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洞察|2020房地产行业投诉调研报告黑之雨

洞察|2020房地产行业投诉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仍是许多“城市无产者”的刚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乎民生,举足轻重。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业主频频维权。艾普思咨询采集并分析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20年的房地产行业投诉数据,为从业者及监管者洞察行业痛点提供视角。数据周期:2020-01-01——2020-12-30注:与房地产无关的纯物管投诉已删除;开发商相关统计中,由于无法根据短关键词准确划分品牌,新城控股、光明房地产、实力房地产、实地房地产等开发商不计入前十统计。01 全年每月投诉量2020年,领导留言板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约4.7万件。从全年走势来看,因春节及疫情影响,1-2月房地产行业投诉量较少,3月投诉量迅速增长,7月达到顶峰,当月投诉量达5,571件。02 地域分布:河南、四川、安徽最多2020年,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46,034件。其中河南省投诉量最高,占比12.47%,四川省、安徽省投诉量分别占比9.54%、7.95%。03 投诉类型:服务最多,合同、质量次之房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3.1质量投诉质量投诉中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最多,占比72.13%,车位质量投诉占比16.72%,违章搭建相关投诉占比10.11%。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主要包括渗漏、墙壁开裂、墙皮脱落、鼓包等问题。其中渗漏、墙壁开裂问题最多,涉及投诉量分别为3,080件、2,040件。3.2服务投诉服务类投诉中,物业及配套服务投诉占比38.95%,其中维修基金使用不合理不透明、配套学校未开办等投诉较多;办证服务投诉占比29.90%,主要涉及开发商交房后不给办房产证;服务态度相关投诉占比18.90%,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推诿、态度恶劣、有意误导等问题频现;交房服务投诉占比11.69%,主要涉及延期交房、强制交房两方面。3.3合同投诉合同类投诉主要包括合同欺诈、烂尾、退房退款、降价维权、违规操作、强买强卖这六大问题。其中合同欺诈投诉量最多,占比达55.08%,主要涉及隐瞒不利因素、虚假宣传、装修质量缩水等问题;其次是退房退款投诉,占比为19.94%;违规操作投诉占比11.95%,主要投诉问题为不按规定开发票。04 被诉开发商: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最多从房地产品牌来看,收到投诉最多的是恒大,投诉量1,105,其次是碧桂园,投诉量917,绿地、万科投诉量也在500以上。这四大开发商也在2020年全国开发商销售榜前十之列,总体而言,投诉量与销售量紧密相关。恒大全年投诉量主要集中在6-11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以上,其中7月达到163起,合肥恒大中央广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碧桂园在4-8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起以上,安庆市碧桂园时代之光、颍上碧桂园天誉、全椒碧桂园桃源观澜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万科全年投诉量走势相对平缓,投诉量最多的月份为7月。绿地投诉量在10月及11月陡增,期间汉南绿地城、银川绿地海珀兰轩、渭南韩城绿地等楼盘投诉较多。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投诉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恒大相关投诉较分散,排在前三的四川、辽宁、安徽投诉量占比分别为11.22%、8.33%、7.15%,成都温江恒大未来城、沈阳恒大中央广场、合肥恒大中央广场为重点投诉楼盘。碧桂园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来自安徽省的投诉高达222起,占比24.21%,滁州、阜阳、亳州等市均是投诉重灾区,全椒县碧桂园罗马世纪城儒林境、全椒县碧桂园桃源观澜、阜阳碧桂园翡翠湾等楼盘投诉较多。绿地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西安绿地璀璨天城、郑州绿地溱水小镇、汉南绿地城等楼盘投诉较多。万科相关投诉中,有108起来自四川省,占比20.97%,万科公园传奇、万科臻园、万科理想城等楼盘投诉较多。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主要投诉问题从投诉分类来看,万科相关的各类投诉分布较为均衡,碧桂园相关投诉中质量投诉远高于服务、合同投诉,绿地相关投诉中合同类投诉较为突出。05 十大被诉楼盘2020年,投诉量前三的楼盘中,长春市万龙银河城销售时违规多收3万元,长春市华大城推出2万抵4万优惠活动却拒不履行抵扣承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无理由退房且不退款,最终均引发业主大规模投诉。06 总结从投诉数据来看,房屋及装修质量不达标、合同欺诈、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按时交房等问题是业主维权的重中之重。开发商盲目赶工期、降成本等行为造成了期房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甚至在质量完全不达标的情况下强制交房,直接导致了大量质量维权投诉,进而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商应着眼长期利益,重视房屋质量把控,不断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外包项目的质量管控,完善施工过程中的验收机制。开发商应注意规范业务人员的销售行为,避免业务员利用合同欺诈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消费者应仔细研读合同,避免听信口头承诺,造成日后维权困难。如今房价高企,购房者常常是掏空“六个荷包”买一套住房。相对开发商而言,业主明显处于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严把控验收、从严审核宣传广告,完善惩罚机制,从根源上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买、卖、监管,三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房产买卖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长远发展。艾普思是一家国内领先的舆情大数据服务商,拥有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及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团队,为政企客户提供集舆情监测、危机公关咨询、线上品牌优化、口碑建设于一体的全案服务。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艾普思官网。

如此

房地产经纪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变局与突围之道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王小勇)1. 住房交易市场前景: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住房交易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住宅存量房销售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1.1. 新房销售:规模巨大,未来提升空间受限从商品住房市场开启至今,新房销售市场在中国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商品住宅新房销售交易规模巨大。2020 年中国商品住宅新房总交易额达到 15.5 万亿元,2014-2020 年 CAGR 达到 16.5%,作为住房商品化以后住房交 易市场的主导力量,近 20 年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交易规模巨大。核心驱动力减弱——未来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虽然中国城镇化进程依 然在持续当中,但城镇人口的同比增速持续减小,城镇化呈现逐渐放缓的 趋势,商品住宅新增需求增速减缓。与其他国家对比来看,世界主流发达 国家城镇化率普遍在 70%以上,中国城镇化率仍存在一定空间。根据联合 国预期,2030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之后开始进入城镇化后期,同 时对标美国的城镇化变化历史趋势来看,城镇化率增长至 70%时产生拐点, 进入城镇化后期,增速大幅减缓。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 60.6%,按照 2009-2019 年的城镇化率趋势推算,同样将在 2030 年左右城镇化率达到 70%,预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长期来看,城镇人口增长存在限制,考虑到 新房销售的基础在于城镇住房的需求增量,新房销售的未来提升空间受限。商品住宅新房销售市场的交易额规模会在中短期内维持增长,但由于需求 增量的逐步减缓,预计未来的提升空间受限。1.2. 存量房销售:规模提升迅速,地位逐渐凸显存量住宅交易额提升迅速,增速超过新房。2019 年存量住宅销售总交易额 达到 6.7 万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0.8%,超过新房销售同期 17.5%的复合增速,提升迅速。存量住宅销售在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主导,重要性逐渐凸显。根据前瞻产 业研究院数据,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和厦门、宁波、苏州等强二线城市在内 的 18 个大中城市的存量房交易的市场规模占比已经超过 50%,开始占据交 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表明存量房市场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显现。存量住宅销售流通率维持稳定,销售交易额增长趋势将随存量房价值提升 而延续。我们根据存量房总价值=城镇人口总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全国 二手房成交均价对存量房总价值进行测算,根据测算,2020 年底国内存量 房总价值约为 258.8 万亿元,2014-2020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5.1%,增速较 快;同时根据存量房流通率=存量房交易额/存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对存 量房流通率进行计算(由于是对交易额进行预测,与常规的流通率=交易套 数/总套数的计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计算,中国存量房流通率 2014- 2019 年平均值为 3.27%,整体基本维持在 3%左右,较为稳定,预计存量住 宅销售交易额将持续快速增长。1.3. 住房租赁:伴随存量房价值同步提升,流通率保持平稳中国住房租赁交易额规模平稳上升。2019 年住房租赁总交易额达到 1.7 万 亿元,2014-2019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3.6%,持续平稳上升。住房租赁流通率维持平稳。我们根据住房租赁流通率=住房租赁交易额/存 量房总价值的计算方式进行住房租赁流通率的计算,2014-2019 年中国住 房租赁流通率整体维持在 0.75%以上,保持平稳。1.4. 住房交易市场总结:空间存在潜力,结构开始转向根据计算,我们认为:空间存在潜力:到 2030 年,商品住房总交易额将提升到 39.2 万亿元。 结构面临转向:到 2030 年,存量房市场(存量房销售+住房租赁)占比超 过 50%,在住房交易市场中占据主导。2. 渠道竞争格局:混业化渠道之争产生住房交易的传统渠道竞争是一种泾渭分明的状态。在新房销售市场上,开 发商开发新房,并通过售楼处直接自销给购房者,而一手代理公司则为开 发商售楼处提供代理、策划服务,协助销售;在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市 场上,经纪公司通过旗下人经纪人进行存量房销售和住房租赁的渠道业务。2.1. 各方角色发生改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转变渠道竞争格局开始发生转变,地产开发商、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以 及电商平台在住房交易渠道竞争的角色产生变化。地产开发商拓展自有渠道,并进入存量房租售渠道业务。地产开发商通过 旗下分布较为广泛的物业管理公司案场,协助进行新房的自销;另一方面, 依托物业管理公司的场地以及长期与小区住户接触的机会,开发商开始衍生存量房销售和租赁的渠道业务,龙头房企碧桂园、融创、保利等通过旗 下物管公司同时布局一二手房渠道业务。一手房代理公司传统业务遭遇瓶颈,开始拓展二手房经纪业务。新房代理 销售业务的增速趋缓,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TOP10 一手房代理公司 代理销售额的上升速度较慢,落后于新房市场的增长速度,渗透率降低, 从 2016 年的 16.9%下降到 2019 年的 14.2%,传统一手房代理业务遭遇瓶 颈。在拓展的新业务中,部分一手房代理公司通过赋能经纪人的方式拓展 二手房经纪业务。以易居为例,赋能二手经纪业务的营收占比从 2016 年的 0.8%提升到 2019 年的 39%,存量房相关业务愈发重要。经纪公司开始进行一二手联动,并布局线上平台。经纪公司在传统的存量 房渠道业务基础上开始参与新房销售渠道业务,进行一二手联动,将渠道 能力逐渐向新房市场复制和迁移。以贝壳为例,2020 年,新房业务和二手房业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 54%和 43%,新房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此外,经纪公司开始构建房产经纪 O2O 模式,同时在网页端和手机 app 建 设相应的平台接口,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联动。房产交易相关的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引流获客进行渠道业务的开展。主要有 以下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直买直卖”平台:绕过经纪人的中间环节,房 东和开发商直接在线上平台挂牌房源,并与客户直接约谈完成交易,平台 收取交易服务费,典型的例子是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第二种是信息端口 平台,平台仅提供端口供经纪人发布房源,帮助进行推广,并收取平台使 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不直接参与交易环节,典型的例子是安居客;第三 种是赋能平台:为线下经纪人提供数据库、品牌、线上交易工具等进行赋能, 并在交易佣金中抽取提成,以易居和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2.2. 业务边界打破,混业化渠道之争展开综合来看,渠道的竞争格局产生演变,原本住房交易各细分领域的渠道参 与者开始互相加入其他领域的赛道,细分业务的边界被打破,住房交易市 场的渠道之争开始混业化。3. 线下突围之道:市场变局推动优势转换3.1. 现象: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渗透率持续提升在混业化渠道之争当中,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中均持续提升。从三类业务 的渗透率来看,经纪公司在新房市场的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10%提升到 2019 年的 26%,迅速提升;存量房交易市场渗透率长期维持在 80%以上,占据主 导地位;住房租赁市场渗透率从 2014 年的 33%提升到 2019 年的 53%,逐 渐取得优势;经纪公司在三项业务的渗透率均持续提升。3.2. 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差异新房与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存在差异。在分析线下渠道商业模式之前,我们 可以看到的是住宅新房和存量房的渠道业务逻辑存在差异:新房的渠道逻 辑偏向于卖方市场,房源端的开发商在其中占据优势,通过推广的方式, 使客源端的购房者获知楼盘信息,并直接通过开发商自有渠道(主要是售 楼处)进行交易;存量房的渠道逻辑则偏向于均衡市场,房源和客源两端 需要经纪人进行拓展寻找,并与经纪人达成联系,经由经纪人进行信息匹 配撮合最终完成交易。3.3. 卖方需求转变:去化难度增加,需要增强获客能力长周期维度看,新房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商品住宅新房的销售去化周期 处于波动上升的进程中,去化周期加长,商品住宅新房的去化难度逐渐增 加;从长期来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披露,2019 年中国城镇人 均住房面积达到 39.8 平米,对比世界主流发达国家来看,已经高于德国、 英国、法国的 39.4、35.4、35.2 平米,未来住房面积的提升空间较小,住 宅新房销售需求的提升空间存在一定限制,预计去化难度将逐渐增加;同 时,经纪公司新房业务的渠道佣金率从 2017 年的 2.1%提升至 2019 年的 2.3%,也从侧面印证新房去化难度增加。长效机制下,销售快速结转需求增加。房地产长效机制之下,国家对地产 行业的调控收紧,“三条红线”政策限制房企的融资规模,增加房企的资金 链压力,另一方面,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从开发商和个人购房者两端对房 地产相关融资进行限制,这样的政策环境使房企的资金压力增大,对快速 销售结转的需求增强。由以上两个因素推动,新房渠道的卖方市场逻辑开始转变,房源端的优势 开始减弱,而客源端重要性增加,开发商需要拥有更强获客能力的新渠道。3.4. 买方需求转变:选择面扩大,匹配转换效率需求提升买方选择面扩大,渠道转换效率重要性凸显。多数购房者开始不再区分新 房和二手房,而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存量房交易在全国重要一二线城市占 据主导,并且存量房的位置和交通优势逐渐凸显,使得一二手房需求市场 开始融合。以上因素使得购房者的选择面开始扩大,相应地,对渠道的匹 配撮合能力有更高的需求,渠道转换效率的考量变得很重要。3.5. 经纪公司获客能力优势:多元覆盖面+大规模布局经纪公司的获客方式覆盖全面且规模大,拥有较强的渠道获客能力。相对 于开发商和一手房代理公司,经纪公司的渠道获客方式覆盖面更广且规模 较大。在线上拥有更高的月活量的平台,线下长期培养的门店和经纪人拥 有相对开发商案场更多的数量优势,并且经纪业务长期在客户资源上的深 耕积累也使得熟客资源能通过转介绍带来新的客户资源。3.6. 经纪公司转换效率优势:直接运营带动赋能增效经纪公司直营带动赋能的模式效率高于纯赋能模式。通过门店和经纪人进 行的渠道业务主要为直营和加盟赋能两种模式,直营模式下公司直接管理 门店和经纪人进行业务,并从交易中抽佣,以链家为代表;加盟赋能模式 下,公司输出品牌、数据、软件工具等,并从加盟商获取的佣金当中抽取 部分提成,以易居为代表。从效率上来看,经纪公司(链家、我爱我家等) 直接运营模式下的转换效率远高于一手代理公司(易居)的赋能模式,从 单个门店完成交易额的数量来看,链家与我爱我家的单店交易额分别为 1.42 亿元/年和 0.9 亿元/年,而易居纯赋能模式下单店交易额为 0.19 亿 元/年;从单个经纪人完成的交易额来看,链家和我爱我家单经纪人完成交 易额分别为 820 万元/年和 610 万元/年,纯赋能模式下的房多多和易居单 经纪人完成交易额为 80 万元/年和 40 万元/年。同时,贝壳平台赋能部分 单店交易额和单经纪人交易额分别为 0.35 亿元/年和 460 万元/年,介于 直营模式和纯赋能模式之间,经纪公司通过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下, 转换效率同样高于纯赋能模式。3.7. 经纪公司的基础设施壁垒:门店规模与经纪人培养经纪公司的门店布局和经纪人培养存在壁垒。门店和经纪人作为经纪公司 的基础设施,直接决定经纪业务的覆盖面。头部经纪公司均拥有大规模的 门店布局,数量远超头部开发商的物管项目,截至 2020 年来看,物管公司 中规模最大的碧桂园服务在管 3277 个项目,而头部经纪公司中门店数量 较少的我爱我家拥有约 3400 个门店,德佑则拥有约 10000 个门店,即使开 发商全部物业项目均开展案场业务,其覆盖面依然与头部经纪公司存在差 距;此外,而作为经纪公司业务基础单位的经纪人,其技能存在一定的专 业性,从交易前的房源实勘、维护,到交易中的协助贷款、协助公证,再 到交易后的客户关系维护,均存在特定专业技能,同时 82%的经纪人从业 年数在 1 年以上,38%的经纪人从业超过 4 年,需要一定工作经验积累,无 法快速培养,经纪人的培养同样存在壁垒。3.8. 总结:经纪公司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理想的模式综上,基于市场变局的买卖双方渠道需求改变,使得渠道获客能力和渠道 转换效率成为渠道竞争中的关键。经纪公司在获客渠道的覆盖面和规模上 双向占优,直营带动平台赋能的模式拥有高转换效率,与新的渠道需求匹 配度最高,同时存在门店和经纪人的基础设施壁垒,是线下渠道竞争中最 理想的模式。4. 线上平台突围之道:线上线下闭环引导模式突围房产线上交易平台在房产交易中愈发重要,线上平台的活跃度和渗透率不 断提升,在整体市场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而线上三种平台模式的竞争也 由此展开,主要的竞争者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直买直卖”平台、信息端 口平台: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经由线上导流以后,通过线下经纪人对接房源客源, 引导交易完成,以贝壳找房为代表。收费模式上,对自营部分的交易收取 与线下相同比例的佣金,对非自营的部分则从加盟经纪商的佣金中获取一 定比例的平台抽成。“直买直卖”平台:房主直接在平台上挂出房源,买家直接通过平台获知 房源信息并与房主协调达成交易,以 2018 年以前的房多多为代表。收费模 式上,平台按照完成的线上直接完成的交易额按比例抽取佣金。信息端口平台:为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供广告信息平台,挂出房源,平台 并不直接参与交易,仅收取使用费和增值服务费用,以安居客为代表。收 费模式上,主要是按照月份/季度进行固定额度的使用费收取,与交易额无 关。赋能平台:平台为线下中小经纪商提供品牌、数据库等资源,通过赋能经 纪商的方法参与交易,以现在的房多多为代表。从收费模式来看,赋能平 台对经纪商完成的交易额按一定比例抽取佣金作为服务费用。4.1. 房产交易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化以及用户留存房地产交易线上平台存在痛点。房地产的产品特性决定了房产交易平台存 在的痛点:交易转化与用户留存。1)在交易转化方面,房产交易环节多, 流程复杂,且关联方多,转换交易的难度相较一般商品交易更大;2)在用 户留存方面,通过贝壳平台与滴滴出行、美团外卖的对比来看,房产交易 频次低,单次金额高,而佣金率较低;美团、滴滴这种佣金率比较高的平 台可以让利补贴、用低价格吸引用户,使用户养成叫外卖和网约车的习惯 后停止补贴;房产价交易平台则无法做到这一点,房产佣金率低,佣金补 贴相对于房价比例太少,佣金补贴无法吸引用户选择平台,也就无法通过 佣金补贴培养用户粘性,同时由于交易频次低,即使培养用户粘性,作用 也较小,用户留存的难度大。我们将结合从线上到线下的房地产交易流程,针对两个痛点的解决,对平 台模式进行对比分析。4.2. 房源→流量:线上线下联动房源拓展,构成网络效应线上线下联动拓展房源,构建网络效应。房源上线获取流量为交易平台进 行交易的第一步。从购房者获知房源信息的来源来看,63.3%的购房者会选 择门店咨询,为最主要的获知方式,线下的信息渠道依然重要。从房源开 拓方式来看,应用最多的两种分别为门店接待和熟客转介绍,线下的房源 拓展方式依然占据主导。经纪公司及其衍生平台通过维持线下门店和经纪 人的拓展方式保持房源数量上的优势,增加上线的房源数量,促成网络效 应,以此增加线上流量。相比之下,“直买直卖”平台缺少线下拓展的房源, 信息端口平台难以保证房源质量,赋能平台则多数赋能中小经纪商,房源 拓展力度较低。4.3. 流量→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高房源真实性保证流量转化为客源。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的调查显示, 73.8%的购房者在选择线上平台时会关注房源真实性,为购房者对平台的选择中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在线上平台房源真实度评分排名当中,链家网 (链家直营)、贝壳找房(链家直营+平台加盟)、21 世纪不动产位列前三 位,均为经纪公司衍生平台。信息端口平台仅收服务费用的运营逻辑决定 其无法对经纪人拓展房源的真实性进行监控,“直买直卖”平台则由于缺少 专业经纪人的实勘,难以对发布房源的真实性进行有效认定。相比于另外 几种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具备更高的房源真实性,高房源真实性保证 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流量对客源的高转化率。4.4. 客源→成交:线下经纪人深度投入,引导交易转换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房产交易推进的过程当中环节复杂,且 涉及关联方多,需要专业经纪人协助进行实勘、验真、带看、签约、过户, 而即使在交易时间之外,房源依然需要维护,线下经纪人的工作无法被取 代。同时,客单的成功签约需要经纪人多次带看,成功签约的经纪人 5-10 次带看占比为 48.4%,10-20 次带看占比为 37.2%,98.7%的成功签约经纪 人需要带看 5 次以上,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不可或缺。经纪人业务效益存在头部效应,且头部经纪人拥有高转换率。根据贝壳研 究院数据显示,前 20%的经纪人完成拓展房源量的 59%,带看量的 42%和成 交量的 81%,同时头部经纪人成交量与带看量的占比差异证明头部经纪人 拥有远优于其他经纪人的高转换率,存在较强的头部效应。经纪公司衍生平台拥有针对经纪人的强管控能力。“直买直卖”平台没有经 纪人,而信息端口平台不直接参与交易,对经纪人的管控力度低。相对于 另外两种平台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准入审核更强,技能培训、业务 监管、激励制度、合作共享方面拥有管理模式的优势,强管控能力使其拥 有更强的能力培养优质经纪人。4.5. 成交→房源:数据和客户资源的集中沉淀,引导进一步房源开拓数据和客户资源的沉淀引导房源开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在交易完成后由 经纪人对交易信息进行录入,将楼盘数据和客户资源集中沉淀在公司数据库内,再依托数据进一步拓展新房源。通过积累数据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拓 展新房源并上线,重新开始新一轮交易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 优势,无需依赖用户习惯,从而避免用户留存的问题。对比之下,“直买直 卖”平台缺少线下经纪人的环节对房源进行进一步拓展,信息端口平台则 缺少对房源信息的统一沉淀,赋能平台与经纪人联系度较低,房源信息沉 淀的集中难度较大。4.6. 总结: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闭环,是房产交易平 台最理想的模式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全环节布局构建商业模式的闭环,解 决平台化的痛点。交易转换问题的解决:经纪公司衍生平台维持线下经纪人的深度投入和对 经纪人的强管控力度,保证从流量到客源再到成交的顺利转换。用户留存问题的解决:通过数据和客户资源积累重新拓展房源,进行下一 个循环,维持交易各环节的相对竞争优势,而无需依赖用户习惯。因此,经纪公司为基础,衍生线上平台,是渠道之争中突围的最理想模式。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百厌妹

合富研究院:2021中国代表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测

来源:观点指数摘要:合富研究院认为,2021年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购买力环境,仍基本延续2020年趋势。对房地产实施的审慎管理将推动规模房企推货保持高位,但同时亦将抑制部分人群的购买需求,2021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2020年“疫情环境”下,国内经济增长的韧性凸显。伴随经济复苏,在维稳措施与流动性宽松的共同作用下,全国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全国98城宅地成交总建面及金额同比分别提升9%、18%。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金额均创新高。购地及购房资金进一步向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成交热度位居全国前列,部分区域面临市场过热风险。下半年起,随着全国宏观经济及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趋势明确,国家流动性政策逐步回归常态,“稳杠杆”提上日程,对房地产实施的资金管控加严。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限制性措施”重新加码。展望未来,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对房地产金融的审慎管理仍将持续推进。经济环境仍存不确定性,“分城施策”将更灵活推进。流动性“边际收紧”一方面制约房企资金,另一方面亦抑制市场周转。资金回笼压力之下,房企推货将保持规模高位,市场成交有望与近年水平相当。但土地及营销成本高企,行业利润率面临更大挑战。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分析2020年中国“抗疫”成果显著,经济增长韧性凸显,国内经济对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民币资产具备更强支撑。然而,经济继续向好恢复的基础尚未“足够牢固”。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增速边际放缓,“出口”后续增长弹性将有所降低,“消费”的复苏程度“尚未充分”。在政策面,随着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提高。宏观调控由“超常规宽松”向“常规宽松”过渡。下半年“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重新加码“限购”、“限售”、“限贷”。1.2020年经济“抗疫”成果显著2020年我国GDP总额迈上百万亿元的新台阶。制造业连续11个月保持扩张区间,企业利润“由负转正”。国际经合组织预计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对比其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优势进一步加强,人民币资产价值具备支撑。2020年人民币币值持续上涨,12月较6月上升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0.15(即1元兑6.54人民币)。国内股市及商品房市场持续向好,上证指数12月达到3450点,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升6%。2、“消费”仍待提振,“控杠杆”必要性提高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是主要的拉动力。【出口】维持高增,防疫物资、以及下半年欧美需求恢复促使出口连续5个月保持9%以上增速【投资】(基建、房地产)上半年显著复苏,下半年虽边际放缓,但总体仍保持高位增长。但【消费】复苏程度“仍未充分”,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为4.6%,较2019年降低3.4个百分点。企业实际“需求人数”仍处负增状态,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2.1%,较2019年降低3.7个百分点。国内宏观杠杆率受抗疫措施推动“快速抬升”,截至三季度,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由2019年的245%上升至270%。“杠杆率上升”叠加“企业违约率上升”加大未来经济运行风险,“控制杠杆”的必要性增加。3.宏观调控由“超常规宽松”向“常规宽松”过渡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从上半年进入下半年,流动性措施的“超级宽松”暂告一段落,并逐步向“常规宽松”过渡。新增社融逐月回归2019年以来均值水平,“降准”等超常规宽松措施于6月后“未再出现”,央行转而更多采用MLF,逆回购等措施补充流动性。下半年全国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企稳态势已经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的房价上涨压力加大,“分城施策”由“一致宽松”(指绝大多数城市于年初实施较为宽松的房地产政策)回归“松紧适度”,不同区域之间的政策差异加大,部分城市(主要为一、二线城市)“限制措施”(限购、限售、限贷等)重新加码;但房地产对“吸纳人才”的积极作用仍被各城政府重视,各地“人才措施”保持相对宽松。全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分析“疫情经济”下的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二季度起,全国98城商住用地成交快速复苏。全年成交宅地总建面及金额同比分别提升9%、18%。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及金额均创新高,均价保持上升趋势。购地资金及购房资金进一步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四大城市圈中,长三角宅地溢价幅度最大,大湾区深圳、东莞等优势城市宅地溢价较好。杭州、宁波等城市“日光盘”频出,深圳、东莞、广州等优势城市“有价有量”。环渤海、华中/华西城市群,多个城市区域市场仍需“以价换量”。1.大势向好,土地及商品住宅市场超额修复“疫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快速修复。年初疫情叠加春节,土地市场成交低迷,3月后维稳政策激励土地成交,房企拿地积极,6月成交总建面累计同比回正。在宽裕流动性及融资环境刺激下,2020年全国重点城市成交楼面地价走高,9月后“三道红线”划定对“一路高歌”的土地市场起到必要的“镇静作用”,土地成交溢价率有所回落,但房企对“优势区域”(重点城市+中心城区/近郊)土地的争夺仍然激烈。全国98城商住用地成交规模及楼面均价走势从商品住宅市场看,2020年全国98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总建面5.5亿㎡,同比上升13%。98城商品住宅平均成交价格稳步提升,同比上升11%。不同区域商品住宅库存分化发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仍处去库存阶段,商品住宅库存分别同比减少3.7%和0.5%。环渤海、华中华西商品住宅库存分别同比上升6.9%和3.8%。2.加剧分化,资金进一步往“优势城市”、“优质区域”集中房企资金集聚于优势城市“拿地”的特征明显。Ⅰ/Ⅱ/Ⅲ/Ⅳ四类城市2020年成交建面同比分别提升27%、1%、4%、14%;成交金额同比则分别提升43%、10%、17%、18%。可见,I类(一线)及Ⅱ类(强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相较其它类型城市更加活跃。按土地市场热度划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华中华西>环渤海。2020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地王”频出,“地价TOP10榜单”中产生于2020年成交宅地的占比分别达42%、56%,土地市场热度较高。华中华西、环渤海则分别为35%和24%。商品住宅市场方面,购房资金更关注在“先行城市”的置业机会。通过比对38个代表城市主力推售区域的市场成交均价(按市场推售价格统计)变化,可以发现:I类(一线)城市的市场表现最为稳健,2020年不少“库存稀缺+地价居高”的区域面临价格上升压力;II类(强二线)及Ⅲ类(二线及强三线)价格上行区域集中在配套成熟度高、规划实施力度大的“中心+近郊”,该类城市区域市场价格普遍“以升为主”。由Ⅲ类(二线及强三线)到Ⅳ类(三四线)城市,实施“降价促销”的区域数量有所递增。Ⅳ类(三四线)城市由于受地缘购买力、城市发展能级及配套成熟度等因素影响,市场复苏态势仍待进一步巩固,下半年“价格下跌”的区域(按取样城市主力推售区域,加总统计)数量约占4成。从四大圈层城市(主力推售区域)“去化表现”看,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去化速度加快,去化“500套以上”(按平均单盘统计)的区域占比明显增加;长三角区域热点城市保持旺销,去化“200套以上”的区域占比持续提高;环渤海区域市场热度仍然偏冷,多个区域走货效率改善并不明显;华中、华西下半年项目周转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相较2019年仍有一定差距。2021年政策趋势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存,因而在政策执行上更强调“精准”及“时度效”,政府对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将“更宽幅波动”。房地产政策由“降成本”走向“控杠杆”,流动性“边际收紧”将一定程度抑制市场周转,“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受到更大抑制,使局部高涨的置业情绪降温,市场稳定性随之提高。“需求侧改革”将加快一级市场供应向租赁住房倾斜,从市场源头缓解重点城市的“供求矛盾”。租售并举之下,土地资源仍然具备充足的价值支撑。在政策引导下,城市资产作为“城市发展价值”的关键承载,将对推动城市规划、财政与经济稳健前行发挥更积极作用。1.2021年政策方向确定,但“措施执行”将“更宽幅波动”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在疫情受控的假设前提下,环球经济将走向复苏,然而,“病毒变种”以及“外国政府抗疫措施”等因素将对“经济修复”带来影响,不确定性仍存。2021年宏观政策需要顾及的“分项目标”对比2020年明显增加。从2020年下半年以来,“超宽松”的维稳措施已逐步向“常规宽松”过渡,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政策“不急转弯”,各项维稳措施再大幅收紧的可能性较低。在政策执行上,转而更强调“精准”及“时度效”,对“资金/资源”的调度更加讲求“针对性”。对比2020年:(1)政策的一致性减少。2020年各项主要措施以“维稳”为大方向,2021年既需“维稳”亦需“促进转型”,因而,不同类型的措施、不同地区的政策,其彼此差异会有所加大;(2)波动性增加,2021年宏观调控将更视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在外部环境加快变化的情况下,不排除政策在“紧缩”与“宽松”之间的切换会更加频繁。应对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各项“执行措施”动态调整2.“降成本”走向“稳杠杆”,流动性“边际收紧”制约市场周转货币的“超常规宽松”告一段落,流动性的“边际收紧”将不可避免,对房地产实施的金融审慎管理仍将推进,这对企业的资金回笼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过往行业融资数据统计,预计2021年房企偿债压力仍大,资金压力将驱动房企推货维持高位。受“三条红线”调控影响,2021年土地市场或将适度降温,然而,资金面仍然关注在“优势区域”的土地获取,不同区域(基于地缘购买力、配套成熟度、规划等级及规划推进)的土地市场热度差异将更加明显。政府流动性管控的重点领域由“一级土地市场”和“二级商品住宅市场”及“三级存量市场”延伸,在需求端信贷限制加严的情况下,“投资、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受到更大抑制,局部高涨的置业情绪降温,市场稳定性将有所提高。3.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将继续加强2021年房地产的“需求侧改革”将加快推进,我们预计会由两个方向开展:(1)供给侧向租赁住房倾斜。包括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重点城市土地供给向租赁住房倾斜、探索利用集体用地建设租赁住房等。租售并举之下,由于供给向“租”倾斜,“可售”的土地资源具备价值支撑。(2)地方政府持续实施各项“人才措施”。各项“人才优惠”仍然是城市吸纳“工程师红利”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之下,“调控政策调整”与“人才措施保持相对宽松”将同时存在。从中长期看,“稳杠杆”与“需求侧改革”相互配合,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得以持续加强。“稳杠杆”使房地产金融风险可控,通过短期抑制市场周转,使中长期市场发展动能将与城市经济动能“保持适配”,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得以提高;“需求侧改革”着力缓解“居住成本”与“人才居住需求”矛盾,提高市场对居住需求的兼容性(租售并举)。显然,“疫后”经济环境下,房地产对城市经济的支撑作用并未改变,城市资产作为“城市发展价值”的关键承载,对推动城市规划、经济与产业稳健前行发挥更积极作用。2021年市场展望2021年市场所处的宏观环境以及市场购买力环境,仍基本延续2020年趋势。对房地产实施的审慎管理将推动规模房企推货保持高位,但同时亦将抑制部分人群的购买需求,2021年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大,“需求不足”区域的风险或会在房企“资金周转要求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显现。当前各城【市区边缘及近郊区域】市场成长动能充足,仍然看好该类区域在2021年的市场表现。1.成交量:保持与近年相当地方施政重回“松紧适度”(部分过热地区的市场调控压力增加)以及流动性管控措施加强,将限制市场成交规模及价格增幅。但在房企供货保持规模高位的带动下,全年成交量仍将维持与近年年均水平相当。2.格局:资金仍然集中于优势城市、优势区域国家规划红利、地方人员流动,以及社会产业资金仍将持续向优势城市聚拢。“控杠杆”将加大地区市场分化,“需求不足”区域的风险或会在房企“资金周转要求提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三条红线”将使部分房企购地意愿下降,但重点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优质土地“买少见少”,土地购置成本“居高不下”,而“营销成本支出”在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刚性”,2021年行业利润率受到更大挑战。3.机会:具规划/配套支撑的【市区边缘区域+近郊】成长动能看高一线当前各城【市区边缘及近郊】市场成长动能充足;“强规划”与“配套利好”支撑该类地区在2020年快速成为市区外溢购房需求的首要目标区域,快速推进的“产业落地”亦为客户带来更大信心。预计2021年相关地区市场对置业需求的吸纳作用仍将持续走强,成交热度有望保持或继续上升。专业机构:合富研究院

九龙滩

房地产调研-广东珠海商业地产市场整体调研报告

城市宏观环境调研(社会经济状况)综合概况发展规划经济状况人口结构收入消费城市中观环境调研(房地产市场状况)整体状况开发销售营销水平热点区域城市微观环境调研(商业及会所状况)商圈分布零售商业休闲娱乐典型会所延伸阅读:增城没房可售?胡扯!维权与血亏满天飞!南沙现房托?还有三个大雷广州买房难贷款难,增城南沙更艰难房产税2021不可能全面铺开东莞楼市:半夜调控还是半夜“糊弄”?珠海主城区主要商圈呈环状分布,分布较为零散且相对独立,各商圈彼此之间的辐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其中拱北商圈、老香洲和吉大商圈为珠海重点商圈,辐射力较强。而新香洲商圈,南湾商圈和前山商圈发展潜力较大。(1)拱北商圈:地处全国第二大陆路连接口岸,口岸日人流量数十万,同是也是国内外游客及往来港、澳、台、国外客商的集散地。它以口岸地下商业广场和莲花路商业街、万佳百货为龙头,以众多的百货商场、高档酒店、休闲娱乐场所及水湾头酒吧街等为补充,使之成为珠海商业、贸易、金融、旅游、服务、娱乐网点最为集中的地区。(2)吉大商圈:集中体现了生态、旅游、休闲、购物的理念,以景山路全国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中心,主要由珠海市国营外币免税商场、珠海市百货公司、国贸海天购物广场组成,经营商品的档次相对较高,多以国际二、三线和国内一二线品牌为主。(3)前山商圈:主要是沿前山路周边形成的珠海最大的家居建材专业市场。(4)老香洲商圈:现已经形成了四个区域性商圈。一是以南坑为中心,加上茂业百货、新一佳等形成了以超级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商业中心;二是以香洲百货为核心,加上周边的丹田百货、珠影广场、扬名广场、香埠路步行街形成的区域商业中心;三是在湾仔沙片区形成的电脑、电子、通讯专业市场;四是围绕丹田城市广场(家乐福)及五洲花城商业街形成的社区商业 。(5)新香洲商圈:主要是梅华西路汽车销售、配件专业市场和围绕华润万家、旺角百货等形成的购物、美食街区。(6)南湾商圈:南湾区域是主城区拓展形成的新崛起的房地产版块。该商圈主要以华发新城和华发世纪城为主导,人口素质较高。此区域商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的商业价值将加速提升,必将成为未来珠海又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商圈。

香澄

宋海良调研葛洲坝房地产公司

3月1日,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赴葛洲坝房地产公司调研,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能建《若干意见》精神和2021年工作会精神,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和今年工作,全面加快改革方案落地,加快推进班子建设与适应性组织建设,全力打造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为"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作出更大贡献。会上,宋海良听取了葛洲坝房地产公司关于"十三五"经营发展情况、"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措施、2021年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情况的汇报,并与该公司干部职工座谈交流。宋海良指出,房地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16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精准把握房地产发展新趋势,找准发展定位,提升管理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宋海良对房地产业务提出十点要求:一是坚定信心,统一思想,保持定力,切实把房地产这个中国能建的核心业务发展好,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发展、改革和科学管理等方式解决问题,化解风险。三是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厘清发展思路,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和城市综合开发,结合综合能源、综合交通、绿色生态、智能智慧等优势,打造特色地产品牌。四是加强市场、资源、政策、能力、竞争力分析研究,明确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线、产品线、业态和开发与盈利模式。五是精准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努力探索一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和模式创新发展之路。六是始终把风险防控摆在首位,守住底线,平衡好规模、效益与风险的关系,着力防范系统性、颠覆性风险。七是着力提升科学管理的一体化能力,持续提升市场研判能力、选择能力、专业策划能力、管理能力,及全成本的统筹能力、管控能力和测算能力,切实抓好杠杆率、去化率、周转率控制。八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聚焦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和人才管理等关键环节,采取系统措施,大力提升选、用、育、留能力。九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激励约束考核,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十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文化建设,求最大人心、求最大合力、求最大公约数、画最大同心圆,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中国能建党委常委、总会计师陈关中,高管,总部相关部门、葛洲坝集团负责人,葛洲坝房地产公司领导班子、高管及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名教

房地产进入性调研-张家口克尔瑞市场报告

房地产进入性调研-张家口克尔瑞市场报告一、城市区域认知宏观指标房地产指标二、重点城市投资建议张家口市区怀来下花园崇礼宣化涿鹿赤城延伸阅读:2021年房地产风口已开启,依旧是广州的大年洼地亦名坑,从化买房劝退贴清远是大坑,买房要谨慎合景拍得牛奶厂地王,直接抬起珠江新城楼价?广州南站新城-地段好潜力大,未来可期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1 区位张家口为北京西北门户,距离162km,京张高铁终点站,通车后与北京50min 车程,桥东桥西区是张家口的核心张家口市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交通枢纽,位于北京西北方,距北京约162公里,素有“塞外山城”之誉,也被称为北京的 “北大门”。截至2016年,张家口市城区总面积614平方千米,总人口72.7万。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2 交通张家口公路网较为发达,京张城际铁路、崇礼—张家口机场轻轨2019年底建成后将使城区纳入北京的“1小时生活圈”张家口市区/1 城市概况/1.3 规划张家口全域定位为环京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发挥自身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旅游产业、健康宜居之地,张家口主城区重点向南发展,打造高铁新城及洋河新区

则隐

趋势与行动——2020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研究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近年来商业地产所面临的去库存和消费转型压力也不断加大。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造成明显冲击,短期居民生产、生活受限,线下消费市场首当其冲,商业地产市场也因此面临更大的困境。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商铺租金指数研究报告》,2020下半年中国主要商业街商铺和重点商圈购物中心租金水平继续下跌,其中商业街环比下跌0.52%,购物中心环比下跌0.25%。在此背景下,商业地产市场的供需两端发生了明显变化,商业地产企业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复苏。然而,除了疫情冲击之外,如何激活存量、应对同质化竞争以及消费新特征带来的挑战仍然是商业地产企业亟待破局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报告将以趋势与行动为导向,从市场以及企业表现两个方面,对2020年的商业地产行业进行解读,以期能够为商业地产人在市场决策中提供参考。“双循环”背景下,消费需求有待释放,商业地产空间犹存1、2020全球经济衰退,中国经济韧性凸显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21年1月发布的数据,估计2020年全球GDP增速为-3.5%,经济衰退程度比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疫情较快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经济复苏劲头强劲,中国的经济表现优于发达经济体,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增速为2.3%。表:全球主要地区GDP年度增长率数据来源:IMF,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 *中国2020年统计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2、消费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双循环”背景下,消费繁荣奠定商业地产发展空间近期,中央多次相关会议均提到促进消费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将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空间。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支出法GDP×100%;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拉动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GDP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扩大内需势在必行。2020年全年,虽然经济恢复正增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同比下降3.9%,约为39.2万亿元。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54.3%,为近年来较高水平(2011~2019年,我国的消费率平均为53.4%),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消费提升仍有较大空间。从我国的情况看,2013-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3、收入提升促进消费繁荣,带动商业地产市场需求释放收入提高推动消费提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进而带动中国消费市场蓬勃发展。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280元增长到43834元,20年时间增长6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提升,对商业地产市场形成了有力的支撑。注: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100%(2013-2016年为估计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CREIS中指数据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从消费结构来看,代表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从1991年的53.0%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7.6%,解决了温饱的城镇居民希望提升生活质量,并将更多收入用于购买服饰鞋包、家居设备、文化娱乐等产品及服务,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消费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过去20年商业地产的快速发展。受疫情影响,短期收入降速,消费下滑。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9年下降4.4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3.8%,商业地产受到一定冲击,多家公司推迟购物中心开业时间,部分商铺面临经营危机。图:2019年中国部分城市人均储蓄与人均收入关系图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研究院整理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最高,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紧跟其后。2019年,GDP前100城市人均储蓄存款均值为6.80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5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长沙等核心一二线城市以及金华、常州、嘉兴等发达城市群三四线城市人均收入及储蓄均较高,此类城市具备较强的消费基础与发展空间,商业地产发展潜力突出。武汉、长沙引领中部商业地产快速发展。近年来,武汉将“首店经济”作为刺激消费、提升商业品质的重要手段。2019年,武汉落户品牌首店超200家,首店经济持续在武汉商业地产市场“飘红”。长沙网红店逐渐成为商业消费的新增长点,各类网红店遍地开花,其中尤以茶饮店最受消费者热捧,本地品牌“茶颜悦色”几乎成为购物中心标配,为购物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流量,甚至成为长沙的一大旅游景点,“网红”经济助力长沙商业地产发展。4、“Z世代”消费群体为商业地产注入新活力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和千禧一代崛起,一方面消费升级提档,更加注重品质和价值。另一方面,消费出现结构性变化,文化、体验、健康等升级类消费进一步增长。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使线上服务、线下体验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持续推进,“网红店”“快闪店”的不断涌现,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的业态升级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给商业地产带来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图:2019及2020年1-10月按商品类别分类零售值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Z世代”消费群体偏好视频娱乐,自由玩乐个性突出,倡导健康绿色生活,追求与众不同的体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在疫情影响之下,以年轻一代消费群体为主的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类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正在不断影响着消费市场的格局,得到了越来越多品牌商的关注,从而影响着商业地产的布局与模式变革。5、网上零售增速放缓,线上线下消费走向新平衡表:近三年网上零售额及分项变化趋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指研究院整理互联网的发展繁荣带来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网上零售额持续走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后,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持续放缓,预计未来,线上线下消费将走向平衡发展。如今,各大电商平台发展已较成熟,供应链系统较为完备,不再像早期的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行规模扩张,线上商品不再具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对于消费者来讲,线下的社交性,体验感是线上消费无法取代的。随着网上消费的降速,线上线下将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点,预计未来,线上消费将不再对线下消费造成过度的挤压,这也将为商业地产释放出更大空间。商业地产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存量运营1、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连续七年递减,存量时代运营价值凸显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开发逻辑和商业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后以持有为主,更加注重后期的运营管理。从商业营业用房的开发投资情况看,2017年以来商业运营用房投资额持续下滑,开发投资情绪下降。图:2011年-2020年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同比及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稳步增长,但商业营业用房投资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自2017年起逐年回落,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也随之下降。2020年,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为13076亿元,同比下降1.1%,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重仅为9.2%,为近十年来最低。图: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及占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重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一度降至-50.7%,经过一年的不断恢复,到12月累计降幅收窄至-4.9%。从2016年开始,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占房屋新开工面积的比例不断下降,2020年降至8.0%,为最近十年来最低。商业地产市场由开发向运营不断转变,未来商业地产如何“活下来”成为企业的首要命题。2、商业市场以持有运营为主,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5图:2011-2015及2016-2020年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2016-2020年,商品住宅、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的销售面积与新开工面积比值分别为1.01、0.62、0.55,办公楼与商业营业用房更倾向于持有运营,销售开工比远低于住宅。图:分城市等级近三年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与销售面积对比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从不同等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商业营业用房基本以持有运营为主,销售比例较低,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仅为0.30,二线城市商业用房接近五成为持有运营,而三四线城市商业用房的销售比例略高于一二线,近三年销售开工比为0.57。3、未来机遇:存量市场依赖运营,增量市场重在城市选择尽管商业地产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但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商业地产发展的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存量较大的市场而言,未来将更加依赖运营,而增量市场的机遇则重在城市选择。表:各类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对比注:人均水平均按各城市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计算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招商版就存量而言,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购物中心的规模化,2020年末人均购物中心面积达1.86平米,未来主要是存量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与运营创新。二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为1.56平米,已接近一线城市水平,同时近三年来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较高,形成存量与增量并行快速发展的格局,其中长沙、三亚等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与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均比较高,贵阳、郑州、乌鲁木齐等城市近三年人均商业营业用房新开工面积超过1平方米,未来商业地产市场新增供应较大。三四线城市当前购物中心密度仍较小,未来具备一定增长空间,但对于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布局应关注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的重点城市,避免盲目扩张。根据中指数据招商版统计,目前全国超过5万平米的购物中心集中分布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中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以及重庆、苏州、武汉、杭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5万平以上购物中心数量均在150个以上。不同等级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差异较大,重点城市群及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城市核心区增量市场空间有限,未来需通过存量运营的不断优化引领商业地产市场发展。新增购物中心的机遇将更多聚焦于核心城市都市圈的外围圈层,以及部分新一线城市与旅游热点城市。企业表现:聚焦一二线城市、注重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实现精细化运营与住宅开发不同,商业地产,尤其是购物中心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其经营属性,其价值链通常包含商业地产开发商/业主、商业运营服务商、商户、消费者四个价值主体,各主体通过发挥不同作用进而获取不同收益,实现共赢和获益的核心在于经营。图:商业地产项目价值链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在这个共生共赢的价值链上,运营商成为连接开发商/业主、商户和消费者的纽带,运营商通过强大的运营能力,为消费者带来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其满意度、忠诚度,从而提升商业项目的客流量、人气、销售额、出租率和租金收入,实现商业项目的保值增值,进而保障四方利益的共同实现。下文以龙湖集团、宝龙商业、星盛商业三家企业为案例,从其商业运营业务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经营绩效、品牌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头部企业成功经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受益于较好的经济发展、较高的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成为企业布局首选。2)定位清晰、业态丰富、差异化经营的多元品牌体系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庞大的品牌库以及与优质品牌的稳定合作提升招租能力,符合项目定位的合理租户组合实现协同效应,提升经营绩效。4)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为企业可持续化运营提供支持。1、龙湖集团: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天街”为主品牌,有质量的增长实现稳健发展龙湖商业是龙湖集团旗下的六大主航道业务(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智慧服务、长租公寓、房屋租售、房屋装修)之一,全程开发、持有和运营龙湖的商业地产项目。随着龙湖集团深入的全国化扩张,商业地产规模逐步增大。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成功布局环渤海,华东,华西,华中,华南、东北六大板块,在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西安、苏州、常州、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开业40座购物中心。(1)发展历程:20载精耕细作,开展全国化布局,践行“增持商业”战略图:龙湖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官网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2013年,龙湖商业正式进入快速扩张元年,并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将商业利润占比从不到5%提升至30%的计划,不断深化“增持商业”战略;经过20年发展,龙湖商业稳步拓展全国化布局,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全国10个城市共有40个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为94.7%,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2)业务布局:深耕成渝城市群及长三角城市群,聚焦一二线城市,适度布局强三线城市从城市群分布来看,龙湖商业以成渝城市群为基本盘,并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图:龙湖商业按项目开业时间划分的城市布局时间轴资料来源:公司微信公众号及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龙湖商业在全面实现五大城市群布局的基础上,持续全国化布局战略。从已开业项目来看,自2003年重庆北城天街开业的7年里,龙湖商业始终稳扎稳打地做好重庆本地市场。2010年起,龙湖商业逐渐向重庆以外城市稳步扩张,平均每年新进入1个城市,开业3-4个项目,在坚持深耕成渝城市群的同时,发力长三角城市群。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已开业购物中心项目40个,分别位于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覆盖成渝、长三角、京津冀、关中四个城市群,其中成渝、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已开业购物中心数量合计占比超8成。从储备项目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有储备商业项目51个,其中五大城市群储备项目共计40个,占储备项目总数的近8成。此外济南、烟台、青岛、南宁、海口、西安、厦门、昆明、沈阳9个核心二线城市有储备项目11个,合计占比约两成。整体来看,近年来龙湖商业加大在国家级城市群内的二线城市布局力度,并适度下沉至强三线城市。(3)经营表现:20年沉淀厚积薄发,高质量增长行稳致远业务规模与租金收入稳步增长,经营表现稳定。截至2020年6月30日,龙湖商业共运营已开业购物中心40个,总建筑面积(不含车位)为38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0%;2020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不含税金)为26.7亿元,同比增长22.3%;平均出租率为94.7%,较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整体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龙湖集团的商业运营业务持续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动力和稳健性,近十年已开业购物中心面积(不含停车场)年均复合增速为32.0%;购物中心租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为36.6%;购物中心平均出租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整体来看,“稳健”和“成长”是龙湖商业规模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多年沉淀为龙湖商业带来厚积薄发的动力,实现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4)品牌体系:以“天街”为主,搭配“星悦荟”、“家悦荟”,三位一体共拓商业版图深耕商业地产近20载,龙湖商业先后发展出都市型购物中心“天街”、社区型购物中心“星悦荟”和中高端家居生活购物中心“家悦荟”三条主要产品线,以适应不同区域和客群的需求,积累了成功开发经验,并已和国内三千余家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关系。清晰、聚焦的定位、业态及客群有助于提升龙湖商业的招商能力,为满足消费者多样购物需求,龙湖商业与超4500家商户合作,其中战略合作品牌近340家。2、宝龙商业:“住宅物管+商业运营”双轮驱动,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商业(1)发展历程:近二十年商业运营服务经验,深耕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始于住宅物管,精于商业运营,双轮驱动保障稳定收益图:宝龙商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宝龙商业的两条主要业务线包括商业运营服务和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宝龙商业共获取零售商业物业项目118个(其中在营管理项目68个),总合约面积超1130万平方米;此外,宝龙商业亦向住宅物业、办公大楼及服务式公寓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总合约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重点布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适度布局环渤海经济圈、中国东南部及中西部热点城市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在管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28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上海10个,杭州6个,无锡、盐城等12个城市各1个;有11个项目来自环渤海经济圈,其中青岛3个,天津2个,泰安、海阳等6个城市各1个;有8个项目来自中国中西部,其中重庆2个,新乡、蚌埠等6个城市各1个;有4个项目来自中国东南部,其中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各1个。表:2020年上半年宝龙商业按地区划分的合约建筑面积及营业收入数据来源:公司公告,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营业收入来看,2020上半年,宝龙商业在长三角地区业务收入合计为5.33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61.3%。其中商业运营服务收入为4.52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2.0%;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为0.8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9.3%。(2)与宝龙地产长期稳定合作为宝龙商业带来新增长机遇宝龙商业向由宝龙地产开发的所有零售商业物业提供商业运营服务,并向其开发的绝大部分住宅物业项目、服务式公寓及办公大楼提供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宝龙商业已开业运营的51个商业项目中,有47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4个来自独立第三方;截至2019年底,宝龙商业共有45个储备项目,其中40个来自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5个来自独立第三方,由此可见,宝龙地产及其关联方是宝龙商业管理项目的主要来源。(3)科技赋能精细化运营,综合线上生态系统有效提升客户及消费者体验科技赋能是宝龙商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据宝龙商业招股书显示,其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有25%将用于升级资讯技术系统数字化及智能运营及管理,旨在优化消费者体验、改善宝龙商业向租户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提升运营效率。2018年,公司推出“纽扣计划”,并成功实现全球首创的“微积分”功能,打通了微信支付与宝龙悠悠积分,实现客户无感积分,同步深化了PM系统、宝龙悠悠、宝龙商+、AMP系统的各项功能模块,始终坚持以技术变革打通信息壁垒,以信息服务推动消费者购物体验升级。(4)差异化产品定位及庞大租户品牌库有效扩大客群,提升项目经营绩效宝龙商业遵循经济发展、区域特点、消费形态等商业规律,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提升,形成了产品系列:宝龙一城、宝龙城、宝龙广场和宝龙天地,分别对应为(超)高端、中高端、中端及购物街系列产品。受益于宝龙地产所开发的优质项目,以及宝龙商业所提供的强大的商业运营服务,品牌市场认受性较高。同时,借助庞大的品牌库,宝龙商业在招商方面表现出色,截至2019年6月30日,其租户品牌库涵盖超过7100个品牌,作为其优质租户基础及新零售商业物业租赁承担的主要来源,其中宝龙商业与超过500个品牌合作超过五年。截至2019年6月30日,宝龙商业与超过140个品牌建立策略合作关系,有关品牌店铺遍布超过5处零售商业物业。3、星盛商业:港股纯商业运营第一股,轻资产模式受资本市场青睐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可以说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建银国际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中指研究院拥有多年商业地产企业投资价值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已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未来中指研究院将积极助力更多企业登陆港股,为资本市场扩容不断努力。星盛商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核心优势突出,其以深圳为基本盘,深耕大湾区,并布局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灵活的运营模式推动业务规模稳步扩张;以五大核心购物中心品牌与五大主题馆相互依托,构成广受认可的完整品牌体系;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形成业务生态圈,实现协同发展。(1)行业地位: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星盛商业向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业主提供商用物业运营服务的经验可追溯至2004年,多年来,星盛商业旨在“以商业智慧构筑城市繁荣”,凭借全面及广受认可的品牌体系和灵活的运营模式,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截至2020年9月30日,按运营中购物中心数量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一,在大湾区排名第四;按运营面积计算,星盛商业在深圳排名第二,在大湾区排名第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布局6个城市,为27个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其中16个位于深圳),总合约面积约为132.9万平方米(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约为83.5万平方米);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里,星盛商业经营业务收入的80.5%来自于大湾区。(2)业务布局:以深圳为基本面,深耕大湾区,并逐渐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拓展凭借在大湾区的出色表现,星盛商业展示了强大的运营能力,不断向消费能力强的长三角、华中和其他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拓展,逐步为全国化的市场布局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业务范围覆盖深圳、广州、中山、惠州、东莞、佛山6个大湾区城市,上海、南京、常州、南昌等长三角、华中地区城市,以及汕尾、揭阳、鄂尔多斯等其他地区城市。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各布局地区合约面积占比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大湾区的合约面积为132.9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44.3%,是业务规模最大的地区,其中深圳市合约面积为83.5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比重为27.9%。在深耕大湾区的同时,星盛商业亦着力向长三角、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拓展业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在长三角和华中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分别为10.2%和13.8%,均较2017年有所增长;在其他地区的合约面积占比为31.7%。(3)经营表现:标杆项目广受认可、运营模式灵活,业务规模和经营业绩均稳步增长星盛商业拥有委托管理服务、品牌及管理输出服务、整租服务三种不同的服务模式,为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参与程度不同的组合服务。灵活的运营模式可以扩大可提供服务的客户范围和多样性,使星盛商业在为星河控股及其关联方企业开发的商用物业项目提供服务的同时,促进与第三方的紧密合作,帮助星盛商业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表: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按业务类型划分的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作为大湾区领先的商用物业运营服务公司,本着“做一个成一个”的经营理念,星盛商业凭借强大的运营能力在大湾区打造了如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等广受认可的标杆项目,为扩张奠定基础。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为全国18个城市的45个商用物业项目(包括购物中心、商业街和商业综合体)提供商业运营服务,总合约面积约为299.9万平方米。图:2017年-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合约面积与经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从业务规模增长情况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总合约面积分别为162.4万平方米、207.3万平方米、297.0万平方米、299.9万平方米,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35.2%。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经营业务收入,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的经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8亿元、3.29亿元、3.87亿元和3.06亿元,2017年-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8.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消费市场和商业地产行业均受到较大冲击,但星盛商业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经营业务收入依旧实现同比正增长,增幅为6.7%,经营表现稳定。(4)品牌体系: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形成完整品牌体系,提升消费者忠诚度星盛商业践行“公园情景式购物中心”的建筑概念,其代表项目深圳福田星河COCO Park(北区),通过独特的12条折叠式内街、8大自然光中庭、一条100米的天桥及一个约6000平方米下沉式露天广场,集休闲、购物、餐饮及娱乐于一身,以组合空间诠释时尚。图:星盛商业品牌体系资料来源:星盛商业招股书,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以COCO Park为开端,星盛商业经过十余年的业务开拓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品牌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广受市场认可的多个标杆项目。目前,星盛商业的品牌体系涵盖城市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优质家居购物中心,形成了COCO Park、COCO City、iCO、COCO Garden、第三空间五大购物中心品牌。同时,为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购物体验,星盛商业亦运营五大主题店,分别为“星居生活馆”、“星趣小镇”、“星悦琳廊”、“星跃领动”及“星享食汇”,包括家居、家庭和儿童、女性和时装、运动和健身、美食及社交等主题内容,是追求优质购物体验客户的“必到”之处,协助商用物业项目吸引大量客流。通过品牌体系打造,星盛商业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美誉度和品牌影响力。在提升客户忠诚度方面,星盛商业凭借广受认可的品牌和庞大的租户库吸引了大量忠实的COCO Club会员。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拥有约150万名注册会员,其中62.6%的会员在15-50岁之间,拥有较强消费能力;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9个月,会员销售额占在管购物中心总销售额的33.0%,会员复购率为53.2%。(5)资源优势:与星河控股长期稳定合作,业务协同优势突出星盛商业拥有的丰富内外部资源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逾30年运营中,星河控股已成为全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其生态圈将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管理、产业运营、金融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产业为引领、金融为护驾、地产为基础、商业为支撑、物业为配套”的自循环生态圈,可以整合全方位、全产业链资源。与星河控股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助于为星盛商业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及显著增长。截至2020年9月30日,星盛商业管理由星河控股及其关联公司开发或拥有的全部31个商用物业项目;合约面积约为125.6万平方米,占总合约面积的41.9%。结语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商业地产人砥砺前行,创造了不俗的成绩。未来城市美好生活离不开商业地产市场的繁荣稳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商业地产发展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土地驱动主导商业地产运行的时代已经悄然改变,线上消费的冲击和Z世代快速崛起的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存量时代,运营为王,商业地产运营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供需两端看,尽管商业地产面临短期消费降速和线上零售的冲击,但在新消费观念下,购物中心的体验式消费功能凸显,在智慧运营和综合服务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力。经历了土地的高供给阶段后,运营和存量优化将成为商业地产的主战场,同时部分城市仍然具有增量发展需求。从企业表现看,轻资产运营或将成为趋势,将会有更多的开发商剥离商业运营业务板块分拆上市,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张业务规模的同时,接受市场的监督,更快独立成长。存量市场比重加大,商业项目的运营和退出是其资本运作中两个重要环节,资产证券化在商业地产市场将有更多实践。我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中指研究院、中房指数系统一直持续深耕于商业地产行业的数据分析与研究,已连续多年对商业地产优秀企业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旨在发掘行业中综合实力强、运营水平高、成长潜力大的优秀企业群体,引领行业在新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健发展。中指研究院已经启动“2021中国商业地产百强企业”研究,相关成果将在3月18日举办的2021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商业地产企业上市顾问服务中指研究院具有丰富的行业顾问服务经验,服务企业涵盖房地产全产业链,包括地产、代建、物业、商管等。目前,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物业服务企业达到41家,其中30家企业是由中指研究院提供的行业顾问服务,上市后表现亮眼。2021年1月26日,由中指研究院提供行业顾问服务的星盛商业(股票代码:06668.HK)正式在香港主板敲钟上市,是港股主板纯商业运营服务第一股。

蜜月期

如何打造下一个地产神盘?

如果说,过去是工业化的、以功能为导向的物质主义时代的话,那么,我们当下则正在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以体验和感受为核心的心灵时代。阿那亚创始人——马寅2013年,一个叫马寅的房地产商人接手了个“烫手山芋”,他斥资2.6亿买下了秦皇岛黄金海岸占地3000亩的土地和一片濒临烂尾的楼盘,本想着在短期内转手卖了赚差价,不料适逢房地产严控,楼市低迷,迟迟卖不出去。眼看项目要砸在手里,马寅决定放手一搏,自己带队开发这片楼盘。如今,7年过去了,当初那个每年营收只有4000万的楼盘,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年销售额超过30亿的业内标杆——它就是“神盘”阿那亚,一个拥有海景别墅、观海公寓、花园洋房的全资源滨海旅游度假综合体社区。许多人不禁疑问,马寅究竟做对了什么,短短数年里,不但盘活了阿那亚,还让它一战封神?贩卖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到了天花板阶段。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生活需求之后,便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马寅认为,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对精神层面的满足将是未来社会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于是,在秦皇岛黄金海岸3000亩的土地上,他开始了以人为本、以客户的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房地产开发、运营与管理的探索之路。经过一系列市场调研后,马寅发现,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变迁,客户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演变。过去中国的房产消费群体容易被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蕴含“富贵”“权力”等元素的产品所吸引。然而,到了2013年,也就是他接手阿那亚之后,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与高压下,又开始向往返璞归真、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察觉到这种变化之后,马寅决定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一个能够帮助人们从喧嚣的城市中逃离的“海边桃花源”。首先,他赋予了这个“海边桃花源”一个极具文艺感的名字——阿那亚(aranya),源自佛教用语“阿兰若”,特指躲避人间热闹处之地。然后,在楼盘的周边先后盖起了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UCCA沙丘美术馆、阿那亚艺术中心等一系列诗意建筑。孤独图书馆:图片来源于网络2015年,矗立在海边的“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刷屏朋友圈,同时也带红了阿那亚这个海边社区。每天,大批京津冀地区的“文艺青年”慕名而至,坐在图书馆里读读闲书、听听海声、享受孤独、好不惬意。据工作人员介绍,图书馆最高日流量可达2000人。而在这个群体当中,大多是经济实力强、文化程度高、关注品质、注重精神享受的新中产,来此旅游度假,自然会与阿那亚所崇尚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进而选择在这里购置房产。据统计,包括售房和服务型收入,2015年阿那亚的年销售额是3亿,2016年是8亿,到2017年就已经达到了30个亿,其中销售额的80%-85%是来自于北京的中产。产品之美源于细节上的不断打磨正弘置业的品牌客服中心总经理李祥曾在采访中说过,地产行业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便是钢筋水泥、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房子的质量是否过关,房子的设计是否体现人性化、舒适度、是否彰显了房主的品味和生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客户对房子的初始印象。但是,对于马寅来说,最初的阿那亚是不够“美”的。第一期公寓交付之后,他收到了大量的反馈和投诉,有抱怨房子漏雨、漏水的,还有管道堵塞的。到了第二期,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是会有细枝末节上的微小瑕疵影响着业主的居住体验。比如,有一些业主反映,木地板散热不好,冬天地暖温度上得慢;还有橱柜的功能布局不合理,没地方放置微波炉等等。马寅也在报道中承认, 一期的楼盘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建造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憾,这与他缺乏海边生活经验、前期规划调研不充分有着直接关系,不仅给业主造成了生活困扰,也给后期的物业维护增加了巨大成本。为了帮助业主们解决这些问题,马寅组建了个投诉群,并规定群里的物业管家一旦遇到业主提问或投诉,必须在5分钟之内给予反馈、30分钟内给出解决方案。不仅如此,他还向业主们公开了自己的邮箱地址,如果业主有什么建议或者对哪里不满意,也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告诉他。久而久之,马寅收集到了许多有意义的业主反馈,它们为阿那亚后续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了方向。像是后期建设的楼盘就参考了这些反馈,在公寓的设计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比如扩大了橱柜内部的收纳空间、在卫生间增加了放置手机的小隔板、在衣柜里预留了行李箱的位置等,使之更加贴合住户的日常行为习惯和需求。“美的房子,美在细节间。”这是马寅对美的定义,而阿那亚也在“不断地倾听业主的声音、不断地打磨自己”的过程里,向着他理想中的产品之美一步步地靠近了。阿那亚社区: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人带动人2015年,地产行业开始兴起一种新的营销方式——社群营销。就是将一群社会属性、生活型态、艺术品位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再针对他们的一些信息传递、体验互动、进行精准化营销。2021年,社群营销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个新鲜词儿了。但在当时的地产界,最先把社群这个概念带火的就是阿那亚。据马寅说,第一个阿那亚社群的出现正值一期交房,建群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业主解决问题。在一来二去的互动中,反而与业主建立了亲密、和谐的关系,这是意外之喜,也让他们发现了新大陆。一年之后,除了业主群,阿那亚已经衍生出了近百个兴趣群,其中包括跑步群、摄影群、话剧群、马术群、冲浪群等。这些社群不但增强了阿那亚社区业主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还吸引到了许多同一圈层的人来此安家。从此,社群不单单只是服务业主,更具有了营销拉新的功能。据不完全统计,阿那亚95%的楼盘是“老带新”成交的。阿那亚社群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阿那亚出圈之后,许多地产公司透过阿那亚看到了社群的营销潜力,也开始争相效仿起来。有的奏效了,有的却没有奏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社群看似简单,其实内里大有学问。首先,社群的基础是人,只有做到对社群成员的精准理解,才能实现精准运营。如果连群成员的价值观、审美、需求都搞不清楚,那么推送的活动、内容也不会产生太大的价值。而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市场及运营人员针对客户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比如,通过多渠道的问卷收集,了解客户的喜好、行为、想法和感受,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营销,方能事半功倍。其次,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的社群才有意义,才会有后续营销的可能。有些企业建了微信群,只顾着在群里发广告,碰到抱怨的声音不表态也不解决。如此行为,不但无法促成转化,还会对品牌的口碑造成伤害。总而言之,真正有效的社群营销策略一定是建立在对目标客户的深刻理解和洞察的基础上。并且,伴随着地产行业进入体验时代,无论是从房子设计、配套服务、还是社群运营,谁能精准地洞察客户需求,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服务体验,谁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成为下一个神盘的缔造者。本文作者|体验家XMPlus 樊佳莹

其一也一

住建部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倪虹副部长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 倪虹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城市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 倪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1月21日、1月23日,上海、深圳分别出台了有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撞到正

洞察|2020房地产行业投诉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仍是许多“城市无产者”的刚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乎民生,举足轻重。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业主频频维权。艾普思咨询采集并分析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020年的房地产行业投诉数据,为从业者及监管者洞察行业痛点提供视角。数据周期:2020-01-01——2020-12-30注:与房地产无关的纯物管投诉已删除;开发商相关统计中,由于无法根据短关键词准确划分品牌,新城控股、光明房地产、实力房地产、实地房地产等开发商不计入前十统计。01 全年每月投诉量2020年,领导留言板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约4.7万件。从全年走势来看,因春节及疫情影响,1-2月房地产行业投诉量较少,3月投诉量迅速增长,7月达到顶峰,当月投诉量达5,571件。02 地域分布:河南、四川、安徽最多2020年,地方领导留言板共接收到房地产相关投诉46,034件。其中河南省投诉量最高,占比12.47%,四川省、安徽省投诉量分别占比9.54%、7.95%。03 投诉类型:服务最多,合同、质量次之房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3.1质量投诉质量投诉中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最多,占比72.13%,车位质量投诉占比16.72%,违章搭建相关投诉占比10.11%。房屋及装修质量相关投诉主要包括渗漏、墙壁开裂、墙皮脱落、鼓包等问题。其中渗漏、墙壁开裂问题最多,涉及投诉量分别为3,080件、2,040件。3.2服务投诉服务类投诉中,物业及配套服务投诉占比38.95%,其中维修基金使用不合理不透明、配套学校未开办等投诉较多;办证服务投诉占比29.90%,主要涉及开发商交房后不给办房产证;服务态度相关投诉占比18.90%,工作人员办事推脱推诿、态度恶劣、有意误导等问题频现;交房服务投诉占比11.69%,主要涉及延期交房、强制交房两方面。3.3合同投诉合同类投诉主要包括合同欺诈、烂尾、退房退款、降价维权、违规操作、强买强卖这六大问题。其中合同欺诈投诉量最多,占比达55.08%,主要涉及隐瞒不利因素、虚假宣传、装修质量缩水等问题;其次是退房退款投诉,占比为19.94%;违规操作投诉占比11.95%,主要投诉问题为不按规定开发票。04 被诉开发商: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最多从房地产品牌来看,收到投诉最多的是恒大,投诉量1,105,其次是碧桂园,投诉量917,绿地、万科投诉量也在500以上。这四大开发商也在2020年全国开发商销售榜前十之列,总体而言,投诉量与销售量紧密相关。恒大全年投诉量主要集中在6-11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以上,其中7月达到163起,合肥恒大中央广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碧桂园在4-8月期间,每月投诉量均在100起以上,安庆市碧桂园时代之光、颍上碧桂园天誉、全椒碧桂园桃源观澜等楼盘相关投诉较多。万科全年投诉量走势相对平缓,投诉量最多的月份为7月。绿地投诉量在10月及11月陡增,期间汉南绿地城、银川绿地海珀兰轩、渭南韩城绿地等楼盘投诉较多。地产投诉可分为质量、服务、合同三类。2020年,全国房地产投诉中质量投诉占比28.83%,服务投诉占比40.17%,合同投诉占比30.99%。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投诉地域分布从地域分布来看,恒大相关投诉较分散,排在前三的四川、辽宁、安徽投诉量占比分别为11.22%、8.33%、7.15%,成都温江恒大未来城、沈阳恒大中央广场、合肥恒大中央广场为重点投诉楼盘。碧桂园相关投诉较为集中,来自安徽省的投诉高达222起,占比24.21%,滁州、阜阳、亳州等市均是投诉重灾区,全椒县碧桂园罗马世纪城儒林境、全椒县碧桂园桃源观澜、阜阳碧桂园翡翠湾等楼盘投诉较多。绿地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西安绿地国际生态城、西安绿地璀璨天城、郑州绿地溱水小镇、汉南绿地城等楼盘投诉较多。万科相关投诉中,有108起来自四川省,占比20.97%,万科公园传奇、万科臻园、万科理想城等楼盘投诉较多。恒大、碧桂园、绿地、万科主要投诉问题从投诉分类来看,万科相关的各类投诉分布较为均衡,碧桂园相关投诉中质量投诉远高于服务、合同投诉,绿地相关投诉中合同类投诉较为突出。05 十大被诉楼盘2020年,投诉量前三的楼盘中,长春市万龙银河城销售时违规多收3万元,长春市华大城推出2万抵4万优惠活动却拒不履行抵扣承诺,天津市恒大花溪小镇无理由退房且不退款,最终均引发业主大规模投诉。06 总结从投诉数据来看,房屋及装修质量不达标、合同欺诈、无法办理房产证、无法按时交房等问题是业主维权的重中之重。开发商盲目赶工期、降成本等行为造成了期房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甚至在质量完全不达标的情况下强制交房,直接导致了大量质量维权投诉,进而影响开发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商应着眼长期利益,重视房屋质量把控,不断加强施工队伍的素质建设和外包项目的质量管控,完善施工过程中的验收机制。开发商应注意规范业务人员的销售行为,避免业务员利用合同欺诈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消费者应仔细研读合同,避免听信口头承诺,造成日后维权困难。如今房价高企,购房者常常是掏空“六个荷包”买一套住房。相对开发商而言,业主明显处于弱势,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从严把控验收、从严审核宣传广告,完善惩罚机制,从根源上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买、卖、监管,三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房产买卖纠纷发生的可能性,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长远发展。艾普思是一家国内领先的舆情大数据服务商,拥有自主研发的舆情监测系统及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团队,为政企客户提供集舆情监测、危机公关咨询、线上品牌优化、口碑建设于一体的全案服务。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艾普思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