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沈文涛:公道教育 幸福师生而大备矣

沈文涛:公道教育 幸福师生

编者按: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校长的素养,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否办好。本期,我们与公道中学校长沈文涛面对面,聊了聊公道中学的故事。校长名片沈文涛,正高级教师,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扬州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扬州市语言学会理事、扬州市邗江区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导师、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高中语文学科专家,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扬州市特级教师,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优秀工作者。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研究项目获得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5个。多次开设市级以上公开课、展示课及讲座,在江苏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开设示范课,曾在全国高中语文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多次在扬州市校长赛课、评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扬州市百名校长“我的教学主张”实践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近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20多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被人大资料中心全文复印。主编或参编多部教学指导用书。 导语:这几天,此前获得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的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公道中学优秀学生刘习鹏确认被985高校——东南大学正式录取。公道中学校长沈文涛很为他感到开心,“这个孩子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在学校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命运的改变,是我们‘公道教育’的典型代表。”独特的“公中”现象公道中学创建于1956年,学校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创造了不少辉煌,也有过黯淡时光。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校办学设施分散、生源、师资流失严重,办学绩效低下,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面临被撤并的危机。如何让这所有着光荣和悠久历史的学校重现辉煌?一代代公中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硬是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热爱的情怀,凭着不甘人后追求卓越的倔强劲,历任学校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公中师生走过了艰难的办学历程。学校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2002年5月,公道中学被江苏省教育厅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4年,顺利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学校也成为市、区政府规划定点的重点高中之一。2005年,公道中学高考实现跨越,本科录取人数达到了百人。2008年,学校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当年学校本科录取人数达到了321人,作为一所乡镇高中,一时间在扬州引起了轰动。自2013年起,公道中学连续六年荣获“扬州市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称号。2014年5月,公道中学创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2017年,公道中学正式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掀开了学校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18年3月,公道中学荣获第一届届全国文明校园奖牌。学校建校60多年来,秉承“公道教育,幸福师生”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制定了“文艺并进,双轮驱动”学校核心发展战略,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办学模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片成功的蓝天”,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合格的建设者。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真正做到了让学生“低进高出,高进优出”,走出了一条扬州农村高中的成功之路,被教育业界誉为“公中”现象,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相信每粒种子里都有一棵大树2010年,沈文涛正式担任公道中学一把手校长。摆在他眼前的,是复杂的形势。那时,我省教育部门实施“五严八禁”政策规定,招生政策也发生改变。招生人数大幅下降,生源质量处于劣势。新的形势下,公道中学该往何处去?现实逼着公道中学必须要把内涵发展的道路走到底。“实施公道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沈文涛介绍,公道教育就是平等的教育,不分城乡和阶层等级,不管天赋和成绩基础的高低,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特长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好的教育并非教“好学生”的教育,而是“教好”学生的教育。沈文涛认为,这才是教育的基本“公道”。“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可能成为必然,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是沈文涛津津乐道的三句话。当年公道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多是没有考取四星级高中的孩子。学校各部门围绕“育人”中心,以“教人做人”为主线,在狠抓学生智能开发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相信每粒种子里都有一棵大树。”学校从树立学生信心着眼,从课堂教学着手,从分层施教着力,夯实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高进优出”,推进优秀学生高位发展;“低进高出”公道中学积极推进暂时后进学生进位发展,培养学生特长,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公道中学的教育从做人开始,而且一直致力于做人的教育。沈文涛说:离开了做人,一切皆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小则害个体,大则害社会。教育者要相信教育的力量,要相信好的教育可以改变生活中的丑恶,可以让人向善向美。正是这样的信念,公道中学的师生不断创造着教育的奇迹。把整个心献给乡村教育“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著名教育学者陶行知的这段话是公道中学校长沈文涛终身信条。“公道中学远离主城区,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之所以这些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拥有一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出成绩的老师。”沈文涛介绍,公道中学的老师德业双馨,为人师表,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师德,都是堪称一流。同时,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每一个教师过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已经成为共识。吴文娟老师是公道中学一名优秀美术教师。她的眼里,没有差生。“对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投入,少一点鄙视。”吴文娟认为,所谓学习上的差生,将来投入社会参加工作时,能力也许并不差。许天赐,是她曾经教过的学生,顽皮,学习态度不端正,每次考试都是班级倒数。吴文娟积极与他及其父母沟通,了解到他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只是因为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于是,她经常主动和他交流,打开了他的心扉。到高三时,吴文娟索性让他住在自己家,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希望通过自己的爱来感化他,让他重新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许天赐被湖南科技学院录取。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吴文娟把大多数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而面对自己的孩子,唯有“愧疚”。“妈妈,你什么时候不要上晚自习,给我讲故事?”吴老师的女儿幼时经常这样问。夜晚时,当大多数孩子都睡在父母温暖的怀抱时,吴老师的女儿是坐在学校的画室里,趴在桌子上,熟睡着。她在等待妈妈下晚自习时,抱着熟睡的她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近年来,公道中学涌现出了“家校”合一、爱岗爱家的吴文娟老师,苦干实干勇争第一的李兆兵老师、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走进艺术殿堂吴爱华老师等大批优秀教师典型。和很多老师一样,如今沈文涛家在扬州市区,一周却只回家一两 天,平时都住在学校宿舍里。虽然是校长,但他仍然坚持带了一个班的语文课。“只有与学生在一起,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公道中学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是好老师,课得上得好。”采访时,学校一位中层干部告诉记者,沈文涛校长经常强调,做老师的,把课教好是第一要务。目前,公道中学拥有131名教师,区级名师有25人,市级名师有47人,名师比例占全校教师的55%,学校还自主培养出1名正高级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和3名市特级教师。贡加兵、何宝平、陈敏等一大批教师都曾经就读于公道中学,大学毕业后都不约而同选择回母校任教。德育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生产力“邗江公道中学刘习鹏今年被东南大学录取了。”最近,这则新闻在扬州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被录取名校的学生很多,为什么大家对刘习鹏高度关注?原来,刘习鹏虽然家境贫寒,从小没有母亲的陪伴,但自信乐观、努力奋斗,获得了由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的2017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称号。刘习鹏的母亲在他幼时就离他而去,爸爸忙着打工养家,他一直由奶奶照顾。奶奶慢慢老了,腿脚不便,就改由刘习鹏照顾奶奶,每天负责给奶奶做早饭,帮奶奶穿衣、洗漱,然后淘好米、洗好菜后去上学。等到中午放学,别人在食堂吃饭,他飞奔回家做饭,和奶奶一起吃完再回学校上课。这样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刘习鹏一点也不觉得辛苦:“生活给予我苦难,我不以为痛,反而,我要报之以歌。”“希望今后能成为一名工程师,报答我的亲人,报答我的母校的老师们。”刘习鹏说,他在学校找到了家的温暖,也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在校期间,沈文涛一直高度关注刘习鹏,从学校层面以及个人角度,给予他很多关怀帮助。“成人不仅是成才的基础,也是成才的关键。”沈文涛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学生考试分数低并非学生智力差,而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等。所以,学校把教育的立足点放在了“做人”上。2018年,公道中学获得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奖牌。这与公道中学高度重视德育有着重要关系。公道中学构建了“以生存能力为基础,以习惯养成为抓手,以精神追求为动力”的生命德育体系。“月中心、周贯彻、日检查;月校会、周班会、日晨会”保证了德育工作常态化,做到人人、事事、处处都有德育;推行“学生志愿者”制度,特别加强住宿生的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校本实践培训为基础,搭建成长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我们强调向德育要质量,坚持‘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德育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生产力。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号召大家向身边典型学习,刘习鹏、张梅琴正是我们培养出的典型代表。希望这些鲜活的德育榜样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坚强、责任、感恩,向上向善。”沈文涛说。双轮驱动 文化艺术并进如今,在扬州一提到艺术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公道中学。艺术教育是公道中学绕不开的话题。今年5月11日,一场别具风味的扬州书画名家画瓷暨扬州市第二届瓷画作品展在古城扬州拉开帷幕,公道中学是展览的承办方之一。今年1月6日,公道中学还首次进入扬州大学举行了迎新年师生习作展,引起了很大反响。公道中学的艺术教育要从1994年说起。1994年,当时学校年轻美术教师贡加兵开办了公道中学历史上第一个高三美术兴趣小组,虽然只有两人参加,但谁也没有想到,其中一名学生最后考上了大学,而那一年学校只有两名学生考上大学。几经探索后,公道中学提出了“双轮驱动”、“文化、艺术并进”发展战略和“差异发展,分层教育”的教学主张。2004年,公道中学正式成立艺术部,设立相对独立的艺术专业教学区;健全艺术部教学管理体制,艺术部下设行政主管、教学主管、后勤主管,教学主管下设各画室主讲教师,各画室教师对教学主管负责;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具有公中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体系,同时也构建了艺术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绝不是功利主义,不管承认不承认艺术高考这个指标,我们都一直在做,我们始终认为,让更多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这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需求。”沈文涛说。“你非要一个好厨子去当作家,他永远不可能做好对不对?”差异发展,分层教育。沈文涛认为,有的孩子文化学习确实有差距,但是拥有艺术特长,为什么不挖掘自己的潜能呢?为此,学校从高一开始开设了20多种课外社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因为我们的生源很多来自农村,很多孩子都是零基础,学校帮助他们挖掘潜力,竭尽所能。”学校建立了艺术特色学校发展平台,设置专业画室、琴房,推进艺术名师团队建设,艺术高考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今,公道中学不仅让更多的孩子进入了大学,赢得了百姓的赞许,更发挥了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收获了“江苏省高中美术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还曾组织和承办全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现场会、扬州市艺体高考文化教学工作推进会、扬州市体艺“2+1”工程活动现场展示会等多项艺术类活动。“教育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要始终相信教育的力量,教育可以改进、促进每个学生和谐健康发展。虽然无条件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客观,但每个优秀教师都应该孜孜以求地追求这种境界。”沈文涛说,“这是一个特别艰难的承诺,却也是一份特别美好的幸福。”记者 刘冠霖

老物件

班上56名学生来自20个不同专业 扬大文学院有个特殊“学霸班”

中国江苏网讯 扬州大学有这样一个班级,56名学生来自10个不同的学院,20个不同的专业,还是个“学霸班”:院级学生干部39人,英语四级通过率100%,普通话二甲通过率96.5%,国家教师资格证合格率55.4%,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连续三学期稳居年级第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通过转专业汇聚到一起,他们中原本有学化学专业、药学专业、哲学专业的,还有学数学专业的,因为怀揣对文学的热爱,才聚集在一起。这个班级成立2年,获得了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来自20个不同专业转专业考试考入文学院“我是从医学院转入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跨度挺惊人的,当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哎呀,学医多好呀,你怎么转去学中文了呢?’”中文1503班学生刘可告诉记者,当初高考填报医学院专业时,因为父母希望她以后能做一名医生,可是入学后,她发现自己并不合适。“医学的专业知识,我学得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请教班上的一些学霸。其次药学专业经常要做实验,我动手能力比较差,成绩不是很出色。我一度很难受,找不到信心,所以有了转专业的想法,学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就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刘可说。和刘可一样,班长郝雨也是从理科转到文科,原本是学化学专业的她告诉记者,填报志愿时就想选文科类师范专业,可惜高中学的是理科,无法填报。大一时,她就给自己定下目标,要转到文科类师范专业。据了解,文学院中文1503班共有56名学生,来自10个不同的学院,20个不同的专业,其中有5名是理科生,通过转专业考试,才聚齐在一起。“在我们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是怀揣对文学的热爱,才参加转专业考试,大家对未来的目标比较明确,比如我,就想做一名语文老师。” 郝雨说。名副其实的学霸班级连续三学期成绩年级第一56名学生,来自20个专业,班级成立2年,却成为名副其实的“学霸班级”:班级期末考试成绩连续三学期稳居年级第一;英语四级通过率100%,英语六级通过率87.5%;普通话二甲通过率92.9%,年级第一;国家教师资格证合格率55.4%,年级最高。不仅如此,班级中,院级学生干部39名,校级学生干部23名。“我们班起步比别人晚,需要用大二一年的时间,上完大一大二所有课程。记得大二那年,我们经常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9点30分,期末考试需要考20门,两个星期考完,几乎每天考两门课。”郝雨说,这样的学习负荷,所有人都累得想哭,可班里没有一个人退缩和放弃,大家依旧勇往直前,因为大家初心很一致,再次选择的专业,学的是自己喜欢的知识。“这个班级是一个积极上进的团体,2年时间,班级的56个学生,人人都有进步。”采访中,扬州大学文学院老师戴健告诉记者,她教这个班级“古代文学”课程,每次布置作业,所有学生都能超额完成。印象最深的一次,布置《红楼梦》的阅读札记,原本是要求写1000字左右,但有一位学生写了足足20多页纸,将近3万多字,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是低于1000字的。另外,这个班级的学生写的很多课堂论文,已经完全达到了期刊论文的水准。学生的游记编册成书访学交流已去过不少国家学霸会学,也更会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凝聚力很高,所有课外活动都是一起参加。去年11月,他们便在戴健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兴化进行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四牌楼、中原才子坊、施耐庵纪念馆以及刘熙载故居等地,都和我们古代文学的教学密切相关,带着学生来参观前辈先贤的故居,让他们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这样的‘第二课堂’远比啃教材的效果要好得多。”戴健老师告诉记者,参观学习后,她便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写文化实践课程的感受,学生呈交的作业质量非常高,她将所有作业共同编著成一部《从游集》,并获得兴化市人民政府奖励2000元。与此同时,中文1503班的学生还敢于“走出去”,每当学院内下放赴海外交流的名额,班级的学生总是积极报名争取,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了该班学生访学交流的足迹。“现在正是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学生没有填报到心仪的专业,不必心慌和懊恼,进入高校之后,进行转专业,也会是不错的途径。”采访中,文学院辅导员金德明也对即将进入高校的学生提出建议,转专业也可能会是影响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希望学生能够综合考虑能力、兴趣、就业、薪酬、家庭等多种因素,再去做出慎重的适合自己的决定。不一样的路途,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精彩。同时,转专业以后会很辛苦,只有拥有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与决心,方能“任尔东西南北风”地豪迈前行。记者 乔云

推而强之

《沉浮轩》作品研讨会“云”上召开,文学大咖为扬大毕业生送上特殊“最后一课”

交汇点讯 2019年12月,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毛宇轩创作的原创长篇小说《沉浮轩》正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日,《沉浮轩》作品研讨会在扬州大学文学院举行。研讨会全程连线《雨花》杂志主编朱辉,《钟山》杂志副主编何同彬、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韩松刚、《文艺报》编辑行超、《青春》杂志编辑赵步阳、扬州市青年作家汤成难、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田一秀等知名作家、评论家和编辑,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研讨《沉浮轩》的创作特点,也为毛宇轩这位应届毕业生上了特殊的“最后一课”。据毛宇轩介绍,《沉浮轩》的创作缘起于“基础写作”课程作业,当时授课的孙永良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在该学期内以个人独创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两万字左右的小说或剧本,结果毛宇轩在第一周内就完成了任务。后在孙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顺延这两万字的思路,故事越写越清晰,越写越丰富。“蝶舞是回答者的角色、云恺是执行者的角色、流尘是成人的角色、皓月是孩子的角色……”毛宇轩在研讨会上讲述了小说中部分人物的创作意图。每个人物都带着毛宇轩对现实世界的审视,开放式的结局更是在最大程度上展现了毛宇轩的创作思考:“我想表达的是,《沉浮轩》中人物做出选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而是我相信选择本身就有意义。”鲁迅文学奖得主、《雨花》杂志主编:朱辉“作为《沉浮轩》较早的读者,一开始看到的时候非常吃惊。”《雨花》杂志主编朱辉说,毛宇轩很好地处理了玄幻、穿越与现实的关系,文字很干净,文字的色彩很斑斓。从作品可以看出毛宇轩是个有才能、对生活有自己的想法的同学,写出了一本生机勃勃、表情丰富的作品。“《沉浮轩》是一部在本科阶段出版的比较成熟的小说,这得益于毛宇轩所在学校的培养,《沉浮轩》更像是作者的审美和阅读兴趣的阶段性的总结。”《钟山》杂志副主编何同彬认为,《沉浮轩》在结构方面设置精巧,讲了八个奇异又现实的故事,虽然在内容方面还可以更加丰富成熟,但作者本身的思索非常有价值。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韩松刚认为,《沉浮轩》对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实践是最大的收获。他把《沉浮轩》称为“冥想式”小说,它借鉴网络穿越、玄幻的因素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有着内在的心理逻辑,追求瞬间的感觉,这是对传统阅读的挑战。《沉浮轩》在写作的形式技巧上下了很多功夫,有一种现代派的感觉,很时髦。它同时也是一本“互文小说”,在文本上打破与音乐之间的界限,在主体上,打破历史的界限,在现实穿越的间隙中隐含历史性,使得小说拥有多声部的对话复调性质。形式的探索有时候比文本更重要,《沉浮轩》表现出作者对于多种元素和不同文化的接受与融合。《沉浮轩》指导老师、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孙永良老师认为,《沉浮轩》里茶吧和酒吧就像是故事的凝聚点,情节就像涟漪一样,由这个中心散开,沉浮轩作为一个点,串联起了人界、灵界与神界,叙事结构的探索值得肯定。作品人物虽然是玄幻的,但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现实人物的温暖和情感。“语言的干净流畅也给小说增分不少,但是人物的思想高度、情感厚度和人性深度等方面的刻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部小说体现了这个年龄段学生对这个世界和人性的思考。”扬州大学文学院写作学科带头人柳宏教授在总结时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尽管作品的题材是玄幻和现实的结合,但是人物身上有着作者对于人性美丑善恶的思考和探索。研讨会结束后,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在校、院领导老师的见证下,毛宇轩将自己的原创长篇小说《沉浮轩》赠与扬大校友会,为自己的大学时光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讯员 李悦 张瑶

弗克利

扬州大学老中青准四代教师以“最美板书”为礼,送“准教师”踏上为师之路

交汇点讯 9月10日是扬州大学文学院师范专业大四学生“出征”的日子,他们怀着一腔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踏出了他们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实习的第一天,恰逢教师节,正在忙于备课“准教师”们意外收到了一份来自母校老中青教师们的特殊礼物——“最美板书”。“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张文学之翼遨游诗意星空,驾语言之车探求人间真理。”“涯涘无际,玫瑰无因。”这是文学院老教师们对大四“准教师”们的“入职寄语”,希望同学们能在“实战”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为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下更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传统的黑板上用粉笔书写,还是在多媒体白板上用油性笔书写,老教师们都一笔一划写得极其认真。粉笔擦过黑板的刷刷声,合上油性笔盖的咔嗒声,是这个教师节最动听的前奏。文学院中年教师王强以《孟子》中名句与大四学生共勉,文学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孙德喜祝愿“准教师”们未来在育人中成长,在文学中继续寻找诗与远方。文学院青年教师倪晋波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不需要拘泥于世俗的看法。当被以教师的身份被安放在全体的视野中时,我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日后的教学生活中发现自我,以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感谢,大四学生也以板书的形式写下了对自己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16级谭丰雪同学表示:“老师们的粉笔字或遒劲有力、或清秀工整、或刚毅挺拔、或宛转隽永,刚收到这份礼物的时候实习生们都十分激动。这份礼物里除了有对我们教师生涯提出的要求,更提醒我们应始终坚持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通讯员 张瑶 交汇点记者 张晨摄影:顾旖馨

埃殆为病

邗江成功举行严腾飞作品研讨会

12月12日,由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邗江区作家协会主办的严腾飞长篇小说《恰似花落几时休》研讨会在邗江图书馆成功举行。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堂会,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者汤成难,青年作家吴楚、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舒跃等20多位作家、评论家及文友、书友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省作协会员、邗江区作协秘书长时金林主持。本次研讨气氛热烈,文友们畅所欲言,就严腾飞为人处事、人生经历,作家生活与作品关系,其作品创作背景、主题思想、风格特色、文本内容、细节处理等方面发表看法和观点,同时对今后创作给予厚盼。与会文友一致认为,严腾飞是一位“有灵性、有才气、有巨大创作潜力”的作家,他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聚焦培训热点,敢于探索与尝试,作品涉及职场、爱情、商业竞争、同窗友情、亲缘、成长、校园贷等若干主题,人物类型众多且有特点,情节注重“藏闪串插”,体现专业作家的“老练”和“成熟”,匠心独运地捕捉生活中的偶然与必然。研讨会上,严腾飞介绍了《恰似花落几时休》这部作品创作初衷和创作构想,不忘初心,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去努力实现。在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作家自身的影子,也能感受到作家本人的努力和用心。张堂会教授指出,《恰似花落几时休》作为一部职场小说,以当下火热的“培训机构”作为主背景,填补了当下文学题材的空白,为我们打开了扇窗,重新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并不陌生却又未曾深入了解的培训世界,具有开创价值和意义。同时,这样的题材,还有更广阔的挖掘空间,除了关注职场内部情况,还可以深入学生、家长等角度进行深度想象实践。近年来,邗江作协呈现创作“井喷”现象,既有像汤成难、朱顺林、戚亚玲、王嘉标等为首的“领雁”作家,也出现了像严腾飞这样作家“新锐”。《恰似花落几时休》是严腾飞的第二部长篇。本次作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既是携手共襄文坛盛事,更是为青年作家进行“把脉”助推成长的一次雅集!会上,还举行了赠书仪式,邗江区图书馆副馆长姚杰接受了严腾飞现场赠书。

非所言也

唐诗宋词里的扬州有多美?

今天下午,扬博大讲堂走进朱自清小学,两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唐诗宋词与扬州”的那些事儿。本期主讲人邀请到的是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刘勇刚,现场,刘永刚分别从与扬州有关的名诗名句、扬州本土诗人词人等方面,用现场讲述、吟唱的方式,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唐诗中的扬州,“月”成了一张名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刘勇刚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篇,这首写扬州扬子江渡口春江夜月景色的诗,是张若虚留世不多的诗之一,但孤篇横绝,竟为绝唱。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尽情地礼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刘勇刚认为,张若虚因为有扬州而获得了灵感,扬州也因为有《春江花月夜》而更有境界,更令人神往。唐代的扬州是美丽而繁华的都市。刘勇刚还为孩子们分享了徐凝的《忆扬州》、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将月与扬州这两个充满诗意的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并且千古流芳。宋词中的扬州,有花有有河有烽火刘勇刚介绍,北宋时期的扬州依旧繁华,秦观“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是扬州,韩琦“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是扬州,欧阳修“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也是扬州。扬州的花香,蔓延千年不散。秦观笔下,“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是邗沟的月夜,“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是邗沟的夕阳。这个扬州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在诗人的笔下,灵动而美丽。但是到了南宋,扬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姜燮的《扬州慢》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废池、清角、冷月,一片萧瑟景象,让诗人不由得发出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别开生面的古诗词吟唱现场,刘勇刚还为同学们吟唱了几首诗歌,当他用地道的扬州方言,缓缓吟唱出高邮诗人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份柔情,那份绵长,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刘勇刚也向小朋友建议,要用于表达,将诗词吟唱出来,当词句、语调从嘴里发出,与看到的文字相比,会别有一番韵味。主讲人:刘勇刚刘勇刚,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系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梯队成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委会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六部,其中《云间派文学研究》荣获辽宁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省政府奖)二等奖。在国内权威、核心期刊《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浙江大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学术论坛》、《词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课堂教学独树一帜,深受学生欢迎,在辽宁师大任教期间被学生誉为“辽宁师大的易中天”,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为之题词“云间飞鹤,既勇且刚”。 记者 林倩雯

几天后

会议|扬州大学:《论语》诠释与东亚文明

11月16日上午,由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文脉流变与文化创新交叉学科、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扬州大学儒家经典诠释与东亚传播研究基地联合举办的“《论语》诠释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扬州召开。开幕式现场来自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韩国古典翻译院、台湾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扬州,围绕《论语》诠释与东亚文明展开国际学术研讨。开幕式现场16日上午,大会开幕式隆重召开,扬州大学副校长陈亚平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军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苏州大学、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陈鸿森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赖贵三教授韩国古典翻译院安光镐教授陈鸿森、赖贵三、安光镐、杜保瑞、李若晖、陈治国、刘强、钱宗武、田汉云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就《论语》研究与东亚学术文明研究进行了主旨发言,徐道彬、唐明贵、陈东、杨新勋等学者进行了点评。扬州大学钱宗武教授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本次会议共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讨论共分为三个小组:《论语》及孔子研究;《论语》诠释与传播研究;儒家经典研究。与会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角度新颖、视野开阔,论文评议精到、讨论热烈。展现了《论语》学更古弥新的学术生命力和中国儒学蓬勃发展的势头。扬州大学柳宏教授17日上午举行的会议闭幕式由扬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定勇教授主持,何光顺、杨新勋、庄兵等学者就各自讨论小组的议题进行了汇报发言。扬州大学傅荣贤教授作大会总结,扬州大学柳宏教授作闭幕讲话。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东游记

毕飞宇扬大再开“小说沙龙”

中国江苏网7月2日扬州讯(李悦 李源) 6月30日,著名作家、扬州大学校友毕飞宇应邀来到扬州大学文学院开讲小说沙龙。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平教授,雨花杂志主编、著名小说家朱辉先生,兴化日报主编金倜先生,扬州大学毕飞宇研究中心主任张堂会教授等出席本次沙龙。泰州作协主席庞余亮主持本次沙龙。在小说沙龙中,毕飞宇强调了写作思维。围绕这个重点,毕飞宇提出了两个问题——小说究竟从哪儿来的?我们是否应当调整“小说必须完整”的中学写作思维?据此分析了文学院学生黄建龙的小说《天晴》时,毕飞宇老师指出其创作中最大的问题是“想当然”。由于创作者人生阅历的不足和创作经验的缺乏,使得文章衬托和支撑不够,写作过程中出现逻辑性错误。毕老师笑称:“我们要和中学时代say goodbye”,小说创作者应注意避免放任惯性,放任惯有的道德观念,避免这些破坏小说的思维和走向。参加沙龙的作家也都对黄建龙在小小年纪即写出这样有深度的小说给予高度评价。作家朱辉、易康、顾维萍等老师结合自身阅读感受,对《天晴》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有的温和,有的中肯,有的尖锐,令沙龙全体学员受益匪浅。最后,何平教授肯定了黄建龙同学的创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写作是一个一次性的东西。对于部分天才小说家来说,一出手就是好小说,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年轻小说家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难以在该阶段写出高质量的小说。在他这个阶段,以他这个年龄,能够完成这样一篇质量的小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楚楚

秦少游对家乡三垛魂牵梦萦 文学与经世之学相得益彰

5月6日,本报与扬州市文物局、扬州市博物馆协会、扬州博物馆等联合举办的“扬博大讲堂”,走进高邮三垛镇,扬州大学文学院刘勇刚教授受邀在三垛镇,围绕“少游故里话少游”这一主题,分享研究心得,使现场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少游的才情与学识,尤其是他对家乡三垛的乡愁。秦少游魂牵梦萦三垛《宁浦书事》抒发乡愁刘勇刚,专业方向为宋元明清文学、中国古典文学鉴赏学、中华吟诵与国学传承、古籍整理与研究等,近些年来致力于乡贤秦少游研究,成果丰硕,被推选为全国秦少游研究会副会长。来到三垛镇,刘勇刚教授就说,三垛镇是高邮三大古镇之一。“三垛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亮丽的名片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论家——秦少游。”刘勇刚认为,“秦少游是高邮人,更是三垛的骄傲。”秦观是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三垛人。刘勇刚研究发现,秦少游从五岁到三十七岁,长达三十二年的时间大抵生活在乡村,三垛烙下了他生命的印记。他在恬静的水乡过着悠游自在的生活,或闭门读书,或田野劳动,或四方游历。在少游出生、成长、仕宦和贬谪生涯中,他与三十余座城市结下了难解之缘,但他最魂牵梦萦的是家乡那个美丽的村庄——三垛。少游人生的最后七年一直处在流放的状态,格外怀念故乡。他在广西横县写的《宁浦书事》抒发了他对故土的刻骨相思:“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作石,一齐忘了家乡。”他对家乡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秦少游还是位著名诗人文学与经世之学相得益彰秦少游是北宋当红词人,尤其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爱情绝唱《鹊桥仙》。同时,秦少游又堪称独树一帜的诗人。他在《泗州东城晚望》中写道:“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诗中有画,宛然一幅水墨丹青。此外,秦少游还是出手不凡的文章家。《宋史》本传说他“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苏轼赞其“词采绚发,议论锋起”,又说“少游文章如美玉无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秦少游的《淮海集》文体众多:有文学之文,有实用之文,有论理之文,有论事之文,有序跋,有尺牍,有叙记,有杂说,有寓言。刘勇刚强调,秦少游文学之才与经世之学相得益彰,他是名士、才士,更是国士;他是词人、诗人,又是文章家;他是苏门派文人,但又不是苏门所能拘囿的。秦观策论颇见胆识,笔锋直指帝王与大臣。像《朋党论》《人材》《官制》《将帅》《奇兵》《盗贼》《石庆论》《袁绍论》《王导论》《王朴论》等,堪称不可多得的名篇,足见其器识与学术。 通讯员 杨博协 三垛宣记者 陶敏

妖魔

痛悼!扬州大学老教授刘立人去世

2018年4月2日下午5:43分,扬州大学文学院刘立人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2岁。“谁也没有想到,他走得这么快,连一句话也没有留下来。”今晚,刘教授的家人悲痛地说道,“上午还好好的,下午病情突然恶化,突然就走了。”刘立人曾任扬州师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扬州大学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1998年退休。多年来出版了近百部学术专著,《史可法》、《亮节孤忠史可法》《扬州历代诗词》、《刘熙载集》等多部作品均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对促进扬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刘立人教授生前是一位致力于扬州文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史可法研究专家。此外,他还对扬州曲艺也有贡献。之前曾有人质疑过“扬州十日”,史可法研究专家、扬大教授刘立人,听到这一风波后说:“这简直是莫名其妙,明明是铁证如山。”他认为,一些人公然否定《扬州十日记》是因为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误解,持狭隘的民族意识。刘立人说,《扬州十日记》不容否定,有史料依据。章太炎曾在《讨满洲檄》中声讨清朝统治者的十四大罪状,其中就包括扬州屠城。扬大机械工程学院团队来到扬州荷花池公园,与关工委退休教授刘立人老师进行交流,刘老师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扬州文化的精髓。此外,刘立人也对扬州曲艺有过贡献。1977年,扬州文化局成立创作组,积极准备参加省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剧(节)目会演的剧目创作。当时,考虑到扬州有一个重大革命题材——黄桥战役,陈毅亲自指挥。刘立人写了初稿,叫《棋高一着》,通过一个侧面,去描写、塑造陈毅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形象,反映他卓越的军事才能。随后,李信堂与惠兆龙再来改成话本,这是第一次以扬州评话的形式把开国元帅陈毅搬上书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了会演的创作奖、表演奖。可惜的是,如今这部评话的创作者、表演者,都已经离世。他的学生王慧骐在《记忆中的几位老师 》中回忆说: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是刘立人先生。文革前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后改为师范大学),与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的尉天池是同班同学。他个子不高,戴一副眼镜,课堂上颇有些威严。讲课时字正腔圆,中气很足;板书亦十分豪气,率性且奔放。顶记得他写一个“人”字,左一撇还算节制,右一捺则跨度近小半个黑板,大有笔走龙蛇之势。刘老师上课有自己的风格,不求面面俱到,句句坐实,而是碰到出彩处,他会不惜笔墨地铺展开去,把作者的匠心渲染到极致,让你顿生回味之津。刘老师不教死书,对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作文推崇备至。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记得有一次快上课了,他在厕所里遇见我,问我课文讲到哪一课了。进了教室,见他抄起课本,口若悬河地讲开了。刘老师教书之余,还搞创作,写过不少风行一时的扬州评话和历史故事。他的府上我曾去过多次,颇有些诚惶诚恐地把自己的作文和作文以外的习作捧给他指点。刘老师的夫人姓丁,也是教语文的,在他们家中见过,有点不苟言笑。听说刘老师后来调师院搞古典文献研究了。惭愧的是这么多年也没去看他,想来先生一切都还好吧。老庄局长看了我发在朋友圈的消息后留言说:呀!是真的吗?完全不敢相信!我离开史志界已经20多年,也与刘老师失联20多年。去年11月重回市志办“发挥余热”以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参与策划编辑“扬州史志创刊30周年纪念专刊”。我们商定约请几位有名望的学者为专刊撰稿,刘老师是当然的人选。于是,我拨通了先生的电话。我想,毕竟多年不联系,不知先生能否记得我。谁知,我刚自报家门,电话那头刘老师立刻大呼起来,伴着爽朗的笑声,完全没有半点疏离之感。我恭请先生撰稿,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此有了去年12月我与先生的两次长谈。一次是12号,他送稿到编辑部来。先生说,为了写这篇纪念文章,他重新翻阅了历期《扬州史志》。我当面拜读了先生的大作,果然是有血有肉,有肯定有批评,治学精神令我十分敬佩。先生又谈及参与编修《瘦西湖志》等近况,乐观睿智不减当年。谈及他的老同学、我在八十年代的同事孙贻典先生,言语间充满了对老友的那种牵挂。直到我送先生下楼,才发现先生的脚步有些蹒跚,这才想到先生大概已是八十高龄了!我暗暗提醒自己,今后找先生受教,必须上门拜访,千万不能让先生劳顿了!第二次是26号,我到先生在嘉荷苑的府上,去取他的照片(正是配图的这幅,也是他最满意的一幅),准备配到文章上使用。在先生的书房里,先生侃侃而谈,并取出他的一篇关于史可法的新作,让我带回去酌情刊用。我也拿出为专刊而写的卷首语,向先生请教。先生看得很专注,竟一字一句读出声来,每到需要斟酌的地方,便停下来,温言向我赐教。谈话间隙,我环顾先生的书架,历期码放整齐的《扬州史志》赫然在目。先生告诉我,他所存的《扬州史志》一期不缺,唯有每年装订是件麻烦事。感动之余,我立马表示,今后无需先生自己装订,我们会将合订事按时寄来。先生竟然喜出望外,连声说谢。回单位后,我将此事跟雍处长说了,雍处长直说“应该应该”!如今,先生应约写的纪念专稿早已付梓,关于史可法的研究新作也列入近期出版计划,而先生竟遽然离世。先生跟我屡屡谈起与扬州文史耆宿汤杰先生的交往与合作,充满惺惺相惜之意。汤老也是我的忘年交。而今两位先生竟先后离我们而去,令我等痛何如哉! 忽闻噩耗,勿勿命笔,词不达义,略表哀思!为表达无尽的缅怀与哀思,现遴选刘先生的《“神奇”家训炼就忠义史可法》一文,以寄托追思、悼念之情!“神奇”家训炼就忠义史可法文/刘立人《明史·史可法传》开篇就记载:“(史可法母亲)尹氏有身(怀孕),梦文天祥入其舍,生可法。”这一出自正史,看似有些神奇的记述,实则寓含着史可法父母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是一则独特的史氏“家训”。按传统,中国人的名、字、号,除“号”可自取外,“名”、“字”均由家中父母、长辈取定。家长给史可法命名为“可法”,取字为“宪之”,“可法”之“法”、“宪之”之“宪”,均为“效法”的意思。效法谁呢?“家训”明示:效法抗元将领文天祥!这就为史可法树立了矢志报国的忠贞榜样,规范了史可法立身行事的人生轨迹,最终铸就了史可法的气节风骨。之所以有如此“家训”,绝非偶然,究其原因有二:一在忧患意识;一在家族传统。就忧患意识来说:史公出生的年代,国家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正和文天祥所处时代一样,是一个需要英雄、召唤英雄的时代!史公家长深怀历史和时代的忧患意识,要他效法文天祥,成长为英雄,以拯救国家危亡。就家族传统来说:史公祖父应元公,两任知州,均有“惠政”,素有儒者风范,其因史可法的出生而有“吾家必昌”的自信,正是盼望孙儿重振爱国家声。史公一生,是怎样践行“家训”而效法文天祥的呢?举其大者,约为“三效”:其一,效其刚直不阿,勇于与权奸斗争。文天祥中状元后,就曾多次上书请斩主张迁都以避元兵的阉臣董宋臣;立朝草制(草拟制书,拟订朝廷命令),则屡忤误国奸相贾似道;及为右相、封信国公,也始终与朝内投降派作不懈斗争。而史公当上朝廷首相还不到半个月,就被昏君、权奸合力排挤出南京,督师扬州,走上战争前线。在此境遇下,史公秉承发扬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连连上疏,劝谏严查骄奢淫逸、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等种种腐败罪行。据不完全统计,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里,史公连上二十四封奏疏,在日理万机、戎马倥偬中,平均每月进谏两次以上,而每次誊写疏稿,都反复诵读,反复斟酌,反复修改,每一次都“呜咽不自胜,幕下士皆为饮泣”。其二,效其以死报国,而能“死比文山犹决绝”(清夏慎枢《题史阁部遗像》)。文山,文天祥之号也。文天祥曾被囚禁于元大都(今北京),后于柴市(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从容就义。史可法被俘后,同样宁死不屈。清陈宏谋追怀凭吊史公之挽联称:“佩鄂国(岳飞曾被封鄂国公)至言,不爱钱,不惜命;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确实,史公之壮烈牺牲,是可谓“与文山比烈”!其三,效其子嗣处置,而能以“副将作儿”继家声。文天祥有胞弟叫文璧,此人竟降元而邀宠,文天祥于狱中闻讯,愤而作诗,与之决裂,声言:“弟兄一囚一乘马,同父同母不同天。”所谓“不同天”,言其仇恨已“不共戴天”!从此,不认文璧为弟。而此前,文天祥在抗元的“空坑战役”中丧子文佛生,曾以文璧一子名文升者为嗣,至此亦不认文升为子嗣。史公则有堂弟史可程,先是归顺了李自成,后又投降了清王朝,史公对此变节又失节的行为十分痛恨,曾上书南明朝廷要办史可程的重罪。史载,史公年四十无子,李氏夫人曾欲为之娶妾,以生子嗣,史公断然不许,称:“王事方殷,敢为儿女之私乎?”后来,家人背着史公,从史可程六子中选取其第四子炤青(一名询,见《道邻公本宗分支考》)作为史公过继子嗣,过继进家门。史公得悉此事,已是“城亡与亡”前夕,为与史可程划清界限,史公断然不肯接受炤青为嗣子,而宁可选择经受过战火洗礼与考验、忠勇可靠的副将史德威为义子,托以临终后事。所以,史公在殉难前四日的《绝命书》中,与母亲、岳母、夫人诀别,特附一笔:“炤儿好歹随他罢了”。《绝命书》中这一笔带过的细节,却再度显示了史公的崇高气节与对爱国家风传承的重视!由此,清人蒋士铨的《题史阁部遗像》诗中,才有“袍笏作身(指衣冠葬)将作儿(指以副将史德威为嗣),文璧子孙非我支”的巧喻;清人刘藻的《题史阁部遗像》诗中,才有“浩然留正气,千古配文山”的评价。“千古配文山”,信哉斯言,足见史公一生对“神奇”家训的谨守与凛遵!(作者为扬州大学教授 刘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