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力是否持续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相关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力是否持续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相关研究取得最新进展

截至2020年9月17日,全球已有29,743,406 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死于新冠感染者已达938,820人。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能产生应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但这些免疫力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且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研究团队在新冠病毒感染一个月后检测新冠病毒抗体的动态变化,发现一个月后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患者的抗体都会减少,提示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免疫寿命可能很短。另一项研究观察了新冠病毒感染后4个月病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四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第一次病毒感染治愈后发生第二次病毒感染病例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感染后免疫力及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时效的疑虑。为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能否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对新冠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2周至1个月、1-2个月及6-7个月后病人血浆样本中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在感染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抗新冠病毒IgG抗体相较于病毒感染后2个星期至1个月及1-2个月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感染后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水平,发现所有样本中均存在高活性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且在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内的中和抗体水平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感染了6-7个月后康复者血液中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的存在情况,发现所有检测样本中均存在能针对新冠抗原产生应答的CD4和CD8 T细胞。引起今年新冠疫情的病毒是614D型新冠病毒,但最近出现了614G突变株,使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人体感染614G变异型病毒能否产生足够的保护能力因而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由于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都是基于614D型病毒设计的,这些疫苗能否对614G病毒产生保护作用,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及疑虑。为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从血浆样本中采集的抗体对614G模拟病毒(或称假病毒)的中和能力。他们发现,尽管大部分病人6个月前感染的是614D型新冠病毒,他们的血浆样本对614D和614G两型新冠假病毒具有同样的中和能力,提示感染了614D病毒的感染者同时获得了应对614G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推测基于614D的新冠疫苗应该是值得信赖的。该研究日前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论文链接:http://journal.hep.com.cn/fmd/EN/10.1007/s11684-020-0822-5),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责任编辑:金雪 祁洁【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中穴杯

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力是否持续存在?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取得最新进展

新民晚报讯(记者 易蓉)为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能否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对新冠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监测。记者今天从上海交大医学院获悉,该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康复者血液所有检测样本中均存在能针对新冠抗原产生应答的T细胞。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成果推测基于新冠病毒614D型设计的疫苗值得信赖。来源/网站截图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17日,全球已有29743406 例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死于新冠感染者已达938820人。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能产生应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但这些免疫力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且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有研究团队在新冠病毒感染一个月后检测新冠病毒抗体的动态变化,发现一个月后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患者的抗体都会减少,提示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免疫寿命可能很短。另一项研究观察了新冠病毒感染后4个月病人体内的抗体水平,发现新冠病毒特异抗体会在病毒感染后快速升高并在四个月内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然而,第一次病毒感染治愈后发生第二次病毒感染病例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感染后免疫力及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时效的疑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2周至1个月、1-2个月及6-7个月后病人血浆样本中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在感染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抗新冠病毒IgG抗体相较于病毒感染后2个星期至1个月及1-2个月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感染后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水平,发现所有样本中均存在高活性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且在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内的中和抗体水平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感染了6-7个月后康复者血液中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的存在情况,发现所有检测样本中均存在能针对新冠抗原产生应答的CD4和CD8 T细胞。引起今年新冠疫情的病毒是614D型新冠病毒,但最近出现了614G突变株,使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人体感染614G变异型病毒能否产生足够的保护能力因而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由于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都是基于614D型病毒设计的,这些疫苗能否对614G病毒产生保护作用,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及疑虑。为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从血浆样本中采集的抗体对614G模拟病毒(或称假病毒)的中和能力。他们发现,尽管大部分病人6个月前感染的是614D型新冠病毒,他们的血浆样本对614D和614G两型新冠假病毒具有同样的中和能力,提示感染了614D病毒的感染者同时获得了应对614G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推测基于614D的新冠疫苗应该是值得信赖的。该研究日前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传染

上海团队最新研究:新冠感染后免疫反应较持久,疫苗保护可靠

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持久,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及疫苗接种对遏制病毒传播是否具有普遍的临床意义。近日,来自上海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新冠感染后,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长,记忆T细胞对新冠病毒抗原反应也较持久。这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避免二次感染的保护。另外,他们发现,虽然目前新冠疫苗研发主要是针对的主要是新冠病毒614D型,但是对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型614G同样具有中和能力。以上发现来自学术论文《新冠感染后中和抗体和T细胞反应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cell response post SARS-CoV-2 infection)。该论文于近日刊发在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感染SARS-CoV-2后触发的适应性免疫能持续多长时间,对于评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和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前述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17名诊断后6-7个月的COVID-19患者血清样本,对其中的IgG抗体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感染后2周至2个月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研究者发现,所有样品的抗SARS-CoV-2 S蛋白和N蛋白的IgG均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假病毒测定中,感染后6-7个月可获得的14个样品均显示出显著的中和活性,在阻断SARS-CoV-2的614D和614G变体的细胞进入方面无差异。此外,在感染后6-7个月的病例的10个血液样本中,通过记忆T细胞测试,研究者发现SARS-CoV-2抗原刺激后产生的CD4 +和CD8 +细胞增加。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恢复期人群中,持久的抗SARS-CoV-2免疫很常见,并且从614D变体开发的疫苗,同样可能会提供针对当前SARS-CoV-2病毒614D变体的614G的保护。持久的中和抗体活性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第二次感染的保护。研究者注意到,在住院期间出现低病毒载量的轻度/中度疾病表型的两个病例中,感染后6个月的中和抗体活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可能表明SARS-CoV-2病毒载量与长期体液免疫反应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诊断后的6-7个月中,来自另外两个具有严重/严重症状的病例的血浆样品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针对SARS-CoV-2的中和活性,这表明在恢复期的B细胞对SARS-CoV-2的反应得以恢复。有效的免疫修复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可能性。另外,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ARS-CoV-2基因组自去年12月出现以来一直相对稳定,尽管病毒的S蛋白中最近出现的D614G突变似乎增加了其与宿主受体ACE2的结合亲和力。研究者发现感染614D型新冠病毒的患者血浆样品对新冠病毒614G变体也具有很强的中和功效,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抗体识别位点不在614D / G附近。实际上,其他研究也显示,从新冠614D变异型感染患者中分离的抗体可以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对新冠D614G突变体进行中和。因此,研究者推断出这种交叉保护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人群在接种基于新冠614D型设计的疫苗后产生针对D614G突变体的ADE风险。此外,这项工作表明记忆T细胞对SARS-CoV-2抗原具有持久反应,这与之前的学术研究称恢复期血清中含有高水平的干扰素γ的结果是一致。这与SARS-CoV感染后也具有相似性:记忆T细胞同样具有长期性。尽管这项研究在未来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但研究者发现,包括轻度症状在内的所有患者都可以对SARS-CoV-2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这样看来预防二次感染也是有希望的。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COVID-19恢复期个体具有持久的免疫保护作用。还可以推测,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接种可能会触发相对持久的免疫反应,并且暴露于D614G变异体的人们可能同样能受到采用614D型 SARS-CoV-2设计的疫苗保护。来源:澎湃新闻流程编辑:u015

依依惜别

冰鉴科技亮相2019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

澳门2019年8月16日 /美通社/ -- 8月10日-16日,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s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在中国澳门隆重召开。自1969年,IJCAI 首度于美国华盛顿召开,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和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历届受邀嘉宾不乏获得图灵奖、诺贝尔奖的顶级学者。适逢 IJCAI 50周年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40周年,所以,今年的 IJCAI 备受瞩目,超过3000名 AI 学者与业界领袖云集中国澳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冰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顾凌云博士受邀发表演讲,分享了冰鉴科技在 AI 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今年的 IJCAI 聚集了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Leslie Kaelbling,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Adnan Darwiche,康奈尔大学副教授 Kress-Gazit,罗马第一大学教授 Giuseppe de Giacomo,索尼公司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Hiroaki Kitano,博洛尼亚大学教授 Michela Milano等,共同分享人工智能领域如机器学习、自主代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方向的重要进展。冰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顾凌云博士发表演讲会上,顾博士发表题为“AI Meets Risk”的演讲。从市场、商业模式、人才教育、监管等方面剖析了中美两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差异。而对于 AI 技术本身,顾博士强调,技术的积累与创新是冰鉴快速发展的基石与动力。自2015年成立以来,冰鉴就不断加强对顶尖 AI 人才的引进,并先后在洛杉矶和南京建立 AI 实验室,目前拥有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马里兰大学等大量博士从事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究,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商业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助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外,顾博士还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简单地指代算法进步,而是要正确地把技术应用到对应的业务场景中,“算法并不是越复杂、看起来越高级,效果就越好,而是要考虑使用的环境。比如,在数据分类清晰、物理含义明确的情况下,我们直接使用逻辑回归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在数据分类不够清晰、含义不够明确的情况下,机器学习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基于对 AI 技术长期储备,以及对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冰鉴科技已经打造出基于三要素的冰鉴特色信用评分、一体化企业风控服务、智能风险决策引擎、知识图谱计算平台等多个拳头产品,服务超过500家国内外客户,并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南京银行、苏宁银行、今日头条、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乐信、众安保险、瓜子二手车等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为客户业务的智能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未来,冰鉴科技将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更多科研人才,进一步助力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依托领先的 AI 技术和人才优势,冰鉴也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其他行业的落地应用,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

擎跽曲拳

上海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新冠感染后免疫反应较持久,疫苗保护可靠

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持久,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及疫苗接种对遏制病毒传播是否具有普遍的临床意义。近日,来自上海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新冠感染后,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长,记忆T细胞对新冠病毒抗原反应也较持久。这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避免二次感染的保护。另外,他们发现,虽然目前新冠疫苗研发主要是针对的主要是新冠病毒614D型,但是对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型614G同样具有中和能力。以上发现来自学术论文《新冠感染后中和抗体和T细胞反应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cell response post SARS-CoV-2 infection)。该论文于近日刊发在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感染SARS-CoV-2后触发的适应性免疫能持续多长时间,对于评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和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前述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17名诊断后6-7个月的COVID-19患者血清样本,对其中的IgG抗体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感染后2周至2个月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研究者发现,所有样品的抗SARS-CoV-2 S蛋白和N蛋白的IgG均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假病毒测定中,感染后6-7个月可获得的14个样品均显示出显著的中和活性,在阻断SARS-CoV-2的614D和614G变体的细胞进入方面无差异。此外,在感染后6-7个月的病例的10个血液样本中,通过记忆T细胞测试,研究者发现SARS-CoV-2抗原刺激后产生的CD4 +和CD8 +细胞增加。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恢复期人群中,持久的抗SARS-CoV-2免疫很常见,并且从614D变体开发的疫苗,同样可能会提供针对当前SARS-CoV-2病毒614D变体的614G的保护。持久的中和抗体活性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第二次感染的保护。研究者注意到,在住院期间出现低病毒载量的轻度/中度疾病表型的两个病例中,感染后6个月的中和抗体活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可能表明SARS-CoV-2病毒载量与长期体液免疫反应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诊断后的6-7个月中,来自另外两个具有严重/严重症状的病例的血浆样品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针对SARS-CoV-2的中和活性,这表明在恢复期的B细胞对SARS-CoV-2的反应得以恢复。有效的免疫修复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可能性。另外,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ARS-CoV-2基因组自去年12月出现以来一直相对稳定,尽管病毒的S蛋白中最近出现的D614G突变似乎增加了其与宿主受体ACE2的结合亲和力。研究者发现感染614D型新冠病毒的患者血浆样品对新冠病毒614G变体也具有很强的中和功效,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抗体识别位点不在614D / G附近。实际上,其他研究也显示,从新冠614D变异型感染患者中分离的抗体可以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对新冠D614G突变体进行中和。因此,研究者推断出这种交叉保护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人群在接种基于新冠614D型设计的疫苗后产生针对D614G突变体的ADE风险。此外,这项工作表明记忆T细胞对SARS-CoV-2抗原具有持久反应,这与之前的学术研究称恢复期血清中含有高水平的干扰素γ的结果是一致。这与SARS-CoV感染后也具有相似性:记忆T细胞同样具有长期性。尽管这项研究在未来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但研究者发现,包括轻度症状在内的所有患者都可以对SARS-CoV-2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这样看来预防二次感染也是有希望的。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COVID-19恢复期个体具有持久的免疫保护作用。还可以推测,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接种可能会触发相对持久的免疫反应,并且暴露于D614G变异体的人们可能同样能受到采用614D型 SARS-CoV-2设计的疫苗保护。来源:澎湃新闻

美人关

上海专家:感染新冠病毒半年后,康复者体内仍稳定存在抗体

第一次病毒感染治愈后发生第二次病毒感染病例的出现,加剧了人们对感染后免疫力及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时效的疑虑。研究显示,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能产生应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T细胞,但这些免疫力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且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为明确新冠病毒感染后抗体能否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对新冠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人员分析了感染2周至1个月、1-2个月及6-7个月后病人血浆样本中IgG抗体的表达水平,发现在感染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抗新冠病毒IgG抗体相较于病毒感染后2个星期至1个月及1-2个月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感染后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中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水平,发现所有样本中均存在高活性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且在2周-2个月与6-7个月的血浆样本内的中和抗体水平没有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具有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半年后仍在人体内稳定存在。研究人员还分析了感染了6-7个月后康复者血液中针对新冠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的存在情况,发现所有检测样本中均存在能针对新冠抗原产生应答的CD4和CD8 T细胞。引起2020年新冠疫情的病毒是614D型新冠病毒,但最近出现了614G突变株,使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性。人体感染614G变异型病毒能否产生足够的保护能力因而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由于目前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都是基于614D型病毒设计的,这些疫苗能否对614G病毒产生保护作用,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及疑虑。为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从血浆样本中采集的抗体对614G模拟病毒(或称假病毒)的中和能力。上述研究人员发现,尽管大部分病人6个月前感染的是614D型新冠病毒,他们的血浆样本对614D和614G两型新冠假病毒具有同样的中和能力,提示感染了614D病毒的感染者同时获得了应对614G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推测基于614D的新冠疫苗应该是值得信赖的。该研究日前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其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来源:澎湃新闻

花君

上海团队最新研究:新冠感染后免疫反应较持久 疫苗保护可靠

原标题:上海团队最新研究:新冠感染后免疫反应较持久,疫苗保护可靠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是否持久,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焦点之一。因为这关系到二次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及疫苗接种对遏制病毒传播是否具有普遍的临床意义。近日,来自上海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新冠感染后,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持续时间长,记忆T细胞对新冠病毒抗原也较持久。这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避免二次感染的保护。另外,他们发现,虽然目前新冠疫苗研发主要是针对的主要是新冠病毒614D型,但是对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型614G同样具有中和能力。以上发现来自学术论文《新冠感染后中和抗体和T细胞反应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T-cell response post SARS-CoV-2 infection)。该论文于近日刊发在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Medicine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赛娟院士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谭云博士、刘峰博士、徐小光博士,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凌云博士、郭明权博士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黄维金研究员。 感染SARS-CoV-2后触发的适应性免疫能持续多长时间,对于评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和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前述研究中,研究者收集了17名诊断后6-7个月的COVID-19患者血清样本,对其中的IgG抗体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与感染后2周至2个月的病例进行了比较。研究者发现,所有样品的抗SARS-CoV-2 S蛋白和N蛋白的IgG均为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假病毒测定中,感染后6-7个月可获得的14个样品均显示出显著的中和活性,在阻断SARS-CoV-2的614D和614G变体的细胞进入方面无差异。此外,在感染后6-7个月的病例的10个血液样本中,通过记忆T细胞测试,研究者发现SARS-CoV-2抗原刺激后产生的CD4 +和CD8 +细胞增加。总之,这些结果表明,在恢复期人群中,持久的抗SARS-CoV-2免疫很常见,并且从614D变体开发的疫苗,同样可能会提供针对当前SARS-CoV-2病毒614D变体的614G的保护。持久的中和抗体活性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降低了抗体依赖性增强(ADE)效应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为感染人群提供第二次感染的保护。研究者注意到,在住院期间出现低病毒载量的轻度/中度疾病表型的两个病例中,感染后6个月的中和抗体活性水平也相对较低。这可能表明SARS-CoV-2病毒载量与长期体液免疫反应强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诊断后的6-7个月中,来自另外两个具有严重/严重症状的病例的血浆样品显示出相对较高的针对SARS-CoV-2的中和活性,这表明在恢复期的B细胞对SARS-CoV-2的反应得以恢复。有效的免疫修复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可能性。另外,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SARS-CoV-2基因组自去年12月出现以来一直相对稳定,尽管病毒的S蛋白中最近出现的D614G突变似乎增加了其与宿主受体ACE2的结合亲和力。研究者发现感染614D型新冠病毒的患者血浆样品对新冠病毒614G变体也具有很强的中和功效,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抗体识别位点不在614D / G附近。实际上,其他研究也显示,从新冠614D变异型感染患者中分离的抗体可以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对新冠D614G突变体进行中和。因此,研究者推断出这种交叉保护作用还可以大大降低人群在接种基于新冠614D型设计的疫苗后产生针对D614G突变体的ADE风险。此外,这项工作表明记忆T细胞对SARS-CoV-2抗原具有持久反应,这与之前的学术研究称恢复期血清中含有高水平的干扰素γ的结果是一致。这与SARS-CoV感染后也具有相似性:记忆T细胞同样具有长期性。尽管这项研究在未来需要更长的观察时间,但研究者发现,包括轻度症状在内的所有患者都可以对SARS-CoV-2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这样看来预防二次感染也是有希望的。总而言之,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COVID-19恢复期个体具有持久的免疫保护作用。还可以推测,针对SARS-CoV-2感染的疫苗接种可能会触发相对持久的免疫反应,并且暴露于D614G变异体的人们可能同样能受到采用614D型 SARS-CoV-2设计的疫苗保护。责任编辑:陈修龙 【来源:新浪滚动】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挫针治獬

冰鉴科技获得2亿融资 与多家银行深度合作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傅碧霄 北京报道近日,金融科技企业冰鉴科技完成约2亿元C1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有创投企业上海国鑫创投领投,老股东国和投资、云启资本、创世伙伴资本、华阳金辰等跟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展研发团队,以及对上下游进行投资并购,完善公司生态建设和业务版图。历经多轮融资,国有资金再次进入冰鉴科技创立于 2015 年,是基于 AI 技术的独立第三方风控平台,致力于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信用评估。公司总部位于上海陆家嘴,在南京、深圳、成都、常州、北京设有分支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是国有资金继国和投资之后第二次投资冰鉴,冰鉴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顾凌云表示,作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输出纯独立技术的智能风控公司,国家队和国有资本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本轮融资是国有资金继国和投资之后第二次投资冰鉴。去年上海国际集团旗下的国和投资领投了冰鉴科技的Pre-C轮融资。当时,国和投资执行董事宋毅表示:“冰鉴团队是近年来涌现的一支技术导向团队,深耕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在风控模型定制以及应用场景开发方面都积累有经验,我们相信冰鉴将成为人工智能风控领域的领军者。”此前冰鉴科技历经多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仅有国有资金,也不乏一些明星投资机构。天眼查显示,2015年6月,冰鉴科技成立之初,获得数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领投方为峰瑞资本, 云启资本和唯猎资本跟投;2015年12月,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某上市公司及陆家嘴某基金;2016年10月,完成1.1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创世伙伴资本、领沨资本及老股东;2017年10月,完成B轮融资,金额为1.55亿元,投资方为游族网络、永睿投资及老股东;2019年9月,完成 3.35 亿元 Pre-C 轮融资,由的国和投资领投,云启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投资人对冰鉴科技的技术和业务模式表示看好。此次C1轮融资完成后,老股东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表示:“我和顾凌云博士相识在他创业前,就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有多次交流,非常认同顾总对金融科技的深度认识和他的创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冰鉴的天使轮投资人并一直持续加注至今。过去 5 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剧烈变化,冰鉴坚守初心,深扎智能风控领域,坚持做纯技术服务输出,得到国内外金融公司广泛认可和接受。今年金融监管的环境变化更甚,我们更加看好冰鉴在未来的发展。”智能第三方风控平台冰鉴科技创始人顾凌云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并获博士学位,在信用评估领域拥有丰富从业经验。创办冰鉴科技之前,顾凌云曾于任职于知名投资机构IDG,对国内的创投形势有着深刻观察。首先,顾凌云认为,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更加凸显,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亟待建立;其次,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企业提升效率不能再依赖人力,而是要通过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企业级服务;最后,大数据、人工智能逐渐落地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之中,成为变革产业的力量。因此,他认为企业服务行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基于这几点思考,顾凌云决定离开IDG,投身智能风控赛道,创办冰鉴科技,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冰鉴”一词来源于曾国藩的《冰鉴》一书。这本书写的是关于识人、相人的学问,而冰鉴科技是辨识的对象包括个人和企业,只不过运用了科技的手段。冰鉴科技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反欺诈、客户准入、额度审批、监测预警、存量营销等全流程智能决策风控服务,涵盖个人和企业标准评分、个人和企业定制化建模以及智能决策风控中台等多类产品。在核心产品和商业模式上,顾凌云指出冰鉴科技坚持两点:第一,公司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第二,技术与业务强关联,技术能力与金融机构业务相耦合。冰鉴科技团队70%以上为研发人员,注重科研投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目前公司拥有超过120项软件著作权,今年内提交了超过30项发明专利申请。冰鉴科技尤其注重这四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一是自然语言处理算法;二是知识图谱算法;三是数据量小的情况下有效建模:四是联邦学习。如在知识图谱方面,冰鉴科技以公司自研的知识图谱计算平台为支撑,推出企业知识图谱产品,服务于企业风控。官网显示,目前冰鉴科技拥有五百多家国内外付费客户,并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南京银行、成都农商行、捷信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众安保险等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坚持合规发展当前金融行业监管形势趋严,对于服务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如何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同时守住自己的业务本位,都是重中之重。金融,还是科技?这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冰鉴科技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冰鉴科技只做独立第三方,顾凌云认为:“征信与增信其实是两码事,前者属于国家范畴,需要持有牌照且被严格监管;后者则应该以技术为主,让更多科技企业参与进来。在过去这些年,相信并没有太多企业能将两者区分清楚。数据固然好,但我希望只把它当作建模的原材料,而不是去获取、存储这些原材料。”同时,顾凌云认为独立第三方技术平台会变得越来越有优势,各自的定位将变得越来越清晰——做流量的专心做流量、主攻资金成本也会变成一件极其专注的事情。而冰鉴科技有三件事绝对不做,即买卖数据、碰业务端(借贷)和发数字货币。展望未来发展,顾凌云表示:“冰鉴科技将继续夯实技术实力、完善业务版图、秉承普惠的愿景和使命,继续用人工智能技术孕育新突破、赋能多场景、加速产业智能化变革。”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三才

冰鉴科技亮相2019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美通社

8月10日-16日,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IJCAI在中国澳门隆重召开。自1969年,IJCAI首度于美国华盛顿召开,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和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历届受邀嘉宾不乏获得图灵奖、诺贝尔奖的顶级学者。适逢IJCAI 50周年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40周年,所以,今年的IJCAI备受瞩目,超过3000名AI学者与业界领袖云集中国澳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现状和未来。冰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顾凌云博士受邀发表演讲,分享了冰鉴科技在AI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对AI技术长期储备,以及对业务场景的深刻理解,冰鉴科技已经打造出基于三要素的冰鉴特色信用评分、一体化企业风控服务、智能风险决策引擎、知识图谱计算平台等多个拳头产品,服务超过500家国内外客户,并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南京银行、苏宁银行、今日头条、马上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乐信、众安保险、瓜子二手车等公司展开深度合作,为客户业务的智能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未来,冰鉴科技将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引进更多科研人才,进一步助力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依托领先的AI技术和人才优势,冰鉴也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其他行业的落地应用,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美通社,2019年8月16日澳门)

泷岛

冰鉴科技获国和投资领投3.35亿元Pre C轮融资,继续完善公司生态建设和业务版图

近日,冰鉴科技完成3.35亿元 Pre-C 轮融资,由上海国际集团旗下的国和投资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以不增加特殊权益super pro-rata方式跟投,其他老股东继续跟投。本轮融资金额超过冰鉴之前3.15亿元的融资总和。据悉,创始人、董事长及CEO顾凌云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扩展研发团队,完善人工智能研究院、商务智能分析、大数据工程等团队;大力扩展海外业务;以及对上下游进行投资并购,完善公司生态建设和业务版图。冰鉴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人工智能高科技公司,一直以来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独立第三方智能风控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上海陆家嘴,在南京、深圳、成都、常州、北京、洛杉矶、新加坡设有分支机构。公司团队来自ZestFinance,Lending Club,JP Morgan,Bank of America,Capital One,Discover,GE Capital,Barclays,Kabbage、蚂蚁金服、腾讯、百度、华为、中兴、微软亚洲研究院等中外行业领军企业,270多人的精锐团队中,85%的成员为技术人员。公司创始人顾凌云,毕业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并获博士学位。同时,担任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657)董事、美国 Turbo Financial Group董事、峰瑞资本投资合伙人、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客座教授。顾凌云博士有着丰富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小微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估的经验,曾经担任ZestFinance模型组的创始人和负责人,Turbo Financial Group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风控官,IDG资本驻站企业家和投资顾问, Kabbage 的首席科学家,着重研发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基于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冰鉴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反欺诈、客户准入、额度审批、监测预警、存量营销等一整套全流程智能决策风控服务,拳头产品包括冰鉴特色信用评分、一体化的企业风控服务、智能风险决策引擎、知识图谱计算平台等,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普惠金融。目前冰鉴科技已服务500多家金融机构,标杆客户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等银行客户,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如捷信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上市互金公司如乐信、你我贷;保险企业如众安在线,以及今日头条、瓜子二手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