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哪些?

曼鼓疯
回东之齐
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高,人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而且,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有较大差异,因此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扩展资料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时勘,卢嘉,2001):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强劲势头,由复杂性增加而导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由原来的局部、分散转变为整体、系统。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劳动力多元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对象是____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是___人的行为规律?

秘密战
令箭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哪些人的行为规律

越冢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里的管理者、员工的行为规律。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扩展资料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强劲势头,由复杂性增加而导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受权变理论的影响,先后出现了多种领导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决策显得十分重要。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由原来的局部、分散转变为整体、系统。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于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向纵深发展。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问题什么是组织行为学

九朵云
假大侠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楠雨宸雨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其有何特点?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三:1、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2、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它既有与组织中人的行为生物性特征相联系的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又具有反映人的社会活动规律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3、实用性。组织行为学相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来说,它是属于应用性科学。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二、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三、试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学特别是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管理科学的新发展。25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什么人的行为规律性

美刺
凡尔赛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对象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缓急相摩
花流
组织行为学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促使了企业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组织行为学又有其自身的许多分支,如企业组织行为学、学校组织行为学、医院组织行为学、军队组织行为学等等。目前企业组织行为学研究较多、应用较广,因此,人们常把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组织行为学等同看待。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很多,美国学者斯帝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1997)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1)组织中的个体(TheIndivialintheOrganization)•个体行为中的基础•态度和工作满意度•人格与价值观•知觉与个体决策•基本的动机概念•动机:从概念到应用•情绪和心境2)组织中的群体(TheGroupintheOrganization)•群体行为的基础•理解工作团队•沟通•领导的基本观点•当代领导问题•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3)组织系统(TheOrganizationSystem)•组织结构的基础•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学科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如表1-1所示。表1-1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科具体学科主要影响和涉及研究领域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员工招聘与选拔、薪酬管理、劳资关系组织管理学组织理论、组织技术、组织变革、组织文化行为科学心理学激励、领导、知觉、个性、个体决策、工作满意度、态度、工作压力、工作设计社会学群体动力、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沟通、行为改变、态度改变、群体决策人类学价值观比较、态度比较、跨文化研究、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社会科学政治学冲突、组织内权力与政治经济学领导有效性、工作绩效伦理学激励、领导、沟通的伦理问题以下三个问题一直是多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早期的组织行为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近年来组织行为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2)激励问题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激励的理论。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3)组织变革问题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中涌现了大量的领导理论、组织理论和技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组织面临的环境是信息分散、活动范围空前扩展,组织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更在于形成组织创新的传统和习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们为何越来越重视组织行为学?主要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心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换句话说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中员工素质不高,或者员工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中的资金、土地、原料、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虽然机器人的出现和电脑的普及会代替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脑力劳动者比例随之增高是一个人人皆知的事实。据统计,在手工操作为主的企业中,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人数比例是9∶1;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企业中,这个比例是6∶4;在自动化企业中,这个比例是1∶9。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增高,人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性。而且,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有较大差异,因此管理者掌握必要的组织行为学知识与技能势在必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是以企业中的“人—人”系统为重点的。在一个企业中,涉及的管理内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对物的管理,称之为“人—物”系统;对人的管理,称之为“人—人”系统。在“人—物”系统中,涉及许多学科,如会计学、财务学、工程学、物资管理学、信息管理系统、统计运筹学、生产管理学、工程心理学及各种技术学科;在“人—人”系统中,也涉及许多学科,如: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会心理学、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心理学、领导科学、人事心理学、沟通学等等。其中,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近几年许多北美的组织行为学家把自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1927年,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27—1965年,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65—现在,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组织行为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劳资关系矛盾斗争寻求解决法的结果。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资方的目标,而改善工作条件以及提高福利待遇是劳方的要求。资方追求效益,劳方期待公平,满足生活和人性方面的需求。劳资矛盾的加剧,比如,引发的大规模罢工、关闭工厂等,会使得劳资双方两败俱伤。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特别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劳资矛盾非常突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认为,劳资双方不应为争夺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利益而喋喋不休,而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条件。只有这样,大家的日子才好过,双方也由过去的心理对抗变为心理协同。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Taylor,1964),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Munsterberg,1863—1916)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心理学之父”,首次在英国伦敦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为《心理学和工业效率》(Munsterberg,1913)一书中,芒斯特伯格明确提出,他的目标在于去发现:(1)寻求如何使人们的智能与其所从事的工作最适合;(2)在什么样的心理条件下,才能从每个人的工作中获得最大和最令人满意的产出;(3)企业如何去影响工人,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最好的结果。芒斯特伯格的著作,又得到莉莲·吉尔布里斯(LillianMollerGilbreth,1878—1972)创新思想的补充。在1914年出版的《管理心理学》(Gilbert,1980)一书中,吉尔布里斯就想把早期的心理学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实践中去。她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她强调,在应用科学管理原理时,必须首先看到工人,并且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和需要。工人很多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工作的单调,而是因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关心不够。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力图把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但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把心理学应用到管理方面的另一位重要的早期行为科学家是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alterDillScott,1869—1955),他于1900年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写过许多关于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方面的书(Scott,1908),还写了一些关于有效地选拔人才等人事管理实务方面的著作(Scott,1961)。从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心理学在研究工作环境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心理学开始兴起。二、霍桑实验的影响1927—1932年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从事著名试验的埃尔顿·梅奥(EltonMayo,1880—1949)、罗特利斯伯格(F.J.Roethlisberger,1898—1974)和其他一些人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早在1924—1927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西方电气公司合作开展一项研究,以确定照明和其他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他们发现,对试验小组的照明,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生产率都有提高。在研究人员打算宣布整个试验失败之际,哈佛大学的埃尔顿·梅奥却看出某些不寻常的东西,便和罗特利斯伯格以及其他一些人继续进行研究。改变试验小组照明度,改善休息时间,缩短工作日和变换有鼓励性的工资制度,似乎都不能解释生产率变化的原因。于是梅奥和他的研究人员做出结论,必定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他们认为,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一些社会因素在起作用,如士气、劳动集体成员之间满意的相互关系(一种归属感)以及有效的管理。这一类的管理工作,要求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集体行为,并且通过这样一些个人之间的处事方法,如激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等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上述试验小组所出现的现象,基本上是由于受人“注意了”而引起的,这通称为“霍桑效应”(Mayo,1960;Roethlisberger,1941;Roethlisberger&Dickson,1966)。霍桑实验及早期人际关系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之处包括:(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梅奥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HumanRelationsTheory)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的管理学者、专家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对该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行为科学这一新兴学科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提出了“行为科学”的概念。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一些大学的著名学者研讨后,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BehaviorSciences)。行为科学是凭借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一切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教育学、生物学、医学、宗教学等)的理论来研究人的各种行为,因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是由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心理学是其形成的一块重要基石。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行为科学学派的形成。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行为科学进入到组织行为的研究阶段,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进入80年代,组织行为学又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宏观组织行为学来源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探讨在一定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和组织行为;微观组织行为学来源于心理学,研究个体行为、态度、动机与组织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三、组织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虽然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基本上停留在经验和朴素的认识上。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1935—1937年周先庚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与陈立合作,在北平南口机车厂进行了关于职工提合理化建议的调查研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摸索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途径。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实验研究。1935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撰写并出版了《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已逐步开展工程心理学和劳动心理学的研究,但管理心理学的起步较晚。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西方正在迅速发展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知之甚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部门感到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心理学界也感到需要开展有关生产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种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管理心理学才逐步得到发展。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起步。中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实际上是组织行为学会,迄今为止各省市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为科学学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有两个工业心理学的专门研究机构从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经济与心理行为研究中心(原名工业心理研究室),2)浙江大学的工程心理学(原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专业)。它们均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热的兴起,全国许多高校的管理学院的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以组织行为学领域作为学位论文的课题。从80年代起,我国翻译出版了一批国外较有影响的著作,如薛恩(Shein)的《组织心理学》(薛恩,1987)、马斯洛(Maslow)的《动机与人格》(马斯洛,2005)、麦考密克(McCormick)等人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伊尔根,1991)以及一些以“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命名的其他著作。1985年出版了第一部由我国学者卢盛忠编写的《管理心理学》教材,随后,又出版了许多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著作。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俞文钊的《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陈立的《工业管理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徐联仓、陈龙的《管理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和王重鸣的《劳动人事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类著作逾百种。在这个领域内,也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激励、人员测评、岗位胜任特征、工作业绩评价、管理培训与发展、领导的CPM理论、变革型领导、管理决策、跨文化研究、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组织公民行为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在研究和从业人员数量、成果的数量和创新性、社会影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时勘,卢嘉,2001):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企业重组、战略管理、跨国公司或国际合资企业管理的研究呈现强劲势头,由复杂性增加而导致研究的注意力全面转向整个组织层面。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受权变理论的影响,先后出现了多种领导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管理决策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在个体层面上,组织行为学比较注重决策和判断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在组织层面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利结构和参与体制,并特别重视决策技能的开发和利用。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还有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它们也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相应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由原来的局部、分散转变为整体、系统。目前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于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向纵深发展。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劳动力多元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组织行为学家把组织作为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来看待和研究,研究领域已突破传统框架,涉及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业业绩评价、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跨文化比较等新领域。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组织行为学认为强调生产率与强调工作生活质量并非相互排斥的。如果工作生活质量不令人满意,是很难实现高生产率的。相反,高的生产率是拥有改善工作生活质量所必需资源的先决条件。组织行为学越来越重视有关工作满意度、雇员安全与健康、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压力管理、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内容的研究。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行为。(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题等。(4)很多理论来源相同。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比较宽广,但很多理论来源与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来源相同,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生理学。其中心理学是一门主要学科。(二)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虽说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诸多方面是相同或一致的,都是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很多学者也容易将两者混同起来,但它们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表1-2对这些差别作出了比较。按照笔者的看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前者的研究对象是指组织中人的外在、可观测、可变的行为,而后者的研究对象是指组织中人的心理(包括外在、可观测、可变的行为,也包括内在的、甚至是不可观测、不可变的行为,如思维、本能)。由此决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更为具体、直观、实用,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则比较抽象、隐晦和理论化。表1-2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比较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指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理论基础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等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学科性质行为科学心理科学形成背景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莉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Leavitt,1964),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字数限制,只能回答这些了建议你分开问或自己买本书看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哪几种

大鹰啸
长别离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实用性等特点。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管理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与生理学等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运用的范围极广,组织行为学正是把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结果和产物。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不仅在西方受到重视并在迅速的发展,在我国也从介绍开始转向普及和应用,组织行为学必将对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其它科学一样,都必然遵循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未来的预见性等原则。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西方学者提出的理性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的假设,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有一定的意义,其中有科学的成份,也有片面性,我们在借鉴时,一定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征有: (1)边缘性、综合性 :(多学科交叉性、多层次性) (2)两重性 :(多学科性、人的两重性、管理的两重性) (3)实用性:(应用性科学) 3、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特别最近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克里斯·霍夫曼(Chris Hoffman)从大学毕业,情绪高涨地开始了她的新工作——IBM的销售代表。最初的几个月,她忙得不可开交,参加了大量的正式职业培训,了解她将负责销售的产品,还要费力去理解她那个高深莫测、性情多变的上司。 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克里斯满心困扰,辗转难眠。几周来她在工作中留意观察,许多问题萦绕脑海:“为什么一些同事会比另一些更加成功?在主要用电脑来交流的今天,当我们走出家门走入工作时,怎样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共同合作?怎样才能学会应付完成销售额的压力?当我叫同事卡丽(Carrie)帮忙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跟我合作?为什么经理征询我的意见,但随后又不理睬我的建议?新的IBM文化和旧的有什么差别?它为什么总在不停地变化? 4、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合乎科学性的研究方法,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就无法揭示客观规律,组织行为学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也有一套作为揭示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要遵循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 对未来的预见性。 5、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具体方法

在组织行为学中什么是组织行为?

极物之真
兵捉贼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组织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组织现象,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组织学家的重视。一般的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许多管理学著作把组织行为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但是,这样划分组织行为并不合适,组织行为并不能简单的看作组织中人的行为,因为人不是组织的构成要素,组织行为应该是组织中要素之间以及组织要素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行为。虽然组织行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行为,但根据组织要素的不同,管理主体所发出的行为是管理行为,管理客体所发出的行为是业务行为。因此,任何组织里的组织行为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在任何组织中,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完成具体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例如,工人制造产品,教师讲授课程,医生治疗疾病,秘书处理信件,会计核算成本等等。我们把这类工作看成是具体的业务或操作,这类工作是非管理性的工作。另一类工作则以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为特征,如工厂中的厂长的工作、学校中校长的工作,医院里院长的工作,公司中的经理的工作。他们虽然有时也完成某些具体工作,但的时间则是在制定工作计划,设计组织结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领导和协调并检查他人去完成各项具体工作,这类工作是管理性的工作。管理行为是一种影响和协调他人行为的行为,人们把由管理行为进行影响和协调的他人行为称为业务行为。对不同的组织来说,有不同的业务行为,如对工厂来说是产品设计、生产程序设计、劳动设计、生产能力计划、厂址选择、厂内布局、生产制造产品;对学校来说,是授课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对医院来说是看病和护理。这些行为都是业务行为,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不断前进、充满活力。通过业务行为,组织可以直接达到组织目的的,为了确保这一基本过程顺利而有效的进行,组织还要展开另一项行为,这种行为就是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是促进业务行为实现组织目的的手段和保证。从根本上来说,管理行为与业务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而且,对这两类行为进行区分的意义相当重大。明确管理行为和业务行为的区别,可以让每个管理者明确自己作为管理者的管理职责,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与业务行为者的工作混淆起来。一、行为的主体不同从事管理行为的人可称为管理者,如企业中的厂长、公司的经理、学校中的校长、医院中的院长、政府的首长以及各类管理人员。而具有组织特点的业务行为的主体对于不同的组织来说是不一样的,对于业务行为的主体,可以称为业务人员,如工厂中的工人、公司的职员、学校中的教师、医院中的医生和护士、政府中的一般公务员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组织里的人既是管理者,同时又充当了业务人员的角色,如医院的院长在给病人作手术时是业务行为者,而在从事医院的各项事务管理时却是管理者。二、行为的内容不同管理行为与业务行为内容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管理行为具有普遍性,而业务行为却具有特殊性。尽管不同组织的管理行为有其不同的特殊性,但在不同性质组织中的管理行为,以及在同一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管理行为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表现为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而业务行为具有特殊性,而不同组织中的业务行为,以及同一组织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业务行为,却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都带有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业务的特点,如学校的业务行为是讲课批改作业;工厂的业务行为是加工制造产品;医院的业务行为是看病护理病人。正是基于此,有人认为不同组织中的管理人员相互之间是可以替换的;而学校的教师、医院的医生、企业的工人以及政府机关的职员所从事的行为就完全不同,他们之间是无法替换的。三、行为的直接目的不同应该说,组织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但是,两者所追求的直接目标却不同。业务行为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而管理行为的直接目的却是协调业务行为,使组织目标能有效地实现。编辑本段组织行为的特征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个体行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武瑠
国财并焉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等。其特点是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即我们通常说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应用于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组织管理技术和方法。  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管理科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系统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盾。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  一般来讲,人的行为是外显的,人的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而人的全部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就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依据,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2.社会学和人类学  人的心理既是脑的机能的反映,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既受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构成了心理学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实践领域和具体内容的不同,派生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如: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在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心理学的分支有40多个。  (三)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  一般来讲,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诞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在这些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发展教育积蓄实力。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管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学校管理领域。当时有一些学者,撰写文章,用人际关系理论分析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校所反映出的问题和不适应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学校的原有的运行方式产生质疑,期盼着教育的改革。但是如何进行改革,却成了专家学者和界内人士不断争论的主题。目前在美国,就有三种不同的学校改革策略。一种策略被称为“标准本位学校改革”,它继承在美国延续了两百年的政治体制下的学校管理原则,核心是强化对各州公立学校的控制权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基本含义是:由州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传递到学校学区执行;通过对各州强制的、全州标准化考试的管理,对命令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第二种改革策略与第一种背道而驰,被称为“市场本位的学校教育改革”,主张抛弃由政府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陈旧理念,饶过或摆脱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控制,以教育券为纽带,转向市场对学校进行间接管理。把学校的运营看作是一种投资管理,让家长有自由择校的权利,让市场来选择学校。第三种改革策略是“全校改革”。这种改革的主张者首先对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出质疑,认为把学校假设为有序的、理性的机构,以为命令会像军队那样贯彻到底,历史证明这是徒劳的。这种策略主张,分散州政府的管理权力,创造篇平化的管理。学校改革被看作是组织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其关键是改造学校这个组织,从而激励校长和教师,使他们充满活力,激励他们进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他们自己能够致力于完成自己深信的目标和抱负。这要求在学校里通过组织管理,促进领导文化的发展,为孩子和大人创造出不断发展的成功气氛,使人们共享决策,充满热情地工作。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组织行为学应运而生,它从对教育组织的管理技术、方法发展到对教育组织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自1970年美国罗伯特•G•欧文斯《学校组织行为学》第一版问世,标志着这个学科的形成,此书再版时更名为《教育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