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句话形容我当前的科研进展,这神回复……河沿儿

一句话形容我当前的科研进展,这神回复……

一句话形容你当前的科研进展:——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唯有暴风才能荡得起一丝漪沦。时下,有很多本科生热衷读研,大家都是本科毕业了,有事没事儿就去考个研,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2019年考研人数到了290万人!一些好点的学校甚至有1/3的人选择考研,估计未来这个增长趋势预计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了了,目前的情况就是:本科生削尖脑袋想考研,但是研究生却是一片哀嚎感叹读研不容易,对于即将成功踏上科研之路的研究生们,我劝你们不要高兴太早,毕竟,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尤其是生物相关的专业!生科院的大门可不是那么容易走出去的,很有可能辗转好几年也并没有什么大的科研进展,但是,尽管如此,学霸姐姐还是建议大家在读研的这几年不要荒废自己的学业,毕竟,科研没有进展和没有开展,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那么学霸姐姐建议大家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以下三点是非常重要、并且有用的技能,希望大家能够掌握(算是我求求大家了,生物专业不好就业,赶紧做点准备吧我也是很操心啊.....)一、精通一款统计学软件、或者学好编程精通一款数学软件,最好是Matlab,感觉SPSS还是太简单了吧,Matlab拥有强大的功能,学好该软件,你可以做评价、做预测,对未来进行模拟,主要应用于工程计算、控制设计、信号处理与通讯、图像处理、信号检测、金融建模设计与分析等领域。对于生物专业的童鞋们,你们掌握这项技能对于今后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的,数据的话嘛,从网上找找数据就好的嘛,比如国家统计局的网站等等,都是免费的嘛!二、多读文献,学会写综述大家不要觉得综述是大咖才能写的,建议大家多读读那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文献综述还可以这么写。这里学霸姐姐来科普一下: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科学。它是集数学、统计学、文献学为一体,注重量化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其计量对象主要是:文献量(各种出版物,尤以期刊论文和引文居多)、作者数 (个人集体或团体)、词汇数(各种文献标识,其中以叙词居多)文献计量学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输出务必是“量”。在一些学科的逻辑结构中,文献计量学已渐居核心地位,是与科学传播及基础理论关系密切的学术环节。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文献,你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进展的话,写写综述也是很不错的。三、务必要好好学英语!英语的广泛性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TOP期刊都是用英语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学好了英语,打破了语言障碍,你就可以去其它国家交流学习、工作生活。你的选择就会更多,甚至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了,毕竟,英语专业也比生物专业好找工作不是,这残酷的事实。。。以上三点,均是学霸姐姐的肺腑之言,希望正在读研,者马上要读研的童鞋能有一些这方面的意识,另外,我想对研究生阶段,跟我一样科研工作毫无进展的童鞋们说:不要灰心丧气,以后的路还很长,以后,你就习惯啦!最后,来插播一个振奋人心的小福利:Procell助力科研,限时钜惠,以下几种肿瘤细胞有优惠啦!这个一举成为搞科研的好料子的小机会,你get到了么?生物女学霸,一个自称学霸其实很渣的生物汪,努力将有趣的、有用的、有血有肉的科研那些事儿呈现给大家,关注一个好不啦~

心疑

撰写一篇科研报告的基本要领

随着科研领域的发展,科研报告作为科研领域的行业应用文体,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有些科研者由于缺乏对科研报告撰写基本要求的了解,形成了很多质量不高的科研报告。因此,对于科研报告的撰写,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其基本写作要领。一是重点突出,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是指作者要切实掌握所写科研报告的要求和读者关注的重点。为了避免平均用力,在有限的篇幅中应当突出核心内容,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来明确写作重点,行文前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清楚读者关注的重点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科研报告写得“外行明白,内行认可”。内容完整是指对相关内容的论述应全面到位。研究现状调研工作尤其重要,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研究的进展应全面介绍,因为报告中如果对相关进展介绍不全面,内行的读者会认为作者调研论证得还不够充分。二是层次分明,论证科学。层次分明主要指行文过程中要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文的结构,在报告的开头一般有一个项目概要,每一个大标题下第一段应对本章节内容进行概要描述;另一个是研究题目的安排应分层次设置,让人一目了然看清楚各个层级研究题目的设置情况和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科学是指准确地论证科学问题。一般来说,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科学问题,基础研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和规律。需要注意的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虽然是提供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答案基础,但并非就是答案的本身,更不是全部的答案。三是充分必要,多用数据。充分必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必要”,也就是跟核心思想不相关的内容坚决不要,尤其是那些庞杂而不确切、细致而无用途的数据以及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表述坚决不要出现在科研报告中。为了做好充分必要,可以在报告完成、思路已经非常清晰明确后,再通读报告,凡是跟核心思想无关或相关度不高的内容一概删除。然后再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充分、有否遗漏,进行必要的增补完善。多用数据是指描述对象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用到具体、明确的数据,让读者准确掌握要表述的内容。尽量少用定性的描述,如果确实无法避免时,一般也应辅以一些参考数据或者数据范围。在描述对象时,应慎重地使用模糊语言,尽可能直接给出具体数据或数据范围。为了表达直观、易懂,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四是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结构合理主要指报告内容的编排要合理,比如哪些内容要单独讲、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先后顺序是什么等。关于科研报告的总体结构,一般项目主管部门都会给出详细的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模板的要求认真编写即可。逻辑严密主要是指逻辑关系衔接紧密。从现实需求到准备开展的研究工作应一步一步严格论证,每一步都要有承上启下的分析论证,过渡的地方要把逻辑都拉通。例如,介绍研究内容的时候,应该先简单介绍要做的内容是什么,接下来依次介绍为什么做、做完了预期的效果是什么、计划怎么做、相关指示参数如何验证,形成一个完整紧密的闭环。当然了,针对具体报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而且科研报告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文字表达的一些低级错误。科研报告写作有问题,欢迎咨询蓝译,蓝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提供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翻译润色、职称论文发表、文献检索以及留学访学等服务,主要协助科研工作者向SCI期刊发表医学论文。

罗西塔

四大科研指标背后的喜与忧

我想跟大家分享科技相关的几个数据:第一个指标是研发投入强度,中国去年研发(R&D)支出占GDP的投入比例已经达到2.13%,总投入是1.7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第二个指标是SCI论文数,去年中国SCI论文是32万篇,对比1988年的数据,当时中国累计只有5600篇SCI论文。我们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世界第一,一个是发明专利数量,据统计,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是138万件,这是一个天文数字,1988年的申请量是4780件。还有一个毫无疑问的第一,我们科研人员的总量也是世界第一。这四个指标大家看了有喜有忧,喜的是中国政府在近几年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包括科技的投入增加,科研设施条件改善,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是可喜的地方。忧的是,我们在四个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是我们的原创性还有不足。第二是整体产业创新能力是不足的。第三是我们高质量的专利十分缺乏。第四个不足是我们在创新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和应用技术的供给方,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转移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今年也做了大量的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个是科技成果,高校和院所将科技成果作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我国2015年10月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是一个很好的法律,实施的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目前还有与这个法相冲突的情况,还有一些财政部门对事业管理的条例、固定资产的管理和这个法冲突,这也需要政府部门修改一些繁文缛节或者不适应创新发展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借鉴了美国法律的很多精华,现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规定成果转化后或者技术转移后的净收益不低于50%的部分奖励给科研团队。但实际上是如果把钱全奖励给科研人员,谁来做技术转移,谁来做服务和支撑?现在基本上是把成果转换的收益的70%奖励给科学家团队,还剩下30%用于实验室和其他的科研,也有的省市奖励达到90%,这个值得我们深思。(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恭子

深度解读!2020年全球科技研发投入现状与重点领域科研投入情况分析 科技竞赛加速

科研投入的持续增加是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的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不断加码研发投入支出,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2018年起,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华为等高科技企业展开狙击,中美“科技战”正式拉开帷幕。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科技博弈的本质是争夺未来科技主导权,而在全球科技竞争赛道上,主要经济体都在加快各自科技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科技不仅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布局,也是全球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全球主要国家研发投入情况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持,目前,美国是全球研发投入支出最多的国家,这也使得美国的科技发展保持了全球领先的地位。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总额为20141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研发投入总额达5815.53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8.9%,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仅次于美国,2018年中国研发投入总额为4680.62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额的比重为23.2%,日本、德国研发投入紧随其后,分别占全球研发总投入8.5%、7%。从全球主要经济体历年来研发投入情况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研发投入均呈现增长趋势,表明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全球科技竞赛加速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遭受重创,而全球科技领域的创新活动却在严峻的市场环境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自主技术、生命科学等科技应用在各国的抗疫工作中,助力各国疫情防控工作,同时科技领域迸发出巨大的升级,也使得科技成为各国从疫情的阴霾中走出来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化国家科技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赛也在疫情的推动下持续加速。——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美国企业研发投入最为活跃企业作为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强有力的支撑了科研体系的运行,推动了全球科技的进步。2020年12月,欧盟发布《2020版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根据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合计达到9042亿欧元,占全球商业部门研发投入的90%,占全球总研发投入规模的比重超60%。企业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部门。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其中美国以775家名列榜首,中国536家排名第二,欧盟421家,日本309家,世界其他地区459家。2019年美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755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477亿欧元,占比达38.45%,欧盟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1889亿欧元,占比为20.89%,中国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为1188亿欧元,占比为13.14%。日本进入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的企业研发投入为1149亿欧元,占比为12.71%。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研发投入金额上看,美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最大,从侧面反应出美国科技创新环境更为健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中美企业研发能力差距较大从全球研发投入TOP20企业榜单来看, 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美国的Alphabet,2019年Alphabet公司研发投入达231.6亿欧元,同比增长24.37%,美国微软公司研发投入仅次于Alphabet,2019年微软公司研发投入为171.5亿欧元,同比增长14.18%,2019年,中国华为以167.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三,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23%。华为的研发投入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纵观TOP20榜单,中国也仅有华为一枝独秀,而美国进入TOP20榜单的公司数量达10家,中美企业研发能力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ICT产业与健康产业成为科技投资重点领域从全球研发投入TOP2500家企业行业分布来看,全球前四大行业贡献了总研发投入的77%,是主要的研发投入拉动力,其中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占比23%,健康产业占比20.5%,ICT服务占比16.9%,汽车业占比16.3%。由此可知,ICT产业和健康产业是目前全球范围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全球研发投资的重点领域。——中国研发投入现状研发投入金额持续上涨根据科技部发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速则先下滑再上升。其中,2010-2015年增速逐年下滑,2015-2017年再次回升然后随之下滑。2019年全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143.6亿元,比2018年增长12.5%。研发强度仍有待提升从研发强度(研发强度=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R&D经费支出强度在2010-2019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强度为2.23%,比2018年上升了0.04%。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研发强度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根据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色列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94%,韩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紧随其后,占比为4.53%,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典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均超过3%,美国和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均小于3%,分别为2.83%和2.14%。尽管2019年我国研发强度提升至了2.23%,但仍然低于美国在2018年的研发强度,也远低于日本、韩国、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因此我国研发强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上看,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格局正在加速调整,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将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面对美国在科技方面对我国的制裁和打压,我们需要清醒的意识到双方的差距,加快追赶步伐,在关键领域加强国产化能力,最终实现摆脱被美国“卡脖子”的威胁。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变鼠记

科研道路到底有多艰辛,这篇文章将给你答案

还记得小时候语文课上老师问每个同学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是什么呀?”“我想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科学家,听上去是一个多么赋有崇高使命与威望的职业,但其本质仍然是指做科研的学者。如果你选择了走科研这条道路,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平坦”二字。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你得获得博士学位,因为这只是科研道路的开始2019年全国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人数为834万人,硕士毕业生54.4万人,而博士毕业生只有6.1万人。不仅如此,博士延毕率已经超过了65%,也就意味着,在每10个博士生中,只有3人能顺利毕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你能顺利本科毕业,顺利考上研究生,顺利研究生毕业,顺利考上博士生,顺利博士毕业……总之,倘若求学之路一帆风顺的话,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21岁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研究生3年获得硕士学位,此时的你24岁;在博士4年获得博士学位,这时你已经28岁了。而你的同学早已走进婚姻的殿堂,甚至孩子都有两三岁了。而你,这还只是开始。科研等级排行榜暂且不谈博士延毕问题,就单论考研来讲,2019年考研人数290万,2020年考研人数猛增50万达到341万,2021年甚至有专家预测考研人数达到400万……在考研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试问,若你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此时的你能否顶得住岁月的压力!其次,你得有过硬的英语能力,因为这决定了你科研的国际化水平以看文献为例,我见过很多研究生就直接将英文文献拖进翻译器中阅览,或者打开“有道”“谷歌翻译”等软件整段整段机械翻译。确实,这样可以节省我们很多时间,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完成查阅文献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行为实则是害了你的科研道路。把眼光放长远来看,英语能力是做科研的基石。英语很重要无论是看文献,还是参加国际会议,或者是有幸能够出国做访问学者,一般全程英文交流。若你的英语水平不过硬或者从小讨厌英语,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在科研路上涉及英语条件的福利(如公派出国等)从此与你不沾边,国外科研进展你也会模棱两可,这也意味着你的科研能力永远达不到国际化水平。对于科研工作者,我们倡议,学英语要学到老活到老。最后,你得有抗压的心理素质,因为这是做科研的基本保证不论是课题实验,还是文章发表,在科研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可言,失败乃家常便饭。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明确要求:需要至少两篇以上SCI,且对影响因子(IF)有要求。这也意味着你在博士期间必须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以上,并且论文不能灌水。暂且不谈导师对学生的压榨,就博士毕业条件而言,这将是对学生心理抗压能力的极大考验。若你成功达到科研道路的起点,想在学术道路上有所造化,你还得继续进行博士后两年的工作。此时你已经30出头。这时的你可以申请大学青年教师,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够养家糊口。在职期间你要经费没经费,要文章没文章,你还得给本科生上课,做实验,写论文,往副教授职位前进。此时的你能否顶得住环境的压力。若你足够优秀,很有上进,那你可以继续拼搏在40岁之前获取更高的头衔——“四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青年拔尖、优秀青基)。这时已经福利满满,每年有50万生活费,100-300万科研启动资金,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听起来不错,那么“四青”这个头衔究竟有多难呢?“四青”每年只评选1600人,而且必须是40岁以下。也就是说如果你超过了40岁,那么“四青”就与你无缘了,以上的福利便与你无关。因此30多岁的副教授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争取这仅有的头衔,可想而知压力多大。若你成功拿到“四青”头衔,再往上你将会争取“杰青、长江、千人”的称号,国家规定不超过45岁。若你成功拿到“杰青、长江、千人”的称号,你将会争取“院士”称号,院士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一评,两者每次分别只评40多人。评选院士时,必须要有三人或三人以上院士推荐才能入选……若你成功拿到“院士”称号,那你已经站在了科研圈的最顶端,为祖国做出最为杰出的贡献。若你一心决定走科研这条路,那么请听我给你的四条建议,这将受益终生:扎扎实实学好英语,全面提升英语水平。若把科研比作在黑暗中寻找宝藏,那么英语将是你手中照明的火把。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火把的明暗。争取考上(推免)双一流A类高校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学校越好,你将会拥有更好的扩展视野的机会和更优质的科研环境条件。选择一个为人师表,德高望重的导师。你导师的水平决定了你的科研深度和为人道德,选择导师至关重要。恪守学术道德,保持学术诚信。这一点极为重要,在科研道路上千万不要学术造假,不要做欺师灭祖的事,否则那将是你一辈子的包袱,甚至你将会失去一切。

观于大山

科研新手如何写综述?

作者:吴楷喆写综述,我认为是新手入门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多写写综述也是对自己思路的一个整理,非常不错。对于新人,尤其是导师不导、导师很忙的学生,完全可以从综述入手,自己提出想法,做点工作,满足毕业应该不是问题。那么综述怎么写呢?1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综述文章对于新人而言,第一步是看硕博士论文前言绪论及别人的综述文章。那有的人会说,这些硕博士论文,我看不懂啊,那就先根据这些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看书,书不要多有个三五本就行。看书的时候注意不要看那么细,不要看一两个月还没看完,再一问,原来是书里面某些个知识点还没搞懂。没必要,就根据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去看书里的一些相关章节,看完后能看懂硕博士论文就可以了,至于书里面其他内容,知道概念,知道去哪章节找就行,不懂以后再说。有的人说,硕博士论文那么多,我怎么知道看那个呢?那就从你师兄师姐的论文开始看起,以他们的关键词为关键词,没有师兄师姐的就以导师硕博士论文或者课题组的其他师兄师姐的师兄师姐硕博士论文的关键词为关键词。2整理和写硕博士论文看三十篇左右就该动手整理了。首先是将硕博士论文中的绪论部分求同存异,都给粘到一起,然后按照自己的逻辑给编排一下。如总体概况,发展历程,方法分类,材料分类,体系分类,意义及前景等等。这个对于新人了解课题和打基础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还为以后自己毕业季发文章写前言绪论节省时间。我认为这个也是一种综述,当然这个比较粗泛。我曾经这么写过一篇,二三十页,给人看了,人家说:你这不是综述,是科普。但我依然感觉还行。尤其是对于新手,我建议都走走这一步。3提出一个方向,缩小关注范围硕博士论文看完了,对于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基础是有了,看文章应该是可以了。对于总体的情况也应该是了解一些的,但硕博士论文绪论所综述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宽泛的,尤其是你综述了某几个关键词的硕博士论文的绪论,那里面的所关注的范围更是大得没边。那么接下来就应该缩小范围,找到一个点,比如那些硕博士论文提到了四五种方法,那你就关注一种方法,他们关注了六七个体系,你就选择一个体系。至于选哪个方法,哪个体系,建议要结合实验室,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考虑。如果实在搞不清,那回去看看师兄师姐他们的,看看他们关注的属于哪一类。如果他们关注了两三个,你就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当然最好的还是问问老师,我所讲的都是极端情况,导师完全不管,导师脑中风了,确定好导师第二天进的医院,可能好几年都起不来了。4看文章不管中文英文,大量的看,三五十篇或更多。因为前面基础已经有了,大方向也有了,大家都是在关注哪几个问题?怎么做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差异是什么,关键性能指标是多少,一些原理和机理是什么。看完之后总结一下,注意这里的总结不要是文献的简单罗列,文献的罗列只是表明你看文献了,并不能称之为总结。总结要分门别类,比如按照掺杂类型分,按照分析模型分,然后才能比较,才能得出你想做的。这个基本就可以算是综述文献了,可以尝试发表了。5针对某一个问题,分析文献先前看的文献都是某一个方法或者某一个体系而言,并没有针对某个问题,某个细节(如某个关键相)进行分析。先前的文献都是作者说啥是啥,现在看文献要落实到一些较细的关键点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怎么说的,要进行统计和比较。要对零散的文献进行统计,要对别人的图有自己的分析,把这个图当成是自己的,对它进行重新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和方法。甚至你会发现某些作者的分析是错的,某些大牛之间的观点是矛盾的。我觉得这样的综述才是价值最大的综述。这里我时常深深的感觉到,数学太重要了,因为要统计,筛选别人的数据,要重新分析别人的数据,如果不懂数学往往只是一张统计图而已。这些工作慢慢来,一如看文献,文献不是一天看完的,有个积累的过程,那么这些工作也是慢慢积累,慢慢沉淀最后才能真的做好。我先前说过导师在大一上学期的问答模式,基本上就是围绕前四步来的,如果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能做完前两步就非常不错了。所谓的写综述,其实就是要多有针对性的总结。许多人文献看多了,也能有许多的体会,但很模糊,但是如果形成文字性的总结,其意义更大。----------应人之约,仓促成文,不当之处,请多见谅。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同学多多留言,交流,批评指正。如果有老司机说我发现好多期刊上的综述不是这个样子的啊,比如nature,那不好意思,本人水平有限,可能确实不全面。来源:科学网

表演者

大学老师吐槽科研,暴露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为了科研而科研

外面的人总会认为高校老师受人尊敬,收入不错,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的高校老师,面对着科研和备课两大压力,尤其是前者,没有科研就没有论文,没有论文就不能升职,有人40多岁了还是讲师,虽然课堂上受学生欢迎,但因为没有论文,迟迟无法升职成副教授或者教授,何其令人“悲哀”。在高校,科研是硬任务,也是衡量一座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任务自然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老教授们已功成名就,掌握多种资源,青年教师要向往上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一名大学教师在论坛吐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已经连续失眠好久了,各种情绪,焦虑,无法睡个安稳觉。青年教师一枚,入职三年,副高已上,但是因为刚入职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平台,因此最开始做的一些实验设计不理想,虽然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文章档次还是不理想。后面基金申请到的实验还在做,预计要到明年八月才能写作投稿,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研一刚入门,要下学期才能开始实验。焦虑感还是来自于发文速度太慢。期刊选择上没考虑好,速度太慢又折腾。另外,每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期望能找个好归宿,所以一旦没弄好,内心自责得无法自拔。看着周围同事和学生弄完一篇又一篇,焦虑得不行。虽然说处在竞争的环境能刺激自己成长,但是每天都有人在你耳边说又发了几篇二区,又送审了几篇一区,又有几篇文章要投了,真是烦躁得不行。目前文章全都靠自己分析、画图和写作,最烦躁的是觉得现在完全没有博士阶段的写作状态,效率低下,很多早就应该弄好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深知对于上正高来说,文章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尤其现在学校大力招揽引进人才,竞争对手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由此产生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有时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无法缓解。这名青年教师的压力跃然纸上,但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给了自己更多的压力。在同行看来,其应该属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没有必要如此“焦虑”。相对于文章数量,质量其实更重要,不要太急功近利去发一些低质量的文章,相对投入的精力也差不了多少,现在评奖评项目都是选几篇代表作,更何况这名青年教师已经是副教授了,做点更有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也不要因为别人发了好文章,而使自己压力倍增,没必要,每个人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只要做好自己按部就班就好了,知足常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再一个什么都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身体没了其他都是零。就像下面这名同行所说的一样:找到自己的节奏,能做到有条不紊有进展就可以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速度不同是必然的,你发得慢,但也在做,又没故意偷懒,所以没什么值得羞愧的。有条不紊加活长点,最后量和质总会有的。逼自己,着急,焦虑,就算高压下提升了速度,但是要是身体出问题了,那最终也没时间达到想要的高度。

一箪一瓢

感叹:做科研真心不容易,有时候,即使努力了,也未必有好结果!

一晚上,正打算到办公室里看文献,却被伟哥拉到学校附近的串吧去喝酒吃串。他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即使是周末,我们都不一定能把他约上去聚餐。今天倒好,还是工作日,反而把我拉去撸串了。虽感到一点异常,我还是想活跃下气氛,问道:“今天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事?”他自个儿干了杯啤酒,才慢慢说道:“做科研不容易啊!即使你很努力了,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已经看破这道理的我附和着:“科研就是这样。即使研究方向定了,研究思路有了,实验方案也设计好了,最终得到的实验结果却往往不是想要的,有时还糟糕得一塌糊涂。”朋友咕噜咕噜地喝了几口酒,便开始诉说:"你知道吗,小强最近又发了一篇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了。”“是嘛,哪天一起搓他一顿。”他继续说道:“我俩本科时就在同一个大学,那时候大都是他羡慕我每年拿国奖,如今反而是我崇拜他了。”“不用崇拜,你这么努力,你也会有的。”我小心安慰着。“我读研前一直坚信,天道酬勤。从小学念书起,我只要努力拼搏,只要在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能拿到满意的成绩。然而,读研以后,却发现科研成果与个人努力程度完全是不成正比的。我每天早早地到了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几乎都赶在实验楼大门将要锁上前才离开。每次吃饭,只用10分钟就结束;每天大家都在午休的时候,我不是在办公室看文献,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周末也被我当成工作日,即使你们聚餐,我有时也会选择做实验。然而,即使如此争分夺秒,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实验上,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我知道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一想着自己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一无所获,而身边同学却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牛文,自己心里难免彷徨与迷茫,开始怀疑起自己是否真的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没有能力胜任科研的工作。”“兄弟,你足够聪明,更足够努力。只是科研不是买卖,不是付出了,就能得到相应的收获。这就是科研!”我们举起了手中的酒杯,用力碰了碰,一饮而尽。二其实,不少研究生都有这种痛苦的感受。身边的博士同学,大都来自农村或小城镇,自小就被教育只有努力学习、吃得苦中苦,才能取得好成绩,以后才会有出息。所以,无论是在念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不少人坚信天道酬勤,一路上也的确依靠着努力的法宝,成为同班同学的佼佼者。于是,我们便把努力拼搏作为人生信仰,在读研前依旧认为只要一如既往的刻苦,就一定也会在科研上有所建树,继续成为优秀者。也许,我们读研前从来就没有怀疑过乌龟赛跑的故事。我们以为只要像乌龟那样努力向前爬行,争分夺秒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就可以比中途偷懒的兔子先到达终点,赢得人生中的每个比赛。实际情况是,世上有不少兔子,它们和乌龟一样努力,有着一颗不到终点决不罢休的心。当努力的乌龟遇到拼命的兔子时,还想着单纯地拼努力,又岂能赶上兔子的速度?年少时候的努力可以让人获得好成绩,因为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努力的学生比懒惰的拥有了更多的学习时间,而一般人彼此之间的智力又区别不大,谁只要学习时间越长,记住的知识点越多,谁就能大概率地在考试里略胜一筹。然而,在博士阶段,你会发现身边每个人都很努力,都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当中。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不少导师们都会在晚上到办公室去处理事务,更何况他们的学生?读研这些年,我基本没见过哪个学生能做到在一个星期里每天只是朝九晚五做实验的。大部分人只要没事,都会到办公室、实验室里待着,一直学习到晚上,平均每天花在科研的时间都有10小时以上。这个时候,你还要和同学们拼努力,可能就只能在休息、锻炼的时间中再多挤出两三个小时而已,这能有多大帮助呢,还可能导致精神不足。三小强其实是我室友,他的努力和伟哥不分上下。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你的努力可以得到实际的可看得见的回报,而与你一样努力的一些人,却为什么一篇文章都还没有?小强淡淡地笑了:“你说的回报是指文章吧。要得到这个东西,除了要努力,其实还需要些运气。”“运气?不是在和我开玩笑吧!”“是真的。我目前发的文章相对多一点,并不是因为我聪明,也不是因为你们不努力,感觉真的只是因为我运气好一些:选择的专业和方向都是现在的研究热点;对口的期刊不但数量多,还大都是高影响因子的;研究内容所要做的实验周期短,容易出数据;导师在海外知名高校做了多年博后,才回国不久,正直年轻有为的阶段,精力充沛、责任心强、科研兴趣依旧不减当年;不但每周召集组会让全组学生及时跟进研究领域的前沿资讯,还经常和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指点我们研究思路与方向;所有这些的因素搀和在一起,才让我们组里每个学生的努力没有白费。”施一公在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时指出,“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时间的付出是必要条件。”他明确地道出了半个真理,却隐藏了真理的另一半:在科研里,努力只是最低最基本的要求;千万不要以为努力了,就能在科研里获得应有的成绩。有些时候,即使拼搏了好几年,也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连博士毕业都成为问题。科研的道路注定需要努力,但是这里的天道不一定酬勤,因此要懂得及时摆正心态,坦然面对科研道路上努力过后的每个成败。作者:热血冰心 来源:中外学术情报,募格学术

科研入门之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课题汇报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汇报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很多学生在汇报初期会非常不适应,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其实,这只是你还没有了解罢了。一、研究生阶段都要做课题汇报吗?越是科研属性强的单位或部门,越是会频繁的作汇报,每周一次的固定例会是属于常规节目,其他不定期的汇报,一周会在3-5次左右。二、汇报需要准备多久?这完全因人因事而异,起初做一个汇报,做PPT需要3-4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但随着做得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或者内容也越来越清晰,30-4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个PPT汇报的。三、汇报需要多长时间?这取决于汇报的要求,比较重要的汇报,比如博士答辩,或者重大项目申请,需要40-6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般性汇报,常见于15-30分钟。在科研汇报中,一页PPT可以讲1-2分钟为宜,当然,也得视具体情况而定,没法一概而论。三、PPT汇报八大忌讳(1)照着读这几乎是首次做汇报时候,研究生普遍采用的应对技能。这是一种消极抵抗的行为,表示的含义是一我并不懂,读给你听,希望你以为我懂;二这就是我做的汇报内容的展示方式;三我太紧张,怕自己脱稿无法完成;四,你不会用PPT的备注功能!(2)全是字文字是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也有缺点,就是需要阅读,转化效率低,而PPT汇报则是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优点就是信息交换量大,转化率高,因此,PPT汇报时采用文字转述是非常不适合的一种模式,最佳原则是多用图、表展示,而用语言解释,替代文字。(3)背景五颜六色或各种炫丽动作科研交流比较严谨,对于数据、逻辑、机理揭示等方面,均需要较为准确或者能够清晰表达,那么在一页内容中,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是最重要的任务,而五颜六色或者炫丽的跳动动作,则会使听众的注意力转移,因此,突出重点内容,合理利用显著颜色标注很重要,一页PPT里尽量不要出现超过3种颜色(推荐黑色、红色、蓝色),全文不要用浅色(黄色、绿色等)(4)全程无眼神交流这几乎是照着读的翻版方式,PPT汇报的优点就是面对面交流,而这种方式能否反映出汇报者对课题内容的不自信,也是消极汇报的方式之一,正确的方式是,时刻与台下或者对面的听众进行眼神交流,根据反馈的目光,调整讲解速度,并进行适当扩展或删减。(5)主次逻辑不清科研,最在乎的就是逻辑,一旦逻辑阐述不清,读者就会陷入迷茫,不知所云。在PPT汇报中,展示逻辑的方面,主要有(1)目录,这个需要在此页现实,同时,在变更章节内容时,进行适当提示;(2)二级、三级标题或标号乱用,这将导致汇报内容的全线崩塌。正确的做法是,务必要有一条主线以及清晰的逻辑指引,时刻让听众知道你所讲的逻辑。(6)字体字号不统一由于不同页面内展示的信息不同,难免会出现字号不统一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全文PPT内容中的字号,务必要一致,尤其在标题、正文。(7)交流时,不听听众的问题或所答非所问这几乎也是导致汇报失败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在交流中,汇报者难免会出现紧张,或者,急于解释的情况,会出现抢话,或者,不听对方问题的情况发生。正确的做法是,随手开着手机录音,尽量进行笔录或者电脑记录,并根据问题一一解答,实在无法解答时,采用礼貌的感谢方式,并保证尽快找到答案后回馈信息。切忌不能与听众发生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8)大白片PPT大白片PPT也是不能使用的方式。需要采用带有学校标签的LOGO或者标志性颜色彩条,设置在PPT上沿或者下沿位置,起到突出展示主体的作用。四、会议记录每次汇报结束,需要有一人进行详细的汇报记录,该记录作为下次记录时候的开场内容,需要把上次汇报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开展下一次汇报。

银土

科研不香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看看过来人怎么说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缪老师说有50%的博士毕业后都不会从事科研工作,他用了四个成语解释了这一现实问题:羊肠小道、养家糊口、望而却步和畸重畸轻,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博士研究生在经过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后对科研更有兴趣和动力,更加专业的知识在科研的道路上更能发挥用武之地,虽然博士毕业生毕业后放弃科研路线并不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样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印象,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在逃离科研。对此问题,某南京大学哲学博士这样说:你说科研有啥好,辛辛苦苦三四年,论文没发人先老,数据不出又白搞。宿舍冰冷又无趣,隔壁灯红又酒绿,不要和我谈恋爱,女友不如我的手。隔壁床的老大哥,常常担心自己绿,我为祖国做贡献,哪有心思当舔狗。平时起得比鸡早,心情焦虑睡不着,终于有了爱碟尔,一查早已是旧货。悲痛三日郁寡欢,无可奈何重头干,熬夜掉发写论文,字斟句酌脑袋疼。苦熬一年出大作,差点成为范进辈,满怀信心投了搞,之后再也无音信。站上天台思人生,到底哪儿没做好,大惑不解问前辈,一语中的让人愤。原来发稿要熟人,奈何一介穷书生,只好兼职挣点钱,去见编辑陪笑颜。夜里想着早毕业,当个老师真清闲,奈何如今骑上虎,下不得也上不得。论文还得照样肝,讲课学习团团转,工资奖金够糊口,商场永远是过客。若是埋首做科研,吃饭穿衣哪来钱,我今科研路上行,劝君科研路前停。先把生活打理好,博士不能光吃草,科研也要看运气,单纯努力不得行。有人说这首打油诗读着读着就哭了,这背后是多少科研人的失眠抑郁白头脱发,所谓是“科研成果不兑现,地位不如一条狗”,下面再来看看缪老师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评价:1、羊肠小道博士是公认为博学的群体,博学体现在他在某一领域所钻研的深度,但同时博士也是”无知“的,”无知“体现在任凭他怎么勤奋努力也无法企及他所研究领域的知识的边界,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选择了知识的深度就意味着要放弃知识的宽度。在狭窄的领域想要有新的进展有时候光靠努力是成功不了的,甚至有时候让人感到绝望,在这种绝望下有人会选择放弃……2、养家糊口大部分博士读完都已经是30岁左右的年纪了,博士也是人,也要生活,也需要花钱,然而科研的生活和积累物质的目标从一定层面讲就是矛盾的,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的黄金阶段,而且这个时候父母也开始步入了老年,所以在经济压力最大的年龄搞科研不是所有人都能hold住的,除此之外科研的成功概率较低,很多时候要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在刚起步的时候投入产出比也很低。3、望而却步有些人在读博前信誓旦旦,满怀信心,决心要成为科研大牛,研究出成果报效祖国,促进社会发展,对科研工作充满了热情,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人读博后都会感到痛苦、折磨,如果没有坚韧的耐力是很难坚持到毕业的,久而久之,好奇心和毅力都会受到巨大的考验。4、畸重畸轻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不但需要适合的光照还需要充足的养分,想让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科研,首先需要健康健全的大环境支持,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科研大环境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用一位北大博士生的话来说就是我国对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还停留在谈情怀的时代。我们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和考核大多集中在论文产出的情况上,不管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要在论文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大多人眼里,读到博士不搞科研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其实这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博士的一种道德绑架,就像有人说都读到初三了不上高中你对得起父母多年来的付出吗?先不说有没有足够的能力,首先要有适不适合一说。对于部分博士来说,离开学术圈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