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论文研究屁,专家:不是开玩笑,我们是认真的!其巧一也

硕士论文研究屁,专家:不是开玩笑,我们是认真的!

几乎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听到过这么一句话:“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大部分都来自我们的父母。因为在中国,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家长朋友们都认为小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把书给读好。在年幼的时候把老师教育的知识点给学习好了,就能够取得到成绩,考上好的学校。然后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就会成为优秀的人,所以所有的父母都会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经常说这句话。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的人掌握的知识也就更多一点。这类高学历的学生们,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要比其他的学生要厉害一些。但是最近出的一个新闻,就让大家对这些高材生产生了另一面的看法。就在前几日,一篇题目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疯狂流传着。在大家的印象中,硕士生都是很厉害、掌握各方面知识的学霸。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的论文研究对象竟然是“屁”,这个新闻一出立马就在网络上疯狂的转发。很多网友朋友们都在看到这条新闻之后,表示自己很震惊,不知道这些学霸们为什么会如此奇葩去研究这个东西?对此这些研究屁的硕士们表示自己不是在开玩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认真的!那么你们对于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待的呢,以及你们又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呢?其实这篇论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完成了,是一位名叫高建伟的硕士生在2007年的时候写完的。虽然说这篇论文被大家觉得很匪夷所思,感觉很奇怪硕士生们竟然会去研究一些这么奇怪的东西。可是这位学生当时还凭借着这篇现在大家看到十分奇怪的论文,被老师们评为最优秀的论文。对此这位硕士生也表示研究“屁”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是一件很认真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他认为“屁”事一种人体的生理现象,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而且他还指出这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我们当年的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高建伟还表示他当时为了研究这个“屁”,他还翻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对大量的历史内容进行了查阅和研究。根据这些相关关于“屁”的资料,他得出“屁”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但是这种被人们所忌讳的东西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每一个角落处。而且它还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礼俗、个人习惯、以及道德层面各个方面。因此高建伟从这多个方面进行对“屁”的研究和不断认识,深入的分析了“屁”这一行为,以及“屁”是如何产生的一系列过程等。在这篇论文当中,涉及到的方面特别的多。有人类行为方面、人类道德方面,以及我国历史等。其实这个“屁”的行为在很早之前,在我们还是原始人类的时候就存在了。后来随着人类的智慧不断被提高,更加懂得如何利用工具,产生更多的工具之后。这个“屁”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多了,也成为了大部分都会有的一种行为。因为在原始人类的时候,大家经常吃不到食物。所以经常有一些人类需要挨饿,然后这些没有东西吃的人自然也放不出什么屁。等到人类逐渐向现代化靠近的时候,人类的物质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而然这个“屁”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说从这个“屁”的研究可以得出各个方面的认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看完这些之后,也终于明白了这篇论文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再认真研究“屁”这个行为,从而得出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历史演变。这篇论文在当时还被老师评为了最优秀的论文之一,文笔很不错、整篇文章的思路也非常的清晰。如今这篇论文又被大家再次曝光了出来,还在网络上疯狂阅读着。其实根据以上这些了解之后,大家不难发现研究什么对象并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研究某一样东西的时候是采用什么方式,以及站在什么角度上去研究的。对于论文来说,有大的论点,当然也有小的论点。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要以重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只要选择一个合格的研究选题,对此认真做出研究就可以了,这篇论文就是成立的。

红豆杉

又查实一硕士论文抄袭,细数上半年栽倒的论文“小偷”

澎湃新闻近日报道,湖南大学已经认定该校16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曹律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抄袭,决定撤销抄袭者的硕士学位,并停止该论文指导老师的三年研招资格。该事件要回到今年4月,当时媒体爆出该学生的学位论文和华东师大一13届毕业生的硕士学位论文高度相似,存在抄袭的嫌疑。三个月后,湖大终于给出查实的调查结论,并做出相应的处罚。(湖大对曹律撤销学位的文件,图片来自于媒体)仔细看看今年的媒体报道,会发现上半年因论文抄袭、造假的事件还真不少,最后许多都被查实,可以说栽倒的论文“小偷”还真不少呢。4月4日,一个神奇的日子,媒体曝光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08届硕士生孙勇的毕业论文抄袭06届上海交大毕业生的论文。目前,东北大学已经撤销孙勇的硕士学位。4月还有引起广泛关注的还有,天津大学软件工程12届硕士毕业生李瑞峰的毕业论文涉嫌抄袭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05届硕士毕业生武欣慧的论文。李瑞峰还“嚣张”得在文末特别感谢了武欣慧,他难道以为这样就不算抄袭了么?6月21日,天大认定抄袭属实,撤销学位、追回学位证书。(论文抄袭的漫画,图片来自于网络)还是4月,中原工学院两位教授的论文涉嫌杂糅、抄袭他人论文,虽然主管部门表示不会“压着捂着”,但至今尚未给出公开意见。到了5月底,上海财大教授范子英的一篇文论被清华经管学院副教授欧阳敏指责抄袭,不过该事目前尚无定论。6月上旬,暨大14级广告学博士生熊科伟所发表的多篇论文被北京语言大学一位教师指出涉嫌抄袭、剽窃,暨大处理速度非常迅速,7月1日就发布通告,撤销博士学位。(中国知网上可以查询到硕博论文,图片来自作者截图)这些都是一些经过不少媒体报道的案例,至于隐藏下的论文抄袭、剽窃与造假的学术“小偷”就更多了。不少网友对于高校毕业论文说到,“上过大学的人,基本都懂。有的甚至连题目都懒得改。”还有网友质疑查重是怎么通过的,我们发现不少出事的都是好多年前的论文,那时候恐怕不少高校在论文查重上也不规范。(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截图)论文是压倒学生、老师的一副重担,硕士、博士论文相对还好些,现在基本都要求要上传至数据库中,多少还能起到点防止作用。至于本科论文,数量大、质量低,不少学校和导师带出的本科论文年年都是那些个观点和结论,各种说法组合下罢了。而且抄袭论文,惩罚并不重,只是撤销了学位,他本来就不该有,其实对于他来说,等于没损失。如何加强惩罚力度,也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知新行闻---【教育一加一】【教育天天谈】《知行快讯》栏目

大理石

硕士论文研究“CEO自恋”,看似奇葩实则清流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引起热议,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论文中指出,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导致格力电器产生内部人控制,主要表现为:董事会权力失衡;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文章称,对于处于导入期或成长期的企业,CEO自恋可能利大于弊;而对于处于成熟期或者衰退期的企业而言,CEO自恋可能弊大于利。从网上的讨论看来,大部分网友对该论文持否定态度,出现了许多类似“多管闲事”“你一个学生怎么能理解得了CEO”“完全是为了毕业的奇葩论文”这样的评论。这些批判的声音,明显夹杂了很强烈的主观情感,甚至有一部分是盲目跟风。他们只看到了“CEO自恋”这几个吸引人眼球的字,就急着下定论,没有多少人是看完标题后去了解一下论文的内容。如此管中窥豹,评价就会既不客观,也没有参考价值。距离上一次论文引发的热议还是高校频现的论文造假现象,论文抄袭虽然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甚至会计入个人诚信档案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但是每年铤而走险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原创论文显得弥足珍贵。这篇看似“奇葩”的论文,具有原创性,角度新颖,与众不同,更像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如果认真去阅读论文内容,可以看到,作者是以格力电器CEO为例,研究说明自恋型CEO对于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这是一篇研究专业领域普遍问题的论文。领导层的自恋更多体现在决策以及人员管理方面,这些也关乎企业经营的核心。无论是从理论的运用还是多角度分析,整篇文章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看来,一些人用自己所定义的自恋,去评判这篇专业性的文章,无疑过于肤浅了。这篇“奇葩”论文虽然引起了热议,但热度更多的是未知全貌的否定、讥讽。不客观的评价,不仅对作者本人是一种伤害,同样也引导了舆论,影响了其他人的判断。对于富有独立思考且兼具专业性的“奇葩”论文,我们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吗?在假大空论文泛滥的今天,出现如此清新脱俗的论文,不正是一种好的势头?文/谭舒妍(重庆大学)

国仲

啥?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编辑:张博)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胡天依、中国知网、微博网友评论等。来源:环球网

热点|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

导读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对此,你怎么看?来源:中国青年报

白菜

天津大学再次躺枪,十四年前的硕士论文被发现严重抄袭!

天津大学的通报被人盯梢,勇于面对的天津大学最近天津大学再次躺枪,一篇十四年前的硕士论文被网络曝光严重抄袭,非常巧的是,依旧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上一次是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2008届硕士毕业生李瑞锋的硕士学位论文《BP神经网络在现场混凝土强度预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2005届硕士毕业生武欣慧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普通混凝土强度预测的研究》惊人的相似,天津大学针对网路曝光的事件,撤销了李瑞峰的硕士学历,“两篇一模一样的硕士论文,还都是建筑老八校,没人管吗?”网友@没有逻辑的人4月7日在微博上进行爆料,于是天津大学这名十四年前的硕士被人在网络举报,和上一次曝光的硕士论文抄袭也惊人的相似,这篇《社区聚居空间外部环境模式的文化性》的论文更夸张,就连论文标题一样,只是作者不同、发表时间也不同,该网友在回复网友时表示,“除了标题一样,参考文献几乎也一样。”受到网络的举报,天津大学迅速做出反馈,直接在官网进行情况通报!没有改题目直接就抄袭的论文论文抄袭懒到极致虽然小编也清楚中国论文大部分水平有限,但是在查重率的要求下,文史类论文,大家抄袭论文也需要大幅的修改,需要把别人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理工科论文,大家需要抄袭他人的科研思维,用不同的实验数据做出同样的表达,然而天津大学被曝光的这两篇论文懒到极致,一篇只是修改了论文标题而已,而另一篇更加夸张,连标题都懒得改,直接把作者名字修改后直接提交,然后就可以拿到硕士文凭!虽然十几年前,论文还没有查重率这一说法,但是也显示出中国十几年前,整个高校学术水平的情况!其实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的产物,高校教授水平低,硕士研究生扩招规模大,把本来是高端人才培养,结果变成了批量化硕士学位分发,这也是为何目前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的研究生和几十年前的本科生水平相当!中国科研的功臣感谢翟天临的明星效应其实中国研究生论文抄袭屡见不鲜,每年都会被大量曝光,但是很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2019年影视明星翟天临高调地晒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入职通知,瞬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也把中国高等教育不严谨的学术风气扩大化,受到翟天临注水博士的影响,2019年教育部将划拨专项经费800万元,用来每年抽检6000篇博士论文,并且明令禁止各大高校严谨毕业生防水,受到政策影响,很多高校纷纷清退延期的研究生,曾经想考延期毕业的研究生已经没有了门路,中国高校加强研究生淘汰率会大大提升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因此翟天临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科研的一名

漫画王

中国政法大学两篇硕士论文被认定存在问题,导师受到处理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5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了2019年该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及处理意见,硕士论文《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和《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共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 相关通知介绍,2019年下半年,该校对2018-2019学年度学位论文进行抽检。2018-2019学年度博士学位论文共计149篇,按照《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的1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博士论文22篇,其中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7篇,其他学科博士学位论文5篇;硕士学位论文共计2288篇,按5%左右比例随机抽检,送审硕士学位论文114篇,其中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58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56篇。共抽取136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经送审与增评,2篇硕士论文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合格率98.53%。共有10篇论文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占全部送审论文的7.35%,其中博士学位论文6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3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篇。 “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和被出具一份不合格意见论文名单具体如下: 处理意见提出,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规定,对相关学院、导师做出相应处理。其中,“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民商经济法学院李显冬老师2021-2022学年度停止指导各类硕士研究生新生;MBA教育中心齐勇老师,因所指导学位论文3年内有2篇“存在问题学位论文”及1份不合格意见,2020-2023三个学年度停止接收指导新的各类硕士生,并不得被授予院级及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导师、先进工作者等各类荣誉称号,年度考核中不得被评为“优秀”;恢复招生后,2年内不得接收指导新的定向硕士研究生;同时,由研究生院对齐勇老师提出警告。民商经济法学院、商学院对评审意见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限期整改,整改报告经院负责人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澎湃新闻获得的《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被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的专家意见》显示,针对《论不当得利返还范围之界定》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更多地是堆砌资料,而没有进行实质性论证,未能有效得出作者自身的观点。另外,从学术严谨性上来说,作者的引用非常不严谨。例如,作者行文中引用“孙森族:《民法债编总论》,法律化版社2006 年版,第152 页”系明显错误;再如,作者引用称“崔嵬:《《民法典》编纂视野下我国不当得利法得利与得利返还制度的比较研究》,《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 年第7 期。”但经评阅人查阅,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压根就不存在“第7期”,该论文是2016年第4期刊发的论文。 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虽然该文收集、运用了一定的资料,层次较为清楚,但其所议范围与主题存在大范围上的不统一,整体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在形式上,对重要概念的很多表述让人捉摸不定,难以成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 针对《大学生校园分期消费市场发展的研究》出具的一份不合格意见称,论文文不对题,题目为“市场发展”研究,而论文的内容和框架结构不是解决“市场发展”问题。论文的内容研究没有意义。另一份不合格意见称,42篇参考文献中有4篇参考文献看不到任何文献。严重不规范,极其少见。

蒙古王

“硕士论文研究屁”是可贵的学术创新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6月16日 澎湃新闻)《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被传上网后,招来了不少网友的讥讽。实际上,网友并没有认真看这篇论文,不少网友甚至没有看论文,看到的只是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标题、作者名等等一些简单内容,就对这篇论文嗤之以鼻。实际上,这篇论文研究的不仅是“屁”这个生理现象,更是背后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篇论文学术态度端正,没有止于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对“屁”进行分析。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这篇论文是一篇有创新价值的论文。正因如此,这篇论文才会被评为“优秀”。现实中,一些学生选择写论文时,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的窠臼,有的学生是偷懒,毕竟大家都研究的课题,更为熟悉,更好上手,有的学生甚至就是为了方便抄袭,这也是学术抄袭成风的原因之一。这么来看,《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就更显可贵。这背后是学术创新。而学术研究正是需要多一些这样冷门、另类的研究,这样才更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而像这样的“另类研究”也有一些,比如此前《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发热议。这样的另类论文并非是学术研究的“浊流”,反倒是一股“清流”。这样的创新论文多多益善,但从现实来说,这样的创新论文、创新研究又太少了。一些网友对这种创新论文、另类论文大惊小怪,甚至予以质疑。一方面是对学术创新欠缺了解,对此,需要舆论对此类创新研究、独立研究多一些理解与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网友的调侃与质疑,也折射了社会对于学术论文质量的担忧。研究了个“屁”的调侃,不过是对学生论文、学术研究空洞无物的焦虑。论文质量下降、学术抄袭现象成风,确实是普遍现象。对此,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方要能“两手抓”,一方面要鼓励学术创新,鼓励多一些《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这样的创新研究;一方面还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对于抄袭现象严惩不贷,把那些真正言之无物的学术研究或抄袭之作扫进垃圾堆。文/戴先任

洛丽塔

“董明珠太自恋”成硕士论文,学霸们都在研究啥?

近日,一篇题目为《CEO自恋及其经济后果研究——以格力电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该论文选取格力电器作为研究对象,在衡量董明珠自恋程度的基础上,总结其自恋的三大表现行为,分别为渴望支配性权力、采取冒险决策、固执己见。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还分析了董明珠的自恋人格对格力电器业绩的影响情况,认为在格力电器发展的初期,董明珠凭借其过人的销售能力以及大胆创新的决策能力,带领格力电器从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中脱颖而出。然而,董明珠倾向于采取冒险决策和固执己见的自恋人格表现,导致格力电器多元化失败,使得格力电器至今仍未找到新的增长点。网友对上述论文议论纷纷,“不管自恋否,商业能力是没得说的。”“董大姐很高兴:希望你的论文引用量大些,毕竟免费的广告,还深度破圈了。”据悉,该篇论文的提交时间是今年1月,由浙江工商大学一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网上公开信息显示,作者目前已毕业,2020年5月被录用到温州某医院财务处。随着事件发酵,浙江工商大学、论文指导老师以及格力电器方面,对此均未有回应。另外,有记者留意到,11月19日晚,该论文从中国知网“消失”。科学研究无禁区,严肃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接地气。此前,还有不少论文出圈,吸引公众的眼球。浙大传播学的一篇硕士论文《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意外走红。在传播过程中,这篇文章被简称为“云吸猫”论文,并引起了吃瓜网友的争议。很多网友为这种新颖的选题点赞,但也有人质疑说,浙大硕士毕业论文写“云吸猫”,是“占着顶尖的资源,不干正事”。华中师范大学一位社会学在职硕士,2007年的毕业论文《关于屁的设计学研究》也引发争议。该硕士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的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也有网友读后评论称,看似无意义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来,是严肃的事”。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一篇名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论文,让很多网友大呼神奇。2015年7月,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一篇题目为《失能的恐惧—— 一个研究生写不出论文的反思》的硕士论文,则更让网友大呼“这也行”?!这些年学术界观点奇特的论文常见,比如《如何通过社交网站,与前男友藕断丝连》《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些生活化、趣味化的科研,更能唤起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和热情。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宽容,但对学术研究的对象还是宽容些吧!(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峥 综合中新网、中国科技新闻网、东方网、新浪微博等)

其来无迹

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高度雷同,学术不端何时休?网友:又一个翟博士

近日,一则关于两篇内容高度相同的硕士毕业论文,引发网友热议。根据相关媒体报道,电子科技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贾某和武汉理工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生付某的硕士学位论文内容高度相似。网友惊呼,又来一个翟博士。这两篇论文的名字均叫《基于CAN总线的汽车组合仪表研究》,其中付某的毕业论文是4月份提交的,而贾某的论文却是同年11月份提交的,两者相差了7个月之久。根据学术不端的相关认定要求,第一次发表的人应该是原创,而后发表的论文就存在疑似学术不端。两篇论文摘要高度相似从媒体报道来看,两篇文章摘要基本一样,内容也基本雷同。也就是说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贾某学术不端行为可能性非常大。目前,该校已启动对贾某疑似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学术不端行为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什么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广大网友如此愤怒呢?因为抄袭论文太轻松,这种拿来主义非常简单,直接复制即可。而要原创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其中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先不说前期找资料,写方案,做实验等,就光是撰写几万字的论文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也有部分硕士生因为不能完成毕业论文,而走上极端的道路,这也足以说明,完成硕士论文是多么不容易。付某论文(左)和贾某论文(右)比对。学术不端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对于抄袭者来说,随时都会存在被人扒出来,而且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对于贾某来说,被撤销硕士学历可能性很大,并且还有其他的处罚,并且一辈子背负着“学术不端”的骂名。为什么学术不端行为会频发呢?一、心存侥幸,不尊重原创知识心存侥幸——这是主因,部分抄袭者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抄袭论文就像考试作弊,当时蒙过去了,就能一劳永逸。然而,随着网络发展,如今论文都在网络图书馆上公开可以检索,随时可以被爆出来。还有就是没有基本的道德精神,不尊重原创和知识产权。二、处罚太轻目前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顶多就是撤销学历证书。然而基本没有更进一步的措施。比如闹得轰轰烈烈的翟博士学术不端行为,也就是撤销相关学术而已,对于翟博士而言基本没有多大的影响。结语:学术研究是圣神的,像抄袭论文、论文灌水等不端行为是要受到严惩的。学术不端行为就像老鼠屎玷污了学术界,危害大。但现实是没过多久,就有学术不端行为被报道出来。像这样硕士论文抄袭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上到名人,下到普通学者,都有被报道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翟博士学术不端行为影响还未停止,深圳名师胡红梅抄袭事件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又有两篇硕士论文内容高度相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事件频发的背后值得去深思。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要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