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Mysteel调研:河南板材市场走访别名

Mysteel调研:河南板材市场走访

Mysteel调研:河南板材市场概况调研时间:2021年3月24日—2021年3月27日调研地点:河南郑州、安阳调研方式:实地走访调研目的:实地了解河南地区板材钢厂、贸易商的现状调研对象:河南地区板材生产厂家、大中型贸易商郑州新金马物流园:仓库走访、贸易商A、贸易商B目前新金马物流园仓库中板总库存在五千吨左右,热卷仅有小部分开平厂仓库,大概库存在3000-4000吨左右。贸易商A:公司主要销售中板。月出货量在5000吨以上,目前各规格中板及低合金板库存4000吨以上,主要做敬业代理,月代理量5000吨左右。对于后市,四月份的行情主要看出口退税和唐山钢坯情况,大涨有限,可能会稳定。贸易商B:公司主要销售中板、热轧板卷、热轧开平板。目前热轧库存4000吨,中板库存6000吨,开平板库存2000吨,主要元宝山、汉冶、敬业、安钢代理销售。公司各品种常备库存量10000吨以上,自有开平线2条。对于后市,由于节后价格大涨,下游需求在买涨不买落的心态影响下,需求稳步增长,加快资金周转来弥补资金占用的增加,贸易商在价格高位存货意愿不强,销售以下游直接厂家为主。市场库存和往年同期相比偏少,加上钢厂挺价,4月钢价在需求预期不差的情况下仍谨慎乐观,卷板中板均看高150-200元。钢厂C、安阳贸易商D钢厂A:目前热轧产线一条,21年预计产量将达到400万吨以上,中板产线二条,21年预计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公司板材方面目前以品种钢为主、流通材为辅,主要流通区域:河南、河北、安徽、四川等,目前正不断主攻品种钢,流通材出货计划有小幅度减少趋势。安阳贸易商D:目前公司热轧库存5万吨,中板库存5万吨,常备库存量为8万吨,日出货量在2000-3000吨左右,目前公司自有开平线5条,火运轨道一条,今年预计再上两条开平线,主要以安钢资源为主。第三天-贸易商E、贸易商F郑州贸易商E:目前公司热轧库存6000吨,冷轧1500吨,主要以终端整卷销售为主,市场基本不零售,主要代理安钢,月代理量6000吨。对于后市,近期行情波动较大,市场买涨不买跌情绪浓厚,加之近期限产政策不断,板材品种出口退税调整传言愈演愈烈,短期市场价格或将仍以震荡趋强为主。郑州贸易商F:目前公司以矿山用钢、轨道钢等起家,中板常备库存7000吨,主要为敬业代理,以市场现款现货销售为主。对于后市,短期内价格下跌可能性不大,市场情绪及政策层面挺价情况严重,后市价格以趋强为主。综合来看,河南地区钢厂及贸易商对2021年行情持乐观态度,短期内可能以震荡趋强的行情运行。近期市场的关注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碳达峰、碳中和对钢铁市场的影响,二是热轧出口退税落地后,对市场影响程度,三是近期市场库存较往年处低位,后期是否出现到货减少的情况。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的钢铁】

虽疾不死

读创公司调研〡中远海发:集装箱租赁及产能世界“双亚”,目前市场依然“缺箱”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马强中远海发(601866)4月6日通过“上证e互动”召开了“中远海发2020年年度业绩说明会”。出席业绩说明会的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市场上集装箱依然紧缺。公司上半年集装箱造箱订单已排满,现正在安排第三季度的订单。公司拟收购的集装箱造箱产能完成后,整体产能将达到130万TEU/年左右,规模居世界第二。▍公司船舶租赁、集装箱租赁均居世界前列中远海发官网的“公告简介”显示,中远海发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专门从事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设在上海,是一家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的公司,企业注册资本116.08亿元。公司年报显示,公司拥有独特的“航运+金融”的产融结合的业务模式,公司的船舶租赁业务规模居于世界前列,集装箱租赁业务规模为世界第二,集装箱制造业务产能位居行业前列,规模优势凸显。▍2020年公司净利大增22.22%3月30日晚间,中远海发(601866)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中远海发实现营业总收入人民币189.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4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人民币21.3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22%,整体业绩实现大幅提升。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56元。▍去年集装箱曾“一箱难求”2020年,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去年国际物流链曾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极端状态,市场出现结构性缺箱状况。具体表现为散落在全球各地的集装箱分布严重不均衡、回流不畅。有一段时间,中国每出口3个集装箱只能返回1个,大量空箱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积压。往常60天可返回的集装箱要拖延到100天,租箱费用也随之大涨。当时航运业曾流传这样的调侃:“干平台的、干货代的、开船的,都干不过玩箱的。”▍目前市场上集装箱依然紧缺在今日的业绩说明会上,多个投资者提问公司集装箱业务:去年缺箱严重,市场上一箱难求,公司除了集装箱出租,有没有通过出售二手箱获得较高利润?今年国外港口逐步复工,集装箱开始回流,而去年开始箱厂大量造箱,会不会引起市场供过于求?目前市场上集装箱紧缺是否严重?集装箱价格水平如何?和去年下半年比较如何?公司总经理刘冲、副总经理明东、董事会秘书蔡磊回答了上述提问。三位高管回答内容显示,去年,公司把握市场机遇,通过出售部分二手箱,获得较高利润。虽然疫情缓解将导致今年市场上可用集装箱数量增多、缓解集装箱短缺状态,使得集装箱需求及销售价格在短期内可能将趋于平稳,但其阶段性影响将相对有限,集装箱需求将长期保持稳定。目前,市场上集装箱依然紧缺。箱价在USD 3500-3600范围内波动,高于去年下半年水平,公司也注意到,部分原材料价格也在上涨中。▍公司上半年造箱订单已排满在今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问,公司造箱订单排到何时了?公司收购集装箱资产产能规模如何?收购完成后能达到什么规模?董事会秘书蔡磊回答说,公司上半年造箱订单已排满,正在加紧生产中。现正在安排第三季度的订单。公司拟收购的集装箱造箱产能在70万TEU/年左右,收购完成后,公司整体产能将达到130万TEU/年左右,规模居世界第二。▍“一箱难求”今年或卷土重来?记者留意到,央视财经最新报道显示,虽然苏伊士运河恢复了通航,但此前运河阻塞会导致运价继续大涨的消息此起彼伏,让不少企业顾虑重重。浙江宁波某物流企业负责人贾骏表示,整个海运价格全面提升。欧洲红海这一个礼拜涨了2000美元,与苏伊士运河没有关系的美国航线,最近涨价也有40%到50%左右。所以,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海运费会居高不下。与此同时,随着制造企业传统的出货旺季到来,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订不到4月份的舱位,“一箱难求”的局面可能又将卷土重来。二级市场上,中远海发昨日收于2.69元,微跌0.37%。审读:喻方华

捕蝇人

传统中寻求创新,消得快努力打造佐餐饮料行业新标杆

受疫情影响,2020年快速消费品市场遇到了挑战,疫情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老百姓越来越关心生活,关注健康。水是生命之源,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料俨然已经替代了很多身体所需水分的获取。但是老百姓对于饮料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面对市场上品种繁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其实往往是对品牌的认可。所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突破口,提升产品的品牌力是目前摆脱价格战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方法。据悉,浙江渭开饮料旗下“消得快”就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没有在招代理,铺产品,增加口味等红海里进行“搏杀”,而是专注只做一个规格、一个口味、聚焦一个渠道,每个动作都围绕提升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与时俱进的营销理念,全新的营销操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堪称创新营销的成功典范。定位消化肉食,精准把控市场在如今生产过剩的时代,清晰的产品定位是企业打造精品的核心要义。众所周知,王老吉能够在众多凉茶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国民饮品,是因为精准的产品定位,“怕上火喝王老吉”将王老吉定位为一款预防上火的饮料;“累了困了喝红牛”让红牛成为年销售额超200亿的超级功能饮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产品想要成为行业标杆,必须要能够解决消费者的某个痛点。《本草纲目》有记载:山楂,化饮食,消肉积,山楂中的脂肪酶能够快速分解肉食。而浙江渭开饮料与国际咨询公司合作,经过缜密的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挖掘出当下人们摄入肉食过量给身体带来危害的痛点,与中国传统药膳理论结合,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和突破,推出山楂饮料品牌“消得快”,产品定位为一款消化肉食的佐餐饮料,定位语随之既出“吃肉太多,就喝消得快”!深耕终端心理,培养潜在粉丝消费者品牌的忠诚度和消费习惯,需要时间对产品的认可。而“消得快”的第一步就是只要成为一小部分人首选,注重粉丝培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撒网。首先,餐饮老板培养成“消得快”粉丝。因为通过研究发现,产品只要餐饮店老板认可,产品在终端销量都不会太差,所以产品进店是基于老板认可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认可的终端坚决不铺货。其次,在最有场景终端进行年轻消费者培养,首选便是烧烤店和火锅店,此类终端以肉食为主,“消得快”是最佳搭配,并且年轻人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更易传播,将“吃肉太多,就喝消得快”理念在消费者意识中反复强调,让年轻消费者只要吃火锅烧烤首先想到的饮品就是“消得快”。产品要想成为大众品牌,必须获得小众的绝对青睐!聚焦餐饮渠道,做好场景营销“消得快”产品定位是佐餐饮料,那么聚焦餐饮渠道便是重中之重。场景消费渠道是首选,例如首先烧烤店、火锅店,其次是中小型餐饮店,最后进入小型餐饮店,按照2:5:3比例逐步提升产品在餐饮渠道铺市率。计划前三年聚焦餐饮店,将所有资源聚焦在餐饮店上进行消费者培养,餐饮渠道成熟后再以高中奖率引入流通,这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当然餐饮渠道只是前期迅速进入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之一,市场打开了,如何把量提上去?“消得快”的战略便是通过送礼送健康的理念,通过礼品市场提高销量。聚焦线下是打造快消品品牌的核心战略,但是毕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买方式和购买习惯,已经给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很大红利,但是想通过互联网成就一个品牌也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消得快作为一款佐餐饮料,想要成为真正品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做市场,深耕线下餐饮渠道才是正路。当线下市场打开,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后,通过网上购买这一新的购买习惯,对品牌进行深层次的打造,进而获得品牌力的提升。这一点“消得快”创始人周和平先生有着清醒的认识!打破传统思维,创新市场动作快消品进行市场操作的传统思路:开店、促销、陈列、赠饮,“消得快”通过样板市场总结出一套更加高效的市场运营思路,“一切动作围绕动销进行”,“消得快”不再是单纯的压仓,而是更加关注产品动销,传统的终端开发是以量取胜,更加追求铺市率,铺市率越高越好,而“消得快”则是铺市更加精准,更关注适合且生意火热的终端,在此类终端上做重点动销动作投入,这样既减轻业务员工作量又能取得最大的成果!关注产品品质,快速占领市场任何一个品牌要想经久不衰,必须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消得快”精选优质山楂、红枣、桂圆并加入酵素为原材料,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国内顶级食品专家负责产品研发配方,保证产品的超高品质同时又不容易被模仿。在产品品质成本上,“消得快”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这也是快速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的不二法宝。传统与经典在创新中寻求方向,一个品牌要想成为行业的标杆,一款产品要想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精品,所需要的营销战略和行销策略必然与众不同。相信,浙江渭开致力于将“消得快”打造为国内佐餐饮料第一品牌,一切都是围绕如何提升品牌力进行,一起拭目以待“消得快”的成功!本文来源:中国网

名胜

企业如何巧妙利用问卷,完成用户研究调研?

传统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研究部门,政府的统计局统计队,高校等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处处可见问卷的身影。投放的问卷的方式有很多:邮寄,随机街访,入户调查,走进特定群体中邀请填写, 电子邮件发放,社交网络传播,熟人滚雪球推荐,站内信投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会常用到APP的消息系统推送问卷。一、明确目标和目的 实际上,明确一份问卷的调研目标和目的,并不是调研的第一步,我们的第一步起始于初次和需求发起方的沟通。这个过程中,甚至可以对需求发起方做一次访谈,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如下内容:多和需求发起方沟通,可以帮助研究者解决几个问题:1. 确定该项目确实适合采用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2. 需要反复沟通确认产品设计者的真实意图和对产品的想法。3. 研究者将把与产品设计者的讨论出的想法和意图条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二、逻辑通顺,结构清晰 明确了目的以后,研究者会列出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大纲,例如我们需要调查短视频App的使用者,仅仅通过人人网用户数据是无法筛选出哪些人有过使用短视频App的经历,因此问卷的开头会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问题,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人群,不符合条件的人群会提前结束问卷。三、从框架到细节搞定逻辑和大纲以后,就需要打磨问卷的细节之处,这些细节之处包括:指导语的表达,如何提问,选项的设计,填答者体验,信效度等。此外,还需要参考一些周边情况,来设计问卷:如何便于数据分析,如何更适应在线问卷系统的录入等等。1. 指导语简单清晰的表达出调查的发起方的身份,调查的内容和目的,以及填答规则,奖项设置,对填答者表示感谢即可。2. 题型的选择单选和多选题是最常见的题型,此外还有填空题,开放式问答题,矩阵题,排序题,打分题,判断题等等。单选题:适用于询问大部分客观状态和主观体验。如频次,喜好程度,年龄段,学历,收入段,感受,态度等等。比如“你现在几年级?”“你的收入在哪个区间?”“你使用微博的频次?”“你对个人主页的感受?”多选题:适用于提问经历,如“使用过哪些短视频App?”“你卸载客户端的理由有?”“你听说过以下哪些品牌?”。有需要的时候,多选题往往也可以转化为单选题,如“使用最多的短视频App是?”“卸载客户端最主要的理由是App”“你印象最深刻的品牌是?”。填空题:填空题往往能够让我们获得更精确的答案,比如年龄,收入,所在地区,就读大学等等,使用填空题能提供更精确的填答,但也会给后期统计分析问卷带来更大的工作量。在边际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省事一点的方法,将填空题转化为单选题——“你就读于哪一类大学?”,但这样则只保留了不同类型学校的状况,损失了数据信息,因此,是否使用填空题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情况。打分题:常用于对主观感受的评判,如喜好程度、赞同程度、满意度等等。比如:矩阵题:一系列主题统一的问题,需要询问填答者的主观态度/感受/经历时,可采用矩阵的方式提问,减少篇幅和题量,提高填答效率。排序题:通常用来考察用户对某些产品或事物的重要性态度。开放式问答:开放式问答通常较少使用,虽然通过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获取用户更加深入的心理活动描述,但存在几个问题:填答成本过高,容易造成填答者弃答,影响回收率;即使填答也并不一定能反应填答者的心理活动;后期问卷分析成本增大。四、正确认识问卷调查:方法有优劣,工具依赖人问卷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它和写作一样,有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却没有标准的答案。和写作一样,好的问卷是改出来的,每一份问卷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字斟句酌。虽然问卷调查的使用如此广泛,但我们仍需要明确的是,问卷调查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优劣势都很明显的搜集数据的方法和工具而已。优点在于可以大范围搜集结构化的数据,适合于统计分析,以窥整体状况。劣势在于无法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态度,价值等。通过问卷反应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了填答者的心理活动,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预测填答者的行为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就目前的手段来说,人类的心理活动是黑箱,我们只能通过外显的东西来窥探,无法直达内心。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像指数函数那样,虽然无法完全到达,但仍在努力趋近于x轴,问卷调查就是我们所做的努力之一。调研工厂丨https://survey.workEND

其可得乎

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从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结构从人事代理已经逐渐向中高端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方向转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是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将人力资源事务中非核心部分的工作全部或部分委托人才服务专业机构管(办)理。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外包包括人事服务外包、人力(劳务)外包和人力资源专业管理外包三种。2017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增长至4850.5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会增至6125亿元。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品定义及行业概述发展分析第.一节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品定义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品定义及分类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品应用范围分析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历程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地位及影响分析第二节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业链发展环境简析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业链模型理论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业链示意图及相关概述第三节 经济环境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 (季度更新)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 (按月度更新)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季度更新)四、恩格尔系数(年度更新)五、工业发展形势(月度更新)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季度更新)七、2020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第四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税收及进出口关税第五节 社会环境一、 人口数量及老龄化分析二、网民规模情况三、90后消费群体特点分析第六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发展现状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技术发展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生产工艺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 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概述第.一节2015-201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分析一、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二、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技术发展现状三、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概述第二节 2015-201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供需及规模分析一、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供需情况二、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及区域分布情况三、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重点国家市场分析四、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热点分析五、2021-2027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第三节2015-2019年中国及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对比分析一、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生命周期分析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成熟度情况三、中国和国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对比SWTO第四节2015-2019年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相关产品进出口情况第三章 2015-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现状第.一节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概述一、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现状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计3.57万家,比上一年增长5541家。其中,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180家,比上一年减少79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523家,比上一年增加5620家。《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各地按照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放宽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准入条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较快增长。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情况二、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展面临问题三、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四、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客户结构第二节 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状况一、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值情况二、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值区域分布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量分析第四节 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分析一、2015-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分析二、2015-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价格走势分析第四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竞争态势分析第.一节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集中度分析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分布区域集中度分析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区域消费集中度分析第二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第三节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竞争分析二、2019年中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竞争分析三、2019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竞争分析四、近年国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动向第五章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运行及进出口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总体运行情况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数量及分布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从业人员统计第二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运行数据一、行业资产情况分析二、行业销售情况分析三、行业利润情况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成本费用结构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经营成本情况第五节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管理费用情况第六节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属行业或相关行业进出口分析1、2015-2019年所属行业进出口数量及金额2、行业进口分国家3、行业出口分国家第六章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区域发展现状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华北地区一、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三节 2015-2019年东北地区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四节 2015-2019年华东地区一、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五节 2015-2019年华南地区一、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六节 2015-2019年华中地区一、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节 2015-2019年西部地区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二、市场规模情况分析三、市场需求情况分析四、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第七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企业发展分析第.一节 A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二节 B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三节 C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四节 D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五节E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六节F公司一、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二、企业产品及竞争优势分析三、市场营销网络分析四、公司战略规划分析第八章 2015-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上下游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第.一节 2015-2019年主要上游产业发展分析一、A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市场规模情况2、产品价格分析3、产品生产情况二、B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市场规模情况2、产品价格分析3、产品生产情况……第二节2015-2019年主要下游产业发展分析一、D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现状分析2、行业发展前景二、E行业发展分析1、行业现状分析2、行业发展前景……第九章 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预测分析第.一节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量预测第二节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量预测第三节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规模预测第四节 2021-2027年中国产业的前景及趋势一、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发展前景乐观二、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消费趋势分析第五节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趋势一、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的发展前景二、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业规划分析三、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趋势第六节2021-2027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走出去”发展分析第十章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投资前景研究及销售战略分析()第.一节 影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影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二、影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三、影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五、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第二节 行业投资形势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行业投资规模二、行业投资壁垒三、行业SWOT分析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第三节 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投资效益分析第四节 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投资前景研究研究第五节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投资前景预警一、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风险预测二、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政策风险预测三、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经营风险预测四、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技术风险预测五、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竞争风险预测六、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其他风险预测第六节 市场策略分析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价格策略分析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渠道策略分析第七节 销售策略分析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第八节 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竞争力的策略一、提高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三、影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四、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竞争力的策略第九节 对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品牌的战略思考一、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三、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的品牌战略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十节 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图表目录:图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历程图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生命周期图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业链分析图表: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能分析图表: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图表: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量分析图表:2015-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量分析图表:2019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领域分布格局图表: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盈利能力分析图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运营能力分析图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图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发展能力分析图表: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经营效益分析图表: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产量预测图表:2021-2027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业需求量预测更多图表请见正文……

九思

每周金融评论(2021.4.5-4.11)

重大会议01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更多惠企利民。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年来网络提速降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资费大幅下降,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降低企业成本发挥了支撑作用,促进了就业创业、数字经济发展和新动能成长。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提升网络和服务质量。一是大力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应用。开展千兆光网升级和入户改造,推动城市基本具备固定和移动“千兆到户”能力,今年实现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超过2亿户。推动宽带网络实现行政村普遍覆盖,并向生产作业区、交通要道沿线等重点区域延伸。二是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将中小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0%,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实行资费优惠。三是坚决整治商务楼宇宽带垄断接入、强行加价等行为,确保终端用户享受到提速降费的实惠。适当降低宽带接入网业务准入门槛,支持民营企业等参与,以市场公平竞争促进资费下降。四是强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推进互联网骨干网间带宽扩容,改善跨网通信质量。解读我国近年来网络提速降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固定宽带和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资费大幅下降。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全国光纤用户占比从34%提升至93%,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和移动网络速率增长7倍多;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的平均资费下降超过了95%;我国用户平均每月使用流量提升38倍。从中国的网络提速降费,植根于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发展逻辑。作为网络覆盖全球最广、宽带用户总量及占比全球最高的国家,提速降费不仅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优势,更会直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02 金融委:地方金融机构要加强风险管理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次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金融委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指出,地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整体质量、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持续提升,在服务“三农”、基层、中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体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有所暴露,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有待完善,需要高度重视。会议要求,以优化金融供给侧体系为目标,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微观治理机制见效、地区金融生态改善。具体有四方面举措,一是把握定位,优化结构;二是强化监管,提升质效;三是健全治理,规范经营;四是完善法治,增强活力。解读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范围内防范金融风险的共识和共举。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公司治理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年来,银行业和保险业暴露出的诸多风险,归根溯源,都是因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健全或运作失效。早在去年8月,银保监会就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通过三年努力,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机制。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有助于优化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构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金融生态体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中小微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加强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有助于推动地方金融体系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重大政策01 银保监会部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蓝图”4月9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了《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从八个方面提出了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包括优化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产品供给、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效、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差异化监管考核等,共涉及二十三项具体内容。解读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乡村振兴战略接踵而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已正式发布,这是指导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份重要文件。而《通知》则为金融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部署了“路线图”。《通知》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领域,加大信贷和保险服务供给。优先支持国家粮食生产,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进城农民。根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坚守自身定位,按照错位竞争策略,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其中,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坚守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定位,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转贷资金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力度。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网点布局、产品设计等方面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深耕当地的优势,不断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效能方面,监管部门提出,应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完善专业化工作机制,从信贷审批流程、授信权限、产品研发、经济资本配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人员配备、考核激励、费用安排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02 海南自贸港放宽市场准入22条特别措施发布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特别措施》),提出五大领域22条具体措施,以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加快培育国际比较优势产业,高质量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在医疗领域中,包括了支持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支持海南国产化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加大对药品市场准入支持,支持海南高端医美产业发展等内容;在金融领域当中,包括依法支持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落户海南。鼓励发展医疗健康、长期护理等商业保险,支持多种形式养老金融发展等内容;在文化教育领域,包括支持建设海南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探索将国产网络游戏试点审批权下放海南;对海南文物商店设立审批实行告知承诺管理;鼓励高校在海南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在海南建立国际学院等。解读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特别措施》的内容很多在全国都是先行者,有一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从放宽准入到最终的落实落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引入全世界相关的市场主体和新兴技术,聚焦各类的要素资源,来帮海南自由贸易港整体提高水平。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发挥国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升级的促进作用。只有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优质要素、商品和服务在境内外自由流动,才能引导国内大循环和整个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跃升。此次出台的特别措施,正是“聚天下资源而用之”的体现。重大事件01 阿里巴巴因“二选一”被罚182亿元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垄断行为进行处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销售额4%计182.28亿元的罚款。这次的罚款也是创下了中国反垄断历史罚款新纪录。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次对阿里巴巴集团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披露,阿里巴巴自2015年以来,为限制其他竞争性平台发展,维持、巩固自身市场地位,滥用其在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的支配地位,实施“二选一”行为,通过禁止平台内经营者在其他竞争性平台开店和参加其他竞争性平台促销活动等方式,限定平台内经营者只能与当事人进行交易,并以多种奖惩措施保障行为实施。经查,阿里巴巴违反了《反垄断法》,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根据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九条规定,综合考虑阿里巴巴集团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2021年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计182.28亿元。解读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其中平台经济中的垄断问题日益突显。2月7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3月15日召开的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又再次明确,充实反垄断监管力量,增强监管权威性,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此次对阿里巴巴的罚款比例较为适中,既体现了依法依规和过罚相当的原则,体现了国家强化平台企业反垄断监管的态度和决心,也体现了支持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充分体现了发展和规范并重的原则。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执法,需要格外关注在现行《反垄断法》框架下为创新留出法治的空间。经营者应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设计交易流程和商业模式,必须兼顾竞争、创新与消费者利益。本次执法无疑有助于深化对平台企业竞争行为及其后果的认识。02 证监会密集公布29条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近日,证监会集中公布了29条投行业务违规处罚信息,涉及中山证券、中信建投证券、海通证券、中金公司、国金证券、中信证券、五矿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引发市场关注。相关券商和当事人被罚的原因多和IPO业务相关,包括对发行人核查不充分、内部控制有效性不足、未勤勉尽责督促发行人等。相应的,负责承销的保荐代表人也受到监管谈话、被出具警示函等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解读收到罚单的证券公司中,海通证券收到罚单数量最多。原因多为在进行保荐业务时未勤勉尽责,核查不充分,中山证券则是在债券承销过程中未核查充分被出具警示函。在证券公司受罚的同时,相关项目的多位保荐代表人也同步受到处罚,被认定为不适当人选、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文件等处罚措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发行人上市的“可批性”,也就是要获得审核通过;现在应该是要保证发行人的“可投性”,也就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标的,这对“看门人”的要求实际上更高了。易会满透露,要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把关责任,督促其提升履职尽责能力。监管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完善相关办法、规定。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深入,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与市场健康发展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监管部门对于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关注度必然会上升。此次集中发布29份罚单也透露出了信号。03 人民币汇率近期波动属正常健康调整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召开国务院金融委第50次会议,研究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微观治理和金融监管等工作。会议强调,要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自2020年6月初以来,境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震荡走高。到2021年2月底,人民币汇率较2020年5月底累计升值10%。进入3月,人民币汇率走低,重回6.50时代,抹去了年内涨幅。解读近期人民币汇率回落,一是欧洲疫情出现第三波传染,市场避险情绪重新抬头;二是美国通胀预期上升,美债收益率上行,中美债收益率差收敛;三是疫苗接种加新刺激计划,提振美国经济复苏预期,美元指数不跌反涨;四是货币提前紧缩预期抬头,以美股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价格剧烈震荡,新兴市场重现资本外流;五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中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经济社会活动正在进一步加快恢复,只是外部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仍属于健康、正常的调整,反映人民币汇率步入双向波动。双向波动有助于缓解持续单边升值给国内企业造成的财务压力。对于后期人民币汇率走势,从美元和美债收益率走势的两大因素出发,美元在基本面预期、货币政策信号以及权重货币的影响下存在较强支撑,同时预计美债利率的上行大概率会是全年的趋势,预计人民币汇率二季度将回调至6.6上方。对于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可能影响,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风险资产属性,应当防范人民币汇率贬值同时带来国内风险资产调整的风险。04 国寿员工举报事件影响再升级 银保监会进行专项治理近期中国人寿员工内部实名举报“保费造假、骗保套钱谋取私利”等问题,引发行业大讨论。该举报事件也引发了监管的高度重视。2月26 日,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媒体关注问题答记者问时称,事件发生后,银保监会高度重视,要求黑龙江银保监局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同时,银保监会责成中国人寿总公司深入核查问题线索,全面自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和从业人员合法权益。4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人身保险市场乱象治理专项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围绕销售行为、人员管理、数据真实性、内部控制等方面,对人身保险市场存在的典型问题和重点风险进行一次专项治理。解读保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规行为,不仅造成保险的保障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被曲解,而且还会扰乱保险市场,加剧行业竞争,同时影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银保监局和人身保险公司总公司要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细化工作方案,把握工作重点,层层推进落实,并选取重点机构开展调研指导,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销售行为方面,将重点治理销售过程中误导消费者、异化产品、管理失当等行为。人员管理也是此次重拳出击的领域,重点治理人员管理弄虚作假、松散失序等行为。假学历、假身份、虚增人力、人员失信等都将成为治理重点。作为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整治的重点领域,数据真实性依旧是此番治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包括重点治理通过虚假承保、虚列费用、虚挂业务、虚挂人头套取资金,账外暗中支付手续费等行为。银保监会还将重点治理业务控制、财务控制、高管履职、风险管理、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05 IMF 警示中国的金融脆弱性和企业债务风险4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新冠疫情下,全球在推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仍需警惕金融稳定风险,同时特别提醒中国在疫情后面临的企业债务风险增加的局面,并建议采取措施平衡支持经济和应对脆弱性的政策。IMF表示,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快实现了经济复苏,但也付出了代价——金融脆弱性的进一步积累,尤其是高风险企业债务的增加。解读由于全球各个经济体存在“多种速度并存的复苏”的分化局面,当发达经济体开始回归政策常态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则面临着融资环境显著收紧的风险;如果融资环境恶化,则可能引发大规模证券投资资本外流,这对急需融资的新兴市场将构成巨大挑战。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中国已经更快地摆脱了危机。中国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措施非常迅速有效。因此,中国经济已经在2020年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有力的政策提振了中国经济,但也导致了政府和企业债务的大幅增加,而企业债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风险较高的企业借款人推动的。在较大的企业中,新信贷主要流向疫情前偿债能力较弱的借款人,这表明未来存在违约风险。此外,中国采取的一些政策也导致了杠杆和脆弱性的的进一步增加。有些脆弱性在疫情之前便存在,例如一些小型和省级银行的脆弱性,以及某些领域企业的杠杆。

短歌行

商业化变现中的PMF寻找逻辑是什么?

编辑导语:企业在执行各种项目时,会将产品进行商业化变现,企业可能会制定一些具体的指标,最后达到PMF的标准;在产品设计时,我们就要找到产品的价值,更容易实现商业化变现;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商业化变现中的PMF寻找逻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最近因为不同程度参与几个项目的商业化变现,一个共性诉求特别明显:如何从项目资源中挖掘可观的商业价值。这几个跨行业的项目分别来自教育领域、媒体领域、企服领域。但其实遇到的问题却是一个普泛的行业问题,即资源型项目的商业化变现。进一步讲,如何设计匹配的商业化产品来达成商业(变现)目标。我们知道,在常规的产品设计中,要想达到产品的商业目标,就要找到它的PMF,而在商业化变现中,PMF的寻找有什么不一样的逻辑?首先说下PMF的概念:Proct Market Fit的简写,是指产品和市场需求达到最佳契合点,满足用户需求且能够达到一定指标要求(比如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营收规模、利润规模等),那么这款产品就符合PMF。寻找PMF几乎是所有公司尤其是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从实践来看,在商业化变现中的寻找逻辑却跟传统市场侧驱动的PMF有很大不同。01 商业化变现中的PMF差异按照传统市场需求驱动的业务逻辑,我们寻找PMF的思路应该是这样:首先要得找到你的目标客户,分析他们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你的产品能够给客户创造什么价值,如何设计一款MVP产品快速投放市场,反复验证迭代并最终找到PMF。在过往的实践范畴,这套打法太好用了。尤其是在消费领域,几乎所有的品牌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都以寻找PMF为核心目标,获得成功的品牌也很多,比如宝洁、玛氏、耐克等。放到互联网行业,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明星产品,莫不如是的都起源于一款MVP,并最终找到自己的PMF,比如QQ、微信、快手、抖音、Facebook等。而在理论支撑范畴,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也完全契合了PMF的寻找逻辑。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传统营销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本质就是需求洞察,通过设计产品,打造品牌,投放渠道,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基于用户消费逻辑建立的商业模式,这么多年来很少有所改变。而企业在寻找到PMF后,只需要通过持续放大品牌影响力,然后就可以正向控制渠道扩大销售,反向携销量压缩上游生产成本。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平台型企业的出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商业现象在这类掌握资源的企业出现了:商业增长的发力区从市场用户侧转移到了平台资源侧。从跨领域、跨项目的角度看,这里所说的资源涵盖了流量资源、技术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等可以进行挖掘变现的资源类型。从资源方来看,大点的比如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点评等,小点的资源方可以包括积累了优势资源的各个行业的企业,甚至包括了一些掌握独特资源的初创项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一切还是源于资源沉淀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使得企业可以比行业更优的获取商业利益。因此,在掌握资源的情况下,企业在设计商业化业务的思路就不一样了。在掌握价值资源后,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挖掘资源实现商业化变现,并重点解决变现规模与变现效率的问题。而不是通过市场需求找到匹配产品。商业化变现的本质是资源洞察。总结来说,在商业化变现中,企业往往需要找到一款与资源契合的变现产品,而用户需求匹配也成为了商业化变现的一个配套动作,但不是唯一的设计起源。可以说,过往的PMF在这个环节需要优化思路。02 商业化变现中的产品设计如果从互联网商业化变现的角度,可能一些人会有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比如:当我有了流量,我随便卖点什么都能赚钱。或者,当我有了客户资源后,我随便卖给他们点什么都能赚钱。其实这里面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任何最终胜出的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提供了对比当前行业更优的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降低了行业成本,也可能是提高了行业效率,或者也可能是创造了更美好的体验。总结三组词就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体验。因此说,上面“随便卖”的想法属于“透支性消耗”,并没有创造“更优价值”;而作为掌握资源的企业来讲,这些规模化的价值资源(比如大数据)却很可能实现行业性的PMF优化,即能够驱动产生“更优价值”。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到的传统市场需求驱动的PMF寻找逻辑,作为供应方企业来讲,会持续的追求PMF,本质上就是在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体验,比如以下几个典型诉求:第一、企业如何更高效率的找到目标消费者?第二、企业生产产品如何提升用户接受程度?第三、企业如何为用户提供最佳的产品体验?第四、企业生产的产品如何获得高效率增长?第五、企业如何有效控制成本与获得高利润?这些问题几乎在各个行业都存在,但单体企业依靠自身资源却往往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或者要解决某些问题的成本很高。比如,某个消费品企业要提升用户接受程度,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这一般需要消费大数据的支持。比如,某个互联网企业要提升产品体验,需要借助更高精尖的技术,有些技术需要通过外部做接口化引入。再比如,某个电商企业要获得高效率增长,一般需要精细的人货匹配运营,需要大数据与算法支持。而一个资源方一旦达到能够优化行业性PMF的级别,即可以提供“更优价值”,那么设计商业化业务就相对容易了,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PMF。总结一下,正好是一正一反的产品设计思路。1. 通过提炼资源价值来设计商业化产品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是,这里的设计起源逻辑就是要将“更优价值”提炼设计成商业产品,来为行业赋能(因为你优于行业,甚至你高维),比如广告产品(更高效率)、云服务产品(更低成本)等;或者为用户直接提供服务,比如一些会员服务(更好体验)。如果放大到整个互联网行业,从这条路径上走出来的企业太多了。头部典型的比如字节跳动的巨量引擎、火山引擎,阿里巴巴的阿里妈妈、阿里云等。当然,也要在这里特别说明这种设计思路的通用性,而非聚集在头部企业。2. 通过设计商业化产品来消耗资源价值与第一种相比较,这种属于“后端变现”,尤其是针对流量资源或者大数据资源,因为这种产品的设计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资源价值,其目的是来消耗资源价值,比如消耗流量,产生更大商业回报。举例来讲,我如果是一个传统的游戏开发者,我做了一款游戏,我需要到各个平台买量推广,然后不断测试迭代游戏,这个过程下来游戏很可能会失败。而当我有了用户大数据后,我可以怎么开发游戏呢?比如字节跳动要开发一款新游戏,可以利用平台大数据对游戏用户进行分析,实现不同游戏用户,以及同一游戏不同层级不同周期用户的精准触达与转化,并能够依据数据分析实现快速测试与体验优化,大幅提升了游戏成功率。这就相当于,字节跳动通过掌握的大数据资源优化了游戏行业的开发效率。而游戏也正是平台流量的绝佳变现产品,能够为平台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总结来说,如果我设计一款产品可以更高效率(比行业更优)的消耗企业资源,带来更大的商业回报,这就是更优的商业化变现PMF。当然这种产品还可能是比行业更低成本、更高体验。03 商业化变现中的资源消耗逻辑再说回PMF,其实要达成PMF,我们往往会制定一些具体的指标,来作为PMF参考值;比如一些互联网APP上新,会设计一些用户量指标、留存率指标;再比如一些电商产品上线,会设计一些转化率、销售量、复购率指标。那么作为商业化变现中的PMF,什么样的指标会更合适呢?我这里其实想针对上面提到的“后端变现”的产品,即资源消耗类型的变现产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其实本质上就是围绕两个核心指标展开,一个是资源消耗规模(比如流量消耗规模),一个是资源消耗效率(比如流量消耗效率),这两个指标综合影响了商业化营收。商业化总营收=资源消耗规模*资源消耗效率以流量资源为例:我们设计的变现产品最理想的情况下一定是面向全局用户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付费用户。当然这在具体的商业化实践中往往是达不到的,但还是要考虑产品的受众面积。因为更少的变现产品,往往意味着更低的规模化变现之后的边际成本;否则,就会造成企业不断去尝试新变现产品,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同时,我们设计的产品还要具备高效率的变现能力,比如我们设计知识付费产品来消耗流量,那么就要关注核心变现效率指标,比如日ARPU。总结来讲,商业化变现中的PMF与常规PMF还是存在很多差异,尤其体现在资源侧驱动的产品设计逻辑,同时在市场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关注资源侧消耗指标。#专栏作家#《从零开始打造商业化产品》作者。本文由 @木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自作自受

身在大厂,我为什么不说人话?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作者 | 唐亚华 魏婕 王敏 周继凤 黎明 李秋涵编辑 | 唐亚华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懂黑话!近日,张一鸣一段吐槽互联网黑话的发言引爆了舆论。来源 / 网络有人说,黑话代表的是企业文化和互联网精神,它也能让一个职场“小白”迅速蜕变成行业“老炮”。也正因此,互联网黑话被无数互联网人创造、强化,甚至奉为圭臬。于是就有了这一幕:在大厂,大家开口用户感知、链路闭环,闭口底层逻辑、顶层思考,叮嘱同事“记一个 to do”,告诉下属“这个环节记得re一遍”;到了投资机构,话锋一转变成“我base上海,去DD了一个新孵化的项目,给了TS”;在外企,“你的这个topic就选得很suitable,对时事很有sense”……鉴于互联网黑话这么流行,我们今天就和6位互联网人聊了聊他们身在圈内的感受。他们中,有人吐槽黑话又装又没有实际意义,有人在黑话中快速进阶为达人,也有人左右逢源,在两种话语体系里切换自如,更有人立志给团队洗脑,要以一己之力改造原本不互联网的团队。本文就以他们的故事为抓手,以文字解释为底层逻辑,拉齐大家对大厂黑话的认知。友情提醒,尽管掌握黑话能迅速让你看起来像个“互联网人”,但想要在大厂混得好,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先录音再搜索学习恶补黑话,一年之后终于有那味儿了胡磊 | 29岁 互联网公司培训岗我一直在大厂的培训岗,可能是公司里说话最多的一个岗位了。我毕业3年,在阿里工作过一年,现在在字节跳动,我的说话方式,已经完全被互联网塑造了。就像大家学英语一样,我一进大厂,第一感觉就是——我必须得尽快学会“大厂语”!否则就像置身国外一样,根本没法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事、领导和我说话,我都得偷偷录音,表面上“嗯嗯,好”地答应,回去之后得整理录音,百度搜索他们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因为每句话都有我听不懂的词。那时刚进互联网公司,自己是个小虾米,根本不会有“他们好烦啊,怎么不说人话”这种感觉,就想着什么时候能赶紧听懂、学会大厂语,而且我还会觉得是自己太土了,感觉很自卑。比如一个部门里人还不错的大哥和我说,“咱们部门新人第一年大概率都是325,那是为了激励你们。熬过这一年,争取第二年375”,听完这句话,我真是一脸懵圈,只想给这位大哥打个666。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阿里的绩效打分体系,325意思是3.25,意味着被判定为没有潜力,没有年终奖,有可能被劝退,375的意思是 “对团队有影响,和组织融为一体且被广泛好评,属于标杆” ,有年终奖。除了像这样不把话说全,还有中英文夹杂的。带英文说话没问题啊,我本来就是英语专业,但互联网人说的那些英文单词,真实意思有可能在词典里都找不着!比如HR会说,“希望你能尽快landing,不至于太被动”。那么问题来了,landing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一个英语专业的,也不敢问,显得自己的学历是假的一样。我搜了一下:landing,作名词时,意为楼梯;作动词时,意为降落,着陆。查完词典,那我姑且就认为,HR希望我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吧。就这样,我一边录、一边记,从每天痛苦地想离职,不知不觉,1年之后就有内味儿了。我现在在字节,但是说话习惯已经改不了了,给员工做培训时,用的还是在阿里时候每天耳濡目染的那些词句。阿里是家价值观驱动的公司,我脑子里从来不缺口号,领导也觉得我很专业。比如我激励员工的时候就会和他们说,“昨天的最好表现,就是今天的最低要求”,他们感到挫败的时候,我就会说,要有“山不过来,我便过去”的精神。当然,浸淫其中多年,和圈外朋友说话我也这样。有一次和初中同学打电话,他在村里开小卖店,说镇上新开了一家超市,他的生意就不好了。我就习惯性地建议他:这个时候得先启动回流策略,然后打造自己的壁垒,最好能再借助大数据,捕捉用户需求,最好在细分赛道上找准自己的优势,占据用户心智。我觉得这对于他而言都是特别好的建议,但他之后再也没回过我信息。后来听另一个朋友说,他觉得我看不起他,故意说一些让他听不懂的话臭显摆。对内拉通对齐,对外要接地气,在两种话语体系里来回穿梭刘路 | 32岁 前大厂一线渠道经理我是今年年初辞去大厂工作的,辞职之前在大厂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我被大厂派遣到外地,进行本土的客户拓展和维护,主要对接体制内的一些部门。作为一线工作人员,我基本每周至少有三天晚上要和总部中台的人开会同步工作进展,但是大家不是说“开会”,而是说“拉通对齐”一下。一开始,我连“拉通对齐”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每次“拉通对齐”的时间都非常难熬,因为中台的人总是会说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黑话”,比如“赋能、加持、倒逼、打透、串联……”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但是,要融入新的工作环境,这些词还是必须得学。大家都这样说,你如果不说,不就是异类吗?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有时候在生活中,“对方的需求是什么”、“要给对方提供怎样的价值”,这些词不经意间就溜了出来。不过,在跟体制内的客户交流时,我会刻意避免使用一些大厂“黑话”,因为对方是很接地气、很务实的风格,用这些“黑话”聊天,比如我跟客户说:“我们要用技术来实现赋能”,肯定会让场面十分尴尬。所以我的状态往往是,在和中台“拉通对齐”的时候,我需要把一线的情况,包装“翻译”成大厂的语言体系来同步进展,而在一线和体制内的客户交流的时候,我又得把中台传递过来的信息,“翻译”成接地气的话和客户沟通,相当于我经常在这两种“话语体系”当中穿梭。最开始,我觉得中台的人讲大厂“黑话”是形式主义,认为他们不在一线,所以用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词,来表现得很懂业务。但后来我也能理解,中台就是要将一线的情况转换为“黑话”,让大厂体系里的人能够快速明白。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内容难以清晰量化,所以在向上汇报时,就会将工作内容进行包装、“造词”,以凸显自己的工作价值。那时,我基本每天早上9点就进入工作状态,开始早会或者拜访客户,晚上“拉通对齐”完之后就晚上10点甚至11点了。一天的工作时长、工作量相当于是一些人的两天甚至更多,自身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成长,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大厂“黑话”确实是一个槽点,有时和朋友聚会聊天,大家也会互相吐槽最近听到了哪些新鲜的“黑话”,还会互相解释,但比如“耦合”、“生态化反”这些词,我一直到离开大厂都没有理解。不过现在,远离了大厂之后,我也远离了那个话语体系,也不需要去理解了。来源 / 网络在外企,即便是中国人之间交流都用英文阿敏 | 26岁 某医疗器械外企我刚毕业就到了一家卖医疗器械的外企,“外企+医疗”,就这俩标签大家都能想象,我们公司的“黑话”密度远超一般公司。因为和医疗沾边,公司里大家沟通聊天都会用大量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我刚进公司工作的时候,简直是一头雾水。比如SFDC、EPOP这些,你猜都猜不出是什么意思,只能靠硬记。所以我一有机会就逮住同事问这些专业术语缩写是啥意思。因为这种“黑话”,其实也闹了不少笑话。有个领导给销售同事发邮件写了ASAP ,然后销售问后台同事ASAP是公司哪个系统软件,其实是as soon as possible的意思。到后来被熏陶得习惯了,现在我已经可以不过脑子脱口而出一些专业术语了,包括英文单词。估计在外企的人都有这种毛病,就是说话中英文夹杂。可能很多人会奇怪,觉得我们装。我没进外企之前也这么认为,后来待时间久了才发现,有些时候,很多专业术语就是必须得用英文。我都有点儿震惊,自己无意识地会蹦出一些英文,等到用中文解释的时候反而卡壳了。大家都保持这样的语言习惯,你就会不自觉的融入。记得有一次拜托其他部门的同事帮忙,于是我发了一封邮件。明明大家都是中国人,结果邮件用的还是英文,而且双方也不觉得奇怪。就我个人来看,“黑话”或者专业术语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沟通成本。最害怕的是,大家说了半天,结果互相都没理解对方说啥。来源 / 网络从排斥到接受、主导,我成了互联网黑话达人赵赵 | 28岁 互联网公司运营我是从传统行业跳到互联网公司的,从面试互联网公司开始,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类话的“威力”。当时我面的是一个运营岗位,HR对业务其实都不太懂,在我们几轮问答后,他问我,如果是你来搭建这个部门,会如何给出老板满意的结果,你从0到1的方法论是什么 ,你来做如何实现差异化的效果,你的抓手是什么,又会打出哪些组合拳。其实用人话说,“这业务你会怎么做”,一句话就能搞定,用这些似懂非懂、不明觉厉的词。虽然我能听懂,但是就觉得有些别扭,感觉是为了特意拉升逼格说的这些词。后来我接触的领导,也有同样的问题,开会必谈“抓手”、“赋能” ,做方案必须要“对齐”,来一套“组合拳”,其实后面都落地不了。比如在平台新增用户拉新方面,用人话说,就是看看从运营方面,可以做哪些事情,但非要用“运营赋能业务”这种说法,我到现在都心有戚戚……互联网节奏快,感觉自己适应不了就要被淘汰了,后来我自己也经常用,抓手、生态、闭环、对齐、赋能、颗粒度这些词也经常会出现在我的稿子里。其实喜欢用这些词,跟岗位没关系,要看你的ld(leader)从哪里来的,俗称阿里味重不重。尤其是杭州这边的电商公司,多少都有阿里的人,阿里文化不可避免的渗透。最开始这种新造词,比如贾跃亭最先提出的“生态化反”,其实是为了推新业务,搞了一堆这样看似厉害的词 ,为了包装业务或产品。大厂的一些领导会专门提出某种新概念,为了向上汇报和提高辨识度,只是很多新词错用、乱用,导致很多人不爽。后来我接受了以后,觉得也不应该纯去吐槽,从一个大的视角来看,古代有古代的用词造句,现代当然有现代的引申与新生。世界在变 ,当下我们感受到的只是阶段性我们感受到的。我是不是有点装,哈哈。我觉得张一鸣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的表态可以一定程度上扭转字节跳动的风气,但治标不治本。其实这更像一种互联网20年发展史的文化集成的切面,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来源 / 网络入职第一天听完汇报项目,我以为自己进错了公司邱伍 | 28岁 某公司行业研究员我是学社会学的,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行业研究员,给甲方出方案。我们是项目制,甲方提需求,我们来执行。加入公司第一天,参加项目会,会议室里领导一边放PPT一边介绍项目进度,从头到尾我都没搞明白这个项目到底是要干嘛。团队里大部分人都是研究生毕业,还有两个博士,说话都是文质彬彬的,特别有礼貌,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所以一开始即便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认为是自己理论素养不够,不敢。当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落地”,另外就是“体系”、“节奏”、“包装”,我记得当时领导说“现在这个体系还不够立体”,让我一度以为自己进了一家建筑公司。会后项目leader找我谈话,给了我几个建议,有一条是说;“你看问题一定得站位高,视角得宏大,从不同的侧面去看,抓住最内核的东西……”当时我点头如捣蒜,还记了笔记,但说实话完全没听懂。直到有一次跟老板出去谈项目,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吹牛”的意思。有一个地产公司客户,土老板,想向互联网转型,让我们给出项目书和营销方案。洽谈的时候,全程我就听老板一个人在讲,一屋子的人都老老实实坐着听,一动不动。老板从国际经济大势、中国产业转型、供给侧改革,讲到互联网思维、风口理论、组织变革,反正都是一些听起来很“宏大”的术语,我就感觉他在传统公司和互联网之间来回蹦跳,反正就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项目拿下来了,跟客户吃饭,我全程不敢说话,因为怕露馅,如果客户跟我讨论项目细节,我可什么也答不上来。后来我问老板,这个项目具体是干啥。老板说,其实就是给他们做做宣传,给他们贴上互联网的标签,让人觉得他们不土。然后做一份行业研究报告,“论证”互联网很重要,客户好拿着这个方案去说服他们老板,给一些预算去做新项目。我们根据老板的思路做了一个方案,完成了项目。但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方案的含金量有多大。从做项目的角度是“落地”了,但方案能不能“落地”,谁知道呢。我觉得,有些公司不说人话,或者总是说一些专业术语,其实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装,为了显得专业。当然有些术语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比如落地,意思其实是“把项目执行完成”,但真正做项目的人其实不会这么说,要不然就显得外行了。新公司的人不用黑话,太不互联网了,我要同化他们张昭 | 25岁 互联网公司公关我之前的工作跟互联网行业打交道比较多,最近刚来了一家创业公司。这边的人非常不互联网,我下一步的目标是同化他们,打造一个正规的互联网团队。最开始我也不懂互联网行话,我第一次听到赋能的时候,查了一下也没查出来是什么意思,我就问对方,人家笑话我说你一个跑互联网的都不知道啥意思。后来有大会上嘉宾发言的主题是“直播带货的底层逻辑”,我没明白底层逻辑是什么,但没好意思问人,不然显得我很low。这也是我刚接触互联网黑话时的一种心态,小心翼翼地去琢磨,一问人就好像自己很业余似的。其实他们说的这些词,我们大概也能意会到是什么意思,只是没有形成那样的语言。后来跟大厂打交道多了,我慢慢就被同化了。来了新公司,他们不用这些词,我反而不习惯,最大的感受是,听他们说话感觉很啰嗦。比如我们要做整合营销,开会的时候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就代表我们要在所有的舆论场上铺上自己的声音,但是他们可能就会说我们要在微信公众号找哪些媒体,微博找哪些KOL,说得很细很浪费时间。在我的话语体系里,比如公司要做价值观传播,我的说法是要找三方同心圆,这三方指的是C端、B端还有我们自己,也就是说公司价值观要体现三方共同的价值观,像马云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实现了三方的共赢。比如我们公司今年的公司战略,也就是顶层设计,就是要纵深发展,做IP赋能。再比如做公关传播,要做舆论传播、趋势传播、价值观传播三个层次。舆论传播其实就是大小事我们要在市场上保持声量,趋势传播比如我们要和谁谈合作一起办一个会,价值观传播那就是公司的一些理念,其实也就是讲故事。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没有感知、不了解的信息,往往要么认同,要么排斥。我说这些词他们不知道,一听感觉很专业,就把他们唬住了。我用这些黑话比较多,一方面是这些新词确实能够能够准确表达出我的意思,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出于内心对认可的渴望。我会觉得只要说一些他们不知道或不常用的词,他们就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认为我很专业。事实上我来了这家公司还不久,他们确实觉得我很专业。给你列举一段我拟的话术:我们和友商的竞争区隔就是我们的粉丝拥有强大的黏度,今年我们要继续在纵深方向打造产业生态,突出我们的竞争点,争取在年末能够划江而治。私域流量、公用流量要两条线做起来,不能完全分割,要打造一个可行的沟通体系和作业规范。产品赋能要坚持做下去,今年的乡村振兴也要成为另外一个抓手,舆论传播要保持下去,趋势传播要提高声量,价值观传播的项目要尽快启动。我过来之后,就是要给他们洗脑。今年公司的年度公关战略都是我制定的,我会慢慢地去给他们解释,带给他们一个这样的环境,让团队逐渐互联网化。*题图及文中配图均来源于Pexels。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胡磊、刘路、阿敏、赵赵、邱伍、张昭为化名。

冲气

调研显示:民营企业对西安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

为了解当前民营企业对西安营商环境的评价和需求,近日,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开展了“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专项调研。调研显示,西安营商环境逐渐改善,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较高,近九成企业肯定改善成效。所有受访企业对行政审批工作总体表示“满意”被调研的14家民营企业,覆盖大、中、小型规模。从行业分类看,均为制造业企业,包括屠宰及肉类加工、稀有稀土金属冶炼、中成药生产、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水泥、石灰和石膏、农药、电力电子元器件、通信终端设备、汽车、专用化学产品制造等研发生产。调研显示,71.4%受访企业对当前西安营商环境评价总体“满意”,其中42.9%的企业表示“比较满意”,28.6%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没有企业认为当前西安营商环境有所恶化或有很大恶化。所有受访企业对行政审批工作总体表示“满意”,其中,28.6%的受访企业对西安政府行政审批工作总体“非常满意”,表示“比较满意”和“满意”的受访企业均占35.7%。某装备公司反映,亲商助企活动极大改变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各项审批程序简化为企业发展带来方便。某电器公司认为近一年来,西安简化了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审批环节减少,办事效率得到提高,服务态度也有所改善。某有色金属公司反映,办理工商税务等业务方面比以前有极大的变化,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企业对西安“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满意度最高78.6%的受访企业对“不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和“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占64.3%、“不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市场主体加入行业协会商会”,占57.1%。受访企业对西安市政府“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满意度最高,为85.7%,其次是“简化税务管理程序,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占78.6%、“优化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占64.3%。减税降费类政策和政务服务类措施满意度高85.7%的企业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最为满意;对“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社会保险费用减缓缴纳”和“惠企措施宣传到位,企业知晓率高”满意的占64.3%、 “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满意的占57.1%、“大力宣传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满意的占50%。85.7%的受访企业认可当地执法检查工作的规范性。50%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地执法检查工作中不存在问题。企业期盼:逐步实现各部门业务信息的“云端共享”调研中,也收集到一些企业的期盼和心声:比如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进一步完善人才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获得信贷难度,改进贷款方式,协调银行机构优化审贷流程,建立融资对接服务联系机制;继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完善“一网通”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各部门业务信息的“云端共享”。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流程优化再造,实现多部门间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审批流程的“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昭)【来源:西安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刺槐

谁还去外企?

来源:周密金融密金融,一切只为您,从来无二心!版权:来源 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 曹 杨 杜晓玲 朱晓宇 谢中秀 郭一梦 闫俊文 编辑 赵 磊上班不打卡,薪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又体面……在加班文化盛行、工作压力巨大的今天,哪个职场人不想找一份这样的工作?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外企的工作最接近这样的设定。以往,外企是职场人士眼中的香饽饽,竞争异常激烈,谷歌、微软,联合利华、宝洁,大众、丰田,辉瑞、诺华,四大……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顶尖人才。很多外企都是中国新兴行业的“黄埔军校”,各行业的中流砥柱,很多都有外企经历,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企业制度的完善,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崛起,外企正在失去竞争力。兔子在国内的一家外企做招聘工作,她告诉燃财经,20年前的外企,如松下,一位普通员工的月薪就已经高达3000元了。可是20年过去了,现在还以5000元的月薪招聘,怎么可能有人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互联网大厂的高额薪资。互联网求职平台拉勾发布的《互联网人薪资报告》显示,2021年度开年互联网平均薪资达15600元,同比增长7%,与2018年相比,4年间互联网薪资涨幅高达22%。《2020中华英才网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研综合报告》显示,大学生求职首选企业性质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政府机关 / 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占比分别为41.68%、32.13%、14.10%和12.09%。同时,大学生求职首选行业排序依次是 IT/ 互联网行业、 教育 / 培训行业、金融行业,这也是IT/ 互联网行业连续三年位居大学生就业首选。BOSS直聘2021年3月调研数据亦显示,2020年、2021年应届毕业生中,仅有25.3%优先考虑到外企工作。外企不再热门的原因包括成长空间有限、招聘门槛高、有更高薪资的工作备选、不适应企业文化等。兔子称,自己所在的这家外企,基本上是只出不进,目前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了。“一般在外企都是做销售的偏多,没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如果在这个企业干了20年,基本就失去了竞争力,没办法跳槽了。”外企依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也有互联网人所羡慕的一面,比如工作压力小,加班少等,但大家还是用脚投票做出了选择。选择离开外企,一方面是部分外企身陷 “中年危机”,它们不断裁员、撤离中国,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企业的崛起。以前谁要是说自己去了世界500强企业,都会被周围人艳羡,但是在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大陆公司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国大陆(含香港)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本期小酒馆,我们和一些小伙伴聊了聊他们眼中的外企。其中,有人已经在外企工作了一段时间,却因束缚与死板选择离开;也有人因不满意工资而选择离开;更有人离开外企之后,工资直接涨了十倍。他们当中还有人拿到了进入外企的机会,却因待遇与前景达不到预期而放弃。外企,真的不香了吗?死板和束缚,使我离开了高薪日企飞飞|29岁 销售我大学期间读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所以毕业以后我就留在了北京,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2014年我大学毕业,先是去了上汽(上海汽车)做后勤,类似于销售,两年后我又跳槽到高顿教育做咨询,主要还是销售专业财会师的考证课程。到了2019年,我经朋友推荐,得到了一家日企的面试机会,几轮面试之后等了一个月,我被正式录取进入很多人心心念念的外企工作。正如很多人憧憬的那样,外资企业加班时间少、薪资高、工作简单、办公地点高大上,就连五险一金都比很多国内企业缴纳得高。在刚开始入职的日子里,我非常享受在这家日企上班的时光。每天我只需要跑跑客户就行,也不用维系很复杂的同事关系,真的很轻松。但是时间一长,外企的各种毛病就开始显现出来了。比如人情之间非常淡泊、项目方案申请流程非常复杂漫长、制度死板等等。外资企业,没有人拉帮结派,因为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更多的晋升空间,每个人只顾着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事情一概不掺和,就连你问个报告怎么审批,同事之间都是能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生怕惹上事,如果能碰到好心点的同事那就是比较幸运了。特别是上班期间,公司摄像头全开,只要你一天多看几次手机,领导就要找你谈话说你工作不认真,哪怕是回个工作微信都不行,不管忙不忙都得认真坐在工位上盯着电脑,这种形式主义,和被人随时监视的感觉,让我觉得在日企上班完全没有一点人权。有一次日本总部来了领导视察,我们每个人都要早上八点到公司,排成队站在两边等领导经过时90度鞠躬,它完全照搬了日本的企业文化,我完全不适应,甚至觉得这种模式很可怕。在这里,公司的领导都是外国人,很难有中国人坐上高层的位置,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外资企业对于中国人的不信任。由于北京的公司没有核心人物,因此做任何决策,都要反馈给东京总部,审批流程非常复杂,特别是涉及到立项批钱的事情,等审批下来以后,黄花菜都凉了。我们销售的是企业用的大型打印机设备,单台都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每个季度我们有KPI,为了配合业绩,我们也会经常制定方案、做线下活动,主要还是与客户建立联系和联络感情,但是有时候等这个方案审批下来,都快到下个季度了,所以完不成工作量也没办法。现在公司的业绩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靠吃老本撑着,本来市场空间就没有很大,在这种模式下就更难开拓了。我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半,心里实在是煎熬。2020年下半年,疫情恢复差不多的时候我选择了辞职。刚毕业的那几年,人人都还说外企好,以进外企为荣,但是现在曾经在中国辉煌过的外企,早就已经被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挤到没落了,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的企业更适应本土,更狼性的企业文化、更灵活的决策、更有人情世故的组织关系、更信任的从属关系,以及更有想象空间的晋升通道等,每一个都是不可比拟的优势。辗转一圈之后,我又回到了中国的企业里面,还是觉得国内企业更适合我。以前优秀的人都去外企现在有能力的都选大厂王光美丨32岁 自主创业这几天和师弟师妹聊天,发现他们现在找工作,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已经不是外企,而是大厂了。我记得2011年我刚毕业那会儿,同学们还是很热衷于讨论外企的。我身边优秀的同学,大概有一半都去了外企。因为那个时候在大家的眼中,外企是高大上的代名词,进入外企代表着高大上的工作内容、高薪、好福利、高档写字楼、光鲜亮丽的生活。尤其是在广州、深圳这边,外企是当时大家毕业求职的首选。2011年毕业之后,我也如愿进入了一家从事软件开发的传统IT类外企。外企工作和任何一份工作都差不多,都是上班、处理职责内容、下班而已。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经常需要和国外沟通,一个项目也许要对接全球各地办公室的人,会比较复杂,时差也是一个难题。我之前在外企的时候,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就得处理共享的文件、回复邮件,光这件事情就可以消耗掉我一整个早上。整体来看,外企工作还是很“舒适”的,工作压力不大,福利待遇很好,加班也不多。我当时也以为这就是我一生的事业。但在外企工作两年之后,我开始感觉到不对劲,尤其是相比于当时互联网行业的欣欣向荣,外企“暮气沉沉”的感觉很明显。首先,外企的层级非常明显,大领导大多是港澳台人,再高一点的领导基本都是老外,根本没有内地人的位置。刚开始我对这一点并没有任何觉察,但是后来我就感觉,这样下去我看不到个人发展的前景。其次,外企的小资情结、固步自封的情况也很严重。在外企,中层以上都很高傲,员工大多目光短浅,自我感觉良好是基本状态。所以,他们对国内的很多新趋势都缺乏观察。而我当时和几个毕业就去了互联网公司的同学聊天、接触,发现他们虽然起点不如我,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远远把我甩在身后了。内部呆得不舒适,再加上外部原因驱使,2014年我辞职了,并且在同学的推荐下,加入了一家腾讯投资的创业公司,后来又加入了一家小型创业公司。现在我已经自行创业,帮教育机构研发产品。2014年我离开外企的时候,认为外企在国内正在逐渐边缘化。现在看来,趋势确实是这样。至少我的师弟师妹们毕业求职时,绝大多数都去了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比如腾讯、大疆、华为等。外企?也许已经被遗忘在时代的角落了。研究生毕业工资6000我在上海陆家嘴每天编造数据鹏飞|25岁 数据分析师我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一心想去外企。那时候外企在我心里的标签是:自由、高薪、光鲜。最后经过层层面试我被上海的一家数据咨询机构录取。我以为自己可算进入了人生快车道,没想到却是掉进了人生的第一个坑。刚入职时,我的工资只有6000多元。我本来心里很不服气,这个工资实在离我期望的有太大的差距。但老板的理由是我是应届生,身边比我学历高、能力高的同事也基本是这个数。我旁敲侧击打听了一下,果然这个岗位的市场价都基本这样。我想入职以后好好表现,能在外企学点东西镀个金也是好的。但入职之后我才发现,这家在上海陆家嘴,业内小有名气的外企,除了上班不打卡之外,再没有一样是让我满意的。应届生最看中能力的提升,但是这家数据咨询公司在撰写行业数据报告的时候毫无自己的操守。会拿客户的钱办事儿,会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真实客观的数据。比如某个家电的销量是某公司市场占比5%,第一季度销量100万台。如果这家公司是公司赞助的客户,这个数据在不违背常识的情况下,会被修改到客户满意为止。派出去调研的人员,仅仅调研一个城市的几家店,往往就以此推演出全国的数据,客观与真实性存疑。我一个研究生,每天的工作就是改数据和编数据,这与我的想象相差甚远。这个岗位给这么低的工资,因为它确实就值这么多钱,这活儿高中生熟悉两天也能干,而我身边是清一色的研究生和海归。老板每天和我画大饼说国际视野,未来发展如何,但身边的同事一个个离职,而我的工资一年只涨了500块。在这家外企工作了一年的时间,看透了这家公司的本质之后,我也选择离职去了一家国内企业。不光鲜不高大上,但是务实,只要努力就能多挣钱。并不是每一家外企都是谷歌和苹果。台湾人也离开,外企真的不香了孟孟 | 28岁 某日企零售业务店长我是台湾台南人,毕业后当过几年的健身教练,但家里觉得不稳定,也学不到什么技能,他们想让我去企业工作,因为台南没什么大企业,还是旅游业、零售业居多,我有个姐姐在日企当HR,一个月也就拿三四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七八千元,工资收入不算很高,但管理很规范,加班与产休假等都能按政策办。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八九十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腾飞,那时候欧美企业和日韩企业纷纷来这边设立分公司,尤其是电子产品领域。虽然很辛苦,因为工资高,加班费也高,所以我的父辈亲戚都恨不得涌进外企,尤其是市场与销售,去越南或者印尼卖货,苦干一个月,那真是没白天没黑夜,可以拿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新台币的工资,到了下月,就可以去居酒屋喝酒或者去台南郊区打高尔夫了。最重要的是,在里面干几年,自己掌握了市场和技能,就可以出来自己单干,摸清了规律,自己办工厂,仿制,然后研发新技术,就可以承接原东家的一部分业务。我的父辈是外企的忠实信徒,所以他们也希望我可以进外企历练,但我只是一个普通台湾地区的大学应届生,进不去欧美的大公司,只能先去在台湾的日韩企业历练。2019年年底,我在一家日企的零售店当上了店长。我原先想的是学习一下开店经验,未来自己也会开一家。但没想到,自己不仅什么都没学到,反而失去了对实体店的信心。我们工作也分早班和晚班,比如晚班,早晨10点多上班,晚上11点下班,每次骑电机车回家,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蛮害怕的。这家公司说是日企,但大多数都是台湾人代理,总经理是本土仔,只有他的上级才是日本人。员工之间不允许讨论薪资,压力不大,工作很无聊,上级很烦人。因为门店很不好干,游客很少,所以就得依靠本地的年轻人来买,但上级日本领导很死板,批评我们做不好增长,最后又笑嘻嘻地说,大家努力勤奋,热情招待好每一位顾客,一起扛过最艰难的时期。我在会上说,应该走出去,去做各种促销活动,吸引年轻人,但日本领导说,口碑最重要,我们做好品质就好。我和家人抱怨,整个公司很死板,老板又不肯亲近年轻人,怪不得只能开几家门店烂着。家里人劝我,要学习人家好的东西,但我丝毫感觉不到有什么好的。我好几位朋友,去了在台湾的日韩企业,都感觉到有点养老的意思,欧美企业还好一点,但招聘门槛很高,一般人进不去,岗位一般是中高层管理者或者专业的技术研发人员。我在今年1月离开了这家公司,去了一家我家人都看不上的台企,大家都是年轻人,聊得开,并且都愿意努力尝试互联网和新东西,赚钱也不少,起码做到了开心。待遇与前景让我放弃了外企的工作机会Free | 33岁 游戏行业大概是在去年5月份吧,国内疫情刚刚得到缓解的时候,我想换个工作环境,然后便开始投简历。虽然大家都说疫情期间各个企业能活下来就是幸运,工作更是比较难找。但在我们游戏行业,恰好相反,所以在刷新简历之后便收到了很多HR的询问。其中包括国内的创业公司、大厂以及外企在国内的外包。我当时是先面的大厂,虽然加班严重,但是毕竟是大厂,不管是薪资待遇还是以后再跳槽,都优势比较大。之后面的创业公司,最后才面的这家外企。这是一家总部在日本的游戏公司,其实他们的母公司很大,但是在中国就是一个工作室。从面试到最后拿到offer也就一周左右的时间,速度很快。但是薪资和我预期的差了很多,将近10K吧。不过相对于国内的游戏公司996或者007,他们那边不加班。即使加班的话,加班补助也会很多。不过最后我还是没去。之所以没去,主要是考虑到外企晋升困难。其实外企,尤其是我们这行,基本在国内都是外包的或者一个小的项目,不管是从工资待遇也好还是前景,都没什么竞争力。而且外企晋升很困难,在国内的负责人都没有什么自主权的。后来,大厂我也没进去。现在在一家国内的游戏公司,做海外市场,薪资基本和当初预期的一样。薪资这个东西,只有达到一定的阙值之后,才会考虑加班、距离以及企业文化之类的。如果没有达到,肯定是哪里给的高去哪里呗。当然这种阙值和自己的自身认知相关,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基本的顺序是事业单位、互联网大厂、新兴科技公司、大外企。这里强调下是大外企,如果是小的外企,估计就更没有人选择了。离开外企,我的工资十倍起跳克蕾儿 | 27岁 商务公关“最好的年纪,我才不要浪费在外企。”外企对于刚刚毕业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光鲜亮丽,但对已经工作几年的我来说,这里不适合。一成不变的薪资、头顶上有着一批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吃着老本行,只要你不犯错,公司是不会主动把你踹开的。我的公司是一家欧洲企业,在这些外企中,大概是薪资给的还算可以的。但是在商务公关这行里,简直低的不能再低。当时我的薪资在1万元左右,当然,完成任务会有一些奖励,但也不多。这种状态我是不满足的。多劳多得的这个概念,在这里完全不适用。我为自己争取过三四次, 但因为种种原因,我的工资已经高于现在公司同岗位级别工资的高限了,就不会再涨工资。压垮我离职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意外得知了一个刚入职比我小2岁的小伙伴的薪资比我高,同样的工作内容,甚至我达到的绩效也要比她高很多,可我能获得的远不及她。我去跟领导争论后,也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那也只能递给老板一张准备已久的辞呈了。离开外企后,我先后进了两家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同样的工作性质,我的工资再也不是按月薪来计算。我现在在这家互联网大厂,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薪酬是年薪为70万元左右,年终奖甚至能拿到百万以上。当然,我不否认工作压力确实大,但即使工作时间可能是以前的1.5倍,KPI是以前的两倍,这都是在我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内。再给我一次选择机会,我可能不会在外企浪费时间。*题图来源于unsplash,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unsplash。文中兔子、Free、飞飞、鹏飞、王光美、克蕾儿、孟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