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202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全景调研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打雪仗

2021-202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全景调研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目前,钢结构体系在我国民用建筑结构体系中占比仅为 5%,且钢结构建筑仅集中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大空间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中,钢结构在普通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多高层公共建筑以及低层、多层及高层住宅中的应用非常少。2018 年高层和大跨度空间结构占比分别为30.5%和25.5%,而塔桅及住宅占比仅3.8%。近几年钢结构在公路、桥梁有较大发展,但在居住类建筑中的应用比例依然偏低,随着钢结构住宅政策的逐步落地,未来居住类钢结构建筑有望进一步发展。我国钢结构发展不平衡,从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区域分布看得出,以江、浙、沪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还是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前沿阵地;北部则以北京为代表,城市的特殊性质,在轻钢结构住宅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可小觑。轻钢结构建筑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如上海、杭州萧山、东莞和无锡等大中城市,在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分布较少,华东和中南地区的钢结构市场规模占比达到了60%。我国各区域钢结构市场规模占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钢结构行业全景调研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共十九章。首先介绍了钢结构行业市场发展环境、钢结构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钢结构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钢结构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钢结构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钢结构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钢结构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钢结构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运行环境第.一章 钢结构行业相关概述第.一节 钢结构行业定义及分类一、行业定义二、行业主要分类三、行业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第二节 钢结构行业统计标准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第三节 2021-2027中国钢结构行业经济指标分析一、赢利性二、成长速度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五、风险性六、行业周期七、竞争激烈程度指标八、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第四节 钢结构行业产业链分析一、产业链结构分析二、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三、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四、行业产业链上游相关行业分析五、行业下游产业链相关行业分析六、上下游行业影响及风险提示第二章 钢结构行业2021-2027规划概述第.一节 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回顾一、2015-2019钢结构行业运行情况二、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特点三、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成就第二节 钢结构行业2021-2027总体规划一、钢结构行业2021-2027规划纲要二、钢结构行业2021-2027规划指导思想三、钢结构行业2021-2027规划主要目标第三节 2021-2027规划解读一、2021-2027规划的总体战略布局二、2021-2027规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三、2021-2027规划的主要精神解读第三章 2021-2027经济环境分析第.一节 2021-2027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一、2021-2027世界经济将逐步恢复增长二、2021-2027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三、2021-2027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将引领全球产业四、2021-2027跨国投资再趋活跃五、2021-2027气候变化与能源资源将制约世界经济六、2021-2027美元地位继续削弱七、2021-2027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大幅提升第二节 2021-2027我国经济面临的形势一、2021-2027我国经济将长期趋好二、2021-2027我国经济将围绕三个转变三、2021-2027我国工业产业将全面升级四、2021-2027我国以绿色发展战略为基调第三节 2021-2027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预测一、2021-2027我国劳动力结构预测二、2021-2027我国贸易形式和利用外资方式预测三、2021-2027我国自主创新结构预测四、2021-2027我国产业体系预测五、2021-2027我国产业竞争力预测六、2021-2027我国经济国家化预测七、2021-2027我国经济将面临的贸易障碍预测八、2021-2027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预测九、2021-2027我国对外贸易与城市发展关系预测十、2021-2027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需环境预测第二部分 行业深度分析第四章 钢结构行业全球发展分析第.一节 全球钢结构市场总体情况分析一、全球钢结构行业的发展特点二、2015-2019年全球钢结构市场结构三、2015-2019年全球钢结构行业发展分析四、2015-2019年全球钢结构行业竞争格局五、2015-2019年全球钢结构市场区域分布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一、欧洲1、欧洲钢结构行业发展概况2、2015-2019年欧洲钢结构市场结构3、2021-2027欧洲钢结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二、北美1、北美钢结构行业发展概况2、2015-2019年北美钢结构市场结构3、2021-2027北美钢结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三、日本1、日本钢结构行业发展概况2、2015-2019年日本钢结构市场结构3、2021-2027日本钢结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四、韩国1、韩国钢结构行业发展概况2、2015-2019年韩国钢结构市场结构3、2021-2027韩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五、其他国家地区第五章 2015-2019钢结构所属行业总体发展状况2011-2018年中国钢结构产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第.一节 钢结构行业特性分析第二节 钢结构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第三节 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分析一、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二、2015-2019钢结构行业发展特点分析三、2021-2027区域产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第四节 2015-2019钢结构行业规模情况分析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第五节 2015-2019钢结构行业财务能力分析一、所属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二、所属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第六章 中国钢结构市场规模分析第.一节 2015-2019中国钢结构市场规模分析第二节 2015-2019我国钢结构区域结构分析第三节 2015-2019中国钢结构区域市场规模一、2015-2019东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二、2015-2019华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三、2015-2019华东地区市场规模分析四、2015-2019华中地区市场规模分析五、2015-2019华南地区市场规模分析六、2015-2019西部地区市场规模分析第四节 2021-2027中国钢结构市场规模预测第七章 我国钢结构所属行业运行分析第.一节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阶段二、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总体概况三、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特点分析四、我国钢结构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一、2015-2019年我国钢结构行业市场规模二、2015-2019年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分析三、2015-2019年中国钢结构企业发展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钢结构市场情况分析一、2015-2019年中国钢结构市场总体概况二、2015-2019年中国钢结构市场发展分析第四节 我国钢结构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一、钢结构市场定价机制组成二、钢结构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三、2015-2019年钢结构价格走势分析四、2021-2027钢结构价格走势预测第八章 2021-2027我国钢结构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第.一节 我国钢结构市场供需分析一、2015-2019年我国钢结构行业供给情况1、我国钢结构行业供给分析2、重点企业供给及占有份额二、2015-2019年我国钢结构行业需求情况1、钢结构行业需求市场2、钢结构行业客户结构3、钢结构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三、2015-2019年我国钢结构行业供需平衡分析第二节 钢结构产品(服务)市场应用及需求预测一、钢结构产品(服务)应用市场总体需求分析1、钢结构产品(服务)应用市场需求特征2、钢结构产品(服务)应用市场需求总规模二、2021-2027钢结构行业领域需求量预测1、2021-2027钢结构行业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功能预测2、2021-2027钢结构行业领域需求产品(服务)市场格局预测三、重点行业钢结构产品(服务)需求分析预测第三部分 行业竞争策略第九章 2021-2027钢结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一节 钢结构产业结构分析一、市场细分充分程度分析二、各细分市场领先企业排名三、各细分市场占总市场的结构比例四、领先企业的结构分析(所有制结构)第二节 产业价值链条的结构分析及产业链条的整体竞争优势分析一、产业价值链条的构成二、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第三节 2021-2027产业结构发展预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政策分析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因素三、中国钢结构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市场定位四、2021-2027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第十章 钢结构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第.一节 钢结构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一、行业地位分析二、行业整体竞争力评价三、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四、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第二节 中国钢结构行业竞争力分析一、我国钢结构行业竞争力剖析二、我国钢结构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三、民企与外企比较分析四、国内钢结构企业竞争能力提升途径第三节 钢结构行业SWOT分析一、钢结构行业优势分析二、钢结构行业劣势分析三、钢结构行业机会分析四、钢结构行业威胁分析

只眼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深度报告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投资聚焦研究背景 市场对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能否大规模推广仍有质疑,认为其主要矛盾在于 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静态造价偏贵。在此,我们以地产商视角来考虑钢结构 装配式住宅经济性的来源,并判断在三种情景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住宅渗 透斜率会更为陡峭。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市场认为钢结构建筑是成熟行业。我们承认钢结构是成熟行业,但钢结构装 配式建筑/住宅仍是新兴产业。以盖特纳曲线为印证,资本市场对于钢结构行 业认知确有波动,但从产业趋势观察,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渗透率持续提升为 不争的事实。当然,过去几年钢结构的发展并未享受到装配式建筑推广带来 的红利,但这已在 2019 年发生重大的变化(参见前期外发报告)。 市场关注钢材、商砼及人工价格变动趋势,并将其作为行业推广的主要矛盾。 我们认可刚性造价的重要性,也强调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将会在刚性造价上显 现优势。另一个维度,我们提出随着产业链配套成熟以及工程组织模式的变 革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造价有较大的降低空间。同时,我们也提出,以地产视 角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将不局限在造价环节:得房率、销售回款 周期缩短、前期刚性支出成本降低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我们承认,现阶段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推广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但同时 也强调,如果有以下三种情景出现,则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的主要矛盾将 不再是静态造价:1)劳动力短缺加剧;2)地产销售加速回暖,补库需求提 升;3)若房企有降低即期偿付金额的冲动。 投资观点 目前 A 股钢结构上市公司各具特色,战略侧重方向亦有不同。重点推荐:鸿 路钢构,钢结构制作环节龙头,竞争优势显著,现金流持续好转;推荐:精 工钢构,GSB 技术体系有亮点,装配式总装产能持续扩张,EPC 带动产业 角色变化;东南网架,公共建筑领域有项目优势,医院类钢结构建筑为其重 要突破口,同时也受益于 EPC 模式推进;建议关注:杭萧钢构,万郡绿建 在线上线下平台对产业链的整合,同时也受益于 EPC 模式推进;以及富煌 钢构,房建总承包特级资质,益于 EPC 模式推进。1、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仍是新兴行业1.1、政策支持有利于新兴行业发展 装配式建筑行业离不开产业政策的支持。从数据来看,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 面积已达历史高峰(尚不考虑基建),然而建筑业农民工数量逐年减少。于 行业而言,劳动力短缺已成“灰犀牛”,建筑产业亟待升级。虽然,在人口 红利逐渐消弭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渗透率会自然提升,但由于目前产 业链尚不完善,静态经济性(造价)仍不及传统现浇类建造方式,因而产业 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仍不可或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政策支持息息相关。2013 年,住建部首次提出“推动 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力争用 10 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 10%”。 装配式建筑主流路径有 PC 预制件及钢结构两类。我们前期对于钢结构装配 式建筑的推广前景相对较为谨慎,主要是在住宅领域,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 推广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技术标准,组织形式、产业配套、用户接 受度等)。2019 年 3 月部委层面明确大力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2019 年 年中,7 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对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关产业链有针对性政 策支持;2019 年年末,住建部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发展; 故而,我们判断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已进入行业发展的拐点。相关观点请参见前期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当钢结构遇上住宅,行业发展逻 辑或将重构》(2019 年 3 月 27 日)、《往后,对钢构更乐观》、《“钢结 构+住宅”四省试点方案出炉,钢结构推广料提速》、《“住宅钢结构行业 标准”实施,地方配套政策陆续出炉》、《部委层面首提“钢结构+住宅”, 继续强调建筑业改革》、《目标->落地,坚定看好住宅钢结构》等。 1.2、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发展与盖特纳曲线相印证 市场对于新技术发展的认知通常会被分为 5 个阶段:萌芽期、泡沫期、泡沫 后的谷底期、稳步回升的复苏期以及实质性大规模应用的成熟期。当然,并 非每一项技术都会经历所有的阶段,不过盖特纳曲线框架有利于理解钢结构 装配式行业发展的路径与过程,也有利于理解资本市场对于行业发展的预期 变化。以图 4 为例,钢结构行业在过去数年增速发展较为平稳,然而二级市 场对于钢结构行业的判断则经历较大的波动。2013 年之前,钢结构行业整体处于萌芽阶段:彼时,钢结构在部分体育场 馆(如鸟巢)已有应用,在制造业厂房中的渗透率正逐步提升。这一阶段, 钢结构更多是建筑结构的一种,资本市场未形成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2013-2016 年,过高预期带来估值的泡沫化:国家层面加大对装配式建筑支 持力度,市场关注度快速提升。装配式建筑主流技术路径为 PC 预制件(无 上市公司)与钢结构两种。彼时,市场对于住宅领域推广钢结构装配式有较 高期待,部分钢结构企业也尝试推出钢结构装配式楼盘。此外,技术授权模 式初显,也为相关企业贡献较多利润。 2017-2018 年,钢结构行业步入泡沫后的谷底期: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不 及预期,主要由于 1)行业标准并未出台;2)部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效果 并不尽如人意。在这个阶段,虽然市场认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但并不 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会同样受益(实际情况是,装配式建筑行业增速年均 翻番,而钢结构行业产量复合增速 10%-20%)。2019 年至今,资本市场对钢结构行业的认知逐步回归理性。认知的主要变 化在于:1)制造业、基建领域钢结构渗透率在过去十年一直在持续提升;2) 产业政策更有针对性、也更务实(目标、行业标准、财政支持、产业配套、 组织模式等),明确鼓励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发展;3)通过多个住宅产品 的迭代,钢结构住宅体系也逐步成型或成熟。1.3、市场认知虽有波动,但行业发展仍稳健 正如之前阐述,虽然市场对于钢结构行业的认知波动较大,但行业本身仍在 稳步发展。如图 4 所示,钢结构行业产量在过去数年维持 10%-20%区间的 增速;如图 6 所示,钢结构上市公司自 16 年以来收入稳步增长,新签订单 亦见较为明显的改善。2016 年之后,虽然市场开始质疑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能否大规模推广(行业 标准、施工工艺、造价等),但从目前整理的部分案例来看,部分地产商试 用钢结构技术路径的意愿有明显提升。2、钢结构住宅静态造价成本有优化空间2.1、长期视角,钢结构住宅将在刚性成本上占优 现阶段造价:钢结构>PC 结构>现浇。据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测算, 现浇混凝土房屋造价约 2,000 元/平米;据住建部《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 额》(征求意见稿),PC 结构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装配率 20%-60%) 平均造价分别为 2,151、2,416 元/平米,分别较现浇造价高 7.6%、20.8%, 钢结构高层住宅平均造价为 2,777 元/平米,较 PC 结构高层住宅高约 8.5%-27.4%。三种技术路径中,材料及人工成本较为刚性:混凝土价格、人工价格、钢材 价格。其中,混凝土价格的决定因素有水泥、砂石、骨料,三者同属不可再 生资源,目前价格维持高位;人工价格则稳步提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 弭,长趋势向上;钢材原材料为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冶炼环节产能总体 过剩,目前价格亦较为稳定。钢结构建筑造价成本将有优势,国家层面已将其作为替代混凝土的方案之 一:2020 年 3 月,发改委联合十五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砂石行 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砂石价格上涨“增加基建投资和重 大项目建设成本”,在“积极推进砂源替代利用”方案中,将推广钢结构建 筑作为一种可选路径,并提出“逐步提高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学校、医院、 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比例,稳步推进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城 镇住宅和农房建设中的推广应用”。2.2、若产业配套成熟,钢结构住宅造价还可优化 除原材料、人工等刚性成本外,钢结构住宅造价还有优化空间: 1)新型墙 板材料(楼板、外墙板、内墙板)造价较高,主要由于相关板材供应渠道不 畅,产需合作不紧密;2)结构设计尚可优化,如基础部分造价、用钢量优 化等;3)组织工序提升,进一步提高施工、装修效率。前者要求产业配套, 后两者则对工程模式提出要求(2.3 章节)。目前来看,钢结构结构工程环 节已相较于 PC 结构有一定优势。以下,我们选取某住宅项目,分析钢结构 与 PC 结构成本分析。 住宅项目的成本大类可拆解为结构工程、内装工程、外装工程、机电工程四 部分,其中:机电工程二者一致;结构工程环节钢结构已有优势;内装工程 与外装工程造价偏高是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偏贵的关键因素。这一现象背 后的原因除钢结构住宅内外装的配置与混凝土住宅有差别之外,配套产业尚 未规模化致成本提高亦为重要原因。七省政策,产业配套亦是重头戏。2019 年以来,部委及地方层面陆续出台 相关文件鼓励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项目。除了明确的推广目标之外,各地 文件都在鼓励形成产业配套集群,如 1)钢铁企业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开发 高性能防火、防腐和标准化建筑用钢;2)建材企业大力发展与钢结构装配 式住宅配套的新型墙楼板、门窗等绿色建材;3)配套部品企业开发防火与 装饰装修、结构保温一体化的技术和产品,提高配套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 和通用化水平。随着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类项目逐步增多,配套产业渐渐成熟, 规模效应下整体造价亦可降低。2.3、EPC 模式下,项目造价可进一步降低 EPC 模式下,造价可进一步优化:EPC 模式,建筑企业有更强的动力进行 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造价成本。传统模式下,设计单位、材料采购、各工 程承包商各司其职。承包商与业主方存在利益博弈,即造价越高承包商利润 亦越高。EPC 模式下,总承包商与业主方利益一致,造价节余为其重要利润 来源。更为重要的是,EPC 模式打破了传统建造模式下的条块分割,提高总 体效率。以设计为例,看 EPC 组织优势:传统模式下,设计单位并不对总体造价负 责,优化造价并不会增厚设计单位的利润。EPC 模式下,总承包商有较强动 力从设计环节进行优化进而降低总成本。以中建钢构酒钢兰泰苹果园棚户区 改造项目为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减轻结构自重,原设计方案下需要基础 桩 215 根,设计优化后仅需 136 根,大幅降低了基础造价成本。3、地产商视角下钢结构装配式经济性的来源3.1、得房率高,或可提高单价 建安支出占地产商销售及成本比例不高:2010 年,全国住宅建安造价均价 约为 1367 元/平米,占楼面均价约 77%,占销售均价约为 15%。2019 年, 全国住宅建安造价均价约为 1950 元/平米,占百城住宅楼面价比重约 36%, 占百城住宅销售均价约为 13%。整体来看,相较于土地出让金等支出,建安 造价占销售均价比重较低。换言之,若建安能影响销售单价(单位建筑面积 价格),则对房企有较大吸引力。钢结构住宅得房率高,或可提高单价:钢结构建筑的框架结构具备截面小的 特点,不仅降低了自重,同时也增加了使用面积,即能够提高建筑面积使用 率,增加经济效益。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结构占有面积只是同类钢筋混凝土建 筑面积的 28%。采用钢结构可以增加使用面积 4%~8%1。于地产商而言,得 房率提高可以:1)提升单价(单位建筑面积价格);2)或作为项目促销的 亮点。此外,部分地区对于钢结构住宅项目还有容积率的奖励。相较于造价 的提高,容积率奖励、高得房率对于地产商而言或更有吸引力。3.2、工期缩短,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对于地产商而言,地产销售回款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据国家统计局,19 年地产开发资金(资金来源口径)合计 17.9 万亿;其中,国内贷款、自筹 资金、其他资金占比分别为 14.1%、32.6%、53.2%,自筹资金主要包括企 业通过各种途径筹集的资金(不含银行贷款),包括发债、非标等方式进行 融资及自有资金等;其他资金主要为定金、预售款等商品房预售前后来自购 房者的资金及银行匹配的个人按揭贷款,19 年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个人 按揭贷比例分别为 64.6%、28.7%。不考虑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其外部资 金来源主要可分为两部分:1)外部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债券/非标融资等; 2)房屋预售时收到的购房者资金及匹配按揭贷(源于房企销售以期房销售 为主)。工期缩短,降低资金成本,加快周转:开发商资金结构中超过 50%的资金来 源于“其他资金”,即预售回笼资金;对开发商而言,达到预售条件前的土 地出让金、进场费等属于刚性支出,达到预售条件前的这部分支出必须由开 发商自行垫付;预售后开发商可向监管银行申请支付进度款;因此预售条件 越严格、达到预售条件需要的时间越长,占用资金成本越高。可见,缩短拿 地到预售的工期对开发商而言非常关键。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工期能 提前 1/3 左右,同时多省出台了对装配式住宅建筑的政策扶持,放宽钢结构 装配式建筑预售条件,有助于开发商缩短预售前的时间,加快整体资金回笼, 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3、即期支付规模降低,缓解地产商资金压力 房地产资金来源中,工程应付款亦有重要贡献。2014 年以来,工程应付款 占地产资金来源约为 12%-13%,其资金规模与国内贷款规模相当。以中国 建筑数据分析,其工程收现比与其新开工正相关。换言之,地产商对于承建 商在新开工环节支付较为刚性,而施工、竣工环节支付则有一定弹性。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降低即期支付压力: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绘制了一个项目 周期中地产商现金流流入及流出情况,其中实线框表示刚性,虚线框表示弹 性。对于地产商而言,开工前期的土地出让金支付较为刚性;其次是工程款, 通常在基础部分(地下空间)的支付亦较为刚性:参考图 15,工程款占售价 比重约 13%,其中基础部分造价占整体造价可达 20%-40%。考虑到,钢结 构住宅的地下部分较混凝土造价节约可达 30%-50%,故采用钢结构技术, 可以降低地产商即期支付的压力。4、三种情景下,钢结构住宅渗透斜率可更陡峭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是人工红利接近尾声、砂石等资源紧张后的必然选择。不 过,我们必须要承认,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体系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产业配套 仍需完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产商在过去几年已在部分楼盘试用。 我们判断,地产商从试用到大规模推广仍需一定时间周期。现阶段,若出现 以下情景,则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渗透斜率可更陡峭。 4.1、情景一,劳动力供给持续承压 虽然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但自 2015 年起,建筑业农民工 数量持续减少,建筑业占农民工择业比重亦在持续降低,可见经济回报并非 农民工择业的唯一指标;除此之外,农民工年龄结构持续老化,且考虑到建 筑工地的作业强度,后续建筑业人力缺口或将持续扩大。现阶段,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不过人员流动尚有一定限制。若“疫 情”等其他因素持续影响建筑业劳动力供给,考虑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人 工工时较少”的特点,地产商采用相关路径的意愿或提高。4.2、情景二,若地产销售加速回暖,补库需求驱动· 前文已阐述,销售回款是地产商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高周转”模式下, 地产对“拿地->预售/结构封顶”的时间周期有进一步缩短的需求。从历史数 据观察,地产销售面积是新开工的重要前置指标。参考图 22、图 23,目前 商品住宅库存仍处在较低水平,若后续地产销售数据反弹较快(未来某个时 间段,并非特指 2020 年),结合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有“工期短”,“得房 率高”,“容积率优惠”等特点,地产商采用相关路径的意愿或提高。4.3、情景三,地产商降低即期偿付资金规模的冲动 2020 年,地产商逐步进入境内债、境外债的兑付高峰期,资金偿付压力较 增大。由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地下空间造价有 30%-50%的节余,且在主 体结构造价上比 PC 等有优势(参见表 2),地产商采用相关路径的意愿或 提高。5、投资建议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属新兴行业,随着劳动人口老龄化以及配套产业的成熟, 预计渗透率将有较大提升空间。住宅领域是房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细分市 场,目前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推广仍然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市场关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静态造价成本,我们认为中长期角度钢结构造 价会逐步占优:1)钢材、商砼、人工是静态造价的重要变量,其中商砼、 人工成本或大概率持续提升;2)钢结构在主体结构造价已较 PC 有一定优 势,但在内外装环节成本较高。若产业链配套成熟,相关材料成本降低,则 造价仍有降低空间;3)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呼唤工程组织结构革新,在 EPC 模式下,通过优化设计等诸多方式,可进一步降低造价。 不考虑造价因素,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对于地产商的吸引力可包括:1)得房 率高,或可提高单价/或作为亮点吸引消费者;2)工期短,新开工->销售资 金回笼的周期缩短,可降低融资需求;3)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前端造价有 较大优势(地下部分),可以降低地产商即期支付压力。 住宅领域全面推广钢结构装配式尚需耐心。不论是地产商从尝试采用到大规 模采用,不论是消费者接受程度的演变,不论是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完善, 不论是工程组织结构的革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然,如果出现如下情景, 则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的主要矛盾将发生变化,渗透率提升斜率将更陡 峭:1)劳动力短缺加剧;2)地产销售快速回暖,房企抓紧补库;3)房企 资金压力增大,通过钢结构技术路径降低即期刚性支付压力。 目前 A 股钢结构上市公司各具特色,战略侧重方向亦有不同。重点推荐:鸿 路钢构,钢结构制作环节龙头,竞争优势显著,现金流持续好转;推荐:精 工钢构,GSB 技术领先,钢结构装配式产能持续扩张,EPC 带动产业角色 变化;东南网架,公共建筑领域有项目优势,医院类钢结构建筑为其重要突 破口,同时也受益于 EPC 模式推进;建议关注:杭萧钢构,万郡绿建在线 上线下平台对产业链的整合,同时也受益于 EPC 模式推进;以及富煌钢构, 房建总承包特级资质,受益于 EPC 模式推进。……(报告来源:光大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雨之牙

国泰君安-建筑工程行业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摘要:两大装配式钢结构重磅政策落地,将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1)7月24日住建部等七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新建公建原则上采用钢结构;2)7月7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大力推广钢结构公建,积极稳妥推进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推广重点为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等公建、三馆/交通枢纽等大跨度建筑;鼓励工程总承包模式;3)7月连续两大重磅政策落地意义重大,一明确包括公建采用钢结构,二提出住宅跟农房要稳妥推进钢结构应用;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驶入快车道。 我们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年,目前钢结构渗透率仅7.4%有超5倍提升空间。1)我们在2月18日70页深度《技术优化助钢结构渗透率4倍提升,商业模式升级催翻倍行情》测算钢结构建筑市场规模约3万亿元/年,轻钢(厂房/仓储/数据中心等新基建)约6120亿元,空间钢(三馆一中心/交通枢纽等)约6970亿元,重钢(商业建筑/医院/学校等)约1.05万亿元,钢结构住宅约5000亿元;我们测算装配式钢结构市场规模未来3年CAGR约25-35%;2)国内钢结构渗透率仅7.4%远低海外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住宅钢结构领域渗透率不足5%远低海外发达国家25-45%的水平;政策推动+需求爆发,钢结构渗透率有超5倍提升空间。鸿路钢构制造端低成本竞争优势是共识,产能扩张/利用率提升是催化。1)通过扁平化管理+规模化采购及生产+强大技术实力+选址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2019年钢结构产能240余万吨(+50%)、未来产能将扩至400万吨以上居同业第一,考虑新建产能爬坡+产能利用率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增强;2)技术实力超群,技术要求高/制造难度大/工期要求紧的订单竞争优势及议价能力更强;3)与重庆签订《三期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建西南总部基地;4)披露中报业绩快报,H1净利增速11.5%,Q1/Q2单季增速-39/44%;H1新签约76.3亿元(+9.6%),Q2约49亿元(+40.1%);钢结构EPC总包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充分认知,中报起将进入持续业绩论证阶段。1)EPC总包订单数量级跳升,是分包订单规模的5倍左右;龙头EPC总包收入占比10%以内、未来将50%以上、收入弹性巨大;2)利润率(乙方变甲方/设计施工一体化/规模效应)和周转率(装配式施工周期省50%)两个层面驱动ROE提升;3)直面业主结算+业主实力强+项目优质回款好将改善现金流;4)装配式钢结构是建筑最佳赛道,钢结构EPC中报将最好,EPC总包龙头的一体化竞争优势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5)推荐鸿路钢构/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精工钢构参考4月6日深度报告;受益恒通科技(背靠中国中铁发展将提速)。风险提示:总包/装配式推进不及预期、传统建造方式的桎梏等(文章来源:国泰君安)

官事不治

公司调研|杭萧钢构: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提升 跟进项目达历史峰值

财联社(杭州,记者 刘科 罗祎辰)讯,受住建部等9部委提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政策密集出台影响,钢结构被推上风口,有望迎来新一轮洗牌。财联社记者近日走访钢结构件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杭萧钢构(600477.SH),通过调研了解到,公司一直在寻求行业整合的契机,在需求端有望持续放量的背景下,已启动产线智能化改造以提升产能,对实现产能提升持乐观态度。杭萧钢构办公楼内景“整个国内钢结构行业2020年市场容量我预计8000-9000亿元,每年保持10%以上增长,行业很分散,现在还有2500多家有工厂的企业。如果钢结构能像水泥行业一样,1万亿市场做到10%就应该有1000亿元,但怎么实现我们也在思考。”杭萧钢构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杭萧钢构还承担着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相关配套项目,其中包括亚运会运动员村2号地块项目一标的钢结构工程、亚运会亚运村技术官员村地块三期项目钢结构工程,以及在亚运会前即将完工的杭州“第一楼”地标建筑——杭州之门钢结构工程等项目。借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提升根据我国建筑金属协会的数据,我国钢结构产值由 2012 年的 3850 亿元提 升到 2019 年的 7453 亿元,累计增长率 93.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9.9%。另一方面,我国钢结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钢结构行业TOP5企业产量集中度为5%左右,营收集中度为4.3%左右,行业集中度近年来有所提升,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在行业快速发展但竞争格局分散的背景下,目前市场普遍倾向以产能论钢结构龙头。对此,杭萧钢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提升市占率是当务之急,公司策略是借由信息化和对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来提升产能。在信息化方面,杭萧钢构拟投资“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旨在从公司整体层面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技术升级,带动对现有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的研发创新和集成创新。在智能化方面,前述负责人介绍,公司将新建钢结构及建筑围护产品智能化生产线,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用领域新增45万吨钢结构产品和250万平方米围护产品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抢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市场先机。智能改造完成后,产能有望获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杭萧钢构新签订单131.69亿元,其在广东、河北、山东等地设有12个钢结构生产、制造加工基地和一个配套建材生产基地,现有产能约95万吨。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目前杭萧钢构跟进的项目已达历史峰值。而如果按照前述智能化改造项目的产能扩张幅度计算,公司有望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产能提升至214万吨左右规模。目前同类上市公司中,按钢结构产能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鸿路钢构(002541.SZ)、杭萧钢构、精工钢构(600496.SH)、东南网架(002135.SZ)。轻资产模式加速全国布局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受制于下游住宅市场未能实现突破等原因,钢构行业在过去几年发展一直较为平缓,但在本轮政策密集驱动下,下游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受此刺激,头部厂商纷纷启动了一轮较大规模的扩产计划。据了解,目前公司已经明显感觉到市场在升温,跟进中的项目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受港珠澳大发展拉动,广东项目增长明显。一位建筑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称,随着政策加码及钢结构本身优势的逐渐体现,未来钢结构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行业将持续 发展。钢结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显现。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及未来亚运会项目的示范作用下,2021年或是钢结构需求增速提升换挡的起点。新一轮需求爆发已经启动,但行业公司中还难言谁已确立了绝对优势。华安证券分析师石林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钢构行业仍较为分散,各家公司都有各自优势和特点,竞争格局还不是很明朗。石林介绍称,行业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端是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公司,擅长承接钢结构项目;另一端是以鸿路钢构为代表的公司,擅长结构件制造,“杭萧在行业商业模式上一直比较创新,授权合作业务和电商平台都是行业第一个去做的,鸿路在制造这个赛道相对优势更确定,有一定稀缺性,所以目前估值给的比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营收规模上不占据优势,但杭萧钢构在盈利能力上处于业内领先。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杭萧钢构净利润率9.24%,排名第一。同期,鸿路钢构该项数据为5.94%。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年杭萧钢构也在有意控制授权合作业务规模,2018年开始合作伙伴数量一直保持在100家上下,被外界解读为完成全国布局后的策略调整。在杭萧钢构之后,精工钢构于2017年开始力推授权合作业务,浙商证券研究报告评价认为此种模式有助行业公司以“轻资产”状态加速全国布局。前述建筑行业人士称,钢结构建筑是未来趋势,而且有其特殊性,按相关规定,在建筑领域除了钢构都需要分包,唯独钢构可以单独投标,有其自身的专业性。〖 财联社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足兵

公司调研|杭萧钢构: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提升 跟进项目达历史峰值

财联社(杭州,记者 刘科 罗祎辰)讯,受住建部等9部委提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等政策密集出台影响,钢结构被推上风口,有望迎来新一轮洗牌。财联社记者近日走访钢结构件行业的首家上市企业杭萧钢构(600477.SH),通过调研了解到,公司一直在寻求行业整合的契机,在需求端有望持续放量的背景下,已启动产线智能化改造以提升产能,对实现产能提升持乐观态度。杭萧钢构办公楼内景“整个国内钢结构行业2020年市场容量我预计8000-9000亿元,每年保持10%以上增长,行业很分散,现在还有2500多家有工厂的企业。如果钢结构能像水泥行业一样,1万亿市场做到10%就应该有1000亿元,但怎么实现我们也在思考。”杭萧钢构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杭萧钢构还承担着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相关配套项目,其中包括亚运会运动员村2号地块项目一标的钢结构工程、亚运会亚运村技术官员村地块三期项目钢结构工程,以及在亚运会前即将完工的杭州“第一楼”地标建筑——杭州之门钢结构工程等项目。借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提升根据我国建筑金属协会的数据,我国钢结构产值由 2012 年的 3850 亿元提 升到 2019 年的 7453 亿元,累计增长率 93.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9.9%。另一方面,我国钢结构行业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发布的数据,我国钢结构行业TOP5企业产量集中度为5%左右,营收集中度为4.3%左右,行业集中度近年来有所提升,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在行业快速发展但竞争格局分散的背景下,目前市场普遍倾向以产能论钢结构龙头。对此,杭萧钢构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提升市占率是当务之急,公司策略是借由信息化和对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来提升产能。在信息化方面,杭萧钢构拟投资“智能制造、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旨在从公司整体层面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技术升级,带动对现有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的研发创新和集成创新。在智能化方面,前述负责人介绍,公司将新建钢结构及建筑围护产品智能化生产线,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用领域新增45万吨钢结构产品和250万平方米围护产品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抢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的市场先机。智能改造完成后,产能有望获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杭萧钢构新签订单131.69亿元,其在广东、河北、山东等地设有12个钢结构生产、制造加工基地和一个配套建材生产基地,现有产能约95万吨。据财联社记者了解,目前杭萧钢构跟进的项目已达历史峰值。而如果按照前述智能化改造项目的产能扩张幅度计算,公司有望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产能提升至214万吨左右规模。目前同类上市公司中,按钢结构产能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鸿路钢构(002541.SZ)、杭萧钢构、精工钢构(600496.SH)、东南网架(002135.SZ)。轻资产模式加速全国布局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受制于下游住宅市场未能实现突破等原因,钢构行业在过去几年发展一直较为平缓,但在本轮政策密集驱动下,下游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受此刺激,头部厂商纷纷启动了一轮较大规模的扩产计划。据了解,目前公司已经明显感觉到市场在升温,跟进中的项目数量达到了历史高峰。其中,受港珠澳大发展拉动,广东项目增长明显。一位建筑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称,随着政策加码及钢结构本身优势的逐渐体现,未来钢结构需求空间进一步打开,行业将持续 发展。钢结构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显现。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及未来亚运会项目的示范作用下,2021年或是钢结构需求增速提升换挡的起点。新一轮需求爆发已经启动,但行业公司中还难言谁已确立了绝对优势。华安证券分析师石林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钢构行业仍较为分散,各家公司都有各自优势和特点,竞争格局还不是很明朗。石林介绍称,行业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端是以杭萧钢构为代表的公司,擅长承接钢结构项目;另一端是以鸿路钢构为代表的公司,擅长结构件制造,“杭萧在行业商业模式上一直比较创新,授权合作业务和电商平台都是行业第一个去做的,鸿路在制造这个赛道相对优势更确定,有一定稀缺性,所以目前估值给的比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营收规模上不占据优势,但杭萧钢构在盈利能力上处于业内领先。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杭萧钢构净利润率9.24%,排名第一。同期,鸿路钢构该项数据为5.94%。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年杭萧钢构也在有意控制授权合作业务规模,2018年开始合作伙伴数量一直保持在100家上下,被外界解读为完成全国布局后的策略调整。在杭萧钢构之后,精工钢构于2017年开始力推授权合作业务,浙商证券研究报告评价认为此种模式有助行业公司以“轻资产”状态加速全国布局。前述建筑行业人士称,钢结构建筑是未来趋势,而且有其特殊性,按相关规定,在建筑领域除了钢构都需要分包,唯独钢构可以单独投标,有其自身的专业性。

大钢琴

Mysteel:11月终端库存月度分析报告

一、宏观综述1、制造业景气综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PMI指数为52.1%,在上月因季节性因素小幅走弱后反弹,较10月PMI指数上升0.7个百分点,已连续9个月处于扩张区间,表明在国内经济稳步复苏的背景下,制造业景气持续回升。(1)制造业产销两旺,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11月PMI生产指标分项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量增长有所加快。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为53.9%,高于上月1.1个百分点,表明国内需求持续回暖。与此同时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差值进一步收窄,制造业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进出口景气度稳步上升,连续三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5%和50.9%,分别高于上月0.5和0.1个百分点,均处于年内高位,且连续三个月呈逐月回升态势。稳外贸稳外资的政策落地后,海外订单因疫情爆发逐渐转移至国内,供需缺口持续存在,制造业出口需求环比继续向好。(3)国内需求释放加快,价格指数大幅上行。11月份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2.6%和56.5%,分别较上月提高3.8和3.3个百分点。受下游行业需求拉动,下游企业生产采购活动加快,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具体从行业来观察,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为明显,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价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的两个价格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景气区间。(4)企业生产意愿提升,步入主动补库存周期。11月份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指数分别为45.7%和48.6%,分别较上月提高0.8和0.6个百分点。国内需求快速回暖,下游终端企业采购意愿增加,原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指数均有所提高,反映出下游制造业企业已经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图1:制造业PMI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2、消费回暖延续2020年10月消费延续回暖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同比增长 4.8%,较2020 年 9 月的 4.1%提升0.7 个百分点;餐饮零售收入同比增长 0.8%,实现年内同比首次转正。从分项指标上来看,多类品类增速均有明显回升。粮油食品、纺织品、服装、日用品、化妆品、黄金珠宝保持较高增长,饮料、烟酒、家具、通讯器材、石油制品类消费同比为负增长,通讯器材同比实现由负转正。图2:分行业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3 、社会融资规模保持高位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200 亿元,同比增加 5493 亿元。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 281.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7%,相比上月小幅提升 0.2 个百分点。2020 年 1-10 月社融新增累计约为 31.04 万亿元,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细分项增速来看,除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同比下降外,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均同比增长,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得到明显改善。图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二、下游终端市场表1:行业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1、滞后需求延期释放,钢结构行业景气回升受疫情及洪水影响,今年基建及地产项目启动较晚,下游成材交易持续低迷,造成“金九不金”的局面。随着洪水影响逐渐消退,滞后的钢材需求在十月集中释放,国庆节后下游终端企业采购意愿增强,成材价格一路推高上行,钢结构行业景气回升。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钢结构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23.4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20.68%。10月房地产开发指标全面好转,房屋新开工面积当月同比增速转正,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及竣工面积累计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房屋施工面积累计同比为3%,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图4:房地产开发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从资金端来看,10月地产投资仍保持较高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2.5%,其中安装工程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14.3%,降幅较上月收窄1.3分百分点;建筑工程投资完成额和土地购置费用完成额同比增速为7.05%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0.91%和0.16%。建安投资的持续向好反映出施工强度的增大及竣工增速提升明显。从资金来源的构成来看,“三条红线”的政策出台后,房地融资渠道受限,作为销售回款代表的个人按揭贷款及定金预收款累计同比迅速上升,销售资金的回笼将在中期进一步影响施工进度,从而推动房地产当月施工面积稳定增长。图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图6:房地产实际到位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然而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融资监管日渐趋严的背景下,10月土地购置面积持续降温,房地产土地购置面积1-10月累计同比降至-3.31%,降幅较上月扩大0.44个百分点。除房产资金来源收紧的影响外,四季度房企面临较高的赶工压力,开发商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施工及赶工阶段,同时可加快竣工节奏,促使销售资金快速回笼填补资金缺口。综合来看,随着资金的逐步落地及滞后的需求大幅释放,前期开工的地产及基建项目在11月份迅速转化为旺盛的用钢需求,带动原料市场成交及价格上行。今年春节较去年延后一个月,北方气温相较去年同期偏高,地产及基建施工时间有望进一步延长,预计12月钢结构行业需求持续稳定向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地产及基建终端表现出较强韧性,房企拿地面积走弱已是不争事实,随着明年新项目的启动,地产用钢势必将受到拖累,需求或将逐渐走弱。2、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工程机械行业产销两盛4月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连续7个月保持高销量同比增速,行业高景气度持续超出预期。据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挖掘机累计销量达26万台,同比增长34.5%,在9月完成去年全年销量后,10月挖掘机销量环比上升,续创同期新高。预计全年销量有望达 32 万台以上的新纪录。经过草根调查和市场研究,CME预估2020年11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32000台左右,同比增速65%左右。本月挖掘机产量同环比增速均小幅下滑,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工程机械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4.02%,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0.27%,基本维持不变。目前国内地产及基建投资增速仍较为稳定,挖掘机销量有望实现稳步增长,预计12月工程机械行业继续稳中向好运行。图7:挖掘机产销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3、汽车行业景气延续,销量同比增速继续上行2020年10月,汽车产销形势依然向好,10月汽车销量续创年内新高,达到257万台,同比去年增长12.65%。在双十一购物节及政府刺激政策的支持下,汽车市场需求稳中向好。图8:中国汽车销量指标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随着天气逐步转冷,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消费者到店购车减少,部分地区市场短期承压。2020年11月3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显示,2020年1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0.5%,较上月上升了6.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自9月份以来连续3个月回升,11月份指数再次升破60%,列年内第四高。图9: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从分项指标上来看,11月份库存指数环比上升,市场需求指数、平均日销量指数、从业人员指数、经营状况指数环比下降,经销商面临较大库存压力。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汽车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3.52%,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11.39%,汽车终端企业采购生产资源意愿减弱,预计12月汽车行业基本维持稳定经营状况。随着年底冲量及营销活动的展开,或将促进汽车销量,猜想12月销量环比上升,但同比将有所下降。图10:库存预警分指数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4、内外销量向好,家电复苏强势10月家电内销及出口业务均保持良好态势, 10月家用空调销量868万台,同比增长12.4%,冰箱销量767万台,同比增长19.57%,洗衣机销量670万,同比增长13.12%。出口方面,10月家用空调出口338万台,同比增长27%,冰箱出口437万台,同比增长57%,洗衣机销量206万,同比增长15%,彩电销量1362万台,同比增长0.57%。随着海外疫情二次抬头,海外供应链出现短缺,冰洗家电出口订单大幅增加。进入九月份以来,以空调和冰箱为例,家电行业产量增速明显大于销量增速。根据Mysteel调研,截至11月30日,家电行业样本企业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0.47%,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0.84%。在国内疫情稳健控制及海外供应尚未恢复的条件下,厂商对未来销售预期向好,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预计12月家电行业将继续维持良好经营状况,带动冷轧涂渡原料市场走强。图11:家用空调产销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图12:冰箱产销增速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三、上游原料市场表2:原料市场数据对比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1、国庆节后下游制造业持续复苏,钢结构、汽车及机械设备行业均表现亮眼,终端企业采购积极性大涨,板材需求得到进一步提振。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板带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8.84%,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6.12%,预计12月板带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加。2、10月汽车和工程机械行业维持产销两旺的局面,带动工业棒材原料市场继续走强。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工业棒材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4.86%,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0.76%,预计12月工业棒材需求继续向好。3、在下游需求强劲恢复的带动下,11月冷镀价格创下年内新高。家电行业在销售增长及利好政策的刺激下进入主动补库存周期,下游原料库存及日耗均环比上升。 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冷镀原料日耗月环比上升4.8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2.58%,预计12月冷镀市场景气依旧。4、本月随着型钢价格拉涨,现货市场成交受阻。在价格高位的背景下,即便市场报价小幅松动,终端采购积极性并未有所提高,当前市场需求较为疲软,原料日耗大幅降低。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型钢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22.71%,原料库存月环比上升8.21%,预计12月型钢需求稳中偏弱运行。5、本月区域差异分化明显,受降温影响,北方进入冬季,下游采购积极性不佳,多以按需采购为主,加上目前中板价格过高,市场多呈观望心态,中板原料库存及日耗均环比下降。截至11月30日,下游终端企业中板原料日耗月环比下降9.24%,原料库存月环比下降14.29%,考虑到中板短期供应减量,价格震荡走强,预计12月中板原料市场小幅走弱。四、总结整体来看,11月制造业行业持续景气回升,社会消费及融资规模维持高位,下游企业整体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原料端板带、工业棒材及冷镀需求均稳定向好。但受价格拉涨及市场心态影响,型钢及中板表现较为疲软,预计12月市场需求走弱。免责声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并不保证其是否需要进行必要变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仅供客户决策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决策的直接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Mysteel无关。本报告版权归Mysteel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的钢铁】

笃行

光大证券:鸿路钢构(002541.SZ)钢结构制作领域龙头,维持“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获悉,光大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鸿路钢构(002541.SZ)2021-2023年EPS预测2.32元、2.88元、3.34元。现价对应2021年动态市盈率为22x。坚定看好鸿路钢构长期价值,维持“买入”评级。光大证券指出,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钢结构行业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公司目前订单承接受限于产能瓶颈,20年以来公司新签订单维持较高水平,未来不排除公司调整加工费报价机制的可能,进而带来吨钢结构净利的弹性。光大证券主要观点如下: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润1.66亿元-1.87亿元,同比增长300%-350%。21Q1业绩比光大证券前期预期略高,此前预期约为1.5亿元左右。与之对比19Q1约为0.68亿元,20Q1约为0.42亿元。业绩增长主要源于营收的大幅增长与政府补贴较多。光大证券推测政府补助收益约为0.47亿元,折税后约0.35亿元,推测非经常性损益规模约为5000万左右,占净利润比例为28%。2019-2020年Q1非经常性损益占比约为12%和36%。由此推测扣非净利润约为1.16亿元-1.37亿元,中值为1.27亿,同比增长378%。较2019Q1增长113%,测算吨扣非净利润约为184元/吨(按公告的产量测算)。测算21Q1吨扣非净利润较2019Q1及2020Q1均有提升,由此推测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大概率上升。光大证券假设2019Q1产量为35-38万吨,对应的吨扣非净利润为156-170元/吨,2020Q1吨扣非净利润约为95元/吨,可见公司2021Q1核心业务盈利能力是提升的。预计产量略大于销量,造成成品库存有几万吨的增量。主要由于春节复工因素,下游提货节奏偏慢。由此,预计2021Q1实际的吨扣非净利润高于184元/吨(销量低于产量)。鸿路钢构是目前装配式产业链中成长性最为清晰,且行业竞争力显著的钢结构制作领域龙头公司,将长期受益于装配式行业快速增长与钢结构加工环节供给紧平衡现状。光大证券认为钢价上涨不会影响钢结构装配式的推广(公建及制造业领域),决定建筑结构类型(钢结构或是混凝土)的关键是建筑物的适用场景,材料价格并非核心考虑因素。当然,住宅领域目前尚处推广期,地产商对造价相对敏感;不过,随着钢结构住宅体系逐步完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钢结构行业景气度较高,相关公司订单已有体现。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钢结构行业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公司目前订单承接受限于产能瓶颈,20年以来公司新签订单维持较高水平,未来不排除公司调整加工费报价机制的可能,进而带来吨钢结构净利的弹性。风险提示:钢价大幅波动影响公司盈利能力、产能扩张及利用率爬坡不及预期。

德也

2020年度家居行业研究报告:整装高定数字转型成为年度关键词

近日,58同城、安居客发布《2020年度家居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根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行业大数据,对2020年家居行业进行了全方位回顾与总结,并从多维度对未来市场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一、家居行业年度总结与趋势分析根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行业大数据分析,家居行业年度四大关键词为整装、高定、数字转型与健康环保。四大宏观政策影响关键词分别为钢结构标准、经济双循环、“十四五”目标与租售同权。从宏观趋势来看,人口集中化以及老龄化将会在中长期改变家居市场主力消费人群的需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在中长期改变家庭住房的空间格局;国家支持科技创新将会在技术层面给与家居行业更多的产品可能。2020年,房地产对家居行业依旧产生着重要影响。房地产市场保持“房住不炒”总基调不变,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持续进行。未来,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将会进入新型的城镇化阶段,这个阶段将会以都市圈集聚为主要发展方向,改善型住宅占比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升。二、家居行业大数据根据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行业大数据显示,2020年,现代、北欧、简约与美式装修风格受欢迎程度较高。用户最关注的装修类型仍然为精装修房源,其次为毛坯房。在关注二手房源的人群中,近50%的用户关注总价在百万以下房源,改善型装修需求在2020年度还未凸显。从二手房户型关注度来看,用户关注度最高的为三室房源,最受关注房屋面积段在90-120 平米。存量房市场中,精装房存量市场占比最高,达到65%,其次为毛坯房,市场占比达17%,简单装修市场占比13%。三、家居市场容量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2020年家居行业全年未来市场容量高于去年,其中一线城市未来市场容量整体显著提升,明年未来市场容量预期平稳。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高于去年同期,同时竣工面积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新开工速度,预期明年竣工面积会加快,新房市场供应增加。整体来看,2020年度新房与二手房市场销售情况均好于去年,大部分城市同比增长,部分城市同比去年起伏较大。一线城市二手房销售面积高于新房,二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高于二手房。

不知其道

2021年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前景与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2021-2027年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前景与竞争战略分析报告报告编号:1507358在线阅读:http://www.cninfo360.com/yjbg/jchy/bl/20210325/1507358.html正文目录第1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5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界定 151.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定义 151.1.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内容 171.1.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界定 181.2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81.2.1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181.2.2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政策分析 191.3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201.4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产业环境分析 291.4.1 建筑业与本行业的关系 291.4.2 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311.5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311.5.1 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层出 311.5.2 居民质量意识逐步提高 321.5.3 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增强 331.6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技术环境分析 331.6.1 行业专利技术总体态势 331.6.2 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341.6.3 行业专利技术领域分析 35第2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62.1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历程 362.2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现状 362.2.1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62.2.2 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7第3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业务领域分析 393.1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市场分析 393.1.1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的主要内容 393.1.2 地基基础工程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03.1.3 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13.2 主体结构工程现场检测市场分析 423.2.1 主体结构工程检测的主要内容 423.2.2 主体结构工程检测行业发展分析 433.2.3 主体结构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63.3 建筑幕墙工程检测市场分析 473.3.1 建筑幕墙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473.3.2 建筑幕墙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93.3.3 建筑幕墙检测的技术进展 503.4 钢结构工程检测市场分析 533.4.1 钢结构工程检测主要内容 533.4.2 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573.4.3 钢结构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583.5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593.5.1 我国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593.5.2 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检测项目 623.5.3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633.6 建筑智能检测市场分析 633.6.1 建筑智能检测必要性 633.6.2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分析 643.6.3 建筑智能检测竞争格局 653.7 建筑节能检测市场分析 663.7.1 中国建筑能耗状况分析 663.7.2 中国节能建筑建设情况 673.7.3 建筑节能检测需求分析 683.7.4 建筑节能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693.8 其它检测业务领域分析 703.8.1 防水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分析 703.8.2 墙体材料检测市场分析 723.8.3 建筑门窗检测市场分析 74(1)市场需求与市场竞争结构 74第4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774.1 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774.1.1 交通行业投资建设情况 774.1.2 交通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784.1.3 交通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804.1.4 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前景 824.2 电力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824.2.1 电力工程投资建设现状 824.2.2 电力工程质量检测竞争格局 834.2.3 电力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前景 844.3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844.3.1 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供求的分析 844.3.2 房地产投资规模与结构分析 864.3.3 商品房市场销售分析 864.3.4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分析 874.3.5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 894.3.6 房屋工建筑程质量检测市场前景 924.4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924.4.1 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现状 924.4.2 水利工程建设重点项目 934.4.3 水利工程质量问题现状分析 934.4.4 水利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954.4.5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前景 964.5 市政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964.5.1 市政设施投资建设现状 964.5.2 市政工程质量现状分析 974.5.3 市政工程检测竞争格局 984.5.4 市政工程试验检测前景 1064.6 其它类型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1074.6.1 石化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1074.6.2 冶金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108第5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1095.1 中国建设工程质检机构竞争格局分析 1095.2 中国建设工程质检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 1105.2.1 建设工程质检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1105.2.2 建设工程质检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1105.2.3 建设工程质检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1115.2.4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的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1115.2.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1115.3 中国建设工程第三方检测机构发展分析 112(1) 企业与企业竞争力 115第6章 领先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企业发展分析 1166.1 国外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 1166.1.1 主要国家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体制 1166.1.2 主要国家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特点 1186.2 国外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1216.2.1 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 1216.2.2 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 1316.2.3 德国莱茵集团(TüV) 1346.2.4 瑞士通用公证行(SGS) 135第7章 中国领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经营分析 1447.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总体发展状况 1447.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1457.2.1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457.2.2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 1497.2.3 国家道路与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517.2.4 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27.2.5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1537.2.6 北京海天恒信水利工程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1557.2.7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1567.2.8 上海市政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1577.2.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1597.2.10 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607.2.11 江苏建研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1617.2.12 山东铁正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1627.2.13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657.2.14 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1667.2.15 广东省交通运输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1687.2.16 福建省建设工程物探试验检测中心 1687.2.17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1697.2.18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707.2.19 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1717.2.20 四川省建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1737.2.21 重庆市中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1757.2.22 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767.2.23 湖北天竞成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1767.2.24 辽宁方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787.2.25 江西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1827.2.26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1827.2.27 山西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 1847.2.28 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185第8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竞争力提升战略 1878.1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与作用 1878.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878.1.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878.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1888.2.1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 1888.2.2 建设工程质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方法 1888.3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908.3.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1908.3.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928.4 中国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 1968.4.1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现状 1968.4.2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竞争力影响因素 1978.4.3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198第9章 区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分析 2019.1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2019.1.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2019.1.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2059.1.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2059.1.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2119.1.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2229.1.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2229.2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2239.2.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2239.2.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2319.2.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2339.2.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2369.2.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2429.2.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2469.3 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2479.3.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2479.3.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2569.3.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2569.3.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2599.3.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2599.3.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2619.4 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2629.4.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2629.4.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2669.4.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2669.4.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2699.4.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2919.4.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2989.5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2999.5.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2999.5.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3099.5.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3119.5.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3159.5.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3169.5.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3279.6 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3289.6.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3289.6.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3419.6.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3419.6.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3529.6.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3669.6.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3699.7 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3709.7.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3709.7.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3749.7.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3759.7.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3819.7.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3819.7.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3889.8 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3899.8.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3899.8.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3909.8.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3909.8.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3919.8.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4199.8.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4279.9 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4289.9.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4289.9.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4399.9.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4439.9.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4439.9.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4669.9.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4689.10 广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潜力 4699.10.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政策法规 4699.10.2 地区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4819.10.3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形势分析 4859.10.4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4869.10.5 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发展分析 5159.10.6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发展潜力 516第10章 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51810.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51810.1.1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51810.1.2 发展机会与威胁分析 51810.1.3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51910.2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52110.2.1 从业资质壁垒 52110.2.2 人才技术壁垒 52210.2.3 固定资产投资壁垒 52210.2.4 企业品牌壁垒 52210.3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投资风险 52210.3.1 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52210.3.2 国家政策变动风险 52510.3.3 行业市场竞争风险 0.3.4 高素质人才短缺风险 52710.3.5 检测事故影响企业公信力 528补充增加: 5282014年到2021年全国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规模 528图表目录图表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季度同比) 21图表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22图表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 23图表4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累计同比) 24图表5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累计同比) 25图表6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26图表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26图表8 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28图表9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专利技术总体态势 34图表10 2021年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1图表11 2016-2021年1-9月中国主体结构工程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44图表12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筑幕墙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48图表13 2016-2021年1-9月中国钢结构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57图表14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64图表15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筑能耗状况(亿吨) 66图表16 2016-2021年1-9月中国节能建筑建设面积(亿平方米) 67图表17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筑节能检测需求(亿元) 68图表18 2016-2021年1-9月中国防水建筑材料检测市场规模(亿元) 71图表19 2016-2021年1-9月中国墙体材料检测市场规模(亿元) 73图表20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筑门窗检测市场规模(亿元) 75图表21 市政工程试验检测内容 101图表22 2016-2021年1-9月中国石化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107图表23 2016-2021年1-9月中国冶金工程质量检测市场分析 108图表24 2021年我国建设工程质检机构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构成占比 109图表25 2016-2021年1-9月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规模 144图表26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内部架构 146图表27 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外部组织机构 147图表28 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组织架构 150图表29 2016-2021年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经营状况 151图表30 2016-2021年1-9月北京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22图表31 2016-2021年1-9月上海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46图表32 2016-2021年1-9月天津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61图表33 2016-2021年1-9月浙江省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298图表34 2016-2021年1-9月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327图表35 2016-2021年1-9月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369图表36 2016-2021年1-9月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388图表37 2016-2021年1-9月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427图表38 2016-2021年1-9月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469图表39 2016-2021年1-9月广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规模 516图表40 2016年到2021年1-9月全国工程质量检测市场的规模 528表格目录表格1 2021年主体结构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6表格2 2021年建筑幕墙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49表格3 2021年钢结构工程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58表格4 2021年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63表格5 2021年建筑节能检测机构竞争格局(%) 69表格6 2021年建筑门窗检测市场竞争结构(%) 75表格7 2016-2021年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经营情况 131表格8 2016-2021年英国天祥集团(Intertek)经营情况 133表格9 2016-2021年德国莱茵集团(TüV)经营情况 134表格10 2016-2021年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经营情况 143表格11 2016-2021年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营状况 149表格12 2016-2021年国家道路与桥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营状况 152表格13 2016-2021年国家工业建筑诊断与改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营状况 153表格14 2016-2021年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状况 155表格15 2016-2021年北京海天恒信水利工程检测评价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56表格16 2016-2021年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57表格17 2016-2021年上海市政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59表格18 2016-2021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经营状况 160表格19 2016-2021年浙江省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61表格20 2016-2021年江苏建研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鉴定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61表格21 2016-2021年山东铁正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65表格22 2016-2021年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66表格23 2016-2021年 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67表格24 2016-2021年广东省交通运输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68表格25 2016-2021年福建省建设工程物探试验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69表格26 2016-2021年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70表格27 2016-2021年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71表格28 2016-202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73表格29 2016-2021年四川省建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74表格30 2016-2021年重庆市中检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76表格31 2016-2021年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经营状况 176表格32 2016-2021年湖北天竞成工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77表格33 2016-2021年辽宁方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82表格34 2016-2021年江西省交通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82表格35 2016-2021年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经营状况 184表格36 2016-2021年山西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局经营状况 184表格37 2016-2021年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经营状况 186表格38 上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236表格39 上海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242表格40 天津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259表格41 浙江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291表格42 山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316表格43 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352表格44 广东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366表格45 湖南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381表格46 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收费标准(建筑材料检测部分) 391表格47 四川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419表格48 重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443表格49 重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主要机构 466表格50 广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 486市场需求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研究:1、市场规模:通过对过去连续五年中国市场行业消费规模及同比增速的分析,判断行业的市场潜力与成长性,并对未来五年的消费规模增长趋势做出预测。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柱状折线图)”。2、产品结构:从多个角度,行业的产品进行分类,给出不同种类、不同档次、不同区域、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并深入调研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特征、主要竞争厂商等,有助于客户在整体上把握行业的产品结构及各类细分产品的市场需求。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3、市场分布:从用户的地域分布和消费能力等因素,来分析行业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对消费规模较大的重点区域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具体包括该地区的消费规模及占比、需求特征、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4、用户研究:通过产品的用户群体进行划分,给出不同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占比,同时深入调研各类用户群体购买产品的购买力、价格敏感度、品牌偏好、采购渠道、采购频率等,分析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关注因素以及未满足的需求,并对未来几年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消费规模及增长趋势做出预测,从而有助于厂商把握各类用户群体产品的需求现状和需求趋势。该部分内容呈现形式为“文字叙述+数据图表(表格、饼状图)”。竞争格局本报告基于波特五力模型,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下游用户的议价能力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同时,通过行业现有竞争者的调研,给出行业的企业市场份额指标,以此判断行业市场集中度,同时根据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对主流企业进行竞争群组划分,并分析各竞争群组的特征;此外,通过分析主流企业的战略动向、投资动态和新进入者的投资热度、市场进入策略等,来判断行业未来竞争格局的变化趋势。标杆企业对标杆企业的研究一直是博研咨询研究报告的核心和基础,因为标杆企业相当于行业研究的样本,所以,一定数量标杆企业的发展动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报告精心选取了行业规模较大且最具代表性的5-10家标杆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每家企业的行业地位、组织架构、产品构成及定位、经营状况、营销模式、销售网络、技术优势、发展动向等内容。本报告也可以按照客户要求,调整标杆企业的选取数量和选取方法。投资机会本报告行业投资机会的研究分为一般投资机会研究和特定项目投资机会研究,一般投资机会主要从细分产品、区域市场、产业链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特定项目投资机会主要针行业拟在建并寻求合作的项目进行调研评估。

冰果

建筑材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受益碳中和,建筑板块将迎发展契机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概述1.1. 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碳中和”势在必行气候环境日益严峻,极端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 统计,2019 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 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以来的第二暖年份,过去五年(2015~2019)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 个年份;且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全球平均 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从 1901~1990 年的 1.4 毫米/年,增加至 1993~2019 年的 3.2 毫米/年;2019 年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 然灾害频繁且恶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分布异常,中国出现北涝南旱 现象;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解冻;美澳山火频发等,气候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 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得到全人类的重视。危机逐现,“碳中和”应运而生。气候变暖引起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的频繁出 现使得人类生存危机逐步显现,“碳中和”概念随之被提出。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 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 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达到碳中和一般有去除温室气体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减少碳排放两种方式。国际社会频繁合作,碳减排进程进一步提速。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自 1995 年起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全世界不同地区轮流举行,近几年影响力最广的气候协 议当属《巴黎协定》,近 200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并明确了将升温控制在 2℃乃至努力 控制在 1.5℃的目标。2014 年中美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美国承诺 2025 年减排 26%,中国承诺 2030 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全球两个最大碳排放国的承诺也 为全球碳减排进程注入了政治动力,世界各国也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时间。减排目标逐步提高,政策力度不断强化。我国在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 上首次向国际社会确立并公布碳减排目标。2017 年年底,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 的排放比 2005 年下降了 45%,提前三年完成 2020 年碳排放下降的目标;2019 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 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 务。我国自 2009 年提出第一个碳减排目标开始,均超额提前完成碳减排目标,且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由此可见后期我国仍会继续大力推进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碳排放量仍居世界首位,“碳中和”势在必行。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98 亿 吨,约为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位美国的两倍,碳排放量占全球比例约 29%,近十年 中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一直位于 28%左右,且碳排放同比增速呈现先下降 而后近几年又有逐步回升态势。据统计数据,中国年平均气温每 10 年升高 0.24℃, 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 3.4 毫米/年,升温速率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同期全球平 均水平,因此在全球纷纷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 推行碳中和以缓解环境危机势在必行。从二氧化碳排放结构来看,全球发电与供热均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高位,其次为制造 业与能源业,但我国这两个排放领域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比重均高出全球平均水 平 10 个百分点,分别达到 51.39%和 28%的占比,两者合计占到我国将近 80%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发电供热和制造建筑业均为社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要 保证不影响社会正常运转又要实现碳减排,因此碳中和背景下对这两个领域的治理 既要达量也要达质。1.2. 新阶段新要求,行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碳中和”过渡期短,任务难度高。中国的经济体量大,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均处于双增长阶段。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碳达峰再到碳中和普遍有 50-70 年的过渡期,而我国只有 30 年过渡期,考虑到我国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和发展阶段,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3060”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清洁低碳高效的能源体系和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减低能源碳强度,增加碳汇与负排放。从实际国情出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是重中之重,而社会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生产清洁化则是后续环节中的根本措施,只有搭建起合理的系统框架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2021 年 3 月 18 日发布的《中国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报告》指出,碳中和实现路径 分为尽早达峰、快速减排、全面中和三个阶段。2030 年之前为尽早达峰阶段。这段 时间以化石能源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 2028 年左右全社会碳达峰,峰值控制在 109 亿吨左右。2030-2050 年为快速减排阶段,全面建成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关键,2050 年前电力系统实现近零排放。2050-2060 年为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和碳捕集、 增加林业碳汇为重点,能源和电力生产进入负碳阶段。实现全社会碳中和需要统筹 考虑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等不同领域,报告对不同领域 的实现路径作了具体规划,仅次于能源活动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原材 料或燃料替代技术实现减排。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生产优化需求迫切。单位 GDP 能耗是衡量能源 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我国自“十一五”规划起便将其作 为约束性指标。2015 年我国单位 GDP 能耗为 148 克/美元,高于世界 127 克/美元的 平均水平,也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在能源利 用上仍有较大的增效空间,能源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2021 年要将单位 GDP 能耗降低 3%左右,且提出“十四五”时期总目标是将其降低 13.5%,政策力度依旧强劲。单位 GDP 能耗降低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又节约消耗 的能源,即相当于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说明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 化。建筑建材行业能耗及碳排放高,总量仍居高位。2018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1.47 亿 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 46.5%,碳排放总量为 49.3 亿吨,占全国 碳排放比重为 51.3%;建材生产阶段能耗为 11 亿 tce,占全国比重为 23.8%,碳排 放 27.2 亿吨,占全国比重为 28.3%。尽管“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背景之 下能耗与碳排放同比增长率有所回落,但总量依然较大,且从能耗及碳排放占全国 总量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到碳排放占比近几年下降趋势逐渐不明显,而能耗比重自 2010 年以后呈上升趋势。提前达峰成行业倡议,行业升级成必然趋势。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预测,基准情景下建筑碳达峰时间为 2040 年,2060 年排放 15 亿吨二氧化碳,这将严重制约全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在脱碳情景下十四五末便可实现建筑碳达峰,使得2060 年碳排放 4.2 亿吨,比基准情景下降 72%。2021 年 1 月 16 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出倡议:我国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并配套六方面举措,行业提前达峰的各项具体指导规划开始出台,行业升级成为建筑建材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欧美日等国已实现碳达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广阔参考国外发展路径,明晰我国建筑建材行业前景。国外对于绿色建筑建材研究起步 早,发展水平较高。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就首次将生态与建筑 概念融合,提出绿色建筑的全新理念。20 世纪 70 年待中期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建筑 节能规范,并逐步提高节能标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形式和内涵有所丰富和扩延, 在设计、施工、材料和设备等各环节均有进展。为了使绿色建筑更具可操作性,欧 美日等国家相继实施了不同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进行了适当的政府干预手 段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些手段被总结为“胡萝卜+大棒”政策,通过该手段 欧美日等国均控制住了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并于 2006-2008 年期间实现了碳达峰。在对碳中和相关逻辑梳理基础上,结合国际建筑建材发展潮流,我们认为建筑建材 子行业有如下受益路径:1)建材生产端首先关注碳排放占比最大的水泥子行业, 主导企业的减碳环保举措率先启动,在未来有望获得更强开工优势;智能环保产线 的升级需求也会促使相关企业充分受益。2)建材消费端的玻纤和玻璃板块将分别 受益于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大发展,为相关企业带来广阔下游市场空间。 3)建筑端首先关注园林生态工程板块,碳汇提高的需要、生态建设的政策推动以 及将要落地的碳交易市场中都将助力园林工程企业迎来快速发展。4)建筑端还要 重点关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板块,对材料、人工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提 高将助力绿色建筑、BIM 设计、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增加渗透率,对混凝土等高碳排 放建材的替代需求将推动钢结构的市场空间扩张。2. 节能减排促建材行业变革2.1. 多元减排路径下的水泥行业2.1.1. 碳排大户,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任务重水泥生产碳排量大,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据 2020 年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 排放报告,我国建筑材料工业 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 14.8 亿吨,建筑材料工业的电力消耗间接折算约合 1.7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水泥工业二氧化碳排放 12.3 亿吨, 同比上升 1.8%,占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总排放比例约 83.11%,水泥工业的电力消耗 可间接折算约合895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建材工业电力消耗碳排放比例约52.68%。 因此水泥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材料工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产业。水泥单位产品碳排量小于其他主要建材。建筑材料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燃料排 放和过程排放,燃料排放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按 燃料实际发热值、燃料含碳量、建材各生产工艺碳氧化率核算。过程排放是指生产 工艺中的材料本身化学物理反应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一般按产品中碳酸钙和碳酸镁 含量核算。水泥工业一吨产品的过程排放/燃料排放约为 0.39/0.26 吨,环节占比 57%/38%,吨产品总碳排量约为 0.69 吨,相比其他主要建材如玻璃、石膏板、陶瓷 砖和玻纤等单位碳排量较低。国内水泥产量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水泥消费量会持续下降。水泥产业虽然拥有较低 的单位碳排放,但由于总产量庞大,其整体的碳排量居高不下。国内水泥产量于 2014 年达到 24.9 亿吨的高峰,此后总产量进入平台期,2020 年国内总产量约为 23.77 亿 吨,人均水泥消费量达到 1.7 吨左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规模庞大,有着较高的水泥表观消费量,但对比海外其他国家(地区),人均水泥 消费量平均值在 0.46 吨左右,长期来看,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将从平台期逐渐回 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预计 我国人口数量将在 2029-2030 年达到峰值 14.42 亿。综合预测,到 2030 年我国水泥 消费量将降至 14.42-17.31 亿吨,由此将带来碳排放减少 27-39 个百分点。水泥产业碳减排四大方向。水泥是资源依赖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碳酸盐分 解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占总排放的 50%-65%,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有 大范围替代石灰石的原材料,碳减排潜力有限。事实上,我国水泥工业能耗指标世 界先进,全国水泥生产平均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小于 114 千克标准煤/吨,水泥综合能 耗小于 93 千克标准煤/吨,每年消纳我国 6 亿吨以上工业废渣,吨水泥二氧化碳排 放量显著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环保指标世界领先。所以在当前基础上继续 推进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并非易事,目前已有的水泥工业低碳转型路径主要有如下四 点:1)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碳排放;2)发展推广协同处置技术,替换水泥窑 所使用的煤;3)提高 32.5 水泥用量比例;4)碳捕集回收 CCUS 技术研发应用。碳达峰时间紧迫,参与各方须努力。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今年 1 月 16 日发文提 出,建筑材料行业要在 2025 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要在 2023 年前率先 实现碳达峰,虽然中国水泥协会预测我国水泥熟料产量和消费量将在“十四五”期 间达到峰值,但 2023 年前水泥全行业实现碳达峰还是有较大压力,这也意味着企 业、政府等各参与方均要抓紧时间付出努力以实现目标。目前来看,头部水泥企业 如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台泥集团、华新水泥等均在绿色环保生产领域早有布局, 叠加政府相关政策约束,未来水泥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将充分受 益。2.1.2. 产线升级有效降低碳排放,高门槛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水泥生产仍有技术减排潜力,产线升级助力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企业可以根据水 泥生产过程中的碳酸盐分解、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三个角度来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碳 排放,包括生产工艺碳减排(替代原料、熟料替代等)、生产能耗碳减排(如替代 燃料、富氧燃烧技术、高效粉磨、余热发电等)。以海螺水泥的节能减排示范性产线为例,采用升级生产设备的方法可让年产 200 万 吨的熟料产线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75 万吨;采用替代燃料的方法可单产线节约标 准煤 7.5 万吨,减排 20 万吨二氧化碳;为产线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系统则可减少外电 采购量,海螺全年 87 亿 kwh 余热发电量则可减排二氧化碳 790 万吨;采用富氧燃 烧技术可让年产 200 万吨熟料产线减排 3.1 万吨。此外,企业也可从智能生产角度 对现有产线升级,以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人工 智能和大数据预测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大幅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线劳动生产率200%,做到年减排 15.6 万吨二氧化碳。将这些技术推广至全集团乃至全全国 各条产线,将有效降低行业碳排放,助力行业提早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量大是技术减排路径的重要特征。产线升级虽能有效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 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气物排放,乃至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升级所需资金庞大, 技术要求较高。以中材国际设计建造的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工厂为例,该产线日产 7500 吨水泥熟料,是我国首条二代干法窑外预分解烧成工艺水泥产线,由 MES 平 台、全自动化验室及在线监测、实时优化智能控制系统组成,吨熟料综合电耗、热耗分别低于国家标准值 23%、9%,各项指标及生产成本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但总投资额高达 8.96 亿元。除此之外,在丽江、拉萨、桃江、四川、山西等地的水 泥新建升级项目投资额也在 2.05-9.76 亿之间,资金需求量庞大是水泥产线升级的重 要特征。技术减排压力助力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充分受益。随着国家产能置换政策及水泥生 产门槛越来越严格,未来单笔产线升级投资额仍将上涨,对资金状况不佳的水泥企 业会造成巨大压力,有利于行业出清,头部企业将受益于集中度提升趋势。此外, 承接产线升级需要设计建造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经验积累,头部企业较早布局于此, 中材国际、海螺水泥和华新水泥等均有相应技术经验储备。以中材国际为例,该公 司累计在全球 75 个国家和地区承接 251 条生产线、75 个粉磨站,水泥技术装备与 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 13 年保持世界第一,在国内由该公司承建或提供单 项服务的比例近 70%,在水泥绿色烧成、粉磨技术、BIM 设计、智能化技术等领域 积累深厚,将在未来的绿色产线升级浪潮中充分受益。 2.1.3. 限产限增政策仍将维持,加速行业出清 政策约束保持高压,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水泥生产方面的政策约束步步趋严, 自 2015 年工信部颁布水泥熟料错峰生产政策以来,各项错峰生产、压减产能政策 陆续出台,“十三五”期间我国水泥行业技术水平进步巨大,产能增量被有效控制, 行业集中度 CR10 提升到 55%以上。预计“十四五”期间政府将继续保持对水泥行 业的限产限增措施,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淘汰落后无效产能,关小上大产线等政策 激励将贯穿未来水泥行业发展始终,继续加速行业出清,对头部企业扩大市占率带 来利好,增强水泥生产企业话语权。渐行渐近的的全国碳交易市场。2021 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 理办法(试行)》,文件对碳排放权进行了定义,对排放配额管理及进行了规定,初 期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提高有偿比例。预计全国碳市场于2021 年 6 月底上线交易,彼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覆盖估计超过 40 亿吨二 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 40%左右)。水泥等碳排放大户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马太效应加强提升行业集中度。以目 前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为例,2019 年成交均价在 10.84-83.27 元之间,仅华新水泥 湖北地区工厂就通过碳减排 13 万吨获益近 500 万元。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交易指 标,欧盟/瑞士/加州/魁北克省的碳交易体系拍卖比例在 57%/17%/32%/67%,覆盖范 围 40%/10%/75%/78%,碳价平均为 28.28$/28.28$/17.04$/17.04$。为更充分地发挥 绿色碳交易对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逐步完善后, 配额的拍卖比例和碳均价必将逐渐攀升至国际平均水平,则头部水泥企业凭借更先 进的生产体系、更灵活的企业内部统筹规划和更低的碳排放水平,能充分利用这一 机遇打破地域壁垒、扩大市场占有率。规模优势凸显,大集团会更加积极参与碳资 产管理,提高市场竞合力,马太效应下行业集中度迎来迅速提升。2.1.4. 碳捕集成效显著,未来推广可期碳捕集是水泥产业降低碳排放的最终方法。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巨大,上述的减产、 技改等路径减排效果始终有限,国际能源署发布 2020 年水泥行业技术路线图预计, 到 2050 年,水泥行业通过采取其他常规碳减排方案后,仍剩余 48%的碳排放量。 寻求真正的碳减排路径最终要依靠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 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具体来讲,是在水泥生产末端,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 捕集净化储存起来,将其加工成二氧化碳制品,用于食品、干冰、电子、激光、医 药等行业,为水泥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社会总体碳排放。据世界水泥可持 续发展促进会预测,为实现水泥行业 2050 年减排目标,碳捕集的贡献度将会达到 56%。这一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实践验证,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于 2018 年 10 月建 成了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规模为年产 5 万吨二氧化碳 CCS 装置,可以生产销售工业级(99.9%)和食品级(99.99%)两种纯度二氧化碳 制品,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利用。碳捕集成本较高,未来应用逐步推广。目前来讲,CCUS 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 约在 25-50 欧元之间,随着技术进步,碳捕集的效率和成本将在未来取得突破,国 际能源署预计 2030-2050 年间CCUS 的碳捕集量可达水泥工业总排放的 12%-30%, 我国水泥行业相关参与方也必将投入资源进行研发跟进,未来以头部水泥企业为主 导的 CCUS 装置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极大增强这些企业市场的竞争力。综上,水泥行业面临紧迫的节能减排要求,行业协会提出要在 2023 年实现碳达峰, 国家的“3060”规划也需要水泥行业的深度减排贡献,头部企业在行业竞争和国家 政策激励下已经开始进行产线升级改造进程,能效比、能耗比不断优化,与中小水 泥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政策仍将保持收紧态势,对落后、无效产能的淘汰将 会一步步加速,倒逼行业技术水平提高;CCUS 的发展应用和碳交易市场的覆盖运 行也将通过环保和碳排放成本途径加筑头部企业竞争壁垒。中长期来看,龙头水泥 企业如海螺水泥、中材国际等聚焦工艺改进、智能产线、精细化运维的战略导向将 打通水泥绿色生产困难节点,形成技术闭环,联动企业规模效应,为企业竞争力赋 能,反哺行业良性发展。2.2. 补位环保缺口,扩展玻纤市场需求2.2.1. 建材减排玻纤产业不可或缺高能耗的玻纤生产有待优化。玻璃纤维也属于建材里的高能耗行业,生产中需要保 持炉窑内 1600℃的高温,会消耗大量的天然气、电力及蒸汽,据统计,玻纤行业每 吨产品的碳排放高达 1.06 吨,其中间接/过程/燃料排放分别为 0.58/0.26/0.22 吨。间 接排放是由生产各环节的耗电量间接计算的碳排放量,过程排放主要是指生产过程 中原材料分解所释放的二氧化碳,而燃料排放则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后产生的二氧化 碳。由于过程排放是行业生产特性无法避免的化学反应,减碳路径较难实现,所以 可行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各环节对电力、燃料消耗的优化控制中。2.2.2. 玻纤技术减排潜力大玻纤产线可多角度升级减排。玻纤行业目前处于寡头竞争格局,有着较高的进入门 槛,巨头垄断下国内产线技术水平较高,多为池窑拉丝法生产,平均能耗在 0.8-1.8 吨标准煤/吨纱的水平,但业内采用节能技术的池窑能耗可达到 0.8 吨标准煤/吨纱以 下,国内玻纤产线的技术水平距离行业先进仍有一定差距。未来玻纤企业可以进行 绿色升级的路线包括:漏板优化、池窑技术、原丝成型及烘干和余热利用等。随着 国家环保政策对落后产能的进一步限制及各玻纤企业的产线冷修技改,玻纤能效会 有进一步下降。2.2.3. 绿色需求助力玻纤市场扩容玻纤下游应用广泛,清洁能源供需两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质轻、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隔热、吸音、电绝缘 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建筑、电子电器、交通运输、风电等领域,是国家重点 鼓励发展的新材料之一。碳中和背景下,清洁能源供给和应用两端的大发展将为玻 纤行业带来广阔的下游市场需求。风电机组玻纤渗透率逐步提升,风电大发展推动玻纤需求稳定增加。从清洁能源供 给端来看,风电需求在“十四五”规划得到明确:要保证年均新增装机 5000 万千 瓦以上。2025 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 6000 万千瓦,到 2030 年 至少达到 8 亿千瓦,到 2060 年至少达到 30 亿千瓦。据东北证券测算,这意味着未 来每年风电领域的玻纤消费量至少为 48 万吨。风电发电效率的提升必然要求叶片 面积大型化,只有增大风电机组的叶片尺寸增加机组扫风面积才能实现低风速高发 电效率,提高风电机组功率。大型化的风机叶片只有玻纤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复合材 料能够满足强度和重量要求,而玻纤价格远低于碳纤维,意味着风电机组仍将以玻 纤复合材料的使用为主,长期来看风电装机量仍然可观,对于玻纤的需求将会稳定 增长。汽车轻量化不可缺少玻纤复合材料,行业持续受益新能源汽车发展。从清洁能源需求端来看,汽车轻量化是行业的竞争点和未来技术成长的方向。 燃油轿车每减重 100kg,将平均节油 0.36-0.55L/100km,在全寿命周期里程下,可 节省燃油 720-2578L。对于新能源汽车,其三电系统会导致整车相比同型燃油轿车 增加 200-300kg 重量,因此其轻量化系数会比传统燃油车高 1.5-4 倍,相应的车身每 减重 10%可提升续航里程 5%-6%,国家明确到 2025/2030/2035 年纯电动乘用车整车 轻量化系数须降低 15%/25%/35%。目前我国汽车配件上的塑料复合材料(以玻纤增 强塑料为主)的应用占比仅为 8%,而海外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了 16%,最多 甚至超过了 20%。玻纤复合材料作为汽车实现轻量化的重要原材料,有着强度高、 质量轻的特点,且在汽车制造过程中模具用量远小于金属材料,汽车单车玻纤的应 用比例必将越来越高,玻纤行业将持续受益于汽车轻量化的不断推进。绿色建筑深入推广,绿色建材支撑玻纤消费提高。2018年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 21.1 亿吨 CO2,占全国碳排放比重高达 21.9%,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将是我国减排的重要路径。绿色建筑离不开绿色建材,包括建筑的保温绝热、 新型墙体、建材防水和建材装饰等,玻纤复合材料在这四大绿色建材领域都已崭露头角,比如 80%玻纤增强 GRPU 节能窗,A 级防火玻纤增强内墙饰面板,坚固轻量 SMC 屋顶瓦等等,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也将带动玻纤覆盖面积的提升。住建部提出 在 2025 年之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玻纤作为主要的节能环保建材,未来在房地产业的普及率和消费量将会越来越高。2.3. 复用环保逻辑,聚焦玻璃行业新变化2.3.1. 节能减排高要求,加速玻璃行业集中度提升平板玻璃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玻璃生产工艺分为配料、熔制、成型、退 火、加工、检验等,其中主要在加热和冷却工艺环节,玻璃反复加温消耗能源产生 碳排放。2019 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为 9.27 亿重量箱,按照单位重量箱平板玻璃碳排放量 50kg 计算,行业总碳排放达 4635 万吨,2019 年中国总碳排放量为 98.3 亿吨,平板玻璃 行业占比约 0.47%。能源消耗是平板玻璃行业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比在 80%左右,平板玻璃生产原 料中碳酸盐的热分解占总排放量的 20%左右,因此节能降耗是促进平板玻璃行业 CO2 减排的主要途径。《中国平板玻璃生产碳排放研究》推荐了两种减少碳排放的方法,“煤改气”和淘 汰小产能落后产能,并推荐平板玻璃新建项目使用天然气并配备大型熔窑(日熔化量 650t 以上)的浮法玻璃生产线。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平板玻璃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发布多项政策对去产能、调整供给结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提出要求,对 减少碳排放产生积极的影响,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效,每年年底产销率几乎达 100%。环保政策日趋严格,作为国内浮法玻璃产能集中地之一的沙河地区,因环保问题多 次出现生产线集中停限产,不仅对环保有保障,还有助于给予中小企业经营压力,有利于行业集中化、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供给端缩减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推动煤 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30、60” 的目标将促使平板玻璃行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绿色化改造。2.3.2. 光伏装机增加,提振光伏玻璃需求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兼具清洁无污染、不会枯竭、安全可靠、能源质量 高的优点。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 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 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 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为实现“30、 60”目标,亟需优化能源布局、发展清洁能源,光伏发电建设期短,且对地理限制 较小,是为优选。“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大幅提升, 2020 年全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和发电量占比较 2015 年分别提高 8.7 和 6.5 个百 分点,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分别提高 7.9 和 2.7 个百分点。2020 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 48.2GW,其中集中式光伏 32.68GW、分布式光伏 15.52GW。截止到 2020 年底光伏发电装机 253GW,光伏发电 2605 亿千瓦时,同比 增长 16.1%。“十四五”期间继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预计 2025 年,我国光伏发电装 机达到 4.7 亿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 2.9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 1.8 亿千瓦。中国光伏 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预计“十四五”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在 350~450GW。据统计,节约 1 度电相当于减排 0.997kgCO2,2020 年光伏按发电量/装机量计算出 总发电时长 1030h,则 1GW 光伏每年约代替火力发电减排 102.7 万吨 CO2。按“十 四五”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位 400GW 计算,能减少碳排放总量达约 4.11 亿吨。 光伏发电系统由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和其他配件组成,光伏组件是整个发电 系统里的核心部分,根据电池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晶硅组件和薄膜组件。其中晶硅 组件占比达 95%以上,是市面上主流组件。由于晶硅电池片的机械强度较差,并且 电极容易被腐蚀与氧化,因此需要使用光伏玻璃与背板通过 EVA 胶膜将电池片密封 在中间,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光伏装机量增加,带动光伏玻璃需求。根据背板材料是否为玻璃,光伏组件可分为 单玻组件和双玻组件。双玻组件的发电效率比单玻组件高约 4%,同时更具稳定性 和耐腐蚀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5 年左右。2016 年以来,双玻组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结合光伏玻璃的轻薄化趋势,双玻组件的渗透率有望得 到进一步的提高。预计“十四五”期间双玻渗透率达 40%,则“十四五”光伏新增装机带动光伏玻璃 需求量达 2640 万吨。光伏玻璃需求提振,行业景气度提升,发展强劲。2.4. 环保政策趋严,有利于瓷砖行业绿色发展建筑陶瓷墙地砖生产时在原料利用水煤气喷雾干燥和窑炉烧成时消耗大量能量,并 产生碳排放。《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污染物治理白皮书》提到,为减少传统的水煤气 炉带来的污染,建筑陶瓷行业多采用煤清洁生产技术(有关除尘、脱硝、脱硫、消 白烟、污水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或“煤改气”以达到《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年来,国家对瓷砖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对《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 《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两个行业标准进行反复修订并淘汰未达标 产业。据《中国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报告(2020 年度)》显示,建筑卫生陶瓷工业二氧化 碳排放 3758 万吨,同比下降 2.7%,其中煤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4.2%,天然气燃烧排 放同比下降 2.1%,焦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升 21.4%,高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上 升 58.4%,发生炉煤气燃烧排放同比下降 95.4%。此外,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的电力 消耗可间接折算约合 144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虽然“煤改气”增加改造成本并使原燃料成本考虑天然气市场供需问题,但可以使 陶瓷生产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能做出巨大改进。据《陶瓷企业燃料“煤改气”技术 措施及节能环保效益》分析,陶瓷生产企业在使用燃料上的“煤改气",通过对用能 工艺和设备改进,可以达到较大的节能效果和降低燃料成本。在原料加工工序采用 天然气代替较普遍使用的水煤浆能耗降低了 11.86%。如果采用天然气的同时结合热 电联产措施,则更可以降低天然气燃料成本 30.69%。在窑炉烧成工序采用天然气, 由于淘汰煤气发生炉减少能源转换损失,并对采用天然气燃烧的窑炉运行参数调节 措施,大大降低了工序能耗,从而节约烧成工序标准煤消耗量。此外,“煤改气”后不使用燃煤,消除了烟气 SO2 排放,燃烧过程粉尘排放,减轻了 环保设备的负担。厂区取消了燃煤堆放仓诸、煤气站、煤渣堆放场地,减少了陶瓷企 业的用地面积。以日产 6 万 m2 仿古砖,4 条窑炉生产线规模的陶瓷厂来预计,可节 约用地 2 万 m2,节约基建投资 1200 万元,节约设备投资 1000 万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瓷砖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节能环保要求。《建筑陶瓷、卫生洁 具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于 2021 年上半年完成编写并正式发布,专 家研讨会上提出不能政策一刀切,生产技术清洁改造和煤改气同时进行,兼顾淘汰 落后产能,改造成本的压力进一步淘汰小企业,大企业改造后生产更清洁的基础上 成本反而降低,能增加行业集中度,预计瓷砖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进程加速。3. 受益“碳中和”,建筑板块将迎发展契机3.1. 碳汇需求增加,园林生态迎发展3.1.1. 园林生态工程对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等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可 以通过提高碳汇,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碳汇一般指森林等植被吸收并储存二氧化 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其中,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 等措施可有效提高碳汇。碳汇林普通意义上来说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功能 碳汇,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 业减排。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 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就泛称为碳汇林业。根据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我国 2020 年碳汇造林项目数量有明显增长。在分领域实现碳中和路径中,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碳汇领域要实现增汇 4.6 亿吨, 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或利用土地实现固碳,预计 2060 年碳汇量 增加至 10.5 亿吨。其中,到 2050 年,通过“电-水-土-林-汇”模式提升干旱地区土 壤固碳能力,实现累积增加土壤固碳超过 40 亿吨,到 2060 年,累积增加土壤固碳 超过 50 亿吨。根据《美国科学院院报》,2001-2010 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 2.01 亿吨,相当于 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 14.1%,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 贡献了约 80%的固碳量。《自然》最新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6 年中国陆地生态系 统年均吸收约 11.1±3.8 亿吨碳,相当于同时期国内每年人为碳排放量的 45%。在 过去的 10-15 年间,通过大力培育人工林、严格保护天然林,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 汇能力显著。其中,西南地区每年产生碳汇 3.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31.5%, 贡献最大;东北地区每年夏季产生碳汇 0.5 亿吨,约占全国陆地碳汇的 4.5%。因此 园林生态对碳中和的作用不可小觑,大力发展园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碳中 和目标的加速实现。3.1.2. “十四五规划”注重园林生态国家一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摆 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 体方案》,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9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 年版)》,提出要着力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 等绿色产业,并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园林绿化等行业统筹纳入《绿 色产业指导目录》。根据我国新的气候行动目标,2030 年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量从 45 亿立方米提高到 60 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进展。根据历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自 1989 年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每 5 年森林覆盖率增长大概保持在 1.25%以上。2021 年,我国十四五规划里提出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到 202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4.1%,森林蓄积量达 190 亿 m,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57%,湿地保护率达 55% ,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到 2035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 210 亿 m,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 60%。近年来,国家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自 2016 年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生态修复、生态建设 工程实施。在碳中和与生态建设叠加作用下,我们园林板块将迎来快速发展。3.1.3. 碳交易市场助力园林生态发展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一定的 金额获得另一方的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 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京都协议书》要求减排的 6 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 为最大宗,因此,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在排放总 量控制的前提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从而成 为了一种交易商品,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2011 年 10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 年,以上七个碳交易试点开始陆续启动。截至 2020 年 11 月,7 个试点碳市场共覆 盖电力、钢铁、水泥等 20 余个行业近 3000 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为 4.3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元人民币。园林生态企业通过将超出使用量的碳排放配额卖至实际排放量超出初始配额量的 企业可获得额外收入,这样不仅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有效 配置,还可以实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因此,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园林生 态企业提高收入、增加利润。由于各个企业碳排放量需求不同,为使资源配置达到 最优,我国大力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处理碳排放 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如果进行碳交易,由碳汇林吸收排放的碳,那么企业的成本将 大幅降低,同时,也有助于园林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因此,未来碳交易市场的 发展空间非常大,随着碳交易制度和市场的不断完善,园林企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3.2. 装配式建筑减排环保,行业发展持续向好3.2.1. 政策支持,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 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 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因为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 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采用装配 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我国自2015年开始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随着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动力的增强,装配式建筑相 关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国共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28个,省级产业基地908个。 据统计,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开工装配式 建筑共计6.3亿㎡,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3.2.2. 绿色环保,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较大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方式在节能、节材、节水和减排方面的成效已在实际项目中得到 证明。据统计,装配式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相比传统方式可减少建筑垃圾 排放 70%,节约木材 60%,节约水泥砂浆 55%,减少水资源消耗 25%。由于保温材 料与水泥砂浆的消耗降低,装配式住宅的单位平方米碳排放比传统住宅低近 30 公 斤。同时,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建筑垃圾排放, 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和噪声等环境污染。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混凝土 装配式建筑(PC 装配式建筑)是指以工厂化生产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通 过现场装配的方式设计建造的混凝土结构类房屋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则指的是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3.2.3. 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长期效益佳虽然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混凝土结构 在发展装配式建筑时仍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在关键技术的处理上,混凝土装配式 建筑的建造仍然需要大量的湿作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在应用中还存在关键技术 不完备、不系统等问题;其次,混凝土结构资源消耗较多,违背我国重点关注的低碳、绿色建筑理念;最后,混凝土结构不可循环使用,在拆卸后最终仍会变成建筑 垃圾。但由于混凝土装配式的建造成本略低于钢结构装配式,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 中PC装配式建筑仍占比较大。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没有现场现浇节点,安装速度更快,施工质量更容易得到保证; 钢结构是延性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钢结构自重更轻,仅为混凝土的50-60%, 基础造价更低,具有更好的经济性;钢结构是可回收材料,在拆卸后可循环利用, 其回收率在北美可达到70%,更加绿色环保;同时,钢结构的梁柱截面更小,仅占 建筑面积的3%,完成建造后可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目前,我国钢结构在住宅领域 的渗透率较低,虽然钢结构装配式在建造成本上略高于混凝土装配式,但在国家政 策的大力推动下,钢结构的优势将使其成本劣势在中长期逐渐消失,未来具有较大 的发展空间。由于 1m2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242.11kg,1 m2 现浇建筑碳排放量为 267.03kg,根 据 2020 年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与占比,可知 2020 年装配式建筑碳排放量为 1.53 亿吨,相对于现浇建筑碳排放量,减少了 1570 万吨,预计 2021-2025 年,全国新建 建筑面积按照 3%增速增长,装配化率按 22%/24%/26%/28%/30%计算,到 2025 年, 国内装配式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 10.69 亿平方米,由此预测,到 2025 年,装配式建 筑相较于现浇建筑可减少的碳排放量为 2663 万吨。3.3. 光伏建筑能耗低,应用前景广阔光伏电站一般分为集中式电站和分布式电站。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指在用户场地 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 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同等规模光伏电站的发电量,同时还有 效解决了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中的损耗问题。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布式光伏发 电系统,是建在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即 BMPV。BMPV 则分为 BAPV 和 BIPV 两种形式。BAPV 是指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安装型”太阳能光伏 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是发电,与建筑物功能不发生冲突,不破坏或削弱原有建筑物 的功能。BIPV 即光伏建筑一体化,是与建筑物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安装并与建筑物形成 完美结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也称为“构建型”和“建材型”太阳能光伏建筑。 它作为建筑物外部结构的一部分,既具有发电功能,又具有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的 功能,甚至还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感,与建筑物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两者不同点在于:从建设角度来看,BIPV 已经为建筑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伏组件起到了遮风挡 雨和隔热的功能,拿开光伏组件之后,建筑将失去这些功能;而 BAPV 建筑中的组 件只是通过简单的支撑结构附着在建筑上,拿开光伏组件后,建筑功能仍然完整。而 BAPV 不会增加建筑物的防水、遮风的性能。而且,BAPV 会增加建筑负载,影响 建筑的整体效果。另外,对建筑物表面来说,BAPV 还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 浪费了建筑材料。但 BIPV 安装成本较 BAPV 高 20%~30%,再加上过去十年我国 BIPV 技术不成熟且 规范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BIPV 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渗透率较低。3.3.1. 节能减排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总量逐年提升,其中,建筑领域贡献较大,并呈现出逐年递 增的趋势,建筑能耗占总量比不断提升。2012 年-2019 年,我国建筑能耗由 7.4 亿 吨标准煤增长至 10.6 亿吨标准煤,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27%;建筑能耗量占能耗总 量比重由 18.40%增加至 21.81%。在碳排放方面,2017 年我国建筑碳排放量为 20.44 亿吨,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 19.5%。建筑领域将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筑领 域的节能减排措施将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内容。根据全国建筑碳排放结构,电力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 49%,北方城市的 采暖碳排放占比 23%,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占比 28%。若使用 BIPV,由光 伏产品对建筑物进行供电,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我国建筑碳排放量将大幅减少。 未来光伏墙体一体化将成为建筑领域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3.3.2. 我国重视发展低能耗建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我国一直重视建筑领域的减排,各地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及激励措施,支持和推动超 低能耗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放眼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 2020/2030 年 近/净零能耗建筑发展目标,并开展了技术集成专项研究与示范,推动建筑迈向近零 能耗已是全球发展趋势。其中,美国提出在 2020-2030 年实现“零能耗建筑”在技 术经济上可行的要求,韩国提出 2025 年全面实现零能耗建筑目标。我国虽起步晚, 但在碳中和目标的压力下,零能耗建筑领域将会加快发展速度。光伏发电作为节能减排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能源政策依赖性行业。2020 年以来, 近十个省份相继出台了利好光伏发电的政策,包括江苏、河北、山东、河南等光伏 发展重点地区。从地区重点政策内容来看,大部分地区将光伏分布式发展作为重要 引导方向,鼓励和推动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预计在政策的推动下,BIPV 和 BAPV 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另外,分布式光伏也是未来补贴退坡后光伏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由于成本的下降, 光伏产业进入平价时代,分布式光伏的经济性逐渐得到凸显,随着各个地方政府的 度电补贴额度下降,这一新型光伏发展形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3.3.3. BIPV(BAPV)经济和社会效益好假设不计算光伏发电补贴,商用电价格 1 元/度,若满铺光伏幕墙能装 100W/m2 发 电单元,发电利用率为 60%,年发电利用时长 1000h,每平米增加成本 300-500 元。 BAPV 回收期为 5-7 年,寿命在 25 年左右,即有 18-20 年的纯效益期;BIPV 回收 期为 7-8 年及以上,寿命超过 50 年,即有超过 42 年的纯效益期。如果将东部平均 光伏发电补贴 0.2 元/度考虑在内,BIPV 成本回收期可以减至 6 年左右,西部由于富电价格更便宜。光伏屋顶 BAPV 和 BIPV 造价分别为 3-5 元/瓦、5 元/瓦,回收期 与光伏幕墙相似。 近年来,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倒逼 BIPV 需求,“十四五”规划强调 “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行业景气度上升。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领导 指出:将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继续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有利于光伏发电和用 地环保政策的结合,以及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出台。BIPV 和 BAPV 的需求量有望上升。 由于旧房改造政策尚不完善,仅考虑新建建筑 BIPV 装机。假设建筑强制安装光伏, 新建建筑考虑到高层建筑屋面需设置电梯机房、消防水池等附属设施,可安装面积 会有所减少,安装光伏约为建筑面积的 5%。发电效率为 10%,年发电利用时数 1000h, 每度电相比于火力发电减少碳排放 0.997kg。4. 碳中和目标加快落实,四大路径助力新变革我国要在 2060 年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主要通过四大途径,分别是能源替代、产 业整合、建筑减排和增加碳汇。能源替代是指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能源,增加太阳 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产业整合是指落 实各行业环保标准要求,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生产过程中无法到达环保标准的 中小企业,实现产业整合;建筑减排是指更多采用装配式建筑,提高钢结构建筑比 例,逐步代替传统混凝土建筑;增加碳汇则是指通过增加碳汇林面积,增加碳的吸 收量。随着碳中和方案逐步明确与落实,未来我国将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推动碳排放的减 少以及增加碳汇。在建筑建材板块的细分领域中,水泥、玻璃行业内落后产能将逐 步淘汰,市场出清速度加快,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产线更为先进、环保设施配套更齐全的龙头企业受益明显。随着我国持续大力推动 清洁能源的发展,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重要组件的光伏玻璃的需求将大幅 增加,同时,受益于风电和新能源车轻量化发展,玻纤需求也有望持续增长。在建 筑板块,在政策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开工面积将不断增长,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 筑由于回收率高,更加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渗透率将快速上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也将带动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提升。对于碳的吸收端,在碳中和及生态文明建设叠 加作用下,园林工程建设需求也将增加,加上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未来园 林板块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