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林丹华职称:副教授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家庭婚姻治疗;健康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电话:010-58805516Email:danhua
-
姓名:张学民职称:教授研究领域:社会性认知及其发展、认知技能与职业专长发展与评价、特殊职业群体和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评价;应用认知与工程心理学(基于计算机与3D技术的模拟
-
姓名:邹泓职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评价与咨询工
-
姓名:辛涛职称:教授研究领域:心理与教育测量,大尺度测评(Large-scaleassessment)的理论与技术;学校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系。电话:010
-
姓名:申继亮职称:教授研究领域:认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经历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
-
姓名:陈宝国职称:教授研究领域:汉语认知;第二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二语的习得;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Email:chenbg@bnu.e.cn&n
-
姓名:王建平职称:教授研究领域: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主要领域有:肿瘤、HIV/AIDS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状况以及心理干预的应用和效果研究,进食障碍,GAD等情绪相关问题的研
-
姓名:刘力职称:教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群际关系;污名与歧视;社会表征;社会认同;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生活质量;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关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质性研究方法。电话:010-58802105Email:l.liu@bnu.e.cn 学习经历2003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6-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2004-200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2003法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国际高级研究项目"研究员2003欧洲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从事国际合作研究1993-199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1992-1996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1987-199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员、讲师 教学工作教授课程社会心理学(2004-现在)质性研究方法(2005-现在)实验心理学I(1991-1996)实验心理学II(1991-1996)实验心理学实验(1991-1996)西方心理学史I(1987-1991)西方心理学史II(1987-1991) 社会工作主要学术兼职《JournalofCommunity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编委《TheOpenSociologyJournal》编委《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特约审稿人《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特约审稿人《SocialStudiesofScience》特约审稿人《JournalofPersonality》特约审稿人《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rculturalRelations》特约审稿人《社会心理研究》编委《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集刊)编委《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集刊)编委《中国社会科学》特约审稿人《心理学报》特约审稿人《心理科学进展》特约审稿人《心理科学》特约审稿人第九届亚洲社会心理学大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科学研究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视角(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10710212.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与心理融合(2010-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JJDXLX001。3.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民众社会心态与人格演变(2009-2011)。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师校发〔2008〕54号。4.社会共同体的群体融合与认同管理(2009-2010)。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5.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摩擦性群体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2008-20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07-0090。6.UnderstandingandChallengingHIV/AIDSRelatedStigmaandDiscriminationinChina(2006-2008).FordFoundation.GrantNumber:FF4M002-66002456.7.中国社会的艾滋病污名与歧视(2005-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批准号:05JAXLX004。8.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批准号:教外司留(2006)331号。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和法文论文Liu,L.(InPress).SocialCategorizationandBaointheAgeofAIDS:TheCaseofChina.InI.MarkováandA.Gillespie(Eds.).TrustandConflict:Representation,CultureandDialogue:London:Routledge.Liu,L.&Hong,Y.Y.(2010).Psychosocialramificationsof2008BeijingOlympicGames.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3(2),102-108.Liu,L.(2008).Tohaveandtobe:TowardsthesocialrepresentationofqualityoflifeinChina,JournalofCommunity&AppliedSocialPsychology.18(3),233-252.Liu,L.(2008).YangandYinincommunication:TowardsatypologyandlogicofpersuasioninChina.Diogenes,55(1),120-132.Lee,Y-T.,Norasakkunkit,V.,Liu,L.,Zhang,J.X.,&Zhou,M-J.(2008).Daoist/Taoistaltruismandwateristicpersonality:EastandWest.WorldCultureseJournal,16(2),1-19.Liu,L.(2008).Filialpiety,guanxi,loyaltyandmoney:TrustinChina.InI.MarkováandA.Gillespie(Eds.).TrustandDistrust:SocioculturalPerspectives(pp.51-77).Greenwich,CT:InformationAgePublishing.Liu,L.(2007).Leyinetleyangdanslacommunication:TypologieetlogiquedelapersuasionenChine.Diogène,n°217,150-165.Liu,L.(2006).QualityoflifeasasocialrepresentationinChina:Aqualitativestudy.SocialIndicatorsResearch:75(2),217-240Liu,L.(2004).Sensitisingconcept,themataandshareness:Adialogicalperspectiveofsocialrepresentations.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ur,34(3),249-264.近年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程千、刘力(2010).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2),25-34.刘力(2010).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pp.217-23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萌刘力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教育科学,26(4),66-69.杨晓莉、刘力、张笑笑.(2010).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心理科学进展.18(5),840-848.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18(5),819-830.李琼、刘力(2010).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刘力、程千(2010).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求索,第1期,110-112.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杨柳、刘力(2008).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心理科学进展,16,815-825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58-64.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力(2006).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研究.第1期,12-17.王炜、刘力、周佶、周宁(2006).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心理发展与教育.22(1),47-51.出版图书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荣誉奖励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教学奖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创新研究群体学科带头人
-
姓名:陈英和职称:教授心理学院学位分会主席研究领域:认知发展,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主要为儿童数认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元认知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电话: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