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部传出“好消息”,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当事人表示:太幸福包强

教育部传出“好消息”,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当事人表示:太幸福

“文/李大宝说教育,欢迎个人转载、分享”每年1月份和7月份是研究生的毕业季,每到这时候就会有一大堆研究生,为了毕业论文而“头秃”。明年就要研究生毕业了,回想三年的学习,小刚自己也有些模糊,似乎都是在围绕论文:选题、阅读资料、构思修改、发表,但最让他崩溃的是,自己挖空心思历经千辛万苦写好的论文,导师过目后经常被打回来。小张坐在电脑前面无表情,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这篇毕业论文已经是他第五次修改了,为了顺利毕业,他只能继续一遍一遍地修改着,把四万字的论文改成五万字,又把五万字删成四万字……这两个研究生,就是很多在毕业苦海里挣扎的学生的缩影,无一例外,他们都深受论文的困扰。但研究生就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如今考研形势可以说一年比一年严峻。越来越多学子渴望考研,但毕业却是研究生的心病,论文成“拦路虎”据教育部的最新消息:2021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377万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在这恶劣的考研环境下。还有一个更加头疼的现象,那就是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生不但要写毕业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似乎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是每一个研究生要面对的现实。目前来说,论文仍是决定研究生是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要素,一个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首先要过了论文这一关。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研究生们想尽办法去应对这样的现实,有的学生为了写论文东拼西凑,写出的论文毫无逻辑;还有的胡编乱造,写出的论文毫无根据;还有花钱向出版商买版面,更有甚者直接找人代写等。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生论文,不仅浪费研究生的时间和金钱,而且也对相关学术研究造成影响,不如努力将知识融入到论文中去研究去发现,在毕业答辩中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现在多数研究生的毕业环境,都被这种乌烟瘴气弥漫着,这种不良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今终于传来好消息。教育部传出“好消息”,关系到研究生毕业,当事人表示:太幸福针对研究生在读以及顺利毕业的要素——论文,教育部提出了两点相关整改意见。一、防止“以刊代评”,不能过度依赖期刊大家都知道专业期刊有一定的权威性,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期刊,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可以说是很高的,如今研究生每年都要写论文,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似乎是不成文的规定。是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也成为评判一篇论文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评判是片面的,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绝不能仅从在专业期刊上刊登来评判,而应从论文本身的内容入手,“以刊代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二、论文将不再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研究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对研究生相关专业及课题完成程度的了解,是对研究生学业完成度的检验,就是对研究生学业研究程度的一个考察,要的是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是真实的学术内容,怎能以是否在期刊发表,作为评判一篇论文好坏的标准呢?教育部这则新规定,可以说从根源上扼杀了一些研究生的旁门邪道,阻止了这股歪风邪气的蔓延,也为研究生论文的创新提供了新方法,这则通知对研究生来说真是太幸福了,研究生们终于可以专心搞研究了,再也不用被与学术无关的问题所支配了。没有了毕业与论文的捆绑,研究生们有更多的精力钻研学术知识,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那么作为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还应做好以下几点。研究生阶段时间宝贵,在校生不要放纵自己,潜心学术和提升实力一、致力于学术研究,研究与论文相结合专业知识的研究是写好一篇毕业论文的前提,如果对自己所研究的专业知识都一知半解,那么又怎能去写好一篇论文呢?东拼西凑的论文是毫无逻辑的。论文不仅需要精确的数字、严密的逻辑及逻辑思维能力,更需要用恰当的语言,将平时所积累的知识恰当地完整地表达出来,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查,这也是为什么将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考核标准的原因。研究生的论文也是对研究生的考核标准之一,能否获得奖学金,论文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前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比较透彻,后面的论文自然就不用担心了。二、多阅读学术相关书籍,书中自有黄金屋学术的研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只有多阅读、多学习,才能研究得透彻。在读研期间,一定要把学术研究当作主要学习任务,认真对待导师提出的问题,将专业知识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多阅读相关书籍,并做好笔记。平时多与同学们及小组交流,将知识结构梳理清楚,掌握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三、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学业奖励学校的学业奖励对研究生来说,既是对学习的肯定和奖励也是一种荣誉,这种奖励不但是对研究生能力的肯定,而且对以后的毕业和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读研究生,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学校或国家的学业奖励。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本科生找工作已经面临困境,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读研,研究生的这条道路虽然艰辛,但是既然冲出千军万马,得到了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就应该努力学习认真潜心研究,并写好自己的论文,而不是自认为考上研究生就万事大吉了,平时不努力快毕业应付几篇论文的思想万万要不得,是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表现。留言板话题:您认为研究生毕业,用论文衡量合理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老龙死矣

为什么考上研究生之后,室友关系没有和大学室友的关系好?

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会经常遇到这么一种情况,就是在同一个宿舍的室友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大学室友之间的关系亲切友好,一开始有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会感觉到一种孤独无助感,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感觉,很多人都研究生都是这个现状。在本科生的时候大学室友之间称兄道弟,但是研究生室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这么亲切友好。那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研究生和本科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学习模式,相比于大学期间以班级或者寝室为单位,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单打独斗,所以室友之间的关系冷淡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也不需要花特别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刻意维持,顺其自然就好。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你会发现很多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会非常客气,但是关系好谈不上,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来自985、211的,当然也有来自普通一本二本甚至大专的同学,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的本科学校层次是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你是985那你身边的同学也都是985,你是二本你身边的同学也都是二本,在大学这种学校层次之间的差异表现得并不明显。但是读了研究生之后这种差异会被进一步放大,你可以不承认,但是这种差距确实存在的,他直接影响到你以后找工作,本科学校差的同学相对于名校的同学会有一点自卑感,所以也很难融入进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和课题原因导致的,大学期间一个宿舍都是一个专业的同学,所以所学的课程基本上相差无二,而研究生不一样,研究生每个人的所学的专业相差很大,甚至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是来自于不同的课题组,甚至是不同的导师。不管是平常上课还是做实验,很少有共同的时间,所以除了每天晚上睡觉外大家相处的时间很少,交流也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同学关系生出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研究生只有两年半到三年,因为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也就没有时间去培养同学之间的感情。每个人的规划不一样,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着忙着做实验,有着忙着找工作,还有的忙着准备读博士,甚至有同学准备出国,所以说共同语言也相对较少。

七金刚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会出现偏差?该如何处理?

文|冷丝栏目|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和2018年,招生数量突破80万(包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4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了74倍。增长的具体情况为,2007年以来,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每年的增长率大多维持在4%左右,而在2017年,硕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22%,博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8.5%。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290万人,当然这个数据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几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关系处理不恰当而造成众多案例,这再次提醒我们,理性认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那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往往会产生哪些不良行为呢?其一,较为明显的行为失范。比如,导师克扣学生补助津贴,性骚扰学生,侵占学生学术成果,利用手中的职权直接或者变相地差使学生或威胁学生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这一类研究生导师失格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同时也触及到了法律的边界,具有非常明显的失范特征。其二,显得较为隐性的关系异化。与非常明显的行为失范不同,隐性的关系异化因隐蔽性不易被察觉,但内在已萌生导生关系畸形发展的种子,终将导致显性失格行为的产生。比如,导师对学生关心不足,之间情感沟通较少,关系淡漠化。再如,受利益驱动,视彼此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师生关系功利化。在冷丝看来,在教育的范畴里,师生关系永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础的关系。不管培养模式如何变化,研究生教育中最本质且永恒的社会关系即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这一重关系,是教师的职业身份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共同决定的。维持这一关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使学生成长成才。而学生的出发点是获得知识、技能以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需要。为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部相继出台过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内的多项部门规章。其中,2014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术造假、收受财物、性骚扰学生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违规行为,被称为“红七条”。但从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师生关系案例来看,这些规章制度所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规范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有限,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显然还未能聚焦师生关系领域,致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发生纠纷或冲突时找不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标准。2017年,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的条款,但是高校是否建立了学生申诉机制,申诉渠道是否畅通,信息是否传递到位等实践环节的缺位使得条款止步于一纸文书,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研究生作为导师指导活动中的相对人,也是导师出现不当行为时的被侵害者。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通常选择放弃抗争,以忍让方式解决问题。而这种忍让和纵容,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不当行为的发生。为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认,监督效果将更为明显。为此,高校或者培养单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完善保护举措,为研究生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便利。

浮之江湖

在中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曾有一名硕士研究生说:如果导师是一名个体户老板的话,那么研究生就相当于这位个体户老板请来的员工,二者如同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在这位硕士看来,导师不仅是他的“顶头上司”,而且也是他的“衣食父母”:读研期间,他帮他的导师搞课题项目,他的导师每个月都会给他开几百块钱的生活补助。至于导师是每个月给研究生八九百还是象征性给两三百,这要看研究生在课题项目中具体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要看导师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课题项目的经费是60万,而科研项目结题的时候只花了8万,那么剩下来的52万怎么办?当然是由导师来处理,导师会根据研究生在做科研项目时的具体表现,定期给研究生“开工资”,比较抠门的可能每个月开的“工资”少一些,那么这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地主”和“长工”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慷慨的导师,每个月给研究生的“工资”会多一些。所以,有些和导师关系不错的研究生遇到导师之后不叫对方“导师”,而是直接叫“老板”,这就好比我的一些同事遇到校长叫“老板”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当然,很多时候,导师和研究生如同一条绳子上的两只“蚱蜢”。举个例子,比如硕士生的论文在一个非常牛的平台发表,往往这样的论文也会挂上导师的名字,导师遇到这种事笑容自然会非常灿烂;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如果因抄袭而被曝光,那么导师也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毕竟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出大问题了,导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导师手下的研究生如果都不用导师操心,无论是搞科研的态度还是整出“原汁原味”的科研成果都杠杠的,那么导师的心情肯定是豁然开朗的;而导师手下的研究生处处给导师添堵,时不时给导师脸上抹黑,那么作为这种研究生的导师估计也是万分痛苦的。同样的道理,研究生如果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导师,或者遇到一个疯狂压榨研究生剩余价值的导师,那么研究生无论是顺利毕业还是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中梗阻”。所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二者和则双方共赢,不和则往往两败俱伤。你觉得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鬼冲凉

读研究生做学术,本来就是一条向上走的仕途

学术之路中国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存在问题,存在争议,最近关于读研关于做学术尤其引人关注。这里边,一方面是制度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师和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一方面,往往会被世人所忽略,就是读研究生做学术这条道路后面的利益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利益关系,导致读研究生变得更加让人困惑。读研究生究竟会发生什么,读完以后又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都是不清楚的,对于很多没有读过研究生的人来说也是不清楚的。今天很多学生读研究生,不是因为他们明白什么,很多更多的是跟风,也没有谁来解释究竟会发生什么。读研究生和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差别很大,就是这里有真实的师生关系,有学术传承,有各种利益在里面。尤其是对于那些想真正的走学术道路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读研和随后的学术之路,导师和学生之间可能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这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我看来,读研究生就已经是一种工作,只不过这是一种与学术传承有关的工作,而不仅仅就是学习。这种工作和其他的工作差别很大。在读研的过程中,老师会传承学术,这必然导致会选择学生。同时,这个学术机制和科研体制,也会在读研究生的期间起到某种选拔的作用。这些都是事实,一方面读研究生期间会做学术工作,一方面毕业后,尤其是博士毕业的工作和读研期间的表现关系密切,同时毕业后拿基金项目也有各种利益关系。所以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关系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而在这个事情上,冲突很严重,因为这本身超出了读研究生这个事情本身。老师、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会达成一致。读硕士的,十个只会有一个去读博士。读博士的,十个只会有一个真正的走学术道路,拿下各种基金项目。所以这条道路,其实走起来竞争非常积累,利益非常巨大。所以,读研究生成为了一种仕途。古语说,学而优则仕,成为了真实的写照。好的研究方向,好的研究资源,好的工作推荐,好的机会待遇,等等,都成为了学生在这条道路上的选择。虽然读研本身,这些看起来都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这和以前的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是完全不同的。尤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师生关系中,不仅是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了老师的利益。如何调和这种现实的、眼前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涉及到了利益,就会涉及到了冲突。一方面只有很少的学生有机会走出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也只能有少数的机会给学生。一方面,学生的表现和努力,直接和老师的利益挂钩,学生的不努力和不听话,都可能会给老师的职业生涯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给自己机会,每一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去努力,拼命的工作,但是这可能么所以,仅仅把读研究生,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把研究生期间的师生关系看成一般的师生关系来看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态度,也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的推手。如何能够更好的界定研究生期间的师生关系,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绝对不可以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引入一种契约制度,使得双方都能够在彼此允许的情况和谐的完成这段培养和学习的过程,毫无疑问都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何有人毕业后老死不相往来?

在中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不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是在尽力维系这一平衡。导师负责制的体系下,学生处于劣势,遇到问题又没有第三方的制约。如果求助于学院或者学校的力量干涉,得罪导师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恐怕只剩下最后退学一条路可以走了,因此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学生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当超过极限心理承受时,跳楼自杀的事件就出现了。细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无非有以下四种,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好、学生不好;导师不好、学生好;导师不好、学生不好。一.导师好、学生好---可遇不可求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种科研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十分难得,需满足两个条件,一、导师有实力,一心为学生好,二、学生有潜力,愿意跟着导师学。“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如果你属于此类,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将关系进一步发展。学术需要传承,导师年龄大了也要退休,导师会选一人重点培养,如果你能成为导师的“关门弟子”,将来接手导师课题和实验室的很可能是你。二.导师好、学生不好---请神容易送神难学生怕遇见坑爹的导师,同样导师更怕招到坑爹的学生。复试时发现一个好苗子,即有实力又有潜力,毫不犹豫招到自己门下,准备重点培养。入学后才发现复试时的表现都是假的,三天两头找不到人,动不动要求出去实习,要求的文章不看,实验催一下动一下,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抱怨课题太难要求换课题,动不动还以死相逼,导师遇见这种学生,只能是自认倒霉,谁让当初自己看错人了呢。更有甚者女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怀孕了,要求回家生孩子,遇见这种事情导师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三.导师不好、学生好---终生误,误终生有些学生有志于科研,本科院校也很好,毕业于985/211,可惜没有遇上好导师。有些导师是自身水平不够,给予不了学生更好的指导,甚至是瞎指导。部分老师从事于学校行政工作,对于科研的事情一点都不上心,对于学生也是不管不问。另一种情况是导师水平高,但对于学生过于严格,要求每天进入实验室,而且要求打卡,做实验好像每天上班,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雇佣关系。如果学生能做出成果还好,第一作者肯定是导师,如果做不出成果就恶语相加,这种老师可以称之为“学阀”。好处也不是没有,跟着这种老师也确实可以学到东西,但这种关系的维持是导师拿学生的毕业相要挟,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于科研的热情。四.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罪与罚这是一种最差的情况,导师完全把学生当做奴隶,对于学生要求随叫随到,不管你有什么事情都必须放下。从取快递报账,到给导师接孩子带家教,完全就是导师的免费保姆。如果这时又遇见一个“不服管教”的学生,那么矛盾就爆发了。如果一毕业,学生和导师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对于导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最大的败笔。这四种情况又是可以随时间转化的,研一的时候可能是导师好、学生也好,等到研三的时候可能就是导师不好、学生也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办?一.真诚相待,认真沟通导师和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沟通,许多矛盾往往都是由于沟通不当导致的。我曾经就遇到过这种事情。有一次导师去国外出差了,而那几天我刚好又无事可做打算回家,如果请假的话是需要导师签字的,但是我不想这么麻烦,偷偷的背着老师买票回家了。由于我并不知道导师什么时候回来,在我去火车站的路上收到导师消息,“一会儿来我办公室一趟”。研一对于导师有一种本能的害怕,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对我的杀伤力确实非常大。我不知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告诉他我偷偷回家了很容易遭到老师的责骂。于是我退掉火车票立马掉头,迅速赶往导师办公室,我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等我到了导师办公室才发现,原来导师从国外回来带了巧克力,要送给我一盒,我真是哭笑不得。也许我当初多问一句有什么事情就不至于如此慌乱了。所以和导师之间真诚相待,良好的沟通是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保障。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我们读研读博,要面临着毕业的压力,而导师有时候压力比我们更大。课题组想要存活就要有经费有课题,对于年轻的导师又面临着评职称的压力。有时候导师对我们要求严格,一方面是希望我们成才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又是科研压力迫不得已,一个老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导师完全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难以维持课题组的生存。看到过网上有吐槽的案例,有导师既没课题又没经费,平日里上班和学生相遇四目相对,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整个一天下来两个人都很闲,下班后导师想着还要去接自己的孩子,而学生则想着之前追的电视剧又要更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这种情况 但两个人都梦想着发一篇大论文,学生需要论文正常毕业,导师需要论文评职称。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有各自的难处,所以要学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慈母心

读研:最应该处好关系的4类人,你知道都是谁吗

读研是每个人求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三年时光里,你不仅收获知识,更应该收获思维、情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才能在你行将步入职场的时候,感受到成长的魔力,体会到读研带来的收获感和提升感。人是社会动物,读研同样面临着人际交往问题。尽管说读研的人都是成年人,比本科大学生生更为成熟,但是你可能还不知道,读研期间有四种关系必须处理到位。今天马哥就给大家细细说来,希望对即将跨入读研生活的你有所帮助。第一种关系:师徒关系导师,是你四年读研期间的引路人,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对你成功读研至关重要。负责任的导师,会将知识倾囊相授,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术研究进展,能够越多这样的导师注定是读研者的幸运,能够让你在知识的殿堂中升华到更高层次。而不负责任的导师则是顶着培养人的名号,空有导师称谓,却不好好履行导师职责,有很多同学之言,由于没有处理好导师的关系,感觉读研三年是被放养的三年,不仅知识毫无所获,更感觉到耗费了三年宝贵的青春年华。曾有一位研究生留言说,自己的导师五十多岁,初见面的时候导师就将个人专著相送,尔后的读研中,导师待我如同父兄,指点我迷津,传授我技巧,甚至在我迷茫的时候开导我,加我求知做人的道理。马哥想说的是,一定要跟导师处好关系,毕竟三年读研期间,他可能是最能影响你读研是否能够收获的那个人。第二种关系:同学关系读研,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研究生深造,经常面临着出外业或者泡实验室。每一班、每一专业读研的人数绝对不多,要比大家经历的大学专业少太多人。如果在读研期间能够与一两个同学结为至交,那么也算是读研生活的一大收获。也许他是你的室友,你同专业的同学,或者是你们一起上大课的外专业同学。马哥喜欢体育运动,但是本专业女多男少,只有自己一个人喜欢打篮球。在苦于无法找到队友的时候,对面和隔壁两个宿舍内有两个也喜欢打篮球的研究生。在三年的时间内,马哥和他们在球场上一起拼杀,在球场下一起讨论NBA、一起撸串,形成了良好的友谊,使得自己的读研生涯增添了很多乐趣。大家之间,注定都是彼此一辈子的朋友。第三种关系:师生关系读研期间,肯定免不了与带班老师、研究生院老师打交道。很可能这些老师会帮你介绍兼职,甚至成为你的入党介绍人。这类人虽然不如导师那般直接的传授你的知识,但是他们拥有很多的信息,能够让你获益不少。一位研究生读研期间加入了学生会,因此经常与研究生院的老师们打交道。在长期的接触中,该研究生与老师们打成一片,形成了友好的关系,每当研究生院有杂活的时候,他不计报酬,不问辛苦与否,都会在不耽误学业的第一时间赶到。在读研毕业的那一年,当他为找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研究生院的老师为他打开了一扇门,直接推荐他成为研究生院的行政工作人员。你说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交际能力呢?第四种关系:同门关系尽管大学流传一句话,叫做防火防盗防师兄,但是读研期间还是免不了与同门的师兄、师弟们打交道的。大家同在一个导师名下,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相差无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聊天话题和交流内容。遇到一个好的师兄或者师姐,绝对能让你的读研生涯少走很多弯路。一位研究生读研期间学习的是物流工程专业,但是他对建模分析不太感冒,在发表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还好有师姐帮助他,人家将自己学到的经验和技巧全部教授,使得这个对读研充满迷茫的人不仅爱上了读研,还萌发了要继续读本专业博士的意愿。由此可见,同门关系绝对是你读研历程中,比较特殊但又无可替代的关系。同学,读研你不是一路孤行,还有导师、同学、研究生院老师、同门师兄弟等人陪着你。他们是你读研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当你毕业多年后,回忆起读研生活的坐标,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你的读研生活才不是那么枯燥。因此,在读研期间,你不仅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更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唯有此,你的读研生涯才会更加的亮眼和精彩。

长江图

又一个研究生走上绝路,到底研究生师生关系怎么了

12月月底,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点燃化学材料,自己走上了绝路。随后,关于这个研究生的导师压榨学生的信息在网上发酵。1月初,南京邮电大学在官微发出消息,表示校方正在调查。1月10日,校方给出了对于涉事教师的最终处理办法。按照这个回应,就是撤销其导师的职称,同时,解聘。这就是给开除了,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这个事件,到这里,应该就是告一段落了。对这名导师的处理,已经是最严重的处理了。但是,这个学生的生命是再也无法挽回了。哪个家庭把一个孩子培养到读研究生,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近两年,这类事件,其实是层出不穷。多所学校都出现了这种研究生走上绝路的严重事件。背后所引发的,是大家对研究生培养体制的争议。作为一名导师,刚刚开始带学生,对于这种培养体制有一点心得。可以说,短时间内,这种培养体制,恐怕是很难改变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讨论问题。第一,这是心理问题,不要歪楼出现的这些问题。这些老师们,恐怕不是师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就是一个科学性问题。从这些事件中能够看出来,走上绝路的研究生,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作为导师,却依然还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只能有一种可能,就是导师本身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把自己无法承担的压力传导给了学生。作为老师,自然需要调整心理。但是,作为学生,现在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是尽力调节。第二,研究生不要轻易换导师在大学里,换导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其实,也可以理解。比如,如果有个学生说,想转换师门,和我念。我也要考虑,他原来的导师是谁,这么一换,我以后还怎么面对他的导师。至于学校的规定,一般来说,是不太鼓励换导师的。但是,真的问急了,也不会明文禁止换导师。如果真要换,在事情没成之前,也要先尽量保证消息不要走漏风声。否则,一旦没换成,导师知道了,后面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所以,此路基本不通。第三,选导师之前,一定多方打听选导师,不是完全的盲选。因为每名导师都会有自己的口碑。这个,打听本科生没有用,导师在面对本科生的时候,可能只是讲个课,没有太多交集。本科生评价某个老师好,最多就是课上这点基础。还是打听导师以前带的学生,比较有用。导师管不管学业,是否压榨学生,这只有带过的研究生才知道。但是,普通的本科生恐怕没有那么丰富的信息渠道去获取这些信息,可能只有考上之后才能有所体会。但是,那个时候,就晚了。轻的,学不到什么东西,重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学术水平高、品德出色的导师很抢手,估计早就被选完了,也不一定能选上。每个导师每年带的学生数量都是固定的。学科学位点,为单位招生,并不是以导师的品、学水平来招生。这么看,选导师,和投胎一样,也是个技术活。第四,导师负责制的问题所在导师负责制,初衷还是比较好的,责任到人,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模式。这种导师负责制其实就是将学生完全交给导师。不仅科研,学生的方方面面,连学生的就业也由导师负责。遇到好人,可能连工作都包了,甚至还会关心学生的个人感情问题、家庭问题等。如果遇到个有问题的导师,那就真遭罪了,延期毕业,学不到东西都不算什么了,严重的,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导师负责制的最大问题,我认为,是缺少退出机制。导师资格,一般是靠学术成果来获得,学术成果,一旦拿到,就是积累下来了,这种绩效是不会减少的。而且,做科研,就像是滚雪球,一旦走上正确的路径,取得成果,就会越来越多。一旦评上导师,也就不会失去这个资格。至于导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是怎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学生又是什么样的状态,校方一般是不会干涉太多的,甚至基本情况,也不会了解太多。这还是因为“导师负责制”。也就是说,如果导师不“负责”,那么,校方几乎是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的。导师负责制最后也就成了维系于导师个体道德的一种制度。面对这一难题,未来,还得建立起对导师的综合评估体系,特别是动态审核机制才能解决问题,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若夫人者

为什么研究生室友关系不如本科生室友关系亲近?现实给你答案

每年的9月份,很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十分高兴地来到新学校报名,想着凭着自己的努力,自己人生的起点又高了一步,还可以见到很多牛人,开拓眼界,拓宽人脉圈。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与周围人的相处怎么也融入不到一起,人与人之间好像隔了一层,每天见到的人除了导师,也就那么几个同门的同学。和室友的关系也是如此,大家每天都很忙,很多人早出晚归,感觉研究生的室友关系并不如本科生的室友关系那么亲近了。可同样是住在一个屋檐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现实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一起来看看吧!1、相处时间不够研究生不比本科生,即使同住一个宿舍,有可能并不是同一个导师,甚至不是同一个班或是同一个专业,有的还是跨学院安排住到一起的。所以大家各有各的忙,各自有各自要上的课,即使下了课也很少待在宿舍,要么就是在实验室跟着导师做项目,要么就是自己找兼职或实习。本科生可能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室友集体活动,一起上课一起吃饭等,但研究生不是这样,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各自忙碌,很少有一起全寝出游、开卧谈会的时间。2、所处圈子不同经过了四年本科的生活,大家有了固定的朋友,对人际交往方面所持的态度也不同。本科生大多数人的社交圈都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或学生会、社团里的人,大家有共同的朋友,比较聊得来。但研究生期间,大家都是把更多时间花在自己所学的领域,经常接触到的人可能是导师、实验室里的小伙伴、同一个课题或项目的合伙人。所接触的人群不一样,日常生活经历不一样,相对来说共同话题也就少些。交流少了,关系自然没有那么亲近。3、社会认知有差异本科生期间,同一个寝室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比如喜欢玩游戏、喜欢美食、喜欢旅行等,所以经常约着一起做这些事情,而且那时候大家对未来的事情考虑得并不多,想着每天过得开心就好。但研究生不一样,每个人对未来有着自己明确的认知和规划,随着年龄的成熟,思想更加成熟,大家对社会认知的程度不一样,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不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其实不管研究生室友间的关系怎么样,大家来到一个全新的平台并不是来交朋友的,而是来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的。大家要多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虽然人际相处也很重要,但生活中绝大部分人最后都只是过客,只要保证室友间的关系融洽相处就好了,不必强融非要成为知心好友。

爱之涡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读研期间,除了跟本科一样,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培育,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中国,导师有着研究生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能否毕业的直接权力,所以相当于有着对手下研究生的生杀大权。那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首先是师生关系大部分导师就像老师一样,给学生传授知识,带学生做课题,涨经验,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研一主要是上课,和导师不怎么见面,研二就开始定期开会作报告,向导师汇报这一周看了哪些论文,课题研究进度如何等。在学习期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导师一般是第一求助人选。“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和导师最基本的关系。二、其次是雇佣关系不少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私下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主要来源于导师带领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工作投入)。有些导师有自己的公司,一般重心都是在挣钱上,所以学生就相当于他们的新员工,公司提供免费培训,员工需要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最后达到双赢。三、也是朋友关系除了学习科研之外,一般导师在研究生三年的生活中也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不是形影不离,但也是联系密切。比如有些喜欢跑步的导师就会组织学生一起晨跑或夜跑,甚至穿上一样的运动服,在校园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平易近人的导师甚至会关心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些导师的眼里,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生力量,而不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他们的相处融洽得像是朋友一样。四、有些许恋人关系研究生和导师本质上是互相需要的,导师有着本专业前沿的资源和平台,学生有着不可小视的创造力和潜力,如果手下带的研究生科研方面有些成就,那导师也是名利双收(即使导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所以学生希望老师好好待自己,导师希望学生重视自己说的话,毕竟也是之前互相看对眼才到一起的,内心开始是肯定对方的,也都希望三年的相处“甜甜蜜蜜”的。当然了,是情侣就会有矛盾,所以恋人间的问题也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问题。比如2018年11月份,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陶某跳楼自杀,据他姐姐事后提供的陶某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显示,陶某长期遭受导师的精神压迫。就像是恋人之间的互相折磨一样,弱势的一方很可能遭受精神虐待。所以这段师生关系也是需要一起维护的,尤其是学生天然就处于弱势的一方,需要付出更多,投入更多。所以读研期间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至关重要,具体需要做到哪些呢?1、尽可能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从小到大我们会发现,老师身边的红人不一定是学霸,很可能是经常帮老师做事情的人,为什么呢?这就是曝光度的原因,经常和导师联系,导师一遇到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自然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你。2、摸清楚导师的脾气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有点“心机boy"的意思,其实不然,摸清楚对方的性格可以让沟通更高效,尤其是现在大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微信等用文字传意,没有语气,没有音调,没有表情,如果互相没有默契,很容易引起误会(尤其谈过恋爱的更懂)。3、赢取导师的信任就是让导师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这一条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通用的。把导师给你的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能漂亮地完成就更好了。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琐事尽可能地积极做完,处理好,时间久了,导师自然对你很相信,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会优先考虑你。三年读研时光,导师是最重要的同行者,因此流泪也好,微笑也罢,都尽可能地转化为自己的垫脚石,即使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已是很先进了,也难免有bug,遇到问题理性坦然面对就ok,毕竟发现问题是进步的前提。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关注大学风云,持续更新。