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出塞计

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外闻名院校,凭借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目前该校为了满足职场人员进修的需求而开设了在职研课程班,吸引了许多职场人员的目光,但有学员对其分数线不了解,那么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分数线是多少?据了解得知,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高级研修和专业硕士,高级研修参加结业考试,而专业硕士参加入学考试,但考试分数线均不固定。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文将逐一介绍一下。专业硕士分数线以此方式就读,学员在报名成功后是需要参加入学考试的。此考试分为初试以及复试,初试成绩优异者才可继续参加复试,均采用择优录取的形式,通过考试后该校招生部门会根据学员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入学,所以分数线不固定。高级研修分数线以高级研修就读,在报名成功后无需参加入学考试,但学完课程并修满学分需要参加结业考试。此考试属于院校自主考试,主要对所学课程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分数线由院校自定,所以分数线也是不固定的。以上文章均是对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分数线的详细介绍,大家通过阅读已经对此有了相应了解。还在犹豫的学员在了解清楚后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报考,毕业后的收获对事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大只佬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招生动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紧缺专业性比较好的人才。随着在职教育是逐渐的火起来,在职人员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很多人觉得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的课程是很好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招生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  北京师范学是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重点大学,并且该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以及该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近80所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士有哲学、易学两个专业有招生,开设了国学、易学、管理哲学等3门课程,这些课程都在北京上课,另外国学和管理哲学在重庆也有上课地点。这些课程在北京上课需要缴纳学费8.8万元,在重庆上课的应交学费5.8万元。  这些课程的报名条件是有硕士研究生、研修生、进修生、研修班学历或学位,还要有3年以上或管理经验,但有MBA、MPA、MPM或EMBA教育背景者优先录取。在报名后,学员不用参加入学考试,只要经过学校对报考人员个人资料的审查,通过后就能够进校参加课程学习。  当学员学完所有需要学习的课程,修满一定学分,通过学校对课程的考试,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研修班结业论文,然后,就可以拿到北京师范大学颁发的相应证书。

莫第

这6所师范类大学不用交学费,毕业就有铁饭碗,还能在职免试读研

在我国,中学生高考过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报志愿,到底要上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决定了以后在哪个城市生活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又决定了将来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就决定了未来从事的领域和社交圈。无论是选择大学还是选择专业,对一名高考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高考过后报志愿这段时间就是高考生和他们的家长最纠结和最迷茫的时候。在全国817所公立本科院校中,12个大学科门类,506个本科专业中,高考生和家长要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选择自己心仪且合适的大学和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拿着报考指南都会看得眼花缭乱还毫无头绪,喜欢的大学分数不够,喜欢的城市却没有想报考的大学,分数达到想报的专业,害怕录取名额不够竞争激烈,分数达到的专业又怕毕业后就业不好。总之,上大学选专业是高考过后马上要面临的选择和考验,今天小新带大家了解这6所教育部直属的师范类大学,学生签订协议后可以免学费、住宿费,同时还发放生活补贴,毕业后就可以去中小学任职教师岗位,而且确保入编入岗,可以说有了铁饭碗。这六所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它们都是直属于教育部,从2007年就开始实行公费师范生计划,只要签订了协议,高考分数达到这几所大学的分数线,就可以成为公费师范生。截止2017年已经培养了超过十万教师,其中在校生也有三万人,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有七万人,这其中有超过90%的人被分配到中西部省份的中小学校,这些新鲜血液补充到教师岗位后,立即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良好反响,毕竟名校毕业的高素质教师能够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增添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公费师范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申请在职免试读研,每年以上这几所师范类大学都会接受相当数量的公费师范生申请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只要在本校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毕业后在中小学任职超一年并认定合格;工作年限在服务期内,本科专业符合教育硕士领域对本科专业的要求。虽然公费师范生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但是仍然有一些公费师范生在就读本科期间选择退出公费师范生计划,也有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违约,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因为分配的工作基本都是在中西部地区省份,如果本身就是来自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家境环境一般的学生,完全可以报考无需有顾虑;如果是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考生,还是要慎重考虑,毕竟中西部地区的生活环境不一定能够适应,而且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和当地的习俗也不一样,完全融入需要很长的过程。其实从2018年1月开始,公费师范生的履约年限已经从之前的10年变更为6年,正好是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周期或者是初中和高中3年的两个周期,教师的流动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时限上的进一步缩短,也会大家公费师范生的政策吸引力,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你想要公费师范生吗?请在评论区交流吧。请关注“小新说教育”欣赏更多有趣内容,欢迎点赞、收藏、分享。

大东

想考北京在职研,哪些院校和专业可以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在职人士想要报考在职研究生,尤其是北京地区压力大,更多的在职人士想要通过在职研究生来提升自身能力和学历。下面,小编来为大家整理一下:北京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和招生专业有哪些?一、招生院校北京在职研究生招生院校多,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科院心理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等。还有很多外地院校在北京开设了课程,例如吉林大学北京班、吉林大学北京班、南开大学北京班等等。 二、招生专业北京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多,有法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经济学、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MBA、会计学、新闻学、计算机、英语等等招生专业。北京在职研究生报考容易,只要满足本科学历有学士学位三年及以上的条件就可以报考。想要了解院校详细招生信息,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查看招生简章!

黑暗之

在职读研:择校就选985/211高校!

在职读研是给予在职人士一个天大的礼物,这个礼物可以让大家在一边工作一边读研的同时,学习到更高深的知识,获得更高阶的学历学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开设在职研课程班都是一些非常知名的高校,其中不乏985、211高校。有在职研的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布在祖国各地,为祖国培养各类不同的人才。这些人员进入社会建设祖国为国家的四大现代化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崛起奋斗,为个人的事业奋斗。因此广大在职人士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坚持进步、努力学习,为国家、个人而不断奋斗。在职研报考注意事项:1、报考方式在职研究生主要有两种报考方式,包括:同等学力申硕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方式对报名人员的要求不同、录取方式不同、考试不同等,因此需要报名人员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报考方式。2、上课方式在职研究生的上课方式有两种一是面授,二是网络。面授是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学习方式,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参加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周六日或其他节假日。网络是利用互联网为学员授课,学员无需到校便可参加课程学习。3、所获证书以不同的方式报考最终可以获得的证书也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同等学力最终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而非全日制最终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在职研究生十所热门招生院校排行榜!

共其德也

“ 笔试面试第一却被刷下来,就因为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9月4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社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歧视问题,在回应澎湃新闻时明确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已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针对教育部的回应,已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哲(化名)内心既高兴,又忐忑。“今后是否还会存在隐性歧视问题呢?”王哲对澎湃新闻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2019年3月,他报名参加了山东省“优选选调生”,在笔试面试阶段名列前茅,终因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被认定为“在职”学历,无法参加政审。王哲的故事不是孤例,近年来陆续毕业的成千上万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目前都在不同程度地承受因改革带来的转型“阵痛”。笔试面试第一名,却被刷下来了2016年12月,刚从福州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的王哲参加全国研究生联考,他填报的第一志愿院校是人大。2017年3月,他到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复试一共2天,有一天上午,人大法学院召开非全日制研究生说明会,反复强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会和全日制一样,师资和课程都会一视同仁。那次复试下来,他综合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几天后,人大法学院通知他可调剂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由于人大是他理想的大学,他接受了调剂。2017年9月,他被正式录取为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我是国家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王哲说。的确如此。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上述通知称,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起初,王哲也担心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不被用人单位承认,但当他看见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后也就放心了。在人大读研期间,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连续两年荣获一等奖学金。2019年6月28日,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人大毕业,荣获校级优秀毕业生和三好学生。如此优异的学习成绩,仍难以抵消作为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带来的尴尬。在人大读研期间,除了没有配备学校宿舍,他从未感觉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任何差异。“我们那年的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都统一划线,乃至进入面试和复试分数线都一样。”王哲说。“我的档案、户口和党组织关系都转入学校了。”在读研期间,王哲发现针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人大的确做到一视同仁,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最让他感到满意的是,人大拥有一套强大的选课系统,每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去选课,上课时间可选在工作日的白天上课,也可选在晚上或周末上课。“由于部分教授白天日程很忙,只能在晚上或周末授课,从来都是座无虚席。”王哲说,他很珍惜为期两年的学习机会,因此格外努力。转眼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即将结束,摆在他面前的便是择业,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2019年2月,山东省对外发布了《2019年山东省选调生优选计划公告》,计划招收375名定向选调生。王哲也在学校网站看到了这份公告,他发现该公告的职位列表中显示有一个中级人民法院正计划招收1名选调生,他当即决定报考。在正式报考前,他还特别注意到该公告通篇没有要求全日制毕业生,只将委托培养、在职培养和定向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未列入选调范围。“我读研期间没社保,没工作,肯定不算在职,我有《派遣证》,档案也进入到了学校,肯定不是定向,更不是委培,所以就报考了。”王哲说,山东“优选选调生”有一套严格的资格审查程序,首先要提交纸质《报名表》交给学校,由学校来移交至山东省相关部门予以复核,复核后才有网上报名资格。“前期报名很顺利,笔试我是第二名,但第一名放弃了,我替补成为第一名,笔试成绩只比第一名低了一分,面试时,我以绝对优势获得第一名,比第二名足足高了6分。”王哲说,面试结束后,他被列入考察范围名单,但到了政审阶段,山东方面派人到学校进行政审。“那批政审名单已把我给排除了。”王哲说,自始至终山东方面均未明确告知具体原因。“我在笔试和面试的表现都很优秀,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应该是唯一原因。”王哲说,此事一度让他产生极大挫败感,开始曾想用行政诉讼方式讨一个说法,后因时间安排不过来,只好作罢。如今,王哲已到一家央企上班,起初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也对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证明表示不理解,但经他仔细说明后也就予以认可。“最关键的是我有一张《派遣证》,这就说明一切了。”王哲说。处境尴尬的“编外学生”目前正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化名)在校园内已感受到了歧视和偏见。2016年7月,张伟从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毕业后,被赵县第一中学聘为代课老师。根据学校规定,他要一年后才能转为正式事业编制,考虑到当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他还是决定离开赵县,而报考研究生是最好的方式。2017年12月,他参加了全国研究生联考,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因他考试成绩距离该校340分的录取线“只差了一分”,最后被调剂成南京理工大学一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不久,他就感受到学校针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管理上的差别对待。“我们没有住宿,没有医保,节假日无法享受学校福利,选课总是最后才知道消息,不能评奖学金,更不能参评优秀毕业生。”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学校的差别对待影响了他对校园美好生活的感受。“犹如一场孤独的学习之旅。”张伟说,由于无法正常参与学校的生活,让他对学校少了一种认同感。最关键的是,由于学校管理细节上的差别对待,致使“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的社交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我记得有次老师让一位全日制的同学负责收作业,我主动添加他的微信,方便传输作业,当得知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后,他未通过我的微信,只留了电子邮箱。”张伟说,很明显对方不想和他有任何交往。“只要在管理中进行分群,自然会产生歧视和偏见。”张伟说。今年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王勇(化名)也感觉自己像是学校的“编外学生”。“学校课程安排没任何差别,但细节还是有差异。”王勇对澎湃新闻称,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能申请该校的助学岗位,不让参加学校组织的部分活动和比赛。“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样都是统招生,部分调剂过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比全日制研究生录取分数还要高,但为何学校和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接纳我们呢?”王勇说,从当前学校招生比例来看,绝大多数还是全日制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比例不高,因此他们的声音和生存状态极容易被学校忽视。在他看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再三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只是入学和学习方式上的差异,但因没有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引导,故而造成了今天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尴尬处境。“表面上看‘非全日制’没什么,但实际上却产生很多矛盾、纠纷和人为对立。”王勇称,即使在平常社交场合,也会有人用异常的眼光来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群体。张伟认为,不认可非全研究生的应届生身份,本质上源于认为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和之前单证硕士一样。传统上以《派遣证》来识别应届生身份,而实际中很多学校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不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发放《派遣证》,这影响了很多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识别。“有的学校领导都不能正确认识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还在用在职硕士的名称发文件,搞歧视。”张伟称。在学校期间受到差别对待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步入社会同样面临歧视和偏见。隐性的歧视依然存在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读研期间比一般全日制研究生更加努力。“我有四五科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第二名,很少有科目考试成绩跳出前五名,最差也没超出前10名。”张伟对澎湃新闻称。如此优异成绩并未帮助他获得用人单位赏识。今年疫情期间,他参加各种网上举办的毕业生双选会,用人单位一旦听说他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最标准答复是“下次再沟通”,从此了无音讯。他先后给十多家用人单位投放简历,剧情和结局都一样,这极大打击他在求职道路上的信心。“我想以非全日制研究生身份去应聘中学教师,可能都没资格了。”张伟对澎湃新闻称,用本科学历去寻找工作,或许还相对容易。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于在职研究生的定见已根深蒂固,是造成事业单位、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招聘员工时不敢“冒险”的根本原因。张伟认为,2019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并未对职称评定、内部晋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遴选与考调、人才引进和补贴、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等作出相应规定,包括政策无具体监督执行部门,学生投诉往往推诿扯皮,难以落实。从而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预留很大操作空间。“无问责规定,导致各地各部门有恃无恐,信访投诉后依然如故。”一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对澎湃新闻称,国家相关部门唯有统一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在学历证书上标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方可根本解决。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偏见,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决定站出来,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声音,厘清事实。学习之余,王勇是微博账号“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运营管理员,主要承担刊登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法规,回应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解。这个微博账号约有10名运营成员,他们都是来自于各所大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张伟也是一个法学类非全日制研究生微信群的管理员,加入者已达两百多人。他说,已有多个学科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建立微信群。“起初建群主要为了发布和分享工作信息,哪个单位不歧视,我们就会把它分享出来仅供参考。”张伟说,目前大家发出声音并不为争取特殊利益,只是希望能保障最基本的合法利益。“现在很多地方人社局的领导都知道我是谁了。”王勇说,他时常和各地方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沟通,给对方普及相关政策和知识,但通常对方都会消极推诿。“我希望他们发布招聘时严格落实五部委的文件,不能在事业单位招聘公告中设置全日制条件,他们要么说已招聘公告已发布,无法修改,要么说下一次修改,可到下一次发布招聘公告时,仍然要求全日制毕业生。”王勇说,根本原因是事业编制岗位的竞争太激烈了。“一个事业编制的岗位,往往会有几百人报名。”张伟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情势之下,若国家相关部门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歧视就难以避免。他认为,虽然教育部近日针对媒体的回应起到正面作用,但全国各地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隐性歧视依然会长期存在,包括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表中设置非全日制选项,如果应聘者勾选,极有可能无法进入笔试和面试环节。近期,张伟正在全身心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他尽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了。“我已经没什么信心了。”张伟说。去年报考山东省“优选选调生”的王哲,尽管如今已是一家央企上班,但他并未放弃当法官的理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我正在想通过别的方式实现理想。”王哲说。(来源:澎湃新闻)

必趋

要想非全日制硕士不被歧视,光靠高校撑腰是不够的

近期,有网友反映,自己是2017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的理由拒绝。随后鄂尔多斯方面发声,表示是组织者不了解政策所致,对此造成的影响致歉。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多所高校的“撑腰”,通过组织校园招聘会过程中为“非全”研究生发声,盖章认证。其实,对非全日制硕士在就业中遭遇的歧视性问题已经由来已久,而且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一“歧视”也有其合理性,毕竟一个是全日制就读,一个半工半读,怎么能一视同仁?因此,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澄清以下这些问题:非全日制硕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非全日制硕士对全日制硕士就业到底会有哪些影响?该如何看待“非全日制硕士”作为招聘的排除性条件?我想厘清这些问题,可能更有助于解决非全日制硕士遭歧视的问题。一、非全日制硕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认为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搞明白非全日制硕士是怎么一回事。之所以会有非全日制硕士,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有一部分人通过本科毕业之后,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也有进一步进修的意愿,但他又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工作,非全日制硕士就为他们提供了在职也能读研究生的机会。其二,主要是考虑到有很多的研究生专业,是属于应用性的,和需要学术研究不同,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为此,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角度,已经在前几年把研究生分列为:学术硕士、专业硕士,后者“专业硕士”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在这一培养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对于大多数应用型人才来说,需要有应用场景,才能比较好地理解所学。比如,教育类的硕士,需要有教育的环境,才能比较好地把所学掌握,如此类硕士,依然还是在学校内完成硕士教育,即全日制模式,可能效果比较差。也就是说,比起全日制在校就读,采用非全日制半工半读的模式,对于这一类硕士来说,效果会更好。有许多人质疑,读书就该在课堂,这种一直不在学校的学生,能读好书吗?我认为这是对此类培养性质的一种误读。就像从事艺术创作类的硕士,如果不去搞艺术创作,比如表演、歌唱、绘画、舞蹈,反而是呆在课堂上念书,那才是没有读好书。不同专业“读书”的方式,其实是不同的,本就不宜用一根尺子去衡量。就比如新闻提及的教师招聘,实际上有很多高校,教育类硕士已经取消全日制了,都采用非全日制硕士,也就是希望是教育系统的老师来读这个硕士,边工作边读书。除了教育专业外,如应用心理、应用会计等,在不少高校也没有全日制硕士的安排,均采用非全日制。以应用心理举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硕研究生在2015年已经采纳非全日制培养。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取消了全日制招生,心理学专硕改为非全日制招生,心理学学硕改为312统考。南开大学2020考研明确指出应用心理只招收非全日制,以往的全日制取消了。并且还有了要求,本专业只面向非应届生招生,应届生只能考南开的应用心理学硕或者换其他学校了。东北师范大学也开始进行招收非全日制过渡,2020年硕士招生专业目录新增设非全日制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招生专业目录。由此可见,应用类的硕士采用非全日制模式培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对其进行歧视,纯属不太了解这一变化,而且会让非全日制硕士设置的本意被扭曲。值得一提的是,从教育部门的角度,也认为这种非全日制硕士的培养模式和全日制培养模式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一通知也进一步指出,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同属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拥有相同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仅学习方式有区别。二、非全日制硕士对全日制硕士就业到底会有哪些影响?很多人之所以不希望“非全日制硕士”纳入招聘要求的范围,除了对非全日制培养的学生能力有担心,我认为还有一个担忧是目前全日制硕士就业压力也很大,非全日制的硕士如果也要纳入其中,这该怎么办?当然,无论是哪种性质就学,都有就业的权利,本不应该剥夺。因为别人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就业,所以就拼命反对,这是一种自私的,也是不够自信的做法。不过,如果具体分析就业市场,倒是也不必过于担心非全日制硕士会挤占全日制硕士就业空间的问题。所以,这里我也想宽慰一下对此会有比较多担心的全日制学生,打消他们因为自己没有选择非全日制就读,而心生的疑虑:1、非全日制模式就学的人,大多数已经有自己的工作,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学历、扩充知识,他们中大部分人并不会进入就业市场去挤占就业份额。和全日制硕士都需要就业不同,这一群体中相当多数的人,无意于毕业后换一份工作,他们读书的主要目的其实更纯粹一些,就是为了读书深造,而非通过这一方式作为“敲门砖”。事实上,有许多非全日制模式就学的人,本身工作也不错,这是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全日制就读,而是非全日制就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读书,放弃本身就还不错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很难下的决定。之所以推出非全日制模式,本也有解决这些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考虑。因此,不必担心这些人会挤占你的就业份额。2、非全日制硕士即便要找工作,也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了,其对工作的要求和应届毕业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从这个层面看,他们也不是你主要的竞争对手。当然,有一部分非全日制模式就学的人,也是有着通过读个书,尝试换一份工作的考虑,他们当然会进入就业市场。但是我必须指出,这一部分人本身就有一定工作经验了,是不可能和全日制模式毕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样,对工作待遇、对工作内容有着完全相同的期待的。他们之所以要读书尝试换工作,可能是出于对目前工作的不满,可能是想换一个领域发展,究其本质还是希望“更上一层楼”,而非重新回到应届毕业的“小白”阶段。因此,对于还需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跨越的你来说,不必虎视眈眈地看他们,对他们来说,本来也没准备和你展开竞争。3、许多非全日制硕士,本身就有定向的就业去向,有些公司就是需要这类有应用实践能力又有学历的人。还有一点,也是全日制硕士不必过于操心的原因,那就是即便他们确实通过非全日制硕士进入了就业市场,也是他们自己相互之间竞争,本来就轮不到你。要知道,有许多行业,如我之前提到的应用教育、应用心理等,之所以不再招收全日制硕士,是因为他们这一行业领域就不对完全没有职场经验的人开放了,他们需要的正是有应用场景、有学历的人才,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会去读这一非全日制硕士的人,基本是有比较明确的就业去向的,而这一去向本来就和你无关。因此,综合上述因素,我认为全日制硕士也不必过于操心,如果“非全日制硕士”被一视同仁了,你们的就业空间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就业市场当然是竞争激烈,并且可能是残酷的,获取一个学历证书,即便是名牌大学,也可能是被人关注到的几率更高一些罢了,但是绝不是职场的“护身符”。想要在职场驰骋,还是需要:1、要开阔心胸。不要“草木皆兵”,这只会显得自己格局很小,相反,要能够欣赏同台竞争的人,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且努力学习。这也是优秀职场人所需要的特质。2、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才是王道。把别人挤下竞争舞台,只是“恶性竞争”罢了,体现不出自己的实力,你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一视同仁”是需要的,“择优录用”更是关键,如果你够优秀,就不怕他人。三、如何看待“非全日制硕士”作为招聘的排除性条件?从“非全日制硕士”被歧视可以看出,目前就业歧视现象已经愈演愈烈了。“就业歧视”现象实际中很是普遍,并表现得五花八门,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民族、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歧视;残疾的疾患歧视;地域或方言歧视;学历和经验歧视;经历背景歧视;婚姻状况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就拿研究生来说,其实比起“非全日制硕士”歧视问题,更严峻的是“大龄”研究生(包括全日制)被歧视问题。如,据某研究生处统计资料显示,该校大龄研究生(接近35岁,或者超过35岁)比例约为20%,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有家室的高达85%。这些大龄研究生多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事业基础,为追求更高的事业发展放弃原有工作,离家别子,重回校园深造,希望借助读研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成就梦想。35岁,原本是人生中最富激情、最富创造力的年龄。然而,现实生活中,35岁却似一道无情的坎横在中国众多年轻的“老”求职者面前。尤其当越来越多的大龄研究生们被多种职业拒之门外时,他们的就业正遭遇无形的年龄歧视。然而,在职场中,有许多岗位均与35岁以上人员无缘,即便是35岁以下的职位,适合年龄不小的研究生的,也占总数的少数,绝大部分还是面向20出头的应届毕业生。想通过读研改变命运的大龄研究生,可以说没有出高校,就要面临职场环境严峻的年龄歧视了。再说说,全日制硕士中的专业硕士,其实再早几年也是就业市场的被歧视者,和现在的“非全日制硕士”面临类似的境遇。那些年,很多人不知道专业硕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学术硕士分数要更高,学制更长,所以在不少企事业单位的招聘通告中,明确写出只要学术硕士,不要专业硕士。那时候的专业硕士也倍感委屈,也努力为自己“正名”。因此,要解决“非全日制硕士”被歧视,不能仅仅停留在澄清非全日制硕士性质上,也不能仅仅靠各高校的背书、撑腰,而是要从就业歧视的大背景下看问题。不能只想着自己被人歧视,才想到要发声呼吁,而是想着要一起建立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就业歧视的背后,其实是招聘方利用自己在招聘市场的强势地位,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随意设置不合理的招聘条件,排挤掉一部分不受其欢迎的就业者。即便没有明令禁止的歧视,也可能存在招聘过程中隐性歧视的问题。比如,即便拿走了“非全日制硕士”不得报考的字句,也可以在面试等环节刷掉候选人。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招聘启事的修改,也不仅仅是高校撑腰,还在于:1、让招聘方接受就业平等的教育,要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要看到,反歧视,本质是争取平等权利的历史。西方社会还在努力反种族歧视,为女性平等权努力奋斗,这些问题我们虽然解决的比较好,但是在就业歧视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当今西方法治国家都有针对某一特殊人群采取法律和政策加以保护,这是人类平等权利事业的进步。2、选用以中立、公平视角看待求职者的专业聘用人员,确保他们用专业眼光,而不是带着歧视眼光看问题,如果有歧视性招聘应纳入“黑名单”,让其终身不得从事招聘工作。即便有反歧视的制度,但是制度如何执行,最终是落实在聘用人员身上。就像鄂尔多斯这一针对“非全日制硕士”的歧视性事件,官方也承认是具体组织者对政策的不了解。由此可见,把好招聘人员关的重要性。我认为不能仅仅道歉了事,反而要借此机会反思,我们各大企事业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员,是否具备足够中立、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就业问题?如果继续坐视本就带有各种有色眼镜的人把持招聘关键环节,那么歧视显然是很难杜绝的。3、推动就业平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并且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一些做得不够的企业要纳入“红名单”示警,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所敬畏。就业问题乃民生之本,关系祖国兴旺与发达,不可等闲。而我国存在严重就业和再就业压力,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出现了就业歧视的种种现象,势必严重扭曲人力资本的正常流动,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导致人力资本巨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对妨碍这一根本国策的企业予以处罚,以儆效尤。作者 | Arthur Chen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第一不是北师大,第三名有点意外

近些年,随着社会问题的逐渐显现,心理学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主要学习以下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截止目前,国内招收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达120多所,具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只有24所。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进入ESI 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学院系。在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理学院一直位列大陆高校的榜首,在QS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心理学科排名位于世界第47位。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心理学院人数均位居大陆心理学教学科研单位前列。2017年,北大心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同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心理学A+单位。基础心理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本科阶段设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心理学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包括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和侧重于应用实践的专业型硕士,学制均为三年制。从2017年起,心理学院招收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进入 ESI 世界前1%。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均排全国第三名,在2012年全国“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心理学科“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在全国人文社科大类100多个项目排名前四名(3.36%),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华南师大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心理学科、北京大学心理学科并列被评为A+,2017年、2018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均位居第二。华南师大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在职兼读研究生200人左右。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1951年。1956年开办全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班。1979年成立心理学系,是国内最早的四个心理学系之一。2008年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下设两系两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华东师大设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四个二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个教育部心理学特色专业。心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应用心理实践教学平台。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1986年设立心理学专业,1988年成立心理科学研究所,1994年成立心理学系,2003年设立心理学院,2011年12月组建心理学部。心理学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即重庆市重点学科),同时拥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授权点;设有心理学(非师范)、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心理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国际公认的qs排名是北大心理第一,北师大心理第二,北大心理学位列全球50到100名,北师大位列100到150名之间,这个排名已经持续好些年了,而且esi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排名也是这样。总的来说,北大的人均sci和高影响力文献都是北师之上。小伙伴们,这样的排名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旋爱

名校招生:2019年度名校在职研究生等你来报!

首先说明一下:2019年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已经结束了,所以不再介绍这种形式。其他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招生形式有同等学力申硕、高级研修班、中外合作办学。2019年度名校在职研究生一、同等学力招生同等学力申硕和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并驾齐驱的在职研究生主要报考形式,以此形式进行招生的院校及专业还是非常多的。1、招生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吉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心理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医学类、管理类、法学类、经济学类等等。二、高级研修招生高级研修班主要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招生的,以学习进修为主,对证书没有要求的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报考。1、招生院校: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心理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企业管理、医学、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等等。三、中外合办招生中外合作办学是由国内外院校合办举办的,此形式可获得外方学位,但是学费普遍都比较高,选择时要慎重。1、招生院校:主要有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美国西顿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荷兰商学院等等。2、招生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MBA)、法学、金融学、教育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医学、工学、哲学等等。点击查看更多在职读研信息

无依无靠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们不水!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近日,澎湃新闻一则题为《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鄂尔多斯致歉:组织者不了解通知》的报道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看到相关报道时,201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王璇特别有感触。王璇回忆,由于学制是两年,2018年下半年,北师大心理学院一些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已开始找工作。“当时有不少学生反映,求职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只招全日制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面十分窄。”王璇说,为此,北师大心理学院还发了一则《关于北京师范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性质的说明》,解释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相同。但据王璇了解,2018年之后毕业的北师大心理学院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仍会遇到因“非全”被区别对待的情况。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已不再区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但情况仍待进一步改观。北京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李韵目前正在关注招聘信息,她说,“比较委屈的点在于,我们经过系统化严格培养出来具有专业技能的专硕,最终却因为‘非全日制’被挡在招聘的第1道关卡外,在需要专业技能的岗位招聘中不被认可。”近期,澎湃新闻在调查中发现,仍有很多招聘单位明确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一些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中,诸如落户优惠、人才补贴、就业岗位等也只对全日制研究生开放。“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指出,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前世今生”2016年9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词进行准确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相应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上述通知明确,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关于“2016年11月30日前录取的研究生按原有规定执行”中的“原有规定”,2017年教育部还曾作出过解释。关于单证研究生,其中提到,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从2000年起,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由各招生院校联合组织考试发展为全国联考,统一考试、统一录取;完成学业的学生有学位、无学历,俗称单证研究生。此后,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通知,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除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2016年教育部发布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还明确,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考试招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培养质量坚持同一要求,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说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此前的单证在职研究生不同,属于双证研究生范畴;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最主要区别是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前后两届研究生迥异的求职境遇但实际求职中,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境况与全日制研究生存在鲜明反差。“2016年我们专业招的还是全日制硕士,2017年起招的都是非全日制,我能明显感觉到2016级研究生的就业情况比2017级的好。”李韵告诉澎湃新闻,其所在专业,2016级毕业生中有不少人现在在高校工作,部分还是教学岗;而2017级毕业生里,绝大多数人都遇到在招聘第一关就因“非全日制”被拒之门外的情况,整体就业情况明显不如2016级的好。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也提到,“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相同法律地位,但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仍然面临差别待遇。”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招聘单位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然而,李韵没有感觉到求职境遇有明显改善。“很多次,初看网上某条招聘信息感觉自己很符合条件,点进去才发现要求学历为全日制。”李韵向澎湃新闻发来多条这类的招聘信息,其中有些是招聘高校教师、辅导员等的,也有些是地方政府人才引进计划中提供的一些职位,但无一例外都要求学历须为全日制。“有人一听‘非全’就觉得很水,怀疑是不是边工作边去买了个文凭,但我们学校真的对我们是跟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很严格地进行培养的。”李韵有些委屈地说道,求职时,明明具有招聘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却因学历为“非全日制”被卡,而同类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则更容易得到认可,这让人很难受。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也发现,也有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确实跟全日制研究生存在一定差距。“我觉得非全日制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花的时间和心思可能比全日制研究生要少些,而导师给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指导可能也相较少于全日制研究生。”苏州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苏铭对澎湃新闻说道。但苏铭认为,即便如此,招聘单位也不应该在招聘的前置环节就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设置障碍,至少应该给非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收缩2017年3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称:政策(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的各方面规定)推出后,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加,江苏、北京、辽宁等地的增幅均超过20%。对于此项旨在整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规范化、高质量的改革,70%的考生表示“支持”。换句话说,《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可能一度带动了部分地方的研究生招生。然而,拉长时间线来看,近几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整体已呈缩减趋势。《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称:生源不足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以来招生单位面临的普遍问题。近三年,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从今年部分高校公布数据看,生源短缺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上述报告显示,2020年各大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非全日制却呈现缩减趋势。其中如,华中科技大学2020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数较2019年减少了1000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仅计划招生1800人。报告还称,中国教育在线调查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而对于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专业的原因,超过七成的考生担心毕业后非全日制文凭不被就业单位认可。如何破解“同等法律地位”难获同等机会问题?同属“统招双证”、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处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一些招聘单位并不了解存在非全日制却是统招统分、且双证齐全研究生,在招聘过程中,我们一提到非全日制就会被质疑含金量。另外,一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用人单位会更多参考人社部的政策,但据有些招聘单位称,‘人社部没有发过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有同等法律地位这类文件’。”李韵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落款显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属于发文的五部门之一。但从近日有关鄂尔多斯教师招聘“歧视非全日制学历”的话题讨论中可以看出,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全日制研究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存在偏见、误解。“虽然不应该歧视,可是要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话,我读全日制干嘛?”“因为大家都知道非全日制的成人专科和本科太水。”“非全有多水自己不知道?”这类评论在网上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被质疑“很水”的问题,据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报道,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的周光礼认为,“从学习投入度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生源质量非全日制也比不上全日制。”报道还称,从生源上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总体上要低于全日制研究生。再加上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占大多数,使得一部分人考不上全日制,从而调剂到了非全日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颖秀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以她的了解,如果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前就有工作、有工作经验,一般不存在就业被歧视或找工作难的问题。“国内部分学校、专业招收非在职人员读非全日制硕士,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源问题。实际上,非全日制硕士都属于专硕,从本科应届生中招专业硕士是不合适的,也未与国际社会接轨,国际上基本都是在职人员读专业硕士。”杨颖秀指出,在一些高校,本科应届生被招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后,其培养方式、就业去向等与学硕的区别并不明显,培养质量也难保证。澎湃新闻还注意到,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该规定中提到,“原则上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如果面向在职人员招生且实行培养之后定向就业,那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对此,熊丙奇分析指出,这种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时遭歧视的问题。杨颖秀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发展趋势。她以教育领域举例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位、学历层次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还较低。从在职人员中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有利于在职教师通过读研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眼下讨论正热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视”问题,杨颖秀和熊丙奇都认为,用人单位应按政策规定,给予均等机会。熊丙奇还指出,对学历歧视几乎没有问责,是这类歧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消除学历歧视,必须一手抓教育质量保证,确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一致;一手抓公平就业,就业权益保护,对用人单位查证属实的歧视行为,必须纠正并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