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是个什么东东

皆原于一
四方之内
  (一)社会转型迟滞,影响近代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忽视抽象科学的研究。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学、农学、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就反映这一特点。近代科技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这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迥然不同。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中国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社会整体转型的迟滞同时导致科技思想转型也没有跟上世界科技思想的发展潮流。这是近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  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儒家讲求入世主张“学而优则仕”,大量知识分子醉心于科举考试对科技发展不重视。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学对科技的发展重视不够,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依旧将西方的先进科技称为奇技淫巧,即使主张学习西方的洋务派,也只是对西方的部分实用技术感兴趣,对西方的科技缺乏全面的认识。政府对科技的漠视使中国古代的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历史上能够青史留名的科技人才寥寥无几。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西方,早在1624年英国的议会就通过“专利法”鼓励和保护私人发明。这极大的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科技发展。  (三)落后的教育体制制约科技的发展  宋代程朱理学产生,它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很大程度上压制人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从明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学校讲授四书五经,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一片空白。相比之下自从1810年西方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柏林大学开办以来,很快成为全世界的大学样板。中国具有近代色彩的学校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建立于维新变法时期。单从学校建设来看我们就比西方落后将近100年,教育体制的落后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动荡影响科技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清朝晚期虽然有大批的有志青年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试图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政局不稳,吏治腐败报国无门。尤其是清朝结束后中国长期陷入战乱之中,中国的科技发展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

以《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为题目的论文如何写啊

成年礼
三年
  原文链接 http://www.lwenwang.cn/news_list.asp?id=18446&p=1  [摘 要]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3236613430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  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  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h动画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

临床医学类与临床医学的区别是什么

二谛
文偃
临床医学类是一个专业大类,临床医学是专业。专业大类底下有很多相近的学科门内类,容临床医学类就涵盖了与临床工作相关的医学专业门类,比如临床医学、口腔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等,而临床医学属于其中的一个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内外妇儿等医疗工作。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拓展资料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临床医学  百度百科 大类招生

临床医学专业准备考研究生 想弄明白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区别

懂得爱
蚂蚁村
1.培养方向不同 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了克服学术型硕士的局限而新增的一种新硕士,培养社会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 2.招生条件不同 学术型硕士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专业型硕士一般要求报考者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最新出台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放开某些专业硕士的招生条件,面向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3.招生考试不同 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专业硕士是参加10月份的“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跟原来学术型硕士考试时间一样,都是每年年初初试。 4.学习方式不同 学术型硕士:脱产学习,一般为3年。自由实习,单导师(学校)。 全日制专业硕士:脱产学习,学制2-3年。须有一年实习。双导师(学校+社会)。 5.认可度不同 学术型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弱点:仅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本科阶段与硕士阶段在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用人单位会有所虑。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2009年我国才新增这类硕士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生,认可度尚受考验。不过有国家颁发的“双证”,相信前景会不错。 对比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两者的不同,可以发现,其实两者的差别已经越来越小,基本只是方向上的不同:一个重视理论研究,一个重视实践操作,很难说孰优孰劣。甚至,从实际的实践来看,专业硕士要比学术硕士更有优势,大家对专业硕士顾虑重重,只是因为暂时没有深入了解,把专业硕士和在职硕士混为一谈。

科学学位研究生将不得以研究生学历报考执业医师,如何理解?

帝王之功
爱别离
就是取得了3337623434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学生是不能以研究生的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只能以本科的学历,以及本科时的专业来报执业医师,这个主要是国家的新政策,以下是执业医师新政策说明:为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及有关规定,现对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如下:一、符合《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4号)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令第52号)有关规定。二、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其试用机构按《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认定。三、试用期满1年是指当次医学综合笔试上一年1月1日至当次医学综合笔试,在试用机构的累计试用时间满1年。在多家机构试用的,应当出具各试用机构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考生报名后未按期完成试用的,取消报考资格。四、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当年有效。五、执业助理医师在当次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时执业时间达到报考执业医师规定的,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六、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当年有效。七、报考人员应当按照本人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和与之相一致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照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的医师资格。执业助理医师报考执业医师资格的,报考类别应当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类别一致。八、符合报考执业医师资格条件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报考同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九、研究生可以本科学历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报考,科学学位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报考。经教育部批准举办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含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等专业七年制及以上长学制医学教育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以科学学位研究生学历报考。本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为中医学类或中西医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可以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报考。以研究生学历报考时,应当按照规定报考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十、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含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已取得符合规定条件本科学历的七年制及以上长学制研究生,取得本科学历后具有1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经历的,可以以本科学历报考;在学期间不具备1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经历的,可以按照规定在毕业当年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具有符合规定条件本科学历,取得本科学历后具有1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经历的,可以按照规定报考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十一、按照规定以研究生学历在毕业当年报考的,应当在医学综合笔试前提交毕业证书,方可参加医学综合笔试。十二、2001年9月1日前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及2002年10月31日以前入学的医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专业前、后加注非医学专业方向的,不得以该学历报考;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可以按照规定以该学历的毕业专业报考。2002年10月31日以后入学,毕业专业前、后加注专业方向的非中医类别医学专业专科和本科毕业生,不得以该学历报考(按照规定由教育部审批的除外)。2002年10月31日以后、2009年以前入学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专业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专业前、后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可以按照规定以该学历的毕业专业报考;2009年以后入学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专业专科和本科毕业生,毕业专业前、后加注医学专业方向的,其学历不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三、2002年10月31日后入学,经过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评估,并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学历可以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其中,2003年-2005年批准的学校及专业见《关于印发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有关信息的通知》;2006年及以后批准的学校及专业招收的医学毕业生,应当提供教育部批准同意办学招生文件,方可以该学历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四、经教育部批准的西部地区23所学校(见《关于批准部分学校试办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教育的通知》(教高厅〔2004〕15号)),2004年至2008年按规定招收的初中起点5年制的医学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报考。2002年10月31日以后入学的其他初中起点5年制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及2002年10月31日以后入学的初中起点“3+2”或“2+3”等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学历不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五、2002年10月31日前入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医学类专业,以及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专科学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可以以该学历按照规定报考。2002年10月31日后入学的上述毕业生,其入学前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且所学专业与取得医师类别一致的,可以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其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时间同时应当满足《执业医师法》规定。十六、专科升本科,所学医学类专业保持相同或相近(同一类)的,可以以本科学历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七、按照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规定,2001年9月1日后入学,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中等职业学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学历不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八、2001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人员,取得的医学成人中专学历不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十九、2010年9月1日后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应当持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同意该学校举办“农村医学”专业的证明文件,其学历方可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取得资格后限定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二十、2001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1日招收的中等职业学校“卫生保健”专业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自2013年起可以按照规定报考执业医师资格。2001年9月1日前入学,以医师为培养目标的“卫生保健”专业毕业生,持相关证明材料,可以按照规定报考医师资格,取得资格后不限制执业地点。二十一、中等职业学校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入学时户籍和所在学校不在同一省(区、市)的,需提供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教育部门出具的跨省招生计划,其学历方可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跨省招收的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其学历不作为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二十二、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但未经省级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同意设置的中等专业学校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学历的人员,2001年9月1日至2006年9月1日以前入学的,其学历可以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2006年9月1日以后入学的,其学历不再作为医师资格考试报名的学历依据。二十三、2007年以后入学的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其报考医师资格考试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有关问题的通知》(教职成厅〔2007〕2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1〕8号)有关规定执行。二十四、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有关规定跟师学习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相同级别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二十五、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符合《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有关规定。1998年6月26日前取得有效行医资格的传统医学师承或确有专长人员,可直接申请相应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资格考核。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取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医(含民族医)医学专业专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按照规定报考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二十六、在军队(含武警,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所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符合报名条件的现役人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到规定的考点报名,并参加相应考试。报名时的有效身份证件为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士兵证、学员证或身份证。使用身份证报名参加考试的,应当提供本人所在单位的相应证明。二十七、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的有资格开展对社会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聘用或试用的非现役人员,持所在军队医疗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可以到驻地附近考点报考。非现役人员持未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的有资格开展对社会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合格证明,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二十八、现役军人持地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考核证明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二十九、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学历并已经转正,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转正证明和转正后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考核合格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并已经转正,取得医士职务任职资格,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医士职务任职资格证明和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连续从事医士业务工作五年以上或从事医士业务工作时间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执业时间累计满五年的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三十、无规定学历的执业助理医师,取得符合规定的医学学历(含按照规定取得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后,可以按照规定报考执业医师资格(中医类别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除外)。三十一、在医疗机构检验科试用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参加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三十二、在乡级以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中工作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按照规定报考临床类别或中医类别医师资格。三十三、台湾、香港、澳门永久性居民以及外籍人员报考的,按照有关文件执行。三十四、取得国外医学学历的中国大陆公民及华侨、归侨,其学历学位证书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符合《执业医师法》及其有关文件规定的,可以按照本规定报考。三十五、卫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医学管理类毕业生;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持非《毕业证书》的人员,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三十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三十七、考生报名照片应当为近6个月内的2寸免冠正面半身彩色白底照片(该照片同时用于《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的制证,不得更换)。

临床型研究生与临床医学硕士的区别?

定时器
黑带仇
二者抄都是采取全日制攻读的方式,其区别主要有两点: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是培养在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总结,临床专业学位更强调在临床上学习治病救人的临床技能,呆在医院学习的时间较多。而学术型者偏向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可能老板会叫你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做完试验然后下临床,所以临床的时间相比前者较短。一般的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学历和学位都有的。临床型的就是以临床为主,一般基础课程就学半年,而科研型的一般是一年。单说硕士应该是指学位吧。

什么是新医学模式,其面对的挑战和解决策略

全矣
汲黯
  31年前,1977年4月号的《科学》杂志刊发了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乔治·L·恩格尔的一篇长文《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这便是后来成为当代医学观念变革思想旗帜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首次亮相,或许并不像一些医学史家宣称的那样:“恩格尔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它依然不失为当代医学思想史上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一次显赫的“精神事件”,一场“观念革命”。当时,刚刚从“文革”梦魇中苏醒过来的中国医学界还处在与世界医学资讯的半隔离之中,未必有多少学者在第一时间读到这篇檄文。一直到1979年《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该刊是近30年来倡导新医学模式的重镇),“新医学模式”才受到中国医学界的推崇与重视,很快就成为我们医学职业语境中日渐流行的“公共话语”,成为医学变革时代思想激荡的“陀螺”。  30年斗转星移,无论医学与医疗格局,医院与医生境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医学模式”的“旗帜”依然高悬,然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堡垒”动摇了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新的“大厦”奠基了吗?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感叹,生物医学模式的“城堡”太精致,太坚实,太雄伟,我们根本无需去“撼动”它,只需在“城墙”脚下,为“心理”、“社会”的医学旨趣搭建两间“偏房”,作为他们闲聊或论争的“茶室”与“咖啡吧”,也成就了恩格尔的“理想”,这种思潮显然是误读、误解了恩格尔的“革命性”志向。理论上也抹杀了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三元属性之间的不相容性和统一性实现的艰难。 也就是说,30年前恩格尔在医学观念上“红杏出墙”的“灿烂”是否转变为当下医学理论与实践上“硕果累累”的“丰实”?呼啸而过的“公共话语”、“观念创新”所树立的“旗帜”怎样才能转化为新的融会于临床和实验过程之中的“研究纲领”?这是一个当代医学思想史的命题,是当下与未来医学“命运”的叩问。  医学模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的观念与心智也需要时光的磨砺和淘洗。 回溯30年的实践,尽管在许多场合,“新医学模式”尚未能成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真正的“研究纲领”,但毋庸置疑的是,心理、行为、社会、环境因素对躯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尽管目前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工具与掘进路径,但越来越多的项目和基金投入心理、行为和社会医学研究领域;尽管生物-心理-社会三类学科,在建构医学的证据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相当的“排他性”,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在研究主旨及真理向度上也所呈现的“不可通约性”,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图景。有学者对1974-1977年与1999-2001年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及《内科学年鉴》四种重要医学期刊中提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词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论是1999-2001间出现的次数是1974-1977年的100倍。不过,研究者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绝对数上生物医学研究依然保持着强大地优势。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王:武汉大学哲学教授邓晓芒先生曾经讲过一段有些刻薄却又发人深省的话,他针砭的是整个中国学术界,并非医学界(可以作为中国医学界反思的镜与灯),但读来仍有如芒刺背的感觉。邓先生这样写道:“当今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对于一个几近丧失了原创力的民族来说,由外部输入的任何新鲜东西都是救命的稻草,人们忙不迭地用这些舶来品装点自己贫乏的生活,充实自己空洞的大脑,并为之沾沾自喜······我国学术界似乎根本不存在一个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问题,反倒是西方学术界跟不上我们血盆大口的需求,他们的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抖落出来的一个意向、一种动态,在那里还只是少数专门学者探讨的话题,在我们这里就已经炒得有了'焦糊味'了。”,其实,冒“焦糊味”的“锅”里未必盛得出香熟可口的“米饭”,或许是一锅“夹生饭”。恩格尔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中国的命运也大致如此。我们今天对于新医学模式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会议上赶浪头表态,或者是学院派学者重复诠释一些理论“命题”的水平。另一种反响是有人企图消解恩格尔对医学观念的刷新价值,认为只不过是中国传统医学精髓的归纳与复述(古已有之论已经成为一种消解现代性意义的民族主义思潮),或者是1948年世界卫生宪章中对健康定义表述(健康不仅只是躯体无病痛,而且还应包括心理平衡、社会关系的完善)的阐发,不过是“常识”的“纲领化”,因而不具备“原创性”和“旗帜”与“宣言”的精神价值。无论是高估或是低估恩格尔论文的理论价值,都造成了当代医学理性思考的“悬空”,以及终极思考与关怀的“缺失”。  张:这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医学技术可以简单地复制,但医学思想则不能,新的医学观需要系统地重构,它不仅涉及到对生命、对死亡、对疾病的再理解、再定义,而且还需要真正贯彻到卫生决策、医学教育、临床治疗等实践中。另一方面,用“古已有之论”来与新医学模式对接,只是“貌合神离”,并无智识上的贡献。因此,我们更应当重视从观念引入走向思想重建。

医学教育网的授课方式有哪几种?

吊人索
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参观法,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有: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社的详细情况?

人谋
罢兵休卒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杂志社  ------------------------------------------------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是中华临床医药学会主管,中国当代医药研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国际性医学期刊,被例为中文核心期刊(遴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同时被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等数据库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双月刊,正16开本,封面封底铜板彩印,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28/R,国际刊号:ISSN 5198-6909,定价10元/期。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以从事医务临床、医药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医学领域各专业的临床科研成果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紧跟国际医学发展趋势,适时追踪医学热点,内容新颖,及时反映医学领域基础、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积极促进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  一、主要栏目  《中国临床医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论著、综述与进展、临床研究、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病例分析、护理园地、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学、医院管理、教学园地、疾病控制、健康教育、新技术、讲座等。  专家论坛 由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带头人、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等撰写的具有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学术论文,字数在3000字内,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历。  论 著 主要刊登重大课题的研究论文,字数在4000字左右。要求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综述与进展 主要报道全国医药卫生科研进展及医学领域一些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字数在5000字左右。  临床研究 刊登基础及临床科研课题的研究及临床医学研究的分析与总结性文稿,字数在3000字以内。  中医中药 刊登中医中药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文稿,字数在3000字以内。  中西医结合 刊登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总结,字数在3000字以内。  病例分析 由临床医生应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通过分析病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介绍诊疗经验,字数在2000字左右。  护理园地 刊登临床护理经验总结、现代护理进展、护理管理等方面的文章。  临床检验 刊登检验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新进展文章。  医学影像学 刊登影像学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医院管理 现代医院管理经验、理念、经营模式的探讨。  教学园地 探讨介绍医学教育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  疾病控制 刊登卫生防疫、疾病控制方面的研究报告、调查分析等方面的文章。  健康教育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研究报告。  新 技 术 主要介绍国际、国内最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及推广,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使用及推广信息,字数在2000字左右。  讲 座 临床医学新知识的系统讲座。  二、来稿要求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信或在文字稿上加盖单位公章,注明单位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以电子版投稿的,可在签署论文使用授权书时,将单位推荐信一并寄来。  2.来稿首页请注明:投稿栏目,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学历、技术职称及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传真和E-mail,并标明正文字数、表数及图数。  3.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基金资助(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及复印件。  4.本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快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  5.本刊对来稿认真负责,处理及时,收到稿件后立即编号,并给回执,日后联系时请注明稿号。投稿2个月未接到本刊回执,系该稿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另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6.根据《著作权法》,结合本刊具体情况,编辑部可作修辞等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则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期2个月不寄回者,按自动退稿处理。修改稿首页务请注明稿件编号。  7.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  ———————————————————————————————————————  本刊系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双月刊,每月15日出版)  主管单位: 中华临床医药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当代医药研究协会  主 编: 肖殊湘  主 任: 沈旭升  投稿信箱: zhongguo.yixue@163.com  定 价: 10元/期  综合分类: 学术理论  国际刊号: ISSN 5198-6909  国内刊号: CN 11-2028/R<<医药月刊>>我发表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