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草房子

教师如何做好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指从教育基础理论出发,针对教育的具体问题或事件,展开研究探索进行规律总结。大到创建新的理论或方法,小到解决一类问题。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就是蔡林森校长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创建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并被实践所证明,被学校广泛採用,为中差生的转化为优生更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亲历教学实践,最有资格有条件进行教育科研。如何搞教育科研呢?第一步先选课题。根据教学中的问题或学校教研室的要求进行选题。如: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讲练结何优化课堂?如何促进后进生的转化等。第二步写开题报告,即实施方案。包括研究组成人员及分工,研究时长,研究步骤及形式,期望达到的结果等。第三步具体实施研究,做好素材积累与记录。第四步写结题报告,即做总结。结题总结的依据是研究实践,必须实事求是,避免弄虚作假,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第五步评议鉴定,即通过有关教研部门和教研组教师进行评议认定或发行推广。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实践出真知,广大老师立足课堂,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研究探索锲而不辍,就一定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从而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

不得其真

教育科研工作需要的九种品质

万事万物都是听起来悦耳,说起来酣畅,看起来靓丽,做起来费力。实际上教科研的天并不大,海并不阔,你还是你,我还是我。这也许就是职业的本质、职场的峥嵘之态。不过,如果看透教科研本质,你还爱它,爱思辨之愉乐,爱传教之豁达,爱读书之享受,爱撰文之抒怀,也许你真是一个天生的教育研究之才。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所需要的九种品质。坚韧的耐力教科院就如同一座百花园,有雍容的牡丹,也有艳丽的桃花,但更多的人像深山里的波斯菊,漫山遍野,连成一片。花朵不是最美,色彩也不是最艳,但却是最坚韧的、最不惜力的。一心一意地想做教育科研,就必然要经历学术研究的寂寞与孤独、艰辛与劳苦、迷茫与释然。波斯菊的花期从4月到9月,从春天到秋天,经历了风霜,尝遍了酷暑,看到了阳光,迎来了彩虹,真可谓天道酬勤,不负韶华。持久的自律苹果手机的发明人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实际上,“活着也是为了改变自己”。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是不抱怨、不气馁以及苦行僧般的自律。教育科研人员需要过一段极端自律的生活,而不是随心所欲、放飞自我的生活,不断拓展职业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对自己狠一点,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人生境界,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美丽景象。敏锐的智慧教育科研是一项为人又为己的工作,需要用开放思维、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推广普及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善我们的教育现实。面向未来,需要智慧敏锐的研究思维。教育实践是一种充满机智的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机智,因此,优秀教育研究结果,往往不是对教育事件的批判、沉思的结论,而是深刻又敏锐的教育观察,以及对教育观察的想象、推理与判断。多元的知识知识多元、文理兼修是优秀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让教育研究者能够敏于思、善于行。教育科研课题是因时因势变换的,需要视角变换的迅速敏捷,需要思想变迁的联想想象,需要能力转化的机智灵活,需要方法迁移的无缝对接。教科研人员都是“杂家”,需要多学科背景,需要专业交融,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勤奋的钻研大境界才能有大胸怀,大格局才有大作为。成功者运气的背后隐藏着大格局。而这种人生蜕变,除了夜以继日的观察、体验、阅读、实践,除了争分夺秒的思考、辩论、写作、表达,几乎没有其他路可走。教育科研人员是具有极端钻研精神的人,能够坐得住教科院的“冷板凳”,具备好学好问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抱怨,敢于迎接职业挑战。丰富的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靠的是实践经验、灵活机智,靠的是融会贯通、善始善终,需要经历跌打碰撞中头破血流的艰难过程,也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否定之否定的自我更新过程。在教育研究中,个人经验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强烈性,成为了教育研究关键。乐观的情绪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却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永远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说过:“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旺盛的好奇心教育科研是一项变化莫测、捉摸不透的探索工作,更是一项思想启蒙的工作,需要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更需要浪漫主义,需要理性更需要感性,既需要攻克教育理论,还需要直面教育现实。教育学研究需要回到学校鲜活场景中间去,在人与人交流互动中,生成研究的欲望与冲动。面对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用教育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投入情感,在教育故事中寻找教育机智。超强的行动力教育科研人员既要有学者的气质,也要有专家的沉静,有教师的韧性与耐力、也有管理者的执行力与行动力。教科院所追求的是走向现实生活的研究,不是书斋式、学院派的坐而论道,更不是纯学术圈子的自娱自乐,不是论文导向、职称导向、更不是利益导向,而是行动导向的研究,是力图建立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关联的研究,更是一种走向行动的教育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获得一些真知,更多的是推动学校实际的变革。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本文根据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在“我与教科院同成长”教职工演讲上的寄语整理

有之

如何破解学校教育科研与日常教研两张皮问题?

点击右上角关注【教育好文】,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订阅后购买本专栏进入第一篇文章阅读到文章末尾提取本专栏全部70余篇电子文档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最近和一些学校管理者交流,大家一致将话题聚焦在长期以来,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分离的这个问题上。有的学校,教育科研被神秘化,不能有效地研究和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实践,科研工作只是教科室主任或者个别教师的事情;有的学校,尽管科研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但形式上在一起,内容上却是分离的……于是,如何将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成为了大家难以消解的困惑。各个学校的校长都非常强调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教学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管理者强调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执教者以课例的形式呈现问题,观课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通过课后讨论,专家引领,大家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落实到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这么一个过程。听到这儿,老师们可能要问我:关于教学的课题研究是能够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的,那德育课题的研究不能放入到校本教研中,该怎么做呢?其实可以将德育课题与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效果非常的好。解决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一体化策略有:

水旱不知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

科研课题研究策略的运用、实践与提炼,很多人弄混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老师们做课题研究,时常混淆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和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策略,前者在研究之前已有,后者则在研究中产生;前者是指导性策略,后者是成果性策略。指导性策略从何而来?指导性策略,可以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从研究文献中借鉴。每一课题,从研究目的出发,应对相关领域的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整理研究现状,找准研究起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包括其在研究中形成的新的理性认识、新观点、新方法、新模式、新策略,以作为自己研究的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研究策略在课题报告中如何呈现?指导性策略一般在课题报告中“研究过程”、“研究措施”中逐条呈现,分阶段、分步骤、按秩序和逻辑关系分别撰写。现以课堂教学“四步策略”公式法为例进行说明。策略一、强化规则,为……奠基策略二、创设情境,为……激趣策略三、确定目标,为……定向策略四、鼓励思辨,为……提升思维品质上述四个策略,若出现在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中,可作为指导性策略,每条策略可作为一个大标题,在其下分别撰写策略含义、目的意义、案例以及正反辨析,省略号部分可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填充。成果性策略如何呈现?在成果报告中,除需撰写上述“四步策略”含义、意义、案例及辨析,还应生成、提炼出新的策略即成果性策略,所以,成果性策略一般是在研究后期,在研究的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中成型,撰写时需写清楚其生成、提炼的过程。

武士刀

让教育科研引领专业发展

以教育科研为载体,组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高,“重教学、轻科研”,许多老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两张皮”,教科研是“软包装”,教学才是“硬功夫”。教科研是教育研究专家和教研员的“专利”,与教学第一线的我们无关,我们每天只须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重复劳动就够了。教育是科学,是艺术,需要实践、反思与探究。俗话说得好:“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引领教研,教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教研是为教学充电,补充给养;教学是为教研提供源泉。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根于实践,源于问题,亲近学生,走进课堂,它是那种田野式、草根性的鲜活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通过教育科研,激活问题意识,迸发思想火花,从而寻求教学对策,拓展教育境界。可以说,重行动、重过程的一线教育科研,就是教师的自我锤炼和自我超越,它从源泉上保证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更不是“无中生有”的多此一举。 我们处在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教育观念的大转变。转变教育观念靠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的办法只能靠科研,靠教师有意识地去主动研究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其思想的不断优化。教育科研就是推进教育变革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做呢?首先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管理班级……这些都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学工作。备课需要钻研教材,上课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管理班级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这些实际上已经就是教育科研的初级阶段了。再进一步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都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又做了哪些无用功?其间是否有灵机一动的奇思妙想?把这些经验和教训甚至奇思妙想及时地记录、整理出来,并由特殊推及到一般,上升到理性认识。问题就是课题,学校就是育人实验室。其次,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第三,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以研究教材为立足点,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以教学反思为落脚点,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从联系对比处反思。抓住问题的导火线,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围绕教学实际中的热点、难点进行思考。不断地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是一种精神生活,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追求的快乐,享受到事业成就感的精神愉悦,在研究中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惠子闻之

如何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如何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朱小蔓许多教师天天都在教育实践中,天天接触孩子,一旦进行理论研究,却不一定具有教育实践的敏感性。这是为什么呢?要解答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师?——这两个根本性的概念切入。我的职业生涯比较复杂,我是集教师、行政干部、研究者三重身份于一身的人。我从73年开始做教师,不久就开始担任行政工作,自78年又开始转向做科研,几乎行政生涯、教师生涯和科研生涯是同步的。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经历,使我这样一个现代的、特定的科研管理工作者,拥有一种特别的生活基础,正是这种生活基础,才使得我将教育研究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本身的逻辑运动。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即生活本身的逻辑运动,是分叉——合流——再分叉——再合流,这样一个不断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对我个人来说,生活体验和工作体验都告诉我:任何一个思想的产生,都来源于实践,都会在实践中找到它的原形。这个原形可能是可以直观的原形,也可能可以找到它的原形对我的一种触动,从而形成了一种我对生活的感受。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对“教育理论可以离开教育实践,形成独立的教育理论”的观点,不能够认同。教育理论或近、或远、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来源于实践的根基。教育实践如果没有比较清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实践。我跟实践一线的教师接触很多,我总是跟他们这样说:我们两群人要互相靠拢,你们应该向理论工作者靠拢,因为实践需要反思,实践需要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如果你们真想成为一个比较清醒的实践者,不跟理论工作者联盟是不可想象的。有的教师说,我天天都在课堂上,难道没有实践的感受吗?我认为天天在课堂上的人,不一定对教育实践有真切的感受,不一定对教育实践有敏感性。我常常觉得,许多教师工作了许多年,对教育实践却不一定敏感。他们以为自己有教育经验,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东西是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东西是最值得自己去认真观察、对待、处理、思考的东西。因为任何现象都存在着两重性:即重要性或不重要性;本质性或浅表性。教师要有甄别事物的两重性之意识和能力。不要认为自己处在现象中,对经验就一定很敏感。许多教师天天都在教育实践中,天天接触孩子,一旦进行理论研究,却不一定具有教育实践的敏感性。这是为什么呢?要解答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师?——这两个根本性的概念切入。从根本上说,教育一定是反映了人的学习过程、求学过程中最本质的东西,教育就是对学习者的关心和指导。而教师则是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指导和影响学习者的角色。所以,现代教师的概念是个大概念。只要是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影响的,就是教师。那么,教师如何关心、指导和影响学习者呢?首先,教师要关心学习者。具体地说,教师要关心、关怀学习者的学习:关怀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动机、动力和障碍,指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不仅指导当时有效的学习,而且激发学习者持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大学教师,只要是做一个人师,都需要观察人是怎样学习和进步的。如果将“合理地改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作为衡量一个成功教师的标准的话,那么,许多老师都不能达标。一些教师不仅不能发现学生学习上的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步,而且还有意无意地拟制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甚至南辕北辙:没有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是教了一大堆错误的方法;没有使学生养成持续发展的学习动机,而是泯灭了学生学习之火。这样的教师就不成其为教师。教师如果不能把握住做教师的真谛是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他不能遵循这条主线去做教育,也就不可能产生对教育经验的敏感性。这些对教育经验没有敏感性的人,就不能做好教师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中的教师需要训练。那么,究竟应该训练什么呢?我认为,要训练眼睛、耳朵、嘴巴、体态语言、整个心智,特别是大脑;甚至是训练教师的感情、敏感以及怎样做研究。教师要获得这种能力,不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在一起学习,是行不通的。一个教师,如果从来没有受过做教育研究的训练,不明白做教育研究的真谛,不懂学习过程的教育心理学(比如大脑认知的机理),也没有对文化的理解力,没有高尚的情操,甚至没有教师特有的人格条件;不通过学理论,不通过学思想,不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去涵养自己,怎么可能变成优秀的教师呢?所以,教师不要以为,可以离开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合作与指导,可以单独做好教育研究,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对我说,自己学了许多教育理论,到了教育实践中不会用。我说,那当然了,教育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我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的哲学训练比较多,今年第一次,我以德育学的方向招收博士生。这是全国第一家德育学的博士点。我开出了两个方向,即道德哲学和德育政策分析。我认为哲学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经过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不可能对教育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哪?文化大革命对我们这些人有很多伤害,耽误了很多时间。但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道路,改变了我们的人生选择。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66年,我会考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系。我当时的成绩比较好,一心想学理工科,由于当时物理或无线电系是第一位的热门专业,所以,我的全部高考志愿填的都是无线电系。可是刚刚填完高考志愿,文革就开始了,运动就开始了。上山下乡、批林批孔,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就这样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最后,我就弃工从文了。就从文而言,我是先从文学,再从哲学,最后再从教育学。我入教育学的门很晚,几乎是40岁的人了。但我有老高中的知识基础,那时,我们受的教育是的的确确的素质教育,今天我们也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我以为,还没有回到文革前的教育质量——全面发展的教育。那时候,我们在高考前还听音乐会、看话剧(老舍的茶馆)、参加学雷锋活动,学习上根本没有死记硬背。我那时的数理化学习,很用功,做了大量外国的试题,包括苏联、匈牙利、美国等国家的试题。现在回忆起来,感到那时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还是很扎实的。虽然我们没有去学工,但当时的训练对我们的理论思维,乃至整个意志的培养,功效还是很显著的。后来,我就从学文学走到学哲学,又从学哲学走到学教育学。走了这一个圈,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文学给我的是一种人文的力量,那么多人物的精神世界丰富着我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力量,可以说是相当多的凝聚在文学经典中的,当然也包括凝聚在历史经典中。所以,我认为,人文力量,可能首先体现在文学中。文学对现在学生的影响逐渐式微了,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那时侯,我们与老师接触很多,不象现在的学生难得和老师在一起。我们班50个学生,配了80个教师,天天和老师在一起。从这里,我还是悟出来,教师更重要的事,不完全在课堂,最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交往而生成出来的新东西,是知识之外的东西。  其次,教师要影响学习者。教师的人格和学问融为一体的力量,是一种非常非常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两者缺一都永运不可企及的、都将永远不能领悟的神奇力量。有人告诉我,一个院士对他说:“如果还有来世,自己能自由选择专业的话,一定选择研究道德教育。”我听了很高兴,很希望有一天能跟这个院士进行道德教育的对话,讨论他为什么渴望研究道德教育。说实在的,一个人到不了这个境界,是没有办法做好道德教育的。我对自己的学生的道德要求是很严的,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两者之间,原本在教育中最深层次上的东西是一体的。之所以现在的教育变得让人不能容忍,是因为在教育中这两者被割裂了。今天的一些学问专家,实在缺少情操、缺少胸怀。今天的教育,不能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不能达到改变人生方向,影响人终身发展的地步。一个真正的教师是一个能影响学生终生发展方向的人。美国的卡内基教学委员会的波伊尔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睡不着觉,在床上细数自己一生受过哪些教师的教育。结果发现,只有四个教师是影响自己人格成长的真正的教师。为什么只有这四个教师被认为是真正的教师哪?原因在于,这几个教师具有深刻的道德目标,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性的影响。他们影响了学生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所以,波伊尔坚持认为:教师是一个对年轻一代具有最深远影响的人,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职业都神圣的职业。解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师之后,我们究竟如何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呢?理论怎样影响实践、理论通过什么方式影响实践哪?由于我做了十四年处级干部,又做了三、四年院长、所长,之后又做了七年大学副校长,加在一起,做行政干部已经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我做行政和做专业的时间一样多,一直是一个双肩挑的人。因此,我理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教育行政决策和教育实践的关系,就会有我自己的特殊角度。我一直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分界是不那么清楚的,也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教育理论就没有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理论,教育理论原本就是整个现场,它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教育活动之中,而教育活动本身又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这和自然科学理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个教育者理解教育活动,一定有自己的眼光、情感、体验、角度,甚至有自己的事业和自己胸怀。因此,那些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的教育理论,它本身一定积淀着很厚重的教育实践,它早已经与教育实践水乳相融、镶嵌在一起了。可以说,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能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之间有关联,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没有任何的遭遇、遭际,就不会产生影响。教师的影响是通过对学生的真切的关怀,产生连接的。影响这个词需要好好研究,影响是一定要有关联的。比如,一个做教育史研究的人,如果要成为一个教育史家,就一定要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实践产生关联,而且当他懂得教育实践以后,对教育史的诠释就会不一样,就不会完全是引经据典,即使是同样的引经据典,其对教育史的研究也会不一样,即使依据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史实,做出来的东西也会不一样。这是因为,史学家本人不一样而致。我认为,要对教育实践有影响,一定要与教育实践有连接;连接的方式是不样的,不是说天天要蹲在学校里,这样是不可能跳出来一点去看世界的;连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关心连接与现场直接操作等多种样式,但是必须连接。一个好的教育理论家,一个关照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必须到教育实践中去。  那反过来说,教育实践中怎么会有教育理论哪?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鄙薄教育实践工作者,认为教师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没有什么理论,不可能搞出象样的教育理论来。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原因在于,今天的教育活动和早年的教育活动完全不一样了,过去的教育的活动是从师傅带徒弟到班级授课制,主要的任务是传递知识。这种教育理论主要是研究知识传递的过程,研究知识是如何传递的。只要研究了教学心理学,就可以当好一个教师。即使是这样浅表的理论,也是来源于教育实践的。如果没有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班级授课制,就没有赫尔巴特,没有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就没有所谓的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本来就是来自于教育实践的。今天,教育理论就更加需要教育实践了,今天的教育理论变得这样广大,已经打破了和经济、社会之间的藩篱。这种情况下,有极其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背景,其中有许多理论渗透于其中,这么多思想、理念,社会学的眼光、经济学家的眼光、人类学家的眼光、政治学家的眼光,都进入到教育活动中间,今天的教育活动再也不能从一个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必须从各个学科视域融合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了,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可以催生出新的理论。  为什么说,教育实践产生教育理论?原因在于:教育实践中蕴涵着丰富的、大量的、复杂的、千变万化的问题。问题是产生理论的根源,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研究,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来源于问题。劳丹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两个来源,一是经验中的问题,二是概念中的问题。没有经验和概念中的问题,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理论。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教育研究也是研究,也是智力劳动,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做教育研究,应该呼吁优秀的人来做教育。如果只是一些智力不高,情操不够的人来做教育,教育是没救的。因为,毕竟教育是人的事业,要靠教师、靠带头人、靠有影响力的人、靠教育家来做。教育家如果不优秀、不聪明、没有智慧、没有健全的大脑和理智、没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教育是做不好的。我一直主张教育家应该是一个活活泼泼的人,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一直不相信非常沉闷、闭琐、小气的人能够成为一个教育家。只有大将风度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教育家。一个人有许多优点,但没有胸怀决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家是愿意使所有的不好的东西,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好一点的人。没有胸怀怎么可能成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让一个人想把最好的方面展示给你看的那样一种东西。这是教师要学的最根本的东西,现在许多教师培训没有讲到点子上,不知道把教师启发、引导到什么地方去了,没有引导教师发现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教师能够发现一个生命的希望,发现一个生命的力量。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发现一个生命的希望,不能用自己的劳动心血来唤起生命的力量的话,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教师怎样才能发现生命的力量哪?没有宽广的胸怀,总以为别人想干什么,不相信人,用一种不正常的眼光看人家,评价人家,总是以一种不好的心情去怀疑别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我以为,不管一个人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一旦他表现出某种热情和积极性,这就是一种了不起 的东西。保护这种积极性比什么都重要,教师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冬日蝶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研究与实践教学基地落户呈贡区万青社区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段佳琪 通讯员马锐 4月8日,呈贡区万青社区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展共建活动,现场签订了党支部共建协议和共建专业基地协议。据介绍,协议签订后,双方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合作开展多项活动,并将党支部共建作为党建引领的窗口,创新开启“党建+”新模式,坚持“党建+业务”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党建窗口工作新平台。社区将为学校的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社区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治理,将为辖区群众、企业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党课、心理咨询、民族团结宣传、廉政教育等。此次校地共建活动是创新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也是推进高校和驻地城市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的进一步深化。此外,在现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形象生动的微党课,就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在万青社区实践探索做了介绍。随后,双方进行了座谈,就校地共建基本情况和当前重点工作进行交流。双方表示,以校地共建为起点,在今后要以党建共建为基础和契机,通过“联学”互鉴、“联动”共享、“联建”互促等方式,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学习,为双方的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希望以提高社区服务特色为目的,合作开展党员教育、为民服务等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来源:昆明信息港】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俯而不对

共识、共研、共享——教育集团发展中教育科研的思考与探索路径

点击右上角【关注】我,遇见更多教育类文章和材料本文字数4516字,阅读需要9分钟,购买后可以下载本专栏全部电子文档教育科研是立校之本、发展之本。教育集团可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双结合的研究格局。全方位:从育人模式到课程结构的改革;从教学手段到教育方法的改革。多层次:国家级、市级、区级、集团级、校级、个人级各级课题有层次地开展。双结合:科研和教研结合;提高和普及结合。沙小集团内各学校教科室是负责学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教师培训、对外宣传、大型接待活动策划与组织等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学校发展的参谋部、信息中心,是教师成长的服务中心。我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参谋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是“省、市、区、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校级管理任务。学校教科室接受校长领导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及师范院校专家教授的业务指导,是各校的中层机构。某某市沙前街小学有着良好的教育科研基础,教师研究热情高,科研成效显著,从八五到十三五均有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每届教育科研政府奖我校均有成果获奖。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态势良好,持续发展动力充足。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如何实现科研托举学校发展之策成了三校教科室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共识——明确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向集团化办学下的教育科研需要科研工作者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方向。沙小集团三所学校利用外出考察、科研共识会等形式达成共识、明确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方向。三校教科室主任赴上海学习 共识学校科研价值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何在?以往我们听得太多的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集团三校教科室主任赴上海学习后,达成共识教育科研的价值主要有三点:发现规律,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改进工作,获得教育质量提高的成果;提高自我,获得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成果。大家认识道:改进工作、提高自我是更为现实和重要的追求。 “发现规律、获得科研成果”主要是在改进工作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的结果。培训间隙,我们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达成了如下共识: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发现能反映普遍规律的教育知识,而在于它能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教师科研播下的是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的是先进理念和教育智慧;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倡导教师在自身工作中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思路,通过一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问题。这项工作的价值就是在解决教师工作的实际问题,它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自我成长和提升的成果。明确了这一点,相信三校教科室和我们的老师都会有动起来的欲望,因为这是在帮助自身成长,不是增添工作的负担。三校科研骨干科研共识会,明确研究思路沙前街小学校长十分重视学校科研工作,她常说:“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经常安排教育科研与德育、教学工作的分管行政开会,研究工作重心。每学期开学前,她都亲自与学校教科室主任商讨学期工作计划,开学的全校教师大会,科研工作计划与德育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一道向全校教师宣读并收集教师的反馈意见。在各校区校长的促成下,三校教育科研骨干定期召开科研共识会。会上,三校均认同坚持“研、培、改”一体化的教育科研思路,确立教育科研为“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的工作方向,围绕“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走丰富质量内涵之路,致力全面提升学校品位”这一总体思路,坚持一个中心(即用教育科研工作与课堂教育紧密结合);实施两项策略(即在实践中研究,用实践的方法进行“三教合一”,聚焦课堂,研培结合,及时总结);做到三个服务,(即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形成四个观念(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即研究,课堂即实验)落实科研工作,提高研究实效;通过科研的常规化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努力促使我校的科研工作与学校教育改革齐肩并进,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而服务。二、共研——发挥集团化课题攻坚优势共同承担课题研究是集团化办学教育科研的一条有效实施路径。2016年沙前街小学本部与东区共同承担了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校本研修研究》,从选题之初到立项开题及实施运作,两校均保持合作共研关系,课题进展顺利。2017年,沙前街小学本部又与分校共同研究另一项区级课题《小专题管理机制研究》。案例:本部与沙小东区共研《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校本研修研究》问题缘起:集团内现行校本研修存在资源界限2004年,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原新天小学更名为某某市沙前街小学(东区),某某市沙前街小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沙前街小学(东区)位于一环路外的新天社区,两校区相隔较远,校本研修的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还有一次,我校两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听年长的语文老师向她们讲诉起我校已经退休的语文特级教师在上这堂课时精彩的教学设计。年轻老师兴趣盎然,而老教师的讲诉却断断续续,若隐若现,让年轻教师好想一看究竟,结果她跑到音像室查找资料,花了大量时间查找才看到相关文本和原声原音重现。分析:在学校品牌扩张的过程中,我们想把校本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东区却受到时空限制,校本研修在两校间很难实现同步进行。如何解决学校扩张后的均衡发展,打破时空限制,让两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和互补,让两校教师有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沙前街小学多年来的校本研修成果多以文本或磁带等传统形式留存查找与共享均有诸多不便,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不知道我们以前的校本研修是怎样开展的,很多校本培训新来的教师都未曾参与,许多研修成果新教师都难以分享到。传承需要一个固定的平台,一个让所有沙小人都能够看到的曾经奋斗历程。我们想解决研修资源的积存、存储、分享、梳理、加工等问题。解决策略:以上问题促使我们提出,要借助

居敬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报告

《高中阶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2013年5月提出立项申请,2013年12月被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十二五”规划市级重点课题,接到通知后,我课题组立即展开了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实践工作。通过研究者的积极努力,目前已经顺利进入结题阶段。课题组通过科学管理,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的各项目标逐一达到预定要求,下面就课题研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一、课题研究概述1、研究的内容课题组为便于研究,制定了研究方案,着重研究以下内容,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1)对普通高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随堂听课,调查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寻找提高课堂效率,还原学生自学时间的操作方法;(2)以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为例,研究探索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组织形式、评价办法,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结合课堂实践,寻找解决影响“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对策和方法。2、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特点,我们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资料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行动研究法等资料文献研究法。查阅省内外有关文献资料,通过理论著作、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研究和实践以有力的指导。调查研究法。去相关兄弟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实验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借鉴;通过对各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测评等活动,寻求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对考察、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行动研究法。教师直接对所从事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包括“计划、实施、反思评价”三个环节,通过实践及时总结、调整操作步骤,为下一步的课堂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3、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需要组织保证,我校建立了以教学副校长牵头、年级教务主任参加的课题领导小组,督促课题组实实在在地开展研究,形成了课题组具体操作、教科处协作管理的格局。课题研究以来,学校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研究制度,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保障外出学习、购置新书、获取网络信息等的经费支出。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将教科研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我校将科研、教研及课改工作结合起来,个个是科研教师,坚持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课、一次专题发言。定期研讨制和个人研究任务制度成了扎实课题研究的有力保障。进行各项课题评优工作,对教师评优晋级给予倾斜,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激活了教师研究过程的情感,同时也为本课题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科研理念和纲领性文件做指导,在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带领下,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了《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多元智能》、《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等。学习使每位教师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能力,有力地保证了研究有序进行。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根据当前课改形势和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专门做了“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解读报告,动员大家积极投身到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来。而后大家分七个学科制定、起草了各学科“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二、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1、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分析高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初步确定了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申报了立项;召开了开题会,搞好宣传发动,做好课题分工,实验学科教师上报了实验方案。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依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进行实践探索、过程调控,通过各实验学科的尝试、反馈、分析、调整,建立完善了各学科“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环节、操作程序及一些基本策略,研究恰当地评价方式来评价学习效果,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成果,加强了日常沟通,不定期地组织了参加研究的教师研讨、分析实验情况,完善了方案。并将研究资料及时汇总使用,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交流推进。3、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撰写了有关论文,汇集了成功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将有关教学成果推广普及。各个学科、各个班级采用此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比武、课例、论文评比、学生自学成果展示等活动, 最终形成了本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和特色。4、课题结题阶段(2015年6月—2016年5月)汇总了课题资料,完成了结题报告;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三、课题研究的成绩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本课题组已完成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成果,达到预先的假设。1、“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理念得到落实。在课题组成员的带领和推动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的“填鸭式”的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课堂上突出了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津津有味地去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教师树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2、教学环节得到优化,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教学目标用不同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使学生人人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环节,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有效地解决。课堂上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内容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多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全校教学质量也稳步提升,在全市同类校中名列前茅。3、教学模式得到了转变,由“单一的教学模式”转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做好了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对于易于接受的知识、问题等,为了节约学生时间,教师做好引导,避免学生耗时费力地去探究。例如,对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规律,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解决。其次,给予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和实践操作。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间接经验或直观感受,利用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步,从而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各学科的学习是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欲望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课题组成员坚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带动并促进全校教研水平上台阶。两年多来我们先后举行了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活动和全员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力推进了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申报至结题期间,在教科研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多节课例、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附:部分培训资料摘要:1、山东济钢高中:四步十六字高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引领、情境体验、合作探究、自主构建”为主体的互动式生态课堂教学,将课前预习与课后反馈两个环节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形成了“人本+精细”、“低负+高效”的管理与课堂教学特色。(校长:吕如浩)2、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对课堂教学的“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进行科学的分割,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强调导学案和训练案“两案并举”,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从而实现“271”课堂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校长:赵丰平)3、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在强调教学的平等,确定教学顺序:先学后教,突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对话方式——“议”,以“议”为核心的基础上,采用到“书中学”与“做中学”两种学习方式,在先学后教的原则下不确定“读”、“练”、“议”、“讲”等方法的教学用时、教学顺序和应用完整,从而使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率。4、上海青浦一中:基于预学习的自主课堂高效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基于预习与课前、课中、课后做学教合一。(校长:王学才)5、山东平度实验中学:学校以学案导学为主要载体,融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采纳分层次教学的操作原理,建构出民主高效课堂的“五环节模式”。(校长:崔仁波)6、山东潍坊一中:“361”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361”课堂是“三段六化一达标”课堂的简称。“3”指“三段”,是教学过程分为三段。第一段为“生问生答师点评”,即学生就预习中的问题交流展示,老师择机点评。第二段为“师问生答师点拨”,老师针对第一段学生交流中的重、难、热点问题,进行阐述,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实现“六化”目标。第三段为“探究合作共提高”,即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同探究,以重点题目为载体,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能力。“6”指“六化”,是目标。具体为:复杂问题简单化,复杂的问题通过老师分析使学生感到简单明了;深奥问题浅显化,深奥的问题经老师点拨,学生感到深入浅出;模糊问题清晰化,模糊的问题经老师讲解学生感到透彻清晰;抽象问题形象化,抽象的问题通过老师的例证使学生感到生动形象;零散问题系统化,零散的问题经老师总结使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具体问题理论化,具体的问题通过老师概括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升华。“1”指“一达标”,是知识能力达标训练。通过达标来检验课堂“三段”的效率,验证“六化”目标是否达到预期。该方案针对现实课堂教学中无效环节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把45分钟精打细算,环环紧扣,精当干练,突出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性、高效率。(校长:于允锋)7、山东·潍坊十中——“自主互助学习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行“个性化教学”,实现了不同学科的真正课变。并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通过“学生自改、组内互改”解决掉大部分的个性问题;通过层层错题归因归类、优例错例展示分析、重难点题目认领讲解等举措,大大提高了讲评课的实效。(校长:牟庚国)8、山东·平度一中——“六环节”分组教学高效课堂模式学校把导学案分为三部分:课前案、课中案、课后案,“六环节”分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点拨提升-→检测归纳。“六环节分组课堂教学法”具有多元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校长:刘晟)9、山东·平度实验中学 — 民主高效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以学案导学为主要载体,融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采纳分层次教学的操作原理,建构出民主高效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反馈(组间交流,检测反馈)、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达成目标)、拓展延伸(走进生活,拓展新知)。(校长:崔仁波)10、山东·青岛二中 —课堂教学“六步曲”绿色课堂模式通过构建开放的富有个性化的大课程体系,“改造课堂行动方案”和课堂教学“六步曲”,打造绿色课堂,追求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让二中课堂拥有了活力与灵性。(校长:孙先亮)11、山东·即墨二十八中—简洁高效神奇的“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模式是以“五步十环节”模式为载体,同桌两人为小组,师友互助为特征,通过“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总结归纳”、“巩固提高”5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精讲多练,当堂巩固的和谐教学理念。(校长:李志刚)12、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高效课堂模式“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学,面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后教”不是教师慢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学习。“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分层训练,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重点、难点。(校长:秦培元)13、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型六步一论坛”。三型就是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六步,第一,明确目标,第二,自主学习,第三,小组讨论,第四,展示拓展,第五,穿插巩固,第六,当堂测验,一论坛,是以单元为单位的老师对教学反思的论坛。(校长:胡志民)14、山东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高级中学——“一三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前“一”为一节导学案预习课。“三”是“讨论展示”三个环节:充分讨论交流(15分钟),点拨引领(10分钟),巩固拓展(15分钟)。后“一”是一周或一单元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检测过关等。(校长:陈学祥)15、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前“三”为该模式的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后“三”为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即展示模块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校长:崔其升)16、闸北第八中学:“帮助学生成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成功——“讲练结合”模式;尝试成功——“试讲练结合”模式;自主成功——“学试讲练结合”模式。(校长:张人利)

水静犹明

赋能教育科研新形态!海淀区教科院发布四本教育新书

近日,海淀区教科院召开了主题为“守望教育事业写意科研人生”海淀区教科研事业发展研讨暨新书发布会。探索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科研新形态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表示,海淀教科院是海淀教育持续攀升的强有力支撑,在教育各领域进行着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的思想创新与实践。希望教科院以今天为新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奋力开启教育科研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努力成为高水平教育智库,赋能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区教委主任王方向区教科院提出了四点希望,要围绕海淀教育未来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领域深入研究,为海淀教育改革发展探幽明道、引领方向。要继续发挥教科研课题这一有力媒介,优化课题管理,创新管理流程,提升科研服务精准度。要深入探索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形态,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科研服务的有效性,探索信息技术赋能下的教育科研新形态。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以《知往鉴今以启未来》为题,梳理了五年工作,阐述了教科院之信念、教科院之责任、教科院之根魂、教科院之领域、教科院之精神。4本新书展示海淀科技教研路发布会上,海淀教科院发布了4本新书:《与教师同走科研路》《教科研人的声音》《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五年图志》和《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之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报告》。其中,《与教师同走科研路》是一本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量身定做的专业书,详细阐述了关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思想理念、策略方法和实践案例。《教科研人的声音》生动诠释了基层教育科研人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和学术底蕴。《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五年图志》揭示了海淀教科院以科研方式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报告》呈现了海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让海淀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十四五”期间再创教育辉煌会上还公布了《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海淀教科院将聚焦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因素,着力推进实施“六大行动”和“五项改革”举措,在教育科研管理、教育决策服务、学校特色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智慧教育探索、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持久发力、探索实践。参会校长们对海淀教科院表示祝福和感谢,祝贺教科院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丰硕成果,感谢教科院为学校、幼儿园发展做出的贡献,海淀教科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加油站;也希望教科院的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有更多的推广,在学校项目式行动研究方面予以更多引领;预祝教科院能够在十四五继续引领海淀区所有学校再创辉煌。 (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