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被大家叫一声「大师兄」、「大师姐」,听起来威风凛凛。事实上,从一个科研小白进阶为他人眼中无所不能的开门弟子,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晓。作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笔者采访了几位有故事的同学,以下是四段以「蜕变、波折、关爱、诱惑」为关键词的分享:01 蜕变男 / 32 岁 / 坐标长沙:跳出舒适圈,读博改变一生本科毕业后的 4 年间,我一直在成都某高校做科研助理。知道这个职位属性的人便了解其中的尴尬及无奈,很少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发展的天花板非常低。在某次课题讨论会上,听完我的报告,一个博士师兄轻蔑地质疑道:你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呢?机械简单地重复实验毫无意义。那年春天我毅然辞职,次年考回长沙某研究所,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学生。导师年轻有为,回国时带了两个未做完的课题,我们常常没日没夜地做实验,曾创下一周没回宿舍的记录。硕博期间,我以一作身份发表了 3 篇文章,导师也顺利申请到各类基金,在研究所站稳了脚跟。于我而言,比我大 7 岁的导师亦师亦友,相互成就。读博是改变我一生的决定,将过去的一切重新洗牌。毕业后的我成为高校的青椒。科研和教学压力像两座大山压在身上,然而我已经有了足够成熟坚强的心智来应对这些困难。时到今日,我仍无法忘记那个师兄趾高气扬的眼神。没有恨或是其他复杂的情感,只是感谢他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将我推出浑浑噩噩的舒适圈。02 波折女 / 30 岁 / 坐标武汉:苦熬之后就是晴天我是导师的第一个博士,也是导师事业发展轨迹的见证人。2012 年我成为导师回国后的招收的第一个学生,彼时的我保送至本校读研、男朋友直博到 TOP1 高校的实验室。我内心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不能输给男朋友,于是我选择了光环加身的导师。那年夏天,「光杆子司令」导师带着我和另一个男生开始了建设实验室的道路。武汉的夏天高达 40 度,地面热得快融化,往身上洒点孜然、胡椒,或许我能成为一盘烤肉。顶着明晃晃的大太阳,我们挨个去考察生物公司,购买试剂耗材,大到价值十几万的离心机,小到几毛钱的注射器,一切尽收心底。带着工人们装修,一起吃盒饭,这段日子过得辛苦充实。实验室硬件建设在成型,可是软件建设却不尽人意。导师回国后选择了与旧日截然不同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我成为了第一批小白鼠。从基本的实验操作一点一滴学起,反复试错,别人成熟实验室一天能完成的东西,我们需要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那时候的我天天逛丁香园等各种论坛,导师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从外界获取指导。研二快转博时,我选择留下,或许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林林总总的预警曾提示过我,我只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刚入学时被导师的光环与豪言壮语所吸引,后面才发现导师的博后老板比较厉害,几篇 10 分的文章让他顺利获得教授职称。他自身只是平平无奇,个中细节有过经历的人自然能懂。博士五年加上硕士两年,七年的时光让我身心俱疲,我博士勉勉强强毕业时,导师因未达到考核标准,被学校解除了雇佣关系,转身进入一所没有博士点的二本高校。导师对于我而言究竟是什么呢?往事不堪回首,一切不愿赘述,或许是给我创造了一段酸甜苦辣的时光吧。03 关爱女 / 33 岁 / 坐标青岛:骂我的人是你,帮我的人也是你博士毕业后,我应聘到青岛的一所普通高校成为讲师。评副教授职称时,我的论文指标还没完成,不得已我想到了求助令我又怕又恨的博士导师。上学时,导师曾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骂我很多次,那种被人当众凌迟的感觉令我一度陷入抑郁。和导师打电话时,我小心翼翼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回实验室做实验,不要导师的工资,文章挂我共一、单位共通讯就行。话说出去后,电话那头陷入沉默,我以为会迎来劈头盖脸的斥责。万万没想到导师爽快地答应了,竟然承诺给我独立一作。那晚我和导师聊了很久,讲到毕业后这些年的际遇。她一句「你还是太倔强了,和以前当学生时没什么两样」,我的泪呼啦呼啦地就掉了下来。回想当年,她的确很凶,把作为开山弟子的我骂得最惨,push 得最多,却也倾注了最深沉的爱给我。手把手地教我设计实验,给我一字一句地改论文,包了饺子单独给我留一份。导师第一次当导师啊,当我成为硕导时,我突然就理解了那个歇斯底里、声嘶力竭的她。04 诱惑男 / 29 岁 / 坐标长春:自己挣的面包和牛奶才香甜和导师出去谈项目时,常有人误以为我是他的儿子。我们身形相仿,都有着一双大眼睛。导师评上教授时已经年过半百,作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对我的关切和看重不言而喻。科研上大力支持我的想法,生活中常邀请我和同门去家里吃饭。一来二去认识了导师的女儿,他的这颗掌上明珠未能遵循他的愿望一路读研读博。大专毕业后,在家人的安排下进入体制成为一名会计。导师有意撮合我和她的女儿在一起,明里暗里地提醒我成为他的女婿后的各种好处,比如唾手可得的前途和现成的房车。然而,生活不是八点档电视连续剧,我没有按照剧本和导师的女儿发展。彼时的我和相恋 8 年的女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我委婉地拒绝了他人眼中的捷径。博士毕业后,我和女友申请到国外的博后职位。现在的我仍然会为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或忧虑,然而只要回家看到女友,我便感到无比的安心。导师的庇荫和帮衬很重要,可是对于我而言,和女友一起奋斗得到的牛奶和面包更有意义。成为导师的第一个博士生,是福还是祸,因人而异。不管读博过程多么艰难,能坚持下来就已经是英雄了。至少可以骄傲地给师弟师妹说:看吧,目前为止我是陪这台仪器最久的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近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博士生导师选聘条件。制定全面选聘标准,支持导师依规严格学业管理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46.7%,导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目前,博士生导师一般为教授,但近年来部分培养单位扩大了遴选范围,一部分副教授和讲师也可以招收培养博士生。《意见》要求,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培养单位要切实保障和规范博士生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增强博士生导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针对目前个别培养单位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不够严格或简单以科研经费等确定导师资格的做法,要求培养单位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严格履行选聘程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意见》提出,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外籍导师、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培养单位要提出专门的选聘要求。建立导师三级培训体系,重视评价结果使用《意见》提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构建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新聘博士生导师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在岗博士生导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培养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博士生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博士生导师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强调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对博士生导师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鼓励各地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意见》提出,培养单位要重视博士生导师评价考核结果的使用,将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作为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的教育、引导和激励功能。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成功经验,重视发挥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意见》明确要求,培养单位要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对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对于导师退出指导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应妥善安排,做好后续培养工作。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突出动态调整,完善变更退出程序。一方面,推动培养单位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充分尊重双方意愿确定导学关系,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另一方面,对于不适合继续指导博士生的导师,要求及时退出导师岗位,并妥善做好涉及博士生的后续培养工作。(本报记者 陈鹏)(来源:光明日报)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想读博士,需提前多久联系导师?》,是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写的,他建议说:“通常都是每年的11月份确定博士生招生指标,考生最迟要在每年9月份就开始联系导师了,提前4个月到2个月的时间,是联系博士生导师的最佳时间。因为太早联系,导师容易忘记;如果太晚联系,很可能已经优先把名额留给了别人,失去了优势。提前2个月的时间里,刚考导师会开始准备博士招生的材料和录取事宜,也会认真查看这个时间段联系的考生资料。如果导师同意互相加微信,有问题及时沟通和联系,这肯定也是一个积极信号,说明导师愿意考虑考生”。现在的博士生录取制度,跟以往的博士生录取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博士生录取制度,只有硕博连读或者提前攻博的学生,才有资格不用通过全国英语、数学的公共科目的统一考试,而直接进入复试环节,复试也是有专业课考试和面试两个环节,但是专业课考试通常都是放水的,只要试卷上有写了答案,不管答案如何基本上都能通过。以往对于普通考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博士生导师,通常每年只能招收一到两个学生,而报考这个导师的学生通常都有好几个,这个时候,博士生导师没有选择,只能同时答应很多考生报名,这些考生还要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接下来是复试的笔试,加上复试的面试,全部成绩排名前一和前二的学生,才有可能被真正被录取。特别是对于外校的考生来说,本身背景一般,没有关系,也没有提前弄到一些“内部考试资料”,想考到一个名校的博士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很不同了,基本上所有的名校博士招生,都采取博士“申请-考核”制,少了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个环节,让更多想读博的考生有机会直接进入面试环节,机会多了,考生数量也多了。从目前的博士申请考核制度来看,报名门槛还是相对较高的,通常都要求考生最近3年时间里,有发表过一篇以上高质量的论文,这就刷掉了大部分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考生。可见,如今每个博士生导师都充分占据了博士招生环节的主导权,原则上也能同时答应所有的考生来报名。但是因为名额有限,很多博士导师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优先考虑早早联系自己的优秀考生,这样也不会耽误其他考生。考生也有选择的权利,也能同时报考很多个学校。如果大家都互相不讲信用,互相把对方当成备胎,那么最后很可能导师招不到理想的考生,而考生也考不上满意的导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只有当博士生导师有名额,百分之一百地答应考生一定不再考虑其他考生的前提下,给考生一颗定心丸,同时也要求考生不能再报考其他院校,才能避免更多类似互相“备胎”的尴尬局面。
来源:科学网,作者|喻海良(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想读博士,需提前多久联系导师?最近有多位学生联系我,询问课题组是否还有博士生招生指标。很遗憾,我告诉他们博士生招生指标已经用完,无法进一步招生。其实,我在我个人主页很早就更新,“欢迎优秀学生提前联系报考2022年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特别欢迎双一流大学本科推免生加入本课题组”。现在博士生招生与传统博士生招生制度有很大不同。以前,博士生招生,学生们需要统一参加考试,然后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进行录取。因而,为了能够确保能够录取到博士生,老师会答应多名博士生报考,然后根据大家的考试成绩进行选择。然而,现在博士生招生大部分已经实行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招生不再需要考试成绩,而只需要通过学校面试即可。在招生过程中,导师占据绝对的选择权。因而,基本上只要导师答应招收了,同时也有招生指标,就基本上能够确保录取。在2019年,我招收一个博士生时,就有一位学生就希望我答应100%录取他。同时,他也承诺100%不再联系其他任何导师,现在他已经进入我课题组学习。联系我的博士生,最早有提前1年半时间联系的,也有一些临近报考和我进行联系的。去年还有一位同学报名之前就完全没有和我进行联系,直到面试的时候才知道他报了我的博士生。很多老师招生主要看重面试情况,而我自己更加看重是否“真心想到我课题组学习”。我通常认为较早联系我的学生是认真思考后才和我联系的,而不是“临时抓”来当导师。因而,一般联系比较早的学生在录取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优势。对于想读博的同学,提前一年联系导师意义不大。确实,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今年有博士生招生指标,明年没有招生指标也是可能的。然而如果联系地特别晚,被导师拒绝也是大概率事件。我每年都会收到近10份攻读博士的邮件。在一年只能保证有一个博士生招生指标的背景下,通常在最先联系的几名同学中就确定好了。对后面的几份申请书,我很多都是直接回复名额已满。那到底什么时候联系导师合适呢?以我们中南大学为例,通常都是10-11月份确定博士生招生指标,个人觉得学生在7-9月份联系导师是最合适的时候。一方面,太早联系的学生,老师可能会遗忘。这个时间段联系老师,他们会很好地记得大家。另一方面,这个时间段,老师们会开始仔细思考下一年度的博士生招生事宜,他们会认真看这一个时间段发过来的简历。最后,如果老师给予积极回复,可以和他互加微信,及时沟通,直到博士生面试,确保被录取。这里还想谈谈,作为一名导师,最喜欢招什么样的博士生呢?1. 一心一意下决心攻读博士的学生。现在很多硕士研究生把读博士当做自己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备选。如果他们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马上就会和老师说我家人突然不希望自己读博士了等等看似合理的理由,不再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因而,现在很多大学经常出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被录取了,但没有来报道的情况。一位导师如果遇到了这样的学生,只能打断牙往自己肚子里吞,结果是非常苦楚的。因而,我招博士生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他是否一心一意只想攻读博士学位。如果发现他有其他想法,基本上就是最先被淘汰的学生。2. 硕士阶段研究课题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一定关联的学生。在博士生招生过程中,我们也欢迎其他学科的学生加入到课题组,这样可以促进学科交叉,进而将来可以做出更具创新性的成果。然而,导师一般都更加愿意招在他从事研究领域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这些学生至少掌握本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本领域大家主要关心的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他们加入课题组后可能会更快地进入博士生状态。3. 有较好研究基础的学生。经常有同学问我一个奇怪的问题,“是否适合读博士”,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不过,为了确保录取的博士生具有一定的“科研潜力”,大家都喜欢有较好科研基础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有较好的论文发表记录,有专利撰写记录。如果研究生阶段主持过研究生创新项目是一定能够加分的。如果一个硕士生有某项才能是课题组目前正想加强的,他也会最优先录取的。至于其他因素,比如从哪一所大学毕业、硕士导师是哪一位教授、有没有合适的推荐人,都会有一定影响的。有时候,我在决定是否录取一名学生时,会和他的导师进行联系。如果他的导师极力推荐,我也会优先录取他。当然,我始终觉得师生就是一场缘分,大家在一起合作奋斗4-5年,需要相互珍惜。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喻海良科学网博客。
女博士李琳,出生于被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方网站证实,她自起担任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这个消息立刻把这位28岁的美女推向了公众,让很多老年人感到后生可畏。奇怪的是,消息发出后,一些网友却没有为这位年轻时就取得如此成就的28岁美女做出表率,相反,却对她的头发很感兴趣。他说,一些网友对一位28岁就当上教授的美女的头发感兴趣,不是凭空杜撰,而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中,分发的截图显示,有网友说“有才华有发量,前途钱途无量啊”,有人说“这发量令人羡慕”,还有人嫉妒地说,网友们对这位28岁的美容教授的头发印象深刻,以至于有可能来自一名据报被分发的女医生的照片(见上图)。他表明每个人都有爱美的心。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现象,为什么年轻的网民不注意他们的付出和成功而只关注他们的外表,甚至是美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23岁的李琳获得电子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同年到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据说李琳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除了以《Nature Cell Biology》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以《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为名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外,论文也在知名期刊上发表。从他的简历来看,李琳在28岁时成为一名医科大学教授,对于渴望学习的90后甚至00后来说,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榜样和追求的目标。因此小编认为,那些只关注李琳和美发的网友,应该多关注李琳的成长经历,从中学习一些正能量,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让长辈们觉得我们活得那么无聊
今天(9月28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意见》坚定支持导师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博士生学业管理,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博士生导师队伍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我国博士生导师达11.5万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46.7%,导师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博士生导师一般为教授,但近年来部分培养单位扩大了遴选范围,一部分副教授和讲师也可以招收培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队伍逐步壮大,加强岗位管理面临新形势。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潜心读书学习、了解学术前沿、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实践训练,加强科研诚信引导和学术规范训练,掌握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和撰写学位论文情况,增强研究生知识产权意识和原始创新意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不安排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关注研究生个体成长和思想状况,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和管理人员密切协作,共同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文件还指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探索建立学术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人民日报、中新网、央视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 (记者 佘颖)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培养单位要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制定完善的博士生导师选聘办法,坚持公正公开,切实履行选聘程序,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选聘质量;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对于外籍导师、兼职导师和校外导师,培养单位要提出专门的选聘要求。培养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博士生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博士生导师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年度考核为依托,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实行导师自评与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来源:中国经济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据教育部网站28日消息,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在选聘上,避免简单化地唯论文、唯科研经费确定选聘条件,要建立招生资格定期审核和动态调整制度;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
作者按:有位读者朋友来信说,他的导师是博导,带了11个研究生,这个情况合理吗?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今天来谈谈。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学生,估计很多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其实合理不合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导师并不适合带太多学生,很简单的道理是,一旦学生带多了,时间和精力就顾不过来,很难指导好学生,这样对导师和学生其实都不利。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导师带10多个学生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并不少见呢?关键就在于,10多个学生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我的导师,就带了差不多10名学生,看起来很多,具体一分析,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导师就是博导,带的学生中,既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其中,博士生有4名,分别对应博一到博四,每个年级1名(之前有延期的还不计算在内);硕士生有5名,都是学术型硕士,包括新招的研一的1名,研二的2名,研三的2名,所以我导师总共指导了9名学生。本来他可以在今年招收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的,就是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多了,才分别缩招了1人。多吗?看起来确实很多,其实每年只招收了1-2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而已,这在很多高校里面属于司空见惯的。具体到这位读者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情况分析一下。1、如果这位博导带的研究生既包括硕士生,也包括博士生,参考我导师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每年招收1-2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而已,属于常见的情况,完全可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2、如果11名研究生仅仅是指硕士生,而且有可能既包括学硕的,也包括专硕的,可能就是每年招收了1-2学硕的,1-2名专硕的,因为可能还带了博士生的,数量确实就比较多了,确实有点不太合理。这么多学生,导师肯定很难指导得过来。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牛导师身上,也不算罕见,导师重点指导的,往往只是博士生。硕士生,学硕可能会指导稍多一点,专硕可能都不怎么管,虽然不太合理,但大牛导师课题多,博士生完全可以带硕士生(特别是学硕),通过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再偶尔得到导师的指导,其实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不见得就不高了。3、如果是导师一年就招收11个研究生,这个肯定就很不合理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在10多年前可能会存在,现在很多高校对导师都实施的是积分制,导师每年能招收学生的名额,取决于自己的积分情况,这往往对招生名额有很大的限制,一般不太可能出现一年招收这么多学生的情况。导师能招收多少学生,不但取决于自己的业绩(积分情况),往往还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选择自己。一个能带很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己都是大牌教授,学术能力强、名气大、成果多,因而能招收的学生名额也会较多,学生们还会踊跃争相成为他的学生,往往是导师挑选学生,而不是无人愿意选择导师。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谢天谢地了,还需要去考量导师学生多了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吗?
2019年10月12日,有个家长给小西留言:小西老师,您好。想问下,我的孩子今年读研,他的导师是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博士生导师,简称"博导",是某个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学者、教师等。和"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定不同,博导遴选不是职称也不是荣誉称号,倾向于是一种工作岗位、资格。换句话说,博导才可以知道博士生开展工作。我读博时专业内就有个老师,做环境规划方面,更多的是做些规划类课题和上课教学。博导有对应的博士生培养考核,她评上教授后几年内都没进行博导认定。和表面的分光不同,导师名下有博士生后,自己面临的压力很大。通常,工科类不少专业一个博士生"烧"掉几十万科研经费后,才能出几篇不错的论文,并顺利毕业。因此,在不少大学内,经常有教授非博导、博导非教授等情形。这也是导致不少朋友经常将教授和博导混淆的主因,的确大部分教授都将成功遴选为博导。1.教授非博导职称评定为教授后,需要经过博导遴选、校学位委员会投票2/3通过。不少导师职称晋升为教授后,时间已错过当年的博导遴选、得下一年。或者,部分导师学生指导、在研课题、学术业绩等指标长期不符基本条件的,仅仅是教授级硕士生导师。2.博导非教授和之前的博导遴选不同,不少知名大学早已放开"博导是正高"的限制。学术业绩突出(如获批自科面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副教授、走"特聘教授"渠道引进(尤其是"青千")的年轻博士等都有机会遴选为博导。当然,不同学校遴选为博导的条件差异性很大,双非院校博导遴选的"个人材料"甚至达不到985大学硕士生导师遴选的标准。要想搞清楚"一个博导带11个研究生合理吗?"的答案,就得知晓一个博导每年可以指导几个研究生,按学制进行推测数字"11"是否合理。研究生包含硕士生、博士生。1.博导每年可指导的硕士生。之前,小西就有提到过,教授职称的博导每年约指导2-3名硕士生(副教授约1-2个硕士生/年),基本是优质推免生为主。按大部分硕士3年学制推测,一个博导同期在指导的硕士生可达到3-9名。硕士生基本每年都会招满,主要是考研的人数非常多,如2019年就有290万报名、80万人调剂。按政策,"十三五"期间硕士生也在扩招,相信这也是很多2020年考研学生最想听到的信息。之前的3:1的报录比,如今已达到4:1,四个人考研淘汰三个啊!2.博导每年可指导的博士生。985大学等名校的博士招生2015年之后,已经开始紧缩。和之前每个教授每年指导3-5个博士生的时代不同,如今博士生招生严格量化。如今,每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会根据上年度的学术业绩(论文、项目到账经费、人才帽子等)进行分配,普通教授基本都是年均分配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少量可以招2人。按博士学制4年计算,一个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可达到4人以上。另外,博士生延期、优秀推免生直博等都会增加博导在指导的博士生数量。当然,运气不好,当年也可能招收不到博士生(没人报名)。3.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少科研平台好的大学,课题合作之类中的一些其他院校会将自己的研究生送过去联合培养,不占据这类学校博导的学生指标。综上,简单的推算下,一个博导同期指导11个研究生真的不算多。类似这样的博导,我就有认识不少,更多的是学生间的"老带新"、"博士带硕士"。毕竟,博导、博导,重点是"导"而不是"教"。其实,做科研大部分导师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优质的博导可能是课题组带头人,也可能是某个成员。就我所知,高校内大的课题组有十余名梯度合理的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后都有),上百人研究生,彼此间可能都不太熟悉;小的团队也有3-4个导师,二三十人的研究生规模。相对来说,一个博士生导师指导11名研究生,问题不大,关键是有没有足够的课题和经费支撑这些研究生做自己想做的内容。读博后,很多人会有些感悟:导师仅仅是大方向的控制和给经费,自己摸索、学习、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你读研读博的导师,名下有多少研究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