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乃大归乎
专栏作者
推荐
最新
查看
-
一、学渣不偏科,可塑性强学渣不偏科,这听起来似乎很搞笑,但是我们可以来细细分析,在备考的时候,考生们总喜欢先看自己成绩较好的科目,反而对于薄弱学科的备考总是拖延,广大学渣每一科目基础相同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的问题,翻起一本书就能让他们为之“倾倒”,可塑性强。 二、学渣懂得什么叫做全力以赴“一夜复习两茫茫,看一句,忘三行。”谁说学渣的备考一定只能是这样!认为学渣们比学霸更懂得考研的意义,更懂得什么叫全力以赴。广大学渣们也许在学习的道路上积攒了太多的能量,是时候爆发出来,证明自己的真正实力。“我猛然意识到,机会到了,是时候该行动了,这是我证明自己最后一个机会。”一位参加2015研究生考试的学生曾经这样说道。在备考的那段日子里,他告别心爱的篮球,踏上了早出晚归的备考路。“被嘲笑、被冷眼旁观,也被人鼓励。谢谢他们。”他全力以赴,最终考取了理想院校。的确,学霸比学渣更容易患得患失,学霸们身上的隐形软肋往往更加可怕。三、学渣懂得如何自我排遣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学渣总是经受着比学霸更大的压力。学习成绩不如意,外带上生活中的不如意,然而生活总归还要继续,这就使得学渣的受挫能力更强,他们身上的抗挫基因变得愈发强大,也逐渐找到了自我派遣的方法。考研除了知识的比拼搏外,毅力的比拼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见到每年因为最后冲刺高原期而一蹶不振的考生比比皆是,学渣们在考研前就已经掌握了自我排遣的方法,能较好的舒缓紧张的内心,不至于功亏一篑。希望各位前学渣能够一雪前耻“咸鱼翻身”,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亮瞎小伙伴们的眼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不计过往,只看未来。预祝各位考生取得理想佳绩,金榜题名! 更多
-
华中师范大学邀请李元胜作了题为当代诗歌阅读和理解的讲座,分享从现代诗歌看当代人的内心的感悟。“诗歌是人类的心灵史,而现代诗歌则能忠实呈现当代人内心的复杂与微妙。”,“当代诗歌阅读和理解”讲座在文学院一楼报告厅举办,文学院副院长魏天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曾巍等相关领导出席。西娃的《“哎呀”》是首“难得的口语诗”,李元胜称,“很少有诗人能从叙述到叙述,来写出内心对父亲的牵挂。”不过,其最后的结尾颇有争议,魏天无认为其“戏剧性太过”,删去会更好。而女诗人代薇的八行诗《底线》被李元胜评为是一首“没有准备退路”的诗,它尖锐地指出当下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层层急速递进,“退无可退还在退,死去的还在死”。被李元胜和魏天无十分推崇的人邻的现代诗《荒草》,在场几乎一半的人在读了一遍后都表示读不懂。魏天无称人邻的诗具有“生长性”,内涵十分丰富。李元胜则坦言,一直喜欢人邻低调、克制、缓慢的写作风格。“这首诗既写荒草,也写书法,它们互为替身,汉字面临秋风,荒草面临不安的手指,它们互相承担着对方面临的无边秋意。”他点评道。而宇舒的《写给11月6日的梦境,和它的消失》很好地反映了当代两性关系的复杂性。“一场梦境,一个人和已逝之爱的纠结,对爱情的依赖和绝望,让她仍处在这往复的倾轧之中。”李元胜说道。这首诗中,他最欣赏关于幸福的那句描写,“幸福像汽车滑过减速带时的震颤,它不肯减速”,认为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挽留却不可得。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同学问到李元胜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和《走的太快的人》这两首诗的比较。李元胜说:“两首诗是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写出的,所以风格差异很大。前首诗是在云南一个大学里漫步时想到的,因而风格悠闲缓慢,而后一首诗年代比较远,是年轻气盛时的作品,故而风格更加直接凌厉。”回答后李元胜笑道:“所以好多诗我都不敢放在一起编进书里,怕别人以为作者人格分裂。”而在回答关于写诗时遇到的困境时,李元胜坦言,自己的每首诗都是在困境中挣扎出来的,很多时候诗歌写作更像是“遭遇闪电”。李元胜:诗人、生态摄影师,大学时期开始写作,一直活跃在中国诗坛。现为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诗刊社首届中国好诗歌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