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你一定没听过的这所大学,艺术类排名却在英国首屈一指望之久矣

你一定没听过的这所大学,艺术类排名却在英国首屈一指

一说起英国顶尖的艺术大学,人们能想到的总是皇家艺术学院-RCA和伦敦艺术学院-UAL。其实伦敦还有一所一流的艺术院校,叫做Goldsmiths(金史密斯)。尽管它的实力十分傲人,而且是一所19世纪就存在的老牌艺术院校,在国内Goldsmiths的知名度却比皇艺和伦艺小很多。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又译金匠学院,属于伦敦大学,专攻传播媒体与文化创意、艺术课程,各科系在英国都是首屈一指,美术系更是名列前茅,曾培养出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但作为英国的顶级院校,金史密斯的申请人气远远低于RCA以及伦艺几所院校。后来问了几位同学,得到的回复也很是一致:相关信息太少,存在感太低,很难找到去就读的理由。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详细的介绍下伦敦大学的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又译为金匠学院,是伦敦大学联盟的一份子。伦敦大学不是一所大学,而是由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学院间独立运作,独立招生,但是资源共享。校监是英国女王的独女安妮公主。比较知名的成员有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皇家音乐学院等。旗下学院在各个领域颇具盛名,而Goldsmiths负责的是艺术与传媒领域,是一所专门研究艺术、设计、人文和社科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金史密斯的传媒类学科(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2017)全球第8,全英第2;艺术设计(Art & Design)排名全球第15,全英第4;音乐表演专业(Performing Arts)排名全球第22,全英第9。1.祖传的酷Goldsmiths建校于1891年,拥有无与伦比的工艺历史,Worshipful Company of Goldsmiths创立了金史密斯工艺和娱乐学院。1904年,金史密斯工艺和娱乐学院并入伦敦大学,改名为金史密斯学院。2006年删除了“学院”二字,正式更名为今天的Goldsmiths,University of London。Goldsmiths位于伦敦东区的Lewisham,2021伦敦新文化地标,伦敦市长Sadiq Khan于今年2月亲自授予London Borough of Culture的称号。Goldsmiths和闻名遐迩的东伦敦一样,是个超酷的地方。看看Goldsmiths几个有代表性的校友们也许你能感受到Goldsmiths的独特气质:Lucian Freud,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你所知道的那个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依德的孙子。Neil Hubbard,名字你可能不熟,他是伦敦代表性的红色双层巴士设计者。Mary Quant,前卫大胆的“迷你裙之母”,女王亲自授勋过的。鼎鼎大名的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是Goldsmiths的毕业生。著名摇滚乐队Blur的主唱Damon albarn也是Goldsmiths毕业的。2.科研实力英国政府的科研水平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2008)中的世界级研究比例一栏位列全英第九名, 传播与媒体研究排名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并列全英第二名。根据来自英国教育部门的权威排名,2015年英国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 2015,前RAE排名),Goldsmiths传播与媒体综合排名全英前三名,传播与媒体学院的研究影响力(research intensity)位列全英第一。了解欧洲现代艺术的朋友应该对透纳奖(Tuner Prize)不陌生,透纳奖是1984年由英国泰特美使馆设立的,欧洲最权威,西方世界最瞩目的现代视觉艺术大奖之一。而Goldsmiths已经有超过30位师生获得过提名,并产生过九届透那奖得主。在过去的2018、2019届的透纳奖得主都是Goldsmiths的校友。透纳奖作品3. 设施与生活Goldsmiths是寸土寸金的伦敦少有的拥有“完整校园”的高校,引以为傲的大草坪,自家的cruzon电影院,还拥有一家书店和一家出版社。学院的绝大多数设施都在一个校园里,让学生能深切地体验到校园生活。金史密斯完整的校园衣食住行方面呢,金史密斯位于东区的New Cross地区,出了地铁站步行10分钟就到。Goldsmiths的位置离市区不算远,但东区的生活成本还是比市区低很多的。Goldsmiths的宿舍充足,离学校不远,最近的宿舍就5分钟的步行距离。(住宿条件和伦敦大多数宿舍差不多,但地理位置原因,价格算低的了。)学校周遭的生活便利,超市,各种bar,地铁公交火车站,步行15分钟能到格林尼治公园。4. 大家庭的归属感比起伦艺皇艺,Goldsmiths在国内的知名度小太多了,一方面是Goldsmiths真的低调,还一方面是Goldsmiths在国内的宣传少,申请门槛却不低,就被很多小伙伴错过了。其实它在本国乃至欧洲的口碑是非常好的。Goldsmiths的中国学生和伦敦别的大学比少得多(甚至亚洲学生的比例都小的多),如果想体验地道的英国大学生活,Goldsmiths绝对让你不虚此行。考评的方式也非常人性化,上这么多年学,你见过老师跟学生商量你们想考什么,怎么考的吗?你见过自己给自己设计教案的吗?课程进行中导师会不停的评估和修订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充足,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考评的方法是否公平科学。deadline太赶?只要你言之有理,都可以商量着定。Goldsmiths每个专业的教材都是学校自己编的。像我们的专业课直接是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案的,我那届的教案就等于是我们5个学生+导师共同研讨出来的。做项目的时候也是,由于讨论非常频繁,大家对彼此的研究课题都很了解,除了1对1的tutorial之外,同学之间的课题也都是互相帮助着做的,可能你客串了你同学的短片,你同学又给你的论文贡献了很重要的论点。所以最后每一课的结课presentation都完全是分享的气氛。校风方面,Goldsmiths极尊重个体差异,崇尚多元化,轻松自由。但同学之间其实很友善,比如你做一项research要填问卷或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只要用学校的邮箱群发个邮件,描述一下需求问谁想来就行,哪怕再冷门的题目都会有来自各种专业的同学踊跃报名。我本身的性格是有点儿不好意思跟陌生人交流的,呆久了,一看没课,翻翻邮件去哪蹭个活动,给谁去帮个忙的也变得很自然,甚至乐在其中了。介绍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还不够详细?这次金吉列大学长第七届线上世界名校艺术专业展,我们请到了伦敦大学史密斯金学院的Chris Wang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所金匠学院、艺术殿堂,领略英国古老的魅力。直播时间:2020.09.18 14:00-2020.09.18 15:00当然,除了英国老牌艺术名校,本届世界名校艺术专业展,还汇集了各国艺术专业解析,还有海外学生亲身经历分享。艺术的世界,由此向你展开,给你一个艺术的舞台,让你展现自我风采。来自加拿大的莫哈克学院音乐专业,与美国著名的伯克利音乐学转学分项目,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与该校有学分转换的学校之一。学生在莫哈克学院就读3年后将有机会进入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继续音乐之路。莫哈克学院音乐专业来自日本的神户电子专门学校,是日本最早独立研发电子计算机的专门学校,目前拥有16个专门学科。学校的动漫相关专业也非常有人气,是想来日本学习动漫专业的学生们的不二选择。神户电子专门学校来自德国的柏林音乐艺术语言中心,专注于从事德国音乐艺术院校考前德语培训、提供专业备考课程、组织德国音乐与艺术大师班及其他艺术交流活动,为柏林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大学和柏林设计艺术大学及德国其他音乐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进行考前配套授课。还有加州艺术设计商业学院、福赛大学、剑桥视觉表演艺术学院、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日本美罗斯言语学院等等……想要了解更多世界艺术名校的招生政策、学校信息、申请条件,一定要记得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进入主会场,收看直播哟!

边防站

打算学平面设计?这几所大学不可不知!

到德国学平面设计?这几所大学不可不知!——德国大学在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所居的地位和贡献,迄今未有任何团体和机构能够超越作者:BFSU最硬核小编 当艺术类、美术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当家长越来越重视就业的时候,平面设计专业的申请开始越来越火爆。这一点在德国的大学中也一样,众所周知,德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发起国,艺术设计教育历史悠久。与此同时,德国的平面设计更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设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国的平面设计专业在功能主义、理性主义设计风格的影响下,德国平面设计倾向于理性风格。德国设计师追求的是让欣赏他们的人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平面设计的文字或图形,从而达到最高的精度和最低的误差。从整体上看,其特征是清晰、直接、简明、明确和高度理性。因此,不少人认为,德国的平面设计如同口渴,喝杯白开水,清清楚楚,其内容、信息如水般清澈,让人一看就明白。那些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最好?德国的平面设计类专业这么好,但是相应的大学却鲜有人知,非常需要我们来科普一下。包括柏林艺术大学、杜塞尔多夫高等专科学校、莱比锡书籍设计与平面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在内的,德国五大设计学院曾共同编撰了《在德国学习平面设计》一书。说明了平面设计在德国的重要性,想要到德国学习平面设计的同学,建议大家好好看看这本书,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应该对德国五所平面设计大学有个全面的了解。当然谈到德国设计,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国公立预科的保录院校,不得不提魏玛包豪斯大学,其在20世纪现代设计史上的地位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团体或机构可以超越,但由于篇幅太长,这里不再赘述。柏林艺术大学柏林艺术大学是一所古老的大学,按规模来看,柏林艺术大学是柏林州最小而精的四所院校之一。目前,柏林艺术大学设有4个常设专业系,绘画艺术系、工艺设计系,主要集中在与工艺设计理念相关的一系列行业,如建筑、工业生产、视觉媒体产品、社会经济所需工艺设计、实用化舞台传媒所需工艺设计、电子商务产品所需工艺设计等。杜塞尔多夫高等专业学院杜塞尔多夫高等专业学院由工程、艺术、社会和商业学院,四个学院合并而成。教育过程贯穿8个学期,在前4个学期中,学生完成基础学习此后,才能开始专业课程学习。莱比锡书籍设计与平面设计学院该学院是一所专门培养平面媒体设计和图书出版行业人才的德国公立高等院校,创建于1764年,是目前莱比锡三大学院之一,也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学院之一。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四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硕士专业。包括绘画/绘图,图书美术/平面设计,摄影,传媒艺术和管理艺术硕士专业。近300年来,这所大学吸引了许多著名的教授和优秀学子,比如当代代表画家辛劳赫,德国绘画艺术家和漫画家格哈布林克曼、德国广告片和动画片的先驱汉斯费舍尔森等。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是德国著名的艺术大学,创建于1832年。学校拥有视觉交流和产品设计两个学院m开设了6个硕士专业,分别是艺术、通信、媒体、舞台、服装造型和产品设计。在教学上,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将理论与设计、经验与制作、新造型技术与传统造型艺术的知识相结合,专注于打造独特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一个两学期的项目式培训课程:产品设计和视觉沟通。在常规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继续学习这两门培训课程,并获得培训证书。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成立于1992年的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设有展览会设计和导演系、通讯设计系、产品设计系、艺术与媒体理论系、声音媒体艺术系、电影媒体艺术系、安娜媒体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开设了10多个理学硕士、文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专业。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应用文化与学习研究中心还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应用文化学、媒体-文化-通信、多元文化交流、领导力与企业家思维、多样化管理等辅助课程。其媒体艺术、艺术理论与产品设计近些年来成为德国的热门专业。以上是德国平面设计专业名校的信息,希望对有兴趣报考美术专业的同学有所帮助。

松松垮垮

KSE留学|德国艺术留学申请

德国大学的分类德国的公立大学分为U类和H类。U类是研究型大学,侧重研究。比较著名的是德国的九理工,称为TU9,是德国理工大学联盟,它是德国最重要的九所工业大学的联合平台。TU9有广泛的学科设置,其中的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TU9联盟建立的目标就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化的教学机制,同时保证各大学间的资源共享。H类是应用技术大学,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很多H类学校和大型企业都有合作,利于学生在找工作。但相对来说,中国学生申请较少。德国纯艺术留学国内把钢琴、舞蹈、绘画等专业称为纯艺术类专业,此类专业的在读生或者毕业生在申请留学时被视为“纯艺术类申请人”。据消息,德国大学纯艺术类专业可以招收高中生。申请人提交申请时,其作品集要按照申请院校校方的具体要求做准备;语言可以开具德语学时证明,但最好还要附带德语成绩证明;自我陈述需要写明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的,切忌内容空洞。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国内通常也被当作艺术类专业的设计专业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教育专业,都不能被称作纯艺术类专业,故该专业学生申请留学时不能被视为“纯艺术类申请人”,也就不适用高中生赴德留学这一准则。纯艺术专业以外的专业针对申请纯艺术类专业以外的其他艺术专业,据消息,德国的内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学院和建筑学校,以及应用科技大学里,如包豪斯大学、柏林艺术大学、汉堡艺术学院、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等。近几年新兴的热门专业如“动画动漫”等专业,德国大学鲜有开设——德国把与其相接近的专业统称为传媒技术,主要开设在综合性大学里,如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伊尔姆瑙工业大学等;“影视制作后期剪辑”等多媒体专业则主要设在德国的电影学院里,如德国柏林电影学院、巴登弗滕堡州电影学院、波茨坦电影电视学院等。目前,德国大部分学校不收学费,即使是读博期间也免收学费,同时按月度发放津贴。在全球留学费用扑朔迷离的今天,纯艺术类专业的学子不妨趁此时机考虑一下赴德留学的可能性,给你的艺术梦想插上美丽的翅膀。德国有哪些艺术类大学综合艺术及美术类大学有:柏林美术学院、柏林艺术大学、汉堡美术学院、纽伦堡美术学院、德雷斯顿美术学院、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奥芬巴赫美术学院、卡塞尔艺术学院、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萨尔布吕肯艺术学院、埃森大学、慕尼黑美术学院、法兰克福美术学院、哈雷艺术与设计学院、不伦瑞克美术学院、明斯特艺术学院、莱比锡艺术学院、斯图加特美术学院、不莱梅艺术学院。音乐类大学有:柏林音乐学院、慕尼黑音乐学院、斯图加特音乐学院、汉诺威音乐学院、卡德雷斯顿音乐学院、汉堡音乐学院、杜塞尔多夫音乐学院、尔斯鲁厄音乐学院、法兰克福音乐学院、弗莱堡音乐学院、科隆音乐学院、威尔茨堡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吕贝克音乐学院、海德堡曼海姆音乐学院、罗斯托克音乐学院、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魏玛音乐学院、德特莫尔德音乐学院。影视类大学有:柏林影视学院、慕尼黑影视学院、科隆媒体影视艺术学院、斯图加特媒体影视学院、波茨坦影视学院。写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德国的本科除去一些高中生预科项目外,基本是全德语授课。硕士阶段除了德语授课外,很多知名大学的工程类专业也有全英文授课,教学质量有保证,无需德语。但有些英语授课项目可能需要收取每学期3000欧左右的学费。在德国留学,一般允许留学生每周20小时打工时间,暑假可全天打工,工作一般是酒店打扫,农活,餐馆等,每小时6-10欧不等。德国的生活费用,房租占据较大部分,东德的房租相对便宜,西德的城市经济较好,房租也较贵,大城市每月房租人均在300-500欧不等。

崔丝塔

承袭德意志战车传统,难怪昔日柏林大学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

在德国首都柏林的菩提树下大街附近,民宅林立,商业街繁盛,游客却能被另一番景象所吸引。这里坐落着德国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以及腓特烈大帝铜像,附近有洪堡兄弟的雕像——这里就是昔日风光无限,曾经被誉为“世界学术中心”的柏林大学所在地。柏林菩提树下大街今天,不管是以游客的身份到访,还是有幸到柏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来到这里的每个人,仿佛还能从这里巍峨的建筑,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到那份流淌在时间里的辉煌。现代大学之母回首人类的文明史,柏林大学在现代大学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所成立于1809年的大学,原名柏林弗里特里希·威廉大学,由普鲁士王国内务部文教总管威廉·冯·洪堡负责筹建,并于1810年10月正式开学。柏林大学内的洪堡雕像由于柏林大学提倡“教研合一”,除了传统的授课之外,还首次在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使大学脱离了传统办学模式,成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机构。柏林大学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并且伴随着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20世纪初享誉全球的“学术中心”。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的分裂,柏林不可避免地被分为两部分,原来的柏林大学归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原因,部分师生逃离柏林大学,并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下,于1948年在西柏林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原址上的柏林大学则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风光无限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是战争的影响,或许柏林大学“世界学术中心”的地位将维系得更久。然而,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今天,我们只能回望柏林大学那段辉煌的黄金岁月,不禁唏嘘一片。实行“教研合一”模式的柏林大学,不仅成为莘莘学子求学的圣地,也成为博学多才、热衷科学的学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之所。一时间,柏林大学群英荟萃,逐渐发展成为学术重镇。同时,由于德国在19世纪末完成第一次工业化进程,成为工业强国,柏林大学也依托强大的国家,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学术中心,史称“黄金柏林1920年代”。爱因斯坦(右二)和普朗克(左二)回望柏林大学的历史,群星璀璨。包括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在内的科学巨匠,都曾在柏林大学任教,而在他们的培养下,柏林大学也走出了物理学家普朗克、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思想家马克思、政治家俾斯麦等重量级学者。就连中国近代许多著名的学者,例如国学大师傅斯年、陈寅恪,科学家王淦昌、赵九章等,都曾到柏林大学求学。当然,今天的柏林大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依然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旗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所首开先河的大学,柏林大学能够一直保持领先,并成为育人和学术的圣地,与其自由、包容、专注的精神密切相关。柏林大学教学楼首先,是敢为人先的创新之风。自创始之初开始,柏林大学就摒除了传统大学只“授业”,不“科研”的体制,使大学的职能得到全面升华。最初,创始人洪堡的主张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许多“权威”对在大学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传承的可行性和价值提出疑问。然而,洪堡排除万难,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正确。今天的大学,无不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其实都是“洪堡体制”的传承。其次,乘着德国工业化的东风扶摇直上。柏林大学创立十余年之后,德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并且在随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发展成为欧洲的工业强国。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人才,而德国在成为强国之后又投入更多资金到高等教育中去,柏林大学作为当时的顶尖学府,毫无悬念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第三,高度自由的校风。不管是最初的柏林大学,还是后来成立的“柏林自由大学”,“自由”的校风始终盛行。学校吸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和优秀学子,犹如吞纳百川的大海,成就了自身的伟大。随着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来到柏林大学,这里也逐渐成为20世纪初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他们在这里自由地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毫无障碍地推行自己的思想,无差别地享受前人所留下来的成果,代代相传,硕果累累。第四,甘于寂寞的专注。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大学有两大特质,那就是自由和寂寞。在自由之风盛行的柏林大学里,每个人都是甘于寂寞的。敢于寂寞就意味着不为名利所动,不受政治影响,强调大学在管理方面的自主性,追求学术研究的纯粹性。而在洪堡看来,自由和寂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柏林大学就是把这两种思想最忠实的践行者。俯瞰柏林自由大学前车之鉴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人才的迫害不断加深,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柏林大学也受到了不可估量的打击,元气大伤,已经大不如前。今天的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虽然也算得上名牌大学,但毕竟与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柏林大学对自由之风的坚持,以及甘于寂寞的坚守,却始终影响着后来人,也为其他大学展示了一条走向学术之巅的路。这点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关注呢?

麋鹿王

作曲专业日渐热门择校问题日益暴露这10所音乐院校怎么选都不会错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关注到作曲专业,但须知作曲专业需要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国内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或综合类大学一般都设有作曲系,一般来说进入这类作曲系后学习的课程是古典音乐理论与当代古典音乐创作。而国外的音乐学院每个学院的情况可能都不太相同,总体来说教育水平和文化氛围比国内好一点。最近,收到很多作曲专业的留学咨询,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想了解作曲专业国外有哪些院校可以选择,申请要求有哪些。其实国外可选择的院校有很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有关作曲专业的10所顶尖音乐院校。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所欲推荐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Boston Conservatory at Berklee茱莉亚音乐学院的The Julliard School克利夫兰音乐学院Cleveland Institute of Music奥柏林音乐学院Oberlin Conservator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曼哈顿音乐学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柯蒂斯音乐学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Music Composition音乐作曲的研究>>长久以来,音乐家们一直在研究作曲,主要的学习模式是私人授课或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接受教育。在公认的顶级作曲家、指挥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是一名成功的作曲家和管弦乐队指挥的必经途径,而音乐学院的学位或文凭长期以来一直是对个人作曲质量的肯定。当然,音乐风格改变了,作曲技术也会随着社会需求和品味一起进化。如今的专业音乐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不仅需要精通乐器的演奏和音乐的创作,而且需要在众多音乐流派中交叉进行,从爵士和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第三流派和新音乐。专业作曲家还必须了解音乐制作、音乐合成,以及如何在数字时代推销自己。音乐学院一直且仍然是学习作曲的主要模式,许多学院和大学提供作曲学位。一些学校有自己的音乐学院,而另一些学校可能会提供一系列的课程,让学生获得作曲专业的学位。在以下的10所院校中,所有的学院都有一套完整的培养成功校友的课程。在你决定去哪里获得学位之前,首先要确定几所学校,然后花一些时间调查每一所学校。10所顶尖作曲学校推荐1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心脏地带,毗邻交响音乐厅,是波士顿交响乐团和波士顿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以实践和表演为重点,学生在不断作曲的同时,学习掌握技术和理论,与专业作曲家、客座艺术家、有才华的教师和学生互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塔夫茨大学获得双学位,如音乐学士(BM)与文学学士(BA)或科学学士(BS)的结合,也可以在哈佛学院完成音乐硕士(MM)的学士学位。作曲专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聆听自己的作品在富有传奇色彩的约旦音乐厅演奏。2耶鲁音乐学院(YSM)在康涅狄格的纽黑文,耶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他们一边学习作曲,一边攻读本科或研究生学位。耶鲁音乐学院提供学士、硕士、音乐艺术硕士(MMA)和音乐艺术博士(DMA)学位,以及艺术家文凭(AD)和一些研究生奖学金。作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计算机音乐、录音技术、音调分析等,并让合奏乐队和管弦乐队演奏他们的作品。鼓励学生磨练他们作为乐器演奏家和指挥家的技能。耶鲁音乐学院本科毕业的作曲学生曾获普利策奖、高迪马奖、Nemmers奖、格莱美奖、柏林奖、艾美奖、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等多个奖项。许多毕业生是管弦乐团和音乐节的常驻作曲家。3茱莉亚音乐学院茱莉亚音乐学院位于纽约市,以其一流的师资力量、多样的音乐风格和世界级的表演团队而闻名。学生们沉浸在纽约充满活力的艺术文化中,可以与该领域的顶尖人物互动,有时还会一起工作。茱莉亚音乐学院提供音乐学士学位(BM)、本科文凭、音乐硕士学位、研究生文凭和音乐艺术博士学位(DMA)。茱莉亚音乐学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学院之一,它的学位被认为是大多数音乐学院的“黄金标准”。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有练耳、音乐理论与分析、音乐史、键盘研究等课程,同时还要上乐器的私人课程。茱莉亚学院的艺术创新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作曲和表演方面的技能与新技术,并有先进的设备的实际经验。人文学科有着坚实的基础,而就业中心则专注于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4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波士顿音乐学院与伯克利音乐学院进行了合并,这样学生就可以交叉注册课程,选修各种当代风格的音乐文科、作曲和表演课程。虽然波士顿音乐学院坐落在大城市的大学里,但它有一种小型音乐学院的氛围。学生在作曲方面可以获得BM和MM,在作曲方面还可以获得研究生成绩文凭(GPD)和专业学习证书(PSC)。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最吸引学生的是它有各种各样的演出和创作机会,有数百个乐团,从室内乐团体到管弦乐队、舞蹈、爵士和音乐剧表演团体。音乐学院在音乐能力、文学、技术和跨学科实践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强的基础。学生们被鼓励参加当地的合唱团,经常参加当地的音乐节和比赛,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建立真实世界的经验和强大的人脉关系。5克里夫兰音乐学院(CIM)CIM于1920年由作曲家厄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创立,其课程的核心就是作曲。CIM是美国仅有的七个独立音乐学院之一,专门研究古典音乐。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在作曲方面提供学士, 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有专业研究文凭和艺术家文凭。学生有机会在研讨会、大师班和工作室与国际公认的作曲家一起学习。超过一半的教师是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成员,学生们还可以学习CIM的合作伙伴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提供的课程。6奥柏林音乐学院奥柏林音乐学院的校园位于俄亥俄州的奥伯林,坐落在乡村环境中。奥柏林音乐学院是美国最古老的音乐学校之一,成立于1865年。作曲专业属于当代音乐系。研究领域包括作曲,电子与计算机音乐,还有当代室内乐。学生也被期望通过探索当代音乐风格来培养音乐和技术技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表演,经常为学生提供校内演出和非正式演出的机会。奥柏林学院的文理学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等主要出版物的排名很高,音乐系学生在奥柏林学院的文理学院学习文科课程。7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位于佛罗里达州首府塔拉哈西,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提供音乐理论和作曲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拥有美国最大、最杰出的理论和作曲学院之一。对于研究生来说,有一系列的助教职位提供教授大学音乐课程的经验。学院赞助学生旅行,资助客座作曲家的访问,并主办可以让学生演奏自己作品的新音乐节。8曼哈顿音乐学院位于纽约市曼哈顿上西城的曼哈顿音乐学院(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与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 of Columbia University)有一个长期的联合课程,允许合格的学生在两所院校交叉注册课程。音乐学院在作曲方面提供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和专业学习证书(PS)。为作曲家提供的课程包括对位、乐器/管弦乐、形式与分析、记谱法、乐谱阅读、歌剧作曲和电子音乐。MSM作为一流的音乐学院享有盛誉,拥有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团队,以古典音乐、爵士乐和音乐剧场为中心的创新课程。作曲课上,学生有机会从客座作曲家和表演者那里得到对自己作品的反馈,也有机会听学院合奏队演奏他们的音乐。学生们也受益于纽约市充满活力的艺术文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将该学院列为最佳私立艺术院校之一。9哥伦比亚大学同样在纽约市,音乐系提供声乐艺术的MFA,以及作曲的DMA。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可以在试镜的基础上交叉注册茱莉亚学院的课程。为期两年的MFA声音艺术课程是一个选择性很高的跨部门课程,与视觉艺术MFA课程、音乐系和计算机音乐中心联合提供。哥伦比亚大学是纽约市唯一的声音艺术研究生课程,它靠近纽约画廊,包括历史悠久的艺术机构,如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等。10柯蒂斯音乐学院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提供音乐作曲的学士学位或文凭。学生们大多在实践中学习,学院试图让新生融入学校的音乐生活,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在校内表演,并为独唱会写作。柯蒂斯规模很小,而且很难进,总共只招收175名学生,刚好够组建一个活跃的交响乐团和另外一些规模较小的乐团。柯蒂斯的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额奖学金,所以录取是非常严格的。该学院有着传奇的历史,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就是其毕业生之一。其实我们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你在一个课程中最看中的是什么。你是否需要一个大型管弦乐队来表演和录制你的作品?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提供这种课程,但一些小型的音乐学院可能更侧重于室内乐和爵士乐组合。你喜欢电音还是喜欢合奏?是否想拥有自己的录音棚,是否担心师生比例,想去大城市还是更喜欢田园风光?许多学生选择一个学院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你喜欢的老师,有自己熟悉的校友,或者基于学校在外界的名声,其次地点和费用也是选择学校的一个因素,就像奖学金一样。但是我们选择学校的时候还要考虑很多事情。建议大家听取老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是最后,也不要忘了听从自己的内心~

明日

不钻研遍布整个城市的街头艺术品 你就无法真正体验柏林

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像柏林那样成功地从这样一个陷入困境的历史中恢复过来。经过多年的种族灭绝,战争,分裂和压迫,德国首都现在因其对政治和社会的前沿,自由主义观点而闻名。从这段历史来看,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场景已经形成了促进自由思考和反叛的过程。从克罗伊茨贝格和弗里德里希尚的波希米亚郊区到隐藏在城市后角的废弃建筑物和仓库,一些最着名和最迷人的艺术品已经安装,无论是合法还是非法,要么等待被发现,要么被完全移除从窥探的眼睛。沿着柏林墙最长的部分仍然是情感驱动的东边画廊,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艺术画廊。作为柏林人口复原力的代表,这已成为历史上不断变化的遗迹。宇航员高耸于Kreu郊区Mariann的高处是柏林最着名的艺术品之一 ,Victor 的宇航员。作为Blackj街头艺术节的一分,Ash于2007年受委托,Ash的漂浮太空人长达22米,长14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模板。在接受亚历克斯·威尔斯的采访时,维克纳·阿什说,他的动机背后是“使宇航员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相关,为了争取一些不与士兵有关的东西,这不是在地球上,它在另一个方面。这就是激励我的那种想法,它更具全球性,更人性化。“他认为,由于冷战期间城市被视为偶像的方式,柏林的位置非常重要。墙上跳线。墙上跳线柏林墙上画着柏林墙。这个简单的图像仍然是整个东区画廊最强大和最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法国艺术家加布里埃尔海姆勒描绘了一名男子从西柏林跳到东柏林的路障。据透析,海姆勒认为它代表了一个跨越东方购买东德国有企业的人。无论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它现在都是一种促进这个世界自由和统一的艺术品。艺术家的眼泪詹姆斯·科克伦,也被称为“吉米C”,是20世纪90年代在他的祖国澳大利亚的地下涂鸦艺术运动中的关键人物。JimmyC毕业于大学,拥有视觉艺术硕士学位,并受到传统土着点画的启发,然后将他独特的艺术作品带到了海洋中,现在他的作品在世界上一些最时髦的城市展出。以使用滴水风格的绘画而闻名,每件作品都配有数百个带喷雾罐的连发。“艺术家的眼泪”是他10年前制作的原创作品的再创作,现在贴在柏林,标志着他“对绘画中的具象现实主义与涂鸦或街头艺术的兴趣”的融合。恐惧当柏林墙倒塌时,卡尼阿拉维就在那里。从他卧室的窗户望出去,他注意到他“期待看到幸福和兴奋的面孔,但当我仔细观察它们时,我也看到了悲伤,不安全和害怕的面孔。”当他受委托在东边画廊画一幅壁画时,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成千上万受压迫的东柏林人,现在有机会突破隔离墙,28年来第一次与亲人见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阿拉维人民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快乐的情绪,他们是不确定的。束缚在“Blu”的笔名下,这位意大利艺术家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世界各地展示他的街头艺术。2008年,他前往柏林画了一幅巨大的壁画,“被时间束缚”。他的位置不仅仅是根据机会选择的,这就是柏林墙的12个边境检查站之一。为了记住历史上的悲惨观点,他描绘了一个无头男子的形象,他戴着两条金表链,领带由金链连接; 类似于手铐。他的第二幅名为Take Off Mask的壁画描绘了两个人试图用一只手从另一张脸上取下布料。另一只手放在'E'的位置,而另一只手拿着W,东面和西面,两面在1961年到1989年间在柏林分开。对角线竖起拇指”的简单手势通常被解释为一切正常。在柏林工作了28年,一切都远远不够。然而,城市公民所感受到的意见和情感对那些负责压迫的人几乎没有价值。反击是自杀和质疑权威会给朋友和家人带来强烈的痛苦。相反,人们被迫简单地假装他们对事情的发生方式感到满意。Michail jakow的移动艺术作品“对角问题的解决方案”暗示了强加于城市的积极性。被束缚成“是”的信号意味着什么时候“不”不是一种选择。BluBlu在柏林留下的不仅仅是他那令人着迷的艺术品,这件作品也不例外。这个庞大的粉红色生物显然即将消耗一个较小的人类实际上与数百个较小的粉红色男人拼凑在一起。Blu的风格典型,这不仅仅是一件没什么意义的艺术品。那些脸上刻着疼痛的裸体男人都被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怪物。随着他张大的嘴巴和空洞的眼睛,邪恶的恶魔将吃掉一个人,一个白人脱离模具。它可以被理解为社会的邪恶不断吞噬那些试图通过选择不符合来寻求独立和自由的人; 让人想起前几年可怕的纳粹政权。那些站在后面观看艺术品的人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无标题沿着画廊的整个长度,不同的图案设计倾向于表示和平,自由和团结。当你从一端走到另一端时,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信息。当你遇到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安德烈·斯莫拉克的这件无题作品时,所有这些印象都汇集在一个美丽而令人振奋的时刻。白色的鸽子正在拉着与被监禁的手相连的链条。两个强大的和平象征正在打破被囚禁的局限。与墙上强烈的意识形态相比,它被画上了你不禁感到对整个城市的和谐的渴望。暂停来自意大利罗马市的Alic,也就是AliC。AliC以独立而坚强的女性形象突破传统的刻板印象,掀起了涂鸦世界的风潮。她专注于创作“关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代表人类情感,探索不同观点”的艺术,她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各个城市都有一些壮观的作品。Suspended是AliC在东边画廊附近创作的一个系列,类似于你在她的个人素描书中找到的东西。与许多艺术家不同,她对自己艺术中的信息负全部责任,不会躲在别名或面具背后,仍然乐于在媒体聚光灯下代表自己。奶奶隐藏在众多艺术,涂鸦,潦草和书写的墙壁上是这个简单的评论,用四个简单的词汇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体验。来自东柏林或西柏林的奶奶?她是幸存者还是受害者?谁是这件作品的作者?她试图通过访问隔离墙来完成什么?除非你碰巧在正确的时间看到正确的墙壁空间,否则你会错过这条消息。墙上,整个街道以及柏林受创伤的记忆中隐藏着多少令人心碎的信息?

灵明

欧洲【建筑设计】高性价比的【五所名校】,申请条件必读攻略!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直接被雇佣并为承包商和房地产开发商工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仅仅作为专业顾问身份。也有很多建筑师为设计公司工作。欧洲的建筑设计专业风格独特,历史悠久,一直被受赞誉,那么,相比于英美,欧洲有哪些院校值得推荐呢?这些院校又有怎样的申请优势呢?艺术威尼斯IUAV大学威尼斯建筑大学位于意大利著名的水上之都威尼斯城,是一所成立于1923年的高等学府。历年都会出现在由建筑和设计领域内最著名的杂志——《Domus》在全欧洲范围内甄选出的100所顶尖建筑和设计类大学的名单中。在意大利国内,由CENSIS(意大利社会研究中心)官方每年发布的国内大学建筑系排行榜中,IUAV始终位居前列,最近几年的位次是:2015/2016年为全国第三名,2014/2015年度为全国第三名,其中单项排名中的学术专业水平位居全国首位,2013/2014年度为全国第四名,专业水平同样为全国首位。2012/2013年度为全国第三名。威尼斯建筑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费拉拉大学、萨萨里大学这四所大学的建筑系几乎代表了目前意大利建筑专业的最高水平。到目前为止,IUAV是意大利唯一一所专门从事所有与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关专业的教学设计与计划编制的大学。大学现设十个校区,各个校区分别执行各自的教研职能。威尼斯建筑大学注册学生约8000人,教师457人,助教501人,技术和行政人员309人。威尼斯建筑大学,在1923年已经开设了专业的建筑课程,到1926年定名为“威尼斯建筑学高等学院”,2001年正式更名为威尼斯建筑大学,它是继罗马之后意大利的第二所建筑学院。威尼斯IUAV大学共有3个学院:建筑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国土规划学院。它提供了一系列涵盖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从城市规划到区域规划,环境研究,戏剧作品和绘图、多媒体设计以及通讯等基础设计课程。学校自己创办的设计公司由学校教授和毕业生组成,为私人和公共机构进行项目开发设计。威尼斯IUAV大学已经成功施行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教授学科专业知识。它们在设计室和技术车间里把理论和和实践经验完美地结合了起来。以实习班的形式,在实践和设计教学领域的直接指导下体验和学习。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学本科学位课程教导学生如何以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识别,承担和解决问题。课程结合讲座,深入车间,实习,旅游研究和国际交流,以及参加会议,参与学习日和参观特定主题或专业人士的展览。申请条件:建筑专业需参加意大利全国统一建筑考试并在全国排名后分批次录取。因为学校规模并不大,所以招生名额有限,比较热门的建筑类专业录取时要求很高,需要考生做好相应的复习和准备,考试及授课均为意大利语。丹麦皇家艺术学院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于1754年,位于哥本哈根市。在丹麦的高等教育机构当中,只有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校能将艺术实践、理论教育和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讲授。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因此而多种多样,从理论到技能应有尽有。学校的教学形式也很富于变化,既有单独的学生和导师的讨论,也有大范围的基本训练和理论学习的参与,学生的艺术创作构成了教学的基本。建筑学校是丹麦皇家艺术学院 下属的三大学校(建筑学校、设计学校、文博学校)之一,现共设有九个系,开设的本科专业为建筑学(丹麦语授课),英语授课硕士专业有城市文脉建筑学和建筑文脉设计,丹麦语授课硕士专业为建筑学,此外,学生修完硕士学位后,达到一定的录取条件,还可以在该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是丹麦两所建筑学院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建筑之一,学校主要培养在建筑设计和修复,城市和景观规划以及工业,图形和家具设计领域的建筑师。辅导分别由9个研究部门进行,研究由四个机构组织。通过为期三年的本科建筑学士学课程或为期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可以获得相关文凭。正式的考试有三种,通过以下的筛选方式实行: 第一学年,根据所需的工作安排具体事务;第二学年,建筑学学士学位的考试和最后的理论考试;建筑艺术硕士课程的考试。修完硕士学位后,达到一定的录取条件,还可以在该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申请者的代表作品集不超过A3号纸,要便于运输、邮寄、储存和审查。不接受传真、电子邮件和数字文件。代表作品集需要展示出申请者每一年学习的学士学位课程,在建筑设计、理论基础、工作方法和演讲技巧方面应该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且表明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水平。阿尔托大学阿尔托大学由在各自领域内顶级的三所大学——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和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合并而成。其中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前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成立于1871年,是北欧五国最大的艺术设计类大学,是一个致力于设计、视听传播,艺术教育的国际性学院。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排名中,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位列17,高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与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GSA),亦为整个北欧高校中艺术设计领域排名最高的顶级艺术学府。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学院共分艺术系、设计系、建筑系、电影电视与舞台美术系以及新媒体系,每个系之下的学习方向架设得十分细致具体,共2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从1970年以来,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的教育目标,一直是提升学生的科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技能,通过严谨而系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除了最传统延续下来的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现在又加入了视觉传达、新媒体与电影等等新兴专业。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注重艺术社区教育和工作室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建筑设计技巧,最终将学生塑造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头羊。专业分为两种:1、60学分的课程,专门为有建筑学学士学位的申请人设计,从7月开始,一开始的两个学期,学生专注于艺术社区学习和夏季的工作室学习,后两个学期,是研究和完成论文。2、102课时,为那些没有建筑系学士学位或者经验的学生设计。首先会教授学生关于建设设计的基础知识、技能,然后接受和第一种相同的课程。此外,专业还有参观教授项目,合作学习项目等丰富学生的阅历。专业还获得了美国国家建筑认证委员会NationalArchitecturalAccreditingBoard(NAAB)的认证。随着阿尔托大学迅速的国际化,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近年来也与中国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项目,共同研究教学。申请条件一、截止日期1月15日二、语言要求:雅思6.5,托福92;一定要有芬兰语基础。相关专业本科、学士学位(含大四在读学生)三、作品集:艺术研究生留学绘画作品20幅作品作品可以采用2D或3D技术,要能够反映你的艺术见解、兴趣、思维;作品可以采用任何的媒介形式,可以是素描,可以是班级项目的成果,也可以是个人主导的作品;注意:1)艺术留学作品集可以选择Slideroom通过网络的方式递交(需要支付$10);2)也可以选择CD/DVD,印刷的方式递交;每件作品单独压缩到一张CD/DVD光碟,图片采用JPG格式,每件作品不超过3MB,勿将画作放到PPT/Keynote;视频作品采用Quicktime/mpg格式;3)附一张作品清单,写明相应作品使用的媒介、完成日期;CD/DVD和印刷品背面,写明学生姓名和地址。柏林艺术大学柏林艺术大学是德国最著名、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学校,也是欧洲名列前茅的、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在欧洲艺术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艺术院校之一。学校是一所较为古老的高等艺术院校,建校时间可以追溯到1696年,是一所德国境内柏林州的公立艺术大学。学校提供四个方面的学习:美术、设计、音乐和表演艺术。同时学校还提供四十多个与艺术相关的课程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学校拥有授予博士和博士后的权利,柏林艺术大学是柏林少有的几个拥有大学资质的艺术院校。大学的每个院校都很出色,教学理念在稳健地发展着,确保柏林艺术大学艺术和艺术理论教育的高标准。柏林大学每个跟艺术有关的学位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1975年起,不断推陈出新的专业和学院最大限度地优化着相关的资源,并且从现实中的大学发展到网络中的虚拟大学。柏林艺术学院给它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早期课程学习平台——为了辨别和拓展自身的见识而去感受其他艺术形式的机会。柏林艺术大学拥有一支高层次的教师团队,一大批活跃在当今世界艺术舞台上的著名艺术家在该校执教。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学特色体现在“跨专业思考”和“跨学科工作”上,即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紧密合作。这种打破传统构架的现代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宽学生原本相对局限的艺术文化视野,又能够开启学生全新的艺术创造思维。作为一所艺术大学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柏林艺术大学建筑教育和普通的工科大学中的建筑专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感性认识,重视学生创造、创意能力的培养,如重视工作模型的表现手法,新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运用。同时,规定学生要有一个学期的工作实践训练,完成真实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设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会建筑设计的内涵,促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实践。柏林艺术大学在建筑设计领域被公认为是培养建筑设计大师的地方,在建筑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学校的教学气氛相当活跃,充满了开放、轻松、自由、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柏林艺术大学的建筑专业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低年级阶段Grundstudium(按德语直译为基础阶段),一般要求跟班上课,两年内修完。后一阶段为高年级阶段Hauptstudium(德文意思是主要学业阶段),这一阶段不要求跟班学习。德国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也常常会去设计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去国外别的学校学习1~2个学期,然后再回来继续学业,所以高年级阶段往往会修3~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所需要的学分自主选择。德国建筑教育是开放的教学组织结构,不同年级的学生经常一起上课、共同学习。柏林艺术大学建筑研究生学位注重学生创意性和科学性方法和技巧的使用。在学校课程的安排上有这些特点: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研究被划为一个研究区域;教学大纲上非常注重交叉学科的相关应用;有一个学期会有专业的实践训练以及研讨会项目;学院会促进学生与其他相关课程学生之间有针对性的交流。入学时间每年春季2、3月份,秋季9、10月份录取条件语言:德语C1费用情况免收学费,只收注册费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由法国文化部管辖并属于高等专业学院性质的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是世界最为杰出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学院作为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之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作为全世界顶尖殿堂级的美术学院之一,不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影响广大,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林风眠、颜文梁、潘玉良、刘海粟、刘开渠、吴冠中、李风白等名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学院结合传统美术教育和当代艺术为学生提供五个年级的高等教育,分别为三个方向:艺术实践、理论、技巧。为了有效灵活的提高学生的技能,除了提供工作室以及导师的专业辅导之外,学校定期组织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会晤交流,以及旅行创作,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方向选择不同的国家采风学习、创作。正常课程:学制5年;不仅涉及理论教学(艺术史、美学、艺术心理分析、艺术史及理论、人类学与历史学、电影、文学),而且包括技术课程(形态学、油画技巧、建筑设计、模型制作、浇铸、雕琢、铸造、石印、丝网印刷、壁画、雕刻、彩画玻璃、摄影、计算机及数码技术等)。建筑设计硕士专业结合动手设计和建设经验,专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和工作,致力于培养可以持续改善建设环境的专家。学院旨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设计,并从目前的,有远见的,历史的,和乡土建筑的设计伦理进行教学。学员经常请来学者以及专业人士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设计计划和开拓他们的视野。学院鼓励不同背景的申请人提出申请。学院导师交授学生新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能有节能意识建设。工作室的课程促进与建筑系统的实际应用,施工工艺,道德实践和建筑文化传统概念上的理论。学校招生非常严格,700名考生中只有150人被录取。要求上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8~24岁之间岁;二年级及更高年级插班录取:最高不超过26岁,首先要提交自己的作品集,作品应在20份左右,其中至少10份为原作。在通过对作品的选拔后,学生还要经过3个考试:实物素描、对一件作品的文字描述与评论、面试。学校接收资格入学,如果考生不到26岁而且已经完成了大学二年级的学业,那么可以向招生委员会提交自己的作品集,学校根据学生作品的水平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中选择一个适合的年级。报名要求:申请本科课程:具备高中毕业证书(会考成绩合格)且高考文化及艺术联考成绩换算后不低于380分。申请硕士课程:本科毕业,有相关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美术考试内容笔试:旨在考核学生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旨在考核学生对于绘画技巧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面试: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因为一些院校的申请每年都会有所更新,(一些信息可能暂时无法查询)我们也会根据官网及时为大家更新相关信息,更好的帮助大家准备艺术留学的相关材料。艺术留学交流群有需要请教学哥学姐们或者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欢迎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同时希望各位小伙伴积极转载,让大家在艺术留学的道路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长!扫一扫,关注我

两代情

公布丨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

我们很高兴的宣布,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将携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华宇初评会议、终评会议、入围展览、华宇艺术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将通过UCCA专业团队的协助,落地北京。华宇青年奖发起人赵屹松(左)与UCCA馆长田霏宇(右)在第八届华宇青年奖新闻发布会现场。第八届华宇青年奖新闻发布会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20。UCCA展览部总监郭希(右)与泰康空间策展人刘倩兮(左)在第八届华宇青年奖新闻发布会现场介绍入围艺术家名单。本届华宇青年奖收到共计32位来自艺术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提名,每人提出3-5位艺术家,共计92位艺术家进入初评评审环节。10月10日,闭门初评会议于北京召开,经过郭希(UCCA展览部总监)、刘倩兮(泰康空间策展人)、刘畑(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研究员)、谭悦(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及研究部副策展人)、孙冬冬(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与撰稿人)五位初评委的讨论和投票,共计15位艺术家入围本届华宇青年奖。终评阵容中,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将担纲终评委主席,与曹斐(艺术家)、凯伦·史密斯(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策展人)、刘韡(艺术家)、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一道,在观看入围展览现场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终得出两位艺术家分获“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特别感谢如下提名人对华宇青年奖的支持,并为今年的活动组织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名单:宋振熙(独立策展人、批评学者)、魏颖(策展人,研究者)、陶寒辰(OCAT上海馆执行总监)、王海洋(2014年 & 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李波(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嘉莹(写作者,策展人)、褚秉超(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杨天歌(798CUBE艺术中心策展人)、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校博士候选人)、辛未(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王子云(写作者和策展人)、倪昆(重庆器空间策展人)、叶甫纳(艺术家、教师,2014年评委奖获得者)、彭晓阳(外交公寓12号空间和掩体空间创始人)、许哲瑜(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高元(西宁当代主理人)、印帅(策展人)、陈逸云(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王欢(写作者、策展人)、龙奕瑭(2018年布展者之夜观察员,2019年入围展助理策展人)、于渺(中央圣马丁学院展览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子澂(策展人、写作者)、庄伟(2019年华宇入围艺术家)、陈玺安(黑齿编辑)、btr(作家、艺术评论者)、钱诗怡(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策展人)、赖非(LEAP《艺术界》副主编)、李佳桓(写作者、策展人、frieze杂志特约编辑)、刘品毓(Ocula杂志中国区主编)、贺潇(独立写作者,翻译)、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龙星如(策展人、写作者)本届入围艺术家是:陈丹笛子 CHEN Dandizi、胡伟 HU Wei、金亚楠 JIN Yanan、李泳翔 Yong Xiang LI、刘国强 LIU Guoqiang、刘玗 LIU Yu、劳丽丽 LO Lailai、倪灏 NI Hao、彭祖强 PENG Zuqiang、苏咏宝 Wing Po SO、苏郁心 SU Yu Hsin、苏予昕 SU Yu-Xin、夏乔伊 Joey XIA、赵谦 ZHAO Qian、郑源 ZHENG Yuan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陈丹笛子 CHEN Dandizi1990年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陈丹笛子的作品具有媒介共生的特点。她对录像、装置、摄影和文学的运用构成了所需的组成部分,以照亮亲密的、短暂的瞬间和人类的情感。她的作品探索了与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相遇的感知和体验。她探索的主题包括人类情感的异化,被异化的个体的希望和绝望,以及对自然和想象中的景观的观察。陈丹笛子的艺术探索的核心主题是自我认识和对生活环境的观察。揭示独特的时刻和情感之间隐藏的短暂本质是她创作过程的核心。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胡伟 HU Wei胡伟,工作生活于北京,他使用影像、装置、印刷图像和绘画等多样媒介进行创作。他的兴趣常始于文本与视觉文化之间看似无关的元素,通过调研、转译、想象和整合来呈现政治和形式上的多重的、可思辨的内在联系,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胡伟的实践探索劳动、情动和价值判断在不同政治经济环境、技术条件和事件中的不稳定关系。结合动态影像和散文美学,他的工作也涉及我们生存环境中人(个体和群体)、非人及物质在历史和自然改造过程中的能动性,分裂和人为的异化。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金亚楠 JIN Yanan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他感兴趣于局部语境下的对话关系。他曾参加艺术小组以探究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也曾尝试公共事业工作,探寻各工作层级之间因由逻辑错位引发的协商失效。近几年,他更关注群体单元在共谋下的差异化呈现。他通过设计一类针对体制的隐喻化结构,来增加单元间对话的侵略感。目前,他的这类设计一部分透过其作品的叙事线索及空间设计来呈现,另一部分则通过长期的项目策划工作展开。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李泳翔 Yong Xiang LI李泳翔(1991,长沙)生活,工作于在法兰克福。他的作品运用媒介广泛,经常运作于绘画,雕塑,音乐和影像的交叉点。受到离散政治的影响,他的作品经常临近看似单相的文化现象,却同时栖居于一种时空的奇异点。他于2020年在法兰克福的Stdelschule获得了Meisterschüler的学位。他的作品近期于法兰克福的Portikus,维也纳的Emanuel Layr, 慕尼黑的Deborah Schamoni,布拉格的Berlinskej Model,北京的长征计划,杜塞尔多夫的Aedt等地展出。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刘国强 LIU Guoqiang刘国强,1988年生于生于山东,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作品包括,录像,装置,平面,以观念艺术为主。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刘玗 LIU Yu刘玗的创作发展出系列纪录式田野的作模式,从人类的视点、空间属性的变化与物在体系中流动的身份,作为勾勒人类演进的过程。个展经验有凹凸史(凤甲美术馆、台北、2018)、Several Ways to Believe(Taiwan Academy、洛杉矶、2017)、停泊在车站的愚船(关渡美术馆、台北、 2016)。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劳丽丽 LO Lailai生于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硕士。现于香港学习务农之余并探索「半农半X」生活实践,促使她对另类生活、以及作为一位香港人兼艺术家的自主性作出提问。研究跟食物、农耕、酝酿、监视、冥想等相关。作品曾于国际等地展出,获希克藏品及美国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倪灏 NI Hao倪灏于2011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并于2014年获得了罗德岛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倪灏作品经常结合了雕塑,装置,视频和声音,探索不断变化的权力系统和结构。他最近个展包括台北美术博物馆的「伏击」,罗马T293的「围攻」以及年在上海Vacancy的「光瘾炽爱」。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彭祖强 PENG Zuqiang影像创作者,1992年生于长沙,工作生活于纽约。作品曾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AntiMatter影像艺术展,香港咩事艺术空间,以及休斯顿美术馆展映。参与过的驻留项目包括 MacDowell, Skowhegan, 和Core Program。他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和影像艺术系,以及伦敦金匠学院。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苏咏宝 Wing Po SO苏咏宝成长于中医家族,她自幼把药材当为玩物,现在药材已转化为她的艺术创作媒介。她对植物生成、能量流动及天文科学饶有兴趣,深信本草中药是一种对自然的观察力、敏感度和想像;于艺术创作中运用了相同的理论来探讨万物的形式、物质性、关系性。苏曾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举办名为“六种练习”的个人展览(2018)。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苏郁心 SU Yu Hsin苏郁心(b.1989),现居于德国柏林的台湾艺术家及影像工作者。苏专注于艺术家纪录片及论文电影创作,并透过影像及录像装置的组织排列来体现她针对星球想像及宇宙图式的技术、生态、基础设施层面的探究。她的作品参与联展:BLEED festival (2020)、京都艺术中心(2020)、柏林世界文化宫(2019)、阿根廷胡宁市当代艺术馆(2018)。2018年获得西班牙LOOP Barcelona Discover优选。近期参展为台北双年展2020,作品由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和台北市立美术馆委託制作。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苏予昕 SU Yu-Xin苏予昕(b. 1991台湾)的绘画是图表,风景,信息、记忆碎片与地景残骸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混合输出。在这个事物投射出来的印象比事物本身更丰富的时代,其绘画欲描述的是一多元感知杂揉的平行印象主义。苏予昕于2016年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研究所毕业。目前创作于台北,上海之间。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夏乔伊 Joey XIA夏乔伊的作品在震荡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对个体身份,艺术史还有当代化中能量的转换进行探索。在他的常练习囊括了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等媒介,并组成了他的美学策略和视觉格。他的创作借助材料、肌理、颜等元素来传达情绪,并时刻保持着材料功能性和仪式性之间的张。夏乔伊出于1992年,中国杭州。他于2016年获得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艺术学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L)艺术学学位。2018年建夏乔伊作室,现活并作于上海。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赵谦 ZHAO Qian赵谦关注于人的行为和周边的环境。他把信息转换成平面图像,继而消解原始的意义。个展曾于连州摄影博物馆,休斯顿摄影中,罗001画廊,和东京RPS画廊展出。他的作品泛展出于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Kala艺术中、克罗地亚法国馆、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奥格登南艺术美术馆、K11艺术基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连美术馆、原美术馆和今美术馆等。其作品还出现于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罗兹国际摄影节、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北京等。赵谦曾获学术奖赴点当代艺术中、Vermont艺术中、Kala艺术中和Cow House作室参加艺术家驻地项。2017年他的第本书《边缘及边料》在假杂志出版。2020年华宇青年奖入围艺术家郑源 ZHENG Yuan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郑源的工作关注个体和价值体系在不同政治,历史状况中的关系。他的影像创作往往处于虚构、记录及调查性的研究之间,伴随着对既得图像的挪用、转译与再呈现来获得叠压的语境与交织的互文性。郑源近期的个人展览有“前进的,后退的”,没顶画廊,上海,2020“悬而未决”,泰康空间,北京,2017;“An Open Studio”, PRACTICE Space, New York,2016。

妈咪侠

课堂秀|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即将启动

2020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YOUNG to young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2020.6.15-7.15 即 将 全 面 启 动YOUNG to young 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置在第三学期(又称小学期)的国际课程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尝试区别于传统教学单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联合教学实验。延续第一季的Open Call,今年我们再次向全球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创新者发出真挚邀请,最终共有48位青年导师入选这场活力激荡的教学行动。第一季YOUNG to young以“Playshop”作为主题,“Playshop”是“Workshop”的一种变体,中文翻译为“玩吧”(Come to Play)。我们将所有的教与学都潜藏于“玩”中,又同时以“玩”为目的,创造了一场活力激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验。第二季 YOUNG to young 国际联合设计教育工作坊,我们以“Illusion幻觉”为题,来集体发明与思考当代科技与艺术语境下的新感知体系。“幻觉”一度被定义为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艺术语言对可见世界的指称方式既通显又神秘,迄今仍奥妙深藏,在视觉变异的历史中,我们习得了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歪像 (anamorphosis)、虚幻图景(phantom image)、刺激模式(stimulus pattern )、仿真镜像,这一切使我们置身“同一性幻觉”之中,在被模拟物包围、被幻影支配的视觉控制之下,用最彰显的“虚假”制造出了“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感知。更有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脑洞”观点: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影,宇宙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中的事物完全只是被投影的幻象!“幻觉”让我们在知觉理论与错觉实验之间启动了可能性,使科技与艺术有机会在此碰撞与协力,共同“创造与发明”“制作与匹配”(making and matching),探索世界中的惊奇与奥秘。导师组合方案02:08Illusion — 幻觉 | 主题学术讲座 Thematic academic lecture #1讲 / 讲座名称:艺术的生物学Lecture Name :The Biology of Arts2020.06.18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许田教授#2讲 / 讲座名称:主观感知的神经基础Lecture Name :Neural basis for subjective perception2020.06.19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孙一教授导师介绍:2018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辨幻作物Course Name: Illusory and Speculative Artifacts导师组: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马川、程之璐助教:方绮婷学生:2-1-A+2-1-B课程简介:《辨幻作物》课程旨在质疑与确认思辨设计与参与式设计作为框架在调研和生产新奇的原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未来的感知往往是通过媒体、文化档案、精选读物以及既成的事实来推测的。在这个过程下,我们甚至无意识地接受了特定的观点。《辨幻作物》要求我们通过思辨设计、协同设计以及参与式研讨会来重新设想未来。这个课程将通过叙事和原型设计来重新审视过去和思考现在,通过阅读文献档案以及使用非传统的设计方法,解构虚幻的和先前持有的未来概念。主要方向:思辨设计 / 协同设计和参与式设计 /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 未来主义你将收获:1.了解思辨设计、协同设计和参与性设计2.概念化和成品化一件思辨设计人工制品3.使用Raspberry Pi和或Arnio进行数字/模拟输入和输出4.了解Python、Javascript和NodeJS的核心用法5.使用Python和NodeJS创建web服务器6.了解网络系统的要素7.在Processing library p5js中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8.了解艺术设计的原型(prototype)的重要性9.了解强大的概念性开发的重要性作品拼图:(上)/Ayodamola Okunseinde—(中)/马川 —(下)/程之璐Ayodamola Okunseinde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 (ayo)是一位居住和工作在纽约的尼日利亚裔美国艺术家、设计师和时间旅行者。他的作品包括绘画和推测性设计、物理互动作品、可穿戴技术和“技术回收”的探索。Okunseinde是Dissident Display Studios的联合创始人和创意总监,该工作室和艺术画廊位于华盛顿特区,创作了多部互动表演作品,并在墨西哥、芬兰和克罗地亚等多个国家演出。他曾在第11届上海双年展、翠贝卡故事景观展、EYEO音乐节、布鲁克林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的《摇篮之外》和《非洲乌托邦》等展览中展出。他的作品本身存在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要求我们通过技术,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重新想象种族、身份、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他拥有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和技术硕士学位,目前是该学院的兼职教授。马川 MA CHUAN独立设计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本科并于2014年免试推荐为人与交流方向研究生,2016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产品设计硕士学位(Design Procts MA) 。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学年一等奖学金, 三好学生称号,中国美术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浙江省级优秀毕业生。于2017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材料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研究、思辨设计研究以及感性工学研究,在学科边界探索跨领域的实验教学和设计实践的可能性。设计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各类展览中展出并获奖,连续多年参加意大利米兰设计周、Salone Satellite、英国伦敦设计周、上海设计周等并引起广泛关注。曾获中国新锐设计师、Salone Satellite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受到了《Wallpaper*》《ELLE Deco》《欧洲时报》和中国设计中心(China Design Centre)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之璐 Zhilu Cheng程之璐,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首饰与银器专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珠宝首饰专业教师,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教育分会理事,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课专家。她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构建首饰与身体的深度关系。作品《由外及里》作为华人代表入选德国慕尼黑Talente国际竞赛特展以及英国百分百眼镜设计大赛,她曾参展于包括伦敦设计节、伦敦商业设计中心、伯明翰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慕尼黑首饰周等,其作品曾发表在国外杂志《Icon design》《1 Granary》《Current Obsession 》等。2018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举行《未来身体》个人首饰作品发布会展览与演出,先后被北京电视台、 Vogue杂志、芭莎、Cosmo杂志等媒体报道。导师组 2课程名称:将来时-如何使用3D成像软件Maya来做艺术Course Name: Future Tense – Utilizing 3D Imaging Technologyfor Conceptual New Media Art Making导师组:傅韵雪、俞同舟、王志鹏学生:2-2-A+2-2-B主要方向:3D软件Maya,新媒体概念艺术你将收获:建立3D数字建模工具Maya的基本技术技能,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拓展和探索人类未来的影像作品拼图:(上)/Snow Fu —(中)/俞同舟—(下)/王志鹏Snow Yunxue Fu 傅韵雪国际新媒体艺术家,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承担新媒体艺术和后摄影3D成像艺术,以及视频装置艺术的教学课程。她曾任芝加哥艺术学院影视新媒体动画部和继续教育部讲师,她也曾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助理副教授。曾应邀到国际平台ISEA、SIGGRAPH、SIGGRAPH Asia、Ammerman艺术和科技中心、芝加哥大学等做讲座。 近期在纽约办有个展并且作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她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Current新媒体艺术馆、纽约 TRANSFER 画廊、香港艺术中心、深圳华侨城实验性动画双年展、Ammerman 艺术与技术中、芝加哥博览会、墨西哥城数字文化中心、芝加哥的周氏兄弟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家联盟、芝加哥电影制片人协会、美国当代艺术馆等等。俞同舟 Tongzhou Yu跨媒体叙事者和数字图形设计师,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获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文学硕士 ,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在2016年至2018年间,他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表演、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创作着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影像装置的技术手段构造沉浸式超媒体叙事环境,探索未来媒介的无缝连接极限,探讨后人类的人权问题。王志鹏 Zhipeng Wang新媒体创作人,创作方向包括声音视觉现场演出,数码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实验电子声音等。目前生活于杭州。导师组 3课程名称: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Course Name: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导师组:InsPUMP、谭彬、杨可助教:涂宇嘉学生:2-3-A+2-3-B课程简介:工作坊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方式,完成在空间中的数字化呈现,课程将在如科技馆、博物馆、商场、大学等若干被模拟的真实空间中打穿空间虫洞,通过若干性质不同的拟真空间串联起一系列事件流。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说,“现实就是现实自身的最佳表象”。我们通过拟像的技术手段,来打穿真实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想象界(the Imaginary)的虫洞,在真幻之间往来观复,形成一个意识的真幻剧场。主要方向:空间叙事;虚拟现实;游戏;跨媒体你将收获:叙事能力——数字空间营造+数字空间叙事技术能力——1.掌握空间数字化能力课程中对UE4、C4D、ZBrush媒体呈现技术的初识。2.数字媒体在物理空间中呈现的能力:AR、VR、XR等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技术。3.空间媒介技术的底层应用逻辑:针对不同空间的技术选择逻辑。作品拼图:(上)/InsPump —(中)/谭彬 —(下)/杨可InsPump(直觉泵)专注于叙事空间设计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研发的创作团队。团队位于上海,拥有一支丰富经验的设计与开发团队。综合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迄今为止,为上海自然博物馆、CCDI大数据中心、电影科技馆、阿里巴巴集团、LVMH集团、华为、欧莱雅、上海大世界、HHB等各大品牌与商业空间带来了众多成功的案例。张琛 Zhang ChenInsPUMP主理人,交互媒体设计师,展示空间设计师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主要致力于空间中的媒体叙事和跨界艺术装置的创作,未来商业空间中新零售空间的体验设计与互动装置的研发。实践项目:曾参与设计了阿里巴巴9号馆展示中心设计(杭州 2013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装饰性投影(上海 2014),厦门诚毅科技馆深化设计(厦门 2013),主创设计项目包括:内蒙古科技馆儿童馆(呼和浩特 2015年),贵州CCDI大数据中心 (贵阳 2015),西安电影科技特效馆 (西安 2017年),佛山科技馆科学轨道车 (佛山 2015年),超越魔方Google美国大展THE BOX互动体验空间(上海 2015),阿里巴巴20周年全息投影酒盒的智能包装设计研发(杭州 2019),阿里巴巴达沃斯论坛四季的颜色互动装置设计研发(瑞士 2019年),上海大世界魔都记忆沉浸式展演秀 (上海,2019)HHB musichouse空间及视觉展项交互设计(2020,上海)三体时空沉浸式展览交互媒体设计(2020 ,上海)王喆 Wang ZheInsPUMP空间体验设计师。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叙述性环境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性空间,通过空间传递故事信息,实践探索人与空间的环境关系。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给观众营造一个难忘的空间体验感受。项目实践:Marriage Made in Heaven 空间体验设计,(伦敦 2019 ),建筑改造:伦敦Smithfield Market CSM与Arup 英国总部 合作项目 (伦敦 2018),未来城市交通系统概念设计 CSM与Volkswagen 大众汽车德国总公司 合作项目 (伦敦 2017) ,Co-Living in 2030 共享居住空间设计 CSM与宜家SPACE 10实验工作室 (伦敦 2017)谭彬 Tan Bin教师、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青年艺术家,其创作实践涉及到装置、摄影、绘画、现场、事件、文字等媒介领域,长期关注以“阳台”为模型的公私场域、中国空间的展演性等面向。作品曾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2014)、《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6)、《我织我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6)、《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等展览。曾参与策划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特别项目“中山公园计划”(2012)、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4)等展览。杨可 Yang Ke教师、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与杭州。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造园方向及东京造形大学的室内建筑方向。作为教师,其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景观规划、景观装置设计、传统造园、造景、室内设计等基于空间语境下的教学实践。把中式文人造园和日式匠人造园的对比研究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 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译著《禅与禅的庭园》(枡野俊明著)。作为设计师,其设计作品涉及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展会空间、寺庙及部分公共空间等,长期关注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在造景与造园中的实际应用及在人文语境下的造景空间描述。主持并参与案例包括《嘉兴福源禅寺整体规划》、《金华武义璟园整体景观规划及灯光系统设置》、《杭州天堂E谷整体氛围改造案》、《杭州尚城1157局部规划》《上海2016届DRT国际潜水展展会设计》等。导师组 4课程名称:“活着”的幻觉:感官复活的新方法Course Name:Illusion in the Flesh: New means for resurrection of the senses导师组:Pietro Olioso、郑超、苏雅婷学生:2-4-A+2-4-B课程介绍:隔离和封锁的经历让我们正处于因缺乏真实的感官体验而导致的复杂心理危机之中。这个过程中,人们最怀念的莫过于身体的触碰,而这也是在视频通话中无法被数字化的体验。事实上,触摸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感知和极高的满足感,从温柔的爱抚到甜甜的微风,甚至是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本课程需要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设计和艺术可以触发的视觉刺激及其之外的所有感官刺激的不同方式。课程将以一些相同的感知片段作为起点,让每个学生释放他/她的意识流,去设计物品、装置、或借助各种媒介来唤醒我们已经休眠的感官,补全片段未知的部分,书写自己所认知的结局。“结局”呈现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物理模型、一个雕塑、一段影像,或者是一个表演,我们鼓励任何跨学科的方法和对不同媒介的探索。主要方向:空间设计、体验艺术你将收获: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见解、集体讨论和个人创作的方式,探讨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的模糊界限。学生将学习贝尔尼尼,布兰库西,埃利亚松,布雷克威尔等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利用空间和环境去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面对设计挑战时的跨学科学习态度2.学习关于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3.获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概念4.培养分析空间关系的能力5.强化学生理解和探索空间环境属性的能力6.在实现想法的过程中提升实操技能7.以用户为导向,培养体验式设计的敏感性作品拼图:(上)/Pietro Olioso —(中)/郑超—(下)/苏雅婷Pietro Olioso意大利建筑师,毕业于Politcenico di Milano建筑硕士学位。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了一年,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参加了一个主题学习项目,专攻公共空间设计。硕士论文《天安门广场:当代中国的空间宣言》是与Stefano Boeri教授共同完成的,最近发表在IQDesign杂志上。曾在国际公司工作,如伦佐皮耶罗建筑工作室(热那亚)和仁和建筑(北京),在世界几个国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上进行合作。一直参与跨学科研讨会,比如夏普欧洲公司(Sharp Europe) 2018年举办的“未来职场”(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其研究和实践不断跨越建筑领域,主要探索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他对表演和戏剧充满激情,曾与一些意大利导演合作,如伊莎贝拉·卡瑟塔和亚历山德罗·安德洛尼。Pietro Olioso精通意大利语、英语、法语,他还是划龙舟运动选手。郑超 Zheng Chao在取得医学学士及国家注册执业医师后转学建筑学,并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2013年,作品参加米兰理工大学视觉语言的科学与艺术展;2014年,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000 Human environments;2015年,Ri-Formare Milano项目,在米兰城市展览中心Emanuele二世回廊展出;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7年,就职于意大利Stefano Boeri建筑事务所,参与南京垂直森林项目后期方案设计。同年,参与妹岛和世犬岛项目研究课程。2018年合伙创立工作室,相继完成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设计、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具有中、意两国的设计实践经历。2018年参与苏州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等课程的教学。2018年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苏雅婷 Su Yating于2014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两度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4年,“旧城区的复兴方法论的探讨”及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同时,担任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英国馆的解说员。曾任职于PTW Architects和Macalline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工作室,相继主持设计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上汽荣威汽车体验中心以及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多个项目。同年,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导师,完成了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课程的独立授课及室内园林设计、设计色彩(二)等课程。曾发表《对沈阳方圆大楼的批判性思考》《新德国商馆设计中先锋派理论的思考与探讨》等文章。2018年底,受邀参加苏州国际设计周,任“青年设计师在苏州”沙龙主讲人及“Reflecting Garden”联合策展人。2019年2月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导师组 5课程名称:镜像——幻觉与反射Course Name: Mirroring displays — Illusions and reflection.导师组:王依琳、陈雷、HugoTutor group:Wang Yilin, Chen Lei, Hugo助教:郑叶颖Teaching assistant:Zheng Yeying学生:2-5-A+2-5-BStudents: 2-5-A+2-5-B课程介绍:拉丁语中的“mirror(镜子)”一词是speculum(窥镜)的意思,这给了我们推测的意味。一开始的推测是指借助镜子观察天空和星星。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思索,镜子作为反射表面,成为了知识领域中丰富而有力的象征。它反映了什么?真相,真实,诚实抑或是灵魂?本课程是围绕“镜子”概念的研究和实验课程。我们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今年小学期的"illusion”幻觉主题,进行探讨与回应。本课程将着重于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跨学科交汇点。学生将设计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仪式面具装置等。他们的创作将反映出对主题的思考,对当下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将会探索镜子如何作为一种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工具。前两个星期课程的重点是集中熟悉技术和概念上的工具。学生将进行试验,并对空间,身体和面部的再现进行迭代,质疑身份和现实,同时将探索这些感知的美学和历史,通过相关教程与讲座,介绍并带领大家对图形资产,数据呈现,3D建模和图像处理进行相关实验。之后的两周课程将集中于进一步概念的拓展。从先前的实验中,学生们将聚焦于关于”镜”的某一形式和方面,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主要方向:艺术历史,美学,数字编程(Javascript,WebGL等),3D创作(Blender,Cinema4D),数据叙事,跨媒体制作等你将收获:工作坊的最终产出可能但不仅限于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app等,欢迎各种教育背景的学生,但更推荐有使用Unity经验或尝试过创意编程(unity,javascript,processing,python中任一有尝试过或简易基础均可)的学生。作品拼图:(上)/Hugo Hilaire —(中)/陈雷—(下)/王依琳Hugo Hilaire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创意编程员,曾在巴黎和蒙特利尔学习设计和视觉艺术。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编程,2014年在法国交互工作室Soixante获得了开发者的职位,迄今为止服务了多个品牌客户如Dior、YSL,、爱马仕等,并为蓬皮杜和Gaite Lyrique、FRAC等艺术中心进行创作。从2017年开始,他成为了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将重心放在更多个人创作上,开始与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合作,如Anne-James Chaton或Nils Braun。同时,他创立了Lucien Prunenec,一个音乐视觉工作室,又名“Fubar”,做一些关于视觉,数据,情绪,像素的实验项目。从2017年起,他开始在Ecole Estienne对数字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教学。陈雷 Chen Lei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士。从2014年至今担任香港蜂巢设计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蜂巢讯图创意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创意总监。在香港生活工作十余年,现居深圳。曾在Yu+Co设计公司,、阳光卫视传媒集团担任资深设计师、创意总监。擅长跨媒体设计,创作领域涉及企业品牌形象,线上推广、信息设、MG动画、纪录片美术指导、交互装置等。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南方电网、华大基因、中信银行、搜狗、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OMA建筑事务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中国旅行社(香港)等。王依琳 Yilin Wang工作与居住在上海,目前任教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时是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与设计师。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专注于后人类相关理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作品包含2D及3D数字影像,增强现实、交互装置、新媒体剧场等。在英国期间,其数字媒体作品曾参与多个展览及数字媒体剧场项目,并多次尝试跨学科合作。关注未来主义领域的思考,并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媒介将未来主义的情境设想通过作品进行传达。导师组 6课程名称:媒介幻象-超越知觉局限的创造性玩法Course Name:Media Illusion: Creative Play Beyond the Limits of Perception导师组:Jesse Harding 、尹娆、秦臻学生:2-6-A+2-6-B课程介绍:通过认知心理学和演化心理学等知识定义人的认知界限,学生们将能够创作出在观察客观世界和突出人的主观性感知后的幻象设计作品。在工作坊中,学生们将学习到感知和理解人的局限性的方法,并研究数字媒介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觉系统的局限性,以及探索这些局限性,为我们铺设出媒介作为引导人类行为和心理幻觉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可理解的表象体验。主要方向:数字交互作品、可交互原型、动态影像、产品、媒介装置创作你将收获:我们将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人类的感知局限来传递有趣的想法,并结合人类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如何利用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将“感知”玩出全新的创造性表达,探索你喜欢的主题。作品拼图:(上)/Jesse Harding —(中)/尹娆—(下)/秦臻Jesse Harding艺术家、教师和制作者,主要从事互动创作。在纽约市新学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技术课程中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在BMCC管理着一个制造者空间,并在纽约大学的ITP训练营中担任过课程的负责人。他曾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表演性雕塑、维度成像、声学与仪器学、观察周期性、可记录的艺术与媒介的失败等。除了学术背景之外,他还曾是一名专业的材料制造者,从事木材、金属、塑料、机制和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材料的制造工作。尹娆 Rao Yin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联合办学的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双硕士专业。她专注于结合科学、技术、工程的严谨和精确与设计的灵感和创造力,关注各领域交叉融合带来的颠覆性行业创新与新的社会生产力。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合作未来乐龄设计(Design for Future Ourselves),参加Goglobal新加坡乐龄项目设计展,与法国Arocene公司合作,探索未来空间垂直领域的发展潜力,参加法国Palais de Tokyo、Aerocene、 Marble Breeze项目展,参加伦敦 ICAH Demo Day Showcase展览。秦臻 Zhen Qin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交互设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媒体建筑双硕士专业。曾为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设计教育机构提供设计咨询和课程工作坊服务,主要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智能硬件与系统开发、媒介感知、创新材料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曾研究建筑与可交互媒介交叉背景下的Digital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相关项目,获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曾参加德国Go4Spring等设计展。研究领域涵盖以教育为中心的交互环境、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相关设计探索,并围绕体验创新、服务设计、交互装置等软硬件结合的设计领域展开教学和研究工作。导师组 7课程名称:艺术家作为转译者Course Name: Embedded Meaning: Artist as Translator导师组: Aarati Akkapeddi,、韩旭 Xu Han、舒怀,阳芷倩中方:Aarati Akkapeddi、Xu Han、Shu Huai、Yang Zhiqian助教:毛梦园学生:2-7-A+2-7-B课程介绍:本课程将介绍“转译”作为种艺术的思维和创作方法。我们将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创造性地将信息或概念“转译”为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形式。当新媒体艺术家们开发出的转译法时,首诗可以翻译成幅画作,一段音乐可以翻译成雕塑,组数据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味道等等。学将创建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学将主要借助三种不同的数字技术具,分别是p5.js的编程,增强现实(AR)以及简单的机器学习,从以执行“转译”化的作品。教学成果:1. 学将能够提出创造性的作品概念以及强有的执表达。2. 学将对Javascript(特别是p5.js)有个粗略的了解,以便进信息的可视化。3. 学将致了解增强现实(AR)作为一种媒介,并了解如何构建己的简单AR应用程序。4. 学将对机器学习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简单的机器学习软件(如RunwayML和Playform.io)进作品制作。5. 学能够将新兴的数字工具应用于艺术实践的概念表达中。作品拼图:(上)/Aarati Akkapeddi XU HAN—(下)/舒怀 阳芷倩Aarati Akkapeddi工作于纽约,印度裔美籍,跨学科艺术家,教育者及程序创新者。获得帕森斯学院(Design & Technology)颁发的艺术硕士学位,同时也是The New School的兼职教师。她专注于诗学和政治学的数据形集。她通过不同方法收集,维护与呈现数据,私人与机构的归档法,来探索针其特性以及对历史性的描绘。在研究中结合计算机分析以及程序模拟来探索科技技术具备的连续性以及持续结构的多种可能性。目前阶段,她正在通过对家庭照片的搜集,维护以及分析法进行文化内涵的研究。她在多地都举办过展览,如:The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Foundation Conference in Montreal,Mission Cultural Center in San Francisco,The Irregulars Art Fair in New Delhi and Chinatown Soup Gallery in New York。她也有丰富的学院的讲座及工坊教学的经验,如:Eugene Lang College,Girls Who Code,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Theorizing the Web Conference),and Barnard University。XU HAN 韩旭新媒体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教育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先后留学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硕士MFA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并荣获全系最高校长奖学金。现任普瑞特设计学院讲师。作品曾获2018纽约媒体实验室创新技术奖,2019现未来艺术与科技入围奖,GDUSA美国平面设计奖,Indigo设计银奖等。她一直从事艺术和技术,并有兴趣在人类的交流方式中寻找不同的语言视角,包括阅读、倾听、肢体语言和情感。舒怀 Huai Shu本科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并在AA发表论文‘Planning of the Station District’,英国RIBA协会会员,获美国LEED AP BD+C认证。创建英国iLink建筑设计工作室及杭州创造组建筑设计工作室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曾带领团队参与国内项目:四川广元巨石温泉酒店项目,浙江缙云石窟文化建筑空间研究项目,四川广元展览馆及规划馆项目,云南海东思睿天地综合体项目等。曾带领团队参加国外设计及竞赛项目:伦敦Peckham区域规划项目,哥伦比亚Bogota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提议,Jarfalla’s Public Park in Swiden,Music Centre in Japan,Concordia Lighthouse in Italy,CoolSchool in Mongolia等。阳芷倩 Yang Zhiqian厦门大学文学学士、美术学硕士,负笈于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现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她的创作以微观行动的方式探知个人与计算机算法拟态下的互为干预,并使用动态图像和多媒介装置进行呈现。作品入选慕尼黑TALENT国际竞赛特展,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Uncut项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优秀女性摄影师提名等。此外,她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延展至策展实践。近期策展项目:不在服务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研究项目第一回;喂,吸力小子!-2019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导师组 8课程名称:(人类)意识、机器与生态Course Title : Consciousness, Machines and Ecologies导师组:Michael Just, 孙姝婕,蔡文超助教:胡欣茹学生:2-8-A+2-8-B课程简介: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实践都是围绕人类个体展开的。一方面, 作为人类活动行为新纪元的人类世大规模的作用于地球;另一方面,在对人体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方面,机器的表现超越了人类智慧。在文化上我们需要对此新的观点和迫切的清形作出回应。课程将从幻觉的概念出发,检视与人类以及有机生命相关联的概念。比如意识、个体的统一性和身体,以及和现实结构有关的基本普遍假设,例如模拟和多世界的阐释。目的在于对历史中生命概念和它物理性表现的局限性和等级(层级)结构提出质疑,以此重新定义生命的概念。引发我们思考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与无机的关系,避免将其孤立而嵌入网络和复杂系统中。课程也将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分享他们各自在机器人、机器学习、信息技术、神经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此让学生有跨学科的独特观点来认识技术将如何增强和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生活。在具备基础知识的架构之上,通过扩宽学生对文化实践可能性和世界观的认识,创造性的解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系统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你将获得:1.我们将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从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以及文化进程中理解人类意识、机器和生态的关系。2.在课程中我们会领略到跨学科的思考方法以及工作路径。3.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媒介、方法和策略,并鼓励实验与合作,以有形或无形,物理或数字的方式展示呈现一个月的集体学习和创新实践。作品拼图:(上)/Michael Just —(中)/孙姝婕—(下)/蔡文超Michael Just197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位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师从Daniel Buren,2007年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位,2009年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MFA艺术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至2011年参加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他将于2020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正在进行跨学科的驻留和研究项目CASTED(奥地利美学、社会、技术和生态话语中心)。2007年及2008年,他曾获得DAAD研究生奖学金以及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Foundation)的EHF基金。他曾授课于多所国际艺术院校: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意大利那不勒斯艺术学院 、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意大利罗马艺术学院 。孙姝婕 Shujie Sun教师,专注于视觉设计与媒体表达,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多媒体专业。2012年曾赴荷兰格罗宁根汉兹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流学习。2007年至2014年先后工作于厦门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集团下数字媒体杂志iWeekly。视觉设计作品《一瞥·家》获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金奖,展览于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综合材料装置系列作品《干细胞》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铜奖,参展于M50新锐艺术家群展,并巡展于艺术金融博物馆(北京、上海、苏州)。多次参与和策划美术馆大型展览视觉设计项目,书籍设计作品与绘画作品先后入围美国纽约印刷设计奖和英国约翰·摩尔绘画。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与数字媒体实践。蔡文超 Cai Wenchao独立设计师,专注于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试验性表达,曾任职于阳狮广告(Publicis China)资深美术指导和UID WORKS 创意副总监,为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欧莱雅等品牌提供设计服务。任《百年上海设计》《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艺术设计卷》编纂负责人之一;入选“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司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参与策划“上海设计10×10”国际大奖展、2019 GDC Show 上海站等多个展览及论坛;作品参展并获奖于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纽约ADC银立方体(银奖)、第八届全国书籍艺术展、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海报展、西班牙马德里Gráfica海报展、澳门设计双年展、GDC设计奖、ASIANEXT 2015亚洲海报前卫实验设计展、2017ADCK亚洲邀请展、斯洛伐克户外海报设计展、360设计奖年度创意奖、立陶宛“汉字现象”海报邀请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40余次。2017年-2018年赴台湾交流学习,2018年起外聘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介绍:2019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光迹迷航Course Name:Visions in Light导师组:Ziv Ze’ev Cohen 、陶然、李心夷Tutor group:Ziv Ze’ev Cohen, Ran Tao, Xinyi Li助教:陈依清 、房梓Teaching assistant:Yiqing Chen 、Zi Fang学生:1-1-A+1-1-BStudents: 1-1-A+1-1-B课程简介:卢米雷兄弟第一次放映“火车进站”的影片时,人们看到向他们开来的火车都落荒而逃。我们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然而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由机器操控的虚拟世界,另一个是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什么才是真实?答案是非绝对的。这门课程将通过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究(包括光、色彩、光学和机械动力等),来揭示我们的感知是可以被操纵的。学生将运用多种媒介来探索“现实制造”和“感官操控”。.主要方向:多媒介感官实验设计学方向/美术学术方向你将收获:1. 学会区分视错觉的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方式;2. 通过学习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探索人类和机器的视觉系统;3. 在虚拟和现实的多维度环境中练习视错觉制作;4. 参与在线制作/自制社区;5. 从美术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接触创作过程和项目开发,在结课项目中自由选择使用媒介。作品拼图:上/Ziv Ze’ev Cohen —中/李心夷 —下/陶然Ziv Ze’ev Cohen一位注重技术的视觉艺术家。在他的实践作品中,不断挑战人类和机器的感官,反思机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具有可能性的未来进行推测。出生于以色列的Cohen现在芝加哥发展,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任Art & Design Studios的导师。Cohen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例如最近在奥地利Ars Electronica音乐节上的展出。受到创客运动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启发,Cohen认为社会蜂巢大脑是我们未来的工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Cohen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自身如何适应快节奏的技术发展,将数字模拟加工、电子元件、编程和3D模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作为推动与扩展年轻头脑的工具箱。李心夷 Xinyi Li多媒体艺术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版画等多个领域,作品主要利用科技与材料的多重性、可变性来营造空间,利用感官的多重维度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芝加哥艺术学院“New Artist Society Scholarship”奖学金。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陶然 Tao Ran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前往日本千叶大学设计科学专业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用户行为研究、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服务系统开发。主要关注智能家居和人的生活方式研究,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设计类教材编写,并与方太公司合作智慧厨房项目、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2020东京奥运会城市服务系统等多个设计项目。导师组 2课程名称:破解黑匣——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路径Course Name: Opening the Blackbox—— Alternative Ways of Artistic Proction导师组:Joo Vasco Paiva、张婷、张斌斌助教:濮仕珊、包乐君学生:1-2-A+1-2-B课程介绍: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沉浸在娱乐行业的噱头中。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不断用各种看似“不可能”的幻觉和效果技巧来迷惑观众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惊叹和膜拜。然而,通过拆解这些“幻觉”,发现生产和制作背后的密码,我们就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媒介去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一种对于视觉文化更广泛的理解力。从早期观念艺术中所使用的策略开始,到当今艺术家、影像制作人和游戏设计师所使用的方法,本课程将邀请学生们去重新思考创作动态影像等数字媒介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艺术媒介的使用和创作的策略,以解构我们长期习惯的格式化创作方式。课程将采用实验室方式,通过案例展示、理论和实验,学生将通过拆除大众传媒技术中惯常使用的机制,去创作挑战“错觉”的作品。透过一系列以观念为导向的工作坊,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影像制作的现有形式和常规。他们将发现通常在最终成品中看不到的流程,以及为讲故事而开发出的方法。这些流程将通过不同的技术探索来实现,而这些技术不仅将质疑叙事的主流创作,也将促进新方法的发现和创新。受制于目前网课的现实条件,本课程将着重于数字媒介的表现,然而,学生也将被鼓励使用任何他们认为更适合工作方案的媒介。主要方向:1. 低合成动态影像:节奏、构成、场景拟态、蒙太奇。参考资源:早期电影、实验影像、先锋艺术;2. 特定媒介和在地性,即兴创作和实验创作;3. 解构“叙事性”的创新实验;4. 过程驱动的创作手法:以重复、游移、失败作为创造力催化剂。更多思考过程而非结果;5. 模仿:以既有的规则和约束,组织和规范,来生成新的艺术;6. 时间影像和运动影像。你将收获:1. 学生将能够在作品的创意和制作方面主动识别、理解、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观念和方法;2. 学生将深入艺术作品的剖析,并在不同的媒介当中,使用结构技术来进行创作;3. 学生创作的作品将鼓励观众积极观看、聆听,并拓展感知能力和心智体验。作品拼图:上/Joo Vasco Paiva —中/张斌斌—下/张婷Joo Vasco Paiva 周奥1979年出生在葡萄牙科英布拉,毕业于葡萄牙波尔图艺术学院,2006年移居香港研修艺术硕士课程。2008年毕业后,周奥开始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不断探索城市空间如何成为美学作品的催化剂。他喜欢观察大都市中复杂而显著的混乱特质。繁华街道的声音与秩序、快速行驶的地铁与密集空间,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这些主题特征在经过记录与抽象化的过程后,能分解成为可被解读与具有丰富信息的事实。周奥主力探索结构复杂的都市空间,并从中创造出一组标符,以视为一种通用的都市符号。他的目标超越了对城市观察之单纯简化,实质在寻找共同语言,发掘一种多个国家可共享的语言系统,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超级现代性”时代的本质。周奥被视为香港优秀的新兴当代艺术家之一,展览遍及世界各地。最近,周奥于葡萄牙里斯本希亚多国家当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在第八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周奥联同亚太区媒体艺术空间在澳洲布里斯本举办了个展和市内公共装置。同年获Alexie Glass-Kantor邀请,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展出装置作品。周奥曾驻留于德国柏林Lichtenberg Studios、荷兰Witte de With、南韩首尔Artsonje、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并参与群展。此外,他还在澳门东方基金会和苏黎世Counter Space举行个展。周奥曾获得香港艺术新秀奖和葡萄牙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会所授予的国际艺术家支持奖。作品被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馆永久收藏。张斌斌 Zhang Binbin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现从事创意策划和导演工作,曾参与多项城市宣传片和独立电影项目策划和执行,因获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学院联盟奖学金,赴德国学习。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中,她更多关注纪录影像和即兴电影的创作,多次参与了中德相关艺术项目,并在上海设计学院欧盟五国创意营担任助理工作。2017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拓路踏歌行”主题毕业展影像部分策划和导演工作,2018年作品Na?在歌德学院法国马赛Videodrome2影像展展映,新电影项目《Beside the River》获汉堡电影促进协会资助正在制作中。张婷 Zhang Ting自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在读博士,独立策展人。曾策划或联合策划的展览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歌德开放空间”项目)、“中国直达--新世代青年影像艺术展”(奥克兰)、“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卑尔根Kunstgarajsen艺术馆)、“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科隆青年艺术家双年展”(科隆)、“墙,不墙”(武汉合美术馆)、“艺术家不在场,艺术在现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 “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第三届上海国际版画展”(中华艺术宫)等。曾获邀参加各类国际研究和交流项目,如歌德学院“2015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2015奥斯陆开放艺术节;2017卡塞尔文献展和明斯特雕塑项目;2019挪威当代艺术研究等。长期为《艺术当代》《典藏》《画刊》《艺术世界》《公共艺术》等媒体撰写专业文章。曾借调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策划部亚洲澳新片区主管,负责44个参展国文化活动,历获“上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世博优秀工作人员”、“世博园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联合作品《龙酒》参加第六届意尼斯拉古娜艺术奖,并被威尼斯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联合作品《纸的温度》参加第九届意大利卢卡双年展。导师组 3课程名称:选择的幻觉:日常设计中的权力、选择与体验Course Name:The Illusion of Chocie :Power, Choice and Experience in Everyday Design导师组:菲比 科瓦尔斯卡、范敏、朱自瑛助教:钱欣妍、刘致良学生:1-3-A+1-3-B课程介绍:课程通过关注日常设计与用户行为,旨在激发学生从设计师、生产者和使用者等不同视角,思辨日常设计与交互行为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力关系与选择权衡,激发学生作为创意主体的批判性思考。课程围绕三个关于“日常设计”的问题展开,即设计师/制造商/用户者各拥有何种权力,设计师如何批判性地实验用户的选择以创造美好未来,设计师如何利用用户的选择以营造最佳体验,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关系,学会使用批判设计或用户体验等不同方法开展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一系列与“幻觉”和“选择”相关的人类感知与认知理论、设计思维与思辨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方法、产品评估与检验方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哪些“心理幻觉机制”可能影响设计师和用户在日常设计或日常交互中的感知、选择、行为与体验,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创新设计。主要方向: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概念设计你将收获:本课程适合对设计心理学与设计方法论感兴趣的学生。课程成果为数字或模似形式的概念原型设计,包括装置艺术、智能产品、移动应用、游戏、服务设计等形式。作品拼图:上/Phoebe Kowalska —中/范敏—下/朱自瑛Phoebe Kowalska英国曼彻斯特的设计师和博士学位学生。其兴趣在于消费者与设计物之间的日常交互和意识,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设计策略,批判性思维和通过模拟未来创意法探索体验经济。她的博士研究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她专门研究消费者如何通过使用行为重新定义日常用品的用途,以便评估用户(消费者)与设计师(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各自的价值。她的研究探讨消费者的权力,并研究消费者是否可以通过与设计物的日常交互,从生产者/公司/制造商那里索回其部分权力。先前的作品包括:“Downfalls of Progression”,通过制作一套救生服以保护穿戴者,从而以应对社会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另一项个项目叫做“It Is What It Is”,Kowalska运用产品语义分析方法来试图回答“人类的选择是否真为随机”这一难题。作为人类,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即席想象力或随机能力感到自豪。然而,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影响力与隐性记忆一起构成了每次活动或信念的契机。通过影像记录,Kowalska旨在观察参与者在与日常设计物交互中的生理活动和道德感。范敏 Min Fan交互设计研究者和设计师,博士学位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交互艺术与技术专业,后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研究兴趣是以儿童教育为中心的智能实体交互设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设计相关理论、设计思维与交互设计方法、交互产品的开发与检验等。曾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国际科研项目,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 20 余篇SSCI、SCI等高水平论文,长年担任多项国际交互设计顶会(CHII、TEI、 IDC、DIS)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青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其论文在2017 获得 CHI 前 5%最佳论文提名奖。其交互作品数次在国际顶级大会上展出,并获得“最佳原型展示奖“等奖项。朱自瑛 Zhu Ziying交互研究学者,产品交互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她的本科与硕士毕业设计作品均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金奖。研究生期间她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研修,探索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毕业后曾在腾讯手机管家(现更名应用宝)用户体验部门负责产品视觉与交互设计工作。目前她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负责交互设计、视觉传达、服务设计、思辨设计的课程教学工作,并同时主理公众账号"交互IOODAY"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交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针对多模态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与效果展开探索,对象包涵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空间、人与系统以及环境。导师组 4课程名称:每日幻觉剧场Course name: Illusory theatre of the everyday导师组:Suhee Kim、柳盈川、冯宇纯助教:傅春江、金鑫学生:1-4-A+1-4-B课程介绍 :我们天生对不可见之处心生窥探:想象力是知觉与幻界的通道,这条通道本身光怪陆离。从某种方面来讲,幻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发生的世界,也或者是另一个可能发生的世界的一部分。戈特施德提出,尽管虚构世界的环境在某些方面与真实世界的环境不同,但是故事成为谶言的概率取决于虚构的事件与真实的自然法则的一致性,尤其是人类的自然社会法则。每日幻觉剧场是一场以“屏幕”作为“舞台”,通过重构一种情境或重建一种日常现场所展现的虚拟、现实空间,本课程将围绕感官的局限与可能性展开一个动态混合了历史,哲学和经验的探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沉浸式学习、思辨性讨论和游戏性实验来发展学生艺术实践中的批判性和直觉性方法。最终,我们鼓励冒险、超越表象、倾听他人、敢于改变、勇于试错,并从中获得乐趣!主要方向:表演、实验、批判性思维、叙事性思维、自我反思与合作。你将收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讨论、批判性回溯和学习基本数字媒体技能(如Premiere、C4D、Audacity等)实验过程来进行尝试,并共同完成团队作品。作品拼图:上/Suhee Kim —中/柳盈川—下/冯宇纯Suhee Kim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4年),在那里,她开始兴起了自己最初的兴趣,即对指称和指称之间的不稳定关系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推理的局限性。她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我们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的时刻,并通过她的实践在其中找到了人类的美丽。她的作品和项目曾参加个人展览和团体展览,放映和表演,包括:为我们工作,SOMA博物馆,首尔,2019年;DohwaSongdo,仁川国立大学艺术空间,2019; Germinal,新媒体画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16年;金种子吉克吉(Jikji the Golden Seed),清州市艺术中心,韩国清州市,2016年;Suhee Kim独奏表演活动,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其他地区,下古尔本基安美术馆,RCA,伦敦,2015年;音乐的发生,莱顿美术馆,伦敦,2015;Sybarite之夜,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唤醒电话,英国电影学院(BFI),伦敦,2014年;合成美学,没有直线,没有真实的圆,V&A,伦敦,2014年;重生的错误,霍克尼美术馆,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4;伟大的艺术家,浦项制铁美术馆,首尔,2014年;测量发明温度,KCCUK,伦敦,2014年;展览RCA,RCA,伦敦,2014; WIP展览,上古本班美术馆,RCA,伦敦,2014年;绘画挑战,泵房画廊,伦敦,2013年;结晶:韩国和英国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伦敦老比林斯盖特,2013年;大声说出的话,特纳当代艺术公司,马盖特,2013年;开放计划:2013年,伦敦出发基金会,格雷斯教堂街55号,普通;Galleyway的作品(与Vesta Kroese合作),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霍克尼美术馆,伦敦,2013年;声学图像,RCA,伦敦,2013年;《 RCA研究双年展-颠覆》,RCA,伦敦,2013年;海报艺术150,伦敦交通博物馆,伦敦,2012-2013年。柳盈川 Liu Yingchuan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创作以童话的叙事、综合媒介的艺术语言,探索人在寻求人性解放的进程中,面临当代社会的复杂面象所体现出的矛盾情感以及其中的美和诗意。同时专注于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参与到当地社区及特殊需求人群中开展集体性创作,探索叙事和材料媒介在艺术疗愈、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冯宇纯 Feng Yuchun学院背景:2018-2020 MA Fine Art,一等学位,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2014-2018 BA Fine Art,二等一学位、一等学术论文,伯明翰城市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实验作品以身份认知出发,探讨艺术本体在社会中的真实性,涉及摄影、绘画、装置、影像等多个领域。近期展览经历:2019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半个迷宫中” 执行策展人;2019 “Inter-World-View”,策展总统筹,分策展人;2019 作品“Ultimately Harmonious”,The Cookhouse Gallery,皮姆利科,伦敦;2019 作品“Untitled X”,参与并组织群展“Sympathetic Visage照面之下”,31Church St,马列波恩,伦敦 .导师组 5课程名称:通感世界 —— 声音、影像、时尚Course name: Synaesthesium – Sound, Image, Fashion导师组:Adam Hart 、亓梦婕、向逸助教:王一冰、 於涵阳、沈钰学生:1-5-A+1-5-B课程简介:情感和感知充满了全人类的生活空间。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情感和对空间、社会和自身的感知。声音和音乐体现了时间、空间和情感,影像呈现了自然世界的对比与共存,时尚展现了身体的结构以及内心的意识。通过我们感知的途径和各种艺术词汇的各个方面,我们重新审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音乐一直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为观众的一部分一起创作音乐,还是分享生活中的配乐,音乐都会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构成我们社交活动的框架。本课程将探讨社会化背景下的声音艺术和音乐创作技巧,并将这些技巧与其他创造性学科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前半部分,学生将在一系列课程中获得相应技能,并将探索如何将这些技能结合起来制作视听作品。下半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或者团队创作,在他们所选择的环境中发展这些技能,并运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专长来表达他们对社交现象的思考。主要方向:多媒体和交互音画创作你将收获:本课程的目的是制作一部以社交为主题的视听作品。我们将探索声音、视觉和音画交互的各种技术,以探讨这一主题。作品拼图:上/Adam Hart —中/向逸—下/亓梦婕Adam Hart 亚当·哈特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传媒音乐与表演学院的研究员兼教师,专业为音频编程,也可以表述为在数字化领域和声音打交道,设计音乐教育系统。其博士研究项目(2014-2018)建立于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数字和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系统的开发,这种系统主要针对小学课堂。根据简单的创意活动开发了几个预定音乐系统,并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音乐课堂上投入了使用。对诸如如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视觉的或感官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发的最新音乐程序Paynter 是一个用来编配音效并作曲的触摸屏应用程序。目前一个叫Unity的游戏制作平台正在开发,并随后在2019年会成为一个免费的App。现阶段,这个App应用于一个学校和BBC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的项目中。小学生用Paynter编写的协奏曲,由这个乐团的访问团队的音乐家进行了演奏。这一进展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年轻学者和高级音乐活动沟通的桥梁。向逸 Yi Xiang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应用专业硕士,国家服装设计师技师。主要承担服装材料与应用、服装立体裁剪、中外服装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学习及在职期间,参与及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编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材料与应用》《中西服装史》等书,发表专业相关论文12篇,获得服装设计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项。2009年参加上海财经频道“上班这点事”节目,获第一名。2014—2016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参与“上海与旧金山友好城市30周年庆典服装秀”的设计与制作项目。2010年—2011年参与“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2011年元旦及贺岁形象宣传片”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2014年参与上海金枝玉叶品牌服装服饰设计项目。亓梦婕 QI Mengjie创作聚焦在交互乐和交互新媒体领域,探索多种媒体的融合,在舞台、空间、络等平台实现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她的作品在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及乐节上多次演出。博毕业于中央乐学院电乐作曲专业,获国家留学基委奖学在纽约市学留学,现为中央乐学院智能乐博后研究员、中国乐派精尖创新中助理研究员。前,还担任美国学术络期刊 Intelligent Arts 副编辑,北京国际电乐节国际统筹、北京现代乐节项执,并担任教育部《实时络乐与多媒体表演》项的负责,参与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项《中国电乐特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撑计划《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及应范》、北京市教委《“交互式新媒体乐技术的创新与应研究”项》等。担任新媒体音画钢琴剧场《跳舞的巴赫》音乐总监、作曲,新媒体钢琴剧场《你和贝多芬》创意及音乐总监。导师组 6课程名称:迷宫闲逛者:诗意路径的搜索达人Course Name:Maze Flaneur: Expert in Searching for Poetic Paths导师组:牛岛大悟、内田里奈、潘子申、顾文甲助教:郑心怡 甘晨曦学生:1-6-A+1-6-B课程介绍:迷宫作为幻觉的一种呈现载体,可以形象化幻觉中的迷失与沉浸感。通过认知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建立感知互通的身体经验。从迷宫的演化论中进行媒体考古,发掘新语境下的幻觉路径。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迷宫”探索,试图完成对空间、经验和外部存在的新认知可能,更好的理解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SU、TouchDesigner、Arino等技术,结合感性材料完成装置、影像、声音等艺术创作,提升身体感知与科技控制的混合处理能力,加强艺术叙事与诗意表达的能力。主要方向:多媒体装置——迷宫盒子/视、听幻觉的演绎你将收获:学习独特的视角和多种技术手段,去探索与表现表象世界下可能被忽略的视觉、听觉的差异存在,扩展人与人的交流、感知的多种途径。作品拼图:上/牛岛大悟 内田里奈 —下/顾文甲 潘子申牛岛大悟 Ushi Daigo东京艺术学先端艺术表现系教师,东京艺术学艺术情報中心助理教授。1979年于日本神奈川,2004-2005年赴德国 HFG Karlsruhe大学留学,2008年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表现系硕毕业,同年移居中国北京。2011-2014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外聘老师,2013年担任上海艺术设计展策展人。内田里奈 Lina Uchida当代艺术家,99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纺织艺术硕士。曾举办自己的大型个人展览,例如“你和我的卫星”:浦和画廊gallery玉县拉夫,2014年;水与梦:秋叶原下城,东京,2018。她还应邀参加了一些群展,例如“邻舍项目”:日本千叶,2019年;2019年大邱中国艺术周:茨城·日本,2019年;“跨领域“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2018年; 台东区补助金制度“ Pielet的婚礼3”:日本浅草[2018年11月];欺骗的快感:艺术之城MUC:慕尼黑,德国,2018年等。她于2019年获得了PARADISE AIR MATSUDO奖,作品曾被东京艺术大学博物馆收藏。潘子申 Pan Zishen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和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她的长期的作品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曾举办的个展有“根茎花实、苗皮骨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作品曾参加“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艺术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废托邦2019iArt青年艺术计划”(原美术馆,2019),“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2016),“林泉:书画与造园”,(西博会博物馆,2013)“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天鸿美和院艺术中心,2013)等展览。现阶段兼顾艺术教学。顾文甲 Gu Wenjia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且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产品设计工作。参加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形象三部曲——存在的巨链》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 《最前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2011),“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2011);2015年,参与开发MTM线下体验终端——魔幻大巴-个性化西装定制/ 城市移动平台,并于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智奖。导师组 7课程名称:精神-插画的想象世界Course Name: Spirit- The imagined world of illustration导师组:Karlotta Freier, 曾翔立,邬春妮助教:罗丽萍,汪晨虹学生:1-7-A+1-7-B课程介绍:插画像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它总是用图像来表现现实并且从未关注它自身。我们将会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引导学生熟悉和体验绘画的原始魅力,通过一系列交互课程的内容,逐步把学生引导入插画、设计相关领域中。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中,学生将会学习到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理论,并直接实践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最后他们将直接参与整个课程的推进步骤和结课展览的设计。主要方向:插画设计、印刷工艺、角色设计、视觉语言你将收获: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全新的插画探索课程,课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都会基于虚幻或自然世界里的规律和逻辑。我们将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表达,插画艺术可以挑战的视觉形式的广度,以及色彩理论,角色设计方法,连续视觉等板块内容,并在材料工作坊里用不同材料和技法来进行试验探索。作品拼图:上/Karlotta Freier —中/曾翔立—下/邬春妮Karlotta Freier出生于德国柏林的自由插画家和漫画家。在葡萄牙和汉堡接受了部分教育之后移居纽约,并在那里的视觉艺术学院修习MFA课程。她为全球各种出版物工作,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和《企鹅兰登书屋》。她希望在自己的叙事作品中通过虚构,新闻和自传的方式创造同理心,将对认识论的兴趣和对人们的好奇心转变为视觉上有形的东西。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参与团体展览以及个展和节日展览,她的报告性漫画使她她获得了ADC青年奖。曾翔立 Reeo zerkos插画师、自由艺术家,摄影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201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BA 学士学位;2015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MA硕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杭州开始设立个人工作室,同时行走工作于各个国家。致力于结合传统的手绘工艺和现代的数码技术。在不断地跨界合作中试图把东方元素揉合进现代感的插画中,让作品保持真实的质感也拥有数码的便利。2015年起他与英国卫报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合作,以Editorial为主要创作方向。并获得了伦敦交通博物馆的青睐,为其创作Covent Garden的官方宣传海报。2016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专注于互联网与广告媒体的项目,为阳狮,奥美等多家4A公司提供专业插画服务。2017和2018年,他与阿里巴巴、Johnnie Walker、联合利华合作,让插画与实体产品结合,创作个人的设计师联名款产品。同年他还受邀大英图书馆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并与高端丝巾品牌SHRMLLEN签约,把插画应用到时尚奢侈品领域,2019年受邀为F1为设计第1000场中国站大奖赛的特别款赛车。邬春妮 Katherine Wu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国美环境艺术系本科,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002年,留学温哥华BCIT碑诗理工学院电脑动画专业。2002-2006年就职美国电子艺术公司(EA)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期间大部分运动类游戏。2006-2008年就职加拿大蓝城堡游戏公司(BLUE CASTLE GAMES)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2K8 棒球游戏,如《2K8 Rugby》。2008-2012年就职日本嘉富康游戏公司加拿大分部(CAPCOM VANCOUVER) 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以及道具场景设计。2012-2013年就职加拿大黑剑游戏公司(BLACK SPEARS GAMES),担任美术指导,参与网络游戏《LOVE MORE》。2013-2018年就职灯塔游戏公司(LIGHT HOUSE GAMES),合作其它公司开发手机游戏,完成项目有《音乐之城》《海盗学校》。2018年至今任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教师。导师组 8课程名称:幻象疗愈——个人安全区Course Name:A healing illusion – your own safe place导师组:Barbara Mydlak、林印吉、严聆然助教:顾少杰、王凡学生:1-8-A课程介绍: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形势下,每个人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我们被迫在家中隔离,远离家人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或孤独或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空间或通过艺术手段建立一种艺术幻象,使得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实现自我疗愈。学生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通过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实现作品的多种可能性,介绍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在课程中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帮助他们通过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思考和创作自己的作品。主要方向:结合手工和数字作品,创造艺术体验。你将收获:1. 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介绍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2. 使用现有的可回收材料,使用不同的手工技术做出的各种结构、材质和形状的作品;3. 学生将使用PS、AE、PR等视频编辑软件中的简单动画功能,创建自己的视频作品。作品拼图:上/Barbara Mydlak —中/林印吉—下/严聆然Barbara Mydlak 芭芭拉·米德拉克波兰罗兹市瓦迪斯瓦夫美术学院的校友,正在波兰波兹南美术大学绘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什切青艺术学院纺织设计工作室讲师。她从事装置艺术,纤维艺术,实验电影制作和绘画工作。参加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团体表演,举办了多次个展,并参加了世界各地的一系列国际电影节。林印吉 Yinji Lin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毕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研究员。 专业方向:视觉艺术研究、造型艺术研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动画电影美术设计与色彩设计,研究视觉艺术现象,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国内展览、设计周和电影节,并由多个机构与个人收藏。严聆然 Lingran Yan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系公共领域。以当代艺术为表达方式,探索个人与集体,空间与记忆的辩证关系。在过去的作品中以装置的形式试验物的时间性,使用非永久,可消失的材质作为媒介,寻找艺术物的剧场性与脆弱性。以行为与影像为语言,挖掘感官与感知的互动关系与不确定性。在作品展示与创作的方式上,大多以在地的形式,试图逃逸出白立方的主流叙事,在废墟,被遗忘的建筑等地,尝试更生动特别的艺术介入方式。助教团队主办 /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总顾问 / 许江 高世名总策划 / 吴小华 韩绪西湖大学学术支持 / 许田 孙一创新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吴小华、韩绪、段卫斌、俞佳迪、陈华沙、姜珺、李轶军项目总执行 / 刘益红 胡晓琛 向逸冯宇纯 张斌斌 苏雅婷 严聆然外事支持 / 金赛英 陆君霞 郦君主视觉设计 / 王骁勇视觉发布团队 / 濮仕珊 郑叶颖 涂宇嘉 刘致良 王凡图文 | “小学期”教学项目执行团队编辑|方 舟 赵雨岑 刘黄舒晨审核|徐 元 俞佳迪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CAA全媒体工作室投稿邮箱:caanews@caa.e.cn

灵明

这个德国人塑造了现代的美国大学

人们如果称他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那么或许还得称他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祖父。很少有美国人读过他的作品,但他的理念却通过他所创立的德国大学跨越大西洋,感染了美国的年轻学者。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德国学者、政治家,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他与弟弟亚历山大都是德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亚历山大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而威廉的研究对象则是社会文化,如教育学、国家理论以及对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分析。他是普鲁士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外交官。威廉冯洪堡(图源:wikipedia)在1809-1810年期间,威廉冯洪堡被授权在柏林创建新型大学。很快,普鲁士的其他大学都效仿了这种新型大学,随后,德国其他地区的大学也都以此为模板改造。也许超出洪堡本人的预料,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现代大学受到洪堡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德国。人们如果称他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那么或许还得称他为美国现代大学的祖父。很少有美国人读过他的作品,但他的理念却通过他所创立的德国大学(更准确的说是普鲁士的大学)跨越大西洋,感染了美国的年轻学者。很难想象,超过10000个美国学者在19世纪中叶获得了这些德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有些人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领导者,并把洪堡的办学理念带给了美国。他们发现,洪堡的普鲁士大学坚守两条原则:探索科学的自由;教学研究的统一。这两点创造了美国的大学。美国大学的崛起在内战之前,美国有许多学院(college),相当多的一部分称自己为大学(university)。但是它们全部承袭英国大学的传统——学院制。(编者注:在英国大学里,学院拥有相对独立的财务权和管理权,学生和教授共同参与管理,学生会把学院看作终生的家。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的各个学院就是反映英式大学传统比较直观的例子。)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主要致力于传授知识,培训那些进入当时所谓学术领域的人,基本不注重研究。此外,除了内战期间根据莫里尔法案(编者注:1862年颁布,旨在促进美国农业技术教育)新成立的农工学院,当时著名的大学通常由宗教教派建立,并坚持宗教正统。今天很难理解当时洪堡的理念有多激进。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1877年,一位生物学教授被阿默斯特学院解雇,只因为他将生物学视为一门科学而不是“绝对独立精神创造者的产物”(an absolutely dependent proct of an absolutely independent and spiritual creator)。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丹尼尔科伊特吉尔曼的领导下在巴尔的摩开设了一所新型美国大学,非常明确地模仿了威廉冯洪堡的办学理念。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这是美国第一所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老师多在德国大学接受教育,新型大学能够授予博士学位。几年之后,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将哈佛学院重塑为哈佛大学,由洪堡设计的大学模式迅速而稳固地在美国扎根。约翰霍普金斯大学Gilman Hall(图源:wikipedia)然而,依我来看,这简短的说明并不完整,甚至可能不是真实的情况。究竟是什么,使得探究自由和教研合一的思想对年轻的美国学者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呢?其实,在这些著名的理念背后有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基本主张——至少原来几乎不为美国人所知。洪堡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倡科学并非已经发现的事物,而是永远不会完全发现但要不停探索的事物”(das Prinzip zu erhalten, die Wissenschaft als etwas noch nicht ganz Gefundenes und nie ganz Aufzufindendes zu betrachten und unabl ssig sie als solche zu suchen)。简而言之,正是这种理念孕育了当今美国的大学,使大学从一个主要致力于传承既有知识的机构转变为探索、追求、发现新知识的地方。今天,当我们将美国主流的研究型大学视为科学探究发现的重要机构时,我们想到的是这些学者在知识的前沿寻觅着真理,却很少意识到大学作为研究机构和探究中心的传统甚至还不到两个世纪。作为寻觅过程的一部分,自由研究和教学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标是知识,新的和更多的知识;研究型大学不断地探究,并将奖励颁给新的发现而非旧有的知识。矛盾的地方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研究型大学对19世纪下半叶快速工业化的美国和20世纪的技术超级大国的吸引力,但有几点矛盾的地方。一个原因在于,威廉冯洪堡肯定不希望被称为促成当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人物,他认为这样的大学太实用化、职业化了,并且完全缺乏对全人类发展以及最高意义上促进人类文明的责任。同时代德国的大学相比于美国,不那么注重新发现。当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美国主流的研究型大学并非将大部分科研直接用于工业和统治工具,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拥有丰富的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协会管理的专业研究中心,比如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和弗劳恩霍夫协会。这些机构并非大学系统的一部分,尽管是大学教授会将两边的工作联系起来。这让我想到了洪堡对美国大学影响最为矛盾的一点。他在普鲁士的改革并不只是大学,还有学校。他是新型大学的创始人,但事实上他的大学模式完全有赖于德国的大学前教育模式,后者使学生为进入大学做好了准备。这在德国众所周知,但在美国几乎不为人知。即使美国出现了流传至今的预科学校,但是洪堡的理念并没有在大学前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怎么解释呢?事实上,洪堡模式的大学并没有取代美国当时已经存在的学院(college)系统。相反,大学被放置在原有学院之上,导致美国的大学教学模式很特殊,先要完成学院本科基础,然后才可以接着进行后期的高级研究生教育。洪堡的改革只启发了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实际上,之前的学院本科阶段取代了预科学校,成为了研究生之前所需的基础教育。洪堡的理念只适用于美国的研究生阶段,当人们意识到这点时才发现,相比于德国没有单独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模式,美国更适合洪堡理想中的因材施教和研讨会模式。此外,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研究生阶段,与随后的博士后培养密切相关,非常适合集中做研究,这与本科院校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方面,洪堡的大学模式今天在美国的压力实际上可能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压力要小。因为在联邦德国,这种模式必须努力适应比洪堡预想中多得多的大学和学生。矛盾的是,虽然美国的这两个数量都更大,但一直以来大多数美国高等教育都更关注大学本科水平; 因而真正的大学(研究生水平)的压力就要比德国小得多。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实际上可能比德国大学更接近威廉冯洪堡的模式,这与大学的自治权有关。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不熟悉他的有关限制政府干预大学的思想。即使是大多数了解洪堡工作的德国人都不知道,洪堡为实现大学的财政独立,特别鼓励其获得拥有自由支配权的捐款。在美国,无论是原先的私立学院还是后来的私立大学,都恰好实现了独立于政府的财务自由,德国大学却没有成功。美国的大学代表了独立自治的勃勃生机传统,学术自由深深依赖于此。甚至美国的公立大学也在模仿私立大学机制,他们同样拥有非直接来自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威廉冯洪堡按照理想中的古希腊学术传统,付出了英雄般的努力重塑了普鲁士教育,却反而直接引领了美国新大学的创建,并带来了塑造新时代的工业技术革命,这难道不是最矛盾的吗?作者介绍Steven Muller博士是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长。本文基于1985年5月他在西柏林国会大厦纪念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逝世150周年发表的评论,以及198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