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年底竣工入水不濡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年底竣工

7月1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鄂晓颖摄千龙网北京7月17日讯(记者 鄂晓颖)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也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0年建园伊始,始终以建设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高地为目标,着力抢占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制高点。园区入驻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研发中心13个,包括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等一批优秀科研机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被视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政府、中国医学科学院等8个部委为主体组成理事会,共同管理北生所的筹建和运行工作。北生所在生命科学多个重要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包括多种人类致病细菌、病毒和衣原体感染机制、动物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衰老机制、干细胞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发育和遗传、肿瘤发生机理与治疗、动物细胞自噬机理等。北生所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成长环境,吸引了一批处于科研创新高峰期的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开展独立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北生所二期正在建设,预计2019年底竣工,届时科研规模将翻一番。其中最为优秀的5位青年人才已在北生所组建自己独立实验室,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韩霆博士、日本国际睡眠研究中心教授刘清华博士、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李超博士、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Skirball研究所的徐墨博士和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郑三多博士。北生所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原始创新、专注于科学本质、专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科研工作涉及从基础分子生物学到生物化学、病毒学、神经生物学到疾病相关的生命科学各个领域,自2012年以来北生所独立发表文章189篇,合作发表文章44篇,累计SCI点数2267.99。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扩建工程用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10-2B地块和11-1-a地块,用地性质为科研办公用地,总建设用地面积18617.786平方米,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为32746.06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为22341.3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0404.72平方米,包括01子项综合服务楼和02子项应用试验楼两部分。开工日期为2018年2月,计划竣工日期为2019年12月底。7月1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实验室做实验(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鄂晓颖摄7月1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实验室做实验(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鄂晓颖摄7月16日,工作人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袭荣文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鄂晓颖摄

非阴非阳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作者 马秀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下称“北生所”)所长王晓东的座右铭。记者翻看他的履历,发现其人生轨迹正如这一座右铭所言,无论做管理还是科研,都力求做到一流。近日,鉴于其对推动北京市生命科学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贡献,王晓东获得第三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自2003年起,王晓东负责筹建北生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北生所采取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旨在为中国建立世界一流的生命研究所,做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多年来,王晓东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科学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王晓东给出的答案是:人才、机制和文化。“北生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文化和体制环境,并以此为载体,吸引有科学训练和科学追求的年轻人。”对此,北生所主要的科学家要求全球公开透明招聘;对人才评定打破学术背景、论文等限制,着重强调能力;打破科研“铁饭碗”,采用全员聘用制,五年内不问成绩,充分给予科研自由;建立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及给予稳定科研经费支持;文化氛围追求卓越,讲求批判性思维……经过十多年的特殊化发展,北生所内科研人员已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机构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授予来自17个国家的28位科研人员“国际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入选的7名中国科学家中,北生所独占4席。不仅管理工作,王晓东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样可圈可点。他从事细胞凋亡研究,自1996年独立领导实验室至今,其团队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包括2006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效益,2011年初,王晓东和具有十多年制药公司管理经验的美国企业家欧雷强发起创办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济神州”),研发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要做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药。”这是公司成立之初,王晓东和欧雷强达成的共识。“国外最新的药物专利发表后,我们很快就能进行解析,并跟自己正在开发的药物对比,如果发现我们研发的新药没有国外好,就坚决放弃,重新设计。”临床结果显示,他们研发的靶向型药物明显优于同类其他药物。德国老牌制药企业默克旗下生物制药公司默克雪兰诺出资5亿美元购买了两个药物的海外市场开发权,成为我国新药研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一路追求卓越,王晓东一直希望在中国做出影响世界的科学发现,“科学家以身作则,在中国也能做世界一流的科研”。(完)

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发表环形RNA数据挖掘新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profiling of circular RNAs with nanopore sequencing and CIRI-long” 的文章。该团队开发了一种高效测定环形RNA全长转录本的实验和计算方法:利用随机引物对环形RNA进行的滚环反转录扩增后,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对环形RNA的全长序列进行直接测序,并开发了CIRI-long 算法,实现对长测序读段中的环形RNA序列进行识别和全长重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环形RNA二代测序技术相比,该方法将环形RNA检测灵敏度提升了20倍,并可实现对不同长度(<100bp - 5kb)的环形RNA全长序列的无偏识别,大幅提升了环形转录本的重构能力,为其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和计算工具。环形RNA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RNA分子。目前研究表明,在生物体内,环形RNA主要通过其序列特征,发挥miRNA海绵、RBP海绵以及翻译短肽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因此,确定环形RNA的全长序列,是进行环形RNA功能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环形RNA的内部序列与线性mRNA分子高度相似,在数据中很难区分来自环形RNA和线性RNA分子的读段。因此,目前研究方法对于环形RNA结构的识别能力主要被二代测序的读长所限制,对于长度较长(>500bp)的环形RNA分子,仍然缺少有效的全长重构手段。在此基础上,赵方庆团队构建并优化了环形RNA建库流程,使用随机引物对环形RNA进行滚环反转录扩增,结合片段长度筛选 (~1kb),针对长度更长的目标cDNA片段进行富集,最后使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实现了对目标环形RNA的全长序列进行直接测定。同时,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了CIRI-long算法,对纳米孔测序数据中的环形RNA结构进行了识别,并使用偏序比对算法,对纳米孔测序带来的测序错误进行了校正。随后,CIRI-long基于基因注释和剪接信号信息,提供单一样本内和多样本间结果的整合与校正方法,实现了环形RNA的准确识别和全长重构。图1,环形RNA全长重构的实验与计算流程。为了评估CIRI-long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人员利用模拟数据和多次实验重复,对CIRI-long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估,发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且与实验结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同时,结合二代测序结果以及公共数据库的全面分析表明,CIRI-long可以有效地对高表达环形RNA进行识别,且与二代测序方法相比,CIRI-long对环形RNA的检测效率有着近20倍的提升,对表达丰度较低的环形RNA有着更好的识别效果,同时可以识别到长度更长的环形RNA分子,大幅提升了环形RNA全长的检测能力。图2,基于Nanopore测序的环形RNA实验技术。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了一类由内含子自连形成的新型环形RNA分子(Intronic self-ligated circRNA)。这类环形RNA具有特殊的剪接位点内侧的GT-AG信号和较高的两侧序列保守性,在之前的工作中缺乏普遍的研究。此外,研究人员在小鼠不同组织中,对内含子自连型环形RNA的表达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发现了Tpm1基因可以产生一个长度为767 bp的内含子自连型环形RNA ——circTpm1。与Tpm1基因的其他内含子相比,该分子成环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保守性,并且与线性mRNA在组织间具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模式,说明circTpm1并非其母本基因转录的副产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图3,基于纳米孔测序全面揭示环形RNA的多样性。综上,研究人员开发了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的环形RNA全长识别流程CIRI-long,通过结合滚环反转录扩增和纳米孔长读长测序技术,可以直接测定环形RNA的全长序列,实现了对环形RNA的高灵敏度检测和内部结构重构。与传统的二代测序方法相比,CIRI-long大幅提升了环形RNA全长重构能力,并可实现与二代测序相近的分析成本。同时,CIRI-long提供了样本间整合分析的工具,并针对纳米孔测序的高错误率建立了有效校正方法,为环形RNA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工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该研究由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团队完成,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的经费支持。赵方庆团队在前期的工作中建立了环形RNA识别、可变剪接检测及定量等一系列方法,相关研究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 (2021)、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2020)、Genome Biology (2015, 2020)、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8)、Trends in Genetics (2018)、Genome Medicine (2019)、Cell Reports (2019)和Bioinformatics (2020)。这些研究丰富了我们对环形RNA的组成及结构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这一类特殊的RNA分子提供了重要工具和数据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dx.doi.org/10.1038/s41587-021-00842-6

老聃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发布研究成果:新冠肺炎损伤肺泡仍可再生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新冠肺炎对肺部的伤害是否能够恢复?这是此次新冠肺炎发展过程中,医学界始终关心的话题。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汤楠教授领导的团队近日发布的成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受损伤的肺泡仍然有再生的能力。该研究有助于人类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情况。今年4月,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新冠肺炎是急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比较短,导致肺纤维化发展概率比较低,尤其是轻型病例,大部分是不会出现肺纤维化的。但是对于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例,则有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因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肺部会有明显的炎症和损伤,出现大量的炎症细胞,修复过程中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会残留一些纤维化的东西。因此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要重视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对于肺损伤尤其是肺部纤维化之后,肺部能否自我恢复,长期以来医学界尚未得到确切答案。然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教授团队近日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具备再生能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介绍,此前已有哺乳动物模型证明,肺泡干细胞在肺损伤后,可以增殖并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但无法确认肺泡是否能在成年人急性肺损伤后进行再生,此外,肺泡干细胞是否能够参与到新冠肺炎感染后的肺泡再生也一直是未知数。汤楠团队在研究中,对两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移植肺进行了研究。其中一名患者是58岁的男性,另一名患者是54岁的男性,两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前均健康且无慢性肺病。研究团队发现,患者的移植肺中有纤维化特征,一些肺泡干细胞呈现增殖状态,“这表明在新冠肺炎诱导的肺损伤后,肺泡干细胞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此外,研究发现人即使在50多岁时,经历了新冠肺炎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后,肺泡仍能进行再生。汤楠团队表示:“基于该研究工作的发现,我们合理推测:轻度病毒性肺炎患者也可能发生肺泡再生,这种再生功能有助于恢复肺功能甚至解决肺纤维化,希望未来的影像学可以进一步了解人在急性肺损伤后是否会形成新的功能性肺泡结构。”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文/本报记者 屈畅

五性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

日前,据德国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官方网站显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博士新当选为2019年度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邵峰博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9年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生物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邵峰博士长期研究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机理,在致病菌毒力机制以及抗细菌天然免疫方向均取得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包括发现细菌内毒素(LPS)、LPS合成前体糖分子ADP-heptose(Nature丨邵峰组发现细菌中新的模式识别受体)、细菌鞭毛以及病原菌三型分泌系统的胞内天然免疫受体【1-3】,进而揭示和阐明了这些受体组装形成的炎症小体下游的炎性caspase通过剪切活化Gasdermin D(GSDMD)蛋白诱导细胞焦亡的确切分子机制【4-6】;这些发现为败血症药物和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关Gasdermin家族蛋白的鉴定和机制的阐述也将细胞焦亡的概念重新定义为由Gasdermin家族介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7】。邵峰博士已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总引用>10,000次(细胞焦亡的突破性工作发表在Nature上3年多以来,目前论文被引次数超过800),2005年回国后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4篇;获得多项国际和国内重要奖项,包括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国际蛋白质学会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基础医学奖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届“北京学者”以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和EMBO的外籍成员,2016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学院会士(Fellow),2019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截止到2019年,一共有8位中国籍学者入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们分别是:路甬祥(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柯(2005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杰(2007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来茂德(2011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杨焕明(2012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2012年当学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曹雪涛(2013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邵峰(2019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德国科学院起源于1652年成立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Leopoldina),利奥波第纳是德语国家(注:德国、奥地利、瑞士)最古老的学者社会,已经有35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成立于1652年,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命名)。在整个历史中,利奥波第那科学院的原则始终如一:学者自由联合,推动超越学科和国界的科学发展。约四分之三的成员来自德语国家,四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自1991年4月以来,利奥波第纳一直是一个注册的、非营利的协会,2008年,利奥波第纳成为德国的国家科学院(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目前德国科学院由1600多位院士组成,先后有17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三玄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嵩调任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执行董事

来源:智通财经网智通财经APP获悉,中国生物科技服务(08037)今日(12月16日)发布公告,黄嵩已经由非执行董事调任为执行董事,并且获委任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CTO),由2019年12月16日起生效。智通财经APP了解到,黄嵩,37岁,于2017年9月十五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他于2011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为该所副所长及旗下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黄嵩先生曾发表数份有关内质网的研究论文,并共同拥有一项潜在前列腺癌治疗专利。他于2003年获北京大学颁授生物科学学士学位及于2010年获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学中心颁授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中国生物科技服务是全球Car-T技术的领军者之一,亦是香港第二大健康体检中心,在香港拥有50多万客户。目前,该公司基于现有的第三方检测业务,已开始通过战略合作、收购并购等方式布局生物信息、精准治疗、精准干预三大领域。

书正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新冠肺炎损伤肺泡仍可再生

新冠肺炎对肺部的伤害是否能够恢复?这是此次新冠肺炎发展过程中,医学界始终关心的话题。1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该所汤楠教授领导的团队近日发布的成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受损伤的肺泡仍然有再生的能力。该研究有助于人类预测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情况。今年4月,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介绍,新冠肺炎是急性的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比较短,导致肺纤维化发展概率比较低,尤其是轻型病例,大部分是不会出现肺纤维化的。但是对于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例,则有可能会出现肺纤维化。因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的肺部会有明显的炎症和损伤,出现大量的炎症细胞,修复过程中会出现纤维组织增生,严重的会残留一些纤维化的东西。因此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例要重视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然而,对于肺损伤尤其是肺部纤维化之后,肺部能否自我恢复,长期以来医学界尚未得到确切答案。然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汤楠教授团队近日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具备再生能力。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介绍,此前已有哺乳动物模型证明,肺泡干细胞在肺损伤后,可以增殖并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但无法确认肺泡是否能在成年人急性肺损伤后进行再生,此外,肺泡干细胞是否能够参与到新冠肺炎感染后的肺泡再生也一直是未知数。汤楠团队在研究中,对两名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移植肺进行了研究。其中一名患者是58岁的男性,另一名患者是54岁的男性,两人在感染新冠肺炎前均健康且无慢性肺病。研究团队发现,患者的移植肺中有纤维化特征,一些肺泡干细胞呈现增殖状态,“这表明在新冠肺炎诱导的肺损伤后,肺泡干细胞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此外,研究发现人即使在50多岁时,经历了新冠肺炎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后,肺泡仍能进行再生。汤楠团队表示:“基于该研究工作的发现,我们合理推测:轻度病毒性肺炎患者也可能发生肺泡再生,这种再生功能有助于恢复肺功能甚至解决肺纤维化,希望未来的影像学可以进一步了解人在急性肺损伤后是否会形成新的功能性肺泡结构。”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布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来源:北京青年报

天而不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启用

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正式启用。 石壹 摄中新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 于立霄)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以下简称转化基地)启用典礼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举行,百济神州、华辉安健等生物医药科技企业成为首批入驻该基地的企业。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园区新投用的医药科技中心5号楼作为转化基地。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该基地的启动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系统化、市场化、多元化,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的积极尝试,将集中支持一批市场需求大、创新成果高、产业带动强的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在北京转化落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希望双方加强合作,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开创新项目,特别是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突破、重点项目落地、前沿技术国产化等方面取得新成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表示,此次入驻的百济神州与华辉安健两家公司均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做出了贡献。他说:“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的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相信未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科技以及自身的发展,园区将成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主阵地。”首批入驻的科技企业、华辉安健董事长李文辉表示,华辉安健将在新的平台上继续聚焦肝癌和肝炎病毒及相关领域,以原始创新为基础,重点开发具有全新靶点和机制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据介绍,继此次首批企业入驻该基地后,还将陆续有更多科研成果孵化转化项目入驻该基地。赵长山表示,转化基地的正式启用,是中关村发展集团“轻资产、强服务”的机制和创新服务理念的全面体现,是建设国际一流创新生态集成服务商的一次全新探索。未来,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将全力提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服务水平,完善创新生态,把园区建设成为中关村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完)

声之于响

祝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获费萨尔国王科学奖

记者刚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1月9号,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博士获得沙特阿拉伯王室设立的费萨尔国王科学奖(King Faisal Prize),成为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该奖旨在奖励王晓东在人类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和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生物化学及其生理学方面的发现,奖励包括20万美金奖金和一枚200克24K金质奖章。费萨尔国王基金会成立于1976年,是为了纪念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而由其子女建立。从1979年开始颁发费萨尔国王奖,1984年增设科学奖,每年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轮流设奖。费萨尔国王奖历年获奖者中曾有21人次获诺贝尔奖。王晓东博士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华裔费萨尔国王奖得主。其他四位分别为:朱棣文(1993物理)、杨振宁(2001物理)、陶哲轩(2010数学)和卢煜明(2014医学)。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 作者 赵永新 编辑:黄品超流程编辑:郭丹

徙义

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达成合作

12月9日,北京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在泰圣康源生命科学馆举行了签约仪式。在签约仪式上,于福江董事长代表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进行了发言,他讲到,在这里,我们汇聚了多位院士专家,行业精英,所在的领域、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均在生物医学。此次两家研究院的携手将会在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等生物制剂的联合研究上,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蓄势谋远。在专业领域,孙中生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组是目前中国在遗传基因领域的领军团队,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无不昭示着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的勃勃生机,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里,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此次与泰圣康源医学研究院的签约,不仅是专家人士之间的学术碰撞,更多的是让科研项目落地实施,在实践层面上走出成果,更快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仪式最后,在场嘉宾共同为双方的联合研究以及未来送上祝福,期待共同为生物医学产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也将进一步为泰圣康源生物医学研究院“研发、转化、医养、教育、运营”五位一体的全生命产业链赋予强大能量,研究院也会继续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生命科学的优质平台。文/北青-北京头条 温冲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 北京头条客户端 ]【来源:青瞳视角】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