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您好,我想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可是百度上的东西都是些客观的没用信息,您能不能帮帮忙啊

冲击波
八恶人
气科院显然好考,中科院分较高。至于容易不容易调剂,没了解过。再一个,中科院好多气象专业的都是报送的,对考进去的多少有些影响吧。

要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跪求考研资料(大气物理学),万分感谢!

纳甲
气科院显然好考,中科院分较高。至于容易不容易调剂,没了解过。再一个,中科院好多气象专业的都是报送的,对考进去的多少有些影响吧。

哪几个学校招收气象类研究生

类人体
非常秀
楼上的说的很清楚,我补充。中科院大气研究所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主要是海洋专业的看你想往那个方面发展本人认为南大的气象是全国第一的,中国的气象学是从南大开科的,但南大主要是理论研究,大气方面,海洋少。学生主要以出国为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全国唯一的气象重点院校,门类全。中科院大气研究所和北大基本是一起的,首都嘛,有优势。军校好就业,但现在分配不好,很难留在大城市。必须博士毕业。海洋大学在青岛,海洋方面最好。别的大学不要考虑了,都是垃圾。如果主要考虑就业,个人感觉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比较好。 前身南京气象学院,专业性较强,学科实力全国第一。就业好。学科门类较细较全。 论名气: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前身是清华大学气象系,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为气象专业,1958年成为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物理学和天气动力学2个专业,1998年合并为大气科学专业,从2001年5月正式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的大气科学系。 下设的2个二级学科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大气科学系是我国当前大气科学领域惟一的大气科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设置齐全,兼有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研究所和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该系拥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大气科学系(DAS)成立于1944年,是南京大学的研究和教育机构。自成立以来,该系一直处于大气科学研究和教育的最前沿。该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天气动力学,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MSWL),灾害性天气与气候研究所(ISWC),灾害研究中心(CDS)以及全球变化研究中心(GCRC)。 另外 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也挺有实力 中国海洋大学主要从事大气—海洋动力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岸气象学方面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与生物及农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气象学 如果有意从军,军事气象学,毋庸置疑,就报解放军理工大学

中国有哪些研究院招收研究生啊!!!我是学经济的,想考研,知道的亲请告知几所高校!!!

诡八楼
何塘
中国招收研究生的研究院全目录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01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3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6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校信息列表中国航空研究院六一三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3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09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中国航空研究院626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40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02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10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42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工研究院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长沙矿山研究院郑州烟草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防化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

气象学考研院校以及就业前景

然则孰可
间隔年
必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啊原来是成都气象学院,有较完整的气象研究与教学条件,而且招收的人数也非常之多,相对好考。另外两个估计本来也不招几个人,刨去保研的,基本就没你份了谢谢我还想请问一下,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是从事哪些方向的工作?就业怎么样?对了,你是成都信息工程气象的吗?还有您知道这几所学校的复试分数线大概是多少吗?谢谢我在成气院读过研究生。它的自主命题不算难,分数线也不高,毕竟没有太多人把它作为第一选择。历年的复试分数线去它学校网站的“研究生处”的历史公告里面的录取信息都可以看到你说的其他2所学校我就不知道了。不过那2个不是专门的气象院校,招的人自然也非常少。不像成气院,每年招收几十人,机会相对多一些您方不方便留个联系方式,我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谢谢了358840744

大气科学专业考研能考哪些学校

盗马贼
回坐忘矣
1、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2、南京大学(Nanjing University)简称“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工程“、”985工程”,是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环太平洋大学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4、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5、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九校联盟(C9)、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山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大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气科学专业

到底是选择科研院所呢还是高校,该如何选择?

攻击者
越迹
  择校是一大难题,到底是选择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很多考生在选报时难以定向。下面是  一、考科研所比考高校的优势:1、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先期的学习进入名校学习,后期的科研是真实的科研,从增加工程实力水平来说,更强;4、考科研院所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肯定能上;5、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09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09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啊。6、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  二、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  三、报考科研院所和报考大学的研究生的总体对比:  这里我们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  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  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  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  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  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  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  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  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  国内很多科研院所规模不大,“名不见经传”,下面分别简略介绍一下: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唯一的材料研究机构,是国内最大的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国内唯一专门从事航空制造技术和专用设备开发的综合性工艺研究所。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1999 年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我国以矿冶科学与工程技术为主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与设计机构。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形成由12个全资子企业(公司),2个控股公司组成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集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我国公路交通领域唯一一所交通部直属的科研机构。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我国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基地。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化直属的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国家测绘局,是测绘行业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直属科研机构,是全国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和学术信息中心。  中国地质科学院—————————— 国土资源部属地质科研事业单位,下属7个研究所和几十个技术先进的实验室……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行业最大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由原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原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共同组建,2006年资产总额66亿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基地。神舟飞船的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我国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多学科综合性现代农业装备科研开发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  四、一位中国科学院博士生的意见:  如果学的是理学,如果想真正学点东西长点本事的话,最好选择读中科院的研究生.高校在科研水平上真的不能和科学院相提并论,高校和中科院跟本就不是一个层次.至于工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我了解的信息不多,所以不敢妄加表态!  五、个人观点:  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挤高校,而轻研究院所,毕竟学习的目的是就业,而科研院所早入手,早就业的模式可以解决后顾之忧,我更看重这些,而且日后跳槽,学位更优于毕业的学校,毕竟日后都是三四十的人了,跳槽的看已经的成果和能力,而对于学历,可能的反应在工资的某一项加分吧!所以,对于想上研,而确实考高校有点难度的,或者上不了清华北大这样学校的,可以考虑下科研院所哦!  考研院校选择,其难度不亚于高考,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考研是否能够成功!所以,方向很重要!  

请问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如何,非常感谢 急

蒙根花
哀溺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3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4科学研究月刊 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6铁道科学研究院 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8中国科学研究院 9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10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1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1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3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14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15机械科学研究院16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17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18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9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20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2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2科学管理研究23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2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5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26教育科学研究27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8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9社会科学研究30煤炭科学研究院31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32交通部科学研究院33电力科学研究院34环境科学研究35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36铁道部科学研究院37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8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39中国科学发展研究院40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41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42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43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4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45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46中国科学院研究所47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48林业科学研究49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50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51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52财政科学研究所53科学研究方法54自然科学研究55中国科学发展研究会56财政部科学研究所57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58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59建筑科学研究院60环境科学研究院61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6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63生命科学研究院64农业科学研究所65四川建筑科学研究66科学研究院67社会科学研究方法68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69如何做好科学研究70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71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72广播科学研究院73社会科学研究院74机械科学研究总院75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76科学研究工作计划77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78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79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80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81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8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83教育科学研究所84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85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86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87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88交通科学研究院89石油科学研究院90安徽教育科学研究所91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92科学研究所93电子科学研究院94安徽电力科学研究院95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96国际易经科学研究院97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98安全科学研究院99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100安徽电子科学研究所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人员概况:

福克斯
计然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现有职工405人,其中研究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3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8人。许健民董超华 蔡 斌 卢乃锰 黄 签钱建梅 师春香 施进明 杨 军 杨忠东张凤英 张其松 赵立成 赵风生许健民,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气象科研、业务及卫星气象的应用服务工作。他非常重视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工作。许健民院士在长期工作中,为了解决大量的气象资料存储难的问题,提出并实施完成了 “实时气象数据库”和“气象专用程序库”。为此,他撰写出版了“用磁带交换资料的技术”一书,对气象人员使用国外资料起了积极作用;为适应我国远程导弹试验的气象保障任务,他提出在常规气象资料十分匮乏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利用非常规资料进行天气分析,并在中央气象台创建了我国热带天气分析业务系统;在1987年东北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期间,他主持了森林火灾实时监测服务,及时提出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措施,及时准确地为中央领导和公众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火情信息,为灭火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务院的表扬;1991年夏季江淮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他提出了用气象卫星资料客观有效地监测洪涝,得出了87个县淹没情况和受灾严重程度的比较表,为国务院和民政部提供了准确的水情信息,受到国家防洪指挥部表扬;在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和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中,解决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高精度定位的难题,使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图像的定位精度达到了像元级,全面实现了实时、全自动、高精度,为风云二号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做出了贡献。在2001年10月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第29届会议上,该项工作受到高度评价;他提出了卫星云导风产品快速算法和云高度指定中区分薄卷云和低云的新算法,分别受到了气象卫星协调组织会议和国际云导风会议的高度评价。许健民院士被世界气象组织聘任为卫星专家工作组成员,在促进气象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卫星气象工作在国际上的影响做出了贡献。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8篇;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撰写出版著作2本;翻译出版和审核出版译著5本。研究方向: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董超华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1969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曾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主任,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卫星大气探测遥感理论、反演方法和应用研究。曾主持国家卫星应用技术重点项目:云对卫星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国家“八五”台风暴雨攻关和国家“863”项目有关遥感资料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课题。在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气象卫星业务产品释用手册一本,译文十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司局级自然科学奖一等1项和科技进步奖三等1项;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承担的项目和课题:FY-3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技术负责;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重点科研项目“风云三号(FY-3)卫星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仪性能指标和模拟试验研究”等。研究方向:气象卫星遥感反演理论、反演方法和资料应用研究。蔡斌,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风云三号应用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1970年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我国卫星气象的业务、科研技术工作。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工学院进修,作为访问学者曾赴美国NOAA工作。70年代,气象卫星、卫星遥感是国际前沿课题。急国家所需,广泛调研,深入探索,为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卫星遥感仪器确定技术方案进行了开创性工作。提出、落实卫星技术要求,进行仪器机载飞行试验,多次参加气象卫星发射,提出地面系统总体方案,参加地面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程建设。先后担任极轨卫星总体室主任,FY-1卫星应用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任命为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目前正从事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3卫星及遥感仪器的需求分析与技术评估工作;紫外、可见、红外、微波星载仪器的定标工作;FY-3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和专业包括卫星总体技术、卫星遥感、遥感仪器及定标、应用系统总体设计、卫星数据接收与地面系统运行控制。曾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发表科学技术论文十多篇,联合撰写出版著作二本。卢乃锰,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毕业,学士学位。1993-1994年在美国国家环境卫星资料和信息服务局工作,2001年被中国气象局正研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降水工作组(IPWG)成员。独立提出了“多通道协和降水反演”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蓝通道植被指数”的概念。开发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降水估计业务系统和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业务系统;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了“中国遥感卫星微波辐射校正场预先研究”、“利用微波和光学遥感数据共同反演云系内部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场参数”等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研的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专项“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的卫星遥感研究”、国家973项目中“新型卫星遥感资料的红外和微波降水估计方法研究”专题等。研究方向:大气参数反演,微波辐射校正黄 签 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82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同年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遥感所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研究生毕业,获中科院理学硕士学位。1985-199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遥感研究室工作,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任学科负责人。曾主持完成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NOAA卫星中国小比例尺假彩色影像地图的制图试验”课题成功研制完成了中国第一幅结合数字影像处理和地图制图学、符合国家地图规范的中国小比例尺卫星影像地图,作为国家地图产品由测绘出版社发行。分别获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最佳展示成果奖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该产品著作权人。1996年承担科技部九五攻关重中之重项目(3S技术综合应用)第一课题,负责“国家级基本资源环境与遥感动态服务体系”中极轨气象卫星深加工产品运行子系统的研制和运行,提供以季度为周期的全国最低云量影像数据基底和植被指数系列产品。1999年参加海洋863-818-11-02“大洋渔业遥感”项目,负责多种气象卫星海表温度反演产品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主要代表性论著和作品有:“A Photomap of China with NOAA AVHRR Data”和“Small Scale Cartography from Space – Application of NOAA Satellite to map China”(英文、国际会议文献)、“中国卫星影像地图”(测绘出版社、著作权人)、《风云纵览 -- 风云一号C星图集》(气象出版社、编委、图像美工处理)、《神舟三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图》(北京科技周)等。目前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制图应用和环境遥感应用分析工作。现阶段承担的研究项目主要包括:国家十五863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EOS/MODIS中国1/100万影像地图系列产品化”课题、国家十五863资源与环境领域-海洋监测主题“大洋渔场环境信息获取和应用技术”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西部生态环境20年要素演变卫星遥感研究”项目子课题。钱建梅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一直从事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和应用软件研发工作。先后参与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应用工程设计和实施,包括国家重点引进项目NOAA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国家重点工程风云二号、风云二号(02)批、风云一号(02)批、风云三号应用系统,主要负责数据存档管理、实时业务调度与控制、数据分发、卫星高速数据接收与图象处理等多个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在FY-1(02)批气象卫星存档管理系统建设中,在国内首次使用大型自动磁带库实现气象卫星数据自动存档和下载服务业务系统,并提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分层管理方法,提出以数据库为纽带,元数据为核心,从主机到存储进行端到端数据管理的设计思路,解决此前卫星资料存取的老大难问题,大大提高了卫星数据的使用效率。曾在国内重要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主持编写或参加编写30多篇/册气象卫星应用系统项目建议书、工程设计技术报告。研究方向:数据存档与管理、系统集成。师春香,研究员 1990年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静止和极轨卫星资料处理和应用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成就和从事的领域包括: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中国之暴雨”项目中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GEWEX/GAME/ HUBEX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开发了FY-1C/D和FY-1C/1D全球SST、FY-2C大气可降水业务产品、云湿度廓线、高云检测业务产品。研究了卫星云图神经网络客观云分类方法、卫星云图云系自动提取方法,卫星云图面降水估计神经网络方法等。利用卫星数据对98年夏季青藏高原中小尺度系统进行了研究;对98年夏季长江流域中小尺度对流云团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对98年武汉特大暴雨进行了研究;用MODIS和GMS5云分类数据分析2001年上海特大暴雨等。在FY3地面应用系统中任“产品质量检验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应用示范系统”陆面数据同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参加了三部论著的翻译和编写,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暴雨系统的卫星遥感理论和方法”课题的主要参加人员获得2005年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施进明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电子学会委员,气象百科全书分编委,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高科技企业星地通公司总经理。197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同年分配到航天部17所,从事软件研发工作。1985年因建设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需要,调到中国气象局卫星气象中心至今。多年来担任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设计国家级遥感卫星地面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存储系统,并主持软件工程实施工作。主要成就:主持完成“总装备部卫星资料存档与检索”等多个科研课题,负责编写《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国家军用标准,担任科技部国家MODIS共享平台建设技术组成员,目前负责嫦娥工程运行控制系统建设。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曾获中国气象局通令嘉奖、立功、全国气象先进工作者多次。论文论著:《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再工程的战略规划及实施》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4.09(第一作者);《气象卫星资料处理业务中的并行计算技术》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2005.09(独著);《高可用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微机接收处理系统-开发应用与发展》气象仪器装备2000.3(第一作者);《航天遥感数据编目检索方法》总装军标出版社2002/4/24(主编著);《Internet气象卫星资料服务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2002Vol.29No.8 (第二作者)等。工作领域: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构建大型计算机、网络和存储系统。杨军 正研级高工,硕士生导师198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硕士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从事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工作,在计算机软、硬件开发、通讯、图形图象处理、遥感资料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科研工作基础。参加了我国FY-1、FY-2气象卫星地面系统的科研及建设工作,任运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日本GMS展宽资料微机处理系统研制、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摄入卡研制、静止气象卫星中规模利用站系统研制等工作。参与中国辐射校正场科研工作以及95重点攻关项目35课题。此外还参与多个业务系统开发研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及司局级一、二等奖多次。国家高技术项目:“863-308-20-02星载对地观测轻小型传感器及卫星数据处理技术”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辐射校正场:“数据库检索与存档系统研制”子专题负责人。研究方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杨忠东,研究员,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副主任。从事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的科研和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曾参加和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308-14-05”课题(1999年-2001年)“MODIS资料处理及其环境和灾害应用技术研究”的负责人之一。财政部项目(Y0101)“西北地区土壤水分、沙尘暴监测预测研究”下属专题(Y0101-01-03)(2001年-2003年)“利用新型遥感卫星资料监测西部地区地表参数和动态变化”负责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1AA135060课题(2001年11月-2003年12月)“气象卫星对地观测数据综合处理原型系统”负责人。2000年9月至2001年9月期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工程中心下属的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MODIS数据处理与遥感信息产品开发研究工作。参加IMAPP软件包开发研制工作,合作完成MODIS云分类研究工作,独立完成“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剔除MODIS数据条带噪声”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科研论文,完成专著一本、工程技术报告3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地址:中关村南大街46号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邮政编码:1000812011年10月8日, 北京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建立联合实验室,携手研发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数据、高性能并发处理技术,从而为全国各级气象卫星机构和用户提供更先进的卫星数据与产品应用和服务。作为承担国家级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监测等应用的权威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卫星中心一直致力于拓展气象卫星数据的应用服务领域。通过建立“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将协同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相关团队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携手,共同在云计算、大数据(Big Data)、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海量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等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为国家气象卫星中心未来的技术方向、总体系统架构规划和设计提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及参考数据,为下一代卫星数据处理系统构建坚实的IT基础架构。“云计算正在深刻改变所有行业。“执掌商用平台云服务部门的微软全球副总裁Tom Casey在其演讲中表示,”随着气象卫星数据观测技术的进步,海量卫星数据的处理、存储与利用给IT带来了全新需求与挑战。与此同时,微软一直在云平台上对高性能并行处理及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应用进行重点投入,我们已为帮助中国气象局建立未来的IT技术储备做好准备。”微软和中国气象局的合作肇始于2005年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建设,双方在海量空间数据库应用、大规模并行运算等领域深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气象卫星工程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卫星应用效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云计算、高性能计算的研发中心和重要新兴市场,很高兴看到我们与伙伴们共同致力于中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我们多年来成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魏彩英女士出席了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微软联合打造战略合作研发平台表示祝贺,”在过去的六年里,我们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研究海量数据存储、并行处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我们将共同推进气象卫星大规模并行计算、海量数据管理、空间数据发布和服务等领域的先进IT架构和技术发展,使气象卫星在国家气象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效益。 “至此,微软与中国政府在云计算领域的协作已全面扎实地展开,其中包括:超过70%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工程师参与全球云计算产品、技术和服务开发;2010年9月在上海成立了助力中国政府、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云计算潜力的微软云计算创新中心;与上海、成都、无锡、济南等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紧密合作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以及今天助力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微软公司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