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京理工大学关于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通知护林员

北京理工大学关于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的通知

各位考生: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我校考生的初试成绩将于2019年2月15日18:00公布,考生可通过学信网成绩查询网址http://yz.chsi.com.cn/apply/cjcx/进行成绩查询。复试分数线以及复试相关要求和安排,将于2019年3月上旬发布,请各位考生关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http://grd.bit.e.cn)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BIT_grad_yz)。

捕鼠机

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原标题: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任煜在广西柳州融水镇苗美双龙沟社区指导女孩折纸。廖子渊摄/光明图片沈阳农业大学蔬菜学专业研究生在温室大棚查看西瓜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杨青/摄东华理工大学邓居智教授带领科技防汛博士团,对江西九江芙蓉河内堤进行地球物理“CT”,为防汛抗洪提供治理依据。新华社记者李鑫/摄【专家·面对面】对话嘉宾: 杨 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 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报记者: 邓 晖 周世祥 杨 飒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出发,肯钻研、能钻研的研究生该如何培养?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选拔、过程培养、课程设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变革?我们约请三位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是钻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现为什么?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启发性的点睛之笔。“研”字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狭的误区,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王军政:有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仅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一个大领域而仅非一个学科的行家里手,最终成为各行各业里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突出“研”,紧抓课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关教育周刊:让“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杨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因为研究生毕业有学位论文这一关,人们在心理上容易对于研究生课程有某种放松的倾向,表现为研究生课程在设课、课与课的关联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法、学生的主动性等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平台课的宽厚、内容的新与深、教学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与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综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潜力可挖。学位(分)委员会应当设立专门的课程工作组,针对性地研究与改革研究生课程。研究生教改要从项目深入到课程层面,并抓住不放,直到让研究生课程整体质量出现大的改观,涌现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课来,这是“研”的基础。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也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学位授权、评估审核要真去看课的实情而不只是看课程清单和教师名录。王军政:除了课程体系要大力气设计外,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要由浅入深,如果一上来交给学生非常困难的问题,一是无处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不少硕士生参加学生科技竞赛,让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沟通、讨论,不断深入,将所学原理、机理变成模型,通过参赛、获奖,信心就更强了。课程、科研二者应是统一的,课程支撑科研,教师从科研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郭娇:以新设的第14个学科门类即交叉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突出交叉性。从课程体系来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选课。实施起来需考虑以下细节:学校教务部门或研究生院对跨系或者跨校课程的学分互认;院系给研究生选课留下一定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进行“把关”,尤其是培养方案之外的课程。地理位置接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实现线下联合培养;线上课程经过前期准备与疫情期间的大规模实践也可为研究生提供更多选择。教育周刊:在“入口”上,应如何突显对“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强对“研”的把关?杨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选拔的入口更有效选材。根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导师和专家组以更大的选材主导权,强化申请与复试中对于学生的兴趣、潜质的考察考核,更注重发掘富有创见和钻研精神的苗子。这需要导师和专家组下更大的功夫来选对人,院校设计更为立体丰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进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自信,攻克学术难题的热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验的坚韧等。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与品格,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本领等。选对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关既要严,也要深和活。要改革出口的评价方式。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评定标准要破五唯,导师和答辩委员会要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以此作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关注点转移到“学术期刊发表数量”上,这会对导师和研究生的选题导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远路都产生不利影响。要认识到分流淘汰对师生而言是包含坏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搁在不适合的角色中。王军政: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公正性。考核应该包含对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考核,复试、面试很重要,应当加强。此外,还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推荐免试的学生经过严格程序和公示,对学习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目标等都可以进行考核筛选。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还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国外交流访问等可以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生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对于出口关如何分流,现在很多学校已经采用博士学位和毕业证分别授予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还达不到水平,给予毕业证而非学位证;本科直博的可采用授予硕士学位分流等措施。郭娇: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进行的《中国本科教与学调查》数据调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读研意愿,八成以上倾向于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国内考研竞争更为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报考者里选出优质生源。对“研”的能力考察可侧重博士生的招生体制改革与分流淘汰机制。博士生培养可适当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衔接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打造贯穿本硕博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直通车”。另一方面优化培养过程里的分流淘汰机制,例如直博生在读博三年内未能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可获得硕士学位退出。践行“研”,构建科学的分类评价体系教育周刊:在“研”的践行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有没有不同的培养路径?杨斌:突出“研”,要对专业型学位的培养质量建立起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近年来,尽管教育部明确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样形式,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门的认识也还不一致。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不能不分类型都拿学位论文来要质量,这是对人才质量的粗放错判。王军政:其一是课程体系,专硕和学硕有些课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课、外语课、数理基础课等,而30%~50%的课程应当有所区别。其二是培养过程,要强化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和导师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偏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一个导师二者的能力都具备,可以同时招学硕、专硕,但如果只具备一种能力,就只能带一种类型,否则可能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两类硕士的新招考机制,如采取“先招考,后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硕士,进校后再通过学生兴趣和其他选拔方法确定读学硕还是专硕;或招考后有交叉、互换的通道,如经过相应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满足一定条件,专硕、学硕可以互相转换等。郭娇:基于前面提到的培养类型与学科差异,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的课题、撰写与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尤其是博士生论坛)等。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训练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里。对特定学科(例如医学、教育),这种临床诊断、学校见习、田野研究或实地考察的重要意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里不可替代,是在真实情境里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来源:光明日报)

固不及质

北京理工大学取消研究生考生到校复核成绩计划,将在网上公布结果

2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发布《致全体研究生、各位考生和导师的一封信》,提出,取消原定于2月18至19日,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到校复核成绩计划安排。改为采用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受理考生复核申请,并在网上发布成绩复核结果。信中称,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部门要求安排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并在研究生院招生网、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报考学院网站及时发布。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做好复试准备并耐心等待复试通知。北京理工大学提醒考生,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部门要求对各种类型博士生的招生考试工作进行调整。普通学术型博士和全日制工程博士报名按原计划执行,不在校内的考生提交书面报名材料时须要通过邮寄方式送达;报考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和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的考生,请及时关注研究生院招生网站发布的报名考核工作安排。此外,北京理工大学要求研究生导师在寒假期间不安排研究生到实验室开展交流讨论、不派遣研究生到任何地点(国内外)开展研究工作;要定期了解研究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好思想引导,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学院报告;并积极通过网络等手段,远程指导研究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开展文献阅读和课题研究工作等。针对疫情期间高校研究生考试工作安排的调整,记者注意到,此前,中国农业大学也发布了《致报考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研究生考生的一封信》。信中提出,学校将制定复试工作应急预案,灵活组织安排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复试工作。相关工作的时间、方式可能会因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而顺延或调整。来源:新京报

见谒者曰

重要!北京理工大学2020研究生招生复试安排问答!

考研复试工作即将开始,相信大家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就是复试如何开展,今天北京理工大学给大家分享一下复试工作安排问答,具体如下。问:北京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答:因受疫情影响,我校今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将采取远程网络视频形式开展,复试使用“学信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为防止该网络平台出现问题影响复试,同时使用“腾讯会议”作为备用。问:复试工作什么时间开始?答:5月10日之后正式开始,具体安排会在各学院网站发布。问:复试前考生需要做什么准备?答:(1)良好的网络环境。(2)安静整洁明亮、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复试期间严禁他人进入。(3)支持“双机位”模式设备,包括联网PC电脑、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电脑:配备麦克风、音箱、外置摄像头等。Windows 7/10操作系统,安装Chrome浏览器、学信网远程复试系统学生端(下载安装见各学院通知)、腾讯会议软件、office。要求全程联网, 复试期间关闭其它软件。手机:安装学信网远程复试系统app(下载安装见各学院通知)、腾讯会议软件;全程连接无线wifi或4G,关闭其它软件。问: 复试资格审查的资料和要求有哪些?什么时间如何提交?答:考生资格审查通过后才能参加复试,资格审查材料及内容包括:1. 统考考生①准考证;②身份证;③学历证书(应届本科生学生证);④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须加盖教务或人事部门公章);⑤各招生学院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2. 同等学力考生除上述1中材料外还需提交:①在国家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②国家承认大专毕业证(从获得大专毕业证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至少2年)或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证。3. 单独考试和强军计划考生需满足获得学士学位至少4年或研究生学位至少2年,强军计划考生还需要满足35岁以下(录取当年的9月1日前)。除1中材料外,还需提交学位证书及两位专家推荐信。4.管理类联考(MBA、EMBA、MEM)考生除1中材料外,毕业时间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 专科毕业至少5年;②本科毕业至少3年;③硕士毕业至少2年。以上所有材料均按照各招生学院要求,提前通过网络向报考学院提交电子版,原件在正式复试开始前进行网上视频审验。问: 复试内容、流程及要求是什么?答:1. 复试具体内容英语口语和听力(20%)、专业知识测试(40%)、综合能力测试(含科研潜质、表述能力、目标志向、心理素质等40%),其中管理类联考考生在综合能力测试中加试思政考核,并计入复试成绩。2.复试流程及要求(1)考生以PPT(提前准备)方式介绍5分钟,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本科期间专业学习情况,参加科技创新或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毕业设计或工作经历、专业优势和个人兴趣、今后目标志向等方面情况(不限这些方面,但不能超时);(2)考生从专业知识题库中随机抽取至少三道题目并进行回答,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专业知识试题主要以综合性、开放性能力型试题为主;(3)复试专家围绕考生基本情况介绍和专业知识回答情况等进行提问,考生进行口头回答,时间不少于5分钟;(4)复试专家从事先准备的外语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提问,考生用外语回答,测试考生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时间不少于5分钟。问:年的调剂政策是什么?答:计划调剂的考生必须通过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系统”进行报名,教育部网上调剂系统将于5月20日开放,我校调剂考生的复试形式、内容、录取标准与第一志愿上线考生复试工作相同,具体方案由各单位确定后另行发布。1.校内调剂生源不足的学科专业可以接收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调剂。申请调剂的考生必须达到第一志愿报考学科所在门类的我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和调入学科专业的复试分数线,并且学科专业门类应相近,统考科目基本相同。学术型学科专业不接受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调剂。全日制学科专业不接受第一志愿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调剂。单独考试、强军计划考生不允许进行调剂。法律硕士(法学)只能接受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的生源调入。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 考生不得调入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学科。2.校外调剂招收非全日制硕士的学科,生源不足时可接受校外调剂,但录取类别必须为“定向就业”,调剂复试分数线与该学科全日制复试分数线一致。如果我校复试分数线低于国家线,则以国家线为准。未被我校录取但符合教育部调剂要求的考生,可在教育部复试分数线下达后向校外调剂。3.其他要求(1)调剂到本学科专业的考生应在第一志愿报考本学科专业复试合格考生之后排序,依次录取。(2)接受调剂前将在网上公布调剂办法,明确调剂缺额、调剂要求、报名时间、调剂流程等。(3)各招生学院根据调剂办法中的具体要求对调剂考生进行复试资格审核,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予参加调剂复试。问:网络远程面试如何保证公平性?答:(1)运用“人脸识别”“人证识别”等技术。综合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考生考试诚信档案库”。加强对考生身份的审查核验,严防复试“替考”。(2)采取“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三随机”工作机制,加强复试过程规范管理。(3)复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事后回放复查。加强复试过程监管,严防复试弄虚作假、徇私舞弊。(4)学校成立复试巡查组,对各学院复试过程进行线上和现场巡查。加强复试纪律要求,确保公平公正。5月10日之后,研究生复试方案具体安排会在各学院网站发布,注意查看!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出品: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封面摄影:韩学礼 编辑:徐梦姗

幻术师

北京理工大学:考研成绩复核改为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受理!

今天,北京理工大学发布了《致全体研究生、各位考生和导师的一封信》。该信中指出,取消原定于2月18至19日,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到校复核成绩计划安排,改为采用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受理考生复核申请,并在网上发布成绩复核结果。以下是具体信息:全体研究生、各位考生和研究生导师:大家好!近期,湖北等全国多地陆续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北京市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面对疫情,北京理工大学始终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的疫情防控要求,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学校已决定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研究生院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就涉及全校研究生、各位考生、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的相关事项进行了研究,现就相关工作安排如下:课程教学研究生院将充分发挥研究生视频公开课资源优势,并利用学校网络录播平台,通过教师录课、远程辅导和学生在线学习的方式,在延期开学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确保研究生教学工作开展。开学后,研究生上课时间与课程安排按照原课表执行,任课教师应根据延期开学情况提前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因延期开学导致课时缩减,又确实需要补全课时的,由任课教师在与学生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提出补课计划。教学运行与考务中心在正式开学后第一周内完成补课安排。学位工作全体研究生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学位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积极使用好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电子图书和学术论文等网络学术资源,导师应为研究生研究工作开展提供远程指导和支持。春季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交、送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等工作将根据学校正式开学时间适当顺延,具体安排将在开学后另行通知。春节前已送审的学位论文,研究生院将通过研究生高级管理系统及时反馈评阅结果。国际交流已通过审批准备近期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或访问交流的研究生,建议取消原定计划。如因特殊原因必须前往的,须经研究生本人、导师和学院确认,并报研究生院备案。202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公派留学项目和学校资助联合培养项目申请和选拔工作采用网络平台提交相关材料,各学院聘请专家通过网络方式审核后,将材料以电子版方式统一提交研究生院,具体上报日期仍按原通知执行。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对截止上报日期进行调整,研究生院将及时通知。研究生招生(1)取消原定于2月18至19日,报考硕士研究生考生到校复核成绩计划安排,改为采用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受理考生复核申请,并在网上发布成绩复核结果。(2)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部门要求安排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并在研究生院招生网、学校官方微信和报考学院网站及时发布。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做好复试准备并耐心等待复试通知。(3)学校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和上级部门要求对各种类型博士生的招生考试工作进行调整。普通学术型博士和全日制工程博士报名按原计划执行,不在校内的考生提交书面报名材料时须要通过邮寄方式送达;报考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和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的考生,请及时关注研究生院招生网站发布的报名考核工作安排。(4)全国面向港澳台地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日期仍按原定日期(4月18日和19日)计划进行,如果教育部根据疫情防控情况进行调整,将及时发布通知,请有关考生密切关注。其他有关事项(1)寒假期间,已离校的研究生不提前返校,减少外出,做好科学防护,与学校加强联系。在校研究生应服从学校统一管理,不要外出,做好科学防护,按照要求每天与辅导员联系做好信息上报。(2)研究生导师在寒假期间不安排研究生到实验室开展交流讨论、不派遣研究生到任何地点(国内外)开展研究工作,要定期了解研究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好思想引导,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学院报告,并积极通过网络等手段,远程指导研究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开展文献阅读和课题研究工作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学校将按照上级和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相关部署和要求,对各项工作及时进行调整。请全体研究生、各位考生、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密切关注各项最新通知,并自觉做好科学防范,坚定信心,从我做起,合理安排假期生活、学习和工作,保持身心健康,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反阻击战!春暖花开的北理工校园,静待健康平安的你!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2020年2月3日

博弈论

北京理工大学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正式发布,复试录取方案暂未公布

北京理工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注:1. 照顾学科:力学[0801]、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2. 享受少数民族政策考生:工作单位和户籍在公务员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且定向单位为原单位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3. 符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退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条件的考生,按教育部加分政策执行。符合以上照顾和加分政策的考生,须在我校复试具体安排公布后,向我校研招办和报考学院提出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供证明材料。复试安排我校将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制订硕士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并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研究生院网站和报考学院网站及时对外发布。请广大考生密切关注,耐心等待通知。

哈泰利

北京理工大学2019研究生新生大数据:5528名研究生,00后硕博来啦

8月30日至31日,北京理工大学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19级研究生新生。2019年,北理工共录取5528名研究生,学校分别于8月30日和31日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组织迎新报到,迎新现场学校开辟绿色通道,设立校园一卡通和体检表发放处,各学院也设立迎新站,欢迎研究生新同学入学。八月暑末,九月初秋,天朗气清,万物明媚,北理工的开学季悄然而至。新成员,新面孔,2019年的这个夏天,又一批研究生新生正式加入北理工大家庭!他们都是谁?叮!新鲜出炉的研究生大数据,为你带来他们的数字画像!5528名研究生新生来啦!2019年,北理工迎来5528名研究生新生,其中硕士生4482人,博士生1046人,硕博比为:4.3:1,先在这里为他们点个赞!最高学历都在哪儿?博士在哪里?机电学院拔得头筹,收获139名博士生,机械与车辆学院紧随其后,迎来127名博士生。不甘落后的材料学院博士新生112名,宇航学院104名,信息与电子学院102名,欢迎我理的“最强大脑”们,冲鸭!男女比例6:4学历渐高,性别平衡2019级研究生的性别比例为6:4,其中,硕士研究生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而博士研究生男女比例对比明显,女生只占到了27%。博士女生在我理稀缺而宝贵,大家可要好好珍惜哟!女生力MAX的学院,请举起你们的双手!在充满阳刚之气的北理工,女生超过男生的学院十分难得,今年,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男女比1:11。在博士新生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位列榜首,男女比例1:4,设计与艺术学院1:2,紧随其后!How old are you?2019级硕士研究生,依然是“90后”的天下,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有3913人,稳居第一位,而“80后“新生则有522人,“70后”41人,而在硕士中,还惊现“00后”的身影,19岁就上研究生的同学有6人,学习无长幼,你们都是我理最可爱的新生们!18岁的硕士,请收下我的膝盖!博士新生的年龄分布大体与硕士新生保持一致,其中“90后”占到了大多数,但是“60后”和“00后”的身影依然十分抢眼,学无止境,勇于攀登,点赞!19岁读博,这还能说什么呢,学神,牛牪犇!多姿多采多民族!2019级硕士生中,有278位来自25个不同民族,其中,满族的小可爱最多,共98人,蒙古族新生43人,紧随其后。希望在北理工,我们结下真挚友谊,为青春留下靓丽色彩!2019级博士生中,少数民族占比约5%,来自14个不同民族。其中满族同学最多,共16人,蒙古族同学以15名的人数位列第二。“李同学,你好吗?”“张同学,我很好!”2019级硕士生中,“李同学”“人多势众”拔得头筹,共411人;博士新生中,“张同学”则成为“大户人家”,凭借101人居于首位。这个夏天,来自祖国八方的“八百年前一家人”,今朝汇聚北理工,真好!“李超!杨柳?”“到!”“到!”“到!”“到!”2019级硕士生中,重名率最高的名字是“李超”和“杨柳”,共有4人。博士生中,也会有很多同名同姓的小伙伴。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就是在北理校园遇见同名同姓的你~夏末初秋的遇见,带着几分校园的香甜,沁人心脾,与北理的缘分,就似蓬勃的晨光,刚刚开启。再一次,欢迎5528名研究生,加入BIT大家庭。希望在这里,实现青春梦想,在这个时代大有作为,为伟大祖国写就精彩与辉煌!来源:北京理工大学 出品:党委宣传部 数据来源:研究生院 策划:王朝阳 图表制作:张楠 摄影:王征、马宁 编辑:陈双、修珊珊

手之所触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教育治理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意见》的精神,要站在世界格局、国家发展、社会需求、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高度,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出发,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提高战略认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当前,世界格局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中,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立足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紧迫性以及极端重要性。1.研究生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立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更加凸显。放眼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前沿领域、高精尖科技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决定性力量。放眼国内,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研究生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作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生力军和贡献者。培养单位应该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民族复兴需求,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事业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是新时代发展核心,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点,是重大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途径,要紧密围绕强国战略,立足社会需求,加快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2.研究生教育聚焦关键领域,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领航雁,面对新形势,无疑要承担起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解决关键领域技术壁垒,产出更多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瞄准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需求更加迫切。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研究生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国家产业发展的新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性,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战略共识,建设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要科学把握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国际前沿,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1.聚焦改革创新,明确研究生教育强国内涵与特征新时代,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需求息息相关,发展目标是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发展成为研究生教育强国。研究生教育强国主要有五大特征:一是具有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完善的培养体系体现在规模结构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满足国家需求、质量水平一流;先进的培养理念体现在适应科技发展、引领时代潮流、遵循认知规律、多元培养模式。二是拥有高水平导师队伍。包括一流的导师队伍和学科团队。高水平导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科学精神,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一流的学科团队要瞄准科技前沿,具有攻坚克难能力,具有勇攀高峰精神。三是具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具有优秀学术品质、科研潜力和创新素质,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事业。四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除人才贡献外,研究生教育贡献还包括知识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智库服务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是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2.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握“四个面向”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全球科技先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新形势,探索最具未知性、先驱性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极限,促进人类认知边界的动态扩展和工具效能的迭代更新,从而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增强研究生服务导向。服务经济主战场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要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加快成果转化,引领科技创新,进而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无缝连接”,打通从科技强到国家强、从科技事业发展到国家整体发展的通道。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高标准,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期盼作为发展的重点,把人民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作为改革的依据。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空交汇的关键时刻,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要顺应时代发展,完善国家、省级、培养单位三级治理体系,加强分层分类管理,提升治理能力,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3.瞄准国际前沿,聚力建设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外一流学科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习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和先进模式,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专业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短期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国际组织实习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开阔学术视野。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助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任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协同推进的关系。只有树立起协同推进的发展理念,把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入“双一流”建设之中,积极深化改革,才能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快技术攻关,尤其要发挥基础研究对推动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优化区域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战略行动,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立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统筹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布局、研究生教育治理等作出全面、宏观的战略部署,精准发力,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1.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层次人才作为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要勇于担当,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注重思想引领,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未来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积极探索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质量,是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适合研究生群体特征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落地生根。突出价值塑造。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统筹融合“思政理论、学术素养、专业能力”课程体系,激励广大研究生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在全球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求。服务社会需求,优化高层次人才结构。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丰富专业学位类别,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优化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产业发展互促交融、良性互动;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坚持深化科教结合和产教融合,坚持与国家重点行业企业、地方开展联合培养,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教融合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科教融合特色平台、联合培养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实现校企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的生力军,加快校企共建步伐,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校地之间的产教供需对接,推动研究生资源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2.全方位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立德树人,打造高素质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首先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将价值塑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更多“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科学管理、有突出业绩”的“三好三有”导学团队,实现教书与育人同频共振,导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压实导师责任。一是施行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加强导师考评,制定科学的导师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规范合理、进退有序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构建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培训体系,加强导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三是规范导师指导,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追求卓越,造就勇于创新的一流导师队伍。首先,培养单位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融合,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其次,培养单位要大力促使导师提升育人质量,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3.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制度,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考虑学科专业布局问题。传统的学科专业体系日益走向专业化、精细化,各高校要重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或支撑学科,改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研究能力,夯实基础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实力,助推高层次人才培养专业化。为更好地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立足新需求,高校要有选择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促进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和发展要主动响应产业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的育人属性,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育人共同体,将产业需求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环节,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将经济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学科发展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进入新时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学科专业布局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回应发展趋势和前沿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针对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高校、政府等多元主体要共同发力,加快形成支撑学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两类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4.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建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研究。把握研究生教育办学规律,要立足国家发展需求,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社会、历史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把握成长规律,即尊重研究生人才认知规律,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研究生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生教育学是一门分析研究生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研究生教育规律及其运用特征的学科,因此,加强研究生教育规律研究,必须促进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化进程。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利益主体比以往更加多元,矛盾更加复杂,诉求更加多样。只有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化进程,才能真正确保各主体的利益,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研究生教育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必须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评价导向,提升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生教育聚焦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全过程、高标准、严要求,把好研究生教育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三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创新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突出“贡献”的价值标准,突出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服务贡献和影响力等核心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者王战军,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原载2020年第21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作者:王战军

赵同

“芯片自立”,教育定向发力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百度图片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总决赛现场。百度图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产学研结合等都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这就要求中国教育进一步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和创新方向,进行战略性布局。2021年1月中旬,中国出台重磅教育政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交叉学科”被增设为新的“学科门类”,并在该学科门类下设立两个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其中之一。在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信息技术企业遭遇芯片“断供”背景下,此举无疑是中国教育定向发力相关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制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迈向现代信息技术自立自强的治本之策。破解芯片“卡脖子”问题新增设的“交叉学科”是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其门类代码相应为“14”,“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作为该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其学科代码为“1401”。 增设“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近日在答记者问时给出了权威解释。该负责人指出,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为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在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进行直接体现,以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作为首批设置的“交叉学科”的一级学科之一,“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备受瞩目,对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解释说,集成电路已演变为所有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成为实现科技强国、产业强国的关键标志。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但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核心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总体仍处于中低端等问题依然存在。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出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决定,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数量和质量上培养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推动实现学科结构变革增设“交叉学科”为新的“学科门类”,与芯片有关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被列为一级学科,早见端倪。据报道,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在新时期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论坛中曾提议,将微电子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在2020年7月末举行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交叉学科”增设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升格为一级学科的成为热门话题。随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会议,投票通过提案,设集成电路专业为一级学科并将其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拟设于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调整是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变革的重要内容。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指出,学科结构是学科的知识纤维、理论板块、学科体系发展演进而形成的有机构成,是学科内部逻辑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需求的直观反应;学科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进而对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对中国学科结构变革历程,王战军介绍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一系列促进学科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和改革举措不断出台,特别是198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形成了中国学科专业目录基本框架,推动了一批陈旧落后学科和专业的改造,加强了基础学科建设,增设了一批新学科,拓宽了学科的知识面。经过1990年、1997年、2001年、2011年4次调整,国内学科门类由10个增加到13个,具体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一级学科由63个增加到110个。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科综合应用和交叉融合趋势不断加强,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教育主管部门顺应趋势,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简政放权,大力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据统计,2011-2014年,全国147所高校在二级学科层次上设置了除军事学外的交叉学科达480个。围绕战略需求持续发力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为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快培养大批集成电路领域的高端人才,中国教育持续发力。2003年,教育部、科技部决定在国内有相对优势的高等院校建立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这是为克服中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抓紧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重大举措。当年7月,两部门发出《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在此3个月之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高校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2004年8月、2009年6月,又有两批11所高校获批。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就包括加强集成电路和软件专业建设,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设置,支持产教融合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部署。2020年9月、10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陆续通过专家论证。2020年10月22日,被称为中国首家“芯片大学”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正式揭牌,该校由东南大学牵头,联合江北新区政府共同成立,探索了芯片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近日发出关于增设“交叉学科”和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列为其下的一级学科的通知,无疑是落实该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得益于此次调整,交叉学科实现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并肩而立,集成电路科学得以与工程和数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并驾齐驱。由于学科专业结构是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申请、人才培养、成果鉴定、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可以预期的是,两者将拥有更多、更丰富资源,在学科建设、科研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新成立交叉科学部就是对这方面很好的诠释。作为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资助计划、项目设置和评审、立项、监督等组织实施工作。2020年1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新设交叉科学部,肩负多项职能,其中包括: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领域整体资助工作;组织拟定跨科学部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资助政策;提出交叉科学优先资助方向,组织编写项目指南;负责受理、评审和管理跨学部交叉科学领域项目;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国际合作研究的组织和管理;负责相关领域专家评审系统的组织与建设;承担交叉科学相关问题的咨询。交叉科学部下辖综合与战略规划处以及分别聚焦物质科学、智能与智造、生命与健康、融合科学领域的4个科学处。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审校:马春明 邓晶龙编辑:潘玥 王玢

世硕

北京理工大学迎来2019级研究生新生,最年轻的硕博都是00后!

8月30日至31日,北京理工大学迎来了2019级研究生新生,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共录取了5528名研究生,学校分别安排于8月30日和31日,在中关村校区和良乡校区组织迎新报到,学校各处都一片迎新祥和的气氛,校园里各处都摆放了迎新的指路标志,而且还为新同学开设了绿色通道,设立校园一卡通和体检表发放处,为新同学做好了开学相关服务工作。今年北京理工大学的5528名研究生新生中,其中硕士生4482人,博士生1046人,硕博比例为4.3:1,可以看出来,硕士研究生比较多一点,占比81%。北京理工大学在理工科方面是强项,所以博士生所在学科中,机电学院博士生最多,收获139名博士生,机械与车辆学院收获127名博士生,材料学院收获112名博士生,宇航学院收获104名博士生,信息与电子学院收获102名博士生。总体研究生性别比例为6:4,其中硕士研究生的男女比例比较均衡一点,博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只占到了27%,女生还是稀缺的,一所理工科大学,这样的男女比例可以说是正常操作。在硕士生中,拥有一些女生比例高校的学院,排第一的就要属外国语学院了,男女比例高达1:11,哇塞,该学院的男生肯定要成为被嫉妒的对象了,其他学院的小哥哥肯定会纷纷去外国语学院找女朋友,其次就是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男女比例为1:4.2,女生也是非常多了,再往下就是设计与艺术学院了,男女比例为1:2.3,这就是女生比例排前三的学院。最让人意外的就是物理学院和化学与化工学院,女生比例也不低,其中物理学院男女比例为1:1.8,化学与化工学院男女比例为1:1.7,没想到这样的理工科女生还有这么多。北京理工学院一向都是充满阳刚之气,女生能超过男生十分难得,那些想找女朋友的男同学,学校不欠你一个女朋友了。在博士生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男女生比例最高1:4,紧随其后的就是设计与艺术学院的男女比例为1:2,第三名就是生命学院,男女比例为1:1.29。在年龄层次分析中,硕士研究生中数量最多的是90后,199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有3913人,80后新生则有522人,70后有41人,在硕士研究生队伍中,还出现了00后,19岁就上研究生的同学有6人,真是太厉害了。在博士研究生中,90后依然是最多的,有849人,80后165人,70后29人,60后1人,这位60后的博士研究生,真是太抢眼了,应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在博士研究生中也出现了00后的身影,19岁读博,只能说:大神,请收下我的膝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希望这些学子都如初生的太阳,未来一定会非常耀眼。为了梦想而奋斗,未来一定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