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CSSCI中的这些半月刊,真香,还是真坑?疏瀹而心

CSSCI中的这些半月刊,真香,还是真坑?

根据出版周期,可以将期刊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和年刊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目录》中的期刊数量为568种。由于原中共中央党校、原国家行政学院2018年合并重组为新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从2019年开始,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并刊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因此,目前CSSCI期刊数量实际为567种。从出版周期来看,在567种CSSCI期刊中,双月刊最多,有314种,占比超过55%;月刊次之,有181种,占比接近32%;季刊有59种,占比亦超过10%;半月刊有12种;而旬刊仅有1种。本期推文将目光投向CSSCI期刊中的12种半月刊,向各位读者介绍这些期刊的基本信息。通常而言,期刊出版周期与年刊载文章数量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出版周期越短的期刊,每年刊载的文章数量越多。表格里这些半月刊年刊载文章的数量即明显高于同类期刊平均水平。对于个体特别是初入学术之门的研究生来讲,选择某些发文量较大的半月刊投稿,或许更容易被接收。然而,上述半月刊中的部分期刊,在坊间的“口碑”似乎不佳,或是因刊文量过大而被质疑论文“较水”,或是笼罩在“中介”代发、版面费高昂的阴云里。那么,这些半月刊到底是真香,还是真坑呢?1.《求是》的前身是《红旗》杂志,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办,是党中央机关刊,读者对象主要是党政军及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宣传思想理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党员。尽管《求是》杂志的作者群体有较高的门槛,但根据杂志社信息,《求是》的投稿通道是面向广大读者开放的。《求是》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2.《红旗文稿》是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宣传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由求是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8年,《红旗文稿》共刊载文献433篇(2019年数据暂缺)。《红旗文稿》现设有“文摘”“政治”“文化”“经济”“金沙滩”等栏目。《红旗文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qstheory.cn/hqwg,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hqwg@qstheory.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4037076/640373313.《学术前沿》定位于对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学术分析,关注在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长期存在、触及根本、关乎全局的议题,特别是中央关心、民众关注,极富现实针对性,亟待给出对策、抓紧解决的问题,并以精确严整的学术范式,对这些重大、紧要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在规律层面进行把握;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学术前沿》共刊载文献554篇。《学术前沿》以"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的形式,每期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阐析,此外,还设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成果发布”“调查研究”“公共治理”“中国战略”“政党政治”“学术大视野”“政治评论”等栏目。《学术前沿》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rmxs.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rmxs,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637454.《中国高等教育》创刊于1965年,当时刊名为《高教战线》,1982年复刊,1986年7月正式更为现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倡导“正视听、明学理”,关注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共刊载文献581篇(含增刊)。《中国高等教育》现设有“高教纵横”“理论视野”“党建与思政”“域外视角”“专题研究”“高职高专”“创新创业”等栏目。《中国高等教育》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yb.cn/zggdjy,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gdjy@email.com.cn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2966585.《教育发展研究》创刊于1980年,当时刊名为《上海高教研究丛刊》,1985年更名为《上海高教研究》,1999年正式更为现名;主要报道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探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规划、教育体制、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内容;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教育发展研究》共刊载文献431篇(含增刊)。《教育发展研究》现设有“决策参考”“摄影报道”“视点”“时评”“专题”“域外”等栏目。《教育发展研究》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jyfz@263.net编辑部联系电话:021-64186212/64034596/640383426.《图书情报工作》创刊于1956年,是国家级大型图书馆学情报学两栖专业学术核心期刊,主要面向研究型图书情报机构,侧重于数字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与图书情报工作转型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主要报道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核心的相关领域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情报工作》共刊载文献588篇。《图书情报工作》现设有“情报研究”“工作研究”“理论研究”“知识组织”“海外观察”“综述述评”“专题”等栏目。2020年重点选题可参见:http://www.lis.ac.cn/CN/column/column81.shtml《图书情报工作》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lis.ac.cn,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2623933/82626611-66147.《图书馆学研究》创刊于1979年,主要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与信息管理与服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由吉林省图书馆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图书馆学研究》共刊载文献333篇。《图书馆学研究》现设有“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专业教育”“图书馆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信息咨询”“读者工作”“著作权”“国外图书馆”等栏目。《图书馆学研究》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jlplib.com.cn/tsgxyj,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tsgxyj@163.com8.《中国出版》创刊于1978年,原名《出版工作》,内部发行。1987年1月起公开发行;1991年1月,改版并更为现名;定位为一本面向新闻出版行业,沟通管、产、学、研的机关刊物;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出版》共刊载文献564篇。《中国出版》上半月侧重实用,下半月侧重理论。现设有“品书录”“学术园地”“版权之页”“学术经纬”“本期话题”“智媒时代”“业界动态”“焦点论坛”“出版史话”等栏目。《中国出版》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s://zgcb.chinaxwcb.com/site-3/,采用邮箱投稿。投稿邮箱:zgcb@vip.sina.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87622012/876220139.《统计与决策》创刊于1985年,立足统计前沿理论,探究统计新方法,推介决策理论与方法,崇尚数量实证研究,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统计与决策》共刊载文献1073篇。《统计与决策》现设有“统计观察”“经济实证”“财经纵横““理论新探”“决策参考”“方法应用”“企业管理”等栏目。《统计与决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tjyjc.com/,通过系统或邮箱投稿均可。投稿邮箱:tjyjc@vip.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819590/8781209010.《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于1984年,以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己任,紧紧围绕“科技进步怎么样”和“科技进步怎么办”两大历史命题,致力于促进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由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科技进步与对策》共刊载文献820篇。《科技进步与对策》现设有“科技管理创新”“区域科学发展”“产业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管理”“科技法制与政策”“评价与预见”“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知识科学与知识工程”“人才与教育”及“综述”等栏目。《科技进步与对策》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kjjb.org,采用系统投稿。编辑部联系电话:027-8727706611.《历史教学》创刊于1951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刊最早的历史学刊物,是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教学类杂志之一,由历史教学社(天津)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历史教学》共刊载文献346篇。《历史教学》每月出版两期,其中:上半月刊为中学版,主要栏目有“教学研究”“高考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等栏目。下半月刊为高校版,主要栏目有“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教学研究”“专稿”“中青年史学家访谈”“史苑新秀”等栏目。《历史教学》官方网站地址为:http://www.historyteaching.cn,采用邮箱投稿,其中:上半月刊(中学版)邮箱:zhengwen0408@126.com下半月刊(高校版)邮箱:xsb07@126.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22-2333233012.《中国书法》创刊于1982年,坚持“书法至上、读者至上”的办刊理念,荟萃历代书法精品、关注书法文化现状、推动当代书法学术与创作健康发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中国知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书法》共刊载文献1171篇。《中国书法》现设有“经典”“学术”“创作”“人物”及“书法广角”等版块,每个版块下设若干栏目。《中国书法》采用邮箱投稿,其中:古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za@163.com现代书法编辑部邮箱:zgsfxd@163.com编辑部联系电话:010-65389765(古代)、010-64911178(现代)来源:发表记

两亩地

全国首本俄文版创新创业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出版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材。黑龙江省教育厅提供中新网哈尔滨12月18日电(记者 王妮娜)18日,我国首本俄文版创新创业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将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今年和明年,中俄两国将互办“中俄科技创新年”活动。为将两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融入科技创新合作,首本俄文版创新创业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出版。这本教材的前身《大学创新创业导论》,全书共分为五篇,在传授创业理论、分析创业机会、解读创业政策、说明创业方法的基础上,还专门介绍了中俄合作、东北振兴能够带给两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机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亲自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近年来,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两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必将为世界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贡献新的经验和智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育工作者面向中俄两国合作发展需求、两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需求和两国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创编了这本教材。”本次教材编写工作由黑龙江省教育厅担纲策划,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组织编写,东北石油大学教授宋要武担任总主编,主创团队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等十余所龙江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学者,同时由黑河学院特邀三位俄罗斯专家领衔翻译团队完成教材俄语文稿的校译。(完)

老同学

创新不问“出身”

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创新不问“出身”【光明论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国家再往前走,必须靠创新。随大流老跟着人家是不行的。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这番话不仅强调了创新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充满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的辩证思维和远见卓识。“创新”“知识”“人才”这些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其实非常丰富,评价颇为不易。知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帽子”不等于创新。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有不同的层次。虽说绝大多数知识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是有些学科的知识更偏理论一些,有些学科的知识更偏实践一些。偏理论的知识更重视知识的逻辑演进和基础积累,因此显得更“象牙塔”一些,需要兀兀穷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式的潜心钻研,也需要天才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数学、理论物理就是这类知识的典型。哥白尼、爱因斯坦敢于挑战权威、敢于钻牛角尖、敢于不走所谓的“主流”寻常路,于是开创了科学的新天地,甚至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另一类偏实践的知识则需要深入生活生产的实际,与实践更紧密结合才能出真知。例如制造业技术,它不仅仅是个别数学公式那么简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实验,才能取得经验。这些经验中,有些属于诀窍、隐性知识,隐藏在个人的大脑中,短时期难以表达、量化和编码,更难以上升到书本理论,但是这些隐性知识和诀窍对创新往往至关重要。典型的如丰田汽车,由于日本企业内部崇尚蓝领和白领紧密结合,长期的群策群力、全员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日积月累推动汽车质量不断达到新水平,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最终战胜了欧美汽车。实践性强的知识必须理论结合实际,这也就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发明的“案例教学法”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企业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问。战争指挥类的学科也是同样,“将军出于行伍”,身经百战、枪林弹雨走出来的指挥员对战役胜负的把握和嗅觉是待在书斋中的人所不具备的,如果过多依赖书本、强调文凭,赵括式的悲剧或会不断出现。在创新创业的历史长河中,很多成功的故事都是创新不问“出身”的典型。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没有获得大学本科文凭,但他们对20世纪计算机软件和个人计算机产业的洞察无人能比,各自创业并引领了一个时代。再往前推,瓦特、莱特兄弟和爱迪生都没有大学文凭,但他们的发明、创造对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贡献无人能及。晶体管和芯片这两项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发明也不是哈佛大学实验室的产物,而是来自IT企业。在创新创业的前沿领域,再多的理论、学说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课堂里,都不可能自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更多乔布斯式的企业家挺身而出,整合各门各派的最新科技资源,实现创新创业的“勇敢的一跳”,才能将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一段时期以来,评价人才与创新的标准简单化、行政化、一刀切的色彩比较重,存在“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风气,这无论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创新创业,均有百害而无一利。创新不问“出身”和破“五唯”本质上都是反对科技创新中评价标准的简单化、形式化,反对走极端、重量不重质。要多角度、多视角选人用人,建立并完善容错机制,关注创新质量和实质性贡献。要有长远眼光,摒弃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创新不问“出身”,能力不问出处;求是不搞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会永不保守、永不懈怠、永不止步,蓬勃的创新活力也才会竞相奔涌。一个各尽所能、各展其才的社会,也必能托举起创新强国的梦想。(作者:吴金希,系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厉与西施

投稿|创业避坑指南

作者:明湖创赋 知更鸟在创业失败的历史锦集中,即使是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投资的国内外大公司,依然说倒就倒,在一朝一夕之间轰然崩塌。这些失败中不乏好想法,好项目,好产品,但为什么他们拥有伟大的产品,充足的投资,却依然走上了失败这条路?两厢成功与失败的对比,不禁让人深想,是什么导致了创业失败?失败的创业公司和如今已经巍然屹立的Google、阿里、腾讯…差在哪里?为什么别人的坚持就是胜利,而你的坚持就是亏得更惨?创业前辈们踩过的坑,是不是我们就不能避开呢?当年没有人为你引路,于是你走了很多弯路。可能你已经与年轻的自己和解,此刻正享受小确幸的生活;可能你一直都深埋着梦想,等有一天时机成熟,送它破土;可能你从来,都没有选择放弃。无论现下如何,过往的那些失败无疑是你深夜会抱在怀里的宝贵财富,抱着这些痛苦的泪水,你是不是也曾想过,如果当初有人告诉你就好了。今天,如果有机会让你来做这个前辈,做这个创业大家庭里的引路人,你愿意吗?在吵吵嚷嚷的万民创业泡沫里,你知道,人群中有那个眼神坚定,信仰执拗的稚嫩面孔,值得你坐下来,抚摸自己的伤痛,缓缓开口。创业避坑指南邀请你投稿分享你的创业避坑案例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梨,我们就能既吃苹果也吃梨。你因为A计划失败,我因为B计划失败,我们的下一次就知道A&B均不可取。失败的人各不相同也许是件好事,如果大家都愿意分享自己的失败的话。我们知道,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情。相信这条路上的每一个人,从选择这条路的第一天起,就明白这个事实。失败的很多,成功的寥寥无几。但为什么大家总是这样前仆后继,乐此不疲?不是因为少不更事。每一个idea都值得被实践,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实现,只是该吃的苦要吃,最差也不过是失败了,做错了,不合适而已。失败的人不计其数,可也不乏有人东山再起,那个人,不一定不是你。为了你我的梦想,让我们留下创业过程中难以忘怀的遇坑(避坑)经历。欢迎关注公众号【明湖创赋】查看投稿邮箱,明湖创赋会是诚存教育携手“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为扶持地方初创企业创新发展,共同推出的创业赋能类项目。明湖创赋秉持着分享与尊重,陪伴中共同成长,助推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终实现“让创业变得更容易”这个理念

风流债

创新和创业有哪些坑需要规避?

普通人搞创新创业,哪些坑需要规避?这几天搞双创大赛,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1首先就是,不要总想着,“我要搞个大项目……” 这种行为,跟创业一开始,就要先做个app一样可笑。因为90%的情形都是,app做好了,公司也倒了。讲真,你能先有一个小程序,就已经很牛逼了!其次就是,最好的创新都是,在现有的,已经能够盈利的,整成运营的模式上的,一种更进一步的创新。所谓“提前一步成烈士”讲的就是这类创新者的至高信条。比如你有淘宝,我来个拼多多,你有facebook,我有个微博,你有谷歌,我来个百度。技术上实现了什么了不起的突破吗?未必见得。这也是工科男创新的普遍误区:非要在某项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搞一个重大发明!一方面砸钱太多,另一方面除非你非常有经验,把各项专利技术保护得很好,否则在当今社会,护城河和专利分分钟易手。2第三就是,觉得这个就是“敢想敢吹,玩玩而已”。这种注定是不能走远的。其实呢,有一点点创新,有一点点进步,已经实属难得。总觉得自己是人中龙凤,骨骼惊奇,天纵英才,难免要被社会爆锤和毒打。不切实际的遐想和瞎想,很多时候只是证明自己的愚蠢而已。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创新创业项目能否获奖不重要,落到实处,踏踏实实做起来才是王道。第四就是互相瞧不起对方的项目。你觉得xx保镖有点多余,他认为xx丝巾没市场,xx茶看起来怪怪的。如果没有对别人的项目,有一个基本的敬畏,停留在自己对对方创新事物的固有看法上,首先你就败了。尊重任何一个敢于创新的人和团队,沉浸式去体验他们的认知和想法,以及逻辑,这样才有可能有些许进步。3最近密集接触了创新创业的导师,和一些真正有资本注入运营的老板。发现相互之间的思路是有差距的,看起来这个差距还蛮大。我想的就是,哎哟,这个也可以呢!是个好思路!导师想的是,那个,不要铺这么开,这么大,能集中一点讲深讲透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强调聚焦。老板想的是,能不能落地,会不会很麻烦?赚不赚钱。你们这些书生,哪知道现实中还有很多关系要摆平?理论我真的懒得听,做给我看!最后就是,嗯,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被我这样的伪导师误导!所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灯下黑。创新创业这种事,需要几年打磨,需要铺开实践,需要多方协作,不断探索提升。拒绝那种,乍一听确实是投资蓝海,市场空白。仔细一落地,发现曲高和寡,没人捧场。这就是典型的提前一步成烈士。或者感觉自己的点子很先进,很牛逼,别人都想不到。结果淘宝一堆现成的产品。……还有很多,具体的,不成功的方法。4我想了想,还是要找能够具体落地的项目。在现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1.1,1.2……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版本迭代和升级,最终可能会成长成一个自己都不认识的伟大项目。我想起了杨总那台倒过来的吹风机……懂得自然懂。

不能出气

博士学位真的那么重要吗?上交大博士亲述科研心路,获4万高赞,网友:这是知乎最好的回答

都说读博就像一场赌博,“一入红门深似海,从此半点不由人”。还时不时曝出博士生抑郁、甚至自杀等负面新闻。但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选择读博,博士生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时间规划局”的博主,便在这一问题下做了回答。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硕士抑郁,到发现科研新大陆,而后读博、放弃博士后,以及工作、创业,这一路上的艰辛与收获。他的故事打动、鼓舞了许多网友,很多人说,这是他们在知乎上看到的最好的故事。这到底是篇什么样的回答?经原作者授权,分享给大家。欢迎参与文末互动,有好礼相送▌博士生学历真的很重要吗?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一个人接受你的观点,通常是很难的,那我就讲讲自己的故事吧,很长,要表达的,都在里面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2004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我和师兄、师姐蹲在冷呵呵的实验室里,看着面前那台崭新的机器,嘎吱嘎吱向外喷涂着被融化后的ABS树脂。对于研一的我来说,一切是那么新奇和高端。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基于RE(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和RP(rapid prototyping,快速成型)的机械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十二年后,也就是2016年左右,这项技术突然火了起来,换了一个叫“3D打印”的名字,变成了可以改变世界的技术,做一份PPT能很快拿到千万级的投资。但这一切都和我无缘了,因为在2005年夏天,师兄带领师姐成功发表了4篇核心期刊论文,而我还没来得及动手,导师的项目就成功结题了。然后他和其他导师合作,拿到了一个牛轰轰的863项目,两千万经费,我的“3D打印”之梦就此破灭,被迫转行。我可是给杨叔子院士写过邮件,和他探讨过RE/RP技术前景,他还鼓励我好好干呢,呜呜,拜拜了。导师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不要气馁,能力更大的人要承担更大的科研任务。我感觉他是在忽悠,但我没有证据,只是很惋惜费了我1年时间、足够发表2篇论文的实验数据。那也是我的心血呀,最后我忍痛把数据都送给学院里另一位工程硕士,保障他顺利毕业了,他非常感激我,请我在学校后门吃了一顿酸菜鱼。那个酸菜鱼馆再向北走200米,是宽阔的长江,江里的鱼都很美味,值得我们每个从这里毕业的人,毕生怀念。日子还要继续,我收拾心情,转向863项目的研究工作。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项目,它深刻的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5年,我参与的这个863项目可以说相当前沿和新潮,我负责的那部分研究内容,需要制备高性能、低表面粗糙度、纳米级的磁性薄膜(NiFe、CoFeB之类的)、搭建一套稳定的飞秒激光泵浦-探测(pump-probe)实验平台、编写数据采集软件并借助Matlab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通过研究软磁薄膜与飞秒激光相互作用的超快瞬态动力学效应,为研发面向未来的太赫兹器件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这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我来说,简直一脸懵,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太高端太刺激了,又因为自己啥也不懂而感到深深的自卑。在这种自卑感的驱动下,我的苦逼日子开始了,连续一年半的时间,我没有在晚上11点前回过宿舍,一直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查文献,做实验,编写Matlab。有那么3个月的时间,我一直处于抑郁状态,因为辛苦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波形上总是有异常的震荡和杂波,我一遍遍的用磁控溅射方法制作薄膜、一遍遍的检查pump-probe平台、一遍遍的检查数据采集软件,最后我崩溃了,因为根本发现不出什么问题,每个环节都好像是正常的。3个多月过去了,我差不多也得上抑郁症了,和女朋友也时不时的吵架,一切都是灰暗的,看不到希望。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下午,我继续穿着净化服,在洁净室里的激光平台上重复着实验,妄图优化并查找出问题根源。洁净室有一扇封闭的玻璃窗,有个师弟坐在窗外的电脑前勤奋的工作着。我神经兮兮的盯着数据采集界面,祈祷不要悲剧重现,可是震荡和杂波还是如约而至,盘踞在实验数据界面。压抑的实验室里,我分明听到响亮的打脸声,啪啪啪啪,令人头晕目眩,眼冒金星,孤独而绝望,那一刻,我想死的心都有。突然,有人在实验室外大喊师弟的名字,说他女朋友在外面等他,这个有点莽撞的家伙,猛地站起来往外跑,然后悲剧发生了,他一脚踢掉了他那个台式电脑的机箱电源,笨重的CRT显示屏一下熄灭了。师弟大喊一声卧槽,因为他那台电脑是实验室的顶配,里面每天都在不停的运行模拟程序,机箱和显示器都贴了纸条不准关闭,这一关机,跑了7~8天的模拟进程,大部分都毁掉了。我两步走到窗边敲了敲,看着师弟灰白的脸色,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隔着玻璃大声说“导师估计要砍我了,好几个人都等着我的模拟结果呢”,我满是同情但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目送他慢慢走出去了。我两步走回去,又开始观察实验结果,我发现竟然出现了奇迹,从2分钟前,也就是我走过去看师弟意外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数据波形上的震荡和杂波消失了,光滑平顺接近完美,阶跃突变的信号响应也如高台跳水下落般的完美曲线,这就是我苦苦追寻了一年想要的实验结果啊,我激动的要哭了好吗?看着被师弟熄灭的显示器,我恍然大悟,这种CRT的垃圾显示器,后方会产生大量的电磁辐射,一般情况下也没什么影响,但是我的pump-probe实验,需要良好的电磁屏蔽,激光锁相放大、震荡、弱信号采集都受不了CRT显示器的干扰。很快导师把CRT显示器都换成了液晶,把所有的电脑都搬离净化实验室,还给实验室的墙上加装了电磁屏蔽网,同时也给师弟的顶配电脑装了不间断备用电源,防止他再把电脑关掉。后来的硕士阶段,没有了悬念,我得到了大量完美数据支撑研究结果,科研之路如开挂一般,发了好几篇论文,还在毕业前收到了SCI期刊Physica B的录用通知。尽管当时影响因子只有1不到,但是硕士就发SCI期刊论文,在只会发中文核心期刊和EI会议论文的机械学院,还是引起了很大轰动,导师也觉得挺有面子。我闭着眼睛就能毕业了,心态轻松惬意,和女朋友也不吵架了。但很快我又遇到了新的困惑,我虽然用实验验证了飞秒激光和磁性薄膜相互作用的超快动力学现象的确存在,但背后存在的物理机制以及它能够应用到哪些具体的方向,我完全想不明白,我也不知道实验结果的理论基础在哪里。我和导师去探讨,他觉得我想太多了,他说这是和基础学科相关的,我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深入进去。但当时的我,内心经历了科研过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我已经爱上了这种感觉,我想把这背后一切搞明白啊。我想继续纠缠着导师,他又拿到了新的课题,没空理我了,给我丢下一句话,想把理论搞明白,就去读博士吧。研三的十月份,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了,那些研究模具、精密加工、电气控制的同学,很快都拿到好几个offer,我唯一的一次面试,是上汽到学校招聘,有个师兄是上汽的中层领导,回来面试我们。轮到面试我的时候,他拿一罐可乐,说“师弟你几分钟可以把这个造型做出来?”,我苦笑了一下,我说Pro/E和CATIA都没学啊,我研究磁性薄膜和飞秒激光去了。师兄笑着说你这个太高端了,我们不需要这么深奥的,然后我就被刷掉了。这么高端的研究方向,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面试过这一次,我再也没去面试过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查好了,国内有个课题组研究磁性薄膜和MEMS芯片方向,我也和那边打过几次电话交流了,我想要的答案,那些潜在的电磁学机理,在那里可以找到答案。硕士阶段告一段落,博士阶段的故事更精彩。考试,复试,收到录取通知书,告别硕士的导师,告别硕士生涯,博士阶段就开始了。令我感到很满意的是,这里真的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地方,课题组的几个牛人,有精通电磁学理论计算的,有精通薄膜制备工艺的,有精通基于薄膜制作MEMS芯片的,真是太爽了,学院里还有一条3英寸的芯片流片线,这下从理论到实验再到具体的芯片产品制造,都齐全了。反正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自己就像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我延续了硕士时期的风格,一头扎进实验室里,就不怎么想出来了,像海绵一样吸取养分,向别人不断的请教。在硕士阶段的基础上,我基于NiFe和CoFeB材料的软磁薄膜性能越做越好,我不但会用磁控溅射机,我还学会了用气相沉积设备、外延设备、硅刻蚀设备、离子束溅射与刻蚀设备、光刻机、电镀设备、烧结炉、离子注入掺杂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XRD(x射线衍射仪)、VSM(振动样品磁强计)等一系列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的老师,都把我收为关门弟子了, 晚上如果他有事,下班时都把钥匙给我,让我关净化间的水电气,早上再老早过去开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加起来上亿,对我也是真的信任了,这也让我比别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度去做实验,加速了我的科研进程。而且我跟着师兄学会了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我有个100多页的演草纸,上面全是手写的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的计算过程,我把麦克斯韦方程应用于求解软磁薄膜的高频磁阻变化以及随外界磁场和电场变化的响应曲线,得到的结果可以直接拟合实验结果,相似度非常高,然后就可以用理论计算得出的优化参数去指导实验工作。当时有个磁阻变化率的指标,我可以和全球几个主要的相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一决高下,经常是他们做到30%,没多久我40%的结果就发论文了,然后看到他们刊出的65%的论文,我已经做到80%了,后来根据理论模型得到的参数,我不用制备薄膜的方式了,换成磁导率更高的薄带材料,指标竟然可以做到200%以上,导致国外的几个竞争对手很眼红,就赶紧跟着换材料、发论文,和我们进行比赛。我超级享受这样的过程,中间还会和他们互通邮件聊一聊,就好像两个拳手打擂台赛,休息的间隙还在交流你用什么牌子的蛋白粉啊,你平时吃牛肉还是猪肉啊之类的,感觉既好玩又好笑。2008年暑期,是我论文最高产的时段。我的实验工作进展顺利,手里的数据很丰富,我首先想到的是Physica B,毕竟我是老客户了,我翻出了之前发论文时给主编写过的邮件,追加了一封邮件,大意是我换了新的研究环境,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希望能把一些重要的结果在他们论文上分享给全球的同行们,然后我还说,你应该知道,现在北京正在开奥运会,希望你多关注这场盛会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然后我把投稿的论文编号也发给他,希望他能关注并处理。没想到,过了不到1天,主编给我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邮件,感谢我对他们期刊的关心,并说自己最喜欢看跳水和体操类比赛,讲了几个我不知道的名字的运动员,最关键的是,他说收到我的投稿了,会尽快让同事处理。然后,我的这篇SCI论文从投稿到修改到接受,只用了26天的时间,你说老外不讲私人感情吗?我觉得他们肯定是讲的,毕竟都是人嘛,和你聊的很好,而且你的论文做的工作又不错,加急给你发表了,也就是他们举手之劳的事情。老外也都讲感情,这个发现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我每次投稿都要找个主编或副主编邮件聊聊天,结果2008年的暑假,我搞定了3篇SCI论文。有时正在看中国队的比赛,夺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封邮件提醒弹出来,是SCI核心期刊的论文录用通知,那种美妙的、刺激的、眩晕的愉悦感觉,不做科研的人永远体会不到,也许像吸毒后的感觉。但吸毒是短暂的、要命的,而科研成就带来的愉悦是永恒的、健康的。这样的日子过了1年多,有一次和导师聊天,他说一直在思索除了单纯的做器件追求性能,他更想把器件具体的应用到某个方向,开拓出一个应用领域,但这几年下来,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方向,如果找到了这样的方向,他很想发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的论文,这是他年轻时候的一个小心愿,不过到现在还没实现。我听了心里一哆嗦,这怎么和我最近几个月在实验室里没事瞎琢磨的想法那么一致呢?我也想干这个事啊,我都琢磨了很多具体方案了啊,你不问我都不知道怎么说啊,我努力帮你发个APL圆梦好了啊。再加上我平时也关注娱乐新闻,当时张国荣自杀还没几年,梅艳芳也患了宫颈癌去世了,我因为《胭脂扣》喜欢这两位明星,心里惆怅了很长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国外的报道,梅艳芳的去世是因为当时对宫颈癌的HPV病毒没法做到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HPV病毒有很多个亚型,最致命的有6种,每一种对应的治疗手段和用药都要有所区别的,所以不能做到早期筛查会出人命(因为早期的病毒在体液中的浓度含量很低很低),筛查出来之后,无法做到精确分型,也会因为治疗手段的不太对症而延误治疗。这些事情,我都考虑过很多天了,我一直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导师既然主动提起,我立刻满怀激动的和导师谈了2个小时,并把我的具体实验方案和如何检测讲了一遍。导师听完以后一直笑,可能他也觉得我讲的不错,问我这些想法怎么来的,我说我天天都在考虑这些东西啊,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我这2月和搞生物检测的另一个同学谈过几十次了,他说针对HPV每个亚型目前已经有特定的标记物了,每种标记物只认识对应的其中一个亚型,对其他的都熟视无睹,标记物就像触手一样,会紧紧的抓住它认识的那一个亚型的病毒细胞。我内心里喊了一句卧槽,思路来了:我用纳米磁性粒子修饰到病毒细胞表面、用微流体芯片分成不同检测区域、每个区域修饰不同的标记物、每个区域的标记物对应抓取不同的HPV亚型细胞、哪个或哪几个区域细胞抓的多、哪几个区域的纳米磁性粒子就多、我的传感器去检测哪几个区域的磁型号更强,不就可以检测出体液样本中包含哪种或哪几种HPV病毒了吗?而成熟的PCR扩增技术又可以解决早期病毒细胞浓度极低而检测不到的问题,从而解决早期筛查的困扰。怎么做高性能传感器、怎么刻蚀微流体芯片、怎么制作纳米磁性粒子、怎么在微流体芯片检测区域表面修饰标记物、怎么在病毒细胞表面修饰纳米粒子、怎么PCR扩增、怎么处理弱磁检测信号,我和同学两个人一合作,全部都搞定了啊。兴奋,激动,我一下子又找到了硕士阶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感觉,我仔细查过文献,全球的科研圈,压根没有人用我们这种传感器做过这样的研究,这次导师主动找我聊,正好我把想法全盘托出。导师继续微笑着看我,当场批了10万块的预算,让我买各种耗材就开始整了。2009年,整个一年我都很忙碌,按照之前的思路,各项试验进行的很顺利,我们一气呵成,在APL上刊出了研究成果,主编对我们还美言了一番,感谢选择他的期刊之类的话。反正也不重要了,我已经和导师举杯相庆了,我帮导师完成了课题组发表APL的心愿。导师问我接下来的想法,我说我们的高性能传感器,除了检测HPV,还能检测胃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标记物能识别的癌症细胞,能早期筛查和分型检测,我要像开挂一样的发表论文了。说干就干,2010年我们又转向胃癌细胞的检测,改进了微流体芯片和传感器结构,顺利发表了两篇更高水平的论文,其中一篇在Biosensor & Bioelectronics上也是快速发表,这个杂志当年影响因子6.5,那时还没现在这么多灌水的,现在影响因子都要破10了,JACS感觉到了压力。其实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我接下来会成为一个科研能手,手握大把高质量论文,顺便申请一堆专利,承担各种国家的研究项目。但人生总是充满了变化,谁又能说的清楚呢,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对我接下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发生了两件对我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学校基本不再留博士毕业生任教了,这让我的导师很遗憾,原本我们计划好让我留校,然后在新领域大干一番,因为3年时间里,我已经以一作身份发了8篇SCI核心期刊,加上和别人合作的,共计14篇论文,影响因子累计40多了,而且手里正在做的实验和相关结果,已经够再发7~8篇高水平论文了,甚至冲一冲Nature materials子刊(材料应用领域的终极神刊,影响因子40),都是有可能的。用导师的话讲,我一个人可以顶别人一个课题组加起来的成果了,但现在政策变了,我没法留校了,他感觉非常遗憾。他建议我去国外读博后,然后再回来学校,有了国外的经历,就可以满足留校资格了。因为当时那几个和我是竞争对手的课题组,一直追我的进度,而且也在跟着我转向传感器进行生物检测的方向,这三个课题组的负责人都给我写邮件,法国、美国还有西班牙,邀请去做个博士后研究,然后可以考虑留下任教。面对导师的建议和国外几个课题组的邀请,我最终选择了放弃,原因是我不想继续做科研了,我要换个人生方向。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源于2010年初我参加的一次在线会议,那是一个传感器国际论坛,在新加坡,我因为没有争取到经费支持,没能到现场参加。通过视频,我观看了日本那个叫Mohri的学者,做了关于磁传感器芯片的演讲,这个演讲简直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让我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本来这个叫Mohri的学者,之前也一直在做和我们类似的器件研究,后来我们转向生物检测应用,他们就没有声音了。我因为做了一点生物检测的工作,发了几篇论文,就开始琢磨这个东西应该可以产业化的,但我们搭建的实验平台粗大笨重,信号处理都是PCB板级的电路,高频信号激励是买了一台笨重的阻抗分析仪还有一台信号发生器,整个实验系统满满当当占了半个实验室。但是,这个Mohri教授,沉寂的几年,他竟然找到日本爱知钢铁投资了他,把传感器的敏感单元、信号处理、阻抗匹配、高频信号激励、电磁屏蔽等模块,全部集成化做进了一个2mm*2mm的封装芯片里面,然后给日本的手机厂商供货,开始做手机里面的电子罗盘和地磁方位检测了。这个讲座让我整个人是崩溃的,2mm*2mm的面积是我的传感器敏感单元的尺寸,而其他的环节,我用了半间实验室的面积,人家却都集成都芯片里面了,而且已经过了研发的阶段,而且已经给手机厂商供货了,而且都申请了很多专利了。虽然单片的性能比我的差一大截,但在手机领域的应用,人家Mohri的产品是够用的,我只能用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去做各种生物检测然后刷论文,离实际变成集成化的产品,还差了十万光年距离。我开始怀疑我的研究方向的意义,我从事应用科学研究,就是应该像Mohri一样,把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去推动某一个产业的进步,但看着我那一大堆笨重的仪器,又有种深深的无力感,就算再牛,我一个人也搞定不了这件事,这是个系统工程啊。爱知钢铁给Mohri配置了50人的研发团队,涵盖电子、半导体、传感器、芯片封装各个领域的工程师,而我有什么,我就是一个孤单的螳螂,高高举起手臂,却推动不了事业的车轮。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08年无意间做的一件事情,在2010年我面临人生抉择时,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之前讲过了,和管实验室的老师关系处的很好,实验室的设备我基本都会使用,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一个已经毕业的师兄,他回来学校想做一些实验,关于陶瓷材料掺杂和烧结的东西,那两个破设备几乎都没人用,像垃圾一样丢在那里。听说我会使用,已经毕业的师兄找到我,给了我一些样品,让我帮他做实验,我有实验室的钥匙,晚上10点后,其他人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来,一边制作我的薄膜传感器,一边帮师兄做样品。2008年9~12月,4个月的时间,我做了6个批次的样品,师兄很感激我,请我吃了一顿酸菜鱼(还记得工程硕士的同学也请我吃的酸菜鱼吗?),然后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他希望我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我看到命运之神向我招手,他手指一个充满挑战的方向,让我冲上去,挑战未知的困难。师兄给我的样品是一种陶瓷芯片,是非常好的产品方向,07年国家要对机动车实施排放管制,所有汽车都要出厂强制安装,但是当时,全球只有德国、美国、日本三家公司有相关技术储备,中国这一块市场注定被别人垄断。师兄给的样品正是这个方向,他委托我做的样品,经过几家机构的检测,性能相当不错,接下来,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代工厂伙伴,把这种陶瓷芯片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经过集成化的产品封装设计,把信号传输、热保护、抗振动、机械固定等装置与芯片集成起来,做成终端产品,与发动机匹配使用。国外几家公司的技术严密封锁,核心的芯片工艺没有人能够接触得到,也不会对外销售,只能靠自己做出来。我和师兄只做出了初版的芯片产品,还需要优化才能量产,而且后续还牵涉到封装设计和匹配使用,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想了解全套的东西,只有到一家国外一线的汽车公司的发动机部门去工作,还要正好负责这一块产品的开发,那就可以以客户的身份,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说起来容易,哪里有那么正好的机会,一个大牌的汽车公司,正好发动机部门有这个新产品开发的职位空缺?机缘巧合,天赐良机,2010年12月,某一线国际品牌汽车公司,发动机研发部招聘,有个职位专门负责这个新产品的开发,和师兄商量之后,我毫不犹豫的投了简历,干脆利落的被录用了,工资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也算不错。不能让我留校,导师为了补偿我,就让我提前毕业了,还帮我争取到了校级优秀毕业生和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我很感谢他,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科学方法和科研精神,让我终生感激。临走时,导师单独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的一番话,我觉得很好的诠释了博士学位的意义:得到博士学位不是终点,不代表你以后能比别人成功,但博士学位能代表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做好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就这样,我告别了博士导师,告别了科研之路,踏上一场未知之旅,但我没有任何犹豫,我要追寻的东西,已经不在校园里了。不知不觉已经8000字了,博士阶段告一段落,但博士毕业后的经历会更刺激。看一个凡人如何在人生路上步步修炼,所有内容都是真人真事,和大家一起分享。2011年开始工作了,工作的前2年,我和刚进入博士阶段一样,每天都在接触和吸收新的东西,由于核心芯片已经做出来了,我很快能理解总成产品的各种技术细节,而且我每天在琢磨的是,如果让我来研发和生产这个产品,我应该如何改进,可以做的更好。工作2年之后,每次到供应商那里,他们都有点怕我了,因为我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开始回答不了,他们不敢在我面前有任何的隐瞒和虚假数据,我对产品了解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他们。到第3年结束,我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职位已经没有更多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了,我和师兄商量了一下,计划第4年离开汽车公司,开启属于自己的事业。但在离开之前,还有两件事必须完成:1 和代工厂一起努力,把我们核心的芯片产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问题解决,成品率提升到90%以上;2 我必须自己组建创业团队,然后去找投资机构,拿到天使轮融资。第1件是技术上的事,总归是能解决的,我们加班加点、多多搬砖,逐渐能达到量产的标准了,但是第2件事,我又开始懵了,刘姥姥又一次进大观园,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查资料慢慢学着准备。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本电子书,叫《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里面有一个章节叫商业计划书 (BP) 的21条军规,特别感谢作者查立先生,我按着他讲的内容,一步步操作,最终做出了一份当时自认为很满意、但现在看起来比较垃圾的第一版BP。然后我准备各种资料,学着展示产品和性能测试报告,组建技术/质量/采购/生产管理的团队,向别人描绘市场前景,做财务分析,做盈利预测,做现金流量预算,做SWOT,用了1年的时间,在朋友的介绍下,有两个天使投资人的资金到位了,感谢金主爸爸,可以放开手脚干了。2015年我从公司正式离职,最后的一年感觉挺对不起主管,我经常迟到早退,去筹备自己的事情,但主管还是宽容的忍受了我一年,大概也是因为其他人没法专业而深刻的管理这么多传感器产品吧。临别时,请主管和同事们一起吃了一顿酸菜鱼 (第三顿了),主管祝我前程似锦,我祝他以后别再有我这么不听话的下属。然后他好像受到了我的启发,在我走后的3个月,也麻溜的离职,跳槽到杭州湾南岸去了,据说工资翻了一倍还多。2015年,我和师兄的芯片已经可以稳定量产了,我基于前面4年的工作经验并融入很多改进优化,在2016年终于有了完全自己制造出来的总成产品,并趁热打铁申请了一系列专利。2016年又发生了两件影响重大的事情,可能是我在做天使轮融资的时候,讲了太多次BP,导致我的演讲技能大幅提升,讲起项目口才就好的不行。我参加了一个领军人才项目评比,滔滔不绝的向很多专家评委进行介绍,由于产品有独创性,芯片是自主产权,而且市场前景巨大,公司成立一年就开始有销售收入了,项目答辩取得很好的名次,拿了300万政府资助,对创业初期起到了很好的资金补充。当地政府看我这么能讲,产品又好,就怂恿我去参加省里的创新创业大赛,我去了又是一顿讲,拿到了第二名,领导很开心,然后省里市里都给公司奖励,省市的领导接见我,还不停到公司走访,给了很多支持。他们的态度都很诚恳,能看得出对核心技术、对踏踏实实的创业者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鼓励,以至于我和他们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尽快把产业做大,打破垄断格局,我可以收获成功,他们能得到一家成功的企业,带动就业、带动税收、带动人才的聚集。这种良性互动的局面在中国沿海省份已成普遍现象,让更多的技术型企业成长起来,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2016年的第二件大事来了,我记得那天是科技局的一位局长和我约了时间,他说每年科技部都会举办一次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我在省里取得了好名次,他们决定推荐我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局长一脸严肃的和我说,已经四年了,他推荐的本地企业,没有一家通过预赛并进入半决赛的。我问大概多少家进行比赛,局长说各省推荐能进入国家赛的,基本是按照每个大的行业1000名,到国家赛的预赛里从1000家企业选出100家进入半决赛,然后半决赛从100家选出10家进入决赛,两轮10进1之后,基本剩下的10家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了,大家再争冠亚军和第三名。我说领导啊,你是不是觉得我比较能吹,才推荐我去参加的,这么残酷的淘汰赛,我也没底啊。领导笑了,说你这样的博士真不多见,技术专家,口才又滔滔不绝,也不紧张,我看好你啊。说不紧张是假的,当我一个人背着包,坐上去参加大赛的高铁时,心里是惊恐不安的。10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们,把我丢进去都找不到在哪里,完全不起眼。但我在准备PPT的时候,一直回响着博士导师说的话,一篇论文、一份报告、一个项目,最核心的灵魂在于你把创新性讲清楚,最好的创新性不是你比别人做的好,而是你做了别人根本没做过的事情,开创了一个领域。我的产品,放到世界范围肯定不是原创的东西,因为有3家国外巨头公司已经做出来了,但是放到中国范围内,除了我根本没有人做过啊,我决定从这个角度开始讲。比赛时是10个企业分为一组,PPT讲完第一遍,我以小组第一从10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半决赛;PPT讲完第二遍,我再次以小组第一从100个企业里杀出来,进入到总决赛,这时,只剩下10家企业了。出人意料的,是总决赛的前一天晚上,在酒店的会议室里,大赛的带队老师,把我们10家企业都召集在一起,说了一些恭喜的话,让我们加油之类的。然后又很严肃的说,你们10位入选者,都是博士学位,国家想在未来的10年内,从本土选拔近万名专家人才,入选“万人计划专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家要转型升级,要科技强国,没有专家人才,都是空谈,而这一万多名“万人计划专家”,就是科技强国的领军者,国家迫切需要你们。这次请你们来开会,就是想告诉大家,你们都是博士,如果明天能进入前三名,科技部有一个大赛通道,把你们推荐到中组部,再经过一轮答辩和评选,就可以入选“万人计划专家”,希望你们把握这个弥足珍贵的机会。老师的一番话讲完,我看了看其余9个家伙,好像眼睛都发红了,身上已经散发出隐隐的杀气,看起来明天要拼命了。不由得心中一寒,也赶紧假装很有杀气的样子,不能在气势上先输给他们。回想起大家的杀气,我吓得夜里一直睡不着,我总觉得按照之前预赛和半决赛的套路,只讲创新性是不行的,要有一些更打动人的东西。我翻出来几只芯片样品,小小的,拿在手里,那样的不起眼,但又充满了科技感和铜臭味,我盯着它们看了一个小时,我决定,我不再只是强调创新性了,我要讲一个关于芯片的煽情故事。12个小时后,我排在第6顺位出场,听完主持人的转场介绍,我从位置上站起来,伴着场下的掌声上台了,PPT投放在巨大的屏幕上,镁光灯在眼前聚焦,我看不到台下的任何人,我仿佛回到了学校夜晚12点的实验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不停的奋斗着。我从口袋里掏出芯片,举在手上,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芯片的故事,这个记载了我8年青春回忆的小物件,就这样被我举着,竟然感觉沉甸甸的,我想起了这些年的辛劳、奋斗、挫折、彷徨、希望、喜悦、兴奋、刺激,就在这个时刻,浓缩为8分钟的演讲,与大家分享吧。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细节了,只记得自己讲完后,鞠躬致谢,恍惚中看到台下有很多人站了起来,连绵不断的在鼓掌,持续了半分钟还没有停下来。时间定格在10位参赛者都结束了演讲,计分屏上我的名字排在第二位,我揉了揉眼睛,没错,我是总决赛第二名了。科技部信守了他们的承诺,2年半之后,通过新一轮的答辩和选拔,我入选了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我会和另外一万多名专家一起,成为国家科技强国、升级转型的领军者,在这个古老的国家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与国外的竞争对手展开厮杀,最终杀出一条血路,加冕为王。我和师兄创办的公司,从16年开始到现在,每年的销售额都以2~3倍的速度增长,后续还会增长的更快,公司的估值今年也到了5亿(是估值,不是个人资产)。但我们依然买不起大别墅,不舍得换保时捷,依然加班到夜里12点以后,依然把公司利润的大部分都投入到研发中去,依然出差的时候不舍得住超过400元的酒店,依然像守财奴一样守着投资人新投入的几千万现金不敢乱花。但我们从学院里那个阿里巴巴宝库学到的东西,还有我们可以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功底,可以让我们再开发出几款市场容量过千亿的科技产品,可以再组建几个团队,再创办几家估值超过5亿的公司,再开拓几个无人涉及的研究领域。在美丽的丽江古镇,有一座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阳光也无法穿透云层。传说只有本领非凡、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云朵以上的风景。世间虽少有非凡之人,但看过者,无不终生称道绝世美景。不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叫朋友们一起打王者,一起吃鸡;我喜欢没事就去逗逗狗,撸撸猫,和小朋友一起到处玩;我喜欢所有Alan Walker的歌,不开心的时候就一直听;我和朋友到迪厅蹦迪,吃火锅撸串喝酒,K歌到深夜;情人节还有结婚纪念日,我给老婆买花买钻戒买LV包;我到菜场买菜经常被坑,去小区扔垃圾没分好类会被骂;身边的人,几乎很少知道我上面讲的那些硕士、博士还有创业的事情,我平时展示的,只是我想展示的,那云朵以下、接连地气、炊烟袅袅的风景。而云朵以上的风景,只有与山齐高者才能看到,你没看见,不代表没有。就像你不会手撕麦克斯韦方程组,没看过杨-米尔斯理论的推导过程,你就不知道杨振宁的伟大紧随麦克斯韦之后,薛定谔和霍金与他相比,都是弟弟。你所看到的,只是他82岁那年,与28岁年轻妻子的传闻。疫情还没爆发的1月初,我去了一位朋友的公司,他是很早就归国的行业专家,在贝尔实验室和西门子待了十几年,办了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然后回国创业。到公司的时候,他开发的机器人正在惟妙惟肖的讲课,对着摄像头给孩子们网络直播,脸上的表情还可以各种变换,憨态可掬。坐在他的办公室喝茶,桌子上也有个机器人,这位朋友和我聊他在美国的经历,聊自己的最新产品。然后他扶着桌上的机器人,打开一个开关说:“我经常喜欢把机器人比作我们的国家,你看头部的这个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然后他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不用卑躬屈膝,也不需要下跪乞求,我们是脊梁。”如果让我选出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件事,那么第一件,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遇见我孩子的妈妈,而第二件,就是选择读博。仅以此文,纪念过往。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66627317/answer/1151278214#互动福利#欢迎留言分享读后感,我们将结合点赞和留言质量,抽取2位幸运读者赠送创新工场三体运动会红T恤一件,夏天最适合放肆运动!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检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创新工场微信公众号开放征稿,Email:press@chuangxin.com;媒体及事务合作Email:press@chuangxin.com

美食家

NUS VS. NTU创业硕士哪家强?中文授课的南洋理工大学创业硕士

大家好,我是Wen姐,专注新加坡学校留学申请。因为专一,所以专业,HIVING HERE IS WINNING THERE。随着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MSc 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理学硕士)项目7月31日的截止,很多想申请的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赶上,都表示太遗憾了。其实南洋理工大学NTU也有类似专业哦,而且每年秋季入学,分两个阶段申请。接下来Wen姐就给大家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个专业。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创业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Master of Science(Venture Creation)企业创建/创业学硕士前身为MSc Entrepreneurship,是全日制一年制的课程。该项目常规每年秋季8月开学,今年因为疫情,学校将开学日期推迟到2021年1月,此举也是为了保障项目内的各项实习可以顺利进行,以帮助学生规避疫情带来的影响。该项目虽然不在NUS商学院,但是课程设置非常偏实践,对有创业兴趣的同学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当前学费为新加坡币45,000元,学制一年。创业学是最具浸濡式体验的研究生课程,将实践与亚洲顶尖大学的严谨学术相结合。该计划旨在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快速将理念和想法转化为解决方案。为志在创业的“企业家们”提供创业机会。另外,创业学的核心课程模块,还提供技能及其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把“创意”变成“现实”。课程的优势:新加坡初创系统中最具影响力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支持初创公司,NUS在培养创新精神和企业家意识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同时也改善和促进了整个新加坡初创企业的生态系统。20年的创业培育历史该硕士课程将充分利用NUS企业机构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NUS的企业机构是新国大的创业部门,引领各大海外学院和Block71等旗舰项目。坚实的技术基础六个学术部门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一系列选修模块来强化技术知识和技能课程项目包含:为期两周的暑期项目(4个学分)—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新加坡和东南亚地区的创业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为学生创造与相同领域及时期的人士深入交流、互相切磋的机会。项目的合作企业包括支付宝蚂蚁金服、华为、谷歌、欧莱雅等熟知的大企业,也有各类创业公司,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对毕业后就业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体验式创业学习(4个月)—长达一个学期的初创企业实习。学生将在创新性的初创企业与联合创始人一起工作,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活力,了解企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够与创业社区的同辈交流,扩大圈子,结交未来合作伙伴。精益创业实践(5个月)—该课程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加快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可行业务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方法和指导过程,给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 ,并提升技能,帮助他们实现构想。从这个项目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目本身比较适合热爱实践、希望体验初创企业氛围和学习相关知识的同学,不太适合想要通过研究生阶段补充大量专业课程背景或者想要往学术科研道路发展的同学,因为课程数量并不会很多。申请条件:要求本科学士学位,偏好来自知名院校的荣誉学士学位;不要求GRE/GMAT;本科阶段非全英授课的申请者需要提供雅思6.0+或托福85+的英语水平成绩。对专业背景没有严格限制,适合有创业经历或者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的同学申请。有创业经历/初创公司就业经历/创业比赛获奖之类能够体现申请者创新创业能力的经历会有一定加分,而且项目有面试,口语和表达能力佳一定是加分项。申请材料:申请者个人简历、本科成绩单、推荐信、雅思/托福成绩单、PS或录制一段视频。面试有两轮,学校面和企业面,学校面后会给一个公司名单,自己选一个企业写一份简历。但基本上提供的公司行业很分散,一个行业就一个公司,所以建议选择一类公司,例如互联网公司,针对性修改简历,这样覆盖面比较大一些,命中率高一些。南洋理工大学的MSc Techno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MSc TIP)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南洋理工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 Techno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Programme (MSc TIP)(MSc TIP)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分为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英文授课,一种是中文授课。如果选择英文授课的学生需要提供雅思6.5或者托福100的语言考试成绩。除此之外中文和英文授课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差不多的。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 引领时代 独具一格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旨在培育创业生态群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运用所学知识、所接触到的先进科技,结合创业思维和商业技能,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创造价值。创业与创新硕士课程注重体验式学习,课程设置将新兴科技与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实践高度融合。针对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周期,学科涵盖起步公司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实战问题。在学期间,学员有机会与创业生态群中的不同成员进行互动。众多的毕业生已从该课程获益,将其创业点子转变为成功的企业。课程特色:本课程的7门核心科目根据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精心设置,是科技创业与创新知识体系的支柱。它们不仅体现该课程的专业特色与水平,也明确了对学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由经验丰富的学者、专业从业者和企业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力求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别具一格的教学法以快速变化的世界为背景强调科技创业与创新结合,着重体验式学习。贯穿企业家精神和行为方式,课程帮助学员在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入学要求:教育部认可的学士学位及良好的本科成绩;强烈的创业愿望和优秀的创业家素质和潜质;本科专业不限,理工科专业背景有一定优势;有一定创业经验或3年以上工程、管理或投资经验者可获优先考虑;品学兼优且立志创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申请,项目将酌情给予考虑并择优录取如选择英文授课需要提交雅思6.5或者托福100的语言考试成绩。学费:52,000新元 (消费税另计)助学金创业学习奖 (高达30,000新元)新加坡公民:15,000新元永久居民/国际申请者:30,000新元报读创业与创新课程的候选人可申请创业学习奖,符合条件者可获得高达30,000新元的入学资助。(注:创业学习奖将陆续颁发给符合条件的优秀申请者,经费颁完为止)优秀学生奖品学兼优的创业与创新课程学员将有机会获颁优秀学生奖并获奖金高达10,000新元。

人类悲之

厉害了!他GPA连续2年第1,核心期刊两篇一作,斩获新型发明专利

GPA连续两年第一,核心期刊两篇一作,斩获新型发明专利。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他自强不息、追逐梦想。在科研路上勇于创新,他心中有责、热心公益,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风采。他总是以不怕吃苦的奋进精神和敢想敢做的执行力学习新鲜事物,在大学生活里努力拓展自己的每一种可能。他是我们今天要带您认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蔡虎同学。人物名片蔡虎,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中共党员,推免至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GPA3.85,学院排名第一;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目前已授权;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三篇论文,录用一篇,其中第一作者三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负责人;“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国家三等奖;“皮尔博格杯”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上海市片区赛一等奖。曾获2019宝钢优秀学生奖,上海大学优秀学生,上海大学百优团员,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材料之星”暨中天奖学金自强之星,上海市工匠精神“最佳故事人”等荣誉称号,获得学业、创新创业、公益爱心、领导力等多个校级奖学金以及艾伯纳、肯纳、中天、百理等多项企业奖学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信仰坚定进入大学后,蔡虎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40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中表现突出,荣获“优秀学员”荣誉称号,于2019年12月25日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蔡虎担任了2016级金属材料工程(卓越工程师班)专业2班班长,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他的带领下,所在班级荣获2018-2019学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学风建设一等奖的突出成绩。他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课余时间与学业困难同学结对帮扶,他会主动约同学在图书馆二楼的沙发旁“开小灶”,讲解高数、大物等课程,并帮助同学取得不错的进步,在他所在的班级里,同学们团结一心、齐头并进,获得了材料学院“皮尔博格杯”本科三个年级唯一的一等奖。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班长,引领大家一起向前进,我感到很光荣”。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他勇于探索蔡虎在学业上刻苦努力,成绩优异。过去一年中,共修得97个学分,年平均绩点3.97/4.0,总GPA3.85,总平均成绩为94.95/100,专业和学院均排名第一。大二进入专业学院后,他在班导师的带领下,依托本专业规划未来之路,他开始接触专业性的知识和各种“神秘莫测”的实验仪器。许多个日日夜夜,为了做金相试样磨破手指,为了在限时内完成实验顾不上吃饭,无数次的实验、模拟后,结果仍然大相径庭……当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落差让他茫然时,他得到了导师的指引。他开始戒骄戒躁,静下心来做实验,学会从枯燥中寻找探知新事物的获得感。蔡虎说:“这些看似冷冰冰的仪器,恰恰既教会了我专业性的实验技能,又让我的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教会了我细心和耐心”。不怕吃苦的奋进精神和敢想敢做的执行力,让蔡虎在科研探索中越来越“渐入佳境”。2018年,他申请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回火工艺对30Cr13Nb0.1不锈钢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并成功立项“国家级项目”。2019年6月,获得第十届“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2018年12月获得“皮尔博格杯”2019年上海大学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竞赛暨第十届“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上海大学赛区预选赛一等奖。在科研路上,他悟出一个道理:“规划好下一步,积极思考,勤奋做事,我们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目前,他已成功发表3篇学术论文,录用1篇,申请到1个实用新型专利。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技核心期刊《精密成形工程》发表《基于计算机模拟的支架铸钢件铸造工艺设计及优化》、北大核心期刊《上海金属》录用论文《回火工艺对30Cr13Nb0.1铸造马氏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在学术期刊《西部论丛》杂志发表《以旅游的视野看全球变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到了“一种金属材料切割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他乐于奉献在志愿奉献精神的感召下,蔡虎不仅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班级同学带好,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回报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他在工匠精神“故事秀2017”活动中获得“最佳故事人”称号;在2017年10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因其突出表现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在2017年11月顾村公园“公益跑”活动中,获得“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2018-2019学年寒假期间,作为负责人带队参加了“不忘传统,文化寻根”校级寒假社会实践项目,开展了“寻圣人之师,忆华夏文明——颍上‘华夏第一相’管子调研”,并获得上海大学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志愿服务是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成长,到有需要的地方做力所能及之事,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蔡虎说道。蔡虎的微信名是“静言思之”,很好地诠释了他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踏实进取、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如今,回首在上大度过的美好时光,他想说:“一路走来有苦有甜,在上大的日子里,每一个脚印都已积淀为我人生的财富。我很感谢学校给予我破茧成蝶的机会与舞台。走出上大,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不负青春,肩负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积极进取、成就不凡,回报母校和社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来源:上海大学校团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逆教

优秀男孩:他学习、实践、创业三不误,发表3篇C刊论文,直博人大!

学分绩点3.82 综合测评专业第一、获宝钢优秀学生奖 京东特等奖学金、发表3篇CSSCI来源核心期刊论文……自主创业 扶贫捐助,“大创”“小创” 模联激辩……在学习和实践的舞台上,他都追求尽力做到更好这位学习成绩优异、实践经历丰富,创业扶贫的全能型学霸就是2019年度吴玉章奖学金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本科生林子。对自己的要求,再多一点点(课堂作业的笔记档案)“执拗又有创见”,是林子对自己的评价。遇到关注的事情时,他会与自己“杠”到底:“无论如何要能够说服自己。”在对学习的基本要求上,林子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永远比老师要求的再多一点点。中共党史专业常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联系,林子涉猎广泛,很喜欢不断更新旧知识体系、旧学习观念的过程。绘画、新闻编辑、模拟联合国……林子的大学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打开方式。“参与活动并不与学习冲突,反而是相互助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的栏目“马恩小剧场”,是林子为了介绍传统节日开设的。他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时空,融入中国元素,用新颖的形式宣传传统节日,将专业的学术知识做成有趣的推送。出于对辩论模式、政策讨论、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兴趣,林子在大三加入了模拟联合国。有一次,议题是公债危机,超出了林子的专业知识,还被分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面对未知与挑战,林子没有退缩。前期准备时,他不断阅读英文资料,查阅世界银行、G20峰会等相关资料,构建起清晰的议题框架。林子笑道:“一步一步将未曾了解的时事议题扩展与充实,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努力也让他获得了学校2018年模拟联合国校级交流会最佳代表提名。(林子(右一)参加牛津模联)参加牛津模拟联合国大会,林子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幸运的是,面试时的提问与自己准备已久的公债危机、难民问题相近。这也让林子更加坚信“努力终归会有回报”。对各种公共议题的密切关注和不断积累,构成了林子丰富的时政知识体系,最后比赛时打的议题,是克里米亚半岛文化遗产的保护,林子以严谨的逻辑与敏锐的时政观从容地完成了比赛。创办企业,捐赠盈利,只为帮助更多的人林子的家距离城中村并不遥远,从小对城乡差距有一定的感知。扶贫攻坚的报道中呈现出家乡贫困村的面貌,促使林子思考城乡发展的差异问题。从小切身体会到城乡间教育差距的林子,在高考中看到了创业和扶贫契机,“我们把收集的学习资料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把知识传播给更多身处偏远地区的孩子。这是弥补教育差距的一个办法。”2016年夏天,高考结束后,林子就与伙伴合办了教育企业。“不是说要做成多么光鲜亮丽的项目,而是尽力去解决我们感同身受的基层问题,同时把我们的盈利捐献给家乡贫困山区。”(捐赠协议图)面对家人的疑惑,林子解释道:“做创业团队的初心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去解决现实问题。如果别人不去做,我来做可不可以。我觉得可以,那就没有任何问题。”林子挖掘地区情况,通过驻村工作队联系地方,下到村里去实际探访。可能平时会马虎,但林子对于这些资金的用途却极其细致,一定要反复核实协商,尽可能挤出更多资金给学校。“所有捐赠的资金必须以实物安置,签订了协议,明确了条目,我们才执行。”通过林子的努力,村里的孩子在寒冷的冬季穿上了棉服,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新书包,学校的操场上有了第一个篮球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后来村里的学校搬到了镇上,统一成立中小学,便于集中管理与教师的驻村工作与教学。林子知道后立刻进行第二批援助,改变援助计划,转向设立专项教师资金补贴,动态适应这个地方的教育需求。林子坦言,短期内不会考虑寻找其他捐赠对象,要把一个地方彻底做好,扶贫不是一种形式,而要真脱贫。“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目前最骄傲最自豪的事情。我是这片土地的人,我尽了应当担负的责任。”这个大男孩目光坚定,“就这样执拗地去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比如边创业边做教育去搞扶贫项目,我想坚持下去,让它成为可持续的项目。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些孩子们,走出贫困、迈向幸福。”以兴趣为师,以学术为舞台家庭氛围的影响、自己的兴趣与责任意识,使林子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共党史专业。“我有信心学好,并把学到的东西服务于国家需要,把共和国、把党的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林子看来,学术研究是回答自身困惑与帮助别人解决困惑,也是舒展自己个性、更加充实自身人格的过程,他很享受这个极深研几的过程。“当摊开一项研究时,这就是我的舞台所在。”大一下学期,林子在与班主任的交流中深受启发,更加关注扶贫与基层治理问题,不局限于历史研究,更深入现实。林子走访调研、搜集资料、进行写作,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打磨自己的文章,先后发表了三篇C刊论文。从调研到成文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初步观点提出后,随着知识的扩充与思维方式的变化,林子慢慢加深对问题的看法,从时政角度发掘细节、检验问题。“研究的问题与意识在一条轴线上慢慢深化,每一个问题与知识点开始连成一个网,横向思维就越来越强。”(参加“大创”答辩)在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比赛中,林子与团队以“‘互联网+党建’对党员学习教育及关联行动的影响——基于G市‘党建云’推广应用的实证研究”为主题,获得国家级优秀结项。获奖的背后,是林子与组员日复一日深入到各个部门、基层做访谈,收集数据,除了每个村的宏观数据,林子还耐心细致地把代表典型性的样本数据、方法案例一点一点凑齐,进行更细节的分析。理论上存在短板,林子就与同学分工,阅读文献,找到扩充短板的突破点,再反复钻研,与指导老师深入讨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林子向相关领域的教授请教,从北大的两次讲座,到人大开的研讨班,教授的悉心解答让林子醍醐灌顶。两年时间完成五万多字的课题报告,以小见大地窥见党建云的整体格局,答辩时获得了老师的赞许,并一致通过。“整个调研过程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小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小组外如何跟调研对象打交道,疏通调查的渠道,用更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专家学者探讨问题,收获颇丰。”林子坦言。大创结束后,林子参与了“数字记忆——北京票据专题网站建设”课题,辅助研究团队,收集、整理资料,并初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票证制度演变的基本历史演进”部分。在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之下,林子加入到地方的生态研究所学习、工作,在实习中林子下到基层调研,扩展了研究的网状范围。实习期间林子获邀2018年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嘉宾,设计“文化体育名人与公众对话生态文明建设讲演会”现场提问环节,为国际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可能这些活动看上去没有其他人的简历丰富,”但林子认为,“至少我能在每一件事上尽量地精益求精,去把自己的创见融入其中,去丰富我所关注议题的讨论,同时也解答困惑,以精求广。”严谨求实、充满活力,林子以本学院、本专业综合测评第一的成绩,入选学校“拔尖人才”计划,推免直博,将继续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博士学位,开启在人大新的五年。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采写:袁露 编辑:欣欣蔡 林洁 设计:汪泳洁 特别支持:学生处

哭灵人

一本书了解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成果,就是它!

00:22一本书了解社会创新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本书被誉为“社会创新领域里的《哈佛商业评论》”。《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10》 作者:《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著中信出版几天作为社会创新领域的前沿性刊物,《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每期都会推出一些对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但又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论。因此,本期在外版主题上重点增加了两篇关于新冠疫情的特稿。《向死而生:新冠病毒倒逼社会创新》指出,疫情之后,必须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卫生和健康服务体系,更包括知识、观念、组织、社会行动与日常生活方式。《社会组织重在“花钱”而非“募钱”》一文则指出在全国性的疫情面前,发挥好社会组织作用,也可以为抗疫增添一支重要的力量。此外,本期也探讨了关于思变和创变的方法论和实践探索,以及以流媒体市场为代表的影像传媒在这中间的作用。比如《应对复杂公共问题的新思路》一文从美国的经验出发,针对公共政策的出台总是落后于社会问题的扩散,提出了四条应对之道。《移动创新者》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支创变生力军——侨居海外的创业者们。本书囊括社会创新领域的经验、总结以及专家学者对社会创新方面新的见解,将专业化知识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连接起来,指导和激励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社会变革管理者,让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孙珺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孙珺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孙珺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