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已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告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自2017
-
座谈会现场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学院本科生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提升育人效果,11月17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召开2017届推免生座谈会。院长郁飞、党委书记化小峰、教学副院长姜在民、党
-
新疆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业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有很多的科学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当地很多高校及科研单位与我校在诸多学科建有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10月8-14日,
-
【经管学院】在第十届中国MBA联盟领袖年会上喜获丰收
10月22日,第十届中国MBA联盟领袖年会在沈阳隆重召开,我校MBA喜获“MBA院校最佳组织奖”、“MBA院校卓越领袖”、“优秀MBA指
-
【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国荣教授:如何进行哲学思维
10月18日至19日,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如何进行哲学思维?》的学术报告。杨国荣教授为浙江诸暨人,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
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定对引领创新、激励优秀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影响着研究生对学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为确保评定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公平良性竞争,实现资助育人目标,园艺学院根据有关文件精神,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月活动
为了活跃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动态,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研究水平,拓展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学术思想及学术思维能力,提升国际化视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自9月30日起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月活动。在学术月活动期间,密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重点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及联合野外考察,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在学术月期间,来自水保所其他研究单元、水建学院、资环学院、动科学院等单位的近500多名研究生及科教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水保所副所长冯浩研究员、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宝元教授、常务副主任李世清研究员主持学术报告会或者陪同野外考察。国内外专家作相关报告(1)9月30日,我校王乔春教授作了题为“journals”的学术报告,拉开了学术活动月的序幕。该报告详细讲解了目前SCI稿件(或论文)存在的问题、SCI编辑部所采取的对策、作者如何在新形势下准备稿件,并详细演示了审稿系统。王乔春指出,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论文数量及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问题,期刊编辑部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和措施:一是采取更严格的预审制度;二是作者可能需要提供相关的原始实验数据记录,支撑试验的验证;三是强烈建议建立信誉诚信档案,对于造假、剽窃、抄袭的作者甚至是团队进行追责;四是对编委进行权利约束,滥用编委权力将受到严重的处罚等。通过该报告大家意识到由于对稿件及审稿新的变化思维,SCI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较以前更具难度。10月8日,德国基尔大学NicolaFohrer教授和OppeltNatascha教授、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的GiovanniQuaranta教授和RosannaSalvia教授访问实验室。NicolaFohrer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水文与水土保持”的学术报告,她以三峡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SWAT模型在南方水资源管理与水土流失评价的应用,阐明了如何为三峡库区提供有效的土地管理与水土保持措施以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和磷输出;OppeltNatascha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遥感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有效实现大区域地表信息获取,并介绍了遥感技术在沿海和淡水湖泊的应用案例;GiovanniQuaranta教授介绍了意大利巴西利卡塔大学的水资源管理项目、世界水资源利用、农业粮食生产、欧洲地区节水灌溉措施,清晰的阐明了现阶段水资源状况及管理策略;RosannaSalvia教授以如何将科学研究结果和当地居民行为结合做好土地规划为主题,讲解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是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自然资源的持续发展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评价。10月9日,实验室邀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院士与河海大学副校长王超院士分别作了题为“黄河水沙调控理论与实践”“农业农村面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工程实践”的学术报告。胡春宏院士指出,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异源、下游地上悬河、旱涝灾害频发、河口流路不稳定等是黄河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经过大规模的生态修复与工程治理,黄河水沙急剧锐减,减少幅度超过80%,针对该问题需构建流域水沙变化集合评估技术,系统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的水沙演变特征,提出黄河水沙调控理论与治理体系。王超院士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滞后性、不易监测性等特点加大了其控制与治理难度,因此,需从根源上发展减源、截留、修复、综合防治处理技术,并结合长期以来的实践提出污水生态处理技术、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氮磷减排技术等,同时指出未来仍需综合运用工程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物的排放、运移与转化路径。国内外专家作相关报告(2)10月14日至16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地理所孙福宝研究员及北京师范大学潘成忠副教授等5位专家到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期间孙福宝研究员与潘成忠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全球变化下我国干旱演变机制”与“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坡面尺度”的学术报告。孙福宝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角度系统介绍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机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植被生态建设、土壤侵蚀研究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潘成忠认为坡面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是研究黄河水沙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并通过相关试验数据分析及案例研究深入介绍了生态水文过程与水沙相互作用关系。访问期间,专家们参观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安塞站与延安市考察“削山造城”工程对水文过程的影响。9月22日至10月17日,西班牙荒漠化研究中心PatricioGarcía-Fayos教授到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García-Fayos教授与水保所焦菊英研究员从2014年开始在黄土高原开展黄土浅层滑坡植被构建规律的合作研究,本此来访主要指导如何对近3年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访问期间,García-Fayos教授作了题为“Abruptchangesinsemiaridecosystems”的学术报告,阐述了半干旱生态系统随胁迫或干扰变化的临界阈值概念,提出了将此概念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新思路;同时面向研究生开展了题为“Howtodesignandcarryoutaresearchproject:Fromtheideatotheanalysesoftheresults”的讲座,强调了试验设计的重要性,并由浅入深地为学生们演示了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García-Fayos教授先后考察了神木、米脂、绥德、靖边、安塞、延安、洛川和旬邑等地,在了解不同侵蚀类型区气候、土壤侵蚀与植被恢复现状的基础上,对该区人工植被修复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焦菊英就如何申请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充分讨论。9月28日至10月20日,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土壤侵蚀专家PeterKinnell在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术访问。在访问期间,与实验室不同科研团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针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模型参数计算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结合重点室不同团队的科研现状,PeterKinnell做了针对性很强的有关“侵蚀过程与机理”的学术报告。同时,PeterKinnell参观降雨大厅时,详细了解了正在进行的侵蚀实验,并提出改进方案。在国家重点室主任刘宝元教授等科研人员陪同下,PeterKinnell访问了长武野外生态站、子午岭侵蚀场以及安塞综合试验站,对黄土高原地区以及典型流域内的侵蚀现状和科研重点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本次学术月活动是一次内容丰富、颇有收获的学术盛宴,对提升科研人员试验设计与观测数据分析能力、SCI论文撰写水平、生态水文、土壤侵蚀过程、机理与模拟、黄河及有关河流水沙过程、面源污染与治理、自然资源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水平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专家的学术报告深入浅出、生动详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执着的科研精神,给予在场聆听的科研工作者深刻的启迪,与会科教人员及研究生通过与专家的热烈讨论,拓宽了学术视野。国际著名土壤侵蚀专家PeterKinnell教授、国际著名植被恢复专家PatricioGarcía-Fayos教授在实验室举办了一系列不拘形式的专题座谈会,进行了包括试验方法设计、项目申请或者论文撰写在内的有针对性的、深入的、甚至一对一的交流和讨论,解答和指导了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对提升实验室整体研究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García-Fayos教授解答研究生提问PeterKinnell教授考察长武试验站
-
10月21日,2016-2017学年第一期农学院研究生“创新论坛”学术报告会在农科楼阶梯教室隆重召开。报告会由农学院研究生会承办,以“博学笃志,求是创新&rdq
-
为加强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的管理,跟踪各项目的实施及进展情况,10月10日上午,经济管理学院组织专家召开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中期检查验收会议。会议由朱玉春教授担任评委组组长
-
【人文学院】2016秋人文讲坛开讲
9月22日晚,2016秋“人文讲坛”第一讲在北绣山活动中心北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坛特邀《南方都市报》高级评论员、南都公益执行总编辑张天潘为同学们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下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