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教育报》: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海石湾

《中国教育报》: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如何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一起来读《中国教育报》刊发的评论《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新篇章——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系列评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启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截至202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发展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必须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坚持“四为”方针。研究生教育要更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就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引领青年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厚植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大我,为人民奋斗,为祖国奉献,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加速兴起,成为国与国竞争的焦点,而高精尖科技领域的争夺尤为激烈。个别科技发达国家“设卡子”“卡脖子”,对我国科技发展造成严重挑战。因此,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学科专业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基石,但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一级学科调整周期过长,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部分高校自设二级学科存在不规范、小而散等问题,亟待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各高校要持续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科高峰,积极对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符合高校发展实际的学科专业布局。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推动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中之重。研究生导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唯有自身不断加强对科学前沿的探索研究,做好坚持学术规范和维护学术道德的典范,并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勤沟通,才能充分发挥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高校要注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致力于人才培养体系的改进与完善,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新时代发展同步,让更多研究生人才在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中谱写人生的壮丽华章。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必须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的全面领导。这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各级党委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来源 |《中国教育报》

哈罗德

督导约谈力促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督导室采用集体约谈方式,分别约谈了一批学位论文抽检问题较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起到了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促进质量的预期效果。可以说,督导约谈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规定,对于已经毕业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者,由国家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的事后抽检,抽检比例为10%左右;由各省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的事后抽检,抽检比例为5%左右。对于抽检结果中连续两年出现“存在问题论文”且比例较高或者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单位,由教育督导部门会同研究生招生、计划、学位等相关部门进行集体约谈。以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为例,2018年共授予6.5万个博士学位,随机抽检了博士论文6572篇,共有19家研究生培养单位被约谈。上述办法明确规定,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确定导师招生资格、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督导约谈一方面是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的严格执行与落实,给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敲响警钟;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对于学位授予单位来说更是好事,它倒逼学位授予单位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关,从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执行情况来看,被约谈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比如,有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直接以公函形式告知问题论文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对问题论文的导师则实施停招、限招、取消导师资格,对于问题论文所在的院系学科进行问责、核减招生计划、加大下一年学位论文答辩前送审比例,通过一系列举措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力争在落小、落细、落实整改要求上下功夫。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主题主线已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追求卓越乃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核心任务。研究生培养单位理应坚持育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在内涵建设、制度规范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从而办出具有学校特色与国际水准的研究生教育,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提供人才保障。通过督导约谈,倒逼高校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抓手,抓牢人才培养关键环节。众所周知,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有研究表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托高级别项目和课题的论文质量相对更高,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研究生依托高级别项目和课题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努力做到立足学科前沿,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着重加强对研究生文献资料全面、新颖、客观准确分析的指导,做到文本写作体例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引言简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数据图表参考文献引用标注符合学术规范。督导约谈也有助于高校下大力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研究生导师应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培养和指导,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的稳定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严格上岗审核,严把导师师德师风关;建立青年导师制度,以老带新尽快提高新生代导师的指导水平;健全导师评价机制、提升导师教书育人基本素养,在提高导师责任心、事业心上下功夫,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上下功夫,以制度引领、责任倒逼为手段,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师 杜艳秋)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9日 第02版

诽谤罪

“严进严出”应成研究生教育共识

曾经,高校圈流传着诸如“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生”之类的调侃之词,但最近一段时间,国内一些高校清退研究生的消息不时传出。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严把出口质量,维护学校和学科声誉,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一致点赞。其实,高校“动真格”清退违规研究生早有先例。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均曾淘汰过一些硕博研究生。但总体看来,被清退的研究生比例尚不算大。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可知,这些被清退的研究生,大多属于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情形,另还有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以及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等。这里既有个人主动提出放弃的,也有被迫取消学籍的,均由高校依照相关学籍管理规定,按有关程序对其作出退学处理的决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运行适当的分流退出机制,对不合乎毕业要求的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是严格学风教风、严肃学位权威的现实表现,也即俗称的“严出”机制。清退研究生是高校在推进人才培养上的自我革新,对改善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大有裨益,这表明了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执行力度在持续加大,具有良好的示范价值和引导作用。这既能有效警示那些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的在学研究生,使他们及早强化“增负加压”的紧迫感,回归到真正的“研究”生之本位;又是对那些勤恳耕耘、态度端正的优秀学子的一种激励鞭策和公平对待,有利于全面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2017年9月起施行的修订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提出,对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清理“超期”研究生。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还立起了取消“清考”硬规矩。由此可见,教育行政部门希望通过采取这些有力措施,健全培养管理体系,促进培养单位规范管理,营造浓郁学习科研风气,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实施“严进严出”,理当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广泛共识,也是打造研究生培养质量品牌的有力举措。“严进严出”就是指在招生环节,注重把关,全面考查,按照考生的能力潜力和培养前途进行选拔,提早淘汰那些奔着研究生文凭混日子的考生;在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管理,严格教学要求,精心对待课程的开设、教师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课程考试的标准等各方面培养过程要求与保障,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业志趣,提早为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做准备;在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管理中,对学位论文开题、预答辩、送审、答辩、学位评定和公开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毕业全流程标准和学位授予全方位监管规格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当然,回过头来讲,还要反思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些制度性问题,对清退研究生尚需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比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负有引导、指导、督导责任。就个案来说,研究生最终被清退,是否或多或少有导师的原因?此外,有的学科专业具有长周期、基础性特点,不容易迅速出成果,加上一些培养单位的学位授予标准要求过高,的确需综合考虑“清退”处置是否足够人性化。总之,清退机制就是让有潜力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安心完成学业,让不可能完成学业的学生终止学业。事实上,未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最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研究生们应基于现实条件,最大化深挖自身潜力,实现成长增值的目标。尽管“最长学习年限”“弹性学制”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但绝不应成为一些研究生寻找退路和放松自我的因由。唯有导师、研究生全面提高自觉能力,高校守正清源,严进严出,协同发力,培育一批名副其实的高水平人才,才不枉费国家的学术资源和教育投入,研究生们也才算不辜负自己的青春韶华。(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张立迁)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2日 第02版

方将四顾

《人民日报》: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一起来读《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作者 |赵婀娜 来源 |《人民日报》

天门

教育部: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教育部着力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在今天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翁铁慧表示,教育部将拓展毕业生升学深造渠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综合考虑高校办学承载能力,以及同时考虑支撑国家战略所需学科、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专业等因素,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着力扩大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时,结合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这类学校的建设,围绕社会服务管理新业态发展等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积极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

瑛太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来源:人民日报

各有仪则

教育部重要通知:“百日冲刺”开始,341万人报考研究生创新高!

教育部5月6日发布消息称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正式启动,在升学扩招行动中,教育部宣布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扩招普通专升本32.2万。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数据,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由于本科生扩招,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19年达到290万,今年首次突破300万。然而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74万人,增量、增幅均为近年之最。今年成为名副其实“最难毕业季”,毕业难,找不到工作,不是优秀毕业生没有奖学金的你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还自我安慰地认为学历只是一张废纸吗?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考研吗?一、高学历高薪职业的敲门砖考研是一次获得一纸聘书去跨越阶级改变人生的机会,但是考研之前一定要记得,考研只是你追求更好生活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明确自己想要的未来与生活,选择喜欢的专业,然后选择考研,因为像医学,管理学,金融学和一些应用科学的专业,研究生学历才是一些三甲医院,上市公司,科研机构的敲门砖。本科生学习的东西很基础,只能从事基础性岗位,研究生经过深入学习,含金量高,薪资待遇,升职机会都远远大于本科生。二、不辜负父母的培养很多学子出生于农村,是全家人含辛茹苦十年的收入来培养的一个大学生,所谓“全村的希望”。当爸妈的辛苦一辈子,就为了孩子能够争口气,但是现在普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很多学生毕业以后考不上编制,找到的工作,又苦又累薪资太低,几年时间还不能转正,却不能告诉家里自己的真实情况,无法“光宗耀祖”。因此,如果四年前的高考没有发挥好,那么考研将是你第二次回报父母的机会。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学历与阅历,找到让父母高兴,邻居羡慕的“金饭碗”来回报父母,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三、考研是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趁年轻追求自己的梦想有很多学生高考因为不了解自己所报的专业,或者因为父母的坚持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上大学之后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因此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所以很多同学会通过跨专业考研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努力去做,坚持到底一定会成功。更何况经历了三年研究生的生活,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增加,自己的想法也会变成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楚的规划。所以二十岁的年轻人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四、更新人际圈,开阔眼界,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圈子很重要,而选择什么样的学历其实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和圈子。考研之后自己的身边都是同样经过努力变为优秀的同学,拓展了自己圈子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更多优秀的人。另外读研也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考上研究生的话,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公费出国的项目,如果自己能够争取得到的话,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而且在未来就业时也是一种拿得出手的资历。升学扩招,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学历绝对不是一张废纸。你还在为要不要考研迷茫吗?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八恶人

教育部:预计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同比增长18.9万人

中国教育报北京2月28日讯(记者 柴葳 焦以璇)在今天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表示,今年将着力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倾斜,预计同比增加18.9万、32.2万人。翁铁慧介绍,教育部将科学确定分校招生规模的方案。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财政支撑的情况,以及高校办学条件等因素,精准测算全国现有44万左右研究生导师、1.2万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近年来新增2000多个硕士点的培养能力和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分校招生的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高校倾斜。经测算,预计硕士研究生扩大规模同比增加18.9万人。同时,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同比争取增加32.3万人。她表示,扩招重点投放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研究生计划增量,重点投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专升本计划增量,将投向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主要向这些学校增加名额,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此外,严把招生和培养的质量关。教育部将指导各有关招生单位以质量为核心,严格招生培养管理,扩招以后必须要高质量完成招生和培养任务。

吕柟

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人民时评)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础的重要意义。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全球人才竞争新格局下,进一步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基石。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预计突破30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累计自主培养的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成为一支创新生力军,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勇攀科技高峰的“登山队”,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发展进步的脚步同行,中国内地高校与国际一流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他们用实际行动和坚强决心,向世界展示了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良好风貌。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决定性力量。这些都呼唤我们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端,研究生教育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样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100万,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强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道教育“必答题”。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时代定位,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需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求,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同时,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管理、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只有始终聚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内涵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尽快由大到强,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31日 05 版)

青空

有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一份文件、一场发布会传递重磅信息!|特别关注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有哪些关键举措?今天(9月22日)上午,教育部举行第三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关键改革举措。“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制定《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今天正式发布。1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六大关键举措洪大用介绍,聚焦中央关心、战线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意见》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关键改革举措。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见》强调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落实到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二是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意见》提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和动态调整新机制。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分类培养,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增强研究生招生计划等资源调控的精准度,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四是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意见》提出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晰职责边界,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给负责任的导师撑腰。五是严格质量管理。《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把过程关,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六是加强条件资源保障。《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加大博士生教育投入,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支持,改革完善资助体系。2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十大专项行动为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综合提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重点工作,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一是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包括三项。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第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第三,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二是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包括两项。第一,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第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三是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包括两项。第一,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第二,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四是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包括三项。第一,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第二,课程教材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构建研究生课程知识体系;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推动“四个一批”建设(即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规范教材建设,评选优秀研究生教材,提升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质量;试点打造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第三,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3发改委:研究生教育支持方向从“盖房子”向“强内涵”转变“发改委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研究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工作情况。蔡长华指出,发改委坚持内涵式发展,改善办学育人条件,2016年以来,主要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学科以及关键领域等,安排中央投资530亿元支持高校建设。“支持方向从‘盖房子’向‘强内涵’转变,重点加强科研平台、教学设施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办学育人的保障水平,为补齐科研设施短板、厚植发展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蔡长华说。“面向经济转型升级,发改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未来发展动力的需要,科学调整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结构。”蔡长华介绍,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招生增量主要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目前理工科博士占79%,硕士占57%。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蔡长华介绍,发改委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加强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在集成电路等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此外,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蔡长华指出,发改委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在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的基础上,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对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和人民健康。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4财政部:安排增量资金支持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各级财政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加大投入,重点保障。2012至2019年,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5万亿元,年均增幅达7.9%。科技经费也对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给予大力支持,有力推动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发布会上,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介绍,今年,在财政平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安排增量资金支持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中央财政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优化结构、加强管理,有力促进了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吕建平介绍,近年来,财政部、教育部逐步建立并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优化基本支出体系,设立研究生生均定额拨款,保障研究生培养基本需求。重构项目支出体系,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引导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完善研究生多元奖助体系,并不断提高标准,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条件。与此同时,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包括强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倾斜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研究生培养,鼓励高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持,设立“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并提高资金额度,支持高校通过学科建设推进研究生培养。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高校基本科研投入,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主开展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强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增加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支持力度,引导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央财政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改进资金分配和管理方式,不断加大中央高校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自主权。同时,指导地方改革完善预算拨款制度,扩大地方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将绩效管理贯穿于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使用、监督的全过程,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吕建平说。吕建平介绍,下一步,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和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力度,改革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同时积极配合教育部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更加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介绍中央财政支持研究生教育有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5教育部: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发布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导师与学生的“导学矛盾”现象的提问时,洪大用表示,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规范导师指导行为,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目前全国共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长期以来,广大研究生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也确有部分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方式方法不科学、质量把关不严,甚至有个别导师出现师德失范问题。”洪大用介绍,下一步拟从五个方面入手,确保导师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第一,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第二,强化导师岗位管理,明确指导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素质,健全岗位选聘制度,完善评价考核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第三,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研究生不简单是学生的身份,也是导师的合作伙伴,将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依法依规建立师德失范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第四,建立健全激励示范机制,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导师成功的指导经验。特别是注重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引导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充分尊重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指导方面的权利。6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零容忍“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我们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洪大用说。洪大用介绍,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019年组织进行了专项检查。下一步,要从四个方面加强这方面工作。一是重视“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二是重视“学”。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种环节。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三是重视“评”。在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四是重视“管”。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规则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确保中国学位的品牌,确保我们学位没有任何‘注水’。”洪大用说。文字来源 | 中国教育报记者 林焕新 王家源图片来源 | 教育部官网责任编辑 | 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