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每年的竞争大吗?报考的人多不多

爱之岛
警与犬
不算太大,天动方向的报录比可能会大四、五比一,大物方向的就小很多了。.....晕,有没有搞错啊 楼主说的是一3264626464个阅读短文的题目名,徐焰《邓稼先 两弹是他的勋章(节选)》 (1) 解析:浏览全文,注意叙述性语句,然后在原文基础上浓缩,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招待会上的回答、与同事分享饼干、抢先拿到原子弹碎片检验、带病坚持装雷管、平静地面对死亡、坐专车。 (2) 解析:结合语境仔细品味这些语句,不难体会。 参考答案:热爱祖国;不怕艰苦、平易近人、关心他人;舍己为人;乐观主义精神。 国家授予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大学学习或工作过。他们是: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还有一批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我校校友,如黄祖洽院士、唐孝威院士等。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先后十几位司令员中有5位是科技人员,其中3位是清华校友。在基地所属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先后11位所长中8位是科技人员,其中5位是清华校友。在千千万万为祖国“两弹一星”事业而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中更有数以千计的清华校友。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亲身参加1964年首次核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室任务的就有27位校友。我校许多院系的教师也都曾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过力量。今天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四十周年的时刻,我们要向所有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钱学森 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钱三强毕业后,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翌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在卢沟桥的炮声响起之际,以报国之志赴欧洲,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 1940年,钱三强取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又继续跟随第二代居里夫妇当助手。1946年,他与同一学科的才女何泽慧结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导师约里奥向世界科学界推荐。不少西方国家的报纸刊物刊登了此事,并称赞“中国的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国科学院还向钱三强颁发了物理学奖。 1948年夏天,钱三强怀着迎接解放的心情,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他回国不久就遇到1949年1月的北平和平解放,他在兴奋中骑着自行车赶到长安街汇入欢庆的人群。随后,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派人找到他,希望他随解放区的代表团赴法国出席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中共中央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拨出5万美元,要他帮助订购有关原子能方面的仪器和资料。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在新中国尚未建立时就有这种发展科学事业的远见,钱三强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国外归来后,他于开国大典当天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1960年,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后,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他像当年居里夫妇培养自己那样,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并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人们后来不仅称颂钱三强对极为复杂的各个科技领域和人才使用协调有方,也认为他领导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满门忠烈”的科技大本营。 晚年的钱三强身体日衰,仍担任了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一直关心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强调不仅要服务于军用还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9岁。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三强追授了由515克纯金铸成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了这位科学泰斗的巨大贡献。 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气象学、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1933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赵九章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柏林大学从师气象学家H你认识这个研究院的人吗参考资料:百度一下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条件

惊魂夜
马介甫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分别为122人和71人;45岁以下研究员占研究员总人数的71.4%。全院有52名科研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拥有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气象局特聘专家等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张人禾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联寿、徐祥德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拥有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和3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监测与服务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创新基地也设在该院,另有与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共建的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还设有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雷电物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风能太阳能资源实验室,以及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联合共建的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室: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强风暴实验室、云雾物理实验室、大气化学实验室 信息系统建设 1.网络系统建立了以CISCO6509为核心、CISCO3750为接入层的宽带局域网络系统,提供了气科院到中国气象局大院骨干网和Internet的网络连接。主干网上联带宽达到万兆,用户桌面带宽达到千兆。2.存储系统建立了以IBM DS8100和IBM XIV为主体的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在线存储能力达到160TB。该系统保存的数据主要是历次科学试验外场观测数据、灾害性天气研究个例数据、大气成分观测数据、雷电数据、雷达数据、中尺度再分析数据、长序列NCEP预报和再分析数据、经整理后的业务观测数据、实时业务数据等。2012年将新增存储能力200TB。3.计算系统建立了以IBM P575服务器集群和IBM DS4800存储为主体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及以刀片服务器集群为技术架构建立的重点实验室临近和短时预报业务系统,总体计算能力达到3.98 Tflops。主要运行的系统和模式有大气化学数值预报系统、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Grapes-meso、人工影响天气准业务模式、气科院气候系统模式等。4.网络应用系统网络应用系统是气科院科研、业务和行政办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NOTES办公系统、Email邮件系统、内网安全系统、防病毒系统、气科院外网网站等。5.信息共享系统为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实验室的灾害性天气研究建立专题数据库。包括前两个973项目、青藏高原外场试验、jica项目、科技部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在数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暴雨外场试验数据库;大气环境基础信息库和大气环境综合信息库;灾害天气个例数据库;气科院实时数据接收管理和共享系统等。 技术支持建设 1.技术开发为了更好地支持重大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针对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特点,研究院开发了集数据收集、处理、分析、预报为一体的中尺度灾害天气分析与预报系统综合显示平台(Meso Weather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MWAFS)。实现了实时数据收集处理、综合分析、中尺度产品快速生成、快速浏览、细分析、数据监视、产品保存、打印等多项功能。其主要技术特点:基于WebGIS技术,开发了B/S和C/S两种技术架构的客户端应用,通过浏览器快速获取高时空分辨的中尺度信息,也可以进行本地细分析;提供多种数据分析和显示工具,可方便地进行分析产品与观测数据和预报结果的叠加综合分析,为中尺度系统观测与预报互动提供了工具;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采用高效的存储管理策略、动态数据调度和优化的绘制算法实现了海量遥感信息的快速可视化。2.技术服务人工资料服务:平均每年的数据服务约100人次,数据量约1TB。日常技术服务:帮助用户解决用户端各类软硬件问题,平均每年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与服务约800多人次。其他服务:院属各单位托管设备的管理与服务。 项目承担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主持和承担了6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7项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还承担几十项中央级科研院所修改专项、发改委重大专项、气象行业专项以及部委重大研究项目等,研究内容涉及到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方面。“十一、二五”期间,研究院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大气部分)、“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中国气象数值预报技术创新研究”、“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灾害天气精细数值预报系统及短期气候集合预测研究”、“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农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还组织实施了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及千年气候变化研究”和创新群体项目“东亚季风研究”。在气象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项目来源起止年份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12~2016 翟盘茂 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科技部 2011~2015张小曳 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 科技部 2006~2011张小曳 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科技部 2004~2009张人禾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科技部 1999~2005徐祥德 我国重大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 科技部 1998~2003倪允琪 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名称项目来源起止年份负责人机载云降水粒子谱仪与成像仪研制 国家科技部 2012~2015 郭学良 GPS高空探测系统研制 国家计委 1998~2000 郭亚田 雾探测器研制 国家计委 1997~1999 曾书儿 新型催化剂研制 国家计委 1996~1999 游来光 0.8m风洞改造 国家科委专项 1993~1997 张佩龙 以上表格内容资料来源: 成果获奖 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近20年来,研究院获得国家级奖40多项。 获奖项目(部分)  序号等级成果名称主持单位授奖单位主要完成人员获奖时间1 一等奖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   国务院 丁一汇 、王馥棠 等 2004 2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梅雨锋暴雨遥感监测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倪允琪(气科院)、宇如聪、张文建、胡志晋(气科院)、许健民、周秀骥(气科院)、程明虎、徐幼平、刘黎平(气科院)、卢乃锰 2006 3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新一代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 薛纪善(气科院),陈德辉(气科院),沈学顺(气科院),杨学胜(气科院),万齐林,端义宏,金之雁(气科院),胡江凯,胡江林(气科院),刘志权 2007 4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工增雨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科技部 郑国光,郭学良(气科院),姚展予(气科院),肖 辉,王广河(气科院),洪延超,楼小凤,刘奇俊,房 文(气科院),马舒庆 2008 5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陆地碳收支评估的生态系统碳通量联网观测与模型模拟系统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 国务院 于贵瑞,周广胜(气科院),黄 耀,陈泮勤,孙晓敏,赵新全,韩士杰,周国逸,何洪林,温学发 2010 6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 气象出版社 国务院 (4)张义军 2011 《应用气象学报》(双月刊),1986创刊,主办单位为气科院、气象中心、卫星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大探中心,反映国内外气象科技领域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及这些新理论与新技术在气象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及信息,内容涵盖大气科学各领域,被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创刊于1986年(注册登记为英文版),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办。1986-1998年刊载纯英文科技论文,1998年改为目前的中英文对照版,并在内容上进行了调整。该刊综旨为报道气科院科研项目进展、科研成果、技术推广应用(6个所研究方向),及国内外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动态。《气象科技合作动态》1973年创刊,双月刊,16开本,32页,内部刊物;追踪报道国内外大气科学领域相关信息。内容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各项研究计划和规划、世界各国气象水文部门的组织结构、最新科研成果、业务体制发展情况、业务技术标准、科技政策与管理、气象教育与培训、国际会议与学术动态,以及中国气象局和国内相关科研单位与其他国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及科技交流等情况。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楠桂
孔雀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版1978年更名权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等为研究主攻方向。据2015年12月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研究院设有6个职能处,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有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570名。

我是学地理科学专业的,以后想去气象局或是航空公司工作,考哪个专业的研究生比较好?

绿宝石
红海龟
之前的错了。更正如下 南气(不是汽)院,根本不是什么中国信息工程大学,而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内知名,历史最悠久的气象学校。 气象局并非都要大气科学的研究生,如果是预报天气的:一般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研究生均可,看是县还是市或省气象局,等级高的气象局相应要求学历高;如果是观测岗位:遥感,应用气象,大气科学等等专业都可以;还有气象局也会招公务员之类,管理类大呀,电子信息类的(他们也需要,呵呵)。航空公司也可以,像东航、深航、南航、厦航都有气象岗位。 如果要做预报,学气象,建议报考大气科学,给你推荐好学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南京气象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成都气象学院)、兰州、浙江、中南、北京大学(有大气科学专业)、中科院等。可是我大学期间学的是地理没有学气象,跨专业考是不是很困难啊!考气象方面的研究生需要看那些书啊?谢谢!天气学原理(天气预报常识和原理)动力气象(这个可能相对难一些,理论性)专业的就以上两门,其他就高等数学等您要考气象学院的研究生,南汽院(就是中国信息工程大学)或者浙大的大气科学的研究生才行。你不要考自然地理的研究生,那样毕业了没人要,现在气象局都要大气科学的研究生的。你直接看南京气象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好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南信大气象学考研

则敬
衡门
气象学研究生的考试初试内容大体上就是: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复试内容根据学校会有很大不同。南信大就是动力气象,英语听力,面试等;南大还有计算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最难的还是初试,着重讲这个。初试中英语和政治都是全国统考,国家划分数线,有的学校可能在国家线上自己划更高的线,各个学校要求不同。数学和专业课是你报考的学校自己命题,所以最大的不同就在这两个方面首先,确定报考的学校,有大气科学类研究生的学校,我知道的主要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气科院,北京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接着,上你确定要报考的学校的研招网,看招生简章,以及考试大纲,很多学校都会列出每门课的参考书目,比如南京大学。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不同学校数学和专业课的考试范围是不一样的,比如南信大数学只考本校的高数1、2,而且本校有补习班;中科院则还要考线性代数等等;南信大初试专业课只有一门天气学(天原+中国天气),南大则还有动力气象、大气物理等。最后,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联系导师。如果考本校则不急,可以过了初试再说,考外校可以提前联系。如果成绩很好,可以考虑保研,保内还是保外也有很大区别。总之还是自己学校方便。谢谢回答\(^o^)/非常谢谢 南信大不是考同济六版的高数么追答今年的不清楚啊,只知道我们那一年是校内有补习班

研究生有哪些专业?

野猫
四时殊气
考研一共四门:两门公共课、一门基础课(数学或专业基础)、一门专业课。

本科物流跨专业考中国海洋大学气象学专业研究生

嬴柱
一鳞一爪
还是来得及的。对于气象专业就业来说,研究生的就业还是不错,但存在的问题是通常是省级气象台,气候中心之类的都是要本科也是大气科学的。跨专业的研究生如果是女生的话就业虽然不难,但可选的地方就少。如果你不挑地方的话就业肯定是没问题。另外,建议可以考南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或成气,毕竟曾经是系统内的学校(虽然现在划到地方),就业和各方面都有优势些。每年的气象专场招聘都会在这两个学校举办。既然你想考气象类的,因为不知道你现在的学校情况建议不如考虑这2个学校更好些。 气象属于理科,会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可能你从偏文科的专业跨专业考气象还是蛮难的。根据你报考的具体气象类的专业专业课以及复试可能考到大气物理学,动力气象,气象学等。这些对于学文科的学生来说还是蛮难的。而且你本科时物流专业,上了气象类的研究生,可能就业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的。 你可以到书店或者图书馆找些天气学原理,动力气象等气象类书籍看下。可以自己感觉下难不难。别人说难也许也不尽然。另外,对于研究生要考的科目,你上南气,气科院,还有你说的海大的网站找下招生简章就知道考什么专业课了。这些都要你自己去找的哈。

中国气象研究院怎么样

出为无为
兵捉贼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气象局,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78年更名为中版央气象局气权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是以研究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以及大气成分等为主攻方向的我国大气科学综合研究基地,是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创新文化

请问天下
彼所小言
准确、及时、创新、奉献“准确”是气象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综合观测的科学性和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升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工作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就是要求气象工作者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及时”是气象精神的灵魂,就是要求综合观测系统保持正常运转,适时进行加密观测,不断优化观测布局,及时捕捉各种气象信息;就是要求预报预测系统准确预报,及时根据天气气候形势变化滚动订正,不断提高预报预测的精确度、时效性;就是要求气象信息传输系统不失时机地发布和传播气象信息,让广大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就是要求气象服务系统千方百计做好针对性服务,及时开展应急响应,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要求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切实做好保障工作,确保各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创新”是气象精神的精髓,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就是要好学深思、探索求知,努力建设学习型单位,不断提高职工素质;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建设“四个一流”、提高“四个能力”,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奉献”是气象精神的品质,就是要求广大气象职工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广大共产党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是要任劳任怨,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装在心中,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气象事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是气象工作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表达了气象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科学求索的价值取向,是对气象工作者职业道德、奉献精神、时代风范的综合概括;展现了气象工作的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以及新时期气象事业的发展理念、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