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规模逼近万亿!2019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睹道之人

规模逼近万亿!2019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

12月21日,第10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暨中国数字内容服务大会在京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最新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1.16%。报告称,去年互联网期刊收入23.08亿元,电子书收入58亿元,数字报纸收入8亿元,博客类应用收入117.7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4亿元,网络动漫收入171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收入2314.82亿元,网络游戏收入713.83亿元。多家出版单位依托优质出版资源,向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有声读物、文旅、音乐、影视等领域拓展,效益逐步显现,实现了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报告显示,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314亿元,在线教育收入为201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为171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总规模的比例为45.50%,移动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仍然稳固。魏玉山说,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增幅超过50%,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市场格局梯队层次渐趋形成,品牌性产品不断涌现,用户接受度逐步提升。而网络动漫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付费用户规模,整体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度报告还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持续向好。据统计,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7亿元,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到2500万余部,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网络文学用户超过4.5亿人。现实题材创作在2019年持续升温,主题内容日益丰富,主题深度与站位高度上也有所突破。此外,2019年以来,网络文学IP影视改编日益成熟,先后涌现多部在收视和口碑上都有上佳表现的作品,特别是电影《少年的你》(根据玖月晞所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成为当年电影的票房黑马,引发公众对校园暴力这一恶性社会事件的广泛关注。在谈到数字出版的新趋势时,魏玉山说,云服务、人机协同将成为数字内容供给的重要模式,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日益成为出版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速,人才队伍建设将向融媒型和全媒型深发展。

心迹

报告:去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近万亿 较上年度增长11.16%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原标题:2019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逼近万亿元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12月21日,第10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暨中国数字内容服务大会在京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最新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1.16%。报告称,去年互联网期刊收入23.08亿元,电子书收入58亿元,数字报纸收入8亿元,博客类应用收入117.7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24亿元,网络动漫收入171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收入2314.82亿元,网络游戏收入713.83亿元。多家出版单位依托优质出版资源,向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有声读物、文旅、音乐、影视等领域拓展,效益逐步显现,实现了内容价值、版权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报告显示,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314亿元,在线教育收入为201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为171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总规模的比例为45.50%,移动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仍然稳固。魏玉山说,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增幅超过50%,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市场格局梯队层次渐趋形成,品牌性产品不断涌现,用户接受度逐步提升。年度报告还显示,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持续向好。据统计,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7亿元,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到2500万余部,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网络文学用户超过4.5亿人。现实题材创作在2019年持续升温,主题内容日益丰富,主题深度与站位高度上也有所突破。在谈到数字出版的新趋势时,魏玉山说,云服务、人机协同将成为数字内容供给的重要模式,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日益成为出版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提速,人才队伍建设将向融媒型和全媒型深度发展。本届数博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

困也

去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近万亿

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昨天(21日)在京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较上年增长11%。2019年国内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增幅超过50%,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报告》显示,2019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9.08亿元,增长幅度为4%,增幅呈下降态势。同时,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314亿元,在线教育收入为201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为171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总规模的比例为45.5%,移动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仍然稳固。据统计,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亿元,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到2500万余部,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超过4.5亿人。《报告》分析,未来一年,随着新基建设施建设的加快,各领域云服务将进一步发展。云端模式成为阅读、教育、游戏等多个领域的主要模式。未来,在线教育将进一步加速智能化、场景化进程,更加强调服务的可用性、易用性以及良好的应用体验。同时,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日益成为出版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出版机构提供知识服务的新途径,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可视化内容将在媒体内容中占据更大比重,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型人才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迫切需求。本届数博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以“创新引领消费,融合赋能变革”为主题,全面回顾、展示一年来我国数字出版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北京晚报记者李俐)

极物之真

第十届数博会将发布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12月21日在北京举行。此次博览会以“创新引领消费融合赋能变革”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版界战“疫”、助力扶贫两大主题展,总结“十三五”成就,期间还将发布《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据悉,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用4年的时间实现收入翻番,已经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据介绍,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博览会采用线下召开论坛、线上同步直播,线上线下展览相结合的形式。线上展区分为出版战“疫”数字内容精品展、助力脱贫数字内容精品展,以及数字阅读、数字教育和知识服务三个专题展区。其中,出版战“疫”数字内容精品展和助力扶贫数字内容精品展是此次博览会的特色精品展区。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袭,社会经济停摆,使得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在线办公、在线阅读、在线消费等成为常态,也成为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单位及网络文学、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等企业制作防疫抗疫的数字出版产品,免费开放电子书阅读,展在线出版物销售,服务全民阅读。这些产品将在博览会上进行展出。此次数博会正值“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历史交汇点,将集中总结展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据即将在数博会上发布的《2019-2020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披露,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相较2018年增长幅度约为17.65%;相较2015年的4403亿元,用4年的时间实现收入翻番。其增速不仅远远超过传统出版,也高于文化产业的总体增长,已经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此外,此届博览会将继续开展年度荣誉推介活动,推介在数字出版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人物、品牌、技术,包括“社会责任贡献奖”“影响力人物”“优秀品牌”“创新技术”“优秀服务供应商”几个奖项,其中,“社会责任贡献奖”重点表彰在出版战“疫”和助力扶贫攻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优秀服务供应商”旨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诚信经营、口碑良好的企业。(窦新颖)

葛玄

第十届数博会开幕,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

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昨天(21日)在京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较上年增长11%。2019年国内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增幅超过50%,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资料图 关印 制《报告》显示,2019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9.08亿元,增长幅度为4%,增幅呈下降态势。同时,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9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314亿元,在线教育收入为201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为171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总规模的比例为45.5%,移动出版在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地位仍然稳固。据统计,2019年网络文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01亿元,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达到2500万余部,网络文学作者数量达到1936万人。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超过4.5亿人。《报告》分析,未来一年,随着新基建设施建设的加快,各领域云服务将进一步发展。云端模式成为阅读、教育、游戏等多个领域的主要模式。未来,在线教育将进一步加速智能化、场景化进程,更加强调服务的可用性、易用性以及良好的应用体验。同时,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日益成为出版品牌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出版机构提供知识服务的新途径,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可视化内容将在媒体内容中占据更大比重,培养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型人才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迫切需求。本届数博会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以“创新引领消费,融合赋能变革”为主题,全面回顾、展示一年来我国数字出版的最新发展、最新成果。(原标题:第十届数博会开幕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李俐流程编辑:u022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卡拉扬

第十届数博会12月下旬举办,将发布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获悉,经批准,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同指导,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将于12 月 21日在北京开幕。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是我国惟一以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为主题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从2005年首次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举办以来,15年来,博览会陪伴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走进了第十届。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以“创新引领消费 融合赋能变革”为主题,将采用线下召开论坛、线上同步直播,线上3D展览和平面展览相结合、线下展览相结合的融合办展融合办会的形式举办。出版战“疫”、助力脱贫两大主题展线上展区共分为五个展区。其中,出版战“疫”数字内容精品展和助力脱贫数字内容精品展是本届博览会的特色精品展区,将重点突出数字出版企业战“疫”及助力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初,疫情来袭,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阅读、在线消费等成为常态,也成为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的重要方式。出版单位及网络文学、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等企业发挥数字出版的优势,制作防疫抗疫的数字出版产品,发挥知识抗疫的作用;免费开放电子书阅读,提供精神抚慰和心理纾解;开展在线出版物销售,包括直播售书等,服务全民阅读。为鼓励这些在疫情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本届博览会特意为数字出版企业增设了“社会责任贡献奖”。总结“十三五”成就,谋划“十四五”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数博会正值“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历史交汇点,将集中总结展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并为“十四五”发展规划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即将在本届数博会上发布的《2019-2020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披露,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相较2018年增长幅度约为17.65%;相较2015年的4403亿元,用四年的时间实现收入翻番。数字出版增速不仅远远超过传统出版,也高于文化产业的增长,已经成为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2020中国边缘计算产业研究报告》发布,国内市场规模近万亿元

随着5G的发展和深入,边缘计算作为区别于企业内网和互联网的新业务入口,我们也将对其发展持续保持关注。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边缘计算中文社区”,36氪经授权发布。引言2020年,边缘计算随着5G、IOT、AI等相关技术演进越来引人瞩目,关于边缘计算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但是涉及边缘计算的定义、边缘市场的规模、边缘技术的成熟度和边缘玩家的分布的系统性介绍却比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多角度分析,从边缘计算的定义、市场预测、技术架构和玩家分类等不同维度,对边缘计算进行系统性的盘点。文章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边缘定义的真与假”、“边缘技术的重与轻”、“边缘市场的大与小”,从定义、技术、市场三个角度盘点边缘计算现状和未来。第一章“边缘定义的真与假” 主要从边缘计算的概念提出、完善和演进出发,分析不同机构对边缘计算的定义阐述,并总结出边缘计算的定义。第二章 “边缘技术的重与轻”主要从边缘计算的实现出发,根据WAN和PAN网络的不同,对于“重边缘”和“轻边缘”进行分解,同时根据不同边缘垂直行业的技术成熟度,对于技术所处阶段进行了剖析。第三章 “边缘市场的大与小”,分析相关的国际预测数据,并针对一直缺少的中国市场规模,根据相关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测和展望,进而分析了华为、阿里巴巴、九州云、航天云网、海康威视、亮风台等在不同领域的典型的玩家。一、边缘计算的真与假关于边缘计算的定义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它的提出和演进却是逐步完善的,通过边缘计算定义的演进过程的回顾,可以了解在后一章节提到关于重边缘和轻边缘分类是如何形成的。1.1 Wikipedia的定义Wikipedia 关于边缘计算的网页上,关于边缘计算的提出是在2014年,高通工程总裁(Qualcomm VP of engineering)Karim Arabi 在IEEE DAC 2014 Keynote[2]中,以及2015年的MIT的MTL Seminar的受邀演讲中,宽泛的定义边缘计算为云之外的在网络的边缘侧的所有计算,更具体的定义是云之外的需要实时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在他的定义中,云计算用来处理海量数据(Big Data)的计算,而边缘计算用来处理实时计算(Instant Data )。Karim Arabi本身的背景还是从IOE(Internet Of Everything)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概念,对于边缘的计算只是从使用者的视觉进行了初步提出了构想,因此在DAC的演讲中,他只是提到了相对于云(Cloud)的边缘(Edge)场景,演讲中更多时候还是通过Mobile Computing这个词来形容这种计算模式。图表 1 Karim Arabi 在IEEE DAC 2014 Keynote 提出Edge概念Wikipedia对于边缘计算的定义是“一种针对请求交付低延时相应的计算模式”。1.2 ETSI的定义2015年8月,ETSI第一次提出了MEC的验证框架(Proof of Concept Framework)[3],经过近5年的演进,相关标准体系也逐渐清晰。ETSI定义MEC意义在于将边缘计算从IOE的视角扩展到ICT的视角。ETSI MEC ISG标准委员会的董事Alex Reznik给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任何不是传统数据中心的都可以成为某个人的边缘节点。” ETSI MEC定义[4]是“为应用开发者和内容提供商提供在(运营商)的网络边缘侧的云计算能力和IT服务,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极低的延时和极大的带宽,支持针对应用侧无线网络的实时访问。”图表 2 2015年8月,ETSI提出了MEC 的验证框架(Proof of Concept Framework)1.3 Gartner的定义边缘计算作为一个独立技术数据第一次出现在Gartner报告中是在2016年,当年8月份发布的“数据中心能源和制冷技术曲线(Hype Cycle for Data Center Power and Cooling Technologies)”[5] ,第一次将Edge Computing作为“On The Rise”的技术放入到了曲线图里。2017年3月,Gartner的提升了对Edge Computing这一领域的重视,Gartner VP Thomas J. Bittman发表博客,认为“边缘将吃掉云”[6]。在2018年,“从云到边缘”是被列为十大战略性科技发展趋势之一。2019年,边缘计算再一次登上Gartner的趋势榜单。图表 3 2017年,Gartner VP Thomas J. Bittman发表博客,认为边缘将吃掉云从过去的报告中可以看到,Gartner对于边缘计算的重视也是逐步形成,对于概念的理解也在逐步完善,Gartner Glossary对边缘计算的定义[7]是“边缘计算是一种分布式的计算技术,在靠近人和物信息产生和消费的(物理和网络)位置,提供信息处理的计算能力”。1.4 Forrester的定义Forrester关于边缘计算的最早分析是在2016年6月的报告《Mobile Edge Computing Will Be Critical For Internet-Of-Things Success》[8]中。2018年针对边缘计算发表了《 Get Ready For Edge Computing’s Rise In 2019》,2019年发表了 《Make Edge Computing A Key Investment for 2020》[9]。Forrester对边缘的定义包含了对WAN和PAN的理解,它对边缘计算的定义是“边缘计算和IOT是一种将泛在连接扩展到物理世界的革命性技术”。1.5 边缘计算定义和分类总结我们针对以上不同来源的边缘计算定义,各家对边缘计算的定义虽然有所差异,但基本强调新边缘管道和分布式部署方式产生的对业务形态的重塑。在这里我们对边缘计算的要素进行总结,主要的重点包括以下三点:边缘计算必须包含终端触点(Endpoint)的方式,实现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双向翻译(数据/事件/控制信令),并通过网络管道实现一定规模的终端和空间的覆盖,实现人物交互/物物交互,单一具备计算能力的终端(如具备自处理能力的摄像头)如果未通过网络管道接入一个更广泛的数字世界,不适合归入边缘计算范畴;边缘计算的数字计算能力,可以分为轻边缘(远边缘)和重边缘(近边缘);边缘计算的网络管道能力,可以分为WAN(5G/LTE/WiFi6等)和PAN(Zigbee/LoRa/Bluetooth等);二、边缘技术的轻与重2.1 边缘计算不同技术所处阶段分析一般技术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技术萌芽期的探索孵化、技术膨胀期的百花齐放、技术收敛期的分久必合、技术成熟期的价值回归。我们不能把边缘计算当成一种技术,而是一系列组合支撑的业务新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技术多样性、成熟度和市场价值合理性各有不同。边缘计算体系中分为平台类技术和应用类技术,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如下图所示。2.2 5G MEC重边缘和IoT轻边缘技术比较基于5G的MEC边缘和基于IoT设备的边缘一体机是两种比较常见的边缘形态,以5G为代表的WAN管道的边缘计算,相对以LoRa、NB-IOT、Zigbee、Wifi6等PAN管道,在大带宽、控制/内容传输兼具、室外(Outdoor)空间扩展性、移动性、SLA保障和计算延展性上具备更大优势。WAN管道和PAN管道的不同,形成了重边缘和轻边缘两种形态。区分重边缘和轻边缘两种形态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放置位置,重边缘一般和5G结合,部署在基站后面,而轻边缘一般部署在基站前面,下沉物联网设备或者工业产线现场。总的来说,重边缘对5G管道等刚硬要求比较高,建设成本更大,但是带来更好的空间延展性、计算能力和网络带宽。2.3 5G MEC重边缘和IoT轻边缘发展前景和轻边缘比较,5GMEC重边缘计算在大带宽和低延时并存的场景中具备更广阔的前景,比如制造、港口、文娱和园区类场景,5GMEC重边缘能够提供更好的数据上下行所需的带宽能力、数据处理所需的计算能力、指令控制所需的低延时和安全所需的数据私密性。比如在工业领域的IoT边缘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大规模IOT(MassiveIoT,如水管探测传感器)、大带宽IoT(BroadbandIoT,如视频直播),关键应用IOT(CriticalIoT,如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业视觉检测)和工业自动化IOT(InstrialAutomationIoT,如对工业流水线的反向控制)。爱立信相关分析报告[10]也指出,5G边缘计算在关键应用IOT和工业自动化IOT上具备更大优势。三、边缘市场的真与假3.1 边缘计算产业链分布我们基于以上边缘计算的分析,接下来总结下边缘计算产业分布,在边缘计算领域中的玩家,总的来说可以将边缘计算的产业分为以下几个维度:3.2 国际市场预测关于市场增速的预测,不同的机构针对边缘计算的产业发展都从不同角度做了相应的分析,Gartner的研究[11]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在“传统的”集中式数据中心或云存储以外处理的企业生成的数据的比例将从2018年的10%跃升至75%。Forrester也认为[9]“边缘云服务市场未来成长速度将达到50%以上”。其他机构诸如IDC、GrandViewresearch等机构,也对边缘市场做了一定的预测。不同机构的预测数据汇总见下表:MarketResearchFuture[12]的市场调查认为全球边缘市场到2024年将达到224亿美元的规模,年增长速度为28.4%。另一市场调查机构MarketsandMarkets[13]对边缘市场的预测为157亿美元,年增长速度为34%。同时他们对边缘市场的分布做了一定的分析,认为北美、欧洲和亚洲市场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一些咨询机构,比如毕马威、麦肯锡和德勤对边缘计算的市场的行业分布、硬件规模和边缘AI市场也做了相应的分析。2020年毕马威与IDC的分析估计,在2023年,五个主要行业在连接性、软件、硬件和服务领域的合并市场总值将 超过5000亿美元。预计这五个行业将在未来数年取得显著增长,部分得益于5G和边缘计算结合带来的大大提升的连接性。3.3 中国市场预测3.3.1 总体预测针对中国市场,我们将根据边缘计算和分类市场规模预测如下,后面将分章节陈述不同领域的规模预测逻辑。3.3.2 终端触点/终端中国市场规模预测根据相关机构预测[14],“预测2019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1660亿元左右。2021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长至2580亿元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65%。”估计到2025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将达到4000亿元的规模。根据2019年的中国传感器公司营收分析[15],整体传感器领域公司营收已经达到2500亿左右规模),主要集中在综合安防(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声光传感(如歌尔声学)、军用设备(如航天电子)等领域。3.3.3 轻边缘/远边缘/IoT边缘中国市场规模预测工业一体机、IoT网关等轻边缘部署位置一般在基站的前面,主要提供比较丰富的工业IO接口,通过工业协议方式连接到工业设备,通过容器平台,承载一定能力工业内置软件实现对设备的单向和双向控制。代表产品如航天云网的INDICSEdge工业一体机、研华IPC紧凑型工业边缘计算机和Stratus的ztCEdge系列等。工业一体机由于受其设备限制,一般主要集中在设备信息采集以及相关控制能力上,对于AI、视频处理等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研华推出的IPC-220/240紧凑型工业边缘计算机配置一般为INTELi3/i5/i7或者国产海光的CPU处理器、32G内存和数TB硬盘。在AI、视频等能力扩展上有一定限制。工业一体机的售价一般在1~2万左右,工业一体机的市场规模2019年在10万台左右,按照30%的年增长率估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在50亿人民币左右。3.3.4 重边缘/近边缘/5G MEC边缘中国市场规模预测重边缘的市场规模估计,可以通过从运营商侧边缘计算数据中心的数量进行推算。中国联通在国内5G MEC的建设处于领导地位,按着中国联通的相关规划[17],预计到整个联通适合边缘的区域DC将有70~80个,本地DC将有600~700个,边缘DC将有6000~7000个,接入局房将会更多,预计达6万~7万个。假设2025年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完成2万个机房的部署,相关边缘计算的机房规模将达到6万个(2万/运营商)左右,按照每个边缘机房建设投入300万计算,未来5年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 亿人民币,到2025年达到600亿人民币。3.3.5 边缘行业软件和服务中国市场规模预测边缘计算可以服务机场、国防、营销、气象、航运、保险、农业、家庭消费、健康、能源、公共服务、零售等多个行业的需求和创新。不同行业的特定场景都有边缘计算的诉求。在软件和服务上,可以通过行业市场进行估算按照KPMG的估算,“ 全球到2023年,随着5G和边缘计算的更广泛应用,这五个目标行业将在涵盖连接性、 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整个生态体系中创造超过5000亿美元的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8%~10%,其中软件部分部分根据不同行业,占比约为11%~48%。亚洲边缘计算市场大概占到全球市场的28%左右[12],假设中国边缘市场占全球市场10%的规,按照KPMG的应用和服务市场规模,2023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估计达到200亿美元(1300亿人民币)和140亿美元(900亿人民币),按照30%的边缘市场增速,到2025年,软件和服务将达到330亿美元(2200亿人民币)和230亿美元(1500亿人民币)。中国边缘和软件和服务市场增长速度和规模如下图所示:3.4 国内典型边缘供应商分析根据本文第三章重对边缘计算产业链中的分类,我们选取了国内各个领域七个典型的厂商,对其业务形态、产品模式和战略思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3.4.1 5G核心网提供商 - 华为华为边缘计算解决方案的思路,一条展现是通过5G核心网优势,将能力延伸到UPF进而突破MEC领域,另外一条路线是通过IoT网关等IT硬件方案,双管齐下实现对重边缘和轻边缘市场的覆盖。华为在边缘计算中华为是全方位的玩家,其相关产品即包括重边缘领域,也包括轻边缘领域。重边缘主要集中在覆盖5G核心网、5G基站、5G UPF边缘网元、MEC边缘MEP/MEPM 等符合ETSI规范的MEC产品。轻边缘领域则推出了华为AR502H等物联网关,提供SDK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灵活调用。华为同时还在边缘开源计算上持续发力,轻边缘领域则通过KubeEdge开源方式,基于容器化技术推动轻边缘底座的能力。重边缘领域,则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九州云等公司一起发布了首个MEC边缘计算开源项目EdgeGallery,希望通过开源方式,构建边缘计算的开放应用生态。3.4.2 运营商5G MEC转型领导者 – 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在国内三大运营商重,属于在5G MEC领域布局较为完善、体系最为成熟的运营商,也是国内首家全国商用上线的边缘云平台。截止2020年12月,中国联通已在全国开展300多个MEC商用工程,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开拓了中国商飞、三一重工、中国一汽、宝武钢、天津港、新疆电网、中日友好医院、文远知行、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等多个商用项目,同时也和腾讯、阿里、百度、虎牙、抖音等推进的MEC试商用基地。中国联通的MEC边缘云的架构建设分为5大模块,分别是支持边缘云资源分发的部署平台、支持边缘云业务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管理平台、支持运营和响应的业务运营平台、支持生态合作伙伴的应用开发者平台和边缘安全保障体系。作为5G MEC入口掌控着的运营商,边缘计算领域作为转变“哑管道”的转型关键,中国联通如何实现CT服务到ICT融合服务能力的转型,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3.4.3 公有云的边缘能力下沉实践者 - 阿里云作为国内公有云的领导者,随着AWS等国际公有云玩家也推出了Wavelength、Snowball等边缘计算相关产品,阿里云也推出了两种形态的边缘产品,重边缘技术(Edge Node Service,ENS)和轻边缘技术OpenYurt。ENS基于CDN的布局进行建设,也规划基于运营商边缘节点和网络构建。而OpenYurt是基于Kubernetes 实现的开源IoT设备轻边缘底座,能够和阿里云实现轻边缘的应用下沉。阿里边缘计算的思路,主要还是依赖公有云增强未来边缘计算场景和中心公有云的紧耦合,通过生态实现公有云在边缘云的延申。3.4.4 中立的重边缘MEC技术创新者 - 九州云九州云作为国内依托开源技术崛起的技术型厂商,在OpenStack 和Kubernetes 等开源云计算平台积累,近两年在5G边缘计算领域的持续发力,在MEC解决方案、边缘行业方案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成为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边缘领域的技术合作伙伴。九州云的优势是其技术积累和中立性,在OpenStack社区、EdgeGallery社区、StarlingX等开源社区商,九州云拥有董事席位和技术委员会席位。九州云由于本身在硬件和5G核心网领域,因此在MEC解决方案的中立性和解耦性上对用户更加友好。九州云边缘计算管理平台是基于5G网络和边缘计算的能力,构建在移动网络边缘基础设施之上的云平台,组成部分包括:Edge IaaS(边缘计算IaaS方案)、Edge CaaS(边缘计算CaaS方案)、Edge MEP (边缘计算平台)的能力。具备从中心运维管理功能,硬件加速管理功能,边缘节点配置、基础设施服务(Iaas)能力,虚拟化环境远程自动部署能力、容器编排能力,中心与边缘混合编排能力、应用服务统一管理能力,创建多种应用程序环境等能力。九州云也同时在智能场馆、边缘游戏、智慧交通等领域积累了响应的边缘应用能力和服务。3.4.5 轻边缘技术厂商 - 航天云网航天云网主要是涉及工业互联网行业厂商,因此其相关产品主要服务于工业领域,构建了基于INDICS+CMSS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的INDICS Edge工业一体机通过软硬结合的边缘智能一体机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下沉到工业现场的新趋势,从而出现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工业APP精准赋能的新模式。航天云网的优势是其在工业领域的行业能力积累,通过轻边缘工业一体机的方式将工业数据采集、数据解析、协议转换等能力下沉。如何将轻边缘和5G重边缘等技术整合,对轻边缘厂商来说是个机会也是个挑战。3.4.6 边缘视觉传感器领导者- 海康威视海康威视作为国内智能安防领域的领导者,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一系列智能安防产品。海康威视的技术主要结合摄像头本身具备的终端AI能力以及相应的计算后台,实现人脸抓拍、人脸比对、车辆结构化、客流统计、违章检测等智能监控能力。随着5G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终端模组的成本降低,海康威视如果未来通过5G方式,和MEC重边缘技术结合,将能够实现更多和AI结合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3.4.7 垂直行业VR解决方案典型厂商 – 亮风台亮风台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增强现实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产品主要包括AR云、AR通讯、AR终端组成的“云管端”一体化AR平台。AR能力作为边缘计算的一个典型能力,在智能制造、体防控、远程诊疗、远程诊疗等领域有着比较良好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工业领域通过使用AR 眼镜对设备进行智能巡检、点检,自动记录设备状态,提前预防及时维护,通过IoT传感器反馈的实时数据,在巡检过程中为工程人员提供数据支撑,第一视角同步现场情况,远程协作辅助,提高巡检效率与质量。四、总结我们通过针对边缘计算定义、技术、市场三个角度,对边缘计算的技术定位、产业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初步的盘点,随着5G的发展和深入,边缘计算作为区别于企业内网和互联网的新业务入口,我们也将对其发展持续保持关注。

萌区有状

《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出版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4日讯 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快速起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了中国艺术金融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当下,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新业态。近日,《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出版发行,报告站在世界金融科技发展与艺术金融科技前沿,聚焦于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发展情况,对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发展的态势与格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梳理。当前,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与金融业务的创新关系越来越密切,甚至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艺术金融技术及其体系(Art×Fin×Tech)不断成熟,以互联网平台化为主导的技术及其体系不断发展,推动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交易范围、交易边界以及交易规模扩大,正在改变艺术金融发展的格局。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主笔西沐指出,艺术金融科技(ArtFinTech)进步对艺术品市场、艺术金融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艺术金融科技的不断融合发展,推动了艺术金融科技不断融入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新技术的融合会给中国艺术金融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与格局,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科技鉴定、鉴证备案技术与体系、互联网艺术金融、区块链、客户管理(客户画像)、智能投顾、数据服务、人工智能、VRARMR用户体验和场景参与技术等的互相叠加和创新,不仅会催生新的业态,也会进一步推进跨界融合与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这一进程的深化。《中国艺术金融科技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是一个研究性的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主体内容分为十章四十九节:从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现状分析入手,通过国内外对比,明确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通过对金融科技产业各类主体的全面梳理,形成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图谱,并分析指出当前行业生态的发展特点;系统分析了艺术金融科技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关键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其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应用情况;从监管、个人信息保护、竞争、应用场景和人才等五个方面,探讨当前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从融合应用、产业机遇、技术发展和政策监管等多个角度,展望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最后一章,提出了十条相应的政策与建议。本报告共计12余万字,30余幅表格。

掘墓人

《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2020)》发布 智能化将成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

中国网1月7日讯 6日,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未来媒体蓝皮书:中国未来媒体研究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未来媒体的年度进展、发展状况、行业热点及个别案例剖析,既概括总结出了未来媒体发展的三大热点,又在“人工智能”“5G”和“媒体融合”的三大背景的发展下分析预测了未来媒体发展将呈现的六大发展趋势;既立足国内,深入分析了各种传统与新型媒体的案例,又放眼世界,重点分析了英、日两国智慧媒体的发展案例。一方面总结和分析了我国传媒业前沿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行业管理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报告由“总报告”“行业篇”“热点篇”“调查篇”“交流篇”五大部分构成。“总报告”展现了在媒体融合发展、信息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相关国家战略的指导下,2019-2020年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融合化、智能化、全球化等特征,结合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厦门市智能视听产业发展,探讨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行业篇”重点从媒体5G应用发展、智能音频、短视频、移动新闻客户端产品、未来媒体智能终端创新等方面,分析了2018年前后中国未来媒体发展现状与特点。“热点篇”围绕“5G”时代下媒体场景分析、智媒体技术分析和算法新闻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调查篇”通过大量一手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现状、福建老年人媒体接触现状等,并提出对策建议。“交流篇”精选韩国智能媒体发展和芒果TV、云知声等本年度行业发展的部分典型代表案例,试图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视角来分析其发展经验。报告指出,2019-2020年,未来媒体发展主要有三大热点:一是未来媒体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向纵深。互联网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迈进,产业智能化、跨界融合发展已成大趋势。未来媒体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交互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大。二是5G时代下未来媒体的应用创新发展不断加速。报告提出,5G业务的发展是全体系、全生态的过程,媒体的5G应用必将在新传播时空重塑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品牌力。媒体的接收场境发生变化,媒体接收频次也发生变化。人的一天中,有多达180次接触移动互联网(手机、IPAD等 )。据华为公司预测,到2025年,平均每人将拥有5个智能终端。除了80亿智能手机,个人PC、平板电脑、VR眼镜、智能手表、智慧屏等智能终端数量将超过200亿个,通过5G可以使视频通话、视频娱乐、个人数据在不同终端间无缝切换。三是未来媒体的智能化发展逐步加速,融媒逐步向智媒发展。进入2019年以来,智能音频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智能音频从初级起步阶段时追求智能语音内容、形态、设备、技术等逐步向关注如何与万物互联从智能到智慧的步调相匹配转变。报告分析认为,具有超级连接能力的5G网络,将与数字化、大数据、云和人工智能全面融合,带来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也将为人与人、人与物的连接方式带来深远改变。“5G”时代的到来, 驱动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升级,多元的应用场景也将给传媒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人工智能不仅形塑整个传媒业的业态面貌,也在微观上重塑传媒产业的业务链。来源:中国网

第三章

2020年第三季度SaaS报告

GP Bullhound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SaaS报告”,分析了六大趋势:支出模式的变化提升了对实时客户智能的需求COVID-19对全球收入水平产生了不利影响,长期的金融不确定性已将消费者的支出模式转变为必需品,如杂货和家庭用品,并大幅削减了服装、鞋类和旅行等非必需品类的支出。除了所消费产品的变化之外,消费者越来越转向在线购物和其他非接触式购物方式,消费渠道和忠诚度偏好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转变需要实时洞察力来追踪客户的喜好,并监视客户的体验以识别和防止客户流失。对基于云的供应链管理软件的需求增加产品和渠道需求的变化加速了对供应链管理(SCM)软件的需求。它有助于复杂的生产和交付流程的顺畅运行,并为优化提供了数据驱动的见解。SCM软件市场有望在2020年至2024年增长约9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1%。二维码在支付处理软件平台中的普及越来越高预计2020年至2025年,支付处理软件市场将增长460亿美元以上。自大流行以来,新支付技术(特别是二维码和数字钱包)的用户数量增长了10%,这迫使主要的支付处理平台必须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功能。混合学习LMS软件促进了全球公司和学术电子学习封锁和社会疏远导致学生和工人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学习管理系统(LMS)软件大行其道。2020年至2025年,全球LMS软件市场有望以约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约120亿美元。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转向基于云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根据IDC的预测,到2024年全球将以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格式创建、捕获和使用1.25亿PB数据。预计到2030年,数据仓库市场将达到240亿美元。以软件为重点的SPAC优先于IPOCOVID-19已导致科技股在公开市场上的波动。为了减轻市场风险,长期存在的私营科技独角兽现在正寻求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而非传统IPO进入公开市场。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1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报告2021年保险业展望报告Facebook IQ:2021年热门话题和趋势报告社交游戏报告:促进我们的关系2021年美国电信、媒体和娱乐行业前景2020年全球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美国网络市场竞争调查报告智能财务运营:CFO最强大的资产2020年全球薪资基准调查报告5G展望系列:实现包容性的长期机遇报告2021年全球十大风险2020年消费者订阅软件洞察报告2020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年营销人员工具包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媒体报告2021年营销人员工具包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网络媒体报告远程工作报告:从远程到混合2020年商务应用报告中国互联网保险代理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金融科技报告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1年度特别报告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秋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77页)报告:安全进行远程工作的未来(104页)2020年拉丁美洲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开发者群体状态报告2021年科技趋势报告2020年英国广告业年终报告2021年全球投资展望2020年虚拟活动体验报告2021年1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34页)报告:缩小沟通和营销差距报告:崛起的B2B决策者2020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报告2020年数字社会指数2021年科技预测报告2019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千禧一代调查报告衡量数字发展:事实和数字2020勾画贸易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贸易2020年全球千禧一代调查报告衡量数字发展:事实和数字2020勾画贸易技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贸易报告:解构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家族企业税报告通过整合安全生态系统以降低复杂性报告:推进亚太地区的数字社会数字化居住:2021年新居住展望2021年数字营销行业脉搏报告工作未来式:从远程到混合2030年10大消费者趋势报告:美容护肤电子商务的未来2020年美国网络广告相关性报告前所未有之年:20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报2020年英语水平指数报告2020年英国搜索趋势报告2021技术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广告业年终报告2021年全球网络趋势:商业弹性2020游戏和电子竞技报告5G消费者潜力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Fjord趋势报告2021消费者品牌报告:寻找真相2020年新加坡搜索报告中国经济简报:从复苏走向再平衡2021年制造业内容营销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2021年全球移动趋势报告2020年美国广告业年终报告中国重点城市道路网结构画像报告报告:重新评估媒体虚拟办公室:2030年工作场所愿景2020年Q3社交媒体趋势报告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如何应对“生死考验”?2020年第三季度风险投资报告全球战略定位报告:国家心智资源中的万亿机会零食现状:2020全球消费者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特别版语境的力量报告:语境和情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2021年时尚业生态报告(127页)报告:在不确定的时期保持领先2020年东南亚消费者趋势报告2020-2021年全球广告行业状况趋势报告2020-2021年Salesforce报告2020年新美国消费者报告报告:2020年全球贸易统计手册2020年11月移动市场报告2021年全球视频广告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文版2020年约会类应用营销指南报告:消除种族不平等差距报告:企业重启2020年俄罗斯和独联体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报告2020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2020年游戏报告2020年消费者忠诚度晴雨表2020年中国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报告2020年上半年媒体质量报告谷歌报告:联网家庭体验的核心——客厅2020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37页)2019年美国替代肉、蛋、奶行业报告2020年拉美裔营销报告2020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2020年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19-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报告:5G的未来是什么202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67页)2020年全球职务舞弊与滥用职权调查报告Covid-19:媒体和购买的游戏规则改变者报告美容和护肤电商的未来:2021年新兴趋势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追求相关性报告:一切皆因广告个性化2020年假日零售报告2020年世界贸易监测报告2020年Z世代最新趋势报告2020年旅游报告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0年)2020年旺季消费者研究报告报告:Covid-19时代创造性客户经验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政府激励和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竞争力在亚太地区的‘新常态‘中找到确定性新加坡联网电视调查报告2020年数字营销状况报告2019年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报告报告:移动的重要性2020年世界贸易报告2020年假日习惯报告释放5G消费市场潜力报告文化:定义东南亚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消费者调查报告2020年视频和互动内容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报告报告:全渠道和美丽新世界报告:了解印度十亿网民中国互联网经济白皮书3.02021年品牌颠覆报告5G经济报告2020年假日购物季预测报告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20中国入境旅游发展报告2020上半年视频营销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流媒体报告交通运输区块链白皮书(2020)2020年东南亚电子商务报告报告:打开下一波电子商务之门2020年生态威胁报告2020年亚太地区营销情报报告2020中国家族信托报告2019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20中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研究与展望2020年全球人才报告(113页)2020未来城市出行蓝皮书2021年亚太区市场趋势预测--中文版2020年北美移动经济报告2020 年度十大新兴技术报告2020年美国广告流量欺诈报告2020年隐私时代的客户洞察报告中国城市千禧一代和z世代生活与支出报告报告:COVID-19对欧洲假日购物的影响跨国采购报告:影响全球服装采购格局的五大因素2020年亚太地区移动营销报告2020年印度移动支付报告2020年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使用洞察报告报告:封锁期间的视频游戏2020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168页)中国泛娱乐出海机遇洞察2020年英国最有价值的75强品牌(103页)COVID-19流行期间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2020中国进口消费市场研究报告2020年电动汽车成本报告2020年全球财富报告2020年印度媒体和娱乐报告(272页)报告:东南亚社交电子商务的崛起2021年B2B内容营销报告2020年播客广告转化基准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风险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移动网络体验报告2020-2024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中国摘要2020年第三季度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大中华区人工智能成熟度调研报告2020自动驾驶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2020年假日购物季消费者调查报告循环时尚:中国新纺织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120页)2021预测之亚太地区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163页)印度OTT报告2020智慧数码城市报告-全城 AI(136页)2020年第14个年度假日购物调查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客户参与报告2020年Q2太空投资报告2020世界超级财富报告复苏和超越:疫情后旅游业的未来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2020中国移动经济发展报告(中文版)2020年移动金融报告2020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270页)2020年第二季度受众报告2020年9月中国乳品报告2020年全球支付报告网络视频报告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报告2020亚太社会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报告:营销决策者与营销公司的关系2020全球消费者洞察报告2020年香港商户调查2020年Q2视频广告指标报告2020年第三季度移动应用市场报告2020年人工智能报告2020年度全球幸福感调查报告COVID-19如何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设备的习惯B2B买家行为调查报告TikTok的力量2020年化妆及美容报告2020年南亚经济聚焦报告(112页)2020中国服务设计报告零售业2020: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取胜2020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年9月网络新闻报告2020年世界石油展望报告(332页)2020年亿万富豪洞察报告游戏行业:无法独享安全报告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敏捷与弹性:迎接新现实的另类投资报告影响世界:了解富国儿童幸福的构成报告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2020年农产品市场状况报告(164页)资产管理报告:支持增长并确保关照首份数字欧元报告:2021年启动数字货币项目2019-2020上半年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力报告人工智能在五大行业的成就与挑战报告:文化连通性转变2020年Q1-Q2中国TMT行业私募及创业投资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消费者指数报告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联网汽车新趋势报告联合国经济学家网络:塑造我们时代的趋势报告中国线下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报告2020年最有价值的75个印度品牌榜2020年粮食及农业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展报告2020移动游戏报告2020年保险科技报告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2020年汽车营销报告2020中国Z世代汽车消费洞察亚太地区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报告复苏之路:2020年亚太地区电子商务报告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165页)2020年品牌激情报告报告:重新思考COVID-19时代的零售策略之日本报告:为潜在客户转化建立关系2020上半年金融科技脉搏报告2020年年度忠诚度报告| NOT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