是有一定预设的,在数据和形势的变化情况下来追求应有的灵活性。陈道富判断,当前政策面临的最大关键,在于怎样实现政策更好的配合或者落实。目前来看,2019年是提效的,左边是财政政策想做的事,右边是它的资金支撑或者说如何实现它,类似于我们看到的资产负债表情况,涉及到减税降费的问题、三大攻坚战问题、社会兜底政策问题和创新政策等等,大家关注是右边的如何来实现,这个过程会涉及到赤字率的问题、专项债券规模问题、政府智能问题和地方税体系问题,一定程度上实现平衡,这个过程中会适当延伸出来。陈道富认为,对2019年来说,如何来区分不同类型政策仍然是一个关键。当我们经济体大量存在大家认为不规范的一种行为或者带有某种泡沫倾向行为,和大家理想的以市场约束为主体的行为之间是一步到位还是通过过度性制度改革,一步一步往下走,这会成为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度强调了政策的协调和预期、设计、创造性的问题,陈道富相信政策从宏观到微观传导、预期稳定方面仍然是关键,2019年有必要高度关注在政策的设计和执行方面体现出的宏观调控上的意图,最后通过结构性政策落实得到最终体现。

形形色色

数字时代,供应链金融的四大趋势

转载于:银行家杂志本文首发于《银行家》杂志2020年第12期原标题为:数字时代的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作者单位: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是现代企业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承载了保障供应链完整稳定、优化供应链运营效能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使命。随着赊销贸易的发展和供应链核心企业实力的壮大,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预收和应付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占用了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一方面使得核心企业的资金实力逐步增强,对于提高核心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形成超大型世界级企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得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资金链持续承压甚至断裂,加大了整体供应链的风险和经济的动荡性。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对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施普林格(Springer)的调查,供应链金融能降低买方13%的运营成本和卖方14%的运营成本。我国为了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持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的政策,特别是2020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以下简称《意见》),从准确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应链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严格对供应链金融的监管约束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为我国供应链金融提供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操作的政策框架。对于今后供应链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繁荣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IT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得到了充分整合,传统供应链金融焕发了新的生机。新科技的加持使得供应链金融成本下降、效率提升、风控增强,供应链金融的商业价值显著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规模日益扩大。根据市场分析和业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渠道线上化、服务模式生态化和风控模式数字化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把握好这些趋势,对于供应链金融不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各具特色的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具有启发价值。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多元化商业银行曾经长期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服务主体,但是随着产融结合的深化,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财务公司或逐步成立保理、租赁、支付甚至产业银行等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集团逐步成为重要且快速发展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此外,一些科技企业将金融科技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物流监管等与供应链金融密切相关的领域,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快了供应链金融的决策和运营效率,使供应链金融敏捷性大大提高,也逐步占据了一定的供应链金融市场。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呈现出商业银行、产业集团和科技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态势。供应链金融的三类服务主体各自发挥着资金、产业和科技优势,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业务特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优势是资金成本低且资金量大,具有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强大的风控技术,此外还有融资、结算、资产管理等丰富的产品线。相对于产业集团和科技企业,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劣势是对产业了解不深入、缺乏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力和创新不足。产业集团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优势是对产业有深入的了解,对上下游企业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话语权。相对于商业银行和科技企业,产业集团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劣势是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且成本相对较高,在运营效率和风控专业性方面稍显欠缺。科技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优势是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强,运营效率高。相对于商业银行和产业集团,科技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劣势是资金成本最高且资金量少,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不足,缺乏对产业的了解和对上下游企业的控制。三类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存在着各自的优劣势,在市场中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竞合”关系,既存在争抢优质客户资源的竞争关系,也存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共同服务同一供应链客户群的合作关系。由于商业银行、产业集团和科技企业三方各自的优势在于供应链金融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支点——资金与风控、用户与场景和技术与运营,所以三方在各自发挥独特优势的基础上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意见》中明确提出,市场主体应立足于各自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加强共享与合作,维护市场公平有序,促进产业良性循环。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多为小微企业,其贷款定价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更高,在满足国家普惠小微企业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各市场主体可以根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在相对宽裕的利差空间内进行合作和分润。产业集团和科技企业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在市场中经常会以联合贷款或资产转让的方式引入银行资金。由于前期是其他机构做的客户准入和信贷审批,银行可能会放松对借款人的尽调和审查,但是银行又通常只是获得贷款利息,因此银行的风险和收益往往会失衡,需要以更高的利息补偿,或者额外补充贷款三查流程和支付相应成本。在合作中,往往拥有客户和场景的一方会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可能会把信用风险转移出去,因此供应链金融价值链中用户和场景的价值是最大的,拥有用户和场景的产业集团更具有优势。供应链金融服务渠道线上化供应链金融具有小额、高频和碎片化的特点,服务成本较高,而服务对象又多为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传统线下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很难做到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平衡。此外,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又分散在各个地区,核心企业出于对服务品质的考虑,往往会要求“一点做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供应链金融服务渠道仍然局限于线下,其商业价值和市场规模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最重要的是,随着企业的采购销售等交易活动逐步转移到电商平台,企业需要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实现线上化,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实现整体供应链管理的敏捷转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渠道快速发展,同时企业也在扩大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和TMS(资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这就使供应链金融具备了线上化的基础。《意见》明确要求“探索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在供应链交易信息清晰可视,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银行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使用电子签章在线签署合同,进行身份认证核查、远程视频签约验证。供应链金融服务渠道线上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最前端从线上开户开始,一直延伸到后续的提交和受理授信申请材料、贷前调查和贷款审批、提交和受理用信申请、合同签署、抵质押登记、放款操作、还款、催款和预警等环节。从技术角度看,这些环节目前都可以实现线上化,但是从监管和风控的实际出发,目前某些环节仍然难以完全线上化。目前最为困难的是第一步,即线上开户。由于“一点做全国”的实际需要,往往客户和银行都有远程开户的需求,而且这样做效率高、成本低且客户体验好,但是监管出于反洗钱和风控的审慎要求,目前尚未放开企业远程开户的限制。希望《意见》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企业远程开户的限制,或者至少可以允许客户经理上门开户或者远程核验资料加合作机构鉴证的方式,这对于完全打通线上流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过程中,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十分重要,特别是押品登记这个环节。《意见》提出:“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公示。建立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主体在一个平台上办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加强统一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公示系统的数字化和要素标准化建设,支持金融机构通过接口方式批量办理查询和登记,提高登记公示办理效率。”这对于金融机构落实押品权属和有效防控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外,一些社会专业机构的线上化服务对于供应链金融线上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除了本身已经是线上化服务的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的线上化服务也特别关键,如果银行可以与核心企业及仓储、物流、运输等环节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及时核验存货、仓单、订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可以有效避免虚增、虚构和重复抵质押行为。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进行应收账款的确权,对于减少确权的时间和成本以及有效保障银行的权利是十分必要的。之前线下确权为核心企业增加了大量的操作成本,也降低了强势核心企业的确权意愿,线上确权甚至是自动化确权,将大大提高核心企业确权意愿和效率,促进应收类融资产品的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生态化随着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发展,金融与产业的融合日益深化,跨界资源整合日趋明显。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实现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跨界连接,使供应链金融服务逐步嵌入交易、物流和政务等供应链各个流程环节中,与供应链交易和管理实现深度融合。新近兴起的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的开放和融合。这种供应链金融要素和流程的融合就是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生态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生态化使金融机构在深入洞悉客户需求基础上,应用卖方整合理念和金融科技,依托线上化云服务平台,通过自建场景、嵌入场景、输出场景等不同交易场景,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服务要素,实现无边界、高效能的要素聚合,形成多层次跨界融合服务能力,为供应链客户提供不止于金融的一站式综合化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助力供应链健康快速成长,提升供应链整体稳定性和经济生态系统的金融效能,使金融更加高效地服务实体经济。生态化的服务有三种实现方式:自建场景、嵌入场景与输出场景。自建场景是指银行利用自身的技术和客户资源优势,搭建电商平台或场景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批量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客户服务,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平安银行的“橙e网”、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等,这种模式适用于无核心企业的平台上的小微企业。嵌入场景是指银行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和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方式,将支付、融资和账款管理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定制化地嵌入到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的交易场景中,如中信银行与海尔日日顺、五阿哥和中石化益派客电商平台的合作,这种模式适用于大型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输出场景是指银行通过把自己的优势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打包,如账户技术、风控能力、资金体量、信用评级、信息系统等专业能力,再进一步整合供应链金融参与方的专业能力,整体输出供应链生态金融场景给供应链核心客户使用。如中信银行搭建的生态金融云平台,提供了涵盖“金融+IT+物流+运营”等的整体性服务资源。这种模式适用于核心企业为中型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和生态的搭建者和运营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具有“开放、共享、协作、创新”的先进理念,并能充分应用最新的金融科技,才能承担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工作,吸引和聚合各类生态要素,实现高效协同。不同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客户定位和风险偏好,形成多层次的错位竞争态势,这样才能为更大范围的供应链生态参与方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运营者需要建立客户、数据、服务和利益共享和分配的机制,并建立共享服务的流程与系统,吸引多方参与,通过错位服务、高效流程和合理分润,实现共生共赢。通过平台实现客户、数据和服务的高效连接,通过能力输出和流程外包,实现连接赋能,增强服务主体的服务能力,为参与主体创造更大价值。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和吸引供应链生态金融参与方,银行可以借助自身的市场地位、金融话语权,基于专业能力考量和平等共赢的理念,选择合适的电商、物流和数据方面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伙伴联盟。二是聚合参与方的专业能力,即搭建基于开放式的连接赋能平台,组织和聚合各参与方的专业能力,并形成体系化、分层化、开放式的连接赋能平台。三是管理参与方,建立统一的身份认证、数据共享、功能整合以及分润机制。如同生态圈的优胜劣汰一样,供应链生态金融也会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所有的参与方不仅需要在内部进行竞争,还需要与外部市场竞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式数据化随着业务模式的创新和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效率逐步提高,服务成本日趋下降,风险管理能力也得到迅速提升。供应链金融已初步完成了技术迭代,成为公司金融最具创新活力和技术含量的业务。在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中,供应链金融数据化风控体系的构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构建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条件。首先是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数据基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以及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交易行为线上化趋势明显,供应链交易数据的获取成本低、效率高且可信度高。外部宏观经济、行业以及征信、工商、税务等一系列相关公开信息平台的完善,将进一步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和实时评价监督的可行性提高。其次是数据技术也较为成熟。在数据获取方面,可以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时采集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和交易数据;在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和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容纳海量数据;在数据处理方面,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日益成熟,AI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部分甚至全部替代专家决策。商业银行内部信息系统也日趋完善,核心业务系统、信贷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电子票据系统等相关业务系统基本搭建完毕,部分领先银行已经开发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数据是构建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基础。要获取全方位的数据,包括宏观经济数据、中观区域和产业数据和微观客户主体与交易数据,只有建立了立体多层次的数据,才具备构建新型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基础。银行可以通过采购获取宏观和中观数据,而客户主体数据和交易数据,一方面来自于银行拥有的数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采购外部数据获取。银行拥有大量的企业资金结算数据,这部分数据质量非常高,而且也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资金结算中的收付款数据就是企业生命体征数据,就像人的呼吸、心跳和体温一样,只要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这些数据就会持续表现在资金结算系统中。这些数据可以归纳为一进六出,一进是现金流入数据,主要是企业的销售回款,六出包括供货商付款、缴税、工资报销、社保、公用事业缴费以及其他。如果拿到其中一类企业的全量数据,比如电费支付或者代发工资的数据,银行就可以根据用电和雇员的数据持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供应链金融中最主要的是交易数据,通常可以通过电商平台、企业ERP和物流企业的系统获得。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的推进,合同、订单、仓单、提货单、应收账款等信息都逐步实现了电子化,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格式化数据。银行可以通过银企直联的方式,直接对接企业或第三方合作伙伴实时获取这些数据。基于API 和SDK技术模式的开放银行(Open Banking)标准,目前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基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最新趋势和技术标准,银行通过与企业和伙伴的系统连接,更加紧密地嵌入到供应链场景之中,实时获取交易数据,为企业提供更加敏捷顺畅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落后于这种技术标准的供应链金融都将逐步被淘汰出局。通过AI和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软件)技术应用,实现数据模型支持下的流程自动化。从新型供应链金融应用架构看,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数据,将各类内外部数据获取之后,就要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Load)完成数据的抽取、转换和加载,进入模型层进行处理,这个阶段主要是AI技术的逐步应用。模型决策之后进入流程应用层,要对各个流程节点进行改造,引入RPA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最后,再通过银行的电子银行渠道或者开放银行平台嵌入生态化场景中,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在重构后的流程中,要引入社会共享的黑名单,构建和持续优化反欺诈模型,并应用于客户准入环节,实现KYC(Know Your Customer)和AML(Anti-Money Laundering)的外部监管要求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要求。在信贷审批环节,要在进行客户风险判断和信贷决策时,同步实现客户信贷产品定价,以满足收益覆盖风险的要求。对于高于风险容忍度的客户可以直接拒绝,或者输出到生态平台上给其他的金融服务商;对于优质客户,可以将额度和价格同步展示给客户,由客户自助发起用信流程;对于处于犹豫状态的客户,可以启动人工干预流程,增加额外的判断或者押品。在贷后管理环节,可以通过客户风险预警模型和数据,对客户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预警信号,则进入预警处置流程。目前已有催收机器人可以帮助银行实现早期预警客户的自动催收。对于逾期超过阈值的客户,可以进入人工催收流程,包括客服中心电催和客户经理催收,也可以采取委外催收。国内外部分先进银行和一些金融科技企业已经在供应链数据融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花旗与Biz2Credit、摩根大通与Ondeck、法国巴黎银行与Mysis都开展了基于供应链交易数据的业务合作。国内也有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等,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基于数据供应链金融的成功案例。京东金融、深圳怡亚通和阿里一达通等贸易服务企业也基于供应链交易平台数据开展了大量融资业务,与商业银行实现获客引流和部分风控职能的合作。THE END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

专诸

东方资产邓智毅:中国金融发展的六个趋势

新京报讯(记者 侯润芳)11月1日,邓智毅表示,货币政策将从偏单一的目标向更加均衡的多目标转变;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分层断裂的状态将逐步得到弥合;融资结构将从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发展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将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金融监管将从一元体制向二元体制转变;金融安全将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谈到货币政策时,他表示,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仍然沿用强刺激、大水漫灌的方式已难以为继。今后一个时期,M2将回归到个位数增长,央行更多关注通货膨胀目标,更多关注货币过度超发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将从过去偏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转变为更加均衡的多目标的形态。以下是邓智毅演讲全文: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新金融、新趋势”。这三个新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新金融,到底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谈到金融发展的新趋势,一定要重视两个会议。一个是党的十九大,一个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这两个重要会议,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根本要求,明确了根本遵循,框定了根本基调。个人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金融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变化趋势:一是货币政策将从偏单一的目标向更加均衡的多目标转变。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的作用和贡献不可或缺。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功不可没,同时也顺应了社会各行各业货币化的进程。但事物都有两面性,通过四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各央行资产负债表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美联储。短暂的强刺激之后,往往是持续的消化期、清算期和阵痛期。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货币因素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中国经济走到今天,仍然沿用强刺激、大水漫灌的方式已难以为继。今后一个时期,M2将回归到个位数增长,央行更多关注通货膨胀目标,更多关注货币过度超发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有一句话说: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总闸门都是无用之招,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次央行发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也有个别声音认为这违背了央行的职责定位。我曾在货币政策司工作了十多年,我认为这是央行在当前形势下的一个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央行不仅要支持经济增长,不仅要调控通货膨胀,同时还要追求充分就业的目标。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为我国提供了80%左右就业岗位,支持民营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就是支持民生和就业。当然下一步,货币政策目标还会更多地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等等。所以,昨天政治局会议提到的六稳,实际上也对我们的宏观政策当然也包括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将从过去偏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转变为更加均衡的多目标的形态,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趋势。二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分层断裂的状态将逐步得到弥合。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生了分层、发生了断裂。按道理,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一个正常形态下的经济状态,一个比较自然的经济状况,有一点虚拟经济,有一点影子银行也是很自然的。就好象地面上有大江大湖,通过自然的蒸发和升腾,天上有几朵云彩也很正常。但把握不好一个度,就会发生分层和断裂。什么意思呢?本来应该水往低处流,金融之水本来应该是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现在,打个比方,就好像大江大湖的水,都竞相往云端里流,这种现象广东人把它叫“龙吸水”。在龙吸水的状态下,资金在云端自我循环,来回空转,各种影子银行产品以钱生钱,相互嵌套,链条一再拉长,价格一再抬升,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经济金融圈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更有个别胆大的,更是铤而走险,最后走上了庞氏骗局之路。与之相对应的,处于地表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无水的情况下,日渐沙漠化、荒漠化。所以,这次金融工作会议文件标题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实体经济,二是控制金融风险,三是深化金融改革。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支持实体经济回归主业。各金融机构要回归主业主责,把支持实体经济当做根本目标。过去几年,资管行业经历了“竞低”的发展阶段,就是多余的流动性往往竞相流向门槛低的部门和行业。在新的大资管规制下,补齐制度短板,防止监管套利各项措施在加紧推进中。这次统一大资管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允许各职能部门在大资管新政要求下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我在银保监会信托部工作的时候,就曾经研究过信托业的某些单项指标要比大资管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这符合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由“竞低”转向“竞高”,方向完全变了。可以预见,今后实体经济与金融分层、断裂的状态将有望得到弥合,全民办金融的热潮也将逐步回归理性和冷静。三是融资结构将从间接融资为主逐步发展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十九大报告对金融的表述一共96个字,可谓字字千钧,其中21个字谈到了直接融资;完整表述金融的有8句话,其中两句话谈直接融资。透过这个数字看,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三去一降一补”,我国经济从需求总量平衡管理转向供给结构管理将是根本性的变化,金融供给结构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企业杠杆率是全球最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过于单一,债权融资居高不下,股权融资相对滞后。综观全世界,传统的债权融资中心在欧洲、在伦敦;新兴的股权融资中心在美国、在纽约。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创企业发展、新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资本市场的“高风险、高收益”与传统信贷市场的“保本保息,万无一失”的金融文化、风险偏好、商业逻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想要用债权融资工具去解决股权融资的矛盾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监管体制改革,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从中长期看,中国资本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这是大势所趋,国运所系。当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间接融资仍然占绝对主流,格局的变化有一个过程,但方向一定是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双轮”驱动的格局。四是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数字金融将呈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方向,是以数据资源为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讯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型经济形态。目前不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现金支付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都可以归结为数字经济这棵大树上的一枝一叶。数字经济将开启人类社会的一次重大转型,这次转型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结构、金融业态、生活场景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这当然也包括数字金融,一个时期以来,零零总总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很多,大潮过后,谁在祼泳,将一目了然。真正代表数字经济方向,代表数字金融形态的技术和产品是“真金不怕火炼”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最近几家BAT公司相继推出寿险产品,对传统模式将生产巨大冲击。更多的是数字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改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新的关系和模式。五是金融监管将从一元体制向二元体制转变。过去金融调控和监管都是中央事权,这次转变为,在坚持金融管理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地方实施监管,谁审批谁监管谁担责,中央对地方金融监管、纠偏的总体要求,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的职责分工,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应的金融监管职责”。今后一个时期,地方金融办将从一个议事机构转变为监管机构,具有管理职责。具体来说,金融办将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实施监管。这实际上是,金融监管一元体制向中央地方二元体制的转变。权责更加明确后,各责任主体的责任将空前加大,没有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处理是渎职,严监管强监管将成为常态。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监管层级,监管的氛围将更加严肃和认真,对净化金融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这将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六是金融安全将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经济形态总体判断是稳中有变,这个变很大程度来自于外部冲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世界史上,由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的事件比比皆是。金融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金融的外部冲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染性的,一类是攻击性的。2008年金融危机,更多的是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病毒”通过关联性、互动性、传染性在各金融体系间传播,很难“独善其身”,也需要全球共同治理。回顾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更多呈现为攻击性,目标明确,利用漏洞,通过国际游资大进大出进行恶意攻击,狙击与反狙击空前激烈,一旦失守,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当前外部因素不确定性加剧,我国经济金融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将逐步扩大;另一方面,自身的安全也要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利率汇率的稳定性,都将日益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金融安全将成为我国安全政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 侯润芳 编辑 张瑞杰 校对 郑厚今

不虑而对

消费金融的行业格局与2018年趋势展望|互金盘点①

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飞速发展,我们见证了各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大幅盈利,见证了微粒贷规模快速突破1600亿,见证了趣店等现金贷公司的美股扎堆上市,也见证了校园贷的穷途末路,近期更是迎来了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监管政策的三连击。整体来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2017年在监管不断规范的进程中蹒跚前行,展望2018,这个行业将如何发展?回顾2017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冰火两重天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随着消费信贷需求的快速释放,以及金融科技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效率的大大提高,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发展。从数据来看,2017年上半年主流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2345 贷款王、中融金等,包括持牌机构与非持牌机构)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出现大幅增长,表明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见图1)。与此同时,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2017年互金企业尤其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掀起海外上市狂潮。从4月份信而富在纽交所上市起,截至11月底,2017年已经有5家消费金融类企业在美国上市。而目前,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国内互金企业仅6家。这6家上市的互金企业中,融360(简谱科技)主要是作为借贷平台的平台、信用卡提供营销服务,向客户提供产品推荐服务。其余5家公司均为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公司,业务涉及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另一方面,经历了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集中爆发的风险外溢事件,2017年网络借贷、现金贷等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不断规范(见表2),问题平台逐渐退出,各类业务逐步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在监管不断规范的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数量持续减少。以P2P平台为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11月,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还有1954个,相当于2015年11月最高峰3476的56.2%,若算上已经退出的4000个问题平台,则当前还能正常运营的平台仅占累计总平台数的1/3(见图2)。展望2018行业需求将延续景气局面虽然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不断规范,尤其是年底更是迎来三份直指现金贷、网络小贷、P2P等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文件,但我们预计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仍将维持需求景气的局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0年以来,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复合增长率达到31.6%。截至2017年10月,住户(可认为是居民)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6.56万亿元(不含房贷等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88%,占居民贷款的比重达到16.75%,占国内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5.44%(见图3)。在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快速创新的背景下,消费金融领域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因此,我们预计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有望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参与主体方面,预计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参与力度将进一步加大,P2P、小贷公司等主体的市场份额将有所下降。2010年以来,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家,其中22家已开业,除上海、广州外,其余城市分布基本是“一省一家”。虽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起步较早,但是受限于场景、流量、数据等原因,发展较为缓慢。反而是具有场景、流量、数据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在消费金融行业取得了先发优势,同时一大批P2P、小贷公司等快速切入消费金融领域,发展迅速。不过,在放贷主体资质、信息披露、校园贷、现金贷等方面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预计P2P、小贷等主体在消费金融市场的份额将逐步下降,而具有牌照优势、早已纳入正规监管体系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合规之路也许才刚刚开始我们相信,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但是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走向合规是这个行业面临的迫切要求。自2009年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及2010年首批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以来,政策层面对消费金融的发展一直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国内消费信贷规模也快速增长,银行、互联网公司以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主体纷纷入场,在满足部分群体正常消费信贷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较为突出。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模式,通过大数据风控,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服务群体不断扩大,大学生、农民工等无征信群体成为其客户。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不完善,消费金融风控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时期,服务客群的快速下沉、消费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各类消费金融平台均面临较高的坏账风险。在金融监管环境趋严的背景下,2017年网贷、现金贷等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受到的监管不断加强,预计2018年监管层将出台更多的监管细则,逐步将互联网消费金融全面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合规之路也许才刚刚开始。行业巨头开始体悟“去杠杆”威力通向合规的道路上,消费金融行业将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不合规的小平台将逐步退出市场,行业巨头将在享受龙头红利的同时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近年来,网络小贷公司、现金贷平台等消费金融行业通过大规模发行场内ABS,提高杠杆水平,成为其快速做大规模、获取利润的利器。而“金融去杠杆”则是2016年以来金融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2017年12月1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到2018年的三大攻坚战,“控制杠杆率”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同样面临着“去杠杆”的要求。141号文要求,“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这是监管层首次对小贷公司的杠杆率做了限制。56号文进一步要求“用于交易的基础资产是否是合法合规的信贷资产,不得直接或变相以‘现金贷’‘校园贷’‘首付贷’等为基础资产发售(类)证券化产品或其他产品”,而且141号文还规定“银行及其发行、管理的资管产品不得直接投资或变相投资以‘现金贷’、‘校园贷’、‘首付贷’等为基础资产发售的(类)ABS 产品或其他产品”。上述这些要求极大限制了各类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通过发行ABS、ABN来做高杠杆、做大规模的可能性。在早期ABS审批制的情况下,通过ABS模式融资的网贷平台大多是行业巨头。对于更多的网络小贷、现金贷公司来说,发行ABS提升品牌的价值远高于获取资金的价值。从下表3也不难发现,发行消费信贷ABS的主要是一些互联网巨头企业。而根据141号文提出的杠杆率要求以及重庆等地小额贷款公司资本充足的要求,考虑到ABS融资后,部分大型平台的杠杆率已经超标,虽然近期三份监管文件并没有禁止有场景的网贷平台发行ABS,但在综合拳之下,大型网贷平台的ABS融资基本很难再扩大规模。实际上,12 月 1 日,在141号文发布的当天,行业排名第一的某消费金融平台悄然从上海清算所撤下最新一期公开计划募集的高达30亿元的ABN发行计划,同时在12月18日,也大规模增加资本金以降低自身的杠杆率。从诞生之日起,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便期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渠道突破金融服务的边界,在7年多的发展时间内,这个行业确实在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改善金融服务质效和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异化、失控,校园贷、高利贷、裸贷等非法现象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秩序,也引起社会对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不满。近期连续的监管重拳对于行业的规范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内容也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我们相信,未来拥有场景、数据、风控基础的主体以及具有牌照优势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将继续受益于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真正优秀的网贷企业和商业模式,一定能给用户和社会带来更好的体验和价值。(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石大龙)

费密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朱民: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巨大

来源: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11月22日消息,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今天在京出席“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时表示,未来中国金融创新的增长点有很多,包括可转债、ABS(资产证券化)等,金融科技发展前景巨大。“中国金融科技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金融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比非金融企业的低很多。”

目识

危中藏机,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梳理保险行业新趋势

近日,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发布了一份《保险行业全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从宏观经济、全球产业链、保险商业模式及展业模式等角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其中重点提到,恰如“非典”加速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增长,此次疫情也将有望加速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转型,整体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将大概率成为寿险行业未来重点布局的方向。寿险财险短期受冲击智通财经注意到,在这份长达56页的报告中,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分别列出了不同险种的受影响程度,并指出疫情对寿险和财险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点,在于给寿险和财险市场的新业务开展方面带来的困难。寿险方面,疫情直接影响到代理人展业与增员扩容,导致寿险新单业务量下滑,显著影响寿险开门红业绩,但国寿集团等个别险企因开门红提前预售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从需求的角度,寿险产品金额较高,需求刚性相对较低,客户往往在经济状况较为宽裕、购买过程便利的情况下才会购买,因此受疫情影响,其新单的销售需求也是明显减弱。报告预计2020年Q1,寿险新单增速、新业务价值增速或将进一步放缓。财产险中的车险、融资性信保等相关险种都分别受到新车销量、展业经营方面的限制,而遭受短期内的较大冲击,保费收入增长受到抑制。此外,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消费因出行或旅游计划的大幅下滑也将会出现下降。另一方面,疫情也为特定险种带来一定机遇。疫情之下,民众的健康意识和风险保障意识都有明显提升,对于健康险的短期突破和长期发展都将提供积极的动能,并将进一步助推行业回归保障属性。报告指出,从长期发展规律来看,中短期保险销售具有逆周期性、利率的下降、信用风险的提高,将提升保险产品相对竞争力。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报告将此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作比较,宏观经济层面,国内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周期交替等问题,“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与2003年全球化趋势下的高速扩张期不同,而外部环境方面,世界经济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所以预计恢复能力较2003年有所降低。但从产业发展角度,当前我国处于5G网络建设期,网络技术的迭代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商业化的起步发展,与“非典”期间正值互联网技术商业化起步期有相似的地方。在此次疫情期间,由于线下业务展业受限,各个行业线下业务线上转移的步伐加速,“云经济”“无人经济”等业务需求快速提升。报告提到,恰如“非典”加速了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增长,此次疫情也将有望加速我国数字经济的结构转型,尤其是在线教学、在线医疗等行业。有数据佐证,以在线医疗为例,根据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增量接近160万人,增幅达到了31.28%。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微医、众安互联网医院、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等多家在线医疗服务提供商在疫情持续期间迅速跟进。报告还引用了《2019年互联网医疗行业洞察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4月,我国互联网医疗渗透率仅为6.6%,远低于互联网的渗透率,有着极大的未开发市场。二级市场上,平安好医生(01833)、阿里健康(00241)、众安在线(06060)惊人的涨幅说明了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发展前景的看好,在线消费服务正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回到保险行业,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保险公司重点集中于通过线上渠道获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保险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但报告同时指出,由此也可能激化同质化竞争的概率,如何利用线上技术形成差异化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附加值的体验,成为市场能力的核心考量。从业务布局来看,此次疫情将加速互联网医院、在线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等注册用户的增长,对健康管理等相关产业的布局,赋予了保险机构更多的“价值创造”的空间,给予保险机构以增值服务的方式解决用户需求的可能性,形成保险机构差异化竞争的核心基础。保障型产品需求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提升民众的保险意识背后,保险行业产品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同时在酝酿。1月初,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保险机构要回归风险保障本源,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保险回归保障本源的大趋势下,保障型保险产品或成为险企结构调整中新的发力点。“从整个保险行业来看,调结构有三方面:保费结构、年期结构、产品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最难,可称之为结构调整的‘攻坚战’。产品结构调整会使保障型产品、健康险产品大幅增加,理财险型产品大幅减少。”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在2018年底曾这样提到。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健康保险保费收入5677亿元,同比增长31%,占人身保险市场的22%。正如银保监会所言,从发挥功能和作用方面看,健康保险已成为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险业服务民生的重要领域。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总体占比和渗透率仍然较低:健康险深度仅0.71%,而密度则仅为504.7元/人,相比于美国的3970元和台湾的3376元,差距仍较大。结合此次疫情来看,疫情期间全社会范围内的风险保障意识再度提升,消费者对保障型保险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正契合保险企业的产品结构转型战略。智通财经了解到,疫情爆发后,健康险线上业务逆势增长,这可以从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1月份的保费收入窥见一二,根据公告,众安在线1月原保险保费收入总额约为14.8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62.3%,增速较去年同期的29.6%加快一倍多。健康险产品模式相对简单,在互联网销售平台更容易推广这一特点是推动其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及百万医疗的爆红,网销渠道对健康险业务贡献逐年上升,财险公司早已在积极推进健康险线上化转型。据报告测算,短期意健险中互联网渠道规模占比或将接近30%。此次疫情相当于催化剂,促使互联网工具属性进一步得以凸显,加速线上化布局,这将利好提前线上布局、并且有深厚技术支撑的保险公司。智通财经注意到,近期国内外研究机构加大了对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覆盖,众安在线先后被大和、华兴资本、招银国际给予“持有”或“买入”评级,并上调目标价。招银国际表示,受益于用户保险意识提升以及互联网保险渗透率的增加,预计众安的健康生态业务维持高增长。

金字塔

金融良性发展:大数据驱动将成趋势

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远不止如此,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市场,一般有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两个方面。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大数据挖掘金融价值,使数据资产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再复杂的其本质也简单,金融大数据的运用与发展就是其一。近来网贷平台频暴雷,根本原因除了外部监管趋严、市场利空、经营不善以外,不外乎资金错配、假标盛行、借款人恶意欠债等,这些原因用简单的办法就可以得到解决:其中大多可以通过大数据征信来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大数据征信是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在金融风控领域,大数据指的是全量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远不止如此,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市场。大数据在金融领域应用: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据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介绍,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一般有精准营销和大数据风控两个方面。薛洪言表示,精准营销是基于行为数据去预测用户的偏好和兴趣,继而推荐合适的金融产品。对于大数据风控,其逻辑便在于“未来是过去的重复”,即用已经发生的行为模式和逻辑来预测未来。这意味着,随着随机事件的大量发生,是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的。而大数据里包含的海量数据,为我们发觉隐藏在随机事件后面的规律提供了条件。而大数据风控的两个应用,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背后都是这个逻辑,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找到内在规律,建成模型,然后用新的数据去验证和进化这个模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53亿。随着我国加快IPv6、5G的商用部署,数据总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从某种角度而言,数据详实记录了发展中的世界,而大数据使未来复现成为可能。大数据是无限循环、无限复制的绿色资源,应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大,将会颠覆未来很多产业的竞争模式。对于当前而言,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创新生产要素、是21世纪的“钻石矿”;对于未来而言,大数据是“活化石”。大数据应用水平正成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至于金融大数据的未来,有分析称,数据驱动金融将是一种趋势,谁掌握了大数据,金融营销、金融风控就会胜出。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业务协调部丁华明认为,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大数据应用水平正在成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金融的核心是风控,风控以数据为导向。金融机构的风控水平直接影响坏账率、营收和利润。目前,金融机构正在加大在数据治理项目中的投入,结合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构建企业内统一的数据池,实现数据的“穿透式”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治理是金融机构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有效的数据资产管控,可以使数据资产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显示,83%的中国金融机构希望投资大数据。金融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属于业务驱动型。其迫切希望应用大数据技术使营销更精准、风险识别更准确、经营决策更具针对性、产品更具吸引力,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随着更多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获得丰厚的回报,将进一步打消其顾虑,加速大数据的普及。上述报告还称,各级政府正推动金融行业数据整合、共享和开放。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到2018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通过统一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国家还通过推动建设各类大数据服务交易平台,为数据使用者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来源。数据越关联越有价值、越开放越有价值。大数据的发展需要所有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协作,将个人私有、企业自有、政府自有的数据进行整合,把私有大数据变为公共大数据。金融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数据的应用为数据安全带来新的风险。数据具有高价值、无限复制、可流动等特性,这些特性为数据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金融机构来说,网络恶意攻击成倍增长,组织数据被窃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使得金融机构内海量的高价值数据得到集中,并使数据实现高速存取。但是,如果出现信息泄露,可能一次性泄露组织内近乎全部的数据资产。数据泄露后还可能急速扩散,甚至出现更加严重的数据篡改和智能欺诈的情况。2018年是金融行业监管大年,“防风险”依然是行业发展主旋律。“近年来大数据风控越来越受重视,越被市场认可,我们越要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合规发展。”百融金服副总裁陈雷指出,不仅金融业务要合规经营,大数据风控行业也要合规发展。以当下正经历暴雷潮的网贷行业为例,陈雷认为,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原来只要“有胆量”就能发展起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需要拥抱科技的时代,要通过大数据挖掘金融价值。>

弟子异之

金融科技将走向何方?

12月17日,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海淀区人民政府、西城区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国互联网金融三十人论坛(CIF30)联合主办的“2021第八届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年会暨2020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召开。论坛以数字创新金融,科技改变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领导、商业精英、学术代表、媒体人士齐聚论坛,纵论创新、交流分享、思想碰撞、深度思考,为“后疫情时代”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新思路、凝练新模式、引领新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庞魁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剑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董强为论坛致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领导致辞环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指出金融科技正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顶层设计规划日渐明确。二是创新监管工具和监管规则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开放银行API、移动金融APP、金融数据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十项金融科技标准出台实施,为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提供了标准的坚实支撑。三是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四是金融科技研究与人才支撑进一步夯实。五是金融科技应用成效逐步显现。我国的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对金融科技的认可度很高。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庞魁霞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副秘书长庞魁霞指出国际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制金融科技的发展标准,加强推动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凝聚各国和地区的力量,共同推动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合作。除了强化金融科技发展以外,还要进一步推动产业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发展,加强不同主体间的联动,共享发展成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剑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剑华指出经初步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海淀区360余家重点金融科技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同时,海淀区与西城区一道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新区,挂牌了北京市首个金融科技主题楼宇,设立了北京市第一支金融科技产业成长基金,支持成立了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和区块链边缘计算研究院等专业金融科技服务机构。另外,北京自由贸易示范区科技创新片区的21.59平方公里在海淀,在海淀建设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主要定位是三个,一是数字经济试验区,二是全球创业投资中心,三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验区。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建设,将为金融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董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董强指出2020年,中关村积极支持中关村企业参与监管沙箱试点,全力建设基于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深入拓展金融机构示范应用场景,持续打造中关村金融科技品牌。下一步将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中关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布局,二是深入开展金融科技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三是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场景的示范应用。主题嘉宾演讲,把脉行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富玉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二级巡视员、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杨富玉以《标准提升金融科技水平》为题,分享到十三五时期,我国金融科技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以及数据交换、安全风控等各个方面制定了相关标准,支撑了金融科技应用和包容审慎监管需要。在此基础上,以检测认证为手段,推动金融科技标准有效实施。在新时代新阶段,要从四个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一是“政府+市场”并重供给,二是“政府+市场”协同实施,三是提升国际标准参与水平,四是优化金融标准体制机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以《数字时代会改变什么?》为主题,分享到数字经济时代是一个映射数字时代,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项技术把现实生活包括金融活动映射到数字空间,并在数字空间里面进行各种各样的连接、优化和运算;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力量会发生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应保护弱势群体,提高弱势群体的相对力量;数字化能够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定制化和规模化发展结合。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大数据杀熟”等差别定价问题;数字经济可以带来效率提升,组织重造与不确定性的消除,但与此同时也会给组织管理,风险管理带来很多挑战。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提到把握和理解数字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就要正确认识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三大特征和三大发展趋势。两大核心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大特征是融合共利性、价值双向性和治理风险性,它们分别代表了数字经济的生态特征、伦理特征和风险特征;三大发展趋势是指数字经济的助推力会进一步扩大,数字经济的融合性将进一步凸显,以及数字经济的规范化将进一步提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战略专家、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汝芳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副主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战略专家、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汝芳提到从需求侧管理到需求侧改革的过程中,政策上会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大力刺激有效需求,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二是注重抑制无效需求;三是依靠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四是更加注重竞争和创新;五是更加注重高水平动态平衡。随着金融科技底层技术的融合发展,最终会形成一种新金融模式——生态圈金融。生态圈金融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助于卡脖子问题的解决;可以引领有效需求,抑制无效需求;基于产业生态的全景审视,有助于防范系统风险;助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服务,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和创新。著名经济学家、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著名经济学家、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以《科技金融创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题,分享到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创新行为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通过完全信息匹配的和优化信用体系的建设,实现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实现供需双方良性及时互动;促进知识扩散,扩大供给;加快创新商业化;发展共享经济。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字化的平台搭建的基础设施支撑着多个领域的普惠发展;数字化平台带动行业发展、加强扶贫、服务创新创业、推动社会共治共益;数字化平台与互联网信用生态系统构建了数据时代的软基础设施。对于这些平台的管控,应当扬长避短推动其健康发展,而不能一概否定。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吕仲涛以《以数字化重构赋能银行新业态——工商银行创新实践分享》为题,分享到金融科技在提升银行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持续推动银行转型变革,银行业作为科技密集型企业不断催生着行业的自我革新。目前,银行业已进入了4.0时代,即进入金融服务无处不在,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界金融服务时代。在此背景下,工商银行从新的架构、新的技术、新的生态、新的模式等多个方面发力,包括分布式技术体系、企业级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平台、AI全站平台、企业级生物识别平台、大数据平台建设、5G智慧银行等研发应用以及构建了API开放平台和金融生态云双轮驱动的开放金融生态体系。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璠中国光大集团科技创新事业部总经理、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璠以《金控集团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为题,分享到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呈现出四大趋势:一是科技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必选项和首选项。二是新一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新战略,人类社会进步正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的标志和历史阶段。三是产品服务全面场景化,形成了平台竞争、生态竞争新的格局。四是数字源生客户的崛起,行为变化都是为下一步的消费升级奠定了良好的一个基础。十四五期间,金融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升金融科技赋能的金融业水平,可通过业务全流程数字化,在线获客精准化,客户交互的远程化,业务接入场景化,金融体验虚拟化,业务风控智能化,开放生态平台化这“七化”来构建发展格局。中关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杨新军中关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杨新军以《打造真场景金融 建设新科创生态-中关村银行特色发展之路》为题,提到投贷联动和场景智慧金融中关村银行两个主营业务方向,未来场景金融将成为金融与科技充分融合的最佳试验田,塑造场景金融业态需要几个要素:第一,寻找场景的能力,场景即流量,深刻寻找产业链供应链入口,实现按需定制。第二,信息化开发的能力,需要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充分融合,通过场景交易信用进行信息数据分析、建立模型,逐步转化为金融数据。第三,将金融数据转化为金融资产,通过植入金融工具,解决金融需求。最后是通过一个场景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模式,进而形成一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将场景金融逐步渗透,最终建立起基于场景的生态圈。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金融科技人才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金融科技人才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陈钟以《助力监管科技创新的区块链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提到 ,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是伴随而生的,监管科技是为了更加有效和更高效的来解决监管与合规要求的一种新的技术。区块链应用于监管和治理,经历了从对抗监管到主动合规的路径。面向监管的区块链体系结构的研究和设计,重点是如何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形成监管者和受监管者对象之间共享数据记录和监管的相关信息。用链不等于创新,上链也不等于合规,对监管者来讲要监管科技引领,跟上创新的步伐,提高监管的水平,以链制链,来连接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以《数字化时代的开放金融变革》为题,提到数字化变革,归根结底希望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内在的矛盾。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相匹配,关注的重点在于技术、监管与客户偏好。在数字化时代,数字金融最核心的是开放,在开放过程中需要明确四个方面:一是能否提高金融效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能否补足短板,三是能否保障金融安全,四是能否发挥价值外溢作用,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带来更多贡献。30强企业揭晓,引领行业发展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论坛上,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重磅发布《2020中关村金融科技30强榜单》(简称:30强榜单)。他指出,30强榜单入榜企业需在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登记注册,且具备良好的前沿技术和示范应用效果;企业营业收入30%以上来自于金融机构;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且依法合规经营。30强榜单从企业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机构推荐、企业遴选与定向征集的方式,按照推介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最终评选出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30强。30强榜单的发布,对于推动中关村金融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对北京金融科技优质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彰显北京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力与活力具有重要意义。颁发证书在本环节,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监事长齐亮、秘书长刘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为获奖企业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重磅报告发布,展望未来趋势此外,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作为研究院一年一度推出的重点金融科技研究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国际国内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情况和特点,明确阐述了金融科技五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系统论述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以及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和监管科技的发展情况。就数字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以及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模式、新经验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报告》对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十大发展趋势。总决赛颁奖典礼,创新创业加速颁奖现场论坛现场举行2020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2020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聚焦金融科技前沿技术与场景示范应用,不断挖掘优质金融科技创新企业,营造金融科技创新创业新氛围!博雅正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青山在本环节,博雅正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李青山作为获奖企业代表上台发言,他提到区块链底层技术可以赋能监管科技,服务监管部门,服务金融科技,服务于需要增强信任降低运营成本的场景。目前,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除了在金融科技领域之外,在政务的一网通办、医疗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都有极为迫切的用链需求。此外,神州网信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映 、慧安金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黄铃 、北京文思海辉金信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利娟、 百度智能云金融产品总架构师赵坦、华软金科集团董事长王剑 、易见天树创始人、总经理朱振博、百融云创副总裁陈云凯、梆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崔建勋、考拉基金管理合伙人魏凯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年会并参与主题演讲及圆桌对话环节。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自2013年起至今已举办8届,历经几年发展,“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凭借强大的影响力、前瞻性的视角、专业全面的洞察能力,成为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风向标。与会专家在论坛上针对金融科技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等分享了独特的观点,全方位解读金融科技产业政策与最新发展趋势,分享金融科技产业最前沿创新实践与探索,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年度高质量金融科技论坛!(注:以上嘉宾观点未经嘉宾确认)-------------------------(市场有风险,投资交易需谨慎,据此投资交易,风险自担。)

马赛曲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从趋势中看零售金融的发展必然性

8月22日,2019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暨2019零壹财经新金融夏季峰会在贵阳举办。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零售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曾刚发表了《零售金融业务的现状与趋势》的主题演讲。曾刚提出一个不同的视角,思考中国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聚焦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国家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从趋势中看零售金融的发展必然性,以及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 首先,中国零售银行的发展背后是中国经济变化的内射。三五年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迅速转化为消费主导。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意味着主要服务的对象发生变化,因为金融活动的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金融对象从投资主体转化到消费主体,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这种投资主体转向居民(消费者金融服务),还包括信贷等服务。过去几年银行业转型与经济转型是相关的,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其次,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但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因为中国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带动,提高了消费发展速度。所以,中国消费兴起与之伴随的消费金融的特征,和美国这些国家不太一样。这个特点带来经营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的变化。在消费格局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移动支付的使用,互联网化带来金融底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支付革命,影响非常深远。对银行家来讲,最底层的信用卡、银行卡都是支付工具,所有金融的入口都从经济开始。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导致银行乃至金融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包括非现金支付和电子化支付。 他表示,在金融科技与零售金融的业务模式上,在中国真正有能力做开放平台、能赋能其它机构的屈指可数。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这个业务过程,相当于其它机构在给我们全流程赋能。从获客、到风控、到征信、到资金层面,都可以获得其它机构更专业的合作,当然这个专业需要整合,不是大家简单地拼凑、连接。 最后他提到,从总的发展方向看,零售金融是未来必然趋势,包括多层次分工、多层次聚合连接。在这个趋势中怎么阻止新的风险,与现有政策相契合,也是未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曾刚(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零售金融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各位下午好!很高兴来参加这个会并跟大家交流。 听了一上午,学习到非常多,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过去一段时间银行业零售金融的发展。我从事银行研究很长时间,给银行做规划,也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明显感受到,过去10几年当中,整个银行业内部,从它主导的潮流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开始接触银行,银行内部最强大的是公司业务,贡献了银行2/3以上的利润。2012年以后,开始进入市场,资管成为新的增长点。2012年以后开始探讨零售金融和新金融。所有的变化,未来还会变化下去,内部的变化是内部变化环境在银行内部的内射。 当我们思考银行长远发展方向时,包括今天思考零售银行业务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时,都需要对外部长远的趋势做一点分析。作为一个外部研究者,我给大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思考中国零售业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题目相对较大,聚焦的范围更广一些,不是在银行的层面谈零售金融,而是放在整个国家或者经济转型的过程、趋势当中看零售金融的发展必然性,以及它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 一、中国零售银行的发展背后是中国经济变化的内射。银行内部,早年是公司金融占绝对主导,但是今天很多银行内部零售业务占比迅速上升。上午平安的崔行长演讲,平安的转型是壮士断腕,几年前我去的时候他们是各个事业部,三四年之后他们的私人业务是70%左右,超过所有其它业务板块的总和。这个变化,不光是银行自身的变化,更多是来自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体现。原因很简单,时间原因,我不展开讲。过去三五年当中,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增长动力当中,从原来的投资拉动型迅速转化为消费主导。2018年,消费贡献度达到76.2%,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它代表了趋势,所有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消费对经济的贡献都会上升。但是中国的速度变化实在太快,所以现在大家也在讨论应该支持一下制造业,不能消费增长这么快。以前提信贷支持小微民营企业,7月30日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支持制造业。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经济结构转化太快,现在制造业持续下行。转化的结果,从金融的角度来讲,意味着主要服务的对象发生变化,因为金融活动的重心,从投资转向消费,金融对象从投资主体转化到消费主体,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这种投资主体转向居民,居民我们大的概念是消费者金融服务,还包括信贷等等服务。这个趋势是过去几年银行业除在风口,跟经济转型是相关的,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的兴起,花了非常长的时间,而且还有大量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才能完成。到美国去看,一个小镇上消费基础设施跟城市里差不多,沃尔玛开到乡下去。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农村地区,要把消费者能力迸发出来,需要大量有形的商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所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中国,消费者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兴起,可能会有一部分,但没有伴随着大规模的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因为中国数字化快速发展带动的。今天三四线的,比如在镇上,不需要去沃尔玛这样大的超市,只要有个手机,哪怕在山顶上,以后有了无人机,只要有信号,峨眉山上我都能送上去,所以不用消费基础设施投资。今天我们讨论拼多多,启发了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提高了消费发展速度。所以,中国的特点,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中国消费的兴起,与之伴随的消费金融的特征,和美国这些国家有点不太一样。 所以,像平安这样的银行,那绝对是创新型的。未来要学习消费金融的发展,我都会到你们那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的经验在我们这里用不到,美国的信用卡发展起来了,今天的中国光靠信用卡这个物理载体发展消费金融是不行的,我们要搞生态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在消费升级当中,都没有这样的历程,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导致我们今天的消费者创新没有其他东西学,所有东西都要自己学、向竞争对手学,这是中国的特点。 这个特点带来经营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的变化,消费格局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移动支付的使用,互联网化带来金融底层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支付革命,影响非常深远。对银行家来讲,最底层的信用卡、银行卡都是支付工具,所有金融的入口都靠经济开始。在经济崛起过程中,导致银行乃至金融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非现金支付、电子化支付。 现在的金融,包括消费金融的基础发生了非常大的不同,跟以往不一样,这也是平安这些银行做大数据、智能金融的基础。如果没有拓开这个,什么都谈不上。之所以有这个,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 宏观杠杆率变化趋势,我们为什么起来这么快?结构变化过程中,新技术的伴随是最明显的。未来空间有多大?做实物的不一定关注这个事情,规模做得越大越好、给政府贷款越多越好。我们做政策研究,任何一个部门的杠杆率都有风险,以前我们认为高杠杆率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过高,而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说明是不是企业导致的,而是居民杠杆率过高。在美国干30年,居民负债率上一点点,中国三五年之内就可以把杠杆率推得很高。 中国2017、2018年,在经营监管强化的背景下,整个中国杠杆率趋稳,整个扩张空间放缓,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要去看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上升速度,过去几年是加速上升,总的杠杆不动,企业部门还在这样,剩下的杠杆都是居民撑住的,是不是让政府部门撑一部分,所以财政非常积极。不管怎么样,中国的居民部门在过去一段时间上升速度非常快,尽管总杠杆率稳住了,但结构上迅速上升。 当然,目前的水平还不到60%,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反复强调,中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决定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这么高的债务,这是最大的问题。30年积累这么多债务没关系,在30年期间还。如果3、5年期间借的,那未来就会有风险产生。 所以未来消费领域,从过去简单的蓝海,当然空间还会有,但是从过去的蓝海到未来的分层,它会非常明显,意味着不同市场在零售金融领域当中做进一步的细分,不同对象的客户、不同层次的客户,未来服务的空间客户不同。目前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在出现。 横向比较,中国目前的水平,未来还会有上升空间。但是因为速度增长太快,未来一段时间部分客群的风险可以关注。不是说零售金融没有风险,也有风险,只是发展阶段的问题。这是杠杆率的增速。短期消费贷款,2017年之后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平均在40%左右,远远快于其它所有主体的增长速度。 市场格局,在座参会的人,除了银行以外,有很多金融机构的企业。在这个市场当中,有众多参与机构。从资金提供主体来看,它会分成不同类型的客群,包括银行、金融科技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我是一个信托公司的股东,研究部老总跟我说信托怎么做消费业务,信托已经做了不小的消费业务,但是资金成本不一样,信托机构的资金成本比较高,所以资金成本不同,汇报要求不同,客群就会有差异,因为风险差异不一样,它需要高回报。别的行业有区分,大概分为几种类型,各自的区间有多少。我们不能光说有多少人没有信用卡,没有信用卡的人里面有多少人值得你服务,这是很重要的。哪些是你的服务对象,不同社群、不同机构支撑的是不一样的,所确定的对象也不一样。 进一步细分,可以把每一个层次上客群服务的供求状况对比一下,寻找服务过度的客群和那些服务不足够的客群,进一步寻求发展空间。做普惠金融也一样,今天讲给小微企业贷款,仔细分层,有些小微企业贷款过度。有些群体,大家都争夺这些群体的人,有可能你给他的信贷资源超过了他的需要,不光是他能力的需要,还是主观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在参与到市场当中,说明本身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金融科技与零售金融的业务流程。结构变化,由于模式的不同,中国消费的兴起和路径不同,目前很多消费新零售等等兴起,奠定了服务的基础,数字化成为中国目前在零售领域、消费金融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手段。现在做零售必须依靠科技,所以金融科技今天这么被看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零售业务看重,而实现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科技支撑。银行家非常现实,如果一个东西不能给我带来收益、不能产生回报,光谈科技是没有意义的。今天对金融科技感兴趣,是因为零售业务能带来回报,而必须要用金融科技支持零售业务,才能带来回报。要不然他脱离业务谈技术应用,大家都是不感兴趣的,这就是中国零售业务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去看西方发展的路径,显然不是这样的。所以,在这个领域当中,中国的特点,业务流程和以往的业务流程完全不一样。 业务模式,上午柏亮讲到了,他叫“连接器”。我们给平安普惠做的研究报告叫“聚合模式”,概念是一样的。在这个模式当中,不是一家机构在做这件事情,分层的时候讲的是不同阶层资金结构对应不同的客群,每种机构做应用时,都不是他一个机构把所有的业务做完。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是其它机构才有的优势,银行即便是大银行也不见得所有领域都有优势,所以需要一个开放的平台进行合作,这是今天很多银行讲开放银行的意义。不见得银行自己开放,如果能参与到开放平台当中也是很好的事情,真正有开放能力的机构不多,放眼中国,真正有能力做开放平台、能赋能其它机构的屈指可数。如果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这个业务过程,相当于其它机构在给我们全流程赋能。从获客、到风控、到征信、到资金层面,都可以获得其它机构更专业的合作,当然这个专业需要整合,不是大家简单地拼凑、连接就可以了。 在连接的基础上,它会形成一个固化的相对稳定的生态。这个生态不是今天讲的场景,而是金融领域的生态。我们讲场景时,讲的是怎么更好地进入客户交易的过程,生态是今后提供金融服务时只是服务当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服务的全部,因为我自己把所有东西做完,是不经济、不科学、没有效益的,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对小银行如此,大银行也一样。互联网时代,其它很多行业都被解构了,尤其是传统的商业业务链条发生了改变。 金融行业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同样会面临业务流程重新拆解、组合的过程,会对监管造成巨大的讨论。金融科技时代,很多人没有牌照一样可以干金融的事情,从技术上讲没有问题,从监管角度是不允许的。但技术效益上,比持牌机构做得更加有效益。 这是新的时代,互联网解构原来传统行业的业务链条和它的发生模式,金融行业的模式同样会重组。原来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流程会拆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的机构完成,然后组装,触达客户手里,这是更长远的。 这个趋势,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专业化的分工下面,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天看到这种服务模式越来越多,银行和银行之间都在搞联合贷款,比如微众银行、亿联这种互联网银行都会大量地参与其中,传统银行也会在里面,这本身就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意味着零售业的模式跟以往完全不同。 监管问题,从发展角度讲无可厚非,符合经济效益。从现有监管体系来讲,能不能接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银行领域,一个业务有多个机构参与,以前由银行独自完成的业务,现在由多个机构参与,银行必须是持牌的。 这种情况下,对现有机构监管有大的挑战。机构监管,很多做债的不见得有金融牌照。前两天发的一个文件,专门讲到金融,必须持牌。怎么确定这个问题,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尤其中小银行,属地监管增强,村镇银行、农商行都是贷款不出县,一旦上网就出国了,所以面临很大的挑战。我前几天在江苏农商行调研,处罚意见,一个是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他们认为上网了,脱离了,给他们的意见是压减规模。这是极大的挑战,监管总局认识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当然,还有现在由于各方合作很多,有很多法律责任的不清晰。 最后,因为合作对象很多、主体很多,对消费者的保护也会存在。所以,现在的消费者金融发展很快,但是消费者金融和零售金融领域也是被投诉得最多的领域,尤其是零售信贷,互联网贷款投诉比P2P多得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明很多地方还没做到消费者保护的问题,也是监管者要管控的问题。 未来是平衡,从总的发展方向来看没问题,这是必然趋势,包括刚才讲到的多层次分工、多层次聚合连接,这是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趋势中怎么阻止新的风险,与现有政策相契合,这是未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从业者来讲,这个领域当中要多一些考虑,未来多几个特点。持牌要求,未来会有需要,需要怎么样,有待观察。信贷政策的限制是必然的,中小银行从事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是有制约的,鼓励你用互联网技术做本地客户的拓展,也是可以的。我走线上,但服务的主要客户是本地辖区内的。其实,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现有的法律关系,因为大量的合作,过程当中的风险要明确,不然有很多关系说不清楚。消费者保护,这恐怕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过去一段时间,强调规模发展快,规模做得越大越好,但是有个适当性问题,不是所有的客户,你给他贷款都是越多越好,客户本身有合理性问题,如果借的钱超过自身发展需要,借的钱给网上主播打赏,这样不是越多越好。一旦这种事情成为一种舆论,给机构带来的压力会很大。所以,未来在这方面还要多关注,而不是把它作为短期过快发展而忽略了。从监管角度讲,消费金融涉及到的一些发展趋势、想法。 时间有限,我从研究者的角度,从一个比较大的角度,给大家简单分享了一下,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兴起的背景、特点以及未来的趋势和重要的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