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们都该做什么之一】研一应该做什么?

周文
非其义也
恩 做个会独立思考的成年人[s:11] 话说18岁之后偶们就是成年人了。。。。只是想法上需要不断的进步

研究生应该做什么

北草地
冬之祭
应该好好钻研专业吧有句话叫做考研战线不宜过长,知道为什么吗那些人就告诉你了,他们甚至读研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这么宝贵的研究生名额给他们,不是很浪费么建议你去找些比较优秀的研究生毕业生,看看他们的生活,再对比一下没读过研的本科生,最好是工作了几年的,你也许会发现什么再者,这玩艺是个也是个兴趣,看一个哥们写的好,两种目的,一种是生存,就是你觉得不考研就没法生存,另一种是追求,就是你觉得自己人生至少也得是硕士毕业,才算是受过高等教育,你拥有这两种原因之一,都可以说你目的是很明确的~最后,如果真的找了半天是在是找不到这有啥好的,也没有明确目的,那建议你别考了,考上,也会和那帮人一样,毕业了也会觉得自己还不如不上去攒几年工作经验呢。你说呢~

研一研二研三期间都做什么?

太极拳
江湖
不同性质的专业,研一研二研三期间的课堂实践安排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研一以课程学习为主,还应该积极阅读文献,并开始尝试写出1-2篇文献综述报告;熟悉一些基本的学习工具;研二可能还会有部分课程,但主要方向要转向学术研讨,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本方向的新近文献,研读有关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撰写1至2篇《文献阅读报告》,请导师审阅后在研讨会上报告。这期间,要多多参与项目,经过研一的理论沉淀,开展项目或研究,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研三的主要任务是求职、毕业论文写作,准备考博或求职。到研三的上半学期,就进入了求职的高峰期,各单位的秋招从开学到11月份是密集期,这期间工作要搞定心里才会踏实,下半个学期可集中精力做毕业论文。至于实习实践,学校的安排是在研三,但这个很不现实。因为好学校一般到研三上半期是集中求职时间,一个学期很可能要参加数场甚至数十次应聘考试面试,根本不可能安心去实习。而求职前,想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必须在此前锻炼。所以,实习安排自己要有安排,至少在研二到研三的暑假期间要有一个月以上的实习体验。最好是在研一后的暑假、寒假,就多安排一些实习实践。

研究生主要干什么?

佛法
荀况
研究生(Postgra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考核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博士学位。 在中国大陆地区,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生"。在日本,研究生指的则代表练习生、实习生、候补生、旁听生、预科生、非正规生等意。 2014年8月4日,教育部就研究生推免工作发出通知,从今年起研究生推免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1、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一样,是学生。2、读书、写论文、搞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某一领域的问题,三年或者二年毕业。3、课时较少,主要自学,导师指导,有全日制和在职两种,全日制的,要通过全国统一研究生入学考试,平时专门在校学习课外可以打工,含金量相当高;在职的,要通过招收在职研究生的学校单独组织的研究生考试,按照规定的时间来校集中学习,其余时间在上班,含金量极低。

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不止于万
殆乎殆乎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迷茫的研一生活要怎么做?

柳月
耶里肖
好好过呗。。。。你是否有点觉得研究生上错了?刚上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也是很迷蒙不知道做什么但是你得好好想想你以后要做什么,上研究生就代表你要比正常上班的人少三年的工作经验你只有个学历有竞争优势,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你已经上研究生了应该知道自己要什么了。可以找老师谈谈你的想法,可能你就会知道你想要做什么了

研究生都做些什么

路上面
右典
(三)论文的正式写作 1. 学习有所取舍到了写论文的时候,要能取也要能舍,因为现在信息爆炸,可以看的书太多,所以一定要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树,首先,要有一棵自己的知识树,才能在那棵树挂相关的东西,但千万不要不断的挂不相关的东西,而且要慢慢的舍掉一些挂不上去的东西,再随着你的问题跟关心的领域,让这棵知识树有主干和枝叶。然而这棵知识树要如何形成?第一步你必须对所关心的领域中,有用的书籍或是数据非常熟悉。 2. 形成你的知识树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因为林毓生先生是海耶克,还有几位近代思想大师在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他们受的训练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精读原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你不可能只读那几本重要的书,但是那五、六本书将逐渐形成你知识树的主干,此后的东西要挂在上面,都可以参照这一个架构,然后把不相干的东西暂放一边。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你不可能读遍天下所有的好书,所以要学习取舍,了解自己无法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而且一但看遍所有有兴趣的书,很可能就会落得普林斯顿街上的那位旧书店的老板一般,因为阅读太多不是自己所关心的领域的知识,它对于你来说只是一地的散钱。 3. 掌握工具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掌握语文与合适的工具。要有一个外语可以非常流畅的阅读,要有另外一个语文至少可以看得懂文章的标题,能学更多当然更好,但是至少要有一个语文,不管是英文、日文、法文 ……,一定要有一个语文能够非常流畅的阅读相关书籍,这是起码的前提。一旦这个工具没有了,你的视野就会因此大受限制,因为语文就如同是一扇天窗,没有这个天窗你这房间就封闭住了。为什么你要看得懂标题?因为这样才不会有重要的文章而你不知道,如果你连标题都看不懂,你就不知道如何找人来帮你或是自己查相关的数据。其它的工具,不管是统计或是其它的任何工具,你也一定要多掌握,因为你将来没有时间再把这样的工具学会。 4. 突破学科间的界线应该要把跨学科的学习当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跨学科涉及到的东西必须要对你这棵知识树有帮助,要学会到别的领域稍微偷打几枪,到别的领域去摄取一些概念,对于本身关心的问题产生另一种不同的启发,可是不要泛滥无所归。为什么要去偷打那几枪?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不管是科学或人文,最有创新的部份是发生在学科交会的地方。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现在的所有学科大部分都在西方十九世纪形成的,而中国再把它转借过来。十九世纪形成这些知识学科的划分的时候,很多都带有那个时代的思想跟学术背景,比如说,中研院的李院长的专长就是物理化学,他之所以得诺贝尔奖就是他在物理和化学的交界处做工作。像诺贝尔经济奖,这二十年来所颁的奖,如果在传统的经济学奖来看就是旁门走道,古典经济学岂会有这些东西,甚至心理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连 John Nash 这位数学家也得诺贝尔经济奖,为什么?因为他们都在学科的交界上,学科跟学科、平台跟平台的交界之处有所突破。在平台本身、在学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经 search 太多次了,因此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创新,所以为什么跨领域学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常常一篇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最重要、最关键的,是那一个统摄性的重要概念,而通常你在本学科里面抓不到,是因为你已经泡在这个学科里面太久了,你已经拿着手电筒在这个小仓库里面照来照去照太久了,而忘了还有别的东西可以更好解释你这些材料的现象,不过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 John Nash 这一位数学家为什么会得诺贝尔数学奖?为什么他在赛局理论的博士论文,会在数十年之后得诺贝尔经济奖?因为他在大学时代上经济学导论的课,所以他认为数学可以用在经济方面来思考,而这个东西在一开始,他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用处。他是在数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交界之处做突破。有时候在经济学这一个部分没有大关系,在数学的这一个部分也没有大关系,不过两个加在一起,火花就会蹦出来。 5. 论文题目要有延展性对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来说,如果选错了题目,就是失败,题目选对了,还有百分之七十胜利的机会。这个问题值得研一、博一的学生好好思考。你的第一年其实就是要花在这上面,你要不断的跟老师商量寻找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的问题,而且不要太难。我在国科会当过人文处长,当我离开的时候,每次就有七千件申请案,就有一万四千个袋子,就要送给一万四千个教授审查。我当然不可能看那么多,可是我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看申诉。有些申诉者认为:“我的研究计划很好,我的著作很好,所以我来申诉。”申诉通过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那么我的责任就是在百分之九十未通过的案子正式判决前,再拿来看一看。有几个印象最深常常被拿出来讨论的,就是这个题目不必再做了、这个题目本身没有发展性,所以使我更加确认选对一个有意义、有延展性、可控制、可以经营的题目是非常重要的。 我的学生常常选非常难的题目,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去看你研究的困难度,对于难的题目你要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史料,才能得到一点点东西;要挤很多东西,才能筛选出一点点内容,所以你最好选择一个难易适中的题目。 我写过好几本书,我认为我对每一本书的花的心力都是一样,虽然我写任何东西我都不满意,但是在过程中我都绞尽脑汁希望把他写好。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我最好的书,是我二十几岁刚到史语所那一年所写的那本书。我在那本书花的时间并不长,那本书的大部分的稿子,是我和许添明老师同时在当兵的军营里面写的,而且还是用我以前旧的笔记写的。大陆这些年有许多出版社,反复要求出版我以前的书,尤其是这一本,我说:“不行。”因为我用的是我以前的读书笔记,我怕引文有错字,因为在军队营区里面随时都要出操、随时就要集合,手边又没有书,怎么可能好好的去核对呢?而如果要我重新校正一遍,又因为引用太多书,实在没有力气校正。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我后来想一想,那本书之所以比较好,可能是因为那个题目可延展性大,那个题目波澜起伏的可能性大。很多人都认为,我最好的书应该是剑桥大学出的那一本,不过我认为我最好的书一定是用中文写的,因为这个语文我能掌握,英文我没办法掌握得出神入化。读、写任何语文一定要练习到你能带着三分随意,那时候你才可以说对于这一个语文完全理解与精熟,如果你还无法达到三分的随意,就表示你还在摸索。回到我刚刚讲的,其实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我都很想把它写好。但是有些东西没办法写好,为什么?因为一开始选择的题目不够好。因此唯有选定题目以后,你的所有训练跟努力才有价值。我在这里建议大家,选题的工作要尽早做,所选的题目所要处理的材料最好要集中,不要太分散,因为硕士生可能只有三年、博士生可能只有五年,如果你的材料太不集中,读书或看数据可能就要花掉你大部分的时间,让你没有余力思考。而且这个题目要适合你的性向,如果你不会统计学或讨厌数字,但却选了一个全都要靠统计的论文,那是不可能做得好。 6. 养成遵照学术格式的写作习惯另一个最基本的训练,就是平时不管你写一万字、三万字、五万字都要养成遵照学术规范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天成,就是说你论文的脚注、格式,在一开始进入研究生的阶段就要培养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部份,如果这个习惯没有养成,人家就会觉得这个论文不严谨,之后修改也要花很多时间,因为你的论文规模很大,可能几百页,如果一开始弄错了,后来再重头改到尾,一定很耗时费力,因此要在一开始就养成习惯,因为我们是在写论文而不是在写散文,哪一个逗点应该在哪里、哪一个书名号该在哪里、哪一个地方要用引号、哪一个要什么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中文写还好,用英文有一大堆简称。在 1960 年代***知识还很封闭的时候,有一个人从美国回来就说:“美国有个不得了的情形,因为有一个人非常不得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得了,他说:“因为这个人的作品到处被引用。”他的名字就叫 ibid 。所谓 ibid 就是同前作者,这个字是从拉丁文发展出来的,拉丁文有一大堆简称,像 et. al. 就是两人共同编的。英文有一本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就是专门说明这一些写作规范。各位要尽早学会中英文的写作规范,慢慢练习,最后随性下笔,就能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7. 善用图书馆图书馆应该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地方,不必读每一本书,可是要知道有哪些书。我记得我做学生时,新进的书都会放在图书馆的墙上,而身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书名看一看。在某些程度上知道书皮就够了,但是这仍和打计算机是不一样的,你要实际上熟悉一下那本书,摸一下,看一眼目录。我知道现在从计算机就可以查到书名,可是我还是非常珍惜这种定期去 browse 新到的书的感觉,或去看看相关领域的书长成什么样子。中研院有一位院士是哈佛大学信息教授,他告诉我他在创造力最高峰的时候,每个礼拜都到他们信息系图书室里,翻阅重要的信息期刊。所以图书馆应该是身为研究生的人们,最熟悉的地方。不过切记不重要的不要花时间去看,你们生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跟我生长在信息贫乏的时代是不同的,所以生长在这一个时代的你,要能有所取舍。我常常看我的学生引用一些三流的论文,却引得津津有味,我都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我强调要读有用、有价值的东西。 8. 留下时间,精致思考还要记得给自己保留一些思考的时间。一篇论文能不能出神入化、能不能引人入胜,很重要的是在现象之上作概念性的思考,但我不是说一定要走理论的路线,而是提醒大家要在一般的层次再提升两三步, conceptualize 你所看到的东西。真切去了解,你所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整体意义是什么?整体的轮廓是什么?千万不要被枝节淹没,虽然枝节是你最重要的开始,但是你一天总也要留一些时间好好思考、慢慢沉淀。 conceptualize 是一种非常难教的东西,我记得我念书时,有位老师信誓旦旦说要开一门课,教学生如何 conceptualize ,可是从来都没开成,因为这非常难教。我要提醒的是,在被很多材料和枝节淹没的时候,要适时跳出来想一想,所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意义?这个意义有没有广泛连结到更大层面的知识价值。 傅斯年先生来到***以后,同时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及台大的校长。台大有个傅钟每小时钟声有二十一响、敲二十一次。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叫《钟声二十一响》,当时很轰动。他当时对这二十一响解释是说:因为台大的学生都很好,所以二十一响是欢迎国家元首二十一响的礼炮。不久前我发现台大在每一个重要的古迹下面竖一个铜牌,我仔细看看傅钟下的解释,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傅斯年当台大校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一天只有二十一个小时,另外三小时是要思考的。”所以才叫二十一响。我觉得这句话大有道理,可是我觉得三小时可能太多,因为研究生是非常忙的,但至少每天要留个三十分钟、一小时思考,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学习跳到比你所看到的东西更高一点的层次去思考。 9. 找到学习的楷模我刚到美国念书的时候,每次写报告头皮就重的不得了,因为我们的英文报告三、四十页,一个学期有四门课的话就有一百六十页,可是你连脚注都要从头学习。后来我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我每次要写的时候,把一篇我最喜欢的论文放在旁边,虽然他写的题目跟我写的都没关系,不过我每次都看他如何写,看看他的注脚、读几行,然后我就开始写。就像最有名的男高音 Pavarotti 唱歌剧的时候都会捏着一条手帕,因为他说:“上舞台就像下地狱,太紧张了。”他为了克服紧张,他有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捏着白手帕。我想当年那一篇论文抽印本就像是我的白手帕一样,能让我开始好好写这篇报告,我学习它里面如何思考、如何构思、如何照顾全体、如何用英文作脚注。好好的把一位大师的作品读完,开始模仿和学习他,是入门最好的方法,逐步的,你也开始写出自己的东西。我也常常鼓励我的学生,出国半年或是一年到国外看看。像现在国科会有各式各样的机会,可以增长眼界,可以知道现在的餐馆正在卖些什么菜,回来后自己要作菜也才知道要如何着手。四、用两条腿走路,练习培养自己的兴趣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很多人后来会发现他的右脚特别肥重(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就是因为忘了培养左脚。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去年夏天,香港《亚洲周刊》要访问我,我说:“我不想接受访问,我不是重要的人。”可是后来他们还是把一个简单的对话刊出来了,里面我只记得讲了一段话:做一个研究生或一个学者,有两个感觉最重要 -- 责任感与罪恶感。你一定要有很大的责任感,去写出好的东西,如果责任感还不够强,还要有一个罪恶感,你会觉得如果今天没有好好做几个小时的工作的话,会有很大的罪恶感。除非是了不得的天才,不然即使爱因斯坦也是需要很努力的。很多很了不得的人,他只是把所有的努力集中在一百页里面,他花了一千小时和另外一个人只花了十个小时,相对于来说,当然是那花一千个小时所写出来的文章较好。所以为什么说要赶快选定题目?因为如果太晚选定一个题目,只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好好耕耘那个题目,早点选定可以有二、三年耕耘那个题目,是三年做出的东西好,还是一年的东西好?如果我们的才智都一样的话,将三年的努力与思考都灌在上面,当然比一年还要好。五、营造卓越的大学,分享学术的氛围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研究生该如何做研究?

假大侠
鲁班
要做研究,首先就必须学会做研究。研究生不能同大学生一样学习,不能主要靠听课做笔记。如果学习的重点是听课,这样的学习就有点类似大学生的学习了。我觉得研究生就是要与老师对话,不能只听老师讲,而要地与老师讨论,要敢于主动地讲自己的学习体会。尤其在专业课上,要多讲。当然,这也需要老师提供机会。学习做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素质培养,二是要学会写论文。那么,研究素质是什么?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研究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第一,科学态度。要学好一门专门学科,就得有科学态度。科学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认真培养,关键是培养我们在研究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第二,献身精神。从事研究,要有一种为科学研究而献身的精神,要热爱我们的研究事业,要有潜心从事这项工作的意志。没有献身精神,当然做不好科研工作。只想拿一个学位,那是很难学好做研究的。要拿学位,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我们读书,是为了自己获得真才实学。有了真才实学将来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有用的。当然学位也是要的,但关键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第三,查阅收集学术信息、资料的能力。青年学生要从事学术研究,就要培养能熟练地掌握查阅搜集学术信息、资料的能力。例如学习社会学,就得了解国内外有关这个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有关资料情况。社会学这个专业除了利用好文献外,还需要到田间考察,到工厂调研,用理论指导我们的调研。今天,网络飞速发展,掌握网上查阅信息的技巧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处理资料的能力。搜集的资料会越来越多,怎样安排它们也是一门学问。各学科各个研究人员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的原则是要有条理,便于记忆,便于查阅。第五,对资料的鉴别意识与鉴别能力。我们在使用研究资料时不能拿着就用,要有意识鉴别一下,材料是否可靠,什么样的材料更有价值。读书时,也不是拿着什么书就通读到底。有的书翻一翻即可,有的书则需认真读。区别哪些书翻一翻即可,哪些书得认真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年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这一点的,需逐渐培养这种能力。还有一点就是要学会使用计算机,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文字处理。研究生做研究还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学会写论文,如何撰写论文。要写好论文,就必须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骤。在我看来,第一,大量阅读有关著述,掌握有关资料;第二,从中发现问题,确定自己要写的论文的大致题目;第三,根据自己确定的选题,有目标地搜集能够搜集到的一切资料;第四,撰写论文本身。总之,研究生要学会做研究,就必须潜下心来,认真读书,要有一种为科学事业而拼搏的精神。今天是国家在我们身上投资,是父母在我们身上投资,是自己在为自己的未来投资。投资智力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获得优越的位置。文科研究生不做研究,不会写东西,不会沟通,等于我们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

研究生复试完后还需要干什么

蓝学校
鸨羽
不知道你的调档函和政审表拿到没~~一般是要把调档函和政审表拿到,政审表交给学校辅导员签名,之后寄回你考研的学校院里面;调档函要看你考研的学校具体要求什么时候寄回去了,如果是在毕业前寄回去的话,就要先去你们大学的就业中心把之前学校给你的就业信息表和推荐表还给就业办,然后拿着就业办开的同意调档证明到个人信息档案中心区领自己的档案,包括你以前高中的档案和大学的档案,然后寄回考研学校即可;如果在毕业后寄回去的话,就把调档函交给你的学院辅导员或者其他学院负责人就可以了,总之交给学院处理就ok啦~~呵呵然后就没有什么事情啦~~综合,政审表是一定要先寄回去的,调档函按照学校要求就可以了~~楼主,针对你不是应届生的缘故,更应该注意调档函和政审表的问题了,对于你这样的情况,你就需要把政审表和调档函现在就邮寄过去,这是每个学校对往届的要求~~希望楼主注意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