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博医疗大幅拉升0.91% 股价创近2个月新高民生

大博医疗大幅拉升0.91% 股价创近2个月新高

来源:金融界APP2020年6月30日金融界网站讯 今日10时03分,大博医疗出现异动,附加大幅拉升0.91%,创历史新高(前复权价格)。截至发稿,该股118.66元/股,成交量6249手,换手率1.54%,振幅3.11%,量比2.99。 昨日(2020-06-29)该股净流入金额829.69万元,主力净流入687.62万元,中单净流入22.1万元,散户净流入119.97万元。最近一个月内,大博医疗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大博医疗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截止2020年3月31日,大博医疗营业收入2.30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9.052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7.8477%,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缪拉

大博医疗大幅拉升1.44% 股价创近2个月新高

来源:金融界APP2020年6月29日金融界网站讯 今日09时34分,大博医疗出现异动,附加大幅拉升1.44%,创历史新高(前复权价格)。截至发稿,该股113.99元/股,成交量1367手,换手率0.34%,振幅2.58%,量比3.76。 昨日(2020-06-24)该股净流入金额781.58万元,主力净流出339.68万元,中单净流出77.85万元,散户净流入1199.11万元。最近一个月内,大博医疗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大博医疗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截止2020年3月31日,大博医疗营业收入2.30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9.052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7.8477%,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忽然而已

大博医疗大幅拉升4.85% 股价创近2个月新高

来源:金融界APP2020年6月23日金融界网站讯 今日13时03分,大博医疗出现异动,附加大幅拉升4.85%,创历史新高(前复权价格)。截至发稿,该股111.47元/股,成交量9184手,换手率2.26%,振幅4.97%,量比1.25。 昨日(2020-06-22)该股净流出金额2424.77万元,主力净流出1027.14万元,中单净流出856.32万元,散户净流出541.31万元。最近一个月内,大博医疗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大博医疗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截止2020年3月31日,大博医疗营业收入2.30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9.0528万元,较去年同比增加7.8477%,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天文

大博医疗迎解禁洪峰,超300亿市值首发限售股即将上市

记者 | 张艺1综合性医疗集团大博医疗(002901.SZ)本周将迎来上市以来的最大规模限售股解禁。根据公告,9月22日大博医疗将有3.6亿股首发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89.50%,以最新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高达306.68亿元。本次解禁,公司流通盘将激增近9倍。大博医疗是一家以骨科、神经外科、微创外科为主的综合性医疗集团,三年前登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三年大博医疗业绩平稳增长,2017年至2019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超过25%。在2020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同样双双实现超过20%的增长。上周,大博医疗刚提出一份再融资计划。公司拟募资不超过10亿元,用于骨科植入性耗材产线扩建项目、口腔种植体生产线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大博医疗是国内最大的创伤类植入耗材生产企业,在其主营业务中,骨科创伤类、脊柱类耗材占据了绝对重要的比重,这二者营收占比近九成。2017年大博医疗IPO募资4.64亿元就主要用于创伤脊柱骨科耗材扩产项目等。此次融资,骨科植入性耗材扩建项目将解决公司现有生产场地不足及市场需求快速扩张带来的产能瓶颈问题。种植牙方面,大博医疗经过多年研发投入已储备了种植牙技术,将投建生产线逐步在国内实现国产替代。目前我国口腔种植市场中进口品牌占比约90%以上,存在着较大进口替代需求。作为创伤龙头,市场需求广阔,公司毛利率高,大博医疗前景向好。上市三年,大博医疗由发行价11.56元/股,涨至最新收盘价85.19元,三年股价较发行价有6.37倍的涨幅,原始股东们也浮盈丰厚。本次申请解除限售股份的股东共5位,其中4名法人股东,1名自然人股东,分别为为昌都市大博通商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博医疗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林志军、拉萨合心同创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南靖县泽瑞医疗器械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相关股东暂未披露减持意向,不过流通盘增近9倍,市场上流通筹码大增,对大博医疗走势形成较大压力。大博医疗本次限售股解禁明细整体来看,Wind数据统计显示,本周共有37家公司合计71.35亿股限售股上市流通,解禁市值948.69亿元。本周限售股解禁数量超过1亿股的上市公司合计有11家,前三分别为新潮能源(600777.SH)、中国中铁(601390.SH)、台华新材(603055.SH)。同时,解禁市值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3家。除大博医疗外,中国中铁、中信特钢(000708.SZ)、三花智控(002050.SZ)三家公司解禁市值超过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公司均为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解禁,其中中国中铁定增股东不盈反亏一成。而中信物钢和三花智控此次解禁股东盈利颇丰,解禁收益率高达242%和316%。此外,解禁数量是解禁前流通股一倍多的公司共计有8家,分别为大博医疗、台华新材、天奈科技(688116.SH)、掌阅科技(603533.SH)、恒银科技(603106.SH)、*ST拉夏(603157.SH)、哈三联(002900.SZ)、宇瞳光学(300790.SZ),均为首发限售股解禁。由于流通股份的大量增加,这类公司限售股解禁对自身股价影响相对较大。从解禁股份的类型来看,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有12家,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有8家,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有10家,股权激励一般股份6家,还有首发一般股份、首发机构配售股份1家。

禽兽成群

最全梳理!多只牛股今年已翻倍!医疗器械的好股票都在这里了(附表)

今天跟大家继续聊近期比较活跃的生物医药的细分行业之一:医疗器械。截至11月7日,医疗器械板块(申万二级行业)今年以来整体涨幅33.21%,大幅领先于其他行业,其中,不乏欧普康视、安图生物、凯普生物、迈克生物、大博医疗等翻倍大牛股。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十年(2010~2019)以来,医疗器械的整体盈利状况已达到了最高水平。当前医疗器械整体估值水平(TTM)为42倍,处于低位水平,那么,这就意味着,在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稳定向好的盈利预期下,该板块当前以及未来仍存在低估值的掘金机会。看医疗器械的“黄金时期”医疗器械是医药生物重要的细分行业之一,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进一步细分来看,又可划分为高值耗材、低值耗材、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四个大类。近年来,受益于市场发展、技术革新以及政策红利,医疗器械行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数据统计显示,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整体净利由2010年的10.80亿元增加至2019年三季度的148.09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医疗器械整体实现净利增长率为25.12%,两者均处于近十年的高位值。(见附图)注:2019年为截至前三季度数据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年增长率约为15%,约是同期GDP增长速率的一倍。随着我国法治化环境逐渐建立,行业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近日,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医疗器械蓝皮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分析认为,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约为6380亿元,到2021至2022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营收入将有望突破万亿元,未来十年仍将是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医疗器械快速发展的背后,与国际巨头相比,仍存在医疗器械公司规模小、行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较弱与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期被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垄断等现状。我国医疗器械近来整体创新发展的势头良好,在临床上有相当一大批中高端的医疗器械实现了国产化,逐步替代进口产品。此外,近几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医疗行业的并购数量及金额不断呈上升趋势。“出海”并购的战略目标也日益明确—扩充产品种类、获取先进技术、增强研发能力。几大重要指标梳理医疗器械“好股票”简单介绍了医疗器械的行业情况,下面直接上表。本文重点从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成长性、盈利能力等几个角度进行梳理,挖掘对于医疗器械的“好股票”,以供读者参考。研发费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家药企研发创新实力的重要因素。从研发费用角度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包括迈瑞医疗、乐普医疗、华大基因、安图生物、辰欣药业在内的5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在2亿元以上,其中,迈瑞医疗最高为10.84亿元。(见附表1)成长角度来看,据刚刚落幕的2019年三季报梳理显示,58家医疗器械个股当中,三季报实现净利增长的有42家,业绩增长个股占比同样超过7成。其中包括乐普医疗、欧普康视、健帆生物、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山东药玻等在内的20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净利增幅均在30%以上。另外,在今年三季报实现净利增长的基础上,前四年(2015~2018)均连续实现了净利增长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有24家。(见附表2)盈利能力角度来看,2019年三季度,医疗器械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为9.99%,处在近十年(2010~2019)最高位置,毛利率升至54.62%,同处于最高水平,这显示了A股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逐步提升。以净资产收益率角度来看,包括安图生物、乐普医疗、健帆生物、大博医疗、迈瑞医疗、新华医疗、欧普康视2019年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均在20%以上,安图生物最高为24.48%。(见附表3)(注:以上均剔除了今年上市新股)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人伦

快讯:大博医疗涨停 报于57.49元

来源:金融界网金融界网4月6日消息,今日大博医疗开盘报54.16元,截止10:40分,该股涨10.01%报57.49元,封上涨停板。 昨日(2021-04-02)该股净流出金额-432.55万元,主力净流出-92.09万元,中单净流出-123.08万元,散户净流出-217.38万元。最近一个月内,大博医疗共计登上龙虎榜0次,表明大博医疗股性不活跃。 公司主要从事 医用高值耗材的生产、研发与销售截止2020年9月30日,大博医疗营业收入11.098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7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24.8077%,基本每股收益1.0681元。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烧之剔之

谈谈我对“十倍”医疗器械股的选择(附个股)

来源:雪球作者:玉泉老和山下从雪球App上各支股票的关注人数就可以看出来,大家对器械公司的关注度和医药公司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和大部分公司的体量都偏小,很多产品我们老百姓平时也见不着摸不着。但另一方面,稍微了解医疗行业的朋友都知道,我国的药械比偏高的现状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器械行业的增速都会显著高于药品行业,关于行业整体的讨论网上有很多,内容大多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在这里摆出近期看到的两个有意思的数据:(1)美股过去十年共诞生14支大市值的十倍医药股,其中8支为医疗器械,3支为创新药、3支为医疗服务。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器械公司的成长性都是有足够想象空间的。仔细这8家公司,代表了各个创新器械领域的龙头,这也体现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产品种类、细分方向特别多而杂,且相互之间差异很大。这导致了不同器械产品的研发要素大相径庭,意味着器械公司想要扩张业务板块只能通过收购(这和药不一样,很多药的研发要素是可以通用的),后面我会讨论这个问题。(2)根据浩悦资本统计(未涵盖IVD领域),2019年国内医疗器械IPO事件8起、并购事件16起、私募融资事件118起,相较2018年数量大幅提升。可见器械市场在资本寒冬中活力不减,这背后显然是有行业的成长性在支撑。十倍器械股需具备的条件什么样的投资理念和目标决定了什么样的选股策略。对于我而言,基本的投资理念是信奉长期价值投资,与好公司一起成长,在此基础上的目标是寻找10年十倍股。这就决定了我的选股策略:标的公司已经展现出相当优秀的能力和潜质(已经在至少一个细分领域做到领先地位),同时又要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这样的器械公司目前市值大概在50亿-500亿之间,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十倍的增长空间意味着起始市值当然不能太高,全球最大的器械公司美敦力差不多一万亿市值,对应到中国未来也许能出个5000亿的器械公司,对应起始市值就是500亿。目前的国内一哥迈瑞已经做到了3000亿的市值,其优秀有目共睹,我对它未来涨到5000亿信心满满,但要涨到3万亿,就是异想天开了。对于迈瑞,还想再牢骚几句,在我看来,管理层现阶段有些偏保守了。从好的方面想,公司目前的三个大板块还有足够的发展提升空间,只要在现有基础上扎扎实实的继续往高端了做,一点问题没有,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仍会是稳健而出色;但作为中国的一哥,迈瑞肩上扛着走向世界的重任,若以此要求,迈瑞离伟大尚有距离,为什么?我认为评定一家伟大企业的标志性事件是去做定义创新产品、培育市场、引领市场的事,诸如此类的事业在前期需要持续高额支出,理应是利润丰厚现金充足的大企业的使命,我们能够从GE、西门子、强生、罗氏、3M等跨国医械企业身上看到很多这样的案例。而从迈瑞现有的产品线(监护仪、超声、体外诊断)来看,都是瞄准了已经被定义成熟的产品跟随进口厂商进行研发,这样的立项策略最经济高效,非常适合公司早期阶段的发展,再往后看,希望迈瑞能更积极的去做些开疆拓土教育市场的工作。其次,为什么说不看5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医疗器械行业强者恒强的效应很明显:器械的产品属性有点类似精密制造的范畴,对于已经成型的产品和使用场景,研发人员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创新,更多的工作是不断打磨质量和产品的迭代升级,基于这个逻辑,行业龙头在产品上的经验和优势是不断累积的,不会轻易被后来者赶超,而在同样重要(可能更重要)的销售渠道上龙头更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综合来看,一家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核心在于其建立的优秀的研发和销售管理体系,体系的优势能够让公司在往后的发展中持续进化,因此我会从已经证明了自身能力的细分领域老大或者老二中去寻找潜在的十倍股。从A股器械上市公司的市值分布来看,可以将50亿作为一个门槛,50亿以下市值的器械公司要么不是龙头,要么是低端产品领域的龙头。以下是本人对具体公司的看法,与大家分享。选股要素一:细分赛道龙头在扫描细分赛道龙头时,目光优先瞄准市场空间大、进口占比高(国产替代空间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毕竟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所拥有的成长空间和护城河更富有想象力。而实际上,医疗器械的前几大细分领域(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骨科、心脑血管介入、微创外科等)基本都符合上述条件,我把自己所了解的信息罗列在了下面的表中(表二)。当然像眼科、口腔等赛道也是非常有潜力的,美股在口腔和眼科领域各自出了一只十倍股(爱齐、库珀医疗),但因为本人还未做深入调研,暂时不做讨论。在以上列出的细分赛道龙头当中,我将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于单个领域的公司,另一类则是已经跨了多个领域的公司。第一类公司属于典型的成长股,比如体外诊断的安图生物、万孚生物,骨科的大博医疗、凯利泰、爱康医疗、春立医疗,血管介入的心脉医疗,微创外科的南微医学,血液净化的健帆生物(未列在表中),这些公司依靠市场的红利叠加自身的优秀,过去几年都有着非常强劲的业绩表现,市值屡创新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凭借现有业务的增长能成为十倍股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优质公司稀缺的A股市场,这些细分龙头的估值和溢价都到了极高的位置,放眼未来,其中部分标的可能还有有2-3倍的成长空间;但若要增长10倍,也就意味着至少千亿市值(目前的市值大都在150亿以上),单凭现有业务领域的增长很难做到。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一千亿市值假设给到40倍的市盈率,对应25亿的净利润,按非常理想的25%净利率算,对应的营收也要在100亿左右,而国内医疗器械单个赛道的市场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亿,一家公司实现50%市场占有率的概率可想而知。因此器械单条赛道的天花板明显,企业若要突破规模上限,必需实现跨赛道扩张或全球化扩张。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两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差不多各自有500亿,会不会在这两个领域可以单独产生千亿市值的巨头?首先需要厘清的是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都是非常宽的行业,涵盖多条赛道,若要成为千亿市值,必然也涉及跨赛道扩张。在体外诊断领域,细分赛道尤其多,玩家也多如牛毛,光A股的体外诊断公司数量就占到整个器械板块的近三分之一,大家各有各的金刚钻,自己的领地不会轻易被攻占,所以一家公司想要吃掉整个体外诊断市场20%的份额(实现100亿营收)谈何容易。上市公司老板们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比如POCT龙头万孚生物,近几年的战略布局扩张意图明显,在不断扩充POCT品类(血气、凝血、分子诊断)的同时也想分得一旁闪闪发亮的化学发光赛道(200亿规模)一杯羹,问题是化学发光的格局基本已定,迈瑞、安图、新产业牢牢把持第一梯队,后面还有迈克、亚辉龙、普门、星童等玩家紧追不舍,这局怎么破?跨界扩张不易,还有全球化这条路,万孚靠美国市场起家,看上去很早就开始全球化,但我认为这离真正的全球化还差的远,万孚在海外卖的是毒品和妊娠检测试剂,均属低端产品,即使是全球市场也很容易触到上限。在我看来,仅靠低成本廉价优势去实现高值产品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敷料、手套等低值产品可以依靠成本和规模实现全球化),最关键的还是得把技术做到顶尖,通过质量过硬的高端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树立品牌形象,此乃核心竞争力所在,这方面迈瑞就是很好的榜样。接来下谈谈医学影像,包括超声、DR、MRI、CT还有核医学设备(PET、SPECT)等赛道。超声是其中发展最好的赛道,上市公司就有迈瑞、开立、祥生三家。DR因为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已经是红海一片;而MRI和CT两类大放设备则面临相同的处境,低端市场(永磁及1.5T以下超导MRI、16排及以下CT)已成红海,国产厂家竞争激烈,中高端市场仍是以GPS为代表的进口品牌所主导。这里面涉及两家上市公司:万东和东软。虽然分别贵为DR和CT的国产龙头,且覆盖了主要的大放设备(DR、MRI、CT)赛道,市场空间看上去是足够大,但我并不是很看好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万东曾经受制于国企体制发展缓慢,在鱼跃(2015年)入主之后逐渐摆脱了老迈的体制,发展进入快车道(布局万里云、联合并购意大利百胜进入超声领域),但其核心业务DR竞争壁垒较低,而其他业务版块如MRI和CT的实力都不出彩,百胜的超声业务未来的成长性有限,唯独DSA算是最有潜力的一块业务(国产拿证的也就万东、TCL医疗、乐普三家),当然因为和进口DSA的差距太大,短期主要攻低端市场。整体来看,万东是可以持续关注的一家企业,但目前给人的感觉欠缺一点爆发力。再说说东软,实际上东软的体系非常复杂,上市公司主体是东软集团,而东软医疗只是其中一个子公司,集团计划是要将东软医疗单独拆分上市的,19年东软医疗完成股改并引入百度等股东。东软的看家本领是CT,因为早期和飞利浦合资,有了一定的技术积淀,而MRI和DR都比较一般。若要有所期待的话,我们只能等未来东软医疗单独上市之后是否有更好的发展。事实上,目前在大放领域最有巨头影子的是未上市的联影,凭借各种高举高打,联影在2017年估值就高达300多亿,虽然很多人诟病公司的发展借助了非市场化的力量,但最终我们还是以成败论英雄,在重资金、高门槛、应收占比高的大影像领域想要突围,也许就是要不走寻常路。以上提到国内这些细分赛道的龙头想要实现千亿市值必须要跨界扩张或全球化扩张的逻辑,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美股那8支十倍器械股,清一色都是专注于某条赛道,显然这些公司是通过全球化这条路径实现了千亿市值。那么为什么这些公司能做全球化,背后的核心在于:他们做的都是真正开创性的产品,是某条新赛道的开荒者,技术和专利处于绝对领先,全球化是顺理成章。而遗憾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找不到这样的公司,这是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对于国内的器械公司来说,现阶段最高效的发展路径就是复制进口产品、分食国产替代的蛋糕,而若要诞生中国的创新器械独角兽还需时日。说到这里,在香港上市的启明医疗倒是有希望成为中国的爱德华兹冲击千亿市值,之所以看好启明的原因在于介入瓣膜行业在全球也是等到21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给了国内企业极佳的学习时机(国外企业摸索了近十年好不容易把瓣膜介入治疗给打通了,此时还在雏形的国内企业正好可以吸收现成的成果并少走很多弯路),导致了在介入瓣膜领域国内企业和世界顶尖的技术代差小,具备全球化竞争的潜力。启明医疗作为中国最早吃螃蟹的介入瓣膜龙头,同时又享受了国内市场一片空白没有进口产品压制的巨大红利,真的是天时地利,若是还能把“人和”做好,将有很大机会胜出。选股要素二:跨赛道能力以上讨论了专注单个领域的细分龙头成长为十倍股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缺乏原创性、技术代差较大,依靠单个赛道主导全球市场的路径不太适合国内器械企业,因此我更倾向于从跨赛道扩张的路径上寻找千亿市值的公司。这就轮到了表中所提及的第二类龙头,比如迈瑞、威高、乐普医疗、微创医疗,还有未列入表中的新华医疗、蓝帆医疗等。跨赛道扩张意味着需要走出原有舒适区进入到自己并不熟路的领域,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通过引入新团队新技术,都是对公司综合能力的巨大考验,从历史样本来看,大部分公司的多元化并购都以失败告终,而真正能够跨赛道扩张成功的公司是非常稀缺的。在我看来,这种跨赛道能力将极大拓宽企业的护城河。在这第二类龙头中,迈瑞、乐普和威高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优秀的扩张进化和管理能力,相应股价也得到了市场的有效反馈。迈瑞和乐普由于起始市值较高,显然不在十倍股之列;威高市值也不低,加上核心的大输液业务属于低值耗材,给不了高PE,所以十倍股希望亦不大。蓝帆靠手套起家,近些年努力想跨到高值耗材领域,大举并购柏盛算是挺成功的一步,但总体而言,由于缺乏高值产品的基因,公司未来的进化感觉像是少了灵魂,未来需要继续观察吧。而营收100亿的新华医疗若不解决国企的管理体制问题,始终不在我考量之列。最后,来说说我认为最有成长潜力的两家公司:微创和开立。首先是微创,100多亿市值的微创医疗当仁不让成为十倍股最具潜力和人气股:心脑血管介入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冠脉支架、心脉的外周支架、心通的介入瓣膜、神通的脑血管介入等都是第一梯队,顺便还成了行业的黄埔军校),波澜壮阔的跨海并购实现了骨科和心律管理两个大赛道的布局,使得微创成为了对标美敦力的最佳样板。虽然因为并购业务整合的不顺导致了市场对其能力的质疑和负面情绪的积累,但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喜欢微创,这样的票实在具有吸引力。于我而言,常总的格局足够大,早早的就开始跨赛道扩张和全球扩张的征程,这在国内器械行业里是没有先例的。当然全球性的跨界收购也带来了无比巨大的考验,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打磨、消化、吸收,未来大骨科和心律管理业务的表现决定了公司的市值能否直冲千亿行列,对此我保持谨慎的乐观,也秉持彼得林奇说的一句话:如果公司的前景非常美好,那么等到明年或者后年再投资仍然会得到很高的回报。为什么不能暂时不投资、等到公司有了良好的收益记录可以确信其未来发展很好时再买入它的股票呢?当公司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以后,仍然可以从这只股票上赚到10倍的回报,当你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时,看一段时间再做投资决定也不迟。最后说说开立医疗,这是我在研究完内窥镜行业之后渐渐喜欢上的公司,我认为这是一家有骨气的公司。开立目前主要就是两个业务板块:超声和内镜(体外诊断业务处于培育阶段,还不成气候)。超声是起家的业务,两个创始人从老牌国企汕头超声出来,十多年时间把超声做到了国内老二,其能力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虽然19年超声业务面临了很大挑战,但是优秀的公司是可以不断调整并进化的,这样的困难公司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而内窥镜是公司继超声领域后横向扩展的第一个细分领域,这是一个技术壁垒尤其高的领域,软性内镜目前全球市场被日系三家垄断(其中奥林巴斯占了近70%市场份额),可以说非常难做,迈瑞曾经想进入该领域但最终选择了放弃,而开立偏往虎山行!经过持续多年投入,公司已经推出了高端内镜产品,处于国产领先地位,虽然在很多细节和功能上和日本内镜仍有差距,但开立内镜扎扎实实不断进步的表现让我感觉到公司走在了正确的路径上,只要敢于继续走下去,最终赶超奥林巴斯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我十分乐于见到公司19年在内镜市场端的投入,因为只有在研发和市场端的持续加大投入,未来才有可能挑战奥林巴斯的霸主地位。对于开立的成长空间,我的期待是成为五倍股,若在内镜行业全面开花,冲击千亿市值也不是没有可能。关于内镜行业,我会专门写一篇研究报告,包括软镜、硬镜加上配套的内镜下治疗器具,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足够大,奥林巴斯凭借内镜产品系列的全面布局和全球化扩张撑起了千亿市值,开立这几年的布局也很清晰,收购威尔逊布局内镜下治疗器具,同时推出高清硬镜产品布局硬镜领域。哦差点忘了提,开立还有两款重磅的在研产品超声内镜(已经拿到CE)和血管内超声,这两个在国内完全是属于新兴赛道,和开立在拼研发进度的都是初创公司。我想说的是,这两产品简直就是为开立量身定做,超声和内镜技术的结合,这不正好是开立现成的核心技术嘛,人家奥林巴斯、宾得开发超声内镜还得找超声企业合作。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内镜领域国产替代的过程可能会非常漫长,10年或许是一个节点,我们旁观者唯一要做的是戒骄戒躁,能够伴随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推荐阅读01:56雪球首次发布季度热股榜,榜单共涵盖15只热门股票,本次上榜股票均通过股票关注人数、取关人数等多项雪球大数据筛选。观看视频,看看有哪些是你关注的股票,哪些股票你还没关注。

大迷信

A股医药股七大板块全解析!

来源:雪球作者:拾荒投资来源:雪球App医药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狭义的药物,还有医疗器械,医药商业等相关行业,下面将所有的医药股进行分类,浅谈每个版块的投资逻辑。1、生物药/化学药药物一般分为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化学药一般指小分子化学物,通过化学合成,比如著名的阿司匹林;生物药原料以天然的生物材料为主,通常为大分子结构,比如人工胰岛素、基因、细胞工程、微生物等。全球范围内来看,化学药仍是创新药的主要来源,但生物类药物增长迅速。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从药物的发现到临床试验再到药物上市,一般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和数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专利保护期一般在20年,在专利保护期内,创新药没有对手,在可达到的市场规模中快速增长。创新药的专利过期后,其他药厂生产的仿制药便可以生产上市,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国内未上市的药品即为首仿药,由于医生在接受一种药物后,除非后来的药物有着重大的改善,一般对于同一种药物的仿制药,首仿药有着巨大的先发优势。另外就是“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找到不受专利保护的相似化学结构。仿制药要等专利到期后才可以上市,而“me-too”和“me-better”类药物意在跳开专利,从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me-too”和创新药一样的效果,“me-better”的效果好于创新药,“me-better”类药物有着更大的市场的空间。最后提一下原料药和中间体,是制作化学药的原料,工艺比较简单,类似于化工类的产品,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下按市值排序选出了所有的生物制药和化学制药的医药股,取数日期在11月3日,年初至今的涨幅和市值为当时的数据。从投资估值方法的角度来说,生物药和化学药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是投资医药股主要的投资对象。化学药诞生时间更长,生物制药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目前,全球销售额靠前的药基本被生物药占据。这类药品的估值可以看做=现销的仿制药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这两年4+7带量采购的政策出来后,仿制药的估值逻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采购名单后的仿制药出现了大幅的降价,导致过去依赖于单一产品的仿制药企股价出现了大幅的下跌,比如信立泰的泰嘉,华东医药的阿卡波糖和百令胶囊贡献了绝大部分的营业收入。相比于有着广泛布局的仿制药药企来说,这类依靠于几个单品的药企受到的影响会更大。虽然从药品的单价来看,带量采购造成降价不少,但是,过去药企售药会有较大的销售费用,集采后这一块的成本可以降低,影响没有单价的降幅看起来那么恐怖,比如过去海外业务做的较好,国内销售团队较差的华海药业,集采后利润反而可能会有所上升。另外就是仿制药本身竞争程度,假如是首仿药,其他的仿制药较少,竞争还没那么激烈,短期来看,集采的降价幅度也不会很大。从长期来看,仿制药并非太好的生意,从全球来看,仿制药企的市值天花板都不会太高,比如美国仿制药前两位的梯瓦和迈兰,市值都只有100亿美金左右,而每年的销售收入都在百亿美金以上。当然,梯瓦有高位负债并购其他仿制药的原因,再碰上仿制药降价,使得当前的负债率非常高。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或者什么样的政策导致了仿制药的降价,即使没有4+7带量采购也会有别的政策去压低仿制药的价格,最终只能取得较低的利润率。接着来看研发管线的估值。这一块的研究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非常困难。药物的研发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药物的发现到三期的临床试验到药物上市,一般要经历数十年的时间。且不说研发失败的风险非常高,期间许多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目前在研管线的估值,比如竞品的研发进度以及临床效果,最新医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即使是同一种在研药品,上市进度差个2年,给与的估值就会截然不同,先上市的药会有很大的先发优势,占据市场,医生在新药没有更好效果的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药物,因此很难颠覆前者的地位。如果说纯看创新药的研发,美国的医药巨头,动辄每年几百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其中收入的10%-20%继续投入到研发,每年也有几十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这是国内医药企业无法比的。目前的国内药企龙头恒瑞,今年也不过200亿人民币的营收,30亿的研发费用,但市值已经达到了3700多亿,在全球范围内这个估值都不算低,目前恒瑞大部分的利润来源依然是仿制药,不过背靠一个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点相较国外巨头来说是优势。创新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假如选择创新药企,其实没有太多的选择空间,研发费一拉,每年研发费超过10亿的药企都不多,研发投入了未必有成果,但没有投入必然没有成果。目前创新药一般有两种玩法:(1)仿制药+创新药。靠仿制药带来利润和现金流,推动新药的研发。比如恒瑞制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海正药业,贝达药业等。这类相对比较安全,即使新药的研发失败,原有仿制药业务依然有一定价值;爆品研发成功则会带动股价的上涨。(2)另一类是纯靠融资推动研发的企业,这类企业初期都是亏损的。比如和强生合作的金斯瑞生物科技,和新基,安进合作的百济神州,港股一堆带B后缀的生物科技企业,君实,信达,歌礼等。估值来说,预期某个药物未来能卖多少利润,再把利润折算成现值,在每个研发阶段再乘以相应的成功率便可以得出当前的估值。因此这类药企就会有非常大的波动,有大的单品研发出来或是成功上市,股价就会有大幅的上涨,但是研发一旦不及预期,股价可能就朝着0去了。总体来说。仿制药+创新药模式的这类企业,对当前的仿制药产品去估值,把创新药管线看做期权价值,整体估值低的时候,相当于白送期权了,这时可能有不错的超额收益。对于纯创新药企业风险较大,可以选择分散投资或者选择美股的生物科技指数。国内的创新药企业其实都买也没有几家企业,只是动态跟踪要求比较高,最顶尖的生物科技技术在美国,假如看好这个领域,投资指数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比如ibb指数。2、中药中药行业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看的企业,属于国内的“特色”。像云南白药、片仔癀、东阿阿胶之类靠品牌的企业,相对而言好一点,不过最近几年云南白药利润只有个位数的增长,片仔癀的增速今年也开始下滑,东阿阿胶业绩出现拐点。且不说东阿阿胶就是“水煮驴皮”,未必真正有作用,但起码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类似于保健品和消费属性。其他大部分的中药药理不明,副作用不明,甚至还有中药注射剂,把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进体内。OTC类(非处方药)相对而言好一点。化学药和生物药的上市都会经历临床试验。几千人的临床实验,有对照组和用药组进行对比,治疗的效果,缓解的概率,治愈的概率都会有统计,对于副作用也会专门的跟踪,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但这些都是中药所不具备,真正想发展中药,把临床试验做起来,而不是光喊口号。前几年唯一去美国FDA做了临床的天士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企业对外发的公告居然是说成功的)。绝大多数的中药药企特点是高销售费用,低甚至没有研发费用。但是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会把大量的营业收入用于研制新药。其实很容易理解,中药寄希望于用一种或者几种药材就把病治好,但对于有的病无法用现成的药材去治疗,目光仅停留在靠药材治病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化学药,用化学的方法去合成新的分子结构,再进化到后续的生物药,比如生物药pd-1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让自身的免疫T细胞可以重新攻击肿瘤细胞,从而治愈或者缓解癌症,但是中药可以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3、医药商业对于医药商业板块来说,整体研究逻辑比较简单。从药厂到医院或者药房终端中间会经历一道经销商,便是医药商业。最近几年的“两票制”改革,使得医药商业整体的现金流变差。过去,从药厂到销售终端,可能会经历多次开票,也就是多个经销商,“两票制”改革后,中间环节只经历一次开票,这就使得中间环节占用的资金较多,销售的下游过去是谈判能力弱的小经销商,如今变成议价能力更强的医药,应收账款周转周期变长,现金流变差。医药商业是一个有着较强区域优势的行业,特别是“两票制”之后,小型经销商被淘汰,一般最终都会形成一个区域的医药商业巨头。从生意模式来说,医药商业就是赚点上下游差额的小钱,利润率不会太高,占用资金大,不算太好的生意,市场上现在给这一类的企业估值也不高。4、医院/医药无论是连锁的药房还是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今年都获得了巨大的涨幅。通过并购做大规模,其实来源于内源性的成长并不高,但市场会给与非常高的估值。至少目前我搞不懂或者不认同这一层的投资逻辑。5、医疗器械医药器械是除了药物以外的另一个大型版块。分为低值耗材、高值耗材、医学影像、体外诊断IVD、家用医疗等。这两年的4+7带量集采使得仿制药的价格大降,明年开始医疗器械可能也要受到带量集采的压力,由于仿制药的带量集采前经历了一致性评价,一致性评价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可以看出: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虽然是不同厂家生产的药,但是认定有同样的效果,是同一种药。因此,决定是否可以中标的条件只剩下价格了,但目前医疗器械毕竟存在差异,不可能像仿制药一样,只看价格,最后导致价格压得非常低。过去,国内的高端医疗器械进口较多,最近几年慢慢国产替代,可以看到医疗器械下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增长非常快。比如安图生物,化学发光领域的龙头,过去几年的年化增速在30%以上,而截至目前,进口设备依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骨科的大博医疗,血液灌流耗材的健帆生物,ICL(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金域医学,也都有着不错的成长。6、细分领域生物药和化学药细分领域主要有疫苗、血制品、输液、精麻、核素等,单列出来的原因这些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且有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科伦药业的输液业务,截止2018年底,公司在输液市场的市占率达到 44%,加上参股的石四药的市占率13%,合计市占率为57%。科伦新投产的中间体业务,类似于化工产品,有一定周期性。对于科伦的估值就可以看做 输液业务(现金奶牛)+川宁中间体(周期性)+年10亿投入的研发管线。输液和中间体业务好估值,研发管线估值较难,但如果市值只反应了输液和中间体的业务,或许是不错的介入机会。核素、精麻、疫苗、血制品等都具备一定的准入门槛。比如全国可核素类药物的企业仅20家左右,两大头部企业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已经获得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血制品行业国内只有几家企业能够大规模生产。7、CRO/CMO图片来源:国金证券CRO和CMO简单解释就是新药的研发外包。这个版块今年走的非常好,从逻辑来说,这两年的带量采集使得仿制药的前景变差,而新药研发的需求上升。由于cro和cmo企业不承担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比如药明康德,收入在2018年全球排名第九,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过半,可以算全球性的龙头。总结:这段时间学习了一些医药的基本知识及政策,把整体板块看了一遍,对感兴趣的个股看的细一点。总体来说,投资医药股最难的地方在于创新药或者研发管线的估值,需要对在研产品的未来销售额进行预测并把利润折现,对最新的医药技术做动态的追踪以及竞品的动向,结合自身的研发进程和临床结果,不断调整管线的估值。但是换个角度想,国内真正做创新药的药企就没有几家,公认最好的只有一家恒瑞,但是估值实在太高,70多倍的pe,即使把研发费加回利润,pe依然很高,给了一定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性创新药企的预期在里面。不考虑港股的药企,接着就是复星医药,科伦药业,丽珠集团,贝达药业,海正药业,大概就这些企业,也有各自的缺陷,其他的药企仅有的研发费很难覆盖创新药需要的支出,像金斯瑞那样突然出来个cart神药的概率太小。即使加上港股的中国生物制药,瀚森制药,百济神州以及一系列带B后缀的药企,选择范围依然不大。医疗器械来说逻辑在于国产替代,这是一块非常广阔的空间;cro/cmo企业增长也非常快,同时估值非常高。关键在于高增长能否持续,通过时间来覆盖掉高估值。细分领域受集采影响小,不过整体估值不算太便宜,还要考虑潜在跑出个长生那种黑天鹅的概率;医药商业板块目前估值不高,不嫌增速慢的,可以配置一些龙头。企业的好坏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判断,但估值是种艺术,特别对于高增长的企业来说。A股医药股我可能暂时不会买,建立个股票池先观察,整体中等偏上的估值感觉缺点确定性。港股的医药股估值相对低点,可能小仓位分散先买一些,包括“摸奖”一些高增长的和创新药,下篇医药的文章可以写这个。A股有转债的机会会参与下,比如安图和圣达,之前有非常好的机会,安图有过9个多点的折价,圣达甚至到了13%。

皆有以养

大博医疗迎来上市后最大规模限售股解禁,300亿市值首发上市

近日,大博医疗公布将在9月22日投入市场3.6亿人民币股票,此前申请的限售股解禁已经通过,因此该日将是限售股的首发,对于总公司而言,即将首发的限售股达到了总股的90%,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大博医疗被解禁的股票市值已经达到306.68亿人民币。本次解禁股的名单众多,有43家企业被解封,大博医疗在中国被解禁股票的市值排行中,位列第一。许多投资者对于大博医疗并不陌生,尤其是投资新人相信都曾经被推荐过大博医疗的股票。大博医疗涉足的医用耗材种类较多,创伤类产品是他们的主打产品,一直受到业内的肯定,脊柱类产品也是如此,大博医疗对于这两类产品的研发投入较大。除此之外,神经外科、口腔种植等产品在近几年也在加大投入进行研究。三年前在深交所上市,就受到众多投资人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大博医疗自上市之后业绩稳定,一直保持增长,虽然期间也有一些起伏,但整体态势是增长的。2017年上市到2019年的净利润增长点就已经达到了25%,即便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许多同类型的企业都受到重挫,但大博医疗依旧坚挺,在艰难时刻涨势喜人。无论是公司的业绩还是净利润增长率都超过了20%。但大博医疗依旧保持强烈的发展欲望,在2020年还将继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会继续募集资金,当然募资的金额会控制在10亿人民币以内,主要用于骨科耗材、口腔种植耗材的研发和生产,对于公司运营的现金流进行补足。大博医疗虽然上市时间不长,但早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创伤耗材研发和生产企业,2014年上市之初集资4.64亿人民币,将这笔资金投入到骨科类耗材的生产上,而本次融资的目的主要是企业目前面临公司现有的生产场地少,但目前市场对于骨科耗材的需求量却又很多,大博医疗目前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基于此,才会进行大量融资。大博医疗在研发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以种植牙技术为例,我国目前的种植牙市场较为依赖进口品牌,通过今年的努力,大博医疗的种植牙生产线已经可以取代国外产品。尤其是作为医疗创伤耗材类的企业巨头,以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前景广阔,利润增长稳定,大博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较好。从2017年上市至今,这三年来大博医疗的股价持续攀升,从最开始的每股11.56元到现在的每股85.19元,增长了6倍多,许多持有原始股的股东们也收益颇丰。对于本次解除限售股主要是由5位股东共同申请的结果,不过更多的详情,比如:股东的持减意向等等都并未露出,但以目前的流通盘来看,已经增长9倍之多,这对于大博医疗而言,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大博医疗的运营收入一直平稳增长,但这期间也会出现一些起起落落的情况。以2019年为例,大博医疗的生产线全面爆发,除了明星产品外,神经外科类耗材是其增长最为缓慢的产品,但也达到了23%的增长点,而微创外科类产品更是超过大博医疗的明星产品创伤类产品的增长速度,达到了88.06%。而且不管是在境内还是境外营业收入均在增长,毛利率涨幅也较为明显,对于企业而言毛利率的增长意味着实在收益的增长,而大博医疗的所有产品线的毛利率都有增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从成本来看,海内外的成本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海外的运营成本下降了将近20%,这也意味着大博医疗在海外的市场能够创造可观的利润了。大博医疗在2020年也依旧没有让人失望,即便受到疫情影响,但涨势不减,主要原因在于大博医疗在2月3日就已经开启了在线办公模式,2月10日企业就已经复工复产,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复工复产较快,而起负债率也较低,现金流充足,而且负债大部分都是短期负债,对于企业的运营影响不大。大博医疗从本次解禁股的情况以及此前的运营状况分析,状况良好,大有借着解禁股扩张企业规模的态势,大博医疗也确实有所打算,今年许多企业都希望借着疫情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平稳扩张,除了能够享受到各类的优惠政策外,还可以看清市场的走势和需求。市场一片繁荣的时候很难辨清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是什么,通过此次疫情既让大博医疗清楚企业的方向和优势,也能够让投资人清楚哪些企业是能够持续增长的。

狡童

半年暴跌50%,机构疯狂离场,骨科龙头大博医疗还有救吗?

2020年下半年医疗器械集采事件发酵以来,医疗器械高值耗材概念股便一直没缓过劲儿来,据悉,国家第四批药品集采已于2月3日在上海开标,而第二批医疗器械集采也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开标。每一次集采都会出现“灵魂砍价”案例,在第一批医疗器械集采中,冠脉支架产品由平均售价1万元+降到不到1000元,降价程度达90%以上,龙头企业乐普医疗、心脉医疗均未能幸免。据公开信息,第二批耗材清单主要涉及心血管类和骨科耗材类。贝壳投研今天就来看一下骨科龙头,大博医疗现在的境遇。一、集采前夕:半年暴跌50%,机构疯狂离场2月3日药品集采开标前后,大博医疗股价三天累计下跌约25%,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最低价。实际上,每当集采消息出现时,部分医药概念股在二级市场里会有波动。此前冠脉支架降价超90%的消息出现后,乐普医疗盘中跳水,一度大跌超6%。但值得关注的是,仅短短半年时间,大博医疗股价已经腰斩。大博医疗自去年6月30日创下119.78元历史高点后,股价便步入下跌通道,截至2021年2月4日,大博医疗最低跌至60元以下,跌幅超过50%。与此同时,伴随着大博医疗股价走弱,机构疯狂离场。据统计,去年二季度有213只公募基金持有大博医疗股份,持股比例占总股本比例为4.57%,到了三季度,公募基金数量大幅减少至11只,持股比例占总股本比例为1.46%;去年8月份,深股通(外资)持股比例一度超14%,截至今日,深股通持股比例已不足0.5%。机构大幅减仓是对大博医疗成长性有担忧,有市场观点认为,大博医疗本轮下跌主要是遭遇“逻辑杀”,即随着药品集采政策出台,大博医疗未来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因素。大博医疗还值得期待吗?二、诟病已久?大博医疗存货为何备受质疑?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份,大博医疗就收到了深交所对公司年报中存货变动的问询,起因于2019年存货较期初增长了72.85%,占到公司资产总额的20.41%,存货周转率由上一年度的0.65次降至0.5次。与同行业企业相比,大博医疗股票(002901)存货占总资产比例明显偏高。截至2020年三季度,大博医疗的存货占总资产比已达到22.35%,到底有何问题?经过分析大博医疗近两年的商业模式,我们发现大博医疗存货上涨与销售模式变动密切相关。在2018年之前,包括医疗器械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均以经销商销售模式为主,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企业向经销商进行买断式销售,经销商因此获得了更低的出厂价,而生产企业则在交货的时候便能获得收入,省去了“销售麻烦”。但2018年之后,耗材两票制在多个省份进行试点,大博医疗开始实行配送模式,在这种销售模式下,大博医疗面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距离被瞬间拉近,在配送商向医院销售产品的同时向公司支付货款,因此使大博医疗产生了较大的货物积压以及回款压力。大博医疗所在的省份福建省,是第一批开展高值耗材两票制试点的省份,这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压力。数据显示,近几年,大博医疗的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慢于营业收入增速,这是“两票制”推行带给企业的阵痛。三、集采预测:消化存货、净利润下滑在所难免两票制是医疗器械的大趋势,和大博医疗一样,任何高值耗材企业也躲避不了,但在这严峻的时刻,大博医疗反而能迎难而上,大博医疗的收入增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数据显示,2016-2019年间,国产骨科耗材三龙头业绩均维持了较高速增长,其中,受两票制影响,大博医疗股票(002901)维持了更高的收入增长,而净利润也相对维持在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与此同时,医疗器械集采对生产企业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这其中,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最大的利好便是,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以及加速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大博医疗龙头实力显著,未来面临着国产替代机遇。据统计,截至2018年,外资品牌仍然占据着我国骨科耗材市场重要市场份额,而我国骨科耗材龙头,威高骨科、大博医疗在市场中的份额不足5%。在集采之后,我国国产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望大幅提升,300多亿市场之下,大博医疗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显然,在时机成熟之前,集采中标将使大博医疗面临着消化存货,以及净利润下滑的境况。集采对企业的影响已有前车之鉴,参考冠脉支架龙头乐普医疗,在去年集采之后,乐普医疗四季度业绩承压,据测算,2020年Q4净利润同比下滑204.6%,但从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来看,乐普医疗创新能力凸显,快速走出集采阴影。四、总结总的来看,当下,大博医疗面临着耗材“两票制”以及“集采”政策带来的严峻挑战,从近两年的调整来看,大博医疗对于了两票制影响逐渐消化,但近接着耗材集采也依旧不容乐观。短期来看,大博医疗业绩下滑在所难免,大博医疗股价也有明显的反映,但长期来看,贝壳投研认为大博医疗或许还“有救”,你认为呢?(t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