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智库报告丨2020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发布不可

智库报告丨2020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粮食“十七连丰”,贫困县“清零”,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表现抢眼,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显著改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业新型业态涌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2020年第四季度,新疆、云南、宁夏、四川、广西、甘肃6个省份贫困县相继“清零”。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行列,标志着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我国实现551万贫困人口脱贫,52个贫困县摘帽,其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323万人,中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181万人,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47万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43万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地消除了。↑3月25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思艾村村民利用农机设备收获田间优质马铃薯,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何华文摄(中经视觉)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8个百分点,其中实行挂牌督战的7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9.2%,比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快20个百分点,内生发展动能稳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的举措,通过“扶智”与“扶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各项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以教育扶贫为例,改造贫困地区学校10.8万所,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就读,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对于老弱病残则进行兜底保障,全国共有近2000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的5841.7元。相较于2010年,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一倍增长,达到了32189元,完成了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为负,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项保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终于在四季度实现实际增速转正。其中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是2010年的2.73倍。2020年实际增长3.8%,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到2.56,比上年缩小0.08。将居民收入五等分后可以发现,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达9.8%。从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974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约为40.7%,较上年名义增长5.9%;人均经营净收入次之,达6077元,占比35.5%;人均转移净收入3661元,占比21.4%,转移净收入的较快增长也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人均财产净收入419元,占比最低,约为2.4%。保就业的政策促进了工资性收入的回升,也使得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2.8%。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及各种不利条件,我国积极应对,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实际增长率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增长3.0%,近年来第一次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同时,第一产业投资额达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主要体现在良种科技攻关、现代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20年,我国选育出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同时,农业应用技术不断更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于2019年的59.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生产托管服务正在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纵向来看,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在2020年又创新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国家有效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好农业生产。各地也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使得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小麦、大豆产量均增加,玉米产量略有减少。2020年,全国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增加13亿斤,增长0.5%;大豆产量392亿斤,增加30亿斤,增长8.3%;玉米产量5213亿斤,减少2亿斤。此次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丰产和库存,有效应对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畜禽生产稳中有升2020年,各地积极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新建、扩建养殖场陆续建成投产,有力促进生猪产能持续回升。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猪肉产量4113万吨,比上年减少142万吨,下降3.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生猪价格也备受关注,2020年上涨55.7%。不过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生猪价格涨幅逐季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3%。牛羊生产稳中略增。2020年末全国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24万头,增长4.6%。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肉产量67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0.8%。2020年末全国羊存栏30655万只,比上年末增加583万只,增长1.9%。2020年,全国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1.0%。牛羊市场需求相对旺盛,活牛和活羊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0.4%。家禽生产稳定增长。2020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8亿只,比上年末增加2.6亿只,增长4.0%。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相比生猪和牛羊,活家禽和禽蛋价格反向变动,分别下降7.1%和14.1%。畜牧产业回暖带动了饲料粮价格总体上涨。202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0%,主要受生猪价格上涨较快拉动,15%的涨幅里有14.3%为生猪价格推动。但随着生猪价格涨幅回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一季度上涨39.0%,二季度上涨21.1%,三季度上涨14.8%,四季度上涨1.9%。分品种看,2020年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6%和5.5%,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0.8%和0.5%。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肆虐不断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积极采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与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措施,力保对外贸易安全,生产与社会消费快速恢复,农产品贸易整体稳中有进。202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2468.3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进口额1708亿美元,增长14%;出口额760.3亿美元,下降3.2%;贸易逆差扩大32.9%。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进口额增长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分品种看,谷物、畜产品、食用油籽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增长幅度很大,仅水产品进口显著减少。谷物进口3579.1万吨,大幅增长99.8%,进口额95.2亿美元,增长80.9%;其中,小麦进口837.6万吨,同比增140.2%;玉米进口1129.6万吨,同比增135.7%;大米进口294.3万吨,同比增15.6%;大麦进口807.9万吨,同比增36.3%;高粱进口481.3万吨,同比增478.6%。畜产品进口475.7亿美元,增31.3%;其中,猪肉进口430.4万吨,同比增1.2倍;牛肉进口211.8万吨,同比增27.6%。食用油籽进口1.1亿吨,同比增13.8%,进口额432.7亿美元,增12.7%;其中大豆进口突破1亿吨,达到10032.7万吨,比2019年的8851.3万吨增长13.3%,进口额395亿美元,数量数额均为新高;食用植物油进口1169.5万吨,同比增1.5%,进口额87.2亿美元,增17.6%。水产品进口155.6亿美元,减16.8%。主要由于疫情原因,水产品管控从紧,抑制了水产品进口增长。农产品出口普遍遇冷,仅水果出口优势依旧。2020年水果出口83.5亿美元,增12.1%。近年来我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不断优化贸易结构。2020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与201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进口产品为食用油籽、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水果;主要出口产品为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畜产品。农产品前五大进口市场依次为巴西、美国、东盟、欧盟、澳大利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来源的地位日益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在现阶段呈现经营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齐头并进的态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90万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9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7000万户。2020年农业生产托管财政专项资金达到45亿元,在29个省份实施。生产托管的试点地区,粮食全程托管亩均增产10%至20%,节约成本150元至300元。通过促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绿色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深入人心。农业新业态也多点开花,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表现最为亮眼。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不断上涨,2020年达1.79万亿元。疫情冲击加速电商下沉。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出现5425个淘宝村,1756个淘宝镇,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商务的平台整体上提振了农村的消费市场。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要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智慧农业是集新兴的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一种高效、低耗、优质、高产的精准生产模式。2020年,智慧农业在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大数据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当前已经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物联网等手段构建全覆盖的多元信息监测体系,通过数据融合,为农业保险、期货、农业信贷等金融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农业数据的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慧农业多功能场景。2020年量产的农业无人车平台,将农村的无人驾驶设备和无人化智慧农业生态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的相关项目测试中,已经实现了全部农业场景无人化作业。农机智能化智慧农业应用及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巩固农业发展态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及国内外其他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呈现逆势增长,尤其是农业再次凸显“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这些年总体形势不错,实现了“十七连丰”,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供给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大豆和玉米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生猪在2020年下半年扭转颓势,按照当前生猪存栏的增长情况,产能恢复指日可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玉米库存低而加工需求大的条件下,饲料粮的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疫情对2020年农民工就业影响较大,全年农民工数量比上年下降1.8%,外出务工下降了2.7%。因此2021年需要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恢复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数量,提升工资性收入。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农业企业,有效降低其运营成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全球疫情状况的缓解,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会进一步快速增长,生猪产能在完全恢复之前,预计肉类仍将维持较高进口量,水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具有出口优势。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进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就长期的基本面来看,第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将在保证三大主粮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农产品供求总体仍将平稳,价格的波动更多源于季节性或者短期因素,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追求将越来越大,我国需要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第二,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总体收入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在较长时间内还会显著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也会继续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及城镇化提供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60%,这个过程还在加快。“十四五”将见证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劳动力就业以及居民消费产生的深远影响。(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鬼神不扰

2019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及展望

□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1980-2019城乡居民收入(元)2019年畜禽产品生产价格指数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各地各部门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推进“三农”工作。这一年,我国农业总体增长态势良好,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内外部市场运行环境总体平稳,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宏观形势稳中向好,农民增收势头不减 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70467亿元,比2018年实际增长3.1%。按当年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2018年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至四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当季值)分别为8769亿元、14438亿元、19798亿元和27462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7%、3.3%、2.7%和3.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4%、4.1%和5.7%。中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2019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高于2018年的57.5%。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这是我国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取得的显著成效,是我国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的结果。同时,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取得实效,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得到有力推进。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33元,较2018年增加2505元,实际增长5.8%。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实际增长6.2%,比城镇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69:1缩小至2019年的2.64:1。从收入结构看,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583元,占总收入比重为41.09%;人均经营净收入5762元,占比35.97%;人均财产净收入377元,占比2.35%;人均转移净收入3298元,占比20.59%。2019年,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实现110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34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即“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6%,较2018年底下降1.1个百分点。“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19年末已减至43万,贫困发生率降至2%。目前,全国尚未摘帽的国定贫困县只剩52个。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迅速。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67元,比2018年增长8.0%,增速高于全国农村1.8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82元,转移净收入3163元,财产净收入159元,此三项收入的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营净收入4163元,增速高于2018年同期水平。从贡献率看,工资、经营、财产、转移各项收入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为38.0%、23.0%、1.9%和37.1%。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43元,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总的来看,当前中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生态扶贫等措施陆续落地见效,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扶贫机制有效开展,切实减轻了贫困地区的负担,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质量安全稳定提升 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六连丰”,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277亿斤,比上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比历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亿斤。从品种看,除稻谷产量有所减少外,其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2019年,全国谷物产量12274亿斤,比上年增加73亿斤,增长0.6%。其中,稻谷产量4192亿斤,比上年减少50亿斤,下降1.2%;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672亿斤和5215亿斤,比上年分别增加43亿斤和72亿斤,分别增长1.6%和1.4%。豆类产量426亿斤,比上年增加42亿斤,增长11.0%。其中大豆产量362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13.3%。薯类产量577亿斤,比上年增加3.6亿斤,增长0.6%。2019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其中三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14.38亿亩,低质低效水稻、小麦种植面积适当调减。同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每亩762斤,每亩产量比上年增长1.8%。经济作物生产总体稳定。近年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但由于受到灾害性气候的影响,2019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88.9万吨,比2018年减少21.3万吨,下降3.5%;种植面积5008.8万亩,比2018年减少22.8万亩,下降0.5%;单位面积产量117.6公斤/亩,比2018年下降3.1%。从地区来看,棉花种植进一步向新疆棉区集中,产量占全国的84.9%,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近年来,伴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农业产业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农业经营的收益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18年底,中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12.2万个。2019年中国又新认证绿色食品13487个,有机产品2499个,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5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中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新颁布实施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1152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在96%以上。2019年“双随机”抽检力度加大,增加产地、“三前”环节抽检比例,监测指标由2017年的94项增加到2019年的130项,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4%。农业绿色品牌快速发展。2019年已初步构建起农业品牌政策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入选300家目录品牌,品牌覆盖面广,品类多样化,展现出品牌的带动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生猪产能逐渐恢复,牛羊禽蛋供给充足 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2019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2019年全国生猪出栏54419万头,比上年减少14963万头,下降21.6%;猪肉产量4255万吨,减少1148万吨,下降21.3%。2019年全国牛羊生产稳定增长,产量有所增加。其中,肉牛出栏4534万头,比上年增长3.1%;牛肉产量667万吨,增长3.6%;牛奶产量3201万吨,增加127万吨,增长4.1%;羊出栏31699万只,增长2.2%;羊肉产量488万吨,增长2.6%。2019年家禽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效益日益向好,家禽饲养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全国家禽出栏146.41亿只,增长11.9%;禽肉产量2239万吨,增长12.3%;禽蛋产量3309万吨,增长5.8%。为恢复生猪产能,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狠抓政策落实积极恢复生产。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恢复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会议,稳定猪肉市场供应。四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尽管同比减少11776万头,下降了27.5%,但同三季度末相比增加了366万头,环比增长1.2%,存栏开始止跌回升。由于2018年和2019年是非洲猪瘟暴发的特殊时期,生猪供给大幅减少是2019年的基本面。由于中国对生猪的习惯性消费,叠加季节性和春节需求,市场情绪相对旺盛,从生产和销售来看,价格上涨势头均比较强劲。2019年生猪生产价格涨幅明显,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一季度生猪生产价格指数同比降低8.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28.1%、49.3%和109.5%。2019年二元能繁母猪价格一季度同比降低12.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0.5%、32.5%和101.4%;2019年22个省份仔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7%,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3.7%、132.9%和289.9%;22个省份生猪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0.8%,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6.1%、71.6%和164.0%;22个省份猪肉平均价一季度同比降低2.5%,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36.3%、60.3%和136.0%;22个省份猪粮比价一季度同比降低1.6%,后三个季度同比分别上涨45.5%、65.2%和158.4%。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牛羊禽肉、鸡蛋等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但市场生产供给比较充足,上涨幅度显著低于猪肉。从2019年各季度数据对比来看,牛羊肉三季度和四季度出现环比上涨态势,肉禽和禽蛋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出现环比上涨。2019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抓粮食生产,落实生猪保供稳价政策措施。根据不同农产品的供需情况和产品属性,市场价格分别表现为“基本稳定、稳步上涨、季节性波动”等特征。市场资源互利互促,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2019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积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产品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2019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300.7亿美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进口额1509.7亿美元,增长10.0%;出口额791.0亿美元,下降1.7%;贸易逆差718.7亿美元,增长26.5%。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和贸易逆差均创同期历史新高。除谷物外,几乎所有产品进口增长强劲。其中,畜产品进口362.2亿美元,同比增长27.0%;棉花进口193.7万吨,同比增长19.0%,进口额36.0亿美元,同比增长12.6%;食糖进口339.0万吨,同比增长21.3%,进口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9.0%;食用油籽进口9330.8万吨,进口量同比下降1.3%,进口额384.0亿美元,同比减少8.0%,主要是油菜籽进口量大幅下降了42.5%,但食用植物油进口1152.7万吨,同比增长42.5%,进口额74.1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值得注意的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出口产品的进口增长迅速。出口相对乏力,优势出口产品顺差大幅收窄。2019年蔬菜出口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1.7%;水果出口74.5亿美元,同比增长4.1%;水产品出口206.6亿美元,同比减少8.0%。水果从2018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2019年贸易逆差达到29.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倍,尽管水产品保持贸易顺差19.6亿美元,但比上年大幅减少74.1%。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自美国进口农产品由2018年的162.3亿美元回落至141.6亿美元,下降12.8%,对美国出口额下降22.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9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608.9亿美元,同比增长16.5%,高出我国农产品总体贸易增速10.3个百分点。其中进口额608.8亿美元,增长23.3%,出口额270.1亿美元,增长9.1%,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总体增速13.1和9.8个百分点。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长将主导整个农产品贸易增长,净进口产品种类将不断增加。新型主体蓬勃发展,“三产”融合不断深化 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政府扶持和社会推动下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高速发展。首先,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显著扩大。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9.3万家,包括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2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8000家,突破1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达到70家。其次,全国农业产业化促进了扶贫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已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超过1.4万家,全国新认定了299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扎根贫困地区的企业占23%。尤为突出的是,这些企业中,通过互联网方式销售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0%,平均每家企业带动了2万户农户脱贫致富,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家庭农场、合作社取得高质量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已有60万个家庭农场进入到家庭农场名录。家庭农场在提升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方面都收效显著。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规划,到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将有望达到100万家。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到220.3万家,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农户。农民合作社中的普通农户占成员总数的80.7%,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农民合作社开展仓储、加工、物流等增值服务,提供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占比达53%,平均为每个成员统一购销1.56万元、二次盈余返还1402元。加工服务型合作社增速较快,3.5万家合作社创办加工企业等经济实体,8.7万家拥有注册商标,4.6万家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2019年,全国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开展各类融合模式的实践探索,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逐渐成长起来。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1.9%,行业估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5万亿元。各类乡村产业园1万多个,新建设农业产业强镇29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51个,小宗类、多样化的“土字号”“乡字号”知名品牌10万个,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比例达到55%,带动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在“一村一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2019年共接待游客32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亿人次,增幅6.7%,共创收8500亿元,较上年增加500亿元,增幅6.25%。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3975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5倍。产业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2019年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人,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人,87%的创业实体在乡镇以下。通过产业融合发展,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延长了产业链,完善了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农民增收模式。2020年农业生产展望 2020年一季度各项农业经济指标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2020年一季度,以现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186.2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3.2%,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39.0,其中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为188.6,生猪生产价格指数为233.2,畜产品价格拉高了整个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071亿元,同比下降12.1%,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农林水财政支出4031亿元,同比下降3.6%。2020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41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4.7%,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10.7%。粮食生产受疫情影响不会太大,预计2020年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从粮食生产来看,冬小麦在疫情暴发之前已经播种,春小麦播种时疫情形势已经开始好转,加之政府部门及时出台政策恢复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物流运输,春耕生产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针对这几年早稻播种面积连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国家提高了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对种稻积极性有一定激励,早稻播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稻谷产量预期将会增加。秋粮玉米在东北主产区已经播种,如果没有大的灾情,产量应该能够保证。另外由于连续几年去库存,玉米临储库存已大幅下降,随着生猪养殖的逐步恢复,玉米产需缺口明显,价格将保持高位,这也将刺激北方其他地区的种植积极性。生猪产能恢复比原来预期推迟,回归到常年水平尚需时日。随着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政策密集出台,2019年四季度生猪产能开始回升,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新建养殖场停工、饲料和人工获取困难、屠宰企业开工不足以及生猪运输流通不畅等原因使得生猪生产恢复受阻。许多养殖企业认为,本应在2020年底基本恢复的生猪生产将会被推迟6个月,生猪出栏量要恢复到常年水平大约要等到2021年上半年。2020年一季度,由于消费端低迷,企业、学校、工地等集团性消费减少,加上国家存储肉的投放和进口调节,猪肉价格从高点有所回落,但在全面复工复产、餐饮和集团性消费恢复后,猪肉供需矛盾仍会突出,预期后期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农户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受疫情冲击明显,农民增收压力巨大。此外,疫情期间整个旅游行业受到巨大打击,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这些为农户带来经营性收入的产业市场低迷,农民经营性收益减少。总的来看,有必要调低2020年上半年农户收入增长的预期,未来需要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花大力气保证农民收入不降低。总体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以及整个宏观经济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但在中央一系列政策调控下,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供求平稳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结果不会改变,有理由对下半年的农业发展有一个较为乐观的预期。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项目主持人:孙世芳、辛贤项目组成员:刘溟、吕之望、秦悦、蔡海龙、马铃来源:经济日报

不拘于俗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在京发布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李楠) 6月3日,《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组织专家编写。《报告》显示,2020年,农业—食物系统的GDP增长率可能仅为0.3%-1.1%,低于正常情况下4%左右的增长率。农业—食物系统的经济和就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同时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显著的产出乘数效应,即农业GDP增加1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4个单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补齐农业短板,将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增长和拉动就业,增加农民和农民工收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韩昕儒说,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系统的“战略后院”“压舱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报告》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19年中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报告》还显示,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能够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报告》认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据了解,2020年,《报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从农业—食物系统的视角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此外,《报告》还梳理了2019年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和生产成本等三个角度剖析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估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带来的影响,总结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产品、水产品18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特征,展望了相关产业2020—2021年的发展趋势。【来源:新华网客户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正乞儿

2020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报告发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经济日报原标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十七连丰”,贫困县“清零”,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2020年我国农业经济表现抢眼,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显著改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伴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农业新型业态涌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2020年第四季度,新疆、云南、宁夏、四川、广西、甘肃6个省份贫困县相继“清零”。11月23日,贵州省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行列,标志着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我国实现551万贫困人口脱贫,52个贫困县摘帽,其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323万人,中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181万人,东部地区贫困人口减少47万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43万人。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地消除了。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6%,高于全国农村居民1.8个百分点,其中实行挂牌督战的7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增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29.2%,比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快20个百分点,内生发展动能稳步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东西协作、央地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的举措,通过“扶智”与“扶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各项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增收。以教育扶贫为例,改造贫困地区学校10.8万所,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劝返就读,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对于老弱病残则进行兜底保障,全国共有近2000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高,从2015年的3177.6元提高到2020年的5841.7元。相较于2010年,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一倍增长,达到了32189元,完成了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为负,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采取多项保就业和社会保障措施,终于在四季度实现实际增速转正。其中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是2010年的2.73倍。2020年实际增长3.8%,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值进一步缩小到2.56,比上年缩小0.08。将居民收入五等分后可以发现,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达9.8%。从收入结构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6974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最高,约为40.7%,较上年名义增长5.9%;人均经营净收入次之,达6077元,占比35.5%;人均转移净收入3661元,占比21.4%,转移净收入的较快增长也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人均财产净收入419元,占比最低,约为2.4%。保就业的政策促进了工资性收入的回升,也使得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2.8%。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及各种不利条件,我国积极应对,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5986亿元,实际增长率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增长3.0%,近年来第一次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同时,第一产业投资额达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农业的稳定增长得益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主要体现在良种科技攻关、现代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20年,我国选育出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同时,农业应用技术不断更新,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于2019年的59.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生产托管服务正在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桥梁。纵向来看,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正在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在2020年又创新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贸易链、供应链受到冲击,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不确定性增加。国家有效应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抓好农业生产。各地也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使得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粮食单产有所提高,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2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0.9公斤,增长0.2%。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均实现增产。2020年,全国夏粮产量2857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增加21亿斤,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增加67亿斤,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小麦、大豆产量均增加,玉米产量略有减少。2020年,全国稻谷产量4237亿斤,比上年增加45亿斤,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增加13亿斤,增长0.5%;大豆产量392亿斤,增加30亿斤,增长8.3%;玉米产量5213亿斤,减少2亿斤。此次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立足国内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不断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丰产和库存,有效应对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生猪产能持续恢复 畜禽生产稳中有升2020年,各地积极落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新建、扩建养殖场陆续建成投产,有力促进生猪产能持续回升。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1.0%,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猪肉产量4113万吨,比上年减少142万吨,下降3.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生猪价格也备受关注,2020年上涨55.7%。不过随着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市场供应逐步改善,生猪价格涨幅逐季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3%。牛羊生产稳中略增。2020年末全国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24万头,增长4.6%。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肉产量67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0.8%。2020年末全国羊存栏30655万只,比上年末增加583万只,增长1.9%。2020年,全国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1.0%。牛羊市场需求相对旺盛,活牛和活羊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0.4%。家禽生产稳定增长。2020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8亿只,比上年末增加2.6亿只,增长4.0%。2020年,全国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相比生猪和牛羊,活家禽和禽蛋价格反向变动,分别下降7.1%和14.1%。畜牧产业回暖带动了饲料粮价格总体上涨。202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上涨15.0%,主要受生猪价格上涨较快拉动,15%的涨幅里有14.3%为生猪价格推动。但随着生猪价格涨幅回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一季度上涨39.0%,二季度上涨21.1%,三季度上涨14.8%,四季度上涨1.9%。分品种看,2020年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7.6%和5.5%,稻谷、小麦价格分别上涨0.8%和0.5%。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肆虐不断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积极采取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与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措施,力保对外贸易安全,生产与社会消费快速恢复,农产品贸易整体稳中有进。202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2468.3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进口额1708亿美元,增长14%;出口额760.3亿美元,下降3.2%;贸易逆差扩大32.9%。农产品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进口额增长为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分品种看,谷物、畜产品、食用油籽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增长幅度很大,仅水产品进口显著减少。谷物进口3579.1万吨,大幅增长99.8%,进口额95.2亿美元,增长80.9%;其中,小麦进口837.6万吨,同比增140.2%;玉米进口1129.6万吨,同比增135.7%;大米进口294.3万吨,同比增15.6%;大麦进口807.9万吨,同比增36.3%;高粱进口481.3万吨,同比增478.6%。畜产品进口475.7亿美元,增31.3%;其中,猪肉进口430.4万吨,同比增1.2倍;牛肉进口211.8万吨,同比增27.6%。食用油籽进口1.1亿吨,同比增13.8%,进口额432.7亿美元,增12.7%;其中大豆进口突破1亿吨,达到10032.7万吨,比2019年的8851.3万吨增长13.3%,进口额395亿美元,数量数额均为新高;食用植物油进口1169.5万吨,同比增1.5%,进口额87.2亿美元,增17.6%。水产品进口155.6亿美元,减16.8%。主要由于疫情原因,水产品管控从紧,抑制了水产品进口增长。农产品出口普遍遇冷,仅水果出口优势依旧。2020年水果出口83.5亿美元,增12.1%。近年来我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不断优化贸易结构。2020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与2019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主要进口产品为食用油籽、肉类、水产品、乳制品和水果;主要出口产品为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畜产品。农产品前五大进口市场依次为巴西、美国、东盟、欧盟、澳大利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进口来源的地位日益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的农业规模经营在现阶段呈现经营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齐头并进的态势。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达到90万个,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达9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7000万户。2020年农业生产托管财政专项资金达到45亿元,在29个省份实施。生产托管的试点地区,粮食全程托管亩均增产10%至20%,节约成本150元至300元。通过促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绿色技术的使用,有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深入人心。农业新业态也多点开花,农村电子商务和智慧农业表现最为亮眼。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不断上涨,2020年达1.79万亿元。疫情冲击加速电商下沉。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出现5425个淘宝村,1756个淘宝镇,分布于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子商务的平台整体上提振了农村的消费市场。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要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智慧农业是集新兴的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一种高效、低耗、优质、高产的精准生产模式。2020年,智慧农业在各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大数据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当前已经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物联网等手段构建全覆盖的多元信息监测体系,通过数据融合,为农业保险、期货、农业信贷等金融业提供更为精准的农业数据的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慧农业多功能场景。2020年量产的农业无人车平台,将农村的无人驾驶设备和无人化智慧农业生态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的相关项目测试中,已经实现了全部农业场景无人化作业。农机智能化智慧农业应用及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巩固农业发展态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0年我国克服疫情及国内外其他不利因素影响,经济呈现逆势增长,尤其是农业再次凸显“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这些年总体形势不错,实现了“十七连丰”,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供给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大豆和玉米产需缺口将长期存在。生猪在2020年下半年扭转颓势,按照当前生猪存栏的增长情况,产能恢复指日可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玉米库存低而加工需求大的条件下,饲料粮的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疫情对2020年农民工就业影响较大,全年农民工数量比上年下降1.8%,外出务工下降了2.7%。因此2021年需要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恢复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数量,提升工资性收入。同时还需要高度关注农业企业,有效降低其运营成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全球疫情状况的缓解,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会进一步快速增长,生猪产能在完全恢复之前,预计肉类仍将维持较高进口量,水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具有出口优势。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国进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就长期的基本面来看,第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将在保证三大主粮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同时,农产品供求总体仍将平稳,价格的波动更多源于季节性或者短期因素,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追求将越来越大,我国需要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第二,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总体收入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在较长时间内还会显著存在。城乡收入差距也会继续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及城镇化提供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60%,这个过程还在加快。“十四五”将见证城镇化对农业生产、劳动力就业以及居民消费产生的深远影响。

班车末

2017年中国现代农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1、美国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2、日本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4、以色列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5、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FS:Page]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2011-2017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2011-2017年中国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3、农业总产值2016年,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21万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3万亿元,林业总产值4631.6亿元,牧业总产值3.17万亿元,渔业总产值1.16万亿元。2011-201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统计数据来源:统计年鉴、中商产业研究院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发展相对滞后,大豆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玉米增产超过了需求增长,部分农产品库存过多,确保供给总量与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土地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五、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亿千瓦,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分别达到607.3万台、72.6万台和173.9万台,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2、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取得实质性进展。3、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进展,农机农艺加快融合、成果广泛应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与捡拾打捆、粮食烘干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技术大范围推广,应用规模分别达到13537千公顷、42110千公顷、34671千公顷、49939千公顷和10766万吨,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2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73.6%,我国农机制造大国地位更加稳固。4、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全国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18.2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1.1万个;农机合作社达到5.7万个,比“十一五”末增加3.5万个,作业服务面积占全部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农机流通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断提升。5、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斐然,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突出亮点。六、中国现代农业领先企业分析1、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8年并于1998年3月11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立足农牧产业、注重稳健发展,业务涉及饲料、养殖、肉制品及金融投资、商贸等。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食品放心企业、2016全国十大领军饲料企业、主体信用等级AAA、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企业、2017福布斯全球2000强等荣誉称号。2016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3亿元。2013-2017年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2、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逐步向动物保健产品、规模养殖和优质苗种领域拓展业务的高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和畜禽饲料、优质水产动物种苗、动物保健品和生物制品、生猪的生产和销售业务,并向客户提供苗种、动保、技术、服务等养殖过程的整体解决方案,以保证客户全程健康养殖。具体产品主要包括鸡、鸭、猪、鱼、虾等饲料,虾苗、鱼苗,及养殖过程中所需的保健品、疫苗等。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85亿元,同比增长6.33%;利润总额10.44亿元,同比增长5.57%。2013-2017年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3、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9月21日,于1998年11月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公司位于具有“绿色国际港”之称的京郊顺义区。下设六家分公司、十八家控股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果树种植、加工及销售;白酒生产与销售;肉食品加工与销售;良种繁育;肥料开发与销售;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相关多元化大型企业。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9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为5.45亿元。2013-2017年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及利润统计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七、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分析1、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从信息化发展趋势看,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营造了强大势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作出部署,并把农业农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网络经济空间不断拓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信息经济潜力巨大,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并加速与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加快,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2、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看,加快破解发展难题,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农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新的生产要素的作用。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产销、提升供给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核心生产力的作用。农业小规模经营长期存在,规模效益亟待提高,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路子,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集聚放大单个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规模效益的作用。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转移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农业农村新经济,充分发挥“互联网+”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的作用。同时,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处在起步阶段,基础相当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亟待提升。客观上,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各级农业部门对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深化,关心支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社会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基础条件建设亟待加强。农业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农业物联网产品和设备还未实现规模量产,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分等分级、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还较低。科技创新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物联网生命体感知、智能控制、动植物生长模型和农业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核心技术尚未攻克,技术和系统集成度低、整体效能差。农业信息化学科群和科研团队规模偏小,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低。体制机制亟待创新。管理职能和机构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尚未破题,市场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亟需探索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制度、软硬件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

高相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工人日报客户端6月3日电 今天,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突出战略导向、定量分析的特点,基于统计数据和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等前沿研究方法,从农业—食物系统的视角回顾与展望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和农业产业走势,梳理了2019年与农业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贸易和生产成本等三个角度剖析了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估了生猪产能恢复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拟了草地贪夜蛾对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带来的影响,总结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产品、水产品18种重要农产品的产业发展特征,展望了相关产业2020—2021年的发展趋势。《报告》回顾了2019年中国农业产业走势,指出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和衰退风险等重大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经济增速降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农产品产量增速放缓。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棉油糖生产保持稳定,果蔬供应充足,生猪产能止降回升。《报告》分析说,应根据国情分品种制定农业产业竞争力目标,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待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第一,守住“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战略底线是中国谷物产业最根本的竞争力目标;第二,园艺作物和禽类产品等农产品的竞争力目标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报告》提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驱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提升中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并且透露,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系统的“战略后院”“压舱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报告》预测,草地贪夜蛾可能使2020年中国玉米产业面临减产风险。面对国内外风险与挑战,必须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工人日报记者黄哲雯)

苦差事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

央广网北京5月1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今天(13日)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农业产业兴旺可以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就业,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距。报告结果显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2%。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基于农业产业价值链角度,重新估算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真实贡献。“如果按农业食物系统来考虑农业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实际上对国民经济GDP的增长贡献了23.3%,对就业的贡献超过1/3,达到36.7%。”梅旭荣说。报告还指出,农业劳动力“蓄水池”效应显著,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路径畅通,带动第三产业就业增加0.12%,全社会就业增加0.02%。针对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报告显示,在母猪存栏、商品猪存栏和居民消费同时下降的综合影响下,猪肉产量将相对基准方案减少7.6%,导致市场供给下降,猪肉价格上涨,年平均涨幅达到21.4%,居民对猪肉的直接食物消费下降7.8%。报告认为,“以肉换粮”进口政策可有效减少国内生猪养殖污染排放,具备可行性。 针对大豆振兴计划的关键,报告认为,强化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创新土地经营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引导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的健康型消费结构是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现实路径。

幻夜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出炉 今年全国粮食产量有望达到6.7亿吨

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担心:粮食够不够吃?农业的“压舱石”作用还稳不稳?“三农”的战略后院能不能守好?中国农科院3日发布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模型模拟计算,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高于2019年的6.6亿吨。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产量依然有望保持丰收,靠的是什么?《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粮食产量连续5年站稳6.5亿吨台阶。《报告》基于中国农业产业模型(CASM)模拟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预计达到6.7亿吨,而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亿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袁龙江介绍,疫情之下,我国粮食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望上升,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袁龙江表示,第一,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既抓疫情防控,又确保春耕生产的恢复,可以说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几乎不大;第二,我们国家支持粮食的政策是一贯的,连续的。比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来确保种粮的积极性;同时,两会也提到,今年有800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这也是“藏粮于地”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毛世平指出,2020年粮食生产中,科技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毛世平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每亩产能可能提高10%~20%,具体的数量可能达到每亩100公斤,今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设8000万亩的任务,那么按照每亩100公斤,就相当于增产80亿公斤的粮食,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安全起的一个支撑作用。这样能达到旱涝保丰收,也摆脱了靠天吃饭这种被动的局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无论何时,它们依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宝。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强调,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解决。张红宇表示,“新基建”是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在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藏粮于地”,是粮食安全长治久安的一个大的保障。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尽管发展战略五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适度进口”,但最重要的还是前两句话,“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当然,光吃主粮是不够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升级,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肉够吃吗?《报告》认为,在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预计生猪产能到2020年底可基本恢复至常年水平的80%以上,2022年基本恢复到2017年正常水平。中国农业产业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估计2020年猪肉产量比无疫情情景下降2个百分点。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今年猪肉进口量将有所增加。梅旭荣说:“估计进口量会增长57%,接近400万吨。完成今年生猪产能恢复的目标任务,需要在坚持‘两疫’防控的基础上抓好生猪的稳产保供,这是我们给出的相应政策建议。”除了疫情的影响,虫灾也值得关注。2020年我国草地贪夜蛾重发态势明显、形势严峻,预计全年发生面积在1亿亩左右,玉米产业可能面临草地贪夜蛾导致的减产风险。中国农科院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向东表示,草地贪夜蛾导致的玉米供需缺口,可通过释放库存、玉米进口以及替代品进口等多种途径进行弥补。胡向东介绍:“如果不发生草地贪夜蛾,今年预计的玉米供需缺口是305万吨,加上草地贪夜蛾的影响,最大缺口是960万吨左右,相比较玉米的总产量2.4亿吨来说,从国外进口还是可以调整。草地贪夜蛾,我们能把它控制在长江以南。”《报告》还得出一个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造成冲击的特殊时期,农业—食物系统受到的影响较小,农业—食物的“战略后院”“压舱石”“蓄水池”作用更加凸显。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秀荣指出,正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重农的政策,才让农业“压舱石”的作用在关键时刻显现出来。何秀荣说:“以往很多人可能不在意重农这件事,尤其是非农人士,他们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因为他住在安稳的房子里,永远感觉不到地基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地震来的时候,他终于发现有的房子倒了、有的房子没倒,原因就在于地基,农业正是这样。这次我们悟出了只有重农,在关键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它‘压舱石’的作用。”

大肚腩

2020年中国农业产业市场运行情况——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是指为工业,特别是指为轻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物。中国纳入人工栽培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包括纤维作物 、油料作物 、蔬菜、水果、糖料作物、药用作物、染料作物、观赏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等。中国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和水果,本报告主要研究以上三种作物。2009-2019年中国棉花生产数据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棉花播种面积为3340千公顷,较2015年减少了11.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种棉成本不断上升使得相对棉花种植业收益下降,且棉花生产规模小、土地集约程度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因此棉花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下降。但由于种植水平的提升,棉花单位产量增速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棉花下游行业市场低迷,棉花播种面积将相应调整,有所下降。2010-2019年中国棉花市场供需分析及预测近年,由于中国棉花产量和质量无法覆盖市场需求,棉花供应大量依赖进口。2014年-2018年中国棉花产量下降,导致棉花存货减少。艾媒咨询调查发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棉花春耕农资不足,下游纺织企业延迟复工,停工时间长,预计2020年棉花产量和需求量将双双下滑。2019-2010年中美棉花期货市场价格分析中国棉花价格由市场决定,受收购价格、供需量的影响,也受国际贸易环境、国家政策、国外棉花价格、汇率等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给棉花加工与经营企业带来的风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受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业下游纺织企业行情不好,导致国内用棉量较少,棉花期货价格因此波动。受疫情和美股市场波动影响,2020年棉花需求下降,期货价格将随市场震荡下降。2009-2019年中国棉花进出口数据分析2016-2019年棉花进口数量不断增加,2019年进口数量为194万吨。艾媒咨询分析师研究发现,近几年国内棉花产业链的下游纺织企业转型,优质棉需求增长,而国内优质棉的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植棉技术,国内高品质棉花的产量难以满足日益升级的纺织消费需求,优质棉花需求量的上涨拉动了棉花进口数量的增加。以上部分数据、内容来自艾媒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艾媒报告|2020-2021年中国后“疫”时代农业产业发展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关注艾媒报告中心gong zhong hao,新鲜行业数据及资讯,马上获取!)

掘墓者

智库报告|2020年四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报告发布

2020年四季度,在各项稳产保供、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我国农业经济保持持续向好、稳中有进态势。2020年全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7758.0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三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逐步趋向于疫情前水平。具体来看,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生猪产能进一步恢复,农产品价格进入温和上涨区间,农业投资加速增长,务农收入增速持续回升。经模型预测,2021年上半年农经景气指数有望进一步提升。景气指数持续回升 终端需求相对较弱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结果显示,2020年四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以下简称农经景气指数)为100.0,比三季度回升0.5点,且比上年同期水平高0.5点。中经农业经济预警指数(以下简称农经预警指数)为96.7,比三季度上升13.4点,回升至“绿灯区”中心线附近。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6项指标(仅剔除季节因素,保留随机因素)中,农业生产、务农收入、农业投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均继续回升,财政农林水支出增长有所放缓,而农产品出口降幅有所扩大。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一系列稳粮食生产,保产品供应政策措施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对农业景气水平的回升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四季度在构成农经预警指数的10项指标中,位于“红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猪料比;位于“黄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谷物及制品进口额;位于“绿灯区”的有5项指标,分别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逆转)和农林水财政支出;位于“浅蓝灯区”的有2项指标,分别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和粮油食品零售额;位于“蓝灯区”的有1项指标,为农产品出口额。与三季度相比,四季度有5项指标灯号级别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逆转)均从“浅蓝灯区”回升至“绿灯区”,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从“蓝灯区”回升至“浅蓝灯区”,谷物及制品进口额从“绿灯区”上升至“黄灯区”;1项指标灯号级别下降,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从“黄灯区”回落至“绿灯区”;其余4项指标灯号未发生变动。从预警指数结果看出,农业生产、投资已回升至正常增长区间,农产品价格也回归至温和上涨区间,农业经济状况持续向好。需注意的是,终端需求相对较弱,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消费需求。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产能快速恢复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7754.1亿元,同比增长3.0%,比前三季度累计增速上升0.7个百分点,与2019年增长水平基本持平。分季度看,一季度为同比下降3.2%,二季度至四季度均实现同比增长且增速逐季上升,增速分别为3.3%、3.9%和4.1%。四季度4.1%的增速为近年来相对较高的增长水平。粮食产量再创新高。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连年丰收;产量比上年增长0.9%,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夏粮产量2857亿斤,同比增长0.9%;早稻产量546亿斤,同比增长3.9%;秋粮产量9987亿斤,同比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4237亿斤,同比增长1.1%;小麦产量2685亿斤,同比增长0.5%;玉米产量5213亿斤,持平略减;大豆产量392亿斤,同比增长8.3%。粮食产量的增加一方面在于播种面积的扩大,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比2019年增加1056万亩,同比增长0.6%;另一方面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2020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2019年增加0.9公斤/亩,同比增长0.2%。畜牧业产能逐步恢复,畜产品生产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0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生猪产能呈恢复性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加大对生猪产能恢复的支持力度,生猪产能快速恢复。2020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1.0%,连续5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全年生猪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5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出栏同比增速转正后,四季度进一步加快,四季度生猪出栏比上年同期增长22.9%;全国猪肉产量4113万吨,比上年减少142万吨,下降3.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牛羊生产实现小幅增长。2020年末全国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末增加424万头,增长4.6%;全年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32万头,增长0.7%;牛肉产量67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加239万吨,增长7.5%。2020年末全国羊存栏30655万只,比上年末增加583万只,增长1.9%;全年羊出栏31941万只,比上年增加242万只,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加5万吨,增长1.0%。家禽生产呈较快增长态势。2020年末全国家禽存栏67.8亿只,比上年末增加2.6亿只,增长4.0%;全年家禽出栏155.7亿只,比上年增加9.3亿只,增长6.3%;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加159万吨,增长4.8%。优势农产品出口向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回落202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760.3亿美元,同比下降3.2%,降幅比三季度扩大0.5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收窄0.5个百分点。面对疫情冲击,我国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加速跨境电商发展等方式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持续向好。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水海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8.0%,比前三季度累计降幅收窄2.8个百分点,降幅连续3个季度收窄;鲜或冷藏蔬菜实现同比增长4.1%;鲜、干水果及坚果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4.7%。国内饲料用粮需求增加,带动粮食进口大幅增长。2020年我国谷物及制品进口额为10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8%,增速比三季度上升21.1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个季度大幅上升。其中,小麦、玉米、高粱全年进口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小麦进口838万吨,进口额2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0.2%和134.0%;玉米进口1130万吨,进口额2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5.7%和134.5%;高粱进口481万吨,进口额1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78.6%和501.2%。大麦、稻谷、大豆进口也呈相对较快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大麦、稻谷及大米、大豆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36.3%、15.6%和13.3%,进口额同比增速分别为20.4%、15.3%和11.8%。谷物及制品进口的大幅增长主要与国内养殖业特别是生猪养殖的快速恢复带动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有关。四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9%,涨幅比三季度回落12.9个百分点,涨幅连续3个季度大幅回落。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的回落主要与生猪出栏持续增加、猪肉价格涨幅回落有关。从农产品构成来看,农林牧渔四大类别呈现农林渔业价格上涨,牧业价格下跌的“三涨一降”格局。具体来看,四季度,农业(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9%,涨幅比三季度上升5.1个百分点;林业产品价格由三季度同比下跌3.0%转为同比上涨1.7%;渔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比三季度微升0.1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品价格由三季度同比上涨32.4%转为同比下跌3.3%。从主要农产品来看,随着生猪供给形势的好转,生猪价格开始回落;受之影响,牛、羊价格涨幅也呈不同程度回落。四季度生猪生产价格同比下跌2.3%,扭转了连续6个季度同比上涨的局面;活牛生产价格上涨5.3%,涨幅比三季度回落3.6个百分点;活羊价格上涨9.7%,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蔬菜价格仍呈较快上涨态势。四季度蔬菜价格同比上涨8.2%,涨幅虽比三季度低0.9个百分点但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三大主粮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小麦、稻谷价格也呈不同程度上涨。数据显示,四季度玉米价格同比上涨17.3%,涨幅比三季度上升8.8个百分点;稻谷价格上涨6.0%,涨幅上升3.7个百分点;小麦价格上涨2.9%,而上季度为下跌1.2%。饲料用粮需求的增加也带动大豆价格快速上涨,四季度大豆价格同比上涨17.1%,涨幅上升12.7个百分点。生猪价格波动回落,猪料比继续下行。四季度,猪料比为10.83∶1,在三季度小幅回升后继续下行。分月来看,四季度生猪价格呈先跌后涨走势。10月随着生猪产能的持续恢复,生猪市场供求相对宽松,生猪价格持续回落,10月第一周为每公斤34.16元,第四周降至每公斤30.08元。之后,由于养殖户惜售抗价情绪上升,生猪价格止降趋稳。进入12月,随着元旦、春节的临近,终端需求持续好转,加之疫情多点散发导致商贸流通受限,生猪价格再次回升,12月第五周生猪价格上涨至每公斤35.06元。虽然生猪价格有所反弹,但总体来看,生猪价格仍处于下行通道,四季度价格整体水平比三季度下降4.75元。由于生猪价格水平仍处高位,生猪产能仍处扩张阶段,导致饲料价格波动上行。10月第一周饲料价格为每公斤2.83元,12月最后一周升至每公斤3.09元。受此影响,养殖生猪的盈利水平继续下降。农业投资进一步提速劳动生产率增速趋近疫情前水平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居民外出就餐消费稳步回升,居家消费逐步减少,粮油、食品零售有所回落,但基本接近疫情前平均水平。2020年全年,反映最终消费的粮油、食品零售额为15283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三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务农收入增速进一步回升。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6077元,同比名义增长5.5%,增速比三季度上升1.0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上升。务农收入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粮食生产的丰收,生猪供给的恢复,以及玉米、猪牛羊等部分农产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3.4个和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生猪养殖投资持续发力带动农业投资进一步提速。202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9.1%,增速比三季度上升3.8个百分点,增速连续3个季度加快。其中,生猪养殖投资持续发力带动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提速,畜牧业全年投资增长92.1%,比前三季度累计增速上升12.1个百分点;农业(种植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改善,全年投资同比下降4.7%,降幅呈逐月收窄态势;林业和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全年同比下降3.3%和17.9%,同比降幅年内呈先收窄后平稳走势,分别于8月和9月进入相对平稳阶段。财政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支持力度。2020年财政农林水支出23904亿元,同比增长4.4%,比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高1.6个百分点。2020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人均37758.0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三季度上升0.8个百分点,增速进一步提升,逐步趋近疫情前水平。总体来看,四季度,在各项稳产保供、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作用下,农业经济增长持续加快,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生猪产能进一步恢复,农产品价格进入温和上涨区间,农业投资加速增长,务农收入增速持续回升。从未来预期看,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将进一步升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从短期来看,生猪等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饲料用粮价格上涨,加之全球粮食供应紧张、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农业生产内在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综合来看,2021年上半年农经景气指数有望进一步提升。经模型测算,2021年一、二季度农经景气指数分别为102.1和101.6,农经预警指数分别为96.7和100.0,预警灯号有望继续在正常的“绿灯区”运行。虽然农业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但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抗风险能力不足。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农业发展短板弱项,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