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号曰
墓志铭
1、侧重点不一样理论:是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归纳,偏向于思想;实践:是指各种客观的存在,偏向于动作。2、存在的领域不一样理论: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实践:存在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扩展资料: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第二层含义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论

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的假设和理论依据是什么意思?

三命而俯
儿孙福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简单地说,即研究问题的暂时答案。  市场调研中的研究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内容性假设。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依据科学思维方法,人们总结归纳出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说来包括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变量识别、抽样、实验设计、论证、展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表述。  1. 选择问题和形成假设  选择问题即选定研究的专门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因为问题的选择不仅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同时决定了研究工作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教育现象和过程是极为复杂的,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也很多,然而并非每个教育问题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就是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如果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并非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如何着手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呢?首先,应该处理好选题的几个关系。  (1)把握科研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关系。科学研究需要兴趣,兴趣是进行艰苦的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然而,完全从兴趣出发,忽略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效果常常会事倍功半。因此,科研兴趣应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的指导下培养和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研究规划和指南,围绕着这些规划和指南选题,不仅可以得到一定的资助,而且可以集中力量有所突破。  (2)要注意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既要注意克服偏重理论的思辨研究,对教育实践问题不够关心的倾向,也要避免应用研究急功近利,缺乏理论指导且处于低水平的现象。  (3)是要注意冷题、热题与一般问题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的冷题、热题很多,研究起来有新意,相对容易出成果,但如果热衷于追热点、选冷题,最终将导致研究成果的零碎肤浅,难以形成系统深厚的理论根基。因此,在一定时期内,稳定一个研究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不断延伸,才能在一定领域中取得丰硕成果。  (4)要把握一个好的选题的基本特点。好的选题必须有科研价值,即或在理论上要有新突破,或在实践上对教育改革有重要指导作用,或二者兼而有之;选题必须具体明确,即问题的界限清楚、针对性强;好的选题必须有可行性,即根据现有的资料、设备、人力、知识、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恰当选择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角度。  (5)要注意克服选题中的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内容宽泛,无从着手;二是主攻目标模糊不清;三是问题太小,意义不大;四是以现有条件研究困难,资料缺乏。  总之,正确地选题并非一蹴而就,它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要从实际出发,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 以及通过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比较,从中不断发展自己的选题能力。  形成假设即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资料,设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因果或结论。假设的功能在于,它不但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有待验证的想像,而且它还影响着确定研究活动的过程组织、研究逻辑和选择研究途径。假设不是无目的的胡思乱想、,而是把大脑思索的范围限制在所研究的问题上,从而使研究人员探索的目标更加有的放矢。一旦形成假设,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确定的目标,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因此,假设是教育科学研究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准确把握教育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要提出一个好的假设,必须注意把握科学合理假设的主要特点。一般说来,好的教育科学研究假设,一是要具有科学性。即假设的提出要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理论或事实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臆断;二是陈述具有明确性。即假设要以清晰、简明、准确的陈述方式,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切忌宽泛、冗长、模糊。三是具有可检验性。即对教育现象间的期望关系能为研究及以后的实践所证实,这是科学假设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导演梦
金钱梦
研究生要结合自己的价值追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特点高效利用时间,做到学思结合,劳逸结合,力争在读期间能够发表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要志存高远,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群交流群内答疑更及时点击入群关注有礼关注提问专人解答点击关注线上学习免费公开课等你来点击听课在线题库各类考试模拟练习点击做题查看更多官方电话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理论研究成果是什么

兄曰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和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主管、主办的政治军事法律综合学术期刊。[1][2]据2020年第2期期刊内页显示,《理论研究》编辑委员会有委员11人。 据2020年7月20日中国知网显示,《理论研究》共出版文献量3000篇、总下载次数388056次、总被引次数6557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0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0.159。[1]据2020年7月20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理论研究》共载文1929篇、基金论文量为4篇、被引量4485次、下载量4次,2018年影响因子为0.65。[3]中文名理论研究外文名Theoretical Research语种中文类别政治军事法律综合主管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办刊历史1979年,《理论研究》创刊,初期作为内部资料以活页的形式不稳定出版。1984年,《理论研究》刊期为半月刊。1986年,随着教育正规化步伐的加快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改为16开本双月刊。[2]1987年,该刊刊期变更为双月刊。[1]198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正式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12月,《理论研究》被正式公布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4]办刊条件栏目方向主要栏目《理论研究》设有专论、中西部发展论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发展观、党建研究、法治文明、理论探讨等栏目。[3]读者对象《理论研究》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理论工作者和干部教育工作者理论研究成果之研究背景及目的北京大学 2018-12-12 16:34全球范围的城市化运动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群居生活走向成熟的高级形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伴随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已经进入新一轮城市更新发展阶段,从过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速转变为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一座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特色、城市宜居性、舒适度、城市文化创意氛围、城市未来可塑性、智慧城市……等等,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在快速前进。然而与欧美国家的高度城市化后“再城市化”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基本表现为:第一、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城市,在业已高度城市化基础上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更新;第二、经济相对发达城市,正在积极完善城市功能,向更高程度城市化迈进;第三、尚未进入城市化的区域正在积极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应运而生文化禀赋,是魅力城市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是量化一个城市文化价值并使文化在当代审美下的重构与活化。挖掘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并有效利用,是赢得城市发展先机和创造无限发展潜力的不二法门。故此,研究中国城市文化创意指数,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借助指数的量化、可视化、工具化的优势,衡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创意水平、文化创意资源条件、以及文化创意对城市更新与变革的赋能和效率,为城市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评价工具和决策参考依据。查看原地址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于人也
而和
陈国达(1979)曾对多因复成矿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了深入的阐述。根据我们对多因复成铀矿床十余年研究的体会,认为其理论意义主要在以下4个方面。1.认识到铀成矿的复杂性划分出第四大铀矿床成因类型。研究表明,由于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多物质来源、多成矿大地构造阶段或多期次、多种成因作用的复杂特征,无法用过去传统矿床学的单元成矿理论进行成因归类,它既有内生矿床特征,又有外生矿床标志,只有用第四大类型矿床划分,方能解决矿床归类问题。2.强调全面观察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多因复成铀矿床具有内生和外生成矿作用特点,只有对矿床作出全面观察和进行综合研究后,才能对矿床特征作出较全面和完整的评价。如果只从某个侧面,只强调某种特征和标志,就作出矿床成因的评价,往往难以反映客观,各家认识无法统一。例如,我们在80年代初期研究坌头碳酸盐岩铀矿床时,搞沉积学的得出岩相古地理控矿,并导出沉积-成岩的矿床成因结论;搞构造的看到矿化受断裂构造制约,热液蚀变作用与内生铀矿化分布有关,得出热液或热水成矿认识;有的看到矿床表生富集作用,矿石物理性质松散,强调淋积成矿,得出矿床为淋积成因;后来,搞岩溶学的看到碳酸盐岩区岩溶洞穴发育,岩溶角砾岩广泛分布,并与铀矿化分布有关,又得出岩溶洞穴沉积-成岩成矿的看法。持各种观点的都有自己的观察事实和依据,有其正确的一面。但如果只以自己观察的某些依据,作出矿床成因的全面评估,甚至否定别人观察的事实和依据,或不去观察和考虑别人发现的事实和依据,往往难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3.应用成矿演化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由于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多阶段或多期次大地构造活动,具有多来源和多成因的成矿作用,属累积叠增的成矿模式机制,故必须用成矿演化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要特别指出的是主成矿大地构造阶段、主成矿铀源及主成因作用的研究和确定。从所研究的多因复成铀矿床看,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对大型和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形成和定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地洼阶段又是从地槽→地台→地洼演化,或从地槽→地洼演化而成。因此,研究地洼阶段和地洼区的多因复成铀成矿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4.扩大了研究领域和找矿方向由于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多大地构造阶段演化、多成矿物质来源及多种成因的有机叠置作用,对这类矿床的研究内容和领域,远远多于单元成矿论形成的矿床。在找矿方向上,扩大了找矿思路,分析各阶段、各种铀源及各种成因的多方面控矿因素,对寻找既大又富的大型和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研究,更有特殊重要意义。研究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实践意义,集中表现在研究的经济意义上。国内外发现的大型和超大型铀矿床,矿石品位富,储量规模大,绝大多数属多因复成的类型。研究这类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特征和识别标志,有利于指导地质找矿人员多快好省地找到此类矿床。近年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坝超大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发现,引起世人瞩目。关于多因复成矿床与超大型矿床的关系,陈国达在1994年第9届国际矿床成因讨论会地洼学组(IAGODW4)上,发表了《多因复成矿床与超大型矿床》论文。他指出:由于多因复成矿床具有复杂的特征和综合的形成历史,它们通常有利于成为大型和超大型矿床。事实上已知有许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是由这种途径而形成的。一般说来,多因复成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孕育、诞生及抚育三个时期,依次为这类矿床提供了先天、临产及后天条件:即依次提供作为基础的先成矿床或矿源层(岩),矿床主要形成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以及主要形成期之后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作用。地洼区是形成多因复成的超大型、大型矿床的机会最多,以及找矿远景最大的构造区。在地洼区内,又以构造过渡际(演化阶段的过渡期和构造分区的过渡带)为最具时空有利条件的优先靶区。详细地说,多因复成大型及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受层控、岩控及构控多因素的综合控制的。陈国达的上述论述,完全适用于多因复成铀矿床与超大型铀矿床的关系。多因复成铀矿床与超大型铀矿床确实有着密切的时空和成因联系。众所周知,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国、法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发现的大型和超大型铀矿床,绝大多数归属为多因复成铀矿床。或者反言之,多因复成铀矿床的规模达到超大型或大型之列的,虽然为数不多,但较之单成因成矿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而言,却有明显的数量级差。超大型铀矿床和多因复成铀矿床一样,不是一次成矿作用所能形成,而是多阶段、多期次、多来源、多成因和多控矿因素的综合成矿作用的结果。通常是经过原始富集、预富集、叠加富集和工业富集等多次成矿作用的累积叠增过程,但也存在着主阶段、主期次、主来源、主成因和主控矿因素的主成矿作用的事实。如澳大利亚玛丽-凯思林铀矿床,过去把矿床的主成矿作用看成是接触交代成矿作用,所以过去用单元成矿论研究时列为接触交代矿床类型。再如南非维特瓦特斯兰德铀金矿床,过去把矿床的主成矿作用看成是古砂矿成矿作用,认为矿床基本轮廓形成之后,虽受变质作用影响而导致某些改造富集作用,但却保存着古砂矿矿床的面貌特征,故有人坚持称其为古砂矿矿床。其实,二矿床均经历了上述成矿作用累积叠加过程的原始富集和预富集成矿阶段,而主成矿作用均为预富集后热液叠加的工业富集成矿作用,二者均属多因复成矿床之列。超大型铀矿床与多因复成铀矿床,大都是经过多个大地构造阶段或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及多次和多种成因的成矿作用的综合结果。地洼区是至少经过地槽、地台两个大地构造阶段,或直接从地槽区演化而成。这种大地构造区经历的地质构造和成矿事件复杂,成矿演化比较充分,是最利于形成超大型铀矿床和多因复成铀矿床的大地构造基本单元。特别是地洼区内的过渡期和过渡际构造,即演化阶段和期次的过渡转折期及构造分区的过渡界面,是形成超大型铀矿床和多因复成铀矿床最集中的时空定位地段,自然而然地成为找矿的优先靶区。如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的中西湖矿床、伊格尔矿床等一些超大型铀矿床,就是集中分布在中元古代阿萨巴斯卡地洼盆地的边缘过渡带内。

理论研究

奈绪
坂口
煤层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是煤矿防治水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针对这一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采矿矿压为主要影响因素,试图通过研究底板隔水岩层在矿压和采动破坏作用下的变形、破坏特征来认识煤层底板突水规律;第二类是综合考虑与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发生有关的各方面因素,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建立多因素致灾的GIS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模型;第三类则以水压为主要煤层底板突水因素,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的水压力对隔水底板的破坏作用,如斯列萨列夫理论、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等。第一类和第三类属于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法,第二类属于泛决策分析法。下面分别讨论这三类方法。一、以采矿矿压为主要影响因素1.采动破坏研究采动破坏深度的研究通常有以下3种方法:(1)实验分析:通过对工作面采动破坏的实际观测来寻求底板的破坏深度。这方面西安煤田地质勘探分院、山东矿院等单位做了大量的现场工作。现场实测的方法有钻孔注水法、钻孔超声波法、钻孔电磁法、钻孔超声成像法等。根据矿压破裂理论,可以说工作面越宽,采矿扰动破坏深度越大。这一破坏深度一般为6~14m,最大达25m,这一带是最易发生底板突水的区域。(2)理论研究:胡宽容(1976)按照采矿和地质条件,按功能守衡和能量转化原理,建立了围岩破坏带的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得出了计算底板破坏深度的一系列半经验公式[29];张金才(1987)采用简化力学模型,运用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理论研究了底板裂隙带的深度,并提出了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方法[31,16,2]。采动裂隙带深度研究的发展为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3)统计分析:张金才(1984~1987)统计分析了国内100多个生产工作面底板采动裂隙带深度和工作面斜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底板采动裂隙带深度h与斜长L呈指数关系(h=0.2910.8L)[31];高延法(1988)对底板裂隙带深度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裂隙带深度h与采深H、倾角α、斜长L成正比,而与岩层坚固性系数F成反比[h=0.009H+0.0448α-0.3113F+7.9291n(L/24)][2],并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面斜长,其次是采深和底板岩性。2.特殊结构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特殊结构底板主要指存在陷落柱或断裂构造的底板。李金凯、周万芳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了五种断层面铰合情况下断层的再破坏情况[10],这对断层带煤层底板突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郭维嘉等运用光弹试验得出了底板应力分布的曲线形态[5];张金才等进行了长壁工作面开采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31],得出了底板中应力变化规律。3.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山东科技大学李白英教授等提出了评价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该理论认为煤层底板在采动影响下自上而下可分3个带,即由矿压产生的底板导水破坏带、具有隔水性能的隔水层带和由矿压、水压联合作用而产生的承压水一导升带。刘宗才等(1991)也提出了评价煤层底板突水的下三带理论,认为底板采动破坏后呈现三带规律,从上到下第一带为直接破坏带,该带导水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二带为完整岩层带或保护层带,该带位于第一、三带间,虽遭矿压作用产生弹塑性变形,但仍保持原来的连续性,隔水性能未变;第三带为导升带,包括原始导升带和再导升带[16],[32]。4.煤层底板突水评价的结构力学方法葛亮涛等(1992)把底板隔水层看作由许多固支十字梁交织而成的固支矩形板,并运用结构力学理论研究了底板隔水层的极限抗破坏能力,认为水压超过底板隔水层极限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煤层底板突水灾害,并由此得出了底板采后最易发生煤层底板突水点的临界水压方程[3]。5.“零位破坏”与“原位张裂”[24,22,23,25]理论王作宇等(1993)在煤层底板突水研究上也作了一定的工作,运用“零位破坏”和“原位张裂”来作总结,其观测成果对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刘天泉应用现代力学理论研究了围岩的采动响应规律,提出了围岩采动影响的“顶三带”、“侧三带”和“底三带”理论[14]。6.数值方法在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中的运用国内有许多学者运用数值方法来研究底板采动应力分布[1]。凌荣华等(1991)[28]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煤层底板突水机理,他们通过对底板岩层的三维应力数值模拟,分析了底板岩层的采动效应,总结出底板应力变化的一系列规律,为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二、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处理法信息复合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是对多源地学信息(如地理信息、地质信息、遥感信息等)进行综合处理的一种新方法。它以地理坐标确定的空间二维平面为基础,建立各种地学信息数据库,并与相应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构成地理信息系统,它能够进行各种专题图件之间的运算、分析和综合等处理。煤层底板突水灾害事故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源信息复合叠加方法恰好能够描述与煤层底板突水灾害有关的多方面因素,并能建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郑世书、孙亚军等利用GIS和多源信息复合方法对焦作东部矿区煤层底板突水问题进行了首次预测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上述成果主要是针对焦作整个东部矿区所做的工作,其研究性质具有明显的“面”的特征,对演马庄矿的具体煤层底板突水灾害预测问题,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本书则注重“点”的研究,针对焦作矿区演马庄矿,特别是矿井二水平三采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问题,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具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在综合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底板突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确定煤层底板突水灾害的所有致灾因素,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应用多源地学信息复合叠加方法建造一个由多个变量控制的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GIS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数学模型,然后对煤层底板突水灾情做出预测预报。人工神经网络(ANN)在焦作矿区九里山矿得到了应用,本文应用GIS和ANN耦合技术对我国大水矿区焦作矿区演马庄矿(“点”的研究)、北方煤矿区(“面”的特征)进行了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三、以水压为主要影响因素1.水压影响的研究朱泽虎等(1989~1991)分析了底板采动后的水压影响,提出了深层剪切破坏、深层剪切——张拉破坏的力学概念,并运用力学理论演绎了水压影响下隔水层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36]。2.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理论我国矿山和科研部门,在分析、总结大量煤层底板突水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煤层底板突水与底板含水层静水压力和底板隔水层厚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由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煤田地质勘探分院提出了煤层底板突水系数这一概念,并定义煤层底板突水系数TS=P/M,即为单位隔水层厚度上的静水压力[29]。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理论综合了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从统计规律上阐述了煤层底板突水的原因。匈牙利等国还注意到不同强度和阻隔水性能的底板岩层具有不同的阻隔水性能,它们以泥岩抗水压能力为标准,将其他岩性隔水层厚度换算成泥岩厚度,这样,换算后的等效厚度值不仅有厚度,而且有强度概念[29]。煤层底板突水系数由此表达为河南省煤矿开采水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式中:TS——突水系数,MPa/m;P——隔水层承受的水压,MPa;M——底板隔水层厚度,m;CP——采矿对底板隔水层的扰动破坏厚度,m。比以往更全面地反映了煤层底板突水因素对煤层底板突水的影响作用。3.静力梁理论前苏联学者B·Д·斯列萨列夫认为,巷道底板可以看作一个两端固支承受均布荷载的静力梁,可以用弹性力学理论分析梁的受力情况,并认为梁的破坏首先是张破坏[29]。当实际水压H实>H理安时,底板隔水层就会产生失稳破坏,从而导致煤层底板突水。

理论和实践的区别?

何为不仁
陈炽
1、侧重点不一样理论:是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归纳,偏向于思想;实践:是指各种客观的存在,偏向于动作。2、存在的领域不一样理论:存在于人们的大脑里,表达在教科书和专用书籍、网络媒体等载体里。实践:存在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民族、宗教、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扩展资料: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这里,首先肯定了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世界上任何事物为对象(客体)的现实活动。与动物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的自主性表现在,人通过实践不但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从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时,实践还具有创造性,它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或产生的几率几乎等于零的事物。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形成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属人世界。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实践是由人发动的同时又是为了人的活动,它使人与物的关系由物支配变成人支配物,由此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人按照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适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同时,人在实践中自觉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具有发主体意识。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第二层含义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精神的、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如认识、理论活动等等。在这种区别中,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所谓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的”活动同感性的对象一样具有现实的实在性。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观活动,因此它们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人的理论与认识。实践则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精神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人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次进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满足,而且也检验着自己的主观目的、愿望、意图和计划等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着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论

课题申请书中,拟研究的理论问题和解决的理论问题有什么区别??

夫德
爱之则亲
学术价值,主要看它的理论价值,即对于现有理论的贡献,或验证现有的理论、或充实现有的理论;如果没有大师指导、挂名,在学术价值方面,最好写可以为XXX提供参考依据,不宜说大话;应用前景主要写该研究课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及应用的程度,可带来的预期效益,如软件的推广、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如果是实证研究的话)。重要的是,在写课题申报书之前,要参考、阅读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的核心期刊的文章,从中发现你的课题的研究价值,例如,前人已经做到哪一步,你可以在哪方面深入做下去(即没有重复前人、特别是专家的研究,否则课题难立项)。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莫斯科
猛鬼咒
  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概念,是指研究主体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途径的总和。而研究方法的理论便是方法论。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的方法体系,也有自己的方法论。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这里对于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不准备作专门解释,只就几种常用的专业方法作一些介绍:  (一)经验方法  经验方法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所采用的重要方法,其特点在于凭感受,凭体会,通过鉴赏、体验、玩味而悟出某些道理,在其结论之中包含着大量感悟和猜测的成分,而这一切大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我国许多古代文论家往往本身就是文学家和艺术家。这种经验方法十分注重提炼和遵循法式和规则,以相对固定的理论范式来规范和指导文学创作,并从而建立某种师承和学统,像王昌龄的《诗格》、皎然的《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王骥德的《曲律》,直至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等,都表现出这一理论倾向。它在阐发文学理论时习惯采用具象性的说理方法,很少运用以逻辑性见长的推理和演绎方法,而是采用比喻、训诂、比附、类推、暗示等手法,如刘勰以人体比喻文章的“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又如《毛诗序》用训诂手法来说明文学的社会功能:“风者,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再有,经验方法在提炼和运用概念、范畴时往往体现出素朴的辩证法思想,它所使用的概念范畴许多是相互对应的,在事物内部不同矛盾方面的相互对立和联系之中揭示文学的本质、规律,像文与道、文与质、形与神、风与骨、意与境、情与理等都是如此,而且其运用的概念范畴常常表现一种浑整性,倾向于对事物进行总体把握,例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结构”就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作为形式因素的“结构”,而是既包括形式,又包括内容的一个浑整的概念。另外,我国古代文论常常采取感性化的叙述方式,其中有的方式是诗化的,如论诗诗,有杜甫的《戏为六绝句》、陆游的《论诗诗》、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等;有的是散文化的,如随笔、序跋、书信、评点、注释等。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上述特点有明显的长处,它能够完整地、辩证地把握对象,而不至于在人为的分析解剖之中割裂和肢解对象,它能够从感性层面直接深化到理性的层面,在理解问题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包括灵感、悟性、直觉和才情,避免了抽象的理论推演所造成的刻板和机械。当然它也存在着弱点,如缺乏系统性、体系性,很难形成那种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它所提出的概念范畴的内涵也不太明确、不太确定,很难作定量分析和科学的验证;其特有的叙述形式也往往造成理论上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总之这种经验方法的长处应当在今天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而其不足之处则有望在现代思维的帮助之下得到扭转和改进。  (二)社会学方法  文学的社会学方法的形成由来已久,但是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却是在近代的事。1800年法国作家斯达尔夫人出版《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中译本名为《论文学》)一书是其标志。该书开了“以文学以外的因素来解释文学”的先例,用斯达尔夫人的话来说,该书旨在“考察宗教、风尚和法律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宗教、风尚和法律的影响”(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绪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来法国学者丹纳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即以一定种族内在的遗传因素,地理、气候、政治、立法、战争、宗教等外在条件,以及作为后天因素的时代精神来解释文艺的产生和演变。与他们两人同时代的还有圣伯甫、居约、左拉等人就此提出过重要的见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文学社会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文学社会学理论,但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文学现象的有关论述却为文学社会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然不失其经典意义。其后学梅林、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人也在这条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文学社会学方法的基本要点在于确认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文学的两头关联着社会生活,一方面它来自社会生活,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通往社会生活,反过来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因此文学社会学主张将文学放在整个社会生活的大背景前来加以考察,考察社会生活对文学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而文学反过来对于社会生活又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目前文学社会学的发展极为迅猛,其学科领域不断得到拓展,其学术成果也十分令人瞩目,例如在文艺生产、文艺传播、文艺消费、文艺政策、文艺管理、文艺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对于现代社会的优化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在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必须指出的是,在文学社会学发展史上经历过重大的曲折和失误,这就提醒我们,在文学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中要谨防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切忌将文学现象与社会现象作简单的比附,把物质经济生活对于文学的制约看成直接的决定作用,将文学简单地从属于政治和经济需要,而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本性,否则将给文学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殷鉴不远。而当代西方文学社会学将文学理论社会学化、自然科学化的苗头的出现则向我们提出了警示,使我们不能不对此引起重视,即文学理论在吸取社会学的成果和方法时必须守持自己的本位,社会学的研究不能代替文学理论的研究,社会学的方法也不能代替文学理论的方法,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社会属性的研究仍然需要与对其审美属性的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心理学方法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的诞生。此后,心理学渗透到各个学科,也对文学研究产生了影响,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以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渗透为主要特点,它要借助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和范畴来研究文学现象,如心理学根据人的表象运动的规律来研究文学创作中想象和联想的特点和作用;它也要借助心理学所特有的方式、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文学研究,如采用问卷调查、个案测试、数据统计等来研究文学的社会功用和读者群体的价值取向。  在运用心理学方法时也要避免机械地将心理学的理论搬用于文学研究之中,而忽视文学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的倾向,在现代学术思潮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就犯有这样的毛病,他将该学说中的重要范畴如“情结”、“本我”、“力比多”、“升华”等直接搬用于文学研究,得出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都是出于作者的“恋母情结”的结论。这显然是武断的、不符合事实的。可见文学心理学方法的运用最好还是要与文学社会学的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达致合乎科学的结论。  (四)形式主义方法  这是20世纪西方文论中盛行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到英美新批评派,再到法国结构主义,再到嗣后的解构主义,乃是贯穿本世纪之始终的重要思潮。  形式主义方法的要点在于强调文学以形式为本位,认为形式并不是内容的附庸,它本身就是独立自足的,并不受到内容的限制,与社会、历史、文化、道德、宗教无关。这种方法以文本为中心,对文本以外的世界、作者和读者存而不论,认为主张从文本以外的因素出发去研究文本只是一种谬见。于是文学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内容、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等等,都被排除在这种方法的视野之外。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什克洛夫斯基:《文艺散论?沉思和分析》第6页。莫斯科,1961年版。)例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它强调文学应具有“文学性”,体现“陌生化”原则。所谓“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雅各布森:《最近的俄罗斯诗歌》第11页。布拉格,1921年版。),它不在内容,而在语言技巧、修辞手法、结构布局等。所谓“陌生化”,就是通过形式因素的强化、重叠、颠倒、浓缩、扭曲、延缓而使文学语言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从而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第12页。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总之,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而文学的魅力在于形式的变化。另外,它还强调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和赏析(也就是所谓“细读”),从而体会出作品的文字形式的音韵、格律、节奏和意蕴。而新批评派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吸收了现象学文论的意见,将作品分为五个层面,即(1)声音层面;(2)意义单元;(3)意象和隐喻;(4)象征和象征系统;(5)形式与技巧。这对于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形式主义方法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坚持研究的客观性,重视对于作品形式因素的细致赏析等主张,都有可借鉴之处,但它存在着非历史主义的缺陷,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将它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以及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五)比较文学方法  比较文学方法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人强调摹仿古希腊人,罗马重要作家维吉尔、奥维德等人的作品大都是对于希腊文学的摹仿,因此在古罗马文论家贺拉斯、麦克罗皮斯的论著中,都主张将维吉尔、奥维德等人的作品与其希腊原作加以比较,揭示其摹仿之处和从属关系。这里已经包含着比较文学的萌芽。近代以来,受到其他一些学科比较方法(如“比较解剖学”、“比较语言学”)的影响,比较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终于形成,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于1816年出版了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题名为《比较文学教程》,这是“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首次出现。  比较文学旨在对于跨国家、跨地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现象进行对比或类比研究,从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关系中界定出各自的特点,寻求共同发展的途径。在比较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两个派别是注重影响研究(交叉研究)的法国学派和注重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比较严谨,同时也比较拘泥,它往往将研究范围限于同一文化系统之内,而且限于存在着直接接触和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学现象,它在研究方法上崇尚实证和考据,带有较强的实证主义倾向。法国学者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可以昭示其宗旨:“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之交流。”(基亚:《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79-8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这就开启了影响研究的方法论。例如通过实证考据研究元人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的创作受到佛经、可兰经、圣经的影响,而该剧又影响了后来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便是采用影响研究方法的一例。法国学派有时陷于对比较对象之间事实联系的烦琐考证,而忽视对于文学现象的美学分析,特别是囿于欧洲文化系统的狭小范围内讨论问题,并且将法国视为欧洲文学的中心和辐射源,存在着欧洲中心论的倾向,因此存在着局限性。  美国学派就是在否定法国学派上述局限性的基础上,在二次大战以后异军突起的,它主张对于文学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特别是注重对于无实际接触、无事实联系的文学现象的研究。如果说法国学派是以比较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为研究的出发点的话,那么美国学派则以比较对象所包含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正像奥尔德里奇所说,该学派注意的是“两部没有必然关联的作品之间在风格、结构、语气或观念上所表现的类同现象”。(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论文选集》,《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第1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寻找比较对象之间的共同之处,而且也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总之,这一派别强调平行和对照,以问题为中心,对众多的文学问题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信仰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值得重视的是,这一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欧洲中心论,力图勾划出一幅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图景,特别是有人开始认识到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把欧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和思考时,才能真正解决重大的理论问题。这无疑代表了比较文学的一种积极的方向。  目前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正在蓬勃展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也许多拓展和创新,甚至有人提出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问题,总之,在我国比较文学的前景是美好的。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