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际上著名的宗教学的学术期刊有哪些?

红土地
大乡里
宗教学研究

有人了解《宗教学研究》吗

快斗
同乎大顺
《宗教学研究》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这个问题问的好,小弟才疏学浅,第一次听说这本书,谢谢您的提问,祝您生活愉快。

从什么地方可以查到期刊杂志的国家级省级

其于泽也
挫针治獬
  从严格意义上说,期刊杂志并无国家级、省级的区分标准。因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就声明:中国的出版物,只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没有所谓国家级、省级等的等级区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通常将某刊物说成是国家级的,某刊物是省级的或市级的。这种划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些用处。这种划分的标准,大致是:  所谓“国家级”期刊,一般即指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的会刊;  所谓“省级”期刊,一般即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与本科院校的学报;  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也可视为国家级。  国家级刊物和重点刊物名称目录  (此刊物级别目录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起)  国家级学术刊物  1、《哲学研究》  4、《管理世界》  7、《政治学研究》  10、《教育研究》  13、《中国语文》  16、《中国图书馆学报》  19、《历史研究》  22、《新闻与传播研究》  25、《高校理论战线》  28、《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经济研究》  5、《经济管理》  8、《社会学研究》  11、《心理学报》  14、《外国文学评论》  17、《音乐研究》  20、《中国史研究》  23、《中国社会科学》  26、《光明日报》  29、《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英文版 3、《财贸经济》  6、《法学研究》  9、《民族研究》  12、《文学评论》  15、《外语教学与研究》  18、《美术》  21、《世界历史》  24、《求是》  27、《人民日报》  30、《体育科学》  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刊物目录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重 点 刊 物  出 版 单 位  1、哲学  1、哲学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2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学会  3  《哲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4  《自然辩证法通讯》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5  《科学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6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7  《宗教学研究》  社科院宗教所  2、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1  《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2  《金融研究》  中国金融学会  3  《经济法制》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4  《中国劳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  《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  6  《统计研究》  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  7  《保险研究》  中国保险学会  8  《经济学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9  《国际金融研究》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10  《宏观经济研究》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11  《财政研究》  中国财政学会与财政部主办  12  《审计研究》  中国审计学学会  13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4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与国家税务总局主办  应用经济学  1  《国际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2  《当代经济研究》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  3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出版社  4  《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5  《世界经济》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6  《价格理论与实践》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国价格学会  7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中国社科院  8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9  《国有资产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  10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1  《企业管理》  国家经贸委  12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研究所  13  《市场营销导刊》  中国市场学会与国家经贸委主办  3、法学  法学  1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  2  《中国法学》  中国法学会  3  《中外法学》  北京大学中外法杂志  4  《比较法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  政治学  1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上海社科院  2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  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中共中央编译局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5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  6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  社会学  1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中国青年杂志社  2  《道德与文明》  中国伦理学会、天津社科院  3  《妇女研究论丛》  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  4  《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5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华书局  6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  7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国际共运史学会  民族学  1  《东欧中亚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  2  《世界民族》  世界民族所  3  《日本学刊》  中国社科院  4、教育学  教育学  1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部 中国教育学会  2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教育部  3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4  《课程 教材 教法》  教育部  5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6  《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理工大学 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  7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部 华中师范大学  8  《中国高等教育》  教育部  9  《人民教育》(2000字以上)  教育部  10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教育部  11  《思想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所  12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13  《教学与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  1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2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部  3  《心理学探新》  中国心理学会  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1  《当代语言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  《古汉语研究》  湖南大学  3  《古文字研究》  中华书局  4  《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5  《世界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6  《语言文字应用》  国家语委  7  《中华文史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0  《文学评论丛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1  《读书》  三联书店  12  《语文建设》  文字改革委员会  13  《辞书研究》  上海辞书出版社  14  《文艺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所  15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字理论研究会  16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7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8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中国典籍与文化》  国家教育部  2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作家出版社  外国语言文学  1  《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  《外语界》  上海外国语大学  3  《现代外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外语学刊》  黑龙江大学  5  《中国翻译》  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6  《中国俄语教学》  中国俄罗斯研究学会  7  《日语学习与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8  《外语与外语教学》  大连外语学院  9  《外语研究》  解放军外语学院  10  《中国英语教学》  中国英语研究会  11  《外国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12  《当代外国文学》  南京大学  新闻传播学  1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2  《中国记者》  新华社  3  《现代广告》  中国广告协会  4  《国际广告》  中国对外经贸企业协会  5  《中国广告》  《中国广告》杂志社  6  《编辑学刊》  学林出版社  7  《中国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署  8  《中国图书评论》  中宣部出版局  9  《大学出版》  教育部  10  《图书发行研究》  中国发行协会  11  《编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12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  艺术学  1  《音乐创作》  中国音乐家协会  2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上海音乐学院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中央学院  4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学院  5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6  《舞蹈》  《舞蹈》杂志社  7  《艺术教育》  文化部  8  《美术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9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编辑部  10  《中国美术教育》  教育部 南京师大  11  《装饰》  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中国装饰杂志社  12  《中国油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3  《水彩艺术》  人民美术出版社  14  《中国版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15  《国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16  《连环画报》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17  《雕塑》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  18  《艺术与设计》  出版总署  19  《中国音乐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  《人民音乐》  中国音乐家协会  21  《中国音乐教育》  教育部  6、历史学  历史学  1  《史学理论研究》  历史所  2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3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社科院  4  《考古》  中国社科院  5  《军事历史》  军事科学院  6  《民国档案》  中国第二档案馆  7  《抗日战争研究》  近代史研究所  8  《中国地方志》  北京 中国地方志办  9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10  《当代中国史研究》  国史学会  11  《欧洲》  中国社科院  12  《当代亚太》  中国社科院  13  《美国研究》  中国社科院  14  《考古学报》  考古杂志社  15  《历史档案》  中国第一档案馆  16  《台湾研究》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  17  《拉丁美洲研究》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  18  《南亚研究》  中国社科院  19  《西亚非洲 》  中国社科院  20  《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  7、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1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教育部 中国人民大学  工商管理  2  《管理现代化》  中国科学技术学会  公共管理  3  《中国行政管理》  人事部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4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  5  《图书情报工作》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6  《国家图书馆馆刊》  中国国家图书馆  7  《图书馆杂志》  上海图书馆  8  《情报学报》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刊  9  《情报资料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中国人民大学  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11  《中国信息导报》  国家科技部信息司、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12  《情报科学》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  8博物馆学  图书情报文献学  1  《中国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学会  9、综合类  1  《文献》  国家图书馆  2  《文物》  国家文物局 文物出版社  3  《文史》  中华书局  4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论点摘编  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  6  《党的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7  《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8  《中国教育报》  (理论文章,1500字以上)  9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  10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东北师范大学  11  《中小学教师培训》  东北师范大学  12  《社会科学战线》  吉林省社科院  http://skc.nenu.e.cn/cgjb/table/200101.htm  http://index.sdjtu.e.cn/xbzy/kjc/kyc/%D6%D0%CE%C4%BA%CB%D0%C4%C6%DA%BF%AF2004%B0%E6.htm

我想考南开大学宗教学研究生,有什么准备的书籍么?除了 宗教学通论新编 还有木有嘞?

伯夷叔齐
单行线
《世界宗教》 斯马特著、高师宁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宗教学说史》 吕大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肖前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上为初试指定书目,乐群南开大学考研那里有,你可以看看

宗教学研究生毕业能有什么出路?

崔浩
感周之颡
宗教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政府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宗教事务管理、理论宣传、政策调研的工作,相应最好的岗位有:咨询/顾问、行政/后勤、学术/科研、教育/培训、人事部门。宗教学毕业生去向集中分布去向分别是事业单位、国有小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民营小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宗教学专业毕业生薪酬指数:1.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79%的宗教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8%。按照十分制计算,宗教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0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2.毕业2年薪酬指数:59%的宗教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6%。按照十分制计算,宗教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25,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3.毕业3年薪酬指数:56%的宗教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6%。按照十分制计算,宗教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2.96,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引用自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22/c70731-26888494.html

SCD来源期刊目录(2017版)

娜塔莉
师心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cnzpkperiodname道德与文明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孔子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周易研究哲学动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哲学分析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管子学刊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宗教学研究美与时代:学术(下)中国穆斯林逻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宗教孔学堂五台山研究中国道教第欧根尼科学与无神论法音原道天风中国天主教佛教文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改革人口与经济经济学家经济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南开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现代日本经济文理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学科门类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1哲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02经济学一级学科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学0101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机构简介

不寻常
守灵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宗教学术研究专门机构。宗旨是: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关的学术成果,对宗教学基础理论和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本土各种宗教的教义、经典、历史、现状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以增进对人类观念形态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加强对世界面貌和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为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调整,截止到2008年6月,有在职人员78人,其中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24人,助理研究员22人。研究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行学术民主,尊重独立探索。同时,现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项目有200多个。其中《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和《宗教学通论》等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截止2007年底,已出版专著类图书500余部,发表论文2000余篇。此外还有译著、译文、工具书、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大量学术成果。《世界宗教研究》和《世界宗教文化》是该所主办的季刊。《世界宗教研究》创刊于1979年,主要登载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论文,介绍国内外宗教学研究动态和重要资料。《世界宗教文化》(原《世界宗教资料》,1980-1994年)侧重宗教文化主题。兼顾学术探讨与知识普及。两刊均由《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该所还主编《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和《中国宗教学》。世界宗教研究所图书馆藏图书9万册,每年平均订400种国内外期刊。图书刊物以宗教学各分支学科为主,馆藏宗教学图书与国内各图书馆相比,品种和覆盖面是最丰富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其中不乏宗教学专业方面的珍善本藏书。研究所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宗教学术研究人材的责任。截止到2011年,全所有在职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1979--2002年共计招收培养博士生49名,硕士生70名。1999年又设立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已有4名博士后进出。

宗教,有关于一份关于宗教的调查报告,各位童鞋帮帮忙,填一填(仅限于中学生哦,老师也可以)

残花泪
实历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基本情况分析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校园里的大学生们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接收外界信息,宗教文化已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因此,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9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编制了一份“湖北省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调查问卷”,中南民族大学配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对在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现有55个民族22657名在校生,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以上。此次调查随机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1份问卷,回收率97%。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汉族学生少;女生多,男生少;共青团员多,中共党员少;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农村学生多,城市学生少。总共涉及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学生20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70%,汉族学生88人,占30%。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65%;中共党员占13%,共青团员占87%;理科院系和文科院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5%和35%;来自农村占43%,城市的占29%,城镇占28%。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  在这次调查中,有14%的学生选择“目前信仰某种宗教”。其中,选择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4人(回族11人,白族1人,东乡族1人,维吾尔族1人);信仰佛教的10人(蒙古族2人,汉族2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白族1人,侗族1人,彝族1人);信仰基督教6人(壮族3人,满族1人,畲族1人,汉族1人),信仰道教2人(白族1人,壮族1人);其他2人(白族1人,壮族1人)。  14%有着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某种宗教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  尽管余下的86%学生目前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这86%的学生中有71.2%的人表示“认同宗教”;70%的学生在回答“如何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个问题时表示“非常理解、尊重其个人信仰”。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2)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年龄  我们把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的年龄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小开始就有宗教信仰,这一时期我们归为朦胧期(12岁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周围事物的感官认识基本上来自家长的引导;二是中学时期开始信仰宗教,我们把这一阶段归为萌芽期(12岁~18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处于童年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有自己的思想,但这个时期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三是进入大学,即18岁以后,归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已逐步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调查显示,有20名学生选择“12岁以下”开始信仰宗教(19名少数民族学生,1名汉族学生); 3名学生选择“18岁以上”开始信仰宗教;5名学生选择“12岁~18岁之间”开始信仰宗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始于幼年时期,并且和他们的民族有着必然联系。  然而,我们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 41%的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是因为“承袭家庭传统”,而促使学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34%的学生选择了“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并且,让学生维持和鼓励自己坚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49%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之后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37%的学生认为“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宗教信仰带来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生活充满的喜悦和欢乐”。(该组数据均为选项里面学生所选比例最多的回答)  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与生俱来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块敲开宗教信仰大门的红砖,而真正的钥匙是宗教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  (3)大学生对待宗教的行为表现  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动机。在回答“如果你有参加宗教活动,那你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133人选择“祈福”,有87人选择“参观浏览”, 69人选择“好奇”,46人选择“陪同他人参加”,37人选择“兴趣”,27人选择“忏悔”。  大部分学生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场所进行祈福、祷告,来缓解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说明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而是通过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  另外,有18%的同学“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其中:36人想皈依佛教,16人想皈依基督教,12人想皈依伊斯兰教,5人想皈依道教。由此可见,佛教在大学生中形成的影响最大,这与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的深刻内涵有着密切联系。  不光是大学生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广大民众间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例如:农历2010年正月初五财神爷过生日,60万香客挤爆10多万平方米的归元禅寺,可见当今社会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佛菩萨的保佑,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  (4)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以及对宗教政策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16%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1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鸦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宗教信仰。  77%的学生表示“觉得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不相矛盾”,并且65%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宗教学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理性面对宗教问题”。仅4%的学生认为“宗教学就是关于如何信仰宗教的学问,因此开设宗教学课程就是传播宗教”。  在回答关于“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宗教应该和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上,59%的学生认为“宗教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有超越的宗教意识。它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间隔,又有互渗,它对民族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仅5%的学生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只求神灵,不求进取,完全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  在看待我国宗教的发展及各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67%的学生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传统宗教将与基督宗教多元共存,既竞争又对话,并在社会各层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次,27%的学生认为“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宗教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都将被边缘化”。4%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宗教取得主导地位,基督教将被边缘化”,还有2%的学生认为“基督教将取得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宗教被边缘化”。  在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宗教现状的个人看法”这一主观题上,有一名学生说:“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自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认为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在这样一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它的存在。宗教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  另有学生认为:“我国民族众多,而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国的宗教信仰比较多,群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什么坏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宗教人员却打着宗教的旗号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这是不可容忍的。”  还有学生说:“信仰不是迷信,信仰也不属于宗教,信仰是自我精神的显现。宗教的信仰以其善而使人自我约束与教育,学会在挫折中奋发。人应当先忏悔,从自我罪过中学会赞美别人的美好,再学会为他人之美好而祈福。宗教的存在以其本善之教义而繁荣。”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长期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宗教观念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在这次调查中,有1名学生同时选择了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其他”三种教派。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足以表明该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不够深刻。每种宗教都有它不同的教义,每种教义都是独树一帜,互不打扰。当一个人对某种宗教十分虔诚的时候,他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时信仰其他宗教。  其次,学生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仍有1名彝族的学生党员选择“有宗教信仰”。不排除该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他自身的民族有一定关系,纵观近几年各地区、各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党员信教的情况也并不罕见。  针对以上两点问题,结合我校在民族宗教方面所做的工作,谈几点建议: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由于个别大学生不明白何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义,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才会出现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盲目参加宗教活动等行为。  高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更要加强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有关职业规划、各类考试的讲座层出不穷,而关于民族、宗教、哲学方面的人文讲座则显得相形见绌。在29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够完整选出“我国宪法对宗教有哪些规定的”仅有85名学生,至于他们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可见一斑。  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宣传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课程选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园BBS、期刊杂志、QQ群等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  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  李志英在《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一)——大学生党员信教的人群特征及成因分析》中提到:大学生党员信教人群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与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心理紧张有关。[1]  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在回答“我国宪法中有哪些关于宗教信仰内容的问题时”,38名学生党员中23名不能完整的回答,占60.5%。大学生党员对我国的宗教政策都不太了解,亦无法在信仰宗教问题上发挥其党员的先进性作用。  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有必要把我国民族宗教知识纳入党校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清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信仰的本质。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唯物辩证法。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有41%的信教学生认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选择“受到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而皈依宗教”的仅占11%;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是否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所需。比如当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而在升学、就业、考试的时候选择去寺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我们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还肩负着“传道”的重任。  尽管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根据互联网上精神健康网站发布的信息得知:大学生中因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导致的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有强迫症、抑郁症、敌对、焦虑等;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冲动、自杀、杀人。  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内心的烦恼转移,但并没有得以完全释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问题,依然会积郁于学生内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1273816517@qq.com 佛教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帝王殊禅
礼法度数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基本情况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校园里的大学生们通过书籍、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接收外界信息,宗教文化已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因此,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宗教观念,对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9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编制了一份“湖北省大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调查问卷”,中南民族大学配合武汉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对在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一、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中南民族大学现有55个民族22657名在校生,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少数民族学生超过60%以上。此次调查随机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1份问卷,回收率97%。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少数民族学生多,汉族学生少;女生多,男生少;共青团员多,中共党员少;理科学生多,文科学生少;农村学生多,城市学生少。总共涉及少数民族22个,少数民族学生203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70%,汉族学生88人,占30%。男女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5%和65%;中共党员占13%,共青团员占87%;理科院系和文科院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65%和35%;来自农村占43%,城市的占29%,城镇占28%。(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基本情况在这次调查中,有14%的学生选择“目前信仰某种宗教”。其中,选择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4人(回族11人,白族1人,东乡族1人,维吾尔族1人);信仰佛教的10人(蒙古族2人,汉族2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白族1人,侗族1人,彝族1人);信仰基督教6人(壮族3人,满族1人,畲族1人,汉族1人),信仰道教2人(白族1人,壮族1人);其他2人(白族1人,壮族1人)。14%有着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他们从小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的民族甚至全民信仰宗教,在这种氛围下,他们对某种宗教的文化与生俱来的崇拜。尽管余下的86%学生目前没有宗教信仰,但是这86%的学生中有71.2%的人表示“认同宗教”;70%的学生在回答“如何看待具有宗教信仰的人”这个问题时表示“非常理解、尊重其个人信仰”。这个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而且基本上有部分肯定的倾向。(2)宗教信仰观念形成的年龄我们把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的年龄划分为3个阶段:一是从小开始就有宗教信仰,这一时期我们归为朦胧期(12岁以前),小孩的生理和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对周围事物的感官认识基本上来自家长的引导;二是中学时期开始信仰宗教,我们把这一阶段归为萌芽期(12岁~18岁)。这个时期的小孩处于童年到成年的发育阶段,有自己的思想,但这个时期大脑的认知和判断力下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三是进入大学,即18岁以后,归为成熟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已逐步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调查显示,有20名学生选择“12岁以下”开始信仰宗教(19名少数民族学生,1名汉族学生); 3名学生选择“18岁以上”开始信仰宗教;5名学生选择“12岁~18岁之间”开始信仰宗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始于幼年时期,并且和他们的民族有着必然联系。然而,我们进一步观察数据发现: 41%的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动机是因为“承袭家庭传统”,而促使学生正式皈依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34%的学生选择了“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并且,让学生维持和鼓励自己坚持宗教信仰的主要因素,49%的学生选择了“信仰宗教之后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37%的学生认为“与没有信仰的人相比,宗教信仰带来更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生活充满的喜悦和欢乐”。(该组数据均为选项里面学生所选比例最多的回答)这个结果与前面得出的“大部分学生的宗教信仰是自身民族与生俱来的”稍有出入:“民族信仰”只是一块敲开宗教信仰大门的红砖,而真正的钥匙是宗教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3)大学生对待宗教的行为表现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动机。在回答“如果你有参加宗教活动,那你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133人选择“祈福”,有87人选择“参观浏览”, 69人选择“好奇”,46人选择“陪同他人参加”,37人选择“兴趣”,27人选择“忏悔”。大部分学生通过对宗教的信仰,以及到宗教场所进行祈福、祷告,来缓解来自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说明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而是通过宗教信仰使自身得到心灵慰藉和精神解脱。另外,有18%的同学“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其中:36人想皈依佛教,16人想皈依基督教,12人想皈依伊斯兰教,5人想皈依道教。由此可见,佛教在大学生中形成的影响最大,这与佛教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佛教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的深刻内涵有着密切联系。不光是大学生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广大民众间的影响也是极大的。例如:农历2010年正月初五财神爷过生日,60万香客挤爆10多万平方米的归元禅寺,可见当今社会人们寄希望于神灵佛菩萨的保佑,渴望改变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4)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知以及对宗教政策的认识调查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16%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15%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鸦片”。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宗教信仰。77%的学生表示“觉得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之间不相矛盾”,并且65%的学生认为“高校开设宗教学选修课有助于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理性面对宗教问题”。仅4%的学生认为“宗教学就是关于如何信仰宗教的学问,因此开设宗教学课程就是传播宗教”。在回答关于“在我国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宗教应该和可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个问题上,59%的学生认为“宗教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有深刻的哲学背景,有超越的宗教意识。它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既有间隔,又有互渗,它对民族文化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仅5%的学生认为“宗教会麻痹人的主动性和科学创造精神,使人安于现状,只求神灵,不求进取,完全接受命运之神的摆布”。在看待我国宗教的发展及各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上,67%的学生认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传统宗教将与基督宗教多元共存,既竞争又对话,并在社会各层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次,27%的学生认为“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宗教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都将被边缘化”。4%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宗教取得主导地位,基督教将被边缘化”,还有2%的学生认为“基督教将取得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宗教被边缘化”。在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宗教现状的个人看法”这一主观题上,有一名学生说:“我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自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认为它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尤其是在这样一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它的存在。宗教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另有学生认为:“我国民族众多,而少数民族大多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所以我国的宗教信仰比较多,群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不是什么坏事,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有些宗教人员却打着宗教的旗号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这是不可容忍的。”还有学生说:“信仰不是迷信,信仰也不属于宗教,信仰是自我精神的显现。宗教的信仰以其善而使人自我约束与教育,学会在挫折中奋发。人应当先忏悔,从自我罪过中学会赞美别人的美好,再学会为他人之美好而祈福。宗教的存在以其本善之教义而繁荣。”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通过此次调查的情况看,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长期客观存在,尽管我们在大学生民族宗教观念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在这次调查中,有1名学生同时选择了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其他”三种教派。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足以表明该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不够深刻。每种宗教都有它不同的教义,每种教义都是独树一帜,互不打扰。当一个人对某种宗教十分虔诚的时候,他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时信仰其他宗教。其次,学生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仍有1名彝族的学生党员选择“有宗教信仰”。不排除该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他自身的民族有一定关系,纵观近几年各地区、各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报告,大学生党员信教的情况也并不罕见。针对以上两点问题,结合我校在民族宗教方面所做的工作,谈几点建议: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概念模糊的情况,我们认为,是由于个别大学生不明白何为真正的信仰,不清楚宗教的教义,不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才会出现同时信仰多种宗教、盲目参加宗教活动等行为。高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更要加强我国宗教政策的宣传。我们发现,在高校中有关职业规划、各类考试的讲座层出不穷,而关于民族、宗教、哲学方面的人文讲座则显得相形见绌。在291名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能够完整选出“我国宪法对宗教有哪些规定的”仅有85名学生,至于他们对政策内容的理解可见一斑。另外,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宗教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宣传的时候,应该注重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形式、创新学习手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学、课程选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多样的方法;通过知识竞赛、问卷调查、心理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校园BBS、期刊杂志、QQ群等与学生保持良好互动。2、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李志英在《大学生党员信教问题调查(一)——大学生党员信教的人群特征及成因分析》中提到:大学生党员信教人群的形成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有关,与这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心理紧张有关。[1]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培养。在回答“我国宪法中有哪些关于宗教信仰内容的问题时”,38名学生党员中23名不能完整的回答,占60.5%。大学生党员对我国的宗教政策都不太了解,亦无法在信仰宗教问题上发挥其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党员时,有必要把我国民族宗教知识纳入党校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内容,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清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两种信仰的本质。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唯物辩证法。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中有41%的信教学生认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选择“受到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而皈依宗教”的仅占11%;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同时,是否真正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所需。比如当前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而在升学、就业、考试的时候选择去寺庙拜佛,祈求菩萨保佑他们能够顺利通过。我们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职责,更为重要的是还肩负着“传道”的重任。尽管现在很多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我们根据互联网上精神健康网站发布的信息得知:大学生中因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问题导致的心理疾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表现有强迫症、抑郁症、敌对、焦虑等;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冲动、自杀、杀人。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内心的烦恼转移,但并没有得以完全释放。在宗教中得不到化解的心理问题,依然会积郁于学生内心。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