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行业观察丨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不贱佞谄

行业观察丨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奇点商业资本论《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投稿、商务合作请投递:qidian@ifeng.com

长江图

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来源: 自媒体《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章来源:中国电影出版社图片来源于官方及网络

召旻

在娱乐当中,你知道电影市场的调研吗?不妨来了解一下!

电影市场调研 好莱坞有许多专业调研机构,研究某个演员在什么类型的电影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受欢迎,调查剧情在各年龄段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这些机构把调查结果定期提供给制片人和电影公司作参考。在制作一部影片之前,有必要了解并掌握电影市场的新格局和观众的新动向,适时地发掘市场潜力,制作出更具市场号召力和能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影片。电影市场调研的内容 电影市场调研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电影娱乐营销资料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有方案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活动,旨在为片商的制片、企划、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信息,对发行环节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而帮助各个方面做出正确判断,采取及时的措施,保证不出现大的纰漏。电影观众调研 电影观众调研即通过种种方式和途径,了解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情况。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群中有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有的喜欢看温情片,还有的可能同时喜欢战争片和言情片。观众调研工作就是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让电影公司针对观众和市场的要求制订出合理的生产方案,按照价值规律办事。 观众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观众需求状况调研、观众数量与结构调研、影片消费状况调研、观众对企业的看法和评估调研等。 观众需求调研是观众调研的核心内容。观众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观众对影片内容、形态、种类的需求。观众需求虽然表面上看千差万别,极其复杂,但实际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类观众需求在一定时期内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如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年龄层次的观众需求却有大大相同的倾向。在对观众需求进行调研的时候,还要抓住在一定时期内观众需求的基本倾向与热点,以更好地把握商机。 观众数量与结构调研是观众调研的基本内容。了解观众的层次结构,如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职业分布等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直接影响到电影公司作出的影片的种类、内容、质量和包装。 观众消费状况调研是对观众的电影购买力、购买动机、购买行为以及消费结构的调研。观众购买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观众最终消费支出选择。如果有的影片票价太贵,那么去观看的人数就会相对减少。观众对电影企业的看法和评估也是观众调研应该了解的内容。电影市场发展迅猛,近年来已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变成为买方市场,观众在多种可供选择的影片面前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一般来说,观众会选择去看他曾经看过的印象较好的优秀电影公司出的影片,也就是说,观众对电影企业的看法和评估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其影片的取舍。 派格影视公司经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爱情呼叫转移》的电影到达率为数千万人次,其中去影院观看的人次有100万,看盗版的有500万,网络下载观看的有600万至700万,通过央视电影频道观看的有上千万人次;而在网络上《爱情呼叫转移》也有非常高的点击率,一旦在一个搜索引擎上键入片名,就可见到近百万的搜索结果;而有关《爱情呼叫转移》在个人博客上的影评数量也达到几百万,这都证明《爱情左右》是有群众基础,不是随便而为,不是从零开始的“一厢情愿”。

堕落街

影院生存状况调研:超四成影院或面临关门风险

来源:新浪娱乐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5月27日,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同比去年下降88%。受访187家影院提供数据显示,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全部影院从2月开始入不敷出。 3月底,已有20%影院进行裁员,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3-6个月;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文: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牵头,联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及各大电影院线共同发放问卷,选择经营相对成熟、较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院为调研主体,其中,一线城市24.3%,二线城市41.1%,三线城市34.7%;影院规模以500座-1500座中等规模影院为主,合计占77.7%;开业5年以内的影院占五成,5-10年的影院占四成。累计回收有效样本187份,执行时间为2020年4月。疫情爆发以来,电影院作为电影产业的重要一环,受到严重冲击。经过四个月来举国上线团结一心的抗疫战斗,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复产,人民生活重回正轨。影剧院在国务院的统一指导安排下,也将复工提上日程。但我们必须看到,影院经营有其特殊性,放映内容上需全国统一排片、盈利模式上上下游联动传导,营销效果上更加依赖群众口碑传播。因此,为迎来影院顺利复工,全面摸排影院现存状况,做好相关复工准备非常关键。尽管疫情给影院带来不小损失,但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帮助下,电影业上下游几相关配套部门展现出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的感人局面,观众并未离场,此时的困境也给我们影院行业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带来机遇。为准确详实地了解因疫情持续影响,影院业的困难、损失、变化调整以人员存续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全面评估疫情后影院业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及建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起组织了本次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院线包括万达院线、新影联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南方新干线、金逸珠江院线、大地院线、北京红鲤鱼院线、江苏幸福蓝海院线、北京长城沃美院线、横店院线等19家院线。第一部分 疫情对影院经营状况的影响及损失评估一、影院处于亏损状态,规模较小影院损失相对较大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总票房22.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9年下降88%。调研数据显示,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同比下降88%,500座以下规模影院同比下降91.3%,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从运营成本看,对受访187家影院提供的数据分析得出,第一季度每家影院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不同规模影院运营成本不等,但从对比数据上看,全部影院从2020年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从全国范围看,按全国影院12408家计算 ,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受访影院平均数,说明大量非核心地区影院亏损情况更为严重。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开业年限的影院亏损情况来看,开业7年以上的老影院和2019年以后新开业影院平均亏损情况较为严重,而4-6年较为成熟的影院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二、放映业一线从业人员面临生存压力,或将导致裁员受访187家影院,平均每家专职员工15.4人,兼职员工7.5人,以此推论全国12408 家影院的一线从业人员总数在30万人左右。调查显示,在3月底,已有20%的影院进行了裁员,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依此也可以判断小规模影院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另外,裁员影院中,2019年新开业的影城有7家,占受访样本中新开业影城的29%,疫情对新影城打击较大。另有12%的影院表示,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经营压力将导致影院裁员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调研显示万达院线旗下626家影院,已经有部分经营困难影城人员离职,但尚未进行大规模裁员。经求证网传裁员30%的信息并不属实,但就万达影城系近15000人员工来说,平均每月1.3亿元左右的人员成本支出,压力确实较大。但我们可以看到,仍有68%的影院表示坚持不裁员,以各种方式度过难关、保存实力,以待未来。三、疫情持续影响下,超过四成影院或面临生存困境截至目前,将近半数的影院账上资金不足,现金流告急;多达42%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关门大吉”的风险;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经营,此外28%的影院表示“等待总部统一安排”。近年来影投影管公司发展迅猛,新建影院多为资产联结型,影院收入均要上交部分到影管公司,单体影院基本不具备抗风险能力,因此影院的存亡更多要看其所属总部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实力。通过对裁员/不裁员影院的亏损状况分析有所发现,裁员确实降低了影院的损失,裁员和减薪影院的亏损额明显低于不裁员影院。不裁员影院中,规模在1500-2000座之间的影院亏损额最大,这一部分影院也是经营成本最高的影院,同时他们也是各地市较为优质的影院,坚持不裁员说明对行业长期信心坚挺,这部分影院的生存状况是需要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四、多数影院预计复工后恢复期需要3-6个月,依靠新片救市恢复营业之后影院会迎来爆发式观影热潮吗?调研显示九成影院并不看好疫情后短期内恢复活力。半数影院认为,恢复营业后要达到疫情前的观影状态,至少需要3-6个月,还有37%的影院认为需半年以上时间。据我们组织的第一阶段《观众观影意愿调研报告》数据显示,疫情后观众最希望进影院观看“新片”,这与影院的需求相同。九成以上的影院认为无论是“国产新片”还是“进口新片”都是拉动观众观影的重要因素。而“复映片”只是填补新片短缺空白的手段。但在疫情结束后的恢复期内,因为新片持续观望的可能性较大,扎堆上市的积极性不会太高,这就需要行业联手集体自救。以往经验显示,策略良好、类型精准、营销到位的复映片也能收获不错的票房成绩,并且疫情后复映片多为片方公益提供,所有收入归放映端所有,因此积极组织放好复映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通过“复映片”刺激观众观影欲望?影院建议复映视觉效果震撼的3D、科幻等类型影片,突显影院放映设备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撬动观众走回电影院的效果。五、预测2020年全年票房将同比减产60%左右根据2019年的月度票房数据模型我们做了一个2020年票房模拟测算。我们分别以6月、8月、10月假定为复工时间起点,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票房收入从复工首月占比去年同期30%起逐月递增,按6个月恢复到90%的程度计算。正常估计,6月复工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80%;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此模型仅供参考)。调研显示,约五成的影院经理认为全年票房同比减产60%。第二部分 放映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对策及措施实施效果一、各地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加大对影院扶持力度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地政府积极展开调研、出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放映业度过难关。自2月1日以来,北京市、上海市、辽宁省、陕西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广西省、四川省等地相继出台多项综合政策措施,从专资补贴、税收减免、金融贷款、租金费用减压、放映补贴奖励、就业失业保险等各方面给予企业纾困引导。调研显示,截止4月初,超过四成的影院表示政策扶持有实质性帮助,已收到包括稳岗补贴、宣传发行补贴、重点项目特殊补贴、免交社保等在内的多方面补贴;有15%的影院表示尚未落实有关政策,或力度较小。二、影院积极展开自救,多种措施刺激行业复苏根据调查,如果将来继续营业,为帮助观众回流,影院拟采取的自主性措施,我们分析总结为五大类:1、加强防疫,增加信心。做好全面消毒及卫生防疫措施、疫情紧急预案,宣传告知,打消观众对卫生、健康方面的疑虑,帮助观众恢复信心,消除恐慌感。2、降低票价,让利观众。采取线上优惠和线下促销的方式,接动观众步入影院,促进二次消费。对于经典老片复映开放免费场,复映初期对不分账票房影片采取低价促销或预约免费观影。3、布阵线上,营销先行。通过影城公众号、当地知名博主、网络自媒体宣传影院恢复营业,全力调动观众观影兴致。加大线上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小程序、抖音、快手等新传播渠道,推广影院复映信息。重点宣传线上商城,突出无接触售卖。4、组织放映、公益行动。22%的影院希望疫情恢复初期政府积极组织包场放映、公益放映重点影片、主旋律影片和抗疫题材影片。与银行、商场等进行异业联盟活动,进行资源置换。对复映片组织公益放映,免费邀请抗疫人员、影城会员等观影。5、品质严控、转型升级。影院的“沉浸式”消费体验不会改变,影院的未来是观影品质的进一步提升优化。影城应深刻考虑经营策略,寻求与消费新潮流新趋势有效结合的改变。第三部分 疫情对放映业的长期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一、 疫情持续发展对放映业带来的中长期影响1、恢复期较长。人员密集的影院是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全球疫情严重,短期会给影院复工经营带来很大影响,即使复工开业,短期内客流量不会明显反弹,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恢复期,影院利润会大幅度降低。2、全年票房收入减少。国内外新片上映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电影市场整体发展以及今年的国内市场票房收入预期,国产及进口影片在生产制作环节断档,造成之后的影院放映内容的“空窗期”,未来一段时期内票房收入都将受到影响。3、运营成本增加。影院无现金流,停业停工导致无收入,同时影院的人员、消毒、安全、卫生等防疫经营成本增加,影院卖品收入一落千丈,再加上必要的升级改造等成本,影城利润很难保障。4、互联网带来发展新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一些影片尝试线上放映的方式对影院终端放映形成竞争态势,对后疫情时期影院经营带来新课题,新变化,新可能。影院放映业必须积极考虑融合之措施,积极应对以寻求新机遇。5、中小影院加速迭代。年票房收入处于尾部的中小影院,或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调查显示,第一季度收入直接导致全年亏损,今年影院行业会有关门停业、整体收购、公司集体转型等诸多现象出现,部分影院认为此次疫情有可能会加速终端市场的进一步整合及优胜劣汰。二、疫情持续发展加速中国电影产业结构性调整1、供给侧和消费侧均面临严峻考验。影视项目停拍,影视剧项目数量急剧下滑传输到上游影响平台方的库存供给。制作、发行方面,许多片方由于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拍摄成本减少,制作周期延长,供给侧下滑对影城的上座率产生影响。消费侧,疫情影响下,公众面临收入降低、娱乐方向转变、聚集社交恐惧等,在观影意愿和行动上也将反映出消极的趋势。2、观众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包括消费心理、消费能力、消费需求等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的变化,观众观影信心短时期较难回升。未来线上首映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尝试,电影+互联网将会逐渐普及。电影出品会部分转移在互联网线上平台,线上文娱产业将全面提速,互联网平台的视频消费会分流部分观影群体。3、电影投资放缓。疫情会导致影视行业固有的产业链条出现脱节,比如影片投资、影院食品、电影周边、商业体内的客群活跃度下降等。疫情导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市面上的投资资金。电影投资属于高风险行业,未来对内容投入将更加慎重。过去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多影院扎堆在同一商圈的恶性竞争局面会重新整合。同时也给房地产、大商业的过度扩张降温。在商业项目中,多方抢标,争抬租金,导致影院经营者给房地产业打工,交高额租金的不理性局面将会遏制。4、行业整合加速。疫情的重击,让行业认识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了行业更快速的市场整合。加快影院多元化发展,兼并小型影院公司,影院行业洗牌,推进影院专业化建设。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匹配经济形态的发展进度;如何更好地迎合广大群众的消费理念,并有序正向输出引导;如何更好地考虑电影本身产品形态的形式多元和管理多元,是必须考虑的。影院行业经此疫情,会有一轮优胜劣汰,数量和质量上均会发生变化。三、后疫情时期放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自2015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年票房产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新兴的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票仓,2019年中国为全球影业增长贡献了5.4%,是世界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影放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2019年全国共有超过7万块银幕,并正在经历着优胜劣汰、淘汰冗余产能的行业自我调整优化期。尽管影院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扩张不均衡、竞争能力缺失、盈利压力增大等问题,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影院的放映设施设备日趋完善、竞争活跃、创新能力强,同时积极谋求线上线下整合的优化发展。保持放映业的活力是中国电影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是中国电影面向观众服务观众的阵地窗口,是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国家文化宣传的重要舆论阵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积极采取措施手段,从政策引导、行业倡导等方面规避疫情后行业无序发展,保护行业核心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完成行业转型升级,在下一阶段的全球电影竞争中占有先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政策全面落实。在疫情长尾期业内应积极做好复工复产规划、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加强宣传,保护行业信心。专资返还和税收的减免能起到提振行业信心,解决燃眉之急的作用,政策要及时落实、各地统一,尽一切力量扶持行业,并做好持续扶持较长时间的准备。第二、保护核心竞争力。疫情虽加速淘汰冗余产能,或对本就面临经营困境的企业最后一击。但加速行业迭代应平稳有序,避免对核心竞争力造成致命打击和影响。中国虽有47条院线,但经营体量、管理能力、抗风险能力完全不同。电影放映市场是全国一盘棋,因此,宏观调控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可对疫情后仍坚持营业的影院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2019年放映成绩较好的影院给予一定奖励;协调银行等金融资本对优质企业发放低息贷款、贴息贷款、信誉贷款。第三、调节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矛盾。疫情期间影片转向线上放映虽是权宜之计,不具备长期复制可能性。但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本矛盾在于互联网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发展中长期处于各自单行道上。产品本质相同,但商业模式完全互斥,未能形成一个共生共荣生态圈。网络电影本质上是电影,定义为首先在互联网发行的电影,其内容创作规律一致,制作群体也基本重合。因此网络电影应与院线电影、电视电影一样,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发行秩序,统一计算收入。在尊重各自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化解决电影放映窗口期的矛盾问题。第四,协调组织提前入市的新片。疫情后复工初期行业应积极协调组织、合理安排入市新片,以各种方式方法拉动新片提前入市信心。新片是疫情后拉动影院消费的有效的手段,强片新片越早入市,影院疫后恢复期越短,传导到上游制片业、投资界,越快恢复生产信心,才能真正重启电影业。小结疫情对电影全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院作为终端最直接地体现了损失的严重。但国家出台政策积极扶持电影行业,各大院线的影城也在积极努力应对疫情。4月29日,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王晓晖主持召开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会议,对下一步推动我国电影在疫后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安排部署。他说“冬天总会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只要广大电影人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再创中国电影新辉煌。”对于影院来说,复工的意义并不在于票房,而是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轨的积极信号,是为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复活迈出第一步。尽管复工尚需等待,但各影院负责人都十分理性,客观看待影院的情况,努力为将来全面复工调整出更合适的节奏。这也正是给院线冷静思考的机会,未来影院可通过升级盈利模式来提高抗风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我们有信心终会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影院终将会迎来新的春天。(文/王丹)中国电影家协会2020年4月

莫若黄帝

《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出炉!中国电影再创新高

《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由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国电影市场各项数据再创“新”高,相当亮眼。2018年度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609.76亿。纵观中国电影2018年,行业与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取得的成绩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78.97亿,占票房总额62.15%。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16亿,城市院线观影场次1.11亿,放映场次首度破亿,电影人的创作与观众的热情,形成了水涨船高的喜人局面。年度总票房产业数据国产片票房榜单完整榜单请戳:http://www.1905.com/html5/2018moviereport/

日新

一文带你看疫情下我国电影院行业生存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全年收入或减少60%

小规模、非核心地区影院损失最大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为22.38亿元,同比下降88%。其中,2000座以上规模影院票房同比下降87.7%;500-2000座规模影院票房同比下降88%;500座一下规模影院票房同比下降91.3%,受疫情影响程度最大。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对全国187家影院的调研结果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影院的平均收入为34.45万元,平均运营成本为117.9万元。从全国影院情况来看,按全国影院数量为12408家计算,2020年第一季度平均每家影院收入18万元,大大低于调研影院收入的平均值。说明非核心影院的亏损情况更加严重。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调研结果显示,开业时间不用的影院亏损情况各不相同。其中开业7年以上的影院和2019年以后开业的影院相对于其它影院,亏损更为严重。开业4-6年的影院的抗风险能力更强。20%影院已进行裁员根据中国电影协会的调研结果,在2020年第一季度,有20%的影院已经进行了裁员,这些影院大多是中小规模,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还有12%的影院表示,正在进行薪资调整,后期有可能进行裁员。如果短时间内影院不能复工,经营压力将导致这12%的企业也会进行裁员,影院行业的失业率会进一步增加。对于影院来说,裁员和减薪后降低了影院的损失。在不裁员的影院中,1500-2000座位规模的影院亏损程度最大,因为这一规模的影院经营成本较高,通常是各地区的优质影院。在中国电影协会调查的影院中,有42%的影院表示未来有停业的风险;47%的影院将会面临现金流的压力;只有10%的影院有可能转手继续运营。另外有28%的影院表示要等待总部统一安排。2020年全年票房至少下降60%根据中国电影协会的测算,全国影院如果在6月复工,2020年全年票房预计在218亿元左右,同比下降66%;如果在8月复工,全年票房预计为128亿元,同比下降80%;如果10月复工,全年票房预计在60亿元左右,同比下降91%。中国电影协会调研结果显示,有52%以上的影院预计2020年全国电影票房将会减产60%以上;有45%的影院预计票房将会减产30%-60%;只有3%的影院预计票房会减产30%一下。各地出台政策扶持影院发展面对疫情对影院带来的损失,各地相继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影院度过难关。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四川等省份出台多项综合措施,从专项补贴、金融贷款、租金减免等方便给予影院引导和帮助。根据中国电影协会的调查,43%的影院表示政策对影院有实质性的帮助;15%的影院表示有政策对其有帮助,但帮助较小;42%的影院表示政策暂无帮助。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看球记

饶曙光解析《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

听涛声依旧,观无限风景,乘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之东风,2018年的中国电影鲜花满地。由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联合1905电影网共同推出的《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权威发布。百位专业影评人万余位观众参与,用数据洞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2019年1月4日,《今日影评》特别邀请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会长饶曙光,从专业的角度评析中国电影的年终述职报告。两份片单从两种角度解析中国电影喜剧与现实题材反应社会需求与电影传承《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用数据的方式分析梳理了2018年的中国电影,并汇总出来自专业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两份片单。饶曙光在《今日影评》中表示,这两份片单对中国电影市场都极具指导意义,观众评选较为注重观影体验,影评人评选更加注重影片艺术表达和艺术创新。这显示了影评人评价和观众评价的差异,但同时两者也有重叠,说明了专家评价和观众评价可以有机统一。饶曙光认为,为了推进建立公平、科学、理性的电影评价体系,就要把专家评价、观众评价和市场反映有效地统一,而这两份片单做到了这一点。在《今日影评》中,饶曙光指出两份片单主要交集在《红海行动》与《我不是药神》两部电影上。《红海行动》作为工业化新主流大片,它叙事方式力度极强,能最大限度释放观众情绪。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升级,也标志着新主流电影能够和观众进行更有效的互动。而《我不是药神》得到了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一致认可,它从情感角度戳中了观影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因此能和几乎所有观众达成情感互动,满足了观众观影的情感需求和伦理需求。喜剧片一直最受中国观众欢迎的类型,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很多年轻观众借看电影释放工作压力。因此如《西虹市首富》等影片不仅票房高,且口碑上佳,在观众评选影片时进入了前四名。而《无名之辈》作为现实主义和喜剧的有机结合,更近距离的审视、反应了现实,为国产喜剧打开了一扇新窗。饶曙光在《今日影评》中表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2018年崛起,是中国电影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因为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底色。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最具标杆性质的即《我不是药神》,《动物世界》《一出好戏》等电影也可以看作在现实观察基础上的预言化表达。饶曙光表示,现实主义的发展在于立足现实,不断寻求多样化、创新性的表达。从这个角度而言,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国产电影票房、市场占有率双双飘红新力量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心针2018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成绩反映出了市场的繁荣景象,年度总票房成功突破600亿,标志着中国电影发展到达了新的阶段。饶曙光在《今日影评》中认为,总票房喜人,国产电影的数据增长更值得中国电影人关注与骄傲。2018年国产电影市场份额整体增长9%左右,国产电影票房增长25%,市场占有率更一举提升至62%。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7.16亿,城市院线观影场次1.11亿。国产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增长,代表了观众对国产电影信任度的上升,说明观众越来越愿意走进影院观看国产电影。而青年导演携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为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开拓了更大的空间。《我不是药神》《一出好戏》等电影导演均为首次执导,他们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中国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有赖于新力量的不断涌现,饶曙光表示新力量正在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也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着中国电影运行的轨迹。在《今日影评》中,饶曙光表示,《2018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规模庞大,数据权威,多维度展示了2018中国电影的成绩单。电影频道作为国家主流媒体,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中国电影发展做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贡献。2019年,中国电影要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工匠精神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高质量作品,满足观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电影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多贡献。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

奈何

642亿!请收下这份2019年中国电影调查报告

1905电影网专稿伴随着桌角日历本的从丰满到单薄,2019年进入最后倒计时。当人们伏案为个人年终总结敲打键盘时,1905数据学院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做了一份年度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力求从市场、口碑、现象等维度,呈现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整体形势及发展趋势。点击浏览完整版《2019年中国电影调查报告》全年票房及观影人次再创新高背后,离不开观众与市场的双向成熟。日益成熟的大众审美,让口碑与票房之间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国产电影中的工业痕迹逐渐增多,《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电影元年时代,《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书写国漫崛起新篇章。市场篇票房创新高,国产电影当主力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与观影人次再创新高,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产电影质量稳步提升,头部影片票房产出能力惊人。根据调查报告市场篇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达到642.66亿,同比2018年增幅5.4%;城市院线总观影人次达到17.27亿。其中,国产电影累计总票房411.75亿,同比2018年增加8.65%,占比2019年全年票房64.07%。在破百亿的关键节点中,国产电影发挥了重要作用。春节档期间,《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等国产大片助力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突破第一个百亿大关。在时间轴上,相对2018年创造同一成绩提前8天。春节当天(2月5日),单日大盘票房达到14.49亿,创造内地影史单日票房纪录新高。在春节档的加持下,中国电影市场二月单月票房达到111.57亿,同比2018年增幅9.45%。这一票房成绩,不仅是内地影史单月票房新高,更成为全球影史单月票房的“世界屋脊”。2019年暑期档期间,国产电影再次刷新观众的过往认知。老少皆宜的成人向动画《哪吒》,红遍大江南北,更是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极限不会超过30亿”的偏见。最终此片票房突破50亿大关,成为2019年年度票房冠军。同时,此片也荣膺内地影史票房排行榜亚军。在《哪吒》票房超越《流浪地球》之际,郭帆导演微博发文“小哪吒,该你了”祝福满满。中国电影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令人感动。更多的优秀青年电影人才,正在展露才华。国产电影创作,呈现百舸争流之势。国庆档献礼“三杰”《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菜品丰富的视听盛宴。在三部档期票房冠军种子选手的领跑下,2019国庆档累计票房51.33亿,同比增加135.89%。打破传统主旋律影片创作结构的《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最具时代特色的故事段落,向观众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背后的众志成城。最终此片以31.19亿成绩,位居年度票房排行榜第四名。2019年,国产电影是内地影市当之无愧的主角。全年票房、观影人数再创新高背后,国产银幕数量、放映总场次也迎来新高。据统计,2019年国产银幕总数达到69787块,新增数量9708块。中国电影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口碑篇观众审美提升,烂片无处藏口碑与票房的共生关系日益成熟,成为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内容为王时代已然来临,烂片人人喊打。1905数据学院通过影评人与观众等的投票,评选出了2019年华语电影口碑十佳。这两份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口碑已成为票房走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无论是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的口碑十佳排行榜中,《哪吒》皆位于榜首。前期点映口碑的爆棚,让片方决定提档上映。此片在豆瓣、灯塔等受众群体区别明显的评分平台,均有优异表现。据统计,在以资深影迷为主的豆瓣平台,共有117万余人为此片打分,平均得分8.5;在以普通观众为主的灯塔平台,共有394万余人为该片打分,平均得分9.5。两张榜单重合的《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片单,在不同评分平台均有优异表现。这些电影的累计票房,多数位于2019年内地影市年度票房TOP10榜单。国内观众审美能力的整体提升,成为口碑与票房表现趋同的主要原因。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观看一部电影时间成本往往要大于物质成本。观众对于影片的品质追求,趋于严苛,以往流量明星+大IP的爆款制作模式,已成过去式。2019年,无论中外电影,均有票房走势不及预期的情况发生。这些电影票房与制作成本背道而驰,多数是因为内容质量不过关。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能力,将烂片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整体市场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得内容者得口碑,得口碑者得票房”,具有匠人精神的影视作品创作者迎来最好的时代。未来中国电影市场,还将迎来那些优质大银幕作品,让人期待。现象及产业篇年度关键词背后的新气象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各项数据取得正向增长背后,许多产业新气象随之产生。工业化、国漫崛起、宣发新花样等成为2019年度国内影市发展核心关键词。众所周知,科幻电影与动画电影拍摄最能检验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化水准。此类电影需要大量的视觉特效,给观众塑造不一样的空间感与世界观。特效的数量与质量,构成了上层内容建筑的地基。据悉,《流浪地球》全片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一个镜头由初版到终稿修改百遍以上都很正常。据导演郭帆介绍,此片75%以上特效镜头是由中国公司制作完成。动画电影《哪吒》的拍摄,从筹划到上映历时五年,磨合了六十六个剧本版本。全片共有1800个镜头,特效镜头高达1400余个,为历年中国动画电影之最。除了工业化痕迹越来越明显外,电影营销也与时俱进出现新花样。网红经济时代,万物皆可带。国产电影《受益人》开启直播带货电影优惠资格券先河,此后《南方聚会的车站》等影片纷纷效仿。作为口碑前置的点映营销策略,进入细分时代。暑期档期间,《银河补习班》前期点映通知中,刻意避开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从三四线城市发力,希望借助更易产生情感共鸣的“小镇青年”进行口碑的首轮发酵。《哪吒》则采取相反的策略,前期点映从一二线城市开启,再逐渐扩向下散至三四线城市。成人向动画电影方面,北上广深等城市的观众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在全年票房的影片类型构成中,以《哪吒》为首的动画电影累计票房69.79亿,占比全年18.91%,位居类型片票房排行榜亚军位置。剧情片以92.78亿位居冠军,喜剧电影以58.01亿位居季军,科幻电影以47.71亿位居第四。在各省票房产出TOP10榜单中,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位列前三甲。全国院线票房排名中,万达电影、广东大地、上海联合由高至低位列冠、亚、季军。从2014年有相关统计数据以来,北京耀莱成龙国际影城五棵松店已经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影院票房排行榜冠军。2019年,市场与观众的双向成熟让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诸多纪录。更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东方文化。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还将勇攀哪些“高峰”,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黑活儿

中国电影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国内主要电影公司分析

首发于公众号“牢哥财知道”电影产业链是从制作到宣发再到放映的流程。电影行业里全部的公司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开展业务的。和其他行业相比,电影行业是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行业变化快,电影行业公司比较难形成某种可持续的盈利壁垒。电影产业链的运行逻辑电影产业链的上游是制作部分。制作部分由制片公司完成,影片版权归制片公司。一、制片部分。制片部分具体工作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市场调研、项目开发、项目投融资、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现在主流的制片方式是一家公司主控,剩余参投公司成为影片的跟投方,共同投资制作电影。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分摊成本和风险,因为一部电影高昂的制作费用,对于影视公司来说都是很高的成本和风险。制片部分的收益由影片投资方按出资比例分红。对于制片公司而言,终极目标是生产出能掀起观影浪潮的电影产品。二、宣发部分。电影制作完成之后进入产业链中游,由制片方将影片的发行权以一定的价格卖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发行工作,向产业链下游的放映单位投放电影拷贝,与院线公司洽谈,争取尽可能多的排片比例。宣发部分负责制定影片的整体营销宣传计划并落地实施,发行方可以从影片的分账票房中获取一定的比例作为业务收入。三、放映部分。电影产业链的下游放映环节和观众见面环节有两个重要概念,院线和影院。院线是影院的管理机构,院线负责向影院供片。一家影院想要放映电影,需要加盟到一家院线公司的体系当中。在国家电影局2018年《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发布之前,我国院线的数量一度固定在48家。该意见提出对于长期管理不善、经营乏力的院线公司,将实行市场退出,这是着我国首次对电影院线公司实行退出机制。退出机制的引入意味着我国48家院线将面临重新洗牌,经营不善的院线将被淘汰。因此未来几年院线公司的格局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院线和影院的关系就类似于品牌和零售店。观众耳熟能详的万达、大地、金逸、中影、幸福蓝海等院线公司就是市场中票房成绩靠前的那一批。电影产业链的新趋势在传统的以制作、发行、放映为核心的电影产业链基础上,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展现出了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由于电影观众的购票行为逐渐由线下的影院端购买转移到线上购票平台。诸如猫眼、淘票票这样的公司开始对产业链的中下游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上游的制片环节,最终渗透到整条产业链当中。第二,产业链下游的外延不断扩展。除了影片的放映之外,还包括了诸如电影衍生品开发、实景娱乐经营等。这些衍生产业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国内的衍生产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养活全产业链的票房如何分成中国电影产业链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对电影票房进行分成的呢?首先一部影片的总票房中需要上缴3.3%的特别营业税,并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缴纳5%作为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成为影片的可分账票房。在可分账票房中,中影数字根据票房的数额上下浮动需要收取0—3%不等的部分作为发行代理费。剩余部分,一般情况下,影院获取50%,院线获取7%,发行方获得5—15%,制片方获得28—38%。因此制片公司最终可回收的票房在总票房的1/3左右,也就是说票房至少要达到成本的三倍以上,才不至于亏本。电影票房分账简图谈到这里,就可以解释徐峥为什么会被电影行业,尤其是院线公司所抵制。字节跳动付出6.3亿元,获得《囧妈》在实际意义上的发行权,并进行线上免费播放。对于舅妈的制片方,这笔买卖稳赚。即使院线上映,按照《囧妈》的成片质量也不一定能收获6.3亿的分账票房,对于发行方横店影业,前期已经投入的成本全部打了水漂。为影片最终的发行放映——帮字节跳动做了嫁衣。对于各家院线和影院来说,这样的大项目走线上放映,已经让他们损失了至少数亿元的票房收入,影院前期自费投入的宣传品也全部浪费。可以预见徐峥的下一部作品如果回归正常的院线放映,发行工作的难度会非常高。国内主要电影公司分析接下来谈一谈国内主要电影公司的现状。第一大类是国有电影企业,由传统的国营电影制片厂经过市场化改制而形成。中影集团制作方面年产量很大,其中包括很多主旋律影片,但平均质量不高,发行方面中影是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中影和华夏是唯二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这两大权力奠定了中影在发行环节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中影参股或控股的院线数量达到了7条,其中中影数字、中影南方新干线、中影星美都有非常好的票房表现,在放映端影响力大。发行、放映的两大优势可以确保中影国营老大的位置将长期保持下去。上影集团前身为出产过很多优秀作品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葫芦娃、黑猫警长的出品方),但现今的上影地位尴尬,跟投了不少项目。近几年影片制作方面表现不佳,好在旗下院线上海联和的市场表现一直不错,帮助上影,保住了国营老二的位置。第二大类是老牌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曾一度是中国市值最大的影视公司,旗下拥有国内最强的艺人资源并一度实现了和冯小刚的绑定。近几年惨遭滑铁卢,花费巨大的实景娱乐项目(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苏州电影世界、长沙电影小镇)表现不佳,作品票房上也是接连受挫。2019年的华谊兄弟更是雪上加霜,重点项目《八佰》被撤档。《只有芸知道》票房一般,当下正面临巨额亏损。光线传媒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电视节目,后来创始人王长田壮士断腕,将公司全部资源向电影行业集中。光线是国内最早建立驻地发行网络的电影公司,奠定了他在发行领域的强大实力,旗下公司彩条屋已经成为了国内动画电影制作以及宣传发行的标杆,其入股公司可可豆动画出品的《哪吒》以超过50亿元的票房成绩在中国电影总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但光线在院线业务上布局的不足,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可能形成一定的阻碍。从美股私有化回来的博纳影业在主旋律商业片上的制作水准很高。《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主控影片都有出色的票房表现。放映环节上,博纳在全国拥有四十一家影院,并且拿到了2018年底院线牌照开放申请后的首个牌照,可以预计未来将在影院建设方面进一步扩张。博纳在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上都有布局,潜力大,后劲足。万达电影,深耕产业链下游。截至2018年底万达在全国有541家直营影院,稳坐国内第一大院线的位置,银幕数量亚洲第一。制片环节是万达的短板。19年其主控的项目大多体量不大,票房也未达到预期。第三大类电影企业是新兴民营电影企业。北京文化,无疑是近几年崛起速度最快的影视公司。其2014年开展电影业务以来,通过参投甚至是保底发行这样极具风险的做法,接连押中了《心花怒放》、《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一大批爆款,一度股价飞涨,逼近影视公司的第一梯队。在影视行业站稳脚跟后,北京文化开启了自己的主控项目,投资巨大的《封神三部曲》。然而19年北京文化却因为早年高价收购、下属公司核心人员流失等问题,遭遇了巨额的亏损,如果封神系列失败的话,北京文化将会被打回原形。此外这些年还出现了开心麻花、坏猴子、欢喜传媒等一批影视娱乐公司,这些公司的共同点就是和制作环节的核心资源(导演、演员、编剧)实现了绑定。例如开心麻花旗下的优秀话剧剧本及演员、坏猴子背后的宁浩、欢喜背后的徐峥等。核心资源的存在,确保这些公司大多有基础的票房保证。第四大类是互联网背景电影企业,如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企鹅影业等。这些公司受益于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建设,在宣发层面大多有比较好的表现。制作层面,几家互联网背景的公司尚未拿出足够多的优秀主控影片,未来的发展还需要静待市场的检验。

若叶

万达电影调研纪要

来源:雪球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就算凭运气赚到了也要靠实力还回去。从2019年万达进入视野以后,一直作为重点观察标的进行分析,中间也发布了无数片文章来力挺万达的困境反转。当然,质疑声是无数的,中间包括我的朋友我的女朋友我的家人等,幸亏我已经经过酒鬼酒、亿纬锂能、比亚迪的左侧到右侧的修炼过程,心态比起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任何话已经无法抚动我的内心。下面是1104的万达电影调研纪要。公司三季报的简单回顾:Q3单季,亏损收窄,上半年亏损15亿,三季度亏4亿多,利润中再拆分,比较关心的是,如果和别的院线比较,国内做的不错,只亏损x亿,亏的比较大的是澳洲。国内疫情控制的较好,三季度看,其实就是8月票房比较好。境外,疫情是一个方面,片源也比较少,所以Q3单季亏损比较多。Q1只有20多天,收入10几亿,Q3收入反倒少了,其实院线是高的,但影视收入没了,Q1有《误杀》,还有澳洲Q1正常的,但是Q3没有了。利润结构,影视板块亏损有限,不到X个亿,大部分是院线产生的,刚性成本太高,租金、人工、折旧。半年报、三季报,经营现金流都是正的,所以公司的经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疫情后票房市场份额提升:疫情对公司经营带来很大冲击,另一方面也看到,公司市占率明显提升。数据上,2019年整个市场份额13.3%,目前大概到了14.5%,提升了1个多pct,实际上更好些。票房里几乎没有进口票,都是国产品产生的,而往年同期的时候,春节档、暑期档、国庆,全部国产片的时候,万达市场份额12.5%,如果从这个维度上看,市场份额提升了2pcts。上周,万达市场份额到了XX%,做了些促销活动造成的,和移动、京东、抖音,效果比较明显,提升了1-2个pct。份额的提升,一方面是市场原因,8%-10%的影院已经关门,国庆档复工的统计是92%,最新统计又有100多家关门了,国庆档开了一下发现不赚钱,总共XX家左右出清。另一方面,万达经营效率提升,也可以说别人的恢复很慢。预计明后年,份额会持续提升,提升幅度多大还要再看,影城建设速度会快于市场。一般院线经过疫情之后,日子都很难过,万达还是保持了既有的速度来运行,同时也是在不断进行内部的优胜劣汰,每年关闭排名未必。Shopping Mall建设速度也在变慢。贺岁档和明年的重点影片:贺岁档,《唐探3》,会全力做好唐探3的营销工作。暑期档,目前了解的三部重点影片,22年贺岁档还有一部和陈思诚合作的片子。争取完成对赌业绩。集中度提升、轻资产模式的进展情况:对外管理输出的模式,签订意向的有300家左右,基本符合公司预期,今年目标300家。这块也是明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专门组建了团队,管理和对接合作的影城。接下来要看后面的进展,第一家基本已经开业了,系公司未来发展重点,明年着力推品牌输出的模式。自有影城,每年60-80家左右,万达广场50多家,其他地方20家左右,净增的角度,50-60家。明后年基本是这个增长趋势。万达广场逐渐到四五线城市下沉,影城会随之下沉。自我发展的话,四五线城市风险比较高的。广告业务的情况:从国庆档来看,还是比较好的,完全恢复了,从整个今年的广告来讲,因为上半年相对比较差,没开门,有人才有价值。明年的情况,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明年争取XX亿以上量级。是否ST:业绩还没有充分释放完。防止搭便车情况,三季报出完了,Q4业绩预计也大概差不多,公司已经启动了流程,向相关主管部门。收入规模、净资产等角度,判断退市的标准。华谊。可能会有新的政策出台,一整套的体系。ST的风险相对比较小。海外疫情反复的影响?澳洲的影响是直接性的,亏损比较多的,片源的问题,没有影片放映。好莱坞影片因为疫情推迟上映,明年看不会太少。影片供给是核心矛盾,明年影响会相对小很多。好莱坞也有很大的经营压力,不会一直不放。国产片足够强了。今年有无减值?现在不太好判断,要根据评估师的测算来定。国内影城要看实际情况,还有影视。目前还没有大的规划和判断。出年报的时候再判断。对电影市场复苏进度的看法?国内电影市场复苏比较快的。大家对电影院已经不恐惧,限制也基本消除了,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没有了。卖品,个别地方有限制,新疆和大连,根据疫情情况做了些调整。现实的问题,就是影片的供给。春节档票房的预期?影片质量偏个人判断,类似今年春节档准备上的几个大片,最后唐探和紧急救援挪到了明年。实际效果来看,姜子牙和夺冠都没有达到预期,春节档的特点,分化比较强,口碑发展很快,一旦口碑不好的话,票房迅速就下去了。相信万达自己的《唐探3》口碑会很不错。希望好片子越多越好。公司的变化:影片都夹带私货,插自己的广告片,60s。WD去年春节档就研发自己的系统,万达影城插播的广告都放不出来,跳播系统。这些对收入有些影响。人员、成本、租金。租金:和业主进行了大量的谈判,疫情期间的租金,N免三减半,绝大部分租金都按照这个标准走,另一方面,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单荧幕产出。影城现在的租赁,招租也不容易。降低保底租金,除非票房级别很大的影城。作者:股市中的三朵花链接:https://xueqiu.com/2066760626/162574983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