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其无私福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

十三 转载整理自 时间规划局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第一次的回答(删过一次)便揽获了近4万的赞同。甚至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回答,让网友们受鼓舞至此?量子位经授权,整理了这篇文章内容,与读者一起分享。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 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 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 人 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

吕柟

西交大硕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又是10+SCI,「破格」操作合理么?

【新智元导读】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一条这样的微博引发热议,一方面,大家认同这位同学的学术水平;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对「破格」二字心存疑问。近日,一则人人艳羡的学霸消息冲上热搜。身为硕士的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烦恼——毕业,拿到硕士学位。然而,当你为毕业设计而愁眉苦脸时,当你还为能不能考博而一筹莫展时,有一个应届硕士生居然被建议直接授予博士学位。这个人叫做孙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一名应届硕士。同时,他也是著名的钱学森学院的校友。可以说,孙光宇是一个「论文狂人」。在攻读硕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论文4篇;另外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论科研成绩,孙光宇硕果累累,他所在的学院建议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读了硕士,却拿了博士学位?孙同学的确实力强悍,但「破格」二字还是让大家议论纷纷。「破格」XX,该不该写入学校政策?如果暂不区分作者身份,孙同学共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且,许多与他研究方向相近的人,都「拜读」过他的文章,「就孙同学的学术水平而言,他完全或者远超普通博士的水平了。」但如果手拿16篇论文的硕士可以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那15篇可不可以?13篇?10篇呢?毕竟,孙同学不是个例。放眼全中国的高等学府,也有一些硕士生有这个实力。例如,前一阵子也被热议的华科大本科生,被导师称「学术水平已与博士毕业生相当」,这位同学也有高达10篇SCI论文发表,其中3篇为一作或共同一作。水平够,与「破格」操作,到底能不能划等号?有人认为,孙同学的完全配得上一个「特奖」,这凸显了他的科研实力,又能不破坏常规的博士学位授予流程。孙同学论文一角如果说真的要给他个博士学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其他硕士生略显不公。毕竟,学术水平只是博士毕业要求的一方面,攻读博士的青春年华也要考虑在内的。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世界排名比清华还靠前,可以说,那里几乎是所有理工学生的向往之地。但孙光宇却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一篇名为《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在当今学术圈,能发出论文的人很多,但心系祖国的其实并不多。援引《厉害了!西安交大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据了解,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孙同学的志向获得了无数好评,网友们纷纷表示,「对祖国的爱是无条件的。虽然科研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参考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63506

祖庚

上海交大博士2月求职无果,因本科非211被拒,学历真这么重要吗?

最近,网络上一个问题火了。一名学习算法的上海交大博士,工作三年后辞职,本来自信能很快找到工作,可是两个月过去了,杳无音讯。也有猎头想帮他,但一听说第一学历不是985,也只好说“抱歉”,公司对学历有要求,只能让他再等其他机会。有网友说,交大博士的可比那些本科211,部分985牛逼多了。不认最高学历?估计是没投对部门吧。缺人的部门只要有关键字能对得上就赶紧找来面试了,谁管你第一学历第二学历。不懂得珍惜人才,交大博士都不行。也有不少网友分析,可能是公司不敢要楼主这样的大牛:是小领导怕你上位,不敢要你,你要是普通本科肯定就过了,你一博士在那,小领导没有安全感。还有网友爆料,卡学历的只是少数奇葩公司,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从普通本科到交大风口专业的博士生,这无疑是个跃迁,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能体现出一个人不断追求卓越的上进心。可是,难道高三一年的成绩,还要影响了他未来十年的发展吗?这位交大博士一度陷入尴尬的待业困境,焦虑不已。不少人为他喊冤,本科学历不该成为一个人的黑历史。每个人的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如此死板的招聘,既是“第一学历歧视”,也容易错失人才。今年,四大招人要求降低,普华的审计朋友说:普华已经取消了相关规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薪资已经没有区别了!这正是说明了四大对于本科和专科已经没有特别大的要求了。安永最近一口气开放了8个不需要申请者的大学学位的职位!甚至,去年普华永道(澳大利亚)开始面向高中生招聘职位,并且是来自其最为核心的两个业务部门:审计部(assurance) 和咨询部( consulting);而且是招聘专业资格方向的专业人员。近日, 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微博中提到:未来上不上大学不再成为就业的前提,现在普华永道已经开始招收优秀的高中生直接就业,工作几年以后选送去读大学,毕业后再回公司。对于表现优秀的再推荐读研究生。种种迹象表明,学历不再是唯一。诚然学历很重要,但也绝对不是最重要!在本科生、研究生遍地的现在,学历已经不是你求职的敲门砖了,而只是求职的加分项。小编想起曾经接触过的一位学员,John,双本一本金融学,绩点3.25,非985和211,毕业时顺利进入四大的毕马威实习,两年后升为审计经理。John说:每次我跟别人说“我要进入四大,成为一名审计。”有些人会叫我不要做梦,有些人会一笑置之。但是,这是我的梦想,你不会明白我为了我的梦想我能有多努力!由于John在大学时早早考下了ACCA证书,这成为他简历的最大亮点。事实证明,这张ACCA证书也是John顺利斩获毕马威Offer的关键因素。在进入毕马威的第一年,John开始备考CPA。两年时间里,John顺利通过CPA专业阶级和综合阶段的所有科目,拿下CPA证书。为人务实、工作勤勉的John靠着ACCA与CPA证书加持,顺利升任为毕马威的审计经理,是意外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安排。重点名校毕业固然会让你的简历锦上添花,没有名校加持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要太多抱怨,也不要道听途说就人云亦云,所有的努力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与其说John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水到渠成、波澜不惊,不如说梦想的光芒抚平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和旅途多舛的疲惫。让梦想,照亮前行的道路。想起高晓松一句话,人只分有能力的和没能力的。你如果有能力,一年时间足够证明自己。如果没能力,又不努力,只是坐等人生下半场的逆袭,换来的往往只有一落千丈。

不夭斤斧

揭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五校之一,五所交通大学的最强者!

上期介绍了复旦大学,今天来聊一下同样地处上海的一所顶尖名校。转眼间孩子们要高考了,作为文化人的大鹅读了几年书,总想着写点东西来帮助更多的孩子们。像迷恋武侠小说里的武器排行榜一样,大鹅对于大学也是很有研究 ,人称”大学百晓生“!大鹅有幸认识几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同学,今天就来聊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文名叫做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211”重点建设高校,九校联盟。各个高校的宝贝--专职院士47人,上海交大作为一所顶尖985名校,在各个方面表现不俗,大学排行榜常年排名3,4,上海交通大学算是理工科院校,经济,医学,机械,船舶都是全国前几的,被誉为”东方麻省“。行外人看排名,大鹅觉得评价一所大学是否适合你要看2点,一是行业内的校友资源,二是学科的历史渊源。举个例子,行业内的校友资源就是计算机通信领域的两电一邮,华南理工大学的广横走,华中科技大学在华为的巨大校友资源让华科进华为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还包括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与国家电网,北航与航天系统;学科的历史渊源就是1952年学科调整的时候一所学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源于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所以该校的雷达通信和计算机等属于独一份的强,同济大学52年时纳入了9所学校的土木、建筑学科,所以目前是国内建筑领域的佼佼者,华中科技大学源于华中工学院,所以该校的机械学科一直是全国前列。学校源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分家,上海部分成为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相比于复旦和上海医科大学在2000年的合并,上交的合并时间明显晚,医学院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当年的私立第一校)、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有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帮助,上交的国际排名迅速提升,当然交医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上海交大的大力支持。上海交大的经济学很强 ,像中欧,上海高金,安泰都是国内外闻名遐迩的。上交最大的校区是八十年代中期在闵行建设的新校区,面积很大,相比2000年之后各个高校因为土地不足兴建新校区,上海交大可谓是开了兴建新校区的先河,从现在看来当年的决定是高瞻远瞩的,这么大的土地储备也让上海交大的发展没有了后顾之忧。从学校实力来看A类学科,上交有25个,也是排在全国前列的。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A+: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生物学、工商管理A: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A-:法学、新闻传播学、化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药学、公共管理工科、医学齐头并进,经管、理科、人文大放异彩,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实力已经是难以撼动,傲视群雄!上海交通大学地处上海,经费资金充足,像博士生的补助是内地985高校的几倍。如果再努力一下,拿一些奖学金,博士期间拿的钱完全不比工作差多少,几年下来还能拿到上海交大的博士学位,要知道上海交大的博士学位在各个行业内的评价很高,是找工作和教职的硬通货。五所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高铁桥隧强)、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微电子强劲)各自独立办学,有着共同的校友会,老先生,老学者们都会互道一声师兄弟,可谓是中国版的加州大学系统,也是中国高校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吴文俊就是上交的校友,在大鹅的同学中上交的毕业生他们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上着同样的大学,每个人最终读下来的结果可能千差万别,只想对孩子们说,大学也要好好学习,你们是否还在备战高考呢?加油,你们必胜!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比如选志愿,选专业等,大鹅都会一一解答。#加油吧考生#往期的高校探秘文章也很精彩哦~揭秘复旦大学:华东五校之一,清北复交,名扬天下!揭秘浙江大学:华东五校之一,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揭秘华东师范大学:雄踞上海,师范大学中的清华北大!

树海

学霸的又一次出圈:“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这也太棒了吧,三年16篇SCI,就算不看影响因子,也超级超级厉害啦。据百度百科介绍,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译为《科学引文索引》,是1957 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小编理解就跟我国的中国知网、南大核心、北大核心数据库一样,SCI代表了外文期刊的衡量标准,分一区二区三区,但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孙光宇以三年时间发表了16篇SCI,不管是几区的,都很棒我等科研狗望而止步,真真厉害了。学霸的每一次出圈都会使平凡的自己扪心自问,加油,平凡的人也要努力实现梦想啊。

青春期

她是交大美女博士,今成全球顶尖大学教授,婚姻坎坷有三任丈夫

她是交大美女博士,今成全球顶尖大学教授,婚姻坎坷有三任丈夫在中国学术圈,钱璐璐的外貌绝对能排进前三,这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美女博士,一直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在我们印象中,学术一般都是严肃、严格的,但钱璐璐不同,有着明星一样出众的脸庞,也有明星一样丰富的感情生活,特别是她曾经有过三任丈夫,更让人好奇这个学术上的“天之骄女”,生活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她。学生时代,钱璐璐是校花级别的大众女神,颜值没得说,身材也很高挑,更关键她还是一位学霸。钱璐璐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这所“双一流”高校在中国高校中排名也属于比较靠前了。本科毕业后,钱璐璐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开始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求学。2007年,她从上海交大毕业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贺林。2008年1月,成为上海交大博士的钱璐璐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这所常年排名世界前十的美国顶尖高校,是很多求学者理想的“圣地”,而钱璐璐在此一路扶摇直上,先是顺利拿到该校生物工程博士后学位,之后她一鼓作气,从博士后,到高级访问学者,到助理教授,再到如今一跃成为正教授,这是多少学者奋斗一生的职业目标,而钱璐璐只用了11年就做到(2008年1月入学,2019年1月成正教授)。这期间,她还做过几个月的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此外,在学术上,钱璐璐也有颇多成就:2011年6月,她的论文《增大DNA链置换级联的数字电路计算的规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2011年7月,她的另一篇论文《用DNA链置换级联实现神经网络计算》发表在《自然》杂志上;201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早期职业生涯发展奖;同年,还获得了日本大川奖。当然,比起这些大部分人还是更关注这位美女的感情生活,钱璐璐的婚姻几经波折,有过三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大学本科同学,两人在本科毕业后结婚后来离婚;第二任丈夫据说是某实验室学术研究人员;第三任丈夫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也是世界知名学者Erik Winfree。这是钱璐璐还在交大时,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时的合影留念,当初的她看起来和所有懵懂的大学生一样,但是谁能想到,她后来能成为全球顶尖高校的教授呢。不管她的婚姻生活有多受争议,都不得不承认,她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的确是天之骄女。

宋荣

同样是女博士,复旦博士被控学术造假,而交大博士前途大好

近日,复旦大学的在读博士,李某因为情感纠葛和学术造假等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李某在校期间,与4名男博士纠缠不清,将4名男博士玩弄于鼓掌,甚至其中一名男博士陆某还为了她抛妻弃子,为她写了5篇论文,倾尽所有只为“红颜”,却不曾想红颜只是玩玩他,最终男博士无法承受打击,选择服药自杀,万幸的是最终捡回了自己的一条命。能够读到博士,在大众的眼睛里,皆是让人羡慕的对象,更何况是像复旦、交大这些高大上的顶级学府。更是难能可贵,只要学有所成,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然而复旦大学的李某却将一把好牌打得稀烂,相信,发生这样的事件,她的学术生涯可以说算是就此止步了。同样是女博士,而交大的钱璐璐却将自己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前途不可限量。钱璐璐是在南京铁道医学院上的大学,在本科毕业之后,和自己的大学本科同学结婚,然后顺利进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生命科技学院,研读硕士和博士。2007年成功获得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博士学位。毕业之后,钱璐璐选择继续出国深造,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后,钱璐璐不断地在学术上提升自己,最后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毕业,随后以访问者身份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工作。在2013年,钱璐璐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助理教授,时隔五年,在今年年初,钱璐璐又成功成为了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相信钱璐璐未来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然而,作为我国的顶级学府,不管是清华、北大、复旦、还是交大,每年都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但是为了这些优秀的人才,大部分都会在毕业之后选择出国深造,尤其是美国呢?而这些留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留美工作,返回祖国的很少,这样的教育结果,对于祖国来说也是一大损失。人才的去向,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想要留着人才,国内就应该给人才们创造更好的环境,更多的科研平台,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在国内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石榴

这个应届硕士生太牛了,在校3年发16篇SCI,西交大拟授其博士学位

从去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相继批量退学在读硕、博研究生。今年也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对部分在读硕、博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这些积极的信号表明,研究生教育已经严起来了,想要“混个”硕士或博士学位,似乎已经不太可能了。不过,对学霸而言,研究生教育再怎么严,学位论文要求再怎么高,似乎都不是什么事儿,人家照样一路绿灯,拿学位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甚至,还有在读硕士研究生中的超级学霸,毕业之际校方主动建议授予其博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孙光宇就是这样的超级学霸。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不是该拿硕士学位吗?没有参加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培养,就可直接拿博士学位?这样的消息,无异于把一枚重磅“炸弹”丢在了网上。首先要说,这则消息不是假的,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官方网站。其次要说,院方作出直接授予孙同学博士学位的建议,显然是慎重研究后决定,是基于该生的特别优秀。一起来领略下孙光宇攻读硕士3年的成绩。研究成果累累,个人第者发表SCI论文8篇,发表的期刊皆是西安交大认定的“最具影响力期刊”,其中不乏世界顶尖的物理学期刊;个人一作发表EI会议论文4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另外还发表了8篇SCI文章、EI会议论文2篇。拿奖拿到手软,斩获“优秀研究生标兵”“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还有2次国家奖学金、“严璋”奖学金、远东奖学金等。此外,孙同学还被世界排名靠前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够牛了吧?奖项啊什么的都不说,一名在读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的3年间,先后发表了16篇SCI论文,一作发表高达8篇,要知道这样的成绩,很多博士研究生都要望其项背才是,包括高校不少教授,也许都没有发到这么多的SCI文章。个人觉得,单就发论文这一项,就足以证明孙同学的理论功底、科研能力,已超过不少毕业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向学校建议授予孙光宇博士学位,这恰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明开放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具体体现。其实,对极其优秀的个别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很早以前就有过先例。比如南开大学的校长曹雪涛、德国数学天才舒尔茨。01院士曹雪涛曹雪涛,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个国家医学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今年上半年,曹雪涛多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被国外学者质疑造假,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很多网友都知道他是南开大学校长,知道他是大科学家,却不知道他是以硕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罕见破格者。出生在山东济南的曹雪涛,17岁考上大学,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大学——第二军医大,成为免疫学泰斗叶天星教授的弟子之一。1986年本科毕业后,曹雪涛选择跟随叶教授,继续攻读免疫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不同的是,曹雪涛的硕士毕业论文《白细胞介素II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鸣惊人,专家评委会的成员无不称赞,认为论文视角新颖、见解独到,开创了免疫学的新领域,已达到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建议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当然,高校授予博士学位那是有条件,不仅仅是学位论文的水平要达到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同时还有其他的资格条件。在评委会专家的一致建议下,第二军医大慎重研究,同意曹雪涛破格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修完博士生二外等课程,直接授予博士学位。就这样,1990年12月,也就是曹雪涛本科毕业的第4年,他就成为了第二军医大的医学博士。曹雪涛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40岁时升任第二军医大副校长,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2017年任职南开大学。可以说,曹雪涛的成长经历及科学贡献,不负当年学位论文评委会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成功典范。不过,能像曹雪涛这样,以硕士学位论文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情形,在国内太罕见了,我就只听说过他这一个。02数学天才舒尔茨再举一个以硕士论文拿博士学位的国外学霸,他就是德国数学天才、青年数学家——舒尔茨。熟悉数学竞赛的人,对舒尔茨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国家,也有一个痴迷数学的天才柳智宇,与舒尔茨齐名,甚至可以说一度时期还超越了他。1987年出生的舒尔茨,16岁多一点就进入了德国奥林匹克数学竞国家队,遗憾的是首次征战(第45届)只摘得银牌。年轻气盛的他并未就此罢休,继续征战第46届IMO大赛,这一次王者归来、满分摘金。任性的舒尔茨并没有就此打住,接下的第47届IMO,他又来了。不过这一次,他遇上了“劲敌”柳智宇,虽然也摘了金牌,但没能实现再度满分,反而是我国选手柳智宇拿了满分。天才的任性,有时常人看不懂。参加了3次IMO的舒尔茨,还参加了第48届IMO,最终仍然没能拿下满分。舒尔茨这样的数学天才,自然而然进入了德国数学第一的波恩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米歇尔.拉波波特。大学期间,舒尔茨的数学天分继续显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数学课程,对他来说,似乎就没有一个“难”字,而且还是提前修完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实际上舒尔茨也就读了5个学期,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与曹雪涛一样,恰恰就是这篇硕士学位论文,再一次神化了舒尔茨这位数学天才。本来就是提前毕业,虽然硕士学位论文写好了,舒尔茨内心还是有些忐忑。硕士论文递交到导师米歇尔手上,导师看得也很认真,一旁察言观色的舒尔茨并没有从导师的脸上看到欣喜,反而是一脸的神情凝重,本就忐忑的他心里紧张极了,甚至有些恨自己太急于求成。然而,事实证明舒尔茨是想歪了。看完论文的米歇尔给舒尔茨来了一句:“你确定申请硕士论文?”紧张到极点的舒尔茨连话都不敢说,只是点头向导师示意。没想到了导师接下来的话,把他给惊住了:“你现在就可以博士毕业了,去申请博士学位吧!”舒尔茨以为导师在给他开玩笑,一直不敢相信,直到确认导师说的是真的。这个数学天才才从紧张中缓过气来,转为欣喜。就这样,一个以硕士论文拿下数学博士的数学天才产生了。提前拿到博士学位的舒尔茨也很争气,先后摘下最高代数奖、莱布尼茨奖等奖项。在31岁那年,他还拿下了有着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成为全球学术界的一个传奇。看了曹雪涛、舒尔茨这两位凭硕士学位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的破格典范,友友些有何感想呢?其实,只要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确实达到了博士学位授予的水准,就应当大胆地破格。当然,这样的破格,应当建立在客观公正审慎评价的基础之上。这一次,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应届硕士研究生孙光宇博士学位,会不会造就又一个“曹雪涛”、又一个“舒尔茨”呢?(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女招待

厉害了!西交大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让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孙光宇(图片来源西安交大资讯网)西安交大资讯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这篇文章中,对孙光宇3年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孙光宇说,“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常常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矿,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3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孙光宇接受访谈(图片来源西安交大资讯网)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据了解,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要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他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西安交大资讯网、澎湃资讯作者/来源:西安晚报#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理迹

16篇SCI论文就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西安交大硕士孙光宇是第一人吗?

作者 | 陈彩娴、青暮编辑 | 青暮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应届硕士生孙光宇因“三年发16篇SCI”、“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新闻火遍全网,引起热议。在知乎热榜上,孙光宇“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消息紧跟在“昆山世硕将员工证件随地乱扔”之后。据澎湃新闻报道,孙光宇为钱学森学院院友,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同学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瑞士等离子体中心(SPC)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图注:孙光宇在ICPADM 2018)据AI科技评论了解,孙光宇发表SCI论文的期刊包括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E、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等影响因子交给的杂志,孙光宇同学在三年硕士就读期间便能以一作身份在多份SCI期刊上发表8篇研究论文,想必付出了许多努力,实是科研大神无疑;而在另外8篇SCI论文上挂名,也说明其所在的导师团队的持续产出能力足够深厚。事实上,孙光宇并非是我国研究生三年密集发表多篇SCI期刊论文的第一人。2017年12月,搜狐网曾报道华东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硕士生张琦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而且,张琦在本科大三期间便在化学工程顶级期刊Ind. Eng. Chem. Res.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第一篇SCI期刊研究论文。同样在研究生就读期间密集发表多篇SCI期刊论文的张琦同学没有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而是在华东理工大学直博深造,2018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Ben L. Feringa院士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共同发表论文(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此次孙光宇同学引发的“全网热议”,除了16篇SCI论文所代表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科研水平,更多还是在于“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所引起的热议。多篇SCI期刊论文所指代的科研能力是否能等同于学术评价体系中所规定的获取博士学位前应交出的学位论文呢?目前,学术界已有对SCI排名淡化的趋势,我们又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SCI论文?1你真的了解SCI吗?想必很多人心里会疑惑:三年内发表8篇以上的SCI期刊难度有多大?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一则讨论,是关于“如何看待肖战粉丝@少年无关月与风立志半年发10篇以上的SCI”。这一“豪言壮语”多少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只知道SCI的名字,但对于SCI“只收录自然科学论文”的常识与发表SCI的难度并没有一个正确的概念。那么SCI是什么?发刊难度如何?SCI的全名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名为《科学引文索引》,是一个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在1961年创建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光盘版以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Web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ISI通过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所收录的文献覆盖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化学、农学、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认可,并用来衡量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目前,SCI数据库已成为当代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被列在国际六大著名检索系统(SCI,EI,CA,SA,AJ/РЖ,JST)和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之首。关于发表SCI论文的难度,尽管评论区的大部分答案已将话题转向肖战粉丝论战上,但仍有认真答题的人。比方说,网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子立提到,如果希望半年发表10篇SCI,需要带领团队,并配备:两个副研究员,6个博士,12个硕士,整个团队持续工作半年左右,还是有可能的,但难度仍然比较大。而单兵作战的话,从课题设计、数据收集、论文写作、同行评议到最后发表校对,犹如过五关、斩六将,发表一篇SCI论文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2SCI期刊论文应该等同于博士学位论文吗?因硕士期间表现优秀而破格一毕业便提为博士的案例在我国早已有之。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的曹雪涛教授在就读第二军医大学硕士期间,就因为发表了优秀的硕士论文《白细胞介素Ⅱ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让专家评委拍案称奇,“已达到博士生的毕业水平”,被批准补做半年学习和半年科研后直接获得博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曹雪涛教授当年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硕士论文“已达到博士生的毕业水平”。对于孙光宇的案例,其争议点在于:以往没有因为发表SCI期刊论文的数量多即授予博士学位的先例。这当中所反映的,是对学生科研水平的评价体系如何衡量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研究生期间发表多篇论文和获得博士学位均能反映该学生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问题是: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多和有资格评选博士学位,两者是否可以等同?按照规定,授予博士学位需基于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不能由期刊发表论文替代。否则,博士生都只需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无需撰写学位论文,即可获得博士学位。对孙光宇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应该根据其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而非其在读研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AI科技评论也注意到,目前在相关媒体报道中,只提到孙光宇是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而并没有提到建议方的身份,以及该建议是否正式。要求在硕士、博士期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并将其作为允许学位论文答辩的前提,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的普遍倾向。这种倾向导致社会和学生都产生了理解偏差,认为发表期刊论文比学位论文更重要。相对而言,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普遍做法是,对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对于博士研究生,则侧重学位论文质量,这些大学一般不要求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发表论文。而我国目前也正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取消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学生乃至社会都重新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共识。那么具体来说,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都有哪些不同之处呢?根据Editage Insights2017年的文章《9 Differences between a thesis and a journal article》分析,两者除了在篇幅、信息量、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1、用途:学位论文是为了展示你知道多少,即受教育水平;而期刊论文是为了建立你的学术信誉,对你所在的领域做出贡献。2、潜在读者:学位论文的潜在读者是评委或教授,他们会评估你是否有资格获得学位;而期刊论文的潜在读者是科学家或研究人员,他们读你的论文是为了寻找有证据支持的实用想法。3、材料与方法:学位论文会广泛介绍,完整地叙述和呈现每一个研究切入点和方法;期刊论文则是有节制地介绍,只叙述使用过的特定方法和做过的实验。4、讨论:学位论文会对结果进行详细阐释,展示你对获得的数据的完整了解,透露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兴趣;期刊论文则只对结果做简单扼要的阐释,只讨论主要发现,并直接注明研究目标。关于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曾于2011年10月刊登施亚玲、李若莹、杜娟和何源等人共同撰写的研究论文《基于华南理工大学近五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的统计分析》,里面提到我国教育部从1990年开始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选题与综述、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专门知识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四方面。论文链接: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7eecaff0dfcbf773318947a18e7f9386.html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论文选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间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中各项评价指标成绩齐全的1222篇论文的3666份评审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四项指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成果之间关系如下:表1:总体评价结果与“选题与综述”评价结果的相关度表2:总体评价结果与“创造性成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表3:总体评价结果与“科学与创造能力”评价结果的相关度表4:总体评价结果与“学风与写作”评价结果的相关度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科学与创造能力与总体评价的成绩一致率最高,达到82.71%;其次是创造性成果(77.76%)、学风与写作(71.02%),而选题与综述最低,只有61.36%。这说明评阅专家更看重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与创造能力和取得的创造性成果。简单来说,期刊论文体现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而学位论文也重视创造性,但是相对而言,更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广度与深度。一篇学位论文有可能转化为期刊论文,但反过来很难说,通常需要用好几篇期刊论文合并成一篇更系统全面的博士学位论文。3SCI何时走下神坛?目前还不清楚,孙光宇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是因为其发表SCI论文数量,还是因为其论文学术水平高,我们分别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自SCI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后,逐渐被推上了“神位”,科研领域某些人员过度追求SCI相关指标,导致“SCI至上”或“唯SCI论”现象的产生。作者并非诟病SCI这一中性科研工具的原罪,而是指出我国科研领域“没有与时俱进地优化和合理限制SCI这个客观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今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直接用于科研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局限性:1)SCI的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而非评价系统,不能把SCI论文简单等同于高水平论文。2)SCI论文的引用数反映的是论文受关注情况,而不能对应于创新水平和实质贡献,高被引论文更多反映的是学术研究热点,但并不直接说明其创新贡献。3)论文主要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SCI论文相关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创新贡献,不适用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的评价。在知乎上,并没有就三年发表SCI论文数量如此之多是否灌水争论不休,而是着眼于孙光宇的论文本身,指出该同学的论文学术质量确实很高。自称与孙光宇研究方向相近的@雨灰灰表示,孙光宇的学术水平完全可以达到或远超西安交大普通博士的水平,他的论文绝非灌水,而且PRE、APL、PSST也是知名老牌期刊,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孙光宇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大致浏览一下孙光宇的论文,可以发现,公式推导详尽,制作的实验图表也很优美,不是一般的灌水论文可比的。@雨灰灰还提到有网友因为孙光宇研究方向涉及plasma(等离子体)而讽刺其肯定是灌水,因为“等离子体=材料”。但是等离子体相关专业非常多,并且无脑劝退生化环材的态度并不可取,这些专业灌水现象严重,但有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太差的因素,而且这些领域也不乏有影响力的成果,比如两年前MIT大神关于石墨烯魔角超导的研究。对学科的评价不能一刀切、非黑即白,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孙光宇的学术能力毋容置疑。在他发的16篇SCI论文中,有8篇是一作。@雨灰灰表示,在这个领域,一个硕士生如果足够专心,在三年里完成8篇一作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能做到的还是少数。只是,这种做法也不需要刻意鼓励,按照自己领域步调来就好。此次事件能引起各界的激烈讨论,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在于,社会对我国科研后起之秀有着极大的关注与期望。然而,我们也应该理智地认识到一点:目前孙光宇同学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或被认为其论文水平已具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提议者身份未知,网友的评价也不等同于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专家评委的意见。换句话说,尽管我们对科研新秀寄予众望,但仍应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现有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最后,科研论文成果与实际论文落地之间有时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刚刚落幕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生命科学奖”96岁的获得者王振义教授发表获奖感言时,对这一奖项颁布给年纪如此大的科研者感到忧愁。王教授坦言:“我忧愁的、不开心的地方,就是觉得我们年纪轻的人跟上来的不够。我们的标准是看论文,不看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年轻的人才为了论文而工作,发表了高级别的论文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是做不出工作来的。”将过多的目光放在论文上,也许会让我们忘记科研的初衷:让现实生活更美好。参考链接:1. https://www.hu.com/question/413221621/answer/140089473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3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2. https://www.sohu.com/a/207936779_6583153. https://www.hu.com/question/419776390/answer/145807227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2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4. https://mp.weixin.qq.com/s/fR6UgQj0wYupgqWapUsFwg5. https://zhuanlan.hu.com/p/377223186. https://jiahao..com/s?id=1677097407042420309&wfr=spider&for=pc7.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xue-wei-lun-wen-he-qi-kan-lun-wen-de-9-dian-cha-yi-45928. https://www.hu.com/question/419679868?utm_division=hot_list_page9. https://www.hu.com/question/419776390/answer/145807227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2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