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厉害!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神嚣

厉害!清华大学的国学四大导师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规定中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此举,并非放低博士培养的标准,而是将这标准多元化,不再固守论文。当今时代,数百所大学都以论文为博士毕业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敢于质疑、敢于改革,体现了这所学校学术自由独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清华大学成立之初的国学四导师身上就能够充分体现了,如今清华大学在精神上继承传统,是一件快事。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是哪四位呢?他们就是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画像这四位,都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建立之初,能够聘到这四位学者,为清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来看一看这四位导师的简介。梁启超,曾就读广州学海堂,这是广东省城专治经学之所,17岁结识康有为,成为康有为的弟子。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启超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书法陈寅恪,国学大师,史学研究十分有名,享誉海内外。他20岁的时候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却因为他只专注学术,不为证书所束缚,因此并没有获得一张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王国维,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尤为出名,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求学经历上,王国维曾经考入杭州崇文书院就读,在里面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在史学、文学、美学、哲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打下了基础。赵元任,是四位中唯一毕业于名校的学者。18岁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四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3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26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1925年,33岁的赵元任回国,来到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他就厉害在文理都精通,是一位通才,尽管如此,和前面三位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四位一起被称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列举四位大师的求学经历,是为了让大家发现,四大导师中,除了赵元任拥有完整的大学就读经历和正规的大学学位,其他三位都是属于有才有能而无证的状况。并且四人的经历与年龄相差甚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却能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聘请四位共同主持,这不仅为清华大学带来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建立了清华大学学术独立的传统,堪称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佳话。我们很高兴见到,今天的清华大学能够继承这种独立的传统。在当今这种唯证书、唯论文至上的学术环境下,能够开天下风气之先,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一股清流。笔者也不得不感叹,让千万学子挤破头的清华大学,确实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千人斩

国学究竟是什么?90%的人都没能真正的理解!

现在我们很在意孩子的文化培养,国家也是很注重国民文化熏陶,所以最近我们常常会提到“国学”。但是究竟什么是“国学”呢?似乎很多人都对这次词有很深的误解,都觉得国学是在象牙塔上的,非常的高深莫测。究竟什么是“国学”?从字面来解说就是国家文学,即中国传统文学。其实“国学”这个名词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的,首先是在日本的文学界提出的“拯救国学”。在19世纪末,日本是面临了西方文化的侵略不少学者开始慢慢觉醒。当时梁启超正好流亡在日本,受到了日本对本土文学呼唤声的启蒙。所以在民国时期邓实在上海成立了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国学保存会”。不少有名的学者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关于“国学”的演讲和探讨会。虽然民国时期的大家对“国学”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讲解,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对于“国学”是什么学问而疑惑不解,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现在的社会节奏非常的快,而研究“国学”需要慢慢的静下来细细探讨。就目前的形势看将近90%的人对于“国学”的概念、主要内容、意义是什么在一个起步的阶段。黄玉石先生曾经说过“国学”是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或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国学”不仅仅是传统理解上的仅仅局限于文学著作,还有一些没有文字记载令人醍醐灌顶的经典言论。先辈们的“四书五经”等等比较为人所知的著作是“国学”这种观念已经深深刻在很多人里的心里。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圣贤他们这一辈子点拨和教化了很多人的,他们的每一句不可能都被记录在册,就像孔子都曾经向老子请教,你能知道他们都说了什么吗?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以及先世之师不也是我们的“国学”吗?我们的“国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力量还有一些传统的民族精神。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爱国精神,这不也是“国学”吗?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事迹和诗句对于爱国情怀令人敬佩。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对于现在的国民来说都是具有继承意义的。所以我们不是说只有传统的儒家思想才是“国学”,那鬼谷子的纵横之术、孙子的神兵诡谲……这些不也是现在很多人都在不听研究的东西吗?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国学”没有真正的理解,研究还在初级阶段,但也不是高高在上。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国学”,而且“国学”也不是局限于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现在很多先进的东西也是国学,比如说每天上课的课本知识、核心主义的二十四个字……这些也是我们的国学。所以说我们不应该把“国学”捧得遥不可及,它不是象牙塔上的宠儿,只是有接近90%的人误解罢了。

家长必看,真正的“国学”长这个样子

提到“国学”,一般人会想到这两种场景:一是一群小孩子坐在私塾里,穿着传统的束腰汉服、扎着发髻,一个老夫子在上面领读,孩子们“摇头晃脑”背着并不懂的“之乎者也”!二是一群挣了钱的大老板聚在一起搞拉练,参加时下炙手可热的“国学大师”培训班,读《易经》、读《老子》、读《论语》,破解生命奥秘!一副摇头晃脑,一副坑蒙拐骗!01那么,真正的国学长啥样?百度显示,国学者,一国故有之学说,是和外国学说相对立的,又称为“国故学”,据胡适说,所谓“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包含着“国粹”,也包含着“国渣”。这里有必要搞明白几个相关概念: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字、语言、图画、建筑、雕塑、节日、民俗等,这里面文学占很大一支。二是中国古代文学,是按照纯时间轴的关系,与近代文学(从1840--1919年)、现代文学(从1917年开始到建国(1949),当代文学(1949年以后)相对应的,古代时候的文学(从先秦时代直到“五四”(1917)运动之前)。三是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与古代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人说古典文学是古代文学中精华、典范的部分,也有人说古典文学是指具有古典美、古典气质的文学,比如现代文化大家们写的古诗、词、古文、赋等。四是东方学,东方学是指与西方学相对应的,研究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区的文学,按区域划分,包括敦煌学、佛学、汉学、日本学、印度学、藏学、埃及学、阿拉伯学、伊朗学等。五是汉学,汉学和汉服、汉人、汉语同宗同源,泛指中国的学问,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学。如果按照大小排列,应该是这样:东方学>国学(汉学)>古代文学>古典文学。02国学的精华、价值主要在哪?或者说我们最应该学的是啥?我觉得可以用“四美”来概括:一是人性之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满招损,谦受益。礼之用,和为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外,始于足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学过古文的朋友都知道,国学当中有很多劝人奋进、勤学、向善、诚信、谦虚、孝顺的东西,这些东西如黑夜星火、大海明灯一般,指引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不断前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人性之美、优良品性,才塑造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二是古典之美。评论一个人长得雅致、漂亮,我们会说她有古典美、东方美,像赵雅芝、巩俐,穿着旗袍,就活脱脱是古典美的代言;我们看古代榫卯结构的雕梁画栋、飞檐峭壁、勾心斗角的建筑,会叹为观止。平时读一些经史子集,学习一些古典文学,时间长了,自然会感染一种儒雅、大气的秉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格,与人交往,气度不凡。三是境界之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羡长江之无穷,觉人生之短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国学中的诗词歌赋,有很多大境界、大格局的描写,读了让人眼界顿开、身心飞扬,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会让人觉得站在月球看地球,有一种海到尽头舟作岸,山至绝顶人为峰;观海则情溢于海,观山则情溢于山的畅快。四是韵律之美。有人说,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这样寓意丰富,没有一种语言像汉语这样阴阳顿挫。而承载汉语千年之美的真是这些国学中的韵律之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文)碧云天,黄叶地,西风起,北雁南飞。(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绕口令)洗菜的洗莱,剥葱的剥葱—— 各管一工(歇后语)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对联)文字其实和音乐、大自然的变化一样,注重韵律感、节奏美,注重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平仄押韵、长短交错,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古代最早的文字从诗经中的四言到后来的五言、七言、三言,是一步步慢慢丰富起来的。03国学,学什么?国学中有不少精华,也有不少糟粕,如: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卧冰求鲤”、“恣蚊饱血”,道教的“符箓”、“鬼神”、“房中术”,以及情色(金瓶梅、灯草和尚、九尾鱼),消极(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避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态炎凉(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一些思想。所以,面对纷繁吵闹、物欲横流,我们需要一双慧眼,直接看到国学背后的本质东西,学习上面所说的“四美”,学到了,就赚到了。04那我们该看的国学书籍有哪些?根据自己的经验,推荐一些,每一本都是实实在在有大价值的:蒙学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学了幼学会说话,学了增广走天下)处世三大奇书:围炉夜话、菜根谭、小窗幽记。先秦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诗经、楚辞。四大名著:红楼、三国、水浒、西游。史书中的史记、春秋、三国志、资治通鉴。诗词歌赋: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选、明清小品文选。这次絮絮叨叨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一去探讨、交流、学习。

凤鸣关

从国学大师到文化骗子,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经历了什么?

从国学大师到文化骗子,被北大学子轰下台的于丹,经历了什么?在我们现在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都被海量的信息包围着。我们被许多人注视着一夜爆红,或是跌下神坛的事情都屡见不鲜。有的人在出名之后不忘初心,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努力,但有一些人却被名气所累,被束缚在了利益和欲望的漩涡当中。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这个人就是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她从国学大师变成了一个文化骗子,还曾经被北大学子轰下台,在这期间,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这个人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人,她就是于丹,她曾经担任过央视的栏目讲师,还是北大的一名研究学者,可以说身上有许多的光环。那么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有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的学问人,是很多人心中的国学大师,她是如何成为了一名文化骗子呢?这就离不开名气和利益对人们的吸引了。她的家庭算是一个书香世家,家里的长辈从她小的时候就很注重对她的教育,所以她从小到大都是人们心中的才女。在长大之后,她选择了文学领域,后来又从北大和北师大中陆续学成毕业。由于她对国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她也被邀请到了百家讲坛担任一名讲师。通过这个节目,她让经典贴近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她。当然,一个人的名气越大,那她所受到的非议就更多,更何况在文学领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言论就可以决定的。在她发表了越来越多的论文之后,他的观点也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在很多学者看来,她对一些经典著作的见解就更像是读后感,并没有上升到文学层面,仅仅是以自己的角度发表的一些言论。不过,由于她过人的演讲能力和语言的感染力,有许多人还是很乐于接受她的讲解。不过在她的一些活动更加趋于商业化之后,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她,终于也受到了人们的批判。在一次专业的昆剧活动当中,在专家们点评之后,她发表了一番极不严谨的言论,也正是这一番不认真不专业的措辞让学子们无法忍受,最后将她轰下了台。作为一位有着高素养的知识分子,她曾经在国外因为准备的房间没有令她满意,而对翻译和助理大发雷霆。在过高的名气之下,她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心,也逐渐脱离了文学,整个人都变得商业化。她在演讲的时候以时间计费,平时的穿着打扮也愈发的珠光宝气,身上已经丝毫没有了学者气息。她从国学大师到文化骗子的这一过程当中,最大的因素其实就是在过高的名气和金钱的诱惑之下违背了初心,丢掉了文化。

黄头发

盘点九位当代国学大师

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南怀瑾1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章太炎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陈寅恪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岁),男,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钟书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出版。 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饶宗颐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汉族,生于广东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 ,祖籍梅县铜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李敖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 ,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冯红

还记得“国学女大师”于丹吗?当年被北大学生赶下台,后来怎样了

我想很多喜欢文学的人,在心中都会有一块干净的地方,装着文学梦,那里是神圣的,美好的。提到文学,不得不说到“国学女大师”于丹,她有自己独到的对于论语的认识和解读,就是这样的国学大师,竟被北大学生赶下台,她后来怎么样了呢?于丹是中国文学代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当时的于丹自带光环,被国人们热捧,许多人都很敬佩于丹有这样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于丹出生于书香世家,在这样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长大,自然也受到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她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于丹因为对《论语》的独到见解,很多人知道了有于丹这样的国学大师存在,后来她开始讲解对于《庄子》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人听了之后更喜欢这位国学大师了。因为于丹总能把自己所理解的国学讲解的通俗易懂,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有很多国外的朋友也因此喜欢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更重要的是,于丹对于国学的理解有她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能理解到的深度别人或许都没办法达到,因此她一炮而红,广受关注。于丹走红之后,人生就像是开挂一般,基本上都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特别难解决的事情,当然这其中也有她自己付出的汗水和天赋,只是相比其他人,她确实是比较顺利的。之后的于丹频频登上电视杂志,新闻媒体,她自己本人也是很喜欢这种被大家追捧的感觉,人们也越来越崇拜于丹的文学底蕴,越发痴迷了。这种追捧让她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她越来越享受这种感觉,开始商业式地开讲座,在台上她都是大谈各种人生大道理,以及道德文化,通过这种开讲座的方式来赚钱。在生活中也十分奢靡,出去外面住的酒店一定要最好的酒店,一定要最好的服务。更加离谱的是于丹对外标榜自己就是大师级的任务,也曾在公共场合对人不尊敬。后来支持她的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于丹的为人以及她的讲座的含金量,后面知名人士开始评论于丹的讲座没有营养,也开始有很多人质疑她的文学修养,她有没有学识等等问题。后来很多人觉得于丹每次的讲座就像是在照本宣科,根本没有什么营养,讲座上于丹讲的每一个字或许都很美,但仔细了解后,会发现很虚很空洞。后面大家已经不想继续去听她的讲座了,她也没有及时地反省自己的问题,反而一直觉得自己的讲座特别好,没有一点问题。直到在一次讲座中,被北大学生轰下台后也没有去好好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后来她慢慢不受人待见了,而于丹还在继续发表她那些讲道理的文章。从于丹的这件事情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还是要脚踏实地,谦虚低调做事才能取得成功!

气韵

“国学大师”竟然是山大毕业的!

“国学大师”竟然是山大毕业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汉学伟人”萧涤非、“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他们竟然都是山东大学的知名校友,他们的一生泼墨书写,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季羡林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大学知名校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等。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萧涤非“汉学伟人”萧涤非,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曾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臧克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臧克家,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二课。沈从文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山东大学知名校友。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沫沫1617626

敢问

蒙曼比于丹要厉害?成为新国学大师,她的文学观点让人佩服

蒙曼老师可能很多人对她并不太熟悉,但接触过传统文化和诗词大会的爱好者,他们对地蒙曼老师并不陌生。有人说蒙曼走进我们的生活,最开始与于丹是一样的,也是从《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中出来的。但蒙曼与于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她能成国新的国学大师,光说对于国学的实力性,其实蒙曼就高出于丹太多。其次就是蒙曼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学习,有着不同于以往国学老师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蒙曼的一些文学观点,了解了这些的背后,你也许也会清楚地知道她为什么有能力顶替掉于丹了。首先她和于丹的起点是一样的,就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知识传播者,也可以称为文化教授吧。她们走进了大家的生活,同样也是从课堂之中把自己的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告诉给了大家。于丹着重于《论语》的解说,妙语连珠但也有人并不认可她的观点,尤其是当她经历了北大学子事件之后,于丹的讲课也被人用下架下形容。但蒙曼与她在这一个授课的方向上有一些不同,也是基础区别的地方。蒙曼讲课朴实而又有依据,虽然所谓的妙语连珠,但一定是字字真实,而且引用的典故非常使人信服。尤其是她对于中国诗词当下的环境,还有一些穿越性的小说的评价,很中肯,也很让人佩服。蒙曼强调青少年对于这一类穿越小说的渴求度不可以扼杀掉,但不管怎么讲,人物的结构必须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性,而且任何一个穿越的故事,必须要按照真实的历史进程而走下去。她认为哪怕是虚假的想象形文学,也是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引导青少牛们稳步对历史了解。其二就是蒙曼认为中国人一直都是有一颗对于古诗词的热心肠,这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大家喜欢看中国文化节目,而且流量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是说明中国人隐藏在内心里的传统文化已经被激发出来。但在这样子的情况下,家长更不能急功近利的错误的引导了孩子,有兴趣也是需要正常的引导他们。相比于丹,其实蒙曼更注重青少年们对于传统文学的一颗心,而不是急于对他们授课,讲一些一知半解的中国典故。这也正是体现了蒙曼的踏实与低调作风,她一再的强调,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诗词文化学者,这是少数人可以做得到的。当然一个人喜欢诗词,喜欢通过它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就是极大的一种成功。其实讲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蒙曼与于丹之间的区别了,一个是重在授课,讲《论语》也是建立在传统文学的传播基础上,但这只是简单的授课,并没有把青少年的现状给分析透彻。一个是讲文化,首先就是站更人性的出发点上,非常友好的给青少年做引导。蒙曼说诗语文学可以照亮一个人,但首先就是需要点亮你心中的诗词文化。这是属于文学精神层次上的东西,如果你有这一种文人精神,那相信你是幸福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曰可

从国学大师到万人争议,被北大才子赶下台的于丹,到底做了什么?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讲座节目《百家讲坛》,因为其生动的讲解方式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其受众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次。节目中的主讲嘉宾们也都是各个名校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其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讲解过程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于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主讲人之一。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因在2006年《百家讲坛》中讲述对于《论语》的心得,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喜爱。她的讲解温和、妙趣天成、易于理解,而且对于每一篇章和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谈吐不凡、出口成章的文学造诣也让观众们佩服不已,甚至给她冠上了“国学大师”的名号。在2006至2008的两年间,于丹可谓是风头无两,她先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等著作,又接连参加了各类演讲和电视节目。人们争相购买她的书籍,在当时掀起了一股“于丹热”,甚至在2007年,于丹还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学神坛上的学者大家,却没能一直维持住自己的光辉形象。2012年11月中旬,于丹在参加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后,被主办方邀请做总结发言,而她甫一登上舞台,就因一句“我代表大家……”被北大学子高呼“于丹下去”、“你不能代表我们”,最后只能尴尬离场。这次事件后,于丹就慢慢销声匿迹,现在也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实于丹的“跌落神坛”,在很久以前便是有迹可循的,她从万人追捧到千夫所指,也是由一个个负面消息堆叠而成的结果。首先便是她讲解《论语》时引发的争议,人们认为她对于《论语》的见解虽然独到,但掺杂了太多“毒鸡汤”式的个人理解,而且有些句子的翻译存在巨大的漏洞,解释也不足以服众。此外就是2009年网络上那篇著名帖子《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详细叙述了在英国参加活动的于丹是如何傲慢无礼的,发帖人指责她自走红之后就开始丢失文人的谦逊和素养,变得“膨胀”起来。据说于丹对住宿有非常多的要求,一次活动就换了三个房间,而且对助理和翻译态度很差,颐指气使,和她在讲台上表现出来的温和有礼完全不一样。就在人们对于于丹将文学市场化,以及她的现实人品有着诸多质疑时,北大学子轰于丹下台的视频出现了。学生们本就对近几年于丹的负面消息十分不满,当时除了那句犯众怒的“代表大家”以外,于丹在正式的国粹鉴赏活动中穿着高跟鞋和短裙、画着浓妆,非常不合时宜的着装也让人十分反感。就这样,于丹的高调、自满、对名利的追逐,终于将她自己拉下了神坛,自此人们几乎很难在公众场合再看到于丹,北师大也免去了她的职务,她的事业最终被彻底地冰冻了起来。其实于丹的确是有才华的人,能走到这一步除了运气,她一定也是有实力的。但做文化事业,最重要的是要务实低调,谦逊沉着,这样才能沉下心来继续钻研学问。走红后的于丹更像一个商人,而不是在讲台上娓娓道来的那个学者,她的结果除了让人觉得可惜以外,也告诉了所有文化学者们,不要被利益冲昏头脑,要牢记自己的钻研学术的本心。

包剪碴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读经典国学著作?

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待在家的日子明显增多了。为了打发时间,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书架,发现被我收藏起来的书还真不少,但绝大多数都仅限于“收藏”二字。于是,思忖再三,还是决定再细看一遍那些经典的国学著作。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确实有其道理。01匠心所出,精雕细琢每部国学经典都是前人思想与学术的精髓,都经过了作者的一番呕心沥血功夫,可以说都是精益求精、苦心雕琢的作品,从文学水平到思想内容,都是值得深思细品的。就比如《诗经》,既富于韵律美,又充满生活趣味。类似“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名句,简简单单八个字就将春天盛开的桃花之美描写得异常生动形象,叫人读者句子就能眼前浮现出桃花盛开之美。再比如《三字经》,虽然是孩童启蒙读物,但却是经过了作者一番打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几个字就将人生而性善,性情相近,只是后天环境不同而生出差别的道理讲得清楚透彻,因此要加以教化,教育之道就是“贵以专”,必须专心专注。我们平时的创作中最难的就是既讲求文字之美,又充分表达思想。像《诗经》《三字经》等经典读物,最令人叹服的就是二者“兼备”。平时多读这样的优秀作品,不仅能提升文学修养,也能学到人生道理,是非常有益的事。02人生哲理,世间大道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非常伟大,他们穷尽一生心血去思考创作阐发一个思想,使这些思想精华在历史长河中璀璨耀眼,他们的作品读起来似是哲学亦非西方那种哲学,似是在讲故事但更是在以一种让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讲道理。比如《论语》,虽然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作品,但每句话都是充满人生哲理的,随着阅读者阅历的增长,每次品读作品时又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结论似乎又都是有道理的。再比如《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我从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开始,就特别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既尊重历史,又赋予趣味性,读起来就是看历史故事的感觉,每个细节的描写都特别细致入微,仿佛亲眼所见,但又不全是在看故事看热闹,太史公在每篇结尾处的慨叹又是一种深化,但又使历史保持了原貌,不因太史公的主观评价而影响全文。现在的孩子都特别聪明,学习和理解思考能力特别强,趁年龄小,给他们多读一些经典国学著作,对孩子的文学素养、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去年我去见一对夫妻朋友时,给他们的孩子带了一套适合儿童读的四书五经,他们很开心,因为他们平时也给孩子读这些书,一个6岁的孩子,已经读完了其中的三本,并且还特别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见解,令我非常惊讶,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在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儒雅的人,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是因为那么小的孩子尽然如此聪慧,能够把书读活,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当我这段时间沉下心来再读家里买的这些国学经典时,深深地感觉今后我也得给孩子读这些经典,既提高孩子的文学水平,又教会他为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