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公费师范生那么好,那么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会去哪里?隰桑

公费师范生那么好,那么华东师大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会去哪里?

每年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填报师范类大学或者师范类专业,因为在我国固有思想中,当上了教师就等于有了安稳的工作,获得了“铁饭碗”,不过现实确实往往如此。而在师范类大学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即公费师范生。在我国师范类大学中,华东师范大学可以说是师范类大学的“老大”。被誉为“教师的摇篮”,那么华师大公费师范生就业情况如何?最终都去了哪里呢?华东师范大学是由国家举办、教育部主管,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曾经我的老师就是免费师范生,教语文,不过不是华师大的免费师范生,而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虽然不是同一个学校,但是免费师范生的性质大多是不变的。而华师大上海本地生源免费师范生据我了解,想要当高中老师问题不大,不过如果家里没关系的只能去普通高中了。如果免费师范生要读研究生,那么都是在职的,因为一毕业就要服役6年。不过现在省市重点一般都要求双985学历,所以提升学历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你只是普通的的本科生想进市重点中学几乎不可能,甚至连市一般中学都很难进,因为现在内卷化越来越严重,很多人都开始选择教师这一行业。以上海市为例,如果想去上海市比较好的市重点高中教书,那么如果你第一学历仅仅是华师大,你的竞争力几乎等于零。因为目前上海市比较好的市重点高中,已经要求最低是清北复交的硕博毕业,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华东师范的公费师范生,想进市重点高中,起码还要继续进修,考入清北复交读研,紧接着再读博。所以说如果高考能去清北复交的,就不要选择华师大。不过部分考生会因为家庭困难,而公费师范生有政策优惠,可以帮助家庭减轻负担,所以选择了公费师范生。不过我认为你可以通过助学金,大学生贷款等方式获得资助以完成学业。公费师范生只能保障你有教师工作,但并不能确保你是在市重点学校任职,毕竟在乡镇教书,也是有教师工作。上海生源毕业时一般都会找普通的公办初中任职,因为进省市重点的难度非常大。而如果自己找不到工作,那么市教育相关部门会帮助你分配相关工作,一般都是前几年要去市郊的初中或高中做老师,因为这些地方比较缺老师,而过几年之后就会再调你回来入职。例如上海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复旦附中,交附,七宝等一些市重点都会去华师大招聘,还有一些国内的名校像杭州学军中学,南外,郑外等经常来华师招聘,只不过数量很少,而且这一类名校大多都会要求是全日制研究生起步。

一言一行

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

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三年前,周亚松为了鼓励自己的女儿,陪女儿一起考研,结果考上了位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第二年,女儿也考了进来。经过三年努力,周亚松如期毕业,毕业典礼上,校长还特意为她点赞。 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没有上过大学 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6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赵凌云在致辞中,特意为55岁的声乐专业硕士毕业生周亚松做了如下点评:“周亚松用亲身实践生动地展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证明了学习从来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6月21日,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周亚松心情特别好,时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声。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仍然难掩心中的激动,“当天听完校长的点评后,我站起来向全场致敬时,全场师生也为我热烈地鼓掌。” 周亚松表示,能得到校长的肯定,是她毕业当天收到的最好礼物。周亚松生于1964年,湖南常德人。她研究生专业是声乐。谈起为何会与音乐结缘,她说是受了爷爷的影响。遗憾的是,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周亚松没能继续升学。因为没上过大学,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周亚松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教育相继取得与音乐相关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周亚松还自学过多种乐器。在女儿四五岁时,她就先后送女儿去学习舞蹈、钢琴和声乐,女儿上课,她就在旁边跟着一起学。2013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周亚松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她陆续参加了多场歌唱类的选秀比赛。“星光大道的海选参加过很多次,2014年辽宁卫视的‘民间好嗓子’我还进入广州赛区前十强。”周亚松介绍,地区的前十强已经是她的最好成绩了,没能走得更远。通过参加多场选秀节目,周亚松学到了很多,但她总结:“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要经过系统地学习。”鼓励女儿考研 没想到自己先考上了周亚松说,此后考研就成了她的理想,她将理想的种子深埋在心里,等着有一天悄悄地萌发。考研之前的周亚松在湖南当地是一名公务员,从事人事档案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还是挺满意的,不过较之于音乐,她还是更喜欢后者。周亚松原本的想法是,等退休后再去考研,但2015年女儿的考研计划成了一个契机,让她的计划又往前推了一大步。周亚松的女儿本科专业是音乐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我原来是想等退休后再考研,正好女儿考研,那我就想不如也一起考吧,也能借此鼓励她。”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最初是想考上海一所院校的在职研究生的,但后来有老师建议她,“既然女儿考华师大,那你也考吧。” 周亚松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不用两边跑,还能跟女儿做同学”。虽说有了决定,但周亚松的心里并不踏实,“以前从没想过考全日制的,怕考不上。后来一想也就无所谓了,大不了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想通了之后的周亚松就开始了备考,她与女儿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门专业。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备考期间她和女儿就在大学旁租了一间“考研宿舍”,母女俩互相帮助,一起努力。但其中的困难还是让她措手不及。“专业课还好,因为本科时都有涉及。但英语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刚开始我只能死记单词,但效果并不好,经常是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周亚松介绍,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多亏了她女儿给她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她帮我买了适合我的复习资料,我就开始背范文,背了所有的范文后再反复做往年的真题。”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2016年年初,周亚松成功通过笔试。周亚松觉得自己运气挺好。“考试的时候,有的题就是蒙对的。”同时她觉得心态也很重要,“女儿可能比较紧张,我反而放松得很。”最终,周亚松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复试、面试,拿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52岁开始读研 女儿成了自己的“学妹”周亚松一度把读研作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之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因为工龄达到了30年,我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样我就能心无旁骛地学习了。”在校期间,为了能在课业上有更快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认可,52岁的周亚松比别的同学要更加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周亚松笑称“曾也走了弯路”。“刚进校园的时候有强烈的求知欲,什么都想学,研一时,除了必修课之外,基本上我把所有的选修课都选了,带来的结果就是突然感觉一下子时间就不够用了。”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时候除了吃饭,根本就没时间去做其它事情了。2017年,周亚松女儿第二次考研成功,成了妈妈的“学妹”。她还特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分享给了女儿,告诉她选课的时候不能贪多,否则消化不了。总结过经验之后,周亚松第二年将时间安排得很好,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周亚松与女儿选择了相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甚至同住一栋宿舍楼,母女俩很快成了周围人关注的焦点。“有同学知道我跟女儿同时上研究生,都表示出惊讶和羡慕之情。”在周亚松的心里,她是幸福的。不过,在校期间,她们母女接触也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以同学相处,偶尔约约饭。”通过三年学习,周亚松最大的收获就是增长了知识面,“尤其专业上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也拓宽了视野,看问题也更透彻了。”她阳光开朗,比90后更积极万老师是周亚松的辅导员,她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对自己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万老师介绍,周亚松在学校表现得非常积极,跟90后的学生相比,反而更加积极。“每一次研究生的点名、活动,她都是很积极地参加,从来都没有缺过席,连我都觉得惊讶。”万老师赞扬说,周亚松年龄虽然比90后的学生大很多,但许多方面其实做得更到位。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周亚松也与大家相处得很好。“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都愿意找她帮忙。她也很乐于帮助别人。性格非常开朗、阳光、热情、乐于助人,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松姐’。”万老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周亚松终身学习的态度特别值得学校的所有同学学习。“她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追求,以及满怀激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整个学校的师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很励志。她的行为影响了很多同学。”同时,万老师认为周亚松在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方面也做得很好。“当有媒体采访她时,虽然接受采访会耽误学习和生活,花费自己的精力,我也曾私下问过她,不会觉得烦吗?她觉得自己的经历比较励志,她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不应该受年龄的限制的,不管年龄多大,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可能性,她想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所有人,多传播正能量。”准备考博士,参加公益演出同学都是90后,导师也只比自己大几岁,还有的任课老师比她小很多,会有压力吗?当紫牛新闻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亚松回答:“虽然年龄比较大,脸上已有沧桑感,但因为我心态年轻,其实并没有压力。加上我一直性格开朗,反而在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时,感觉自己更加年轻了。”52岁开始读研,周亚松周围也有人表示出不理解,还有人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去读研不是闹笑话吗?”周亚松听了之后也是一笑了之,“我不是迷恋学历,而是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周亚松也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母女同校”的特殊情况也可能让女儿产生了微妙的心理负担,自己的“引人注目”不知不觉中可能也会为女儿带来压力,但女儿是会理解自己的。对于将来,周亚松说,有机会她还将继续深造,“准备去考博士,但至于是否考上并不在意,主要是享受一个过程。”她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方式也有很多。以后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充实自己,不会放弃学习, 还会积极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说参加公益演出。曾经的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知不觉间有些梦想会被弃之一旁,但周亚松说: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做;只要有梦想,啥时候去实现都不会晚,与年龄无关。最佳深度报道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花音

吴鹏飞 | 我很悲伤,为什么癌症总是夺去好人的生命

遍插茱萸少一人——怀念学长李志明在静夜,写下这个标题,眼眶就有点湿润。1978年,我们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华师大)数学系学习,屈指算来,入校至今已40年,毕业36年。大学的同学们今年相约,从四面八方,从大洋彼岸赶到古城襄阳聚会。我们这一届学子,与改革同步,与岁月同行,曾经满头青丝的姑娘小伙,如今不少人已是儿孙绕膝了。襄阳聚会,比往次更为欢欣,因为大家都已经雪染双鬓,惯看秋月春风,心态愈发沉静,情感愈加醇美。整个聚会过程始终洋溢着一种有别于往日的欢快。可愈是欢快的时候,我就愈是觉得不该少了一个人。他就是襄阳人,也是历届同学聚会的召集人,以往每次聚首,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编辑同学聚会相册的时候,我看到,在上一次2014年的恩施同学会中,每次大合影,他都毫无例外地站在居中的位置上,露着他那招牌式的、红唇皓齿的微笑。这个微笑生动的程度,使我总想环顾左右去找他,觉得他还在,觉得他没走。我说的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李志明。在我印象里,他是我们数学系七八级一位真正的暖男:一个总是将温暖带给别人的男人,几乎所有与他打过交道,有过深交的人,都曾从他那里领受过难以忘却的善意。他应该算风度翩翩而且很绅士的那一类男人,温和而持重,老练而幽默。他历来是笑眯眯的,努力把美好的一面示人。他仿佛没有什么苦恼,其实他的工作与生活,并不比我们谁压力小。这次聚会襄阳,不是在秋天,也不算是登高,但我还是想起了那个令人拭泪的古典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我们7802班的同学们,大聚会后相约游古城墙,登到高处时,远眺曲曲弯弯的汉水,苍苍茫茫的烟云,堂堂皇皇的都市,我不禁心生感伤,更加意识到他的不该缺席。可这一次,无论天有多高,地有多宽,水有多长,城有多老,街有多古,人有多伤,在我们目前活动的三维空间里,想要他再次闪现在大家面前,难于上青天。当然,如果他真的肯出现的话,那一定会出现尖叫和欢呼,他也一定会用十分潇洒的手势按压大家的激动,清清嗓子,准备讲话。这样的奇迹,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再现,除非有一种全息技术,用光影把他推到我们面前,就像日本人把邓丽君全真推上舞台一样。他的音容笑貌将栩栩如生,恍然如昨,只是,他不会回应我们的任何呼唤了。这与我今天用文字一点点照亮我与他交往的片段,是一样的效能:我们永远只能单向度交流了。志明现在到了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他已经到了灵界的天堂,凡夫肉身是没办法涉足其间的。悲夫,所谓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那一人只是行远,还有希望复归和再见。而志明兄这一次,可是走得太远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亲人和熟人的离去我已经司空见惯。唯独他的辞世,让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阴阳两隔的残酷。志明走后,我总是想起他。可能是因为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到了特别善于怀想与回忆的人生阶段吧。他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我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可不知道如何下笔。因为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但他的走,给我的震动确实很大。我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原来路过母校,总会很深情地行注目礼,想那围墙内,有一个他,任何时候,都会热情地搓着双手,欢迎我的到来。可是现在,我害怕路过母校。甚至母校一位记者采访我,邀我回校答问,我也婉拒了。因为我无法想象,学校没有他之后,贸然踏进去,会是什么感觉。其实,我和志明兄的接触,在同学里面,是属于很少的那种。我的悲伤都如此难以平息,就可知,志明的早逝,在同学们心间留下的伤痛,有多深了。志明多年来对广大同学们,几乎是有求必应的:考试、录取、深造、调动、家庭、事业等等,事无巨细,他只要能帮上忙的,无不用心在意。在大家心中,他是主心骨、带头羊兼雷锋哥。他下葬的当天,我们年级的第一女神袁琳对我说,没有李志明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你要多帮帮我们啊。我闻言一愣,未敢接应。因为我的修行,是不及志明万一的。我精神上属于自我独处型,厌倦虚应故事。我的内心充满个人的奋斗目标,时间对我来说是第一奢侈品,所以,我与同学间的往来非常的疏淡。由此可见,志明的走,对这位女神级的同学来说,也造成内心极大的虚空和惶然。不然,是万万不会将我这个孤僻兄和志明这位雷锋哥相比拟的。我只想说一句很残酷的真话,志明兄的古道热肠,是很难复制的。母校有一扇温暖的窗户,对我们敞开了近40年,但是,七八级的同学必须意识到,这扇窗是真的悄悄关上了。大家都很失落,他在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回到母校,会有一个人很宝贝我们,很在乎我们,这个人会满面微笑一路小跑下楼来接我们,但是他不在了,物是人非,桂花空香,书声空响。如今再到母校,我们环顾人流如织的四周,再也见不到这张笑脸。我们是谁呢?熙熙攘攘的老师同学们没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他的在,衬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这就是志明兄曾经的意义。他在时不觉得,他走了我们的孤独感如同水落石出。我与他,虽然同在一个小班,但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其实在读书期间,我们是没有任何交集的。我们的交往就限于微笑点头,我们连一个完整的句子彼此都没说过。这里面的原因,是因为我在一班和二班各呆了两年,既是一班的也是二班的,同时也可以说既不是一班的也不是二班的。加上特别内向的缘故,基本上很少和同寝室以外的同学交往。更不要说长我几岁的风云人物团支书志明兄了。毕业后,更是天各一方。我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首次同学会上,才再次见到他。那是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志明是召集人、策划人、执行人兼主持人,很忙,我也就知趣地不凑近打扰他。很多次,我们是在远处,彼此眼睛亮一下,对视片刻,我的眼神表达的意思是,没想到你如今出落得如此成熟和睿智。他的眼神,表达的意思则是,欢迎你,老同学。我总觉得,我的被他记住,主要还是因为妻子曾秀华同学的原因。一班来的一个叫吴鹏飞的小伙子把二班的班花追走了,作为二班的老大哥之一,他似乎既有替小兄弟们感到遗憾,又有几分对我的赞许在。总之,他对我的定义应该就是这样的:能把曾秀华同学追到手,肯定有过人之处。那一次的小班聚会,是他这个大主持人来主持,有一个环节叫做交流人生感悟。要求每个人用简短的方式,讲一下各自这么多年的经历。他一直热切地盯着我,似乎想听听我的发言。我原没准备发言的,没有打腹稿,他点我的将之后,我就拉拉杂杂地讲起自己改行做新闻记者,成长为一家地方晚报主管业务的副主编的经历。我的故事显然超出了规定长度。志明兄找到我的一个话缝,巧妙插进来,表示这个专题到此结束。我被这样打断,只能戛然而止,多少有点尴尬。但他很圆润地打了圆场,他说,鹏飞的故事很精彩,我看给一天时间你也讲不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会下两两进一步交流。他的善意就表现在这些细节上,就算是责备也带有真心的赞赏色彩。这是很少见的一种品质。这个细节我一直难忘,他的打断是很对的。大家都讲得短,唯独我讲得长,不是大家真没有故事,而是大家都知道谦让。我这个发言,对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经历,有过于自恋的成分。志明兄的打断,我至今还很感激,如果让我絮叨下去,估计大家会很反感。他的调侃,实际上也很好地帮我缓和了听众逐渐上升的不满。其实我本不是一个显摆的人,可能是有一种向大家交代一下自己把曾秀华同学娶走,这些年并没有碌碌无为的情结吧。那次聚会,志明兄提到想设立一个数学系的优秀学生奖项,我私下表示要赞助五千元,他很高兴。记得是在夜晚,他开车带我和曾秀华,找到校园的一个柜员机取出来的。我把钱交给他时,他十分用力地使劲握了握我的手,我这才发现,他的手掌绵厚而有力。以他的人生智慧,当然知道,这笔钱对那时候的我,并不算小。那时候,我写一篇中篇小说的稿费是两百元,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七百元。他应该从我拿钱递钱手脚忙乱的神态中,看出我很少拿过这样数额的钱。回宾馆的路上,我们都很安静,没有交谈。我在为毕业十九年之后,仍然是如此经济窘迫,只能资助区区小钱而自责。但是我从事的职业是小报记者,这个职业,有人能致富,有人则要安于一辈子的清贫了。我当然没有料到,我这一辈子,有一天会去赚钱。因为同学会,给了我扬鞭奋蹄的紧迫感。回到单位,我继续推进已经开始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志在创办中国中等城市最好的晚报。因为改革被群众投票淘汰下岗的同事中,有的人开始了诬告我的行动,他们不停地上访写信,最疯狂时,每天一封发往北京。于是我被免职了。现在回头真的可以勇敢地说,这应该是这张报纸的一个小小的损失,因为在一个短时间内,一张小报不可能出两个吴鹏飞,总之我遇到了人们所说的劣币驱逐了良币的故事。当然,这也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门心思工作的我,永远不会想到去下海。因为这一变故,我等于活了两次。今天,我对当年折腾我的人们怀着一份真挚的感激之意。我是真的想向他们十分标准地鞠一躬,说,谢谢了。我离职的大会,群众鸦雀无声,平时夜里还灯火通明的报社,那一天早早就全部熄灯了。光是同事和各界朋友请我吃饭的慰问活动,就整整进行了三个月,我算了一下,白酒消耗总计约半吨。在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下,群众只能跟酒过不去,左右不了局面。我把办公室的钥匙,顺着会议桌子朝同志们平静地滑了过去:我辞职了。我走后单位查了几个月的账,没有发现一分钱的问题。就这样,没有医保,没有档案,没有资金,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甚至也没有一技之长。但我还是把一抽屉奖状(包括两个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烧掉,毅然下海了。15岁上大学,38岁又一切从头再来。选择武汉创业,是因为这是妻子的亲属比较多的地方,是岳父母赞成的地方,当然也因为这里还是青少年时期学习的地方。那时候,全中国的人都认为我不是经商的料。我所在的城市两位欣赏我的宣传部正副部长,三次找我谈话让我回去,考虑再三,我还是谢绝了。我厌倦摧眉折腰事权贵,我想尝试过一过独自生存、独立思考的日子。到江城之后,我只给两个人打了电话。一个我认为第二天就会来看我的人,结果没来。一个就是并不很熟悉的志明兄,他很快来了。电话中我只说我辞职下海了,他显得并不惊讶。这态度令我十分开心。因为当时所有知道我下海的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惊讶、惊讶、再惊讶。是呀,连母亲和妻子都为我捏把汗,担心我这个万事不求人的书呆子,如何赚得到糊口的钱。而志明兄却只问了一句,现在在干啥。我说,还是办报,不过是朋友投资自己来办。他说了一句话,我一辈子都难忘,他说,我知道,你干啥都能干好。放下电话,我眼泪汪汪。他说要来看我,本以为这是客气话,没想到他很快就来了,还带着一位年轻的研究生,推荐他跟我一起创业。我见到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创业计划。他听得很耐心,不断流露出赞许的神情。以他的经历和阅历,当时是完全可以听出我的不切实际和不着边际的。但他没有急于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洞察力,指出我的漏洞和幼稚,而是选择了装糊涂,怕我泄气。他始终两眼有神地听我演讲。中间特意对那位研究生说,你要想好,现在不跟吴总干,将来想跟着干可能没机会了。多年后回忆起来,可以感觉到他的真心和善意。尽管他能听出我的问题,但那位稚嫩的研究生却可能听不出什么纰漏,他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劝他留下来。他知道,当时我帐下无将。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我的痛惜之情,15岁上大学的富有才华的学弟,如今沦落街头,他一方面很难过,一方面又要掩饰这样的难过,故意露出灿烂的笑容。真是难为他了。创业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我做过很多事,都失败了,办报、广告、营销。每天脑子里就想六个字:钱,生存,做什么。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经历。不过,我非常感谢小平时代的开明,在政治之外,在体制之外,给了人民经济自由和生活选择的空间。如果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像我这样内心十分骄傲,不能见容于单位领导的人,几乎只有疯癫,自杀和自甘其辱三条路,别无它途。过于辛劳使我生病了。这时候特别希望妻子来到身边。儿子已经留学,妻子一个人在十堰教书,住在不免有些势利眼的我的单位的家属楼,这样的分居日子何时是个头呢。我和妻子商量,以回母校读研究生的方式,请两年假。这样,她还可以拿到一点底薪,过渡一下,两年后如果我的情况好转,就辞职。调动她到武汉,对于我这个从不爱搞关系的人,是如同古人攀援蜀道一样的畏途。志明兄当时恰好在研究生院任职。但我不好意思为这事去找他,一是确实不熟,二是很难为情,三是怕他为难。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妻子曾秀华鼓起勇气去找他,她和我一样也是最怕求人的人。没想到她去找志明兄,志明兄只说了一句话:学习是好事,我支持。很快,妻子就办理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手续。这一件小事,在他是举手之劳,却令我们夫妻俩欢欣鼓舞,既解决了妻子陡然离职的心理障碍,也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同时也使我们夫妻得以团聚。这之后,二班同学在武汉聚会,志明兄都会喊我参加。但我在汉口,创业很辛苦,那时候过武昌并不方便,过去后,我又不会玩。他们偶尔搓麻将娱乐一下,我就蒙头睡大觉,这样的应酬我深以为苦。他很体恤我,后来很少叫我了。只有特别重要的会见,比如许丹这样的重量级的同学来汉,才会叫我出席。这之后,联系很少,见面就更少。只是我大约每一年半出一本书,会专门给他送去。记得有一次,在他的办公室,我谈起当今大学的种种问题,我比较激愤地谈到,某大学餐厅里一盏灯就价值百万,但是我到该校看望一个亲戚的孩子,发现她下铺一个女孩烧得浑身发抖,居然没钱去买一点感冒药。我给那孩子买了药以后,眼泪直往下掉,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不能让孩子这么卑微、这么可怜、这么贫富悬殊地存在于校园。我很难过,我说,你这位高校的财务处处长难道就无动于衷吗?哪个学校不是资金数亿,就不能救助一下每天盐水就馒头的孩子吗,这和当年我们就读时人人公平的生活,差距多远啦。这会埋下社会心理畸形的祸根啊。他很专注地听完。我说完了,他再三问,你说完没?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神色也很凝重地说,鹏飞,你虽然没在大学工作,但你对问题看得很准,很不简单。贫困大学生是有救助机制的,但是,还不能尽如人意,这是事实。他这么一说,我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些现象,以他的职权是无法改善和解决的。对于我过于旺盛的思维和过于勤苦的努力,他表示了担心,希望我注意劳逸结合。我知道,他一直暗暗担心书生气十足的我,如何改变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后来我的情况好转后,他非常欣慰,总是在不同场合调侃,鹏飞现在是大老板了呢。他是真的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这当然也包含了对学妹曾秀华的一份关切。别看人前他这样夸我,可是当我私下提出可以赞助同学会时,他一口就拒绝了。他说,你的钱来之不易,没这个必要。那口气和亲哥没有二致。偶尔同学聚会,他总是说,我喜欢听鹏飞说话,因为很有思想。他知道我有一肚子的见解,所以就给我创造条件多说说。每次我滔滔不绝地演讲,他都两眼炯炯有神,看着我,会心地颔首点头。在所有的同学中,他确实是唯一一个真喜欢听我讲话的人。因为我虽然是一个文化个体户,但我喜欢考虑一些宏大的题材,这在他身边的同学之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他自己,因为从事领导工作,对这些题目也多有见闻思考。他总是说,鹏飞的水平,我看远远超过了我们文科院系的某些教授。这当然是一种刻意的鼓励。受到他再三这样鼓励,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对他说,可不可以安排我回母校来做一次演讲。主要目的,是想吸引一些青年才俊,跟我去创业,那时候,我正醉心于互联网创业。我本以为,他会欣然应允。没想到,他表现出了犹豫和谨慎。这暴露出他为人处世谨慎的一面。我说,我知道你的顾虑。他笑笑,那你说说看。说说就说说,我说,你担心有三,第一我的名气够不够,成就够不够;第二,我会不会讲不适当的东西,带来麻烦;第三,我讲得会不会不精彩。他矢口否认第一条,完全承认第二条,部分承认第三条。我知道他是给我面子,这三条他都占全了。演讲的事情,我没再提起。后来又过了很久,我的策划业务已经涵盖到殷墟、韶山、武当山、南水北调等大题目, 他觉得时机成熟了,曾经打算安排我在营销、新闻、广告、数学专业的孩子们中间讲一课,但是因为日程的冲突,没讲成。善解人意的志明兄也看出来,我已经过了特别想显示自己,特别想被人承认的时段,对于到学校演讲,我已经没有兴趣了。此事阴差阳错,造成了一个遗憾,在全国各地演讲了上百场的我,最终没有到母校汇报一次。有时候遇到他,我会说,这事都怪你。他会说,你讲不讲,如果讲马上安排。我笑起来,连连摆手,不讲不讲。他就说,你看看,不是我的问题啊。在所有同学中,我一直坚持,一出书就送给他。看到我的文集出到五卷,他笑了,伙计,你都赶上领袖人物了。调侃之中,也含着对我这样不懈努力的由衷赞赏。有一次,他以从未有过的激情,跟我谈起他的关于学校财务体制的改革方案。我第一次惊讶地发现,他表面温和谦逊的外表下,实际藏着一个和我类似的火热心肠。他谈到自己从行政转向财务的过程,自己推行的独特的严格的管理,谈到如何坚守职责,谈到目前财务工作的弊端,他显得忧心忡忡,他的改革方案非常大胆。我听得目瞪口呆。到这时,我才发现,为什么志明兄官阶不高,但在华师校内和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普遍的尊敬。是因为他的正直善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帮同学们办成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原以为思想活跃,愤世嫉俗的我,一定举双手双脚赞成他的改革。不料我坚决反对他的改革设想。因为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兄长,而不是一位与己无关的财务处处长,校党委委员。因为我知道,这样改革的结果一定是,胳膊输给大腿。我当场就反复论证他这样做的危险性,我越严肃,他好像越得意,甚至第一次有那么一点嬉皮笑脸。我看出来,我表现的极度担心让他很是开心,他感受到了对人对事一般比较散淡的我,是真急了。回来后,我还不踏实,再三斟酌,决定还是要给他打一个电话。为了说服他,我甚至还列了一个劝说要点,并拿着这个谈话大纲拨响了他的手机。没想到,我刚一开口,他就明确承诺,不会推出这样的改革。因为他知道,这超出了他的职权,他只是说说而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请我一定放心。我说,你别哄我,你要做出保证。他很认真地说,我保证。我这才把悬着的心放到自己的肚子里。再次见到他,感觉他气色不好,问他,他说最近切除了胆囊。我一听把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为什么不事前问一问我,我可是医疗世家出身啊。由于渐渐熟悉一些,还由于他对我的喜爱纵容了我,我第一次在他面前,用不容争辩的口气,批评他不该这样武断地对待自己的身体。他后来的健康问题,这也许就是导火索。我认为,胆囊结石,是可以通过微创清除的,但没必要完全切除胆囊,一旦切除,就要忌口,油荤之类的是不行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而他是酷爱食肉的。但这回,他第一次表现出对我的意见的不以为意。部分原因是手术已经做了,再说无益;部分原因可能是他觉得我毕竟是外行,他是听从医生朋友的意见的才决定手术的。我激动不已,他微笑不语。这之后,还有一件事情,令我难忘。我们的独生子汨索成婚,孩子也不喜欢铺张,我们只邀请了最小范围的亲朋,他自然在列。但是聚会的那天,他因公未能赴宴。整个中午,他给我,给曾秀华,给现场至少打了六个电话,反复表达歉意,最后,弄得我反而不好意思了。志明兄真可以说是我的知己,他似乎也知道我的精神痼癖。人情世故的事情,从来不叫我。在他心里,我可能是一个特例。后来,我创办微信公众号《吴鹏飞手机报》,他几乎每期都看,有时候在微信留言,有时候还打电话谈看法,他感叹地说,你应该去当更高层次的国政顾问才对。我反过来安慰他说,没关系,我的影响会慢慢扩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之草可以绿原啊。这之后,我被邀请到九派新闻当总编辑,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追捧,有一篇评价国家领导人的帖子上了国内所有网站的头条,点击率过亿,等等,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他很开心,他说,我们都以你为荣啊。我赶快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啊。他是真心喜欢我这股永不服输,永不停歇的奋斗劲头的。这时候,我告诉他一个想法,我觉得中国贪腐多,诚信差,是因为整个国家的少儿德育出了大问题。我想编辑一套书,作为中国家庭德育教育的准教材,为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感叹道,鹏飞啊,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教育工程,是国家应该去做的事。言外之意,他担心我一个人力不能胜。这反而激励了我的斗志。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边角余料时间,写手机报,然后是编著“高贵灵魂从小塑造”丛书第一卷《中华少儿必听》,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下面这个广告就是这本书的广告)他看到厚墩墩的书稿时,在手里颠一颠,又颠一颠,乐呵呵地说,没想到你真把它搞出来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他自告奋勇地说,要把这本书稿送给一些大学的教授看一看。后来华师、华科、武大的教授对该书的高度评价,都印在书上了,这都是他的功劳。我告诉他,这套丛书总共八卷。我想在华师出版,这是少儿教育图书,又是华师校友编著的,在母校出版岂不是天作之合吗?在他的热情牵线下,我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是个新人,手头的事情多,第一次编书也缺乏经验和自信,三个月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一拖就是一年半。反复打印修改的稿子,堆起来都有一人多高了。我忍无可忍,决定不在华师出版了。我写给出版社的函,他认真看了,评价说,有理有礼有节,善后事情他来负责。我本来担心出版社给我出难题,这下算是松了一口气。当时,武汉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听说我的难处后,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此书改在武汉出版社出版。对此,他既高兴,也遗憾,他坚持认为这套书在华师出版社出,是最恰当的。他本想亲自出面再协调,但我谢绝了。图书定稿时,我送给他看,那时他已经在协和的肿瘤医院住院,我吃了一惊。他穿着病号服,很肯定地说是胰腺良性肿瘤,但有一个指标有点超标,医生为了万无一失,上了化疗。在病床上,他很认真地看了文稿,对图书内容、封面设计、装帧设计、排版、标题、专家评论排序等,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记下,回去修改。当时我并不知道,其实他是胰腺癌晚期,手术后已经扩散,医生和家属还瞒着他。书出版了,他作为专家之一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上面。这是我和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交集。没想到书香还在,他已驾鹤而去。他曾经提出,要为这一本书在母校开一个小型座谈会。这当然永永远远只能是一个设想了。我毕竟还是有点担心他的病,查了一些资料,建议他吃素。他挺直率地说,忍不住啊。他举例说,到北京看病,买了四盒周黑鸭,结果在火车上一个人就吃完了。之前我从来没吃过周黑鸭,我专门去买了一盒尝,觉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吃,很诧异他为什么这么爱吃。后来听说苦杏仁对治疗癌症有奇效,我从十堰买了一袋子苦杏仁寄给他。见到他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这么难吃的东西,他居然当着我的面大把大把地吃。他这样,一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愿望,二也是对我建议的高度尊重,我差一点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一次,是王小平召集我们去家里看他的。我心里期盼,上天眷顾好人,奇迹能够发生。志明兄生病期间,小平大姐给了很多的关心。小平大姐自己曾经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整个过程我都不知道,没有给予过任何帮助。有时候,我很为自己的疏淡而痛心疾首。但是小平大姐和志明兄一样,他们没有按照正常人的社交标准要求我,也从来不生我的气,这令我十二分感激。我也不知道,自己上辈子积了什么德,以李志明为首的同学们这么宠我。许丹为我牵红线,周伦替我递情书,曾秀华嫁给我,袁琳朗诵我的诗,黄俊喜欢我的文,肖凡赏识我,董卫忠袒护我,王小平宠着我,王力敏扶持我,樊孝菊鼓励我,李跃到处夸我;方敏为我洗被子,黄凯教我下围棋,田森平教我走象棋,刘建新给我吃大头菜炒肉丝,王为给我吃午餐肉,崔鸣喊我喝桂花酒,湛少锋跳舞给我看,申志伟为我买了两年早餐;张卓朗诵我的毕业歌,赵国庆还记得我的毕业论文,张少清保存着我四十年前的诗稿,张成国保留我四十年前的墨迹,廖显贵保留着我四十年前的照片……万分可惜的是,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而我,为同学们做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有压力,我想做出一番成就,对得起同窗好友这一生对我的宠爱和期许。这其中,志明兄的肯定和鼓励,分量最重。那一次去看他,他精神不错。他领我们到湖边,还鼓动我在他身边买一栋别墅,一起住。我口中应承着,为他对我的兄弟情谊,并且希望我住到他身边而感动。其实我还在天南地北地奔波,还没办法过幽居的生活。分别的时候,形容枯槁的他还强打起笑脸,我拉着他的瘦骨嶙峋和绵软无力的手,想起99年那个晚上他曾经肥厚有力的手掌,不仅悲从中来。我多拉了他一会儿,担心这样拉着他的机会不会再有,但是又不能在大家注目下拉得时间太长,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鼻子也酸酸的。强颜欢笑道别后,看着他羸弱疲倦的、风一吹似乎都会倒的身影,感慨万千。他到这个份上,居然还体谅创业的孩子,自己开车去看病;病成这样,还要操心庭院的绿化和整理。他操劳了一辈子,在财务处长这个繁重的工作岗位上,他干了八年。这期间也是母校建设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时期。多少次,为了贷款,为了求人,原来并不怎么喝酒的他,常常大杯大杯吞饮白酒取悦于对方,现在,还有谁,记得他牺牲健康换来的业绩啊?这次分手,我们都还抱着侥幸心理。但没想到,他的病情急转直下,这一别,竟成永别。再次见到志明,是在殡仪馆。他真的走了。六十出头,刚刚退休,正是含饴弄孙,享享清福的时候,他却撒手而去了。和亲友一起送他上山的最后一程,我非常悲伤。之后回到十堰,在一个场合偶遇他在十堰的那位弟弟的夫人。她说,李志明对你的评价非常高,他经常在弟弟妹妹中谈起你,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骄傲。我心里一阵暖流滚过,高高地举起酒杯,掩饰我将要滚落的泪滴。志明兄啊,在我们七八级,你近乎是一个完人。我们还会见面的。扪心自问,这一生虽然做不到和你一样为众服务,广积善缘,但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应该有资格到天堂,在那里,我们必将再见。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想坐在天堂的小花园里,让松鼠在我身边嬉戏,和你好好聊一聊,向你汇报我这一生的成就。我计划晚年完成政治学专著《劳动论》,哲学《不》,长篇小说《个人通史》。我会带着这三本书去看你的。你为我骄傲了一场,我的奋斗中有很大成分,是希望给你看。可是你这么早走了。让我悲伤,让我心疼,让我不得开心颜。你知道吗,我从心里敬爱你。这一生,有过你这样一位学长,什么时候想起来,什时候就感到温暖。

出于林中

两所“双一流”高校领导履新,均为“60后”博士

【首席编辑/张喜斌 统筹/刘姝蓉】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有关任免决定: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童世骏不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女,1967年7月生,1996年12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此外,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经与中共湖北省委商得一致,研究决定:屈文谦同志任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屈文谦,男,满族,辽宁铁岭人,1969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研究员。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昨天(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有关任免决定: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童世骏不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负责同志出席。据了解,梅兵,1967年7月生,四川阆中人,汉族。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1989年和1992年,梅兵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7月起,梅兵留校任教。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梅兵兼任学生辅导员;1994年8月和2000年8月,梅兵分别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2000年3月至2002年11月,梅兵任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11月至2005年2月,梅兵任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9月起,梅兵在生命科学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梅兵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做访问研究。2009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11年6月起,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2012年10月起任校长助理,2012年12月起任学校党委常委。2013年7月至2019年12月,梅兵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期间,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中央党校学习)。2019年12月起,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据了解,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经与中共湖北省委商得一致,研究决定:屈文谦同志任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屈文谦,男,满族,辽宁铁岭人,1969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研究员。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至1994年,屈文谦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流工程系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屈文谦系武汉大学商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屈文谦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7年4月,屈文谦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学院辅导员;1997年4月至2000年8月,屈文谦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2000年8月至2000年11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主任科员;2000年11月至2001年5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后任武汉大学校团委书记。2007年10月至2015年12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本科生院副院长兼学生工作处处长;2019年11月,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放日报、武汉大学新闻网等】

鬼电车

清北博士就业街道办,这类现象会越来越多,为什么?

最近,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2018年招聘公示名单在社交网络上火了,原因在于在这份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硕博研究生,其中8个岗位还是街道办事处。余杭区,是一个什么样地方,这里有阿里巴巴的总部,据媒体报道,余杭区是当下杭州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区,2019年GDP位列杭州市各县区第一。为了吸引人才也是煞费苦心,来自清华、北大的考生可自由选择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不同身份类型,要么可按事业副处级标准享受绩效工资待遇,要么可拿高达38万元的年薪。此外,还配套一系列人才福利。不仅仅是这次的招聘名单,清北作为中国的顶级学府,其毕业生的走向总会成为民众的焦点。我们看到先前的华师大、深圳某中学、杭州某中学的教师招聘,也是吸引了一大批清北毕业生。在很多人眼中,好像有一种误区,那就是清北毕业生不食人间烟火,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选择一些事业单位,还是有自己的考虑的。第一,待遇福利好。入职事业单位,在中国人眼里还是铁饭碗,旱涝保收。而为了吸引人才,很多单位会很多的政策倾斜,包括但不局限于工资待遇、住房或者住房补贴、医疗、健康体检、相关人才疗休养、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和优先保障。可以说是一站式服务,省心省力。只要你是人才,你就有这个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经历过疫情,很多人对这个体会往往更深刻。我们看不到,大学生们在就业的时候确实会把这个问题考虑放在重要位置。第二,发展空间大。清北毕业,街道办事处工作,极有可能是为了基层工作经验,往后只要成绩出色,在同等条件下被提拔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们看看现在的各地涌现出的县长、书记、很多就是名校毕业生。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工作氛围好、会吸引更多的有些人才。科学的职业规划,应该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眼光,避免短视。这种规划不仅仅是五年、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规划。习总书记也是鼓励青春应该在服务基层中绽放。第三,形势所迫。现在的宏观上的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是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我们可以看到每年考研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也有在职硕士、在职博士等,主要的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比较优势。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博士您坐下,硕士你留下,本科你等一下,专科你让一下。”足以可见形势的严峻性。第四,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学历不等于等于能力。无论去哪里工作,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够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基层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博士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觉得博士=科研。实际上并非如此。博士只代表的一种学历,并不代表有种能力。同样的,在博士、硕士前面加上清华北大的帽子,也不等于其就是国之栋梁,是人才。更何况,清北的博士的第一学历难道一定就是清北或者名校毕业生吗,其实真的不太一定。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中间的跳板可多了,值得肯定的一定其中付出的努力。学历,只是锦上添花,能力才是雪中送炭。而且,我们看到在这招聘名单中有一半是专业对口的。所以,“读书无用论”是一场骗局,珍惜大学时光,提高本领意识,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要等到就业的时候才后悔蹉跎了岁月。

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图/简历)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12日电 (任佳晖)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昨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同志简历梅兵,1967年7月生,四川阆中人,汉族。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1989年和1992年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7月起留校任教,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兼任学生辅导员,1994年8月和2000年8月分别晋升为讲师和副教授。2000年3月至2002年11月任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11月至2005年2月任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9月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系做访问研究。2009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2011年6月起任人事处处长,2012年10月起任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2012年12月起任学校党委常委。2013年7月至2019年12月任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期间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习。2019年12月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更多报道林克庆任广东省副省长尹弘任河南省代理省长林武任山西省代理省长山西迎来新任省委书记 省委领导班子今年多次调整全球最大造船集团来了!领导班子这样配置

天趣

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

陪女儿考研,她却先考上了三年前,周亚松为了鼓励自己的女儿,陪女儿一起考研,结果考上了位于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一名音乐学院的研究生。第二年,女儿也考了进来。经过三年努力,周亚松如期毕业,毕业典礼上,校长还特意为她点赞。 紫牛新闻记者 陈勇没有上过大学 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6月20日,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校长赵凌云在致辞中,特意为55岁的声乐专业硕士毕业生周亚松做了如下点评:“周亚松用亲身实践生动地展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证明了学习从来没有时间和年龄限制。”6月21日,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周亚松心情特别好,时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声。她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现在仍然难掩心中的激动,“当天听完校长的点评后,我站起来向全场致敬时,全场师生也为我热烈地鼓掌。” 周亚松表示,能得到校长的肯定,是她毕业当天收到的最好礼物。周亚松生于1964年,湖南常德人。她研究生专业是声乐。谈起为何会与音乐结缘,她说是受了爷爷的影响。遗憾的是,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周亚松没能继续升学。因为没上过大学,重返校园的梦一直藏在心里。后来参加工作后,周亚松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成人教育相继取得与音乐相关专业的专科、本科学历。周亚松还自学过多种乐器。在女儿四五岁时,她就先后送女儿去学习舞蹈、钢琴和声乐,女儿上课,她就在旁边跟着一起学。2013年,女儿大学毕业了,周亚松有了更多的时间。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她陆续参加了多场歌唱类的选秀比赛。“星光大道的海选参加过很多次,2014年辽宁卫视的‘民间好嗓子’我还进入广州赛区前十强。”周亚松介绍,地区的前十强已经是她的最好成绩了,没能走得更远。通过参加多场选秀节目,周亚松学到了很多,但她总结:“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得要经过系统地学习。”鼓励女儿考研 没想到自己先考上了周亚松说,此后考研就成了她的理想,她将理想的种子深埋在心里,等着有一天悄悄地萌发。考研之前的周亚松在湖南当地是一名公务员,从事人事档案工作。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还是挺满意的,不过较之于音乐,她还是更喜欢后者。周亚松原本的想法是,等退休后再去考研,但2015年女儿的考研计划成了一个契机,让她的计划又往前推了一大步。周亚松的女儿本科专业是音乐学,毕业工作两年后,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我原来是想等退休后再考研,正好女儿考研,那我就想不如也一起考吧,也能借此鼓励她。”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最初是想考上海一所院校的在职研究生的,但后来有老师建议她,“既然女儿考华师大,那你也考吧。” 周亚松听后,觉得也有道理,“不用两边跑,还能跟女儿做同学”。虽说有了决定,但周亚松的心里并不踏实,“以前从没想过考全日制的,怕考不上。后来一想也就无所谓了,大不了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想通了之后的周亚松就开始了备考,她与女儿报考同一所学校同一门专业。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备考期间她和女儿就在大学旁租了一间“考研宿舍”,母女俩互相帮助,一起努力。但其中的困难还是让她措手不及。“专业课还好,因为本科时都有涉及。但英语是个大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刚开始我只能死记单词,但效果并不好,经常是背了就忘,忘了再背。”周亚松介绍,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多亏了她女儿给她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她帮我买了适合我的复习资料,我就开始背范文,背了所有的范文后再反复做往年的真题。”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后,2016年年初,周亚松成功通过笔试。周亚松觉得自己运气挺好。“考试的时候,有的题就是蒙对的。”同时她觉得心态也很重要,“女儿可能比较紧张,我反而放松得很。”最终,周亚松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复试、面试,拿到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52岁开始读研 女儿成了自己的“学妹”周亚松一度把读研作为自己的理想,考上之后就办理了退休手续。“因为工龄达到了30年,我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这样我就能心无旁骛地学习了。”在校期间,为了能在课业上有更快的进步,得到老师的认可,52岁的周亚松比别的同学要更加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周亚松笑称“曾也走了弯路”。“刚进校园的时候有强烈的求知欲,什么都想学,研一时,除了必修课之外,基本上我把所有的选修课都选了,带来的结果就是突然感觉一下子时间就不够用了。”周亚松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那时候除了吃饭,根本就没时间去做其它事情了。2017年,周亚松女儿第二次考研成功,成了妈妈的“学妹”。她还特意将自己曾经的经验分享给了女儿,告诉她选课的时候不能贪多,否则消化不了。总结过经验之后,周亚松第二年将时间安排得很好,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周亚松与女儿选择了相同的学校、相同的专业,甚至同住一栋宿舍楼,母女俩很快成了周围人关注的焦点。“有同学知道我跟女儿同时上研究生,都表示出惊讶和羡慕之情。”在周亚松的心里,她是幸福的。不过,在校期间,她们母女接触也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以同学相处,偶尔约约饭。”通过三年学习,周亚松最大的收获就是增长了知识面,“尤其专业上的唱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也拓宽了视野,看问题也更透彻了。”她阳光开朗,比90后更积极万老师是周亚松的辅导员,她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对自己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万老师介绍,周亚松在学校表现得非常积极,跟90后的学生相比,反而更加积极。“每一次研究生的点名、活动,她都是很积极地参加,从来都没有缺过席,连我都觉得惊讶。”万老师赞扬说,周亚松年龄虽然比90后的学生大很多,但许多方面其实做得更到位。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周亚松也与大家相处得很好。“非常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也都愿意找她帮忙。她也很乐于帮助别人。性格非常开朗、阳光、热情、乐于助人,所以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为‘松姐’。”万老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周亚松终身学习的态度特别值得学校的所有同学学习。“她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与追求,以及满怀激情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为整个学校的师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很励志。她的行为影响了很多同学。”同时,万老师认为周亚松在社会担当和责任感方面也做得很好。“当有媒体采访她时,虽然接受采访会耽误学习和生活,花费自己的精力,我也曾私下问过她,不会觉得烦吗?她觉得自己的经历比较励志,她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不应该受年龄的限制的,不管年龄多大,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可能性,她想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所有人,多传播正能量。”准备考博士,参加公益演出同学都是90后,导师也只比自己大几岁,还有的任课老师比她小很多,会有压力吗?当紫牛新闻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周亚松回答:“虽然年龄比较大,脸上已有沧桑感,但因为我心态年轻,其实并没有压力。加上我一直性格开朗,反而在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蓬勃时,感觉自己更加年轻了。”52岁开始读研,周亚松周围也有人表示出不理解,还有人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去读研不是闹笑话吗?”周亚松听了之后也是一笑了之,“我不是迷恋学历,而是崇尚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周亚松也向紫牛新闻记者坦言,“母女同校”的特殊情况也可能让女儿产生了微妙的心理负担,自己的“引人注目”不知不觉中可能也会为女儿带来压力,但女儿是会理解自己的。对于将来,周亚松说,有机会她还将继续深造,“准备去考博士,但至于是否考上并不在意,主要是享受一个过程。”她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方式也有很多。以后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去充实自己,不会放弃学习, 还会积极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比如说参加公益演出。曾经的我们都会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知不觉间有些梦想会被弃之一旁,但周亚松说:只要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做;只要有梦想,啥时候去实现都不会晚,与年龄无关。最佳深度报道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道兼于天

亲爱的华农,华师祝你110岁生日快乐!

亲爱的华农,生日快乐!今天是你点亮这个世界的第110年愿下一个百十年我们继续携手点亮说起来真巧去年的11月10日是我的85岁生日庆典这是缘分与幸运,让我们同途前行泱泱珠水 见证百载荣枯煌煌上庠 传承世纪薪火在人潮拥挤的地铁3号线上“列车已到达华师站,下一站是五山站”是每一个通行的日常一条五山路川流不息见证你我之间流转的时光我们共赏霓虹流岚我们共担霹雳风云携手并肩 砥砺前行英华清气 立学广东穿过悠久蜿蜒的时空长廊翻开时间的光影追寻我们相携度过的67年光阴往昔流年,珍重难忘 遇见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相守 在恒长的岁月相守1909年你初立于广州东门外广东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创办唐有恒博士“喜得贵子”开我国自办农业大学之先河1933年我在广州石榴岗懵懂起步林砺儒先生“新添襁褓”占南方师资教育人才之高地我们于战时岁月中激荡而生共同举起近代教育改革的旗幡肩负着培育国家栋梁的重大担当狼烟渐起 烽火播迁我曾赴广西与粤北 艰苦奋斗你亦耕耘于港滇粤北 修德求实1951年我以华南师范学院之名迁址石牌1952年,院系调整,壮大力量同年你三源汇流,扎根石牌五山南国入秋 我们邂逅从此,广州珠江之南冉冉升起一颗师范英才院校之星与一颗现代农科教育之星树人兴业 精耕细作筚路蓝缕 弦歌不辍1982年 我易名为华南师范大学1984年 你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名垂罔极 沿用至今你是华南农科的领头羊我哺育华南园丁的成长自此35年 相知相守石牌五山 在你左右携手共进,情深义重 1996年我迈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列同年,农业部和省政府对你进行部门预审1997年,你成为了省部共建“211工程”大学大家进行内涵建设夯实基础 跨越发展我们约定了要共同进步三年后我们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探索高校人才建设的新路子向高水平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迈进脚步2004年你狠抓本科教学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我形成一校三区的格局拥抱更多栋梁之才2008年我组建华师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奔赴汶川灾区进行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至今不忘初心 我一直坚持为社会贡献力量同年,你与合作市县共商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2010年我们的志愿者参与广州亚运会与残运会工作团结一致 共襄盛举我们一起帮助他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2014年在广东大学生足球挑战赛上我们同场竞技 挥洒汗水你再次挺进四强我沉稳果断 夺得冠军 我们互相鼓舞 约定来年再战2015年,我们硕果累累你晋升为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而我也变成省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共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前方的征途仍然很远我们还要一起努力我在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你在2019年厚积薄发成为广东唯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我们共同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聚焦内涵发展 争创一流又达成了一个小目标磨砥刻厉终有果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你的生物学与农业工程各领风骚分别名列前4%与前5%还有农林经济管理与畜牧学等1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30%兽医学更跻身至世界排名第44名我的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位列全国前2%与前4%还有体育学与教育学等27个学科上榜其中1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25%我们相视而笑那些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都化成了喜悦的丰收你我历经悠远的岁月沉淀培育的万千英才熠熠生辉前有“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毕生为水稻培育鞠躬尽瘁后有院士卢永根亲传丁颖的薪火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作物遗传学并捐助800多万存款被评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我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刘颂豪行走在“追光”的路上为中国光学、教学事业奋斗你我在不同领域内培养了一批批国之栋梁涌现了一群群社会精英莘莘学子身献国家与社会上下求索 勇攀高峰形影相追,同赏阴晴 平凡的日子有你陪伴变得充实有趣我们以良辰美景为线编织成花好月圆幸与你共享紫荆花雨繁花似火更似与你绵长的情谊满树金黄铺地我喜欢和你一起踩在落叶上细听嚓嚓声响与你同沐暖阳轻嗅青草香牛群旁侧立啮草青坪上湖光水色 波澜不惊浮光掠影 相映成趣你看见我的倒影了吗红橙木棉 陪伴你我的学子淡淡花香 念念不忘同饮醇香浓郁的酸奶是留在齿间的美好是属于我们的独家记忆欣喜地发现我们都那么喜欢荷花接天莲叶 举枝摇曳卷舒开合 菡萏送香华师站与五山站在地铁3号线上的我们是那么近仿佛背靠背,宛如心连心每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互相祝福举杯欢庆扫小程序,生成华农110岁生日头像蓬勃向上,并肩同行 在华师和华农他们正向阳而生在两校之间串联起幸福的连线饶彩霞华师外语系1992届本科生1997-1999年在职研究生1992-2002年在华农任英语教师2002年至今在华师任英语教师1992年在华师本科毕业后,饶彩霞面临着去哪所学校工作的选择。因为牵挂着在华师工作的男朋友,她来到了距离较近的华农任教,这一教,就教了十年。饶彩霞还记得,每年春节前,华农都给老师们送一份矮化水仙花。“华农水仙花最出名漂亮,矮化效果特别好!”华农的茶花园也深受她的喜欢,冬春时令,她常去赏看各色茶花,并赞不绝口道:“足以与华南植物园的茶花媲美。”饶彩霞在华农任教时,1993年婚后居住在华师。1997年到1999年这三年间,饶彩霞回到母校华师读研究生。学习与工作交织,她频繁来往于华农与华师之间,见证了两校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饶彩霞的孩子长大,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2002年她调回华师工作。饶彩霞受华农的教学管理的风格的影响,保持做教学计划、试卷及时整理归档等等的好习惯。后来在华师进行评估,这些习惯为她带来很大的优势,她的教学档案是最齐全的。现在,饶彩霞在华师工作和生活,偶尔有空,她喜欢和家人散步到华农,回到那些熟悉的地方看看。她说:“两个学校的校园越变越漂亮,我也希望将来两校的发展越来越强大,涌现更多新兴高端又实用的学科和华农老校长卢永根院士那样的传奇先进教学典范。”钟志英 华师外语系1993届英语师范本科生2015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1993年7月始在华农工作至今钟志英两度在母校华师就读,期间她看见了华师十几年来的变迁发展。数不清的新旧交替中,她觉得没有变的是:“我接触的华师老师都有一颗真爱学生的爱心!”钟志英读本科时,因为生了急病,辅导员带着她去看病,辅导员走在她左前方的身影一直深深地印在她的记忆里。等到她读博士时,她的导师何安平老师对她照顾良多,既是老师也像母亲一般照顾她。“是华师的老师用爱心哺育着我们成长,我无法向他们一一道谢,只希望回报给我现在的学生。”钟志英说。钟志英在华师读书时刻苦努力,为她在华农教书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至今还与她第一次做班主任带的94届学生联系密切。20多年来,他们与其说是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般相处。钟志英很感激学生们的相伴,特别是他们还陪着她度过煎熬的读博时光,钟志英当时在职读博士,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拼完了博士学业。学生们担心她的身体状况,特地去她家探望她,还约定一起外出聚餐、爬罗浮山等,用各种方式来鼓励她。“我感激华师的老师,培养了我。我又有了华农的学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爱。我觉得很幸福。”钟志英在华农工作期间,华农一直培养她的专业能力,使她不断进步。华农110周年校庆之际,钟志英送上了祝福:“华师为华农培养了许多带着满满爱心的老师,因为华师的老师就有满满的爱心,也是因为这种对学生的真爱,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祝福两校的友谊长存!”冯栋华农工程学院2011届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生现为华师网络教育学院教职工毕业8年了,冯栋仍会经常回华农听听讲座,会会球友,拍拍风景,特别是每年3、4月份的华农樱花节,他准会回母校“打卡”。回想起在华农的岁月,冯栋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舞蹈队的经历。在大一时,他在学院舞蹈队参加学校的民族舞大赛,获得了优胜奖,由此与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二的他,受邀加入了校民族舞队,并参与了华农的100周年校庆文艺汇演。舞蹈队艰辛的训练,舞队老师严格的要求,都对冯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使他精益求精、不断增进。今年,冯栋作为学院教职工代表参加了国庆华师教工文艺汇演。得益于在华农舞蹈队的经历,他顶住了压力,时隔十年再次踏上舞台并圆满完成表演。“每当我回顾往昔,就会发现华农的学习生活与华师工作的联系是密切和多方面的,我也把舞蹈队中这份勤勉、细致和坚强带到了工作中,兢兢业业,热爱生活,敦促自己不断前进。”冯栋在华农时,尚处于求知的探索阶段,认真努力的求学观念培养了他逻辑清晰的思维模式,朴实勤勉的学风造就了他兢兢业业的处事态度,扎实的专业根基让他能在华师网络教育学院胜任兼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教学资源制作工作。冯栋长于华师,学于华农,最终事于华师。华农即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他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祝母校生日快乐!我以身为华农人感到骄傲与自豪,希望华农和华师能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发挥特长特色,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梁永泽华农艺术学院2013届环境艺术设计本科生华师政管学院2017届科技史研究生暨大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在读博士梁永泽对华农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躬行践履”等精神至今仍记忆犹新。他分享了在华农读书时的温馨回忆:“华农酸奶曾伴我度过峥嵘的考研岁月”、“外婆知道我被华师研究生录取后,是带着欣慰离开人间的”。2014年,梁永泽赴华师攻读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陈晓平教授“严谨治学、热爱生活”的陶冶下,他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上课也始终坐第一排、动脑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他在课余时间坚持运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谢华师,让我体会到大学之大,这种宽松的氛围对我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毕业后,他来到暨大中外关系研究所攻读博士。梁永泽认为,华农和华师皆是有着悠久历史文脉与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同学们热诚朴实,老师们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真正爱护自己的学生,“许多老师至今仍是我的良师益友。”林于群华农外国语学院2018届英语(文学)本科生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在备战考研期间,林于群一直担心自己考不上华师,但朋友的鼓励陪伴在她左右,华农启林北宿舍楼下自习室的日夜拼搏以及她的全力以赴,让她在研究生生涯与华师结缘。林于群在华农读书时表现优异,曾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她下定决心考研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许多华农学霸的影响,林于群表示:“华农有很多大神人物,他们的存在总是鼓励着我去成为更优秀的人。”林于群考研成功后,许多华农学生向她要考研经验贴,她笑言:“都说华师华农是一对cp,这是真的。华农快要迎来110周年校庆了,希望华师和华农都越来越好!”陈娇林华农园艺学院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梁月儿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9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的高中岁月里,陈娇林和梁月儿是彼此的玩伴与奋斗的战友。她们互相鼓劲加油,共同为梦想向前。梁月儿性格认生,和陈娇林在一起却毫无顾忌,两人很快熟络起来,经常一起吃饭、学习。即使学业压力繁重,陈娇林热情开朗的自来熟性格让梁月儿感到轻松。当她们得知自己分别被华农华师录取时,都感到非常开心,她们能继续在同一个城市,与对方共同成长。进入大学以来,陈娇林和梁月儿遇到了不少挑战和烦恼。前段时间她们一起去了晓港公园,交谈近期生活的感想,并希望两个人都能度过难关。虽然到现在还没有去过彼此的校园,但她们对华师食堂和华农酸奶早有耳闻,许下了前去探味的小约定。梁月儿说:“娇林还欠我一瓶酸奶。”在华农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这一对高中好友衷心地祝愿华师华农两校友谊地久天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未来的故事还很多大道坦坦 我们有愿同行你送祝福小晚送福利 关注“晚安华师”

鸿雁

高校人事:武大、华东师大、华南理工3所高校领导班子出现调整!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3所高校的领导班子先后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2月11日,教育部党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梅兵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因年龄原因,童世骏不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梅兵梅兵简介梅兵,女,1967年7月生,1996年12月入党,1992年7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员。2012年1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2013年7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屈文谦: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近日,中共教育部党组经与中共湖北省委商得一致,研究决定:屈文谦同志任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常委、副书记。屈文谦简介屈文谦,男,满族,辽宁铁岭人,1969年10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研究员。199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1990年至1994年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河流工程系本科生,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系武汉大学商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系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职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麦均洪任副书记、李卫青任副校长12月7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干部任免宣布会。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受教育部人事司委托,宣读了教育部党组、教育部对有关校领导的任免文件。麦均洪任学校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李卫青任学校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党志不再担任副校长职务。麦均洪简介麦均洪,男,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高校科研管理、科技金融。围绕高校教育改革、科研管理、科技金融等问题主持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近近年来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0多篇。长期从事高校科研管理与研究工作,在高校管理尤其是科研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推动一系列科研管理改革措施出台实施。李卫青李卫青简介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副书记、华南理工大学学工部部长。新闻来源:教育部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悒悒不乐

吴鹏飞 | 我很悲伤,为什么癌症总是夺去好人的生命

遍插茱萸少一人——怀念学长李志明在静夜,写下这个标题,眼眶就有点湿润。1978年,我们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华师大)数学系学习,屈指算来,入校至今已40年,毕业36年。大学的同学们今年相约,从四面八方,从大洋彼岸赶到古城襄阳聚会。我们这一届学子,与改革同步,与岁月同行,曾经满头青丝的姑娘小伙,如今不少人已是儿孙绕膝了。襄阳聚会,比往次更为欢欣,因为大家都已经雪染双鬓,惯看秋月春风,心态愈发沉静,情感愈加醇美。整个聚会过程始终洋溢着一种有别于往日的欢快。可愈是欢快的时候,我就愈是觉得不该少了一个人。他就是襄阳人,也是历届同学聚会的召集人,以往每次聚首,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编辑同学聚会相册的时候,我看到,在上一次2014年的恩施同学会中,每次大合影,他都毫无例外地站在居中的位置上,露着他那招牌式的、红唇皓齿的微笑。这个微笑生动的程度,使我总想环顾左右去找他,觉得他还在,觉得他没走。我说的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李志明。在我印象里,他是我们数学系七八级一位真正的暖男:一个总是将温暖带给别人的男人,几乎所有与他打过交道,有过深交的人,都曾从他那里领受过难以忘却的善意。他应该算风度翩翩而且很绅士的那一类男人,温和而持重,老练而幽默。他历来是笑眯眯的,努力把美好的一面示人。他仿佛没有什么苦恼,其实他的工作与生活,并不比我们谁压力小。这次聚会襄阳,不是在秋天,也不算是登高,但我还是想起了那个令人拭泪的古典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当我们7802班的同学们,大聚会后相约游古城墙,登到高处时,远眺曲曲弯弯的汉水,苍苍茫茫的烟云,堂堂皇皇的都市,我不禁心生感伤,更加意识到他的不该缺席。可这一次,无论天有多高,地有多宽,水有多长,城有多老,街有多古,人有多伤,在我们目前活动的三维空间里,想要他再次闪现在大家面前,难于上青天。当然,如果他真的肯出现的话,那一定会出现尖叫和欢呼,他也一定会用十分潇洒的手势按压大家的激动,清清嗓子,准备讲话。这样的奇迹,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再现,除非有一种全息技术,用光影把他推到我们面前,就像日本人把邓丽君全真推上舞台一样。他的音容笑貌将栩栩如生,恍然如昨,只是,他不会回应我们的任何呼唤了。这与我今天用文字一点点照亮我与他交往的片段,是一样的效能:我们永远只能单向度交流了。志明现在到了一个非物质的世界,他已经到了灵界的天堂,凡夫肉身是没办法涉足其间的。悲夫,所谓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那一人只是行远,还有希望复归和再见。而志明兄这一次,可是走得太远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亲人和熟人的离去我已经司空见惯。唯独他的辞世,让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了阴阳两隔的残酷。志明走后,我总是想起他。可能是因为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到了特别善于怀想与回忆的人生阶段吧。他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我一直想动笔写点什么,可不知道如何下笔。因为我对他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但他的走,给我的震动确实很大。我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原来路过母校,总会很深情地行注目礼,想那围墙内,有一个他,任何时候,都会热情地搓着双手,欢迎我的到来。可是现在,我害怕路过母校。甚至母校一位记者采访我,邀我回校答问,我也婉拒了。因为我无法想象,学校没有他之后,贸然踏进去,会是什么感觉。其实,我和志明兄的接触,在同学里面,是属于很少的那种。我的悲伤都如此难以平息,就可知,志明的早逝,在同学们心间留下的伤痛,有多深了。志明多年来对广大同学们,几乎是有求必应的:考试、录取、深造、调动、家庭、事业等等,事无巨细,他只要能帮上忙的,无不用心在意。在大家心中,他是主心骨、带头羊兼雷锋哥。他下葬的当天,我们年级的第一女神袁琳对我说,没有李志明了,以后有什么事情你要多帮帮我们啊。我闻言一愣,未敢接应。因为我的修行,是不及志明万一的。我精神上属于自我独处型,厌倦虚应故事。我的内心充满个人的奋斗目标,时间对我来说是第一奢侈品,所以,我与同学间的往来非常的疏淡。由此可见,志明的走,对这位女神级的同学来说,也造成内心极大的虚空和惶然。不然,是万万不会将我这个孤僻兄和志明这位雷锋哥相比拟的。我只想说一句很残酷的真话,志明兄的古道热肠,是很难复制的。母校有一扇温暖的窗户,对我们敞开了近40年,但是,七八级的同学必须意识到,这扇窗是真的悄悄关上了。大家都很失落,他在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回到母校,会有一个人很宝贝我们,很在乎我们,这个人会满面微笑一路小跑下楼来接我们,但是他不在了,物是人非,桂花空香,书声空响。如今再到母校,我们环顾人流如织的四周,再也见不到这张笑脸。我们是谁呢?熙熙攘攘的老师同学们没人会关心这个问题。他的在,衬出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这就是志明兄曾经的意义。他在时不觉得,他走了我们的孤独感如同水落石出。我与他,虽然同在一个小班,但和一般人的想象不同,其实在读书期间,我们是没有任何交集的。我们的交往就限于微笑点头,我们连一个完整的句子彼此都没说过。这里面的原因,是因为我在一班和二班各呆了两年,既是一班的也是二班的,同时也可以说既不是一班的也不是二班的。加上特别内向的缘故,基本上很少和同寝室以外的同学交往。更不要说长我几岁的风云人物团支书志明兄了。毕业后,更是天各一方。我是在十七年之后的首次同学会上,才再次见到他。那是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志明是召集人、策划人、执行人兼主持人,很忙,我也就知趣地不凑近打扰他。很多次,我们是在远处,彼此眼睛亮一下,对视片刻,我的眼神表达的意思是,没想到你如今出落得如此成熟和睿智。他的眼神,表达的意思则是,欢迎你,老同学。我总觉得,我的被他记住,主要还是因为妻子曾秀华同学的原因。一班来的一个叫吴鹏飞的小伙子把二班的班花追走了,作为二班的老大哥之一,他似乎既有替小兄弟们感到遗憾,又有几分对我的赞许在。总之,他对我的定义应该就是这样的:能把曾秀华同学追到手,肯定有过人之处。那一次的小班聚会,是他这个大主持人来主持,有一个环节叫做交流人生感悟。要求每个人用简短的方式,讲一下各自这么多年的经历。他一直热切地盯着我,似乎想听听我的发言。我原没准备发言的,没有打腹稿,他点我的将之后,我就拉拉杂杂地讲起自己改行做新闻记者,成长为一家地方晚报主管业务的副主编的经历。我的故事显然超出了规定长度。志明兄找到我的一个话缝,巧妙插进来,表示这个专题到此结束。我被这样打断,只能戛然而止,多少有点尴尬。但他很圆润地打了圆场,他说,鹏飞的故事很精彩,我看给一天时间你也讲不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会下两两进一步交流。他的善意就表现在这些细节上,就算是责备也带有真心的赞赏色彩。这是很少见的一种品质。这个细节我一直难忘,他的打断是很对的。大家都讲得短,唯独我讲得长,不是大家真没有故事,而是大家都知道谦让。我这个发言,对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经历,有过于自恋的成分。志明兄的打断,我至今还很感激,如果让我絮叨下去,估计大家会很反感。他的调侃,实际上也很好地帮我缓和了听众逐渐上升的不满。其实我本不是一个显摆的人,可能是有一种向大家交代一下自己把曾秀华同学娶走,这些年并没有碌碌无为的情结吧。那次聚会,志明兄提到想设立一个数学系的优秀学生奖项,我私下表示要赞助五千元,他很高兴。记得是在夜晚,他开车带我和曾秀华,找到校园的一个柜员机取出来的。我把钱交给他时,他十分用力地使劲握了握我的手,我这才发现,他的手掌绵厚而有力。以他的人生智慧,当然知道,这笔钱对那时候的我,并不算小。那时候,我写一篇中篇小说的稿费是两百元,我一个月的工资是七百元。他应该从我拿钱递钱手脚忙乱的神态中,看出我很少拿过这样数额的钱。回宾馆的路上,我们都很安静,没有交谈。我在为毕业十九年之后,仍然是如此经济窘迫,只能资助区区小钱而自责。但是我从事的职业是小报记者,这个职业,有人能致富,有人则要安于一辈子的清贫了。我当然没有料到,我这一辈子,有一天会去赚钱。因为同学会,给了我扬鞭奋蹄的紧迫感。回到单位,我继续推进已经开始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志在创办中国中等城市最好的晚报。因为改革被群众投票淘汰下岗的同事中,有的人开始了诬告我的行动,他们不停地上访写信,最疯狂时,每天一封发往北京。于是我被免职了。现在回头真的可以勇敢地说,这应该是这张报纸的一个小小的损失,因为在一个短时间内,一张小报不可能出两个吴鹏飞,总之我遇到了人们所说的劣币驱逐了良币的故事。当然,这也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门心思工作的我,永远不会想到去下海。因为这一变故,我等于活了两次。今天,我对当年折腾我的人们怀着一份真挚的感激之意。我是真的想向他们十分标准地鞠一躬,说,谢谢了。我离职的大会,群众鸦雀无声,平时夜里还灯火通明的报社,那一天早早就全部熄灯了。光是同事和各界朋友请我吃饭的慰问活动,就整整进行了三个月,我算了一下,白酒消耗总计约半吨。在我们国家,这种情况下,群众只能跟酒过不去,左右不了局面。我把办公室的钥匙,顺着会议桌子朝同志们平静地滑了过去:我辞职了。我走后单位查了几个月的账,没有发现一分钱的问题。就这样,没有医保,没有档案,没有资金,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甚至也没有一技之长。但我还是把一抽屉奖状(包括两个中国晚报新闻一等奖)烧掉,毅然下海了。15岁上大学,38岁又一切从头再来。选择武汉创业,是因为这是妻子的亲属比较多的地方,是岳父母赞成的地方,当然也因为这里还是青少年时期学习的地方。那时候,全中国的人都认为我不是经商的料。我所在的城市两位欣赏我的宣传部正副部长,三次找我谈话让我回去,考虑再三,我还是谢绝了。我厌倦摧眉折腰事权贵,我想尝试过一过独自生存、独立思考的日子。到江城之后,我只给两个人打了电话。一个我认为第二天就会来看我的人,结果没来。一个就是并不很熟悉的志明兄,他很快来了。电话中我只说我辞职下海了,他显得并不惊讶。这态度令我十分开心。因为当时所有知道我下海的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惊讶、惊讶、再惊讶。是呀,连母亲和妻子都为我捏把汗,担心我这个万事不求人的书呆子,如何赚得到糊口的钱。而志明兄却只问了一句,现在在干啥。我说,还是办报,不过是朋友投资自己来办。他说了一句话,我一辈子都难忘,他说,我知道,你干啥都能干好。放下电话,我眼泪汪汪。他说要来看我,本以为这是客气话,没想到他很快就来了,还带着一位年轻的研究生,推荐他跟我一起创业。我见到他们,就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创业计划。他听得很耐心,不断流露出赞许的神情。以他的经历和阅历,当时是完全可以听出我的不切实际和不着边际的。但他没有急于显示自己的高明和洞察力,指出我的漏洞和幼稚,而是选择了装糊涂,怕我泄气。他始终两眼有神地听我演讲。中间特意对那位研究生说,你要想好,现在不跟吴总干,将来想跟着干可能没机会了。多年后回忆起来,可以感觉到他的真心和善意。尽管他能听出我的问题,但那位稚嫩的研究生却可能听不出什么纰漏,他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劝他留下来。他知道,当时我帐下无将。特别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表现出来的一种对我的痛惜之情,15岁上大学的富有才华的学弟,如今沦落街头,他一方面很难过,一方面又要掩饰这样的难过,故意露出灿烂的笑容。真是难为他了。创业的过程是很艰辛的,我做过很多事,都失败了,办报、广告、营销。每天脑子里就想六个字:钱,生存,做什么。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经历。不过,我非常感谢小平时代的开明,在政治之外,在体制之外,给了人民经济自由和生活选择的空间。如果在政治挂帅的年代,像我这样内心十分骄傲,不能见容于单位领导的人,几乎只有疯癫,自杀和自甘其辱三条路,别无它途。过于辛劳使我生病了。这时候特别希望妻子来到身边。儿子已经留学,妻子一个人在十堰教书,住在不免有些势利眼的我的单位的家属楼,这样的分居日子何时是个头呢。我和妻子商量,以回母校读研究生的方式,请两年假。这样,她还可以拿到一点底薪,过渡一下,两年后如果我的情况好转,就辞职。调动她到武汉,对于我这个从不爱搞关系的人,是如同古人攀援蜀道一样的畏途。志明兄当时恰好在研究生院任职。但我不好意思为这事去找他,一是确实不熟,二是很难为情,三是怕他为难。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妻子曾秀华鼓起勇气去找他,她和我一样也是最怕求人的人。没想到她去找志明兄,志明兄只说了一句话:学习是好事,我支持。很快,妻子就办理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手续。这一件小事,在他是举手之劳,却令我们夫妻俩欢欣鼓舞,既解决了妻子陡然离职的心理障碍,也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同时也使我们夫妻得以团聚。这之后,二班同学在武汉聚会,志明兄都会喊我参加。但我在汉口,创业很辛苦,那时候过武昌并不方便,过去后,我又不会玩。他们偶尔搓麻将娱乐一下,我就蒙头睡大觉,这样的应酬我深以为苦。他很体恤我,后来很少叫我了。只有特别重要的会见,比如许丹这样的重量级的同学来汉,才会叫我出席。这之后,联系很少,见面就更少。只是我大约每一年半出一本书,会专门给他送去。记得有一次,在他的办公室,我谈起当今大学的种种问题,我比较激愤地谈到,某大学餐厅里一盏灯就价值百万,但是我到该校看望一个亲戚的孩子,发现她下铺一个女孩烧得浑身发抖,居然没钱去买一点感冒药。我给那孩子买了药以后,眼泪直往下掉,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不能让孩子这么卑微、这么可怜、这么贫富悬殊地存在于校园。我很难过,我说,你这位高校的财务处处长难道就无动于衷吗?哪个学校不是资金数亿,就不能救助一下每天盐水就馒头的孩子吗,这和当年我们就读时人人公平的生活,差距多远啦。这会埋下社会心理畸形的祸根啊。他很专注地听完。我说完了,他再三问,你说完没?在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神色也很凝重地说,鹏飞,你虽然没在大学工作,但你对问题看得很准,很不简单。贫困大学生是有救助机制的,但是,还不能尽如人意,这是事实。他这么一说,我反倒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些现象,以他的职权是无法改善和解决的。对于我过于旺盛的思维和过于勤苦的努力,他表示了担心,希望我注意劳逸结合。我知道,他一直暗暗担心书生气十足的我,如何改变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后来我的情况好转后,他非常欣慰,总是在不同场合调侃,鹏飞现在是大老板了呢。他是真的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这当然也包含了对学妹曾秀华的一份关切。别看人前他这样夸我,可是当我私下提出可以赞助同学会时,他一口就拒绝了。他说,你的钱来之不易,没这个必要。那口气和亲哥没有二致。偶尔同学聚会,他总是说,我喜欢听鹏飞说话,因为很有思想。他知道我有一肚子的见解,所以就给我创造条件多说说。每次我滔滔不绝地演讲,他都两眼炯炯有神,看着我,会心地颔首点头。在所有的同学中,他确实是唯一一个真喜欢听我讲话的人。因为我虽然是一个文化个体户,但我喜欢考虑一些宏大的题材,这在他身边的同学之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他自己,因为从事领导工作,对这些题目也多有见闻思考。他总是说,鹏飞的水平,我看远远超过了我们文科院系的某些教授。这当然是一种刻意的鼓励。受到他再三这样鼓励,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对他说,可不可以安排我回母校来做一次演讲。主要目的,是想吸引一些青年才俊,跟我去创业,那时候,我正醉心于互联网创业。我本以为,他会欣然应允。没想到,他表现出了犹豫和谨慎。这暴露出他为人处世谨慎的一面。我说,我知道你的顾虑。他笑笑,那你说说看。说说就说说,我说,你担心有三,第一我的名气够不够,成就够不够;第二,我会不会讲不适当的东西,带来麻烦;第三,我讲得会不会不精彩。他矢口否认第一条,完全承认第二条,部分承认第三条。我知道他是给我面子,这三条他都占全了。演讲的事情,我没再提起。后来又过了很久,我的策划业务已经涵盖到殷墟、韶山、武当山、南水北调等大题目, 他觉得时机成熟了,曾经打算安排我在营销、新闻、广告、数学专业的孩子们中间讲一课,但是因为日程的冲突,没讲成。善解人意的志明兄也看出来,我已经过了特别想显示自己,特别想被人承认的时段,对于到学校演讲,我已经没有兴趣了。此事阴差阳错,造成了一个遗憾,在全国各地演讲了上百场的我,最终没有到母校汇报一次。有时候遇到他,我会说,这事都怪你。他会说,你讲不讲,如果讲马上安排。我笑起来,连连摆手,不讲不讲。他就说,你看看,不是我的问题啊。在所有同学中,我一直坚持,一出书就送给他。看到我的文集出到五卷,他笑了,伙计,你都赶上领袖人物了。调侃之中,也含着对我这样不懈努力的由衷赞赏。有一次,他以从未有过的激情,跟我谈起他的关于学校财务体制的改革方案。我第一次惊讶地发现,他表面温和谦逊的外表下,实际藏着一个和我类似的火热心肠。他谈到自己从行政转向财务的过程,自己推行的独特的严格的管理,谈到如何坚守职责,谈到目前财务工作的弊端,他显得忧心忡忡,他的改革方案非常大胆。我听得目瞪口呆。到这时,我才发现,为什么志明兄官阶不高,但在华师校内和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人脉和普遍的尊敬。是因为他的正直善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帮同学们办成各种各样的事情。他原以为思想活跃,愤世嫉俗的我,一定举双手双脚赞成他的改革。不料我坚决反对他的改革设想。因为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兄长,而不是一位与己无关的财务处处长,校党委委员。因为我知道,这样改革的结果一定是,胳膊输给大腿。我当场就反复论证他这样做的危险性,我越严肃,他好像越得意,甚至第一次有那么一点嬉皮笑脸。我看出来,我表现的极度担心让他很是开心,他感受到了对人对事一般比较散淡的我,是真急了。回来后,我还不踏实,再三斟酌,决定还是要给他打一个电话。为了说服他,我甚至还列了一个劝说要点,并拿着这个谈话大纲拨响了他的手机。没想到,我刚一开口,他就明确承诺,不会推出这样的改革。因为他知道,这超出了他的职权,他只是说说而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请我一定放心。我说,你别哄我,你要做出保证。他很认真地说,我保证。我这才把悬着的心放到自己的肚子里。再次见到他,感觉他气色不好,问他,他说最近切除了胆囊。我一听把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为什么不事前问一问我,我可是医疗世家出身啊。由于渐渐熟悉一些,还由于他对我的喜爱纵容了我,我第一次在他面前,用不容争辩的口气,批评他不该这样武断地对待自己的身体。他后来的健康问题,这也许就是导火索。我认为,胆囊结石,是可以通过微创清除的,但没必要完全切除胆囊,一旦切除,就要忌口,油荤之类的是不行的。当时我并不知道,而他是酷爱食肉的。但这回,他第一次表现出对我的意见的不以为意。部分原因是手术已经做了,再说无益;部分原因可能是他觉得我毕竟是外行,他是听从医生朋友的意见的才决定手术的。我激动不已,他微笑不语。这之后,还有一件事情,令我难忘。我们的独生子汨索成婚,孩子也不喜欢铺张,我们只邀请了最小范围的亲朋,他自然在列。但是聚会的那天,他因公未能赴宴。整个中午,他给我,给曾秀华,给现场至少打了六个电话,反复表达歉意,最后,弄得我反而不好意思了。志明兄真可以说是我的知己,他似乎也知道我的精神痼癖。人情世故的事情,从来不叫我。在他心里,我可能是一个特例。后来,我创办微信公众号《吴鹏飞手机报》,他几乎每期都看,有时候在微信留言,有时候还打电话谈看法,他感叹地说,你应该去当更高层次的国政顾问才对。我反过来安慰他说,没关系,我的影响会慢慢扩大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点之草可以绿原啊。这之后,我被邀请到九派新闻当总编辑,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追捧,有一篇评价国家领导人的帖子上了国内所有网站的头条,点击率过亿,等等,我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他很开心,他说,我们都以你为荣啊。我赶快说,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啊。他是真心喜欢我这股永不服输,永不停歇的奋斗劲头的。这时候,我告诉他一个想法,我觉得中国贪腐多,诚信差,是因为整个国家的少儿德育出了大问题。我想编辑一套书,作为中国家庭德育教育的准教材,为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感叹道,鹏飞啊,这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教育工程,是国家应该去做的事。言外之意,他担心我一个人力不能胜。这反而激励了我的斗志。我在工作之余,利用边角余料时间,写手机报,然后是编著“高贵灵魂从小塑造”丛书第一卷《中华少儿必听》,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下面这个广告就是这本书的广告)他看到厚墩墩的书稿时,在手里颠一颠,又颠一颠,乐呵呵地说,没想到你真把它搞出来了,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啊。他自告奋勇地说,要把这本书稿送给一些大学的教授看一看。后来华师、华科、武大的教授对该书的高度评价,都印在书上了,这都是他的功劳。我告诉他,这套丛书总共八卷。我想在华师出版,这是少儿教育图书,又是华师校友编著的,在母校出版岂不是天作之合吗?在他的热情牵线下,我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是个新人,手头的事情多,第一次编书也缺乏经验和自信,三个月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一拖就是一年半。反复打印修改的稿子,堆起来都有一人多高了。我忍无可忍,决定不在华师出版了。我写给出版社的函,他认真看了,评价说,有理有礼有节,善后事情他来负责。我本来担心出版社给我出难题,这下算是松了一口气。当时,武汉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听说我的难处后,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此书改在武汉出版社出版。对此,他既高兴,也遗憾,他坚持认为这套书在华师出版社出,是最恰当的。他本想亲自出面再协调,但我谢绝了。图书定稿时,我送给他看,那时他已经在协和的肿瘤医院住院,我吃了一惊。他穿着病号服,很肯定地说是胰腺良性肿瘤,但有一个指标有点超标,医生为了万无一失,上了化疗。在病床上,他很认真地看了文稿,对图书内容、封面设计、装帧设计、排版、标题、专家评论排序等,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一一记下,回去修改。当时我并不知道,其实他是胰腺癌晚期,手术后已经扩散,医生和家属还瞒着他。书出版了,他作为专家之一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上面。这是我和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交集。没想到书香还在,他已驾鹤而去。他曾经提出,要为这一本书在母校开一个小型座谈会。这当然永永远远只能是一个设想了。我毕竟还是有点担心他的病,查了一些资料,建议他吃素。他挺直率地说,忍不住啊。他举例说,到北京看病,买了四盒周黑鸭,结果在火车上一个人就吃完了。之前我从来没吃过周黑鸭,我专门去买了一盒尝,觉得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吃,很诧异他为什么这么爱吃。后来听说苦杏仁对治疗癌症有奇效,我从十堰买了一袋子苦杏仁寄给他。见到他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这么难吃的东西,他居然当着我的面大把大把地吃。他这样,一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愿望,二也是对我建议的高度尊重,我差一点眼泪就掉下来了。那一次,是王小平召集我们去家里看他的。我心里期盼,上天眷顾好人,奇迹能够发生。志明兄生病期间,小平大姐给了很多的关心。小平大姐自己曾经有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整个过程我都不知道,没有给予过任何帮助。有时候,我很为自己的疏淡而痛心疾首。但是小平大姐和志明兄一样,他们没有按照正常人的社交标准要求我,也从来不生我的气,这令我十二分感激。我也不知道,自己上辈子积了什么德,以李志明为首的同学们这么宠我。许丹为我牵红线,周伦替我递情书,曾秀华嫁给我,袁琳朗诵我的诗,黄俊喜欢我的文,肖凡赏识我,董卫忠袒护我,王小平宠着我,王力敏扶持我,樊孝菊鼓励我,李跃到处夸我;方敏为我洗被子,黄凯教我下围棋,田森平教我走象棋,刘建新给我吃大头菜炒肉丝,王为给我吃午餐肉,崔鸣喊我喝桂花酒,湛少锋跳舞给我看,申志伟为我买了两年早餐;张卓朗诵我的毕业歌,赵国庆还记得我的毕业论文,张少清保存着我四十年前的诗稿,张成国保留我四十年前的墨迹,廖显贵保留着我四十年前的照片……万分可惜的是,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而我,为同学们做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有压力,我想做出一番成就,对得起同窗好友这一生对我的宠爱和期许。这其中,志明兄的肯定和鼓励,分量最重。那一次去看他,他精神不错。他领我们到湖边,还鼓动我在他身边买一栋别墅,一起住。我口中应承着,为他对我的兄弟情谊,并且希望我住到他身边而感动。其实我还在天南地北地奔波,还没办法过幽居的生活。分别的时候,形容枯槁的他还强打起笑脸,我拉着他的瘦骨嶙峋和绵软无力的手,想起99年那个晚上他曾经肥厚有力的手掌,不仅悲从中来。我多拉了他一会儿,担心这样拉着他的机会不会再有,但是又不能在大家注目下拉得时间太长,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鼻子也酸酸的。强颜欢笑道别后,看着他羸弱疲倦的、风一吹似乎都会倒的身影,感慨万千。他到这个份上,居然还体谅创业的孩子,自己开车去看病;病成这样,还要操心庭院的绿化和整理。他操劳了一辈子,在财务处长这个繁重的工作岗位上,他干了八年。这期间也是母校建设规模最大、变化最快的时期。多少次,为了贷款,为了求人,原来并不怎么喝酒的他,常常大杯大杯吞饮白酒取悦于对方,现在,还有谁,记得他牺牲健康换来的业绩啊?这次分手,我们都还抱着侥幸心理。但没想到,他的病情急转直下,这一别,竟成永别。再次见到志明,是在殡仪馆。他真的走了。六十出头,刚刚退休,正是含饴弄孙,享享清福的时候,他却撒手而去了。和亲友一起送他上山的最后一程,我非常悲伤。之后回到十堰,在一个场合偶遇他在十堰的那位弟弟的夫人。她说,李志明对你的评价非常高,他经常在弟弟妹妹中谈起你,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骄傲。我心里一阵暖流滚过,高高地举起酒杯,掩饰我将要滚落的泪滴。志明兄啊,在我们七八级,你近乎是一个完人。我们还会见面的。扪心自问,这一生虽然做不到和你一样为众服务,广积善缘,但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应该有资格到天堂,在那里,我们必将再见。如果有那么一天,我想坐在天堂的小花园里,让松鼠在我身边嬉戏,和你好好聊一聊,向你汇报我这一生的成就。我计划晚年完成政治学专著《劳动论》,哲学《不》,长篇小说《个人通史》。我会带着这三本书去看你的。你为我骄傲了一场,我的奋斗中有很大成分,是希望给你看。可是你这么早走了。让我悲伤,让我心疼,让我不得开心颜。你知道吗,我从心里敬爱你。这一生,有过你这样一位学长,什么时候想起来,什时候就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