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机械工程项目有哪些?2020年机械工程项目信息汇总太冲

机械工程项目有哪些?2020年机械工程项目信息汇总

2020年机械工程项目有哪些?中策大数据中国工程网为你搜集整理出了机械工程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环评、施工单位招标、施工建设、项目设计等各个工程项目阶段的机械工程项目信息。2020年机械工程项目信息清单:安徽省马鞍山市众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加工60000套高铁轮毂项目安徽省马鞍山蓝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500台联合冲剪机及模具生产项目江苏省苏州奎泰机械有限公司20193205093303553343年产机械配件20000件江苏省苏州毅轩机械有限公司非标自动化设备100套江苏省苏州三基铸造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500吨高效智能挤压成型装备及工艺的示范应用江苏省南京小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汽车及精密机械零部件生产项目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飞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智能络筒机生产线项目浙江省湖州市浙江兆峰电机有限公司年产电机15万台、鼓风机2万台、减速机1.5万台、食品机械设备1.5万套项目四川省宜宾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创世纪台群智能机械产业园项目一期浙江省台州万象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台州万象专用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一期)浙江省丽水科科阀门有限公司科科阀门年产50000套高性能自控阀门成套装置投资项目江苏省南京市江苏中益工程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新建工程检测设备制造项目上海市嘉定区上海名流电气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浙江省丽水市浙江瑞豪尔流体设备有限公司云自然资规条(2020)02号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深圳市财宝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托辊(矿山)机械配件制造配套厂房项目浙江省温州市一能智慧电网科技有限公司温州市半岛起步区A03c2地块贵州省贵阳市贵州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和试井火炬项目江苏省苏州市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锂电池组组装、触摸屏生产及新建配套自用雨棚项目广东省东莞市广东银宝山新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改扩建浙江省丽水市浙江叶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庆元县屏都综合新区0250210地块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栎鑫阀门科技有限公司高湖镇徐镇工业161号地块浙江省温州市正洲泵阀制造有限公司厂房建设项目建设工程浙江省嘉兴市浙江融汇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秦山街道东至金洲路、南至金平路、西至规划建设用地,北至核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业用地项目浙江省嘉兴市中达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海盐县20127号地块工业用地项目江苏省苏州市赛峰起落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喷漆技改项目浙江省嘉兴市浙江顺欣电气有限公司年产3万台智能电气设备建设项目浙江省绍兴恒天智能移动空间汽车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河北省衡水市河北振威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支仪器仪表及5000万套五金制品项目浙江省杭州市茗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萧政工出(2020)19号工业用地项目江西省上饶市江西海雅特模具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套汽车零部件项目2020年机械工程项目推荐:项目名称:四川省宜宾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创世纪台群智能机械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造价:2亿 项目阶段:施工建设项目地址:四川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园路西段恒旭科技产业园项目概况:1.该项目建筑面积为107241.45平方米,新建厂房6栋、办公楼2栋、食堂1栋、宿舍楼1栋、活动中心1个、辅助用房1个、设备房1个以及其他配套附属设施,项目为机床组装,不生产零部件,全部零部件均为外购,本项目仅为车床的组装以及车床的试运行。项目投产后,组装数控机床、立式加工中心等共计约7200台/年。2.投资额20000.00万元,投资约为91.0万元,占总投资50000万元的0.182%。工程施工进展:该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开始桩基施工;以上为部分的机械工程项目信息,想了解更多全国在建和拟在建项目信息,请登录中策大数据在建项目查询。

面目有光

机电工程学院2020级毕业设计课题指南

课题序号 课题名称 适用专业1 模拟体育比赛及计分PLC控制-具有球速可调、可显示得分的乒乓球赛 机电2 组合钻床钻孔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3 卧式单面多轴钻孔组合机床液压系统及其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4 半自动液压专用铣床液压系统及其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5 PLC实现十字路口交通灯数显控制设计 机电6 破碎机锤头的消失模铸造工艺设计 模具、机电7 汽车板簧压板的消失模铸造工艺设计 模具、机电8 球磨机用耐磨衬板的消失模铸造工艺设计 模具、机电9 基于marstercam的装配件数控编程及加工 数控、机制、机电10 基于smart700IE控制的机械手搬运系统设计 机制、机电、电气11 基于触摸屏控制的花式喷泉系统设计 机制、机电、电气12 娄底职院校门路口交通指示灯控制方案改进 机制、机电、电气13 基于触摸屏控制的多层电梯系统设计 机制、机电、电气14 农用三轮运输车传动系统设计 机电15 50T旋转钻机随动架及桅杆设计 机电16 20T桥式起重机运行机构设计 机电17 2t普通座式焊接变位机工装设计 机电19 轴承端盖自动钻孔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20 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21 工件自动涂装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22 基于PLC的智能生猪饲喂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23 基于PLC的液体物料自动称重配料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24 压圈零件的冲模设计 模具25 弯架板零件的模具设计 模具26 短行程简易升降机设计 机电、机制27 输出轴的机械加工 机电、机制28 L型上盖塑件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29 梅花形按钮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30 电池盖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31 U盘外壳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32 肥皂盒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33 手动抛光机的减速机构设计 机电、机制34 旋压机的坯料分装检测平台设计 机电、机制35 拨叉铣削成组夹具的设计 机制36 叉型支架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及钻床夹具设计 机制37 三头钻底座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及铣床夹具设计 机制38 凸轮轴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及铣床夹具设计 机制39 螺纹连接件的数控车削加工工艺设计与产品加工 数控、机制40 阶梯类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工艺设计与产品加工 数控、机制41 计算器模型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产品加工 数控、机制42 鼠标模型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产品加工 数控、机制43 基于北京精雕软件的卡通兔自动编程与浮雕产品设计 数控、机制44 孔雀浮雕产品的设计与加工 数控、机制45 三面槽板零件的数字化设计和仿真加工 数控、机制46 基于UG软件的复杂工件建模和多轴仿真加工 数控、机制47 基于VERICUT仿真软件的凸台零件的编程与数控加工 数控、机制48 球面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程序设计 机制、数控、机电49 凹槽零件的编程与加工 机制、数控、机电50 某机床轴的零件加工工艺规程与产品制造 机制、数控、机电51 外螺纹零件工艺分析与NC加工 机制、数控、机电52 锥形螺纹心轴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仿真加工 机制、数控、机电53 三相异步电动机可逆Y-△启动的SFC控制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54 THJDAL-2A模拟生产线供料站的控制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55 THJDAL-2A模拟生产线加工站的控制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56 采用SFC程序的自动门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57 送料小车四站运行的步进控制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58 THJDAL-2A模拟生产线装配单站的控制方案设计 矿机59 THJDAL-2A模拟生产线分拣单站的控制方案设计 矿机60 智力抢答器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61 自动售货机的PLC控制 机电、电气62 多种物料自动混合控制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63 大、小球分拣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机电、电气64 停车场车位的PLC控制 机电、电气65 新农村太阳能路灯工程的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矿机66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矿机67 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矿机68 智能水塔水位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机电69 农业大棚温湿度自动检测 电气、机电70 基于PLC的无人监守点滴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 电气、机电71 仓储用多点温湿度测量系统 电气、机电72 基于PLC的全自动感应门控制系统设计 电气、机电73 基于西门子1200的触摸屏多气缸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74 模块化单轴机械手的设计与制作 机电75 直角坐标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制作 机电76 食堂面粉搅拌机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装调 机电、电气、矿机77 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及PLC改造设计 机电、电气、矿机78 三节传送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 机电、电气、矿机79 M7120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分析及PLC改造设计 机电、电气、矿机80 某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 机电、电气、矿机81 基于PLC的切料机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82 基于PCB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83 基于PLC的水箱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84 基于PLC传送带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85 基于PLC立体停车场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86 型腔类零件加工工艺与编程加工 数控87 薄壁配合件工艺分析与编程加工 数控88 典型铣削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加工 数控89 小型翻转机之旋转托架设计 机电、机制90 小型翻转机之夹紧装置设计 机电、机制91 CA6140车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与plc改造 机电、电气92 多种液体自动混合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93 能耗制动电气控制线路PLC改造 机电、电气94 专用加工装置PLC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95 手动风扇设计与快速成型 模具96 胜利煤矿机电设备的升级改造 机电、矿机97 新化县温塘镇二矿采区电力系统的设计 机电、矿机98 资江煤矿掘进机液压系统的升级改造 机电、矿机99 资江煤矿采煤机液压系统的升级改造 机电、矿机100 双峰县石膏矿二期工程机电设备的选择设计 机电、矿机101 塑料餐盒的模具设计 模具102 塑料餐盒盖的模具设计 模具103 升降式电脑桌的设计 机制、机电、数控104 手动机械式升降平台 机制、机电、数控105 某调节手柄加工工艺设计与实施 机电、电气、机制106 复合角度块加工工艺设计与实施 机电、电气、机制107 工业用冷水机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机电、电气、机制108 高炉卷扬运料机控制系统改造设计 机电、电气、机制109 用于供气的螺旋焊管加工方案设计 机电、电气、机制110 机器人自动上下料操作工艺设计 机电、电气、机制

罗曼史

美国机械工程专业TOP顶级高校详解,项目深度解读

机械工程专业,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着重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传统制造业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工程专业也开始在许多新兴的领域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比如生命科学,微型技术和纳米技术。这些新兴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通常与机械工程的技术支持息息相关。因此,就业市场对拥有深厚机械工程背景的研究、制造与管理人员的需求始终不减。课程设置其基础课程包括了数学、物理科学、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控制工程、结构分析等等。专业分支美国的机械工程专业分支很多,主要有能量、控制、材料、制造等几大类。高度的学科交叉性和广泛的分支,使机械工程专业对于学生的学术背景也有更高的宽容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电子工程等理工科毕业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学位选择在申请时,则需要结合个人兴趣,职业目标和本科背景等做出最合适的选择。美国大学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会颁发两种学位:一种是Master of Engineering,第二种Master of Science,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侧重。工学硕士项目,课程会偏向于实践和操作 理学硕士项目的学习会更加偏重理论和创新相当多的毕业生会走研究路线或者选择继续攻读博士。重要因素在美国读机械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排名和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专业排名高意味着专业设置更全,属于学校的重点发展院系,占据各种资源优势,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合作实践项目也会更多。地理位置位于重要发达的产业集中地也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薪资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广阔,包括顾问工程师,安全技术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汽车工程师,生产制造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等,广泛分布于工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根据2018年劳工局薪资报告显示:机械工程师在美国的平均薪资是92,800美金。在美国就业率最高的前五个州分别为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伊利诺伊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美国机械工程专业排名热门学校麻省理工学院(MIT)MIT机械工程系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力学,设计与制造,控制、仪器与机器人,能源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微纳米工程,各领域都开设了多门相关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修读。作为世界顶级院校,MIT的录取条件相当高,竞争很激烈,根据申请成功的经验,科研 > GPA > 推荐信 > 文书 > GT成绩,有申请意向的学生也要多参与科研项目多出论文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大陆招生10个左右,总人数100以上,学院为每一位硕士同学提供奖学金。需要注意的是,MIT的机械工程系没有真正的直博项目,本科毕业申请进去需要先读两年硕士课程,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两年后可以自动升为博士,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行业:1、从事和机械相关的工作,在汽车、医药、国防、机器人等领域从事制造、机械设计、仿真、工程、系统集成等工作,知名的雇主有:Apple、Tesla、Lockheed Martin。2、转行进入计算机科学,金融等在中美都大热的行业。3、从事科研工作:MIT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同学学术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在公司研究部门和科研院所找到理想的工作。斯坦福大学(Stanford)Stanford机械工程系的众多王牌课程几乎囊括了整个硅谷的用人特色。课程丰富且交叉度高,且均由行业的泰斗级教授亲自授课,课程内容甚至会大量融入教授本人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在Stanford以外的地方难有机会接触的。另外机械工程项目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没有一门课是必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兴趣方向在学校提供的14个方向中选择一个作为Depth,精修课程,同时还需要在剩余的方向中再选择两门课程作为Breath,浅修该方向的课程。当然,在这基础上,依然会有剩余至少15学分供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课程,例如机器人,生物机械学,计算机,电子,统计等。这些交叉课程同样会成为日后寻找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此外,Stanford的机械工程项目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和周边公司的紧密合作。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硅谷的渊源使得硅谷众多公司每年为Stanford的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习和工作机会。很多课程就是给一家公司做项目,学生会得到公司的Badge,有需要时还会直接前往这些公司办公,形成项目团队,所以整个团队在这一年的工作方式就如同是真正的Startup一样。这种边实习边学习的方式的确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在UCB的机械工程系一共可以申请3种硕士学位,MS/PhD,MS和M.Eng。MS/PhD与MS的区别是前者可以在硕士毕业后自动转为PhD,相当于硕博连读,而后者是个最终学位,到时候如果要继续在UCB读博士还需要再申请,而M.Eng是个短期的授课型硕士项目。作为全美排名第一的公立大学,该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录取门槛很高,录取比例在3%左右,整个系18fall的研究生招了不到100人,其中中国人约12-15个,PhD多于MS。成功的申请者的GRE成绩多数都高于90%,而托福不低于100更是标配。该系的研究领域众多,包括生物力学工程,控制,计算方法,设计,动力学,能源科学与技术,流体,制造,材料,机械,MEMS/纳米,海洋工程和机器人,毕业生可以各领域找到满意的职业。每年来UCB机械招人的大部分都是航空企业,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实力比较强的方向是流体、MEMS和与EE相关的方向,如果选择这几个方向深入攻读,项目机会比较多,在当地和全美的竞争力还是极强的,基本不愁就业。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Caltech的机械工程专业排名连年攀升,现如今蹿升到第四名,可以说是科研教学各方面实力都很强大。专业设置也比较特殊,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于Department of Civil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下。和其他Caltech小而精的研究生项目一样,机械工程专业也是规模不大,招生人数相应较少。专业的录取更偏好于有意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人,旨在培养在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可以说如果对机械工程研究充满向往的学生,Caltech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不仅仅有着非凡的学术实力,附近更是有诺思罗普(Northrop)、罗克韦尔(Rockwell)、日产、富士重工等著名企业,这些企业对于Caltech的学生可谓是大加青睐。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UIUC的机械工程硕士可分为MS和M.Eng两种,MS学位时长2年,偏研究型,主要是为读PhD做准备,有两个专业:Master of Scienc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和Master of Science i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机会,主要集中于五个领域:流体力学和热科学,固体力学和材料,控制和动力学,纳米力学和纳米制造,以及生物力学。MS学位要求申请者拥有机械工程相关专业背景,部分申请者可根据情况,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向学校提请攻读博士项目,可申请Fellowship, RA/TA奖学金。优秀的教学也保证了毕业生良好的就业,最近对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5%的博士毕业生成为高校的助理教授。而其他硕士毕业生则广泛分布在工业企业和科研实验室,抑或是攻读博士后学位。超过15%的毕业生就职于全球财富500强公司。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Tech)Georgia Tech的机械工程专业设在Woodruff学院下,是一个人数庞大的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对中国学生来说GPA竞争压力很大。可以选两种课程安排,一种叫non-thesis,不带研究项目只要上够学分就行;另外一种叫thesis,只要上一半课程,不过需要有研究项目并且写论文。thesis项目能够使你和教授进行更深入的互动,无论拿推荐信还是求内推工作都会容易很多。毕业生可以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各类企业、科研单位从事工程材料设计、组织管理等工作。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Mich)UMich安娜堡分校提供三种机械工程硕士项目,一是Coursework only,时间短,为期一年,不想投身科研的学生可当首选;再是Coursework with an indivial research project,培养将来进入工业行业的学生,同时又可满足学生对于独立研究或项目经验的需求;三是Coursework with an M.S.E. thesis,对工业研究和发展、教学或者对继续读PhD感兴趣的学生,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导师。总的来说,大部分热爱科研的学生都能找到科研的机会,并且能够谋求到一个temp RA的职位来获得薪资和SSN (Social Security Number)。普渡大学(Pure)坐落于印第安纳州小镇的普渡大学,校园安静祥宁,治安良好,学习氛围浓厚,非常适合学术研究。其机械工程专业更是家喻户晓、备受认可,各个方向都开设全面的课程,理论研究极为扎实,有很多有名的导师。硕士项目分为Non Thesis 和Thesis两种,前者为期1.5—2年,后者2—2.5年;博士项目一般为期4—5年。硕士生可以转为博士生,但一般是少数。普渡大学机械工程项目每年约录取100名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约占20个名额。学校周边有芝加哥等拥有诸多大公司的城市,为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FEA、CFD和Combustion等方向就业形势最为乐观。学校每学期提供一次Career Fair,如Cummins、Caterpiller、Ford、John Deere、辉瑞制药等公司都会参加。

杜林

科技·前沿|近期科研成果扫描

工物系牵头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刷新国际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研究灵敏度生命学院钟毅课题组合作发现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机制地学系宫鹏研究组发布全球逐年高分辨率不透水面制图产品环境学院郝吉明、贺克斌与地学系张强课题组合作发文揭示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化工系戈钧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基于酶催化的细胞内代谢物原位检测新方法机械系程嘉合作发文报道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电辅助细胞打印生命学院陈柱成课题组在《科学》合作发表长文阐述RSC复合物重塑染色质的机理工物系牵头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刷新国际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研究灵敏度11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牵头的中国暗物质实验(China Dark matter EXperiment, CDEX)合作组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线发表题为《基于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年度调制效应分析的轻暗物质搜索》(Search for Light Weakly-Interacting-Massive-Particle Dark Matter by Annual Molation Analysis with a Point-Contact Germanium Detector at the China Jinping Underground Laboratory)的研究论文。论文分析了CDEX-1B实验系统四年多的运行数据,没有测量到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并对质量小于6千兆电子伏特(GeV)的轻暗物质给出了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分析的国际最灵敏限制。众多的天文观测证据显示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并且在物质起源和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弱相互作用重粒子(WIMP)是目前最流行的暗物质候选者。近年来,欧洲的DAMA实验组(使用碘化钠探测器)和美国的CoGeNT实验组(使用高纯锗探测器)先后声称在10 GeV附近发现暗物质年度调制信号,与其他实验给出的结果相矛盾,使得轻质量暗物质探测成为当前暗物质研究的热点。暗物质调制效应是由于地球周期性的公转或自转使得地球在银河系中的速度存在周期性调制效应,从而导致暗物质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事例率产生周期性变化,根据调制周期可分为年调制效应(如图1所示)和日调制效应。其中,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日调制幅度太小,现阶段的实验精度还无法进行探测。年度调制效应分析则要求探测器阈值低、曝光量大,且实验环境特别是本底水平具有足够好的长时间稳定性。图1 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示意图。左:由于地球公转,暗物质与探测器的相对速度(相互作用事例率)会产生周期性变化,相对速度(相互作用事例率)在6月达到最大,12月达到最小,调制周期为1年。右上:本次分析中的CDEX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及暗物质直接探测示意图。右下:红(蓝)线表示6月2日(12月1日)质量为8 GeV的WIMP与探测器靶核发生弹性散射后的核反冲能谱,两者之差(黄线)为理论上的年度调制幅度谱。CDEX合作组基于CDEX-1B四年多的实验数据,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研究,并针对两个时间段、不同数据组提出了新的联合分析方法,检验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是否符合理论预期。实验结果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度调制效应,进一步排除了DAMA与CoGeNT合作组声称发现的暗物质质量区域,如图2所示。这项工作对质量小于6 GeV的WIMP粒子的年度调制灵敏度限制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图2 上图:CDEX实验数据给出的年度调制幅度(天文学模型无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度调制效应;下图:基于年度调制效应分析的自旋无关暗物质排除曲线,排除了DAMA实验组(模型相关)和CoGeNT实验组(模型无关)声称的暗物质区域,并在6 GeV以下给出了国际暗物质年度调制效应研究最灵敏的限制结果。工程物理系博士后杨丽桃为论文第一作者,工程物理系岳骞研究员和马豪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经费资助,以及清华大学暗物质实验平台和自主科研计划经费支持。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3.221301生命学院钟毅课题组合作发现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机制11月22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α2-chimaerin和Rac1活性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Interplay between α2-chimaerin and Rac1 activity determines dynamic maintenance of long-term memory)的研究论文。本论文在小鼠中首次揭示了Rac1活性依赖的遗忘的可逆性是长期记忆动态维持的基础。这一研究颠覆了人们对于长期记忆在维持阶段的认知,揭示了可逆性遗忘在长期记忆维持中的重要作用,并启发科学家们重新理解遗忘和记忆的本质。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机制记忆巩固理论认为,一旦长期记忆的形成完成,长期记忆将保持在稳定强度,无法进一步增强。今日钟毅课题组在小鼠的研究中表明,情境恐惧记忆即使在形成很久之后,也能够被进一步增强。在进一步探索这种出乎意料的记忆增强机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次足底电刺激的情境恐惧训练同时诱发海马脑区的Rac1的持续激活和α2-chimaerin蛋白的长期合成。Rac1的持续激活介导了可逆性遗忘。而α2-chimaerin作为记忆维持分子,通过在维持阶段抑制Rac1活性,进而维持记忆在中间水平 (上图,RacGAP α2-chimaerin+Rac1 activity)。通过调控背侧海马脑区的Rac1活性或改变α2-chimaerin的表达,中间水平的记忆能够被增强(上图,Inhibition of Rac1 activity)或者减弱(上图,Enhancement of Rac1 activity)。因此,Rac1活性和α2-chimaerin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长期记忆的动态维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TN项目博士生吕莉、刘云龙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谢建新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钟毅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和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236-9地学系宫鹏研究组发布全球逐年高分辨率不透水面制图产品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研究组在《环境遥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在线发表题为《全球逐年不透水面变化: 1985-2018》(“Annual maps of global artificial impervious area between 1985 and 2018”)。该研究首次完成了全球高空间分辨率(30米)人造不透水面逐年动态数据产品(1985-2018) (以下简称GAIA),并揭示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速率差异, 为全球城市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图1.长时序的不透水面面积变化(欧洲、北美和东亚)根据联合国最新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未来全球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会达到近70%,且大部分的新增城市人口将会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快速的全球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环境和人居健康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城市不透水面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基础要素,对于开展城市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全球仍没有高时空分辨率且长时序的城市数据产品来支撑全球城市化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宫鹏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绘制了全球30米分辨率逐年的城市不透水面数据(1985-2018)。研究基于长时序的Landsat光学影像(近150万景)及其他的辅助数据(夜间灯光数据及Sentinel-1 雷达数据),首先通过空间掩模和特征评价(“Exclusion-Inclusion”)算法实现了对逐年不透水面的快速制图,然后通过时间一致性检验(“Temporal Consistency Check”)算法对初始的不透水面序列进行时间域滤波和转化逻辑推理,从而保证了获取的不透水面序列在时空上的合理性。针对全球干旱区不透水面制图的难点,研究组引入了Sentinel-1 雷达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较之前的研究显著提高了产品在干旱区的制图精度。通过对典型年份的精度评价分析可知GAIA的平均总体精度超过了90%。同时对比全球主要的城市数据产品发现,GAIA在城市面积的量级和时序特征上均更为合理。研究首次基于长时序的全球不透水面数据揭示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在主要国家和地区上的差异。北美和亚洲占据了全球近70%的不透水面面积。过去近30年,亚洲地区的不透水面在全球的占比从34%跃升到了43%。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城市化区域,其不透水面占比全球约50%,且中国的城市化面积在2015年已超过美国。东亚和南亚地区是过去30年全球城市化的主要引擎。清华大学地学系宫鹏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王杰博士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其带领的研究组在主要生态要素(包括湿地、城市、林地、农地、水体等)的制图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样本和核心算法的开发,为实现大范围长时序制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该研究工作还受到了国内外机构相关机构的合作和支持,包括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清华海峡院人工智能地球实验室(AI for Earth Lab)、 爱荷华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山大学和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研究得到了国家全球变化与应对重点专项、Delos捐助和唐仲英基金会的部分支持。研究所得到的GAIA数据可以通过清华大学进行开放下载:http://data.ess.tsinghua.e.cn.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19305292环境学院郝吉明、贺克斌与地学系张强课题组合作发文揭示近年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11月18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球系统科学系(以下简称“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Drivers of improved PM2.5 air quality in China from 2013 to 2017)的论文,评估了2013年-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改善情况和健康效益,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气污染事件频发,危害居民公共健康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切实改善空气质量,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大气十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总体思路,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对2017年全国及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大气十条》实施以来,重点地区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显著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各项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多大作用,一直是政府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为全面评估《大气十条》的落实成效,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了《大气十条》实施效果终期评估工作,分析了2013年-2017年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梳理了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评估了各项政策对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贡献,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推动下一步工作科学有效开展。其中,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梳理总结五年间空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础上,依托清华大学开发的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结合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和大气污染暴露-响应模型,评估了2013年-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改善的主要驱动因素,逐一定量了《大气十条》中各项政策的贡献。研究发现,《大气十条》实施以来,2013年-2017年间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从61.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2.0微克/立方米,下降32%。减排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而年际间气象条件变化影响较小。减排和气象条件变化对全国人群PM2.5暴露水平下降的贡献分别为91%和9%。通过《大气十条》主要政策实施,全国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64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800万吨,一次PM2.5排放350万吨。工业行业提标改造(包括电力超低排放改造和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燃煤锅炉整治、落后产能淘汰以及民用燃料清洁化是对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有效的四项政策。上述四项政策措施分别使全国人群PM2.5浓度暴露水平下降了6.6、4.4、2.8和2.2微克/立方米。《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污染物减排、PM2.5浓度下降及相关健康效益的贡献研究首次量化评估了《大气十条》各项政策对2013-2017年间中国PM2.5污染改善的贡献,证实《大气十条》方向正确、执行有力、成效显著。研究对于我国制订下一步清洁空气政策、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大气污染控制决策过程具有参考价值。虽然我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2017年全国338个城市中尚有64%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不达标,我国PM2.5污染防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全国大气臭氧污染增速加快,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进一步建议,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必须在巩固和深化《大气十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基础上,加大力度释放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的污染减排潜力;同时实施更加严格的非电工业行业控制政策,实施柴油机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挥发性有机物(VOC)减排工程,推进农业和畜牧业氨排放治理,加大氮氧化物、VOC和氨减排力度,实现全国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贺克斌院士和地学系张强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强、地学系博士毕业生郑逸璇(现为斯坦福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和同丹(现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十多家单位的二十多位院士专家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得到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文章链接:https://www.pnas.org/cgi/doi/10.1073/pnas.1907956116化工系戈钧课题组合作发文报道基于酶催化的细胞内代谢物原位检测新方法11月14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戈钧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过程所魏炜研究员、天津大学张麟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赛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用于酶的装载和递送》(Packaging and delivering enzymes by amorph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s),报道了采用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进行酶分子包埋,构建高效酶催化剂的新方法。包埋于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结构中的酶分子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载体将酶分子递送进细胞,在细胞内进行生物催化反应,在目标代谢物的催化转化过程中产生荧光信号,实现了活细胞内代谢物的单细胞水平原位检测。细胞内重要的代谢物变化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胞内目标代谢物的检测对细胞代谢基础研究和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简便易操作并且适用性广的单细胞水平的胞内代谢物的灵敏检测技术在重大疾病比如癌症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作提出基于酶催化的细胞内代谢物原位检测新方法,利用酶催化对底物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实现对目标代谢物分子的高选择性转化,产生可检测的荧光信号;理论上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目标代谢物设计特定的酶催化反应进行检测,具有很好的普适性。该方法的关键是将酶分子递送进细胞后如何保持酶催化剂在胞内环境中的高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戈钧课题组前期工作提出一步共沉淀法将酶分子包埋于无机晶体、金属有机骨架晶体中,利用载体微环境的限域效应、邻近效应等增强酶催化剂在人工应用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酶-金属耦合催化的总效率,利用缺陷效应提高金属有机骨架晶体中酶催化的表观活性,开发了基于化学工程和纳米技术手段改造酶催化剂的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利用缺陷工程方法,在一步共沉淀法制备酶-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的过程中,调控有机配体浓度,产生大量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间的配位缺陷。通过扫描电镜、超分辨荧光、X射线衍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相结合,该研究发现配位缺陷使得金属有机骨架在形成过程中丧失了长程有序结构,发生了由晶态向无定形状态的转变,酶分子被包埋在100nm左右的粒径均一的无定形载体中。分子模拟发现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载体中出现大量3-6nm的介孔,氮气吸附实验确认了载体中介孔的存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则直接观察到了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中大量存在的贯穿介孔,而相应的晶态复合物中仅存在1nm左右的微孔。通过载体中的酶催化反应-扩散模型的理论计算,该研究发现晶态复合物中1nm左右的微孔限制了酶的底物分子在载体中的传质,从而严重降低了酶催化剂的表观活性。而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中,大量3-6nm的贯穿介孔有利于底物分子的传质,酶催化剂的表观活性比晶态提高5~20倍,接近于天然状态酶的活性。同时,载体的限域包埋提高了酶催化剂在高温、蛋白酶等苛刻条件下的稳定性。 图1. 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纳米颗粒(a)以及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b)的扫描电镜图;(c)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d)X-射线衍射;(e)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f)分子动力学模拟孔径;(g)氮气吸附实验并通过NLDFT模型计算的孔径分布;(h)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术直观观察到的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介孔;(i)包埋酶的表观酶活性。粒径均一的100nm左右的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载体将包埋其中的酶分子通过胞吞作用递送进入细胞,酶催化剂在载体保护下在胞内具有良好的活性和稳定性,催化目标代谢物反应产生荧光信号。以胞内葡萄糖检测为例,基于荧光信号强度,该方法可以很简便实现活细胞内葡萄糖浓度的原位准确测定,并且与传统的细胞裂解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可以实现单细胞水平的检测,很好地避免了传统细胞裂解检测方法的浓度平均化问题。进一步地,本研究中基于肿瘤细胞的“瓦博格效应”(Warburg effect),利用酶-无定形金属有机骨架复合物检测出了多种癌细胞内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细胞,可以用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区分,为开发癌症液态活检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图2. 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的荧光强度变化图(a)以及对应的共聚焦系统图像(b);(c)不同细胞胞内葡萄糖浓度和检测荧光强度的关系;各细胞荧光强度达到峰值时的细胞图像(d)。清华大学化工系吴晓玲博士(现为华南理工博士后)、中国科学院过程所副研究员岳华和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张原宇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化工系长聘副教授戈钧、中国科学院过程所研究员魏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麟教授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赛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153-x机械系程嘉合作发文报道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电辅助细胞打印11月9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程嘉副研究员与姚睿副教授、路益嘉博士合作,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上在线正式发表题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用于电辅助细胞打印”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electro-assisted cell printing)的学术文章。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是一种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可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柔性的优点。其高电压、低电流的特性,在高电压条件下为容性负载供能时具有独特优势。模块化组织工程是一种构建并利用模块化单元自下而上设计生物组织的技术,可用于细胞移植、人造器官等。载细胞水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互联性、机械性能和三维微环境,是最常用的研究对象。电辅助分离技术能够生产单分散、生物活性高、尺寸和形态可控的微球,以往的研究一般依靠商业电源产生直流或脉冲高压输出,系统相对复杂昂贵,而TENG作为一种新型的高压电源可以使细胞打印技术更为简单、高效。摩擦电辅助细胞打印:(a)装置效果图(b)HepaRG、Hela细胞存活性荧光染色(c)细胞存活率对比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摩擦纳米发电机供能的电辅助细胞打印系统,由独立摩擦层碟式摩擦纳米发电机,倍压整流电路和基本的细胞打印装置构成。摩擦纳米发电机和倍压整流电路产生高压静电场(5-8 kV),细胞打印装置产生直径(~300 μm)可控、形状规则、适合三维细胞培养的微球。在HepaRG和Hela细胞的载细胞微球打印实验中,均具有高于92%的细胞存活率,同时,利用TENG打印的微球所带电量(34.40±4.48 pC)相对于商业电源(42.40±19.66 pC)更低更稳定,更适用于电敏感性细胞打印。此外,本文进行了电学分析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以揭示摩擦电驱动下的细胞打印机理;通过参数实验确定了合适的细胞打印参数。实验结果证明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电辅助细胞打印及后续生物应用,是现有技术的有益补充,在无法使用传统电源的场景下具有技术竞争优势。摩擦电辅助细胞打印系统特性参数:(a)电路原理(b)摩擦纳米发电机工作原理(c)升压电路(d)微液滴电荷测量示意图(e,f)打印过程电流与电量波形(g,h)电势分布仿真结果(i)高速摄像机拍摄液滴下落过程(j)液滴下落位移与速度清华大学机械系程嘉、姚睿、路益嘉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机械系研究生霍恒宁、刘帆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已毕业)。其他作者包括罗依雪、顾谦、刘源、王昭政、陈若瑜、季林红教授。本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自主研究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19.104150生命学院陈柱成课题组在《科学》合作发表长文阐述RSC复合物重塑染色质的机理11月1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柱成、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高宁与美国犹他大学Bradley Cairns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核小体结合状态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RSC的结构》(Structure of the RSC complex bound to the nucleosome)的研究长文。该工作解析了RSC-核小体复合物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整体分辨率7.1埃,核心区域3.0埃),揭示了RSC复合物对染色质的重塑机理。染色质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染色质的形成可以有效压缩DNA以适应细胞空间的需要,但同时抑制了基因的表达。核小体是组成各级染色质结构的基本单位。染色质重塑复合物(Chromatin remodeler)改变核小体位置和组成,对染色质结构进行重塑,在基因表达、DNA复制与修复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SC是酵母细胞的关键染色质重塑复合物,调控酵母大部分基因的表达。RSC复合物包含15个亚基,其分子量在1MDa以上。尽管被广泛研究,RSC如何组装,如何滑动核小体,打开基因启动子的机理仍有赖于进一步阐释。RSC-核小体复合物的整体结构以及核小体识别模型陈柱成实验室自建立起,对染色质重塑过程进行了系列深耕。曾经报道了染色质重塑蛋白Snf2和ISWI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在这些研究基础上,陈柱成与高宁、Bradley Cairns实验室合作,解析了RSC-核小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结构,并对关键亚基进行了功能研究。该结构显示,RSC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图1),即马达模块(Motor)、ARP模块与底物招募模块(SRM),这三个模块由核心亚基Sth1串联组成。与前期普遍认为的“空腔-嵌入”模型不同,该工作发现RSC主要通过马达与核小体相互作用,这支持了统一的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模型。ARP模块主要起到支架和调控马达的作用。SRM包含三个底物招募叶片:DNA结合叶片(DB-lobe)、组蛋白尾肽结合叶片(HB-lobe)与核小体结合叶片(NB-lobe)。这些叶片在空间上被安置在它们对应的底物附近,使它们能够协同作用,结合核小体。工作阐明了RSC识别启动子的染色质特征,定向移动核小体,打开启动子的机理。RSC的多个亚基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RSC结构的解析为理解人源复合物(PBAF)提供了模版。其中,在NB-lobe的Sfh1亚基被发现结合组蛋白H2A-H2B酸性区表面,促进了RSC在体内和体外的染色质重塑活性,这提示Sfh1的同源蛋白INI1/ BAF47/SMARCB1突变造成多种癌症和神经发育疾病的可能机理。清华大学2015级博士生叶佑丕(陈柱成课题组)、2014级博士吴昊(高宁课题组)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2017级博士生陈康静(陈柱成课题组)、2017级张文浩(邓海腾课题组)参与了重要工作。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陈柱成教授、北京大学生命学院高宁教授以及美国犹他大学Bradley Cairns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本课题由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经费支持,并得到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市高精尖结构生物学创新中心的资助。原文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0/30/science.aay0033

啦啦啦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参考题目一、毕业设计目的与要求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掌握现代设计方法;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思想,树立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3.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熟悉有关技术文件,运用国家标准、手册、资料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独立工作能力。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类型1. 工程设计类课题工程设计是工程设计人员,根据给定的约束条件,实现工程预定功能,进行构思、规划及表达。机械产品设计类型依据特点分为开发型、改进型、技术引进等三种类型。机械产品设计要求具有有效性、经济性、工艺性和外观质量。2. 工程技术研究类课题包含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其中,以应用研究为主,应用研究是以技术为目标,探讨知识应用的可能性,并运用基础研究成果,探索应用的新途径,它着重研究如何将自然科学的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使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相衔接。开发研究是运用研究及经验性的知识,为开发新产品、新装置和新方法,或对现有产品、装置、流程、方法进行重大改进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3. 软件工程类课题软件工程类课题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在本专业领域操作、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因时间限制通常只进行小规模软件开发。三、选题1.自主选题(建议采用)根据学生本人实践实习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从生产实际中取材,进行自拟题目设计。2.根椐下列课题进行选题工程设计类:(建议采用)工程设计类课题的选题内容有:1)机械产品或机械电子产品的功能设计;2)机械产品或机械电子产品的总体设计及结构设计;3)机械产品的动力与传动设计;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5)机械装配工艺过程设计;6)机械工艺装备设计(包括刀具、夹具、量具、模具等);7)专用机床和专业设备设计;题目示例:(1)无轨运行运输小车的设计小车总体设计及行走机构、升降机构设计。(2)生产线转位装置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中随行夹具转位装置总成、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及零件设计。(3)生产线步伐式输送装置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中随行夹具或工件步伐式输送装置总成、液压传动系统设计及零件设计。(4)回转体零件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回转体零件车削或磨削加工工艺设计与夹具设计。(5)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与专机设计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设计,专用机床设计或组合机床设计。(6)基于AVR单片机的移动式机器人设计移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仿真,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7)60吨压力机液压系统与控制系统设计压力机机械结构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8)清扫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控制系统清扫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液压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9)组合机床回转工作台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回转工作台机械结构设计, PLC控制系统设计工程技术研究类:(有能力的可以考虑)工程技术研究类课题的选题内容有:1)机械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和开发;2)机械产品及设备静、动态性能的实验研究;3)机械产品及设备精度测试和实验分析研究;4)基础件性能的测试分析和实验研究;5)新工艺理论及其方法的实验研究;6)新型刀具制造工艺、参数及切削性能的实验研究;7)加工过程和设备状态的监控、检测实验研究;8)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测试仪器和传感器的研制;9)各种现代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和实验分析;10)设备、工艺装备的优化设计;11)工艺过程的优化分析;12)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工况状态估计、系统参数识别、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曲线拟合。(1)货运调度系统的基于主体建模框架原型建构(2)玻璃模具材料抛光方法的研究软件工程类:(不建议采用)软件工程类课题的选题内容有:1)机械产品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2)机械产品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3)机械产品和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4)工艺数据库和工艺装备管理专家系统设计;5)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6)计算机辅助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开发;7)专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1)机械零件三维参数化设计与绘图软件编制进行轴类零件、紧固件、轴承、齿轮、链轮、带轮、密封件等的三维参数化设计与绘图软件编制,每个学生可选择其中的2~3种。(2)Pro/E系统中组件库开发设计三、选题要求(1)课题要具有真实性;(2)严禁上网整篇下载剽窃,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并有选择性的引用;(3)课题原则上一人一题,允许大课题下分若干小课题,但必须说明每人所承担的部分;

罗德尼

吴建国:心怀科研赤诚,筑梦中国制造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不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上时间累积距离。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曾说过:“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而对于科学研究而言,这种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吴建国跑步时,吴建国喜欢思考科研问题。在锻炼的同时,一些科研想法可能会“灵光乍现”。如今,在科研之余,他仍保持着这一习惯。十多年的科研之路,从国外、到国内,如今作为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研究员的他,内心一直心系着祖国的制造事业。凭借着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训练,他在机理-数据联合驱动的先进制造与复杂系统监测、诊断、质量控制以及可靠性预测等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超强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铸造、碳钢与特种钢制造、3D打印等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其工业化生产与优化奠定了研究基础。在梦想的驱使之下,他一直在用一位青年科研人的无限热忱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添砖加瓦。清华筑梦 海外历练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在2004年吴建国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之前,他与大多数的青年学子一样,对于自己未来的专业学习抱有极大的憧憬。因为高中的学长曾在清华大学机械与工程专业就读,吴建国通过他,对这个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通过招生老师的介绍,他进一步了解到:学生通过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学习,可以获取大到飞机、坦克、机器人,小到各种产品的制作知识与技能,而从小吴建国就对这些东西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积淀,他在机械工程专业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在这一专业领域寻求更大的突破,本科毕业后吴建国选择走出去看看——去国外深造、学习更多的机械工程领域前沿知识。在顺利拿到美国普渡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之后,2009年8月,吴建国前往该校攻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因为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的是微观摩擦学的模拟仿真研究,而这一研究方向更偏向于前沿理论基础。吴建国直言:相较于这一方向研究,他更偏向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研究。因为其高中时期就对数学、统计、建模等有浓厚的兴趣,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机械制造领域的研究背景,吴建国在硕士毕业之后,选择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攻读统计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及工业与系统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并将主要研究方向放在先进制造领域的质量控制以及复杂系统可靠性预测上,为此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在扎实的科研基础以及不懈的科研攻关下,吴建国在超强轻质镁铝合金基纳米复合材料铸造过程中纳米颗粒分散情况实时监控系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突破。纳米颗粒的分散问题是纳米复合材料制造领域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在超强轻质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纳米颗粒由于高表面积与体积比、润湿性差等原因,在液态金属中容易聚集成团,严重影响其作为纳米颗粒增强剂的效果。超声空化有助于实现纳米颗粒在金属基材中的均匀分散。然而实际生产难以根据高温液态金属状态实时调整生产工艺参数,严重制约了超声空化分散纳米颗粒的效果。针对高温液态金属状态实时监控的难题,吴建国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基于超声波噪声信号的实时监控系统。在该系统中,声发射信号通过伸入液态金属的钛棒、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系统进入信号处理系统。研究了纳米颗粒分散情况与超声波信号特征的关系,建立了能对实时超声信号进行分析的统计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实时监控高温液态金属纳米颗粒分散情况,解决了生产工艺参数实时精确调整的难题。该研究成果获得了美国铝铸造著名企业Eck Instries Inc.、美国军用特种卡车制造企业Oshkosh Corp(世界500强)等科研合作企业的高度赞扬。因为此项目的研究成果,吴建国还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著名E. Wayne Key研究生奖学金。2015年博士毕业后,吴建国加入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艾尔帕索分校,成为了工业、制造以及系统工程系的一名助理教授,继续留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多年在美国的学习、研究,让吴建国在接受西方教育以及科研氛围、思想熏陶的同时,也在接受着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历练。特别是在攻读博士学位及任助理教授期间,吴建国曾作为核心科研成员参与以及主持多个美国科技公关课题,项目总金额超过1100万美元,工作涉及超强轻质纳米复合材料的颠覆性铸造工艺技术的质量监控与过程优化、金属3D打印缺陷的实时监控与无损检测等领域。在美国多年的研究经历,也成为了他科研经历的积累与沉淀,为他今后科研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新不懈 科研报国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一直都是吴建国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逐渐加深着他身为一名科研人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时光流逝,到海外学习、深造多年,吴建国也始终未曾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祖国的日益强盛、国内科研条件的日益完善和对祖国的归属感,促使他在学成之后便踏上了归国之路。2017年12月,吴建国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来到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从事科研工作,开始了科研之路新的旅程。因为自己的科研方向与“中国制造2025”是紧密相关的,国家也给予了这个方向大力支持,所以吴建国表现出了极大的科研自信,也为他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造业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随着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信息为特征的新的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各国政府相继推出将智能制造作为本国构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举措。例如,美国的《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中国也在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而吴建国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与中国智能制造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在制造业里面有4个核心要素即生产力、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成本。其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所提出的‘多快好省’本质是相同的,即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而吴建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就与先进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与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产品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国家的形象,生产质量问题会严重制约先进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也会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他说。多年来,在相关项目的支撑下,吴建国就在这一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科研攻关。增材制造具有制造周期短、材料利用率高以及易于生产出传统工艺难以甚至无法加工的复杂结构等巨大优势,已经对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由于过程工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在线过程监控方法,目前增材制造仍然存在诸多质量问题,严重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应用。2018年,吴建国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多源异构传感的增材制造过程监测与质量控制研究”,在这一项目的支撑下,他们以沉积熔融和选择性激光熔融成型为研究对象,针对成型过程多物理现象以及当前在线监控基于单一功能传感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多源异构传感的在线过程监测与质量控制;研究在线监测信号特征与常见过程故障与质量缺陷之间的关联、在线信号动态演化建模与预测,以及数据融合技术实现成型过程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通过新型统计模型建立质量与工艺参数,以及校正措施与质量改进的关系,实现生产工艺参数及反馈控制措施的优化。通过这一项目,他们将建立一套有效的基于多源异构传感的智能在线监测系统,为增材制造智能在线监测与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此之外,吴建国还在金属3D打印中基于二维显微图像的孔隙缺陷检测技术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孔隙缺陷是金属3D打印中最为普遍的质量问题,严重制约金属3D打印在结构和承重等领域的应用。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方法、阿基米德方法、X射线CT扫描等方法要么存在精度与分辨率不高的问题,要么无法检测三维孔隙的形状、大小与分布。在这一背景下,吴建国利用统计建模与推断方法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质量检测方法,将二维显微图像的气孔缺陷与三维气孔缺陷联系起来,通过二维显微图推估产品三维空间的孔隙率、孔隙缺陷的大小尺寸及分布。该方法不仅能准确预测孔隙率,而且能预测空隙大小、密度等,其低成本、高精度的特点使其具有极高的工业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工业与系统工程专业旗舰期刊IISE Transactions,并被工业与系统工程师杂志ISE Magazine选为Featured Article进行报道。在复杂系统可靠性研究方面,吴建国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探索。在他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随着传感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利用多通道传感信号对复杂系统(如航空发动机)进行健康状态监测与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越来越普遍。然而,传统的数据融合和RUL预测方法要么不足以描述健康状态与多传感信号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要么或未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和已收集的观测数据预测系统退化的轨迹。为解决传统方法所面临的问题,吴建国还提出了一种联合预测模型(JPM),针对多传感器数据开发了贝叶斯线性模型,然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RUL与各个传感信号退化曲线参数的关系,以此对系统健康状态进行监测与剩余寿命预测。在美国NASA航空发动机数据上的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预测精度上相比于其他已有方法具有极大提升。育人不倦 砥砺前行不管是在求学中砥砺前行,还是在科研中深耕劳作,每当遇到困难有所动摇时,吴建国便会静静地坐下来,回想初心。在他看来,科学研究需要人们发自心底的热爱与激情。一直以来,这份信念始终在鼓励、督促着他,更加努力、专注地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我觉得一个团队,最关键的还是导师。首先,导师必须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还能及时地给予他指导与反馈,这样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吴建国说。一直以来,他都在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他希望自己的这份心态与责任感,也能对身边的学生有更加正向的引导,提升他们对于科研更为全面的认知。孜孜不倦育桃李。在海外从事科研工作时,吴建国就讲授过“工业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机器人与柔性制造”等相关的课程,回国之后,他仍在继续指导着美国的学生,如今,他在美国指导的第一位学生也即将毕业,并已顺利申请了查普曼大学的教职工作。目前,他还在承担着北京大学工学院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学。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吴建国低调谦和、兢兢业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一丝不苟。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作为己任,不断为祖国播种着科研的种子。与家人合影静水深流、不懈求索。对于吴建国来说,科研如修行,如果想要将科研做好,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淡泊名利、经得起外界的诱惑,而走向成功的途径唯有兴趣与坚持。在科学的征途上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新一代智能制造”的时代洪流中,吴建国仍会坚守着自己的那份科学信念笃行不辍。

大处男

如何提升背景拿下藤校Offer?这些高含金量的科研项目你不可错过

想要在人生的舞台发光,就不要止步于平凡过往;世界很广阔,路很漫长,我们需要用双脚去丈量。想要去往顶端的学术殿堂,就不要让薄弱拘禁了梦想;与优秀的人接触,思想碰撞,增强背景实力,扬帆起航!机会来了!!!爱康优申背景提升项目—藤校科研项目将持续更新,以帮助各位有留学意向的小伙伴实现背景提升,提高个人能力,完善出国留学材料等等。藤校科研介绍1.藤校团队学术支持2.藤校级外教配备3.专业的小班授课4.丰富的人文专题学习5.藤校教授推荐信机会收获成果::●教授签字的成绩单;●教授纸质评估推荐信(学生认真完成课程、保证出勤率和最终的研究报告报告或论文作业,无抄袭及学术造假,教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具);●教授网申推荐信(学生决定是否使用并提交);●论文(100%协助发表,绝大比例可以发表国家级以上期刊)。适合人群: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及以上科研项目:工程世界的未来-仿生材料学科分类:材料科学项目介绍: 材料工程是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跨领域学科。涉及的理 论包括固体物理学,材料化学,应用物理和化学,以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机工程。导师:Anish Tuteja-密歇根安娜堡分校终身教授时间:5月23日-7月19日科研项目:机器学习的应用:物联网中的安全和隐私学科分类:计算机项目介绍: 本课题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安全和隐私的应用,以及应用程序在智 能家居中数据驱动的安全。学生将有机会了解互联网是如何运行的,“智能家居”设 备连接到互联网的方式,以及他们如何把收集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分享给其他第三方 组织。 所有课程将通过背景材料去帮助学生准备一个在智能家居网络安全和隐私领域里 的研究项目。导师:Nick Feamster-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科研项目:资产投资与风险管理所属类别:金融商科、统计学项目介绍:学生将在项目中了解金融机构的职责与功能,学习核心估值方法、资产定价模型、金融异象与市场风险、各类产品估值与投资策略。导师: Mick Swartz-南加州大学终身教授时间:线上:5月(30课时);线下:7月18日-8月12日(220课时)科研项目: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科学所属类别:心理学项目介绍:学生将系统学习人类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并了解这些领域的数据采集方法。导师: Dénes Szcs Reader(相当于美国教授系统中副教授)剑桥大学科研项目: 电影的拍摄技巧:用作品记录人生所属类别电影制片、数字媒体项目介绍: 项目内容涵盖影片拍摄的全过程,从提案、剧本创作、前期准备到后期完成。学生将通过项目了解影片的制作过程,创作3-5分钟的影片,在项目结束时进行成果展示。导师: Christopher Chomy-南加州大学正教授时间:8月01日; 7周42课时+3周2课时的摘要辅导=44课时科研项目:新闻探究:环保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学科分类:新闻学项目介绍:本课题主要会让学生通过思考出一个有趣的角度对所分配的新闻主题进行探究,学生将会涉及寻找问题,解释研究策略,明确最终产出类型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对选择话题进行兴趣阐述。导师:Howard French-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时间:7月13日-8月7日Q:科研项目都是是实地的吗? A:爱康优申科研项目是分为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上科研打破地区限制,科研教授也都是藤校教授亲自指导.Q:读博,但是自身背景不是很丰富,怎么办?A:读博自身要求达到后,需要靠科研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爱康优申科研项目丰富,涵盖面广泛.Q:什么样的人适合科研?A: 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科研是科学研究的意思,这是属于学霸,少部分人,科学院的人独有的专利。而在美国,每个初中生,高中生都会要求做科研,因为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莫足以归

给力!北京高校接连攻关7大科研项目,为战胜疫情献上“北京方案”!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目前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国际上仍处于蔓延态势,各大高校也在抗疫的战线上各尽所能、全力以赴地发挥攻坚作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前期设立了7个校级科研攻关与预研项目,如今各项目组持续推进,克服疫情困难,均取得了相应的进展。机械工程学院桑义敏副教授负责的“集装箱式新型冠状病毒污染医疗污水应急处理技术与设备”项目,完成了30m3/d设备样机的加工,现已运输到学校院内,与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等领导进行了校内现场考查,初步制订了将项目成果应用于200吨/天校内综合污水处理及回用的方案,成果将推动校内污水处理启动和应用。4月还参加了5次国际、国内疫情防控与病毒灭活、医疗污水处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入了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院水系统专委会,完成了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成果的在线申报。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70%。化学工程学院何运良副研究员负责的“抗病毒药物的共晶研究”项目,对瑞德西韦和法匹拉韦展开了量子化学模拟研究,通过得到的分子静电势,推测出了潜在的共晶剂,经过对潜在共晶剂的虚拟筛选,发现了几种有希望的共晶剂,并联系到了原料药供应商。项目组下一步将继续筛选潜在的共晶剂,准备采购试剂。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20%。机械工程学院王殿君教授负责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转运自主导航机器人系统研发”项目,建立了重症患者转运自主导航机器人本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并对重要的零部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在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基础上,选取灵活性、性价比高的二维码导航作为主要定位方式。在分析当下转运机器人的各个控制系统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工控机+运动控制卡的主体控制方案。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4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飞教授负责的“新型防微生物、可重复使用口罩”项目,成功将氧化石墨烯附着在一次性口罩的内熔喷层,形成一层均匀、稳固的吸附层,经口罩吸附能力测试发现,氧化石墨烯能够提高口罩40%左右的吸附能力,为后面充当ZnO微米管与口罩粘连/吸附材料打下了基础。项目组下一步将根据合作单位的工作形势,争取能够尽早进入相关实验室,制备出满足实验要求的ZnO微米管,利用氧化石墨烯的粘附能力,进行ZnO微米管与口罩的粘合、改性实验。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40%。安全工程学院高建村教授负责的“《首都北京应对不同类型巨灾情形重要危险化学品应急物资保障战略》重大课题立项研究”项目,完成了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城市巨灾概念的文献资料收集和调研,初步完成不同巨灾的危险化学品需求分析报告的撰写。项目组赴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调查评估与统计处和防灾减灾处进行了项目对接和调研座谈活动;收集了国家应急管理部《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作为项目进一步展开的指导性参考文件;与北京康派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了联系与交流,初步达成臭氧消毒先进设备技术合作与产品开发意向。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非金属电极产臭氧的方法与设备》。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25%。经济管理学院刘卫国副教授负责的“北京市大兴区分层防疫工作体系运行及优化研究”项目,每天完成涉及北京特别是大兴区的疫情防控舆情采集、筛选、分析工作,并分别按日、月、周向大兴区卫健委、大兴区疾控中心、大兴区医院报送《舆情日报》《舆情周报》《舆情月报》。与大兴区卫健委、大兴区疾控中心、大兴区医院4次召开小规模研讨会,就疫情防控中暴露的短板、疫情管理工作的分层及其应对措施、防疫诊疗与衔接工作进行讨论,目前已经完成针对三级医院一线医务人员、120人员、医务管理人员和社区医务中心人员的4种问卷的设计与修改工作,准备在下一阶段开展问卷调查和后续分析工作。完成了搜集和整理国家卫健委和北京市卫健委相关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的相关文件的工作。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60%。经济管理学院赵玉明副教授负责的“新型传染病疫情中企业复工风险管控研究”项目,收集了大量在疫情中复工企业案例,进行了危险点辨识。建立了复工复产风险防控流程,为进一步入得出结论奠定了基础。项目组与市属有关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进行了应用验证,为进一步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80%。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应对疫情需求,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加强研究成果应用,及时组织开展项目攻关,为战胜疫情提供科研力量,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力量!文章素材来源: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官网

发薪日

省教育厅公布黑龙江高校首批20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省教育厅公布我省高校首批20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1直播互动课成选修“抢课王”生活报记者沈丽娟创新思维方法、无人机航拍、博弈论与人工智能、数字农业技术应用、3D打印、创新工程实践、西方哲学智慧、古诗词赏析与文化……这些在传统理工科专业中很少涉及的新课程,如今在理工类高校中可以选修了。近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我省高校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哈尔滨理工大学“地方高校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20个项目为首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记者走访了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了解到,2018年以来,各高校在新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正在从传统的“老工科”向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转变。网络配图哈尔滨理工大学“老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智能制造实验室哈理工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多学科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负责人王义文教授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哈理工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多个学院之间的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多学科融合升级。比如机械学院的机器人技术专业的智能制造实验室,需要新材料、新能源、自动控制、管理学等多个专业交叉,利用VR虚拟仿真技术,实验室模拟无人工厂,用机械手实现物料的上下料、自动传送、加工,模拟企业的运作流程,从库存到财务、生产调度等,让同学们在虚拟实验室中,就可以完成在企业的实践过程。据了解,目前哈理工机械学院的实践类课程在课程表中的占比从以前的不足20%提高到25%以上,随着新工科多学科融合的深入,未来这个比例还会继续提高。创新工程实践课程成选修课“抢课王”哈理工教务处教学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下学期的选修课中,创新工程实践(直播互动课程)中预选报名人数为171人,最终实际上课人数为84人,竞争十分激烈。同学们对创新实践课非常感兴趣,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抢课都没抢到,只能轮到下个学期继续抢。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与应用(在线课程)抢课也十分火爆,预选报名293人,最终上课人数为185人。这两门热门选修课都和新工科融合相关,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了工科类专业实践的重要性。除了这两门课程以外,2018年的选修课程中包含四大类近300门选修课,课程内容涉及理工类、农工类、文史类等多个领域,有些同学一个学期甚至要选上两三门课,周末时间也在学习。黑龙江科技大学加深校企合作搭建多维实践平台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新工科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探索研究》,也对如何加强新工科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据该项目负责人黑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元林教授介绍,构建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以各类实验室、学术研究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校企合作单位等研究力量为依托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一个大的跨学科创新实践支撑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深化校企合作,与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位深度合作,以成立实训基地等方式积极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将工程实践与专业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相关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专业视野进一步拓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建设刘元林教授告诉记者,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是采矿工程、机械工程为主的传统老工科,在当今迅猛发展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创新大学组织形式,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工医”“工农”“工文”交叉。黑龙江科技大学正在搭建“智能设计与制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建设。

东海战

科技创新发展赋能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投产达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通讯员 刘海 潍坊报道山东康华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命健康、精准医疗产品的研发与创新,集体外诊断试剂、检验分析仪器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企业。近年来,公司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发展总思路,积极应对变化,主动科研攻关,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公司,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而努力。新年伊始,康华生物在聚焦主业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创造,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实施重大产学研项目,加强科技成果转换。其中,“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作为2019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之一,成功将电子技术、机械工程、软件技术及生物技术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临床实用性强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目前,研发产品已经覆盖产前筛查、甲状腺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传染病检测等方面,为各大医院在切实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健康服务。同年,“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血液循环肿瘤DNA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评为2019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此项目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游离的循环肿瘤DNA实现微小肿瘤的检测,并做预后、耐药性监测等。本项目开发的多发性癌症早期诊断和基因突变位点筛查试剂盒,以金纳米粒子表面共振光散射(RLS)为检测手段, 研制具有低耗、低成本、小型化、灵敏度高等优点的RLS检测装置。此试剂盒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目前国内尚无类似仪器产品,可以完全替代进口DNA芯片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此外,面对2020年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公司承担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和多项呼吸道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的开发”项目入围了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成功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得了欧盟认证,为世界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进一步的疫情防控,公司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正在研发基于多重微流控芯片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及抗体一体化快速检测装备及检测试剂,此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新冠的检测灵敏度、准确率并大大缩短检测时效,为防控疫情保驾护航。未来,康华生物将继续沿着以病原体检测为主的体外诊断综合研发生产服务为总目标,依托康华生物医药产业园,借助市区人才政策,发展高端免疫、分子诊断、临床质谱、微流控基因芯片、细胞治疗等等前沿技术。将紧抓国内外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持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并发挥在研发、技术、制造、质量、产品、市场、渠道、服务等多方面的经营优势,不断强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健康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