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重庆工商大学学院博士首页

  • 建校时间:1952年
  • 招生简章:共1份简章
  • 院校类型:综合类
  • 所在地区:重庆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错误提示
提交志愿

提交成功

招生简章

  • 院系所
  • 考试科目
  • 学习方式
  • 专业
  • 研究方向
  • 指导老师
  • 拟招人数
  • (001)(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5))
  • ①1000英语②2000经济学基础理论③3000应用经济学综合
  • 全日制
  • (020204)金融学(4)
  • (01)金融学与三峡库区投融资发展(待定)
  • 胡雪梅(待定)
  • 专业:(不含推免)
  • (001)(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25))
  • ①1000英语②2000经济学基础理论③3000应用经济学综合
  • 全日制
  • (020204)金融学(4)
  • (01)金融学与三峡库区投融资发展(待定)
  • 周兵(待定)
  • 专业:(不含推免)
热门问答 热门资讯
  •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
    骆东奇1,3 姜文2 罗光莲3 周心琴3 汪小勇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2.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400067 4.……展开
    骆东奇1,3 姜文2 罗光莲3 周心琴3 汪小勇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2.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3.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400067 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秦皇岛,066004)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数据,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均达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只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征之一,是衡量土地利用集约和节约的水平。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耦合关系;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当今经济社会中最活跃和最普遍的现象,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与热点问题[1]。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其实质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配各种土地利用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利用土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发展趋势[2~5]。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6]。土地的相对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土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资源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中是“最小构成因子”,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存在“木桶效应”的辩证关系[8]。因此,合理利用土地应是经济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重庆市自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高速时期,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为了保护好生存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保护土地与发展经济中寻找最佳结合点。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社会产出(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上[9~10]。本文分析重庆市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探讨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以便为土地管理者、决策者在发展经济和保护土地的过程中提供借鉴与参考。1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状况1.1 重庆市经济结构变化情况重庆市近年经济增幅表现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旺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贡献逐渐增强。据统计,2005年,重庆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 亿元,达到3069.10 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 463.42 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 1258.32 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1347.36 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直辖前的24.2∶ 41.8∶ 34.0,调整为2005年的15.1∶ 41.0∶ 43.9[11~12] (图1)。图1 重庆市三次产业经济结构变化从图1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总体趋势为: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稳下降,近年下降幅度趋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总体上稳中趋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5年,重庆市三次产业增长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日益凸现,如,重庆工业波动幅度较大,投资增长回落,经济增长就随之放缓等。1.2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1.2.1 土地利用现状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2.69×104 hm2,到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为694.54×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42%,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50%、39.79%和11.38%,体现重庆市大农村、大农业的特点;建设用地为56.91×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2%,主要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82.90%;未利用地为71.28×104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6%,主要以未利用土地为主[13] (表1)。表1 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104 hm21.2.2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用不同地类土地面积较 1996年面积的变幅表示,即土地利用变化=〔(Pit-Pi0)/Pi0〕×100%;其中 Pit为第 i 种地类某年的面积(hm2),Pi0为第 i 种地类1996年的面积(hm2)。图2 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从图2 可以看出,1996~2005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建设用地由直辖前的48.0364×104 hm2 增加到2005年的56.91×104 hm2,而建设用地面积增长4.9612×104 hm2。农用地主要反映在内部结构的调整,具体表现为农用地增减相抵略有净增但变化不显著。1.3 重庆市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变化情况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净增8.87×104 hm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增幅相对于交通用地增加量稍大(图3)。图3 重庆市 1996~2005年建设用地结构变化情况从图3 可以看到,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 44239hm2,增幅 10.35%;交通运输用地增加 17555hm2,增幅 55.93%;水利设施用地增加27043hm2,增幅95.74%。重庆市建设用地以较均衡的速度增加,在2003年、2004年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主要是重庆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峡库区淹没和移民迁建用地的影响。重庆市建设用地增加来源主要为农用地,其次为未利用地,2005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增幅有所减小。2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2.1 重庆市耕地与经济发展耕地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GDP 和各产业产值方面。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地区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产值之间表现出相关关系(图4)。图4 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与GDP、一产产值相关分析图4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市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从1996~2005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共减少了30×104 hm2,耕地减少主要集中在2001~2004年间。2003~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和三峡移民建设导致耕地大面积减少,尤其是三峡库区淹没和迁建占用耕地量较大[10]。与此同时,重庆市农业产值在前期稍有减少,2000年后持续增长,特别是2003~2004年间农业产值增加了62.84 亿元,相对1996年增长31.34%。虽然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但农业产值却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重庆市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耕地的利用程度有所增加。耕地的大量流失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表明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14]。1996~2005年重庆市GDP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 (0.9745>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 y=-52.69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在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耕地,如果按现有发展模式,经济持续发展,耕地必将进一步减少;这种耦合关系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一方面是现有发展模式下的经济驱动所致。1996~2005年重庆市一产产值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6 (0.9356>r9,0.01=0.735),其变化模型为y=-5.2055x+1608.1 (y为一产产值,x为耕地面积),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产产值增加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很小,的受其他产业发展推动,受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拉动。2.2 重庆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往往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加速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全面进入期,城市扩张、基础建设用地将成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可忽略的动力[15]。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而工业发展、城镇的扩大都需要的土地来支撑,重庆市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很大。图5 1996~2005年重庆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 GDP、非农增加值相关分析从图5 可以看出,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及非农增加值的变化趋势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呈高度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占用土地的规模迅速扩大。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1,达极显著水平(0.9881>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211.11 x-9082.1 (y 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极强的耦合关系,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1×104 hm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11.11 亿元,即相当于渝中区一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从另一方面看,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 亿元,需要建设用地面积达 50hm2。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达0.9886,达极显著水平(0.9886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179.3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明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有极显著的关系,非农增加值的增长,需要建设用地为保障,同时建设用地增长,也必将推动非农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是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2.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的关系重庆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是拉动重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直辖后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2.76%的速度稳步增长,2005年已达到2006.32 亿元,比2004年投资额增长396.39 亿元,增长24.6%。社会固定投资的拉动力度逐年增强,在土地利用方面表现为建设用地的增加(图6)。图6 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图6 显示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 0.9864,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关系模型为y=0.0051 x+47.286 (y 为建设用地面积,x 为固定资产投资),从两者关系模型看,每增加亿元固定资源投资,需要增加建设用地51hm2,按这种需求模式,重庆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 亿元,则需要建设用地10×104 hm2;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增加,必然是建设项目的落实,必然带来更大的投资。同时,也表明土地利用必须符合节约和集约利用要求,才能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单一的靠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来推动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区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依赖于重庆市项目建设条件的落实,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的保证对投资的增长发挥了推动作用;同时,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也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2.4 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结构演进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使用跨部门的相关分析方法来验证1996~2005年间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横坐标的经济结构演进以第一产业比重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再三次产业加和为经济结构;纵坐标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则以农业生产用地规模为1,进行二、三产业计算后,总体合成[9]。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相关系数为0.8953,达极显著水平(0.8953>r9,0.05=0.735);若去除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突变数据,则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两者在0.01 水平上显著,存在较高依存关系,工业化、城市化、非农业生产的迅速扩张等经济作用推动着土地利用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决定区域土地利用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的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得以实现。但图7 所显示的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趋势波动加大。图7 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相关分析3 重庆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3.1 经济增长是形成重庆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重庆市耕地面积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基本同步,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5、-0.9356),且地区生产总值与耕地面积表现为y=-52.69 x+14823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耕地面积)耦合关系模型。区域经济发展必然占用耕地,也即形成重庆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象。3.2 建设用地与重庆市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耦合关系1996~2005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881、0.9886,耦合关系模型分别为y=211.11 x-9082.1 (y为地区生产总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和y=179.3 x-7777.8 (y为非农增加值,x为建设用地面积)。表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重要因素是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驱动力度逐年增强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864,重庆市经济发展主要还是靠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带动了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张。3.3 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存在耦合关系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0.9864 >r9,0.01=0.735),其耦合关系模型表现为y=0.0051 x+47.286 (y为建设用地面积,x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变化受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牵动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差异的影响。3.4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表现耦合关系重庆市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关系耦合模型为y=0.0041 x+1.0516 (y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x为经济结构演进),1996~2003年间,经济结构演进与土地利用变化为相关系数高达0.9757 的极显著正相关,表现较高依存关系。重庆市经济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高度相关,土地的投入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驱动作用。4 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思考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大都是利用区域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分析,而这些数据均为历史数据。因此,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时,基本获得的是历史上某一阶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它表征历史上这一阶段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反映是一定历史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益以及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增长对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增量可能要比以往低得多。因此,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及区域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特征。参考文献[1]柳长顺,齐实.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的探讨——以西吉县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5):60~66[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 (3):324~328[3]蔡运龙.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寻求新的综合途径[J].地理研究,2001,20 (6):645~652[4]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 (1):81~87[5]周铁军,赵廷宁,孙保平等.宁夏盐池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6,20(1):135~138[6]王业侨.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3):81~84[7]薛家骥.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发展[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8]张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 (6):93~97[9]张雷,陈文言.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换——以长江干流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 (1):3~8[10]Perloff H.S,Lowdon W.Jr.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InSpenglerJ.J.ed.).Natura Resource and Economic Growth,Resource sfor the Future,inc.[C].Washington,1961[1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1997~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2]信息管理协调小组.2005 重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EB/OL].http://www.cqtj.gov.cn/images/fmt3.asp?c1=tjfx_c&c2=tjkx&c3=cqtjkx&c4=&f=cbf_4182.htm,2006-4-12[13]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重庆市2005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EB/OL].http://www.cqgtfw.gov.cn/download/2005td.doc[14]杨桂山.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近 50年耕地数量变化研究的启示[J].地理学报,2004,10:41~46[15]甘红,刘彦随,王静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驱动因子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04,18 (4):113~116收起
  • 求第三届地球小博士科技论文(重庆地区的)
    地球是一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历代传承,记载着自然母亲哺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我们的家园却时有洪水、飓风、地震、沙尘暴等数不清的悲剧上演,这些自然灾害,夺走了生命,……展开
    地球是一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历代传承,记载着自然母亲哺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我们的家园却时有洪水、飓风、地震、沙尘暴等数不清的悲剧上演,这些自然灾害,夺走了生命,夺走了希望,夺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谐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台风、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些已经成为最难以抵挡的恐怖阴影,阴影下笼罩着死亡与犯罪,社会安全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么是否能依靠最具毁灭性却也最具创造性的科技水平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呢?我国的洪水灾害十分频繁,建国以来,我国发生过的较大洪水如下所述。1951年:辽河大水。辽宁、吉林两省受淹农田43.4万h平方米,受灾人口87.6万人,死亡3100多人。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hm2,受为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淮河全流域成灾农田408.2万hm2。1858年:黄河大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滩区和东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淹农田440万hm2,京广铁中中断。1975年:淮河在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3天雨量达1605.3mm,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失事,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h平方米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死亡2.6万人。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1982年:黄河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万hm2,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长江、辽河、松花江大水。该年长江川、湘、鄂、赣四省农田受淹成为321.4万平方米,受为人口8526万人。东北辽、吉、黑三省农田受淹223.2万hm2,受灾人口1078.6万人。1996年:珠江、长江、海河大水。该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涝灾害,一半以上省(区)严重受灾,全国有311个县以上城市进水,洪涝成灾面积1182.33万hm2,受灾人口2.6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208.36亿元。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流域大水。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与此同时,成都震感强烈,成都市民在街上躲避。北京、上海、台湾均有震感,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绵阳市 11874人遇难,伤67579人德阳 德阳已遇难10341人绵竹 6730余人遇难,受伤31560余人 成都市 4156余人遇难 受伤17802人什邡 3510余人遇难、受伤31970余人 都江堰市 3060余人遇难、受伤3210余人阿坝州 2871余人遇难 24625人受伤 其中汶川县遇难2010人 广元 2586人遇难 21682人受伤其中青川县遇难2140余人彭州 870余人遇难、受伤3090余人 总计: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 247645人受伤据卫生部报告,受伤住院治疗人数累计52934人,已出院7979人,在医院里死亡3304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19日13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55次,其中5级以上24次,6级以上4次。 民政部报告,截至19日13时,全国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08.34亿元,其中捐款89.27亿元,物资折款19.09亿元。 截至18日21时,民政部、军队和各地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25.4319万顶、棉被72.35万床、棉衣178.36万件、价值3421.5万元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及价值18424.01万元的其他物资。地震.洪水.疫病都给我们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损失,如何在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在用各种方式来预测灾害的形成.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但是,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 以下是我对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5月12日,一场突然的地震,瞬间倾覆了学校、医院、家乡……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就愈发显得渺小,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抨击着我们无济于事的防备,是不是灾难意识还不够呢?地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那么,沙尘暴,这个有着自然灾害之称的毁灭性灾难,如果人类不会那样疯狂地砍伐树木,破坏地皮,沙尘是不是就永远被隔绝在了炽热的沙漠中呢?还有那黄河,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人类无节制地开垦放牧,泥沙每年滚滚流进黄河,让我们甚至不敢去幻想这样浑浊的黄河或许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双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谓的自然灾害的名义下,真正的毁灭来源与人类这一颗贪婪的心啊!!屠杀珍惜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中的一个纽带,最终受害者,是自己!!面对树木,木材商的眼里写着无休止的欲望,殊不知再贱价的木料,也要历经十载的岁月啊……你们知道吗,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谚语已变成了“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这般的无奈与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处境吗?对自己的行为能负责吗?明白人与自然间,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践踏的关系吗?自然是被动的,它以被人类破坏的生态来报复,其实是为了这些不会居安思危的人能快点清醒啊!!不要让公益广告中的预言成为现实,我相信只要从自己做起,不是说空话而是付诸行动,那最后一滴水,必将是上天感动的泪。 目前,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也不必惊恐,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专业部门会为我们做出权威判断。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自救并救助他人。 虽然灾害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坏与践踏的自然将会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爱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吧,它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伊甸园。收起
  • 第六届地理小博士答案,记住是第六届
    第六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和答案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C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资源有:A.林业和种植业B.商业和采……展开
    第六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和答案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C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资源有:A.林业和种植业B.商业和采矿C.旅游和采矿D.旅游和运输C 2.以下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是:A.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钢铁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D.人均资源短缺完全由人口众多引起C 3.我国耕地当前面临的问题有:A.由于大面积开垦林地草地,耕地不断扩大B.由于大规模造林,使耕地迅速减少C.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人类盲目开发,耕地面积迅速减少D.由于外国农产品冲击,大批耕地荒芜B 4.二百吨钢铁从太原到无锡,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水运B.铁路C.航空D.公路C 5.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是: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C 6.我国的海南岛可以种植三季稻,黑龙江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分C.热量D.光照C 7.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建成通气。该工程主线的西部起点位于:A.柴达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A 8.我国西北地区物资出口最为便捷的港口是:A.连云港B.青岛C.天津D.秦皇岛D 9.塔中油田、小浪底水利枢纽、黄骅港、三峡大坝所在的省区依次是:A.青海、河南、天津、重庆B.新疆、山西、山东、湖北C.甘肃、陕西、山东、四川D.新疆、河南、河北、湖北C 10.近几十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所致B.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异C.人类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活动D.由于大面积的污染所致D 11.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指的是:A.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B.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煤南运C.基因工程、探月工程、希望工程、三峡工程D.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C 12.从1979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此项生态建设工程的作用不包括:A.减轻水土流失B.减轻沙尘暴C.缓解水资源短缺D.防风固沙B 13.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而同一品种在北京采用大棚种植则甜度下降,这是因为大棚种植:A.温度偏低B.温差减少C.水分偏少D.光照减少B 14.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B 15.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C.河谷地区土壤肥沃D.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B 16.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①②③④处修建公路,相对不容易出现滑坡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 17.以下别称与城市对应不正确的是:A.泉城——济南B.羊城——广州C.蓉城——重庆D.日光城——拉萨B 18.黄河某些河段在春季容易发生凌汛现象,图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四河段,相对而言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是:A.甲河段B.乙河段C.丙河段D.丁河段D 19.宁夏的人均用水量是1780m³∕人·年,江苏的人均用水量是610m³∕人·年,宁夏的人均用水量超过江苏的主要原因是:A.宁夏临黄河.水源充足B.宁夏工业比较发达。生产用水量大C.宁夏人口密度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D.两省区产业结构不同D 20.对于下面四种不同的城市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布局方式,选择布局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可选用A图的布局方式B.天津地区可选用B图的布局方式C.重庆地区可选用C图的布局方式D.上海地区可选用D图的布局方式C 21.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宜突出: ①喀斯特地貌 ②热带海滨和岛屿 ③热带雨林景观 ④少数民族风情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B 22.经过株洲的铁路线有:A.京广线、沪杭线、浙赣线B.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C.京九线、沪杭线、浙赣线D.京九线、浙赣线、湘黔线B 23.云南省境内有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但不交汇的“三江并流”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分别指的是:A.雅砻江、黄河、澜沧江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C.珠江、怒江、澜沧江D.岷江、嘉陵江、雅砻江D 24.下列文化景观中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新疆的坎儿井B.黄土高原上的人工林C.华北平原上的灌溉排水渠道D.草原开垦为农田D 25.我国在沙漠深处建立起来的油田是:A.玉门油田B.克拉玛依油田C.大庆油田D.塔中油田A 26.在黄土高原上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远行,原因是:A.千沟万壑B.河道纵横C.地表崎岖D.沼泽遍布D 27.关于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最南端是曾母暗沙B.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C.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D.最西端是青藏高原C 28.我国的水稻种植相对集中分布在:A.长江以南B.黄河以南C.秦岭—淮河以南D.阴山—辽河以南D 29.我国的四大牧区指的是:A.甘、新、藏、内蒙古B.青、藏、甘、新C.陕、青、甘、内蒙古D.青、藏、新、内蒙古B 30.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北、东南B.东北、西北、西南C.东北、东南、西南D.西北、东南、西南B 31.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是:①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②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B 32.拉萨市居民大部分采用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因是:A.拉萨市内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较多B.本地太阳能资源丰富C.本地其他资源非常贫乏D.防治环境污染A 33.“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属于“母亲河”的奉献的是:A.中上游水能丰富,且为流经区提供灌溉水源B.塑造了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C.在中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有利于“引黄淤灌”D.中下游江阔水深,便于通航D 34.下列与黄河有关的内容是:①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绝无仅有 ② 切断巫山,形成三峡 ③ 虎跳峡 ④龙羊峡 ⑤ 地上河 ⑥崇明岛 ⑦ 壶口瀑布 ⑧ 黄果树瀑布 A.①②⑤⑧B.③⑤⑥⑦C.①③⑦⑧D.①④⑤⑦B 35.下列有关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叙述中的不正确是:A.季风气候面积广大,为世界种植水稻最多的国家B.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冬季风强弱的不同引起的C.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也能种植水稻等农作物D.强劲的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和霜冻对农作物的伤害十分严重B 36.青藏高原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高,雨量充沛B.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优越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 37.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不属于那里的主要产品有:A.木材B.蔬菜C.花卉D.水果C 38.“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待新民。”是指:A.蒙古族为主的内蒙古高原B.回族为主的黄土高原C.藏族为主的青藏高原D.彝族为主的云贵高原D 39.面对土地的沙漠化,下列行为错误的是:A.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兴修防护林B.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草场轮休制度C.草原地区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D.在沙漠化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向沙漠进军C 40.我国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是:A.地势低平,沼泽面积大B.工业用地增多,耕地锐减C.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D.土壤肥力不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低第二部分 科技调查论文写作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但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论述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字左右。(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参考资料:1、长江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生态意义。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江,中国第一大江,是上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慷慨赠与。现在,长江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养育着4.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汉代,长江几乎没有水患,到了明清以前,也很小。这是上苍的赠与,上苍在赠与我们这条河的时候做了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做出的安排——首先是沿着长江的茂密森林,也就是 “绿色水库”,丰富的蕴涵并且调节水流的植被。长江上游植被,如果不算次生林,已经不到明清时候的5%。长江本身有天然的水流调节系统。沿着长江,三峡过后是洞庭湖,再往下就是鄱阳湖,然后一直入海。生活在当地的船民,水大了坐着船就走了,水退走又回到他们的耕地。长江的堤岸是矮矮的,水来的时候就漫出去了。汉代先人建的都江堰,那个不是坝,河流中堰是顺着河建的,有如道家精神,象是跟河水商量,能否夏天走这边,冬天走那边——整整2500年,灌溉了富庶的平原。工业革命之后的人对手里的一点点技能太不自量力,居然觉得能征服自然。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逐渐醒悟,包括更深地懂得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1998年的大洪水水量不是最大,水位却是历史最高。为什么?因为河床高了。河床为什么高?泥沙淤积。泥沙为什么多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三峡地带山陡土薄,地质脆弱。三峡工程是在一条命脉大河的中段,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移民是113万。2、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蔡其华:三峡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 防洪方面,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对近十年来最大的洪水,三峡工程累计拦蓄洪水260多亿立方米,为下游防洪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初步测算,去年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亿元。 发电方面,三峡工程水电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900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减少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累计发电8608亿千瓦时。 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改善长江特别是川江渝宜段(重庆--宜昌)的航道条件,可使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并较大改善中下游枯水季节航运条件,使长江真正成为黄金水道,对促进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三峡水库在枯水期下泄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大,有利于改善下游水环境状况和供水条件;此外,还具有巨大的旅游效益,是一个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蔡其华:对三峡工程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水环境保护问题等,在三峡论证阶段都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设计阶段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工程建设期间,按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工程运行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水库进行了优化调度,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上下游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在认真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长治久安,全面发挥综合效益,成为造福人民的工程。cccbcccadcdcbbbbcdcddbbddadcdbbbabbbacdc 我可是老师讲的标准答案收起
  • 有没有第6届“地理小博士”答案
    第六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和答案3330333539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C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资源有:A.林业和种植业……展开
    第六届“地球小博士”地理科技大赛初中组试题和答案3330333539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C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资源有:A.林业和种植业B.商业和采矿C.旅游和采矿D.旅游和运输C 2.以下关于自然资源的说法正确是:A.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B.钢铁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D.人均资源短缺完全由人口众多引起C 3.我国耕地当前面临的问题有:A.由于大面积开垦林地草地,耕地不断扩大B.由于大规模造林,使耕地迅速减少C.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人类盲目开发,耕地面积迅速减少D.由于外国农产品冲击,大批耕地荒芜B 4.二百吨钢铁从太原到无锡,最佳的运输方式是:A.水运B.铁路C.航空D.公路C 5.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是:A.辽中南B.京津唐C.沪宁杭D.珠江三角洲C 6.我国的海南岛可以种植三季稻,黑龙江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水分C.热量D.光照C 7.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已于2004年建成通气。该工程主线的西部起点位于:A.柴达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A 8.我国西北地区物资出口最为便捷的港口是:A.连云港B.青岛C.天津D.秦皇岛D 9.塔中油田、小浪底水利枢纽、黄骅港、三峡大坝所在的省区依次是:A.青海、河南、天津、重庆B.新疆、山西、山东、湖北C.甘肃、陕西、山东、四川D.新疆、河南、河北、湖北C 10.近几十年来,我国沙漠化土地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由于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所致B.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气候变异C.人类工农业生产及其他生产活动D.由于大面积的污染所致D 11.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指的是:A.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B.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煤南运C.基因工程、探月工程、希望工程、三峡工程D.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C 12.从1979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此项生态建设工程的作用不包括:A.减轻水土流失B.减轻沙尘暴C.缓解水资源短缺D.防风固沙B 13.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而同一品种在北京采用大棚种植则甜度下降,这是因为大棚种植:A.温度偏低B.温差减少C.水分偏少D.光照减少B 14.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B 15.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C.河谷地区土壤肥沃D.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B 16.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考虑,①②③④处修建公路,相对不容易出现滑坡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 17.以下别称与城市对应不正确的是:A.泉城——济南B.羊城——广州C.蓉城——重庆D.日光城——拉萨B 18.黄河某些河段在春季容易发生凌汛现象,图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四河段,相对而言易发生凌汛现象的是:A.甲河段B.乙河段C.丙河段D.丁河段D 19.宁夏的人均用水量是1780m³∕人·年,江苏的人均用水量是610m³∕人·年,宁夏的人均用水量超过江苏的主要原因是:A.宁夏临黄河.水源充足B.宁夏工业比较发达。生产用水量大C.宁夏人口密度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D.两省区产业结构不同D 20.对于下面四种不同的城市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布局方式,选择布局正确的是:A.北京地区可选用A图的布局方式B.天津地区可选用B图的布局方式C.重庆地区可选用C图的布局方式D.上海地区可选用D图的布局方式C 21.海南岛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应把旅游业作为海南岛的特色产业来抓。海南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宜突出: ①喀斯特地貌 ②热带海滨和岛屿 ③热带雨林景观 ④少数民族风情A.②③B.①④C.②④D.③④B 22.经过株洲的铁路线有:A.京广线、沪杭线、浙赣线B.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C.京九线、沪杭线、浙赣线D.京九线、浙赣线、湘黔线B 23.云南省境内有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但不交汇的“三江并流”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分别指的是:A.雅砻江、黄河、澜沧江B.金沙江、澜沧江、怒江C.珠江、怒江、澜沧江D.岷江、嘉陵江、雅砻江D 24.下列文化景观中不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是:A.新疆的坎儿井B.黄土高原上的人工林C.华北平原上的灌溉排水渠道D.草原开垦为农田D 25.我国在沙漠深处建立起来的油田是:A.玉门油田B.克拉玛依油田C.大庆油田D.塔中油田A 26.在黄土高原上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远行,原因是:A.千沟万壑B.河道纵横C.地表崎岖D.沼泽遍布D 27.关于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最南端是曾母暗沙B.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C.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汇合处D.最西端是青藏高原C 28.我国的水稻种植相对集中分布在:A.长江以南B.黄河以南C.秦岭—淮河以南D.阴山—辽河以南D 29.我国的四大牧区指的是:A.甘、新、藏、内蒙古B.青、藏、甘、新C.陕、青、甘、内蒙古D.青、藏、新、内蒙古B 30.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北、东南B.东北、西北、西南C.东北、东南、西南D.西北、东南、西南B 31.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是:①降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②上游滥砍滥伐森林,中游泥沙沉积加剧③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④江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B 32.拉萨市居民大部分采用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因是:A.拉萨市内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较多B.本地太阳能资源丰富C.本地其他资源非常贫乏D.防治环境污染A 33.“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属于“母亲河”的奉献的是:A.中上游水能丰富,且为流经区提供灌溉水源B.塑造了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C.在中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有利于“引黄淤灌”D.中下游江阔水深,便于通航D 34.下列与黄河有关的内容是:①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河流中绝无仅有 ② 切断巫山,形成三峡 ③ 虎跳峡 ④龙羊峡 ⑤ 地上河 ⑥崇明岛 ⑦ 壶口瀑布 ⑧ 黄果树瀑布 A.①②⑤⑧B.③⑤⑥⑦C.①③⑦⑧D.①④⑤⑦B 35.下列有关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叙述中的不正确是:A.季风气候面积广大,为世界种植水稻最多的国家B.水旱灾害主要是由各年冬季风强弱的不同引起的C.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也能种植水稻等农作物D.强劲的冬季风带来的寒潮和霜冻对农作物的伤害十分严重B 36.青藏高原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高,雨量充沛B.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优越C.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A 37.根据海外市场的需要,闽南三角地区建立了农业出口商品基地,不属于那里的主要产品有:A.木材B.蔬菜C.花卉D.水果C 38.“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大地苍茫如锦绣,宝藏开采待新民。”是指:A.蒙古族为主的内蒙古高原B.回族为主的黄土高原C.藏族为主的青藏高原D.彝族为主的云贵高原D 39.面对土地的沙漠化,下列行为错误的是:A.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兴修防护林B.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草场轮休制度C.草原地区退耕还牧,大力发展畜牧业D.在沙漠化地区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向沙漠进军C 40.我国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是:A.地势低平,沼泽面积大B.工业用地增多,耕地锐减C.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D.土壤肥力不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低第二部分 科技调查论文写作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同、171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对或者弃权的结果,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种功能。但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并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论述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字左右。(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参考资料:1、长江具有的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生态意义。长江孕育了中华民族第二个文明——巴楚文化。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江,中国第一大江,是上苍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慷慨赠与。现在,长江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还养育着4.5亿人口,贡献着75%的总产值。汉代,长江几乎没有水患,到了明清以前,也很小。这是上苍的赠与,上苍在赠与我们这条河的时候做了只有大自然才有能力做出的安排——首先是沿着长江的茂密森林,也就是 “绿色水库”,丰富的蕴涵并且调节水流的植被。长江上游植被,如果不算次生林,已经不到明清时候的5%。长江本身有天然的水流调节系统。沿着长江,三峡过后是洞庭湖,再往下就是鄱阳湖,然后一直入海。生活在当地的船民,水大了坐着船就走了,水退走又回到他们的耕地。长江的堤岸是矮矮的,水来的时候就漫出去了。汉代先人建的都江堰,那个不是坝,河流中堰是顺着河建的,有如道家精神,象是跟河水商量,能否夏天走这边,冬天走那边——整整2500年,灌溉了富庶的平原。工业革命之后的人对手里的一点点技能太不自量力,居然觉得能征服自然。近二、三十年来,人类在逐渐醒悟,包括更深地懂得人与河流休戚与共的关系。1998年的大洪水水量不是最大,水位却是历史最高。为什么?因为河床高了。河床为什么高?泥沙淤积。泥沙为什么多了?森林植被的破坏。三峡地带山陡土薄,地质脆弱。三峡工程是在一条命脉大河的中段,在一个交通要道上,在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需要移民是113万。2、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以及近期部分地区发生剧烈的旱涝急转等极端气候事件,再度引发了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蔡其华:三峡工程的建设利大于弊。三峡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 防洪方面,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可有效控制上游洪水,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可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去年汛期,面对近十年来最大的洪水,三峡工程累计拦蓄洪水260多亿立方米,为下游防洪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初步测算,去年汛期,三峡工程防洪经济效益达到266亿元。 发电方面,三峡工程水电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900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减少大气污染起到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累计发电8608亿千瓦时。 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显著改善长江特别是川江渝宜段(重庆--宜昌)的航道条件,可使万吨级船队直达重庆,并较大改善中下游枯水季节航运条件,使长江真正成为黄金水道,对促进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三峡水库在枯水期下泄流量较天然情况增大,有利于改善下游水环境状况和供水条件;此外,还具有巨大的旅游效益,是一个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蔡其华:对三峡工程有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问题,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问题,水环境保护问题等,在三峡论证阶段都已经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设计阶段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在工程建设期间,按设计完成了相应的工程建设。 三峡工程建成投运后,根据工程运行情况,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水库进行了优化调度,全面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对上下游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在认真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治理,使工程多利少弊,长治久安,全面发挥综合效益,成为造福人民的工程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361220073.html1~5:cccbc6~10:ccadc11~15:ddbbb16~20:bcddd21~25:abbdd26~30:adcdb31~35:bbadb36~40:baadc收起
  • 长江上中下游经济产业带的核心城市分别是哪些?
    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上海……展开
    上游:重庆中游:武汉下游:上海收起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介绍
    北京大学中国抄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CCER))创办于1994年8月,2004年当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基地”。中心的建立是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一种……展开
    北京大学中国抄经济研究中心(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CCER))创办于1994年8月,2004年当选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基地”。中心的建立是北京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一种新探索,也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新组建的科研教学机构,通过这一个开放的、跨学科的、多专业视角的平台,完成更高水平的综合性知识集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将作为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一个机构继续存在。收起
  • 西三角经济区的构想现实
    2009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川陕渝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设想,当即引发社会各界3361303130的热议。事实上,中国已经在西部确定了成渝、关中-天水和北部湾等三大经济区,而把重庆、西安和……展开
    2009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出川陕渝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设想,当即引发社会各界3361303130的热议。事实上,中国已经在西部确定了成渝、关中-天水和北部湾等三大经济区,而把重庆、西安和成都并列起来组成“西三角”,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想象力的创意。据了解,构建“西三角”经济区、打造西部新增长极的构想,早在2003年就已经被重庆、四川等地的学界和经济界提出,当时的“西三角”还仅限于长江上游、西南腹地,即包括四川、重庆和宜昌为中心的湖北西部的“西南三角”。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西部经济格局全面调整,包括成渝经济带在内的“西南三角”经济总量偏小、带动能力有限,很难成长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量齐观的“增长极”。打造连接西南、西北,沟通西部与中部的大“西三角”经济区,无疑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据统计,新的“西三角”经济区以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为主体,包括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61个城市,幅员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亿,2008年GDP总量21504.64亿元,占全国的7.1%,占西部地区的36.9%。大“西三角”经济区构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渝、川、陕政、商及学界的积极响应。三省市综合经济部门还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工作机制。由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发改委共同研究形成《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已报送三省市政府,并有望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西三角”经济区正从构想走进现实。 廖元和(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长江上游研究中心副主任、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从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到成渝经济合作区,再到“西三角”经济区构想,既体现了重庆发展战略的变化——即从发挥单个中心城市的作用,到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再到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之间开展合作构筑中国西部开发重点核心区,也反映了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和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要求。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均衡布局”和“非均衡布局”两次历史性飞跃。从现状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典型特征,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城乡发展实行统筹,并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途径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我国的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较少,工业发展较慢,其实力难以反哺农村和农业,产业布局的高度集中于东部,与全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相矛盾,这不仅造成西部地区长期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而且造成西部上千万农民工流向东部地区,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既不能走“均衡布局”的老路,也不能长期保持“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而应走“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新路,其含意是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且各有其重点,西部地区急需有一到二个类似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的增长极带动西部整体发展,而“西三角”就是西部的重点区域。打造“西三角”经济开发区,也是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整整10年,西部大开发之初,表现出一种全面开发,齐头并进的态势,这既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力也难以承受。党的十六大后,把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带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由于各种原因,这三大重点区域并未实际体现出来。而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并且包括了两大城市群,“西三角”开发区的构想,实际上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从空间上明确下来。据初步分析,到2015年,“西三角”经济区的61个城市GDP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45%左右,占全国比重达到10%左右。集中精力开发这一地区有利于全国区域经济形成“有重点协调发展”的格局,还将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坚实的支撑基地,使西部地区的全面开发和重点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推动该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还可以使重庆、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有更广阔的经济腹地,避免“孤岛效应”;“西三角”内及毗邻的长江上游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水电资源,秦巴山地和毗邻的三峡库区、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在打造“西三角”经济带过程中,加强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对未来全国的生态和能源环境有重大意义。此外,“西三角”是对外开放的“海洋战略”和“大陆战略”的焦点,它有利于将沿海的对外开放和西南、西北的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形成“中心开发”的对外开放格局。 张宝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并不是为争取“第四极”人为的拼凑、归大堆,而是川渝陕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西部地区实施重点开发、强力带动的需要,三地资源互补、产业衔接性强。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科技资源雄厚,研发能力较强。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电子信息、商业和科研有明显优势。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业中心,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资源情况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则可接纳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渝铝输川陕等方面都有密切往来,另外就是三地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人力资源相对充足。重庆和四川相互投资的比例非常高,而西安科研力量向成都和重庆转换比重也很高,这都为今后三地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打造“西三角”经济带,整合西安、重庆、成都3个核心城市群,就会带活整个大西部的经济高地。 李勇(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打造“西三角”经济带,首要是进一步加强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具体而言,可分别以重庆主城和成都、西安3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大致按照1小时车程的距离为半径,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经济圈、关中城市群,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其中,重庆1小时经济圈包括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23个区县,除主城外主要包括永川、涪陵等6个地区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圈除成都外,主要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等地市;关中城市群除西安外,主要包括咸阳、宝鸡等地级城市。3个都市经济圈分别形成放射状与环状交通设施相结合的网状结构,使各大中小城市之间顺畅地互联互通;根据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分布状况,合理布局能源、通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围绕重庆、成都和西安各自的主导产业,发挥周边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功能。通过对这3个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形成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城市群的3个“引擎”。根据3省的实际,我建议进一步优化成渝大都市带和关中城市群的功能。加大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西三角内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形成跨省市的输电、供气网络,在能源供给上互通有无;形成顺畅的通讯网络,搭建信息传输的平台。要加强城市群协调机构建设,可以西三角内市县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为主体,组建西三角城市群协调办事机构,内部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各城市群内各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各种政策的制订和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财政税收关系的协调等,打破重庆、成都、西安3地之间利益分割的格局,建立起各市、县之间平等对话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 廖元和:打造“西三角”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首先它符合中国区域经济有重点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也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找到了突破口;从现实层面来讲,该区域本身也有较强实力,发展态势较好,渝、川、陕地方党政和各界也都有积极性和合作共识。但也要看到,“西三角”还不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增长极,从理论上讲增长极应当是重点开发区和优势开发区,是先进城市的集合,但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西三角”内既有重点开发区,优势开发区,又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找准突破口十分重要。首先,要破解“西三角”内部联系不紧密,外部联系不方便”的问题,应从交通入手打造“西三角”重点开发区,通过交通促流通,促进区内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内打通阻碍3省市沟通的瓶颈:打通渝郑铁路、渝昆铁路,陕西紫阳县至四川达州罗江的高速公路,西安至重庆的城际铁路,四川合江至贵州习水的高等级公路等。其次,要进一步强化3省市产业的配套性、互补性,提升相互间的经济融合度,需要注意的是,“西三角”内部要避免各省市为地方利益而相互拆台,要有大局观念。收起
  • 有谁知道重庆工商大学的?
    我是这边的老师你要了解什么 可以打我名字上电话咨询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展开
    我是这边的老师你要了解什么 可以打我名字上电话咨询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  近年来,学校党委和行政审时度势,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凝练形成“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牢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之路,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博,学校管理日臻完善,特色逐步彰显,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各项事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学校站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  学校确立“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突出重点、培育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构建了涵盖7个学科门类、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开设有25个学院(中心)教学单位以及2个独立学院,5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市级特色专业。有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环境工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流动站分站。拥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等3个市级重点学科和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2个市级立项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拥有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子商务及供应链系统实验室”等11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近8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50余项,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9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尤里卡"国际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近100项,国家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学校研制的TY-II透平油专用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西部论坛》获准为核心期刊,学报社科版被评为“重庆市一级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积极探索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思路、新途径,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10人,其中专任教师144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662人(其中正高职称17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7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4 人。涌现了一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学校已获得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组正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和机械工程、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化学学科组副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27300余人。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台。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00余项。200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65000余名,有的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立足西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不断拓展、深化以广泛的国际合作为纽带,以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地、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办学为突破口的开放办学思路。率先探索出国际商学院“2+2”双校园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由中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商务人才的新路。现与英国林肯大学、法国图卢兹一大等8所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开展培养学士、硕士的合作项目,与15个国家(地区)的47个知名高校(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友好合作关系,开设了重庆首家ACCA成建制班。学校每年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并选派师生出国交流、访问及交换学习。与10余个地方政府、16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战略作关系。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倾力打造花园式校园,培育校园文化。现设有南岸主校区和江北董家溪校区,占地总面积2133.4亩。主校区坐落在长江之滨,南山之麓,紧邻重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楼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蓬勃盎然的工商精神相得益彰,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完备,教学及科研设备齐全。 图书馆藏书193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488种,建有重庆市第一家中国期刊网开放式镜像站。建有"全球发展学习网络重庆远程学习中心"和"教育数据中心",校园网承载有多种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和数字资源。学校是重庆教育城域网主环节点之一,承担着为周边高校及教育科研单位的服务职能。  风正一帆悬,策马劲扬鞭。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重庆工商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把学校建成整体办学实力位居中西部同类型高校前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经、管、文、工、法、理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收起
  • 重庆工商大学咋样
    重庆工商大学是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多科性大学。原渝……展开
    重庆工商大学是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多科性大学。原渝州大学创建于1978年10月。原重庆商学院创建于1985年5月,隶属于原商业部。重庆工商大学现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 学校现有南岸主校区和江北董家溪校区,占地总面积2014亩。主校区设在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座落在长江之滨,南山之麓,紧邻重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优美,是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21000余人。学校有 16个全日制普通本科教学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1个应用技术学院、1个成人教育学院和2个独立学院。有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环境工程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1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类专业8个、管理类专业 14个、文学类专业10个、工学类专业 11 个、法学类专业 2 个、理学类专业5个、体育教育类专业 1 个。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5万余名,有的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拥有一支学科专业配套、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866人,其中专任教师125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573人(其中正高职称13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6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4 人。学校已获得经济学、管理学学科组正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和机械工程、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化学学科组副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成功被评为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和“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建设的实验室。现有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等2个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区域经济学是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市级立项重点建设学科,并有传播学、会计学、环境工程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是个发展比较快的学校!重庆本土学校,建议考重庆大学或者西南大学这两所国重。收起
  • CTBU是什么啊,具体点
    校名全称: 重庆工商大学  英文名称: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校徽赏析:  整个标志外形为圆形结构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03534,好似一枚金币的造型……展开
    校名全称: 重庆工商大学  英文名称: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校徽赏析:  整个标志外形为圆形结构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03534,好似一枚金币的造型,体现了工商的概念;又似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用生命的源泉——太阳,暗喻学校是知识的缔造者。   重庆工商大学位于两江的汇合处,重庆又名“山城”,画面的中心图案由山字和水字的变体构成,体现其地理位置所在,同时也表明学校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标志中的“水”字像被廊桥相隔由两部分组成,后浪推前浪,象征着学校发展突破、不断进取,学生青出于蓝甚于蓝。交汇的水纹好似中国的“福结”,寓意两校合并吉祥如意。“水”字还似无数双手托起学校的明天,齐心协力建设好重庆工商大学。“山”字的造型由六条参差不齐的垂直平行线与六条交汇的水纹组成,代表学校是以经、管、文为主,法、理、工等学科渗透的多学科性大学。每条垂直线都像帆船,隐喻“一帆风顺”,也显示了师生众志成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雄姿;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扬起理想的风帆,遨游知识的海洋。整体上看,“山”字的造型好似一本开启的书,一是表达学校的属性特征,同时也表达了开卷有益的理念。   重庆工商大学的标志由蓝色和白色构成。蓝色代表海洋的深邃、博大的天空、具有最大的包容性。白色代表纯洁、单纯与光明,表明学校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图与底对比鲜明,代表一种理性与思考,寓意知识的深邃与博大。  学校地址:   南岸校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兰花湖片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28号  江北校区位于中国重庆市江北区鹅石堡山  重庆工商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重庆工商大学校风:爱国、诚信、和谐、奋进  重庆工商大学学风:勤学善思,求真笃行  重庆工商大学教风:明德循理,精业育才  现任领导:李春茹 书记 王崇举 校长  重庆工商大学是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成立的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的多科性大学。原渝州大学创建于1978年10月。原重庆商学院创建于1985年5月,隶属于原商业部。重庆工商大学现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学校现有南岸主校区和江北董家溪校区,占地总面积2014亩。主校区设在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坐落在长江之滨,南山之麓,紧邻重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优美,被评为重庆市“园林式”单位和“文明单位”。    鸟瞰工商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重庆工商大学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于2002年1月合并成立,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重庆市政府管理为主,被国家确定为西部“一省一校”重点支持高校。   原渝州大学创建于1978年10月,是覆盖理、工、文、经、管、法等多个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84年教育部批准渝州大学为重庆市市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85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原重庆商学院创建于1985年5月,隶属原商业部,以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为主,兼有文、法、工等多学科的财经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9月,学校划转重庆市,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重庆市管理为主。  自原两校合并筹建重庆工商大学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改革和发展来解决两校合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团结、发展的理念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 [编辑本段]教学规模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近24000人。学校有16个全日制普通本科教学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1个应用技术学院、1个成人教育学院和2个独立学院。有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环境工程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53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类专业8个、管理类专业 15个、文学类专业10个、工学类专业 12 个、法学类专业 2 个、理学类专业5个、体育教育类专业 1 个。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输送了本专科毕业生近6万名,有的已成为技术、管理、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编辑本段]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学科专业配套、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31人,其中专任教师137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592人(其中正高职称17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6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24 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 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学校已获得经济学、管理学等2个学科组正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和机械工程、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化学等5个学科组副高级职称省级学科评议权。 [编辑本段]科研能力  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成功被评为国家级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和“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建设的实验室。现有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等5个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区域经济学是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市级立项重点建设学科,并有传播学、会计学、环境工程等9个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坚持科学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并积极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两校合并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60余项,受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展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咨询研究近50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近60项。学校研制的高效真空滤油机和透平油专用滤油机系列产品、螺纹钢盘冷轧模具、心血管参数测试装置、银耳发酵饮料及其制备方法等成果共获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学校研制的TY-II透平油专用滤油机系列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尤里卡"国际发明奖,获国家专利6项。学校现设有区域经济研究院、药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院、重庆市发展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院、环境保护研究所、油液净化技术研究所等 24个研究机构。这些多学科联合的科研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新兴边缘学科和整个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决策咨询和相关服务。 [编辑本段]硕士点介绍   区域经济学    本硕士点设在区域经济研究院。  本硕士点是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从事区域经济及其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经济管理、政策分析、高等教育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区域经济学是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和“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学科,它所依托的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和区域经济研究院分别是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经费充足,学术成果卓著,基础设施完善,是培养区域经济学高级人才的理想基地。  本学科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  近三年来,承担了各类课题18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8项,发表学术论文306篇,出版学术专著32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70余份,举办大型学术交流活动12次,已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和较大的研究优势。  本硕士点设以下五个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院办公楼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3、区域生产力布局与发展   4、城镇化与城市经济   5、区域商贸与市场   企业管理    本硕士点设在管理学院。  本硕士点主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管理与应用经济理论基础,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技术,能独立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或胜任企业管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021-  本学科梯队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1人,其中有 博导 2 人,重庆市 学术技术带头人 3 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出版教材(教学用书)21部,获省部级奖励25项(包括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其他科研奖励25项。  本硕士点设以下八个研究方向:   1、管理 决策与支持系统  2、战略规划与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  6、营销管理与策划  7、投资项目管理   8、现代物流管理  环境工程  本硕士点设在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本硕士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占教师总数的57%;年龄在35~45之间的年轻教授、副教授占65%;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他们已逐渐成长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其中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校学科带头人1人,校学术带头人3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  本学科点的油处理等研究项目获多项国家专利,近三年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7篇,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出版教材3部;获国家级科研奖励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其它科研奖励8项,科研成果转让30余项,直接经济效益30000万元;支配科研经费1044.3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国防科研项目1项),经费436.6万元。 其中“TY--Ⅱ型透平油滤油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尤里卡”国际发明金奖;油处理研究成果已用于50周年国庆阅兵式、驻港驻澳部队、中科院空间中心、秦山核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10000多个重大工程和30多个国家,节能节油价值达40多亿元,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自BAIDU百科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