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鼻烟壶

201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标题注释: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教育研究前沿报告2018”(项目编号:GYB2018001)的研究成果。2018年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界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系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持续跟踪教育领域前沿与热点问题,形成了若干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2018年9月10日,党中央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经验,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不断发展。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革发展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为“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征程,是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3]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又对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作出了富有时代意义的丰富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4](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战略目标、根本任务、发展规律、育人模式、动力源泉、依靠力量和治理体系等重大问题[5]。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障。[6]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培养时代新人的思想,抓住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精准把握。[7]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彰显了教育走自己的路的坚定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既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鲜明表达了我国教育的人民立场。[8]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表明教育改革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传递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决心。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强调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9]把教师队伍作为基础工作,体现了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10](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11]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方向问题上,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方式方法,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2]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造就强健体魄,培养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1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必须下决心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在顶层政策上予以切实地保障,才能有实际的效果。[14]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上,要坚定不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要突出素质教育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完善“双一流”建设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水平。顺应国家未来发展和产业转型方向,及时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改革调整。整合优势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长期持续攻关,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15]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优化资源配置上,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16]在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上,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做法和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国情、服务中国需要。[17]二、探寻改革开放4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梳理4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弄清4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教育研究者在反思中建言,在研究中献策,反映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学术自觉。(一)围绕“大”字,以提高普及水平为重点解决“有学上”问题毋庸讳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变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毛入学(园)率大幅提升,普及水平和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四大转向”,即教育的战略地位从战略重点转向优先发展,发展重心从规模普及转向质量提升,教育功能从社会本位逐步转向以人为本,教育发展模式从照搬模仿转向自主探索。[18]这意味着我国教育转向了“上好学”的新阶段。从各级各类教育来说,学前教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突出公益、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19]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进入均衡发展乃至城乡一体化新阶段,基础教育的各级入学(园)率达到同期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基础教育如此高效公平发展,得益于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1]高等教育政策历经了以全面重建为中心的初步建设、以结构优化为抓手的规范发展、以规模扩张为动力的繁荣发展和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深刻变革四个阶段。[22]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和高职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培养培训分离走向开放、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逐渐多元化,管理体制从以计划为导向转变为以标准为导向。[23](二)围绕“深”字,把教育改革推向“深水区”40年的教育发展史也是一部教育改革史。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法治、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也形成符合教育服务性质和国情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24]这些改革,从大的逻辑看,可以说表现为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政府与学校、社会组织、市场间以及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间不同教育利益主体教育权力与利益的合理配置与博弈,是一个从重建教育秩序进而力图突破规制、以法治赋权、推进协商共治的过程,一个寻求不同教育利益主体间适度张力与激发其活力的过程,一个从规制走向赋能的过程。[25]从此,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深水区”之深,深在是自身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之后的改革,是教育追求高质量发展之后的改革。[26]“深水区”的改革,要定位在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三)围绕“强”字,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进入新时代,教育的主题主线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新生态,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的学校教育系统及其功能发生革命性变化,呼唤全新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治理机制。[27]比如人才培养,应充分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有理想信念、创新思维、勇于担当、奉献精神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28]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应逐渐转移到特色发展上来,加强义务教育特色发展的国家行动。[29]同时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请进来、走出去,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中心。[30]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要有协调统一的动力形成机制及充分丰富的多元价值取向,过程保障不断创新政策工具,政策话语不断强化民众参与。[31]教育经费投入改革应以制度规范政府教育投入,规范非义务教育学费收入,强化民办教育和社会捐赠激励。[32]教育法治建设应进一步强化教育法治的价值理念,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加以落实,全面推进教育法治的现代化。[33]来源: 社科院网站

猫老大

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宇也

中科院等机构发布《2020研究前沿》与《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

聚焦科学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机构发布《2020研究前沿》与《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彭韵佳)中科院等机构13日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在主要科学领域的研究活跃程度进行评估。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向全球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整体仍最活跃,以研究前沿热度指数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国得分151.29,继续稳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跟随其后。中国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领域,信息科学领域共四个领域中,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第一,在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排名第二,生物科学领域、地球学领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分别排名第三、五、八、十二。《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科睿唯安数据库中的11626个研究前沿为基础,展示11个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其中,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数量占新兴前沿总数四分之三,研究前沿的创新研发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该报告首次将以往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拆分成数学和信息科学两个领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两份报告显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二维材料、基因编辑等前沿重点方向研发活动高度活跃,展现全球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新趋势。 `【编辑:田博群】【来源:中新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体泽则冯

国际前沿: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定量分析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Yeping Li、尼古拉斯州立大学(Nicholls State University)的Ke Wang、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Jeffrey E. Froyd等学者在《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上在线连续发表两篇关于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的文章。其中一篇发表于3月10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1],另一篇发表于4月22日,题目为《STEM教育的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2]。两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对STEM教育的国际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编译,与读者分享。01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期刊论文的系统综述首先在时间段上,该文选择了2000年至2018年底。起点之所以选择2000年,是因为STEM这个缩写直到21世纪初才出现,截至时间之所以选择2018年底,是因为该文作者2019年开始进行综述研究。在论文的选择上,该文作者基于谷歌搜索、耶鲁普尔乌教学中心(Yale’s 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期刊目录以及专业判断首先选出了45个期刊,然后以标题或(和)摘要中含有“STEM”(或含有STEAM以及含有“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为条件,对这些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最终从其中的36本期刊中(有9本要么没有符合检索条件的研究论文要么是非英语期刊)选出798篇研究论文进行分析。通过对这798篇论文进行分析,作者得到如下一些发现:1.自2000年开始,STEM教育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逐渐增长趋势,其中从2010年开始出现显著增长。另外从2015年到2016年,从2017年到2018年出现特别显著的增长。在798篇论文中,在标题(或在标题和摘要中都含有)中含有“STEM”(或STEAM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短语)的共有549篇,仅在摘要中含有的共有249篇。从年度分布上来看,从2010年开始,两类均出现显著增长,但在标题中含有“STEM”的论文比只在摘要中含有“STEM”的论文增长更快。在论文内容所涉学科领域上,798篇中有488篇(61.2%)包含STEM的所有四个学科领域,有141篇(17.7%)仅包含STEM中的其中一个学科领域,有84篇(10.5%)既包含STEM学科领域也包含非STEM学科领域,包含STEM中的两个学科领域和三个学科领域的分别有72篇(9%)和13篇(1.6%)。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自201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包含STEM四个学科领域的论文。2.在所选的36本期刊中,有2本是综合教育研究期刊,12本是刊名中含有一个STEM学科的期刊,8本是刊名中含有2个STEM学科的期刊,6本是刊名中含有3个STEM学科的期刊,7本是刊名中含有“STEM”名称的期刊,1本是刊名中含有“STEAM”名称的期刊。其中刊名中含有1种学科、2种学科以及含有“STEM”的这三类期刊刊载的样本论文数量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三类期刊每年平均发表超过40篇。样本论文发表期刊排名前五的是《科学教育与技术杂志》(Journal of Science Ecation and Technology,共发表80篇)、《STEM教育杂志》(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5篇)、《国际STEM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M Ecation,共发表64篇)、《国际工程教育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cation,共发表54篇)、《学校科学与数学》(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共发表41篇)。3.按照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以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划分国家/地区属性,不考虑其他作者,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文章篇数或篇数占比;另一种是基于统计公式对国家/地区属性进行赋值,如一篇文章有两位作者,第一位赋值0.6,第二位赋值0.4,三位作者的话,依次分别赋值0.47, 0.32, 0.21,这种方法的统计指标为赋值总分或总分占比)划分论文作者的国家/地区属性,发现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一致,均为美国(两种类别占比分别为75.75%、74.91%)、澳大利亚(4.65%、4.81%)、加拿大(2.26%、2.31%)、台湾(1.76%、1.73%)和英国(1.76%、1.61%)。4. 798篇STEM教育研究论文中,83.7%为合著论文,独立作者的仅有130篇。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同样合著论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15年之后增长非常显著。另外,合著论文中,国内学者合作的论文明显高于国际学者合作的论文。5.在论文内容上,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包括综述)”的主题类别几乎占了一半(375篇,占47%)。其次是“K-12教学、教师和教师教育”(103篇,占12.9%),紧随其后的是“K-12学习者、学习和学习环境”(97篇,占12.2%)。这可能是学术界对K-12 STEM教育的教学和学习都有广泛的兴趣。另外,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关于“目标、政策、课程、评价和评估”的主题增长最为迅速。6.在研究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增长速度最快,使用定性和混合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及非实证研究也在增长,但非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02STEM教育研究和趋势:对公共资助项目的系统分析该论文以STEM教育的公共资助项目为特殊视角,选择了2003年至2019年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ES)资助的127个项目为样本,对STEM教育研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之所以选择美国,是因为在期刊上发表的STEM教育论文美国占很大一部分。而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STEM教育研究环境得到了良好的支持,有助于成果的产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重启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近年来奥巴马政府、特朗普政府均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STEM教育研究。由于自2003年始,美国教育部对STEM教育研究的资助主要由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Ecation Sciences)负责管理,所以该论文聚焦于由该机构资助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上。时间段的起点自然也就选择为2003年。对于资助项目样本的选择,该文作者直接借用了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资助项目分类,其中STEM教育在两个大类下都有,一个是在“教育研究”(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另外一个是在“特殊教育研究”(Special Ecation Research)大类下。在第一大类中共有98项,在第二大类中共有29项,合计127项。然后作者根据研究问题,对这些项目进行了编码,包含多个类别的项目会进行多重编码。例如,其中一个项目在学科类别上有三个编码,科学、技术和综合,因为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该项目中都有涉及。通过分析,作者得出如下一些发现:1.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资助数量在年度上没有明显的特征。2007年之前基本呈现一个逐年增长趋势,从2009年到2011年和从2012年到2014年总体上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STEM教育研究项目资助总额在年度上也没有明显的特征,年度资助总额波动较大,两大类合并计算,最高出现在2007年,超过3300万美元,最低出现在2013年,为269万美元。对于“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和两大类合并起来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在1132,738美元(2019年)到3,475,975美元(2014年)之间。对于“特殊教育研究”大类下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每个项目的年平均资助额差异很大,其中2014年和2017年该大类下没有STEM教育研究项目。在项目资助额度大小上,127个项目中大部分获得了100万-200万美元的资助(77项,占比60.6%),超过300万美元的项目位居第二(21项,占比16.5%)。在项目研究周期上,127个项目中的绝大多数是3年或4年的项目,其中4年期研究项目最多,有59项(46.5%),3年期研究项目其次有54项(42.5%)。2.2009年以前大部分的STEM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一人,2009年以后项目负责人为多人的成为主流,说明STEM教育研究越来越需要合作。3.2012年之前,大学是STEM教育研究项目的主要获得机构。从2003年到2019年,有80个项目(63.0%)被大学所获得。与此同时,非大学机构只获得了47个(37.0%),在近几年里它们在争取STEM教育研究资助上似乎越来越积极。这说明,STEM教育研究呈现出多元参与的趋势,这其实也是STEM教育研究重要性的另一个指标。4.127个STEM教育研究项目中,大多数聚焦在5-8年级上(70项),其次为1-4年级(48项),接下来为9-12年级(38项)。5.以“开发和创新”(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最多(58项,占45.7%),接下来为以“效能与复制”(efficacy and replication)为研究目标的项目(34项,占26.8%)和以“量度”(measurement)为目标的项目(21项,占16.5%)。从年度发展变化来看,在“教育研究”大类下的项目,以“开发和创新”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下降趋势,而以“量度”和“效能与复制”为目标的项目数量有增长趋势。6.在项目所涉学科上,大多数聚焦在单个STEM学科上,其中88个项目聚焦数学,51个项目聚焦科学,43个项目聚焦技术,2个项目聚焦工程。尽管每个项目可能聚焦多个学科,但是在88个聚焦数学学科的项目中,有54个项目以数学作为唯一的学科聚焦点。另外,聚焦STEM综合学科的有55项(43.3%),这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普遍的看法,即综合STEM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7.在研究方法上,“介入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分别有104项(81.9%)和89项(70.1%)。在数据收集上,标准化测试和设计测试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其次是调查、观察和访谈。大多数项目使用三种定量方法。在数据分析方法上,使用定量方法的远远大于定性方法。[1]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IJ STEM Ed 7, 11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07-6[2] Li, Y., Wang, K., Xiao, Y. et al. Research and trends in STEM ecati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publicly funded projects. IJ STEM Ed 7, 17 (2020). https://doi.org/10.1186/s40594-020-00213-8(本文由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八国STEM教育研究丛书”课题组编译。内容与图片均来自于所编译的两篇文章。访问参考文献中文章doi链接,可直接阅读和下载这两篇论文)

伏尔加

“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在遵开班

7月31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在遵义开班。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领导和教师代表90余人参加培训。开幕式上,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凌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遵义职院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结合学院“红色塑魂蓝色致用绿色出彩”校园彩虹文化建设,凸显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把红色文化紧紧融入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多维立体无缝对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以红遍遵职、红动遵职、红满遵职为主线,创新思政课堂,实施“三走进、三提升”师资队伍思政培训工程等思政工作特色亮点。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理事长冯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远发展作出许多重要指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业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此次在红色圣地遵义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前沿问题专题培训班”,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培训班上,冯刚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热点作大会主题报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副理事长王东平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振分别作了专题培训。  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思想道德建设专委会还召开了《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与实践》编撰会,并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思想道德师资、研究等方面的帮扶协议。据了解,此次培训班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实施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创优行动,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大思政理念,着力推进精准思政,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此次培训班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热点,深度剖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刻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来源: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编辑 谢国欢编审 向永东

金属人

面向教育创新发展前沿 探讨新一代智慧教室建设

9月18日,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首期活动——“新一代智慧教室的探究与建设”在北京召开,专家、校长、一线教师和企业代表等共50余人出席,共同探讨新一代智慧教室建设。图为会议现场。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认为,互联网时代是教育互为师生的时代。教育功能和作用包括三个层次,对全人类而言,教育承担文化和价值观念传承与发展功能;从政府层面,政府花钱办教育,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高国家竞争力;对个人来说,国民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数据处副处长张智表示,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智慧教室已经具备了无限可能,但这种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管理,最终让教室能够服务于人的成长,则有待于大家共同努力。从这个方面来说,建设新一代智慧教室将产生重要示范意义。北京中学副校长任炜东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改变着教育的面貌。互联网、信息化使得一切皆可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还是学生与社会跨越时间和空间广泛连接,使得学习资源突破了一间教室空间范围。此外,数据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是偏远山区的孩子,大城市的孩子需要个性化教育也会遇到资源有限的难题,而大数据为孩子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办公室高级主管、未来学校研究院研究部负责人冯帅认为,智慧教室在创新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常识和学习规律的回归。新一代智慧教室融合空间、课程、教学、评价四大要素系统,创新构建SCTE(Space-Course -Teaching-Evaluation)总体架构,其核心理念是重塑时空环境、重构学习要素、变革学习方式。在新一代智慧教室中,教师的地位将更加重要,课程的价值将进一步放大,能力的培养将以科学规律为遵循。同时,冯帅表示,中心当前正积极整合相关领域优质教育创新要素,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将尽快启动具有示范意义的“新一代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主任王涛认为,未来教室经历了从云场端、端管云到云室端、端管云室的变化。网中室是新的教育场,无室不成教,创新教育绝对不是设计出来的,知识点传授时代已经进入到一网一平台、五端两空间。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世杰表示,移动式教学终端可以满足多种的内容资源,支持图文声像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具有AR增强现实功能,通过对于智慧文博珍藏文物进行内部挖掘与AR展示资源结合,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立体式的增强现实展示,满足广大青少年对于文物多样化形式要求。据悉,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指导单位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承办单位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北京中教资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未来学校研究院,首批入围的合作企业将成为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首席支持单位”。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一般每两月举办一期,一年共举办6期。围绕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战略部署,聚焦0-18岁儿童成长和发展,面向未来教育创新发展前沿,每期会同合作单位确定一个主题,引领未来学校探索实践。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邀请的嘉宾主要包括教育相关行政部门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优秀企业家、教育创新团队代表、教育一线先进人物等。未来教育创新成果系列分享活动基本形式为主题报告+圆桌讨论,同时还有展演、视频连线、露天夜话、辩论等丰富形式,最大化加强政府、专家、校长、企业家与参会人员的深度交流,切实增强参与各方的获得感。(来源:中国青年网)

赵夙

《2020研究前沿》全球发布:中国四领域领先稳居世界第二

中新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13日面向全球发布,其评估世界主要国家在11大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的研究活跃程度显示,中国以“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化学与材料科学”“数学”“信息科学”4个领域领先,以及42个排名第一的研究前沿数,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上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当天在北京联合举办“2020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会上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报告,首次将以往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拆分成数学和信息科学两个领域,遴选展示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围绕11大学科领域、148个研究前沿形成若干前沿群,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在《2020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报告显示,2020年,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仍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继续稳居第二,英德法分别列第三、第四和第五。美国在七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均排名第一,领先优势明显。中国多领域表现突出,但学科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未有效改善,部分领域与美欧等科技强国差距悬殊。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在研讨会上致辞指出,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决策,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是中科院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一项重要使命。为此,中科院已启动“可能影响世界未来格局的中国重大科技突破研判”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智库研究项目,依托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组织中科院内外研究力量,从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前瞻分析中国未来可能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技突破,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中科院战略情报研究团队与科睿唯安合作,通过大数据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聚类揭示基础科学领域的年度热点前沿和新兴前沿,发布《研究前沿》系列年度研究报告。7年来,研究报告在中外科技界的影响不断提升。(完)来源:中国新闻网【来源:中国新闻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黄金雨

聚焦科学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机构发布《2020研究前沿》与《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彭韵佳)中科院等机构13日发布《2020研究前沿》报告和《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在主要科学领域的研究活跃程度进行评估。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向全球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在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整体仍最活跃,以研究前沿热度指数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国得分151.29,继续稳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跟随其后。中国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领域,信息科学领域共四个领域中,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得分排名第一,在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排名第二,生物科学领域、地球学领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分别排名第三、五、八、十二。《2020研究前沿》报告,以科睿唯安数据库中的11626个研究前沿为基础,展示11个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其中,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数量占新兴前沿总数四分之三,研究前沿的创新研发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该报告首次将以往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拆分成数学和信息科学两个领域,反映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两份报告显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多点突破、交叉汇聚的总体趋势愈加清晰。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二维材料、基因编辑等前沿重点方向研发活动高度活跃,展现全球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的新趋势。`【来源:新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绫野

教育部将在高校建一批基础学科、前沿科学研究中心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我们国家基础研究成果较少,也说明我们高等学校肩负的责任是比较艰巨的。”12月3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了为推进高校基础研究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数学等基础学科中心等。雷朝滋坦承: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2013年以前有好几年是连续空缺的,从2013年到2019年,除2017年以外,其他年份只有1项。为了推动高等学校的基础研究,教育部计划“两手抓”。一方面大力推进自由探索,另一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据悉,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目前已经布局了十四个前沿科学中心,包括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同时,推进在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战略重组,让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真正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现在在高等学校建设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55个,占全国总数的60%。“基础研究走到今天,没有手段的突破、条件的突破,原始性创新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手段、研究条件上下工夫……”雷朝滋强调,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高校牵头建设的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将以此为依托,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团队。雷朝滋还指出,要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基础学科重点领域的前瞻布局,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同时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科技资源平台等。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王心

吉大港

想走在世界前沿的同学们注意了:六所名校建立前沿科学中心!

近日,教育部同时下发了6个文件,这6个文件,决定了要对6所顶级名校的6个前沿学科进行立项的通知。那么这六个高校及其学科分别是什么呢?让编者慢慢带领大家看一下吧:一、清华大学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清华大学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于2006年9月正式成立,由清华大学电子系、计算机系、自动化系、微电子所、物理系、以及数学系的相关科研人员组成,旨在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共同发展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科学与技术。迄今为止,研究中心在量子计算、量子通讯、量子器件以及量子控制等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梯队,在国际交流、重大项目合作与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量子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战略研究领域之一,有望为信息科技的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原理和方法。二、北京大学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现拥有四个国家或部委重点实验室,即国家级微米/纳米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北方微电子研究开发基地新工艺新器件新结构国家计委专项实验室,北京市软硬件协同设计(原名软件固化)高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微电子科学技术工艺实验室拥有净化面积900平方米的4英寸亚微米集成电路超净工艺实验线,拥有各种先进的微电子加工及测试设备130余台套,可加工CMOS集成电路、超高速硅双极集成电路、CMOS/SOI集成电路和MEMS等。三、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浙江大学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长期、扎实的科研基础,此外,多学科交叉、基础/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浙江大学脑科技科学的一大亮点。目前,浙江大学在脑与脑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积累,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将积极探索新的体制机制,积累经验,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中国脑计划"的筹备和推进。四、四川大学疾病分子网络前沿科学中心疾病分子网络前沿中心以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分子网络机制国际科学前沿问题为牵引,聚焦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汇聚高水平人才团队,坚持原创引领,推动我国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快速发展。中心依托四川大学建设,在疾病分子网络研究领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人才团队力量,在疾病大数据建设、人工智能、重要基因功能研究、疾病分子网络研究、生物治疗基础研究及转化等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五、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天津大学在我国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研究,是我国合成生物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围绕合成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包括院士、长江、杰青、青千、优青等组成100余人的研究队伍,在基因组合成、基因回路理论和设计、人工生物系统设计构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和一批科技成果。其中,酵母基因组合成再造成果实现真核染色体合成突破,为研究染色体重排、癌症、衰老、人类染色体异常疾病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型,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构建能力的国家。六、同济大学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干细胞研究是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前沿,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是重要的战略部署,符合前沿科学中心的建设宗旨。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学科交叉优势明显。前沿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务实可行,目标明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将建设成为该领域具有国际广泛影响的学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