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林丹华职称:副教授心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研究领域:家庭婚姻治疗;健康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电话:010-58805516Email:danhua
-
姓名:张学民职称:教授研究领域:社会性认知及其发展、认知技能与职业专长发展与评价、特殊职业群体和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评价;应用认知与工程心理学(基于计算机与3D技术的模拟
-
姓名:邹泓职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评价与咨询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人事测评与选拔电话:010-58809599Email:hongz@bnu.e.cn 学习经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2-198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助教;1985-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博导。教学工作硕士研究生学位专业课人格与社会性发展,3学时/每周 社会工作1982-至今中国心理学会会员1998-2002北京心理学会理事2001-2005中国心理学会理事2001-至今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至今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会会员1986-至今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ISSBD)会员1999-2001《心理发展与教育》常务副主编 科学研究1.青少年创新能力的认知神经基础及其培养,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学国家重点课题,项目号:ABA080004;2.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对儿童同伴关系影响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3.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环境变量调查,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重点课题,项目号:2006FY1104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项目批准号:05JJDXLX001;5.国民重要心理特征调查-社会心理之家庭人际关系,国家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重点课题。 培训交流1989年10月-1990年元03月美国密执根州韦恩州立大学(WSU)心理系访问学者,进修并进行合作研究;1990年04月-1991年01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进修并进行合作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刘艳,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心理科学,2010,33(1):229-231.(CSSCI)2.王瑞敏,邹泓.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2):131-134.(CSSCI)3.刘聪颖,邹泓*.俄罗斯心理系中的个性发展理论概述.中国特殊教育,2010,(1):83-87.(CSSCI)4.刘艳,邹泓.中学生情绪智力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71.(CSSCI)5.杨颖、邹泓、屈智勇.汶川地震后基层干部的生存现状与支持体系的建设——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0-119.(CSSCI)6.屈智勇,邹泓*.家庭环境、父母监控、自我控制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科学,2009,32(2):360-363.(CSSCI)7.邹泓,李彩娜.中学生的学业行为及其与人格、师生关系的相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2-59.(CSSCI)8.侯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2):78-85.(CSSCI)9.李小青,邹泓*,刘艳,杨颖.中学生同伴依恋的特点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社会交往目标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3):32-38.(CSSCI)10.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进展,2009,17(2):442-450.(CSSCI)11.王英春,邹泓*.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及其与友谊质量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9(2):75-79.(CSSCI)12.张冲,邹泓*.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9):70-75.(CSSCI)13.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9):81-86.(CSSCI)14.刘聪颖,邹泓.国外爱情观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9(6):102-107.(CSSCI)15.王英春,邹泓.初中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59-61.16.金灿灿,邹泓.“新人类”择偶征友标准及特点——基于BBS征友.网络财富,2009(6):178-179.17.ShanshanHe,SandraTsang,HongZou&YiboWu.PsychometricPropertiesoftheSexualAttitudesScaleinaSampleofUnmarriedChineseYoungAlts.TheJournalofSexResearch,2009:1-10.(SSCI)。18.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心理学报,2008,40(2):184-192;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19.邹泓,刘艳,李小青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人格五因素、友谊质量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57-64;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20.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2期:54-59;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21.窦东徽,邹泓*,侯珂.对应偏差的年龄差异:认知能力限制假设和社会/动机假设相关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2期:124-128;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22.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1期.:49-54;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23.蒋索,邹泓*,胡茜.国外自我表露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1期:114-12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24.屈智勇,邹泓.家庭环境、父母监控与青少年犯罪.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4期:35-40,25.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发展及其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113-11926.刘艳,邹泓.大学生三种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2期.60-64,(CSSCI)27.金灿灿,邹泓,何姗姗.大学生的性知识与性态度现状及其关系.中国性科学,2008,17(2):10-1428.曼碧华,邹泓.学业情境中回避失败的成因及教育干预.江苏高教,2008,16(1):114-123,(CSSCI)29.张国华,雷雳,邹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37-39;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30.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95-97;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31.余益兵,邹泓*.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中国特殊教育,2008,4:78-8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32.邹泓,刘艳,李晓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教育科学研究,2008,8:49-5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33.曲可佳,邹泓*,李晓巍.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8,8:50-55;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34.李晓巍,邹泓*,张俊,杨颖.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产生机制的质性研究.心理研究,2008,1(2):66-7035.王瑞敏,邹泓.流动儿童的人格特点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8,28(3):82-8736.李小青,邹泓,王瑞敏,窦东徽.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8,31(4):909-91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37.曼碧华,兰继军,邹泓.大学生撒谎行为及其与自尊水平、社交焦虑的关系.中国特殊教育,2008,7:81-86;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38.杨晓莉,李一茗,邹泓.儿童、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30):47-5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39.黎坚,李一茗,邹泓*.初中生亲子信任的结构与测量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4:80-88;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40.余益兵,邹泓,曲可佳中学生反应风格的特点及其在人格与自尊关系中的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5(16):544-546;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41.李彩娜,邹泓*.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心理科学.2007,30(4):p810-813.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42.屈智勇,邹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轨迹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7,1,P38-44.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43.谢尹安,邹泓,李小青.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特点的比较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6期,p9-12.支持课题:北京教育科学规划委托项目_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情况调查(CSSCI),44.李文道,邹泓*,赵霞.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2期,p63-67.(CSSCI)45.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2007,30(3):609-612.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CSSCI),46.李冬梅,雷雳,邹泓.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特征与影响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p150-156.支持课题:05JJDXLX001教育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_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的评估47.马存燕,邹泓,左占伟.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p279-283.48.邹泓,屈智勇,叶苑.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发展心理与教育.2007.4,p77-82.49.刘艳,邹泓*.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心理科学,2007,30(5)p1272-1275.50.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p44-52.51.屈智勇,邹泓,段晓英.自我控制、价值观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青年研究.2006年,第6期,p42-48.52.屈智勇,邹泓,张秋凌.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第10期,p650-652.53.张春妹,邹泓*,侯珂.小学儿童尊重行为与人格班级环境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第3期,p16-22.54.向小平,张春妹,邹泓*.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人格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p294-299.55.王英春、邹泓*,张秋凌.初中生友谊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2),p52-56.56.王英春,邹泓*,叶苑.初中生友谊认知的类型特点.心理科学.2006,29(4),p980-982.57.张春妹,邹泓*.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6,14(2),p241-248.58.聂衍刚,张卫,岳颂华,李智能,邹泓.青少年压力:两个华人社区之比较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p332-335.59.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p115-121.60.叶苑,邹泓*,李彩娜,柯锐.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6期,p385-387.61.张春妹,邹泓*,向小平.中学生的自尊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9期,p588-591.62.王英春,邹泓*,屈智勇.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5期,p306-308.63.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p394-400.64.李彩娜,邹泓,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2006,29(6):1492-1495;65.李彩娜,马春蓉,邹泓,家庭功能知觉的亲子差异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17-621;66.刘艳,邹泓*,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心理学报,2005,37(4),p502-510;(CSSCI)67.侯珂,邹泓,蒋索,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40-650;(CSSCI)68.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人格的关系,心理科学,2005,28(4),p868-871;(CSSCI)69.张秋凌,邹泓*,王英春,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犯罪行为、心理适应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p483-485;70.邹泓,张秋凌,王英春,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3),p120-124;(CSSCI)71.刘艳,邹泓,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类型特征,心理科学,2005,28(1),p107-11072.李彩娜,邹泓,段春梅,幼儿母亲育儿压力的特点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136-138;73.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40-442;74.信任的研究概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3,2005,19(7),p483-485;(CSSCI)75.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青年研究,2005.2,p1-7;(CSSCI)76.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p39-43;(CSSCI)77.左占伟,邹泓,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30-733;78.马存艳,邹泓,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目标关系的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1,p56-59出版图书1.邹泓等译,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7月。2.邹泓、黄才华主编,心理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3.邹泓、黄才华主编,心理健康,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4.邹泓、黄才华主编,心理健康,学生活动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5.邹泓等副主编,申继亮主编。透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世界(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6.邹泓编委,林崇德,李其维董奇中文版总主持,WilliamDamon,RichardM.Lerner英文版总主编。儿童心理学手册(第6版第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7.邹泓参与,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8.邹泓等译,(美)DavidR.Shaffer著,《发展心理学》(第6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9.孙云晓、邹泓主编,《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报告》,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10.孙云晓、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北京出版社,2005年7月。11.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主编,《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流动儿童受保护状况专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版,2003年9月12.邹泓主编,《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荣誉奖励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报告,200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委托项目: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孙云晓,邹泓获得少先队工作学会优秀科研著作一等奖
-
姓名:辛涛职称:教授研究领域:心理与教育测量,大尺度测评(Large-scaleassessment)的理论与技术;学校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关系。电话:010
-
姓名:申继亮职称:教授研究领域:认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经历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
-
姓名:陈宝国职称:教授研究领域:汉语认知;第二语言语音、语义、语法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二语的习得;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Email:chenbg@bnu.e.cn&n
-
姓名:王建平职称:教授研究领域: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主要领域有:肿瘤、HIV/AIDS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状况以及心理干预的应用和效果研究,进食障碍,GAD等情绪相关问题的研
-
姓名:刘力职称:教授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群际关系;污名与歧视;社会表征;社会认同;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生活质量;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
-
姓名:陈英和职称:教授心理学院学位分会主席研究领域:认知发展,近几年的研究兴趣主要为儿童数认知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元认知的发展、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电话: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