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课题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格式安用礼乐

课题研究报告的正文内容格式

正文是课题研究报告的主体,大体上都是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来研究,主要是通过课题的提出或目的意义来说明;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可以通过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来说明;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主要通过成果分析来说明。一般来说,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形式并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正文部分也是可以根据内容和题材来灵活掌握的,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从大体上来说,课题研究报告正文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课题的提出。主要是用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由,必要时还可列出一部分课题内涵的阐释,专门对课题的内涵作说明,也可以就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陈述。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可以单独陈述,也可以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中进行陈述。二、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主要是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列出课题研究所依据的若干个具体理论观点或若干项具体政策,所依据的理论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所选择的政策要具有时代性。在陈述理论依据时,应切忌将某一专家、学者的整篇著作或某一个文件当作理论依据。三、研究目标。主要体现课题的研究方向,是课题研究需要达到的目的。在陈述课题研究目标时通常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课题研究目标的确定不要过于空泛,过于原则,或没有扣紧课题题目;二是不能忽略结题报告结构的内在联系,因为一个课题的研究是否合格,还要看其所取得的成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四、研究内容。主要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是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时,其表述应当紧扣研究目标,简明扼要,准确中肯,不用花太多的笔墨。需要注意的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成果应主要内容中予以体现。五、研究方法。是指该项课题在研究时所采用的科研方法,例如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形式有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等)、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一项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在采用实验法的同时也采用调查法。陈述时通常只需列出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不必详述。六、研究过程。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过程,包括采取了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做法等,需要通过回顾、归纳、提炼来说明。一般先要简单介绍研究步骤,起止时间,比如可将课题研究分成准备、实施研究、总结等几阶段,然后具体陈述各阶段的重点、关键性问题,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出现的结果和相应的对策等。七、成果与分析。课题研究报告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说明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一般来说,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研究成果与分析写得如何了。写作时通常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二是研究成果的陈述不能过于简略;三是有关课题的研究经验或研究体会不要在这个部分陈述。八、问题及设想。主要陈述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点明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需要注意的是,所找的问题要准确、中肯。

或使则实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半年来,我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育人”的方针,发扬科学、积极、求实、创新精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课题研究正常开展,教学研究蔚然成风。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研究,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学习与实践研究,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明确责任、全员参与。 为使我组《初中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课题研究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学校将本课题研究作为重要事情来抓,成立有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如下:组 长:负责统筹课题研究全局,指导课题开展工作,写课题研究方案及课题总结报告。 组 员: 负责课题资料整理打印,及日常课题工作开展管理及记录(进行课题实验,上研究课;做总结) (二)做好课题研究主要活动设计1、准备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1)、进行开题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2)、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的开展做好准备。(3)、了解学生当前解题情况,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困惑。(4)、搜集、准备研究的资料,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精心准备。2、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组排序,指导他们改正错误的解题方法。(2)、分组指导,依次展示,收集材料。(3)、成果展示,记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的变化和感受。3、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0月)(1)、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结题报告。(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二、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半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半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20多次,参加上级科研活动1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两个实验班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半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半年来,课题组结合延川县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市级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二上午用两节课的课题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科研指导》、《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观念更新论》、《情感教育教学的原则与环境》、《创新概念的鉴定及其研究意义》、《创新教育观的内涵丰富性》、《创新思维教学模式浅探》、《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认真进行了公开课、优质课的说课、集体备课和评课活动,坚持做到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提前一周说课,并且说课后进行集体备课,对课题研究课展开讨论,献计献策。公开课上完后,人人参与评课,真诚坦率地探讨一些教学问题。通过说课、评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半年来,通过老教师的展示课,青年教师的公开课,新教师的汇报课以及新老教师带徒一系列活动,整体上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延远、二中等一些学校学习、取经。另外,我们围绕课题,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我们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课外活动做到了具有学科特点,形式丰富多彩。三、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主要成果以论文、报告、专著等形式。本课题于2015年2月完成研究工作。

表哥到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向新征程“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署。10 月末,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下一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这是我国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后针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谋划,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定力、方向和动力。“十四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存在巨大压力,绿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处于高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受疫情防控、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叠加影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实现“绿色复苏”、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坚定绿色发展定力,突出“三个治污”;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减污与减碳综合防治,稳步有序推进地方二氧化碳排放梯次达峰;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建立源头预防为主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全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美丽中国建设支撑保障。PPP 项目依旧火热。根据全国 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发布的信息,2020 年 9 月管理库新增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54个,投资额377亿元。前三季度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52%。2014 年至今,累计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 5,678 个、投资额 5.5 万亿元,其中,签约落地项目 3,760 个、投资额 3.7 万亿元,开工建设项目 2,271 个、投资额 2.2 万亿元。2020 年 1-9 月全国新增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数量及规模2020 年以来发行的用于生态环保、污染治理、水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 144 只,合计规模 2,532.62 亿元,占新增专项债比重为 7.1%。随着房地产类专项债下发额度将降低,非标准化项目收益专项债券中,环保类项目有望优先受益。2018-2020 年 10 月全国新发行环保相关专项债情况2020 年环保行业三季报披露完毕,我们共统计了 84 家环保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84家环保上市公司名单列于第七章附录)。2020 前三季度,环保相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1,920.8 亿元,同比增长 7.1%,实现净利润 225.5 亿元,同比增长 8.1%。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第一、二季度环保行业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缓慢,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行业加速复工复产,三季度企业营收与净利润无论同比环比均明显增长。2016-2020 前三季度环保上市公司营业收入2016-2020 前三季度环保上市公司净利润分板块来看,受益于垃圾分类持续推进和区域水环境治理等政策的落地,2020 前三季度固废和水务相关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实现了小幅增长;大气治理、环境监测、节能、水处理领域的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则因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行业市场空间的萎缩而持续减少。2020 前三季度环保细分领域营收与净利润增速二、环保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保护环境不仅关乎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影响着经济发展,中国环保价值链,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2020.10 环保上市公司流通市值占比2012-2020.10 环保上市公司个数与市值占比我国环保上市企业阵营不断扩大。截至 2020 年 10 月底,A 股上市环保企业共 88 家,合计规模 5,712.4 亿元,占 A 股总市值比重为 0.97%,剔除银行股后占 A 股总市值 1.10%,是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2017 年年底以来环保上市公司经历股价危机和债务危机之后,国家出台了包括清欠和资金扶持等在内的一系列纾困方案。2018 年部分环保企业陆续接受战略投资,国有企业及其他行业民营资本纷纷与环保上市公司合作。目前,已有一批明星级的民营环保企业分别被央企和地方国资控股,加入环保产业新国家队的行列,这很大程度上改写了环保产业原有国家队主要集中于市政污水投资运营领域的格局。虽然新国家队的快速扩编在业内引起了关于维护公平市场、保持企业经营活力等一些担忧和议论,但国资控股和入股无疑大大提升了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三、环保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建议(一)现存挑战1.竞争秩序混乱,市场信息不对称目前全国专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在 4 万家左右,其中 90%以上是 50 人以下的小微公司,而兼营环保的企业数量则有 15-20 万家。行业集中度较低,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专业的分工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市场竞争秩序混乱,招投标领域乱象丛生,低价中标现象普遍,造成了不少的“垃圾工程”和“半拉子工程”。而混乱的市场秩序也打击了企业的创新动力,很多项目存在“重投资,轻技术”的现象,对先进技术形成挤出效应。此外,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公正客观的获取技术、市场、信用等信息的渠道,环境治理需求方极易被各种错误信息误导,也阻碍先进技术推广和优质企业发展。2.技术缺乏超前性,科研成果转化难我国环保产业在技术能力上与国际同行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梯队,但技术供给水平却仅能勉强满足国家现阶段污染防治要求的一般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核心理论、方法、技术多源于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总体上处于跟跑状态,原创性、特有性技术不多,形成的专利、核心产品和技术标准等重大创新成果较少。特别是支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第二,我国环保产业创新的超前性较差。多数环保企业将工艺设计作为研发重点,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预研能力严重不足,难以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对环保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是影响企业研发积极性和创新超前性的重要因素。第三,科技成果转化难。大量科技成果形成于科研机构,由于体制机制及配套政策等原因,难以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缺乏鼓励环境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针对性政策,技术研发与转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技术创新链关键环节缺失,影响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3.资金问题制约环保企业发展近几年环保产业基于政策驱动下的飞速成长,部分企业急于扩大规模,一度野蛮式生长。但伴随着整个金融行业去杠杆,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形势,股权质押等问题,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前期投入大(如 PPP 类项目)的工程公司,更促使大量企业通过明股实债、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迅速加大杠杆,一旦遭遇融资困境,大量问题就迅速显现,企业发展受阻,甚至难以持续经营。(二)建议及对策1.构建规范开放的市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破地区、行业壁垒,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防止恶意低价中标,加快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立足国情实际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以及环境监测标准等。推动完善产品环保强制性国家标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标准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健全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鼓励开展各类涉及环境治理的绿色认证制度。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环保企业要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搞好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环保管理是发展环保企业的保证,环保管理要求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时时处处体现环保。生产环保商品,争取环保认证是企业被认可的标志。企业应生产“安全、节能、无公害”的环保商品,施行环保包装,争取环保认证,组建环保企业集团是环保企业实现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资本运营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组建环保集团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健全收费机制,完善金融扶持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政策导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等机制。按照补偿处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则,完善并落实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这些机制有利于理顺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解决付费痛点,明确付费责任主体,从单一的政府付费转向污染者、使用者付费,充分保障环境治理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外,专项债侧重环保行业、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开展排污权交易、鼓励发展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统一国内绿色债券标准等金融扶持政策极大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带动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有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部分环保关联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智能化环卫装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固废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卫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危废处理与土壤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膜法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总论1.2可研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3项目基本情况1.4 建设工期1.5建设条件1.6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结论和建议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2.1 项目政策背景2.2 项目行业背景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2.5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结论第三章 市场分析及预测3.1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3.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分析3.3项目SW0T分析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 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4.1 场址现状4.2 场址条件4.3 建设条件4.4项目选址4.5结论第五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5.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2建设目标和任务第六章 建设方案6.1设计原则指导思想6.2基本原则6.3项目建设内容6.4核心工程设计方案第七章 劳动安全及卫生7.1安全管理7.2安全制度7.3其它安全措施第八章 项目组织管理8.1组织体系8.2管理模式8.3人员的来源和培训8.4 质量控制第九章 招标方案9.1编制依据9.2招标方案9.3招标应遵循的原则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0.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10.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0.3预备费10.4总投资估算第十一章 财务分析11.1 评价概述11.2 编制原则11.3项目年营业收入估算11.4运营期年成本估算11.5税费11.6利润与利润分配11.7 盈亏平衡分析11.8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二章 效益分析12.1经济效益12.2社会效益12.3生态效益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13.1主要风险因素13.2项目风险的分析评估13.3风险防范对策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14.1结论14.2建议一、财务附表附表一: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附表二: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三: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四: 固定资产折旧估算表附表五: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六: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七:财务现金流量表服务流程 :1.客户问询,双方初步沟通了解项目和服务概况;2.双方协商签订合同协议,约定主要撰写内容、保密注意事项、企业相关材料的提供方法、服务金额等;3.由项目方支付预付款(50%),本公司成立项目团队正式工作;4.项目团队交初稿,项目方可提出补充修改意见;5.项目方付清余款,项目团队向项目方交付报告电子版;另:提供甲级、乙级工程资信资质【主要用途】 发改委立项,申请土地,银行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 键 词】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交付时间】5-7个工作日【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来电咨询。关联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申请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议书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商业计划书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节能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认真分析总结,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虽然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形式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但写作基本格式大同小异,一般包括标题、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因此,写作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可以参考以下形式:一、标题。标题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论文的研讨核心。因此,在撰写论文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引入注目,即标题要新颖,醒目得体,能准确表达研究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二是要简练明了,即标题字数要少,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若标题偏长,可增设副标题;三是要便于分类,即标题要表明研究的主要变量,能看出研究内容的学科范围和课题类型。二、摘要。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使读者看了摘要后可以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这部分一般不要超过300字。三、引言。引言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逻辑结构一般是先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再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形成研究假说。撰写引言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三是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四、正文。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绝大部分篇幅属于此。一般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正文一般主要包括方法、结果和讨论3个部分。1.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对课题出现的主要概念的定义与阐述,研究对象的条件、数量、取样方式及研究的时间安排,各变量间的关系分析,研究的操作设计与研究成效的比较方式等。2.结果。结果是总结课题研究的数据和有关的统计分析或调查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另一个主体部分,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列举以原始资料为整理所得的统计图表等数量资料和经过归纳的定性资料,用逻辑学和统计学等技术手段得出结果或结论,简要说明结果或结论与研究假说的联系等。3.讨论。讨论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主观认识与分析,其作用在于从理论上加深对研究结果的认识,并对研究结果不完善之处作补充说明,对研究本身的局限性进行探讨,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列于研究报告的末尾,应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献资料来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献资料的积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样资料时,参考文献目录无疑是查找的索引。资料引用应列出文献的名称、作者、刊物名称及页码、刊发时间等。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欢迎咨询达晋编译,达晋编译是一站式医学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主要专注于医学科研服务,包括SCI论文翻译、SCI论文评估、SCI论文发表、SCI论文润色、医学基金申请等,可以协助广大医务工作者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职业从容晋级。

接力棒

环保专题报告:碳中和,离我们还有多远

(报告来源:中金公司)碳中和影响之五问五答问题一,什么是碳中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碳中和=更经济+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结构。碳中和意味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 和二氧化碳吸收总和为零(包含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我国目前碳排放主要来源是能 源,工业过程,农业,废物处理,碳吸收主要来自森林绿化。2019 年全国碳排放约在 115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为美国 58 亿吨,欧洲 35 亿吨的 2~3 倍,但是人均与欧盟相当、 不到美国的一半。因此相比西方经济已经稳态而中国计划在 2035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及在 2050 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碳排放下降的约 束将使得我国完成碳中和目标更具挑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引,但同时也将加 速中国的能源转型、使得我国经济最终受益。我们认为碳中和目标是美丽中国下实现能源革命战略目标思想的更进一步,将使得中国 在 2060 年获得不仅是更清洁,也会是更经济和更安全的能源结构。对内长期来看,碳中和将会完成中国的能源转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电能将成为一次 能源主体,一次能源消费中电气化率达到 100%,终端能源消费中氢能达到 30%,完成净 零排放。相比传统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资源规模是前者的 800 倍,因此制造业属性 远大于资源属性,即使在平价之后中国制造业也能更好的发挥优势,在光伏,风电,锂 电池和氢能等产业产生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后实现能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带来更经济 的成本。考虑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市场地位,我们认为能源转型也将有利于中国在 能源供给上摆脱对海外的依赖。到 2050 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约 60%,石油 进口会下降到 40%以下的水平,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而当中国完成可再生能源+氢能的 平价,甚至我们可能会成为能源出口国,改变目前的全球能源版图。我们预计中国会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实现从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转型,在供给 端,将会推动非化石能源电力比例提升和电气化率提升,在非电能源领域将会加速推动 氢能的发展;在需求端,将会推动节能减排,一方面对能耗的控制我们认为不会放松, 加速沿海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会建立碳排放的监测以及碳排放权的交易体系,逐步完成 对于减排的推动。问题二,碳中和对新能源主题相关到底会带来多少装机和产值空间?对于投资者来说最常问的就是,新能源发展可以带来多少成长空间,我们在 2060 年中国 人均 GDP 达到 4.8 万美金,单位 GDP 能源消费达到 0.12 千克标煤/美元的假设下,估计 中国在 2060 年能源消费为 67.3 亿吨标准煤(对应 1 亿 EJ),其中终端电能消费比例 70%, 剩余由氢能满足。需要在运光伏(含光伏制氢)、风电、核电、水电装机达到 14,700、1,660、 386、520GW。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我们假设 2060 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会达到 438 辆,其中乘用车 402 辆,商用车 36 辆,电动车比例将会达到 98%,剩余车辆为氢能汽车 (主要是重卡)。我们从累计投资和年度产值两个角度看碳中和主题投资的规模: 国内绿色能源总投资 2060 年将会累计达到 55 万亿元。其中,国内光伏新增装机 20 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 14 万亿元,核电新增装机 5 万亿元,储能新增装机 7 万亿元, 清洁制氢新增装机 9 万亿元;叠加海外光伏新增装机 47 万亿元也主要由国内光伏产 业链承接,我们预计国内清洁能源行业将受益于总价值 102 万亿元的绿色能源投资。对应装机来看,我们预计未来国内光伏累计装机会达到 14000GW,成长 70 倍。国 内光伏市场年需求有望达到 700GW,是目前的超过 20 倍,如果考虑国内产业链承 接海外需求则将会达到 3000GW/年以上,是目前的 25 倍。并且国内储能市场也将 达到超过 1 万 GWh 的累计装机来平衡波动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带来每年新增需求在 700GWh 以上。 国内新能源年度产值有望从2020年的 0.77万亿元成长到 2060年的 10万亿元水平。其中清洁发电从 0.7 万亿元扩张到 6 万亿元,覆盖我国全部电力需求。新能源车方 面,我们估算 2020 年动力电池年需求在 46 吉瓦时,2045 年随新车销量增长将达峰 在 4,140 吉瓦时,增长近 90x,而后随着新车销量见顶回落至 2055 年后稳定在 2,875 吉瓦时,对应新能源车年产值将从 2020 年的 0.049 万亿元,增长到 2045 年顶峰期 的 1.2 万亿元/年,其中电动车占主要份额,剩余约 0.04 万亿元/年为氢燃料电池车 产值。问题三,碳中和对能源投资究竟有什么影响?从投资的角度我们认为将围绕三条主线逻辑去选择投资标的:第一、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化是主线。我们认为市场容易高估 1-2 年内的变化, 但往往低估 5 年的变化,我们已经看到能源和交通行业在新能源相关技术变化下正处于变革前夜,在今年初特斯拉的估值超过丰田汽车成为最大市值的车企,10 月美国最大的 新能源公司新世纪能源(NEE)超过埃克森美孚(EXB)都显示我们正处在这个拐点上。 而在行业内技术发展的细分领域我们看到: 光伏发电围绕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技术竞赛持续白热化:包括主产业链环节未来 3-5 年的异质结电池带动转化效率向 24.5~26%迈进,我们看好未来 5-10 年的钙钛矿 技术叠层技术一旦突破有望达到 28~29%的转化效率,甚至突破 30%;也包括发电端 功率优化器的普及应用、逆变器控制单元向组件级别,甚至未来电池组串层面升级 等。看好阳光电源。 大尺寸风机不断突破极限,以容量换取成本下降途径:包括陆上风机逐步突破传统 塔筒和叶片限制,向高单位数机型迈进;海上风机不断突破极限,向 20MW 以及更 高机型和深海浮式推进。建议关注日月股份(未覆盖) 锂电池技术从高镍向固态演化:动力电池的发展必然向能量密度更高的高镍电池发 展,而未来会进一步向固态电池,甚至新型的电池结构演化。因此掌握电池研发技 术的龙头公司,同时通过规模优势维持不断研发投入将获得持续的优势。看好宁德 时代。 随着汽车电气化带来的机会:汽车电气化也将重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对高压电气 组件、优质电机电控、先进电池热管理系统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利好宏发、三花、 汇川。第二、数字化浪潮下,下游应用端新的商业模式可能是下一个投资主题。新能源投资的 机会不仅仅在于传统制造业的成长,也会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新的技术应用机会。随 着能源结构出现变化,基于能源结构的应用自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电力更容 易被数字化控制,因此电气化也更利于数字化应用推进。其中分布式电源在海外已经逐 步取代配网的角色,而基于数字化网络的虚拟电厂也将储能的应用从设备端提升到网络 端、从被动迈向主动;新能源车电气化的同时带来自动控制的提升使得自动驾驶的路径 越来越清晰,而这些也带来新的应用比如共享出行。 分布式装机降低发电门槛,打破发用二元结构:以光伏为主体能源的新电力体系中, 电源将可以贴近负荷部署,用户具备自发自用能力,相邻用户间可以实现能源双向 流动,降低发电行业的进入门槛,也打破了传统电网单向能量流动的模式,提升电 力系统灵活性并开辟丰富的电力市场商业模式;看好隆基股份和正泰电器。 储能应用解决电网被动调节负担,以主动的发用平衡能力创造商业价值:由于清洁 电源与传统电源相比出力稳定性有所减弱,储能将成为未来能源体系的必备要素, 实现跨时段、跨季节的发用能平衡。因此储能的匹配比例受多重因素影响,并非一 致,这也使得调度模式和能力将会使得储能成本差异较大,甚至智能化调度可以完 成和高储能配比一样的效果而无需硬件投入,这将使得智慧能源服务出现较大的商 业机会。 新能源车智能化逻辑:我们认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和发展,最终会成为自动驾驶技 术的先决条件,伴随 5G 网络的普及,加速车联网的应用,发展出“人,车,路,云“物 联交互的智能化交通,最终实现完全无人驾驶、促生智慧城市以及相应的共享驾驶 服务。看好整车企业中同时具备软硬件能力的潜在公司,看好车载芯片、车载通讯、 路边单元等蓝海赛道,建议关注出行服务类公司伴随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带来的成 本下降和运营效率提升。看好整车企业蔚来、建议关注小鹏(未覆盖)。第三、怎么选择穿越周期者,成长赛道中的传统行业,技术变革中仍然不变的是原材料 的使用。成长性赛道中会出现部分传统产业受益于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同时自身存在天 然供给壁垒,因此成为穿越周期、量价双击的受益者。其中: 光伏行业的典型代表包括:1)光伏玻璃,技术迭代仰仗工艺积累,良率与成本的控 制难度转化为持续偏紧的供需结构;2)胶膜,在组件成本中占比低但对于质量影响 重大的特性,决定了龙头用户粘性优势积累并持续放大的特点。看好信义光能和福 斯特。 新能源车领域包括:1)锂,考虑到锂作为最轻的金属,将是电池储存上难以替代的 元素,因此随着电池需求受到储能和动力电池两方面的增长,根据大宗组的测算, 到 2025 年全球锂需求量将达 93.7 万吨碳酸锂当量,钴需求量达到 23.8 万吨, 2020-2025 年 CAGR 分别为 24.5%和 13.8%。2)铜,随着电气化的提升,铜作为导电 性较好的大宗商品,我们看好长期的需求提升。目前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需要 多 50kg 的铜,充电桩需要 10kg,叠加电网的铜需求,我们预计 2030 年铜的总需求 量会比目前多至少 12%,而铜的供应增加有限,因此也将开启铜的一个长牛周期。3) 汽车玻璃,随着汽车智能化,车中使用玻璃的比例也在进一步提升,而对于汽车玻 璃来说,其技术和质量要求较高,使得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有稳固的地位,带来持续 成长。看好赣峰锂业、紫金矿业和福耀玻璃。问题四,碳中和对新能源主题以外的其他板块可能意味着什么?虽然 2030 年前达峰,但是从 2030 年后的减排任务来看,难度仍然很大,因此我们认为 节能减排特别是对排放总量的控制很可能在十四五就会开始。我们认为碳排放控制将带 来供给侧产能进一步整合,以及需求侧新市场的崛起。 从供给侧看,碳排放减量可能相当于另一次供给侧改革。 基础材料:可能推出的更严格的环保措施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我们认为未来 高碳排放板块的新产能投放审批可能更为严格,而落后产能的退出有望提速, 基础材料龙头在成本曲线上的优势地位有望进一步凸显,短期的供需错配或利 好商品价格及板块龙头。看好海螺水泥和旗滨集团。 农业:规模化养殖及高效种植更为顺应碳中和趋势。我们认为规模化养殖有望 通过精细管理,在粪污管理、饲料效率、物流筹划等方面较散养更易实现减排; 而高效种植有望通过育种改良和数字化管理,在作物生长效率、氮肥及农药利 用率等方面领先散户种植,碳排放量更少。随我国对碳排放的监管趋严,我们 认为头部畜禽养殖公司及生物育种公司也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看好牧原股 份、新希望、隆平高科。 交通运输:考虑到铁路单位碳排放较航空和公路更低,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会 有望获得较高增长,其中高铁由于时效性较高,占比有望持续提升。看好京沪 高铁。 从需求侧看,碳中和目标有望带来新市场的崛起。 建筑材料:建筑环保标准的提高和节能要求有望带来三大投资机遇。1)建筑 节能玻璃:使用中空或 Low-E 节能建筑玻璃能够显著削减建筑能耗;2)建筑保 温材料:保温材料需求增长与产品升级,涂保一体化等施工效率更高的新保温 体系有望迎来蓬勃发展;3)轻质建筑材料:使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替代传 统的水泥墙、砖墙,能同时减少水泥、建筑砖烧制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运输过程 中的排放与能耗。看好信义玻璃和北新建材。问题五,碳中和思考上我们与别人有何不同?更看好新能源是基于其成本下降的制造业属性,光伏在中国的资源规模是目前能源需求 的接近 800 倍,因此资源并不稀缺,且改变了过去资源往往地域分配不平均的问题。并 且由于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特性,受益于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禀赋,规模效应带来的不仅 仅是成本的学习曲线,同时也有产业集群下的技术迭代加速。因此无论是光伏、风电、 核电还是电池在中国都有希望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们认为相比传统能源这将 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回头来看新能源的发展也就是短短 10 年左右时间带来了 70-90% 的成本下降,因此往后看,虽然中国碳中和的目标在很多人看来非常激进,但我们认为 40 年的时间将会使很多技术变化成为现实。因此我们看好在各个行业中能不断投入技术 研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平台型科技企业,必将在此趋势下受益。看好分布式有源网对传统配网的成本优势,相比传统能源,新能源规模偏小,但是也使 得其可以更靠近用户端发展分布式能源,并节省配电网传输费用。我们认为工业发展是 基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离不开能源发展的变化,因此随着新能源发展,我们认 为分布式也将改变目前的电网结构,模糊用电和发电端,从过去单向潮流到多元的变化, 改变的不仅仅会是电网结构,也会使得其更复杂的调度匹配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持, 让能源互联成为可能。虽然市场目前担心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认为技术和经 济才是核心推动因素,在技术成熟和经济可行的情况下,无论政策层面还是电网都会反 过来加速这个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初始阶段,但以新能源分布式 发展为契机以及其带来的智慧电网、多能互补等形式的商业模式必然会诞生一批新的能 源巨头。碳排放交易下节能减排是长期环保趋势,能源行业是人类工业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 碳中和并不仅仅是对于能源行业的一个转变,也将对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我 们认为中国将会在十四五期间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管理、交易体系,通过总量控制 和价格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个行业在进一步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向降低排放的方向 发展。我们预计对于电能替代,特别是氢能替代和碳捕捉的技术投入将会加大,在应用 端多管齐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目标加速中国经济和能源转型我们认为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未来能源转型发展的方向已经确定。我们 预计到 2060 年中国经济会达到人均 GDP4.8 万美元水平,带来能源需求 67.3 亿吨标煤, 较现在提升 38%。如果我们以目前的能源结构不变,将会产生每年 160 亿吨二氧化碳的 碳排放。我们预计随着十四五开始执行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在 2028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在 134 亿吨二氧化碳,较现在的 115 亿吨上升 16%。而之后中国将通过电力领域提升非化 石能源比例完成电力碳中和,非电领域先推动天然气替代再推动氢能替代完成能源碳中 和,并在需求端通过碳排放权总量控制+交易的形式推动新技术在工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应 用、加速碳中和进程,从高碳向低碳最后向零碳三步走,完成 2060 年对能源,工业和农 业领域的碳中和。虽然碳中和目标从目前的位置来看实现难度较大,很多技术也并未成 熟,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目标的背后不仅仅是十四亿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随之而 来的能源和资源更高需求,而碳中和一方面带来更清洁,更经济和更安全的能源将确保 这一目标完成,另一方面也将打开中国的能源需求天花板,使得未来的科技浪潮不受环 境问题的束缚。经济继续增长的需求与碳排放下降的压力将加速中国能源转型革命经济转型带来 GDP 增长逐步放缓但仍具韧性;三产比例走高,2060 年或达近 75%。中金 宏观组预计 GDP 增速到 2030 年、2040 年、2050 年和 2060 年将分别至 4.7%、3.6%、2.5% 和 1.4%水平。其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在三产比重将由 2019 年的 54%提升至 2030 年 达 59%,并在 2060 年进一步提升至接近 75%。预计能源消费总量或在 2060 年达到 67.3 亿吨标准煤(总量较当前上行 38%),增速逐步 放缓。在我们的基准假设下,我们预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在 2025/2035/2060 年分别 达到 57.6/63.6/67.3 亿吨标准煤,总体保持连年同比增长。但随着单位 GDP 能耗较低的 三产比重不断扩大,能源消费增速将呈现放缓走势,其中 2021~2025 年复合增速达到 +3.3%,随后在 2025~2035 年间增速放缓至 1.0%,再到 2035-2060 年放缓至 0.4%。2060 年人均 GDP 或突破 4.8 万美元,单位能耗看齐发达国家且完成能源零排放目标。2019 年我国实现人均 GDP 11,452 美元,较 2010 年 4,506 美元实现翻倍以上,达成了十八大提 出的 2020 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及人均 10,000 美元的目标。面向未来,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及 2050 年实现伟大复兴的大方针下,我们预计人均 GDP 有望在 2060 年达 成 48,281 美元,超过当前日本、德国水平。从能耗和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当前单位 GDP 能耗 0.328 千克标准煤/美元,仍高于发达国 家的 0.116~0.264 千克标准煤/美元。而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叠加各行业加速单位能耗控制, 我们预计单位 GDP 能耗有望在 2060 年下降至 0.119 千克标准煤/美元,较当前大幅回落 64%,低于当前美国和日本的能耗水平。而单位 GDP 排放水平也会从当前的 0.778 千克 二氧化碳/美元不断走低,在 2060 年完成能源零排放、以及碳捕捉等方式达成非能源领 域碳中和目标。2060 年“碳中和”目标下达,较美丽中国目标更进一步今年我国首次提出碳中和承诺,也是首次提出碳减排的目标,展现大国力量。9 月 22 日,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中国提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重申中国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并首次提出 2060 年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首次明确给出碳中和的时间表,也是中国首次提 出明确的减排目标。此次提出 2060 年碳中和承诺,不仅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 我国低碳转型决心不变,继续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也意味着政府对于中国产 业在实现能源转型中所处的竞争能力和技术发展充满信心。“碳中和”目标落地,其意义深远:对外,坚定兑现全球巴黎协定承诺,是实现全球变暖限制在 2°C 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对 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若要实现当前 《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即全球变暖限制在 2°C 内,那么截至 2030 年全球碳排总量 须控制在 560 亿吨,意味着需要每年减少 7.6%,并在 2070 年前实现全球碳中和。越来 越多的国家必须做出长期规划,致力于实现净零排放的规划。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二 氧化碳排放大国,排放量占到全球的 25%以上,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下达正是我国 自主给出国际社会的承诺。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也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在追求中国全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减少对于全球能源资源的依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发展更可持续的 态度,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实现双循环提供支持。对内,“碳中和”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相契合。近几年,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 重视程度显著增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重要的 是,我们发现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任务时,从过去的一种 “社会责任”,到现在态度更为 积极、主动。我们认为这和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相契合,“碳中和”目标下,将 减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使用空间,增强其竞争 力、经济性。这和我们当前的国家发展战略一致:1)保障能源安全、解决进口依赖,2) 持续增强新能源产业链竞争力,占领下一代技术优势,3)也将有利于中国在开展一带一 路国家能源建设上提供更好的切入点。达成“碳中和”的 4 种主要途径和方法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仍以煤炭消费为主,能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2019 年,我 国共产生能源消费 48.6 亿吨标准煤,虽然提早完成了非化石能源 15%的目标,但其中大 部分仍来自于煤炭(占比 57%),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 19%和 8%。根据我们估算, 2019 年我国或产生二氧化碳排放 125.9 亿吨(未扣除碳吸收部分),同比增长 2.8%。其 中能源部分同比增幅 2.6%,仍占据碳排放总量的 77%,其次为工业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 (15%)、农业活动(7%)和废弃物处理(2%)。与海外的碳排放来源相比来看,能源比重基本相同,占比近 80%。主要的不同来自于工 业和农业比例,由于我国仍处于工业相对快速发展阶段,工业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到 15% vs.欧盟 9%,农业活动比重仅 7% vs. 欧盟 10%。我们认为中国要达成 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需要从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进行:供给侧:电力 + 非电碳中和 电力碳中和:2018 年以来,我国沿海省份已经开始严格控制燃煤机组发电,但当前电力 领域的碳排放仍然占到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 30%以上,实现电力碳中和是中国碳排放的 核心。一方面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大幅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加速碳达峰在 2030年前的到来,另一方面,电能在终端完全零排放的特性,也使得电能替代成为诸多终端 应用上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如我们在《美丽中国-物换星移风光无限》中所讨论的通 过供给端推动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和需求端推动电气化率提升不仅是实现电力碳中和, 也将是加速中国能源实现碳中和的不二法门。非电碳中和:在能源的利用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很多领域的能源需求无法通过电 来替代,不仅仅是电力的成本问题,也是其利用能源的形式所致。比如在交通长距离领 域(航空和航运)的能源使用难以通过电能实现,对于部分工业(化工,金属&非金属冶 炼,造纸等行业)需要通过燃烧能源的使用形式也难以被电能满足。我们预计在 2060 年 能源中 30%的能源消费将以非电的形式存在,因此能源碳中和的最后一步将需要由氢能 或者碳捕捉完成,而在过程中非电领域将会通过从高碳(石油,煤炭)到低碳(天然气) 到零碳(氢能&碳捕捉)的三个阶段完成最终减排。需求侧:“节能 + 减排”双管齐下节能:我们认为在能源供给端转型加速的同时,在能源需求端政府也不会放松对于节能 的需求,我们预计会在三个领域:1)提升生产能效,2)区域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 源消费控制,3)加速经济结构转型,降低经济对高耗能产业的依赖,来完成对于单位 GDP 能耗从目前 0.328 千克标准煤/美元向 0.119 千克标准煤/美元转变的过程。减排:由于二氧化碳在过去并非污染物,因此我们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并不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碳中和的目标推进,国家必然会建立一套完善的碳排放相关体系,从需求 端加强对于减排的控制,才能在政策上做到有的放矢:1)建立碳排放监测体系,2)建 立碳排放的额度,方便对于高能耗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总量约束,3)通过碳排放额度交易, 鼓励推动以低碳甚至零碳的方式的能源利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变化的三步走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能源发展将会经历从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过程,分别是现在至 2028 年新能源平价时代来临,煤炭、石油消费量达峰,碳排放在 2028 年达峰;2028-2040 年 非电领域通过天然气代替石油煤炭降低碳排放,在电力领域新能源从增量替代逐渐开始 存量替代,分别完成用户端储能+新能源和发电端储能+新能源平价,中国碳排放从高碳 走向低碳;2040-2060 年随着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氢能迈向平价,完成能源碳中和。第一步:现在至 2028 年:新能源平价时代来临,煤炭、石油消费量达峰,碳排放在 2028 年达峰。我们看到随着平价时代来临,中国新能源发展将会明显加速,但由于新能源的 不稳定特性,使得其利用仍然较大程度上依赖传统能源的辅助,同时虽然没有财政补贴 也需要政策的继续支持。而与之相伴的是我们看到随着新能源的成本下降,将推动传统 电力企业加速转型新能源投资,带来煤炭需求达峰;在交通领域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 石油的需求增长也将提前达峰。我们预计在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将会 达到 20%,电动车占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渗透率达到 5.8%,新增渗透率达到 20%。第二步:2028-2040 年非电领域通过天然气代替石油煤炭降低碳排放,在电力领域新能源 从增量替代逐渐开始存量替代,分别完成用户端储能+新能源和发电端储能+新能源平价, 中国碳排放从高碳走向低碳。随着可再生能源在供给端比例不断提升,电动汽车在需求 端比例提升,电力的波动性在供给和需求端都将被加强,而使得传统的电力平衡能力受 到挑战,如何使得可再生能源占比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通过电力改革释放电力系统灵 活性,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电网需求侧管理能力,以及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加速新能源在 分布式终端的应用将会是这个阶段的主旋律,而新能源+储能的平价也并非一个简单节点, 更像是一个多元公式下的最优解,其中应用端技术的突破可能会在这个阶段创造超额回 报。我们预计 2035 年之后可再生能源在供给端将实现加储能的完全平价,因此电力碳中 和将势不可挡,只有资源和传输才是其主要限制。第三步:2040-2060 年随着发电成本进一步降低、氢能迈向平价;完成能源碳中和。而随 着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制氢达到平价也将进入倒计时,提升氢能 在终端场景的应用。随着氢能达到平价,氢能在终端场景的应用将迅速提升,同时由于 电解水制氢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我们预计可再生能源将会再次进入高增长。中国能源结构变化情景假设以及对应的碳中和目标达成路线非化石能源+氢能逐步形成传统能源替代,在不增加碳排放的情况下支撑能源消费上行。在能源消费量上行至 67.3 亿吨标准煤的假设下,我们认为要达到最终“碳中和”目标, 可预见的电能使用比例不断提升,各行业都最大范围实现电气化,并且电能逐步由非化 石能源满足,终端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电力的比例从 2019 年的 16.2%,到 2035/2060 年 38.7%/70.0%。而化石能源方面,2025-2028 年间,煤炭、石油消费量占比从 2025 年 46.9%和 21.1%,分别下滑至 42.3%和 19.7%,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份额将从 12.0%和 20.0% 小幅上升至 13.5%和 24.4%。此外,我们认为 2035-40 年氢能将起步,并在 2040 年后开 始逐步迈向平价,与非化石能源电力一起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并带来天然气消费于 2049 年达峰后回落,由氢能支撑能源消费增长、同时不产生二氧化碳。从二氧化碳排放 情况来看,随着煤炭、石油消费在 2028 年达峰,排放总量将同时实现峰值,并在 2060 年非化石能源和氢能全面取代后,达成零排放。节能减排+碳吸收等手段完成非能源领域碳中和。非能源板块(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 随着发展需求增速放缓、节能减排效果显现,整体碳排量走弱,剩余量或由森林碳吸收、 碳捕捉等手段达成“碳中和”。电力碳中和是必经之路(略)电力是需求端零排放的能源,但是在供给端电力目前占碳排放的 32%,因此降低 电力排放将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工作,也是中国长期希望完成的能源转型任务。而随着 中国非化石能源摆脱补贴,我们认为推动非化石能源比例在电力中不断提升将是成本最 低也是最有效的电力碳中和方式,考虑到非化石能源的不稳定性,就不得不考虑电网的 消纳成本,因此如何增加和释放电网灵活性就成为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的关键。最后, 电力碳中和又将是开启能源碳中和最后一步氢能的基础。因此我们认为非化石能源的发 展在平价之后仍然需要经历 4 个阶段,通过新能源+电网灵活性平价,新能源+储能用户 侧平价,到新能源+储能发电侧平价,到最终氢能平价实现电力碳中和。非电能源碳中和推动氢能发展(略)目前中国能源需求中非电占 53.8%,但是在能源使用中,部分使用形式需要更高 的能量密度,长期的储存,以及燃烧释放热能的形式,因此即使到 2060 年我们预计也将 有 30%的能源无法被电取代。对于非电能源领域,我们认为目前将只有碳捕捉和氢能两 种形式来完成,相比碳捕捉,我们认为氢能对于产业提升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更高, 因此我们大胆地预测氢能将会是最终完成能源碳中和的主要方向。氢能发展的 3 个阶段2021E-2030E:应用初期,平价起点。我们认为,在这一阶段,燃料电池技术应用得到提 速,从终端应用层面带来规模化与成本下降,同时推动能源供给端的运输与加注成本受 益规模化与环节效率提升得到快速下降,带来供给与应用环节并行的降本。从氢能源角 度,目前天然气/煤气重整+碳捕捉制氢短期内成本优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的 制约主要来源于运输与加注环节,其中运输受限于高压 IV 型瓶应用、液氢运输、管路运 输的不完善,而加注环节受益于加氢站设备依赖进口 CAPEX 较高且目前综合运营效率较 低。我们认为随着燃料电池终端应用的起量,终端氢价格可由目前的 70-80 元/kg(含税) 下降至 2025 年的约 35-40 元/kg(含税),并至 2030 年下降至约 30 元/kg(含税)。2031E-2050E:步入平价,应用领域拓宽,供给与应用规模大幅提升。我们认为,在这一 阶段,氢能源的成本受益于富电区域新能源发电的低电价,与逐步完备的中长距离运输/ 管路,使得加氢成本逐步下降至近 20 元/kg。同时新能源电解水制氢也将逐步成为氢能 供给的主流模式。对于燃料电池车辆,当不考虑柴油针对碳排成本上升时,氢成本下降 至20元/kg可直接与柴油平价。此外,此阶段的非交通领域用氢的价格已逐步下降至18-20 元/kg(即不考虑加氢站的加注成本),在工业与家庭供暖领域已逐步具备一定经济性基 础,我们认为通过初期与天然气的混合使用,以及伴随氢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在供暖领 域,氢能也将逐步提升应用渗透率。2051E-2060E:全面平价,碳中和目标驱动其余非电领域渗透率全面提升。我们认为,此 阶段受益于新能源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储运规模的大幅提升下应用环节成本的进一步 下降,氢加注成本将下降至 20 元/kg 以下,非交通领域氢应用成本将下降至 15 元/kg 以 下。应用领域将全面拓展至供热供暖、船舶等非电领域,补足非电领域碳中和的拼图。通过碳交易市场加速需求侧转型的畅想(略)我们认为虽然中国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但是考虑到未来碳中和任务的 艰巨性,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需求端也同时加强节能和减排的力度,一方面这将使得碳 中和的目标更易达成,而另一方面推动节能减排也将加速电能替代以及煤改气,以及未 来氢能替代等工作,使得能源转型在需求端有更强有力的支撑,加速能源领域非化石能 源和未来氢能的平价。虽然目前政策机制没有推出,但是我们认为通过碳排放市场,以 总量控制为原则,通过碳交易的经济刺激将以更灵活的方式完成需求侧的转型。汽车行业在 2028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 年达到零碳排乘用车:我们预计总体保有量先升后降,2045 年新能源新车销售渗透率达到 100%。我们认为乘用车保有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1)直至 2030 年,乘用车保 有量由 GDP 增长带动。2)2030-2045 年,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千人保有量 逐步增长至 500 辆。3)2045-2060 年,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有效提升交通运营效 率,降低社会对于汽车保有量的需求,汽车保有量有所下降。2060 年千人保有 量达 402 辆。出行需求方面,我们认为前期随着保有量上升、叠加高铁网络不断 扩展,单车平均行驶里程有所下降。2045 年后,随着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普及, 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降低车辆闲置率,单车平均里程将有所回升。能源结构方面, 我们预计 2025 年新能源新车销售渗透率达到 20%,2035 年达 50%,2045 年达 100%。随着已保有的燃油车的不断淘汰,2060 年乘用车碳排放量降低至 0。商用车:货车碳排放量占比较大,我们预计客车率先达到 0 碳排放。重卡方面, 我们认为公路货运周转量大多由重卡完成,二者有较强相关性,我们预计公路货 运周转量先升后降,主要由于后期高铁等货运方式更加普及,对公路货运产生替 代。我们预计重卡保有量的新能源渗透率在 2035 年后增长较快,逐步增长至 100%,碳排放量降至 0。我们预计中轻微卡保有量先升后降:2020-2045 年,保 有量随城市面积增长而增加,2045 年后,受到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普及的影响, 车辆闲置率降低,保有量有所下降。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2060 年碳排 放量降低至 0。客车方面,我们认为较容易通过制定政策快速提升新能源渗透率, 我们预计客车新能源保有量渗透率在 2030 年即达到 100%,碳排放量降低至 0。动力电池:装机新增量增长至 2045E,平价 2025 年可及。我们预期新能源乘用 车车渗透率的提升与单车带电量伴随平均续航里程的提升将共同推动动力电池 新增装机量需求持续增长至 2045 年达到峰值。我们测算 2045E 乘用车装机量可 达 4140GWh,是 2019 年的 100 倍以上。新能源乘用车的购置平价我们预期可于 2025 年在基本到达,并于 2025-2030 年全面到达。短期来看,LFP 的高性价比将 带动中短里程车型于 2021-2022 年在中国市场率先达到平价,长期来看,高镍及 下一代电池将带动 500km 以上车型在 2025-2030 年达到平价。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碳中和”目标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的 发布,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产业链标的均形成了长期利好。推荐新能源整车标的: 比亚迪、蔚来、建议关注小鹏(未覆盖),推荐新能源产业链标的:三花、银轮、 拓普,推荐锂电产业链标的: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恩捷股份,推荐氢燃料电池 标的:亿华通(未覆盖)、潍柴动力。风险新能源技术发展不及预期。交通运输:技术仍待突破,低碳出行可期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总周转量 21.2 万亿吨公里,至 2060 年,我们预计交通运 输行业总周转量为 37.3 万亿吨公里,40 年年均复合增长 1.4%,其中,客运总周 转量占总周转量的比例将从 2019 年的 1.5%,提升至 2060 年的 4.2%,货运周转 量占总周转量 98.5%,我们预计 2060 年该占比会下降至 95.8%。根据我们的估算,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为 11.4 亿吨,我们预计 2060 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约 4.1 亿吨,下降 64%。2019 年,公路/航空/航运/铁 路的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 82.1%/10.4%/6.4%/1.1%。随着新能源车的推广和普及 以及铁路行业电气化率的持续提升(我们预计 2060 年电气化率提升至 100%), 公路和铁路有望实现 0 碳排放。受限于当前技术条件,我们预计 2060 年航空行 业碳排放量约为 2019 年 3 倍,达到 3.6 亿吨,如果后续氢能飞机技术成熟且制 氢成本能降下来,航空行业有望实现 0 碳排放;航运的碳排放量较 2019 年下降 28%,为 5,240 万吨。碳中和的目标对于交运各子版块影响不一。1)航空:碳中和的目标短期利好行 业内公司的成本控制,长期利好行业供需关系和格局改善;2)铁路:碳中和的 目标将长期利好铁路运输的效率和成本控制;3)公路:受“公转铁”推进和“多 式联运”普及的影响,长途公路货运板块受损;4)航运:行业可能面临供不应 求周期和运输成本提高的挑战。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于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用能结构上都提出了较高 的要求,影响深远,有望长期提升航空、铁路行业公司运营效率,改善航空和航 运业供求关系,由于对能耗要求提升,可能对货运占比较高的子行业带来成本压 力。受益标的上来看,考虑到铁路单位碳排放较航空和公路更低,因此在碳中和背景 下会有望获得较高增长,其中高铁由于时效性较高,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推荐京 沪高铁。风险受限于碳排放要求,行业内生增长放缓。碳中和之交运篇:技术仍待突破,低碳出行可期2020-2060 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总周转量 21.2 万亿吨公里,至 2060 年,我们预计交通运输行业总 周转量为 37.3 万亿吨公里,40 年年均复合增长 1.4%。2019 年,航运/公路/铁路/航空总 周转量占比分别为 48.9%/35.6%/14.8%/0.6%。我们预计,自 2020 年至 2060 年,受客运 以及货运渗透率持续提升,航空总周转量 40 年年均复合增速约为 3.8%,在各种交通运输 方式中最快,2060 年航空总周转量相较于 2019 年增加约 360%;铁路、航运总周转量 4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8%、1.7%,2060 年相较于 2019 年分别增加约 220%、96%; 受公转铁影响,公路总周转量预计将于 2027年触顶后回落,4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0.4%, 2060 年总周转量相较于 2019 年下降-16%。至 2060 年,我们预计交通运输行业总周转量 为 37.3 万 亿 吨 公里, 其 中 航 运 / 公 路 / 铁 路 / 航 空 总 周 转 量 占 比 分 别 为 54.6%/17.1%/26.7%/1.6%。2019 年,客运总周转量占总周转量 1.5%,我们预计 2060 年该占比会提升至 4.2%,其中 铁路/航空/公路客运当前占客运总周转量的占比分别为 41.7%/33.2%/25.1%,公路客运不 含私家车出行;由于航运主要为货运,不纳入讨论。因为航空出行较为便捷,且出行距 离较远,我们预计随着人均 GDP 不断增长,航空客运占比将持续提升;同时,随着高铁 网络日趋完善,铁路出行将成为跨省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预计 2020 年至 2060 年 铁路/航空/公路客运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3.7%/3.7%/-2.2%,2060 年铁路/航空/公路客运 在总客运周转量的比例分别为 54.1%/43.0%/2.9%,铁路/航空/公路客运周转量绝对值相 较于 2019 年增长 351.5%/350.9%/-59.3%。2019 年,货运周转量占总周转量 98.5%,我们预计 2060 年该占比会下降至 95.8%,其中 航运/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当前占货运总周转量的占比分别为 49.7%/35.8%/14.4%/0.1% (航运包含远洋航线)。由于公转铁趋势的影响,公路的货运占比逐渐下降,铁路货运占 比逐渐提升;同时由于航空货运速度上具有较大优势,因此航空货运占比也有望逐渐提 升。我们预计 2020 年至 2060 年航运/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7%/-0.4%/2.8%/ 4.1%,2060 年航运/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在总货运周转量的比例分别为 56.2%/17.6%/25.8%/ 0.4%,航运/公路/铁路/航空货运周转量相较于 2019 年增长 95.6%/-15.1%/209.6%/416.4%。行业未来碳排放量的展望:2020-2060 我们基于交通部和民航局提供的各子版块能耗数据,并据此测算并预测整体行业碳排放 量。根据我们的估算,2019 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为 11.4 亿吨,公路/航空/航运/铁路 占比分别为 82.1%/10.4%/6.4%/1.1%,我们预计 2060 年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为 4.1亿吨,航空/航运占比分别为 87.4%/12.6%,公路和铁路将实现 0 碳排放。如果后续氢能飞机技 术成熟且制氢成本能降下来,航空行业也有望实现 0 碳排放。具体来看: 公路:随着新能源车的推广和普及,我们预计 2060 年公路行业实现 0 碳排放。随 着发动机技术的成熟、纯电动车逐渐取代化石燃料非纯电车,我们预计公路单位运 输能耗下降。由于乘用车单位周转量碳排放量较高,但占整体周转量比重较低,因 此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将于 2028 年达到最大值,晚于公路总周转量触顶年份;之后 公路的碳排放量将随着总周转量逐渐下降,预计至 2060 年公路运输碳排放量下降至 0。 航空:基于当前技术手段来看,我们预计 2060 年航空行业碳排放量约为 2019 年 3 倍。如果后续氢能飞机技术成熟且制氢成本能降下来,航空行业也有望实现 0 碳排 放。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航空的碳排放量下降主要依靠提升飞机发动机燃油效率 以及提升飞机的载客效率(单架飞机可提供更多座位),我们预计单位能耗将以每年 1%下降,2060 年,航空单位能耗约为 2019 年的 66.2%。考虑航空总周转量相较于 2019 年增长约 351%,我们预计 2060 年航空行业消耗航空煤油 1.1 亿吨,约为 2019 年的 3 倍,碳排放量 40 年年均增长 2.8%至 3.6 亿吨,占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比例 上升至 87.4%。我们当前测算基于制氢技术成本较高且氢能飞机技术未有突破,如 果后续氢能飞机技术成熟且制氢成本能降下来,航空行业也有望实现 0 碳排放。 航运:由于能源利用率提高和新能源应用,我们预计 2060 年航运行业碳排放量较 2019 年下降 28%。由于液态天然气双燃料船(LNG 双燃料船)的逐渐成熟与推广(我 们估算 LNG 双燃料船碳排放量约为普通单燃料船的 80%),我们认为航运单位运输 量碳排放量将持续下降,2060 年航运单位能耗约为 2019 年 36.8%。考虑航运总周转 量较 2019 年上涨 96%,我们预计 2060 年航运碳排放量总量为 5,240 万吨,折合 1,941 万吨标准煤,较 2019 年下降 28%,2060 年航运的碳排放量占比变为 12.6%。 铁路:我们预计 2060 年铁路行业电气化率有望达到 100%,届时铁路行业有望实现 0 碳排放。由于电力机车不存在废热等问题,能量利用效率大于蒸汽机车,随着铁 路电气化的不断推进,铁路的单位能耗逐渐下降。目前,中国平均每年电气化改造 传统铁路约 1,050 公里。截至 2019 年底,中国现存未电气化铁路里程 3.9 万公里, 我们预计改造完成仍需约 40 年,2060 年,铁路运输耗电 1,262.54 亿千瓦时(折合 3,788 万吨标准煤),若发电系统解决碳排放问题,则铁路运输可实现 0 碳排放量。用能结构的改变我们预计到 2060 年,航空能量来源仍然以航空燃油为主(假设制氢成本未下降、氢能飞 机技术未成熟),铁路运输将全部实现电气化,航运将以氨和氢燃料为主、风力、重油为 辅,公路运输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请见汽车组报告相关部分,此处不进行赘述。在上文中,我们的预测是基于当前的技术背景,在该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一些尚 在研究中的新的技术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碍。航空:当前碳排放下降主要依靠节能减排如果不考虑新技术的应用,我们预计,航空行业未来碳排放下降主要依靠节能减排。目 前航空公司的节能减排方式包括单发滑行、飞机减重、航线优化、机队优化等。自 2012 年至 2019 年,中国民航平均百吨公里消耗燃油数量由 29.30 公斤下降至 28.56 公斤,降幅2.5%。当前航空业减少碳排放的尝试主要有全电飞机、核能飞机、生物燃油飞机和氢能飞机, 但我们认为受制于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目前这些尝试或均有待技术突破。如果后续 氢能飞机技术成熟且制氢成本能降下来,航空行业也有望实现 0 碳排放。 全电飞机:由于飞机本身具有消耗燃料大、起飞瞬时功率高、事故危险系数高等特 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全部由电能驱动的飞机并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可能 。我们估算, 可以使得波音 737 飞机起飞需要的电池重量远大于飞机最大起飞重量,同时,以锂 电池为代表的电池单元很难避免自燃的可能,而飞机电池组自燃将会带来比汽车、 火车自燃更严重的后果。 核能飞机:2015 年,波音已申请可控核能飞机发动机的专利,但核能飞机也具有危 险系数高、防辐射成本高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核能飞机出现的可能性较低。 生物燃油飞机:2018 年 1 月,澳航由墨尔本飞往洛杉矶的飞机使用的燃料为 90%的 航空煤油和 10%的生物燃油4,但据澳航数据,为生产这趟航程的生物燃油的植物占 用土地约 150 英亩,因此如果后续大规模应用生物燃油可能会加剧粮食价格的上升, 同时我们估算在生产生物燃油的过程中排放的碳的数量甚至超过飞行所减少的碳排 放量,因此从经济性和碳排放的角度来看,生物燃油并非节能减排的最佳选择。 氢能飞机:2020 年 9 月,三菱发电宣布完成了全球首个氢能发电解决方案,解决方 案中的氢能推动的燃气轮机为氢能飞机的发动机的基础,为氢能飞机提供了可行性;同月,空客推出了氢能飞机的原型机,目前,该氢能飞机航程约 3,700 公里,能够 覆盖中国国内的绝大部分航线,同时可以解决部分国际航线的问题。目前来看,氢 能飞机可能是最可行的非化石能源替代解决方案。但是,目前氢气生产主要依赖电 解水和石油化工,成本较高。我们预计 2060 年航空煤油的需求量超过 1.5 亿吨,而 当前等热值的氢气仅生产成本就为航空煤油的 2.5 倍,其储运成本更是远高于航空 煤油,限制了氢能飞机的应用,我们认为后续氢能飞机的发展需要解决经济性问题。铁路:有望在 2060 年全部完成电气化我们预计,中国铁路将在 2060 年前完成电气化,铁路运输碳排放下降至 0。我国非电气 化铁路一般使用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使用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功率小、运载能力小; 电力机车功率大、运载能力大。因而,电气化是扩充铁路运载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 是解决碳排放的重要方式之一。自 2010 年至 2019 年,中国平均每年新修建铁路 5,313 公里,增加电气化里程 6,392 公里,平均每年电气化改造传统铁路约 1,050 公里。2019 年底,中国现存未电气化里程 3.9 万公里,预计仍需约 40 年。因此,在碳中和的背景下, 我们预计至 2060 年,中国铁路预计将全部实现电气化。目前,改造的经济性低是中国铁路电气化推进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据国家铁路局数据, 2018 年~2020 年,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成本约 660 万元/千米,京通铁路、京原铁 路电气化改造成本约 440-540 万元/千米。尽管铁路电气化改造工作正持续推进、我国铁 路电气化率持续走高,但部分铁路尚未实现电气化,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部分铁路电气化需求不大。对于运输需求较低、车次较少的铁路,不需要通过电气 化改造提高运力,亦难以在电气化改造后收回投资成本。 气候因素导致电气化成本更高。高寒、高原等地区受自然环境与气候影响,电气化 改造需克服更多困难,如青藏高原需做好避雷防短路以避免“地滚雷”、黑龙江等高 纬度高寒地区需做好融雪融冰等。尽管经过攻关,相应技术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增加了相应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成本。 地方铁路财政压力较大。地方铁路电气化改造过程中地方财政需负担较大压力,也 制约了相应铁路的电气化改造进程。航运:预计 2060 年清洁能源成为主要燃料我们预计,至 2060 年,航运的主要燃料将变为清洁能源。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 数据,航运占 2018 年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2.89%。同年,国际海事组织要求截至 205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至 2008 年的一半。目前来看,主要的降低碳排放的方案包 括风力船、LNG 双燃料船、氨或氢燃料船等。 风力船:瑞典 Wallenius Marine 公司开发的模型船已经下水6,预计将在 2021 年底接 受订单,第一艘实装船将会在 2025 年之前下水。该风力驱动汽车运输船全长 200 米,宽 40 米,一次能够运载超过 7,000 辆汽车,碳排放量将减少超过 90%。 LNG 双燃料船:2020 年 8 月由中船集团下属公司完全自主设计和自主建设的第四代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天枢号”开始制造。与常规燃料相比,LNG 双燃料船碳排 放减少约 20%,能够起到较好的减排效果。 氨燃料船:氨气作为氮氢化合物,在燃烧时不会排放二氧化碳,具有供应稳定、便 于运输、生产成本较低等特点,因此国际能源机构认为,预计到 2060 年将有 60% 以上的新船使用氨或氢作为燃料7。然而,目前氨气生产仍需高温高压,生产成本极 高,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远超等热值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 在常温常压下生产氨成为了限制氨作为常规燃料的因素。目前来看,等热值的氨气 价格是重油的 3 倍以上,同时氨气的储运需要低温高压的环境,限制了其应用。碳中和对于行业的影响我们认为 2060 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交通运输子板块中各家公司的经营效率、盈利能 力以及行业供需和格局都有深远影响。对航空来说,碳中和的目标短期利好公司成本控制,长期利好行业供需关系和格局改善。虽然目前还难以找到完全替代航空煤油的产品,但碳中和会使得各航司更加注意油耗的 降低,进而降低燃油成本,利好公司经营效益;同时因为碳中和的要求,航空行业需要 尽可能减排,从长期看或缓解行业运力无序增长的问题,长期利好航空行业供需关系以 及格局的改善。对于铁路来说,碳中和的目标将长期利好铁路运输的效率和成本控制。内燃蒸汽机车将 会逐渐被电力机车取代,铁路运输公司的固定投资将会增加,在短期内铁路运输公司的 现金流会出现下降;从长期来看,由于电力机车效率更高,因此铁路运输运营成本将会 下降,铁路运输效率会进一步提升。因此,长期来看,碳中和的要求将会利好于铁路运 输的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下降。考虑到铁路单位碳排放较航空和公路更低,因此在碳中和 背景下会有望获得较高增长,其中高铁由于时效性较高,占比有望持续提升,推荐京沪 高铁。对于公路来说,受“公转铁”推进和“多式联运”普及的影响,长途公路货运板块受损。作为陆路运输方式,铁路在能耗和综合成本方面更具备优势,未来或将继续获取货运市 场份额;而公路因为具备灵活的特点、未来可能更多集中在短途运输领域,逐渐丢失长 途运输份额。此外,碳中和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路作为配套基础设施,或 将引入更多支持新能源汽车的设备或系统。长期看,智慧公路建设也顺应节能减排的大 趋势,将在未来技术升级条件下逐渐普及。对于航运来说,航运运输板块面临供不应求周期和运输成本提高的挑战。随着碳排放要 求更加严格,对碳排放要求提高,可能会加快老旧船只的退出,短期内现金流下降,同 时由于排放监管的不确定性,航运公司预定的船只数量下降,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供不 应求。由于碳排放要求严格,若强制推行对于碳排放的要求,可能会加速高成本新能源 的应用,提高运输的成本,同时由于航运公司的议价能力逐渐下降,船运公司的利润逐 渐下滑。因此,航运运输板块长期可能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此同时,碳中和将会利好于上游的供应商与技术研发企业。运输企业将会更加重视节 能减排,因此会加速运输工具的升级,为新的节能减排技术支付更高的费用。大宗商品:减排任重道远,技术变革催生新机遇(略)大宗商品行业中,火电、水泥、钢铁 2019 年碳排放占比较高。从 2019 年碳排放 结构来看,我们测算火电和水泥、钢铁的碳排放占比较高,而散煤供暖和有色金 属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我们估算这几个行业的 2019 年碳总排放量大约 为 76.8 亿吨,占我国碳总排放量约 64%。在我们的基准情形假设下,2060 年这些行业碳排放总量有望从 76.8 亿吨减少 87%至 10.2 亿吨。我们预计在 2060 年大宗商品碳排放构成中,水泥占比 48.6%, 钢铁 44.8%,电解铝 3.7%,玻璃 2.0%,铜 0.5%,锌 0.3%,铅 0.2%。在减少的 66.6 亿吨碳排放当中,约 53%来源于火电和散煤由非碳能源替代,约 44%是来源于水 泥、钢铁和电解铝的减排(而其中约 73%是因为到 2060 年这三种商品的消耗量 显著下降导致,27%是电能去碳化和能耗效率提升)。从供给侧看,碳排放减量可能相当于另一次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本次提出的碳 中和目标可能实现类似于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主要由于可能推出更严格的环保措 施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我们认为未来高碳排放板块的新产能投放审批可能更为 严格,而落后产能的退出有望提速,短期的供需错配或利好商品价格及板块龙头。环保类建材需求提升,同时新能源车带动能源金属前景向好。需求层面,我们认 为建筑环保标准的提高和节能要求有望提升对于建筑保温涂料和高端玻璃的需 求。考虑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推广,我们预计 2030 年全球铜的总需求量会比目 前多至少 12%,或将开启铜的一个长牛周期;锂、钴作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核心 原料,未来有望受益于整体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高景气度行情。长期煤炭需求承压。我们认为碳排放的控制将导致煤炭需求的减少,长期煤炭行 业承压。但短期来看,考虑到煤炭需求的下降预期,煤企或减少资本开支,龙头 煤企的现金牛特性有望进一步凸显,而煤炭需求的下行趋势或驱动部分煤企布局 清洁能源等新兴行业,转型升级也有望为煤企注入新活力。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未来供给侧严控基调不变,落后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同时传统 高耗能产品(如水泥、钢铁等)人均需求量逐渐回落,而建筑环保标准和节能要 求的提高,建筑保温涂料和高端玻璃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考虑到新能源的应用 于推广,锂钴有望受益于新能源车需求增长。我们看好龙头标的:海螺水泥-A/-H, 宝钢股份-A,旗滨集团-A,信义玻璃-H,紫金矿业-A/-H,赣锋锂业-A/-H,中国 神华-A/-H,陕西煤业-A,中煤能源-A/-H,建议关注中国铝业-A/-H,方大炭素-A (未覆盖),华友钴业-A(未覆盖)。风险碳中和执行不及预期;大宗商品生产能耗效率提升不及预期;传统大宗商品(水 泥、钢铁、煤炭等)需求量降幅不及预期。农业:碳排放增量有限,推动农业向提质转变农业增长已从增量向提质转变:中国人均肉类、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量已超 过世界平均水平,我们认为未来需求发展将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与之对应,我们 判断农业发展趋势将从增量逐步转向提质,在现有土地资源下,通过提升生产效 率,来保障供给,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整体看,我们判断供需两侧结构化 转型将是 2020~2060 年农业发展的重要路线。行业碳排放增量有限,长期有望实现碳中和:农业碳排放在全国总体碳排放中占 比约 7%,对应 2020 年约 8.2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农业碳排放构成中,农业土 壤、动物肠道发酵、水稻种植和动物粪便管理为主要排放源,分别占农业碳排放 35%、24%、24%、16%。我们认为 2020~2060 年人均肉类消费稳健增长、水稻消 费量趋于稳定、农用地面积同样保持稳定,据此预计 2060 年农业活动总体碳排 放或达 9.4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2060 年 CAGR +0.3%。另一方面,我们判断 随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2060 年林业碳吸收量有望达 11.9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综 上,我们认为至 2060 年农业活动碳排放增量有限,且可实现碳中和。规模化养殖及高效种植更为顺应趋势:我们认为规模化养殖有望通过精细管理, 在粪污管理、饲料效率、物流筹划等方面较散养更易实现减排;而高效种植有望 通过育种改良和数字化管理,在作物生长效率、氮肥及农药利用率等方面领先散 户种植,碳排放量更少。长期看,随我国对碳排放的监管趋严,我们认为规模化 养殖及高效种植将更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头部畜禽养殖公司及生物育种公司也 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认为“碳中和”目标在短期对农业企业构成的减排压力较小,长期看则有望 利好规模化养殖与高效种植企业,看好行业龙头增长机会。生猪养殖板块推荐牧 原股份、新希望,制种板块推荐隆平高科。风险碳中和执行不及预期;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力度超预期;农产品人均消费结构 剧烈变化;森林面积扩张速度不及预期。看好规模化养殖及高效种植企业发展前景:我们认为农业碳排放占比较低,且增量空间 有限,可由 LULUCF 负碳吸收实现碳中和,故短期看,企业减排压力较小。长期看,大型 养殖企业有望通过精细管理,在粪污管理、饲料效率、物流筹划等方面较散养户更易实 现减排;而高效种植企业,有望通过育种改良和数字化管理,在作物生长效率、氮肥及 农药利用率等方面领先散户,从而碳排放量更少。行业集中度有望因此提升。生猪养殖板块推荐牧原股份、新希望,制种板块推荐隆平高科。……(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中金公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莫若以明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建议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撰写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课题研究的成效五个部分。为了能写出好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赛恩斯编译建议课题研究者从题目表述、问题思考、操作路径、成效关注四方面进行着重审视,以提升结题报告的质量。一、题目表达。题目的表述必须要与课题的内容相对应。也就是说,一个合理的课题名称应能反映出研究问题最主要的信息。一般而言,这些信息至少要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题目表述要突显出课题研究的载体,这往往是课题创意点的浓缩。二、问题思考。我们对于问题的思考或者说是研究背景的介绍,重在找到真实问题,即确定研究点,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课题界定则重在说明“我做的是什么”,揭示内涵并圈定外延。如果研究者对于课题界定不清楚,就犹如连自己的产品是什么都不清楚,又怎能做出好的产品。课题界定是基于问题而提出的,并需反复修改、提炼,形成一定的新意,让人生发一种想看下去的欲望与冲动。三、操作路径。操作路径的提炼要关注几个策略之间的关联性与逻辑性。课题研究者要在这一部分将课题的路径、招式、策略等用平实的说明性语言说清楚,标题的呈现要简洁且明晰,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是如何开展的。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路径必须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只有在确保了研究策略与课题内容具有关联性的基础上,呈现其逻辑层次性之后,一般才会去关注文字的具体表达,操作策略的表述必须准确、明白、具体。四、成效关注。课题研究成效的表达除了操作策略外,主要聚焦外显成效。即重点说明研究带来的具体变化。通常情况下,可以从研究者、研究对象、辐射影响等几方面展开论述,具体内容可以通过附件的形式来支撑。附件的形式可以有活动照片、课题论文、相关报道、获奖证书等。值得提出的是,成果附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相关度不高,会让人感到你连要研究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不清楚。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需要将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内容以严密的逻辑组织呈现出来,确保其真实性、关联性与层次性。因此,建议课题研究者在撰写结题报告时对以下几个问题予以重点关注:一是题目中的关键词与文本内容表述的关联度是否紧密;二是文本中各内容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三是各级标题是否起到“见题而概知其旨”的作用;四是文字表述是否客观、简洁、明白。总的来说,结题报告决定了研究的深度与水平,需要按照其基本规范与要求认真对待,只有努力学习,肯下功夫,才能撰写出高质量的结题报告。

画心师

必须收藏,这份报告将告诉你2019年环保怎么干。

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议于1月10-11日在德州召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樊元生出席会议并作了“把握机遇,戮力同心,加快推动新时代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全文如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 樊元生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们在美丽的国家园林城市——山东德州,召开2019年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会议。首先,感谢景津集团对本次会议成功召开付出的努力。景津集团是我国环保产业重要的骨干企业,30多年来勇于创新、强化管理、周到服务,在产品研发、质量管控、品牌塑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上午大家参观了景津集团,相信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景津的成功,体现了中国环保产业的工匠精神,也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值得我们环保企业学习借鉴。祝景津集团发展得更好,也希望我国的环保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2018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分析形势,展望未来,共商2019年的工作,推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一、2018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我国环保产业总体呈现持续发展态势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面启动了污染防治攻坚战。首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取得显著效果,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压力得到有效传导,相关法规政策逐步完善,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治污动力显著提升。2018年也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环保产业不负众望,继续得到稳定向好发展。在行业层面,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做好各项服务,使我国环保产业紧跟政策导向,融入新时代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局。在技术上,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电行业烟气超低排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处理处置、固废危废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污染治理设施远程控制和自动运行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在环境服务方面,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区域流域治理、第三方治理运营、社会化监测等得到普遍应用,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业收入占比超过60%。在市场方面,企业订单总体比较充足,营收增长较快,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机动车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等市场增长较为强劲。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环保企业快速发展,A股涉足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已有120家,新三板环保企业300多家,创新型企业充满生机活力,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在规模方面,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7.7%,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预计全年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可超过1.5万亿元。(二)全国环保产业协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18年,全国各级环保产业协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团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体系“一盘棋”作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全面加强协会党的建设,以党建带动协会建设。中环协确立“以党建促会建”的指导思想,修订完善《党总支工作规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落实民主集中制,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各省市协会党建工作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例如,江西、湖北、重庆、沈阳、呼和浩特等协会新成立了党支部,广州市协会完成党支部换届。四川协会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范围扩大到副会长企业,浙江协会秘书长当选为浙江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第一届委员,湖北协会的党建工作被作为先进经验在全省社会组织中推广,呼和浩特协会党支部成为市委书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示范单位与观摩点。党建工作为协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二是全国各级协会大部分完成脱钩改革,组织和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中环协与行政机关脱钩后,坚持依法依规依章民主办会,完善决策监督机制、履行民主议事程序,实现机构、职能、资产、人员、党建与外事“五分离、五规范”。江苏、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厦门、成都等协会完成脱钩改革,内蒙古、山东、广西、陕西、甘肃、青海、青岛等协会完成换届。各级协会努力打造专业性强、积极活跃、支撑有力的分支机构队伍。中环协制定《分支机构2018年工作要求和考核要点》,强化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引导,筹备核安全与辐射安全、冶金环保等4个领域新分支机构。吉林、河南、山西、安徽、广西、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大连、南京、厦门、广州等协会根据本地环保产业发展需要,成立新的分支机构。各省市协会还积极加强横向合作。泛珠三角、副省级城市、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等协会间合作机制日益成熟。长江沿线的重庆、上海、四川等11省市和成都、武汉等5个副省级城市协会联合推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北京协会积极推动建设京津冀环保产业联盟。天津、厦门等协会还主动与本地区其他行业协会加强横向合作。三是积极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中环协针对部分环保上市公司陷入经营危机问题,由会长和副会长、秘书长带队,赴北京、江苏、广东等14个省市实地走访,会同当地协会负责人登门拜访环保企业70余家,组织召开企业座谈会10余次,获取了约150家企业的一手信息,充分了解行业全面情况。针对环保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税负增加、拖欠款问题严重等困难,提出纾困建议,形成调研报告10余份,在此基础上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办理国务院领导关于环保产业当前困难、推动民营经济参与生态治理等重要批示件,起草化解环保产业当前困境的有关建议报送国办,研究推动民营经济参与生态治理的政策措施。针对钢材涨价造成电除尘行业经营困难的问题,中环协联合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向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部委上报《关于因钢材大幅涨价请求对除尘器产品调价予以支持的紧急报告》,反映行业诉求,帮助行业争取政府部门和行业用户的理解与支持。各省市协会除认真配合中环协反映行业问题外,还积极通过呈报专题报告、召开征求意见会、邀请有关部门走访企业等各种形式和渠道反映本地区企业诉求。例如,吉林、安徽等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与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沟通对接,新疆协会对价格管理部门有关环保企业服务收费标准事宜提出合理化建议,武汉协会为本市环保企业积极争取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中的治理机会。四是加强行业调查统计,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数据是协会话语权和行业地位的重要基础。中环协在广东、福建、安徽、浙江、广西等26个省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继续开展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和环保产业重点企业调查工作,获得7500余家填报单位的有效数据,编制完成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及分析报告(2018)》,定期向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和工信部报告行业运行情况。脱硫脱硝、电除尘、水污染治理、土壤与地下水修复、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积极做好本领域调查统计工作。吉林、天津、河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协会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开展本地区环保产业调查统计。五是做好为政府服务,努力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中环协主动加强与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的沟通,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完成数十项法规、标准、文件的征求意见;承担上述政府部门委托的监测人员职业资格可行性研究、废气重点污染行业典型生产及污染治理设施关键控制节点研究、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编制、VOCs大气污染治理市场环境调研分析等近20项课题;继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注册环保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在生态环境部《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发改委、科技部牵头的《构建市场导向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指导意见》编写。各省市协会积极拓展为政府服务。例如,吉林、内蒙古、广西、四川、成都等协会参与本地区政府关于环保产业的意见、规划等重要文件起草,安徽、广西等协会主动将行业研究报告呈报本地区国家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江西等协会积极承接有关部门委托,举办环保产业和绿色发展有关会议论坛。六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协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中环协积极承担生态环境部环境技术管理工作,高质量推进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最佳实用技术等文件编制工作,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工程名词术语》等3项国标的编制,工作质量得到管理部门高度认可。为激励环保产业创新,中环协应会员企业呼吁,在长期跟踪国家评奖管理政策的基础上,抓住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的机遇,完成环保产业领域首个科技奖“环境技术进步奖”的备案,为保障评奖工作在2019年正式启动打下良好基础。各分支机构积极推进本领域技术进步,在各专业领域内组织召开会议、技术交流、培训、研讨等活动60余场次,支持协会完成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筛选、《环保产业发展报告》《环保产业技术装备发展指南》和《年终行业发展评估及展望》等编写任务。省市协会技术服务各有特色。例如,北京、山东、安徽、江西、湖北、广东等协会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鉴定评估推荐等服务,湖北、广东等协会将技术筛选结果汇编为目录,向社会推荐。河北、山西、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宁夏、大连、青岛、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协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研讨、推广、对接等活动。辽宁、四川等协会建设和完善技术成果转移平台。山西协会积极推广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厦门协会建设环保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与研究院。在推进团体标准建设方面,中环协认真履行新《标准化法》赋予社团制定发布团体标准的法律职责。一方面开展标准化顶层设计,成立协会标准化委员会,以市场和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新技术、新需求、新热点、新领域,构建VOCs、固废、机动车等3个团体标准簇,组织立项22项团体标准,持续推出环境管理和市场急需、社会关注度高的团体标准。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标准备案,在协会网站专门设立企业标准公示栏目,号召会员备案并公示企业标准,接受监督。辽宁、山西、河南、安徽、广西、甘肃、广州等协会也加快推进团体标准建设。七是积极开展行业自律。中环协积极做好国家级行业协会商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工作,改进环保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机制,制订发布《环保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发建设“环保产业信用平台”,年内开展两批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组织编制《环保企业社会责任指南》。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专业委员会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制订《环境监测行业自律公约》,组织企业签订自律承诺书。土壤与地下水修复专业委员会编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行业自律公约》。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召开环评行业管理与自律座谈会。在省市协会方面,全国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成立自律联盟。四川协会、云南协会按规定严肃处理证照造假违规企业。新疆、沈阳、西安等协会分别制订本地区重点领域行业自律方案和公约。八是持续优化协会服务品牌建设。2018年,在全国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和中环协各分支机构的鼎力支持下,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认证、培训等协会服务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本年度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在展出规模、展出水平、专业观众、宣传推广、嘉宾阵容等方面均保持高水准,实现一年一展平稳过渡。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聚焦行业热点,设置主论坛和20场分论坛,邀请两位部级领导、6位院士、十余位司局级领导和近20家上市企业高管现场演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环保产品认证在各级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环境服务认证范围不断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环境类认证体系逐步建立,认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认证结果得到市场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广泛采信,并被财政部门的所得税优惠等支持政策采纳。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还在广东省设立了办事处,探索认证业务合作新模式。协会培训服务取得较大进展,环保设施运行操作工培训涵盖污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废处理、环境自动监控(水)运行和环境自动监控(气)运行等多个领域;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的社会化环境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实操技能培训全面开展,在全国建立了多个区域实训基地;针对企业环境管理者的业务培训也取得一定突破,培训内容和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口碑逐步树立。九是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环协积极拓展海内外朋友圈,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家境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务实合作。举办丰富务实的商务对接活动,通过展览会、出访交流、商务对接等多种形式举办和参与了50余场活动,全年共组织15个出访团组,助力会员企业拓展国际视野,国际交流活动数量和参与会员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各省市协会国际交流活动也日益丰富。例如,辽宁、广西、哈尔滨、广州等协会依托各自区位优势,举办区域性国际环保产业展览、会议、论坛等活动。湖北、广东、深圳等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出国访问。广东协会还组织了驻穗领馆新春座谈会活动。十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中环协除连续多年参加由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结对专项扶贫工作,对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进行帮扶外,2018年还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资助教育基金会,为南疆地州200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急需的饮水设备和被褥等。各省市协会在脱贫攻坚战方面也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活跃在一线。例如,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甘肃等协会积极安排扶贫资金,选择结对帮扶对象,组织扶贫活动。浙江协会成为浙江省社会组织总会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支持单位。各级协会还号召广大会员企业投身脱贫攻坚战。山东城建集团、菲达集团、龙净环保、金达莱、先河环保、高能环境、聚光科技、碧水源、凯天环保、中冶节能环保、北京控股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分别通过捐资捐物、结成帮扶对子、劳务扶贫等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还荣获第十三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年度扶贫奖。而更多的环保企业则选择了默默承担起自己在扶贫领域的社会责任。2018年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上述10个方面还远远不能将大家的努力涵盖在内。例如,中环协在专业委员会支持下参与多个地市废气治理方案论证,天津协会与津南区政府积极推进“重建天津市北方环保产业密集区”,安徽协会“智库下沉、服务一线”,辽宁、浙江、安徽、四川、武汉等协会为会员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吉林、河南等协会与律所签约,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吉林协会还积极为会员企业诉讼提供有关司法证据等等。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在这里一一介绍。我代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向各地协会、各分支机构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给予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各项工作的支持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我国环保产业风险与机遇并存,谨慎乐观把握发展机遇(一)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过去的2018年里,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国际大宗物资价格剧烈波动,美联储持续加息使多个国家陷入货币危机,中美贸易摩擦仍在持续,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急剧增大。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延续较高增长、较低通胀的良好局面,GDP增长6.7%,就业稳定增长,物价涨幅温和。但与此同时,受金融去杠杆、地方控债务、房地产严调控、股市大幅波动等影响,供求两端部分指标有边际走弱迹象。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景气度呈现出向下调整的态势。我们分析,经济运行中与环保产业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有:(一)企业高杠杆与地方政府债务偏高,继续举债被严格限制,造成基础建设投资下降;(二)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大量资金资源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并且在“内循环”的过程中资金链条一再拉长,成本不断增加,从而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国际环境的不确定影响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同时资本外流也对环保企业融资产生不利影响。展望2019年,国际形势难以有大的改观,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继续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重要判断,要求“增强忧患意识”。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二)充分认清我国环保产业当前面临的风险,冷静客观确定发展策略2017年底以来,我国环保产业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基本结束,新增的非电行业烟气治理及超低排放市场总体规模扩张有限。这是政策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业内企业也都早就预见了这一局面,纷纷提前布局,通过产能调整、开发非电行业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转型发展水和固废处理等方式寻求出路。二是部分大型环保企业负债正在快速增加。业内一些大型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高达数十亿元,一些中型骨干企业的应收账款也有几亿元之多,账目拖欠周期长的超过4年。水务投资领域环保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15年末的46%提升到2018年3季度的61%。相关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压力大,财务成本快速上升。A股环保板块财务费用率由2017年同期的1.3%增至5.6%。部分企业深陷高负债、高杠杆的泥潭,有的已经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活动。我们分析,上述部分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原因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前几年资本宽松形成一定泡沫,一些环保企业在市场的诱惑和资本的推动下忽视了风险管控,盲目加杠杆上项目铺摊子,进入了高负债、高杠杆、高股权质押率的危险区。二是国家去杠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缺乏契约精神,大量拖欠生态环境项目工程款、运营服务费等费用。三是资本市场流动性短缺,同时PPP政策的重大调整使金融机构普遍对相关项目收紧信贷,加剧了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投资环保产业由过度热情向理性回归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一段时期以来积累的风险集中爆发,市政、区域流域环境治理等领域成为重灾区。虽然目前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少数领域,但由于涉及到的大型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多,且多处于行业上游,其不良后果已经开始通过产业链蔓延,相关领域设备款、工程款结算周期明显变长,行业中下游的工程公司和设备公司资金压力日益增大。少数企业的债务危机已经演变成为“灰犀牛”,正在对整个环保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警觉。2019年,环保企业在发展策略上要注意控制投资风险,注意保持健康的现金流。特别是从事生态环境PPP投资的企业,要重新审视项目的风险,审慎决策。财政部金融司日前指出,没有一个部门承诺进了平台、项目库就是进了“保险箱”。财政部项目库是信息汇总和公开的平台,不会给任何项目“站台”,不能认为入库就万事大吉。上述表态意味深远,请相关企业认真研究。专业环保工程公司和设备公司也要注意上游企业付款账期拉长带来的风险。在海外投资方面,要注意不同国家法规标准、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带来的劳工制度、诚信体系、腐败问题等风险。(三)正确看待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把握发展机遇尽管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环保企业发展也遭遇了暂时的困难,但我国环保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大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定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针对重点领域,抓住薄弱环节,明确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治理攻坚战等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着力解决一批民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经历了2018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社会舆论对环保监管压力的反弹,以及部分环保企业经营困难的现实之后,有人担忧环保监管的弦可能会松一松,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会出现变化。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党中央提出的生态环境目标是人民群众意愿的体现,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不会因一时的困难而发生改变。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重要场合重申了我们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决心。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的2019年里,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统筹兼顾,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要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要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可见,中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没有降低,反而在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的中央环保督察将于2019年全面启动,预计用3年时间完成督察,再用1年时间进行回头看。环保高压态势没有改变,环保产业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攻坚部队,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环保产业市场仍将继续保持旺盛态势。2018年11月,中央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严肃驳斥“民营经济离场论”,为民营企业正名,充分肯定民营企业的贡献,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提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六大举措。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已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出台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这对于以民营企业为主环保产业是重大的长期利好。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也在持续改善。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绿色发展中长期以来价格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收费付费低且没有体现环境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等问题,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要求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健全促进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视频会议,要求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激发有效投资空间,创造公平营商环境,积极探索用市场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有效防止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恶性低价中标,提高环保产业标准化水平。工信部、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涵盖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环保技术,引导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对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财政部也正在积极制定“环境污染第三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展望2019年的环保产业市场环境,预计各部门针对实体经济的定向优惠政策和阶段性的政策微调将逐步显现效果。一是中央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减税幅度有望超出社会预期,企业税费负担加重的趋势有望得到扭转;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要求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七大标志性战役,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地方政府拖欠环保企业账款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善;三是中央已经着手部署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银保监会“一二五”政策(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逐步落实后,民营环保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上述政策及预期有力地支撑了市场对环保产业发展判断,部分环保企业的债务危机开始逐步松动,一些企业获得政府基金、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一些企业与国有企业达成并购重组协议或意向协议。各大投资机构也都对环保产业充满信心,认为在新的形势下,环保产业将去腐生肌,迎来一轮并购重组的高潮,恶性竞争等行为将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新的发展格局正在酝酿。三、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环保产业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产业驱动力已经从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向政策、市场、技术、资本四轮驱动转变。2019年,面对新的形势,全国环保产业协会要主动作为,努力改变当前协会服务中存在的“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为政府服务多、为会员服务少”“间接服务多,直接服务少”“宣传引导多、警示提醒少”的不足,以服务会员企业为重点,依托全行业的企业、机构、专家,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从政策、市场、技术、资本4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各级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充分发挥协会主渠道作用,做精做深政策服务一是在了解政策趋势方面,各级行业协会和专委会要通过积极承担和主动参与政府各有关部门与政策制定有关的工作,及时了解政策趋势,争取政策制订过程中的话语权。要加强与环保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反映企业诉求,使政策更有针对性,发挥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上的引领作用。同时要重视行业调查统计在提升行业协会话语权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做好全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基本情况调查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各省市协会相关调查统计制度。二是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政策和其他相关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的解读和宣贯。通过论坛会议、发表文章、组织培训等方式,组织分支机构和有关专家为环保企业提供高水平的政策解读服务,帮助企业找准发展方向,吃透用好政策,及时识别运行风险。各省市协会除做好本地区相关政策宣贯解读外,也可与国家协会合作,为本地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政策解读服务。三是做好政策落实情况的反馈,认真调研企业发展状况,及时发现产业运行中的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两会议案、内参、情况专报等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支持。也请各省市协会注意调研相关政策在本地区的落实,及时反馈情况。(二)以市场为龙头,积极拓展市场服务一是发挥省市协会和地市协会贴近政府、靠近市场的优势,积极收集和发布本地区环境督察整改项目、限期治理项目、环境项目招投标等信息,搭建环境项目供需对接平台,为环保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资讯。二是进一步发挥各分支机构作用,对相关细分领域市场进行研判,为会员企业提供准确前瞻市场信息。例如,对于社会上一些不专业的机构发出诸如环保某领域迎来数十万亿市场盛宴等不正确信息,招致外来投资盲目进入和过度竞争,严重损害环保企业利益的情况,要敢于发声。既要解决信息缺乏,又要避免错误信息干扰。三是抓住当前形势下企业对加强行业自律形成高度共识的契机,以信用等级评价等工作为依托,以各协会和各分支机构为重要支撑力量,进一步推进行业自律,积极探索建立对严重违法和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惩戒机制,在政府和金融机构采信行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防止监测数据造假、遏制低价竞争、改变拖欠款顽疾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完善“环保产业信用平台”,建设和推广行业信用信息,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推进守信企业推介、失信企业曝光。各副会长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争做守法经营、营造良好市场秩序的典范。四是做好环保产品认证和环境服务认证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建设中的助推作用。工作中注意严把认证质量关,完善认证检查员与审查员管理制度,组建各省环保产业协会专业人才构成的兼职认证检查员与审查员队伍。进一步抓实环保产品与环境认证工作质量,依托各地兼职检查员队伍,依法依规加强认证后监督工作。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工作,拓展培训内容,打造一支过得硬的环保产业队伍。(三)把握创新的时代脉搏,深化技术创新服务一是要努力办好我国环保产业领域首个科技奖项“环境技术进步奖”的首届评选工作,扩大申报面和申报数量,严格评奖程序和评奖纪律,确保获奖项目含金量,真正体现我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树立环境技术奖的权威和影响力,激励创新。请各分支机构和地方协会认真组织本领域、本地方企事业单位积极提名,各副会长企业要带头举荐,把新技术、好技术都推荐入围。二是继续做好协会创新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团体标准编制、技术鉴定评估、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评选与推广等工作,探索环保产业模式创新筛选与推荐工作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对接高校等科研力量、申报政府各项研发计划。我会正在谋划与相关组织合作,探索建立中国环保产业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创新力量加入环保产业。三是要积极探索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各分支机构要帮助企业把握技术进步的大方向,各省市协会可积极参与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等的运作。骨干企业,特别是各副会长企业要在技术创新上加大投入,或者积极投资并购业内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四是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活动。要动员全国协会系统力量,全力办好2019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及与展会同期的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要创新展会服务,聚焦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组织国内外优秀企业和先进技术参展,努力拓展观众来源,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展会影响力。各分支机构要聚焦技术和产业热点,开展各类高水平的专题交流活动,并积极组织有关行业客户参展参会。各省市协会除组织本地区优秀企业参展,还要主动邀请本地区相关政府部门、有治理需求的客户企业前来参观学习。(四)补齐短板,探索开展资金和资本服务近几年来,各级协会在帮助会员企业获取发展资金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资金和资本服务仍是我国环保产业领域行业服务长的短板。一是要正面宣传环保产业的前景,不能因部分上市公司陷入困境,而使社会资本对环保企业失去信心。积极做好对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组织开展绿色金融等相关研讨,帮助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标准,帮助投资人准确识别优秀环保企业和环保项目。二是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优质优价的融资服务。将好的环保企业向银行推荐,打通银行与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变影子银行为主高成本融资渠道。抓住中央各部门、各地区纷纷建立绿色发展基金的机遇,做好环保产业领域股权融资服务,为优秀企业搭建与优秀股权投资机构对接的服务平台,帮助创新型企业获取发展资金。引入专业的担保等增信机构,发挥好协会专业评价等在增信方面的作用,为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各级环保产业协会还要向本地政府积极申请给环保企业、环保项目提供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大力帮扶环保企业。三是发挥省市协会在区域、人脉和政府资源上的优势,集思广益,在帮助环保企业解决拖欠款问题上探索新的方法和机制,做到雪中送炭,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同时,对信用度差的区域和企业,向环保企业提供警示信息,为企业防范风险,提供服务。力争做到不欠新账,早日还清旧账。(五)扛起行业发展的重任,合力推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环保产业协会与政府脱钩工作基本完成。各级环保产业协会真正成为自主开展工作的独立法人主体,对行业负责,对会员负责。行业的发展就是协会的未来,行业兴则协会兴,会员强则协会强。各级环保产业协会要加快适应脱钩后行业协会的新角色,彻底摒弃“等、靠、要、卡”的思想,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责无旁贷地扛起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重任,积极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工作,及时反映行业和会员的发展诉求,把新的政策法规及时转化为环保企业的科学决策,把产业的发展成就展示给全社会,使协会的服务触及到每位会员。为此,全国各级环保产业协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我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国环保产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地方协会的信息优势、渠道优势以及我会的专家和企业资源优势,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在一线的实施提供服务,围绕各级环保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主动上门,为地方政府和大型工业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解决方案等咨询服务,并把有技术、有实力的大型骨干环保企业推荐给市场,发挥好环保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支撑作用,形成“疏堵结合”的高效治理模式。二是加强中环协与省市协会的联系,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深化全国各级环保产业协会各项合作,加强合作机制创新,共同配合做好全国产业调查统计、展会、认证、培训、技术筛选、科技奖励等业务的拓展。三是各地协会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要按照国家对社会组织的要求,依法依规照章办会,充分发挥理事会作用,正确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涉及评比表彰、市场门槛、违规互认、违规收费等问题,必须树立红线意识、底线意识。希望各协会按照现代化社会团体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推进协会建设。四是积极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鼓励省市协会之间在区域性合作上做出更多有益探索,既可强强联合,也可以强带弱,资源互补,合作形式多样,合作内容要实,要对形成统一开放大市场和竞争有序的营商环境作出贡献。五是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为业内企业做好表率。我会下一步计划与中华环保基金会开展合作,在基金会下设立环保产业专项扶贫爱心基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借此机会向环保企业和企业家发出邀请,欢迎热心扶贫事业的环保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踊跃参与环保产业专项扶贫爱心基金建设。同志们,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节点,社会各界对环保产业发展既有期待又有困惑,但环保市场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前景广阔,未来大有可为。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春节将至,我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向各位,并通过你们向环保产业各位同仁祝贺春节快乐,阖家幸福!谢谢大家!

半天堂

市环保研究所牵头完成的2020年度社科研究课题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

近日,中共市委宣传部、宜昌市科学界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2020年度全市科学研究结项的通报》,由市环保研究所牵头完成的研究课题《宜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研究》被评为市级优秀课题。该项课题深入分析了本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形势,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对宜昌工程试点的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回顾宜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进展,系统总结了试点工作主要经验,并与江西赣州、云南抚仙湖、青海祁连山等试点进行了比较。课题组全面剖析了宜昌试点推进中的难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提出6方面对策。下一步,市环保研究所将积极推进课题成果的应用转化。【来源:宜昌市生态环境局】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不过满腹

“自主-合作”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由我校生物组承担的“自主-合作”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课题,是孝感市教科院立项课题,该课题2016年9月进行开题论证,2017年3月立项,在学校领导和全体生物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根据课题计划方案的要求,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回顾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总结:学生站立早度,提高了阅读效率内容提要:研究的步骤及举措 、阶段性成果及启示、成果的反思存在的问题、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一、研究步骤(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7月)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3、申报课题。(二)、实施阶段:(2017.9-2018.10)课题组冯文斌老师的公开课1、确立子课题,并制定计划。2、做好学校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3、加强管理,优化和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集体学习”、“教师自学”、“公开课”、“学术研讨会议”、“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5、强化总结提炼,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报告”、“阶段总结报告”、“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总结提炼。课题组集中学习和研讨(三)总结阶段:(2018.11-2019.3)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总结工作,召开总结会。2、资料回收归档并整理成册,物化其他研究成果。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学生大课间二、研究的举措本课题研究采取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等。1、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构建本课题实施的理论框架。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对实验前后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为分析研究实验提供事实依据。学生学习消防知识3、实验研究法。本实验采用“单组自比法”的准实验研究,将我校视作一个大“实验室”,控制无关因素,有系统地操纵实验条件,即通过对学生施加实验因素的影响,将实验结果和实验前的原状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研究的结论。4、个案研究法。对少数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追踪,如加强对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加强对弱势学科转化的研究等。5、观察研究法。主要通过自然观察这一辅助方法跟踪观察实验因素和学生变化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事实,提炼实施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6、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把自身的工作和研究结合起来,在搞好工作的同时搞好研究,在搞好研究的同时搞好工作,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应用价值,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三、阶段成果1、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初步实现课题组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2、为全面启动高中课改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方法。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专业过硬的综合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如课题组王晓霞获 “一师一优”示范课孝感市一等奖;课题组张亚军获2017年“一师一优”示范课孝感市一等奖……4、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目标。5、物化研究成果。把研究的调查报告、活动报告、研究论文、总结、案例及案例分析研究、学术讲座、教师公开课、学术交流等资料结集。6、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成熟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并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学生演讲比赛四、课题研究的几点启示及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操作规范(1)改“教案设计”为“学案设计”,由传统的重’教”转变到重“学”上来。强化集体备课。每周给每个学科组设立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所制定的学案设计要交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审核后方可供全年级使用。(2)改变传统的学习单元模式,建立学习小组。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3)强调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 就是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合作、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4)强调探究问题 : 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5)强调训练检测,注重能力培养: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重视实验操作,重视课后的学生学习反思和教师教学后的教学反思。大课间启示:1、正确的认识和积极地参与是研究开展的动力。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景教学模式教学的意义,改变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以积极的态度置身于研究中,才能使课题的研究顺利进行并积极推进。2、加强管理是课题研究的保证制度是规范行为的保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加强了实验的管理,使各项研究能得以落实,稳步进行。3、物质条件的保证是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保证了资金的投入,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教师配备硬件设施等等,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五、对现有成果的反思1、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学生的课堂情景式有效学习的特征还不明显。3、收集的情景式教学案例缺乏典型性、材料的多样性、手段形式的丰富性。4、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有待提高。5、形成的共识还没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演讲比赛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反思这两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校课题实验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热情,阻碍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纵深发展。2、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3、课题组个别参研老帅在实验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摸式,但放得不开,担心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充分。4、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5、 实验教学中的基本课型探索较少,缺少一些细化的实际操作的内容。今后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因此,提出如下努力方向:1、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2、 针对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3、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虽然我们这两年来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茧果

怎样写好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写好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既是迎接结题验收的需要,更是通过撰写结题报告,进一步条理和升华研究成果,明确后续工作或努力方向的需要。以下是针对研究者撰写结题报告中的一些情况,讨论一下写好结题报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一、报告的基本格式要符合基本内容的需求。一篇规范的结题报告,通常需要回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这三个问题,这也就决定了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简介部分:包括序言、内容摘要、主题词等;主体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分析和讨论等;附录部分:包括引文出处、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答谢等。二、取好课题名称。题目是结题报告思想浓缩和灵魂的体现,不仅表明研究者所要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对象,而且还规范了研究的范围、思路和方法。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写作时要避免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题目太大;二是一个题目表述两个或多个核心内容;三是表述不清;四是题目繁琐冗长;五是题目文学色彩太浓;六是文不对题。其实,课题的名称一般在立项时就已经确定了,未经批准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三、研究的背景要做进一步深化研究和阐述。关于研究的背景,即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许多课题报告都是把立项申请报告上这一部分的内容照抄照搬上来,没有新意和新的突破。实际上,阐述清楚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不能马虎的,例如关于课题所依据的理论,就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交代,应当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进行概括、提炼,进行校本化处理。四、要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结题报告中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这样不但研究者自身研究思路明晰,其他人也能清楚研究者提出的概念含义。五、要在研究过程的表述中体现研究方法。许多结题报告对课题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仅仅只是简单地罗列出研究方法,对方法的运用并未作任何介绍。其实,这是不妥当的,因为课题中运用哪些方法也是要有根据的,需要揭示其的可行性、复杂性等。六、要特别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亮点。创新性指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别人没有提出的,或者是有人提出但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对于“结题报告如何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亮点”这个问题,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阐述问题就是一个好的办法。七、要重点撰写课题研究成果。这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对于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的表述,通常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二是研究成果的陈述要进行综合归纳和提炼。总的来说,脚踏实地地做好研究,是写好结题报告的基础。对于结题报告的写作,可以咨询“达晋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