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远处创客汇

高校做科研,望向更远处

核心阅读大学,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在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同时积极落地转化、服务民生发展。多元的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能够紧盯未来科技趋势,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超循环气动热力、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高能量物质……这些基础前沿领域,一直备受科学界关注。近日,教育部在7所高校立项建设前沿科学中心,旨在打造相关前沿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在国际取得领跑地位。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主体,我国高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既要瞄准前沿领域,也要关切社会民生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铁军已经深耕电磁场和微波技术领域30年。他的团队于2014年率先提出用数字编码来表征超材料的新思想,在物理空间上叠加了数字空间,用不同数字编码排列控制电磁波走向,诞生了世界首个现场可编程超材料。在崔铁军看来,高校科研应始终聚焦前沿领域,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工程开展工作。近年来,高校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全国高校基础研究经费为5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1.1%,发挥着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前沿领域成果丰硕。在今年揭晓的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从通用项目获奖情况来看,授奖项目共239项,144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198项,占授奖总数的82.8%;91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59项,占授奖总数的66.5%。除了引领科技发展方向,高校也在服务和响应民生关切。随着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机器人科研开始与助老工程相结合。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宋爱国教授的团队与假肢厂合作,在传统假肢基础上增加了力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发出灵巧的机械手。此后,团队又陆续研发了拥有电子皮肤的柔性触觉机械手,拓展了康复机器人的认知训练功能,并正在研制传染病生物安全检测机器人。此外,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梨的高效育种、月季栽培和运销、微细矿物颗粒的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也都反映出高校科研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国计民生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高校科研也要敏锐捕捉、与时俱进。”宋爱国坦言,服务社会民生要瞄准关键核心,再高大上的研究理念也必须落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利用多元研究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些年,许多南京市民发现,扬尘污染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这离不开“智慧工地”建设:在南京市900多个大型工地上,装配式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对工人是否戴安全帽、有无人员抽烟、大气污染指数等实时监控。这背后,是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相关团队在保驾护航。传感器何时安装、地下管线如何铺设、无人车线路怎样规划?要让科学研究与现实需求实现“握手”,需要科研应用管理各方面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庆教授说:“智慧城市建设面对的是复杂的城市系统,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行管理,涉及众多学科、不同领域。”他认为,高校位于科研创新链条的最上游,不仅要与中游、下游的研究机构、企业等科研和应用主体紧密配合,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科背景多元、人才梯队完善、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学科交叉、跨界融合成为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要求各高校在实现创新引领中,开展系统、深入的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研究。不久前,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意见时,也强调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东南大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芃认为,交叉融合的学科资源,使国内高校在发展前沿领域过程中,人才结构更多样,获得学术支持也更为灵活。他所在的研究院,就有来自生命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等10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时常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碰撞出火花;两届研究生团队也来自多个本科院系,已在程序开发、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工作中挑起大梁、形成创造力,在教学相长中推动学术进步。眺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引当下科研方向2018年底,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新闻发布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按照惯例,关于科技发展和趋势等问题通常由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或学术组织来发布,由一所大学独立发布并不多见。这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都是科技前沿热点,包括数字“克隆”人、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信息超材料、分子铁电材料、网络群体智能等。东南大学副校长丁辉介绍,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并提出这些科学技术问题,旨在使科学研究更加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形成支撑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引领性技术,做有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铁电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航天、信息、能源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声控开关、体温焊枪、B超探头等。”“分子铁电材料”的建议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介绍,无机—有机分子铁电材料可以安装在心脏中,利用心跳形成的能量持续工作,实现对健康监测;也可以利用塑性相变产生大的熵值,用于不需要气体压缩来制冷的固体制冷空调中。1920年,法国人瓦拉塞克在罗谢尔盐中发现最早的铁电效应,揭开了研究铁电材料的序幕。100年后的今天再回望这段历史,熊仁根感慨万千:“高校搞科研创新,不仅要立足当前,更应该着眼长远。”未来目标也为当下科研指引方向。发布会上,熊仁根制定了团队科研的远景目标:从基础科学研究,到材料技术开发,到应用探索,全链条一体化推动分子铁电材料的发展,保持我国在国际研究的领先地位。一年多过去,当时的目标在逐步实现:团队有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更多的学界话语权、世界领先的成果应用。“用未来指导当下,我们增添了动力,也增加了信心。”熊仁根说。“在明晰定位、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科研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成果,在量子信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丁辉介绍,2019年,东南大学牵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304项,科研到款总经费超过28.3亿元,授权国内外专利1802项,位居全国前列。《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18日 12 版)

双枪侠

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心酸之路,科研冷板凳并不好坐,过程太艰辛!

励志的过程很艰辛中国基础科研为何差?目前网络上经常会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非常差,主要是科技科研人才素质不高,但是真实的情况如何呢?如果说二十几年前有人说中国的基础科研人才匮乏,那么还是一个原因,那么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非名校博士不能入职,没有海归学习工作经历必须考核的形势下,中国名校中的科研师资力量并不比海外名校差很多,然而为何中国的基础科研还是被诟病,在战国做基础科研的大牛纷纷出海?从清华的颜宁到北大的许成阳在回国后多年再次选择出国,他们都是中国基础科研的代表人物,一位是基础生物学,一位是数学,都在国际科研界上声名显赫,但是在国内却被吐槽做的科研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贡献!更有人认为颜宁就是借助冷冻电镜的机械式科研劳工,但是从来没有人想到全球有冷冻电镜的机构有很多,但是能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并没有多少人!国内一些炒作大项目的科研大牛,在失去大团队的助力和增光,他们去了海外甚至连副教授的岗位都很难胜任!中国科研两重天工科为王的中国科研在中国社会务实的态度下,快速的应用工科待了的经济价值最大,而基础科研却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就是所谓的科研回报率非常的低,加上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据排名,各大高校都对各项数据非常看重,就拿国家三大奖为例,科技进步奖和科技发明奖非常容易获得,而基础科研的国家自然大奖却多年空缺,甚至获奖的人胜之不武,什么透明计算等等的争议甚至引发国外科研圈的嘲讽,因此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科研项目不管研究者的水平如何,只要会讲故事,可以快速经济转化,设立大项目就可以获得大量科研经费,可以组建百人的大团队,中国一些科研大牛都是靠着团队的力量把他们送上神坛,基础科研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出成果很难,不像工科应用有固定的目标和方向,中国做冷门的科研人员,面对单位严格的考核,申请不到经费、没有人来帮忙,甚至连研究生的招生指标都被剥夺,因此在中国并不适合基础科研人员的发展。静坐冷板凳,坐等翻身中外科研思维的不同在国外做科研主要是兴趣爱好去探索自然界的各种有趣现象,而在中国却以应用和经济价值为导向,因此中国的科技大部分靠欧美科技输送,在欧美基础科研新发现的基础上,然后做科技应用转化,这也是为何中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少的重要原因,就拿两弹一星来说,虽然中国做的非常好,但是那都是在欧美科技基础科研上应用的成果,用中国高校科研教授的一句话来说,在中国科研界想要做基础科研,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首先,耐得住寂寞,其次,需要四处求人,在基础科研没有明确方向前,很少有资金和人员来帮助自己,最后需要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基础科研只能靠论文来为自己证明,一篇高影响因子的基础科研论文需要多年的实验数据基础,这样才会结束自己坐冷板凳的状况,申请项目才会得到支持,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团队帮助

撒穆

科研高校,非这3所院校莫属,985只有一所!

同学们在高考填报的时候都会对大学中的某一项专业排名特别在意,因为这关系着你以后的发展方向,比如说我以后想走财政方面的,我就会关注金融类专业排名好一点的学校,如果以后想走农业方面的,就会多多关注一下有关于农业的排名等等,今天我就要来说一说科研方面的重点院校。首先,提到科研就不得不想到这所中国著名学府,“985、211、 双一流”院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全国著名的大学,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也是比肩清华北大的,老话说得好,一分总有他一分的道理。在2018年中国高校科研规模的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在论文的数量上更是位列第一,由此可见上海交大在科研的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虽然上海交大的综合排名不是第一,但科研方面确实是出彩的一部分,如果同学们想要以后往科研的方向发展,那么可以考虑考虑上海交通大学。第二所学校就是位于首都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是我国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重点大学。听到名字就觉得和科研沾边有没有!虽然中国科学院大学没有入选“985、211”,但是他的能力确实是不容人置喙的。第一个工学博士,女博士,双学位都是出自这里。这里的学霸氛围简直了,一心只读科研书的人可以来这里哟。最后一所要推荐的大学是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位于首都,(受到这里众多科研高校的影响,这所科研大学的实力简直逆天),网友曾说过:“学校的学习氛围十分的热烈浓郁,在北京成为仅次于清华北大的刚老三”,“刚”这个词说明了学校的性质,工科极其的优秀,尤其是材料学,矿物类专业堪称国内顶峰。这里科研方向的相关设备,资料也是一应俱全,从而这所学校的研究成果也是极其可观的。(据说科研成果不仅众多,科研人员的颜值也和其所取得的成就成正比~),所以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考这所学校绝对不吃亏。听完我以上的叨叨,是不是对这几所学校有更新的认识,想不想继续了解一下这三所“科研高校”。

王三环之

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发现,解决真问题

“我们要推动高等学校科技工作转型发展,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提升。”12月3日,在介绍“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坦言,对标新时代的新需求,对标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任务的要求,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还需转学风,提质量。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转学风,就要进一步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脚踏实地、潜心学问,消除学术泡沫,自觉抵制急功近利。“我们希望真正做到基础研究要真有发现,技术创新要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要真有效果。”在政策方面,则进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号文和二号文,分别关注专利质量和破除“SCI至上”。提高专利质量,是要挤专利水分,促成果转化,提升专利转化率。破除“SCI至上”,是要打造新的创新文化和新的价值追求,倡导潜心学问、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态文化。“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雷朝滋说,要强化红线意识,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高压态势,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要加强对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科技伦理的理论研究,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在提质量上,则要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公关。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肩上责任重大。在回答科技日报记者提问时,雷朝滋指出,为推动基础研究,教育部着眼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进自由探索,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由宽松、人才济济、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特别是发挥源源不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创新生力军的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有组织科研,在一些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关键学科领域,有组织地进行布局。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2018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在“双一流”学科里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研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短板,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础研究领域的大团队、大平台,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战略力量,目前已经布局了14个前沿科学中心,包括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此外,高校自身也在积极推进前沿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前沿科技领域实验室的研究层次和规模。“基础研究走到今天,没有手段和条件上的突破,原始创新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手段、研究条件上下功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雷朝滋说,高校牵头建设的1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此外,教育部还加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数学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学中心,打造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合作;提升高校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科技资源平台。“我们希望高等学校今后要求科研人员,不要什么好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干就干什么,什么容易出成果就做什么。那样做数字好看,但实际支撑不足。”雷朝滋说,他们希望通过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的实体化建设,通过科研人员的潜心学问、扎实工作,真正提升创新质量效果。(张盖伦)

及至圣人

中国高校“科研规模”排行榜,这一次清华北大排在了后面!

欢迎关注:大学视野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个不太一样的高校排行榜,为什么说不太一样呢?以往我们看到的高校排行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几乎毫无悬念的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然而这一次,这两所大学的位置,被另外两所大学取代了,这个排行榜,叫做2018中国高校“科研规模”排行榜,是按照当年各大高校的论文量评价而来,一起来看看吧。上海交大在2018中国高校科研规模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以49749篇的论文数量位列排行榜第一名,而浙江大学以47915篇的论文数量位列排行榜第二,与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排行榜不同的是,这份榜单只针对高校论文量而做出,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超越清华北大,坐在了第一第二的位置,着实厉害。而清华大学论文数量为44730篇,在榜单中排名第三,北京大学论文数量43731篇,榜单中排在第四的位置。高校科研规模-1榜单中前十的高校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高校科研规模-2高校科研规模-3高校科研规模-4在这份榜单中,几乎全是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高校,普通高校因为科研设施、基金等的不足,在科研能力上自然不如重点高校。前十高校中,上海交大、浙大、清华、北大等四所高校的论文量差距不是特别明显,但排名第四的北京大学与排名第五的四川大学则相差一万多篇,差距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这份榜单中排在第32位,虽然是一所非985、211院校,但这所大学“背景”强大,排名靠前,也在情理之中。高校科研规模-5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对于这份排行榜,你是否觉得合理呢?欢迎下方留言与我们交流,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你哦!

澶漫为乐

国内高校科研实力排名,南大跌出前10名,清华雄踞榜首

衡量一所高校的实力,要从多方面去看待,比如从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等等方向,都能够看清学校的实力。学生们在报考高考志愿的时候,大多都是想要报考“最强”的院校,我国最为顶尖的院校莫过于清北两所院校了,不论是从哪方面来论的话,两所高校的实力都是非常出色的。而读者们知道哪所大学的科研实力最优秀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下国内高校科研实力排名,看看其中有没有你的母校,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国内大学科研实力排名,清华雄踞榜首第一名就是清华大学,该校的实力自不用多说,不论是师资力量亦或是科研实力,该校一直都是非常强悍的院校,榜首位置实至名归。这所大学的学科实力也是非常强的,光是A类学科就有37个之多,其中A+类的有21个,不愧是我国的顶尖院校,一直雄踞在榜首的位置。紧随其后的便是北京大学,这两所院校的科研实力都是很强的,一直都属于“并驾齐驱”的状态,每年的排名的前2名都是这两所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前3甲,科研实力非常的强,学校属于中科院直属大学,也是我国的双一流全国重点高校,师资力量十分的强,学生没有个700多分拷不进去。浙江大学排名第4名,表现得十分亮眼,近几年浙江大学的实力发展得很快速,而且学校的风景也是十分的优美,也希望能够继续保持,争取再创佳绩。这次复旦大学排名第5名,但是也不要小瞧学校的实力,这所大学本身是很低调的,并不注重排名和宣传,只是自己默默的发展,但是学校的含金量十分的高,而且录取分数线也较高,很值得学生报考。令人比较意外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跌出了前5名,仅仅排在了第6名,也是让人比较意外了,毕竟该校的录取分数线极高,难度不亚于报考清北两所院校。而上海交通大学的论文总数是15篇,对比前5名来说还是有些少了的,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依然是非常强的,毕业生含金量较高。中山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并列第7名,论文总数相同,中山大学自身发展比较低调,而上海科技大学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却是十分的迅速。该校在2013年才正式建立,简称“上科大”,是上海和中科院共同建设的高校,虽然建校时间较短,但是学校却是一匹十足的“黑马”,师资力量十分的强!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竟然跌出了前10名,仅仅排名第11名,和南开大学与厦门大学共排,虽然该校的论文总数比较少,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实力还是非常不错的,有21个A类学科,综合实力很强。大学的科研实力强弱有什么影响吗?衡量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主要考察之一就是高校在核心期刊上面所发表的论文总数,论文的数量越多,也代表着学校的科研实力越强,但若是论文数量较少,自然科研实力也是比较逊色的。对于本科生来说,科研实力是没有太大影响的,主要就是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才能够参与其中,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话属于比较遥远的事情。随着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学生们之间也掀起了“考研”的热潮,而研究生学历能够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只有学历上面的优势,还有许多其他优势。众所周知,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而能够在科研实力比较强的高校之中,那科研项目也将会十分的顺利。研究生学历对于学生都有哪些意义?首先,学生们考研能够增长自身的学历,不断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们也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不断地扩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其次,研究生学历在就业的时候,能够让学生们占据一定的优势,当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研究生学历是很吃香的,企业也会优先录取高学历人才,就连薪资待遇上面也会享有一定的优势。最后,学生们读研期间,会遇到许多优质的精英人才,毕竟能够成为研究生,本身就代表着十分出色,所以也能够结交更多优秀的同伴,提高社交圈的含金量。小编寄语:大学的科研实力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来说,学生们在考研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学校的科研实力如何,综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最适合自己的院校!今日话题:你觉得大学的科研实力重要吗?喜欢这篇文章的宝宝们记得分享与收藏哦!关注我,我们下期再见啦~(图片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丝衣

高校教学和科研有什么区别

我在高校从事人事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对高等教育也有一段时间的研究。教学科研关系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就在前几天的时候写论文,从知网上找到了几十篇讨论教学科研关系的论文。学者们不光是讨论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科研是否能互相促进。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认同科研对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从事创新性和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的研究成果会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大家对教学是否促进科研并没有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在一些互动性比较强的课堂上,学生会对一些问题提出特别的看法,从而启发教师的思维。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目前高校教学内容不可能像科研工作那样前沿,教学和科研工作仍然存在比较大的脱节。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国内一些研究者通过调研也发现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确实是比较小。教学对科研没有促进,那是否存在妨碍呢?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教学和科研是存在冲突的,至少从时间和精力上是冲突的。其中教学对科研的冲击比科研对教学冲击的更大一些,换句话说,一个一直做科研的人,如果要同时从事教学工作,他的科研会受到较大影响,而另一个一直做教学的人,如果同时做科研,其教学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小一些。造成这个的原因很多,比较直观的原因是:教学能力具有延续性,一个教师花一年时间上好一门课后,后面不用再花这么多时间去准备教学内容了。而一个教师即便花十年做科研,他仍然需要付出很多才能往前推进,一旦教学占用了科研时间,势必会对科研造成影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老师都喜欢一直上上过的课,而不喜欢开新课,喜欢一段时间上同一门课,不喜欢同时上多门课。假想一下,如果让老师从教学和科研任选一样,只要完成规定任务就能拿相同的工资,那大多数老师一定会选做教学,因为教学更难考核一些,显得更容易一些。此外,科研工作能否取得成绩,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教师本人,但教学不一样,还取决于学校的教学条件、教学体系以及生源质量等,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基于上面的分析,高校对科研进行额外激励,而把教学作为教师应该做的事,这是合理的选择。但目前,由于社会导向问题,以及高校在科研上的不断加码,使得天平过多地往科研上倾斜。教师往往在科研上拼尽全力,而在教学上差不多就行。这个问题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也翻阅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这种失衡的导向,大家都没有特别有实效的办法,或者说大家并没有真心想要去扭转。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一是提高教学要求,对教学的基本环节把好关,让教师对教学不至于敷衍了事。二是培养以教学为特长的教师,鼓励他们去做教学研究,去编教材,去付出,然后提高他们的待遇,打通他们晋升的渠道。至于那些愿意从事科研的教师,也不可能让他们放弃科研而转投教学吧。世上现在高校的老师既要兼顾教研,也要兼顾科研所以说非常累,那么在高校里面,到底是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呢,这个要依情况而定高校也分研究性大学合职业性技术学院,如果在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那么,那么可能就以教学为主如果在研究性大学那么科研的分量上的相当大还有有的大学特别是有的老师,因为年龄或者因为别的因素,不想再净身尺寸那么他理论上也可以不搞科研所以说在高校里,科研重要还是教学重要,要依据这个大学的层次和自己人生的规划那么如果说一个年轻老师在科研领域是一个新兵的话,那肯定要在高校里做好,坐等板凳,甚至清贫的准备,因为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可以急功近利的事情,大家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说大家想要快速的赚到收入,我觉得到高校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

金国民

大学老师吐槽科研,暴露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现状:为了科研而科研

外面的人总会认为高校老师受人尊敬,收入不错,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可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真实的高校老师,面对着科研和备课两大压力,尤其是前者,没有科研就没有论文,没有论文就不能升职,有人40多岁了还是讲师,虽然课堂上受学生欢迎,但因为没有论文,迟迟无法升职成副教授或者教授,何其令人“悲哀”。在高校,科研是硬任务,也是衡量一座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些任务自然落到青年教师的身上,老教授们已功成名就,掌握多种资源,青年教师要向往上爬,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一名大学教师在论坛吐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已经连续失眠好久了,各种情绪,焦虑,无法睡个安稳觉。青年教师一枚,入职三年,副高已上,但是因为刚入职的时候没钱没人没平台,因此最开始做的一些实验设计不理想,虽然已经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文章档次还是不理想。后面基金申请到的实验还在做,预计要到明年八月才能写作投稿,培养的学生基本都是研一刚入门,要下学期才能开始实验。焦虑感还是来自于发文速度太慢。期刊选择上没考虑好,速度太慢又折腾。另外,每篇文章都像自己的孩子,还是很期望能找个好归宿,所以一旦没弄好,内心自责得无法自拔。看着周围同事和学生弄完一篇又一篇,焦虑得不行。虽然说处在竞争的环境能刺激自己成长,但是每天都有人在你耳边说又发了几篇二区,又送审了几篇一区,又有几篇文章要投了,真是烦躁得不行。目前文章全都靠自己分析、画图和写作,最烦躁的是觉得现在完全没有博士阶段的写作状态,效率低下,很多早就应该弄好的东西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深知对于上正高来说,文章质量远比数量重要得多,尤其现在学校大力招揽引进人才,竞争对手的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也努力想要证明自己,由此产生的焦虑感与日俱增,有时甚至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无法缓解。这名青年教师的压力跃然纸上,但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给了自己更多的压力。在同行看来,其应该属于正常的发展水平,没有必要如此“焦虑”。相对于文章数量,质量其实更重要,不要太急功近利去发一些低质量的文章,相对投入的精力也差不了多少,现在评奖评项目都是选几篇代表作,更何况这名青年教师已经是副教授了,做点更有意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也不要因为别人发了好文章,而使自己压力倍增,没必要,每个人的天时地利人和不一样,只要做好自己按部就班就好了,知足常乐,生活还有诗和远方,再一个什么都没有自己的身体重要,身体没了其他都是零。就像下面这名同行所说的一样:找到自己的节奏,能做到有条不紊有进展就可以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速度不同是必然的,你发得慢,但也在做,又没故意偷懒,所以没什么值得羞愧的。有条不紊加活长点,最后量和质总会有的。逼自己,着急,焦虑,就算高压下提升了速度,但是要是身体出问题了,那最终也没时间达到想要的高度。

振振有词

最新中国科研十大高校,一所非双一流高校占据榜首,北大排名第二

中国科研十大高校近日,国内知名数据统计机构罗列出中国高校在ESI科研指数上的数据变化,虽然ESI指数有一定的数据偏差性,但是可以显示出一所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从2019年7月份的数据变化来看,中国最新的科研十大高校为:1、中国科学院大学、2、北京大学、3、清华大学、4、浙江大学、5、上海交通大学、6、复旦大学、7、中山大学、8、南京大学、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华中科技大学。这份前十的名单中,最容易引发非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山大学的高排名。比清华北大更牛的高校排名第一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一所非双一流高校,之所以被排除在双一流高校之外,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新建的西湖大学一样,主要是以培养研究生为主,也就会主要做科研,并不是以教学为主导,因此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数据高排名数据并不是本科部,而是来自遍布全国的各地的中科院研究所,庞大的中科院机构产生的数据领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情,其实如果单纯科研角度来看,目前的西湖大学也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强!西湖大学的师资队伍起点更高,科研平台建设的水准更加的国际化!中山大学的高排名源自强大的医学院中山大学可以超越华东五校中的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排名数据让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安徽考生,从2019年安徽省理科提前批次来看,中山大学出现了断档,分数线远低于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甚至比同省的暨南大学分数线还要低20分。并不是中山大学实力不强,只是安徽考生对中山大学了解太少,中山大学应该是广东省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尤其是强大的医学院,从2019年中山大学医学院的科研论文水平来看,综合数据超越很多老牌医学院,不输给上海交大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超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樱花

没有科研的高校其实就是“搞笑”, 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区别!

没有科研的高校在“搞笑” 国内可怕的无知言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国人总爱走极端,在中国科研实力弱的时候,科技是一切生产力,各种高校和科研机构一起做科研,技校身为专科院校,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增加研究生点,大量造假和低水平论文泛滥,以至于施一公不得不在政协会议上提出3个很担心,中国论文和专利数量上去了,但是专利价值却严重缩水,说明了很多论文和专利只是为了混教授职称而滥竽充数为发文而发文的论文,正是这个不好现象,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论文无用论,中国的高校不应该做科研,应该去专心做大学生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无知的言论,大学教育不同于高中教育,这个言论适合中国很多算是高中的大学,顶尖的高校必须有科研做打底,真正的大学是诱导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很多所谓的本科高校根本称不上大学,没有师资人才,只能延续高中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加州理工学院全校不到1000人的加州理工学院真正的大学需要有科研思维 加州理工大学作为全球十大高校,2015年数据显示全校本科生一共1001人,研究生一共1254名,但是每年的科研成就远高于光博士生研究生就13000人的清华大学,真正的高校如果没有科研做基础,那就是搞笑!科研和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需要给予学生最新的顶尖知识,而人类的科技知识增长非常的快,造成知识库更新非常的频繁,优秀的高校想要不落伍,必须做到不断的尝试科研,把最新知识和思想传递给学生,甚至拓展这些学生的思维,优秀的高校本科生就可以尝试最顶尖的科学实验,而中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学习多年前的知识,很多教授由于科研实力较弱,只能照本宣科地传授学生落伍的知识,甚至由于缺乏科研素养,这些教授对于从欧美翻译过来的科研书本知识,他们自己都不理解,只能象高中教育一样做概念的灌输,死记硬背式的高等教育,造成中国培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博士生,而科研产出却低的可怜!把文科变为思维想象的教授 华中师大网红教授戴建业高等教育科研并不仅仅在理工科类高校,文科高校的教育同样需要发散思维,就像华中师大的网红教授戴建业一样,可以把唐诗宋词讲出意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想象,而不是简单的枯燥的讲解,每一首诗歌,他的创作背景、当地的风景、词义的韵味各种文学技巧,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陈述,把学生们带入当时的意境中,这也是一种科研,文学科研可以让诗词更加的生动,可以让学生们更能对身边的各种场景产生思维的幻想,而这种思维的幻想就是文学的创造力!所谓科研思维,那就是创造力的思维,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果还是照本宣科,那么毕业生顶多就是多上四年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