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山东理工大学

  • 建校时间:1956年
  • 招生简章:共2份简章
  • 院校类型:理工类
  • 所在地区:山东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山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研究生 硕士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

王相友,男,教授,农业机械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成果:近五年来在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领域开展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较重要的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高佩玲,女,副教授,农业水土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多年来一直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土壤侵蚀模型及模拟算法研究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教授过《计量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等专业和专业基础课;2005

  •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男,教授,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 教学: 研究生课程:《热工及环境参数测量技术》、《新能源》、《专业英语》。 本科生课程:《食品加工机

  • 山东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男,教授,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生导师,副处长,主要成果: 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近几年来,为本科生讲授了《技术创新与交流》、《机械设计学》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了《实验设计与分析》和《农产品产

  • 山东理工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男,研究员,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生导师,副所长,主要成果: 先后承担完成山东省“名特优果汁加工工艺研究”、“苹果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rdq

  • 山东理工大学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高松,男,教授,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成果:长期从事车辆电子与控制技术、内燃机性能优化与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五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霍英东基金

  • 山东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刘瑞祥,男,副教授,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主讲过下列课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内燃机构造、内燃机原理、内燃机测试技术、内燃机排放与控制、微机原理与应用、车辆电子及电器、汽车传感器技术等

  •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曹凯“预测决策技术”、“交通网络分析”、“模糊控制技术与应用”、“道路网络优化算法”、、“

  • 山东理工大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蒲琪,男,教授,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教学情况:讲授本科生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力学》。讲授研究生课程:《电测力学》《光测力学》、《实验力学》、《振

  • 山东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情况简介

      张建,男,1960年6月出生,教授、工学博士,中共党员,车辆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1978-1988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1993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及本科生主干课程以及硕士研究生指导工作;1993年调人山东工程学院并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开始指导车辆工程学科研究生,开设《模态分析与综合》、《结构噪声分析原理与控制技术》2门研究生课程,指导研究生7届8人,目前已毕业5届6人;2005年作为客座教授赴德国访问研究6个月。1982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山东省计划科研项目、山东省教委计划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参研各级各类纵、横向科研课题多项,在统计能量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车辆与一般机械结构声辐射理论、机械噪声分析方法与控制技术等方面有重要贡献;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它科技奖励6项;已在《声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等刊物的中、英文版及有影响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分别被EI、ISTP等权威性文献收录。是中国声学学会会员(1985-)、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1985-)、美国实验力学学会(SEM)会员(1995-)、国际声与振动学会(IIAV)会员(1999-)、山东省机械工业专家委员会委员(199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科组成员(1995-1998)、山东省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组成员(1995-2002)、山东省声学学会常务理事(1999-)、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4-2000)。柴山,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先后为研究生开设了《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程序》、《板壳力学》、《汽车系统动力学》等多门课程。先后参与、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2004年起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组建了山东理工大学车辆系统动力学创新科研团队,建成了基于微机集群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多通道柱幕虚拟现实系统,应用CAE技术解决了企业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汽车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方法研究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样机技术在汽车系统动力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的主要课题有:“基于整体传递矩阵法的车辆传动系耦合振动分析方法与动力优化技术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型越野汽车多轴转向技术研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自2000年开始指导研究生,目前已指导8届共10名研究生,其中有4届5名研究生已经毕业。李迪,男,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汽车车身智能化、数字化设计方法和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等方面的研究。在《汽车工程》、《塑性工程学报》、《汽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有2篇论文被EI检索系统收录。主持或参与完成山东省教育厅“汽车内部布置微机CAD系统研究开发(JYB97F55)”、国家经贸委重大引进消化吸收项目“工程机械高舒适性防翻驾驶室研究”、国家技术监督局“三维测量CAD系统”等纵向科研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著作1部。获奖2项,分别是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三等奖、山东工程学院优秀实验技术成果奖二等奖。教学方面,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车身设计、车身结构与设计、车身制造工艺学、车身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主要讲授车身制造质量控制、面向对象的方法学等。指导研究生情况:自2006年开始指导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指导两名硕士研究生。李军伟,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教学方面:能够把当前的新知识、新技术融于平时的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共承担了“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仿真”、“电动车控制技术”和“汽车网络技术”等三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电动汽车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车载总线系统以及机电液控制系统的动态仿真、优化设计、硬件及软件开发等工作。在《航空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国际3大检索系统收录。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主持参加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两项获省部级奖励;承担的在研项目有: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和1项淄博市科技攻关项目。主持承担3项横向课题的研究。研究生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动手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在山东省首届“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信息与机电分论坛”上,由本人指导的李海军同学和乔宏明同学均获得二等奖。在已毕业的四名研究生中,除一人在高校工作之外,其他三人均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从事汽车电子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指导研究生5人。李旭,女,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教学方面主要讲授本科课程《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及研究生课程《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科研方面研究方向为汽车车身数字化,主要进行车身CAD理论及应用研究,当前主要从事车身逆向工程方面研究,特别针对散乱点云数据处理,如拓扑网格建立与优化,区域分割,参数化及曲面构建和光顺分析等进行研究,此外多年来还一直进行系统动力学方面的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匹配方面的研究。先后在《汽车技术》《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主持或参与教育部重点项目《汽车车身快捷CAD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已结纵向课题5项,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现主持在研纵向课题省基金项目《高质量车身曲面生成方法的研究》(编号:2003ZX06)和校基金项目《利用车身测量点云数据反求车身曲面关键技术的研究》(2005KJM12),主持在研横向项目有与北汽福田等企业合作项目4项。从2003年开始至今,作为副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2名,独立指导研究生3名。任传波,男,教授,车辆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硕士生导师,院长,主要成果:教学:为本科生主讲《大型结构有限元程序及其在机械、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弹性力学》课程。科研:近几年来,主要从事于工程结构数值模拟与测试,车辆系统动力学以及电动车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完成科研项目11项,目前承担着省市和企业委托的项目4项。近年来,获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2002年十大科技成果、淄博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淄博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研究生的指导:1999年开始指导研究生,共招收7人,已经毕业5人,其中有2人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和江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1人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还有2人在大型骨干企业工作。石沛林,男,副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主讲本科生《计算机辅助设计》、《汽车理论》及硕士生课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等课程,历年教学效果都在良好以上,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学生创新活动。充分利用自己曾多年在大型国企技术中心工作的经历,使自己指导的学生较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通过对近几年所指导的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所指导的学生适应工作能力普遍较强,许多已成为企事业单位骨干。在企业工作期间,参与完成十几个车辆新产品开发工作,并有多个产品成为企业主干产品和经济增长点项目,并获省级奖励一项,在我校工作期间,主持或参与完成纵横向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在研项目有与邹广德老师联合主持的山东省教育厅项目“轮式车辆遥控转向系统研究”,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指导的研究生武健2006年毕业后,在聊城大学从事车辆工程教学工作,发表学会术论文三篇并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在读研究生三名,工程硕士2名。张为春,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1982年1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汽车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的研究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等教学研究论文4篇,获得汽车底盘模拟测功机研制及应用等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客车平顺性研究等15项科研课题,在《农业机械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4项。学术研究课题:①新型遥控抢险消防机器人研制,省教育厅,2004~2006,主持;②基础水平度控制装置研究,胜利油田,2005~2007,主持;③客车平顺性研究,中通客车公司,2005~2006,主持;④特种车辆振动研究,泰安特种车辆厂,2005~2006,主持;⑤教练车副转向系统研究与开发,校基金,2006~2008,主持。学术论文:①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汽车底盘模拟测功机测控系统(EI收录),农业机械学报,第1位,2006.12;②增压柴油机无负荷测功系统的开发,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6.10;③增压柴油机无负荷测功系统的研究,农机化研究,第1位,2007.01;④MCG-200型电模拟式车辆底盘测功机研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3.12;⑤基于工控机的车辆底盘测功机测控系统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第1位,2007.02。   2000年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毕业研究生7名、在读研究生8人(含中职师资、工程硕士)。张学义,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成果:教学方面:主讲过《汽车电源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等多门课程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年均教学工作量300学时以上,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山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竟赛一等奖2项。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以第一位完成的“钕铁硼永磁发电装置可控整流稳压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另外以第一位获得省部级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受理发明专利17项,授权实用新型22项;发表论文80余篇,EI、ISTP收录10篇,出版专著2部;已通过省部级等鉴定项目14项,完成横向课题30余项,该系列成果及专利技术已转让30多家企业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当代发明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课题方面:目前正承担着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06ERC60082)、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2005EC000195)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委托研制项目6项。研究生培养方面:共指导研究生12名,其中工程硕士3名,已毕业全日制硕士生4名,其中2名分别获得2005年度和2006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周长城,男,教授,车辆工程硕士生导师,主要成果:教学上,承担了《液压与液力传动》和《液压技术基础》2门课程,努力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对讲课的方法、方式和效果进行探讨,精心备课,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承担2003级车辆工程8人本科毕业设计,精心指导,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承担了2005级车辆工程专业20名本科生班主任工作,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学风教育,培训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科研上,认真钻研,不断提高学术和理论水平,在车辆悬架设计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减振器设计基本理论和优化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价值。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文育苗及奖励基金”,和“山东理工大学全国优秀百篇博士学位论培养基金”资助。获得“北理理工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一等奖”,并正准备申报“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7篇,其中,EI刊源录入12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0部。课题情况,正在开展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课题“减振器阀系解析设计与特性仿真”研究,开发减振器阀系参数CAD设计与特性仿真软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拥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研究生指导,目前指导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研究生将对汽车减振器CAD设计软件进行开发,任务明确,方案具体、正确。已经进行了前期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研究,已发表相关学术研究论文4篇,获得优秀研究生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