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全球记者连线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全球连线报道——来自国际新闻一线记者的声音”国际新闻采编课在东配楼217教室准时开始。教室座无虚席,两侧走道也站满了前来听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生。同学们在新闻传
-
上海社会科学院邓智团:怎样的公共空间才能激发活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伦敦硅环、剑桥肯德尔广场和波士顿海港广场等典型创新街区的对比研究发现,经济多元化、人口年轻化和公共空间激活了内城街区的活力,而代表新公共利
-
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张晶教授分享:作为一个文艺理论学者,我时常思考中国古代文论在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中的功能与地位,当然更多的还有古代文论在今天的美学与文艺理论中所能发挥的作用。现在看来,从文艺理论的意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教授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居平做了一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对谈。两人合作的《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不久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
-
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尽在研招网研招网提供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人力资源在职研究生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武汉理工信标一队”以25.7秒的优异成绩在“恩智浦”杯将全国一等奖收入囊中,此次比赛学校4支获全国一等奖队伍中,3支队伍的指导老师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邹斌
-
中国人民大学程商政:创业投资如何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效率
程商政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创业投资如何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讲座,讲座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使用美国人口普查局,其中包括私人和公共美国制造业企业在整个宇宙的纵向研究数据库(LRD),研究关于在民营企
-
我始终觉得,加缪可能是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够喜欢上的人。年轻时代不太能够理解他近乎冷酷的澄澈,也不太能够想象他所定义的行动与荒诞之间的关系,更以为他和萨特相比,缺少传奇和能够忽悠人的“体系”——尽管萨特的
-
中国人民大学刘元春:“疫情冲击与超常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做客《国民财富大讲堂》,就“疫情冲击与超常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国民财富大讲堂》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云课堂。节目每
-
谈起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王启民提得最多的是“偶然”。“我学材料专业很偶然,填报志愿时什么都不懂,专业纯粹瞎填。”王启民回忆道。对他而言,农村的孩子只要有学上、有饭吃,足矣。1994年,王启民推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材料学专业的大门。本科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到北京招人,“他们联系了学校,我跟着一群人去面试,没想到被录取了,挺偶然的。”就这样,王启民插下了科研这棵无心之柳。王启民认定,既然学了这个,做了这行,就要一直做下去。工作三年后,他选择了在中科院硕博连读继续深造。从此,这棵“柳树”日渐枝繁叶茂起来。时下火爆异常的iphone手机,漂亮的手机外壳由不锈钢或高强铝合金做成,这些材料硬度高、粘刀,很难加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启民要做的,是开发一种涂层,用于传统刀具的改造,解决材料的切削问题,要“切得动、切得好”。此外,在汽车、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重型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由于摩擦磨损和腐蚀,模具和零部件常常遭受损失,甚至根本无法应用,涂层的施加也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以前从事材料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涂层做出来,研究它的性能。来到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之后,研究的性质更倾向于应用性的研究,要求不仅要把涂层做出来,还要让涂层在生产中用得上、用得好。”然而,这却成为王启民申报国家“优青”的“硬伤”。王启民两次从全国几千名实力雄厚的竞争者中入围答辩,却两次与国家“优青”失之交臂。“评委们认为我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一定要解决这个短板!围绕涂层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技术问题,王启民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多项研究。为了解决涂层材料在生产运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他常常工作到凌晨3、4点,申报书更是改了又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国家“优青”评选中,王启民成功入选。对此,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认为王启民“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坚韧”,称赞他“三年磨N剑,成绩十分突出,是科研生力军的代表”。不知不觉,王启民种下的“柳树”如今已是郁郁葱葱。不管是不是无心插柳,一旦做出选择就义无反顾,是王启民的原则。无论是专业的选择、偶然的面试,还是工作的开展,他要一直学下去、做下去。“可以走得慢些,但绝不后退。”王启民的言语之间,透出一份选择的智慧。帅的人都喜欢徒步王启民最喜爱的户外运动是徒步。在韩国釜山大学NCRC国家研究中心当研究教授时,饭后到釜山大学的后山走一走,是他繁忙工作中最惬意的一刻。渐渐地,王启民爱上了徒步。只要有时间,就约上三五好友徒步去,“最长的一次走了八、九个小时,几十公里路。”对王启民来说,在机械交通如此发达的今日,徒步,像是一种修行,目的不在“苦”、不在“行”,而在于“修”。沿途的风景并不都是美好,遥远的路途必是充满崎岖。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克服胆怯和懦弱,磨练意志。徒步,也是一种体验。头顶蓝天,便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脚踏大地,便可用双脚丈量祖国河山。一路上,有快乐、也有痛苦,有平坦、也有坎坷,唯有坚持不变,为了星空的美好,为了心中的期盼。而这恰好与科研一脉相通。科研攀登无止境,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终点,只有一座又一座的高峰,等待征服。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决定了一切。王启民这位攀峰者,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下一步的计划,他说:“踏踏实实地做,把量做足,争取有更多的产出。”路就在脚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脚踏实地,不拼颜值拼实力谈及项目申报经验,王启民说:“关键是基础要打好。”“要多做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然而基础的养成不在一时,要有够强的实力,关键还在于平日里多下功夫。“中科院的经历为我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硕博连读期间,除了上课,王启民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实验前期的样品处理是试片打磨,试片只有拇指大小,但打磨的结果直接影响后期的涂层镀膜,进而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需要磨十几个试片。为了达到理想效果,王启民起早贪黑,光是样品就磨了好几百片。试片磨好后,还需分几次将其放进炉子里镀膜,再进行分析测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寸步不离地守着炉子。有多次,因为任务紧急,王启民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三天,期间,只能在试片冷却和抽真空的间隙睡两、三个小时觉。这绝对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但王启民笑道:“很正常,也没什么。”“不觉得辛苦。因为我的师傅们也是这么做的,导师们做事更拼。”现在,王启民是15名研究生的师傅。在徒弟们眼中,王启民也很“拼”。今年研三的学生梅海娟说:“王老师似乎从来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他像个陀螺,转个不停。有一次明明见他忙到凌晨4点,没想到清晨6点他又在我们实验室的QQ群中指导大家了。比起王老师,我们真是自愧不如!”脚踏实地,也是王启民对学生的要求。“现在的孩子选择多、诱惑也多,他们会想现在做的东西有什么用,希望立刻出成效。”针对发表论文一事,王启民常常教导学生要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一定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有价值,不能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在王启民看来,学习态度是第一位的。“有的同学基础不够好,但只要他肯全心投入,多花时间,即使进步慢也没关系。”由于他要求严格,学生们称他为“完美主义者”。研三的学生聂志伟为了改善涂层表面的质量,曾一个学期只做一个实验,“因为总达不到王老师的要求。只能反复做,不停调整参数,直到质量够好为止。”“学工科的人,只要功夫花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出成果。”在王启民看来,想要做出成绩,就得好好干、踏实干,就这么简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取,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是不可能。“平时要多训练,做着做着,自然就领悟了。”在王启民的字典中,专注、坚持,就等同于成功。是严师也是学生的“大哥”在学习、工作中,王启民是位严师。但在生活中,王启民更愿意做学生的“大哥”。学生有任何问题、观点,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跟王启民探讨。“王老师思维很活跃,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梅海娟回忆起与王启民谈天的情形:“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了。”最让学生感动的事情,是“王老师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如专利的申请、设备的调适等。一次,王启民与学生一起去中山大学借设备,王启民与学生一起搬弄,中大一位老师见状,奇怪地问:“王教授,你怎么还自己搬?”学生们听了很惭愧,忙上前抢过王启民手中的重物,但等那位老师离开,王启民又默默将设备拿过来。“这让我们觉得很温暖。”聂志伟说,那一刻,王启民就是他们的大哥、战友,他们是一个整体。“身体要锻炼好”是王启民常对学生们说的话。在他看来,“没有好身体,搞不好科研。”王启民在自己办公室放置了一台健身器材,工作之余舒展筋骨。他还常带着在职研究生学生们一起爬山。老师与学生、师兄与师弟,一路上有说有笑,锻炼的同时又交流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