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美国心理学博士:有毒的原生家庭,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斯而析之

美国心理学博士:有毒的原生家庭,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最近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无疑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指儿女尚未成婚,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众所周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原生家庭就是影响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基石。一个好的家庭,在良好的氛围和教育下,孩子能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并形成健康完好的人格和心理。一个坏的家庭,比如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畸形的家庭角色,无休止的辱骂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教育做得再好,孩子也难以健康成长。对孩子来说,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将贯穿其一生。好的影响会是指引他前进的方向盘,不好的影响会成为他桎梏不前的枷锁。美国心理学博士、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说道:“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样的形容可谓是一针见血了。现实生活中,因为“有毒”的原生家庭,而备受煎熬的人,并不占少数。有人说,自己不会把原生家庭的不幸带到下一代,不会让自己组建的家成为自己原生家庭的衍生品。不幸的原生家庭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索求和追逐。弗里曼指出了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说明了原生家庭对于夫妻关系的影响。原生家庭没能给到的情感需要,都会在择偶和组建自己家庭时显现出来。例如,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里长大的人,更倾向于在配偶身上寻找安全感;在原生家庭没得到的满足,今后只知道所求而难以为伴侣付出。之前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已经把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带到了大众的眼前。苏明玉的原生家庭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她也被迫成为一个独立、勤奋的“好小孩”。在成人之后,她将内心对爱的渴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企图用忙碌逃避内心的孤独和空虚感。你说她能自己治愈自己内心的伤痛吗?也许可以,毕竟不幸的家庭也教会了她太多太多,但是这样的治愈能彻底吗?现实生活中,苏大强很多,但是苏明玉寥寥无几。例如,韩国女星秋瓷炫——饰演《回家的诱惑》中林品如一角在中国一炮走红,其实她就是不幸的原生家庭中最大的牺牲品。秋瓷炫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奶奶的七个儿子里,另外六个都有男性后代,自己的母亲常常被奶奶辱骂,自己也不受家里面人待见。再加上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因为意外溺水身亡,母亲患上精神分裂,而后将所有的情绪和悲痛都发泄在秋瓷炫身上:“为什么死的不是你,你应该替她去死”。秋瓷炫的父母经受着上一辈的打骂,而秋瓷炫也经受着自己父母的谩骂和暴力。一个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秋瓷炫正是如此。在秋瓷炫的家庭中,自己的父亲叔辈都是在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成长的。对父辈来说,他们的原生家庭一开始就不健康了,更不幸的是,这样的不健康,竟然还代代相传,以至于传到了秋瓷炫的原生家庭。就像现在尖锐的社会问题一般,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无论是家暴,还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些问题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了。想要从原生家庭的不幸泥潭中挣脱出来,并非易事。但非常值得我们一试。接受那些伤痛,面对那些黑暗,但是不必活在过去,不必在那些不幸的日子里挣扎。虽然可能有人没有被家庭所爱,这不代表你也没有爱人的能力。我还是那句话,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做得稍微差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修修改改就行了。但愿你能温暖自己,也能学会享受别人给你的温暖和爱。- The End -作者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Toxic Parents》《Family Therapy with Couples-The Family-of-origin Approach》

海口人

斯坦福心理学博士:不满现状却又陷于现状,你缺的并不是意志力

看到街上瘦瘦的女孩子,于是下定决心要减肥,可是刚健康饮食三天,就忍不住下单了炸鸡外卖;想要像某某一样坚持跑步收获健康生活,才是一星期不到,运动鞋就扔在床底下积灰了;羡慕别人的自律和积极,想要摆脱废柴肥宅的生活方式,做好了每天看书1小时、学英语一小时、写作两小时的计划,准备坚持30天,可是第二天就被小视频吸引走了全部的视线,打开的书停留在“前言”;想要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计划好了要读的书、要看的电影、要社交的朋友,结果到周日晚上一回头,发现这一天又是睡过去的;一年过去,年初立下的目标啪啪打脸,可那又怎样呢?新的一年,再立下更大的目标!我可以的!结果,emmm……为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能想到就能做到,而我永远都只是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虽然还能用“有三分钟热度就有三分钟收获“来安慰自己,可是……可是,我还是想要超过3分钟的收获啊!经常下定决心要改变,却总是做不到,真的是我这个人懒、没有意志力、抵抗不住诱惑,或者动力不足吗?想要养成坚持早起、运动、看书、写作的好习惯,真的只能这样放弃了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肖恩扬的这本《如何想到又做到: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帮助大家形成新的习惯,或摒弃旧的不良习惯,并通过整合多种“武器”使你的生活带来持久的改变。换句话说,这本书讲的是如何使生活做出第一步改变,并把这种改变长久地坚持下去,使它逐渐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者肖恩扬教授是行为科学领域新一代的权威人物。不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致力于“心理”“行为”研究的肖恩·扬教授,将心理学、医学、商业与科技领域的成果结合起来,并利用新兴的网络技术帮助预测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思科公司、英特尔公司、脸书公司,甚至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都曾经,在肖恩·扬教授的帮助下,建立了更准确地预测和引导用户行为的模型。让人更感兴趣的是,肖恩·扬本身确实是一个“想到就能做到的人”——炒股成了股神,玩乐队差点加入林肯公园,卖保险成了销售第1,为NASA的宇航员设计训练程序,为斯坦福商学院的学生教授MBA课程,还为南亚乡村地区建立了一个提供健康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帮助了超过15万人,无怪乎被称为“做什么都能成功的人”。好习惯难以养成、坚持不下去的三大原因我们很容易把原因归结为:懒、拖延、动力不足、诱惑太多,比如想要减肥,吃白水鸡胸肉和吃火锅相比,后者诱惑更大,于是“管住嘴”失败了,跑步健身和躺着看视频相比,后者带来的快乐更及时,所有“迈开腿”也失败了。但是在《如何想到又做到》这本书里,作者肖恩·扬从行为科学和大脑思维特点出发,对“好习惯为什么更难养成并坚持”给出了更多科学、深刻的答案,了解到这些,才能做下一步做出改变并坚持做好准备。1.大脑倾向于做更简单的事情大脑也是个调皮鬼,喜欢简单的事物而不是复杂的事物。如果它发现一件事情很麻烦,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如果大脑知道完成一件事需要3个月的时间,它可能就直接投降了。拿做饭来说,想想做一顿饭要找菜谱、买菜、摘菜、洗菜、调酱汁、掌握火候,吃完还要刷锅洗碗擦灶台,这么麻烦,还是点外卖吧~障碍太多,步骤太复杂的时候,人性本能地就会放弃。这并不是说不能制订大目标,而是说,对于行为的计划,需要“小之又小”,这也是有效改变的前提。作者肖恩·扬称之为“极度容易”:把焦点放在小步骤上,一个人便会有更好的成功概率。举例来说,每天做一个卷腹,就是这个“小之又小”的行为改变,你知道自己能做到,做就好了,没有大脑进行“抵抗”的过程,更容易实现。另外,有一个亲测有效的行为改变或者叫战胜拖延的小建议:2分钟原则。如果一件事情,2分钟以内就能做完,那就立刻去做。擦洗手台,1分钟就能做完,那就随手做了,不需要安排特别的时间,也不需要你说服自己“坚持”,洗手台就可以保持干净;看一页书,2分钟基本也可以完成,那就看一页,相对于“每天一个小时”,“看完一页”这个真正的小目标,轻而易举就实现了。了解到这一点,改变就可以悄悄开始了。每天醒来,为你的想要做的事情付出一点点就可以,比如想要写作,其实每天要做的就是打开文档,写下一行字,甚至只是打开文档就好。2.神经记忆的改变始于行为,而不是认知“有志者事竟成”“思想决定行为”,是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总觉得只要下定了决心,行为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行为主义科学告诉我们,这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误区。想要改变,得反过来:先动起来,用行动带动认知的改变。持久的行为改变始于行为的实际的、实体的变化,而不是思想中的变化。“要先改变行为,意识才会跟着改变”,作者肖恩·扬将这个顺序称为神经记忆。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失调”的概念,这其实也是人性中的一个“弱点”——当你的行为和认知不一致的时候,大脑意识到“认知失调”,会努力调整认知,重新达到认知上的连贯和意义。比如,总有老人家在街头买到“古董”,花上千元买一个上周才出厂的“商周”宝贝,即使家里所有人都告诉他上当受骗了,老人依然会拒绝承认这一点。“拒绝承认”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维护认知的一致性。回到行为改变上,《如何想到又做到》依据这一点,提出:“持久的行为改变通常不始于意识告诉身体要做出持久的改变,它始于先做一些小小的行为改变,接着让意识反映出这种改变”,这就是书中所强调的“行在知前”。而“想得多做得少”的人,正好是“行在知前”的反面,晚上千条计,早上老主意,说的可不就是这个。运动也好,学英语也好,写作也好,先动起来。这里其实还涉及到另一个概念:自我认同。简单地说,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过完的经历中,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人,那么就会在在很多事情中你依然会继续持续这一特质。自我认同保持一致,是行动在前的底层逻辑。可是如果我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呢?也不必担心,神经记忆的改变甚至重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当你开始行动,实现一个小小的目标,自我认同会重新进行调整,大脑也会顺从地“记住”你是一个怎样优秀的人。3.大脑喜欢被奖赏的行为为什么我们都喜欢玩游戏?因为大脑很多时候像个小孩子,喜欢及时的奖励。游戏,哪怕是手机里的小游戏,都会及时给你奖励,积分、勋章、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太棒了”的鼓励,让我们持续不停地玩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小奖励刺激大脑分泌一种令人快乐的物质:多巴胺。它传递兴奋和快乐的信息,让人保持愉悦。为什么谈恋爱让人快乐?其实也是多巴胺分泌的作用。了解到这个物质,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苦哈哈的坚持让人反感,没有奖赏,或者很久之后才能带来的奖赏,它刺激不到大脑这个缺乏想象力的家伙。毕竟,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眼前的美食和3个月甚至半年后的好身材,哪个对大脑的刺激更大?明显是眼前啊!好身材固然也诱人,可是大脑想不到那么长远。《如何想到又做到》里,基于这个原理,提出了“致命诱惑”:有的人也许认为金钱是最强效的奖励,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健康。奖励还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年轻时或许觉得金钱是一种诱人的奖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家人共度时光恐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书中提出了两种“让过程变成奖励”的方法:快修和妙修。快修,即每次做某件事都能得到奖励,就像幼儿园的小红花,表现好就能得到。妙修则是每次做一件事,不一定得到奖励,可能有可能没有,通过这个方法,降低行为对奖励的依赖。同时,设置奖励时,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效也更持久。你要奖励自己什么?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阅读带来思维提升,写作带来的思考梳理,都是比金钱更有效的奖励。带来持续的行为改变的三个行为模型我们已经了解了无法形成好习惯、摆脱不良习惯的三大原因,接下来,就是如何采取行动。《如何想到又做到》书里的三个行为模型,是我们拿来就能用的。1.阶梯模型我们从小被教育“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却慢慢发现,这不现实啊。减不下去的肥,戒不了的烟,无止境的拖延,我们已经知道这是来自于大脑对于巨大障碍的畏惧。“阶梯模型”就是改变这一点的法宝。想一想爬梯子的经历,你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踏上下一个横档上就行,一个接一个,你就能到达目的地,心情没有那么紧张,信心也在一步一步提升,也更容易走得更远,爬得更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设置阶梯?“要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实现远大理想上,可能会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梦想太大了,也太远了,容易让人气馁。”书中有这样的一个例子,那些很成功的股民,并没有预期“发财致富”“一夜暴富”,他们更多地把目标放在了“本周不亏损”上。肖恩扬的阶梯模型分为三个部分:步骤、目标、梦想。梦想是你需要花费至少3个月才能打成的;目标则是一个过渡计划,短期目标1周~1个月能实现,长期目标可能需要1~3个月。相比于梦想,目标更有指导性。而步骤才是每天要采取的行动,也就是梯子上的那个横档,一般只需要1个星期来完成。拿写作来说,梦想可以是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或者通过写作实现年入XX万。而目标,就得落实到单篇文章的阅读量。步骤呢,则是写什么、如何运营等等。而这个行动步骤可以继续细化:选什么主题,如何破题,如何结尾,怎样写更吸引人,等等。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制定行动步骤,实际上却在用梦想的标准要求自己。步骤要尽可能地小,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让大脑得到奖赏,也更容易继续坚持。2.社交磁力想写作,加入写作群;想健身,加入健身群;想读书,加入读书打卡群,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如何想到又做到》告诉我们:加入那些正在做你想做之事的人的队伍中,社会支持和社会竞争能促进行为改变。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能走得更远。看美剧,经常会有各种互助会,有相同问题想要解决的人们(比如戒烟),定期聚会,互相分享经验,提供鼓励和支持。社群为我们提供了归属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大家都在做,所以你不会因为孤单而迅速放弃。大家课互相鼓励、支持,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同时,群内的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模板,不管是专家、名人,还是隔壁公司、对面小区的榜样,都能够促进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竞争也是一种促进方式——什么,你今天跑步3公里?我也能啊!还能比你跑得更多更快!如果你想自己建立一个这样的社群,作者肖恩的建议可以参考:要创造出“社交磁力”,社群要想对成员产生持久的影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人为社群提供力量,创造活跃。对于比如5人以下的社群来说,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努力做出贡献。对于较大的社群来说,则需要15%的参与者投入到群的建设之中。对于新入群的人,为他们设定一个初始目标:加入后的第一个星期内为社群做些贡献。这样才让社交磁力变得更强。3.要事为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肖恩·扬说:“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并没有所谓的动机型人格。人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在了正确的或错误的位置,才去做事情的。”如果一件事没有做或者没有持续做,很可能是因为,你认为它不重要。或者说,你还没有让自己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运动对你来说重要吗?给自己列出10个不得不锻炼的理由吧,比如“备孕”“保持健康的身体机能”“老了也能有高质量的生活”“保持好身材”“运动可以提升大脑灵活性”“运动让人精力充沛”“给孩子做好榜样”,等等。然后利用阶梯模型和社群,增加运动频率,进而保持习惯。如何让想做的事情变得重要?也有章可循,那就是“遇见未来的自己”。英语里有一个时态一直让我很着迷,叫做“将来完成时”,用来描述“将来某个时间以前会完成的事情或一直持续的动作”,用在这里真的非常贴切。你可以试试——将来的我,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1年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减肥成功?收入提升?有更多的时间陪家人?读了50本书?每周更新了2篇文章?3年后呢?5年后呢?你甚至可以用“将来完成时”创造出未来记忆,而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填充这个记忆,不断为将来的、重要的事情做储蓄。读励志的书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积极的行动,但最终,想要真正落实到“行为改变”上,把“想到”变成做到,还需要脚踏实地地去行动。《如何想到又做到: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提供了方法,而每个人能从中吸收到的却因人而异。书中的7个“武器”,作者在过去15年里经过了科学的论证,能为你所用的是哪个?想要梦想成真,想要改变眼前不想要的生活方式,你要做的,就是开始行动。别忘了,行动才能创造价值!

名焉

美国伯克利大学心理学博士演讲:为什么20岁之后的十年至关重要?

Meg Jay是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她在2013年分享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非常具有前瞻性,她郑重的表示,20岁以后的这十年,才是你至关重要的十年,无论之前的你有没有好好的,对于30岁之后,甚至这长久的一生来说,你和你的生活都将被20岁以后的这十年所影响。一开始Jay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认为30岁是一个新的20岁,只要你决定开始,这一切都还不晚。但是当她见到了一位20多岁的心理咨询的客户Alex,当她告诉客户,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工作还早,结婚还早,生孩子还早,你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时间的时候,Jay的导师提出了反驳。Jay的导师认为,20多岁的Alex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是的,她的婚姻,她的工作都还没确定,但是帮助Alex去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爱情观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她还未拥有的时候。当我们在20多岁忽视这个重要的时机的时候,这不仅会给我们的人生和感情生活带来不良的后果,而且会影响到我们的事业,家庭和未来。其实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神经学家和生育专家都知道一个事实: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你20多岁的时光确实能决定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这并不是妄断,而是事实。我们都知道80%决定我们生活的时刻都发生在35岁之前。这就意味着我们生活的重要决定、经历和突然的领悟,有八成是在30多岁之前发生的。其实人在20多岁的时候,大脑会开始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的重组,以适应成年世界的快速发育阶段。这就意味着不管你想怎样改变自己,现在是时间改变了。我们也知道在20多岁的时候,性格的改变多于生命中任何时期。我们也知道女性的最佳生育在28岁的时候达到顶峰,35岁之后生育确实会变得稍稍困难些。说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说明,20多岁正是了解自身和选择的最佳时期。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1-5岁是大脑学习语言和感知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日常的普通生活都会对我们的未来道路影响巨大。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成年发展期,其实我们的20多岁就是成年发展期的关键。但是其实现在少有人会讨论这个阶段。Leonard Bernstein说过:想要取得成就,你需要一个计划和紧迫的时间。这是一句大实话呀!所以当我们对一个20多岁的人说:“你还年轻,你不用着急。”你觉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将会夺走那个人的紧迫感和雄心壮志,除此之外,无任何改变。Jay发现,每一个走进她办公室的20多岁的年轻人,都会说:“我现在的恋爱关系还不确定,不过这也没关系,我年纪还小。”或者说“只要我在30岁之前开始自己的事业就可以了,毕竟三十而立嘛。”但实际上听上去是什么意思?“马上就要30岁了,但是你却没什么东西可以展示出来。大概有的只是大学毕业时一份比较漂亮的简历。”或者这样:“20多岁的时候约会就像在玩找凳子游戏,反正身边都是凳子,我就随便玩一玩,但是快30岁的时候发现音乐快停止了,所有人都陆续开始坐下。这个时候呢,谁都不愿意成为那唯一站起来的人,所以大家就开始相亲,开始约会,开始找合适的人结婚。可悲的是,很多人之所以在30岁的时候结婚,是因为当他30岁的时候,现在的伴侣刚好就是离他最近的那张凳子。这种说法听起来非常儿戏,但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婚姻。当你30岁多岁以后,很多事都会被挤到一起,这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你需要快速启动一项事业,挑一个城市,找到伴侣,生一两个孩子。这些事大多是不能同时完成的,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在30岁的时候要想工作生活一步到位,难度很高,压力很大。中年危机早在30多岁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危机并不是一辆豪车或者一套豪宅。而是我们会突然意识到,我们不能拥有想拥有的事业,不能想要孩子就有孩子,或者轻易地给孩子添个兄弟姐妹。有太多太多30多岁40多岁地人看看他们自己,再看看我,谈论自己的20多岁:“我当时都在干什么?我当时都在想什么?” 所以我才会重复一遍又一遍看了Jay的演讲,看到她想要改变现在20多岁人的所思所为。为此,Jay分享了一个心理咨询的病人Emma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多多少少都带着我们大部分人的影子。Emma在25岁的时候找到了Jay,她陷入了一种自我危机,她想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但是呢又还没想好,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她做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只是为了生活。为了减少开销,她选择和男朋友同居,而她的男朋友是一个脾性暴躁而没有上进心的人。听起来如此糟糕的20多岁,但其实她的早年生活更加悲惨。当她想要重新填写一份联系人信息的时候,她发现她找不到任何人来填写她的“紧急联络人”。Emma陷入一种崩溃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如果被车撞了,谁会在?如果得癌症了,谁会在?”Jay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学专家,她认为Emma所需要的并不是理疗师的关心,她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更好的生活。因此,Jay告诉了Emma三件事,是20多岁的男生女生都值得一听的事。首先,忘掉自我危机,去获得一些身份认定的资本。身份资本指的是做一些增加自我价值的事,为自己下一步想成为的样子做一些事。比如说,你想学习英语,那么就开始看原版书,背单词;你想有完美的身材,那么就开始每天有氧跑步,无氧健身锻炼。我们没有人知道Emma的未来到底会得到一份怎样的工作,但是值得相信的是:身份资本会创造出更多身份资本。所以20多岁的时候,正是可以去尝试的时候。重点在于,这些探索尝试并不是随便玩玩的那种,是要有所目的,有所回报的探索。其次,不要高估自己的朋友圈。新的事情往往来自于我们所谓的“远的关系”,就是我们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半数20多岁的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但是另外一半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所以“远的关系”正是融入一个新的群体的纽带。有半数的新工作是不会被公示出来的,所以我们得联络那些人。这不叫作弊,这是信息传播的科学方式。最后一点,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朋友的类型中包括我们的伴侣。经营婚姻的最佳时间是我们还没结婚的时候,这意味着我们要像为了工作一样去精心策划。选择家庭是有意识地去选择你想要的人和事,而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不是任意选择一个正好选择你的人。通过这三件事,我们来看看Emma最终发生了什么变化。她在通讯录里发现,她舍友的表妹在另一个城市的艺术博物馆工作,这层关系帮她得到了想要的工作,也是这份工作给了她理由离开了之前的男友。五年以后,她成为了博物馆特别活动策划者,她和一个她用心选择的男人结婚了。她有了她最爱的事业和最爱的伴侣。Emma的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在我们21岁,25岁甚至29岁的时候,一次好的谈话、好的休息、好的演讲,都能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里带来巨大的影响。我很幸运,我在20多岁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演讲,我在选择婚姻的另一半时,做出了很用心的选择;在事业上,我一直都非常迷茫,直到27岁左右的时候,我开始慢慢地摸清了自己的方向,我选择了跨行,选择了全职妈妈,选择了带着孩子复出,因为我从来都不认为30岁时一个新的20岁,对于时间,我从来都是紧迫且向前的。所以,规划好我们每个人的成年生活,获得一些身份认同的资本,利用你的远关系,用心选择你的家庭。不要被我们所不知道的、从未做过的事所禁锢。我们现在的作为决定着我们的一生。90后美帝留学海归,对外汉语老师&英语老师,喜欢读书,写作,绘画,一个人独立带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经得起各种折腾,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花酱的成长日记,一起探讨育儿世界里的小乐趣。

孔穿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涉及多个方面的能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发表了《情商》一书,强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就起决定性影响,一时间,“情商”这一概念席卷了全球,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四个方面的能力丹尼尔博士认为,一个人的情商受到了自我和他人的共同影响,具体而言涉及四个方面的能力:1、自我觉察能力2、自我情绪管理能力3、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觉察能力4、关系的管理能力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情商的作用和影响,对于情商这个概念也产生了一些误解,很多人总是认为,会说话、人际关系好就是高情商,两者呈绝对正相关。其实,社交能力只是情商的部分体现,会说话的人也并非一定高情商,忽视了自我情绪的管理,一味讨好、奉承身边的人,反而是不健康的表现,那些真正高情商的人,善于与身边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并兼顾自己的情绪。情商和智商谁更重要?不同于智商的是,情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得到提升的。那么,对于个体来说,情商是如何提升我们的我们的生活品质呢?心理学上认为,情商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对于个体来说,智商往往被先天因素所决定,而情商,则更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在一次次的事例中总结出自我该如何与社会相处。当今社会,关于智商和情商谁更重要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智商高更偏向于学术方面,他们依靠自己的先天优势和后期自我归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容易在学术方面取得更高成就。但人始终是一种社会性极高的动物,人际关系在人类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的情商往往要比智商更重要。而且,高情商的人往往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挫折,他们拥有更高的逆商和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也更加得心应手,能够快速得到周围人的信任。情商高一般体现在对自我情绪的管理和自我欲望的合理控制,和对周围人情绪的感知,以及对事物发展如何采取最恰当的处理方式。这种更加“接地气”的能力对于单独个体来说,无疑是要更重要的。事实上,大部分人的智力都没有较大的差距,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着后天的太阳。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解释了大多数人为什么都碌碌无为。所以说,提升情商,是我们提升自我上限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提升情商?一、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学会倾听是我们进行人际关系培养的第一步,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从对自我情况的介绍开始,而是倾听对方的陈述。所谓祸从口出,即是在没有了解即时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发言,一个好的倾听者会先从别人的讲述开始进行对情况的了解,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以此进行最合适的行动。做一个倾听者能让我们对不同性格的人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让我们熟悉他们的性格特点,当下次相遇时,便可以投其所好。二、自我情绪的管理人进步的最大阻碍一定是自己。情绪往往会让我们不能进行最合理的行动,当我们面临阻碍或是经历失败后,决定我们命运的往往是我们的情绪,人生失意免不了沮丧颓废,又或者变得懒散懈怠。而进行自我情绪的管理,是我们进步的前提。所以说,当我们心中充满负能量的时候,要学会适时的排解,还要敢于面对困难,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我们就已经赢了一半。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是一个阶段性结论,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智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自己的情商,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可,对社会和自我的发展无疑有促进作用。-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情商实务》《情商》

瓣坛枫

心理学博士:绝大多数年轻人“被迫奋斗”,最终成为“积极废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随着网络和信息的飞速发展,很多词汇一经产生,便会在网络上引发一阵热烈的讨论。比如说之前的所谓“隐形穷人”、“努力的废物”等等,突然出现,随后成为热词。那么这些乍一看不知所云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隐形穷人”指的是那些看上去生活好似十分富有,每天享受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其实经济情况却十分的窘迫,甚至身背很多的债务。除了这个词之外,另一个词“努力的废物”指的是那些看似十分忙碌,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的人,尽管他们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是却始终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在此之前,在网上还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是众多年轻人用来调侃自己的,那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还有一些类似的语言,比如说“人间不值得”这样的话,都表现出一种十分明显的“丧”文化。那么这种十分消极的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呢?之前很少有大规模的这种情况,这也许和源自东亚近邻日本的“佛系”文化产生有关。“佛系”指的是那些对于生活十分随意,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们。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口头禅往往是“可以”、“都行”、“随便”这样的话。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社交好友: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自己目标的计划,比如减肥、学习等等,但是往往在几天之后,就会没了音信。在放弃坚持之后,往往整个人就会陷入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并且会在内心安慰自己:没事的,只是暂时停止或是反正本来也做不到之类的话。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松蔚,根据所谓“努力的废物”当中的“努力”二字进行过一定的知识普及,他认为很多年轻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只不过是生活在社会当中,被迫做出的决定罢了。比如考各种证、进行各种编制的考试,都是因为老一辈人希望他们去做,他们被迫去做的。其实无论是自己内心,还是身处的环境,都不是特别适合这样去做的。根据他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在为自己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真真正正地弄清楚自己的需求,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假如只是为了迎合某些社会的观点,强行参与某些考试,最终也只是徒劳。所以生活就会陷入一种“制定错误目标→目标失败→再被迫制定新的目标”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的失败与重新失败之中,生活变得十分挣扎。假如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去看待“努力的废物”这种现象,其实他们不是无法实现目标,而是失去了目标。我们活在世上,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声音:来自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身边亲人长辈的“先见之明”;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同学朋友的“真诚建议”……太多的声音让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定。所以所谓“废物”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评价,因为没有人是生来就没有价值的。再反过头来看,尽管经常处于忙忙碌碌和屡败屡战当中,但是终究还是证明他们在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内心是想要进行变革、做出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十分可取的,因为这种态度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仅仅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再进行积极的努力。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之前,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立即行动,不再拖延。拖延症耽误了很多人的时间,不要再告诉自己“之后再做”。只要你想到了,那么就马上去做。不要再在读书之前告诉自己“玩一会手机”;不要再在写论文之前告诉自己“明天再写”;不要再在应该努力的时候告诉自己“再歇一会”了,想要完成目标,就必须马上行动。有的人也许会认为,当一条“咸鱼”也未尝不可,但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的生活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家庭和亲人,如果不努力,那么怎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家乡美

心理学博士中途放弃学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郭乃蕊 Mary乔治亚大学博士全额奖学金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美国高考SAT,TOEFL培训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Tsuki图/郭乃蕊编辑/SarahMG学长曾经采访过很多以学术岗位作为人生中转站的职场精英,也采访过至今仍坚守在学术岗位的优秀学者。国内高校的学术科研氛围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走上学术道路的寥寥无几。今天的受访者郭乃蕊在求学路途中,一直坚定自己的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象牙塔的顶端,成功申请到了乔治亚大学博士。在美国就读博士期间,她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就读两年后毅然选择放弃,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向来成绩优异的她,从本科到博士一路读下来,收获颇丰,却发现自己与学术研究的缘分终究有限。然而,她并不慌张,将自己的英语和教育心理学背景相结合,迅速地找到了让自己大放异彩的领域。现在的郭乃蕊,是深受学生们信赖的北美考试培训老师,是“左手持剑,右手拿花”的“狮姐玛丽”。〡心无旁骛〡一心求学的郭乃蕊在读书期间很少感到迷茫,父母都是教师的她早已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做一名老师。这一决定也获得了家人的支持,大有“你读到什么时候,家里就供到什么时候”之意。在这种精神支持下,郭乃蕊的大学生活并不像很多同龄人那样焦虑,忙着去考各式各样不知能不能派上用场的证件。“因为我没有考虑过找工作等其他的选项,所以研究生刚入学就知道日后要申请博士,精力也没有分散去实习、找工作或考一些跟工作相关的证书。我差不多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把实验、论文全部完成了。然后陆陆续续地准备语言考试、着手申请博士。”成绩优异的她,拿到了美国乔治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并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学识,成长为越来越专业的研究者。〡颠覆认知〡当郭乃蕊被问及在美国求学时最大的感触时,她分享了自己在乔治亚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作为主讲教师、从事幼儿心理学研究的经历。乔治亚大学校园美国的基础教育是K12(Kindergarten Through 12 Grade)教育体系,在此之前孩子还可以读一年Pre-Kindergarten,乔治亚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就是为其心理学的研究项目专门设立的一年制Pre-Kindergarten。“一个班有三名老师,我当时是Lead Teacher(主讲老师)。在我教授过程中,有一件事感触最深:有一个孩子想画一个‘杯子’,国内老师的普遍做法是拿一个杯子放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们照着实物来画,或者直接让孩子临摹杯子的图案。但是在这里,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当你把一个杯子的实物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你就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杯子长什么样子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决定。老师的角色只能作为引导、给予孩子模具让他们把轮廓画出来;而不应该告诉孩子杯子长什么样,你照着画就可以了。”乔治亚大学校园除此之外,乃蕊还发现,在美国,来接孩子的都是爸爸妈妈,而在国内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家长在见到孩子时,美国父母们都会蹲下来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以与孩子们平视的方式与他们对话,家长与孩子更像朋友的关系;而国内的家长,一般会抱起孩子与老师道别,与孩子沟通时更多把自己当作权威的角色,把孩子当作一个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这些所有的细节都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让她充分意识到了美国与中国幼儿教育的大相径庭,让她深刻地反思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与孩子相处,让她越来越关注教育的本质。乔治亚大学足球队“超级碗”〡柳暗花明〡虽然郭乃蕊很喜欢心理学这门学科,也在教授孩子的过程中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但是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她似乎慢慢地迷失了方向。在美国读博的第二年,她的人生规划遭遇了滑铁卢。读博士的女生经常被社会冠上“第三类人”的名号,然而以前的郭乃蕊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纯粹是因为喜欢读书而选择读博士。在研究生时,我与身边读博士的师姐们相处非常融洽,从来没有认为‘女博士’是另类。反而在后来,当自己在美国读博士时,才开始体会‘女博士’的艰难。”乔治亚大学校园“当时身边有几位优秀的师姐基本上都是异地恋,有的还有孩子,她们在兼顾学业与家庭的工作中忙得焦头烂额——这是在美国学习的常态。如果一个女生在美国走上博士的学术道路,基本只有一条路:在你写论文的期间怀孕,等到你论文完成了,宝宝也出生了。”郭乃蕊并不认同“女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生孩子”的荒诞逻辑,她指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之后的研究任务只会越来越重,更不知道要几年才能熬到头。“从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大概需要七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对于女性来说,几乎是没办法去完成生育大事的;如果这时候你刚从谈恋爱开始,然后再到结婚,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这些和科研都是有一定冲突的。”摆在郭乃蕊面前的是看不见尽头的研究生涯,她也终于体会到了所谓“女博士”在普罗大众眼里的“另类”,这让她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除了结婚生子方面影响了郭乃蕊的决定,她也在后续的科研生活中发现,自己对于学术没有归属感。她坦言,辍学的原因也是出于力不从心:“在国内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可以很快就把实验做完了、把论文写完。但是美国读博士时,我发现无论在数据分析还是论文写作方面,我都天资平平。“由衷而言,我并不认为自己在实验和数据研究上有很强的能力。我非常清楚自己内心的喜好与擅长的事情,对于我感兴趣的事情,付出100%的努力就可以做到满分;而对于我不擅长的事情,即使我付出200%的努力,也可能只能收获50%的成功。”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合意困难”,它是指你在某件事物所消耗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但并非所有的困难都能起到强化学习的效果:如果你为了弥补缺陷付出了额外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并不能强化你的所学,那么这些困难就是不合意的。读到博二,决定放弃,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做出的决定。很多人会以“投入太多以致难以放弃”作为借口,为自己进行心血辩护,为了表明投入的一切时间和努力、受到的一切折磨以及年复一年的学习时合理的,中途放弃时是多么不值得……然而,学心理学的她,深知及时冷静的放手,好过挣扎纠结的坚持。放弃,说明局势在你掌控之中,你想什么时候离开就能什么时候离开,你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犯。放弃是最勇敢的抉择,因为放弃要求你必须直面失败。但是放弃后,你可以像一张白纸般重新来过。〡热忱所在〡放下自己留在高校任教的规划,选择回国就业,难免有些设想与现实的落差感。但郭乃蕊却说:“与其说是落差,倒不如说,当你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就很清楚自己要放弃的是什么,或者说自己即将要收获的是什么。我觉得更多是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想好,要跟父母、导师沟通清楚。就我个人而言,回国时感受到的是由衷的快乐,有一种脱离苦海的感觉。”回国后,郭乃蕊跟随着自己的专业背景,以及向往教学工作的那颗初心,投身到了教育培训行业。提起教育培训的理念,郭乃蕊如数家珍,“教育培训公司,虽然做的教育,但性质是公司,顾客是上帝。和家长、学生打交道的分寸,比起公立学校,可能更见功力。而且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托福、GRE、SAT这些考试每年都在变化,未来也将继续变化下去,跟不上这些变化,就会被淘汰。连续三个月,每天都在备课,写PPT到零点,几乎是每个新入行的老师的写照。做培训行业,如果没有持续的热情,恐怕坚持不下去。但是你要是想着,来上课的学生都因为你的帮助走向世界,改变着世界,就会热血的觉得,这个世界也因为自己而有一点不一样。”每年的5月5日,是美国高考SAT的日子,这一考试同时对社会人士开放。很多像郭乃蕊一样负责任的培训老师都亲自参加过多次考试。郭乃蕊在自己的公众号“狮姐玛丽”上半深情半不正经地吐槽自己的这种“行径”:“明明一把年纪,还在参加着这种极需要体力,需要专注力,需要脑力的事情;明明在这个行业已经算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人,还在不断的做小白,不断的给自己新挑战。图什么?可能是傻吧。”有人说,老师,就像是一个手艺人,简单、专注。这个比喻挺好,不但有简单和专注,还有一群一起疯的逗比学生,真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你问老师们,教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所有老师都会说——学生。”小编也从事过教师的职业,当听到郭乃蕊提出这个问题,异口同声地蹦出了“学生”两个字。学生的一句感谢、一句赞美、一个微笑,都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肯定,是激励老师不断付出的原动力。这种真挚的情感、内心涌动的感动是世间无数利益、名誉、权利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作为“教师”最大的魅力所在这是「MG学长」采访的第40位海归距离完成目标还有960位

相非

到底该不该选?心理学就业在国内被看衰,在美国却倍受推崇

心理学本身是一个很棒的专业,知识面及涉及领域广,相对的就业面也很广泛。去看那些美国权威机构网站的榜单时,经常会在最具有就业潜力和前景的专业榜单上,总会看到心理学的身影,而且美国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国内的就业角度来讲,心理学就业却依然是一篇还待开拓的疆土。心理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了有一门独立学科,科学心理学就此诞生。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认知、思维、人格、人际交往、个人行为、社会行为等等。除此之外,和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绝对是一门有难度的精密科学。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美国的心理学就业去向。首先从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入手,这些领域看似和心理学完全不相关,但是学生们在本科学习期间掌握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领域内的知识,在这些领域中得到了用武之地。心理学专业初级的就业方向 (适用于本科毕业)一、销售行业在 College Majors Handbook 的数据显示,销售职位是美国心理学(学士学位)热门就业领域。在本科期间掌握的人际关系知识,帮助学生在此领域获得了不少机会。雇主考核技能: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你对此领域感兴趣,那就要在社会心理学、人格、沟通技巧等课程中下足功夫,提高自己对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二、广告领域在该领域,需要研究一个产品和受众目标群体之间的联系,你要做的就是要说服人们去买你的产品,这时候除了大众的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如何说服人的技巧。强烈建议:在就业前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找一些优质的相关实习,毕竟不能单独依靠心理学知识,入行前得对行业本身有更多的了解才行。三、精神科技师/助理如果你不想跨领域就业,那么本科毕业后直接在心理学/精神科领域就业得从技师,更确切地说是康复师,或者助理等级别做起。你的上级是那些有执照的心理学、精神科专家,或者社会工作专家。四、职业顾问这个工作的性质是,帮助别人根据自己的性格去找能够发挥自己潜力的、合适的职位。除了帮助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外,这个领域的工作还包括帮助返回劳动市场的人们恢复自己的职业能力,例如残疾人群体的入职前培训等。五、缓刑官/假释官如果你学的是心理学,但同时对司法工作感兴趣,那么这些职业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职业主要是协助司法部门的工作,主要职责是与缓刑或假释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完成监督工作。六、创意文字工作者/作家如果你的文笔不错,其实可以考虑内容创作领域。心理学特有的人格,思维,认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领域知识,在文字创作的时候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让内容更精确,细节刻画更到位。在创意方面,说不定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灵感,例如广告文案创作中,可以更加贴合大众的心理状态。七、市场调查研究这个领域的主要工作就是市场分析,基础工作内容包括了进行访谈,民意调查,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后得出结论。请注意,心理学本科生要是想入这个领域,需要在学习期间强化统计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八、教师/教育领域要想当老师,首先得有教师资格证书。所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在完成自己的心理学学士课程后,去考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相应的学校或机构。九、社会工作者这里指的是,本科毕业后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或者一些非盈利性组织进行咨询类或其他管理类工作。这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就是,要准确的分析客户的意图,全面精确地记录下来后,在保持同理心的前提下进行精细服务。#本科前学生需要知道的事 Ⅰ#首先要记得区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是哪种类型。一般来说,心理学本科毕业后会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BS)或文学学士学位(BA)。这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而定的,选专业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对应的学校。顾名思义,BS 的课程中会更多的加入实验室课程和数学课程。整体上相对于 BA 学位来讲,课程内容会更多的涉及到心理学专业。BA 学位的课程,除了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外,会更多开设心理学以外的课程,所以跨学科的内容会更多。如果未来希望在其他领域就业,可以更多留意颁发文学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前学生需要知道的事 Ⅱ#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报告,相对于硕士和博士学生而言,本科学位在就业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地位。根据 College Majors Handbook 的数据统计显示:只有 25% 的本科毕业生能够在跟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就业,更多会选择在其他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挥的岗位。所以,如果你立志要在心理学领域内就业,那就更建议你们加把劲,获得更高的学位。如果本科毕业就想就业,然后可以接受跨领域就业,那么你也有很多选择,但是必须要磨练以下几点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一对一小组合作探讨能力写作能力要在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领域强化学习不无论是在美国就业或者回国就业,以上几点都是心理学本科学生必须要知道的,并且要做到的基础事项。即便在就业竞争力上不如硕士博士,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就业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心理学专业高阶就业去向,适用于硕博即便所谓高阶就业,心理学专业薪资水准也是高低不平的,根据领域不同平均年薪在 55000 -167000 美元之间浮动。这些职业包括:心理医生、工业组织心理专家、神经心理学专家、临床心理学专家、工程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犯罪心理学专家、校园心理咨询师、运动心理咨询师等。这些是比较高阶的就业方向,也可以称之为医疗机构内就业。特点是门槛高,专业能力要求强,想要得到这些工作,你就得乖乖考研,读博士。这时候,有人会问:以上内容主要涉及在美国就业,那么国内呢?心理学在国内的就业形势可没那么好。这个疑问是很有价值的。但在讨论前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以上的就业趋势,领域和建议是通用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回到问题本身,心理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形式确实不如美国,尤其是本科生就业市场相对暗淡。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点讨论:学校就业市场饱和。进入校园就业,是国内心理学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个在 2008 年,高校心理学建设人才几乎饱和了。在 2010 年后,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就业市场也趋于饱和了,因为国内很多中小学宁愿让自己学校的老师担任这个职位,也不愿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这些因素导致了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工作岗位趋于饱和。企业就业专业对口弱。这个企业就业,可以参考上文中的跨领域就业。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各企业的注意,但同时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包括,本科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职业能力有所缺陷;研究生的知识架构虽然更全面、研究能力强,但是依然无法胜任某些特定岗位。总而言之,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讲专业知识和企业工作的融合上有待考察,这一现象和国内大学培养模式有关,因为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并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这些企业的质疑是合理的。医疗机构就业门槛很高。这个很容易理解,想要当心理医生,或者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机构工作是需要相对强的专业能力。本科生胜任是必然现象。自主创业难。这跟环境有关,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创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大陆。以上四点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国内心理学就业难的原因。这几点,在美国确实作得比较好,所以我们可以在 Princetonreview 或 U.S.News 中看到的就业力排行榜中,经常可以在靠前顺位看到心理学的原因。因为国内的就业状况,可能会导致即便你是在美国读完书回来很有可能有有所受阻碍。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不是安慰鸡汤,而且对喜欢心理学的同学的一针强心剂。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确实很广泛,不仅可以在心理学专业内就业,而且可以广泛的其他领域就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必须要做到的是: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确认好自己的职业领域后,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想要在这个心理学领域继续深造,做心理学研究,那么建议安心读硕士甚至博士,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希望选择更宽的道路,那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前了解自己要入的行业,然后弥补自己的短板。例如,你很想进入广告行业,那么你需要在大学期间找相关的实习,要提升自己的文案能力,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内容。每天一篇留学教育领域干货、选校指南、专业分析、语言考试、以及其他干货。还有在校学生最真实的在读体验,你想要的这里都有!!!欢迎关注V:genbowenerliaoganhuo(跟博文聊儿干货)

快枪手

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你是否对现状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flag立了一个又一个,还是没有改变,间接性努力,持续性混吃混喝,反倒是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悄悄地改变。 前同事小王裸辞后成为自由撰稿人,时间自由,经济独立,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初中同学小张原来是个体重数比身高数还大的小胖妞,再次看见她时,已然成为一个拥有马甲线和蚂蚁腰的健身达人。 就连老家的童年小伙伴现在也成了三农达人,自己脱贫后,还帮助村里人一起脱贫致富。你虽表面不屑,但更多的是羡慕,怎么都变成厉害的人,只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计划清单列了一条又一条,却没来没有实现过,对未来迷茫,对过去后悔,对眼下的事又瞧不上,没有执行力。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却依然过着平庸的日子,把毛不易的《像我这样平凡的人》听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准备寻找更好的生活、成长和改变的方法,那这本还是有可读性的。《精进》这本书,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7个人生侧面,向我们讲述如何从底层逻辑改变,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作者采铜,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2011年加入知乎至2016年退出知乎,五年里,一共写了1000多个回答,获得了50多万的赞同和12万次的感谢。他依照书中的反复磨炼,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几点。 1、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向我们袭来,让我们应接不暇,通常来不及思考,就全盘接收,渐渐地失去了辨别信息的能力。要想辨别信息,获取有用的知识,那就要利用好我们的“过滤器”。作者在文中给出了4点建议:l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l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l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l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要做到这4点其实也不难,只要我们刻意练习自己的大脑,把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主动地过滤,眼光放挑剔一点,你选择的标准越高,通常你得到的东西就会越优质。 2、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浮躁的社会环境,可能大部分人都急于求成,于是,网上有很多速成班应运而生,“7天掌握一门外语”、“30天成为XX高手”、“21天搞定XX编程语言”,殊不知,这些课程正在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从来就没有速成这一说,怀孕十月才能一朝分娩,更何况是学习成长。对每一件事都浅尝辄止,就像你要打一口井,打了1米,没有出水,换一个地方打,每一次都换一个地方,终是看不到水出来,最后不了了之。 于是,你又抱怨,这些课程都是骗人的,就是在割韭菜。 胡适的有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里面有一个人叫“差不多先生”,他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胡适本人是一个对待工作和做学问都“不苟且”的人,他说这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他的助理罗尓纲早年受这种“不苟且”精神的熏染,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践行,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些课程可以带我们入门,但要真正学的精,还需做到极致,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都做到极致,选取一件你喜欢的,对你来说有价值的,把它做精、做细、做好。3、不痛苦地坚持到底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痛苦,另一个是坚持到底。如果一件事,坚持下去让你很痛不欲生,那就不要坚持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进步。大张伟说过,坚持必要的坚持,有一些不必要的坚持,你坚持它就是在毁自己。深以为然。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勤俭度日,常常典当衣服,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林语堂现实说他俩是“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如果能长期坚持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唤醒内心深处的欲望。最后,对于怎样才算是一个厉害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不管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今天的我们比昨天的我们更好,今天的我们与昨天的我们相比就是一个厉害的人。

掊击圣人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婚姻出现危机并非毫无规律,而是有迹可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情感方面的起伏导致很多夫妻的婚姻如坐过山车一般,从甜蜜幸福的顶端快速掉落到相看生厌的谷底。每次婚姻出现问题,大家都会以为是感情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并非如此,能让两个曾经无所不言的人变得相看生厌,相对无言,往往是因为生活中那些琐碎的小事。艾伦·朗格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他花费了二十年的时间,去了解了200多对夫妻的婚姻生活,他发现,婚姻出现危机并非毫无规律,它是有迹可循的。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出轨、冷暴力或是家暴,而是这三件事。我没有错,错的是他(她)有这样一种说法:谈恋爱是和他的优点相处,可结婚却是和对方的缺点生活在一起。很多夫妻都无法接受彼此结婚前后的巨大落差,当女人在家里忙碌,男人却悠闲地看电视玩手机时,女人一定会埋怨:“我忙了这么长时间,你也不来帮我一下”,在男人看到女人休息时,他会对女人说:“家里这么乱,你倒是收拾收拾啊”。一次两次的抱怨还能接受,可时间一长,不满的情绪越积越多,总会有爆发的那天。夫妻双方都有这种心理,就算是有错,也是对方的错,和我无关。而且,其中一方会紧紧盯着对方,只要他犯错了,就会抓住那一点不停地抱怨。实际上,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这种喋喋不休的抱怨只会毁掉你的婚姻。心理学家经研究后发现,适当的抱怨和倾诉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内心压力,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一旦你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就会陷入很糟糕的境地。抱怨是一种逃避、放弃的表现。遇到困难,我们应直面它,如果你始终抱怨而不思考问题的源头,就会使你和你的伴侣都陷入坏情绪的包围中。在一段婚姻中,最忌讳的就是不停抱怨,这除了消磨彼此的感情,使关系出现裂痕以外毫无用处。有时候,一味的抱怨和推卸责任只会使对方明知故犯,他会固执的认为“我没错,错的就是你”。所以,比起指责埋怨,不如面对事实,想办法从根源处解决问题。无架可吵,感到厌倦每段感情都分三个阶段,热恋期、磨合期、平淡期。多数婚姻的问题都出在磨合期,这个时期的双方,每天都在一起,没了之前的新鲜感,且结婚前两人在对方眼里都是有滤镜的,可结婚后,却会了解到最真实的对方。磨合期吵架的夫妻有很多,有些夫妻越吵越感情越好,有些夫妻感情则越来越差。很多人都认为婚姻失败是因为吵架。可那些婚姻幸福的人也会吵架,吵架也是一种变相的倾诉。只有你告诉对方你的不满,他才知道怎么改正,这也会使彼此更加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婚姻中的相看相厌是一种拒绝交流的表现。如果两个人还愿意吵架,愿意发脾气说出自己的需求和不满,就证明他们彼此还是相爱的,在以后的人生想要相互陪伴,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但那些连架都懒得吵的夫妻,却没有什么挽回的余地了。不吵架,对你的不满不会表达出来,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这只能说对方已经厌倦了你或是厌倦了这种生活。在他面前,你无论说什么都不会得到回应。最后,你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嫌弃对方所做的事情在一段婚姻中,女人更在意男人付出了多少情感,而男人则是视觉动物,不喜欢一成不变。很多男人都会怪自己的妻子不能打扮打扮自己给他带来新鲜感。而女人则会觉得男人不爱她了,既不关心她也不会给她准备一些浪漫的小礼物。失望多了,人就平静了。两人会开始相互嫌弃,谁也看不上谁。婚姻之所以会让人觉得辛苦,更多的是因为彼此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可不管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到最后都会归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曾经那份激情,对未来不再抱有期待,婚姻也有了危机。夫妻之间最可怕的不是你不爱我了,而是明明爱对方,却偏要用最冷漠的方式去伤害他,消耗彼此最后的感情。总有一天你会发觉,婚姻能维持多久,和你们的相处模式有很大关系。-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连发枪

美国心理学博士抑郁症测试题,不但能自测还有疗愈方法

一个心理咨询匠带你进入自己内心的世界,喜欢的关注吧!抑郁症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突如其来的一种疾病,很多时候人们对它的了解还知之甚少。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发表研究文章,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12个月患病率为3.6%。根据这个数据估算,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抑郁会从各种方面影响他人,比如心境低落(持续多日倍感人生惨淡,欲望减退,兴趣丧失)、思维迟缓(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降低,伴随记忆力减退)、意志活动减退(患者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躯体症状(最明显的表现会出现失眠和一些头痛乏力症状)。但是临床上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有时候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模糊不清。为此人们也不断在完善抑郁的测评量表,这里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vid D·Burns博士设计出一套抑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你是否存在着抑郁症。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1、悲伤:最近是否一直感到伤心难耐?2、泄气:你是否认为最近对生活完全丧失信心希望?3、缺乏自尊:你是否认为自己完全没有价值并且是一个失败者?4、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而不如别人?5、内疚:你是否认为几乎所有事情都产生自责?6、犹豫:你是否做事总是犹豫不决?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总是觉得莫名烦躁不安?8、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不是都感到没有兴趣?9、丧失动机:你是否经常一蹶不振,并且对很多事情没有动力?10、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魅力?11、食欲变化:你是否会食欲减退或有时候暴饮暴食?12、睡眠变化:你是否长期失眠或者痴睡?13、丧失性欲:你是否对性已经没有兴趣?14、臆想症:你是否会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15、自杀冲动:你是否总是觉得不想活,产生自杀念头或动机?测试后,请算出你的总分并评出你的抑郁程度。0~4分,没有抑郁症;5~10分,偶尔有抑郁情绪;11~20分,有轻度抑郁症;21~30分,有中度抑郁症;31~45分,有严重抑郁症。有严重抑郁症的一般症状会很明显,这个就需要吃药,配合着心理咨询。有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这里给出几点建议:释放情绪,拒绝压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所以出现很多情绪,我们不要第一选择压抑,而是允许各种感受,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掉入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漩涡。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海对抑郁症的成因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人长期压抑自己的愤怒,一个人就会变得抑郁,长期的抑郁就会转变成抑郁症。所以在出现抑郁时,最好找到自己认为可以信赖的人讲出来,并且同时自己要学会适当利用社会允许的方式发泄这些压力。拒绝完美主义大概见了无数抑郁症患者后,我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他们都很励志,而且从不肯认输。“完美主义者表面上很自负,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自卑。因为他们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关注缺点,很少肯定自己,也很少肯定这个世界。”《病由心生》里的关于完美主义的一个认识,完美主义者表面是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实际内心很脆弱,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习惯于自我批评,更害怕失败。追求完美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背后有一个渴望: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同时,还有一份恐惧:我不够好,别人不认可我。而完美主义也会导致一个人陷入无法自我满足和认可的漩涡,这是非常危险的。拒绝内疚心理学里有种说法,得抑郁症的往往都是善良的人。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他们通常拥有强大的「超我」,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过度自省,更倾向于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尤其是在日常回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们会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过错。适度的内疚和自我反思是有利于自省,但要知道过度自省和内疚就会导致所有攻击都转向自己。这可能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成长有关,比如很多抑郁症患者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过高道德”的家庭中,什么是过高道德家庭,就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懂事,无形中让孩子经常感到自己是需要不断反省,甚至认错。所以抑郁症者要学会客观来看待问题,当自己陷入无限自责时最好先接纳自己,这个时候如果的确是自己的问题也别过度责怪自己,对于不是自己的问题完全拒绝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