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请治剑服

中国科技期刊现状: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

戴着“行政化”脚镣跳不了“市场化”的舞——中国科技期刊现状调查(三)本报记者 操秀英科技期刊发展是中国科技界心中的一根刺。近期的一次香山会议再次聚焦“中文科技期刊”。记者十多年前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时,委员们就在讨论这一话题。近几年,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社,再到科技界,召开过各种会议,希望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但收效甚微。“我们也想改变啊,可哪有那么容易。”来自中科院某所期刊联合编辑部的文杰(化名)道出了大家的无奈。为什么会“原地踏步”?在业内人士看来,行政化管理是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期刊不是由科学家说了算“我们研究所有3种期刊,几年前就在考虑将它们分成不同层次,分类发展满足不同受众需求。但报到上面不同意,不是编辑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文杰说,有关部门对期刊的管理甚至细致到每个编辑每年要有多少个小时的业务培训,而且培训内容都有严格规定。“我感觉国内科技期刊的压力近几年越来越大。”一家中文核心期刊的编委陈冬(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究其原因还是期刊没有自主权,这就导致层层管理和限制,几年前我们就考虑出英文期刊,但由于领导意图、审批等原因,这件事现在还没做成。”正如陈冬所说,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很长一个时期,行政化配置刊号资源,考虑部门需要多于考虑学科发展和期刊产业需要。办刊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还存在一些不太必要的行政干预,连改个刊期都要层层报批。”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所谓的质量管理则停留在编辑规范层面,比如错别字、印刷错误等,重点不是学术把关。办刊人员缺乏积极性 质量堪忧“通常在这些挂靠单位中,期刊部门是最不受重视的,工作人员也没什么动力把期刊做好。”陈冬坦陈,“以前主管部门对期刊有一定拨款,但现在这部分经费基本没有了,基本都要自负盈亏,有些甚至要求盈利。”他说,在行政化管理让市场化运作受限的背景下要求赚钱,这让期刊管理团队疲于应对。“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下一步怎么做,怎么吸引好的稿源,只能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主管部门是要求期刊上缴利润的,而且每年的指标都在增长。”一份材料领域核心期刊的负责人周木(化名)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我们这里,期刊被当成一个创收的部门。”受行政管理和利润指标双重约束的期刊很难放开手脚发展。“像我们这样的杂志收入主要靠版面费,但也不太可能一直提高版面费,这样就更难吸引到稍微好点的稿源了。现在这种状况下,更不太可能扩充团队,去做更多事情,只能得过且过。”周木说。周木所在的这类期刊虽艰难,但大多依托一个行业或挂靠在掌握一些资源的院所、行会下面,尚能勉力维持,还有一部分大学学报类期刊的质量和生存更是堪忧。“中国大概有500种大学学报,这类期刊在中国知网分类体系里被归为科技综合类刊。历史上看,它们主要功能是为所属高校服务,专业定位模糊,往往成为教师晋升、研究生毕业借用的工具,要提高它们的质量很难。还有刊名为‘地域+科技’这类期刊,也是同质化严重,很难办出特色。”胡升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类期刊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为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出书难、发表成果难的问题,创办了一批这类期刊。它们现在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如果一些期刊论文质量和办刊经费都难以为继,应该设计合适的退出机制。”胡升华认为。生难死也难 期刊难以集群发展但期刊退出并不容易。“前两年一直都说转制,成立独立出版社,但好像刚开始就结束了,我们去年就准备了材料,后来就没动静了。”周木说。“因为刊号需要严格审批,所以它成为一个稀缺资源。很多质量差的期刊不愿意退出。”胡升华分析,有些期刊将刊号或版面转包出去,而承包这些期刊的人当然是以赚钱为目的,搞起了买卖版面的交易,根本不看论文质量,错误百出。更有甚者,造假情况也不少见。“我们曾经申报一个叫《建筑遗产》的期刊,我们还在做创刊准备时,社会上就有不法分子假冒该刊编辑部,大张旗鼓开始卖版面、出假刊,有不少人上当。”胡升华觉得这样的问题能够出现,说明市场秩序非常混乱。胡升华介绍道,近年来每年获批的新刊约50种,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想办刊的不一定办得了,办不好的也死不了。生也难,死也难。”“刊号成为稀缺资源,有的人想办期刊,有热情、有能力,但就是申请不下来刊号。”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武夷山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办得不好的期刊,可以把刊号有偿利用起来,将期刊经营权“转让”出去,一样可以赚钱。武夷山认为,国内科技期刊品种的数量增长与科技论文产出量的增长严重不匹配。他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去年统计结果,中国科技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了49.42万篇论文,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了32.42万篇论文,即国外发表量占国内发表量的2/3左右。“假定我们的科研人员一篇稿子都不往国外期刊上投,假定每种期刊的平均发文量不变,则国内质量较高的科技期刊总量要比原先增加约2/3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发表需求。但在目前这种期刊管理体制下这是不可能的。”武夷山说。胡升华分析,市场化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据此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期刊共有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有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期刊都有主管、主办、出版单位,且受属地化管理,刊号资源流动极为困难,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出版社总经理彭斌举例,他们出版社曾经想与中国科学院一家外地研究所合作,对该所一份科技期刊进行升级改造,要将期刊出版单位变更为“科学出版社”,却遭遇阻碍。“期刊是属地管理,我国相关规定要求出版单位与主要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地区,出版单位不是当地单位怎么行?”彭斌说,这份合作只能搁置。

李觏

中国科技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我们国家对科技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要向国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本刊今日再次聚焦此话题。科技期刊是科技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积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科技期刊的发展,对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维护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提高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提升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以及推动中国科技出版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正加速从世界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发布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外流,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严重受制于人。我国目前年出版科技期刊约为5000种,从数量上看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高水平的期刊和英文版期刊很少。英文科技期刊只有约310种(占总数的6.2%);2016年度被SCI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只有178种,仅占SCI收录8856种期刊总数的2.0%,位于Q1区(期刊的影响因子位列国际同类学科的前25%)的科技期刊则更少,只有35种。可以说,由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集中度低,这种分散办刊的模式严重制约了期刊的发展,造成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缺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从国际科技出版的形势来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几大主要科技出版集团已形成了期刊集群化的垄断优势,例如,爱思唯尔每年出版的期刊有3200多种,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每年出版期刊有3300多种。他们不仅期刊数量众多,而且在各学科领域均拥有具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期刊,其中不乏一些由中国知名学者创办或担任主编的期刊。依托期刊积聚的海量优质资源,他们已完成了产业转型,基于期刊的数字出版业务已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目前,这些集团纷纷进军中国,开设分支机构,直接寻找国内科学家办刊,抢占我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科技内容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滞后,科技创新的成果发布和检索使用等关键环节被国外出版机构所控制。一方面,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下,对于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产生的优秀创新成果,其科研人员往往会选择在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有的还需支付较高的论文处理费;另一方面,国内科研机构如需使用这些在外刊上发表的文献,还不得不再付费购买国外出版机构的文献数据库;从而也就形成了“两头在外”的恶性循环。为了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状况,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六部门共同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学院的“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择优支持”等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科技期刊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态势。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中国科技期刊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品牌群,经营管理尚未与国际接轨,未能真正实现全球化办刊,距离实现科技期刊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的实践探索要破解当前“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就必须要加快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壮大,打造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品牌集群。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央出版机构,出版了以《中国科学》系列、《科学通报》(简称“两刊”)为代表的近300种科技期刊。60多年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几乎都在“两刊”上发表过。例如,屠呦呦所在研究组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陈景润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可以说,“两刊”与新中国科技事业一路同行,见证和记录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国家队”,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办好科技期刊,推动科技文化“走出去”是国家对中国科技出版的发展要求,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同时,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也是中国科技出版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点面体”结合,推动科技期刊发展突破:“点”:加快创办重点英文大刊,提升高水平英文版刊物的国际影响力。一方面,持续推动提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的国际影响力,“两刊”英文版影响因子持续上升。根据2017年6月14日发布的2016版《期刊引证报告》,“两刊”全部9种英文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提升51%;其中,数学、化学、生命、物理、通报、材料(2014年创刊)6种期刊进入Q1区。另一方面,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强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科技期刊的创刊工作,树立起中国科技期刊的旗帜。2011年至今,科学出版社作为主办单位创办新刊18种,其中第一主办6种。比如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担任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担任常务副主编、各学科知名学者担任副主编的《国家科学评论》创刊号于2014年3月正式出版。该刊是中国第一份战略性、导向性英文版综述类学术期刊,首个影响因子为8.0,2017年最新发布的影响因子为8.843,在全球多学科综合类期刊中位列第五。2016年度,国内共有35种期刊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其中,科学出版社主办或出版的位于Q1区的有11种期刊。“面”:推动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化发展。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结合我国的优势学科领域,在生命、地学、材料、能源、信息和空天等学科领域,着力打造学科期刊集群,实现期刊资源集聚工作的突破。目前,已建成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集聚了该领域176种优秀期刊、126个重点实验室、6000多位专家的内容资源。“体”:通过数字出版平台建设推动期刊平台化、集约化管理运营,适应国际化出版需求。近年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SciEngine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数字化的期刊出版平台。其中,SciEngine平台可实现在线实时投稿与审稿功能,大大提升了期刊出版运转效率,而且还与CrossRef、Web of Science等直接对接,可全球同步发布和数据共享,实现实时国际化传播;该平台可以服务于全国的科技期刊编辑部,从而助力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该平台于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科技期刊不仅仅是一种出版形态,其发展关联着科技管理政策、学术评价体系、科技出版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命题。基于对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推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优化改进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唯影响因子而论的简单评价方式,要通过学术评价指标的设置,鼓励国内的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例如,中科院就要求相关院士必须要在“两刊”上发表过相应的文章;此外,日本的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文章都是发表在其国内的期刊上。要在政策层面支持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创办外文版科技期刊。期刊创办过程少则三五年,多则需十年左右方能真正形成学术影响力,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出版企业必然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为此,有必要成立相应的支持期刊发展的专项资金或出版基金,来从国家层面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缓解出版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评选来优先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科技期刊。要改革刊号管理机制,提高创刊审批效率,鼓励国内出版机构积极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随着科技发展和创新日新月异,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科研人员对细分化、专业化科技信息发布渠道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对发布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外期刊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刊创办为备案制,效率高、周期短,能够较快地集聚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科技成果,从而占据发展先机。要从制度层面鼓励期刊集群化发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的期刊无法与集约化发展的期刊群竞争,而且,科技出版要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也需要集群化的期刊来提供内容支撑。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重点科技出版机构的支持力度,以点带面,尽快加强期刊的集约化经营和发展,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期刊资源整体格局小而散,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偏低,资源整合难度较大。因此,要推动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期刊体制改革,推动期刊编辑部市场化改革,鼓励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整合,让有实力的出版机构实现期刊集约化、平台化经营管理,从而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办刊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作者:林鹏,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大风浪

探讨发表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掌握的技巧

科技论文的发表无疑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最佳途径。尤其目前,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与业务成绩的重要指标,以及考核其能否获得学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所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及时公开发表,获得社会的承认,为他人所利用,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十分关心的事情。赛恩斯编译认为,发表科技期刊论文需要掌握一定的发表技巧,包括懂得如何选定投稿投向,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能够或善于与期刊编辑部门沟通和交流等。一、选准稿件的投向。作者在决定投稿前,要选准稿件的投向。即作者投稿前要了解哪些科技期刊与自己稿件的专业方向吻合,还要了解清楚这些科技期刊的性质、报道重点、稿源情况,以及该刊对稿件的具体要求。科技期刊的性质往往从刊物的名称即可大致区分开,但要进一步了解期刊性质,就要看该刊的期刊简介和征稿须知。一般来说,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述这类学术性论文,可以投向学报或通报这类学术性期刊;涉及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最好投向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强,并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技术类期刊。由于一些科技期刊虽然同属某一科学领域,但报道重点可能有所侧重。有的偏重发表理论价值高的论文,有的则偏重发表应用价值大的论文;有的偏重全文发表,有的偏重以“研究简报”形式发表。再者,即使同一期刊,每一年或某一时期的报道重点也不相同。所以,除了从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上了解报道重点外,还要注意浏览期刊近几期的栏目设置和刊登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动态,必要时最好与期刊的编辑部门联系,及时取得该刊的选题计划和报道重点,以利于选准稿件投向。另外,了解期刊的稿源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论文的发表指数和发表周期。相对来说,核心期刊的稿源一般都很丰富,录用标准较高,发表周期也较长。选择这些期刊作稿件投向,要自信自己论文的质量较高,而且即使已被录用,还要具备有较长时间待发表的思想准备。如若希望抢先发表,又不愿排队待发,可改投稿源相对较少或出版周期较短的一般科技期刊。但无论投向什么期刊,一定要清楚期刊编辑出版部门对投稿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内容基本都在征稿简则、征稿启事、投稿须知等文件中有反映。作者要仔细阅读这些文件,使稿件尽量符合要求。二、正确对待修退稿意见。科技论文投至期刊编辑部,在发表前必须经过审稿程序,通常实行“三审一定”的审稿制度。每阶段审稿都会存在三种结果:决定录用、退回修改、退稿。一般情况下,直接决定录用稿件不多,大部分稿件要经过修改。退修意见一般包括修改后发表和修改后再审两种情况。退稿对编辑部门而言是不得已的,但也是必然的,不可能所受理的稿件都能被采用。作者在接到退修稿意见时,无论属于何种情况,均要正确对待,务必要虚心客观地考虑各条修改意见,即使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的修改意见确系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也要态度诚恳、语言得体、有理有据地提出和申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固守己见,对编辑部抱有成见。对于修改后发表,作者要根据或参考编辑部返回的修改意见,进行仔细修改,并及时返回给编辑部。如是修改后再审,要看是否研究工作本身存在较大缺陷,若此将无法改好文章;但若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就是文章没写好,就要结合修改意见进行彻底修改或补充,甚至重写,努力争取文章被录用,而不要放弃。对于退稿,作者特别要保持冷静,正确对待,稳妥的作法是根据退稿书,仔细琢磨退稿理由,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稿件修改录用后,要勤与期刊编辑部取得联系,询问稿件的安排刊期和发表时间,以便早日发表。

不老屯

科技期刊发展需要“三个转变”

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与之相配合的、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近年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让科技期刊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和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成形。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央精神转化为具体的科技期刊改革发展路线图。笔者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需要各界力量共同努力。特别是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好方向和动力问题,就是解决了最根本性的问题。在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过程中,要解决对科技期刊的认识和意识问题,这涉及到与科技期刊发展紧密相关的三方:主管主办部门、学术共同体和编辑出版部门。首先,科技期刊主管主办部门的认识需要转变。中国科技期刊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相关主管、主办部门对科技期刊发展负有最重要职责。顶层设计确定发展方向,主管主办部门不仅是科技期刊办刊政策和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也是营造科技期刊健康发展外部环境不可替代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载体,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是科技期刊的本质功能之所在。只有提高站位,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繁荣科学文化、增强国际话语权等方面的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一段时期内,由于科研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促进科技发展的初心,“唯论文”“唯帽子”等现象比较普遍。而作为论文发表载体的期刊,也在此大环境中或“随波逐流”、或“被边缘化”,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损害。外部环境,尤其是评价导向、人才政策、学风建设等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2020年以来,无论是中央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针对上述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有关文件的落实落地将直接或间接地改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如湖南、陕西近期也都出台了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未来,相信会有更多主管主办部门逐渐认识到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第二,学术共同体的角色需要转变。科技期刊必须植根于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需求是期刊发展最大的资源和动力。围绕科技期刊,学术共同体至少有三种角色,读者、作者、评议人(包括作为审稿人和编委)。对于每个学者来说,从事科学研究必然要兼顾这三种角色,但由于评价导向等多方面原因,学者对于读者和作者身份的认同要远远高于作为评议人的角色。作为学者,要把握最新学术前沿每天必做的事之一就是跟踪最新前沿论文;作为作者,很多学者以发表在知名期刊为荣,如某学者发表CNS后有如中奖,在各种学术交流场合受到高度关注,而论文本身的内容和价值往往大部分人不怎么关心,由此导致成为知名期刊的作者成了学者的最大追求;而作为评议人,事实上是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作贡献,更多是公益行为,往往得不到学术上的充分认可,同行评议如此,作为期刊编委更是如此,挂名现象仍比较普遍。但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期刊与学会是促进科学交流、推动科学进步的最重要平台,如果大部分学者都对此漠不关心,必将造成“公地悲剧”。笔者曾访谈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钱七虎院士,他认为自己最重视的两个事就是学会和期刊,因此在学会和期刊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同样,在《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70周年的系列访谈中,许多知名科学家现身说法证明了只有科研人员更深度参与到期刊各项工作中,期刊才能更快更好发展。第三,编辑出版部门的意识需要转变。编辑部或出版社是科技期刊工作的一线,不仅要负责期刊出版的全流程,还要依托期刊平台组织各类学术交流,因此对期刊编辑部工作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从现有情况看,凡是办得好的期刊,都有一个站位高、视野广、能力强的办刊人以及一支有战斗力的编辑团队。对办刊规律的把握、对学科前沿的掌握以及与学术共同体的紧密联系是成就一支优秀办刊队伍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具备这些条件,首先要明确期刊出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传统上,期刊编辑部更多是被动等待,以自由来稿为主,选题策划普遍较弱,深入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动学科发展的主动意识和能力不足。当然,这与期刊编辑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非主流”地位,期刊编辑工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部门和地方、主办单位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加强,相信这种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会逐渐得到改善。如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推荐、国家科技奖评选等活动中,增加了必须有中国科技期刊代表作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中,也都增加了期刊方面的考核指标。问题是随着外部环境和待遇的改善,我们的期刊编辑出版部门是否做好了准备?这就需要期刊编辑完成意识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第一,从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能够把握跟踪学术前沿;第二,从“办公室编辑”向“现场编辑”转变,走出办公室,走向各类学术交流的现场,与科学家建立紧密联系;第三,从“纸刊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变,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媒体的融合深度,科技期刊编辑也要具备“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意识。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首在认识和意识的转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只有多方主体统一认识、协同发力,才能将成效最大化。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我们已经起步!(刘天星,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社长)来源:《光明日报》

理不可睹

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布!

近日,2020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涵盖社会科学领域。2020年共有2506种期刊入选,其中自然科学领域期刊2106种,社会科学领域期刊400种。社科类期刊名单如下 来源:综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及其他网络内容整理,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

四时殊气

浅谈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在该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计算方法及公式是:影响因子=某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该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的总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相对公平地评价不同的期刊。一般来说,期刊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当论文总数不变,影响因子的高低取决于被引频次的多少。医刊汇编译依据经验来看,决定期刊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学科因素。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影响到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因此,期刊的影响因子与期刊所属的科学领域及涉及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热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研究人员数量的增多,报道其研究成果的杂志数目也会增多,进而带来专业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发表论文被引用的频率增加。而一些比较窄或者是处于科研尖端的研究领域。由于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人员少,相关的期刊较少,论文即使质量水平很高 ,则被引用次数也会比较少。由于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小与学科特点有关,学科性质的差异使得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的差别。例如:生命科学这类研究成果和科学论文日渐增多,其文献相互引用数量亦增多,因此该类学科的期刊数目及引证行为迅速上升,导致反映生命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增大,而已趋成熟的学科领域的期刊平均影响因子近年来则没有明显增多,甚至有些期刊的影响因子还略有减少。这些充分说明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学科的性质和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大小有关。二、论文质量因素。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科技成果的载体,它的影响因子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整体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在某一学科中,影响因子大的期刊,不仅是该学科研究人员经常翻阅的期刊,而且也是人们在论文投稿时经常考虑的重要期刊。因此,这些期刊十分丰富的稿源和更加严格的审稿制度为其刊登高水平的论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多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是载有高质量论文的著名期刊。可以说,影响因子和论文质量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可见,影响因子所体现的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是以期刊论文质量为基础的。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就谈不上期刊的有用性和显示度。因此,期刊的有用性、显示度是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作支撑。又因为学术期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科学论文的一种载体,科学论文的质量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是说,对科学论文质量的评估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学术论文质量高了,才能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期刊也才能获得高影响因子。三、出版周期及出版时滞因素。出版周期是出版物每年出版的频次,是出版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它既反映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影响信息传播速度的一个决定因素。一方面,出版周期短、频次快的期刊通常能够更快地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能够更容易吸引更多的高质量论文,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期刊年载文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期刊年载文量是每期载文量与出版周期的乘积。一种期刊,在保证期刊高水平论文质量的前提和每期载文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缩短出版周期,将增加年载文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易获得较高被引用次数,从而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论文发表时滞是指期刊论文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章的日期之时间差,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证次数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从影响因子计算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是计算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引文数量是影响因子的基础。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论文受人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也就越大。就期刊而言,影响因子越大,可以认为该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较大,其学术水平也较高。在进行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时,期刊被引频次的两年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期刊中论文的被引次数有较大差异。首先,出版时滞较短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由于影响因子只计算来源期刊近两年中的引文情况,若相关期刊的论文出版时滞较长,则相当一部分引文就因为文献老化超过两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值;其次,不同学科论文的引证行为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成果在完善或验证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段可能不相同,也会影响其学科文献被引。因此,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显差异。

经验

中国科协发布《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

来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讯 9月27日消息,为切实规范办刊行为,发挥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的认证把关作用,中国科协组织编写了《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在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科协编撰出版的“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专题研究系列丛书”分册,也是中国科协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完善科学研究自律规范、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助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举措。该书共分8个章节,34万字,深入阐述了出版伦理学和学术诚信的内涵和外延,从作者、审稿专家、期刊编辑等期刊出版的不同参与者角度系统总结和归纳了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编辑与出版者的伦理道德规范,从期刊的著作权管理、期刊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防范学术不端的技术手段等方面提供可操作的准则与规范性指导。在编制过程中,编撰团队参考了大量科研诚信研究成果,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本,力求保证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核查性。书中介绍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编辑出版伦理道德规范或指南,收录了近年来国内15个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公约,选取了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推荐的12个信函范本和科学编辑委员会推荐的23个信函范本,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提供参考和借鉴。当前,学术伦理既是国际学术界热点,也是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科技期刊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5月30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19年6月11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科研诚信、学风、伦理等相关方面的建设。期刊出版是科研诚信全方位建设的重要一环,制定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范、加强学术诚信宣教与管理、推进学术不端治理是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门近期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完善期刊三审三校、匿名审稿等内容生产把关机制,建立论文作者及期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中国科协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国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问题提出可参考、可操作的准则,切实引导我国科技期刊更好发挥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作用,规范办刊行为,提高审稿质量, 加强对学术论文的审核把关。

香索

关于举办第四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加强青年编辑的业务交流,提升职业素养,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将于2020年举办第四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具体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协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二、竞赛交流内容 内容包括与编辑相关的政策条例,期刊出版政策法规、科技期刊编辑业务知识与技能、时政资讯、国学历史、文字表达以及演讲展示等。通过大赛搭建起青年编辑学习交流和自我展示平台,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期刊后备人才,促进青年编辑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办刊理念的创新,提升青年编辑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三、参赛对象和条件 1.全国范围内,编入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学技术期刊单位,学术、技术、市场、运营、出版、新媒体等不同业务层面的编辑和相关人员。年龄≤45岁(1975年1月1日后出生),报名参赛时需在职在岗。2.参赛选手须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2年(含)以上,且取得本单位或主办单位同意。四、赛程和赛制 比赛分为初赛(2020年7月)、复赛与直通赛(2020年8月)和决赛(2020年9月),采取逐层晋级方式进行选拔。1.初赛。个人通过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网络平台在线报名。初赛采取线上答题方式,题目为客观题,内容以《编校质量常用标准规范》《标点符号用法》《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技术文件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增加法规常识、时事资讯、语文基础知识、编辑基础知识、媒体融合知识、英文翻译及编辑学专业词汇等。初赛共15分钟,200道题目,随机排序,答对得分,答错或不答不得分。按初赛成绩排名确定全国120个晋级复赛的选手名单。2.复赛。将初赛晋级的120名选手按地域分为6个赛区进行复赛,采用“主题演讲+问答”方式,考查编辑人员对编辑工作的理解程度,选题策划能力以及思维拓展能力,由多名评委打分,确定晋级决赛的人选。3.直通赛。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项目单位(共5家)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享有推荐选手参加直通赛的资格,每家单位可推荐1-2名选手;自由报名直通赛的选手需得到1位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现任理事的推荐。选手通过提交简历和视频材料后,经大赛专家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确定人选方可参赛。直通赛的赛制与复赛保持一致,晋级选手将直接参加决赛。4.决赛。所有复赛和直通赛晋级的选手,统一通过视频展示、主题答辩、完成预设任务等形式,进行最终的决赛,确定奖项归属。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届时参加决赛的选手可自行选择现场或线上形式参赛。五、奖项设置 本次大赛预设一等奖3-4名,二等奖9-14名,三等奖28名。六、参赛须知 1.报名时间:2020年7月14-21日2.大赛网址:http://stm.castscs.org.cn/qnbj/qnbjpage3.初赛时间:2020年7月24-25日9:00-9:30,20:00-20:30联系人: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刘莹 010-62189354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唐栋 010-51322335技术支持 牟宏 13121220531 来源 | 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供稿版权保护声明: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关于申报2019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期刊项目管理和课题研究有关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加强科技期刊建设理论研究、业务交流和重点项目管理,切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特组织开展2019年度有关项目申报工作。现将申报事宜通知如下:一、项目内容与要求(一)项目管理类1.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编号:2019KJQK001)项目内容:根据财政项目有关管理规定和中国科协财政项目管理办法,从提高项目管理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的角度,对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立项、资金拨付及经费使用、日常管理与监督、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价、动态调整及淘汰递补机制等具体事项提出制度建议,形成明确的条款规定。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10万元2.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工程项目数据服务、验收考核和成效评估(项目编号:2019KJQK002)项目内容: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项目管理制度规定,对中国科协2019年度实施的约300个科技期刊财政项目进行“业务、财务双验收”。其中,业务验收包括但不仅限于提供相关期刊文献计量学引证指标、期刊服务能力和运营机制有效性评价;财务验收包括但不仅限于对项目资金执行的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检查,对项目实施成效进行深入分析。验收结束项目承担单位须对被验收单位出具明确的业务和财务验收结论,对验收的整体情况撰写详细的验收总结报告,并对优化项目管理提出意见建议。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85万元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督导、调研交流活动组织实施(项目编号:2019KJQK003)项目内容: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为主,根据入选项目地理分布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分区域组织开展实地调研督导,并集中组织项目执行业务交流活动。其中年度调研督导不少于5次,集中业务交流活动不少于1次。项目承担单位须负责相关活动的场地落实、专家邀请、会务安排、材料准备和汇总归档等,并在项目结项后按要求提交活动总结报告。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40万元(二)课题研究类4.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9KJQK004)项目内容:落实《中国科协 中宣部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基于大数据分析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发布全球创新指数,增强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的有关精神,以中、外科技期刊刊载内容的学术质量和出版水平为统计源,参考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标准,客观地评判其优、缺点,通过综合考量,合理优化,探索建立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使中、外期刊能够应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影响力比较,有效支撑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大局,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撑。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70万元5.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声誉调查(项目编号:2019KJQK005)项目内容: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为主,通过大范围问卷调查、重点访谈、文献调研等方式,面向全球科研工作者和期刊出版界调查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认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对我国科技期刊以及与之相关的论文、作者、期刊出版机构等的全方位认知,制作我国科技期刊在全球的整体画像,以便掌握需求、找准定位、认清不足,找到改进方向。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30万元6.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编辑岗位设置及职业状况调查(项目编号:2019KJQK006)项目内容:以国际主流商业出版机构和学协会、研究机构、大学出版部门的科技期刊为调查对象,研究其编辑的类别架构、任职条件、职责分工及其与出版机构的关系,探究编辑“独立性”之概念与实践以及编辑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20万元7.非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9KJQK007)项目内容:以中国、日本、巴西、德国、法国、俄国等出版的非英语科技期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对非英语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项目数量:1项经费额度:20万元二、申报资格1.申报单位须熟悉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具备项目实施条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目标。2.申报单位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法人资格的期刊出版单位须通过主要主办单位申报。3.既往未按要求完成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项目的单位不得申报。4.每家单位最多同时入选2项。三、申报方式1.请各申报单位填写《项目申请书》(附件),填写要求要素齐全、主题鲜明、目标合理、结构清晰、形式和内容规范,并在封面页顶右侧注明要申报的项目编号。两个以上单位联合申报的项目请注明牵头单位。2.申报受理时间为2019年11月22日至11月29日,逾期不予受理。3.申报材料纸质版包括申报书一式4份(申报书需加盖所有申报单位公章)、其他有利于申请立项的材料。请按要求报送至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纸质申报材料一经收取,恕不退还。4.申报材料电子版请于申报截止日期前发送至电子信箱:qkzz@cast.org.cn(标题请注明项目编号:2019KJQK00X),并请保持与申报材料纸质版一致。联系单位: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期刊出版处联 系 人:丁广治、张光、祝叶华电 话:010-68571884,68581259电子信箱:qkzz@cast.org.cn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中国科协1621室

非阴非阳

盲目投稿,更容易错失目标科技期刊!SCI投稿攻略来了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晨星,男,湖北武汉人,副高职称,博士,高级程序员。托马斯·莫尔( St. Thomas More 又作 Sir Thomas More)曾说过:“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撰写好SCI初稿后,作者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选择发表论文的目标期刊。虽然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论文,肯定不是在整个论文过程最困难的事情,但可能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因为至关重要的是,作者要准确地选择一份同行评议的期刊,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你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传达给正确的目标受众。当然,每个作者所发表的期刊列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你的职业发展、职业声誉和资助机会。所以在SCI论文投稿前,作者必须要了解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选择投稿的目标期刊。01、投稿论文和目标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是否相符?确定投稿期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读该期刊办刊的宗旨和范围。稿件与期刊目的和范围之间的不匹配是科技论文被拒最常见但可避免的原因之一。首先,确定投稿论文的主题是否与目标期刊的主题相符。确定目标期刊登载的论文是理论上的还是应用的(如Acta Biotheoretica),目标期刊刊出的论文范围是多学科的还是非常狭窄的(如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科技期刊通常对其接受论文的学科领域限定得非常具体。在某特定领域内,科技期刊一般只关注该主题的特定方面,但也有微妙的区别,初次投稿者不可造次,以免耽误自己的时间。例如,Histopathology和The Journal of Pathology是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医学科技期刊,虽然它们都关注同一学科病理学,但前者主要选择对外科病理(Surgical Pathology)/病理学诊断(Diagnostic Pathology)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论文,而后者关注的范围限于有关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和致病机制的论文。其次,作者需要确认目标期刊接受打算提交的论文类型。例如,如果撰写的论文是一个案例研究,那就检查一下目标期刊是否发表了案例报告。盲目投稿到不接受初稿论文类型的期刊上,几乎有100%的几率会被投稿期刊的编辑直接拒绝,徒劳地浪费自己的时间。科技期刊一般在网上都是可以查询到办刊宗旨和范围的。例如:02、目标期刊读者群和目标受众是什么?浏览目标期刊并查看刊出的论文作者所在国家的机构从属关系,可以评估期刊不同读者类型。按照这个标准一般可分为两类期刊: 多学科期刊 例如对于医学,如果投稿论文可能与公共卫生政策有关,或者可能改变护士处理病人护理的方式,那么就选择一份基础广泛的期刊,让广泛的、非技术性的读者接触。 专业期刊 如果投稿论文是高度专业化的或技术性的,那么最好在一个有效但非常具体的目标读者的杂志上发表。笔者个人认为,获得正确的读者群有时比广泛的读者群更重要,有时候跑量还有不如精准化锁定粘性强的读者群,这样可以扩大作者在学术界的影响力。03、科技期刊知名度(影响力)有多大?作者可以在自己最喜欢的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中快速搜索关键字,看看投稿的目标科技期刊能否会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顶部或前几页的位置吗?一旦作者的论文被期刊录用并发表,相关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应该能很容易快速找到它。科技期刊的可见度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刊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以及论文作者自身的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大有裨益。对于一家期刊的知名度(影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量: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电子数据库里有期刊吗?这本杂志在ISI的科学网上有索引吗?它是否被索引到你所在领域中流行的特定主题的数据库中(比如EconLit或PsychINFO)?这样可以提高作者在所选研究领域的研究可见性,也可能增加作者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如果在只以印刷品形式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会严重限制论文查询或阅读的人数。当然,衡量一家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因子(IF)和Scopus指数(即CiteScore,是指期刊发表的单篇文章平均被引用次数),一般这两种指标数值越高,期刊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就越大,但是随之论文投稿的录用难度也越大。一个科技期刊附有影响参数的介绍例子:除了科技期刊的IF,还可以参考一下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编委会成员。著名的期刊通常都有杰出的研究人员作为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在科技期刊网站上查看编辑部的名字,了解编委会成员在论文的研究领域是否很有名吗?和自己导师、同学、师兄师姐以及资深的同事。了解他们经常看哪些杂志?他们觉得哪些期刊的论文水平很高?例如:04、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关于这个问题,当然要尽量选择审稿周期短的期刊,一方面有利于退稿后改投他刊,另一方面保证论文的创新性,尽可能地越早发表论文越好。若是涉及毕业或职称有等问题,那么必须赶在提交相关资料前刊出或拿到录用通知。比如职称晋升考核,一般要必须赶在年底之前见刊。因此,在同行评议的制度下,在投稿之前一定要确定经过审稿后发表的时间,确保有充裕的时间可以见刊/拿到录用通知。作者要了解目标期刊一年出版多少期?一般,科技期刊有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其周期为短到长排列。一般科技期刊会列出刊出论文的接受日期、录用日期和出版日期。作者投稿前,可以比较这些日期之间间隔,基本可以大致了解周转时间。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一般比进行纸质印制出版的传统期刊周转时间更快。对于那些希望在旋风速度中(不到两个月)出版的作者来说,投稿给那些开放获取的在线SCI期刊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话说在Web的大潮之下,学术界也感受到了危机。所以,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出版方式逐步发生变革,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简称 OA) 的SCI期刊已经层出不穷。这种SCI期刊又称“开放获取期刊”,是指人们自由获取公众网上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科学研究成果、学位论文、技术报告、科研工作进展等科研信息的一种新的学术传播方式。虽然速度很快,影响因子有限,但好歹也算是SCI期刊。综上所述,在作者进行SCI投稿前,对选择投稿的目标科技期刊应确保了解以下一些信息:论文的主题与期刊的主题一致吗?期刊是否接受打算提交的论文类型?论文的目标读者阅读这本期刊吗?该科技期刊是否包含在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这本科技期刊有网络版吗?期刊的学术影响系数是否符合作者的预期要求(学位/职称)?该科技期刊是否被同事和同行视为该领域的权威期刊?提交给科技期刊的论文的周期时间是多长?这本科技期刊一年出版多少次?是否有版面?版面费费是多少?投稿论文初稿的长度和结构能被杂志接受吗?结 论考察自己的初稿论文和目标期刊,思考两者是否匹配,仔细选择要提交投稿的期刊,以免事倍功半。另外,关于如何使用科技文献检索平台,本文就不赘述了。笔者简单介绍下自己常用的ScienceDirect系统,这是Elsevier公司的核心产品,通过ScienceDirect系统可在线访问1000多万篇文献。目前ScienceDirect平台上的资源分为四大学科领域:自然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涵盖了24个学科。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前半句的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再行动,知道目的地才能够有所收获。这个策略对于SCI论文投稿期刊的选择也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