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准博士经验分享:跨专业考博必须注意的事项大力士

准博士经验分享:跨专业考博必须注意的事项

公众号:考博英语助手考博是个漫长且艰苦的道路,为惠及2021年的博友,希赛特邀了三位2020年考博上岸的学长进行了经验、技巧及书单的分享会。在学长们分享的时候,大家都有很多问题,那么答应大家的,小编把所有的问题都整理好啦,都是学长亲自的详细解答哦~这些问题答疑都是满满的干货!快来看看你的问题学长是怎么解答的~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可以分享给一起奋战考博的博友哦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25岁准博士,2次跨专业,考博一次上线——陈泽宇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7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北电力大学管理科学用工程专业。 本科期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和同学合作在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研究生期间跟导师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得到多位业内专家的认可。在去年暑假被邀请去瑞典参加第11届应用能源大会,并在会上做了20分钟的presentation,发表论文Research on Chinese energy consumption using an improved PSO-LSSVR model based on a stochastic process。1跨专业备考应该如何分配时间?跨专业备考的主要难度在于专业课的准备,相当于要比其他考生多学一门专业课,这样肯定会牵扯到英语复习的时间。但是,英语依然是最主要的,不能舍本逐末。对于跨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明确学校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要求。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它的考试是按照英语排名的,专业课只需要及格就可以,所以我在将参考书籍过了一遍之后,和师兄交流了一下,然后就把精力重新放回到英语上了。明确了学校的要求还有导师的要求,按要求准备专业课,尽量给英语足够的时间准备。2可以选择哪些英语精读材料?精读材料应该以真题为主,尤其是真题中的阅读文章,要把每一篇真题文章都搞明白,从里面总结出学校英语考察的常用词汇、语法点还有出题逻辑。除了真题之外,可以根据希赛的老师所推荐的题目,或者自己找到的题目,选择其中自己做的不太好,或者读的不太明白的文章来精读。可以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标准,比如某篇阅读错两个以上就要精读,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更细致,更小心。3英语复习应着重提升哪方面的能力?英语复习还是要从基础入手,考博英语和四六级还有雅思英语不同,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有没有进行下一阶段研究的基本英语能力,不是单纯为了选择英语较好的一批人出来,所以会考察的比较基本。具体的点上,我觉得英语复习主要是词汇、长难句结构拆分能力、写作典型句式的积累还有听力这些,只有把基础打牢了,才能帮助后期做题的正确率提高。4英语翻译比重较大,应如何把握?英语翻译中,英译汉和汉译英有很大不同。先说英译汉,它的核心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换句话说,只要能把文段理解了,就可以翻译出来,其中辅以一些翻译技巧。所以英译汉还是要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从单词和长难句来入手。对于汉译英,其实是比较薄弱,不好准备的一个部分。它的核心是写作能力的考察,但是又不像作文一样可以提前准备模板和句型来应对,所以对能力的考察要求比较高,这就一定要多总结一些汉译英的技巧,在考试的的时候进行运用。在这一方面,希赛的英语课程给了我挺多帮助的,建议大家好好听一下希赛的课程,其中有很多的技巧。除此之外,汉译英往往会有一些自己难以表达、没有掌握的生词,这就要先把握学校的命题规律,看看学校一般喜欢从哪个方面来出题,比如是文化类的还是经济类的,可以自己总结一些相关的词汇。5复试时如何学会自己押题?首先要了解自身优势,要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老师感兴趣的点,这就是押题的基本。尤其是对于跨学校、跨专业来说,老师肯定会关心你跨学校、跨专业的想法,所以我就针对性的准备了一下该怎么回答。还有比如说你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中研究的“高光时刻”,比如我在瑞典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除此之外还有你的学术体系、相关能力还有学术规划,这就需要你预先来对你所报考的导师的学术观点有所研究和思考,并且和你的研究经历来结合。6考博英语备考一定需要老师辅助吗?我个人觉得考博英语备考中,老师的辅助,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的辅助很有必要。首先,老师可以帮助你梳理你所报考的学校的出题规律,并且给你针对性的推荐联系,来帮助你掌握。如果是自己来做这个事情的话,不仅会受到手头资源、信息不足的制约,还会严重牵扯复习的精力。其次,老师比你有更多的考试经验,在你的阈值点可以帮助你突破瓶颈,有时候很简单的事情会自己走进死胡同出不来,影响复习效率。最后,老师能提供的包括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往往在初试和复试的时候有很大的帮助。end好了,上面就是陈泽宇学长给大家带来的问题答疑,陈泽宇学长的成功在于他的勇往直前,他的无畏勇气,他的敢于去拼。感谢陈泽宇学长的无私解答,后续还会有学长的经验分享贴哦,记得关注~

夏雨

硕士研究生考试你不知道的,阅卷的规则以及写题技巧

随着社会的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本科毕业的同学在求职时,普遍被嫌弃。双非,专业非一流学科,学历低被歧视,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研,来弥补本科的缺陷。但是近几年的考研压力真的是大,比如说今年的290万人参加考研,事实上最后也就60万左右的人上岸,而且现在出现上一届二战的又跟新生竞争名额。多达100万二战人数。学长有时候也是竞争对手。1 考研的写作误区:(1)高等数学高数每年都让我们的考生头疼的不行,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高等数学的难度几乎每年不减反增,所以就需要我们考生沉着应对,不能乱了手脚。在我们刚拿到试卷的时候,不要着急落笔,把试卷大致浏览一遍,不要小瞧这个步骤,非常重要的,这个环节可以让你对试卷的整体布局,题型,考的题目有个印象,存储在脑海中,头脑会有一种自我的检索机制。等你后面再写试卷的时候,你碰到题目,脑海里存储的大致印象很可能帮助到你,你再次精读,分析这道题目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到很多信息,等于你之前已经思考过了。碰到难题时,发现不会做,不知如何下手时,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死磕,今天不写出来,我就不信了,我数学这么好,千万不要这样。严禁死磕难题(2)英语这门课,在考研中也是属于比较难的,尤其是英一,多少硕士,博士倒在英语上,很多工科的男生英语有的不堪入目。英语首先主要是作文的问题,复习阶段的时候,一定要背模板,英语作文有模板跟没有差距很大,有很多同学在复习的时候,觉得作文是发挥的问题,只要自己单词背得好,阅读好,我写作文肯定没问题。其实不然,等你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就晚了,后悔了就又是一年,所以不要拿自己命运去赌,作文用模板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写错的单词,一分扣的太亏,你写一个阅读,多麻烦,才三分,错过单词,一分就没了。切记莫错别字阅读我相信大多数同学这么多年的磨练,自己有自己的那套办法,这时候就要你好好读懂文章了。(3)政治政治作为每年性价比最高的科目,大家一般都是复习到十月份这样才开始,直接刷选择题,后面背大题,大家都是这么来的。写作技巧:抓住目前社会的政治热点,这个必考,答题时要把很多很重要的点,适当的多写,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绝对没错,写少了,万一阅卷老师没看到咋办?我们每个点的字数也不能少,小编当时考研政治时,全程在写字,从考试开始就抬过一次头。试卷全部写满,禁止兜圈子,为了凑字,不写重点,一定要先把重要的点先写下,后面还要再点一下。重要的是事要多说。(4)专业课针对专业,我想说的是,不同专业,考的科目都不同,但是我们根据前面的一些写作技巧,也可以借鉴。不死磕难题:字最好写得工整文学当面字不能写少重点答案要先写,不兜圈子以上是小编的见解,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呢?2阅卷规则禁止英语专业写错词禁止字写得马虎看不清,影响阅卷老师心情,而且也看不清楚,怎么给你打分。禁止写危害社会的言论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大家自己把握呦!!欢迎评论区问我!!谢谢留言,关注,转发!!小编主页更多考研干货等你呦!!!

一多

中传: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中国传媒大学官微 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8月3日,该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旨在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在材料评议环节,将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以确保所录取的博士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格等。初试(笔试)科目将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复试考核中,将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此外,中传将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硕士招考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传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复试中,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考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对于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中传将通过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中传的改革还包括,在博士生、学硕生、专硕生培养与学位授予中细化、标准化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包括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2021级起,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中传将强化过程评价,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实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预审制度;明确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3小时,工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传还将深化专硕培养改革,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此外,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结果评价上,建立分级、分类评审体系。实行学术型、专业型导师分类评审;校内导师、校外兼职导师、校外业界导师分类评审;普通、破格、重大影响力导师分级评审制度。博导资格实行校外同行双向匿名评议,设立破格型博导、硕导资格评审通道和专硕导师资格评审通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同时,探索增值评价,破除“唯项目”倾向,建立多样化成果代表作制。对于未达到岗位聘任科研项目成果要求的博导,实行重大预期成果制,签订协议后可申请岗位聘任招收博士研究生。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中传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全面提升专硕生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能力。同时,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选拔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硕导师,打破对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解决专硕导师不足的“堵点”。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博导聘任需求由学校统筹,聘任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的2+2+2学科、智能媒体领域的学界杰出人士。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各层次的论文查重抽检制度此次改革中,中传将建立覆盖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所有专业培养全流程、各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中传还将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同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系统,根据质量评价结果依规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奖惩。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与其年终考核评奖挂钩。设立针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校长奖”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导师校长奖”。关停17个专业方向,调整47个专业方向澎湃新闻还了解到,中传将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一级学科设置,突出传媒优势和特色。中传通过改革,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中传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愿作为的教学单位主动开办建设交叉学科,学校视情况予以扶持或调整,以破除懒政、荒政现象。(来源:澎湃新闻)

为了谁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博士延毕

作者 | 青暮、蒋宝尚编辑 | 青暮AI科技评论昨天推送了一篇文章《那些坚持做科研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讲述了国内青年科学家遭遇的种种困境,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篇劝退文。不知同学们看过那篇文章后,是否还保留着“成为科学家”的赤子之心。如果是的话,点个赞。只是读博中难免遇到令人心焦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延毕,上面这篇文章也提到,这是个大概率事件。怎么才能顺利毕业呢?放心,只要完成了博士该完成的科研训练,毕业就不是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同学们读博指路。很多打算读博、即将读博或正在读博的同学们可能对此都还很困惑,也许在徘徊着不知如何前进,也许在后悔走错了路,甚至怀疑自己读了个假博。每个博士研究生都希望付出后能获得飞跃式的成长,并不留遗憾。毕竟读博是一项沉没成本很高的人生投资,也就是说,过程中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你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一定能带来收获。而在这个知乎问题下,不少过来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观点。AI科技评论选取了一些高赞回答,并整理如下,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少走弯路。1数学很重要读博之前,首先确保自己有足够好的基础,包括数理基础和编程基础,英语能力自然不用多说。同时,博士期间要兼顾课程和科研,对两者的平衡也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数理基础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很多时候研究都走不深。如果数理基础薄弱,在短期内也可能做出一些好的成果,但是长远来看研究的深度和持续性高质量原创输出是很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大牛本科出身是数学系的。数学系四年的高强度训练对以后做研究是非常有益的,其实像工科领域用到的所谓“很难的”数学基本上95%的情况不会超过数学系本科范围。知乎网友@王源分享了自己刷数学基础的经历:我个人本科自动化专业,数学基础也很一般。在博士阶段头一年就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于是博士阶段头三年都会刷一些数学系本科的课程。目前把数学分析,实分析,应用泛函分析,线性代数,拓扑学,常微分方程,统计推断都刷过了,像抽象代数,微分几何,数论这些自己暂时用不上就没刷。即使是仅仅刷了一部分数学系本科课程,而且自学也赶不上科班出身的那么扎实,但已经让我获益匪浅了。至少对比大多数工科生,你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深度往往比他们深,同时你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后,和大牛们沟通起来障碍也小了很多。良好的编程实践能力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时代,编程能力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编程实践能力不单单指你能把算法写成代码就完事了,还涉及如何设计出高效的代码,如何让你的代码更加健壮,以及如何让你的代码更加易懂易用。大多数工科非计算机的学生在编程上还是比较浅尝辄止的,因为单就发论文而言很多时候不需要很高超的程序设计能力,只要能把算法运行起来就行。这样做确实在短期内是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就短期来看是非常省事省力的。但某一天当你打开一年以前自己编的代码的时候,你就发现自己竟然看不太懂了。这是因为没有文档和注释,当初编程时也未考虑到程序的易读性。糟糕的设计模式也使得当你想稍微改进一下算法的时候,想要复用以前的代码变得异常困难,只好把以前写过的代码又重新再返工一遍。至于想把自己的工作传承给师弟师妹们的时候也变得异常困难(你自己过1年都看不懂更不用说让别人理解你的代码),所以后面的师弟师妹们又不得不重新再来一遍。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无意义的重复中,自然对前沿方向的探索就时间不足。好的研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的研究是需要继承的。@王源谈到,对于“继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继承别人的,一个是继承曾经的自己的。平衡上课和科研关于平衡上课和科研,知乎网友@刀客特李分享道,要选择足够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并保证课程的成绩大部分为优秀。在博士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每个学期要至少选2门专业课(指的是海外博士,国内的话,可能是4门以上),同时做科研工作。这个过程其实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其实光是上课、完成作业、期中和期末考试就不容易了。国外的研究生课程通还要组队做project,做presentation,一个学期3门课已经苦不堪言,4门课还能同时做TA或RA的已经是到了极限。但是这是博士头两年的必经过程,必须要训练这个同时handle多门课程+项目,且不耽误自己科研的能力。2阅读文献要快阅读文献是科研过程的每天必做功课,并且要有大量的积累。首先要训练每天花时间看文献。如果不能保证每天都看,也要保证每周有看一定数量。读文献讲究方法。了解本领域最近进展,只看文章的标题和Abstract,遇到感兴趣的和重要的留下来重点关照。@刀客特李说,几年博士生涯下来,读过的文章已经超过几千篇,精读文章超过几百篇。要积累如此大量的文献阅读量,快速阅读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知乎网友@浩浩耗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这方面进行锻炼的。和很多科研小白一样,@浩浩耗一开始阅读文献是非常低效的:我刚开始进入科研圈的时候,看文献巨慢,我喜欢从abstract到result一字一字的读,什么?你说discussion,其实到现在我也最讨厌读discussion,因为太费脑。有一次因为在会议中回答不出导师的问题,导师威胁说给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到时还是回答不出来,就在两周内读完相关领域的所有文献,@浩浩耗吓的赶紧逼着自己一个月读完了100篇文献。按我之前那种龟速阅读法,就算蹲坑我也看文献也不可能看完啊。所以没办法,只有逼着自己开启浪读模式,记得当时给自己规定的是,一篇paper不能超过20min,并且之后要自己闭卷用英文把这篇文章的key point写出来。当然一开始非常痛苦,但越到后面发现速度越快,当然一个月后的项目讨论也比较顺利,并且我发现从此以后看文献的技能好像进入了下一个等级。这里@浩浩耗提到了快速阅读文献是诀窍是训练总结的能力,@刀客特李也提到了相同的观点:平时读文献,看新闻,听报告,或是自己的灵感,遇到好的点子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这样保证自己处于本领域或本行业的最前沿。同时业保证自己在做手头项目的同时,还有新的想法和工作可以展开。3实验可复现是基本要求科学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是实验的可复现性,这也是科学自身的定义。知乎网友@雷风恒强调道,“一个博士的实验是可以复现的,这是基本要求了。”数据的表征和分析需要深厚的功底,确保拿到的数据是真实可用的,并且解析是客观公正的。而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从现象中找到本质,不能唯象的去解释。为了使实验结果清晰易懂,优秀的做图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刀客特李分享了自己做过的一些原理展示图。@刀客特李调侃道:这个是画图的训练,我觉得博士下来,除了科研,还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美工了,哈哈。专业画图软件有PS、AI、CAD、3D软件等。此外,@刀客特李还分享了一些做实验的记录手稿。@刀客特李表示,做到必有实验日期、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还有实验结果。要有产品ID、测试结果、对应的页码。实验记录本中的名字-代号-ID,和测试仪器以及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夹名字可以对应,方便随时查找。好好打理实验记录本,有助于从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出可能的原因,也方便日后写文章时查找。当然了,最后也少不了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的训练,包括Origin、Matlab、Python等。4把握研究方向,成为领域专家博士需要自己的大领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对自己的小方向有细致入微的认识,这也是做科研的基本功。@雷风恒分享道:我老师曾经说过,导师就是告诉学生哪可能有金矿,学生去挖。选题的意义不言而喻。往大了说,决定了方向是否有意义。往小了说,影响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选题要选好,作为学生要兼顾课题组基金情况、科学意义以及满足自己发文章毕业。除了阅读文献和做实验,还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或行业会议,尝试在会议中做报告(最好是英文的国际报告)或poster。有了足够的文献阅读和做实验的经验后,你才能成为领域专家。就是说至少有某一个小领域,你能站在世界前沿水平。怎么样就算足够呢?@王源表示,从主观角度来讲,就是:在这个小领域内你是非常非常自信的,你一出手就是碾压的存在。这需要你对这个小领域内经典paper和近期前沿的paper都非常熟悉,而且自己也动手实践过。这个小领域其实基本上就是你发paper的点了。5学术成果展示和社交密不可分科研不是只有埋头做研究,还要让他人知道你的研究成果,所以学术交流即成果展示也是博士期间不可或缺的一环。@刀客特李谈到,作为博士,势必要在系里、学校里登台演讲;在国际会议如MRS、ACS、IEEE等大场合登台演讲;还有qualify、预答辩、答辩。“不利用这些机会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合格的演说家,真的不算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啊。”成果展示和社交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学术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圈子里的同行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在学术圈混,是需要一定的“混”圈子能力。那么怎么样去在学术圈社交呢?@王源提到:在学术圈社交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先得具有相当的学术能力,所以对低年级博士来说首要任务是多发高质量论文,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搞所谓的社交。只有你具备相当能力后别人才会来和你进行平等的学术社交,否则只能是单方面“跪舔”或者单方面“施舍”。高年级博士生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可以刻意的进行一些学术社交活动,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也是非常好的。社交除了必要的情商,中英文学术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要。规范的表达,通俗的解释能力提升学术效率。这方面的练习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多听报告,多看美剧.......关于交流学术成果,有个前提是做一个好的PPT。Nature曾经有篇文章,从13个维度,手把手教研究者如何做报告。主要是针对内容过于繁杂的学术演讲,给出了13点建议,例如:1、不要“一视同仁”,演讲前做调研,做出满足多样化人群的报告。2、明确中心思想,制作PPT之前,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想传达的信息。3、图片非常重要。图片比文字、说话更有冲击力。4、照顾后排的视觉效果。避免使用复杂的图表,尤其是排版密集、字体过小、表格较多的展示5、打破经验法则。演讲界盛传的“一分钟一张PPT”的经验只在少数情况下适用因篇幅有限,更多内容,请移步《Nature:13个维度,手把手教“研究er”如何做报告》6论文写作是基本功博士要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因为作为博士,写文章并发表是基本操作。无论是继续搞科研,还是进入工业界,写作能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雷风恒介绍到:论文撰写有点像八股文了,语法把控推荐grammly免费版。results and discussions部分是很精华的一部分,需要对数据的解释有很高的把控。另外,他还介绍了一个写论文的网站,名为科研者之家,此网站从写作,到选刊,最后回复意见都有一些辅助工具。部分功能如下图所示:网址:http://www.home-for-researchers.com/static/index.html#/关于如何写论文,之前AI科技评论也曾根据人大赵鑫老师的讲座,整理了一篇文章《如何以初学者角度写好一篇国际学术论文?》。这篇文章从常见的写作错误逻辑引入,例如:“因为模型A好使,所以用A做某任务”、“因为任务B没有人做,所以我做了”、“之前的人做了什么工作,我做了什么工作,我的好”。然后详细介绍了引文、相关工作、定义、模型、实验、摘要结论等写法,以下是几个要点:1、引文非常关键,是你整个论文的门面,摘要基本上是没啥大用,只要不是写的太差,审稿人不会因为摘要拒掉论文,但是引文写不好,却100%会被拒掉。2、相关工作的写法是:首先必须覆盖所有的相关工作,这在于平时的积累。一定要分类整理,不要简单的罗列“A做了什么,B做了什么”,重在总结。3、定义部分写作:介绍清楚所有术语;给出所有符号的含义以及使用方式;形式化地描述清楚任务。总结起来有三点:好看、好记、成体系。4、模型的部分在论文中占比非常多,记住逻辑很重要,常见的方式有这么几种:总分式、总基础版本、增强版本。5、实验部分的一般流程包括介绍数据集合、评测指标、评测流程,还有主干的实验分析,还有模型的细致分析,还有定性的分析。6、摘要这部分是花费时间最少的,在这无需太多的细节,不需要代入,讲清楚任务、方法和创新点就可以了。7、在总结部分,切记英文语法可以用现在完成时,过去时,但不能混着用。总结一下具体任务,解决方案,实验结果,未来扩展即可。最后,写论文的完整流程,如下:7思维严密与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论博士的本质是专业的训练以及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博士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足够专业;二是博士读完,应该建立科学的方法体系,而方法体系具有一般适用性,主要目标是:应该学会如何完成一件事情。另外,博士期间还需要锻炼严密的逻辑思维,那么该如何训练?@浩浩耗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们组会日常的一个训练叫做hypothesis talk, 其实就是向全组展示,你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假设,然后大家围绕你的假设以及实验设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其实这个很重要,因为基本上如果你要基于这个假设来开展你的项目,那么这个假设的好坏可以说就基本决定了你这个项目的上限,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能发什么等级的paper。@浩浩耗还提到,博士四年,印象中听到老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有当不管最终的实验结果是否支持你的hypothesis,你都能基于这个结果开展下一阶段的研究时,这才是一个好的hypothesis(用人话说,不管结果好坏,paper都能发)。经过四年摧残,@浩浩耗论证了这么一个“真理”:逻辑这东西是没有上限的,只要持续摧残,它依然能有所提高。8心态:保持幸福博士要有良好的心态。一般博士学位的获取,少则需要四年,多则五六年,一定要保持健康的身心。在这几年,也就是博士阶段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瓶颈。例如,工科博士刚毕业半年的@王源举了几个例子:导师完全放养不知道研究方向是什么?写了第一篇文章发给导师被骂写得是什么垃圾。投了文章被审稿人拒稿,感觉自己做的研究没什么意义,博士进入第三年或者第四年还没有发出paper整天焦虑的不行,看到和自己一起入学的同学发paper的发paper,准备毕业的准备毕业,自己什么进展也没有就更加焦虑到不行。另外,美国埃默里大学曾做过一番关于研究生自杀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01名研究生中有7.3%的人有过自杀念头,2.3%的人有自杀计划,1.7%的人在自杀中受过伤。德州大学也曾有类似的研究,他们对2279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后发现: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是普通人群的6倍多。如何调整心态呢?首先要找到幸福的含义,具体到不同的群体,对幸福有不同解读,多年之前流传的那句,“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诠释了幸福的动态含义。另外,心态、行为决定感受,能够让人感到幸福的一些操作包括:1、参加活动,使其能够处于“心流状态”,即专注于某项事情,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世界;2、做一些能够展现性格优点的任务,持久快乐的真谛来源于不断实践自己的性格优点,例如热爱学习、坚持不懈;3、有完成任务的内在动力;4、有成长的心态,相信几乎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学习的;5、时间比金钱更加珍贵,金钱可以“买”到自由的时间;6、把钱花在体验上面,而不是花在购买物质方面;7、善待他人、加强社会关系;8、吃好、睡好、玩好,有规律的健身以及有活在当下的心态。参考资料:https://www.hu.com/question/384512106?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3_questions&utm_campaign=shareopn[赠书福利]在AI科技评论9月11日推文“《柏拉图与技术呆子》:探讨人类与技术的创造性伙伴关系”留言区留言,谈一谈你对本书的相关看法、期待等。AI 科技评论将会在留言区选出5名读者,每人送出《柏拉图与技术呆子》一本。活动规则:1. 在留言区留言,留言点赞最高且留言质量较高的前 5 位读者将获得赠书。获得赠书的读者请联系 AI 科技评论客服(aitechreview)。2. 留言内容和留言质量会有筛选,例如“选我上去”等内容将不会被筛选,亦不会中奖。3. 本活动时间为2020年9月11日 - 2020年9月18日(23:00),活动推送内仅允许中奖一次。EMNLP 9月16日出录用结果了!

单行线

4个要点3个问题,了解清楚以后,再决定2021年要不要考研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战线长、难度大,对于首次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们来说,许多问题都不甚了解,或者了解的不怎么清楚,茫然、着急的心理会影响考生备考的效果。那么,什么是研究生?考试考哪些科目?考研需要怎么准备?如何选择学校?本文就和大家聊一聊考研那些事儿。1.什么是研究生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等级,硕士和博士指的是研究生毕业获得的两种学位。但是现在,大家一般将硕士毕业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毕业生称为“博士”,所以,就变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这种叫法。2.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考试。它一般包括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笔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面试两部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就是指每年1月份进行的全国统考,如果是应届考生,一般是大四上学期参加考试。初试考试科目一般包括政治、外语、专业课一 / 数学、专业课二,其中政治、外语、数学实行全国统考,专业课一般由各学校自主命题。也有部分院校、部分专业不考数学,考两门专业课,这两门专业课也是由学校自主命题的。复试内容一般包括专业面试、专业笔试、外语口语、外语听力考察等内容,所有考察内容得分之和就是你的复试成绩, 因此,复试在考察你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在考察了你的综合素质。当然,一般来说,初试成绩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你能不能进入复试。有的同学过了初试之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复试在总成绩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复试时面试你的导师,对于是否录用你有决定权。3.初试成绩的构成由于考生报考的专业和院校不同,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的总分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研究生考试初试的总分是五百分。研究生考试科目分为公共课与专业课两类,考试公共课科目有: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各科试卷分数组成为: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形势与政策16分)英语:(完型10分,阅读A 40分,阅读B 10分,翻译10分,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数学:理工类(数一、数二),经济类(数三) 数一: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统计22%数二:高数78%、线性代数22%、不考概率数三:高数56%、线性代数22%、概率22%4.复试考什么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复试,是研究生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研究生通过初试后,取得复试资格,由报考院校组织进行第二次考试,一般有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英语考研复试英语测试包括听力和口语,这两项在复试中占20%的成绩,其中口语在这20%中占主要部分。口语一般由主考老师打分,以对话的形式考察。听力考察,一般是六级水平,但是也有专业听力考试有一定的专业词汇要求,需要同学们提前准备。不管口语考试是否严格,同学们都应该认真准备,并力求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表达框架:① 自我介绍:如家乡是哪里、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毕业论文课题、业余爱好、家庭情况等② 做好用英语定义和解释自己所学专业的准备:口语测试时,老师有可能就本专业展开话题,考察考生用英语讲述事实的能力,因此同学们最好事先准备一个模板,再把一些主要词汇按需替换,以提高回答的逻辑性,让考官感觉你逻辑清楚、表达清晰。专业课专业课笔试,学校一般会提供考察范围,如果学校没有给出考试范围,应尽可能找到这个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们,了解考试的大概内容和情况,有备无患。综合能力面试导师最常提问的有以下几个问题:① 为什么要考研?② 如何评价你的大学生活?③ 你有什么优缺点?有什么特长?④ 你对于研究生阶段工作的设想?⑤ 你对自己报考专业的看法?⑥ 读研期间有什么规划?搞清楚这些要点之后,还要问自己3个问题:1.为什么要考研如果你的回答是“大家考,我也考,随大流”,那你很可能会中途放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报名考试报考人数已经达到了341万,预计2021年报考人数还会增长。无论你是为了提升自己,还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亦或是只求混个文凭,都要搞清楚自己考研的目的,才能让你接下来的工作有的放矢。2.选什么学校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之后,就是院校选择这个重要问题了。现在距离2021年考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即便是从前看起来高不可攀的211、985院校,现在开始准备报考也是来得及的。但是,同学们也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考研目的和自身能力来选择院校,而不是仅仅因为“时间充裕”,就去盲目报考。选择报考院校需要考虑三个主要因素:学校知名度、所在城市、导师。如果你的目的是镀金,那就优先考虑名校,一个名校硕士毕业生的招牌足够耀眼。如果你关心就业,学校所在的城市就比较重要了。一线城市大量的人才需求会对更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如果为的是研究,那没有什么是比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更明智的了。3.怎么复习从现在开始就准备考2021年的考研,时间是比较充裕的。但再怎么充裕,也不是浪费时间的借口。同学们还是尽早进入考研的状态较好。考研的复习是一场持久战,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战斗力”的“可再生性”,不能拼命一会,垮了,休息几天又继续拼命。所谓的“战斗力”,就是考研复习时需要的自控力和专注力。“战斗力”的再生,需要的是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锻炼。具体到每一个科目:英语复习英语分为三块:单词,阅读,和作文。单词是基础,阅读是根本,作文靠积累。首先要解决的是词汇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背单词软件,它们可以帮你从考研词汇中排除那些你已经熟识的单词,根据记忆曲线帮你安排复习时间。先把单词量突击上去,在往后的时间里不时复习。特别要注意的是熟词生义,这是考研英语的一个大坑。接着是阅读。阅读文章其实是一个大宝库,不要觉得自己读过一遍,做对了就行了。一定要精读文章,甚至做到每一句都能翻译出来。通过精读,了解阅读出题的套路,拆解阅读里的长难句。长难句是很重要的资源,拆解的长难句多了,下次阅读的时候再遇到它们,就知道如何分析,并且,长难句也可以用来搭建作文模板。最后是作文。最好的办法还是套模板,根据历年的真题准备几个模板,不断背诵,不断抄写。政治复习和英语相反,政治不建议提早准备。因为政治哲学虽有逻辑可循,但死记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太早背完容易遗忘,要维持记忆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政治几乎没什么特殊的方法可言,多背,多做题。数学复习比起英语和政治,数学更讲求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数学的学习必须贯穿考研准备的全过程,一时的松懈都有可能导致生疏。建议大家每次做题都要给自己设定好时间,这样不光锻炼解题的速度,还锻炼题目的取舍。那些“花点时间就能做出来”的题就是你能力的增长点,它们不是特别困难,但又不在你现有的解题速度范围内,因此,必须尽量拿下这些题目。专业课复习对于跨专业或跨校考研,专业课可能是最麻烦的一门了。建议考生先从学校官网上查看参考书目、考试大纲等信息。尽可能的认识一个目标院校的在读研究生,向他了解专业课考试的一些信息,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得。最后,我想说,考研,是和自己战斗,是和时间赛跑,自律和坚持是通往考研成功的阶梯。祝愿各位同学都能够考取自己满意的院校,梦想成真。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

小故

施一公:学生如何提高专业英文阅读能力?

,科研充电第一站!此文针对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的博士、硕士生,对高年级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应该有参考价值。从小到大,我感性思维多一些,不善于读书。1985至1989年在清华生物系读本科期间,从未读过任何一种英文专业期刊。我受到的与英文阅读相关的训练一共只有两个。一是我在1986年暑假期间选修的时任系主任的蒲慕明老师开设的《生物英语》系列讲座,隐隐约约记得蒲先生让我们阅读一些诸如DNA双螺旋发现之类的科普性英文文章,很有意思。但时间较短,暑假过后也没有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与现在的清华生命学院形成鲜明对比,我上大学期间的所有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是采用中文教材、中文讲课,只有郑昌学老师讲授的《生物化学》采用了Lehninger的《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而且郑老师要求我们每个学生每次课后阅读10-20页教材。我们同学大多感觉到专业英文阅读有所提高。1990年4月至7月初,我在依阿华州Ames小镇的Iowa State University度过了初到美国的前三个月,其中大部分时间在Herbert Fromm教授的实验室做轮转,跟随刘峰和董群夫妻两人做研究(刘峰现在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做教授)。当时感觉最困难的就是读专业论文。有一次,Fromm教授要求我在组会上讲解一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文章,我提前两天开始阅读,第一遍花了足足六个小时,许多生词只能依靠英汉词典,文章中的有些关键内容还没有完全读懂,当时的感觉是JBC的文章怎么这么长、这么难懂?!真有点苦不堪言。为了能给Fromm教授和师兄师姐留下好印象,第二天又花了好几个小时读第二遍,还做了总结。第三天我在组会上的表现总算没有给清华丢脸。但是,前前后后,真搞不清楚自己为了这一篇文章到底花了多少时间!1990年7月我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后,与本科来自北大的虞一华同在IPMB program。虞一华大我一岁,来巴尔地摩之前已经在夏威夷大学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对于科研论文的阅读比我强多了。他常常在IPMB的办公室里拿着《科学》和《自然》周刊津津有味地阅读,看得我很眼馋,也不理解其中那些枯燥的文章有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他在读很有意思的科学新闻。科学新闻能有什么意思?虞一华给我讲了好几个故事:洛克菲勒大学校长诺贝尔奖得主David Baltimore如何深陷泥潭、人类基因组测序如何争辩激烈、HIV病毒究竟是谁发现的等等。我还真没有想到学术期刊上会有这么多我也应该看得懂的内容!从那时起,每一期新的《科学》和《自然》一到,我也开始尝试着阅读里面的新闻和研究进展介绍,这些内容往往出现在“News & Comment”、“Research News”、“News & Views”、“Perspectives”等栏目,文笔平实,相对于专业的科研论文很容易读懂。有时,我还把读到的科研新闻讲给我的同事朋友们听,而同事的提问和互动对我又是更好的鼓励。除了《科学》和《自然》,我也常常翻看《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与《细胞》(Cell)、《生物化学期刊》等非常专业的期刊不同,《科学》和《自然》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用来做科普教育的。《科学》周刊的“Perspectives”和《自然》周刊的“News & Views”栏目都是对重要科学论文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一般1-3页,读起来比较通俗易懂,较易入门。读完这些文章后,再读原始的科学论文,感觉好多了!而且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专家的分析比较一下,找找差距,有时甚至也能找回来一点自信!从199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职到现在清华大学做教授,我总是告诉自己实验室的所有年轻人下面这几点读科研论文的体会,也希望我的学生跟我学:1.请每位学生每周关注《科学》和《自然》。(生命科学界的学生还应该留心《细胞》)。如果时间有限,每周花一个小时读读这两种周刊里的文章标题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的abstract,即可!这样做可以保证一个学生基本上能够跟踪本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和进展,同时开阔视野,大概知道其它领域的动态。2.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细读《科学》和《自然》里的新闻及科研论文。如果该科研论文有“News & Views”或“Perspectives”来介绍,请先读这些文章,这类导读的文章会提炼问题,就好比是老师事先给学生讲解一番论文的来龙去脉,对学生阅读原始论文有很大帮助。3.在读具体的科研论文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章的主线逻辑。文章中的所有Figures都是按照这个主线逻辑展开描述的。所以,我一般先读“introction”部分,然后很快地看一遍Figures。大概知道这条主线之后,才一字一句地去读“results”和“discussion”。4.当遇到一些实验或结果分析很晦涩难懂时,不必花太多时间深究,而力求一气把文章读完,也许你的问题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然就有解答。这与听学术讲座非常相似!你如果想每个细节都听懂,留心每一个技术细节,那你听学术讲座不仅会很累,而且也许会为了深究一个小技术环节而影响了对整个讲座逻辑推理及核心结论的理解。5.对个别重要的文章和自己领域内的科研论文,应该精读。对与自己课题相关的每一篇论文则必须字斟句酌地读。这些论文,不仅要完全读懂,理解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分析、结论,还必须联想到这些实验和结论对自己的课题的影响和启发,提出自己的观点。6.科学论文的阅读水平是循序渐进的。每个人开始都会很吃力,所以你有这种感觉不要气馁。坚持很重要,你一定会渐入佳境。当你有问题时或有绝妙分析时,应该与师兄师姐或找导师讨论。7.科研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科研论文的阅读。每一个博士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研论文阅读的训练。除了你自己的习惯性阅读外,你应该在研究生阶段选修以阅读分析专业文献为主的一至两门课,在实验室内也要有定期的科研论文讨论(Journal Club)。如果你的实验室还没有这种讨论,你们学生可以自发地组织起来。8.前面几条都是讨论如何提高科研论文的阅读能力,但是一旦入了门,就要学会critical reading。不要迷信已发表的论文,哪怕是发表在非常好的期刊上。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论文逻辑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实验证据是否支持结论、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实验、你是否可以在此论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重要问题等等。天外有天,读科研论文是一件很简单、但也很深奥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常常满足于读懂、读透一篇好的论文,优秀的学生则会举一反三、通过查找references纵深了解整个领域的历史、现状,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可能进展。我从1990年对学术论文一窍不通到96年博士后期间的得心应手,还常常帮助同事分析,自以为水平了得。但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严重不足,颇为羞愧。1996年,是SMAD蛋白发现及TGF-b信号转导研究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哈佛医学院的Whitman实验室在十月份的《自然》杂志上以“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名为“A transcriptional partner for MAD proteins in TGF-b signaling”的文章。读完之后,正好遇到TGF-b领域的著名学者Joan Massague,我对Joan评论说:I’m not so sure why this paper deserves a full article in Nature.They just identified another Smad-interacting protein, and the data quality is mediocre.完全出乎我的意料,Joan马上回应我:I disagree! This paper links the cytoplasmic Smad protein into the nucleus and identifie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as its interacting protein.Now the TGF-b signaling pathway is complete.It is a beautiful Nature article!这件事对我触动极大:原来大师的视野和品位远远在我之上。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从整个领域的发展方面来权衡一篇文章的重要性,这件事对我今后为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自己实验室选择研究课题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今,我阅读一篇本领域内的科研论文,非常顺利,而且常常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没有想到或分析到的关键点。希望所有的学生也能通过努力和坚持对英文科研论文的阅读得心应手!*文章素材来源于施一公科学网博客,作者整理改编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存神

英语学习到底难不难?用对学习方法很重要

【来源:教育资讯】说到英语学习,绝大部分家庭都会觉得很难!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到初中很多学生英语几乎还是相当于零基础;初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感觉英语非常困难;学了十几年英语,高考超过一半的学生英语成绩不会超过70分,还是在总分150分的情况下;到大学都毕业了,研究生都毕业了,博士生都毕业了,还是不会说英语。到底是英语本身就特别难学呢,还是我们学英语的方式错误了呢?有非常多的案例都表明了不是学英语难,而是我们用了错误的方式学英语才导致如此之难!高端家庭用的英语学习方法不一样2014年中国教育电台曾经播出了这样一个专访;一个普通的8岁男孩,在几乎英语零起点的情况下,用了4年时间在12岁时已经累计创作完成了20万字的英语小说,他的英语蜕变成长经历,引起了整个英语教学界的关注。这个孩子叫肖博文,他的妈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曹文教授,曹文教授在访谈和她出版的书中讲述了她的儿子从8岁几乎英语零起点到12岁累计创作完成了20万字小说的成长经历。“他的英语启蒙是他八岁开始的,他喜欢依偎在我身边听我给他讲故事的感觉。我用英语给他讲了三个月的故事,他便可以慢慢开始独立阅读。海量的听和读结合在一起,他有了非常好的起点。”“他是如此的快乐,如此没有设计,如此不知不觉,从来不记单词,从没有背过课文,没有语法概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但却修成正果。”“而我还在吭哧吭哧的教着一群18岁以上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精读、语法,希望他们四年以后能够写出4000字的英文本科毕业论文!”这件事情让曹文教授非常感慨:“孩子的英语不是教出来的,它颠覆了我对英语学习的认知,从只盯着教材到相信海量听力和趣味阅读的力量。”为什么这种方案没有被大规模的复制到普通家庭呢?海量的听和读是掌握外语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却只停留在了中国极少高端家庭中,大部分家庭却用不了这个方案。为什么这种方案没被大规模的复制,主要是因为有四个方面的巨大障碍:第一,从哪里购买感兴趣的海量的英文书籍?第二,英文原版图书费用非常的高昂,薄薄的一本书可能就要上百块钱,满足海量听读需要几十万的费用,普通的家庭谁能承受得起?第三,如何挑选这些书,能够保证符合孩子当前的英文听读水平?过难读不下去,太简单的又没兴趣。同时又怎么确定要在每个难度系数上累积多少量才能自然进入下一个难度系数?第四,普通家庭里面,多数父母没有时间或者英文水平有限,谁来带孩子一起读,最好是外教,并且为了让孩子不产生特定的声音依赖,最好是数百位不同的外教,让孩子适应不同的声音。同时,需要外教来给孩子一对一的纠正发音,如果要实现这些条件,即使家庭有条件花大几十万的费用请外教,也很难请到这么多数量的外教来陪孩子一起学习。所以,以前海量听读这个方法,普通的家庭都很难去实施。iEnglish少年读书会让这种学习方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iEnglish少年读书会突破了这4大障碍,有数百位英语母语外教伴读并纠音、有19000多万册英文原版书籍并配合上云测评系统和云智能推送系统,能准确匹配任何英文水平的学生,实现难度系数的无缝对接。个性化的智能推送系统,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掌握英语,每个孩子都可以是“神童”!同时,由于极具性价比的价格,让普通家庭都能用这种方案来解决英语学习问题了。由于效果超出家长预期,所以iEnglish少年读书会已经在使用的家长中产生了口碑效应,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加入其中。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万家庭在用这种方式解决英语学习难题。iEnglish少年读书会是为了中国孩子真正掌握英语而成立的,其目标是让中国学生能真正地阅读英文的原版图书、报刊杂志,能用英语无障碍的和国外人士交流。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解决英语学习难题,iEnglish少年读书会也和全国近百所学校达成了合作,通过班级实验和年级实验,部分学校已经进入全校普及阶段,全国已经有20多所学校全校使用。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学校进入iEnglish少年读书会体系,让这种以前高端家庭才能用的英语学习方案进入寻常百姓家,解决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

失人

中传新规:研究生基本文献考试三次不及格,终止培养或分流

“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根本称不上是学术论文的文章。这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传近期出台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中,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不将期刊论文发表作为获得学位的前置条件,但不发表论文不等于硕士研究生不用写论文,完成合格的学位论文是对每名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在7月底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之后,一些高校将启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其中,中传于8月3日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不仅动作快,而且涉及面十分广。中传此次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具体涉及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建立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建立覆盖各层次所有专业的结课论文的查重抽检制度等。近日,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任孟山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对此次改革中的主要举措进行了深度解读。任孟山表示,改革不能、也不会变为“放水”。中传不强制硕士生发表论文,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并且会通过出台奖励办法来鼓励学生积极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此外,中传此次改革明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所有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的课程结课论文都需进行查重。去年开始,中传将博士学位论文100%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自2021届毕业生始,中传准备将此做法扩展到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匿审。博士生学制为何由3年改为4年?澎湃新闻:从2021级起,中传博士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这项改革一度引起关注和讨论。请问中传此次改革学制主要基于哪些考虑?任孟山:博士生学制改为4年,有几点考虑:一是近年来国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不少博士生导师认为,三年的培养时间对博士生来说太紧张、不够用。二是去年年底,我们对全校博、硕生导师做了个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改革意见、建议,结果显示大家对博士学制改为4年的共识度非常高。这促使我们下决心改变博士生学制。另外,我们调查国内36所A类高校后发现,其中22所高校博士生学制为4年,9所是3—4年;而在国外,博士学制4年的高校也非常多。所以,我们这项改革实际是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的经验。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提出的“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和学位资格挂钩”,与之前被广泛讨论的“取消硕士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是一个意思吗?任孟山:是的。应该说,我们这次的改革全都符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包括硕士生学术论文发表与学位的脱钩。实事求是来讲,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到达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水平。在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规定下,有的学生其实是花钱买版面,然后发篇只有一两页的文章。一两页的文章能叫学术论文吗?这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之风。澎湃新闻:不以发表论文来考核学生后,中传将用什么办法考核学生有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任孟山: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一些老师也对此有顾虑。实际上,我们在改革中做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硕士生毕业可以不发表论文,但培养目的必须达到。第一,我们取消了发表论文与学位的硬性挂钩,但是鼓励学生发表论文,会通过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来鼓励学生做科学研究或学术发展方面的努力。我们会制定奖励办法,有关奖励的范围、方式等,目前还在讨论中。奖励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我们要让发表了论文的学生有荣誉感。我们初步的想法是,奖励优秀科研研究生——会将实践、社会调查、作品创作等这些方面综合考虑后进行奖励。第二,跟博士生一样,硕士的学位课中也专门设置了论文写作课程。不将论文发表与学位挂钩,但并没有放松对论文写作的要求,我们把它作为硕士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来培养。此前,有的培养单位开论文写作课,有的不开,没有统一;现在论文写作课作为学位课,是必须统一开设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供了论文写作的要求和标准。第三,在教改项目中,设置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我们一年会有约二三十个项目可支持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营。每个训练营需在学生人数达15人以上后才能开营,如果每个营有30人左右,就基本上能覆盖到所有的学硕生。澎湃新闻:最后没有发表论文的硕士生,怎样才能拿到学位证书?任孟山:有些学生就算最后没发表论文,但完成了论文写作课程,参加了训练营或者学术论文讲座,且学位论文合格,也是符合拿到学位的条件的。取消硕士毕业生必须发表论文要求,并非不用写论文。实际上,我们整个培养过程并没有放松要求,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如果改革变成“放水”,那岂不是失败了?2021届毕业生起,硕博学位论文均100%送教育部平台匿审澎湃新闻:论文查重抽检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问题,中传这次改革中有哪些考虑?任孟山:现在学位申请分为6个环节:选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重复率检测、匿名评审、预答辩和答辩。查重和匿名评审是其中的两个环节,查重和匿名评审没通过,就无法进入答辩环节。去年起,中传所有博士论文都会送到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上去匿审。这意味着,学校不掌握匿名评审专家的任何信息,只能获得结果。根据这次改革,从2021届毕业生开始,中传准备将硕士学位论文也百分之百采用与博士相同的办法送审。澎湃新闻:中传的改革还提到要“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的查重检制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任孟山:这个是新举措。原来大家比较关注的主要是学位论文查重,这次改革我们把课程论文也覆盖进去了。以前有些老师为避免学生论文抄袭,会让学生提交查重报告,但不是硬性规定。现在是有了硬性规定,所有课程的结课论文都要查重。澎湃新闻:结课论文的重复率需在一个什么范围内?任孟山:这个还在讨论,但肯定要覆盖所有的课程作业。按中传校长廖祥忠的说法,我们不要等到查学位论文时,再把这些问题提上日程,而是要在日常的课程作业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学风和足够的学术意识,明确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剑指学生文献积累不够问题澎湃新闻:此次改革中,中传为什么提出要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任孟山:在征求改革意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导师反映学生读书不够多,需要强化、提升。有的学生学位论文开完题后,要换题或题目改动比较大。这其实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文献积累不够,读书数量不够。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文献目录分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两类。基础文献是整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学生都必须看的。比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不管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下目录内的学科还是增设的学科,相关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看新闻传播学的文献目录内的基础文献。另外是专业文献,以博士生为例,如果你是传播学博士生,在看基础文献之外,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专业文献必须要看;学新闻学的则看新闻学下的二级学科文献。澎湃新闻:目前各学科的文献目录已经确定了吗?任孟山:在一级学科这个层面上,学校会开一级学科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专家来最终确定基础文献目录。目前文献目录制定的工作已经处在收尾阶段了。列书单的做法在一些学校早就有了,但将文献分为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并从学校层面作出要求,这个可能是中传的创新。此外,我们并不否定导师继续开书单,针对学生因材施教而提供一些其他书目。硕、博研究生不通过基本文献考试不能开题澎湃新闻:中传这次改革中还提到“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这也是创新举措吗?任孟山:对,这个在中传历史上还没有过。我们建立了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不能让它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检验制度。这项检验是一个前置环节,也是一个淘汰环节。这项制度将从2020级硕、博研究生开始实施。如果有学生三次基本文献考试都考不过,可以推定该生不具备继续培养下去的条件。在博士层面上,我们实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检验博士生是否真正进行了基本文献阅读。考试会在博二开始,考不过就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它的基本逻辑是,避免有的研究生平时不读文献,临时熬上两个通宵就来开题了,开题后又出现换题、大改题目等各种问题。学硕的基本文献考试也是在二年级学位论文开题前考,不通过不能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其逻辑跟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是一样的。澎湃新闻:三次文献考试分别时隔多久?其中有哪些具体规定?任孟山:每人三次考试机会,如果第一次过了,就不需要再考了,直接进入选题环节。如果第一次没考过,隔一个学期后可再考下一次。澎湃新闻:设文献考试的做法很新颖,但学校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让一些人对中传望而却步?任孟山:这其实是无形中增加了一项筛选机制,会让真正愿意做学问的人来选中传。这也是我们改革的初衷之一。第一,我们想提高博、硕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毕业一般会进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不具备基本的文献知识以后的发展也很难。其次,我们也借鉴了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些经验。比如一些国家会将博士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叫PhD student,即博士生;第二个阶段叫PhD candidate,博士候选人,指已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进入到论文写作阶段,但还未完成学位论文的博士研究生;第三阶段,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被学校授予学位后才叫PhD,各阶段分得很清晰。我们这次也将它完全精细化了。取消博士生公共外语,改设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澎湃新闻:中传为何决定将博士生公共英语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课程设置上还有哪些变化?任孟山:课程体系改革也是我们讨论得特别多的一个方面。这次我们改动最大有几个方面:原来博士公共课包括政治和外语,现在我们将外语放到了学位课中,专门开设专业文献精读或选读。由于直接和学生的学位、专业挂钩了,这实际提高了对学生的外语要求。在博士公共课中的外语改成了学术写作。学术写作一般按照一级学科开设,艺术学的按门类开设。一般来讲,学术写作包括期刊论文写作和学位论文写作。就学位论文写作而言,每个学校的学位论文写作格式、规范有差别,我们在学位论文写作中融入了中传自己的要求。此外,课程安排上,我们还有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设置博导组课程,相当是给博士生“开小灶”。一个博导组一般有2到4名博导,其构成中有教授、副教授;目前尚不具备带博士资格的年轻教师可以成为博导组的成员。作为博导组成员的年轻教师可以给组内的博士上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经历、经验及学术体悟等。这一方面能充实博导组的力量,并使师生更多地互通有无,了解彼此在研究什么;另一方面也能让未来要当博导的教师提前参与了解博士培养流程。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设置专业基础课。这与设置专业基础文献是一脉相承的。专业基础课在一级学科或者门类层面开设,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是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目录内学科,其他二级学科都是学校自主增列的,如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增列学科的学生也必须修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这是为避免增列的二级学科过于偏离一级学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在梦中

中国传媒大学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 中国传媒大学官微 图澎湃新闻从中国传媒大学了解到,8月3日,该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全面拉开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大幕。改革涉及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旨在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全面实施“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此次改革中,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在材料评议环节,将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以确保所录取的博士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基础,并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格等。初试(笔试)科目将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复试考核中,将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此外,中传将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硕士招考初试达国家线即可进入复试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中传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复试中,将增加材料评议环节,破除“唯分数”论。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考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对于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中传将通过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确保录取的艺术硕士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文献考试3次不及格者将被终止培养或分流中传的改革还包括,在博士生、学硕生、专硕生培养与学位授予中细化、标准化每个环节的要求和考核机制。包括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要求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明确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其中笔试时间为1天;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其中笔试时间为半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此次改革中,中传还在规范博士生和学硕生科研训练、专硕生实践训练,设置多元化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明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会议、学期汇报、读书报告等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提升论文写作能力,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在学期间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调整和完善研究生课程改革,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2021级起,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中传将强化过程评价,实行研究生学术进度学期汇报制度,博士生每学期汇报个人研读文献、学位论文进展、科研成果;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实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预审制度;明确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3小时,工学类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2小时,学硕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传还将深化专硕培养改革,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质,设立多元化专硕毕业考核方式,突出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此外,推进博士生和专硕生基本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导师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在导师管理方面,中传将通过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在结果评价上,建立分级、分类评审体系。实行学术型、专业型导师分类评审;校内导师、校外兼职导师、校外业界导师分类评审;普通、破格、重大影响力导师分级评审制度。博导资格实行校外同行双向匿名评议,设立破格型博导、硕导资格评审通道和专硕导师资格评审通道。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情况、代表性科研与创作成果情况等的考查,有奖有惩,建立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同时,探索增值评价,破除“唯项目”倾向,建立多样化成果代表作制。对于未达到岗位聘任科研项目成果要求的博导,实行重大预期成果制,签订协议后可申请岗位聘任招收博士研究生。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中传还将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即: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全面提升专硕生的理论功底、专业技能与创作实践能力。同时,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绿色通道。选拔具有丰富创作经验、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硕导师,打破对参评硕导资格教师在入职年限、学位、职称、发表论文与承担项目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助力年轻教师成长,解决专硕导师不足的“堵点”。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博导聘任需求由学校统筹,聘任学校学科发展需要的2+2+2学科、智能媒体领域的学界杰出人士。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各层次的论文查重抽检制度此次改革中,中传将建立覆盖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所有专业培养全流程、各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师德师风、生源质量、学术成果、教书育人、学位论文、学生就业发展及导师尽责评估等七大类指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进行年度质量评价。中传还将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同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系统,根据质量评价结果依规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奖惩。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质量评价与其年终考核评奖挂钩。设立针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校长奖”和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导师校长奖”。关停17个专业方向,调整47个专业方向澎湃新闻还了解到,中传将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强化一级学科设置,突出传媒优势和特色。中传通过改革,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中传还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愿作为的教学单位主动开办建设交叉学科,学校视情况予以扶持或调整,以破除懒政、荒政现象。来源:澎湃新闻编辑:郎宝红【来源:鹤岗市广播电视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发射线

重大改革!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学制延长为4年

昨晚,中国传媒大学官微发布消息,8月3日,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震撼推出研究生教育重大改革举措,自2021级起,该校将博士生基本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专硕生基本学制统一为2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统一为4年。另外,学校研究生招考也有新要求,考博复试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考研复试新增材料评议环节。邓伟 摄在招生改革方面,传媒大学宣布,今后,对于博士生,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通过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从招生源头解决博士生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同时,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要求考生以答辩形式重点介绍本人代表性学术成果或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计划,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通过交流问答方式,进一步考查考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创新潜质等;设置绿色通道,对于材料评议阶段发现的优秀考生,或者以直博或硕博连读方式选拔的考生,可免去初试环节,直接进入复试。对于硕士生招生,传媒大学将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思维、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改革复试选拔流程,增加材料评议环节,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材料,对其过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考生是否能进入复试考核环节;复试考核环节,将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提高选才针对性;改革艺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培养和学位改革上,传媒大学要求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博士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5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50种;学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8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30种;专硕生基本文献阅读量不少于60种,其中著作不少于20种。该校还将建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制度,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时间1天半,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时间为1天,重点考查研究生对本领域内基本文献、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学校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加论文写作训练计划;博士生课程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公共英语内容替换为《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设置两到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一级学科或门类必修课;学硕生课程构建以史、论、法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同时,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学位课程类,将外语文献精读或选读课程与公共外语同等看待;专硕生强化实践课程,全面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提高案例教学、创作教学内容比例。导师管理也有对应改革,传媒大学要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终身制;并建立“1+1+1”模式专硕导师组工作制度,专硕导师组配备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取消学硕校外兼职导师。为了推进质量监控,传媒大学建立覆盖所有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课程结课论文查重抽检制度,并探索实施把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同学位论文一起公开做法,倒逼导师重视学位论文指导。学科设置也迎来重大调整,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传媒大学全面优化学科布局,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原标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基本学制3年改4年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任敏流程编辑:TF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